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环境学复习总汇

海洋环境学复习总汇
海洋环境学复习总汇

第一章绪论

1.海洋

主要部分:洋

附属部分:海、海湾和海峡

2.洋:海洋中面积较大的部分,是海洋的主体

海:海洋边缘与陆域毗邻或交错的部分,隶属各大洋,以海峡或岛屿与洋相通或相隔

3.中国海

?范围:南北纵越纬度44°,东西横跨经度32°

?流入河流:约有1 500条,其中包括黄河、长江、珠江等著名河流;

?海底地形:复杂,受大陆的影响沉积物多为陆相沉积

?潮汐类型:主要全日潮、半日潮和不规则潮汐等类型

?分区: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4.渤海

?最大深度:为80m(渤海海峡老铁山水道),平均深度为18m

?盐度:较低,年平均为30,近岸河口区为22~26

?水温:变化较大,夏季为24~28℃, 冬季在0℃左右

?分界线:老铁山角到蓬莱角的连线

5.黄海

?最大深度:140m,位于济州岛以北,平均深度为44m

流人河流:鸭绿江、淮河、灌河以及大同江、汉江等

?分为二部分:山东半岛成山角至朝鲜半岛长山角之间的连线,分为:南黄海、北黄海6.东海

?最大深度:为2 719m,位于八重山群岛以北,平均深度为349m。

?海峡:朝鲜海峡,大隅、吐噶喇、冲绳等海峡,台湾海峡与南海沟通。

?流入河流:主要有长江、钱塘江、瓯江和闽江等

7.南海

?最大深度:5 559m,位于菲律宾附近。海域平均深度为1 212m

?流入河流:珠江、赣江以及红河、湄公河和湄南河等

?四大群岛:即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和南沙群岛,亦称中国南海诸岛

8.海洋环境的地理划分:大陆架、大陆坡或大陆边缘、大洋底部

海洋环境的区域划分:近岸海域、近海海域、远海海域

海洋环境的水层划分:近海带、大洋区

海洋环境的水底划分:潮间带、潮下带、深海带

(水底环境包括所有海底以及高潮时海浪所能冲击到的全部区域。)

海洋环境的主权划分:内水;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公海

9.潮间带: 是指有潮汐现象和受潮汐影响的区域。其上限是大潮高潮最高潮线,下限是大潮低潮最低潮线。潮间带以上为潮上带

潮间带环境特点:光线充足;潮汐和波浪的作用强烈;周年温度变化较大,并且有周日变化;底质性状复杂,可分为岩底、砾石底、沙底和泥底及其过渡类型;生物种类多样化、食物丰富;每天有一定时间交替浸没在水中和暴露在空气中;受大陆影响大。

根据潮汐活动的规律,潮间带有四条潮线:

?大潮高潮线

?小潮高潮线

?小潮低潮线

?大潮低潮线

潮间带(根据四条潮线):

?高潮区(带)

?中潮区(带)

?低潮区(带)

10.海洋环境与淡水环境的区别

面积、体积、深度、温度、盐度、pH、生物组成、对环境因子变化的反应

11.海洋环境问题

①海洋环境污染

②海洋生境的破坏

③海洋生物资源严重衰退,海洋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导致海洋荒漠化

④有害赤潮频发

⑤全球环境变化影响到海洋环境

12.海洋环境科学:总体上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活动与海洋环境演化规律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寻求人类社会与海洋环境协同演化和持续发展途径与方法的科学。

第二章海洋环境要素

1.海洋环境要素:太阳辐射、海区气候、海水环境、波浪、潮汐、海流

2.太阳辐射

·根据光照强度将海洋环境垂直划分为三层:真光层、弱光层、无光层

根据光照强度将海洋环境垂直划分为三层:

1)真光层:在这一层光照量能够充分满足植物的生长和繁殖的需要,光合作用的能量超过呼吸作用的消耗。通常以光强为1%海面光强的深度表示透光层的深度。在浑浊的近岸水域,真光层的深度只有几米,而在大洋水域,真光层的深度可达150m。

2)弱光层:这一水层的光照较弱,植物不能有效地生长和繁殖,24小时植物呼吸作用所消耗的能量超过了光合作用所生产的能量,光照能够满足该水层内动物对其产生反应。深度由80~100m向下延伸至200m左右或更深。

3)无光层:这一水层位于从弱光层下限直至海底。所以深度很大,在这一水层内没有从海面透入的具有生物学意义的光照,所以植物不能生存。

太阳辐射对海洋环境的意义:

·太阳辐射对海洋水体结构和物质循环的影响

①太阳辐射的能量大多在表层水和浅层水被海水吸收,使海水温度升高;

②不同水体由于温度不同形成一定的水体结构;

③光辐射对海水中的物质循环产生影响:直接和间接影响物质循环。

·太阳辐射对海洋生物的影响:

海洋植物的光合作用;海洋生物的垂直分布;海洋生物的体色;海洋动物的行为。

3.海区气候

太阳辐射、下垫面的环境条件、大气环流→气候形成的三大因子

冷空气活动:秋末以后,西伯利亚和极地冷空气势力逐渐增强,冷空气堆积到一定程度后,便从源地流向纬度较低和较温暖的地区,这种现象被称为冷空气活动

寒潮:冷空气入侵后,气温在24hr内降低超过10℃,且黄河流域最低气温降至0℃以下,长江流域最低温度降至5℃以下,称为寒潮。(我国中央气象台规定)

(通常把造成降温范围广,降温强度大,持续时间长,并对农作物和其他生产活动影响较大的强冷空气称寒潮)

气候要素:是指构成和反映大气状态和大气现象的基本因素。或者说,表示大气状态的物理量和物理现象统称气候要素。

(气温、气压、风、云、降水、湿度、蒸发、日照、雾、能见度以及各种天气现象等)

海区气候:主要指该海区多年常见的和特有的天气情况。它既包括经常出现的正常天气状况,也包括异常出现的特殊天气状况。

4.海水环境

海水环境的特点:海洋空间巨大、海水环境稳定、海洋生物的良好生存场所

海水中的环境要素:

温度、盐度、密度、压力、粘滞性、表面张力、渗透压、透明度与水色、

海水中的溶解有机物与悬浮颗粒、热容和比热容

①海水温度的高低取决于:

·太阳辐射过程;·海底地球活动;

·大气与海水之间的热交换;·海洋内部放射性物质裂变;

·海水蒸发过程;·一些生物化学过程

随着盐度的增大,沸点升高,而冰点下降。

海水温度的垂直变化:由风和波浪形成的湍流混合将热量从海表面向下转移。

表面混合:在低纬度和中纬度海区,这一过程可以形成一个从表层几米到水深几百米的温度几乎是均匀的表面混合。

永久温跃层:在开阔性的大洋表面混合层下,从200-300m至1000m处,温度下降迅速,这一水层被称为永久温跃层。

密度跃层:永久温跃层的温度变化与表层较暖的低密度水到底层冷的高密度水之间的水密度变化是一致的。这一海水密度迅速变化的区,被称为密度跃层。

②盐度:是指每千克海水中溶解固体物的总克数;(用S 表示,是海水含盐量的一个标度)测定方法:

化学方法:硝酸银滴定法;

物理方法:比重法、折射法、电导法

海水盐度的影响因素

?蒸发

?降水

?江河入海径流

?海水的流动

中国近海的沿岸海域,盐度空间分布的特点:

?表层低,深层高;

?近岸低,外海高;

?河口区最低,黑潮区最高。

?日变化

海水盐度的生态学意义:

?海水中的含盐量是海水的重要特性之一,海洋中的许多现象与海水含盐量有关,海水盐度是海水物理过程、化学过程和生物过程的基本参数。

?海水盐度与密度密切相关,盐度越高,密度越大。

?海水盐度还影响海水的冰点,盐度越高,冰点越低。

?海水盐度会影响到海水的粘性,通常盐度增加,海水的粘度变大。

?海水盐度还会影响到海水的表面张力,盐度越大,海水的表面张力也会越大。

?海水盐度对海洋生物的生活和生长具有重要影响。

③海水的透明度与水色

透明度:指在船上的背阴侧用一直径30cm的白色圆盘(称透明度盘),垂直地放入海水中,直到刚刚看不见时的深度为止,这个深度(m)称为海水的透明度。

(海水能见程度的一个量度,即光在海水中的衰减程度。)

水色:指海水的颜色,它是由水质点及悬浮物质的散射和反射出来的光线决定的。

水色测定:将透明度盘提升至透明度一半深度处,俯视透明度盘之上水柱的颜色,然后与水色计比对确定海水的水色。

蓝色水色高,号码小;褐色水色低,号码大。

水色与透明度的关系:透明度与水色,两者都取决于海水的光学特性。海水中光线越强,偷入越深,透明度就越大,反之则越小。透明度与水色关系密切,通常是:透明度大,水色高,水色号小;透明度小,水色低,水色号大。

④波浪:有海洋上风的吹动以及大气压力的变化和海底地壳的活动(如地震、火山爆发等)引起来的,是一种海水表面周期性的变化。

海浪:主要指由风产生的波动,是海面出现的风浪、涌浪、近海浪的统称。

⑤潮汐现象:指海水在天体(主要是月球和太阳)引潮力作用下所产生的周期性升降运动和水平运动,习惯上把海面铅直方向的涨落称为潮汐,而海水在水平方向的涨退称为潮流。

潮汐要素

?平潮(高潮,满潮)停潮(低潮,干潮)潮差

?高潮时低潮时高潮间隙

?高潮高(高潮位)低潮高(低潮位)低潮间隙

?涨潮、涨潮时落潮、落潮时

潮汐与时刻:

大潮时间:初一、十五

小潮时间:初七、初八,二十二、二十三

实际潮汐时间:上半月推后1-2天,下半月推后2-3天。

潮汐类型

第一种类型:半日潮(正规、不正规半日潮)

(渤、东、黄多数)

第二种类型:全日潮(正规、不正规全日潮)(南海的北部湾)

第三种类型:混合潮(南海多数地点)

推算潮时的简易方法----八分算潮法

是用来估算正规半日潮海区或港湾潮汐潮时的简易方法。

高潮时的计算表达式

上半月高潮时= [农历日期- 1]×0.8 h + 高潮间隙

下半月高潮时= [农历日期- 16]×0.8 h + 高潮间隙

低潮时的计算表达式

低潮时=高潮时±0612(6小时12分)

平均海平面:海面周期性涨落,是沿着某一个面作上、下振动的,这个面就称“平均海平面”。陆地上的海拔高度或海图深度基准面,都是根据平均海平面来确定的。

黄海基准面:1956年,我国规定青岛验潮站多年的平均海平面,作为全国统一的高程系统的基准面,也称“黄海基准面”。

海图深度基准面:海图深度基准面通常取在当地多年平均海面下深度为L的位置。求算深度基准面的原则,是既要保证舰船航行安全,又要考虑航道利用率。

潮高基准面:与海图深度基准面相同。某地某时的潮高加上当地海图水深,就是当地某时的实际水深。

⑥海流:海水中的水团从一地流动到另一地称为海流,通常是指范围较大、相对稳定的水团的水平和垂直方向的非周期性流动,是海水运动的基本形式之一。

若海流的温度较高,这种海流又称暖流,反之则称寒流。暖流多由低纬流向高纬,寒流多由高纬流向低纬。

海洋环流:一般是指海域中的海流形成首尾相接的相对独立的环流系统或流旋

风海流:是风和海水表面摩擦作用引起的,其流向由于地球自转惯性力的影响,在北半球偏于风向的右方,在南半球偏于左方。

在风海流的体积运输过程必然导致海水在某些海域或岸边发生辐散或辐聚。由于海水的连续性,辐散或辐聚又必然引起海水在这些区域产生上升或下沉运动。

上升流:是指海水从深层向上涌升;

下降流:是指海水自上层下沉的铅直向流动。

底栖生物:在海洋基底表面或沉积物中生活的一切生物。

分类:底栖植物(被子植物、大型藻类、小型藻类)

底栖动物(底表生活型、底内生活型、底游生活型)

潮汐要素示意图

浮游生物:浮游生物生活于从海洋的表层直到几百米深的的水层区;缺乏发达的运动器官,游泳能力微弱,甚至几乎没有,悬浮在水层中随波逐流。(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营养方式)

第三章海洋环境的主要生态过程

1.海水中的溶解气体:主要的溶解气体为N2、O2及CO2。

表层的浮游植物行光合作用吸收CO2 ,释放出O2 ,因此海水CO2的含量,表层最少,深层较多;而O2的含量则表层最多,深层较少

2.海洋中CO2的比例(15%)远高于大气中所占的比例(0.035%)这是为什么呢?

主要是因为海水中有大量的镁离子和钙离子,可与碳酸氢根、碳酸根形成碳酸盐类,部份藻类、贝类、珊瑚会吸收这些碳酸盐类制造外壳,当这些生物死亡后所留下的外壳经化学作用会释放CO2 。

3.富营养化:水体中氮、磷等营养物质的富集以及有机物质的作用,造成藻类大量繁殖和死亡,水中溶解氧不断消耗,水质不断恶化,鱼类大量死亡的现象。

4.海洋污染生态效应

生态效应包括两方面的涵义:

一是指有利于生态系统中生物体生存和发展的变化,即良性的或有益的生态效应;另一方面是指不利于生态系统中生物体的生存和发展的变化,不利于生态系统功能实现的变化,即不良生态效应。 (目前通常把不利于生态系统中生物体生存和发展的现象统称为生态效应。)

5.海洋污染生态效应:污染物质进入海洋环境后,必将对海洋生态系统(包括其中的生物和环境)产生影响,海洋生态系统也必然会对这种影响作出反应及适应性变化,海洋生态系统的这些反应和变化被称为海洋污染生态效应

海洋污染的生物效应:通常,将污染物对海洋中的生物造成的不良影响称为海洋污染的生物效应

海洋污染生态效应的影响因素:

①海洋污染的生态效应与造成海洋污染的污染物数量和性质有关;

②同时亦因生物种类的不同而表现出差异。

③海洋污染对海洋生物的危害与特定海域的环境特点以及生物对污染物的富集能力等有关。海洋污染生态效应的变化:

污染物对生物的危害影响是一种综合的和复杂的作用过程,即使同一污染物,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生物的适应程度和反应特点也各不一样。

海洋污染的生态效应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有急性危害,也有亚急性或慢性危害。污染

物浓度与效应之间的关系有线性和非线性的。

4.海洋污染生态效应的层次

(1)海洋生物个体污染效应

指海洋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表现在海洋生物个体层次上的一些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的改变,是污染物质对海洋生物的生理生化过程影响的必然结果。

(2)海洋生物群体污染效应

指海洋环境污染在生物种群以上层次上的反应。

表现:物种的分布;种群数量的变化;海洋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生态演替;生态型的分化。(3)海洋生态系统污染效应

指海洋环境污染对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影响,包括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结构以及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和系统动态进化过程的影响。

5.海洋污染的生态效应的主要机制:

A.物理机制(污染物质:沉降、吸附、解吸、凝聚、扩散、稀释、混合、气化、放射性蜕变)

B.化学机制

C.生物学机制

D.综合机制

生物学机制:指污染物进入海洋生物体以后,对生物体的生长、新陈代谢、生理生化过程所产生各种影响。

(1)海洋生物体的累积、富集机制

·很多污染物质进入海洋生态系统后即被一些生物直接吸收,而在生物体内累积起来。(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重金属)

·有的通过不同营养级的传递、迁移,使顶级生物的污染物富集达到严重的程度,使生物体发生严重的疾病。如:骨痛病、水俣病。

海洋鱼类体内重金属的来源途径:

①来自海水中的重金属离子通过鱼鳃的呼吸作用使其进入到鱼体内并富集在鱼体内的不同部位。

②来自海洋藻类所富集的重金属(主要是以藻类为食物的鱼类)。

③通过复杂的食物链迁移和富集到其它鱼体内(大鱼吃小鱼)。

(2)海洋生物吸收、代谢、降解与转化机制

很多污染物质能被海洋生物吸收。这些物质进入生物体后在各种酶的参与下发生氧化、还原、水解、络合等反应。

·有的污染物经过这些反应,转化、降解成无毒物质。如苯酚。

·有些污染物质在海洋生物作用下会使其毒性增强。如多环芳烃,本身对生物负效应较小,它们只有被生物体内的酶系统代谢转化为多种代谢产物后,其中的代谢产物会与DNA结合而具有致癌作用。

综合机制

·污染物进入海洋环境产生的污染生态效应,往往综合了多种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的过程,并且往往是多种污染物共同作用,形成复合污染效应。

·复合污染生态效应发生的形式与作用机制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性质的相互作用:协同效应、加和效应、拮抗效应、竞争效应、保护效应、抑制效应、独立作用效应。——保护效应:是指海洋生态系统中存在的一种污染物对另一种污染物的掩盖作用,进而改变这些化学污染物的生物学毒性,改变它们对生态系统一般组分的接触程度。

5. 海洋污染生态效应的基本类型

一、组成变化类型

非生物环境组成、生物体内成分、群落生物种类组成的变化

二、结构变化类型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物种结构、营养结构和空间结构。

污染物质进入海洋环境后,经常会导致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发生变化及组成成分内部发生变化。

三、功能变化类型

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与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

如“环境激素”,在海洋环境中的存在可能会干扰某些海洋动物之间的信息传递。四、基因突变类型

自然突变和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主要方式

五、个体毒害类型

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以及其它系统都可能成为受毒害的对象。六、生理变化类型

污染物对海洋动植物的危害,往往在未出现可见症状之前就引起了生理、生化过程的变化。

七、综合变化类型

海洋污染生态效应发生往往是一个综合过程。

·一方面,污染生态效应不仅仅体现在上述内容的某一单一方面,而是同时体现在几个方面,即污染物造成生态系统组成的变化,也带来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变化,还对生物个体的生理变化甚至造成个体毒害乃至诱发基因突变。

·另一方面,单一污染物对海洋生态系统的效应在实际应用中比较少见,海洋生态系统所面

临的大多是由多种污染物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复合污染效应,或协同、或拮抗、或加和、或独立、或以其他方式相互作用。

·海洋环境的复合污染效应不仅取决于化学污染物(元素)本身的化学性质,还与其浓度水平有关。在一定条件下甚至起决定性作用;

·复合污染效应还与海洋生物种类有关,特别是生态系统类型有关,也与污染物作用的生物部位有关。

6.几种典型污染物质的海洋污染生态效应

石油的海洋污染生态效应

重金属的海洋污染生态效应

农药的海洋污染生态效应

放射性物质的海洋污染生态效应

7.海洋环境的自净能力

物理净化、化学净化、生物净化、海洋环境容量

海洋污染的自净能力:海洋环境存在着多种机制,这些机制能使进入海洋环境中的污染物通过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作用使其浓度降低乃至消失,达到自然净化,我们称这些机制为海洋环境的自净能力。

(海洋环境自净能力的大小取决于其中的生物、物理和化学动力学过程,三种自净过程相互影响,同时发生或相互交错进行。)

第四章近海主要海洋环境类型

1.潮间带是位于平均大潮的高低潮位之间的地带,是海洋与陆地之间的过渡地带。

2.潮间带的一般环境特征

?交替暴露于空气中和淹没于海水中;

?温度、光照、盐度等变化剧烈;

?受波浪和潮汐过程影响,冲刷作用非常明显;

?潮间带底质状况也很复杂,不同类型的底质栖息着与之相适应的生物,形成各具特点的生物群落,耐受性高;

?潮间带濒临大陆,污染物质也易在此积累。

3.潮间带类型

①泥滩潮间带

②岩岸潮间带

③沙滩潮间带

①泥滩海岸的环境特征

?海岸平缓、开阔;

?波浪小,一般出现在半封闭的海域;

?沉积物颗粒小,主要是粉砂和淤泥,有机质丰富;

?生物多样性较高,生物量较大。

典型区域--红树林海岸

②岩岸潮间带

(1)岩石海岸的环境特点

?基质为各种坚硬岩石,构造多样,地形多变;

?坡度大,潮间带狭窄,海流、波浪冲刷大;

?海岸带沉积物松散、颗粒大;

?生物分布有成带现象。

(2)岩石海岸生物分布

1)分布特点:

?生物种类多、生物量高,生物多样性大;

?生物多附着、固着生活;

?分布有成带现象。

2)岩石海岸生物成带分布原因

?潮汐作用:潮上带、高潮区、中潮区、低潮区、潮下带;

?波浪冲刷作用:冲刷与溅水范围;

?岩岸朝向:内向型、外向型;

?生物因素影响:竞争、捕食等。

③沙滩潮间带

沙滩海岸的环境特点

?海岸平缓、开阔;

?水动力较强;

?底质为粒径不等的沙粒;

?沙粒处于活动状态;

?透气性好;

?有机质含量低;

?生物贫乏。

4.河口海洋环境

河口:是海水和淡水交汇和混合的部分封闭的沿岸海湾,受潮汐作用影响强烈,是淡水和海水两类生态系统的交替区。

5.河口分类

依据自然地貌、潮汐、盐度梯度等,可有不同的分类方法。例如,依据水循环和河口区水域分层现象,可以分为:

?高度分层的河口:河水流量大大超过潮汐作用,淡水易覆盖在较重的盐水上层。

?局部混合或适度分层的河口:河水流量和潮汐大致相当,水体混合是由潮汐作用形成的湍流引起,这类河口湾的盐度剖面不明显。

?完全混合或垂直均质的河口:潮汐作用强烈,水由表层到底层充分混合,水体盐度较高。

6.河口区环境特征

(1)盐度

影响因素:河口类型;季节等。

(2)水温

?河口的水温比附近沿岸海水水域的水温更加多变。

(3)悬浮物、浑浊度与沉积作用

?悬浮物种类

?浑浊度

?影响沉积的因素:水流;悬浮物成分;悬浮物粒径;河口形态。

(4)底质

特点:柔软的泥质底;富含有机质;严重缺氧。

缺氧原因:有机质丰富;细菌数量多;淤泥颗粒细小,限制了溶解氧的交换。

(5)波浪和水流

(6)海水营养盐与溶解氧

?海水营养盐:丰富;

?溶解氧:表层水体高,分层河口底部缺氧。

(7)河口三角洲

?河流流入海洋处形成的三角形沉积物堆积,即为三角洲;

?是河流与海洋相互作用的产物,是河口地区沉积物的堆积体。

7.河口区生物组成

①组成特点:

?广温、广盐、耐低氧;

?生物种类贫乏,某些种类丰度高。

②河口区生物的主要起源:

?来自海洋的种类(主要组成成分);

?半咸水种类;

?广盐性的淡水种类(少数种类)。

③河口生物类群

河口大型植物:种类少

河口浮游生物

河口大型动物:

④河口区生物对河口环境的适应:生理适应、行为适应、形态适应

海洋资源状况及其与海洋环境的关系.

①多样的生物资源,我国的海洋生物资源非常丰富,种类有两万余种,其中鱼类就有3000多种。(地跨多个温度带、大陆架面积广阔、海水温度适中)

②我国海洋渔场在世界上占据重要地位,黄渤海渔场、舟山渔场、南海沿岸渔场和北部湾渔场是我国的四大渔场,其中以舟山渔场最大,主要原因在于:(1)舟山渔场处在暖流与寒流的交汇处,海水温度适中,有利于鱼类的生长(2)长江的入海口带来丰富的鱼类营养物质

③丰富的矿产资源,我国海洋资源中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其中石油储量达22亿吨,天然气储量达480亿立方米,而且不断有新的油气田发现。

我国近海石油、天然气沉积盆地有渤海湾盆地、北黄海盆地、东海陆架盆地、东海盆地、珠江口盆地、莺歌海盆地、南沙盆地等

④我国近海除了石油、天然气之外,还有丰富的滨海砂矿,如:石英砂、钛铁矿等。

⑤巨量的化学资源:海水的价值,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人们对海水的认识逐渐加深,现已确定海水中含有80多种元素,我国目前开发利用海洋化学资源主要是从海水中提取海盐和镁、溴、碘等化学元素,以及淡化海水等。我国主要盐场有:长芦盐场——最大盐场、淮北盐场、布袋盐场、莺歌海盐场

⑥海洋空间的利用

海洋空间按其利用目的可分为五类:一是生产场所。二是贮藏场所。三是交通运输设施。四是居住及娱乐场所。五是军事基地。

中国海洋资源开发面临严峻的问题有海洋灾害频繁、环境污染加剧、近海渔业资源衰竭等

造成海洋环境污染的原因主要有工业废水污染、石油污染物、赤潮灾害等

海水淡化利用中,淡化工厂的措施将威胁海洋的生命;在非常敏感的动植物分布区过度地开发,将会使海洋生态面临灾难;海水淡化对海洋生命产生了危险,因为海洋可以保护那些水中的生物,并且还会吸收大量的盐分溶解。

海水化学资源在生产过程中,经常使用酸碱等大量化工产品,产生大量的废水、废弃,会对环境造成影响。

渔业活动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生物量以及生物种类的减少;生物物种系列性枯竭;物种品质的退化;栖息地的退化;食物网结构和群落结构的改变;生物多样性的降低;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改变。

造成海洋生态环境恶化

海岸侵蚀严重

海洋资源开发致使我国海岸线不同程度地受到海岸侵蚀破坏,开阔海岸的海滩和三角洲尤为严重,岸线后退、堤坝萎缩、海滩淤蚀。此外,滩涂和浅海生物捕捉、滩涂围垦等也使海岸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近海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目前,我国近岸污染范围不断扩大,污损事件频发,溢油事故时有发生。船舶排污、生活垃圾、城市工业废水、生物污水、海港及船舶海上石油平台作业排污或事故、矿床开发等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污染。

海洋生物资源遭到严重破坏

过度捕获、拦河筑坝、围海造田、修筑海岸工程、排污等加剧了渔业资源的衰退,使海洋生物资源丰富度锐减。一些珍稀生物,如中华白海豚、儒艮、斑海豚、海龟、文昌鱼等,减少量更加明显,几乎濒临灭绝的危险。一些海洋植物,如红树林等的生存受到威胁。

第五章海洋资源与海洋环境

1.海洋资源的种类

?海洋物质资源:非生物物质资源,生物资源

?海洋空间资源:

?海洋能源:

?海洋环境与生态资源:

?海洋气候资源:

2.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从以下四个方面考虑)

?海洋生物资源的分布特点

?海洋生物资源对海洋环境的依赖性

?海洋环境状况对海洋生物资源的影响

?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对海洋环境的影响

(一)海洋微生物资源与环境

①分布特点

分为自养和异养、好氧和厌氧、寄生和腐生等类型,广泛分布于海水、底质、生物体表、体内。

②对海洋环境的依赖性

依赖于健康的海洋生态环境,微生物个体在环境巨变时会发生基因突变。海洋环境状况能够对海洋微生物资源产生巨大影响。

③海洋微生物资源开发对海洋环境的影响

目前海洋微生物资源开发处于起步阶段,微生物资源开发对环境的影响尚无研究。

(二)海洋植物资源与环境

①分布特点

?类群:浮游植物、大型海洋植物;

?分布特点:浅海、一定深度的水层内或海底。

?分布于海水、底质、生物体表、体内;

②对海洋环境的依赖性

?依赖于健康的海洋生态环境;

?光线充足,透明度大;

?水流通畅;

?营养盐丰富。

③海洋环境状况对海洋植物资源的影响

?影响较大

④海洋植物资源开发对海洋环境的影响

?改变生物结构组成和生物多样性;

?减少或破坏生境;

?降低海洋自净能力;

?降低海洋生产力;

?影响海洋生态系统功能发挥。

(三)海洋动物资源与环境

①分布特点

?类群:从单细胞的原生动物到高等哺乳动物;

?分布特点:广泛。

?分布:各深度的水层内、海底和底内和各种生物体表、体内。

②对海洋环境的依赖性

海洋动物的生长发育依赖于健康的海洋生态环境;每一种海洋动物对环境有特定需求,需要一个特定的生境。一般要求水质清洁,无污染,食物充足,水流通畅,有些海洋动物对光线有特殊的要求。因此,海洋环境健康状况对海洋动物资源有着重要影响。

③海洋环境状况对海洋动物资源的影响

?影响较大

④海洋动物资源开发对海洋环境的影响

?改变生物结构组成和生物多样性;

?减少或破坏生境;

?降低海洋自净能力;

?降低海洋生产力;

?影响海洋生态系统功能发挥。

3.海洋空间资源

海洋空间资源与环境

?海岸与海岛空间资源

?海面空间资源

?海洋水层空间资源

?海底空间资源

①分布特点:分布:陆地、海面、水层、海底。

②对海洋环境的依赖性:依赖于健康的海洋生态环境;

③海洋环境状况对海洋空间资源的影响:影响较大

④海洋空间资源开发对海洋环境的影响

?减少或破坏生境;

?改变海流的流向、流速;

?降低海洋自净能力;

滩涂围垦的环境效应

①围垦使一些固有的海洋生物失去生存空间;

②沿海滩涂是面积最大的湿地,有“海洋肾脏”之称,围垦降低了海水自净能力,导致局部海域水质恶化。

③围垦造成近岸海流的流速、流向发生改变,可能导致海岸侵蚀加剧或者海岸的不稳定、港湾淤积严重,影响河口、港口功能。

④围垦必然改变海岸形态,降低海岸线的曲折度,使沿海地区失去了有效的生态屏障,造成海洋灾害加剧,危及红树林等生物资源,造成对海洋生态环境的破坏。

⑤围垦使滩涂鸟类失去栖息地;

⑥随意围垦,使沿海地区失去了优美自然景观。

——滩涂围垦目的:①围垦造地:农业、工业、地产业②盐田③海水养殖池塘④港口建设

4.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观念和原则:可持续性原则、公平性原则、共同性原则、需求性原则、和谐性原则、协调性原则、限制性原则、高效性原则

5.生态足迹:在一定技术条件下,为维持某一物质消费水平下某一区域的人口持续生存所必需的生态生产性土地和水域的面积,包括生产这些人口所消费的所有资源和吸纳这些人口所产生的所有废弃物所需要的生态生产性土地的总面积。

(任何已知人口(某一个人、一个城市或一个国家)的生态足迹是生产这些人口所消费的资源和吸纳这些人口所产生的废弃物所需要的生物生产总面积。)

第六章海洋环境灾害

1.海洋环境灾害:海洋气候灾害、海洋地质灾害、海洋生态灾害、其它海洋灾害

2.海洋气候灾害:、海浪灾害、海冰灾害、厄尔尼诺现象、拉尼娜现象

3.风暴潮灾害

风暴潮:是由于热带风暴、温带气旋、海上雹线等风暴过境所伴随的强风和气压骤变而引起

风暴潮灾害:风暴潮引起的沿岸涨水造成的灾害。

风暴潮漫滩范围:一次风暴潮过程,潮水淹没海岸线以上陆地的最大范围。

警戒水位:当潮位达到一既定值时,防护区沿岸可能出现险情,须进入戒备状态,预防潮灾的发生,这一潮位称为警戒水位。

4.海洋地质灾害

海岸侵蚀:指由自然因素、人为因素或者两种因素叠加产生的海洋动力作用下,沿岸供沙少于沿岸来沙而引起的海岸线位置的后退、岸滩下蚀等现象。

海岸侵蚀的原因:

自然因素:江河输沙的变化、海平面上升、风暴潮、风暴浪的侵袭等,

人类影响:近岸采砂、江河水利工程拦截泥沙、不合理的海岸工程、不合理的围海造地和水产养殖等人为因素,都会导致当地或异地的海岸侵蚀。

海水入侵:指由于自然或人为原因,海滨地区地下水水动力条件发生变化,使海滨地区含水层中的淡水与海水之间的平衡状态遭到破坏,导致海水或与海水有水力联系的高矿化地下咸水沿含水层向陆地方向扩侵的现象。(多数发生在地势低洼的平原淤泥质海岸地区。)

5.海洋生态灾害

赤潮灾害

海洋生物入侵

病原生物暴发灾害

滨海湿地退化

6.赤潮灾害

赤潮(red tide):又称有害藻华,是指海洋微藻、细菌和原生动物在一定的海洋和气象条件下暴发性繁殖(增殖)或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的生态异常现象。

赤潮发生的主要原因:

?是沿海富营养化(Eutrofication)越来越严重的环境为赤潮发生提供了条件;

?世界航运业的不断发达,促进了赤潮藻种在全球范围内的分布。

赤潮生物类别:甲藻赤潮生物、硅藻赤潮生物、其它赤潮生物

海洋赤潮的危害

(1)影响水体的酸碱度和光照度。海水的pH通常8.0-8.2,而赤潮发生时海水的pH值可达8.5以上,甚至可达9.3。赤潮水面厚厚的赤潮生物层,阻挡了阳光在水中的传播,深层的各种藻类大量死亡,致使底层生物量锐减。

(2)竞争性消耗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并分泌一些抑制其它生物生长的物质,造成水体中生物量增加,但种类数量减少。

(3)许多赤潮生物含有毒素,该毒素可使海洋动物生理失调或死亡,许多海鸟、海狮、鲸鱼均可因赤潮生物毒素的积累和食物链传递作用而中毒死亡或生长繁殖受到影响。

(4)部分以胶着状群体生活的赤潮藻,可使海洋动物呼吸和滤食活动受损,导致大量的海洋动物机械性窒息死亡。

(5)处在消失期的赤潮大量死亡分解,大量消耗水体中溶解氧;同时在缺氧条件下,分解的赤潮生物产生大量有害气体,在这种情况下,海洋生态系统有可能受到严重危害。

7.海洋生物入侵

外来物种:一些物种由原生存地借助于人为作用或其它途径移居到另一个新的生存环境并在新的栖息地繁殖并建立稳定种群,被称为外来物种。

外来物种分类:有益外来物种、有害外来物种、入侵物种

外来物种入侵:有些外来物种在到达新的定居区后,由于原栖息地的压力消失,在新的栖息地发生暴发性生长并失去控制,成为入侵物种,形成外来物种入侵。

——外来物种的生态影响主要有7方面:

①入侵物种与土著物种争夺生存空间、食物,占据本地物种生态位,威胁土著物种生存;

②入侵物种直接杀死当地物种(例如取食当地物种的卵子、幼体、甚至成体),影响本地物种生存;

③入侵物种与亲缘接近的土著物种杂交,造成当地土著种的遗传基因混杂,造成遗传污染,影响生态系统的遗传多样性;

④入侵物种由于缺乏压力和竞争对手,极易形成大面积单优群落,从而降低物种多样性,使依赖于当地物种多样性的其它物种没有适宜的栖息环境。同时破坏景观的自然性和完整性;

⑤入侵物种可能随之带来病原生物和寄生虫,给土著物种造成毁灭性打击,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危害;

⑥入侵物种通过捕食、竞争等机制影响当地生态系统的物种结构和食物网结构,造成生态系统失衡;

⑦入侵物种释放化学物质,抑制其它物种生长。

第七章海洋环境调查监测与评价

1.海洋调查:根据调查任务指定调查计划,按时在选定的测区、测线和测点上使用适当的观测手段,获取海洋环境要素的资料,并写出调查报告的全过程。

海洋观测:在海上观察和测量海洋环境要素的过程。

大面观测:在调查海区布设的若干观测点上,进行的海洋观测。

断面观测:在调查海区有代表性的断面之站点上,进行的海洋观测。

2.海洋生物调查项目包括:

①叶绿素、初级生产力和新生产力;②微生物;

③微微型、微型和小型浮游生物;④大、中型浮游生物;

⑤鱼类浮游生物;⑥大型底栖生物;

⑦小型底栖生物;⑧潮间带生物;

⑨污损生物和游泳动物。

调查方式:大面观测、断面观测和连续观测

采样方法与采样种类

(1)采水样:适用于叶绿素浓度、初级生产力和新生产力,微生物,微微型、微型和小型浮游生物等调查项目的水样采集。应按规定水层采样。

(2)拖网采样:适用于大、中型浮游生物、鱼类浮游生物、大型底栖生物、游泳动物调查

和渔业资源声学调查与评估等项目的采样。

(3)底质采样:适用于微生物、潮间带生物和大、小型底栖生物调查项目的采样。

(4)挂板和水中设施上采样:适用于污损生物调查采样。

浮游生物:缺乏发达的运动器官,没有或仅有微弱的运动能力,悬浮在水层中,常随水流移动的生物。(包括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两大类。)

浮游生物分类:依个体大小可分为:

微微型浮游生物:粒径小于2μm;微型浮游生物:粒径2 ~20;小型浮游生物:粒径20 ~200;

中型浮游生物:粒径200 ~2 000;大型浮游生物:粒径2 000μm~20mm;巨型浮游生物:粒径大于20mm。鱼类浮游生物:即为鱼卵和仔稚鱼。

底栖生物:栖息在水域基底表面或底内的生物。在海洋中,这类生物自潮间带至水深大于万米以上的超深渊带(深海沟底部)都有分布,是海洋生物中种类最多的一个生态类型,包括了大多数海洋动物门类,大型和微型定生海藻类和海洋种子植物。(大型底栖生物、小型底栖生物)

污损生物:生长在船底、浮标、平台和海中一切其他设施表面或内部的生物。这类生物一般是有害的。

采水样层次(m)

3.海水化学要素调查——常规调查要素一般包括:pH、溶解氧及其饱和度、总碱度、活性硅酸盐、活性磷酸盐、硝酸盐、亚硝酸盐、铵盐。

总磷:海水中溶解态和颗粒态的有机磷和无机磷化合物与的总和,单位为微摩尔每立方分米磷原子。

总氮:海水中溶解态和颗粒态的有机氮和无机氮化合物与的总和,单位为微摩尔每立方分米氮原子。

4.海洋环境调查基本程序:项目委托与合同签订阶段;调查准备阶段;海上作业阶段;样品分析阶段;资料处理与调查报告编写阶段;调查成果的鉴定与验收阶段

5.海洋生态要素调查包括:

①海洋生物要素调查:海洋生物群落结构要素、海洋生态系统功能要素。

②海洋环境要素调查:海洋水文要素、海洋气象要素、海洋光学要素、海水化学要素、海洋底质要素。

③人类活动要素:海水养殖生产要素、海洋捕捞生产要素、入海污染物要素、海上油田生产要素、其他人类活动要素等。

海洋生态系统健康:海洋生态系统随着时间的进程有活力并且能维持其组织结构及自主性,在外界胁迫下容易恢复。

指示种:海洋生物群落在一定海域一定状态出现的标志性的物种。

生态压力:来自陆地、海洋、大气的自然干扰和人类活动对海洋生态系统产生的胁迫。

5.海洋环境监测:在设计好的时间和空间内,使用统一的、可比的采样和检测手段,获取海洋环境质量要素和陆源性入海物质资料。

依监测介质分类:水质监测、生物监测、沉积物监测、大气监测

从监测要素分类:常规项目监测、有机和无机污染物监测;

从海区的地理区位来分:近岸海域监测、近海海域监测和远海海域监测等。

6.海洋环境评价:根据不同目的要求和环境质量标准,按一定的评价原则和方法,对海域环境要素(水质、底质、生物)进行评价,为海域环境规划和管理以及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具体地讲,就是要明确地回答下列问题:

?该海域环境是否受到污染和破坏,程度如何;

?海域内什么地方环境质量最差,污染最严重;

?什么地方环境质量较好,污染和破坏较轻;

?可能和已经造成的损失如何,造成污染严重的原因等。

评价分类

按评价要素划分:有水质评价、底质评价、生物评价和综合评价;

按评价区域划分:可依评价范围命名,如:中国近海海域环境质量评价、渤黄海海域环境质量评价、胶州湾环境质量评价;

按评价目的划分:有一般评价和特殊评价;

按评价时间序列划分:回顾评价、现状评价、影响评价(预测评价)。

回顾评价:根据一个海区历年积累的环境资料进行评价,据此可以回顾该海区环境质量的发展演变过程。

现状评价:根据环境监测资料对一个海区的环境质量现状进行评价。

影响评价:针对某一海区的海洋开发规划、海岸带开发规划、某项海岸工程或海洋工程,预测其对海区未来环境质量的影响及变化。

海洋环境评价的方法

1、选择评价参数

评价参数的选择要根据评价的目的和要求、被评价海域的污染源及其他特点来确定。

①海水质量评价参数:pH、溶解氧(DO)、化学需氧量(COD)、无机磷、无机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氨氮)、油类、总汞、铅、铜、镉、六六六等;

②沉积物评价参数:硫化物、有机碳、石油类、重金属(铜、铅、锌、镉、铬)、砷和六六六、滴滴涕、多氯联苯等;

③海洋生物质量评价参数:石油类、重金属(铜、铅、锌、镉、铬)、砷和六六六、滴滴涕、多氯联苯

④生物生态评价参数:叶绿素a、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生物、潮间带生物。

常用评价方法

(1)单因子评价法

(2)综合指数法

(3)水体营养水平评价

1)营养指数(E)法(E≥1则水体富营养化)

2)营养状态质量指数(Ni)法

调查海湾营养水平分为三级。即:

N i>4时,海水质量为富营养化;

N i=2~4时,海水质量为中营养水平;

N i<2时,海水质量为贫营养水平。

(4)水质有机污染程度评价

海水有机污染指数(A)

A值<0 0~1 1~2 2~3 3~4 >4

水质评价良好较好受到

沾污

轻度

污染

中度

污染

严重

污染

(5)生物生态评价

1)生物多样性评价

一般认为:正常环境,该指数值高;污染环境,该指数值低。

物种多样性评价分级表

H′≥4 3~4 2~3 1~2 ≤1

多样性评价好较好中较差差

2)群落均匀度评价

3)种类丰富度评价

4)种类相似性指数

5)群落相似性指数

6)群落演替评价

7.海域使用的申请程序:

1)用海申请单位在项目用海申请前,应征询当地海洋主管部门意见,确定项目的用海性质;

2 )用海申请单位应委托海域使用论证资质单位进行海域使用论证工作;

3 )海域使用论证承担单位应先按照有关要求拟定海域使用论证报告编写大纲,经主管部门审查认可后,编报海域使用论证报告书(表);

4 )海域使用论证报告由海洋主管部门组织有关专家和部门进行评审;

5 )根据评审意见,承担单位修改海域使用论证报告,并报海洋主管部门批准;

6 )海洋主管部门根据评审意见和海域使用论证报告(报批稿)给出项目用海的批复意见。

8.海域使用论证的工作程序

①准备工作阶段:研究有关技术文件和项目基础资料,收集历史和现状资料,开展项目用海初步分析,确定论证等级、论证范围和论证内容,筛选、判定论证重点等,制定海域使用论证工作方案。

海洋生态学复习资料

填空 1. 海水鱼类网箱养殖也会改变养殖区的水文特征干扰鱼类洄游导致海底沉积物的增加 2. 红树植物花费大量的能量用于____幼苗生产_________ 3. 大洋区有四大洋,是__太平洋____、__大西洋_____、__印度洋___和___北冰洋______ 4. _浅海区____通常指潮下带至大陆边缘的陆架海水域 5. 潮下带附近的大型褐藻以____固着器________附在硬质底上。 6. 海洋的水层部分在水平方向上分为_浅海区____、___大洋区______ 7. 海洋初级生产力的产品不仅以_颗粒有机碳___(POC)的形式存在,还有相当部分(5%~40%)是直接以_溶解有机碳___(DOC)的形式释放到水中 8. 近半个世纪以来,海洋与陆地一样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态压力,包括全球变化、_海洋生物的过度利用___、环境破环、生物多样性损失_等。 9. 可能存在现存量多而生产量少或现存量少而生产量多的情况,前者如_陆地森林后者如海洋浮游植物 10. 啃食动物包括植食性鱼类、___腹足类软体动物__和___海胆___等 11. 浮游植物按身体大小可分为微微型、微型、小型、中型、大型、巨型 12. 河口区既是重要的渔业捕捞场所,也是重要的水产养殖区 13. 红树具有表面根、气生根、支柱根等根系以适应淤泥和缺氧环境 14. 河口区的营养物质主要来自__河口周围环境________、__河口内部__________ 15. 生态学按环境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原始生态系统的营养方式分为__自养型与___异养型________ 17. 从食物类型看,大陆架海底的底栖生物可分为__掠食动物_____、__食腐动物___、_啃

海洋环境

海洋环境保护与权益 利津二中李维庆 [教学设计] 本节课通过研究学习海洋环境保护和权益的一些基本情况,使用诱思探究和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使之对环境问题有一个系统、清晰的认识,正确认识海洋,树立可持续性发展的海洋观念。[教学目标] 1、了解保护海洋环境、防治海洋污染的重要意义,理解海洋权益和《国际海洋法公约》的重要内容; 2、学会运用《国际海洋法公约》有关条款确定海域及主权、面积; 3、正确认识海洋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树立可持续性发展的观念。[教学重点]海洋环境保护 [教学难点]《国际海洋法公约》的理解与应用 [教学方法]诱思探究、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教具]多媒体CAI课件一套 [教学课型]新授课 [授课时间] 45分钟 [教学过程] [师]:(由《东营日报》一篇报道引入课题)同学们,在上课之前,我们首先看一篇发表在《东营日报》上的报道:《大文蛤又回来了》。 [投影] 《大文蛤又回来了》;请找出原因? (让学生阅读并分析文中内容总结原因) [生]:主要由于现在河口区对其管辖的海域进行了大面积的海岸和海洋治理,海洋污染减轻了,因此大文蛤又回到该海域繁衍生息。 [师]:我们可以看出海洋问题是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那么这节课我们来看一下有关海洋问题的知识。 [师]:通过前两节内容的学习,大家都知道海洋有丰富的资源和可利用空间,人类正在利用各种手段开发利用这些资源,并在生产过程中排放出大量的废弃物。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生产生活废弃物进入海洋数量激增,并大大超过海洋的自净能力,再加之对海岸带的破坏,造成了严重的海洋环境问题。 [投影] 日本水俣病 [师]:大家根据材料总结水俣病的成因主线?

模型设计说明

模型设计说明书——索膜结构展 览会场 模型名称:索膜结构展览会场 指导老师:刘 组长:张永贞 组员:陈焌寅郭二强郭俊义 陈胜杨兴虎姬瑞浩 黄乔席守东米洋 10级土木工程1班

索膜结构是用高强度柔性薄膜材料经受其它材料的拉压作用而形成的稳定曲面,能承受一定外荷载的空间结构形式。其造型自由、轻巧、柔美,充满力量感,阻燃、制作简易、安装快捷、节能、易于、使用安全等优点,索膜结构时尚、优美和现代,往往能得到意想不到的建筑景观效果。索膜结构的出现为建筑师们提供了超出传统建筑模式以外的新选择,因而使它在世界各地受到广泛应用。 近年来,随着建筑空间观念的日益深化以及科学手段的不断提高,“回归自然”、“沐浴自然之温馨”已是现代建筑环境学发展的主流。室内外的视线越来越模糊,出现了许多亦内亦外、相互渗透的不定空间,如:大厅装饰、天井、四季厅、动植物园、公园广场、观景台、舞台、体育场馆、体育看台、文化娱乐场所等。由于膜材的光透性,白天阳光可以透过膜材形成慢射光,使膜覆盖空间内达到和室外几乎一样的自然效果,因此索膜结构能创造出与自然环境相媲美的空间形式。 一个城市的中心区反映一个城市的地理风貌和民族风情,同时,

也是一个城市文化发展程度的标志。而景观设计要求其具有广泛的可读性、雅俗共赏,既有超凡脱俗的艺术价值,又能使大众喜闻乐见与大众息息相通。索膜结构以其轻盈飘逸的造型、柔美并带有力量的曲线和大跨度和大空间的鲜明个性和标识性,应用于城市规划的设计中。 索膜结构轻巧、别致的造型在大跨度结构的建设中担当了重要角色,除了满足防风雨、防日晒等基本功能外,并有较好的标识招揽效果,展现了人们个性化的一面。 索膜结构展览会场的特点 1. 结构轻巧性:膜结构自重轻,耗量极低,对地震作用有良好适应性。 2. 造型多样性:柔性材料、自由空间曲面、不重复、多变化。 3. 耐用性:由于高强度的膜材出现,再加上张拉索的应用,使索膜结构展览会场抵御风雨的能力是其他结构不可比拟的。有的展览会场采用永久性膜材。特别是遇到剧烈的暴风雨天气,索膜结构建筑巍然不动,毫发不损。 4.艺术性:除了其他结构不可比拟的实用、耐用、遮风挡雨的功能外,索膜结构更是一座雕塑,一件艺术品,给人美的视觉享受。其柔美,其曲线,其刚柔并济,其丰富造型,其洁白无瑕,让人眼前一亮,回味悠长。 5. 经济性:索膜在工厂完成,现场作业少,可缩短工期70-80%节约施工经费。

《海洋生态学》试卷三答案

《海洋生态学》试卷三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16分) 1.寒流:是指水温低于流经海区水温的海流,通常是从高纬度流向低纬度(如千鸟寒流),寒流一般低温低盐,透明度较小。 2.广盐性生物:对于海水盐度的变化有很大的适应性,能忍受海水盐度的剧烈变化,沿海和河口地区的生物以及洄游性动物都属于广盐性生物。 3.种间竞争:是生物群落中物种关系的一种形式。是指两个或更多物种的种群对同一种资源(如空间、食物与营养物质,等)的争夺。 4.生物群落:是由一些生活在一定地理区域或自然生境里的各种生物种群所组成的一个集合体。集合体中的生物在种间保持着各种形式的、紧密程度不同的相互联系,并且共同参与对环境的反应,组成一个具有相对独立的成分、结构和机能的“生物社会”,这个生物组合就称为生物群落。 5.新生产力:由新N源支持的那部分初级生产力; 6.粒径谱:把粒度级按一定的对数级数排序,这种生物量在对数粒级上的分布就称为粒径谱。 7.生物沉降:滤食性动物通过摄食活动去除水层中的POM,使之作为粪球被沉降到沉积表面的过程。 8.污染指示生物:是指对环境中的污染物质产生各种反应或信息而被用来监测和评价环境质量现状和变化的生物。 二、选择填空(每空0.5分,共12分生物发光类型主要有(细胞内发光)、(细胞外发光)、(共生细菌发光)。2.海水水体按垂直方向上的光照条件分为(透光)层、(弱光)层和(无光)层。 3.内源性因素指调节种群密度的原因在种群内部,即种内关系,如(行为调节)、(内分泌调节)和(遗传调节)。 4.在新生产力研究中,新氮的来源包括(上升流或梯度扩散)、(陆源供应)、(大气沉降或降水)、(固氮生物的固N作用)。 5.生态系统的三个基本功能过程:(生产)、(消费)、(分解)。 6. 海洋资源按开发利用程度可分为(枯竭的渔业资源)、(过度利用的渔业资源)、(充分利用的渔业资源)、(未充分利用的渔业资源)。 7.群落的结构包括(种类组成)、(物种多样性)、(群落的空间结构)、(群落的营养结构)。改错(每改错为正1分,共12分)1.热带海域上层水初级生产力维持较低而稳定水平的原因是由于浮游植物数量较少(存在恒定的温跃层)和悬浮颗粒下沉所产生的碳输出所引起的(造成营养盐供应不足)。(2处错误)植物24hr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质全部为维持其生命代谢消耗,没有净产量(P=R),这个水深称为临界深度(补偿深度)。(1处错误) 3.磷循环属于气体型生物地化循环(沉积型生物地化循环),磷是随着水循环由大气(陆地)到海洋,进入海洋后很多磷沉积到海洋底部离开了循环,因此,磷循环是完全循环(不完全循环)。(3处错误)鱼类的年龄时,通常将鱼群中相同年龄的个体,称为同龄鱼。在统计中,把这些同龄鱼归在一起,称为同龄组,如当年出生的鱼称为1(0)龄组。出生第二年的鱼称2(1)龄组,出生第三年的鱼称为3(2)龄组,依此类推。一个鱼群,同一年或同一季节出生的全部个体,称为强盛世代(同一世代)。(4处错误)生物化学需氧量是微生物好氧分解水样中有机物所消耗的溶解氧量。它可以度量有机物的可生物降解的难易程度。通常采用10℃(20)条件下,10d(5)的生物化学需氧量。(2处错误) 四、简述(每题6分,共30分)

海洋生态学课后思考题答案全

第一章生态系统及其功能概论 1 生态系统概念所强调的核心思想就是什么? 答: 生态系统概念所强调的核心思想主要强调自然界生物与环境之间不可分割的整体性,树立这种整体性思想使人类认识自然的具有革命性的进步。生态系统生物学就是现代生态学的核心。 2 生态系统有哪些基本组分?它们各自执行什么功能? 答: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与生物两部分。 非生物成分就是生态系统的生命支持者,它提供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活动的栖息场所,具备生物生存所必须的物质条件,也就是生命的源泉。 生物部分就是执行生态系统功能的主体。可分为以下几类: 生产者:能利用太阳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就是地球上一切生物的食物来源,在生态系统中得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中居首要地位。 消费者:它们之间或者间接的依靠生产者制造的有机物为食,通过对生产者的摄食、同化与吸收过程,起着对初级生产者的加工与本身再生产的作用。 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连续的进行着与光合作用相反的分解作用。 3生态系统的能量就是怎么流动的?有什么特点? 答: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就是能量通过营养级不断消耗的过程。其特点如下: (1)生产者(绿色植物)对太阳能利用率很低,只有1%左右。 (2)能量流动为不可逆的单向流动。 (3)流动中能量因热散失而逐渐减少,且各营养层次自身的呼吸所耗用的能量都在其总产量的一半以上,而各级的生产量则至多只有总产量的一小半。 (4)各级消费者之间能量的利用率平均为10%。 (5)只有当生态系统生产的能量与消耗的能量平衡的,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才能保持动态的平衡。 4 生态系统的物质就是怎样循环的?有什么特点? 答: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通过生态系统中生物有机体与环境之间进行循环。生命所需的各种元素与物质以无机形态被植物吸收,转变为生物体中各种有机物质,并通过食物链在营养级之间传递、转化。当生物死亡后,有机物质被各种分解者分解回到环境中,然后再一次被植物吸收,重新进入食物链。生态系统的营养物质来源于地球并被生物多次利用,在生态系统中不断循环,或从一个生态系统转移到另外一个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特点:1、全球性;2、往复循环;3、反复利用。 5生态系统就是怎样实现自我稳态的? 答:生态系统通过负反馈机制实现自我调控以维持相对的稳态。负反馈能够使生态系统趋于平衡或稳态。生态系统中的反馈现象十分复杂,既表现在生物组分与环境之间,也表现于生物各组分之间与结构与功能之间。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当被捕食者动物数量很多时,捕食者动物因获得充足食物而大量发展;捕食者数量增多后,被捕食者数量又减少;接着,捕食者动物由于得不到足够食物,数量自然减少。二者互为因果,彼此消长,维持着个体数量的大致平衡。这仅就是以两个种群数量的相互制约关系的简单例子。说明在无外力干扰下,反馈机制与自我调节的作用,而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所以当生态系统受到外界干扰破坏时,只要不过分严重,一般都可通过自我调节使系统得到修复,维持其稳定与平衡。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就是有限度的。当外界压力很大,使系统的变化超过了自我调节能力的限度即“生态阈限”时,它的自我调节能力随之下降,以至消失。此时,系统结构被破坏,功能受阻,以致整个系统受到伤害甚至崩溃,此即通常所说的生态平衡失调。

建筑环境学_考点总结

思考题 1.建筑外空间环境包括那些,每个部分主要研究什么? (1)建筑外环境:研究影响建筑室环境的自然气象环境 (2)室空气环境:研究室空气污染物对室空气品质的影响 (3)建筑热湿环境:形成热湿环境的物理因素及其变化规律 (4)建筑声环境:主要研究控制环境噪声和振动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5)建筑光环境:研究室天然光特性,影响因素,评价方法,设计基础 2.自然环境与建筑环境以及室环境的关联 室环境∈建筑环境∈城市环境∈自然环境 3.建筑环境学的定义 建筑环境学是指建筑空间,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如何使人们在使用过程中感到舒适和健康的一门学科。 4.建筑环境学设计目标的演绎过程 掩蔽所→舒适建筑→节能建筑→健康建筑→绿色建筑 重点 病态建筑综合症(SBS): (1)定义:它是指由室空气品质,室热环境,室声环境和室光环境等的恶化而引起的人体病态症状。 (2)分为两类:一类是传统定义的病态建筑综合征;另一类是由于空调环境的“稳定性”引起,对象时长期滞留于空调环境的人员。

思考题 1.赤纬,太阳高度角β,太阳方位角γ的定义。 (1)赤纬是太阳光线与地球赤道平面的夹角 (2)太阳高度角β是地球表面上某点和太阳的连线与地平面之间的夹角 (3)太阳方位角γ是太阳至地面上某给定点连线在地面上的投影与南向的夹角 2.太阳辐射的组成 直射辐射:太阳直接到达地面的部分 散射辐射:经大气散射后到达地面,它的射线来自各个方向 (大气长波辐射) 3.利用日照和避免日照的建筑物有哪些 利用日照:病房,疗养院,幼儿活动室和农业用的日光室等 避免日照:展览室,阅览室,绘图室,精密仪器车间,某些化工车间,药品车间等 4.日照间距,日照面积设计规定值 日照间距:Do=(Ho-H1)cot βcos γ Do ——日照间距 Ho ——前栋建筑物计算高度 H1——计算点m 的高度,一般取后栋建筑底层窗台高度 β——太阳高度角 γ——后栋建筑物墙面法线与太阳方位所夹的夹角(αγ-=A ) A ——太阳方位角,α——墙面方位角 日照面积0.4m 2/人 5.室外气象参数有哪些 大气压力,空气温度,有效天空温度,地层温度,空气湿度,风,降水 6.城市气候特点 (1)城市大气污染 (2)大气透明度低 (3)气温较高(热岛效应) (4)风速减小,风向随地而异 (5)城市地表蒸发减弱,温度变小 7.城市热岛效应,级数,强度定义,减缓措施,影响因素。 △城市热岛:由于城市散发的热量比郊区多,城市围的热量气流上升,周围郊区的冷空气流则流向城市,形成城乡大气环流,热岛的空气易于对流混合,但其上部的大气则呈稳态而不易扩散,使发生在热岛围的各种污染物质都被封闭在热岛中,加剧了逆温层现象。 △热岛强度:热岛中心气温减去同时间高度(距地1·5M 高处)附件郊区的气温的差值,单位:℃ △热岛强度等级表:P39 △热岛成因: △自然条件: a:市风速,天空长波辐射,建筑布局影响对天空角系数和风场 b:云量:市云量大于郊区 c:太阳辐射:室大气透明度 d:下垫面的吸收和反射特性,蓄热特性,地面材料,植被,水体的设置 △人为的影响:

海洋环境生态学2014春要点

海洋环境生态学 绪论 1.海洋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 (1)海洋环境污染 (2)海洋生态破坏 第一章海洋生物与环境 2.简述Gaia假说的基本论点。 (1)地球上所有生物都起着调控作用 地球大气的化学成分、地球表面的温度及地表沉积物的氧化还原电位和pH值等是受地球上所有生物总体(biota)的生长和代谢所主动调控的。 根据这一观点,地球上适于生物生存的最初条件并不存在,而是通过生命活动与环境相互作用而发展和创造出来的。 (2)地球生态系统能够缓和环境变化并保持稳定性 当地球环境受到人为破坏或自然条件的各种干扰而发生不适合于生物生存的环境变化时,地球上的生命总体就会通过改变其生长、活动和代谢来对这些变化做出相应的反应,来缓和这些变化,保证了整个地球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生物总体及其环境所组成的系统能够对抗不适合于生物生存的环境变化,继续生存、发展和进化。 (3)Gaia假说是一个控制论系统 Gaia假说是一个控制论系统,可说明生物与环境在生物圈规模上相互作用的稳态。 3.简述定生藻类对不同波长光的吸收及随水深分布顺序规律。 一般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日光光谱中被利用得最多的是该植物本身颜色(取决于所含的植物色素,如叶绿素等)的补色光。

对于绿色植物或绿藻类来说,其对红、橙光吸收的最多,由于红光等长波长的光在海水中的穿透力较弱,因而潮间带上部主要生长绿藻。红藻等多数主要利用波长较短穿透力强的蓝绿光,因而分布水层较深,褐藻大多介于绿藻和红藻两者之间。 生活于浅水区的各种大型定生藻类经常有依据水深顺序分布的现象,即潮间带上部主要生长绿藻,下面褐藻占优势,更下面则是红藻占优势。 由于光照强度在海水中的衰减,绿藻大多数属阳生藻类,而红藻大多数属阴生藻类。 4.简述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 (1)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综合性) 任一生态因子都是在与其他因子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中起作用的,其变化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引起其他因子的变化。 (2)主导因子作用(非等价性) 对生物起作用的诸多因子是非等价的,在诸多环境因子中,有一个生态因子对生物起决定性作用,称为主导因子。主导因子的改变常会引起许多其他生态因子发生明显变化或使生物的生长发育发生明显变化。 (3)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区分生态因子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及分布很重要。(4)生态因子的阶段性作用(阶段性) 生物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对生态因子的需求不同,具有阶段性的特点。 (5)生态因子的不可替代性和补偿作用(不可替代性和互补性)综合起作用的各因子之间不可替代,一个因子的缺失不能由另一因子来替代。 某一因子的数量不足,可靠另一因子的加强而得到调剂和补偿。 第二章种群生态学 5.什么是种群?简述自然种群的基本特征。 种群指特定时间内栖息于特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集合群。种内个体可自由交配繁衍后代,种群间的生殖隔离使不同种群间产生形态和生态上的差异。种群是物种存在、物种进化、种间关系的基本单位,是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的具体对象。其三个特征分别是:

海洋生态学复习资料

1、海洋生态学:研究海洋生物有机体与其栖息地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分子生态学:以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分子进化,种群遗传,物种形成与进化生态学效应与规律的科学。 3、随着生态学的发展,关于生态学的定义有何新的内涵? 现代生态学的发展已经不仅是生物科学中揭示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分支学科,而已经成为指导人类对自然的行为准则的一门学科。 提出了“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概念,高度概括为“人类生存的科学”。 研究生物生存条件、生物及其群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其目的是指导人与生物圈(即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4、海洋生态学有哪些重要的研究成果? (1)在海洋初级生产力方面发现初级生产力是由再生产力和和新生产力两部组成,初步估计新生生产力在 总初级生产力中所占比例,并且与海洋生物泵过程及海—气之间的CO2交换联系起来。 (2)在食物网结构研究中发现微型生物食物网结果及在海洋生态系统能流、物流中的作用。 (3)在生物地化循环方面对包括以碳为主的各种元素循环的源,汇集其与全球生态平衡的关系等方面都取 得重要研究成果。 (4)发现热液口,冷渗口生态系统,对海底生物也有新的认识。 1、为什么说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单位?联系海洋主要分区说明海洋在纬度、深度和从近岸到大洋三大环境梯度特征。 1) 地球表面大部分为海水覆盖,海洋约占地球面积的71%,平均深度为3820m,最深处超过10000m。海洋的空间总体积达1370 ×106km3,比陆地和淡水中生命存在空间大300 倍。所以,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单位。 2) 大洋区是海洋的主体,包括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 海洋具有三大环境梯度,即从赤道到两极的纬度梯度,从海面到深海海底的深度梯度以及从沿岸到开阔大洋的水平梯度。 ①纬度梯度主要表现赤道向两极的太阳辐射强度逐渐减弱,季节差异逐渐增大,每日光照持续时间不同,从而直接影响光合作用的季节差异和不同维度海区的温跃层模式。 ②深度梯度主要由于光照只能照射到海水表层,其下方只有微弱的光或是无光世界。同时,温度也有明显的垂直变化,表层因太阳辐射而温度较高,地处温度较低且恒定。压力也随深度不断增加,有机食物在深层很少。 ③从沿海到开阔大洋的梯度主要涉及深度,营养物质含量和海水混合作用的变化,也包括其他环境因素的波动呈现从沿岸向外洋减弱的变化。 2、简述海洋浮游生物的共同特点及其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共同特点:一般个体较小,缺乏发达的运动器官,运动能力弱或完全缺乏运动能力,只能随水移动,具有多种多样适应浮游生活的结构。 作用: (1)数量多,分布广,是海洋生产力的基础,也是海洋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最主要环节。 (2)有的浮游生物可以作为判别水团,海流的指示种。 (3)有些化石种类的分布有助于勘探海底石油资源。

建筑环境学复习重点

第二章 太阳辐射热量的大小用辐射照度表示,它指1平方米黑体表面在太阳辐射下所获得的辐射能通量,单位w/m2 太阳常数:在地球大气层外,太阳与地球的年平近距离处,与太阳光线垂直的表面上的太阳辐射照度为I0=1353W/m2 云量:将天空分为10份,被运遮盖的份数。 同一位置冬季大气压力比夏季高(海洋则相反)。 风:由于大气压差所引起的大气水平方向的运动分为大气环流与地方风。风的要素:风向,风速。 风玫瑰图:反映一个地方风向,风速,包括风向频率图与风速频率图。 大气边界层:地表500—1000m。 室外气温:距地面1.5m高,背阴处的空气温度。 气温日较差:一年内气温的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 气温年较差:一年内最热月最冷月的平均气温达。 霜冻效应:洼地冷空气聚集造成气温低于地面上的空气温度,受地面反射率,夜间辐射,气流,遮阳等因素影响,离建筑物越远,温度越低,相对湿度越高。 霜洞:在某个范围内,温度变化出现局地倒置现象,其极端形式为霜洞。 有效天空温度:不仅与气温有关,且与大气中的水汽含量,云量及地表温度等因素有关,大致在230k-285k之间。 大气逆辐射:大气辐射中向下的部分,与空气水汽量有关。 相对湿度:空气中水汽压与饱和水汽压的百分比。 绝对湿度:在标准状况下,每立方米湿空气中所含水蒸气的含量,既水蒸气密度。 一天中绝对湿度较稳定,相对湿度有较大变化。相对湿度的日变化受地面的性质,水陆分布,季节寒暑,天气晴朗等影响,大陆低于海面,夏天高于各天,晴天低于阴天。 城市气候的特点;1平均风速低于远郊来流风速2气温高3云量比郊区低,大气透明度低,太阳总辐射照度弱。 风洞效应:在建筑群特别是高层建筑群内产生局部高速流动。 产生热岛效应原因:城市下垫面特殊的热物理性质,城市内的低风速,城市内的人为热等原因。 热岛强度:城市热岛效应强弱,热岛中心温度减法同时间同高度附近郊区温差值。 日照:物体表面被太阳光直接照射的现象。 最低日照标准:以冬至日底层住宅得到的日照时间为标准。 我国气候分区:用累年最冷月1月和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作为分区主要指标,累年日平均温度,将全国分为5区:严寒,寒冷,夏热冬冷,夏热冬暖和温和地区。 第三章 low-e玻璃具有较低的长波红外线发射率和吸收率,反射率很高。普通玻璃的长波红外线发射率和吸收率为0.84,而low-e玻璃为0.1。 室外空气综合温度:考虑了太阳辐射的作用对表面换热量的加强,相当于在室外气温上增加了一个太阳辐射等效的温度值为计算方便推出一个当量室外温度。 通过非透光围护结构的显热传递:1室外空气2围护结构外表面之间的对流换热和太阳辐射通过墙体导入的热量。 通过透光维护结构显热传递:1通过玻璃板壁的热传导2透过玻璃的光辐射得热。 围护结构湿传递:当围护结构两侧的空气的水蒸气分压不相等时,水蒸气将从分牙高的一侧相分压低的一侧转移。如果维护结构内任一断面的水蒸气分压力大于该段面温度所对应的饱和水

厦门大学海洋生态学老师所划重点题目整理汇编

海洋生态学复习思考题2014 第一章绪论 1.海洋生态学的十大主要研究内容是什么?请具体说明。 –海洋初级生产力总量的研究 –微型和超微型浮游生物研究 –海洋新生产力研究 –海洋生态系统食物链、食物网的研究 –海洋微型生物食物环研究 –大海洋生态系统的研究 –全球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研究 –生物泵及海洋对大气二氧化碳含量的调节作用研究 –热液喷口和冷渗口特殊生物群落的研究 –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的研究 (具体说明看课件) 2.什么是海洋生态学研究的重要任务? 答:探讨人与环境的协调关系和对策,以达到可持续的生物圈的目的。(这是现代生态学发展的明显趋势。也是海洋生态学的研究的重要任务。) 3.哪三个研究领域为生态学优先发展的领域和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答:①全球变化(global change),包括气候、大气、陆地和水域变化的生态学原因和后果; ②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决定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因子和生态学意义,全球性和区域性 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③可持续的生态系统(sustainable ecosystern),探讨可持续生态系统的生态学原理和策略以 及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的原理和技术。以上三个优先研究领域实际上阐明了生态学优先发展的领域和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4.厄尔尼洛现象和南方涛动如何影响海洋环境和全球气候,举例说明。(看文献,写作业,ppt) (作业,自整理) 第二章海洋与海洋生物间的相互关系 1. 基本名词: 温跃层——是位于海面以下100—500m之间、温度和密度有巨大变化的薄薄一层,是上层的薄暖水层与下层的厚冷水层间出现水温急剧下降的层。 热常数——指有效温度(即高于生态学零度以上的温度)和发育持续时间的乘积。 K=N(T-T0) K为该生物所需的有效积温,N为天数,T为当地该时期的平均温度,T0为该生物生长活动所需的最低临界温度(生物零度) 海洋生物的垂直移动——海洋动物在夜晚升到表层,随着黎明的来临又重新下降。光是影响动物昼夜垂直移动的最重要的生态因子。 生态位——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 补偿深度——:在某一深度层,植物24小时中光合作用所产生的有机物质全部为维持其生命代谢消耗所平衡了,没有净生产量,这样的深度为补偿深度 临界深度(the critical depth):在这个深度上方整个水柱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总量等于其呼吸消耗的总量。临界深度通常大于补偿深度。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一“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状况的必需物质”。当环境中某物质的

建筑环境学期末复习资料重点总结

建筑环境学 1、自然通风优点: 1)经济;2)通风空气量大;3)不需空调机房;4)不需维修人员 2、人类最早的居住式是树居和岩洞居;后来变为巢居与穴居。 3、人类对建筑的要求: 1)安全性:能够抵挡各种自然灾害所引起的危害和人为的侵害。 2)功能性:满足居住、办公、营业、生产等不同类型建筑的使用功能。 3)舒适性:保证居住者在建筑的舒适与健康。 4)美观性:要有亲和感,反映当时人们的文化追求。 ?4、建筑环境学的任务: 1)了解人类生活和生产过程需要什么样的室、外环境 2)了解各种外部因素是如影响人工微环境的。 3)掌握改变或控制人工微环境的基本法与原理 5、地球上任一点的位置都可以用地理经度与纬度来表示。 6、地球中心和太阳中心的连线与地球赤道平面的夹角称为赤纬 ;赤纬从赤道平面算起,向北为正,向南为负。春分与秋分时,赤纬为0;夏至最大,为+23.45;此时太阳直射地球北纬23.45(北回归线);冬至最小;为-23.45(南回归线) 7、地平均太阳时,是以太阳通过当地的子午线时为正午12点来计算一天时间。 8、国际规定,以本初子午线处的平均太阳时为世界时间的标准时,称为“世界时”。全世界共分为24个时区,每区15度,1个小时。我国早于世界时。 9、真太阳时是以当地太阳位于正南向的瞬时为正午12时。 10、太阳时角:当时太阳入射的日地中心连线在地球赤道平面的投影与当地真

太阳时12点时,日地中心连线在赤道平面上的投影之间的夹角。真太阳时为12点时的时角为零。 11、地球上某一点所看到的太阳向,称为太阳位置。可以用太阳高度角β与太阳位角A 来表示。 太阳高度角β:太线与水平面的夹角。 太阳位角A :太阳至地面上某给定点的连线在地面上的投影与当地子午线(南向)的夹角。 12、影响太阳高度角和位角的因素: 1)赤纬(δ); 2)时角(h ) 3)地理纬度(?) δ?δ?βsin sin cos cosh cos sin += β δcos sinh cos sin =A 13、太阳辐射热量的大小用辐射照度来表示。是指21m 黑体表面在太阳辐射下所获得的辐射能通量。 14、太阳与地球的年平均距离处,与太线垂直的表面上的太阳辐射照度为20/1353m W I =,被称为太阳常数。太阳辐射照度也会发生变化,1月1日最大,为2/1405m W ;7月1日最小,为2/1308m W 15、1)氧、氮及其他大气成分吸收X 射线和其它一些超短波射线。 2)臭氧吸收紫外线 3)二氧化碳与水蒸气等温室气体吸收长波红外线。 16、对于水平面来说,夏季总辐射照度达到最大;而南向垂直表面,在冬季所接受的总辐射照度为最大。 17、在陆地的同一位置,冬季的大气压力要比夏季的高,但变化围仅在5%以 18、风是指由于大气压差所引起的大气水平向的运动。

海洋生态学复习题不完整版讲课讲稿

海洋生态学复习题不 完整版

一.名词解释 1.海洋生态学:海洋生态学是研究海洋生物与各种海洋栖息地环境间相关关系的科学。简单地讲就是研究海洋生物生存方式的科学。(PPt Chapter 000 P25) 2.可持续发展:在生存与不超过维持生态系统承载力的情况下,改善让人类的生活质量,发展不应以其他集团或后代为代价,也不应危机其他物种的生存。P4 3.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状况的必需物质”。也就是说,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少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P48 4.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生物对各种环境因子的适应有其生态学上的耐受限度,如某一因子的量增加或降低到接近或超过这个限度,生物的生长和发育就受到影响,甚至死亡,因此生物只能在该因子的最小量和最大量之间正常生存。P48 5.生态位:是指一种生物在群落中(或生态系统中)的功能或作用,生态位不仅说明生物居住的场所(占据的空间),而且也要说明它吃什么、被什么动物所吃、它们的活动时间、与其它生物的关系以及它对群落发生影响的一切方面。就是说生态位是某一物种的个体与环境(包括非生物的和生物的环境)之间特定关系的总和。P95 6.生境或栖息地:某些特定的生物种群或群落栖息地的生态环境。P47 7.碎屑食物链:海洋碎屑主要来源于死亡的海洋动、植物残体以及他们排除的粪团等颗粒有机物,这些颗粒有机物可被食碎屑的消费者利用。以食碎屑为起点的食物链称为碎屑食物链P148 6. 牧食食物链(植食食物链):通常从活体植物开始,然后是草食动物、一级肉食动物、二级肉食动物等组成的食物链。 8.种群(population):指特定时间内栖息于特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集合群。种群内部的个体可以自由交配繁衍后代,从而与邻近地区的种群在形态和生态特征上彼此存在一定差异。种群是物种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群落基本组成单位。P66 9.生物群落(biocoenosis:生物群落简称群落(community),指一定时间内居住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生物种群的集合。P88 10.优势种(dominant species):优势种是群落中数量和生物量所占比例最多的一个或几个物种,也是反映群落特征的种类。如果去除,群落将失去原来的特征,同时将导致群落性质和环境的改变。P89 11.关键种(keystone species):关键种不是生物量占优势,而是对群落的组成结构和物种多样性(包括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方面)具有决定性作用的物种,而这种作用相对于其丰度而言是非常不成比例的。P90 12.阿利氏规律:种群密度的过疏和过密带队种群的生存和发展都是不利的,每一种生物种群都有自己的最适密度(optimum density),这就是所谓的阿利氏规律。P67 13.高斯假说(Gause’s hypothesis)或竞争排斥原理(Principle of competitive exclusion):亲缘关系接近的、具有同样习性或生活方式的物种不可能长期在同一地区生活,即完全的竞争者不能共存,因为它们的生态位没有差别。P94 14.初级生产力,新生产力,再生产力 总初级生产力:光合作用中生产的有机碳总量。P117

天津大学2017年海洋环境科学与技术专业介绍(精)

天津大学 2017年海洋环境科学与技术专业介绍 学科简介与研究方向 学科简介:海洋环境科学与技术学科为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下设的二级学科,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本学科以海洋观测技术为牵引和支撑,以海洋观测、海洋仪器和海洋信息技术为特色,促进海洋科学与海洋技术的融合与协同发展,瞄准我国海洋科学领域的重大发展战略与人才需求,聚焦当前海洋科学领域中国际研究前沿、国家发展急需、潜在实用价值高的科研项目,开展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工作。 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 1、海洋数据工程,包括海洋数据可视化研究、海洋大数据处理与分析、海洋GIS 工程; 2、海洋观测技术研究,包括海岸摄影测量、海底地形测量、海洋水文观测等; 3、海洋观测理论研究以及仪器研发、平台搭建; 4、航海导航技术研究,包括船载 POS 技术研究、卫星组合定位技术研究等; 5、海洋环境科学研究,包括海洋动力学、海洋生态系统模型、近海环境保护、物理海洋学、海洋环境信息服务系统研究、浪、潮、流数值模拟等。 学科目标 1.树立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2.掌握现代海洋环境科学与技术的理论和实践技能,具备扎实的力学、电子、机械、水声、激光等现代海洋环境科学与技术相关的基本知识,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能够胜任海洋技术开发、海洋环境观测、海洋数据分析、海洋工程监测及海洋科学与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3.具有国际视野、信息化理念和正确的海洋观,有严谨的科研作风和良好的合作精神,具备国际学术交流能力,能够在科学研究或专门技术上取得一定的学术成果。 培养方式 实行导师负责制或以导师为主的指导小组制,采用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相结合的培养方式。通过完成一定学分的课程学习,系统深入地掌握本学科的理论知识。同时,重点培养其独立从事学术研究的能力。本学科培养年限为 2.5年,课程学习时间为 1年,论文时间为 1.5年。 文章来源:文彦考研

海洋生态学 复习

海洋生态学复习 海洋生态学名词解释 1、(现代)生态学(ecology):研究生物生存条件、生物及其群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 及其规律的科学;其目的是指导人与生物圈(即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2、生态系统(ecological system,ecosystem):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一个或多个 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所形成的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具有自动调节能力机制的自然整体。 3、食物链(food chain):是指生物之间通过食与被食形成一环套一环的链状营养关系 4、食物网(food web):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形成网状营养结构,称之为食物网 5、生物地化循环(biogeochemical cycle):生态系统之间各种物质或元素的输入和输出以及 它们在大气圈、水圈、土壤圈、岩石圈之间的交换。 6、生态平衡(ecological equilibrium):指一段时间内,生态系统的结构、过程和功能相对 稳定的状态 7、环境(environment):泛指生物周围存在的一切事物;或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 外的空间及直接、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8、生境(habitat):小环境是范围小的区域性环境,是某些特定生物钟群或群落栖息地的 生态环境,这类小环境也称为生境。 9、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s):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 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10、限制因子(limiting factors):在所有生态因子中,任何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极限 而阻碍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的因素。 11、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Liebig's Law of Minimum):“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状况 的必需物质”。 12、耐受限度(limits of tolerance):生物对各种环境因子的适应有一个生态学上的最小量和最 大量,它们之间的幅度称为耐受限度(limits of tolerance) 13、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Shelford’s Law of Tolerance):生物只能在耐受限度所规定的生态 环境中生存,这种最大量和最小量限制作用的概念就是所谓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Shelford’s Law of Tolerance) 14、生态幅(ecological amplitude):耐受限度表示某种生物对于环境改变有一定的适应能力, 环境因素对生物发生影响的范围称为生态幅(ecological amplitude) 15、浮游动物昼夜垂直移动(diel vertical migration)现象:光照条件是引起垂直分布的一项 重要生态因子。总的规律:白天,每一个种集中靠近一特定水层,临近黄昏时,它们开始上升并持续整个黄昏时间,到达表面后,在完全黑暗的夜间,种群趋于分散。临近天亮时再集中于表层,然后迅速下降,直到原先白天栖息的水层。 16、盐度(salinity):溶解于1 kg海水中的无机盐总量(克数) 17、海水组成恒定性规律(或“Marcet ”原则):尽管大洋海水的盐度是可变的,但其主 要离子组分的含量比例却几乎是恒定的,不受生物和化学反应的显著影响,此即所谓“海水组成恒定性规律”,或称“Marcet ”原则 18、种群(Population):指特定时间内栖息于特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集合群。种群内部的个体 可以自由交配繁衍后代,从而与邻近地区的种群在形态和生态特征上彼此存在一定差异。

建筑环境学课后习题参考答案汇总

建筑环境学课后习题答案 第二章 1.为什么我国北方住宅严格遵守坐南朝北的原则,而南方(尤其是华南地区)住宅并不严格遵守此原则? 答:我国分为严寒、寒冷、夏热冬冷和暖和地区,居住建筑一般总是希望夏季避免日晒,而冬季又能获得较多光照,我国北方多是严寒和寒冷地区,建筑设计时,必须充分满足冬季保暖要求,部分地区兼顾夏季防热,北部地区坐北朝南能够达到充分利用阳光日照采暖,能够减少建筑的采暖负荷,减少建筑采暖能耗,所以,我国北方住宅严格遵守坐北朝南的原则,而南方地区必须满足夏季防晒要求适当兼顾冬季保暖,所以南方住宅可以不遵守原则。 2.是空气温度的改变导致地面温度改变,还是地面温度的改变导致空气温度改变? 答:互相影响的,主要是地面温度的改变对空气温度变化起主要作用,空气温度的改变一定程度上也会导致地面温度改变,因为大气中的气体分子在吸收和放射辐射时是有选择的,对太阳辐射几乎是透明体,只能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因此,地面与空气的热量交换是气温上升的直接原因。 3.为什么晴朗天气的凌晨书页表面容易结露或结霜? 答:晴朗天空的凌晨,温度较低,云层较薄,尘埃,微小水珠,气体分子较大,太阳辐射较小,树叶主要向天空辐射长波辐射,树叶温度低于露点温度,树叶表面容易结露或结霜。

5.采用低反射率的下垫面对城市热岛有不好的影响。如果住宅小区采用高反射率的地面铺装是否能够改善住区微气候?为什么? 答:其效果不是很好,由于城市建筑的密集,植被少采用高反射率的地面铺装,虽然减少了地面对辐射的吸收,但其反射出去的辐射仍会被建筑群所吸收,另外,由于逆温层的存在,其可能会导致空气温度的升高,从而不利于住区微气候的改善。 6.水体和植被对热岛现象起什么作用?机理是多少? 答:①由于城市地面覆盖物多,发热体多,加上密集的城市人口的生活和生产中产生大量的人为热,造成市中心的温度高于郊区温度,且室内各区的温度分布也不一样。如果绘制出等温曲线,就会看到与岛屿的等高线极为相似,人们把这种气温分布的现象称为“热岛现象”。而水体和植被具有调节城市局部气候的作用,如净化空气、减少噪声,对城市“热岛现象”有一定的缓解作用。②机理:水体的比热大,温度较高时,气体潜热带走辐射热量,有效地降低温度,植被蒸腾作用较强,能有效带走部分热量,此外,植被的光合作用能吸收CO2,放出O2,杀菌并能吸收粉尘,有效地抑制了温室效应进而降低温度,也就有效地抑制了热岛效应。 第三章 1.室外空气综合温度是单独由气象参数决定的么?

海洋环境科学类书籍

海洋环境科学 ISBN号(7-5027)书名单价出版日期 每包 册数 开本作者订数 9 热带太平洋环流变异 与海气相互作用 78.00 2009.04 8 16开王东晓 福建省海湾数模与环境研究——厦门湾28.00 2009.05 12 16开 张珞平江毓武 陈伟琪万振文 胡建宇等 河口治理与大风骤淤92.00 2009.05 5 16开罗肇森 海洋能资源分析方法 及储量评估 80.00 2009.05 8 16开王传崑 2006年长江特枯水情 对上海水资源安全的 影响研究 60.00 2009.04 15 16开陈吉余何青 21世纪的长江河口初 探 80.00 2009.04 10 16开陈吉余 绿潮灾害发生条件与防控技术50.00 2009.03 10 16开 高振会杨建强 张洪亮等 青岛奥帆赛场及邻近海域赤潮防治研究50.00 2009.03 10 16开 高振会杨建强 张洪亮等 福建省海湾数模与环境研究------湄洲湾60.00 2009.03 11 16开 福建省海洋与 渔业局

福建省海湾数模与环境研究----深沪湾70.00 2009.03 8 16开 福建省海洋与 渔业局 海上溢油生态损害赔偿的法律与技术研究40.00 2009.02 10 16开 徐祥民高振会 杨建强梅宏 长江河口陆海相互作 用界面 福建省海湾数模与环 境研究——闽江口 88.00 2009.05 7 16开张金善等 中国赤潮研究与防治(二)65.00 2008.11 16开 赤潮研究与防 治专业委员会 福建省海湾数模与环 境研究报告——福清湾48.00 2008.11 15 16开 福建省海洋与 渔业局 海洋与环境科学教学 研究论文集 40.00 2008.09 11 16开曹文清象山港海洋环境容量 及污染物总量控制研究78.00 2008.08 6 16开 黄秀清王金辉 蒋晓山等 海洋污损生物及其防 除 78.00 2008.07 5 16开黄宗国 海洋自然保护区指南32.00 2008.05 16 16开周秋麟周通张军 黄河口划界与生态环 境 38.00 2008.05 12 16开高振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