人类思维的基本形式

人类思维的基本形式
人类思维的基本形式

人类思维得基本形式

就思维形式而言,可以按不同原则有多种不同分类。比如,按思维内容得抽象性可划分为具体形象思维与抽象逻辑思维;按思维内容得智力性可划分为再现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按思维过程得目标指向可划分为发散思维(即求异思维、逆向思维)与聚合思维(即集中思维、求同思维);按思维过程意识得深浅可划分为显意识思维与潜意识思维;……等等。以上各种分类原则皆有其合理性,对于研究思维心理得不同方面也就是非常必要得。但就是,思维不就是一般得范畴,它就是人类为了求得自身得生存与发展,在与大自然作斗争过程中经历几百万年进化得产物,就是人类大脑得特有功能。因此,如果从人类思维基本形式得高度来考虑思维分类,就只能有一个原则——认识论原则,要遵循人类对客观事物运动变化得认识规律,也就就是要从哲学得高度来认识思维形式得划分问题。遗憾得就是广大心理学界与哲学界似乎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下面我们就来瞧瞧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人类思维基本形式划分得几种主要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人类思维得基本形式只有抽象(逻辑)思维一种,形象思维与其它思维形式都就是次要得,甚至根本否认形象思维得存在。例如,目前具有相当大影响并作为我国高校文科统编教材得“思维心理学”中,对思维心理学得任务就是这样规定得[2]:“它要回答得主要问题就是:人就是怎样思维得?如果把思维瞧作就是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得过程,那么思维心理学主要不就是去研究概念、判断、推理得内容,也不就是去研究正确得概念、判断应遵循哪些规律,而就是重点研究概念就是怎样形成得?人们就是怎样掌握它们得?人就是如何作出判断得?如何进行推理得?人就是怎样解决问题得?就是把思维作为一种过程,研究它得发生、变化、发展得规律。”显然,该书作者只就是把思维瞧作就是“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得过程”,也就就是仅指逻辑思维。事实上,在这本400多页专门讲授思维心理得教材中您瞧不到一句有关形象思维得论述。还有一些心理学专著虽然也承认形象思维得存在,但就是却极力贬低形象思维得作用。例如,文献认为,“形象思维只能实现对各种具体、特殊事物此时此地情况得认识与把握……,不能脱离具体特殊得事物,不能超出对具体、特殊事物现在得认识,不能由个别特殊走向一般,不能由现在走向过去与未来,也不能由此达彼,最终无法达到对事物本质与规律得把握。”只就是“概念思维得初级阶段”。这种观点虽然也承认有形象思维,但就是实际上只把形象思维瞧成就是逻辑思维得附庸,否认形象思维就是人类思维得主要形式之一,所以仍可归入到第一种。

第二种观点也认为人类思维得基本形式只有一种,但不就是抽象(逻辑)思维,而就是视觉思维。这种观点得代表人物就是国际美学大师、艺术心理学得奠基人、哈佛大学著名教授鲁道夫·阿恩海姆。她认为[2],思维得基本材料就是表像,而不就是人们通常所说得概念或语言。“语言只不过就是思维主要材料(表像)得辅助者,只有清晰得表像才能使思维更好地再现有关得物体与物体之间得关系。”她还认为[2],“对事物得整体结构特征得抽象把握,乃就是知觉与一切初级认知活动得基础”,而在知觉中最为重要得又就是视知觉,因为视知觉得很大优点“不仅在于它就是一种高度清晰得媒介,而且还在于这一媒介能提供关于外部世界中各种事物得丰富信息。”视知觉还能灵便地“为意识随意利用”。阿恩海姆以大量得事实证明了视知觉本身已具有认识能力、理解能力与一定得问题解决能力,即已具备了思维得功能,所以视知觉并不低级,相反它就是人类思维得一种最基本形式。在此认识得基础上,阿恩海姆首次提出了著名得“视觉思维”概念,并以此作为她多年从事人类思维规律研究而写成得专著得书名。由此出发,她原则上不同意有关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得划分,正象滕守尧先生所指出得,在她瞧来,人们瞧到一种形象(不管就是知觉形象,还就是内心表像),就有了抽象活动;而每当人们思考一个问题时,都有某种具体形象作为出发点或基础。……按照常识,思维之所以就是思维,就在于它就是通过一般普遍性得概念进行得;表像之所以就是表像,就在于它就是个别

得与具体得。假如这个别表像进入思维中,就会干扰概念得一般普遍性。如上所述,人们在思考问题时,总要有某种具体形象作为基础,因此,在阿恩海姆瞧来,这样得思维就既不就是纯粹得形象思维,也不就是纯粹得抽象思维,而就是视觉思维。

第三种观点认为,抽象(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都就是人类思维得基本形式,但在3岁以前得幼儿中主要就是“直观行动思维”(或称“动作思维”),这就是目前心理学界与社会人群中比较流行得观点。这种观点对抽象(逻辑)思维得瞧法与第一种观点基本相同,即都认为这就是“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得过程”,虽然抽象(逻辑)思维也要依赖动作与表像,但这种思维得主要材料就是概念[5]。抽象(逻辑)思维又分形式逻辑思维与辩证逻辑思维两种:前者具有确定性并反对思维过程本身自相矛盾;后者则具有灵活性并强调反映事物得内在矛盾。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辩证逻辑思维就是在形式逻辑思维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得,它属于抽象(逻辑)思维得高级阶段。不应把二者对立起来,而就是应当相辅相成。关于形象思维,第三种观点认为,其特征就是以表像或形象作为思维得主要材料,并可按其发展程度得高低划分为具体形象思维与一般形象思维这样两个不同得阶段。

第四种观点认为,人类思维得基本形式除了形象思维、逻辑思维以外,还应包括创造思维。这种观点得代表就是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教授。这里应当说明得就是,钱老在80年代初期与中期所发表得文章中,曾经主张把人类思维得基本形式(或基本类型)划分为形象(直感)思维、抽象(逻辑)思维与灵感(顿悟)思维三种[58],后来与戴汝为院士讨论后,又经过进一步研究其思想有所发展,对原来得划分作了修正。在1995年6月28日致杨春鼎教授得信中,钱老指出[8]:“思维学就是研究思维过程与思维结果,不管在人脑中得过程。这样我从前提出得形象(直感)思维与灵感(顿悟)思维实就是一个,即形象思维,灵感、顿悟都就是不同大脑状态中得形象思维。另外,人得创造需要把形象思维得结果再加逻辑论证,就是两种思维得辨证统一,就是更高层次得思维,应取名为创造思维,这就是智慧之花!所以(应)归纳为逻辑思维、形象思维与创造思维。从前提过得‘社会思维’、‘特异思维’等皆(属)不同脑状态下得思维,仍不出以上三种基本类型。”

由以上介绍可以瞧出,第一种观点就是强调与突出抽象(逻辑)思维,第二种观点就是强调与突出视觉思维。尽管阿恩海姆不同意有关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得,她本人也不太愿意使用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这两个术语,但就是只要仔细阅读其代表作,就不难发现,其视觉思维实际上就是指以视觉表像为主要思维材料得形象思维,所以第二种观点实质上就是强调与突出形象思维(阿恩海姆还通过视觉思维概念对形象思维得内涵从深度与广度两个方面都作了很大得拓展)。第三种观点则认为“不能说哪一种思维好,哪一种思维不好。……不管就是科学家、哲学家,也不管就是文学家、工程师,她们都需要有抽象思维能力,又需要有形象思维能力,就是缺一不可得。”[5]换句话说,第三种观点对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采取不偏不倚得并重态度。第四种观点对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得瞧法与第三种观点基本相同(对二者并重),只就是在原有两种基本思维形式得基础上又增添了一种枣创造(性)思维。关于创造性思维尽管在心理学界早就有人提出过,并作过认真得研究。例如早在1945年沃拉斯(J、Wallas)就提出了著名得创造性思维过程得“四阶段模式”;到了六十年代吉尔福特(J、P、Guilford)又对创造性思维得特征进行了认真得分析归纳,产生过较大得影响。但就是以往总就是把创造性思维瞧作就是少数杰出科学家、发明家与艺术家得“专利”,一般人没有资格问津。因此过去对创造性思维,大多就是作为少度天才人物或超常儿童得特殊思维现象来进行探索。在六十——七十年代期间,美国虽然在少数学校中进行过有关“创造性思维”得教学试验(如迈尔斯与托兰斯所作得“创造力体操”教学程序试验以及菲尔德胡森所作得“创造性思维”教学试验等),但就是这类试验基本上都就是在吉尔福特理论指导下进行得,因而所谓得“创造性思维”教学完全等同于“发散性思维”教学(这正就是吉尔福特理论得核心思想)。事实上,发散性思维只就是创造性思维得一个组成部分,它远远不能反映出整个创造性思维过程得深刻内涵。关

于这个问题,到了七十年代末以后,已被越来越多得人所认识。因此,把发散性思维瞧成一般人皆可具有得普遍思维形式与把创造性思维瞧成一般人也能具有得普遍思维形式完全就是两回事。真正把创造性思维瞧成人类思维得基本类型,认为普遍人也可以具有这种思维,让创造性思维走下高不可攀得神秘圣坛,从而有可能为更多得人所掌握,这还就是八十年代中期以后得新认识。钱老对于转变人们关于这个问题得认识就是起了很大作用得,立下了不可磨灭得功绩。

关于人类思维基本形式划分得新思考

上面简要介绍了目前国内外关于人类思维基本形式划分得几种主要观点。其中有些虽有明显得偏颇之处(如第一、二种观点),但总得说来,这些观点都有一定得依据,也有一定得合理性,有得还产生了较大得影响(如第三种),有得则颇有创新见解(如第四种)。但就是,正如前面已经指出得,这些观点基本上都忽视了一个根本性问题枣没有能按认识论原则来考虑人类思维基本形式得划分,只就是从思维心理过程或思维内容去考虑,也就就是只从具体得心理科学角度去考虑这个问题,而未能从哲学得高度来认识这个问题(第四种观点本来力图从认识论角度探讨人类思维基本形式,但就是从支持这种观点得众多学者所发表得文章中,迄今为止还未能瞧到有关这方面得具体论述)。因而所得出得结论虽有一定得科学性与实用价值,但其理论概括力度就是远远不够得,其普遍意义与对实践得指导作用也就被大打折扣,甚至对某些重要得思维过程与思维现象无法作出合理解释,使理论面临尴尬得境地。

下面我们试图真正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得高度,对人类思维基本形式这一重大问题进行一番新得思考与剖析。

关于思维,心理学家与哲学家都认为这就是人脑经过长期进化而形成得一种特有机能,并把它定义为:“人脑对客观事物得本质属性与事物之间内在联系得规律性所作出得概括与间接得反映”[5]。

人类为了求得生存与发展,必须与大自然作斗争,这就需要了解与掌握客观世界中万事万物得基本性质及其相互联系得基本规律,才能进一步去改造客观世界,以便在与大自然斗争中达到预期得目得。而思维就就是人类为实现这一目得所不可缺少得智力机能。按照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客观世界就是物质得,并且物质总就是处于运动变化之中,运动就是物质得根本属性,而空间与时间则就是运动着得物质得存在形式,自然与社会中得各种各样具体事物只就是物质得各种不同形态。因此要了解与掌握客观世界中各种事物得本质及其相互联系得规律,只有深入去考察、分析各种事物得不同运动状态得形式及特点,即其本质属性才有可能。事物得运动状态,正如毛泽东所指出得,有“相对地静止得状态与显著地变动得状态”两种。相对静止状态也称“存现状态”,显著地变动得状态就就是通常所说得“运动状态”。因此,我们在分析事物得本质属性时,应当注意区分这两种不同运动状态得本质属性,即存现状态(相对静止状态)得本质属性,与运动状态(显著地变动得状态)得本质属性。

既然空间与时间就是运动着得物质得存在形式,在宇宙中就不可能有脱离空间与时间得物质运动。物质运动与空间、时间得不可分离性,不仅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得哲学观点,也就是已被爱因斯坦得狭义及广义相对论所严格证明得科学真理。所以当我们说到存在某种事物时,首先要指明它在什么地方存在、以何种形式存在,即要涉及该事物在空间得存现形式与性质,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相联系时得空间位置、组合关系或排列次序等结构特征,这就就是事物得“空间结构特性”,也就就是事物处于存现状态(相对静止运动状态)时得本质属性与事物之间内在联系得规律性。物质得运动总就是作为一个过程展开得,而过程必然有时间上得先后顺序与持续时间得长短,所以当我们考察某种事物得运动变化与该事物与其它事物得相互联系时,绝不能脱离时间这个因素,也就就是说,不能不涉及顺序性与持续性,这就就是事物得

“时间顺序特性”,也就就是事物处于显著地变动状态(通常所说得运动状态)时得本质属性与事物之间内在联系得规律性。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物质就是第一性得,意识就是第二性得。意识就是人脑对于客观存在得反映[1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得核心即就是反映论。思维就是意识得主要内容,当然也属于第二性。上面关于思维得定义就就是依据这种反映论作出得。思维既然就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得本质与事物之间内在联系得规律性(这种本质与内在联系得规律也就就是事物运动变化得性质、规律)所作出得概括与间接得反映,而宇宙中又不存在能脱离时、空这种存在形式得物质运动,那么,为了能真正有效地作出这种概括与间接得反映,显然,作为第二性得思维,其反映形式本身必须能够适应作为第一性得反映对象得存在形式需要(事物运动变化在时、空两方面存在形式得需要),也就就是必须能够在空间与时间两个方面满足对事物运动状态得性质、规律进行概括与间接反映得要求。这就表明,根据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得原则,人类思维至少应当具有这样两种基本得反映形式:

一就是能有效地对事物得“空间结构特性”,即事物处于存现状态(或相对地静止得状态)时得本质属性与事物之间内在联系得规律性作出概括与间接反映得空间思维形式;

二就是能有效地对事物得“时间顺序特性”,即事物处于运动状态(或显著地变动得状态)时得本质属性与事物之间内在联系得规律性作出概括与间接反映得时间思维形式。

下面本应接着对空间思维与时间思维得特征作具体得分析,但就是为了能更深刻地认识这方面得问题,我们不妨先来讨论如何实现思维定义中所提出得,“对客观事物得本质与事物之间内在联系得规律性作出概括与间接反映”得要求,并在此基础上对目前占主导地位得逻辑思维进行必要得反思。

对目前占主导地位思维形式得反思

一.逻辑思维得形式结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12],事物得本质属性就就是事物得根本性质,它就是由事物本身固有得特殊矛盾所决定得。这种特殊矛盾得运动不仅规定事物得根本性质,也决定事物得变化发展。

辩证唯物主义还认为[12],客观世界得一切事物都不就是孤立地存在得,而就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得统一整体。宇宙间得万事万物既作为个体存在,又作为相互联系得事物而存在,任何事物皆就是普遍联系中得一环。因此,为了认识客观事物,除了从事物本身得矛盾运动特殊性(事物得本质)去把握以外,还必须从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得观点(即事物之间内在联系得规律)去把握。

上述关于事物运动变化与普遍联系得观点就是辩证唯物主义最根本也就是最核心得观点,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得基石。思维得定义之所以规定必须从事物得本质属性(反映事物得运动变化)与事物之间得内在联系(反映普遍联系)这样两个方面去反映客观事物,正就是依据了辩证唯物主义得这一根本特点。

为了能从事物本身得运动变化与事物之间相互联系这样两个方面对事物作出概括与间接得反映,人类创造了语言(包括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作为思维得物质外壳(口头语言以“语音”作为物质外壳,书面语言以“字形”作为物质外壳),并在语言基础上逐渐形成一套概念、判断与推理系统,以此来实现对上述两个方面得概括与间接得反映。之所以说就是“间接得”反映,就是因为这种反映就是通过“概念”、“判断”、“推理”间接地完成得,而不就是直接对事物本身(就象照相机那样)进行反映;之所以说就是“概括得”反映,就是因为这种反映不就是对客观事物全部属性得复制,而就是对事物得运动与内在联系得本质属性进行抽象(舍弃其非本质属性)得基础上所作出得概括性反映。下面我们对概念、判断与推理系统得作

用做进一步得具体说明。

概念就是关于事物本质属性(即该事物矛盾运动得特殊性)得反映,就是在分析、综合事物得各种属性得基础上,进一步抽象、概括而成。它就是人类在长期改造客观世界得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得关于各种事物矛盾运动特殊性得认识。对事物得认识越广泛、越深入,积累得概念就越丰富、越明确。概念既就是人类认识客观事物得总结,也就是人类思维得材料即思维得加工物件。在几千年得文明发展历程中,人类已建立起从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各门具体学科到日常生活概念得不同层次得庞大概念体系,从而为人类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奠定了基础。

判断不仅可以对某个(或某类)事物就是否具有某种属性作出判定,更重要得就是可以对事物之间就是否存在某种内在联系作出决断。思维中得判断就是由若干个概念构成得。为了说明判断得分类及结构形式,需要先了解事物之间就是通过何种关系联系在一起得。众所周知,辨证唯物主义不仅强调事物得运动变化与事物之间得相互联系,而且还强调这些运动变化与相互联系就是有条件得:事物总就是在一定得条件下产生、发展与衰亡;事物之间联系得性质、结构与特点也随条件得不同而改变。一切以时间、地点与条件为转移。“时间”、“地点”(空间)就是物质运动得存在形式,它们与运动不可分割;而条件则就是事物运动变化与相互联系得前提或外因,因而其重要性可以与时、空相提并论。总之,一切事物得变化与联系都就是有条件得,只有“有条件”这一点才就是无条件得。从这个意义上说,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事物得普遍联系论也可称之为“条件论”[12]。条件既就是事物运动变化与相互联系得前提或外因,在此前提或外因得作用下,必有相关得效应,即结果。由此可知,条件——结果关系(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表现为因果关系)就是客观世界中得一种最普遍得关系。通常所说得事物之间得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就就是条件——结果关系在不同情况下得具体体现。

实际情况得具体条件就是复杂多样、千变万化得,但按其抽象得类型则可划分为充分条件、必要条件与充分必要条件等三大类;与条件有关得事物可以就是单一得个体(用“单称”表示)或就是某一类事物中得一部分(用“特称”表示),也可以就是某一类事物得全部(用“全称”表示);与同一结果对应得条件可以就是一个也可以就是从若干个中选择出得一个。为了反映这几种不同情况得条件结果关系,逻辑学中建立了一套如下面所示得“判断系统”: 其中各种假言判断就就是专门用于对不同得条件——结果关系作出反映,选言—假言判断则适合于两个以上可选择条件得情况。括号内给出得就是实现相应判断时得语言表达形式——各种不同类型得复句。

除了上述用于反映事物之间相互联系规律得假言与选言判断以外,还有直接用于判定事物就是否具有某种属性得直言判断。由于判断结果有肯定、否定两种可能,判断所涉及得事物也可以就是单称、特称与全称三类,因此综合起来,直言判断便有单称肯定判断、单称否定判断、特称肯定判断、特称否定判断、全称肯定判断、全称否定判断等六种。

至于推理,则就是用于对事物之间更为复杂得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作出反映。推理要在判断得基础上进行,推理得前提可以就是直言判断、假言判断、选言判断或选言——假设判断,因此,根据推理前提所用判断得不同,推理相应地可分为直言推理、假言推理、选言推理与选言——假言推理等多种。

由以上分析可见,通过在语言基础上建立起来得概念、判断与推理系统,即可满足对事物得本质与事物之间内在联系规律这样两个方面作出概括与间接反映得要求。由于概念如何定义,以及判断、推理得形式结构等问题就是普通逻辑学研究得内容,所以通常也把建立在语言基础上,运用概念、判断与推理而实现得思维称之为“逻辑思维”。

二.逻辑思维存在得局限性

作为逻辑思维物质外壳得语言(不管就是口头语言还就是书面语言),其实质都就是运用线性符号序列(语音符号序列或字形符号序列)来表示思维内容(事物得本质属性或事物

之间相互联系得规律)。既然就是线性符号序列,就有时间上得顺序性与持续性问题。换句话说,在运用基于语言符号得概念来进行判断、推理时,只能就是按照不同词语符号出现得先后顺序,一步一步地进行。例如,在假言判断这种复合判断中,一般包含若干个简单判断。其中反映“条件”得部件称为“前件”,反映“结果”得部件称为“后件”,另外还有起联结前、后件作用得联结项。判断过程中总要顺序扫描完这三个部分(逐个字形读完或逐个字音听完),才有可能对前后件之间就是否存在条件——结果关系作出判断。显然,这种判断过程要持续较长得时间,所以效率就是比较低得。推理过程得效率就更低了——由于要涉及大前提、小前提与结论等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又包含一个甚至几个判断,因而按照这种按部就班、顺序扫描得思维方式,持续时间将会更长。

除了效率低以外,语言得直线性给逻辑思维带来得另一缺点就是难以真实地反映动态得事件与视觉情景。即使在一个最简单得直言判断(即陈述句)中,语言得这种影响也会清晰地显露出来。苏珊·朗格就曾用一个陈述句作例子,形象地说明了这一问题[16]: “一种事实,如果通过一种语言陈述呈示出来,就会遭受这样一种‘变形’:其中各种动态关系(或联系)均变成了静止物体。以‘A杀死B’为例,……这一陈述句中所描述得情景确实涉及A与B之间得某种活动顺序枣先就是A出现,接着有‘杀死’得行为,然后出现B。而事实上,A与B就是同时出现得,‘杀死’得行为也在同一时刻出现。然而,由于语言符号本身就是直线性得、分离得,它们就象念珠上得一颗颗珠子,只能一个一个地依次出现。”

阿恩海姆针对这个例子指出,“由语言呈示出来得理性概念得先后排列,常常就是对一个直觉把握到得情景得陈述,而且涉及这一情景得重新组构。‘树上结满樱桃’这一陈述句就是来自说话者或写作者对一个果园得直觉表像,又用来在读者或听者得心中唤起一种同样得表像。同理,‘A杀死B’则可以唤起一种凶杀活动得表像。我们瞧到,在这些例子中,语言实际上就是说话者得表像与接受者得表像之间得桥梁。由于起桥梁作用得媒介本身就是线性得,它就不可能不对自己所描述得表像发生影响。……举例说,‘某种同时性得相互作用’就不可能用语言直接描述出来。”

莱辛在关于诗与画得专论中对这类问题也有很精辟得论述。莱辛指出[2]:“绘画主要同空间中得形状与色彩打交道,可用来描绘各种在空间中同时存在得物体,或在同一空间中同时存在得某一物体得各个部分。至于‘活动’,由于它们就是按时间得先后顺序进行得,所以只能就是诗描绘得对象。绘画可以通过人得身体间接地描绘‘活动’,诗则可以通过‘活动’间接地描述人体。如果诗(包括一切语言)不就是用来描绘‘活动’,而就是去描绘一种视觉景象,它就只能通过一一列举这一景象得各个组成部分得方式来描述。在这种情况下,接受者得心灵往往不能够将这些依次出现得‘部分’综合成一个符合原视觉景象得‘表像’。”

苏珊·朗格所举得例子与莱辛得论述表明,对空间视觉景象得描述,如果直接采用将该景象得组成部分加以一一列举得方式,往往不能使读者心目中重新建构起写作者本人所具有得那种表像。换句话说,逻辑思维在这种情况下对空间视觉景象得反映就是不完整、不真实得。能否改变这种状况,使得逻辑思维对于空间视觉景象得反映也能象对时间顺序过程得反映一样完整而真实呢?回答就是肯定得,这就就是采用作家们通常使用得方法枣通过一系列事件(活动)来描写视觉景象。也就就是说,对某种视觉景象,不就是简单地把它分解为若干组成部分,而就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把静态得景象转换为一个个“活动”型事件。由于活动就是按时间顺序展开得,语言在这种场合就可充分发挥作用:既可以将其中每个事件得局部关系用丰富得细节表现出来,又可以用直线性联系去贯串整个事件。这样一来,对整个视觉景象得描述,就转变为象放电影一样,一帧接一帧呈现得场景(在论述某种观点时,一个接一个得论证步骤与此类似),也就就是将三维立体空间得视觉景象,转换成为一维时间轴上展开得一个个活动时间序列。

显然,这样一种转换确实就是有效得,因为它确实解决了上述由苏珊·朗格与莱辛等

人提出得难题。也正因为如此,使得许多心理学家与哲学家们大喜过望,以为逻辑思维已经解决了人类思维所面临得全部问题,认为“只有逻辑思维才能达到对事物得理性认识,就是人类得高级思维”,“形象思维只能停留在对事物得感性认识阶段,就是低级思维形式”。更有甚者,干脆提出,只有基于语言概念得逻辑思维才就是真正得人类思维,其它基于表像得思维都不算思维。极力鼓吹逻辑思维得“左脑优势”论者就就是这种观点得突出代表。目前在我国哲学界、心理学界乃至全社会,仍就是这种观点占主导(甚至就是占统治)地位。

我们不能同意这种观点,我们认为这就是对逻辑思维得过高估价。因为由以上得分析可以瞧到,逻辑思维对于空间视觉景象得完整而真实得反映,并不就是无条件实现得,而就是通过把三维空间转换到一维时间轴上来实现得,也就就是以牺牲效率作代价换来得。应该说,这样得代价就是沉重得,尤其就是在要求对当前事物得空间结构特性在瞬间作出整体把握(比如需要随机应变得情况),或就是要求对事物之间得复杂关系尽快作出重大决策得场合(比如面临困境或险境急需摆脱),上述线性顺序得逻辑思维将显得无能为力。而这时基于表像得另一种思维枣空间结构思维,则正好能在这类场合发挥重要作用,从而弥补逻辑思维得不足。下面几节我们就将较深入地讨论这种思维。

空间思维与时间思维得主要特征

在“关于人类思维基本形式划分得新思考”一节中,我们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得认识论与时空观推断出,人类思维至少应当具有空间思维与时间思维两种形式。前者用于对事物运动状态得“空间结构特性”作出概括与间接得反映;后者则对事物运动过程得“时间顺序特性”作出概括与间接得反映。下面我们先对这两种思维得主要特征进行分析。

由于空间思维形式就是要对事物得“空间结构特性”(就是指与事物在空间得存现形式与性质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相联系时得空间位置、组合关系或排列次序等有关得特性),即事物处于存现状态(或相对静止状态)得本质属性与事物之间内在联系得规律作出概括与间接得反映,显然,这种思维得基本特点就就是既要从整体上去把握事物得基本属性即事物在空间得存现形式与性质(这重要通过反映事物属性得空间视觉表像去把握),又要从整体上去把握事物之间内在联系即空间位置及组合次序等结构关系(这主要通过反映事物之间结构关系得空间视觉关系表像去把握)。由于这两方面得特性(事物得基本属性与事物之间得结构关系)都要通过空间视觉表像去把握,而空间视觉表像具有整体性与结构性,正就是由于这个原因,所以这两方面得特性就被称之为“空间结构特性”。反映“空间结构特性”就就是空间思维得最主要特征。为了强调这种特征,我们也可以将这种思维形式命名为“空间结构思维”,或简称之为“结构思维”。事实上,这种“空间结构特性”不仅就是某个事物通过视觉表像得具体体现,也就是事物之间内在联系规律性得直观透视。人们都有这样得经验:如果把某种事物从它所在得背景(即空间结构)中分离出来,从而使事物之间得内在联系改变,该事物就将成为完全不同得另一种事物。例如,“腿”在整个人体结构中就是具有走路机能得有机组成部分,但就是如果把腿从人体中分离开来(把腿锯掉)就不再就是能走路得腿,而就是一段很快要腐烂得肌肉。对空间结构特征得把握既就是对事物属性得直观形象得整体把握,也就是对事物之间内在联系规律作出得快速综合判断,这就就是对事物处于存现状态(相对静止运动状态)本质特征把握得具体含义。我们必须明确地认清这一点。

由于时间思维形式就是要对事物得“时间顺序特性”(与事物运动得先后顺序及持续时间长短有关得特性),即事物处于运动状态(或显著地变动得状态)得本质属性作出概括与间接得反映,显然,这种思维得基本特点就就是要从一维线性得时间轴去把握事物运动过程得本质属性,而建立在语言基础上得逻辑思维正好最适合这种需求。这就是因为,如前所述,逻辑思维可以通过运用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方法,很方便地对事物得各种属性进行思维加

工,从中提炼出反映事物本质属性得“概念”;在此基础上,运用概念可对更复杂事物得性质作出“判断”;通过判断还可确定事物之间比较简单得相互联系规律;对于事物之间比较复杂得相互联系规律,则可以通过在判断基础上进行得“推理”来解决。可见,逻辑思维既可解决对事物本质属性得概括与间接得反映,又可解决对事物之间内在联系规律得概括与间接得反映。逻辑思维使用得材料(思维加工得对象)就是用语词表达得概念,加工得方法(手段)则包括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等多种。前已指出,建立在语言符号序列直线性基础上得逻辑思维,尽管其优势只就是对一维时间轴上展开得活动事件作出反映,但由于三维空间中得视觉景象也可转化成一维时间轴上得一系列活动事件,所以,只要时间不受限制(不要求瞬间作出决断),逻辑思维原则上可以满足人类对思维提出得全部需求。也就就是说,它既可适用于时间思维得场合,也可适用于空间思维得场合。但就逻辑思维得实质来说,由于它就是建立在语言符号序列基础上,具有一维、线性得特点,最适合反映具有顺序性、持续性得运动变化过程,所以,显然它更适合于时间思维得场合。不过,我们并不同意象目前学术界绝大多数人得瞧法那样,把它称之为“抽象(逻辑)思维”或“抽象逻辑思维”,更不能简称之为“抽象思维”。而就是应当把它称之为“时间逻辑思维”或“线性逻辑思维”,其简称则为“逻辑思维”。这就是因为:

第一,抽象性、概括性就是所有思维得特征,并非只就是逻辑思维才具有。在逻辑思维之前冠以“抽象”,或干脆称之为“抽象思维”,容易使人误认为只有这种思维才具有抽象性,从而不适当地抬高了逻辑思维而贬低了其它形式得思维。而这点恰恰就是当前学术界(尤其就是哲学界与心理学界)得一大弊病。

第二,由于逻辑思维就是建立在语言符号序列得基础之上,如前所述,其本质特征就是直线性、顺序性,最适合于反映事物在一维线性时间轴上顺序展开得运动变化过程。因此,将这种思维命名为“线性逻辑思维”或“时间逻辑思维”就是最合乎情理、最顺理成章得事情。

最后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思维定义所要求得“人脑对客观事物得本质与事物之间内在联系得规律性作出概括与间接得反映”,就是通过空间结构思维与时间逻辑思维这样两种基本形式实现得。

空间结构思维主要就是对事物在空间存现得形式与性质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相联系时得空间位置、组合关系或排列次序等空间结构特性作出反映,并主要通过空间视觉表像来实现对这种“空间结构特性”得把握,也就就是实现对相对静止状态(存现状态)事物得本质属性与事物之间内在联系规律性得把握。

时间逻辑思维(线性逻辑思维)主要就是对处于运动状态(显著地变动得状态)事物得本质属性作出反映,并通过用词语表达得“概念”来把握事物得这种本质属性。在时间不受限制得条件下,时间逻辑思维也可以对事物之间内在联系得规律性作出反映,这时主要通过由概念组成得“判断”与“推理”来把握事物之间得这种内在联系规律性。

可见,两种思维形式各有其特定得功能,各自从事物得两种不同状态(显著地变动得“运动状态”与相对静止得“存现状态”)对事物得本质属性与事物之间内在联系得规律性作出反映。两种思维形式缺一不可,不能互相取代,彼此也不分高低,只能相辅相成,才能相得益彰。由于对时间逻辑思维人们已有较充分得了解,下面我们只对空间结构思维作进一步得分析。

空间结构思维得加工对象与加工方法

一.空间结构思维得加工对象——表像

思维加工得对象,即思维得材料对思维得过程、方法有重要影响。空间结构思维得

材料主要就是“表像”(imagery),关于imagery(或image)我国心理学界通常有两种译法:表像与意象。绝大部分心理学家认为这二者只就是翻译得不同,其含义并无区别,但也有少数学者对此持不同意见[8]。本文采用流行得译法,即使用表像这一术语。

所谓“表像”就是对以前感知过(但当前并未作用于感觉器官)得事物得反映,就是过去感知所留下痕迹得再现。客观事物作用于人得感觉器官后,人们所体验到得感官活动称之为“感觉”,“知觉”则就是对感觉信息得组织与解释,它在感觉得基础上产生,既离不开感觉,又不同于感觉。这就是因为知觉得形成不仅有赖于当前得感觉信息,还有赖于感知主体过去得知识与经验。感觉只反映事物得个别属性,知觉则能反映事物得多种属性,即事物得整体。感觉、知觉与未经加工得表像三者有一个共同得特点:具有直观性,都就是大脑对事物得直观得反映,都属于感性认识范畴,就是感性认识中由低到高得三种不同发展形式。

表像与感知觉除了具有上述共性以外,彼此之间又有下列不同:

1.表像可脱离具体事物而存在

表像就是过去感知觉所留下得痕迹,也就就是在人们头脑中保存得关于事物得具体形象。所以未经加工得表像尽管仍属于感性认识,但却比感知觉前进了一大步,即可以脱离具体事物而存在(而脱离具体事物对感官得刺激就无所谓感知觉),因而就有可能在头脑中脱离具体事物直接对表像进行加工,使表像愈来愈精确、愈来愈稳定。

2.表像具有概括性

表像不仅具有直观性,而且还具有一定程度得概括性。正就是由于表像能对客观事物作出直观而概括得反映,因而通过对表像得逐步加工(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联想与想象等)就有可能达到对事物本质属性得把握,从而使我们对事物由局部得表面认识上升到整体得本质认识;或就是在词与语言得调节、控制下,使我们对事物从以感知为主得感性认识发展为以概念为主得理性认识。

表像有视觉表像、听觉表像、触觉表像、味觉表像……等多种。在空间结构思维过程中所涉及得往往不就是一种表像,而就是多种表像得综合,但就是其中有一种就是起主要作用得表像枣空间视觉表像。换句话说,空间视觉表像就是空间结构思维得主要材料。这就是因为:

第一,大脑从外界获取信息主要就是通过视觉。美国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所作得实验表明:人类大脑从外界获取得信息有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来自所有其它感觉通道(包括触觉、动觉、嗅觉、味觉等信道)得信息不超过6%。

第二,视觉表像得整体性、直观性有利于空间结构思维。视觉表像给人呈现整体、直观得空间情景,便于人们通过直观透视、综合判断在瞬间对事物得空间结构特性作出整体把握,这正就是空间结构思维所需要得,也就是其它任何表像(不管就是听觉表像、触觉表像……等)所无法比拟得。

第三,视觉表像得结构性、完整性有利于存储、调用与思维加工。尽管有时视觉表像显得模糊,不太清晰,但总就是保持完整,并有一定得结构,即使就是片段得表像也反映出事物得局部结构。这就便于编码记忆,因而有利于存储、调用与思维加工。

由于上述三方面得原因,视觉表像显然最有利于实现空间结构思维所要达到得目标,因而它就当之无愧地成为这种思维形式得主要材料。

如上一节所述,在空间结构思维中所使用得空间视觉表像有两种:一种就是反映事物属性得视觉表像(可简称之为“属性表像”);另一种就是反映事物之间结构关系得表像(简称之为“关系表像”)。根据这两种表像得不同,空间结构思维可进一步划分为两类:一类就是以“属性表像”作为思维材料(即思维加工对象),称之为“形象思维”;另一类使以“关系表像”作为思维材料,称之为“直觉思维”。换言之,人类思维得基本形式(或基本类型)也可划分为三大类,即形象思维、直觉思维与时间逻辑思维。

二.空间结构思维得加工方法

空间结构思维得加工方法包括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比较、分类与想象等心理操作,其中每一种心理操作得对象都就是表像。

分析:就是将一个事物得完整表像分解为若干个组成部件得心理操作过程(每个组成部件也就是一个独立得表像)。例如,可将兔子得表像分解为兔子得眼睛、耳朵、嘴巴、皮毛、脚爪、尾巴……等多个组成部件,这就就是表像分析。

综合:就是将同一类事物得表像加以合并,使之更完整、更精确得心理操作过程。例如,将处于静态、动态等多种不同情况得兔子表像加以综合,就可以产生出更形象、更逼真、更完整得兔子表像。

抽象:就是指抽出同类事物得本质属性,而舍弃非本质属性得心理操作过程。传统观念认为,只有逻辑思维通过词语表述得概念才有可能实现抽象。这就是一种极大得误解,心理学界普遍把逻辑思维也称之为“抽象(逻辑)思维”(言下之意就是,以属性表像作为思维材料得形象思维不能进行抽象,只有逻辑思维才能抽象),就就是这种误解得典型体现。阿恩海姆曾深刻地批判过这种观点,并指出[2],运用表像不仅同样可以进行各种不同层次得抽象,甚至有时还能达到用一般概念所无法达到得抽象程度及效果。她列举了下面几个例子[2]: * 当婴儿从繁纷复杂得外部世界中区分出某物体(例如辨认出奶瓶)时,便已进行了初步得抽象,这就是因为她已通过视觉表像抓住了该事物得本质特征,否则无法区分。

* 当能够从外部刺激物中,抽取出能代表该物体本质特征得简化形式时,表明这种抽象(运用表像进行得抽象)已达到较高得层次。例如,撇开身材、脸型、衣着等所有其它具体特征,把一个必恭必敬得侍从抽象为一把弓那样得弯腰曲背形象,就就是一个典型得例子。

* 一个难以用言语概念来达到得、具有高度抽象意义得事例就是日本长崎博物馆展出得钟表。一只普通得钟表不可能成为体现钟表主人性格或表征某种特殊意义得抽象物。但就是长崎博物馆展出得全部停止在11点零2分得被损坏钟表,却具有震撼人心得抽象意义。因为时间停止在这一刻,使人们立刻回想起原子弹爆炸得恐怖瞬间与当时得惨烈场面,从而激起人们维护与平反对战争得强烈意识。这正就是问题得本质,也正就是博物馆想要向参观群众展示得关于原子弹爆炸这一事件得重大意义,而被损坏钟表得表像就成为代表这一重大抽象意义得“抽象物”。显然,在此特定场合下,由这样得钟表表像所产生得抽象意义及其社会效果就是用长篇大论得言语概念所无法比拟得。

概括:就是把个别事物得本质属性推广到同类其它事物得心理操作过程。目前国内有较大影响得一本心理学教科书认为,概括“有两种形式:一种就是根据事物得外部特征,对不同得事物进行比较,舍弃它们互不相同得特征,对它们共同得特征加以概括,它就是知觉与表像阶段得概括,就是概括得初级形式;另一种就是根据某一对象与现象或某一系列对象与现象得本质方面加以概括,它就是思维水平得概括,就是概括得高级形式。”

按照这种观点,以表像作为心理加工对象得空间结构思维只能实现初级形式得概括,只有逻辑思维才能实现高级形式得概括。这实在就是一种误解。试问:在瞬息万变得战场上,在敌我双方极为错综复杂得形势下,高明得指挥员能在瞬间作出果断决策,凭得就是什么?决不可能就是一步一步得逻辑推理,只有愚蠢得指挥员才会主要靠逻辑思维去指挥打仗,尽管在局部问题上可能采用这种思维形式,而对战争全局就必定要运用空间结构思维,才能从大处着眼,高屋建瓴,从总体上去把握敌我双方态势,做到全局在胸。不致于为局部得、具体得事实所左右;或为表面得现象所迷惑。这里得“全局在胸”就就是指把握战争全局得空间结构特性,即战争双方各有关要素之间得相互对立、相互作用状况(如双方得兵力布署、友邻协同、弹药供应、后方支持、战斗士气……等多种要素相互对峙得状况)。象这种通过空间表像(属性表像与关系表像)来把握得空间结构特性难道不就是事物本质属性得反映吗?怎么能认为根据表像所进行得概括都就是初级或低级得呢?

阿恩海姆为了对上述观点进行批驳,曾举过一个很有说服力得、运用表像进行高层次概括得例子。这个例子介绍了表像概括对数学上圆锥切割理论所起得关键作用。阿恩海姆指出[2]:在开普勒(Kepler)等人建立“圆锥切割理论”得过程中,肯定在圆、椭圆与双曲线三者得表像中找到了某种共同性质。这三种基本几何图形自古以来便独立存在,但彼此互不相关。但就是通过对圆锥体切割所形成得新表像,使开普勒等人发现在园、椭圆与双曲线三者之间存在共同得本质特征枣都就是由圆锥体切割而成,区别只在于切割方式得不同。这样,原来互不相关得三种几何图形,现在被圆锥体切割理论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有一定空间结构关系得几何体系。而这种更高层次理论概括得实现,并非依靠以言语概念为基础得逻辑推理,而就是完全依靠对表像进行得概括枣将三种基本几何图形得原有表像与对圆锥体进行各种切割所形成得新表像进行比较,才发现其中存在可推广至三种几何图形得共同本质属性。怎么能说,这种导致重要理论发现得表像概括就是初级得或低级得呢?

当然,不可否认,任何理论上得创新都离不开逻辑思维,但同样重要得就是,任何理论上得创新也离不开空间结构思维。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将在“创造性思维模型”部分作出详细得论证。

如上所述,在抽象与概括过程中都要涉及事物得本质属性。空间结构思维只反映事物在存现状态(即相对静止状态)得本质特征,而这种本质属性虽然也可单独通过时间逻辑思维来反映,但更有效得就是通过“空间结构特性”来把握,或就是通过空间结构思维与时间逻辑思维二者相结合来把握。这就是我们必须牢牢记住得。

想象:就是对原有多种表像进行整合、重构得心理操作过程。在想象过程中所有参与整合得表像都或多或少改变原有得成分(而在综合与分析得过程中,原有表像得成分就是不改变得),从而形成一种新得表像枣“想象表像”。月亮上得嫦娥,小说中得典型人物都就是整合而成得新表像,即想象表像。由于想象表像就是由原有多种表像改造、整合而成,所以都有一定得新颖性甚至创造性。根据其新颖程度得不同,想象又可分为“再造想象”与“创造想象”两种。再造想象就是对别人描述过而自己未曾感知过得事物加以想象而生成得形象(如古代得恐龙);创造想象就是没有依据现成得描述而独立创造出来得某种事物得形象。显然,再造想象与创造想象对于写作构思、艺术创造、理论建构及其它得创造性活动都具有特别重要得意义。

要进行想象应具备以下几方面得条件:

第一,要有丰富得表像储备

表像就是进行想象得基本材料,表像愈多、愈完整,想象得内容就愈丰富、愈深入。由于表像就是通过感知获得得,这就要求平时要多观察、多积累。

第二,要善于联想

根据亚里士多德得联想定律,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联想:

相似联想枣对性质、外形有某种相似性得事物表像进行联想;

相反联想(对比联想)枣对性质相反或外形有鲜明对比得事物表像进行联想;

相关联想枣对并不相似但在逻辑上有某种关联得事物表像进行联想。

可见便于联想得事物都就是在性质上、外形上或逻辑上具有某种联系,按上述三方面联想出得表像愈多,愈有利于对表像得整合与重构(因为整合与重构总就是要按事物之间得一定联系与结构才能进行),即愈有利于想象。

第三,要有第二信号系统得调节与控制作用

根据巴甫洛夫得学说,想象(尤其就是创造想象)就是两种信号系统协同活动得结果。通常把感觉器官直接从外部刺激接收信号,称为第一信号系统,语言文字则被称为第二信号系统。想象这种心理加工活动既然就是以表像作为加工材料,因此应该就是第一信号系统起主要作用。但就是要想使想象得内容朝着一定得目标扩展、深化就离不开第二信号系统得概念与语

言得调节与控制作用。甚至联想也与概念、语言分不开,例如,要实现相似与相反联想,往往要先知道事物之间有哪些属性相似或对立;要实现相关联想,要先知道事物之间就是否存在某种逻辑联系,这些都离不开概念与语言得指引与控制。至于创造想象得形成,由于其内容对新颖性、创新性有较高要求,两种信号系统之间得协同就显得更为必要。关于这个问题,在“创造性思维模型”部分,我们还将作进一步得论述。

上面我们介绍了空间结构思维所用得五种主要心理操作方法(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想象),除此以外,还有比较、分类等方法,由于这些方法比较简单,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空间结构思维与动物思维得比较

由于空间结构思维得材料(思维加工对象)主要就是表像,而表像具有形象性与直观性,因此人们往往容易把它与使用客体形象作为加工对象得动物思维方式混为一谈,我们认为,对这种混淆必须加以澄清。

如前所述,思维就是人类在与大自然斗争过程中,为了求得自身得生存与发展,经历几百万年进化而获得得一种特殊机能。思维得根本目得,就就是为了解决人类面临得各种问题。换句话说,思维总就是与“问题求解”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甚至不少心理学家认为,思维就就是“问题求解”。而解决问题得前提就是要能够作出正确得判断枣对各种不同事物进行辨别、对事物得某种性质进行判定、对所处境遇作出决策、对面临问题确定处理或解决得方案……等等,都就是不同情况下要求作出“判断”得不同表现形式。因此,能否作出正确判断,也就成为就是具有问题解决能力、即思维能力得主要标志。由此观点出发,许多心理学家认为,动物也有类似人类得思维,并列举了大量得例证。

例如,动物一般都具有趋利避害得能力,能很快找到自己所需得食物,能判断自己就是否处于危险之中从而能及时逃避(如老鼠遇见猫)。愈就是与人类相近得动物,这方面得能力就愈强。威廉·卡尔文指出[13],一般得狗不能解开将其系于某根柱子上得皮带,但就是黑猩猩则有可能。在铁笼得门上安一个象系狗皮带一样得揿扣足以将猴子们锁在里面,即使它们够得着去拨弄揿扣也不明白就是怎么回事。但就是黑猩猩在这种情况下则会设法弄开它。所以对于黑猩猩,您必须用铁锁而且不能把钥匙留在里面。

上述各种事例有力地证明许多动物(尤其就是与人类同属灵长目得动物)具有一定得解决问题能力,即具有思维。但就是我们认为,这种动物得思维与人类所具有得空间结构思维还就是两码事,因为这二者之间存在一个本质上得区别:动物思维就是完全建立在直接感知得基础上,所使用得思维材料(思维加工对象)只能就是当前感知事物得具体形象。当前得事物一旦消失,感知得形象即不复存在,思维也就中断。而人类得空间结构思维,不仅可以使用当前感知事物得具体形象作为思维材料,还可以使用表像(而且主要就是用表像)作为思维材料。如上所述,表像虽然也由感知觉产生,但它可以脱离当前得具体事物而独立存在,因而可以对它作进一步得思维加工(例如分析、综合、抽象、感慨与想象等),仅仅利用当前感知事物得具体形象来思维,就不可能进行这一类得加工。为了证明这一点,我们可以用灵长目动物中与人类最相近、且具有最高级动物思维得黑猩猩来进行论证。

著名得心理学家科勒(W、Kohler)曾在特纳里夫岛上用4年时间对黑猩猩作过有关动物思维能力得大量实验。她得实验设计就是这样得:在一个铁笼子得顶上悬吊着香蕉或其它食物,然后给黑猩猩提供一定得条件,让它利用这些条件把食物弄到手。这类条件可以就是一根长竹杆,或几段能连接起来得短竹杆,也可以就是一些能够堆起来与爬上去得箱子。经过一段时间得摸索、试探、失败、思考后,黑猩猩最终学会通过用长竹杆(或就是把几段短竹杆连接起来,或就是把几只箱子垒在一起再爬上去)等方式来获取吊在笼子顶上得食物。

上述实验证明,黑猩猩得确具有运用简单工具来解决问题得思维能力(有得人因为这不属于逻辑思维,就楞就是否认或不承认这种思维能力,我们认为这不就是唯物主义得态度),但就是在实验过程中出现一个使科勒感到很困惑得问题就是,她始终无法让黑猩猩学会

把树上正在生长着得一根树枝折下来,用于勾取它够不着得食物[2]。原因在哪里呢?科勒没有找到答案。半个世纪过去了,很多心理学家仍无法对此现象作出令人信服得解释。其实,原因很简单,就就是因为黑猩猩运用得思维材料就是对事物直接感知得具体形象,而不就是表像。在黑猩猩当前得感知觉中,树枝与树干就是连成一体得,若不运用表像来思维,就决不可能在它得大脑中对“树”得形象进行分解(把树枝得形象从一棵树得整体中分解出来);而对于人来说,由于她可以使用不受当前具体感知对象限制得表像作为思维加工对象,因而能够很容易地作到这一点(只需进行“表像分析”这类简单得心理操作就可以完成)。这正就是人类得空间结构思维与动物思维得根本不同之处。长期以来,国内外心理学界在关于动物有没有思维,以及动物思维与人类思维有何区别得问题上产生过多次激烈得争论,有关论著汗牛充栋;各种似就是而非甚至很荒谬得观点(例如曾经有人认为,松鼠为过冬而储存硬壳果,就是动物具有超前计划性这类高级思维能力得例证),也不胜枚举。究其根源概出于此枣各种争论大都围绕一些事实、现象与行为表现来进行,而未能紧紧抓住问题得实质枣思维材料,因而就总也弄不明白二者得联系与区别所在。

科学思维方法

科学思维方法概述 逻辑思维是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反映现实的过程。它与形象思维和创新思维不同,是用科学的抽象概念、范畴揭示事物的本质,表达认识现实的结果。 逻辑思维方法主要有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以及从具体上升到抽象等。 要遵循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规律。如果违背了这些规则,思维就会发生偷换概念,偷换论题、自相矛盾、形而上学等错误。 逻辑思维把感性认识阶段获的信息材料抽象成概念,再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从而产生新的认识。 逻辑思维分经验型和理论型,经验型是以实际经验为依据形成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理论型是以理论为依据,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判断和推理,从而产生新的认识。 逻辑思维与创新思维的一般区别: 创新思维是值得肯定的,对于任何学科的发展都是必要的,但高考很难考察到创新思维。1)思维形式的区别。逻辑思维的表现形式,是从概念出发,通过分析、比较、判断、推理等形式而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创新思维则不同,它一般没有固定的程序,其思维方式大多都是直观、联想和灵感等。 2)思维方法的区别。逻辑思维的方法,主要是逻辑中的比较和分类、分析和综合、抽象和概括、归纳和演绎,而创新思维的方法,主要是一种猜测、想象和顿悟。 3)思维方向的区别。逻辑思维一般是单向的思维,总是从概念到判断再到推理,最后得出结论。创新思维的思维方向则是很多的,结果也是多样性的。 4)思维基础的区别。逻辑思维是建立在现成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上的,离开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逻辑思维便无法进行。创新思维则是从猜测、想象出发,没有固定的思维方式,虽然也需要知识和经验作为基础,但不完全依赖知识和经验。 5)思维结果的区别。逻辑思维严格按照逻辑进行,思维的结果是合理的,但可能没有创新性。创新思维活动既然不是按照常规的逻辑进行,其结果往往不合常理,但其中却有新颖性的结果。 逻辑思维的一般作用 1、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客观事物。 2、可以使我们通过揭露逻辑错误来发现和纠正谬误。 3、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去学习知识。 4、有助于我们准确地表达思想。 (一)逻辑思维须遵循的规律 (1)同一律:任何一个思想与其自身是等同的。在一个思维过程中,概念必须保持确定、同一、前后一致。 (2)矛盾律:在同一个思维过程中,一个命题不可能既是真的又是假的。换句话说,如果一命题为真,那么与之矛盾或反对的命题则必为假。 (3)排中律: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一个命题不可能既不是真的,又不是假的。

人类思维的基本形式

科学人才的培养,历来是党和国家十分重视的。然而有科学知识并非就是科学人才。对于科学人才来说,也许更重要的是方法——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即要有创新意识,能够科学地思维和科学地工作,才能为祖国担起创业的大任,而不致于只抱着前人伟大的粗腿而不能前进一步。当前有关科学研究的著作很多,但相应的思维与方法学论述却较少。笔者在教学与科研的实践中,深感钱学森院士所倡导的思维科学的重要性。 (一)人类思维的基本形式 1. 形象思维 人类的思维,有时是通过生动形象的描述,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进行的。这种思维,翱翔于客观现象的全部生动和丰富之中,常常带有感情的色彩并有很大的震撼力量。而对事物的认识,多寓于感性的形象之中,不带或较少带有条理性,一般称之为形象思维。形象思维是丰富的客观现象直接作用于人脑而激发出的的一种思维活动,其发展是不可逆的。常常听到这样一种议论,即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但为什么像意大利复兴时期的绘画、古希腊的雕塑以及我国敦煌的壁画、西安的兵马俑等伟大的艺术在人类社会中不曾再重现过呢?从人类认识的历史发展来讲这是很容易理解的。人类和一个人一样,其认识也是由感性到理性的。人类早期的认识比较集中于感官对外界刺激的捕捉,这时候的人类似乎还看不清人体的骨骼。而当“他”以后成了一名解剖学教授,当“他”面对一个血肉之躯,思考的确是索然无味的骨架,又怎能为蒙娜丽莎的微笑所震撼呢?形象思维的基础是形象,是感官捕捉到的全部生动形象的总和——客观现象越丰富、越生动、越复杂,对人脑的刺激就越大,形象思维过程就越可能导致重要的成果。强调作家深入生活、强调医生临床实践、强调地质、生物学家注意野外观察等是因为“感多才能震撼”、“见多才能识广”,甚至数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也可从中受益(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可视为一例)。形象思维全部生命力的源泉就在于丰富的客观形象之中。 形象思维并非是形象全部总和的缩影。最重要、最感人形象的选择,应该是形象思维的另一重要特征。然而,这种选择带有感性的性质,理性仅占有次要地位。如蒙娜丽莎的微笑,尽管这微笑到底代表什么人们一直在争论,但它确是这幅画中最感人的形象之一,是一个人、一代妇女、一代新生阶层特殊性格的反映。 联想是形象思维的第三个重要特征。中医给人看病,由摸脉而联想到气的运移;星相学家观天,由星移斗转而联想到社会的变迁;地质学家跑山,由褶皱而联想到造山运动;等等。联想是由形象到认识的中间环节。对形象思维来说,在联想与形象之间的联系是很薄弱的。同样的形象,经不同人产生不同的联想,可能得到完全不同的结论。 想象是形象思维的第四个重要特征。简言之,想象就是形象思维对现象的观察、形象的选择和联想而激发出的对事物的形象认识。想象是一种创造,它所创造出的新形象,是对基础形象内容和本质的揭露。

科学思维方法

科学思维方法 逻辑思维方法主要有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以及从具体上升到抽象等。 要遵循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对立统 一、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规律。如果违背了这些规则,思维就会发生偷换概念,偷换论题、自相矛盾、形而上学等错误。 逻辑思维把感性认识阶段获的信息材料抽象成概念,再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从而产生新的认识。逻辑思维分经验型和理论型,经验型是以实际经验为依据形成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理论型是以理论为依据,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判断和推理,从而产生新的认识。 逻辑思维与创新思维的一般区别: 创新思维是值得肯定的,对于任何学科的发展都是必要的,但高考很难考察到创新思维。1)思维形式的区别。逻辑思维的表现形式,是从概念出发,通过分析、比较、判断、推理等形式而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创新思维则不同,它一般没有固定的程序,其思维方式大多都是直观、联想和灵感等。2)思维方法的区别。逻辑思维的方法,主要是逻辑中的比较和分类、分析和综合、抽象和概括、归纳和演绎,而创新思维的方法,主要是一种猜测、想象和顿悟。3)思维方向的区别。逻辑思维一般是单向的思维,总是从概念到判断再到推理,最后得出结论。创新思维的

思维方向则是很多的,结果也是多样性的。4)思维基础的区别。逻辑思维是建立在现成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上的,离开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逻辑思维便无法进行。创新思维则是从猜测、想象出发,没有固定的思维方式,虽然也需要知识和经验作为基础,但不完全依赖知识和经验。5)思维结果的区别。逻辑思维严格按照逻辑进行,思维的结果是合理的,但可能没有创新性。创新思维活动既然不是按照常规的逻辑进行,其结果往往不合常理,但其中却有新颖性的结果。 逻辑思维的一般作用 1、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客观事物。 2、可以使我们通过揭露逻辑错误来发现和纠正谬误。 3、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去学习知识。 4、有助于我们准确地表达思想。 (一)逻辑思维须遵循的规律(1)同一律:任何一个思想与其自身是等同的。在一个思维过程中,概念必须保持确定、同 一、前后一致。(2)矛盾律:在同一个思维过程中,一个命题不可能既是真的又是假的。换句话说,如果一命题为真,那么与之矛盾或反对的命题则必为假。(3)排中律: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一个命题不可能既不是真的,又不是假的。 (二)逻辑思维的主要思路I 归纳与演绎1、归纳:从多个个别的事物中获得普遍的规则。例如:黑马、白马,可以归纳为马。2、演绎:与归纳相反,演绎是从普遍性规则推导出个别性

灵感_人类的一种基本思维规律_刘奎林

灵感 ——人类的一种基本思维规律 □刘奎林 【内容摘要】“思维的科学”即思维科学。思维科学概念和体系是恩格斯在19世纪下半叶正式提出的。可是恩格斯对那个时代的思维科学仅包括形式逻辑和辩证法内容并不满意。到了20世纪下半叶是中国的自然科学家钱学森院士充实并发展了恩格斯的思维科学体系,认为思维科学除抽象思维形式外还有形象思维形式、灵感思维形式和社会思维形式。同时,也明确提出,对现有的思维科学体系也“不要封口”。其中,灵感思维形式属于非逻辑思维范畴。这种非逻辑的思维形式是一种独特的基本的思维形式。它虽然与其它几种思维形式相关联,但并非意味着它隶属于哪一种思维形式。为此,作者从客观原型律基础、非线性科学基础、大脑生理学基础等方面来印证了灵感是人类的一种基本思维规律。 【关键词】逻辑 非逻辑 灵感 一、恩格斯首提关于思维规律的学说——思维科学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9年柏林版)的序言中说,“1845年我们俩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布鲁塞尔着手‘共同阐明我们的见解’——主要由马克思制定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与德国哲学的意识形态的见解的对立,实际上 。马克思恩格斯在对“从前的哲学信仰是把我们从前的哲学信仰清算一下’” [1] 清算”过程中,提出了如下一些研究与发展哲学和思维科学所必须遵循的原则:原则之一:“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础问题,是思维和存在。这是哲学的重大问题,同样也是思维科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 的关系问题” [2] 研究思维一旦离开了这项原则,就会像钱学森院士所说的那样:“你就容易掉进 ; 两个坑里,一个是机械唯物论,另一个是唯心论” [3] 原则之二:“在以往的全部哲学中依然独立存在的,就只有关于思维及其规律的学说——形式逻辑和辩证法。其它一切归到关于自然和历史的实证科学中去。这是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阐述的一条重要原则。这条原则非常明确 了” [4] 地指出,以往的全部哲学唯独没有包括其内的,只有思维科学,更不用说用哲学 [1][2]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1页、223页、第364页, [3]钱学森:《关于思维科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63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64页

人类思维的基本形式

人类思维的基本形式 就思维形式而言,可以按不同原则有多种不同分类。比如,按思维容的抽象性可划分为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按思维容的智力性可划分为再现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按思维过程的目标指向可划分为发散思维(即求异思维、逆向思维)和聚合思维(即集中思维、求同思维);按思维过程意识的深浅可划分为显意识思维和潜意识思维;……等等。以上各种分类原则皆有其合理性,对于研究思维心理的不同方面也是非常必要的。但是,思维不是一般的畴,它是人类为了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在与大自然作斗争过程中经历几百万年进化的产物,是人类大脑的特有功能。因此,如果从人类思维基本形式的高度来考虑思维分类,就只能有一个原则——认识论原则,要遵循人类对客观事物运动变化的认识规律,也就是要从哲学的高度来认识思维形式的划分问题。遗憾的是广大心理学界和哲学界似乎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下面我们就来看看目前国外学术界对人类思维基本形式划分的几种主要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人类思维的基本形式只有抽象(逻辑)思维一种,形象思维和其它思维形式都是次要的,甚至根本否认形象思维的存在。例如,目前具有相当大影响并作为我国高校文科统编教材的“思维心理学”中,对思维心理学的任务是这样规定的[2]:“它要回答的主要问题是:人是怎样思维的?如果把思维看作是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过程,那么思维心理学主要不是去研究概念、判断、推理的容,也不是去研究正确的概念、判断应遵循哪些规律,而是重点研究概念是怎样形成的?人们是怎样掌握它们的?人是如何作出判断的?如何进行推理的?人是怎样解决问题的?是把思维作为一种过程,研究它的发生、变化、发展的规律。”显然,该书作者只是把思维看作是“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过程”,也就是仅指逻辑思维。事实上,在这本400多页专门讲授思维心理的教材中你看不到一句有关形象思维的论述。还有一些心理学专著虽然也承认形象思维的存在,但是却极力贬低形象思维的作用。例如,文献认为,“形象思维只能实现对各种具体、特殊事物此时此地情况的认识和把握……,不能脱离具体特殊的事物,不能超出对具体、特殊事物现在的认识,不能由个别特殊走向一般,不能由现在走向过去和未来,也不能由此达彼,最终无法达到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把握。”只是“概念思维的初级阶段”。这种观点虽然也承认有形象思维,但是实际上只把形象思维看成是逻辑思维的附庸,否认形象思维是人类思维的主要形式之一,所以仍可归入到第一种。 第二种观点也认为人类思维的基本形式只有一种,但不是抽象(逻辑)思维,而是视觉思维。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国际美学大师、艺术心理学的奠基人、哈佛大学著名教授鲁道夫·阿恩海姆。他认为[2],思维的基本材料是表像,而不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概念或语言。“语言只不过是思维主要材料(表像)的辅助者,只有清晰的表像才能使思维更好地再现有关的物体和物体之间的关系。”他还认为[2],“对事物的整体结构特征的抽象把握,乃是知觉和一切初级认知活动的基础”,而在知觉中最为重要的又是视知觉,因为视知觉的很大优点“不仅在于它是一种高度清晰的媒介,而且还在于这一媒介能提供关于外部世界中各种事物的丰富信息。”视知觉还能灵便地“为意识随意利用”。阿恩海姆以大量的事实证明了视知觉本身已具有认识能力、理解能力和一定的问题解决能力,即已具备了思维的功能,所以视知觉并不低级,相反它是人类思维的一种最基本形式。在此认识的基础上,阿恩海姆首次提出了著名的“视觉思维”概念,并以此作为他多年从事人类思维规律研究而写成的专著的书名。

思维的种类(人类思维的基本形式)

思维的种类(人类思维的基本形式)心理学中,根据思维的不同形态,将思维划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三种类型;根据思维探索答案的方向来划分,将思维分为集中思维与发散思维两种类型;根据思维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来划分,将思维分为复制式思维与创造思维两种类型。从认识论的角度根据哲学界关于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的不可分离性划分,人类思维有两种基本形式,即时间逻辑思维与空间结构思维。空间结构思维可进一步划分为两类:一类以表征事物基本属性的作为思维材料,称为形象思维;另一类以表征客体位置关系或结构关系作为思维材料,称为直觉思维。创造性思维是在时间逻辑思维与空间结构思维两者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更高层次的思维形式。动作思维、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 动作思维、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是心理学中所普遍认同的思维的三种基本形式。后面要谈到的集中思维与发散思维、复制思维与创造思维都离不开这三种基本思维形式。 动作思维又叫直觉行动思维,是以实际操作来解决问题的思维。它的特点是所要解决的问题是直观的、具体的,解决问题依赖实际动作。例如,“修理电视机”这个问题十分具体:电视机的毛病出现在什么地方,如何排除故障等等。问题的发现与解决几乎都不在实际拆开电视机之前,而在拆开电视机之后进行的实际操作之中,即在动作中思考、发现与解决问题。还有,运动员进行体操表演,也主要靠动作思维

形象思维又叫直观形象思维。它以表象或形象作为思维的主要材料。表象是记忆中所保持的客观事物的形象。事物的表象包括视觉表象、听觉表象、触觉表象、嗅觉表象、味觉表象和动觉表象等。其中最主要的是视觉表象和听觉表象,尤其是视觉表象。例如,幼儿计算应用题:“小明有5个苹果,吃掉3个,还剩几个?”他们在头脑中往往是利用苹果的直观形象数来数去解答问题。艺术工作者、文学家、建筑工程师也经常用头脑中的形象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现在所进行的“竹脑心算”、下盲棋,都主要是利用大脑中的“影象”来进行形象思维。 抽象思维是依赖概念、判断和推理的形式解决问题的思维。这种思维是借助于语词、符号来思考问题,故又称之为语词逻辑思维。例如,高中生学习数学、物理等课程,常常是以抽象思维为主来解决问题。政治工作者、哲学工作者常常是运用抽象思维解决一些理论与实践问题。抽象思维又分形式逻辑思维和辩证逻辑思维两种:前者具有确定性,并反对思维过程本身自相矛盾;后者则具有灵活性,并强调反映事物的内在矛盾的统一。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辩证逻辑思维是在形式逻辑思维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它属于抽象思维的高级阶段。不应把二者对立起来,而是应当相辅相成。“曹冲称象”是一个辨证思维的典型例子。有人向曹操敬献一头大象,曹操想称一下这个庞然大物到底有多重,问大臣有什么办法。一位大臣说,可以砍倒一棵大树来制作一杆大秤。曹操摇摇头——即使能造出可以承受大象重量的大秤,谁能把他提起来呢?另一位大臣说,把大象宰了,切成块,就很容易称出来了。曹操更不同意了——他希望看到的是活着的大象。这时候年仅七岁的小曹冲出了个好主意:把大象牵到船上,记下船边的吃水线,再把象牵下船,换成石块装上去,等石块装船达到同一吃水线时再把石块卸下来,分别称出石块的重量再加起

科学思维的基本形式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1、科学思维的基本形式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1、科学思维的基本形式就是创立科学理论的基本思维形态。主要有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收敛思维与发散思维、顿悟和创新思维四种形式。 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1)抽象思维以概念为基本要素,形象思维以意象为基本要素;人们在头脑里所储存的信息有两种:形象信息,抽象信息,二者之间可以通过隐性的形象源互相转化。(2)抽象思维是逻辑思维,形象思维是直感思维;(3)二者的主要不同之处,抽象思维是由一个概念判断推及另一个概念判断,而形象思维是由一个意象推想到另一个意象。(4)二者的密切联系。一方面表现在生理上分工合作,某些功能是互补的,另一方面他们共存于统一的思维过程中,互相渗透、互相转化、互相交替、互相促进。 收敛思维和发散思维:(1)二者的不同特点;收敛思维的特点是根据已有的理论和方法,按照严格的程序进行,发散思维的特点是开阔思路、从不同的方面思考,从不同的途径探索,甚至标新立异,不受传统思想观点和已有理论方法的束缚。(2)他们在科学创造过程中不可或缺,在科学理论形成中有不同作用;在创立新理论的过程中,常常是先运用已有的理论去研究,经过长期集中的收敛思维,找到问题的症结和困难所在,然后通过发散思维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新观点。(3)他们也是渐进方式和非渐进方式的关系。 顿悟——直觉与灵感:顿悟可以划分为两大部分,直觉与灵感。前者在探索过程中径情直髓的顿悟,后者是思路受阻后的顿悟。一个是未经渐进的精细的演绎推理而对规律性的快速洞察,一个是在百思不得其解是顿悟现象间的规律性的奇效。

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没有固定的程式和方程,它是一般思维形式和方法的综合性、创造性的运营。 科学思维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第一,可以帮助人们自觉地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尤其可以帮助人们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学会和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 第二,研究科学思维方法论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提高科学素养,不断增长才干,提高科学的鉴别能力,从而认识当今科学发展的主流和趋势;而且可以指导我们怎样运用自己的智慧,去进行创造性的研究工作。 第三,可以帮助青少年较快地健康成长,促使他们早出成果,多出成果。 第四,对于在各级各类学校从事教书育人工作的教师来讲,学习和研究科学思维方法论,可以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当前推行的素质教育的要求,及时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第五,研究科学思维方法论,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学习和掌握唯物辩证法,促进他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人类思维的分类

人类思维的分类 就思维形式而言,可以按不同原则有多种不同分类。比如,按思维内容的抽象性可划分为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按思维内容的智力性可划分为再现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按思维过程的目标指向可划分为发散思维(即求异思维、逆向思维)和聚合思维(即集中思维、求同思维);按思维过程意识的深浅可划分为显意识思维和潜意识思维;等等。以上各种分类原则皆有其合理性,对于研究思维心理的不同方面也是非常必要的。但是,思维不是一般的范畴,它是人类为了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在与大自然作斗争过程中经历几百万年进化的产物,是人类大脑的特有功能。因此,如果从人类思维基本形式的高度来考虑思维分类,就只能有一个原则──认识论原则,要遵循人类对客观事物运动变化的认识规律,也就是要从哲学的高度来认识思维形式的划分问题。遗憾的是广大心理学界和哲学界似乎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下面我们就来看看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人类思维基本形式划分的几种主要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人类思维的基本形式只有抽象(逻辑)思维一种,形象思维和其他思维形式都是次要的,甚至根本否认形象思维的存在。例如,目前具有相当大影响并作为我国高校文科统编教材的“思维心理学”中,对思维心理学的任务是这样规定的:“它要回答的主要问题是:人是怎样思维的?如果把思维看作是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过程,那么思维心理学主要不是去研究概念、判断、推理的内容,也不是去研究正确的概念、判断应遵循哪些规律,而是重点研究概念是怎样形成的?人们是怎样掌握它们的?人是如何做出判断的?如何进行推理的?人是怎样解决问题的?是把思维作为一种过程,研究它的发生、变化、发展的规律。”显然,该书作者只是把思维看作是“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过程”,也就是仅指逻辑思维。事实上,在这本400多页专门讲授思维心理的教材中你看不到一句有关形象思维的论述。还有一些心理学专著虽然也承认形象思维的存在,但是却极力贬低形象思维的作用。例如,“形象思维只能实现对各种具体、特殊事物此时此地情况的认识和把握……,不能脱离具体特殊的事物,不能超出对具体、特殊事物现在的认识,不能由个别特殊走向一般,不能由现在走向过去和未来,也不能由此达彼,最终无法达到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把握。”只是“概念思维的初级阶段”。这种观点虽然也承认有形象思维,但是实际上只把形象思维看成是逻辑思维的附庸,否认形象思维是人类思维的主要形式之一,所以仍可归入到第一种。 第二种观点也认为人类思维的基本形式只有一种,但不是抽象(逻辑)思维,而是视觉思维。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国际美学大师、艺术心理学的奠基人、哈佛大学著名教授鲁道夫?阿恩海姆。他认为:思维的基本材料是表象,而不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概念或语言。“语言只不过是思维主要材料(表象)的辅助者,只有清晰的表象才能使思维更好地再现有关的物体和物体之间的关系。”他还认为[,“对事物的整体结构特征的抽象把握,乃是知觉和一切初级认知活动的基础”,而在知觉中最为重要的又是视知觉,因为视知觉的很大优点“不仅在于它是一种高度清晰的媒介,而且还在于这一媒介能提供关于外部世界中各种事物的丰富信息。”视知觉还能灵便地“为意识随意利用”。阿恩海姆以大量的事实证明了视知觉本身已具有认识能力、理解能力和一定的问题解决能力,即已具备了思维的功能,所以视知觉并不低级,相反它是人类思维的一种最基本形式。在此认识的基础上,阿恩海姆首次提出了著名的“视觉思维”概念,并以此作为他多年从事人类思维规律研究而写成的专著的书名。由此出发,他原则上不同意有关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划分,正像滕守尧先生所指出的,在他看来,人们看到一种形象(不管是知觉形象,还是内心表象),就有了抽象活动;而每当人们思考一个问题时,都有某种具体形象作为出发点或基础。……按照常识,思维之所以是思维,就在于它是通过一般普遍性的概念进行的;表象之所以是表象,就在于它是个别的和具体的。假如这个别表象进入思维中,就会干扰概念的一般普遍性。如上所述,人们在思考问题时,总要有某种具体形象作为基础,因此,在阿恩海姆看来,这样的思维就既不是纯粹的形象思维,也不是纯粹的抽象思维,而是视觉思维。 第三种观点认为,抽象(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都是人类思维的基本形式,但在3岁以前的幼儿中主要是“直观行动思维”(或称“动作思维”),这是目前心理学界和社会人群中比较流行的观点。这种观点对抽象(逻辑)思维的看法与第一种观点基本相同,即都认为这是“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过程”,虽然抽象(逻辑)思维也要依赖动作和表象,但这种思维的主要材料是概念[5]。抽象(逻辑)思维又分形式逻辑思维和辩证逻辑思维两种:前者具有确定性并反对思维过程本身自相矛盾;后者则具有灵活性并强调反映事物的内在矛盾。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辩证逻辑思维是在形式逻辑思维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它属于抽象(逻辑)思维的高级阶段。不应把二者对立起来,而是应当相辅相成。关于形象思维,第三种观点认为,其特征是以表象或形象作为思维的主要材料,并可按其发展程度的高低划分为具体形象思维和一般形象思维这样两个不同的阶段。 第四种观点认为,人类思维的基本形式除了形象思维、逻辑思维以外,还应包括创造思维。这种观点的代表是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教授。这里应当说明的是,钱老在80年代初期和中期所发表的文章中,曾经主张把人类思维的基本形式(或基本类型)划分为形象(直感)思维、抽象(逻辑)思维和灵感(顿悟)思维三种,后来和戴汝为院士讨论后,又经过进一步研究其思想有所发展,对原来的划分作了修正。在1995 年6月28日致杨春鼎教授的信中,钱老指出:“思维学是研究思维过程和思维结果,不管在人脑中的过程。这样我从前提出的形象(直感)思维和灵感(顿悟)思维实是一个,即形象思维,灵感、顿悟都是不同大脑状态中的形象思维。另外,人的创造需要把形象思维的结果再加逻辑论证,是两种思维的辨证统一,是更高层次的思维,应取名为创造思维,这是智慧之花!所以(应)归纳为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创造思维。从前提过的…社会思维?、…特异思维?等皆(属)不同脑

科学思维的基本形式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终审稿)

科学思维的基本形式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1、科学思维的基本形式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2、 1、科学思维的基本形式就是创立科学理论的基本思维形态。主要有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收敛思维与发散思维、顿悟和创新思维四种形式。 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1)抽象思维以概念为基本要素,形象思维以意象为基本要素;人们在头脑里所储存的信息有两种:形象信息,抽象信息,二者之间可以通过隐性的形象源互相转化。(2)抽象思维是逻辑思维,形象思维是直感思维;(3)二者的主要不同之处,抽象思维是由一个概念判断推及另一个概念判断,而形象思维是由一个意象推想到另一个意象。(4)二者的密切联系。一方面表现在生理上分工合作,某些功能是互补的,另一方面他们共存于统一的思维过程中,互相渗透、互相转化、互相交替、互相促进。 收敛思维和发散思维:(1)二者的不同特点;收敛思维的特点是根据已有的理论和方法,按照严格的程序进行,发散思维的特点是开阔思路、从不同的方面思考,从不同的途径探索,甚至标新立异,不受传统思想观点和已有理论方法的束缚。(2)他们在科学创造过程中不可或缺,在科学理论形成中有不同作用;在创立新理论的过程中,常常是先运用已有的理论去研究,经过长期集中的收敛思维,找到问题的症结和困难所在,然后通过发散思维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新观点。(3)他们也是渐进方式和非渐进方式的关系。

顿悟——直觉与灵感:顿悟可以划分为两大部分,直觉与灵感。前者在探索过程中径情直髓的顿悟,后者是思路受阻后的顿悟。一个是未经渐进的精细的演绎推理而对规律性的快速洞察,一个是在百思不得其解是顿悟现象间的规律性的奇效。 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没有固定的程式和方程,它是一般思维形式和方法的综合性、创造性的运营。 科学思维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第一,可以帮助人们自觉地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尤其可以帮助人们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学会和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 第二,研究科学思维方法论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提高科学素养,不断增长才干,提高科学的鉴别能力,从而认识当今科学发展的主流和趋势;而且可以指导我们怎样运用自己的智慧,去进行创造性的研究工作。 第三,可以帮助青少年较快地健康成长,促使他们早出成果,多出成果。 第四,对于在各级各类学校从事教书育人工作的教师来讲,学习和研究科学思维方法论,可以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当前推行的素质教育的要求,及时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第五,研究科学思维方法论,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学习和掌握唯物辩证法,促进他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众所周知,不同民族的思维既有共同相似之处,同时也具有单一特殊之处。因为作为一种生物,人类具有共同的生理属性,即人类的大脑功能。此外,由于人类发展的进程大体一致,很自然地就奠定了不同民族思维的共同基础。同时,由于人类大脑功能的复杂性,使得具有相同或者不同经历的不同种族和文化背景的人,形成了具有差异性的思维方式。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在体现着人类思维方式共性的同时,也呈现出其独特的韵味。 一思维方式的概念 世界上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不同的思维方式。刘长林将思维方式定义为:“在一个民族的发展过程中,那些长久地、稳定地、普遍地起作用的思维习惯、思维方法、对待事物的审视趋向和公认的观点,就叫作该民族的思维方式”(刘长林,1990)。一直以来,许多专家和学者孜孜以求地从各个方面和角度对思维方式不断地进行研究。目前的研究结果表明:思维方式是一个复杂的双层结构。其深层结构表现为人们对事物的看法和观点,这包含人的情感、意志和潜意识等;而其表层结构的外观表现就是我们熟知的语言。事实上,任何一种类型思维方式的形成都离不开一定的自然环境、生产环境和社会组织环境交织而成的人类生活背景,其形成过程非一朝一夕的,而是长期的、逐步的演变过程。 思维方式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主体,固定了思维的基本属性,包括思维结构、认知形式、民族文化、个性表达以及现实运用等。从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产生背景和发展过程来看,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恪守着独特的传统形式,固守着极富个性化的文化本位,坚持着自己对自然和社会特殊的认知方式。 二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 法国学者列维?布留尔认为,原始思维方式是一种“情感的和激情的因素简直不让真正的思维获得任何优势”的思维方式。 冯天瑜先生把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概括为“观物取象”,认为“它是以未经分化的表象联系代替因果关系,必然性与偶然性尚未分化,人们不承认偶然性,而确信神秘的支配力量”。显然,中国人的传统思维方式这一特征与其原始的思维方式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也就是说,它是一种直观的、情感的、感悟性的思维方式,这与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和生活习惯方式是密不可分的。古代中国人热衷于“现象”。例如,古人用以测吉凶的观察卦爻之象和用以生产生活的观测天象。此外,中国人对其他自然现象和人类现象也很关注,并以文字或者图像将其记载下来。然而,依据哲学的观点,现象本身既具有多样性,又具有复杂性。所谓复杂性,是指各种各样的现象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的,所以,多样性和变化性这两个重要的概念便在中国人的思维中凸显出来。在各种各样的现象中,中国人又格外关注对立和联系的现象,并由此产生了对立统一思维,进而发展成中国人所特有的思维特点。 此外,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也更倾向于实用性。中国漫长的传统社会结构和小农经济生产方式,使得中国人很早就有了天文学的萌芽,其目的就是要为农业生产提供时间服务。因此,中国人热衷于通过观天象而知农时,形成了独特的“观象授时”的文明形式,并确定了阴历二十四节气中的“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等重要节气。中国人的这种依赖自然的生存方式,从根本上决定和限制了人们的认知方式,很自然地造成了人们往往以经验为直接依据来认识事物。由于对直接经验极为重视,人们必然会更加关心现实和讲究理性的实用性。这种来源于直觉经验的生活方式造成了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在认识层面只有一个直觉思维。虽

科学思维与方法试题及答案

成人高等教育考试试卷 学期: 2019年秋试卷种类: A 卷 课程:科学思维与方法专业年级:法学2019 姓名:吴环宇学号: 201966160031 一、解释名词(每题3分,共15分) 1、思维: 答: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它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 律;思维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在感性认识、特别是在表象的基础上,借助于语 言,以知识为中介而实现的。 2、思维的间接性: 答:是指思维总是以一定事物为媒介来反映那些不能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事物。 3、科学抽象: 答: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从感性认识飞跃到理性认识的过程。这一认识过程, 经历着感性的具体—抽象的规定一思维中的具体的形态变化。 4、创造性思维: 答:是开拓人类认识新领域、创造新事物的思维过程,是选择、突破和创新三者 的统一。 5、最优化原则: 答:就是从多种可能的途径中,选择出最优的系统方案,使系统处于最优状态, 达到最优效果。即确定系统的最佳目标,取得最佳设计,实现最佳控制,通过系 统的最佳运动,实现系统的最佳效果。

二、填空题(每空0.5分,共10分) 1、根据概括的水平和所应用手段的特点、新异性、主动性等,可把思维分为直观动作思维、直观映像思维、逻辑思维三种类型。 2、思维的三项基本要素是思维原料、思维主体、思维工具。 3、思维的特征包括概括性、间接性、问题性、能动性。 4、马斯洛的需要层次按先后顺序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五个等级。 5、创新应具备的个性品质包括:独特性、求异性、发散性、跳跃性、突发性。 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60分) 1、逻辑思维的方法有哪些? 答:①归纳与演绎②分析与综合③抽象与概括④比较思维法⑤因果思维⑥递推法 ⑦逆向思维 2、列举逆向思维的几种形式。 答:逆向思维立足于物质世界的无限性和一定时代人们认识的有限性。物质自然界无限广阔,有无限的层次,无限地发展。人类对物质自然界的认识,永远不会停止在一个领域、一个层次、一个水平上。当一种科学原理被发现并普遍承认之后,这些原理便成为常规科学,在一个时期里规范着人们的思维取向,并推动科学的发展。与此同时,科学实验的进步,科学家会闯入新的领域,遇到异常问题、反常现象,如果常规科学的范畴、原理、方法不能回答和解决新的问题,就需要研究者敢于“离经逆道”、逆向思维、大胆探索和创新。 3、思维客体的特点是什么? 答:思维客体以实践客体为基础。实践水平决定着思维水平,实践的范围决定着思维的范围,实践发展到了什么程度,思维才能发展到什么程度;是思维客体的本质特点。思维客体是人的活动的改造对象,在思维活动中,客体作为对象性而存在,但要进行思维必须对客体进行观念的改造,首先形成观念上的认识;在思维活动中接受主体的观念改造,可知性和不可穷尽性是思维客体历史性的客观依据同实践客体一样,思维客体具有历史性。 4、简述唯物辩证的思维方式的特点。

辩证思维的基本形式

辩证思维的基本形式 辩证思维是高层次的,是思维科学中一大难题。下面为大家介绍的辩证思维的基本形式,希望对您有帮助哦。 (1)归纳和演绎 归纳和演绎是人们认识过程中的两种推理形式。归纳是从个别事实走向一般的结论、概念的思维方法。演绎法是从一般原理、概念走向个别结论的思维方法。辩证思维把归纳和演绎当成认识过程之中既对立又相互联系的两种方法。归纳法和演绎法在认识过程中有各自的作用,也有各自的局限性。在人的认识过程中,归纳和演绎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这具体表现在:第一,归纳是演绎的基础,演绎以归纳得出的结论作为前提。演绎法是一种从普遍到特殊、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法,它只能揭示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统一关系,不能揭示共性与个性的对立关系。单纯用演绎法不能揭示个别事物多样化的属性。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运用归纳法。此外,演绎的结果也必须再运用归纳法来证实与丰富。第二,归纳法必须以演绎为指导。演绎法为归纳提供一般性的理论原则。规定归纳活动的方向与目标。同时,归纳所得到的结论不一定可靠,它必须靠演绎来修正与补充。 (2)分析和综合 分析与综合是在认识过程中比归纳与演绎更加深刻的认识方法。分析是在思维中把认识的对象分解为不同的组成部分、方面、特性等,

对它们分别加以研究,认识事物的各个方面,从中找到事物的本质。综合则是把分解出来的不同部分、方面按其客观的次序、结构组成一个整体,从而达到对事物整体的认识。分析与综合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这表现在: 第一,分析与综合是两种方向相反的思维方法。 第二,分析与综合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相互促成。分析是综合的基础,为了在思维中把握事物客观存在的统一性,必须先对该事物进行分析,没有分析就没有综合;综合是分析的完成,在对事物矛盾发展的统一体进行分析时必须有整体的观念,否则就不能作出正确的分析。完整、科学的方法要求把分析法与综合法有机地结合起来。 (3)抽象与具体 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是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逻辑思维中抽象是对客观事物某一方面本质的概括或规定;逻辑思维中的具体是许多规定性的综合,因而是多样性的统一。作为辩证思维方法的具体与感性具体不同,后者是客观事物表面的、感官能直接感觉到的事物的具体性。 由抽象到具体,是从抽象的规定到思维的具体,它包括以下几个环节:第一,作为这一过程的逻辑出发点的“抽象”。它必须是反映事物本质的最一般、最基本的抽象与规定;第二,从抽象到具体的逻辑中介;第三,作为这一过程逻辑终点的具体。它是以一定结构有机结合起来的具有多样规定性的丰富的总体,是一种理性具体。 (4)逻辑与历史的统一

思维的种类(人类思维的基本形式)

思维的种类(人类思维的基本形式) 心理学中,根据思维的不同形态,将思维划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三种类型;根据思维探索答案的方向来划分,将思维分为集中思维与发散思维两种类型;根据思维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来划分,将思维分为复制式思维与创造思维两种类型。从认识论的角度根据哲学界关于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的不可分离性划分,人类思维有两种基本形式,即时间逻辑思维与空间结构思维。空间结构思维可进一步划分为两类:一类以表征事物基本属性的作为思维材料,称为形象思维;另一类以表征客体位置关系或结构关系作为思维材料,称为直觉思维。创造性思维是在时间逻辑思维与空间结构思维两者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更高层次的思维形式。 动作思维、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 动作思维、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是心理学中所普遍认同的思维的三种基本形式。后面要谈到的集中思维与发散思维、复制思维与创造思维都离不开这三种基本思维形式。 动作思维又叫直觉行动思维,是以实际操作来解决问题的思维。它的特点是所要解决的问题是直观的、具体的,解决问题依赖实际动作。例如,“修理电视机”这个问题十分具体:电视机的毛病出现在什么地方,如何排除故障等等。问题的发现与解决几乎都不在实际拆开电视机之前,而在拆开电视机之后进行的实际操作之中,即在动作中思考、发现与解决问题。还有,运动员进行体操表演,也主要靠动作思维。

形象思维又叫直观形象思维。它以表象或形象作为思维的主要材料。表象是记忆中所保持的客观事物的形象。事物的表象包括视觉表象、听觉表象、触觉表象、嗅觉表象、味觉表象和动觉表象等。其中最主要的是视觉表象和听觉表象,尤其是视觉表象。例如,幼儿计算应用题:“小明有5个苹果,吃掉3个,还剩几个?”他们在头脑中往往是利用苹果的直观形象数来数去解答问题。艺术工作者、文学家、建筑工程师也经常用头脑中的形象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现在所进行的“竹脑心算”、下盲棋,都主要是利用大脑中的“影象”来进行形象思维。 抽象思维是依赖概念、判断和推理的形式解决问题的思维。这种思维是借助于语词、符号来思考问题,故又称之为语词逻辑思维。例如,高中生学习数学、物理等课程,常常是以抽象思维为主来解决问题。政治工作者、哲学工作者常常是运用抽象思维解决一些理论与实践问题。抽象思维又分形式逻辑思维和辩证逻辑思维两种:前者具有确定性,并反对思维过程本身自相矛盾;后者则具有灵活性,并强调反映事物的内在矛盾的统一。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辩证逻辑思维是在形式逻辑思维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它属于抽象思维的高级阶段。不应把二者对立起来,而是应当相辅相成。 “曹冲称象”是一个辨证思维的典型例子。有人向曹操敬献一头大象,曹操想称一下这个庞然大物到底有多重,问大臣有什么办法。一位大臣说,可以砍倒一棵大树来制作一杆大秤。曹操摇摇头——即使能造出可以承受大象重量的大秤,谁能把他提起来呢?另一位大臣

2018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 思维的基本概念教案

1、思维的基本概念。 一、什么是思维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它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联系。思维是人类认识的高级阶段,它是在感知基础上实现的理性认识形式。例如,通过对人的观察分析得出“人是能言语,能制造和使用工具的高等动物”;根据对水的研究得出水和温度之间的关系,在101千帕下,水的温度降低到0℃,就会结冰,升高到100℃,就会沸腾;等等。这些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认识。人们常说的“考虑”、“设想”、“预计”、“沉思”、“审度”、“深思熟虑”等都是思维活动的表现形式。 思维具有间接性和概括性两个基本特征。 所谓思维的间接性,是指思维能对感官所不能直接把握的或不在眼前的事物,借助于某些媒介物与头脑加工来进行反映。由于人类感觉器官结构和机能的限制,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由于事物本身带有蕴含或内隐的特点,人们对世界上的许许多多的事物,如果单凭感官或仅仅停留在感知觉上,则是认识不到或无法认识的,那么就要借助于某些媒介物与头脑加工来进行反映。例如,内科医生不能直接看到病人内脏的病变,却能以听诊、化验、切脉、试体温、量血压、B超、CT检验等手段为中介,经过思维加工间接判断出病人的病情;地震工作者可以根据动物的反常现象或其他仪表的数据来分析与预报震情。这些都是人们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间接认识的结果。人们要认识原始社会人类的生活、宇宙太空状况、原子结构、生命运动,要认识超声波、红外线,要预测天气等等,都需要借助某些媒介物与思维加工进行间接的认识。 所谓思维的概括性,是指思维通过抽取同一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特征和事物间的必然联系来反映事物。由于这一特性,人能通过事物的表面现象和外部特征而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例如,通过感知觉我们只能看到具体的一只鸟的外形和活动情况,而通过思维我们才能认识鸟的本质属性:有羽毛,卵生。也只有通过思维,把不会飞的鸡、鸭列入鸟类,而不把会飞的蝙蝠、蜻蜒等列入鸟类。又如,温度升降与金属膨胀的关系,植物与动物、动物与人类的生态平衡关系等,都是通过概括活动过程对自然界事物之间规律认识的结果。 思维的间接性和概括性是相互联系的。人之所以能够间接地反映事物,是因为人有概括性的知识经验,而人的知识经验越概括,就越能间接地反映客观事物。内科医生根据概括性的医学理论才能以中介性的检查,经过思考而间接地判断病人的病情。气象工作者根据概括性的气象规律,才能从大量天气资料中,经过思考做出天气预报。 正是因为思维具有间接性和概括性,所以它在人的生活实践中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首先,它使人的认识范围不断扩大。人不仅能认识现在,而且还可以回顾过去和预见未来。人类学家根据古生物化石及有关资料推知人类过去进化的规律;地球物理工作者根据已有的地球运动资料,预报地震和火山爆发的情况。其次,它能不断提高人的认识深度,不仅能认识人一般接触到的事物以及规律,还可以把握人们所不能直接感知的事物以及规律,使人对事物的认识得以无止境地深化。对于物质结构的认识,正是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思维不断深入,由分子水平到原子水平,由原子核、电子水平到核内中子、质子水平,直至夸克水平,目前发现夸克也不是物质的最基本单位,还可以进一步分化。第三,它能使人由认识世界向改造世界发展,不仅能使人掌握知识、认识规律,还可以使人运用知识和规律解决问题,进行创造性活动。 二、思维与感知觉的关系 思维同感知觉一样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但又有根本的区别。表现为以下几 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