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吏读后感

《石壕吏》读后感

品读《石壕吏》心得体会

我细心品读了《石壕吏》,它讲述了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和不仁,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同时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作为一名街道纪工委书记,在工作中要以史为鉴,深刻认识到执政为民的重要性,以百姓心为心,以“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作风,办好每一件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实事。把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四风”和腐败问题作为重要政治任务,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持之以恒扎实推进,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认同感,促进党群、干群关系稳步发展,使党的执政根基进一步夯实。

通过深入学习领学《石壕吏》,明确了深刻领会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王雁飞在当前形势下要求纪检干部重温《石壕吏》的重要现实意义,进一步树立了执纪为民的宗旨意识,要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以敢于担当的政治勇气,当好党的忠诚卫士,切实解决好群众的热点难点问题。

一、认识进一步深化。要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四风”和腐败问题,既是一项政治任务,也是一项民生工程,是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浓缩版”的具体要求,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街道纪检监察工作的主要任务。把这项工作成效作为检验街道纪工委、社区纪检小组和所有纪检干部工作实绩的“标尺”,切实推动党风廉政建设有序的在基层开展。

二、观念进一步转变。当前,纪检监察工作的开展还有诸多短板,关键是观念转变不到位。虽然街道纪工委是管纪律的,但新常态下管纪律不再仅仅是只管贪腐,纪律审查也不再是简单办案,要把工作理念和思路从“查违法”向“盯违纪”转变。要正确认识树木与森林的关系,正确处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面”和“点”的关系,真正做到“点”和“面”有机结合,切实转变政绩观,调整工作重点,抓早抓小。

三、工作进一步推进。抓好机关作风建设,坚持用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加强对党员干部贯彻落实廉政纪律的监督检查,集中解决党员干部队伍中存在的“慵、懒、散、浮、拖、奢”等突出问题,坚决破除“好人主义”思想,坚持原则、敢抓敢管,强化对班子成员严格教育、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监督,促进班子成员和党员干部队伍廉洁从政。在社区干部中深入开展吃拿卡要、在位不履职问题专项整治,认真解决发生在群众生边的“四风”和腐败问题,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进一步加大对社区纪检小组工作的领导和纪检工作人员的培训指导力度,压责任,交任务,强考核,创新纪检组织工作机制,充分发挥社区纪检小组的作用,以点带面,推动基层纪检组织作用发挥,真正把基层监督作用立起来、挺起来。

《石壕吏》心得体会

《石壕吏》是唐代大诗人杜甫著名的“三史三别”之一,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描绘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揭露了官吏的横暴,表露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仔细品味这首诗,回顾中国历朝历代政权更迭的根本原因,都是因为统治阶级对人民横征暴敛、民不聊生,失去统治基础导致政权的灭亡。特别是中国近代,国民党依靠孙中山先生提出的“三民主义”宗旨,依靠人民的力量,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封建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但其统治阶级不以史为鉴,执政不为民,整个社会贪污腐败横行,对人民施以苛捐杂税,也曾经出现为弥补兵源不足到处抓壮丁的现象,最终被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阶级所推翻建立了新中国。中国革命最终能取得胜利,主要源于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更应要求广大党员干部以史为鉴,深刻认识执政为民的极端重要性,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

我们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的执政权力

是人民赋予的。因此,我们党执掌政权的全部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领导和支持人民当

家作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人民

要解放,就把权力委托给能够代表他们的、能够忠实为他们办事的人,这就是我们共产党人。

我们当了人民的代表,必须代表得好。他还强调,我们的责任,是向人民负责。每句话、每

个行动、每项政策,都要符合人民的利益,这就叫对人民负责。

坚持执政为民,就必须始终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统一,坚

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的统一,坚持完成党的各项任务与实现人民利益

的统一,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努力地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

好。对执政动机最直接、最根本的判断,就是看执政党是否真正用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的实

际行动来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看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是否无私无畏、身先士

卒地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切实把关心群众的工作做好、做细、做实。一句

话,就是看执政为民的认识和实践是否相一致。因此,执政为民的崇高理念,必须在实践中

经受检验,在实践中升华和体现。

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少数党员干部的宗旨意识开始淡化,忘记了自己手中的权

力是谁赋予的,在工作中脱离群众,贪污腐败,将自己摆在群众的对立面,在生活中比排场、

讲阔气,思想腐朽堕落,严重影响了我们党在人民群众中的现象,严重动摇了我们党的执政

根基。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党的第四代领导人充分认识到执政为民的重要性和我们党当前

面临的严峻形势,一方面提出了在广大党员干部中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坚

决反对“四风”问题,倡导学习焦裕禄精神,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牢固树立为人民

服的宗旨;另一方面采取铁的手腕,加大对腐败分子的查处和惩治力度,重新树立我们党在人

民群众心目中的现象。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我们要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办好每一件

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实事;要把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四风”和腐败问题作为重要政治任务,

持之以恒扎实推进,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不断夯实我们党的执政基础,为实现我

们党的伟大目标而奋斗。篇二:读《石壕吏》有感

读《石壕吏》有感

品读《石壕吏》学习心得体会

近日,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王雁飞在《石壕吏》上作出批示,要求“全省纪检监察干

部认真一读,仔细品味”。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背景下,重温《石壕吏》,从严治党、

从严治吏,对新时期纪检监察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回顾历史,正是石壕小吏们的

丑恶行径严重伤害了当时的百姓,为盛唐王朝的覆灭埋下了祸根。历史的遗憾促使我们反思: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整“四风”,治“三为”,从严治党、从严治吏,必须从基层抓起!

纵览古今,不难发现:中国的根本问题是官僚问题,根本关系是官民关系。官民关系可

用舟水之情比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群众之“水”是载舟,还是覆舟,取决于大小“官

吏”们的所作所为。如果政府官员为官不为,或者是慢作为、乱作为,甚至贪污受贿、巧取

豪夺,轻则使群众利益受损,重则导致《石壕吏》中所描绘的景象:社会动荡不安,百姓衣

不蔽体、寝室难安、民不聊生。如此大肆侵害广大群众的利益,必定会引起群众的不满,激

起群众的反抗。因此,只有执政队伍真真切切、实实在在“为人民服务”,才可以避免秦汉以

来官逼民反的循环魔咒。

在古代,政府中级别最低的公务员才叫做吏员,相当于现在的科员;在当代,这些所谓的

“小官”有村官、乡镇干部、国企领导和政府机关的科级干部。别看是比“七品芝麻官”还

小的官,他们贪腐的能量和规模却并不小。退回唐代,一个个石壕小吏,之所以敢在深夜闯入

民居,吆五喝六强行抓人,闹得鸡飞狗跳、人畜不安,其根源在于这些小官的手中掌握了不

容小觑的实权,同时又缺乏朝廷的监管。综观当前,这样的小官也不乏其人。特别是在土地、

招标、财务等要害领域和实权部门,一些国家工作人员因为手中掌握了实权,而又身处监督机

制极不健全的基层,于是乎上下其手,为所欲为,以权谋私,贪污受贿。他们不仅贪腐的能量惊人,而且由于身在基层,直接面对群众,一举一动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与人民群众的利益,造成的危害是直接而巨大的。

吏治清明,是政治清明之根本,是国富民强之根基,是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之关键。在当前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从严治吏”的大背景下,纪检监察机关更要转变作风,切实履行起监察执纪的重任,强化责任追究,坚定党员干部为民服务的理想信念,深入开展好“三严三实”主题教育和“四风”、“三为”问题专项整治,健全领导干部科学化、公正化的考核评价制度,建立严格要求与激励关怀相结合的管理体制,打造阳光透明和信用评价趋同的社会体系,激发党员干部为官愿为、为官敢为、为官有为的主体积极性,在一个个平凡的基层岗位上扎实做好每一项工作,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满意率和政府的公信力。

读《石壕吏》的廉政心得体会

读初中时,对于语文课本中的古诗《石壕吏》,可以说是倒背如流、爱不释手。不

仅因为它是唐代伟大诗人,被誉为“诗圣”的杜甫的传世佳作,更因为这首诗确实很接地气,是杜甫把自己亲眼所见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娓娓道来,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朗朗上口的字里行间,到处洋溢着杜甫亲民爱民的真情。

今天,再次品读《石壕吏》,对公差横抓壮丁的嗤之以鼻和对百姓民不聊生的深表同情之心“交相辉映”、五味杂陈。笔者在为老百姓共享改革红利由衷高兴之时,更为我们干部与人民群众的希望和要求还有不小距离而诚惶诚恐。扪心自问,面对发生在群众身边的“四风”问题和腐败问题,纪检监察干部怎能不寝食难安?近日四川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王雁飞在《石壕吏》上作出要求“全省纪检监察干部认真一读,仔细品味”的批示,确实很有必要,告诫纪检监察干部要且行且珍惜,要有责任担当意识,绝不能让“石壕吏”的故事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今天“凤凰涅槃”。我们要“感恩”《石壕吏》,因为它对于今天我们打“老虎”、拍“拍蝇”可“攻玉”。品读《石壕吏》,对纪检干部来说,有几点值得借鉴:借鉴一,了解民情,让民情如清澈之水般一目了然。

群众生活状况怎样?群众所思所想是什么?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路”问题的症结在哪里?我们的干部“四风”问题和腐败问题的“亮点”在哪里?这些都是纪检监察干部反腐倡廉和执纪问责首先必须要弄清楚的问题。了解民情是纪检监察干部开展工作的基础,古人云:“三思而后行”,我们要思考,要决策,都离不开探索民情、官情的“源头”。

在这个问题的处理上,毛主席就说得好:“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为此,纪检监察干部必须人往基层走,心往基层想,事为基层办。当前正在四川省开展的“纪委书记下基层”活动确有必要,通过调查研究,,让民情如清澈之水般一目了然。了解了民情和官情,纪检监察干部才能对党群、干群关系了如指掌,才能对发生在群众身边的“四风”问题和腐败问题胸有成竹,才能画出清晰可见的反腐倡廉“路线图”,才能做到对症下药。

借鉴二,打“老虎”、拍“苍蝇”要依靠群众,决不能把群众整成对立面。

《石壕吏》反映的是唐代“安史之乱”发生后,为镇压安禄山、史思明的叛乱,唐军四处抓壮丁,从而造成民不聊生的惨象,官民关系沦为水火不容的地步。镇压安禄山、史思明本是正义之举,是为老百姓创造一个安居乐业的环境,是为“开元盛世”的“长命百岁”,本是好事一桩。但是,“石壕吏”过度抓壮丁却使得老百姓鸡犬不灵、苦不堪言,无疑是饮鸩止口、竭泽而渔的非正义行为,因此,“安史之乱”成了唐代由盛变衰的“导火线”。

今天,纪检监察干部肩负着打“老虎”、拍“苍蝇”的艰巨任务。如果说“安史之乱”镇压安禄山、史思明是为国除害,那么今天纪检监察干部打“老虎”、拍“苍蝇”照样是为国除害。前车之鉴,后车之师。要打赢打“老虎”、拍“苍蝇”的攻坚战,纪检监察干部要充分发动群众反腐,让群众对于腐败分子“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打通一条人民群众献计献策、出

工出力的反腐“绿色通道”。这样,不敢腐、不能腐、不愿

腐的反腐新机制才能最终大功告成。

借鉴三,“石壕吏”深入基层的“务实”作风和“白加黑”的苦干实干精神值得纪检监察干部学习。

“石壕吏”深夜强征兵的行为确实让人义愤填膺,但是,“石壕吏”这种深入基层的“务实”作风和“白加黑”的苦干实干精神值得广大纪检监察干部认真学习。成年男子不愿当兵,肯定要东躲西藏,“石壕吏”为了完成征兵任务深入基层,发扬“白加黑”的苦干实干精神,深入农夫家中“掘地三尺”也要抓到征兵对象的这种精神值得纪检监察干部学习。今天的“老虎”和“苍蝇”要想逃脱党纪国法的惩处也必然要“‘敌’进我退”、“‘敌’退我进”,因此,要想打掉“老虎”、拍死“苍蝇”,也必须深入基层,发扬“白加黑”的苦干实干精神,方能取得反腐倡廉的彻底胜利。

人们常说:“开卷有益”。是的,品读《石壕吏》,让纪检监察干部学有所得,但愿纪检监察干部都能从《石壕吏》诗中不断悟出做人做事的真谛,悟出工作的自信,以好的作风和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大无畏精神打赢反腐倡廉的攻坚战,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的绿色红利。篇三:石壕吏改写

石壕吏(改写)

一、教师指点:如何进行诗歌改写

改写是以原著为依据,适当改变原作的体裁、结构、表现手法等的一种写作方式。改写可以使我们更好的了解各种文体、语体、人称、结构、表现手法的特殊作用和相互关系,学会应用不同的表现形式来表现同一内容,加深对原作的理解。它对提高我们阅读和写作能力是很有效的。尽管改写只是根据别人现成的文章来写,不像其他文章那样固有创造性,但改写仍有可供发挥才华的天地,在语言的运用、材料的组织以及对各种文体的掌握方面,还是有练习价值的。通常的诗歌改写是把叙事诗改写成记叙文。

改写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在主题方面,要对原作进行认真品味,透彻理解。对原作的思想内容不作改动,改写成散文后,仍要体现原诗的基本精神,不改变诗歌的主题思想。

第二、在内容方面,要注意到诗歌与叙事散文的区别。诗歌的语言比较精练,语句跳跃性较大,在人物刻画、情节发展和环境描写上受的限制较大。而叙事散文可以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对人物进行细致刻画,对环境进行具体描写。情节可以充分展开,人物的性格可以在情节发展中逐步凸现出来。所以,如果不根据原诗加以想象,适当补充一些情节,就会使改写后的叙事散文显得枯燥无味。只有在充分运用诗歌原有材料的基础上,发挥合理的想象,增补必要的描写,使文章内容丰富起来。

第三、在语言方面,要注意诗歌和叙事散文不同的文体特点。用现代汉语来改写古代诗歌,不是翻译文言文,不必句句都紧扣原诗,只要能表达原意就行了。为了叙述的方便,有时候还可以改变人称进行写作。诗歌中的语言为了符合文体需要,常常会省略一些句子的内容,语言顺序比较自由,还会有互文见义等修辞手法的使用,在改写时叙事散文时,都要一一改过来,使语言符合叙事散文呢的语言要求。

总之,把诗歌改写成叙事散文,要注意诗歌和叙事散文之间的区别。

二、修改作文

(一)熟悉、修改例文。

石壕吏(改写)

天色已经晚了,诗人风尘仆仆的赶路,错过了旅店,来到了一个叫石壕村的小村庄。今天晚上,诗人只有投宿在石壕村了。

投宿的那户人家只有一对年迈的老人、他们的寡媳和尚未断奶的小孙孙。

夜深了,突然传来了急促的打门声,有人在门外粗暴的吆喝着:“开门!快开门!”老翁和老妇人慌忙起身,慌乱之中,老翁爬过屋后的短墙逃出村去。老妇人战战兢兢的打开了门。外面的几个差吏闯了进来,四处搜寻,恶狠狠地对老妇人说:“官府有令,你家还要再征派一个男子去当兵。把人交出来!”老妇人哭哭啼啼,悲苦地说:“屋里实在没有人了。我有三个儿子,都去戍守邺城了。一个儿子写了封信回来,还有音讯,其他两个儿子都战死了。活着的人苟且偷生罢了,死去的人就这样长久地离开了人世。家里再也没有别人了,只有一个还在吃奶的小孙子,他的母亲还在,只是进进出出已经没有一件完整的衣裙了。我虽然年老体弱,还能给你们煮饭洗衣,请求跟你们一起回去,还来得及去应付河阳的差役,为士兵们烧好早饭。”随着一阵嘈杂,老妇人被抓走了。

夜沉沉的,四周一片寂静。可诗人仿佛还听到低低的哭泣声。诗人一夜未眠,天蒙蒙亮时,他起身与房东告别,只看到那老翁孤零零地在叹息。

(二)学生互评:

我觉得文章里有些词语的运用还是很形象的,“风尘仆仆”、“哭哭啼啼”、“苟且偷生”,能表现出当时人物的状态。整篇文章的语言,改写得还是比较恰当的,表达比较流畅。

我觉得读这篇文章,就像是在读古诗翻译。作者把原来的诗句按照顺序一句句的翻译了一遍。虽然是很通顺,但我认为这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改写。好象全文的内容都被诗歌局限住了。这是一首叙事诗,是有一定情节的。诗歌里有人物的对话、有动作描写。改写时,作者写到了这些,结尾的时候还有一些环境描写。但是,总的感觉好象有点蜻蜓点水,关键的几个地方写得不够。

(三)教师诊断:

原稿从主题思想上看,是忠于诗歌原作的;从内容上看,能利用诗歌提供的材料,做到结构完整,清楚地交代记叙要素;语言也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把诗歌语言写成记叙性散文的语句。初步达到了改写的基本要求。但存在的不足也很明显。

病因:

被诗歌约束了想象,局限于对诗句进行加工,没有发挥合理的联想;内容上显得较为贫乏;语言描写突出不了人物的性格。老妇人的哭诉只是按照原诗的句子进行了翻译,对差吏的凶狠残暴刻画地不够;另外,这篇是以诗人的见闻为主要内容,但除了开头和结尾部分,对诗人的交代不够清楚。

(四)欣赏修改稿:

石壕吏(改写)

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寒冷的北风似乎要把整个人吞没掉。

这是战乱的岁月。暮色笼罩着一个边远僻静的村落——石壕村。诗人杜甫从洛阳向华州赶路。这一天,天色已经昏暗,诗人错过了旅店,只好投宿在石壕村。

房东是一对年迈的老人,还有他们的寡媳和尚未断奶的小孙子。他们衣着破旧,面黄肌瘦。一天的劳累奔波,诗人和衣而卧,很快就进入了梦乡。约莫二更时分,一阵犬吠,村中突然纷乱起来,粗暴的叫喊声、急促的打门声??越来越近了。诗人被惊醒了,借着惨淡的月光向外窥看,原来差吏又来抓壮丁了。房东一家吓得心惊胆战。老翁慌忙披上一件破褂,匆匆爬过屋后的一堵断墙,向村外逃去。老妇人战战兢兢,颤抖着去开门。

“砰——”的一声,门还没有开,就被差吏一脚踹开,只听道差吏粗野地吼道:“你家男人呢?你家还要再征派一个男子去当兵。把人交出来!”老妇人苦苦哀求道:“长官,我家有三个儿子都去戍守邺城了。最近一个儿子写了封信回来说,两个兄弟都战死了。哎,我担心他的幸免也难保全啊!官爷,可怜可怜我这个老婆子吧??屋里实在没有人了!”

“哇——”孩子的啼哭声突然响起来了。

“你还说没人!这孩子哪儿来的!他的父母呢?你敢欺骗官府!”差吏吆喝着,挥动皮

鞭往里闯。

老妇人眼看哀求无用,哽咽着说:“我的媳妇失去了丈夫,带着还在吃奶的孩子艰难度日,

连一件穿得出去的衣服也没有了。孤儿寡母,可怎么过啊?你们实在要人,就把我这个老婆

子拉去顶差吧,我随你们去,也许还来得及赶到军队烧早饭。”

差吏们骂骂咧咧地把老妇人带出了院子。在惨淡的月光下,老妇人回头望望自己破旧的

茅屋,掩面而去。孩子的啼哭声一阵阵传来,令人肝肠寸断。

夜深了,窗外万籁俱寂,说话的声音没有了,似乎听到有人低声在哭,这哭声在旷野上

飘荡??

诗人一夜无眠,他的耳边仿佛仍然回响着老妇人凄惨的哭诉声。天蒙蒙亮,诗人收拾好

衣服和悄然回家的老翁告别。面对这令人心碎的现实,诗人还能用什么样的话语安慰这痛苦

万分的老人,只能长叹一声,放了几两碎银在老人的身边,然后离开。他的身影慢慢消失在

萧索的村路上。

小结:

修改稿注意到了原稿的不足,进行了修正。在内容上进行了必要的增补,如背景的交代、

差吏抓人的情景、人物神态的刻画、开头和结尾的环境描写,这些情节的展示不但忠实于原

作的主题,而且使诗歌中营造的意境得到充分的展示。人物的性格和语言比较统一,一些细

节描写,如孩子的啼哭声、门被踢开的情景、老妇人被抓走时满腹心酸的回望等,都很好的

体现了诗歌原作中的主题,把统治阶级的残酷暴虐,人民水深火热的痛苦,表现得非常突出。

所以,从主题表现的深刻,内容的充实、语言的准确流畅来看,修改稿比原稿有了很大的进

步。篇四:李杜诗之比较读书报告读后感

李杜诗之比较

--读《唐诗选》有感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版次:2003-4-1

字数:560千字

isbn: 9787020072439 中国唐代诗歌标志着中国古代诗歌的高峰。唐代诗歌创作繁盛,题材丰富、风格多变、

流派云集、体制齐全,作家作品普遍量多质高,据《全唐诗》收录,诗歌总计有4.89万余首,

有姓名查证的作者2200多人。唐诗成就非常卓著,是在封建政治和经济进一步地发展加变革

的历史条件下,在社会思想相对比较开放,文化艺术普遍高涨的催促下,诗人们继承并且发

扬《诗经》、《楚辞》以来的优良创作风气,广泛地总结前人的创作经验,百花齐放、百花争

艳的结果。它标志着中国古代的诗歌已进入到完全成熟的状态。

唐诗高峰或奇峰绵延迭起,它使得写诗吟诗的风气在一种经典化的水平上变的社会化了。

这应该算是中国诗学发展史上的一个划时代的成就,也是中国人精神素质的一种新局面。后

世景仰的“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作为高峰中的双峰,在盛唐算是中国文化史一大奇观。

即古人所谓“枕藉骚选,死生李杜”,他们就像天上的双子星座一样,永远发放着光芒。

这种充盈着生命、充溢着力度的诗学,体现了盛唐魄力和盛唐气象。或者说,李杜以盛

唐气象和魄力改写了或新创了中国诗学。作为封建社会的文人墨客,有着对于政治的警惕性,

对于现实的敏感,他们的默契就是现实主义的发扬。两位诗坛圣者怀着为国家、为皇帝尽心

尽力的远大抱负,以满腔的爱国激情,充斥着对国家的那份炙热情感,使得国家的忧患或强

盛、对人民的热爱及对战争的憎恶尽流露于他们的笔下。但终是由于两位大诗人生活的时代

不同,家庭背景差异,且生活境遇不曾那么相似,以至他们的诗歌创作思想上虽有一致性,

但无论内容上亦或是风格形式间却兼不尽相同。

杜甫有两句广为人知的诗,一句是自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一句称李白“笔落

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确,这两位诗坛泰斗写诗作诗都有自

己的个性。李太白性格奔放,喜浪漫主义,《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蜀道难》等诗篇都是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描写奇特的情节,塑造非凡的,独特的性格。杜甫则以现实创作主义为主,作为封建时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继承了《诗经》、乐府以来现实主义诗歌的优良传统,以进步的儒家思想和精湛的艺术,深刻地、多方面地反映了国家的重大事件,反映了各个阶级和阶层的生活真实,表达了广大人民的意志和要求,从而揭露了自开元、天宝以来将近四十年间的那个动乱时代的历史面貌,为我们创造了以“三吏”合称的《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以“三别”合称的《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极富现实主义写实的诗歌。故其作品被后世称为“诗史”。

同时也正是出于这两大诗人的艺术风格差异,他们的所创诗歌内容上亦趋于不同。李白的浪漫主义充溢在诗歌中人民的自豪感与反抗精神。正如,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诗篇末处,愤愤然添加了两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两句诗让李白一吐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把反权贵的主题表现得淋漓尽致。李白用刚正的骨气、反抗的精神,表达了对权贵的不屑和抗争!再看《行路难》诗歌结尾所说的“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尽管黑暗浑浊的政治现实阻挠着诗人施展才华抱负,但诗人依然执著地继续探索追求,他相信终有一天要乘长风破万里浪,高张云帆,直越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李白诗歌傲骨嶙峋,蔑视权贵,真正表现了一个正直诗人所应有的骨气。杜甫诗学,总体上,是一种充满着历史忧虑感的诗学。他身怀人道主义和悲天悯人之情。杜诗中的直抒胸臆往往是忧国忧民的激情迸发,悯民之苦,救苍生之慨。杜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深刻地表现了诗人至死不渝的爱国精神和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具有高度的人民性和强烈的现实性。《春望》乃是“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家亡国破,景之哀人更悲也。《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则是通过茅屋被秋风所破的惨状以及屋漏雨湿苦景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宁愿自己受冻亦要使天下寒士俱欢颜的一向为世人所称道的人道主义胸怀,因而,此诗曾被誉为富于人民性的优秀篇章。

不仅如清人宋征璧《抱真堂诗话》引舒张的话所说,“‘大’字是(杜)工部的家畜,而雄奇是李太白的绝招。”李太白写黄河,黄河的大小缓急一直是那么随心所欲,可以是“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公无渡河》),可以是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也可以是“黄河如丝天际来”(《西岳云台歌送丘丹子》),可以是“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行》)。总之,“黄河路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赠裴十四》),在一种心理时空中,任其纵横伸缩,都显示出创造主体的非凡魅力和气象。杜甫比李白更显脚踏实地,但他也常用天地、宇宙、乾坤、古今、万里、百年等词语,来涵盖自己的诗学魄力。或如清人施补华《山见(同一个字)佣说诗》所云:“‘百年’‘万里’‘日月’‘乾坤’少陵惯用之字。”他要用乾坤囊括万象,说是登上岳阳楼所看到的洞庭湖,使得“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登岳阳楼》)。他以乾坤来描写天下纷乱,有道是“妄念胡作逆,乾坤沸嗷嗷”(《送重表侄王淑评事使南海》)。从某些角度看,它显示了心理时空的无限舒展和具有巨大的内涵,这也是一个时代的精神文化探索元气充沛的体现。

宋人严羽《沧浪诗话*诗评》说:“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少陵诗法如孙、吴,太白诗法如李广,少陵如节制之诗。”李白性格自由豪放,使他不囿于格律音韵,在诗体上,他擅长古歌行体,五言七绝,他的《蜀道难》就是这么长短参差。而杜甫精于音律,擅长铺陈排比,因此律诗中的七律尤是他的长处。李白直抒胸臆多,乐则大笑,悲则大号。而杜甫含蓄曲折、沉郁顿挫,多于纪实,在安史之乱期间的作品,读之更使人悲伤。综上,杜甫做诗,心思细腻,构思揣摩,讲究声律对仗、锤字炼句,注重以工力取胜,以节制为能,显示大家风度于工整严密之中。而,严羽用李广比喻李白,意味着李白诗才气逼人,神采飞扬,不计较于声律对仗的约束,以自己之法表现其潇洒风流。李杜相较,驱遣

诗笔各有擅长,李白举重若轻,杜甫举轻若重。

同是爱国恤民的这类志向、报负和胸襟,一方面受到青春梦和官场手腕不足的困扰,另一方面受到盛极致乱的压制和打击,使李杜二人在晚年都漂泊穷愁,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生存危机和精神失落。他们晚年都从历史人物的身上寻找寄托,调适精神,维持某种残破的梦。择其大端而言,李白晚年加重了“谢东山情结”,杜甫晚年则是缠绕着“诸葛亮情结”。由于有如此深刻的对生命意义的吟味和确认,这两位诗坛泰斗在晚年郁郁不得志时,都各自以诗高呼自己的生命绝唱,吟唱出自己的祈盼及人生感慨。

后世景仰的“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作为高峰中的双峰,在盛唐算是中

国文化史一大奇观。即古人所谓“枕藉骚选,死生李杜”。他们的诗歌创作思想上虽有一致性,但无论内容上亦或是风格形式间却兼不尽相同。李太白性格奔放,喜浪漫主义,并且充溢在诗歌中人民的自豪感与反抗精神。杜甫则以现实创作主义为主,杜诗中的直抒胸臆往往是忧国忧民的激情迸发,悯民之苦,救苍生之慨。“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这两位诗坛泰斗在晚年郁郁不得志时,都各自以诗高呼自己的生命绝唱,吟唱出自己的祈盼及人生感慨。盛唐,晚唐,在历史的车轮中,杜甫和李白都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中国是个的发展离不开两位的诗歌造就。诗仙,是那么飘逸;诗圣,是那么真实。两种不同风格的诗歌在唐代盛传。篇五:改写《石壕吏》

改写《石壕吏》

天,灰蒙蒙的,寒冷的北风似乎要把整个人都吞掉!此时,杜甫已经无力再赶路了。他隐隐约约看到前方有几点火,全身便像充了电了似地,径直向灯光走去。在昏暗的光下,他隐约看村口的石碑写着:石壕村。

杜甫到了石濠村,住在一户老翁家里。晚上,杜甫发现河阳节度使郭子仪的官差来了。老翁对杜甫说:“这是官爷来抓人的,由于朝廷一名大将谋反,,皇帝逃往蜀。太子在灵武即为,率各个节度使抗击叛军。我军打败,郭子仪退守河阳。四处募兵。”说完呢,老头子带杜甫越墙走了。留老妇出门看着。

官差进来,发现只有老妇与一还在吃奶的孩子,大怒,说:“你们家的男人呢?”老妇说他很苦命。

接着,他对官差致词:“我三个儿子已有两个死于战场,一个还在战场上与人拼搏。我只剩下一个还在吃奶的孙子了。我们穷愁潦倒,但官爷要我们去服役,我只能服从。我们赶快去服役,还能够给你们做饭。”官差说;“好吧!”把老妇人带走了。

这的夜很长很长,后来雨听了。天亮了,老翁出来为杜甫送别。杜甫说:“杜甫将把这写成诗,让后人看看这黑暗的社会。”就这样,杜甫辞了老汉,走在了灵武的路上。

后来,杜甫将这首诗写成了,叫石壕吏,是三吏,三别之一。后来,这场战乱平定了,都城收复了,杜甫也回到了家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