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实验案例

初中生物实验案例
初中生物实验案例

《植物种子的萌发》一节教学设计

设计者:兵团第一中学杨学锋

一、教学目标:

知识掌握目标:使学生在实践的基础上掌握植物种子的结构和种子萌发所许需

要的条件。

基本技能和一般能力目标:使学生通过观察种子的结构和设计种子萌发的探究

树立学生实验的研究意识,使学生知道种子萌发的

条件要求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综合、概括能力

和生物观察的基本技能。

德育目标:培养不怕困难,团结协作的精神和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喜欢生物兴趣与情感,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

创新素质培养目标:培养学生大胆设想、敢于尝试的精神,多角度考虑问题的

创新思维。

二、教材分析与处理:

(一)教材分析:第五章比较完整地将绿色植物的一生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内容

多,跨度大。种子的萌发是第一节,是新内容的开始,也是培

养学生对本章课程兴趣的关键所在。本课知识主要有三个知识

点:种子的结构,种子萌发的条件和种子萌发的过程。新课程

认为,课程不仅是知识,同时也是经验,是活动;课程不仅是

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本节设计意在学生已有经验基础上,

通过学生活动,获得最直接的体验从而建立为学生构建新知识

体系学生只有在观察并了解种子结构的基础上,才能了解种子

的功能,才能容易理解种子萌发的过程。

(二)学情分析:初一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见过大豆的种子,也了解种子

的一些结构,但在实验室将大豆作为实验材料来研究,一定会

引起浓厚的兴趣,教师要注意课堂纪律的调控,要让学生学会

由表及里的科学观察方法。对于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

件,学生生活中有一些认识,在掌握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后

也不难得出正确结论。但这是一个比较完整的探究活动,首次

提出对照实验,记录实验数据,并提出深入探究的问题。教师

要适时引导,帮助学生了解全面的探究活动,构建完整的知识

体系。对于探究的具体过程不必做过多的约束,让小组讨论制

定科学的计划,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品质和同学间的协作

精神。

(三)“五点”的确立:

重点1、通过观察,描述种子的结构。

2、设计探究实验,明确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

难点制定种子萌发条件的探究方案及实施。

德育点1、研究制定探究计划时,鼓励学生小组合作,培养协作精神与

品质。

2、观察种子的结构时,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创新点1、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学生集体制定探究计划。

2、通过学生的实践与交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空白点1、在种子的结构观察这一重点处留有空白,让学生去发现,去

体会。

2、小组合作,大胆设想,制定探究计划,感受探究的乐趣。

3、板书留有空白,让学生来补写,强化记忆,增强兴趣。三、教具的选择与使用:

1、每人两粒浸泡24小时的种子,给学生真实的材料,让学生学会由

表及里科学地观察。

2、准备种子萌发的实物教具,给学生直观的认识;下载种子萌发过程

的课件,让学生懂得种子萌发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四、教学过程:

(一)听一听:

首先,让学生听一个有关植物种子的小故事:一位国王年岁已高,需要一个接班人,他发给每个孩子一粒种子,并承诺谁种出的花最美丽就让谁做国王。一个叫小明的男孩也得到一粒种子,他把种子种在大花盆中,每天按时浇水一周过去了,一个月过去了,种子仍然没有萌发。聪明的同学们,你们知道这粒种子为什么没有萌发吗?种子萌发需要哪些条件,种子萌发与种子的结构有什么关系吗?学过这一课,你会得出科学的结论。这样,在小故事的引导下,学生会带着问题去读书,带者兴趣去思考,激发了学生内在的潜能,提高了课堂学习的主动性。

(二)看一看:

将水浸24小时的种子发给学生,每人两粒。观察种子的外部形态,试探种皮的坚韧程度,找到胚芽、胚轴、胚根、子叶。初次接触种子学生可能会有小的失败,给他们两粒种子,让他们从实践中总结经验,所获得的知识更真实,更有效。这一过程需要一些时间由学生来自由支配,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自由支配时间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必要条件,有了自主学习的时间,学生才有机会内化知识。初一学生刚刚接触观察实验,可能找不道头绪,提醒他们对照课本进行观察。同时,可利用科学、及时的评价帮助他们养成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

(三)说一说:

初中学生的认知发展既需要独立思考,动手操作,也需要合作交流。观察种子的结构后,学生获得了一定初步的认识,此时,进行适当的交流,教师适时引导,可使所学知识更加系统。一定会有学生未来得及观察种子的外部形态就将其解剖了,听到其他同学对种子外形的描述下次会注意这个问题,此时可再请一位学生来总结观察的顺序应该是:由表及里、由外向内。也许会有同学很粗心,解剖时弄丢了子叶中的胚芽、胚轴、胚根。把解剖大豆种子的方法及注意事项这样的问题提出来,一定会有同学能结合自己经验作出科学的解释。学生之间存在着个性差异,这种差异是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就是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创造交流的空间,用学生的经验去教育学生,远比教师一味的强调注意事项要真实有效得多。

(三)议一议:

大多数种子发育成熟后,只要遇到适宜的外界条件就会萌发。让学生四人一组,结合教材提供的指导尝试提出一个可以进行探究的有关种子萌发条件的问题,制定探究方案。教师可用思考题引导学生正确思维。如科学探究分哪几步骤?

对其中的一个外界条件进行探究,其他的外界条件应该如何?实验中的对照实验应如何设计?你为什么这样设计?为得出的结论有效合理,应怎样进行记录?而一些细节性的问题尽量给学生留出空白,力所能及的范围尽量自己解决,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有效参与。教师充当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激活进一步探究所需的先前经验,引导学生的超水平发挥。一周后,将记录结果进行全班交流,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评选最佳设计方案。

(四)讲一讲:

种子萌发过程,可使用一周前每隔一天放一粒种子在透明瓶中的实物模型,若学生还不是很理解可以使用从K12网站下载的课件。让学生观察,(1)种子的哪部分结构最先发育?(2)胚芽、胚轴、胚根发育成了新植株的哪一部分?(3)子叶发生了什么变化?根据自己的理解讲一讲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的生长过程。在观察思考的基础上,给学生充分的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明确种子萌发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此时,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使课堂教学更具开放性和民主性,在宽松、信任的氛围中,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五)试一试:

生物学的知识贴近生活。有些生物知识是学生经验中有的,有些是学生经验中没有的,为了弥补学生生活经验的不足,把这部分知识设计成让学生主动参与,亲身体验,试一试的形式会为学生已有的经验添光增色。栽种植物的经验是学生生活中没有的,课后让学生选取三个花盆,栽种三株相同的植物,一株用土壤并正常浇水、施肥;一株用砂石,正常浇水、施肥;一株用砂石,只浇水,不施肥。定时观察和记录它们的生长情况。将教材的内容扩展到生活中,使学生的学习内容具有开放性和真实性。使知识应用于生活的同时进一步扩展学生的科学思维。

五、课后小结:

本节课我们观察了种子的结构,设计了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又感受了种子萌发的动态过程,现在,大家一起来总结一下自己的收获。

动物的运动教学设计案例

设计者:兵团第一中学杨学锋

一、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依据“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的课程理念,探索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活动。提升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使课堂成为知识产生和建构的场所,是学生“做中学”的乐园,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科学探究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科学的学习方式,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习惯。

二、教材分析

《动物的运动》是《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的第一节内容。学生通过学习运动系统组成的知识,揭示动物运动的本质,巩固和理解动物适应生存环境的重要意义。同时本节内容也是后面学习动物行为的基础。因此,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可以达到进一步培养学生关爱生命,追求健康生活方式的目的。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描述动物运动的结构基础。

2.概述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

3.概述运动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能力目标:

探究实验的能力、合作学习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养成细致观察和科学推理的科学素养。

四、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对动物生理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并且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个时期的学生正是身体发育的旺盛阶段,也是思维较活跃的时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很高,学习和运用知识的欲望也很强,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生理特点,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从而形成正确的生物科学素养。

五、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方法和手段

导入新课播放1.动物运动的录像片;2.雅典奥运会运动员图片观察、思考。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媒体播放

观察鸡足(爪子)关节的结构设疑:如果人的肘、肩、膝等部位如果不活动,运动情况会怎样?关节的结构又是如何呢?它有哪些适于运动的特点呢?1.解剖和观察鸡足关节。2.讨论并总结关节的结构具有既牢固又灵活的特点。1).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2).既培养了学生的操作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实现了由“重结果”向“重过程”的转变。实验操作强调注意实验安全,避免器械伤手)。

人体关节设疑:人体有哪些关节?我们在运动中应注意哪些?结合实际生活,讨论、总结在运动过程中自我保护的知识。学以致用,培养知识的迁移能力,并突出STS的教育。

讨论

骨骼关节是骨与骨之间可以活动的连结,骨骼在运动中起支持作用。

观察、思考。理解运动系统的结构。图片展示。

骨骼肌的结构1.设疑:运动中牵拉骨完成运动的结构是什么?

2.展示骨骼肌结构的动画。

观察、思考、讨论。利用多媒体的优势,激发兴趣,揭示内部的结构。播放动画。

探究骨骼肌的着生情况和骨骼肌在运动中的关系。1.设疑:有了灵活的关节,骨骼肌牵动着骨可以绕着关节活动,然而运动的具体过程又是怎样完成的呢?2.制作肘关节的模型,探究骨骼肌的着生情况和骨骼肌在运动中的关系。3.播放屈肘和伸肘的动画。1).制作肘关节模型,探究骨骼肌的着生情况和骨骼肌在运动中的协作关系。2).体验屈肘和伸肘过程中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的变化。加深理解骨骼肌的协作关系。1).通过模拟实验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操作的能力。2).培养合作学习的精神。3).适时发现制作不同关节模型的典型学生,请他们为大家做示范和说明。模型制作,播放动画

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及时评价。

动物各器官系统协调配合完成运动设疑:动物只靠运动系统就能完成运动吗?如果不是,还有哪些方面的参与呢?

讨论

培养学生概括总结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讨论

动物运动的意义设疑:动物的运动对动物有哪些意义?讨论、总结:动物通过各种运动能够有效地获取食物和逃避敌害。培养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分组讨论

小结运动系统由骨和骨骼肌组成;关节具有牢固灵活的特点适于运动;骨骼肌在运动中是动力器官。

讨论总结:动物通过各种方式的运动能够充分适应各种各样的生活环境。加强知识的迁移和运用。

讨论

六、课后反思

1.成功经验

利用媒体资源将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利用2004年奥运会中国体育健儿获得冠军的图片和视频材料,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让师生感受到运动的美丽,健康的宝贵,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

通过探究实验,亲自解剖和观察动物的关节结构,增进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从而有利于理性认识的建立和提升,形成“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基本观点。

通过制作模型的探究活动,学生在动手实践中体验了知识的产生过程,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勤于思考、乐于探究的科学精神。

2.改进措施

关节结构的观察,如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用哺乳动物的关节。模型制作的材料存在一定的缺陷,如固定性还不够好,使用图钉的过程中存在安全隐患等。

七、点评

1.优选媒体资源,展示运动之美

伴随着雄壮的国歌,屏幕上展示着第二十四届雅典奥运会“亚洲飞人”刘翔飞跃跨栏的一瞬、女排姑娘顽强的最后一扣、射击冠军王义夫紧扣板击、篮球“巨人”姚明一记重扣……这些激动人心的时刻无不再次拨动师生们激动的心弦。为国争光,体育强国,运动之美,力的炫耀。荧屏又翻动着猎豹追捕着羚羊、袋鼠互相争斗、大象与它的孩子们欢快地洗浴、海

面游动的鲸喷溅着高高的水柱、丹顶鹤在空中展翅飞翔……这些图片材料是要告诉学生们──人和动物的运动方式的不同,使学生感受到人与动物运动的和谐,运动之美。

2.探究关节的秘密,开启智慧的天窗

小心地拿起家兔的骨骼标本,看看骨与骨的连接,耸耸自己的肩膀,摇摇自己的臂膀,交叉双手转一转手腕,脚尖触地晃动一下脚踝,感受的是关节、骨与肌肉的关系。托起手中的解剖盘,白白的“凤爪”任尔挑选。轻轻地划开鸡爪上的皮肤,剪开肌腱,触摸光滑的软骨,了解关节的结构,感受它的牢固、柔韧与灵活。稍然地实现着“做中学”。

3.模拟制作体验过程,关注评价激活思维

两片天蓝色塑料薄板,两个橡皮筋,几个图钉,试一试模拟探究关节、骨骼和肌肉的关系。若要模拟制作的成功,先与老师一起做一做伸肘与屈肘动作。耐心地体会,细致的琢磨,想明白啦,塑料板代表两块骨骼,图钉相当于连接骨的关节,橡皮筋联合起来模拟伸肘与屈肘动作时的骨骼肌运动情况。教师发现学生能力的差异,请上台来一一叙述制作的道理,有不合适的地方,先由本小组同学给予纠正,后由老师予以评价和指导。重在过程与能力建构,认同学生存在的差异。学生成为学习主体。

4.认知过程为美的追求,思与想的系统升华

动物具备了关节、骨骼和肌肉即可完成各种运动吗?回忆动物世界的精彩,吟咏“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的美丽诗篇,明白了动物的运动需要神经系统、需要能量的供给,还需要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的配合,这样才能实现对复杂多变环境的适应。不再是呆板的说教,而是感性认识的体验,理性思维的提升。

《实验报告册》在提高初中生物教学效果中的作用

设计者:兵团第一中学杨学锋

生物学科的发展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之上的,生物实验技能是生物科学创造能力的重要基础之一,也是生物科学创造活动的组成部分。任何生物科研成果的获取都离不开生物实验手段,也必须靠实验手段进行验证,而创造型学生必须有动手实践能力。所以,在初中生物教学的过程中,实验就成了主要的教学内容。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讲,这是他们既欢迎又盼望的,然而其过程和结果他们就一概不管了,这就使得目前的初中生物实验课出现了若干的问题。

为了让实验课的效果体现出来,广大的教师们可以说运用了各种各样的办法,我也如此。我们在努力着,力求做到既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又让学生尽可能地有所得,使学生在课堂这个发展的平台上,也能寻找到一片乐土。

对于任何从事实验研究的人员来说,实验报告都是必不可少的。写实验报告,是学生实验的基本训练之一,也是将来从事科学研究的必需。

把实验的目的、方法、过程、结果等记录下来,经过整理,写成的书面汇报,就叫实验报告。实验报告必须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它主要的用途在于帮助实验者不断地积累研究资料,总结研究成果。因此,写实验报告是一件非常严肃、认真的工作。不允许草率、马虎,那怕是一个小数点、一个细微的变化,都不能忽视。可是,从目前的状况来看,不仅是中学生,乃至一些大学生,甚至是有的教师可能都没有想到实验报告在科学实验中的作用,从而导致对实验报告的不重视。

经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与教材配套下发的《实验报告册》其实可以为我们解决以上问题提供很大的帮助。下面我就以这学期的初一生物教学为例,谈一谈自己在使用《实验报告册》过程中的一些体会。

一、实施实验教学的好助手。

我初步地统计了一下,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生物》七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中,必要的并需要进行记录和分析的学生观察、实验及实习主要有:

1.[实习]观察校园内或学校附近的植物和动物

2.[观察]霉菌、蘑菇、孢子印

3.[实验]探究光对鼠妇(潮虫)分布的影响

4.[实验]练习使用显微镜

5.[实验]观察洋葱鳞片表皮细胞

6.[实验]观察口腔上皮细胞

7.[实验]观察单细胞生物(草履虫)

8.[实验]观察人体的四种基本组织

9.[实验]观察根尖的结构

10.[实验]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探究

11.[实验]观察叶片的结构

12.[实验]探究叶绿素形成的外界条件

13.[实验]绿叶在光下产生淀粉

14.[实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15.[实验]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16.[实验]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17.[实验]唾液的消化作用

18.[观察]鸡的小肠

以上内容对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有关的生物学知识以及学生将来的发展都非常重要,而对于初一学生而言,能否对这些实验进行科学的记录和分析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从我校学生的实际能力来看,让他们自己根据实验设计和过程进行记录和分析是很困难的,而《实验报告册》把学生所要进行的[观察与记录]、[分析与思考]以及[应得结论]设计成了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的问题,并以填空的形式体现出来,这非常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所以,这本《实验报告册》就成了我实施课堂教学的一个好助手。

为了更好地利用这一资源,我要求学生在每次离开实验室的时候,把当堂书写的实验报告留下来,以便老师检查和记录他的课堂效果。刚开始,学生还不太重视。可是,过了一段时间,他们发现实验报告后面的教师评语上的内容确实不同,便开始积极起来,无论是在课堂听讲、实验,还是在实验报告的书写上都渐渐地发生了变化。现在,我的学生已经养成了习惯,就是在下课的时候,把实验报告放到讲台桌上。半年来,我就是这样才得以更加有效地组织和完成每一节的实验课的。

二、实现师生交流的好阵地。

《实验报告册》上不仅有与实验内容有关的记录和分析,还给出了[教师评语]一栏,这就给师生交流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王某同学是初一(5)班有名的后进生,不仅学习成绩是班中倒数的,在课堂上更是问题不断。一次,他在课堂上小有进步,我口头表扬了他,从他的表情上可以看出,他对我的话很当回事。于是,我借着批改实验报告的机会,给了他更高的评价,并对他提出了希望。在他看到评语以后的日子里,课堂上的约束更多了,学习的劲头更足了,还争着帮我做事,并申请担任副的生物课代表。

可以利用的地方不止这些,在有些实验报告的后面,《报告册》中还增加了[活动评价],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谈自己的收获和努力方向。当学生把自己的想法也表达出来时,我所看到的,就不仅仅是我所了解的那些了。我发现,我的学生们是那么地喜欢这门

课,那么地希望在这门课上有所收获,有的还提到了自己的志向。比如,初一(6)班的肖祎萌同学在[自我评价]一栏中除了对自己的学习状况进行了总结,还下决心要学好生物,为实现将来当一名医生的愿望打好基础。我不失时机地对他们加以肯定和鼓励,并坚信他们一定会在这门课程的指引下,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三、引导学生成长的好依据。

每一次,面对一页页学生交上来的实验报告,我的眼前所浮现的却是学生在课堂上的点点滴滴。通过它,我了解到哪些问题学生还没有理解和掌握,哪些学生还存在问题。为了尊重学生的选择,我从来不在学生的作业上划出类似于宣判死刑的“X”,而是用“?”表示我的不同意见。遇到学生因为没有认真上课而出现的错误时,我都是给他们提供改正的机会,在他们出错的地方划上“V”的左半部分,等他们改正后,再划出右半部分。而在登统成绩时,我都是以改正之后的为准。这样,就给学生的选择留有了一定的余地,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了一定的空间。

如果没有好好利用这本《实验报告册》,可能我的教学还处于很随意的状态,我与我的学生也不会有那么多的沟通,更不会有那么多共同的成长与进步。

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是研究生物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它是农、林、牧、副、渔、医药卫生、环境保护及其他有关应用科学的基础。生物科学经历了从现象到本质、从定性到定量的发展过程,并与工程技术相结合,对社会、经济和人类生活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按照新课标的要求,生物教学应该在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的基础上,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规律,重视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科学素养教育,体现国家对学生在生物科学知识和技能、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体现义务教育阶段生物课程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无论是站到学校的角度,还是站到教师、学生和家长的角度,我们所经历和所体会到的,都是认识上的一种艰难的转变。面对这种情况,作为一位任教多年的生物教师,我感觉自己的责任越来越大。因此,在日常的每一节课的教学中,我都会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的需要,把自己的这份热情投入到与学生的真诚交流和共同提高之中。

初中生物的实验教学案例

实验教学案例 课题: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兵团二中 吕笃康 2013年7月 七年级(上册)生物实验教学案例 课题:第四章第一节——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以"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为实验课题,了解绿色植物在光下能制造有机物——淀粉,同时知道光照是绿叶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最后,归纳出光合作用的概念及光合作用对生物圈的重要作用。从而认识到绿色植物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爱护植物的情感。在生物实验教学中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课堂教学,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自主发现新知识,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以期使得生物实验教学更为科学和有效。 教材分析: 光合作用是本章的教学重点之一,光合作用对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没有光合作用就没有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因此,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奥秘就成为最具吸引力的课题。学生在学习了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之后,继续学习植物的光合作用这一重要的生理现象。通过一系列的实验设计、操作、

探究和讨论,使学生对实验的设计原理、技巧,有更深层次的感悟。通过实验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学情分析: 1、七年级同学对生物科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实验探究积极主动,愿意与同学合作性探究学习,敢于大胆质疑。 2、七年级学生虽然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但光合作用的原理比较抽象。学生相应的知识铺垫不够,动手能力较弱,而且光合作用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来源之本,通过光合作用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从理论上认识到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性。所以本节知识要用具体的,形象的实验进行教学。让学生体验到由现象到理论的过程,即通过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知识。 学法、教法分析: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验科学家们探索光合作用的历程,激励他们努力获得与科学家结论相似的结果,在这节课中,我把验证性实验改为模拟探究实验,以培养学生像科学家那样不断深入思考问题的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学会一些科学研究的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尝试做“小科学家”的愿望。 《探究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是七年级学生刚接触不多的一种探究实验,而且操作的准确性强,由学生独立完成有一定难度。对此,在教学中我有放有收,既有老师的指导,又还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让学生独立进行探究;而且这个实验也是七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这么多种类的实验用具,第一次点燃酒精灯并隔水加热。为确保实验安全、顺利地进行,我在课前几天开始培训实验小组长,并强调注意事项,同时设计并印发实验报告单给学生,让他们边复习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边分组填写: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然后根据设计方案小组长带领组员提前做好实验准备工作;可以将各实验小组实验准备的过程拍成录像,作为上课资料。

高中生物必修三实验教案汇总

实验一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实验原理】 细胞代谢会产生许多酸性物质,如碳酸等,人和动物吃的食物消化吸收后经代谢会产生一些酸性或碱性物质,这些酸性或碱性物质进入内环境,常使PH发生偏移。但一般情况下,机体能通过使PH稳定在一定范围内。 【目的要求】 通过比较自来水、缓冲液(如Na2HPO4、NaH2PO4等的溶液,在加入酸或碱后,能使PH的变化减弱)和生物材料在加入酸或碱后PH的变化,推测生物体是如何维持PH稳定的。 【实验过程】 一、材料用具 生物材料(肝匀浆、马铃薯匀浆、用水5:1稀释的鸡蛋清、黄瓜匀浆),PH=7的磷酸缓冲液,0.1mol/L HCl(盛于滴瓶中)、0.1mol/L NaOH(盛于滴瓶中)、4副防护手套、50ml烧杯1个、50ml量筒1个,彩色铅笔、PH计或万能PH试纸、镊子、自来水。 二、方法步骤和记录 1、将2.5ml自来水倒入50ml烧杯中 2、用PH计成PH试纸测试,并作记录 3、一次加一滴0.1mol/L HCl,然后,加入5滴后再测PH,重复这一步骤直到加入了30滴为止。将PH测定结果记入表中。 4、,并向其中倒入25ml自来水。测定并记录起始PH,再如步骤3,一滴一滴地加入0.1mol/L的NaOH,测定并记录PH。 5、充分冲洗烧杯,用代替自来水,重复步骤1至步骤4,记录结果 6、充分冲洗烧杯,分别代替自来水,重复步骤1至4记录结果。 三、现象观察 不同实验材料PH变化记录表 四、实验结论 1、根据所得数据,以酸或碱的滴数为横轴以PH为纵轴,画出自来水PH变化的曲线。以实线表示加入酸后PH的变化,虚线表示加入碱后PH的变化。再用其他颜色的线条分别表示生物材料、缓冲液PH的变化情况。 2、根据实验结果,说出不同实验材料PH变化的特点。 五、实验评价 你的实验测得的不同情况下的PH值是否存在误差?分析误差存在的原因,如何降低误差? [误区警示] 1、实验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次的“充分冲洗烧杯”请你分析目的是什么? 解析:第一次“充分冲洗烧杯”是为了避免酸性物质HCl与碱性物质NaOH发生中和发应,使实验现象不明显,减少误差。 第二次和第三次“充分冲洗烧杯”是为了防止不同的生物材料混合,影响实验效果。 2、实验过程中腐蚀性物质使用注意事项及解决措施。 解析:HCl和NaOH都有腐蚀性,应避免它与皮肤和眼睛接触,也不要入口。若有洒落或溅出,要立即用水冲洗15min,并告诉老师。 3、生物材料最好是一种植物材料,一种动物材料。 【问题探究】 一、问题思考

初中生物教学案例分析(供参考)

初中生物教学案例分析 作为一名中学的生物教师,在自己多年的工作中,自己尝试着融入教育工作当中的同时,也在尝试着对以上问题进行着解答。 我的观点是做一名有智慧的生物教师。智慧的教师是每个人都尝试着去模仿去追寻的,然而我想谈的智慧,是从生物学科入手,借用生物学的智慧对学生进行智慧的教育。 案例:课堂喝水、吃零食事件 在本学期第一节生物实验课后,我就听到生物实验员老师对我的“抱怨”,学生做完实验后,实验员要花很大功夫去收拾教室中的垃圾,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食品的包装袋、饮料瓶子。不用说,一定是学生在上课时又吃东西了。消了实验员老师的“火”,我的“火”反而上来了,跑到刚做过实验的班级里,对学生进行一顿“训斥”,“都上初中了,连上课不能随便吃东西的规矩都没有?!如果这样,以后不要来实验室上课了”!说完这些,心脏通通地乱蹦,一个原因是第一次和孩子们这么生气,另一个原因是对自己的教育方法提了一个问题,这么说就真的能起到教育作用了? 果不其然,孩子就是孩子,起初他们见我生气的样子,知道了上课喝水、吃东西是不对的,一段时间内果然不带来零食了,可是过了不久,这阵风气又开始了。

“同学们请大家想一想,如果有一天别的班同学请你去做一个小的汇报,在你正起劲的时候,看到台下每位同学桌子上都摆着一个大水杯,不停的咕嘟咕嘟地有人再喝水,你们会怎样想?你还有心思讲下去吗?”,我吸取了上次教训,跟学生商量着来,不急躁,引导他们去思考,可哪儿想,孩子们根本没有上台汇报甚至跨班汇报的经历,五六个孩子在台下起哄“我们愿意讲,他们喝的时候,我正好停下来,也歇歇,喝些水,润喉龙”。当时我并没有爆发我的怒火,因为看到了早在手心上写的两个字“火灾”。担心又对学生生气,我特意在手心上写上了这两个大字,提醒自己。看着这群男孩子们没有用心的回答,我只是一笑,不再对此话题谈论下去。然而一次实验课上,我却“意外”地找到了方法,而且很有用,直到现在在我的生物课上,尤其是在生物实验室进行的实验课上,很少有同学带零食、喝饮料,而且现在去问他们印象较深的一堂生物课是什么,他们也会回答这次实验课。 这是一堂“探究孢子萌发条件”的实验课,本节课将组织学生进行对黑根霉或青霉的接种,在进行实验前,首先引导学生思考在哪里能够发现霉菌,学生回答“变质的面包,长毛的馒头,剩饭上面……”,我问:“霉菌的产生的孢子有着哪些作用?”起初是想引导学生说出孢子能够协助霉菌 的繁殖,但是一位同学却提出了如下的问题,“老师,灵芝的孢子能治病,您说有没有孢子能够使人发病呢?” 因为我自身是过敏体质,平时对过敏源的类型很关注,当学生提这个问题的时候,我恰巧手臂上早已经因为过敏长出了很多突起红肿的包,虽然这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分析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分析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 2、技能目标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声音的产生作假设性解释提出自己的猜想,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设计实验方案验证猜想,能用简单的实验器材做声音产生的实验,经历“假设---实验验证”这一科学的探究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探究过程中有乐于观察、善于发现的欲望体验合作与交流的快乐,体会到科学探究中要尊重事实,养成在实验过程中既动手又动脑的好习惯。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能设计实验方案探究。 教具学具的准备 1、学生准备搜集各种能发声的物体。 2、教师准备课件、小鼓、音叉、水槽、烧杯、钢锯条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件礼物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认真听然后告诉大家你 听到了什么播放一段交响曲学生交流感受。在生活中你还听到过哪些声音学生回忆生活中熟悉的声音。 教学进入第二个环节,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老师:请同学们将大拇指和食指放在喉头上,说:“请自觉遵守课堂纪律!”你有什么感觉?学生答:有振动感觉。老师继续引导学生观察鼓面上小纸屑的振动,发现鼓面振动时,纸屑在鼓面上“跳舞”。由此归纳,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老师问:我们还能做哪些实验来验证这个结果?学生思考,学生答:手指弹动琴弦会发声,琴弦在振动;冬天的电线,狂风吹过会发出“呼呼”的声音,电线在振动(老师:很好!你能想到这一点,真棒!观察仔细!老师为你骄傲。)……。老师:老师还补充几个实验,发声的音叉激起水花;二胡拉动发声。但老师再做一个实验,你们看这是怎么回事。老师用手触击正在发声的鼓面,鼓声立即停止,这说明了什么?通过实验进一步证明,声音是由于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随之停止! 教学的第三个片段,声音是怎么传到我们耳朵的呢?用“声音传播演示仪”演示声音的传播。演示:(1)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2)声音能在水中传播。关于固体传声,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做实验。动手实验:同位同学,一位敲击桌面,另一位将耳朵贴在桌面上听声音。在做这个实验时,

初中生物实验的改进及创新

初中生物实验的改进及创新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初中生物实验的改进及创新的相关范文,本文关键词为初中,生物,实验,改进,创新,初中,生物,实验,改进,创新,,您可以从右上方搜索框检索更多相关文章,如果您觉得有用,请继续关注我们并推荐给您的好友,您可以在管理制度中查看更多范文。 初中生物实验的改进及创新本文关键词:改进,实验,创新,初中生物 初中生物实验的改进及创新本文简介:摘要:实验是学习生物学的基本方法,在生物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实验的改进与创新让实验活动的成本更低、方案更优、操作更易、成功率更高。本文通过巧改实验材料、创新实验设计、优化实验手段、构建实验模型四个方面,有效培养了师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小变动带来大收获。关键词:初中生物实验;改进;创新生物学是一门

初中生物实验的改进及创新本文内容: 摘要:实验是学习生物学的基本方法,在生物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实验的改进与创新让实验活动的成本更低、方案更优、操作更易、成功率更高。本文通过巧改实验材料、创新实验设计、优化实验手段、构建实验模型四个方面,有效培养了师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小变动带来大收获。 关键词:初中生物实验;改进;创新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生物学科素养,提高科学探究能力非常重要。《生物学》教材上的实验进行了一点改进与创新,以此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一、巧改实验材料,实现实验教学的高效 实验首先要考虑的就是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这是实验成败的关键。只要做个有心人,总能找到合适的实验材料。案例1:《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1章第2节“生物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中,通过验证“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学生可初步掌握实验探究的方法。教材中的实验是这样设计的:将一枝百合花或一段芹菜插入装有清水的锥形瓶,在水中滴少许红墨水,一段时间后,观察花瓣和叶的颜色变化,将材料纵切或横切,观察各部分颜色有什么不同。不足之处:在实际实验时,发现用芹菜做材料,有时实验现象不明显,而且芹菜很快萎蔫;使用百合花做材料,现象明显,可实验成本较高。改进方法:发

高三生物专题复习生物实验设计教案

生物实验设计 一. 教学内容 生物实验设计 二. 学习重点 了解有关高考生物实验设计的题型,一般的解题方法。 三. 学习过程 (一)考试说明 要求考生能掌握《教学大纲》中规定的实验,包括了解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和实验步骤,会控制实验条件和使用实验仪器,会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解释实验结果(数据),并得出实验结论;能够根据要求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 所谓设计型实验题,就是题目要求学生设计实验原理,选择实验器材,安排实验步骤,设计数据处理的方法及分析实验现象,主要考查学生是否理解实验原理和学会分析实验结果,是否具有在不同情况下迁移知识的能力。 (二)生物高考实验设计基本题型 1. 续写实验步骤的题型 这类题目的题干中已经提供了比较多的信息,基本上划定了答题的模式,目的明确,前面的方法步骤等信息已为续答作了铺垫,只要明确题目中的实验变量和反应变量,然后设计对照组,再根据有关原理分析,一般就能比较正确地写出答案。 2. 评价和纠正给定的实验步骤的题型 试题中既有合理成分,又有不合理成分,干扰因素较多,要求在吸取原有设计的合理成分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实验设计思路。这表面上是考查对实验设计的分析与评价能力,实质上是全面检测设计生物学实验方案的能力,同时还考查考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方面的水准。 3. 独立设计实验方案的题型 这类题型是与研究性学习相配套的,要求学生要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对实验过程有所体验,考查的过程性要求主要体现在课题的选择及理由阐述、研究方法的理解和运用、研究成果的类型选择等。题目有一定的开放性,便于考生发挥个性特长。 (三)生物实验设计题应对策略 1. 生物高考实验设计的三种题型虽然在形式上有一定的差异,但在答题中却有共同点,先要认真研究课题,找出其中的实验变量和反应变量,其次是构思实验变量的控制方法和实验结果的捕获手段,最后再选择适宜的实验材料,在注意实验步骤关联性的前提下表达实验的方法步骤。在实验方法和步骤设计中最重要的是把握好变量控制。 2. 重视课本实验的复习。考试说明明确提出了,要求“理解所学实验的实验内容,包括实验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术”。这一要求,在2003年高考中也得到了体现,如第33题,考查的就是对课本实验的理解。 3. 挖掘课本知识点中所蕴含的实验因素。生物学的每一个知识结论都是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得出的,都包含培养实验能力的基点,在平时的复习中要注意多挖掘知识结论中所蕴含的科学思想和方法。例:生长素的发现过程中,涉及生长素产生的部位、感光的部位、反应

初中生物实验教案

观察人体的基本组织 实验目的 观察人体基本组织的切片,认识人体的四种基本组织。 材料用具 人体四种基本组织的永久切片,显微镜。 方法步骤 用显微镜分别观察四种基本组织的切片。观察时,可对照课本上的插图,辨认四种基本组织。 讨论 人体的四种基本组织分别具有什么功能? 答:上皮组织:具有保护、分泌等功能。 肌肉组织:具有收缩和舒张功能,能够使机体产生运动。 结缔组织:具有支持、连接、保护、营养等功能。 神经组织:能够感受刺激,传导神经冲动,在体内起着调节和控制作用。

测定种子的发芽率 实验目的 在满足种子萌发的条件下,测定种子发芽率。 实验材料 绿豆50粒,培养皿1个、吸水纸若干 实验步骤 1.在培养皿内垫上4—5层吸水纸,洒上水让纸充分浸湿。在培养皿中均匀的放入50粒种子,再盖上两层吸水纸,放在通风阳光处。 2.每天要检查培养皿内纸的湿度,经常保持湿润,不能有干燥或水淹现象。 3.每天都在同一时间内将观察到萌发的种子数记录在表中,连续观察七天左右。实验结果 发芽率计算:50÷50×100%=100% 实验结论

本组实验结果发芽率为100%。 观察根毛和根尖的结构 实验目的 观察根尖,认识根尖各部分的结构特点。 材料用具 已经长出根毛的幼苗,根尖的永久切片,放大镜,显微镜,镊子。方法步骤 1、先用肉眼直接观察幼根,找到着生在幼根上的白色“绒毛”, 这就是根毛。通过放大镜仔细观察根毛。 2、通过显微镜观察根尖的永久切片,看看构成根尖的不同部位的 细胞有什么特点。 讨论 比较根尖不同部位的细胞,说说幼根的伸长主要由哪些部位的细胞起作用。 幼根的生长一方面要靠分生区细胞的分裂增加细胞的数量;另一方面要靠伸长区细胞的体积的增大。

初中物理优秀教学案例--课堂电阻实验教学案例

初中物理课堂探究实验教学案例 案例背景: 传统的初中物理课堂实验多为接受式(再现式)实验,即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实验目的的确立,实验器材的选择,实验步骤的设计,实验数据的处理等都由教材和教师来决定,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虽然学生的兴趣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满足,但操作兴趣、研究和探究欲望却受到了压抑。而新课改下,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实验多为探究实验,亦即探索式(发现式)实验,笔者发现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探究实验的课堂教学将是物理新课程教学的亮点。为此,在《电阻》一节的课堂教学中,作了如下尝试。 案例过程:(第一课时介绍电阻,本节为第二课时) 一、设疑引入 师:(出示图片, 粗铜线 甲 创设情景) 细铜线 乙 细铜线 丙 导体电阻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提出问题,激励学生) 二、猜想与假设 生1:可能与导体的粗细有关 生2:可能与导体的材料有关 生3:可能与导体的长度有关 累死了 好难走啊… 跑得好舒 服…

……(学生七嘴八舌地说) 师:以前的实验多数是由老师来演示的,今天,老师想改变一下,你们想不想自己来亲身体验一下探究的过程? 生:想 师:好,我们一起先来看一下,要验证大家的猜想需要哪些器材(继续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生:导线若干、电源、开关、电阻器(学生争先恐后地说出所需器材,气氛非常活跃) 师:还需要什么器材? 生1:一根长导线,一根短导线 生2:一根粗导线,一根细导线 …… 师:如果一根是锰铜线长些,一根是镍络线短些,行吗? 生:不行,导线不同,长度不同,不好进行比较 师:那,我们该怎样验证它呢?(启发,引导) 生:(思考、回忆后)运用控制变量法(表扬:很好) 师:不错,我们在前面的学习中曾经讲过,当有多个变量时,我们就需要采用控制变量(实验中只有一个变量,其他因素保持不变)的方法来研究问题。为了研究的方便,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位新伙伴——电阻示教板(出示电阻示教板,老师介绍,学生观察) 三、开动脑筋想办法,设计实验搞探究 师:设计一个什么样的实验来验证我们的猜想呢?接下来,请同学们选择一种(可以一个人,也可以两个人, 还可以多个人)适合自己的方式来设计 四、根据设计的实验,进行实验 师:哪组愿意向大家介绍你们的验证方法?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小组动手实验,其余的仔细观察,并做

初中生物实验的几点改进

初中生物实验的几点改进 【摘要】生物学实验是中学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生物实验教学的目的是提升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随着教材的改进,实验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重,但是因为课时等原因的限制,很多教师并不十分重视实验教学。需要通过提升教师的理解,改进生物实验课现状,同时广泛取材,从实验材料、方法上对实验实行创新,节省课堂时间,化繁为简;改变实验方式,从实验设计上实行创新,促动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 【关键词】中学生物实验实验改进生物教师 生物是一门实验科学,通过实验获得相关生物学方面的知识是其基本手段。新课标实施中强调了增强和完善生物实验教学,特别是注视实验教学的设计的多元化。本文就自己在实验教学中的实践,谈谈实验教学中几个实验的改进。 一、植物蒸腾作用实验 (一)·实验探索目的 1、了解植物的蒸腾作用的过程。 2、探索植物的叶是蒸腾作用的主要部位。 3、探索植物叶片上下表面蒸腾作用的差异。 (二)·实验原理 1、蒸腾作用是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主要是叶子)以水蒸汽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是与物理学的蒸发过程不同,蒸腾作用不但受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而且还受植物本身的调节和控制,所以它是一种复杂的生理过程。植物幼小时,暴露在空气中的全部表面都能蒸腾。 2、蒸腾部位:(1)叶片:通过叶片表面上的气孔实行的蒸腾,叫做气孔蒸腾():约占总蒸腾量的90%以上。通过叶片表面的角质层实行的蒸腾叫做角质层蒸腾:约占5%~10% (2)茎枝:从茎表皮的皮孔实行蒸腾称为皮孔蒸腾约占0.1%)。 3、不同植物的叶、同一植物不同的叶、同一片叶的不同部位(包括上、下表皮)都有差异,且受客观生境条件的影响。浮水植物只在上表皮分布,陆生植物叶片的上下表皮都可能有分布,一般阳生植物叶下表皮较多,上表皮接受阳光,水分散失快,所以上表皮少。 (三)·实验材料、仪器、药品 (1)材料:四枝粗细相近的阔叶枝条,如桃枝条;取四株大小相同且叶数相同的嫩枝。

生物趣味实验案例

初中生物趣味实验设计方案 馒头在口腔中是怎样变化的呢 摘要:本实验通过馒头在口腔中变化这一最简单的、人人都有过的体验入手,让学生提出问题,积极参与探究,在探究过程中获得体验,在体验中使知识得到内化。通过小组合作,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师生之间成为密切合作的伙伴关系。在学生的主动探究过程中逐步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馒头探究唾液 作者姓名:曾淑玲 作者单位:青州市弥河初中 联系电话:(0536)3810454

馒头在口腔中是怎样变化的呢 一、实验目的: 1、探究食物中的淀粉在口腔中发生了变化。 2、探究淀粉在口腔中发生变化与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都有关。 3、培养学生实验设计、仔细观察、善于思考、与人合作的能力。 4、在探究实验过程中得到成功的体验,增强对学科的兴趣和自信心。 二、实验器材: 量筒、橡皮塞、滴管、小刀、脱脂棉、镊子、馒头、清水、碘液。 三、实验原理: 1、淀粉遇碘变蓝色。 2、淀粉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分解为麦芽糖,遇碘不变蓝色。 四、实验步骤: 1、亲身体验,提出问题。每个学生取一块馒头细细品尝,然后提出问题:馒头为什么会变甜? 2、学生思考分析馒头在口腔中的经历,教师引导提出假设:咀嚼时间越长,甜味越浓,馒头变甜的主要原因是牙齿的咀嚼作用;甜味只是通过舌才能品尝出来,馒头变甜的主要原因是舌的搅拌;馒头变甜说明它的成分发生了变化,馒头变甜的主要原因是唾液在发挥作用。 3、分成9个小组,对以上提出的假设分别进行实验。 4、取新鲜的馒头,切成大小相同的3块,将其中的两块分别用小刀细细的切碎、拌匀,另一块不做任何处理。 5、用清水漱口,将一块消毒的脱脂棉含在口中。约1分钟后,用干净的镊子取出脱脂棉,将其中的唾液挤压到小烧杯中。 6、取三支洁净的A、B、C试管,A试管中放入馒头碎屑+2ml唾液充分搅拌,B试管放入馒头碎屑+2ml清水充分搅拌,C试管放入馒头块+2ml唾液不搅拌。 7、把A、B、C三支试管分别塞上橡皮塞,放在内衣口袋中加热10分钟,在此过程中,让学生对所做的假设,进一步预测其结果,展开小组讨论。 8、10分钟后,取出三支试管,分别滴加2滴碘液并摇匀。仔细观察各试管

苏科版初中生物实验的几点改进与创新_翟天智

第27卷第7期 2011年 中学生物学 Middle School Biology Vol.27No.7 2011 文件编号:1003-7586(2011)07-0044-02 苏科版初中生物实验的几点改进与创新翟天智(江苏省连云港东港中学江苏省连云港222046) 生物实验教学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探索和发现知识,在动手动脑中发展生物科学素养,形成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教师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加强改进与创新可以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形成创新意识、发展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下面仅介绍课标苏科版初中生物实验教科书中实验的几点改进与创新。 1实验改进 1.1实验材料的改进 实验材料的恰当选择是实验成功的关键。如果所需实验材料的采集难度大或用了某种实验材料而实验现象不明显,则可考虑改用其他实验材料来替代。如,在“观察花的结构”实验中如选用桃花,一方面桃花采集的难度大(果园的桃花,果农不给采,观赏用桃花,管理人员不准采,如采摘会影响结果或观赏效果),且桃花的胚珠不易观察到。如果选用扁豆花,则不仅取材方便,而且可清晰地观察到胚珠。如,“植物的呼吸作用”实验中,可分别选用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等六大器官进行探究,也可改用黄豆芽进行探究,改用黄豆芽后还可以不用遮光处理。如,在“观察河蚌”的实验中,如果买不到河蚌可以用海水中的贝类代替。如,在“鉴定食物的主要成分”实验中,选用核桃仁鉴定食物中的脂肪并用食用油作对照,结果呈现在滤纸上效果更好;在“维生素C的鉴定”实验中选用维C片与柠檬汁对照,效果更明显等。如,在“观察植物叶表皮的气孔”的实验中,实验材料选择蚕豆叶效果明显,气孔周围的保卫细胞饱满。选择单子叶植物如水仙,吊兰的叶做实验材料也很不错,气孔排列有规则,一排排的容易找到。也可用清水、糖水对比观察气孔的开闭进行拓展探究。 1.2实验用具的改进 在某些实验中,有的实验用具不利于实验的观察,实验效果也不理想。因此,可适当调整和改进。如,在“探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实验中,水温保持在37℃是实验的一大难点,常用的方法是将冷、热水交替加入调节;也可以使用酒精灯对水浴烧杯进行间断性的加热,但这两种方法操作都很麻烦。 改进后可用保温杯来代替大烧杯,还可以请学生用手紧握试管来代替37℃水浴加热,实验效果都很好。如,在“探究萌发的种子释放热量”的实验中,教科书上用保温杯固定在铁架台上,这样很不方便。可改用家用的暖水瓶,在木塞上打眼,将温度计插入瓶中即可,暖水瓶也不用倒扣,温度的变化也可以很方便地观察到;如不在木塞上打眼,可用棉花裹上温度计后塞口,实验结果同样容易观察到。如,在“观察蚯蚓的运动方式”实验中,将蚯蚓放在玻璃板和粗糙的硬纸板上做对比,往往出现的实验现象和理论预设相反,如改用光滑的玻璃和毛玻璃,或用两块相同的薄木板,一块板上打蜡或抹上植物油做实验,实验结果的可比性强,实验效果非常理想。 1.3实验方法步骤的改进 在实验过程中,可通过一些小小的改进达到更好的实验效果。如,在“观察小鱼尾鳍血液的流动”实验中,为了达到很好的观察效果,应该选择较小的金鱼,并且金鱼的尾鳍最好是扁平的两分叉尾鳍,放入培养皿后,将小鱼的尾鳍用载玻片压住,这样可避免观察和画图的过程中小鱼尾鳍的摆动,既可避免污染物镜,又可使较长时间地观察和画一个视野中的图像。如,在“探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实验中,制备的糨糊要稀薄,碘液浓度不能过高,否则颜色会偏黑。如,在“验证食物中含有能量”实验中,为了防止温度计倾斜碰到试管壁,可以将温度计插入带孔的大小适当的硬纸板中,再塞在试管口上,也可以在试管口上塞棉花,这样既固定了温度计,又可以避免燃烧过程中试管内热量的散失。还应该注意的一点是,在试管里加入10mL水,用1g花生燃烧往往使水温超过100℃,因此,改用15mL的水效果较好。如,在“制作洋葱表皮细胞的临时装片”的实验中,用镊子撕取洋葱鳞片叶的内表皮,制好装片后用碘液染色再观察,效果不佳。因为洋葱鳞片叶内表皮本身无色透明,在白亮的视野中观察效果不好,如果该实验在实验前,将洋葱从顶部十字形切开,再分成一片片放在通风处,4~5d内表皮变成紫色,这样既好撕取,又不用染色,而且观察效果很好。观察洋葱表皮可采用内表 44

生物实验教学案例

实验教学案例 课题:真菌 实验:观察酵母菌和霉菌

八年级(上册)生物实验教学案例 课题:第四章第三节——真菌 实验:观察酵母菌和霉菌 酵母菌是一类单细胞真菌,一般呈圆形、椭圆形,无性繁殖以芽孢为主,也有少数是裂殖,有些酵母菌能产生囊孢子,有的能形成假菌丝。酵母菌的菌落似细菌菌落,但较大且厚,多呈白色,少数为红色。酵母菌在液体中生长可形成菌膜、菌环、沉淀和浑浊。酵母菌的细菌结构较完善,即有壁、膜、质、核等结构。酵母菌的细胞形态、繁殖方式和培养特征均为菌种鉴定的依据。 酵母活细胞新陈代谢旺盛,活力强,还原力也强,若无毒的染料进入细胞,既被还原脱色,但死细胞及代谢作用缓慢的老弱细胞无此还原力。美兰是无毒染料,且能被活细胞还原成无色,故可用来区别细胞的死活。 霉菌是一些小型丝状真菌、单细胞(根霉、毛霉)或多细胞(曲霉、青霉),其细胞结构与酵母类似,同属真核细胞。 霉菌形态较复杂,个体较大,具有分枝的菌丝体和分化的繁殖器官。其菌丝分为气生菌丝与营养菌丝(菌丝比放线菌粗得多)观察时请注意菌丝是否具有横膈膜、有无假根、无性繁殖时形成何种孢子,孢子着生方式以及孢子头的构造等,以区别各种不同霉菌的形态。 霉菌菌落由分枝状菌丝组成,较疏松,呈毛状、棉絮状、绒毛状或毡状。由于不同霉菌形成的孢子均有不同颜色、构造、性状,故菌落表面呈现出不同的结构和色泽特征。菌丝一般呈白色或灰白色,菌落中心的菌丝较老,先产生孢子,故常形成同心圆。 教材分析: 《酵母菌和霉菌》实验课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真菌”教学单元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对于帮助学生把这些知识运用于生产、生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学情分析: 1、八年级同学对生物科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实验探究积极主动,愿意与同学合作性探究学习,敢于大胆质疑。 2、八年级学生虽然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但对酵母菌和霉菌的

必修一高中生物实验教案

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 一、实验原理 (1)鉴定实验设计的理念: 某些化学试剂+ 生物组织中有关有机化合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 (2)具体原理: ①可溶性还原糖+ 斐林试剂→砖红色沉淀。 ②脂肪小颗粒+ 苏丹Ⅲ染液→橘黄色小颗粒。 ③蛋白质+ 双缩脲试剂→紫色反应。 二、目标要求 初步掌握鉴定生物组织中可溶性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基本方法。 三、重点、难点 1.重点 ①初步掌握鉴定生物组织中可溶性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基本方法。 ②通过实验的操作和设计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掌握探索实验设计技巧,从而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2.难点 根据此实验方法、原理,设计实验来鉴定常见食物的成分。 四、实验材料 1.可溶性还原糖的鉴定实验:选择含糖量较高、颜色为白色或近白色的植物组织,以苹果、梨为最好。 2.脂肪的鉴定实验:选择富含脂肪的种子,以花生种子为最好(实验前浸泡3h~4h)。 3.蛋白质的鉴定实验:可用浸泡1d~2d的黄豆种子(或用豆浆、或用鸡蛋蛋白)。 五、仪器、试剂 1.仪器:剪刀,解剖刀,双面刀片,试管,试管架,试管夹,大小烧杯,小量筒,滴管,玻璃漏斗,水浴锅,研钵,石英砂,纱布,载玻片,盖玻片,毛笔,吸水纸,显微镜。 2.试剂:①斐林试剂(0.1g/L的NaOH溶液+ 0.05g/mL的CuSO4溶液);②苏丹Ⅲ染液;③双缩脲试剂;④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溶液;⑤蒸馏水。 六、方法步骤 1.制备试剂。 2.可溶性还原糖的鉴定、方法、步骤。 3.脂肪的鉴定、方法、步骤。 4.蛋白质的鉴定、方法、步骤。 七、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我们在化学中学习过物质的鉴定,其原理是被鉴定的物质与所用的化学试剂要么发生颜色反应,要么产生沉淀,我们生物学上也采用此原理,在生物学中物质鉴定的理念是:某些化学试剂能够使生物组织中的有关有机化合物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 新课教学:(具体原理) ①可溶性还原糖+ 斐林试剂→砖红色沉淀。(水浴加热) ②脂肪小颗粒+ 苏丹Ⅲ染液→橘黄色小颗粒。(要显微镜观察) ③蛋白质+ 双缩脲试剂→紫色反应。(要先加A液NaOH 溶液再加B液CuSO4溶液) 今天,我们学习鉴定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基本方法。 (一)、还原糖的鉴定 1、还原糖的鉴定步骤: 选材:苹果:洗净、去皮、切块,取5g放如研钵中 制备组织样液研磨成浆:加石英砂,加5 ml水研磨 注入组织样液2ml 过滤:将玻璃漏斗插入试管中,漏斗上垫一层纱布 加斐林试剂:2ml(由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充分混合而成,不能分别加入)

初中生物教学案例.pdf

初中生物教学案例 课题:七年级下册第十八章第四节种子的萌发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探究理解种子萌发所需的外界条件。 2.能力目标:通过采用对照实验进行探究取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界的兴趣,养成根据科学的事实作出客 观判断的习惯,培养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种子的萌发条件 2.难点:种子萌发需要外界条件的原因,以及种子萌发时内部物质的转化。 手段: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分析得出结论为主 设计思想: 采取观察讨论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提前在课下进行实验,让学生从实验的现象入手,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分析,适当给以提示,最 后由学生观察由教师完成课本上的有关实验,归纳出种子萌发所需要的条件。关于种子萌发 过程,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课前实验进行观察,并通过教师准备的实验材料及挂图来描述, 最后教师可以提出一个关键的问题:一粒饱满的且胚完好的种子在得到充分的外界条件下是 否一定能够萌发成幼苗?从而将话题引入种子的休眠和寿命的问题中。 教学过程: (课前可提前一至两周的时间,让学生思考种子萌发的条件是什么?并随机的发给学 生一些种子,让其根据自己的经验,让种子萌发。观察其萌发过程中的变化,并对实验的过 程进行记录。) 一、导入: 提出问题: 1、说明种子的各部分结构及其作用是什么? 2、种子中含有哪些物质? 3、如果你是农民,你会选择什么样的种子种在田里? 组织学生回答问题。

总结,并引入课题: 种子里具有完整的有生命力的胚以及供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这是种子能够发 育成幼苗的内部条件。那么,是否种子具备了这些自身的内部条件就能萌发成幼苗呢?种子 的萌发还需要什么条件,种子又是怎样萌发成幼苗的,这些内容是本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 二、讲授新课: (一)实验: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 1、组织学生汇报课前的实验设计及结果分析。 2、分析学生的实验,指出其中不科学或不准确的内容,如“学生很容易认为阳光也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之一”。 3、引导学生分析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有哪些,并设计对比实验。 4、组织学生观察教师提前完成的实验结果,并对其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5、总结: 根据对实验的结果分析,得出结论: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是:适宜的温度、充足的 空气和水分。 除此之外,有些植物的种子萌发时还受到一些其他的因素的影响,如:光照条件、 酸碱性等。 (二)种子萌发的过程: 1、组织学生汇报课前实验时对种子萌发过程的观察记录。 2、出示种子萌发过程的录像或课件,组织学生观看。 3、教师结合种子萌发的实物进行总结: 菜豆种子的萌发过程: (1)种子吸水后,体积胀大,种皮胀破。 (2)胚根首先伸长,突破种皮,发育成幼根。 (3)子叶以下的胚轴伸长,带着两片子叶伸出土面。 (4)子叶分开,黄白色的胚芽在光下逐渐变绿,发育成茎和叶。 玉米种子萌发的过程: (1)种子吸水后,胚根先从种子里伸出,发育成幼根。 (2)胚芽由胚芽鞘保护伸出土面,子叶留在种子里。 (3)胚芽鞘里的胚芽长出新叶。

初中物理实验教案

初中物理实验教案 the report on the work of various departments, supervise and inspect the management and project implementation and results of implementing financial plans of the company, effective corrective measures to ensure the achievement of business objectives for the year; 1.4 the objective fixed: according to market trends and emerging issues within the company, called special topics in business management strategy session on ... 2.6 compensation and benefits management: policy formulation, improve the pay and benefits system and develop payroll and staff benefits in a timely manner; 2.7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through rational design methods of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bjective and fair assessment of the work of the staff, to improve their employees ' work, and continuous upgrading of the working methods and quality; 2.8 employees career planning: according to the realiti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mpany and its needs, identification of occupational needs,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design for its development goals, according to implement communication with staff to modify employee development goals; 2.9 archives: archives of the statistics of reasonable and effective management to ensure human 一、声音的特性 【提出问题】 1、我们所接触到的各种声音中~有的听起来很尖、很刺耳~而有的听起来却 很粗、很浑厚。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说~实际就是指音调的高低。既然声音都是由物

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改进与创新

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改进与创新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是创新之本,是验证、探索、发现新东西最重要最可靠的手段。平时观察到的新东西要通过实验来验证,平时发现生物奇异现象,要研讨要探索,就要动手做实验,通过实验的对比、分析、综合,可使感性知识上升到理论知识。 实验教学是初中生物学科教学的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及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然而,目前的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现状令人堪忧,很多实验由于实验材料选择不当、实验方法不够合理;实验器材不足。由于学校经费的制约,实验投入不足,个别实验开不起来。特别是乡村初中没法找到材料,没办法把实验做出来。如果结合当地的情況,就地取材,改变实验材料,简化实验器材和实验步骤来达到所要的实验结果。也为实验教学的改进和创新开拓一条新途径。通过实验改进,可以教育学生不盲目崇拜权威,迷信教材。敢于向权威、教材、教师挑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创新能力,激发思维的潜力和段炼思维的缜密性,但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实验课程是一种教学事件,而实验教学过程也是一种课程开发,鼓励创新性实验,培养学生性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学习品德,我们知道教师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可以将教材作为参考,在教材设计的实验本身上拓展出更多的实验思维空间,延伸课本中有关探究实验。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多观察、多参与、多动手,在认识的基础上探索规律,理论联系实际,才能使学生迸发出创造的火花。现在的教材中更重要强调的是设计探究性实验,它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心理,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让学生参与重演科学事实的产生过程,领悟科学探究过程和探究方法,在随后的一些探究中为了让学生能够将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进行迁移,则安排由学生自己设计部分环节的探究。因此在平时的生物学教学中,教师应依据教材,适当地调整实验内容和实验形式。 下面我就简单介绍我对济南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章第四节的内容<<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的实验的改进和创新。 P 60的实验:观察种子的呼吸现象有三个实验。 实验一:用温度计测量保温杯中的萌发种子和煮熟的种子 的温度,实验室没有保温杯,我用毛巾包裹矿泉水瓶的 外面 ,瓶口用小刀钻一个小孔插上温度计即可。 实验二:验证萌发的种子要产生二氧化碳,教材用的 如右图的装置,此装置比较复杂,并且我校实验室没 有这种装置,我就简单地用矿泉水瓶,在瓶盖中钻小 孔插上一个软管子。如图,这样的装置只要把软管子伸入 澄清的石灰水就可验证,而矿质水瓶在生活中随时都 可以找到,乡村学生都能做出来。 实验三:验证萌发种子消耗的氧气,用的将燃烧的蜡烛入装有萌发种子和煮熟的种子,看蜡烛是否继续燃烧来验证

(完整)高中生物实验课的教学方法研究课题

《高中生物实验课的教学方法研究》课题 结题报告 沛县湖西中学欧惠菁 一、课题的提出背景 新的《生物课程标准》明确地提出“提高学生科学素养”这一理念,并将此作为本次生物课改重要目标之一。多年来,我国《生物学大纲》中的课程目标是按照基本知识、能力、态度的顺序排列。实验题型是考查学生能力的有效题型,近年实验题型的比值也逐渐增高。 生物学科中的实验教学一是限于学校的客观条件,二是课时不够,一周两节课,即使没有实验教学任务也是很难完成的。既要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又要解决实验课的重难点,基于此,许多教师盲目追求学生参与,教学成了满堂的自主探索、合作、讨论的过程,课堂成了“乱言堂”,教师成了旁观者,影响教学重难点的解决。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有效地学习,是我们教师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研究意义 传统的实验课大多是教师课前讲授有关的知识,实验课也只是简单的照本宣科,重复书上的步骤。学生热热闹闹,教师疲于维持课堂纪律,一堂课收效甚微。学生并没有发展相应的探究能力。既要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又要解决实验课的重难点,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教学问题。把实验融于探究式的教学模式中,即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也重视教师的主导的功能。耗时的实验操作由师生课余时间完成,探究的过程在课堂完成。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形成一种新的实验教学模式,即探究式实验教学。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及探究活动的的开展,使学生亲身经历探究的过程,使学生在探讨过程中逐步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从而发展其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探究能力。 (3)通过课题的研究和实施,实现探究性学习的教育价值,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一般能力,获得对科学的兴趣与理解;在体验实践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中,学会科学探究的各种技能,领悟科学观念,培养科学精神,养成良好的科学习惯并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在整个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培养问题意识、研究意识、交流意识与合作意识,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健全人格奠定基础。 (4)通过此课题的研究,提高教师的反思与行动研究的能力,提升教师实施科学探究的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专业水准的提高,也是目的之一。 三、研究内容 本课题主要研究的是高中生物实验课的有效性教学主要涉及如下方面 (1)实验课中课堂的导入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教学过程的起点,因此,导入的设计在知识深度上必须具有可行性,在实施教学目标上要把握方向性,在设计的形式与内容上要增强趣味性,在思维的训练上要具有启发性,在情感意志的培养上要具有引导性,为完成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及思想教育,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 (2)实验课中探究问题的设计 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提问是最古老的教学方法之一。有质量的提问是一节课的课眼所在,是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钥匙。也是教学重难点解决的重要途径之一。设置什么样的问题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究竟哪些问题能够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任务驱动”,探究过程中学生自主活动的重点是什么,教师重点指导探究的哪些方面,如何引导学生探讨问题,而不偏离教学的重难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