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震评说唐宋八大家之苏轼1——人家人爱苏东坡

康震评说唐宋八大家之苏轼1——人家人爱苏东坡
康震评说唐宋八大家之苏轼1——人家人爱苏东坡

演讲人:康震

讲师简介: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李白学会会员、中国韵文学会会员。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出版各类学术著作4部,先后荣获省部级以上教学科研奖励5项,主持、参与的省部级以上教学科研项目4项。

内容简介:这是一个全能型的文化巨人,这是一个活得精彩的真心英雄。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在近一千年的时空当中,感染、感动着他身边周围、生前身后无数的人。公元1037年,苏轼出生于四川眉山,此时没有人会想到,这个呱呱坠地的新生命在未来将会以荡气回肠、精彩绝伦的人生,影响着世间的人们。而他的一生,真的就像一部美妙的大片一样,自始至终震撼和撞击着每一个走近他的看客。

苏轼,曾经创造了北宋科举考试历史上的“最高分”,拥有了“全民偶像”的殊荣;他是一个全能型的文坛领袖,也是锐意改革的政治家;他曾经青云直上、指点江山,也曾经几起几落、生死未卜,四十五岁被贬黄州,五十九岁被贬惠州,六十二岁被贬儋州,他的经历中似乎多了几分坎坷与折磨,但是也许恰恰是这样的苦难经历,造就了他独特而鲜明的魅力。于是,当我们回望他六十六年的人生就会发现,青年的意气风发、中年的愈挫愈勇、老年的达观淡泊,竟然如此完美地结合在苏轼的身上,连绵千年依然余音绕梁。

苏轼,并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神,他既写诗填词做文章,也挥汗弯腰种过田;他“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他是一个

真诚得让人心碎的人,苏轼得到了最大多数人发自内心的喜爱。那么人们为什么如此喜爱苏轼、欣赏苏轼,苏轼的身上,到底蕴藏着怎样巨大的人格魅力?这样一个人见人爱的苏轼苏东坡,究竟是如何炼成的呢?从今天开始,就让我们跟随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教授一起,走近这位唐宋八大家中可敬可爱的文化巨人。

全文: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很多兄弟、父子并称的著名人物,比如说在三国时代有“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在西晋时代还有所谓的“三张”:文学家张载、张协、张亢;到了明代,还有著名的“三袁”:袁宗道、袁宏道、袁宗道兄弟仨人。你看人家这一家子生得特别辉煌,一出来就是兄弟父子兵。还有咱们今天要讲的“唐宋八大家”的最后一个系列——“三苏”:苏洵、苏轼、苏辙。一般的情况下,人们把父亲苏洵叫“老苏”,把大儿子苏轼叫“大苏”最后那苏辙是“小苏”。但是,咱们说句实话,就是刚才讲了“三曹”、“三张”、“三袁”,有很多其实大家都不太熟悉,“三曹”可能还好点,有的可能根本就没听说过。你要说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特别是在文学艺术史上,兄弟父子并称的人里头,应该说“三苏”名气是最大的、最为著名的,那么在这个“三苏”当中我们先讲谁呢?大家可能会说你先讲苏洵吧,他是老爸。我们不弄论资排辈这种事,我们从“三苏”里边最有名的苏轼开始。苏轼大家都很熟悉了,你说苏轼有名气,你说苏轼很可爱,你说苏轼很可敬,那你得说出理由来,你不能很笼统地这种理解。我们说苏轼很著名、名气大、很可敬、也很可爱,主要的我们分四点来

看他:

第一点,苏轼是一个在文学艺术上的天才加全才,这是他的可爱的一个基础,何以见得呢?我们掰着指头可以算,在诗歌领域里边,苏轼和他的弟子黄庭坚并称“苏黄”,被认为是宋代诗歌最高成就的代表。在词的方面,他和南宋的辛弃疾并称“苏辛”,公认为是豪放词派的开创者和主要的代表人物。在散文方面,他和他的老师欧阳修,并称“欧苏”,被认为是宋代散文最高成就的代表,有句话说得好,是“欧文如潮、苏文如海”,欧阳修的文章像潮水一样,苏轼的文章像大海一样,“欧苏”。苏轼的书法,“苏、黄、米、蔡”北宋四大家他排第一,这书法是大家。他的绘画,跟他的表哥文同学的画,被认为是北宋“湖州竹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擅长画什么呢,枯木、怪石、墨竹。苏轼在哲学方面,是当时北宋关学、洛学、蜀学这三大派当中蜀学的代表人物。在史学方面,苏轼也颇有见地。

这么说吧,如果有一个人,只要在这其中的一项取得这样的成就,这辈子也可以告慰平生了,但是苏轼在这所有项目上都有斩获,并且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所以我们说他确实值得我们尊重,确实是个人见人爱的人。苏轼是天才加全才,这个特点在“八大家”当中是具有惟一性的。为什么这样讲呢?我们可以再接着掰着指头算,你像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辙等人,他们要么是散文家;要么是诗人;要么是政治家;要么是史学家;要么是文物收藏家;要么是有的兼而有之,但是他们中间没有任何一个人像苏轼这样在文学和艺术的领域里边有着全面的成就,在“八大家”当中,只有苏轼

可以说做到了这一点。他一生当中写了2700多首诗,300多首词,4800多篇文章,总计将近一万首篇,他活了六十六岁,就算从二十岁开始创作,在四十多年的时间里,取得了这么大数量的创作,并且在这大的数量当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精品,这在中国文化史上的确的一个奇迹。

大家说你这说了半天,说他这个好、那个好的,何以见得呢?这创作到底在哪儿体现出来好呢?我们举个非常简单的小例子,写庐山。我们知道写庐山的诗,你首先得说人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绝了。你再怎么写吧,你再去庐山,还能写得比这更好吗?不可能。什么叫不可能?一切皆有可能。苏轼就不会按照他这个套路再去写了,他说: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不写瀑布,不写“生紫烟”,写什么呢?写对庐山的人生的感悟。读李白的诗,你激情澎湃,激动得不行,浑身发热。读苏轼的诗,你会陷入到沉思当中,会把你变得更加成熟,会思绪万千、浮想联翩。正好写庐山这两首诗都是唐代和宋代最大的两位诗人,最著名的两位诗人,写出了两个时代风格和时代性格的不同,唐代是一个青春勃发的时代,而宋代是一个成熟而富于思考的时代。你得这么写,这么写就叫原创诗人,以前从来没人这么写过,从这角度没写过,而李白这

么写了,你不能再按着他的路数来,那这就是苏东坡心中的庐山。

你说苏轼为什么老是说人家第一,什么全才、天才,这就是天才,你不服不行。所以我们说,这是他的第一个最大的特点。我刚才说了,天才加全才,在“八大家”当中独一份,这是他可爱的基础,才子谁不爱啊,人见人爱。

解说:天才加全才,苏轼确实有这样的资格赢得人们的青睐,然而仅仅拥有才情和魅力恐怕是不够的,平和与道德的力量,才能够成为感召天下读书人的利器,苏轼在这方面恰恰是当仁不让。围绕在苏轼身边,活跃着一批著作等身、闻名天下的文化精英,苏轼以“士林领袖”的身份带动了北宋文坛的风起云涌,在北宋文坛上留下了一段不可磨灭的传奇佳话,那么苏轼究竟是如何成为士林领袖的?苏轼与他的弟子、学生们之间有着怎样感人的师生情谊呢?

可光有才还不行,你还得有范儿。苏轼第二个可爱的地方是,他是士林的领袖,文人的领袖,这个可不是所有的天才和人才都能够有的地位。在“八大家”当中好几个人都当过领袖,比如说王安石,这不用我说,改革变法的领袖,他当过宰相,他当然是领袖,但是王安石缺人气,反对他的人太多了,他成不了精神领袖。欧阳修最接近于苏轼这种状况,他不但当过副宰相,算是政治上的领袖,同时他领袖群伦,是文坛的盟主,这也算,但欧阳修有个弱项,他在民间的影响力那跟苏轼根本没法比。韩愈、柳宗元,古文运动的领袖,但是在政治上他们影响力要弱得多。至于像苏洵、苏辙、曾巩,那还从来没有获得过士林领袖这样的地位。

所以我们说苏轼这个士林的领袖,不是说着玩的,确实有他独特的地方:首先他有基础,什么基础?苏轼在政治上那也是一方诸侯,他做过多任的地方官,在杭州做过通判、副市长,还做过知州、市长,杭州知州、湖州知州、密州知州、扬州知州、颍州知州、登州的知州,八任。长期在地方担任第一行政首长,获得了丰富的地方行政经验。他在中央也做过很重要的官,翰林学士、礼部尚书、兵部尚书、吏部尚书,那你还让他做什么啊,都做遍了,就剩下做宰相了,翰林学士这就离宰相的位置特别近了,他做翰林学士的时候,他弟弟做的是副宰相,总不能让你们俩都做宰相吧?在政治上是很有基础的,很少有像苏轼这样的超级的大文人在政治上也有过如此广泛的经验,所以你说他是士林的领袖,首先在政治上他有这基础,

但是我们说,你这个士林的领袖,你不是说你官当得多,官当得大,能够自立山头,就能够成为领袖的,大哥不是那么好做的,得真有个领袖的样子。苏轼最为人们所称道的就是他门下有所谓的“四学士”、“六君子”,我们经常说孔子门下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我想接受过苏轼教诲和教导的人肯定非常多,但是这个“六君子”、这“四学士”肯定是在里边最优秀的人物,这些人能够聚集在苏轼的身边,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是苏轼具有强大的道德的魅力,这些人,“苏门四学士、六君子”,你像黄庭坚、秦观、张耒、晁补之、陈师道、李廌,这在当时文坛上那都是数一数二的人物,他们为什么能够服服帖帖地跟随着苏东坡,道德的力量、人格的感召,还有文学和文化上卓越的创造力,让他们凝聚在一起。这不是因为苏轼官当得大,因为,

苏轼倒霉了好几回,他们是与苏轼的倒霉和兴起是共进退的,一损俱损、一荣俱荣,一荣俱荣很好做到,一损还要跟着损,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所以苏门的“四学士”和“六君子”成为了后代文人心目当中一个非常理想化的文人的群体。苏轼对他这个领袖的地位是很自觉的,当仁不让,他给朋友的信里边说,说凡是一个盛世,是要有文章事业的,凡是文章事业要走向兴盛,必然要有领袖。想当年我的老师欧阳修就把领袖的重托给了我,我要自觉地承担起领袖的职责,我不是为了满足领袖的欲望,而是为了造成文章的盛世,等我老了,我over(死)了,我这副重担还要传给你们这些年轻人,文章的盛世就是这样一代一代地传下去,“江山代有才人出”,他是很自觉的。

当然,苏轼不是个夸夸其谈的人,不是说我做这个文坛盟主,你们就供着我,我洋洋自得,我特有派、我特风光,不是的。我刚才说了,在江湖上做大哥首先是要承担义务的,这些“六君子”、这些“四学士”是要受教于他,是要受恩惠于他的,我们举个简单例子吧,“六君子”之一的晁补之,写诗词和文章都写得非常好,他写了一篇文章挺好的,苏轼看了觉得写得也不错,可是有点小问题,这文章太华丽了。你想苏轼比这晁补之要大出十几岁、将近二十岁,既是长辈又是老师,而且苏轼当时在政治上地位很高,他看了这文章,他觉得这文章写得这么华丽是挺好,有才情,可是,对于一个年轻的文学青年来讲,刚刚开始从事创作,他正常的顺序应该是先要写得平和一点,由平和慢慢地走向华丽,这符合创作的一般规律,如果现在就先华丽了,缺了点平和之气,对未来的创作发展不利。可是你想这晁补之那也不

是一般的人,能让苏轼引入门内为入室弟子的人,肯定在当时已经是卓尔不群了。苏轼就想到这个问题,说你看,我和年龄比他大,地位比他高,跟他又是师生关系,我要直接就这么跟他说,这年轻人虽然说狂点吧,他还是需要点锐气的,我一说弄(得)他不高兴,垂头丧气的,失去了锐气也不好,怎么办呢?想来想去,他就给黄庭坚、他的大弟子写了一封信,黄庭坚只比他小八岁,而且黄庭坚说实在的,在诗歌方面跟苏轼并驾齐驱,所以,他们两个人虽然是名义上有师生关系,但是亦师亦友,有些话跟黄庭坚就好说,他就跟黄庭坚说,说你看,这样我这个意见你拿去,当做你自己的意见,你来告诉晁补之,效果会好很多,因为你们俩是平辈,你跟他怎么说,他还能跟你争论,我跟他一说,他哑了,这就不好办了。你说这玩意儿容易吗?你说苏轼什么地位?要搁我们的话,我这么高地位,我说你小年轻两句,你怎么着你?你还跟我争不成?没有,我刚才说了,所谓士林的领袖、文人的风范你要细致而体贴入微地关心他的成长,你想得有多细,就说明你这个人的高度有多高。通过这样的方式,既给晁补之提了意见,又不挫伤他的锐气,非常厉害,这就是领袖的风采,这是苏轼可爱的第二个地方,士林的领袖,我们知道当领袖不容易,心得细、心得热,还得会关心人,不愧是领袖。

解说:苏轼不仅仅在读书人中,有着极高的威望,在民间也广泛地为人称道,不管他面临怎样的黑暗与险境,也不管周围人际关系是怎样的错综复杂、尔虞我诈,苏轼总是用真心、热忱与包容面对一切,所以无论是山野村民、贩夫走卒,还是老妪孩童、和尚道士,都

会把苏轼当成知心人而真心喜爱,那么苏轼这样一种非常难得的阳光心态究竟是如何体现的呢?

第三点,这一点比较独特,他是一个世俗和方外的顽童,苏轼苏东坡,为什么我们大家觉得他身上除了那刚才的全才之外,除了刚才的领袖之外,我们总觉得他身上有一种可爱的地方,有趣的地方,总觉得他身上有一种特别的气质,这种特别的气质是什么呢?就是感觉这个人老长不大,总是特别逗、特别好玩,这实际是因为他看世界是可爱的,所以世界看他也是可爱的,道理其实就这么简单。辛弃疾不是有一首词说的吗,“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看我应如是。”我瞅着青山很妩媚,青山看我也很妩媚。那我看世界多可爱,料世界看我应如是。这就是说苏轼呢。他不是也说过这么一句很有名的话吗,说“我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我能跟玉皇大帝聊天,那是高级的,我还能到流浪儿的收容所里,跟穷人家的孩子聊个没完没了。看谁都很好,这是因为他热爱这个世界和人群。

苏辙比他哥哥谨慎,就劝他说你别乱交朋友了,你交的都什么朋友啊?你选择朋友,你得选择性地交往朋友,知道不知道?得慎重。苏轼是怎么回答的?苏轼说我眼见得天下没有一个不好的人。大家说这不傻话吗?是啊,你不觉得我们都活得太聪明了吗?都太精明了吗?你这么聪明和精明,你还能可爱吗?你不可能可爱了,这时候突然出现一个有点犯傻的苏东坡,这不正是我们生活的侥幸吗?这不正是我们生活当中的一点荣幸吗?一个可爱的人出现了,他有点傻,但是他是有一颗赤子之心的,让我们的生活也因此变得有趣味而可爱起来。

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被抓起来了,抓起来以后,就有狱卒、狱吏得看管他,你想你跑监狱里头,那些狱卒能对你好到哪去?不可能,对他态度不太好。后来苏轼重新被朝廷起用了,在去上任的路上,很巧就碰上当年在监狱里头看管他的那个狱卒,这狱卒一看见他,挺不好意思的,有点难为情,有点尴尬,脸上挂不住。苏轼现在已经是做了大官了,看着这个当年的小狱卒,挺难受的样子,要咱们想,得发一通官威,退下、抓起来!你觉得这是苏轼干的事吗?不是。苏轼给他讲了个小故事,现编的,苏轼说你知道吗?有条蛇咬死人了,被押到阎王爷那儿,阎王爷说你这得判死刑啊!蛇说你别杀我啊,我是咬死人了,可我还救过人呢,我将功补过。阎王说你有什么功劳?(蛇)说我肚子里有蛇黄,蛇黄可以入药,我这蛇黄救过很多人。阎王爷一听你有蛇黄,好好好,免过死罪。过了一天,有一头牛,黄牛,牛角把人顶死了。阎王说死刑,这牛说我也有黄,我有牛黄,这牛黄做成解毒丸,你不经常吃吗?我这也是将功补过。行行行,放了。又过了一天,押来一个杀人犯,这是个人。(阎王)说死罪!这人急了说,仓惶之下说,我也有黄。阎王说,蛇有蛇黄,牛有牛黄,你哪来的“黄”啊?这人想想说,我、我很仓惶,我很惶恐,这就是我的“黄”。你知道了吧,这个故事是安慰这个小官员的,你见了我不要那么仓惶,不要那么惶恐,听我这故事,你笑一笑,相逢一笑泯恩仇,这是非常具体的例子。他很宽容,也很幽默,所以我们说,苏轼这种顽童的心态,他有个基础是对所有的人,无论是他的敌人,还是他的朋友,都保持一种极大的善意,以德报怨。所以他的这种幽默,他的这样一种

诙谐才非常有内涵,这我们只是挂一漏万,举了很小的例子,以后我们讲到的还多着呢,在各种情况下,他都能编出很多的故事来,而且都非常地贴切。

解说:苏轼的一生不是在浅吟低唱中形成,而是在惊涛骇浪里铸就的,从眉山小镇到汴京都城,从密州出猎到黄州躬耕,从西子湖畔到南国孤岛,他几起几落、九死一生,然而这种苦难的经历却改变和塑造了一代文化巨匠的人文气质和精神世界,从而让我们真正看到了一个胸怀天下、浩气长存的苏轼,那么,在漫漫逆境之中的苏轼到底是如何对待种种磨难和生死考验的呢?

苏轼还有第四个可爱的地方,就是在贬谪和流放中,他是个达者,很达观的人。苏轼第一次被贬黄州,已经四十五岁了,在黄州待了六年;等他五十九岁的时候,年近花甲的时候,被贬广东惠州,在惠州待了三年;等到他已经六十二岁的时候,他被贬到了海南岛的儋州,在那儿又待了三年。这可不是闹着玩儿的,朋友们,前后脚加在一块儿十二年,人生中能有几个十二年?他才活了六十六岁呢。苏轼说得好,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苏轼《自题金山画像》你问我一辈子干了哪几件大事,我就干了三件事,前头四十多岁去了趟黄州,快六十的时候去了趟惠州,赶到六十了,还有最后一末班车呢,我又跑趟海南岛。

这个说法本身是自我解嘲的,但是充满了一种无畏的精神。可以这么说,在“八大家”当中,从贬谪和流放的时候的岁数、次数、时

间之长、所贬之地的艰苦,以及经历贬谪之后对他人生产生的重大的影响,苏轼都是独占鳌头、首屈一指的。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说,在苏轼被贬黄州、被贬惠州和海南岛之前,那是我们不太了解的苏子瞻,等到他被贬之后,那才是我们所了解的那个“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大江东去”的苏东坡,我们现在真正心目当中,我们熟悉的那个苏东坡,那是经历了好几次贬谪之后的真正的、新的、我们所爱的那个苏轼。

苏辙曾经回忆说,他的哥哥跟他原来说过,说当今之世,文人当中能够与我一较上下高低的,也就是你了兄弟。这当然是苏轼对他弟弟很爱护了。但是苏辙也不是“善茬”,他也认可这一点,可是苏辙接着说,等到我的哥哥被贬黄州之后再回来,他写的文章我一看吓一跳,好像长江大河奔涌而来,我是难以望其项背,再等到后来,他被贬惠州和儋州之后,广泛地阅读佛家的著作,并且跟孔孟、老庄的著作参照阅读,学问的广大如浩瀚的海洋看不到边界,这回我彻底就瞎了,赶不上我哥了。

所以我说他的贬谪生涯对他产生很大的影响,这种影响的最核心的因素,就是很达观、很从容。举个小例子,例子不在多,一个就能说明问题,苏轼被贬惠州,惠州现在很发达了,是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但我们必须说在九百多年前的北宋时期,那还是一个不咋地的地方,不然怎么会把你贬到那儿去呢?苏轼到了惠州以后,他很多朋友很担心他,你想,六十岁的人了,杜甫说得好“人生七十古来稀”,在那个社会保障条件下、医疗条件下,能活到七十很罕见。他有个好

朋友,和尚,道潜和尚,给他写信,担心他,那边医疗条件差,听说有瘴气、有毒气,你身体要小心,弄不好死在那儿回不来了。苏轼给道潜回了一封信,信写得非常好,他说你的信我收到了,谢谢,你很关心我,我自从来这儿已经半年了,很多事就不用给你细说了,这玩意儿也没法细说,我就全都不说了,我说点你关心的,我是这么来感觉我现在的状态的,我现在不是当年的翰林学士了,也不是那个士林的领袖,我是杭州灵隐寺、天竺寺一个退休的老和尚,我退休了以后,住在一个村子里头、一个小院里头,天天的拿一口断了腿的锅,古代的时候那锅得有腿儿啊,架在火上才能烧饭,我天天拿一个断了腿的锅,里头盛点粗米饭,吃得香着呢,就这样过一辈子也很好。至于你说南方多瘴疠之气,水土不服,容易得湿热之病,我是这么想的,就是在北方,人也会得病。您又说这边生病了药少,确实,我觉得这边药少,没有好药,得了病不好治,可我想,每年就在咱们京城里头,那些国医、那些御医手里死的人也太多了,这样一想,我就觉得我在这儿待得还挺好,反正在哪儿待着都有死亡的危险,死亡的机率也并不见得比你们那儿就高多少。这些话我说给你听,老朋友,碰上咱们熟的人就这原话告诉他,说我挺好的,没事。要是不熟的人,什么也不用说了,自己心里明白就行。倒是你年岁大了,好好注意身体,别出个三长两短的。朋友们听听,在那种极端难以想象的艰苦条件下,苏轼就是这样来处理自己的。

有人说这是骗人,说这话这不是在欺骗自己吗?是啊,道潜担心的就是怕他死,他自己也知道到了这儿有生命的危险,可是问题是,

当他说北方也会得病,京城里头御医手里也会死人的时候,这实际上是以退为进,这样一来就降低了在惠州这个地方可能会死亡的恐惧感,在那么困难的条件下,一个人的生存空间很小,一个人要生存下去的理由很少,只有这样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步心平气静,才能够为自己拓展出空间生存,才能为自己找到更多生存的理由,这不是懦夫的哲学,也不是鸵鸟的哲学,这是真正的生命的强者在困难面前表现出的强大的姿态,这是个强者的表现。

所以你看,我们刚才说了,苏轼很可爱,苏轼很可敬,苏轼反正很招我们待见,有很多的原因,但是我们认为这四条是最核心的,他是个全才,是个天才,这是基础,这让我们感到非常地钦佩和崇拜;他是士林的领袖,让我们无比地敬重;他还是一个世俗方外的顽童,这让我们觉得超级可爱、超级亲切,像邻家大叔一样;他还是一个在困难面前的达者,这让我们对他充满了钦佩之情。你说这种人,这世界上要多一点有多好,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变成苏东坡,那就太棒了。那你怎么才能变成苏东坡呢?那不是一天两天的事,那得先看人家少年时代、人家小时候是什么环境啊,我们下一次再接着说。

(完整版)康震评说唐宋八大家之总结

跨越千年的真心英雄 演讲人:康震 讲师简介: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李白学会会员、中国韵文学会会员。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出版各类学术著作4部,先后荣获省部级以上教学科研奖励5项,主持、参与的省部级以上教学科研项目4项。 内容简介:这是一个个被后世仰望的传奇名字——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唐宋八大家”到底有着怎样独特的个性魅力?他们的人生传奇和道德文章,又会留给后人怎样的启示? 韩愈和柳宗元,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作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和柳宗元他们一方面亲自实践,一方面又培养了许多青年作家,使得“古文运动”的声势日渐壮大,这两个人也被后人并称为“韩柳”。 晚唐时代,“古文运动”趋于衰落,出现了讲究雕章琢句的不良文风。到了北宋时期,以欧阳修、王安石为代表的一批文人,再次掀起新一轮的古文运动,使散文重新走上了平易畅达、反映现实生活的道路。苏轼,中国古代最传奇的文化巨人;苏辙,比苏轼可能还要劲爆的激情政治家;苏洵,布衣之身却名扬天下;曾巩,躬耕乡野却能一鸣惊人。他们共同提倡质朴自由、不受格式拘束的散文,反对讲究对仗工整和声律铿锵的骈文,给予当时和后世的文坛以深远的影响。 从2010年1月开始,《百家讲坛》栏目先后分四部播出了系列节目《唐宋八大家》,作为整个系列节目的收尾,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教授,将会带给我们怎样的精彩盘点?今天的人们将如何来解读“唐宋八大家”呢? 全文: 我们讲完“三苏”之后,“唐宋八大家”的每一位大家就都给大家介绍过了,我们很有必要对这样一个大的系列进行一番总结和盘点,归结起来看“唐宋八大家”这个跨越时代的文人群体,他们的总体成就

实用类文本阅读:《苏东坡传(节选)》(林语堂)练习与参考答案

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小题。苏东坡传(节选)林语堂徐州不仅是个大城市,地控鲁南,一向为军事要冲。在过去各朝代,徐州四面皆有战事,今日仍位于津浦陇海两铁路交会之处。徐州离一个地区近在咫尺,此地区即在此后数十年内因为一个盗匪巢穴受《水浒传》的渲染而出名。徐州位于河畔,南部高山耸立,下有深水急流,在城边流过。当地出产上等花岗岩、煤、铁,苏东坡时已开始开采,因此徐州也以产刀剑著称。苏东坡喜爱此地的自然风光,鱼与螃蟹也种类繁多,因称之为“小住胜地”。在八月二十一日,苏东坡到任三个月之后,洪水到了徐州。王安石以前曾设法疏浚过黄河水道,但是空花了五百万缗,工程竟归失败,负责工程的人畏罪自尽。黄河现在是在徐州以北约五十里处向东方决口,水势开始蔓延,淹没了几百方里。水到徐州城边时,被城南的高山所阻,于是继续高涨,到了九月,水深达到两丈九尺。水高一度超过了徐州城内的街道。苏东坡奋不顾身,抢救城池。有几十天不回家过夜,住在城墙上的棚子里,监督加强外圈的城墙。富有之家纷纷逃难,苏东坡在城门口劝阻他们,以免引起人心惊惶。他说:“我不走,你们最好也不要走。”这样把大家劝回去。此处不是细谈苏东坡建筑工程天才之所,不过也得说他是亲自参与了防堵工程的数字计算。在盘旋滚转的洪水势将越过东南外城墙时,他正在忙于加强城基和增加城高。防水工程长九千八百四十尺,十尺高,二十尺厚。完成这项工程,需要数千人之众。苏轼亲身趟水到武卫营,唤来了卒长,向他寻求帮助。因为禁卫军直接受皇帝命令,苏东坡恳求他们协助。指挥官欣然应允,他说:“大人都亲自监工,我们自然应当尽力。”同时在徐州北方也正在准备把洪水引入以前的黄河旧水道,黄河在中国历史上曾改道多次。洪水威胁徐州城四十五天。在十月初五,黄河又回到旧水道,往东在靠近海州处入海,洪水才开始撤退。百姓欢天喜地,感谢全城得救。但是苏东坡对临时的堤防感到不满,附以详细数字说明,修表呈奏朝廷,请求拨款,重建石头城墙,以防患于将来。空等好久之后,苏东坡修改了原定的计划,建议改用坚强的木材加强堤防,不再用石头。皇帝对他的成就特颁圣旨嘉许,在次年二月,朝廷拨予苏东坡三万贯,一千八百石米粮,七千二百个员工,在城东南建筑了一条木坝。在外围城墙上,由于苏东坡喜爱建筑,他兴工建筑了一座楼,一百尺高,名之为黄楼。后来黄楼一词成了苏东坡在徐州所作诗歌总集的名称,正如他在密州建筑的超然台,成了他在密州所写诗集的名称一样。黄楼之所以如此命名,缘于苏东坡对古老中国的宇宙论的信念。根据中国的宇宙论,宇宙中万物由金木水火土五行所构成。五行中每一行都代表一种性质,如同坚硬、生长、流动、热、重等等,这些性质都具有一种宇宙的意义,不但用以指物质的宇宙,也用以指生命的功能与人的个性行为,也可以用于男女的婚配。生命离不开五行的交互作用,比如相生相克。每一行皆有其颜色,正好象征那种元素的性质。说也奇怪,黄代表土,黑代表水,黄土因具有吸水力量,所以可以克服水。黄楼之命名即含有防水之意。(摘自林语堂《苏东坡传》第十三章)17.第一段划线句有何作用?(4分)18.文章在刻画人物方面多处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请找出相关内容并分别说明其具体作用。(5分)19.苏东坡治水有哪些突出表现,这些表现的思想根源是什么?对此你有什么认识?(6分)【参考答案】17、答案:含义:①指“我”撰写工作总结的思考角度;②指官场上下级之间看待某一问题的角度;③老张“灵活”处理问题的角度。(3分)作用:讽刺了现实生活中人们弄虚作假,掩饰错误,逃避责任的荒唐行为。(2分)18、答案:不正确。这是回避现实,逃避责罚的表现。(1分)老张的做法虽然能够转换角度,使得“坏事”变“好事”,但这是在讨好领导,不利于解决问题。(2分)如果长期这样势必造成弄虚作假,欺下瞒上的官僚作风的盛行。(2分)在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对于这种不良现象只有坚决抵制,才能创造出充满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1分)19.答案:文第一段划线句交代了徐州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2分)为下文写黄河决口,洪灾产生,苏东坡苦心治理水患做了铺垫。(2分)

唐宋八大家简介--苏洵(文章鉴赏)

唐宋八大家简介--苏洵(文章鉴赏) 苏洵《道中帖》 《六国论》 原文: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译文: 六国的灭亡,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不好,弊病在于拿土地贿赂秦国。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有人会问:“六国接连灭亡,都是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原因是不贿赂秦国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单独地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秦国在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市。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实际多到百倍。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比战败所丧失的土地,实际也要多到百倍,那么秦国最大的欲望,六国诸侯最大的祸患,当然不在于战争。想到他们的祖辈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全把他送给别人,好像抛弃(不值钱的)小草一样。今天割去五座城,明天割去十座城,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可是第二天)起床向四境一看,秦国的军队又来了。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贪心永远没有满足,(诸侯)送给秦国的土地越多,秦国对诸侯的侵略也越急。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分得清清楚楚了。终于落到全部覆亡,是理所当然的事。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这话说对了。 齐国并没有贿赂秦国,(可是)终于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是因为齐国)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五国已经灭亡了,齐国也就没法避免了。燕国和赵国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打算,能够守住他的国土,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所以燕虽然是个小国,却最后灭亡,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等到后来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赵国曾经对秦国五次作战。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赵国

高中语文语文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选修)第五单元15上枢密韩太尉书(以上苏辙)教案模板范文

高中语文语文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选修)第五单元15上枢密韩 太尉书(以上苏辙)教案模板范文 1教学目标 1、疏通文意,积累部分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 2、学习作者高远的志向,理解养气与为文的关系。 3、认识干谒文,学习本文新奇的立意和巧妙的构思。 2创新之处 设置主问题引导互动对话 特级教师余映潮认为,“主问题”是经过教师的概括、提炼的,对教师把握教材的水平和课堂对话的能力有很高的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品读活动一般不是表现于细碎的“答问”而是表现于师生之间的“对话”。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余映潮老师实际上是将师生的互动对话依托于“主问题”的设计。因此,笔者在《上枢密韩太尉书》的教学设计时,试图用“主问题”来引导课堂教学中的师、生、文本三者间对话互动,进而构建和谐高效的课堂。 (一)主问题引导入课 嘉佑二年,苏轼、苏辙两兄弟参加科考中进士,后在家待选。嘉佑六年,两人参加制考,临考前,苏辙却生病。宰相韩琦向仁宗呈奏“今岁制科,轼、辙最有声望,惟辙偶病,望欲展限”,于是皇帝开恩,将考试日期推延,由八月中旬延至九月份。设置“为什么韩琦那么赏识苏辙呢?”引导学生进入课程内容的教学。 据说是苏辙给韩太尉写了一封信,韩太尉看了后很感动。现在,我们就来看看苏辙的信是如何写的。 (二)主问题提纲挈领 主问题必须是简洁明确,一问抵多问。主问题的设计必须有全局观念,帮助学生整体地把握文本。在本课教学中,以“把握情感”为切入点,设置“苏辙如何打动韩太尉?”,将本文最主要内容及学生要掌握的重点涵盖于内,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三)主问题挖掘深度 “苏辙写信的目的是什么?”这一问题的设置将学生的鉴赏视角从文章的内容转向写作的目的,不仅解决了“学生能不能与文本对话”的问题,而且能促使解决“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深度”问题。苏辙写这封信的目的其实是为了表现自我,这是隐藏于文本深处的意义,必须通过学生与文本的深度对话去挖掘;这是文本的深度,也是对话的难度,教师此时应予以正确有效的引导。

康震评说苏东坡

苏轼的自我反省,是一种极其诚恳的自我剖析,使他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他对自己性格的反思和人生的历练,得到了后人的敬仰与推崇。我们今天学习东坡,不仅仅在于他绝妙的诗词书画,更在于他对待人生积极的态度。 《念奴娇》中的周瑜形象为何与《三国演义》中的大不相同?这是《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为了美化诸葛亮而贬低丑化周瑜严重扭曲历史造成的。苏轼笔下的周瑜年轻有为,文采风流,江山美人兼得,春风得意,且有儒将风度,指挥若定,胆略非凡,气概豪迈正史上的周瑜意气风发,胸襟广阔,年少有为,是苏轼心中十分仰慕的英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周瑜,才是历史上真正的周瑜。 黄州虽然是苏轼政治生涯的低谷,但是这座长江边的小城却成为了苏轼文学创作的圣地。随着苏轼对自我的反思,他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已悄然改变。世事变迁,宦海沉浮,苏轼把对人生和历史的感悟都凝聚在了长江边的赤壁,面对滚滚东逝的长江,苏轼发出了响彻千古的天籁之音。 《念奴娇》词分上下两阙。上阙咏赤壁,下阙怀周瑜,并怀古伤己,以自身感慨作结。 诗人是个旷达之人,尽管政治上失意,却从未对生活失去信心。这首词就是他这种复杂心情的集中反映,词中虽然书写失意,然而格调是豪壮的,跟失意文人的同主题作品显然不同。词作中的豪壮情调首先表现在对赤壁景物的描写上。长江的非凡气象,古战场的险要形势都给人以豪壮之感。周瑜的英姿与功业无不让人艳羡。 1、烘托:是“以乙托甲”,使甲的性质更加突出,乙起陪衬作用。例如:词中“千古风流人物”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周瑜在作者心目中的重要作用。 2、映衬:映衬是烘托的特殊形式,一方面“以乙托甲”,一方面“以甲托乙”,又互相彰显的作用。词中有两种映衬:(1)实景与虚景映衬。作者亲眼所见的景象是实,作者想象的战争景象是虚,二者互相衬托。(2)周瑜的“雄姿英发”与作者的“早生华发”相互映衬,既现出周瑜的少年得志,又现出作者的壮志未酬。 ————(诗歌内容) 什么叫做震撼古今的伟大绝唱,就是这一首词写完之后从古一直能唱到今天,唱到今天人的心里面,一千年前发出的一个声音到现在还能敲打着你的胸膛,震撼到你的心灵。 你看,浩浩荡荡的长江往东方流去,让我们想起孔子的话:逝者如斯,不舍昼夜。再看那大浪淘沙,把古往今来多少风流人物席卷而去。据说,在这山崖的西边就是当年三国周郎大破曹军百万雄师的地方;再看赤壁,乱世穿空,陡峭的悬崖像是要刺破苍穹,汹涌的骇浪猛烈地搏击着江岸,滔滔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这是怎样的惊心动魄,怎样的雄壮有力。但就是这样惊心动魄的历史,壮怀人心的历史,在时间长河的不断地冲刷之下也消失殆尽。这词的上阙,既是这么有力量,又是这样地美丽。 词的下阙,更不得了,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小乔的出现,让惊心动魄的美丽,变成柔情似水、佳期如梦的艳丽,小乔的出现让周郎更加能够显示出他雄姿英发的一面,他不但是个幸福的英雄,还是一个浪漫的英雄。但是如果没有小乔这个人物,好像周郎的身上就少了一点从容,就少了一点潇洒。所以小乔在这个词的下阙当中非常的关键也非常的重要,正是她的出现,让这段宏阔的历史和英雄的画卷变得如此儒雅,如此地从容。你看,这就是苏轼心中的历史,如画的江山,滔滔的巨浪,雄奇的峭壁,多情的美人,儒雅的英雄,还有流传千古的功业。借对周瑜的仰慕,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 可是呢,你看苏轼又是多么的感伤,赤壁再壮阔,英雄再浪漫与我有何干,我现在蹉跎半生,老大无成啊,只顾在这里发出一些徒劳的感慨,又有何用呢?他说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我真是多情啊,难怪生出这么多的白发,小乔的确很美丽,周郎的确很潇洒,赤壁大战确实是千古以来的辉煌的战绩,但是,这些伟大的英雄人物,这位昔日的佳人,现在又在何处呢?想来想去,苏轼觉得,人生不过一场大梦,我自己何必为这种虚幻的历史而自顾多情呢?我又何必为自己的老大无成而感伤呢?也许他又回到了自己的老命题,只有江水和明月是永恒的,怎么办呢?还是再举起酒杯来吧,不如让我们来领略这个美丽的夜晚,活在当下,其他的都不是自己的。 “人生如梦”,抑郁沉挫地表达了词人对坎坷身世的无限感慨。“一樽还酹江月”,借酒抒情,思接古今,感情沉郁,是全词余音袅袅的尾声。后几句虽表达了伤感之情,但这种感情其实正是词人不甘沉沦,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表现,仍不失英雄豪迈本色。词的收尾,感情激流忽作一迭宕,犹如在高原阔野中奔涌的江水,偶遇坎谷,略作回旋,随即继续流向旷远的前方。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所开创的豪放词派的巅峰之作。苏轼所创作的词,把题材从单纯的儿女情长拓展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方面,对于词的格调,从感伤的、艳丽的情调拓展到抒发宏伟的志向,表达自我的胸襟,苏轼的词也成为了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江苏省镇江市2020年中考语文模拟卷一含解析

2020年江苏镇江市中考语文模拟卷(一)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6页,共12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考生答题全部答在答题卡上,答在本试卷上无效。 2.请认真核对监考教师在答题卡上所粘贴条形码的姓名、考试证号是否与本人相符合,再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及本试卷上。 3.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写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在其他位置答题一律无效。 一(29分) 1.阅读下面的语段,把加点字的拼音和拼音所表示的汉字依次填在方格内。(4分)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一声宏伟的叹息,一个壮阔的悲哀,一次飞越历史的翱.()翔。无论是惊心动魄.()的美丽,还是潇sǎ()多情的感伤,都是一种深情的执着、深情的juàn()恋、深情的向往。而这,不正是苏轼所要极力超脱、极力超越的束缚吗? ——《康震评说苏东坡》 2.默写。(8分) ①大漠孤烟直,__________。(王维《使至塞上》) ②__________,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③天接云涛连晓雾,__________。(李清照《渔家傲》) ④__________,左牵黄,右擎苍。(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⑤商女不知亡国恨,__________。(杜牧《泊秦淮》) ⑥__________,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⑦苟全性命于乱世,__________。(诸葛亮《出师表》) ⑧子夏曰:“__________,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子张》) 3.名著阅读。(6分) (1)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格列佛游记》中一次,皇宫失火。由于运水困难,格列佛撒了一泡尿浇灭了大火。这使皇后十分反感。加上海军大臣嫉妒他的功劳,于是国王召开了一次密谋会,要给格列佛定罪。 B.《水浒传》中上梁山后,李逵思母心切,特地回家去接老母亲。回梁山途中路过沂岭时,李逵放下母亲去接水。回来后,发现老母被老虎所吃。李逵气愤之下杀了一窝四只老虎。 C.《格列佛游记》中格列佛热爱航海,他瞒着父亲出海。第一次航行就遇到大风浪,船只沉没,他幸好被一艘葡萄牙货船救起。船到巴西后,他在那里买下一个庄园,做了庄园主。可是他不安于现状,第二次又出海,到非洲贩卖奴隶。 D.《红岩》中许云峰曾在地牢里创造了一个奇迹:用手和铁链把地牢挖穿了。他挖穿地牢后不久就牺牲了,一部分难友顺着他生前挖的秘密通道,逃出了虎口。 (2)完成有关名著《格列佛游记》的问题。(4分) ①格列佛是如何从大人国逃出来的?(2分) ②我们来到了语言学校。三位教授正坐在那儿讨论如何改进本国语言,他们共有两个计划分别是什么?(2分) 4.下面语段中标序号的画线句子都有语病,请按提示加以改正。(6分) ①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使电子产品极其广泛地进入大众的生活。但是大量的废旧电子产品垃圾也令全世界感到头疼。②据统计,2017年全球共产生大约6500万吨左右的废旧电子产品垃圾。③这些废 旧电子产品垃圾不仅危及人们的生命健康,而且不利于生活环境的美化。④全人类要重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不断提高废旧电子产品垃圾综合整治的力度。 (1)①句成分残缺,应把_________删去。(1分) (2)第②句词语赘余,应把_________删去。(1分) (3)第③句语序不当,应把_________与_________调换位置。(2分) (4)第④句词语不搭配,应把_________改为_________。(2分)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5分) (材料一)2019年5月10日江西上饶一所小学内一名家长刺死了孩子的同班同学,背后的原因竟是 这名家长认为自家孩子长期被该孩子侮辱,与其家长试图沟通也未成功。2017年1月,最高人民检察院公 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1月至11月,全国检察机关共受理提请批准逮捕的校园涉嫌欺凌和暴力犯罪案件1881人。 (材料二)韩国保健和社会研究院最新的一份调查显示,在韩国9 岁到17 岁的儿童里,每三人中就有一人有过遭受校园暴力的经历,每五人中有一人曾实施过校园暴力。韩国政府分别于2012 年、2013 年 和2014 年连续出台了预防和治理校园暴力对策方案,并开通了举报校园暴力的24 小时电话117 热线, 将学校周围二百米内设为警察负责区,并加强学校周围安全巡逻。韩国政府和民众认为,加强人性教育才能从源头上疏解引发暴力的诱因。 (材料三)日本政府2016年公布的《儿童和青少年白皮书》显示,日本校园欺凌现象普遍,在为期6 年的追踪调查中,近九成学生曾遭遇校园欺凌,形式包括集体孤立、无视、说人坏话等。为了应对频繁发生的校园欺凌事件,日本国会在2013 年通过了《校园欺凌预防对策推进法》。日本文部科学省要求学校教 职员工接受相关培训,还将应对校园欺凌的表现纳入教师的评估系统。 (1)阅读材料,请概括其中反映的主要问题。(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材料,请谈一谈对于这一问题,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解决。(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41分) 1

苏东坡传好词好句好段摘抄与读后感心得体会

《苏东坡传》好词好句好段摘抄与读后感心得体会范文,欢迎阅读点评! 苏东坡传好词摘抄: 三朝夏商周四诗风雅颂;松下围棋,松子每随棋子落,柳边垂钓,柳丝常伴钓丝悬;“水仙子”鬓挥“碧玉簪”,风前吹出“声声慢”“虞美人”穿“红绣鞋”,月下引来“步步娇”。 苏东坡传好句摘抄: 1、所谓华美靡丽的风格,可是说就是堆砌艰深难解之辞藻与晦涩罕见的典故以求文章之美。 2、深深印在他写的每一行诗上,正如我所看见的他那两幅墨竹上那乌黑的饱墨之光。 3、在势如奔马的狂波中逆流而上,在沿江的岸边一步步俯首躬身向上跋涉而行。 4、苏东坡正在思索人生的劳苦,忽然瞥见一只苍鹰在天空盘旋的那么悠然自在,似乎丝毫不为明天费一些心思,于是自己盘算,为了功名利禄而是文明的生活受到桎梏镣铐的枷锁,是否值得?在高空飘逸飞翔的苍鹰正好是人类精神解脱后的象征。 5、此一巨大的扁圆石头,呈苔绿色,背上满是晶莹的小水珠。青蛙尾尽处为一石洞,其中发出清脆的潺湲之声。 6、苏东坡这时轻松愉快,壮志凌云,才气纵横而不可抑制,一时骅骝长嘶,奋蹄蹴地,有随风飞驰,征服四野八荒之势。但

是弟弟则沉默寡言。父亲则深沉莫测,对事对人,一概不通融假借,因此处世则落落寡合,将身旁这两匹千里之驹,随时勒抑,不得疾驰而奔。 7、东坡睡眠法:现在我已安卧,身上即使尚有发痒之处,我不再丝毫移动,而要以毅力精神克服之。这样,再过片刻,我浑身轻松安和直到足尖。睡意已至,吾入睡矣。 8、东坡瑜伽法:练习瑜伽的全部努力,在于努力少思索,以至于一无所思。最后这无所思乃是最难做到的,最初是集中思想于一点,这已经够难,因为人的头脑习惯于由这个思想转到另一个相关联的思想。使思想集于一点还是最低阶段,再高一点,使专心于一点进而到一点皆无的沉思,最后达到恍惚出神的境界。 9、有时长夜漫漫,他(东坡)无所事事,只有凝望红烛,静听宫漏,以遣长夜。 10、一个高明的政客必然精通一条艺术手法,那就是要多说话,但内容必须空洞。高明的官员永远说不出什么,但只要否定。 苏东坡传好段摘抄: 1、苏堤和西湖之与杭州,正如美女花容月貌上的双眸。我常想,倘若西湖之是空空的一片水--没有苏堤那秀美的修眉和虹彩般的仙岛,一画龙点睛增其神韵,那西湖该望之如何?几百年来的中国游客,春季到来之时,向西湖蜂拥而至,度蜜月者,在湖上泛舟垂钓,或在垂杨之下的堤上散步,以消磨时光。有名的西湖十景包括东岸上的柳浪闻莺;另一景是在湖上的小岛上,由苏东坡

唐宋八大家简介及唐宋八大家代表作

唐宋八大家简介及唐宋八大家代表作 唐宋八大家简介及唐宋八大家代表作:唐宋八大家是哪八位呢?唐宋八大家是指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唐宋八大家简介如下。 唐宋八大家之韩愈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是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韩愈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崇他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韩愈的代表作品有:尊儒反佛为题材的代表作《原道》、《论佛骨表》、《原性》、《师说》等,嘲讽社会现状为题材的杂文《杂说》、《获麟解》以及著名的《祭十二郎文》。唐宋八大家之柳宗元简介: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祖籍河东(今山西省运城解州镇),世称柳河东,生于长安,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官监察御史。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公元819年客死于柳州。 柳宗元的代表作:寓言故事《三戒》,《黔之驴》,《永某氏之鼠》,《临江之麋》;哲学论著有《非国语》,《贞符》,《时令论》,《断刑论》,《天说》,《天对》,《永州八记》等。唐宋八大家之欧阳修简介: 欧阳修(1007-1073),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欧阳修是北宋卓越的文学家、史学家。吉安永丰(今属江西)人,出生于四川绵州(今四川绵阳涪城区内)。 欧阳修出生于四川绵州(今四川绵阳涪城区内),祖籍:江西永丰,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欧阳修代表作:《醉翁亭记》,《鸣蝉赋》《秋声赋》《与

康震评说唐宋八大家之苏轼1——人家人爱苏东坡

演讲人:康震 讲师简介: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李白学会会员、中国韵文学会会员。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出版各类学术著作4部,先后荣获省部级以上教学科研奖励5项,主持、参与的省部级以上教学科研项目4项。 内容简介:这是一个全能型的文化巨人,这是一个活得精彩的真心英雄。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在近一千年的时空当中,感染、感动着他身边周围、生前身后无数的人。公元1037年,苏轼出生于四川眉山,此时没有人会想到,这个呱呱坠地的新生命在未来将会以荡气回肠、精彩绝伦的人生,影响着世间的人们。而他的一生,真的就像一部美妙的大片一样,自始至终震撼和撞击着每一个走近他的看客。 苏轼,曾经创造了北宋科举考试历史上的“最高分”,拥有了“全民偶像”的殊荣;他是一个全能型的文坛领袖,也是锐意改革的政治家;他曾经青云直上、指点江山,也曾经几起几落、生死未卜,四十五岁被贬黄州,五十九岁被贬惠州,六十二岁被贬儋州,他的经历中似乎多了几分坎坷与折磨,但是也许恰恰是这样的苦难经历,造就了他独特而鲜明的魅力。于是,当我们回望他六十六年的人生就会发现,青年的意气风发、中年的愈挫愈勇、老年的达观淡泊,竟然如此完美地结合在苏轼的身上,连绵千年依然余音绕梁。 苏轼,并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神,他既写诗填词做文章,也挥汗弯腰种过田;他“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他是一个

真诚得让人心碎的人,苏轼得到了最大多数人发自内心的喜爱。那么人们为什么如此喜爱苏轼、欣赏苏轼,苏轼的身上,到底蕴藏着怎样巨大的人格魅力这样一个人见人爱的苏轼苏东坡,究竟是如何炼成的呢从今天开始,就让我们跟随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教授一起,走近这位唐宋八大家中可敬可爱的文化巨人。 全文: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很多兄弟、父子并称的著名人物,比如说在三国时代有“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在西晋时代还有所谓的“三张”:文学家张载、张协、张亢;到了明代,还有著名的“三袁”:袁宗道、袁宏道、袁宗道兄弟仨人。你看人家这一家子生得特别辉煌,一出来就是兄弟父子兵。还有咱们今天要讲的“唐宋八大家”的最后一个系列——“三苏”:苏洵、苏轼、苏辙。一般的情况下,人们把父亲苏洵叫“老苏”,把大儿子苏轼叫“大苏”最后那苏辙是“小苏”。但是,咱们说句实话,就是刚才讲了“三曹”、“三张”、“三袁”,有很多其实大家都不太熟悉,“三曹”可能还好点,有的可能根本就没听说过。你要说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特别是在文学艺术史上,兄弟父子并称的人里头,应该说“三苏”名气是最大的、最为著名的,那么在这个“三苏”当中我们先讲谁呢大家可能会说你先讲苏洵吧,他是老爸。我们不弄论资排辈这种事,我们从“三苏”里边最有名的苏轼开始。苏轼大家都很熟悉了,你说苏轼有名气,你说苏轼很可爱,你说苏轼很可敬,那你得说出理由来,你不能很笼统地这种理解。我们

康震评说苏东坡

《康震评说苏东坡》 第四章潇洒东坡 勤勉务实,便是潇洒、苦中作乐,亦是潇洒、读书交友,自是潇洒、躬自反省,更是潇洒 自我价值的实现。被贬黄州,正当中年。仕途不顺,怎样实现价值呢? “人生有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立德需要一生积累,立功没有机会,所以立言成为苏轼此时实现文人不朽价值的重要途径。黄州牢笼,也许限制了苏轼的行动自由,但又如何能限制他思想自由呢?著书立说,标志着苏轼自成一家的学术思想的形成,也标志着他开始跻身于北宋最重要的思想家之列。 苏洵给苏轼取名为轼,就是要他收敛锋芒,稳健做人。“我呆在黄州这个小地方,终日无事,默默反省自己,回顾我这三十年来得所作所为,大多犯的就是这个毛病。”(《答李端叔书》)所以,他才要在读书著述中,去掉自己身上的恃才傲物、桀骜不驯的傲气,养成稳健端庄、谦虚平和的正气;要在与农夫村民的交往中,去掉尖酸刻薄、恩恩怨怨的小家子气,养成虚怀若谷、宽以待人的大气;要在耕种东坡的劳动中,去掉柔弱缠绵、多愁善感的的文人气,养成刚毅坚强、直面人生的丈夫气。 对朋友说:“你看到的我,都是以前的旧我,不是脱胎换骨后的新我啊!”(《答李端叔书》)这样的反省与悔过,没有一点潇洒的气度与勇气是很难做到的。不仅自己不再杀生,还积极主动地救助生命。苦难与不幸没有使苏轼麻木不仁,明哲保身,反而尽自己所能去帮助那些更为不幸的人,对生命实实在在的领悟与体验。勇于超越苦难的潇洒。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临江仙夜归临皋》 虽然是处于政治弱势中的人物,乌台诗案的阴影难以抹去,但在诗文中借涛涛江水臧否风流人物、千秋功业,借皎皎明月笑傲古今沉浮、往来是非,表现超逸旷远的精神境界。 回顾这十多年的贬谪生活,反而是他文学事业的辉煌时期,也是他人生思想发展、成熟的关键时期。如果没有这一段生存挫折的磨练,也就不可能有后人心目中的那个苏东坡了。 苏东坡远离了我们,但他永远不会消失。 他的生命,好似一段涓涓溪流,渐行渐远,离开了我们的视线,但最终将汇入大海,永远不会干涸;他的生命,好似一轮皎皎的明月,时隐时现,从我们的视野消失,但终究还在星空闪耀,永远不会黯淡;苏轼是永生的,他永远都在中国文化的星河中熠熠生辉。

林语堂《苏东坡传》名句及精彩片段摘录

林语堂《苏东坡传》名句及精彩片段摘录 ·所谓华美靡丽的风格,可是说就是堆砌艰深难解之辞藻与晦涩罕见的典故以求文章之美。 ·深深印在他写的每一行诗上,正如我所看见的他那两幅墨竹上那乌黑的饱墨之光。 ·在势如奔马的狂波中逆流而上,在沿江的岸边一步步俯首躬身向上跋涉而行。 ·苏东坡正在思索人生的劳苦,忽然瞥见一只苍鹰在天空盘旋的那么悠然自在,似乎丝毫不为明天费一些心思,于是自己盘算,为了功名利禄而是文明的生活受到桎梏镣铐的枷锁,是否值得?在高空飘逸飞翔的苍鹰正好是人类精神解脱后的象征。 ·此一巨大的扁圆石头,呈苔绿色,背上满是晶莹的小水珠。青蛙尾尽处为一石洞,其中发出清脆的潺湲之声。 ·苏东坡这时轻松愉快,壮志凌云,才气纵横而不可抑制,一时骅骝长嘶,奋蹄蹴地,有随风飞驰,征服四野八荒之势。但是弟弟则沉默寡言。父亲则深沉莫测,对事对人,一概不通融假借,因此处世则落落寡合,将身旁这两匹千里之驹,随时勒抑,不得疾驰而奔。 ·苏堤和西湖之与杭州,正如美女花容月貌上的双眸。我常想,倘若西湖之是空空的一片水——没有苏堤那秀美的修眉和虹彩般的仙岛,一画龙点睛增其神韵,那西湖该望之如何?几百年来的中国游客,春季到来之时,向西湖蜂拥而至,度蜜月者,在湖上泛舟垂钓,或在垂杨之下的堤上散步,以消磨时光。有名的西湖十景包括东岸上的柳浪闻莺;另一景是在湖上的小岛上,由苏东坡兴建的,叫“三潭印月”。的确是,湖的四周没一个角落不使游客觉得美丽出奇而感到荡气回肠的,晴天也好,在与众也好。 ·晚辈高声朗读经典,老辈倚床而听,抑扬顿挫清脆悦耳的声音,老辈认为是人生的一大乐事。这样,父亲可以校正儿子读音的错误,因初学者读经典,自然有好多困难。就好像欧阳修和后来苏东坡都那样倚床听儿子读书,现在苏洵也同样倚床听他两个儿子的悦耳读书声,他的两眼注视着天花板,其心情大概正如一个猎人射了最后一箭而未能将鹿射中,仿佛搭上新箭,令儿子再射一样。孩子的目光和朗朗之声使父亲相信他们猎取功名必然成功,父亲因而恢复了希望。

唐宋八大家简介

唐宋八大家简介 唐(公元618年—907年)宋(960年—1279年)八大家,又称唐宋古文八大家,是中国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八位散文家的合称。其中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欧阳修、三苏等四人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王安石、曾巩是临川文学的代表人物。他们先后掀起的古文革新浪潮,使诗文发展的陈旧面貌焕然一新。 韩愈和柳宗元是对好朋友,曾巩曾携欧阳修、王安石访三苏即苏轼、苏洵、苏辙。 公元907-960年为中国的五代十国。 五代指的是如下五个朝代: 后梁公元907-923年、后唐公元923-936年、后晋公元936-946年、后汉公元947-950年、后周公元950-960年。 十国指的是以下十个割据政权: 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即荆南)和北汉等。 唐宋八大家个人作品 韩愈(768年-824年),字退之,是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著名的散文家和重要诗人,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贞元八年(七九二年)进士,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唐宪宗时,曾随同裴度平定淮西藩镇之乱。在刑部侍郎任上,他上疏谏迎佛骨,触怒了

宪宗,被贬为潮州刺史。后于穆宗时,召为国子监祭酒,历任京兆尹及兵部、吏部侍郎。 诗文作品《原道》《论佛骨表》《原性》《原毁》《师说》《进学解》等 其他作品杂文有《杂说》、《获麟解》以及著名的《祭十二郎文》 艺术风格韩愈被列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又将他与杜甫并提,有“杜诗韩笔”之美称。他的散文创作,实现了自己的理论。其赋、论、说、传、记、颂、赞、书、序、哀辞、祭文、碑志、状、表、杂文等各种体裁的作品,都有卓越的成就。论说文在韩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以尊儒反佛为主要内容的中篇和长篇,有《原道》、《论佛骨表》、《原性》、《师说》等,大都格局严整,层次分明。叙事文在韩文中比重较大。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汉族,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著名的思想家,祖籍河东(现山西运城永济一带)。柳宗元的骚赋成就极高。宋人严羽说:“唐人惟子厚深得骚学。”此论相当中肯。柳宗元的辞赋继承和发扬了屈原辞赋的传统。他的辞赋,不仅利用了传统的形式,而且继承了屈原的精神。 诗文作品寓言故事有《黔之驴》、《永某氏之鼠》、《临江之麋》 哲学作品哲学论著有《非国语》《贞符》《时令论》《断刑论》《天说》《天对》《永州八记》。其中包括《小石潭记》《始得西山宴游记》《袁家渴记》《石渠记》《小石城山记》等。

苏轼人格魅力之所在【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汉语言文学 苏轼人格魅力之所在 前言 “东坡何罪,唯以名太高”,东坡的才干,锋芒毕露却又深沉高远。历代关于苏轼的作品的分析,文学地位的排定,从未断绝。只是“文乃人之精血”,只有了解苏轼,了解苏轼的品行才干,为人之道,了解他的人格魅力,能体会其作品的奥妙所在。此文以综合前人关于东坡人生的评价,原因探讨等方面的内容,以为自制文章之所用。 一:国人对苏轼为人的评价 苏轼为人,天下人皆津津乐道。《宋史》评论说:“器识之闳伟,议论之卓荦,文章之雄隽,政事之精明,四者皆能以特立之志为之主,而以迈往之气辅之。故意之所向,言足以达其有猷,行足以遂其有为。至于祸患之来,节义足以固其有守,皆志与气所为也。”[1]欧阳修评价说:“不意后生能达斯里也。吾老矣,当放此子出一头地。”同时期,张方平亦说:“苏轼敏尤可爱。”[2]苏门六君子之一的李方叔的祭文写道:“道大难容,才高为累。皇天厚土,鉴平生忠义之心;名山大川,还千古英灵之气。识与不识,谁不尽伤;闻所未闻,吾将安放?”[3]南宋时期,宋高宗说:“经纶不究于生前,议论常公于身后。”[4]而宋孝宗在评论苏轼一生所为时感慨:“负其豪气,志在行其所学。”[5] 近代之人关于苏轼评价的,莫不以林语堂的评价为尊:“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

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瘾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可是这些也许还不足以勾绘出苏东坡的全貌。我若说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也许这话最能概括苏东坡的一切了。苏东坡的人品,具有一个多才多艺的天才的深厚、广博、诙谐,有高度的智力,有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正如耶稣所说具有蟒蛇的智慧,兼有鸽子的温柔敦厚,在苏东坡这些方面,其他诗人是不能望其项背的。”[6]台湾学者陈师雄说:“稍有知识之国人,谈及苏轼,几乎无人不知,苏轼乃中国读书人之典范,亦即士一阶层,所愿效法之模范,悬为行为之准则。”[7] 二:苏轼影响力深远的原因 《康震评说苏东坡》:“苏轼是艺术天才、渊博学者、踏月酒徒和爽直诙谐的神奇组合。事实上,苏东坡的知名度和魅力远远大于苏子瞻。在大众眼里,东坡这个称呼具有更浓厚的草根意味,更为平易近人,也因此在民间拥有更大的影响力。”[8] 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苏东坡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一则是由于他对自己的主张原则,始终坚定而不移,二则是由于他诗文书画艺术上的卓绝之美。他的人品道德构成了他名气的骨干,他的风格文章之美则构成了他精神之美的骨肉。我不相信我们会从内心爱慕一个品格低劣无耻的作家,他的文字再富有才华,也终归无用。孝宗赐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摘抄好词好句及感悟赏析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摘抄好词好句及感悟赏 析 导读:读书笔记苏东坡传读书笔记摘抄好词好句及感悟赏析,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摘抄好词好句及感悟赏析: 最近,我阅读了一本好书,名字叫做《苏东坡传》,这是林语堂的著作,读过之后,让我对苏东坡有了更多的了解,这位伟大的文学家人生道路崎岖,屡遭奸相章惇的陷害和排挤,但让他始终能够保持乐天的性格,不论在什么样的逆境中,都能够活得潇洒自在,并成为了文学、绘画、书法等名家。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摘抄好词: 知根知底、浪漫风流、惊奇可喜、名落孙山、真知灼见、刮目相看、古道热肠、十分融洽、王佐之才、迢迢万里、梦寐之望、热诚接待、雄伟壮丽、声色之美、精心设计、熙来攘往、川流不息、患得患失、俯首据案、诗词巨擘、和睦相处、滔滔不绝、英俊挺拔、险象环生、悬崖峭壁、鸟鸣猿啼、俯首膜拜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摘抄好句及感悟赏析: 1、真诚的友谊永远不会特别表白的,真正的好朋友彼此不必通信,因为既是对彼此的友情信而不疑,谁也不须要写什么。一年分别后,再度相遇,友情如故。

感悟:这句话是对深厚友谊的阐述,在我们的生活中,真正的朋友一定是极少数,因为友谊是需要经得起考验的,即便是不通信交流,在心里也会彼此惺惺相惜。 2、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感悟:现代人越来越浮躁,怨天尤人之辈越来越多,这是因为他们书读得不够。就好比苏轼,才华横溢,却一声屡遭打压和排挤,但他始终没有灰心丧志,而是在坎坷的人生路上,练就了一身本领,保持着乐观的天性,成为名垂千古的文化大家。 3、苏东坡是大事聪明,小事糊涂。但构成人生的往往是许多小事,大事则少而经久不见。 感悟:这是林语堂对苏轼的评价,苏轼屡遭排挤,一生坎坷,也是有其自身原因和缺点的,那就是我们常说的细节决定成败,苏轼是一个好爽的性格,往往在小事上犯糊涂而导致了知致命的错误。 4、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 感悟:这句话让我们读出苏轼的乐天性格,从苏轼的词中,我们就可以读出他洒脱不羁的性格,但这对于搞政治来说确实不利的,政客需要隐忍,需要韬光养晦,而苏轼是一个锋芒毕露的人。 5、苏东坡能够到处快乐满足,就是因为他持这种幽默的看法。后来他被贬谪到中国本土之外的琼崖海岛,当地无医无药,他告诉朋友说:“每念京师无数人丧生于医师之手,予颇自庆幸。” 感悟:苏轼遭迫害,最终被流放到海南岛,而宋代,海南岛还是

唐宋八大家之苏轼(12)不识庐山真面目

唐宋八大家之苏轼十二、不识庐山真面目 前导言: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拥有非凡文采的苏轼却一生官场失意、仕途不顺,在颠沛流离的贬官途中,在坎坷暗淡的人生谷底,苏轼用诗来不断地化解内心的忧愤,原来“不识庐山真面目”,却“只缘身在此山中”。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教授为您讲述系列节目《唐宋八大家之苏轼》第十二集《不识庐山真面目》,敬请关注。 画外音: 苏轼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他诗词歌赋无不精通,尤其是他所创作的词,成为宋词最高水平的代表。相比于在作词上取得的伟大成就,苏轼的诗也有很高的水准,“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等等名篇佳作,脍炙人口、广为流传,并被收录于当代的中小学语文课本普及推广。在苏轼的诗中,最为后世所熟知的,莫过于“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随着这首诗的流传,“庐山真面目”也成为了市井熟语。那么这首《题西林壁》是怎样创作出来的?苏轼的诗中究竟蕴涵着怎样的情怀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教授为您讲述系列节目《唐宋八大家之苏轼》第十二集《不识庐山真面目》,敬请关注。 康震: 苏轼是一个文学家,我们大家对苏轼比较熟悉的是他的词,其实我们也知道,他是一个大诗人。苏轼他这个诗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它总充满了一种奇趣,什么叫奇趣呢?奇就是奇怪的奇,它总是有新奇的地方;趣是说它有很大的趣味,有情趣,所以这个奇趣是苏轼诗的一个很突出的特点。 但是奇趣的诗要写出来的话,那应该是比较崎岖的,没那么容易,不是随意写就能写出来的,所以他那首很著名的写庐山的诗,其实还是费了一番周折,这个大家就不知道了。写庐山这个诗是有点来历的,宋神宗元丰七年的正月,苏轼在黄州被贬已经是第五年了,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原因我们之前已经讲过了,宋神宗对于苏轼,对他来讲是一个难题的这么一个人物,在看法上有些松动,就是想着说,别老让他在黄州待着了,给他搬一个地儿,挪一个地儿,离京城近一点,所以神宗有一天亲自下手诏,就把苏轼从黄州要把他挪到离开封不远的汝州,这当然是好事了。四月份苏轼接到了诏书就离开黄州了,他离开黄州以后,因为他的弟弟苏辙当时被贬在云州,他当时跟家里人商量好,他经过庐山先去云州跟他弟弟会面之后,然后再折回来,到庐山、九江这个地方跟他的家人会合,然后一起再去汝州。 他这次来庐山想好好地在山上转一转,他的好朋友佛印还有那位道潜,这都是两位僧人,陪着他在山上转。他到庐山上之后,发现庐山特别地秀美,而且我们知道,庐山不像石钟山这些山,没什么名气,庐山本来就名气很大,自然历代有很多文人,唐代的诗人、唐以前的诗人都有人歌咏过庐山,庐山本身又美不胜收,所以苏轼自己觉着,我还有必要再为庐山写点什么吗?他跟朋友说,我这次来庐山一首诗都不写。你注意,这是他来庐山的时候最初的打算是什么都不写。可是苏轼名气太大,他刚到山上,那山上山下山中腰的那些和尚就都知道大名鼎鼎的苏子瞻来了,然后奔走相告,苏子瞻来了、苏子瞻来了。当然现实情况什么样咱没见。苏轼一激动,写了一首诗,说: 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 可怪深山里,人人识故侯。 ——苏轼《初入庐山三首》之一哎哟,这深山老林的,还都认识我。再往山里走,一激动,想起来了,哟,开始不是跟朋友们说了不写吗?既然已经破了戒了,那就再来一首,他又写了一首诗:青山若无素,偃蹇不相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