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城市设计读书笔记

(完整版)城市设计读书笔记
(完整版)城市设计读书笔记

城市设计读书笔记城市设计概述

城市设计意指人们为某特定的城市建设所进行的对城市外部空间和形体环境的设计和组织。大体上,对城市设计的各种看法可分为理论形态和应用形态两大类。

作为理论形态来理解城市设计:城市设计是指为达到人类的社会、经济、审美或者技术等目标而在形体方面做的构思,它涉及城市环境可能采取的形体。就其对象而言,城市设计包括3 个层次的内容:1,工程项目的设计,是指在某一特定地段上的形体创造,有确定的委托业主,有具体的设计任务及预定完成日期,城市设计对这种形体相关的主要方面完全可以做到有效控制。

2,系统设计,考虑一系列在功能上有联系的项目形体。

3,城市或区域设计,包括了多重业主,设计任务有时并不明确。

K- Lynch提出:城市设计的关键在于如何从空间安排上保证城市各种活动的交织。

Team10 认为,城市设计涉及空间的环境个性、场所感和可识别性,城市社会中存在人类结合的不同层次。特别强调了城市设计中以人为主题的微观层次。

A- Rapoport 从文化人类学和信息论的角度,认为城市设计是作为空间、时间、含义和交往的组织。

作为应用形态来理解的城市设计:在城市设计实践领域的专业人员,更见关注内容的现实性、目标的针对性和实施的可操作性。在现实背景中,这种解释常与特定的社会、经济、政治机构和社区有关,具有显见的政策取向和工程取向。

J- Barnett 指出:城市设计是一种现实生活的问题。城市形体必须通过一个连续决策过程来塑造,将城市设计作为公共政策。Designing Cities without Designing Buildings 。

H- Shirvani 教授指出,城市设计不仅仅与所谓的城市美容设计相联系,而且是城市规划的主要任务之一。

齐康院士认为:城市设计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一种意义通过图形付诸实施的手段。包含这样几个意义:1 离不开城市;2 离不开设计。

《中国大百科全书》认为:城市设计是对城市形体环境所进行的设计。

王建国认为:1,城市设计的专业概念方向可由理论和应用两部分内容构成。理论

形态是一般的、理想化的、整体的,其表达方式则是理性的、自律的、规范的;应用形态则偏重方法和技术,因而常是显示的、相对易于操作的,其表达方式常是经验的、证实的。2,城市设计理论方法与城市设计应用实践的方法和技能并不等同,尽管他们常有交叉。3,只

能借鉴,而不能从国外整套引进城市设计的理论。4,因所要解决的问题的性质、程度、内

容不同,世界各国对城市设计研究所运用的概念、适用范围的区别也有所不同。王建国给城

市设计的定义:城市设计是与其他城镇环境建设学科密切相关的,关于城市设计的一个综合性学科方向和专业。

城市设计的本质内涵和精髓影视城镇建筑环境的设计,应着重于在空间形体方面所做的构思。

现代城市设计的成产及其任务

西方近现代的城市设计:城市发展中只要有一套良好的总体物质环境设计理论和方案,其他的经济、社会乃至文化的一系列问题就可以避免(现在发现这只是设计者本身的愿望而已)。今天的城市设计出现了许多非共享的、互异的甚至对立的设计意象,城市建设的速度、规模、吃对和开发强度亦远非工业革命前可比,因而,其准则价值构成就十分复杂,经济、技术、社会文化乃至心理方面均对城市设计产生影响。

现代城市设计的产生:1960 年代以来,尊重人的精神要求,追求雅典生活风貌,古城保护和历史建筑

遗产保护,成为现代城市设计区别于以往主要注重形体空间美学的主要特征。现代城市设计实践作为城市建设中的重要内容也得到了发展。各种理论和方法也应运而生,构成了现代城市设计多元并存的局面。设计者考虑的不再仅仅是城市空间的艺术处理和美学效果,而是以“人——社会——环境”为核心的城市设计的复合评价标准为准绳,综合考虑各种自然和人文要素,强调包括生态、历史和文化等在内的多维复合空间环境的塑造,提高城市的“适居性” 和人的生活环境质量,从而最终达到改善城市整体空间环境与景观之目的,促进城市环境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现代城市设计的基本特征:

1,主导思想和价值观是“物质形态决定论”和“精英高明论”。

2,把整个城市看成是扩大规模的建筑设计,而不太注重具有应用性意义的和各种局部范围内的案例研究,未对城市建设形成系统的认识。

3,在方法上,多用建筑师惯用的手段和设计过程,缺乏与其他科学的交流和互补。

4,在抽象层次上涉及人的价值、人的居住条件等有关问题,但对城市社区中不同价值观的存在、不同文化(特别是亚文化圈)和不同委托人的需求及选择认识不足。

这是一种用城市三度形体环境设计的途径来取代城市规划的一种尝试和努力,而这是不可能实现的。

现代城市设计是一项综合性的城市环境设计,有以下特征:

1,主导思想上,认为城市设计是一个多因子共存互动的随机过程,它可以作为一种干预手段对社会产生影响,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的社会问题。

2,在对象上,多是局部的、城市部分的空间环境。但涉及的空间远远超出了传统的空间艺术范畴,而已人的物质、精神、心理、生理、行为规范诸方面的需求及自然环境的协调共生满足为设计的目

的,追求舒适和有人情味的空间环境。它所关心的是具体的人,而不是抽象的人。

3,在方法上,以跨学科为特点,注重综合性和动态弹性,体现为一种城市建设的连续决策过程,并常由某组织机构驾驭。

4,客观认识自身在城市建设中的层次和有效范围。承认与城市规划和建设设计相关,但不主张互相取代。

5,设计成果不再只是一些漂亮的方案表现图,而是图文并茂。

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

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的概念分野和互相关系:

城市设计是以城镇建筑环境中的空间组织和优化为目的,市形体

对包括人和社会因素在内的城

空间对象所进行的设计工作。因此,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既有联系又

有区别。虽然历史上城市规划的许多内容和方法都源自于建筑学,两者非常接近。但是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是城市规划逐渐拥有了比城市设计更为宽广的对象和领域范围,城市规划通过对城市土地使用作出预期安排,协调城市各组成要素在空间上的互相关系,从而改进城市的社会、经济和空间关系。空间关系虽然是城市规划考虑的重点,但这并不是单纯的物质形体空间,而是由社会关系中生长出来的空间,或者说是有社会在城市空间上的“投影” 。在涉及城市整体的宏观层面上的空间资源分配方式,城市规划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城市设计有其独特性。首先,城市设计所关注的是人与城市形体环境的关系和城市生活空间的营造,内容比较具体而细致,具有较多的文化和审美的含义,以及使用舒适和心理满足的要求。环境效益是城市设计最求的主要目标。其次,城市设计可以起到深化城市规划和指导具体实施的作用。城市设计运用综合的设计手段和方法,可更为具体、形象的处理城市空间的物质形态关系,使城市各组成要素、各地区之间的互相关系更加完善。同时,由于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在处理的内容对象方面非常接近或者衔接的非常紧密而无法明确划分开来,因此,城市设计始终是城市规划的组成部分,他起到了连接城市规划和建筑学的桥梁作用,是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之间有效的“减震器” 。

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

从物质层面看,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都关注实体、空间以及两者的关系。两者处理空间环境的出发点和内容有所不同。一个良好的城市形态环境更多的取决于城市设计的效果,而不是建筑设计。城市空间与建筑空间的设计过程是不可分的。建筑设计、城市设计和城市规划应该成为城市发展的一项完整的工作,并在建设过程中予以反映和把握。

城市设计研究的对象层次、类型构成及其价值判断

城市设计的对象层次和内容范围:城市设计的对象范围很广,从整个城市的空间形态到局部的城市地段,特别是涉及各要素之间相互关联的空间环境。

区域——城市级城市设计的工作对象主要是城市建成区环境。他着重研究在城市总体规划前提下的城市形体结构、城市景观体系、开放空间和公共人文活动空间的组织。其内容包括市域范围内的生态、文化、历史在内的用地形态、空间景观、空间结构、道路格局、开放空间体系和艺术特色乃至城市天际轮廓线、标志性建筑布局等内容。其设计目标是为城市规划各项内容的决策和实施提供一个基于公共利益的形体设计准则,有时,他还可以制定一

些特殊的地区和低端做进一步的设计研究,一般成果具有政策和导则取向为主、空间形体考虑为辅的特点。

不列颠百科全书的观点是:区域——城市级城市设计应该考虑的主要问题是地区政策及新居民的设计,前者包括土地使用、绿地布局、公共设施以及交通和公用事业系统;后者包含了一些新城、城市公园和成片的居住社区。

在实践中,区域——城市层次上的城市设计首先必须在城市总体规划指导下工作。

1,每个城市都有其各自不同的特色,这在总体规划确定的策划那个是性质中得到集中的反映。

2,城市规模的大小也会给城市设计带来不同的设计理念。

3,城市的发展方向和经济实力也会直接或间接的反映到具体的城市设计中来。

4,从世界发展趋势的角度看,这一层次的城市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问题。1,做好生态调查,并将其作为一切城市开发工作的重要参照。2,城市开发

建设应充分利用特定的自然资源和条件,是人工系统与自然系统协调和谐。

城市及其周边地形、地貌景观和其他自然环境方面的资源,可谓城市带来富有个性的风格特点。

创造一个整体连贯而有效的自然开放绿地系统也是非常重要的。

分区级城市设计:分区级城市设计主要涉及城市中功能相对独立,并具有环境相对整体性的街区。其目的是:基于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原则,分析该地区对城市整体的价值,保护或强化该地区已有的自然环境和人造环境的特点和开发潜能,提供并建立适宜的操作技术和设计程序。在分区这一规模层次上,城市设计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一下几点:

1,与区域——城市级城市设计对环境整体考虑所确立的原则衔接。

2,旧城和历史街区改造保护及更新整治。

3,功能相对独立的特别领域的规划设计安排等。

地段级城市设计:

地段级城市设计的对象和内容:地段级城市设计主要指建筑设计和特定建设项目的开发。这是最常见的

城市设计内容,这一尺度的城市设计多以工程和取向,虽然比较微观而具体,却对城市面貌有很大影响。

1,与分区级城市设计类似,应处理好局部和整体的关系,协调好具体开发建设中的各方利益,而不能仅被业主意志和纯粹的经济原则所左右。

2,城市中大量存在的建筑物和构筑物是城市形体环境构成的基本要素,一定程度上,他们对城市景观和环境特色的塑造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必须处理好城市建筑物和构筑物的形式、风格、色

彩、尺度、空间组织,及其与城市的结构、空间机理、组织的协调共生关系。

3,在绿色设计方面,可利用生态设计中的环境增强原理,尽量增加局部的自然生态要素并改善其结构。

城市设计实践的三大类型

1,开发性城市设计:指城市中面积的街区和建筑开发、建筑和交通设施的综合开发、城市中心开发建设及新城开发建设等大尺度的发展计划,其目的在于维护城市环境整体性的公共利益,提高市民生

活的空间环境品质。通常是在政府组织构架的管理、审议中实现的。

2,保存型城市设计和城市更新:通常具有历史文脉和场所意义的城市地段相关,它强调城市物质环境建设的内涵和品质方面,而非仅仅是一般房地产开发只注意外表量的增加和改变。

3,社区型城市设计:主要指居住社区的城市设计,这类城市设计更注重人的生活要求,强调社区参与。其中最根本的是要设身处地的为用户、特别是用户群体的使用要求、生活习俗和感情心理着

想,并在设计过程中向社会学习,做到公众参与设计。

城市设计的目标

1,理想目标和具体目标:理想目标是指“值得追求的,但在今天的条件下一时还达不到的状况” ;具体目标是指“可能的,今天可以达到的状况”。

2,功能的目标:在通常情况下,也即是城市和政府机构为特定的城市设计项目规定的与经济活动相关联的要求。

3,对应城市的成长变化:变化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常常形成设计目标的一部分。有两条原则:1,为城市的成长性和灵活性而设计,以应对城市发展过程中一些一时尚无法确定底线和具体要求的情

况,特别是那些设计内容复杂和范围较大的项目。2,松弛适配概念,即设计留有应对成长变化的余

地,这意味着经济上必须为此付出代价。

4,为其他人而设计:特定的物质环境所服务的用途或目标总是作为群体的人。委托人可能是某一社会团体或单位,而使用者则又可划分成许多不同兴趣、不同活动方式的人群,这三种类型的人对环境均有

自身独有的兴趣和目标,这就给城市设计这带来了实践伦理问题。

5,美学目标:无论是使用者还是委托人,都对城市空间环境的外观和“美”有明显的要求。

城市空间要素和景观构成的设计

土地使用

土地使用设计过程有3 个步骤:

1,根据基本目标和预先的分析研究,建立土地开发设计的特定目标。

2,为所需要的土地使用建立特定标准,特别应注意试试的可行性和实用的充分性。

3,规划设计,依据目标和标准确定土地使用格局,在城市设计中,主要考虑:土地的中和使用、自然形体要素和生态学条件的保护和基础设施。

建筑形态及其组合

建筑形态与城市空间城市空间环境中的建筑形态至少具有一下特征:

1,建筑形态与气候、日照、风向、地形地貌、开放空间具有密切关系。

2,建筑形态具有支持城市运转的能力。

3,建筑形态具有表达特定环境贺利氏文化特点的美学含义。

4,建筑形态与人们的社会和生活活动行为相关。

5,建筑形态与环境一样,具有文化的延续性和空间关系的相对稳定性。

通常,建筑只有组成一个有机的群体时才能对城市环境建设作出贡献。因此,建筑形态

总的设计原则大致有以下几点:

1,建筑设计及其相关空间环境的形成,不但在于成就自身的完整性,而且在于其是否能对所在低端产生积极的环境影响。

2,注重建筑物形成与相邻建筑物之间的关系,基地的内外空间、交通流线、人流活动和城市景观等,均应与特定的低端环境文脉相协调。

3,建筑设计不应唯我独尊,而应关注与周边的环境或街景一起,共同形成整体的环境特色。

城市设计对建筑形态及其组合的引导和管理

从管理和控制方面看,城市设计考虑建筑形态和组合的整体特性,乃是从一套弹性驾驭城市开发建设的导则( Guidelines )和空间艺术要求入手进行的。导则的具体内容包括建筑体量、高度、容积率、外观、色彩、沿街后退、风格、材料质感等。城市设计导则可以对建筑形态设计明确表达出鼓励什么、不鼓励什么及反对什么,同时还要给出可以允许建筑设计所具有的自主性的底线。

总的来说,现代城市设计与传统城市设计相比,更加注重城市建设实施的可操作性,也更加注重建筑形态及其组合背后隐含的社会背景和深层文脉。

开放空间和城市绿地系统

开放空间的定义和功能

林奇认为:开放空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属于城市外缘的自然土地,另一类则属于城市内的户外区域,这些空间由大部分城市居民选择来从事人或团体的活动。

一般而论,开放空间具有四方面的特质:

1,开放性,即不能将其用围墙或其他方式封闭维合起来。

2,可达性,即对于人们是可以方便进入达到的。

3,大众性,服务对象应该是社会公众,而非少数人享受。

4,功能性,开放空间并不仅仅是供观赏之用,而且要能让人们休憩和日常使用。城市开放空间主要具备以下功能:

1,提供公共活动场所,提高城市生活环境的品质。

2,维护、改善生态环境,保存有生态学和景观意义的自然地景,维护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体现环境的可持续性。

3,有机的组织城市空间和人的行为,行使文化、教育、游憩等职能。

4,改善交通,便利运输,并提高城市的防灾能力。

开放空间的特征

大多数开放空间是为满足某种功能而已空间体系存在的,故连续性是其特征。开放空间一般分为两类:

城市设计读书笔记

A CITY IS NOT A TREE 城市不是树形结构 读书笔记“这是一篇探讨设计思想方法的论文,其原则并不限于城市规划” 习兴慧 201111001134

随着历史的发展,功能主义城市的弊端已经日益显现。城市本应该是一个有机体,而不是一架冰冷的机器。现代主义主张建筑适应工业化社会的发展,注重实用、功能、经济、效率的问题。但是忽视了最为重要的一个因素-----人。人的行为是复杂的,人们每天都会有诸如上下班、购物、工作、散步、去银行、接送小孩等等各种行为,人们会在上下班的途中接送小孩,或者在下班的途中顺便去超市购物,亦或者在公园散步的过程中与陌生人发生交谈。这些行为的发生应该是文中所说的“半网格”结构,而非“树形”。因此这些行为所发生的空间也应该是一种“半网格”结构。但是在功能分区非常明确的城市规划模式之下,城市发展往往背离了城市真正的主体,也就是每一个复杂的个体——人。 亚历山大首先分析了自然城市和人工城市的差别,他认为自然城市是自然形成的一种半网络结构,而人工城市则是一种简单线性的树状结构,在短时间内统一规划而成。对于什么是“结构”,什么是系统,亚历山大举的最形象生动的例子:报栏、信号灯、人行道组成的系统结构,我想可以这样深入理解:在这个系统中,报栏、信号灯、人行道作为系统内的固定不变的部分,形成了系统的“结构”,而作为一个活的、不断地在发生作用的系统,除了其“结构”,其中还存在着不断地进行运动、代谢、出入的变化部分——在该系统中既是人群、报纸、钱和电脉冲,这些成分不断地出入系统,使系统产生代谢并且发挥作用,相对于“结构”而言,活的部分我们可以称之为“能量”,即一种变化和流动的不定成分,能量具有可塑性,结构塑造能量的具体运作形式从而共同达成系统功能的产生,如果用水和管道来对应能量和结构的话,就可以理解为:不同的管道造成了不同的水流形式、产生了不同的作用,比如湍急的水、平静流淌的水,比如人工水坝就是通过某种结构,让水产生了能够发电的水形从而最终产生电能。 然后亚历山大具体分析了两种不同系统结构的形成过程和结构的不同,从中可以简单的得出以下几个理解: 1. 树形结构的形成比半网络结构更加理性,受到更多的规则的限制; 2. 树形结构应用在城市设计中所带来的隐患,正是因为其缺乏半网络结构所具有的有 联系的多样性和结构复杂性。可以这么理解:复杂,而不是简洁,在城市结构中成为了优点。 半网格显然是比树形更加复杂多样的结构。亚历山大从数学的角度解释,半网格中可以产生百万计的可能性。 自然形成的半网格的城市,其功能和满足人们内部需求的能力以及各部分相互连接的关系,远远大于人工塑造的树形城市。 在给出的一系列树形结构的城市中,我们可以总结得出大部分树形城市都是被环绕着巨大街区的道路分解成为一片片,社区与社区明显分离,过分强调着社区的独立性,内部又被进一步细分为更小的单元,没有相互重叠的元素存在。这些被分割出来的块块又各自有各自独立的功能。 分析了这些树形结构的城市乌托邦范式之后,亚历山大给出了一个更为清晰的对于树形结构在城市中的缺陷的说明:“无论何时我们有树形结构,这都意味着在这个结构中,没有任一单元的任何部分曾和其他单元有连接,除非以整个这一单元为媒介。这种限制的危害究竟有多大是难以领悟的。这有点儿像一个家庭中的成员不能自由地和外人交朋友,除非整个家庭和外界交友一样。” 总之,那种强烈的追求整洁和秩序的欲望,已经不是一个自由发展的城市所应该具有的,在一定的规律下的分割,就好像把人的一切行为所对应的区域都进行了分割一样,在这处只能做这件事,而那件事一定要到那处去做才行。从属于城市单元的个体单元(比城市街区小的单元,任何级别,比如人、一个商店、一个公司等等)在树形结构中都不能够单独的、自由的具有意志和自主的行动,这的确是将城市结构简化为了军营结构。

埃 弗洛姆 爱的艺术 读后感

埃弗洛姆爱的艺术读后感 在记忆中,写读后感一直是让我痛苦的事,痛苦的根源在于我读后没有“感”,却为了完成任务硬是要挤出一些感想,总有“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感觉。但在读弗洛姆的《爱的艺术》的过程中,我的感受充满心中,每看一部分都会有新的感觉出现。在怕没有感想可写的问题解决之后我又有了新的焦虑。担心我写的不全面,不能准确的表达出我的感受,或是让读者误解了作者的意思。这个过程体现了人生的一个剪影,那就是人在焦虑和解决焦虑的过程中成长。 为什么这本书让从来走马观花看书的我,能如此细致的读如此多遍。为什么这本书让从不愿意影响别人思想的我,如此热情的向朋友们推荐。为什么这本书让坚信自己观点的我,能如此快的进入另一个新的世界、新的阶段、新的人生呢?这是因为它从另一个视角给出了与这个社会以及我们给出的定义截然不同的含义。 世界万物发生联系都是双方面的,一方面《爱的艺术》这本书的内容很有能量。另一方面看书的人也为看这本书做好了同样重要的思想准备。是读者与作者超越时空通过书这个媒介进行了思想上的交流。我很庆幸我接触到这本书,同时我也庆幸我是在正确的时间看到了这本书。 我们每个人出生时,是个一无所知的孩子。没有自我的意识,需要通过触摸和破坏身边的东西去学习自己与外界的不同。我们在很长一段时间都认为自己和母亲是一个整体。在妈妈的帮助下,在自己的努力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分离。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个体,有能力自己去探索大千世界。但是我们的探索停留在事物的表面,我们看到的主要是使我和其他的人分开的差别。这种差别使人与人之间产生距离,这就是孤独和恐惧的根源。 同人的共有的核心相比,人与人之间在才能、智力和知识上的差别微不足道。要了解这种人共有的核心,必须要深入了解人,而不是停留在表面。如果说身体上的自我意识需要在外界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下形成的话。那么思想的形成、独立和分离也是需要帮助和努力的。 我们思想的建立受到很多无形和有形因素的影响,其影响力最大的是母亲、父亲和社会。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母爱使我一方面得到了幼儿维持生命需要的关心和爱护。另一方面母爱使我发自内心的感到活着真好,当个女孩真好。我得到的健康的母爱不仅仅是把孩子看做自己的一部分,自恋的爱。同时,它也是允许孩子和母亲分离,关心孩子成长的爱。我得到的父爱是有一定要求并且宽容和耐心的。所以家庭给予我一个基本健康的人格。之所以说是基本,是因为他们还是有自身的问题,导致我内心的父亲部分发展的更多,我更多的是理智服从原则,却缺少对无条件爱的向往和信任。在此基础上,我开始了自己思想的人生之旅。在路上,相当长的时间我有很多不确信,我的理智使我感受不到思念、爱、责任心等等感情。这些名词在于我仅仅是别人的,我对于它们的态度是相信有,但在我身上什么时候发生,是否会发生都持怀疑态度。我曾一度认为,太过于理智的我今生没有刻骨铭心的爱情是一大憾事,即使是失恋也是我想要的。但是理智又不可能让我去飞蛾扑火。 我是个被垂青的幸运人,慢慢的我有了很多感受和体会。我发现了内心的某些难以形容的感受和书中的爱是那么的一致。这发现让我惊喜和幸福。 给的最重要范畴还不是物质范畴,而是人所具有的特殊范畴。一个人究竟能给予别人什么呢?他可以把他拥有的最宝贵的东西,他的生命给予别人。但这并不一定意味着他一定要为别人献出自己的生命,而是他应该把他内心有生命力的东西给予别人。他应该同别人分享他的欢乐、兴趣、理解力、知识、幽默和悲伤-简而言之一切在他身上有生命力的东西。通过他的给,他丰富了他人,同时在他提高自己生命感的同时,他也提高了对方的生命感。他给并不是为了得,但是通过他的给,不可避免地会在对方身上唤起某种有生命力的东西。因此他的给同时也包括了使接受者也成为一个给的人,而双方都会因为唤醒了内心的某种生命力而充满快乐。在给的行为中诞生了新的东西,给和得的人都会感谢这新的力量。这一点表现在爱情上就是:没有生命力就是没有创造爱情的能力。马克思极其优美地表达了上述思想。他说:"如果你以人就是人以及人同世界的关系是一种充满人性的关系为先决条件,那么你只能用爱去换爱,用信任换取信任。如果你想欣赏艺术,你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如果你想对他人施加影响,你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如果你想对他人施加影响,你必须是一个能促进和鼓舞他人的人。你同人及自然的每一种关系必须

4-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读书报告(读书笔记)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读书报告(读书笔记) 学院:地球科学学院 课题名称:EH4在黑龙江省某矿区深部岩体 探测中的应用 专业(方向):勘查技术与工程(物探) 班级:勘技11-2班 学生:丁振勇 指导教师:张玉池 日期:二0一五年四月五日 EH4在矿产勘查中应用介绍 摘要 前人在矿产勘查中使用的物探方法多为激电中梯法,并且已经取得较好的效果,我们知道常规电阻率法通常是通过增大AB极距,从而增加勘探深度,但当极距进一步增大的时候,探测深度并不是无限增大,到某一深度趋于饱和值,所以勘探有效深度有限[1],激电中梯的有效勘探深度一般为200米左右。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勘探,我国浅部金属矿产已基本勘探完毕,并且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我国离地表500米以内的金属矿床正在被快速开采并日渐枯竭。因此急需一种新的物探方法来对我国深部金属矿床进行勘探。 电磁法是利用不同频率电磁场,根据岩矿石的导电性和导磁性差异,从而推断出地下介质的分布情况,根据大地电磁法的趋肤效应可知不同频率的电磁波具有不同的穿透深度,频率越小穿透深度越大,所以随着频率的降低,探测深度增大,因此一般电磁法的有效勘探深度为1000米左右[2]。频率域可控源电磁测深法(EH-4)以人工交变电磁场和天然电磁场为场源,当交变电磁场以波的形式在地下传播时,在地球表面某一点使用专门的电磁测深仪进行观测,就可以从地下结构对大地电磁场的频率响应中获取不同深度介质电阻率分布信息。并且EH-4还具有分辨良导介质能力强,不受高阻层屏蔽,性能稳定,轻捷方便等特点,同时还具有现场处理分析的功能,因此利用EH4连续电导率系统进行深部矿产勘探具有很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EH4连续电导率成像系统;金属矿产勘探;电磁法;视电阻率

创新设计心得体会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创新设计心得体会 篇一:创新项目心得体会 一、创新实验理解 创新性实验是旨在引导、开发大学生自主创新的实验,利于大学生开拓思维,进行创新性实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性标准,在大学校园我们学到专业的科学文化知识,但由理论到实践之间有一个过程,大学生创新性实验就给我们这个实践的平台,给我们实现自我的机会。 我们理解到,举办创新实验旨在探索和倡导以本科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验模式,以调动学生自主创新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创造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在充分理解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养成思考问题的习惯、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将知识和实践完美结合,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同时,由于我国的高校教育模式中存在实践和教学衔接薄弱,学生实验动手能力不强的不足之处。无论是大学毕业直接进入社会,还是读研继续深造,自主创新能力极其重要。

这就要求我们在本科阶段的学习中,尝试着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学习心态,以便更好的和社会实践或者研究性学习相融合。这也就显示出了创新实验的重要性和深远意义。 二、实验过程中的感悟 举办创新实验旨在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以及实 验实践能力。这也就要求参与者有自主实验和创新的能力,在项目实践中得到锻炼。自确定课题以来,通过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研究、不断总结,我们的实验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在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终于完成了本项目。通过这次参加创新实验,使我们受益匪浅。下面谈谈在参加实验过程中我们的体会。 1、在实验初期,由于知识方面的欠缺,实验进度很慢,我们及时调整方案,先花一段时间去学习相关知识,在此过程中我理解到实验最重要的是把实验原理吃透,再对实验设计详细的实验步骤做出合理合乎实际的设计,最后才能取得预期成果。 没有这次创新实验,我们不会了解到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也不会了解到太空诱变育种的特点,更不会有实现个人想法的机会。这就体现了创新实验的一个目的:在充分理解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利用所学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将知识和实践完美结合,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2、在创新实验的过程中,感悟到实验最根本的是把原

城市设计(上)——设计方案读书笔记

城市设计(上)——设计方案 [德]迪特尔·普林茨 本书是为德国高校建筑学专业/城市规划专业/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生专门撰写的《城市设计》教科书,分上、下两册。本册主要讨论城市设计的基本方法,包括现状调查、目标设定、方案设计,及道路交通、噪声防护、道路照明、开放空间、住区住房、配套设施等方面的设计手法。此书,可以让“城市设计”不再炫耀,更加的理性化。 读书笔记主要集中在第四章——设计的基本方法。学习了解在设计中的一些基本的布局形式、尺寸以及组织形式,使得以后的设计能够更加科学、理性化和人性化。 设计的基本手法 1 交通 城市交通规划必须满足以下前提条件 ——维持绝对必需量的交通。 ——当分配交通流量时,就以所有的交通方式作为对象,这时,尤其应促进非机动化的私人交通以及公共的客运交通。 ——公平考虑所有居民所拥有的交通机动化需求和可能性。 ——对比要的交通流进行引导,从而尽量减少交通问题对于生活质量的侵害。 ——充分考虑环境保护、能源节约与国民经济方面的可能性。 例:一个居住区的道路网开发 合理的开发模式——集中布置的居民点 建筑在空间上相对集中布置,日常生活必须的设施在步行范围内。远距离的目的地与住宅间通过公共交通工具联系。 优点:大大限制了机动车交通,只需要较少的交通用地。能源消耗较少,环境污染也较轻。 1.1 步行交通 步行交通必须是连贯并且有着明确的目的地指示的道路结构,步行者的安全和活动灵活性必须优先考虑,同时还要考虑步行的舒适性。 步行者的出行半径收到目的地与个人之间的关系、个人条件、道路频度和阻碍等因素的影响。在步行交通中,特别需要保护婴儿、小学生和老人的安全。 以下道路的安全性需要优先考虑: 1.步行者来往频繁的道路 2.不以车辆通行为首要用途的道路,例如游憩道路和购物街到。

《爱的艺术》读后感1500字

《爱的艺术》读后感1500字 导读:本文《爱的艺术》读后感1500字,仅供参考,如果能帮助到您,欢迎点评和分享。 “一无所知的人儿也就一无所爱,什么都不做的人儿也就什么也不懂。什么都不懂的人儿是没有价值的。懂得事理的人儿也懂得爱、观察和发现……对事物本质了解得越多,也就越钟爱……设想所有水果与草莓同时成熟的人儿也就对葡萄一无所知” 在本书的开篇,弗洛姆引用了帕拉塞萨斯(德国医学家,自然科学家及哲学家)的这句看似与感情无关的古话,却在必须程度上证明他的观点,若想获得爱,则需了解爱。 弗洛姆是著名的德国(后加入美国籍)精神分析学家、社会学家和哲学家,他长期研究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主义,试图保存两者的真理,用对方的原理修正进行另一方的理论,得出最后的综合体。他论述最多的是人的存在、人的本质、人的爱、人的异化、人的解放问题。这本《爱的艺术》是一部以精神分析的方法研究和阐述爱的艺术的理论专著。自1956年问世以来已经被译成20多种文字,至今畅销不衰,被誉为当代爱的艺术理论专著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在本书的开始,弗洛姆即指出,爱是一门艺术,就像生活中的其他艺术一样,要学习如何爱就像学习其他艺术一样,先需了解爱的理论,再探讨爱的实践。弗洛姆所讲的爱的实践,绝非一般畅销书中的夫妻情侣“相处之道”,而是就个人自身行为进行的探讨。但是

长久以来,为什么多数人认为爱是不需要学习呢弗洛姆在书中阐述道,大部分人认为爱不需要学习的前提主要为以下三点:第一,多数人宁愿把爱当成被爱的问题,人们不断付出努力获得大众的认可,使自己变的“可爱”,这样迫使男性取得成就,获得他自己所处的社会条件最大限度的地位和财富,女性透过修饰仪表健美等来吸引男性;第二,把爱的问题设想为一个对象的问题,而不是潜力的问题;第三,把最初坠入情网的经历与爱的“久恒”之间的区别混淆了。这三点真是字字珠玑,就拿第一点来说,此刻的八零九零后都是独生子女,多少有些“自私”,常更渴望被关注被爱,而不愿意付出自己的感情去关心对方,熟不知,“握紧拳头,里面什么也没有。张开双手,你就拥有了整个世界。”持有“被爱比爱更幸福”这种言论的人,多数是不成熟的。而提到第二点,强调爱的对象就像在中国强调“缘分”。不少书中的“感情警句”不断地告诉大家,“世界上总有一个人在等着你”,其实不少任性的年轻人不懂得爱,总是错过了一个又一个“对的人”。 在本书里,弗洛姆也谈到,在交易盛行和奉物质财富为首要价值的资本主义礼貌中,人类爱的关系遵循统治商品交换和劳动力市场的相同规律,以“互利交换”的思想为基础,估计自己和对方在社会中的价值,力图做一个交易,此交易即称之为感情。 弗洛姆认为,以上提到的这些都不是真正的爱。马克思曾强调过知识和成熟在感情里的重要性,也曾在给朋友的信中谈到,“你就应思考在结婚以前成为一个成熟的人”。弗洛姆的观点类似,成熟的人

毕业设计(论文)读书报告(读书笔记)

毕业论文读书笔记 08011226-梅路遥- 会计085 一、本科论文一般包括哪几部分 1、封面:包括学校名、题目、作者姓名、专业班级、学号、指导老师姓名、完成时间等。题目字数一般不超过20个字,有特殊要求的可加注副标题。 2、摘要与关键词:摘要字数一般为300个字左右,关键字3-5个,列在摘要的左下方。摘要和关键词是对毕业论文研究课题的内容、方法和观点以及取得的成果和结论的概括性综述。英文摘要的内容要与中文摘要的内容相一致。 3、目录:目录可按二级或三级标题编写,要求层次清晰、设计美观;目录中的标题应与正文中的标题一致,附录也应依次列入目录。 4、文本主体:文本主体一般包括引言、正文与结论三部分,引言部分是论文的开头部分,它写在文章的最前面,用来说明你为什么要写这篇论文。这部分很短,常用一小段文字表述,但要注意的是,不要与你的摘要重复。摘要是简要地说明你的文章写了什么,而引言是说明你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侧重点不同。正文是毕业论文的核心,作者要对课题的内容及成果进行详细表述、深入分析和充分论证;结论是对整个毕业论文工作进行归纳和综合,阐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见解或建议。具体规范要求如下: (1)标题:毕业论文的全部标题层次应清晰规范 (2)注释:毕业论文中引述别人的观点、统计数据或计算时必须注明出处;有需要解释的内容,也可以加注说明,注释可采用脚注 (3)量和单位:文中出现的物理量和单位符号要求符合国家标准 (4)插图:曲线图、示意图和照片在正文相应位置放置,并写明图号和图题,图号和图题应放在图位下方居中处,字体为宋体小5号。 (5)表格:表号和表题放在表格上方正中位置,表号后空一格书写表题,字体为黑体小5号。 (6)数字:毕业论文中的测量、统计的数据及图、表、附注、公式一律采用阿拉伯数字。 5、参考文献:按文献的拼音或者顺序,列在论文正文后面,先中文后英文; 6、致谢:在文章结尾处通常以简短的文字对工作过程中曾给自己以直接帮助的指导教师以及相关人员表示谢意。这不仅是一种礼貌,也是对他人劳动的尊重,是治学者应有的作风。 7、附录:对于一些不宜放入正文中、但作为毕业论文(设计)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或有参考价值的内容,主要包括设计图纸、原始数据、计算程序及说明、过长的公式推导等,其中设计图纸可另附。 二、本科毕业论文与硕士毕业论文的结构差异 硕士毕业论文的一般结构包括引言、文献回顾、理论阐述、案例、结论这几部分,所以本科毕业论文和硕士毕业论文的结构基本相同,只是硕士毕业论文需要的创新能力和专门的研究能力也较高,需要提出新的见解,而本科毕业论文只是要求具备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 三、文献综述撰写应注意的问题 1、文献综述应紧紧围绕研究问题,所引述文献应与课题直接相关,相关性要强 2、文献综述应突出综述二字,尽量避免大量引文,内容要精炼 3、文献综述所引述文献应尽量是原文,尽量避免引用他人对原始文献的解释或转述 评述(特别是批评前人不足时)要引用原作者的原文(防止对原作者论点的误解),不要贬低别人抬高自己,不能从二手材料来判定原作者的“错误”。 4、文献综述所引述文献应有所选择,尽量来自政府、专业的学术研究机构、有影响的正式出版物及有影响的专业人士等 5、文献综述所引述文献应有所选择,尽量是最近5年一10年的 6、文献综述所引述文献应有所选择,尽量是重要文献 注意引用文献的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在搜集到的文献中可能出现观点雷同,有的文献在可靠性及科学性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在引用文献时应注意选用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较好的文献。 7、文献综述应有述有评,对所引述文献应做提炼、分析,尽量避免对所引述文献只做一般性简介

街道的美学 读书笔记

街道的美学读书笔记 2010-10-04 17:34:59 背景介绍: 芦原义信(1918—2003)日本当代著名建筑师。毕业于东京大学建筑系、哈佛大学研究生院,在研究生毕业后,他曾在著名建筑师马歇。布劳耶历事务所工作过一段时间,后建立自己的芦原义信事务所,在60年代,他先后任日本法政大学、武藏野美术大学和东京大学教授,曾担任日本建筑学会主席、日本建筑师协会主席。其设计代表作包括东京驹泽体育馆、索尼大厦、东京国立历史民俗博物馆、东京艺术大剧院等。实践经验十分丰富。 全书概述: 《街道的美学》和《续街道的美学》集中体现了芦原义信以“外部空间设计”为中心的建筑美学思想。1960年起,他即开始研究外部空间问题,为此曾两度到意大利考察。因为作者具有东西方的教育背景,所以作者在书中既引用来自西方的格式塔理论,又引用中国的“阴阳”学说,对日本和西欧国家的建筑环境与街道,广场等外部空间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比较,提出了积极空间、消极空间、加法空间、减法空间等一系列饶有兴味的概念;但在我看来,这本书最重要价值在于,芦原义信归纳出了东方和西方在文化体系,空间观念,哲学思想以及美学观念等方面的差异,并对如何接受外来文化和继承民族传统问题提出了许多独到见解。在提出这些差异的时候,作者却往往能从一些敏感的生活细节出发,从中挖掘出背后的深刻根源,中西结合,小中见大,令人敬佩。 同时,芦原义信这部《街道的美学》和《续街道的美学》一扫现代西方建筑理论虽言之凿凿却无法直接指导设计实践的弊端,而把当代许多建筑理论、丰富的知识寓于通俗易懂的流畅文字中,通俗而不浅薄。并且,作者又把这些理论应用于自己的建筑创作,通过自己的大量作品说明这些理论,故理论性强但又不脱离实

创新设计计划_策划计划.doc

响导体中的电流后,教师接着演示图7-5的实验,揭示电阻与导体温度的关系;或由学生设计出实验方案,上台演示。 (五)合四为一 建立概念 教师总结实验成果,分析后指出:通过上面的实验,我们找到了会影响电流大小的四个因素。对一段导体而言,它的材料、长度、粗细都是确定的,它们各自对电流施加的那部分影响也是确定的。因而整个导体对电流施加的总体影响也就确定了,这一总体影响就是各个部分因素影响的总和。既然导体都有一个确定的对电流的总体影响,我们就可以定义一个物理概念来表示这一总体影响。这就好比用总分来描述某同学总体的考试情况的好坏一样。教师要求学生思考,我们该怎样来定义这一概念?这一概

念和导体的四个具体因素又有什么关系? 学生围绕如何定义概念来表示导体对电流的总体影响进行讨论。 教师视情况,给予提示、启发。电流是自由电荷的定向移动,对流动的影响,可从两个角度来描述,一是从“促进”的角度,即导体使电流更顺畅地流动;二是从“阻碍”的角度来描述,即使流动受阻。 学生交流、评价概念的定义。归纳出:

(1)可定义成导体的导电性,导线的导电性能与长度、粗细、材料和温度有关;导线越长、越细,导电性能越差。 (2)也可定为导体的阻电性,既对电流的阻碍作用,阻碍作用的大小与导体的长、粗、材料和温度有关,导线越长、越细,对电流的阻碍作用越大。 只要学生能表达出大概的意思,教师就予以有力的赞扬。接着教师再介绍“电导”、“电阻”的概念,进一步肯定学生探索的成功,引导学生体验喜悦情绪。 (六)自学阅读

交流笔记 学生自读教材,摘录读书笔记。 交流、互评笔记。主要评价:重点内容是否齐全,组织是否清晰。 (七)自由提问 解疑答难

《爱的艺术》读书笔记

《爱的艺术》读书笔记 书名:《爱的艺术》 作者:【美】艾.弗洛姆李鸣健译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类型:自购书 内容笔记: 第一章爱是一门艺术吗? ·产生在爱这件事情上一无所学的观点的原因 ①认为爱情首先是自己是否能被人爱,而不是自己有没有爱的能力的问 题。 ②认为爱的问题是一个对象的问题 ③人们不了解“falling in love”和“being in love ”之间的区别。 ·学会一门艺术的步骤是什么? ①掌握理论 ②掌握实践 ③要把成为大师看得高于一切 第二章爱情的理论 (一)爱情是对人类生存问题的回答 ·人是一种意识到自我存在的生命。人意识到自己,他人,人的过去和发展前途的可能性。人对他的单一存在的觉悟,对他短暂生命的觉悟,人意识到身不由就,死的必然,人知道自己的孤独和与世隔绝,意识到面对社会和自然的威力,自己的无能为力。——所有的这一切,使得他的特殊和孤寂的存

在成为无法忍受的监禁。如果人不能从他的监狱中解放出来,如果他不能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同他人或周围世界结合在一起。他就会疯狂。 ·人——所有时代和生活在不同文化中的人——永远面临同一个问题。即:如何克服这种孤独感,如何超越个人的天地,实现人类的大同。 ·达到这一目的(人与人之间的结合)的途径: ①纵欲:特点一方式都是强烈的 特点二需要整个身心的投入 特点三需要不断重复 ②同一组人保持一致:参加者为了使自己属于这一部分人而失去了大部 分个性。 在专政国家中,通过威胁和恐怖手段制造同 一状态。 在民主国家中,人们变成一个模式,因为人们总想通过某种方式实现与他人 的结合,如果没有别的更好的方式,那就只 能采取同一人群的同一方式。 ·要求消除所有差别的倾向&平等概念和实践的密切关系: 平等概念的发展: ◎犹太经书,肯定了人的一次存在性。“谁拯救了一个生命,就等于拯救了全世界;谁破坏了一个生命,就等于破坏了 全世界。” ◎西方启蒙运动哲学,平等是指发展个性的条件。康德认为,人永远不应该是实现他人目标的工具,人本身,就是一个

毕业论文读书笔记15篇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读书报告(读书笔记) 学院:管理学院 课题名称:中国企业在柬埔寨的投资 现状分析 专业(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 班级: 学生: 指导教师: 日期: 2013年4月 读书笔记一:

《中国两企业在柬埔寨投资112亿美元》读后感 时间:2013年1月5日 为了解中国企业投资柬埔寨的现状,须从国情入手,对基于大环境对外贸易下的中国企业投资柬埔寨的有一定了解。于北京时间1月3日晚上消息阅读了《纽约时报》2013年的《中国两企业在柬埔寨投资112亿美元》消息 此篇文章从中国企业投资柬埔寨的金额来描述柬埔寨在中国的投资下发展规模。 主要特点有以下几点:现在已有两家中国公司同意在柬埔寨投资112亿美元用于建设一条400公里长的铁路、一家钢铁厂以及一个海港,这将是柬埔寨史上得到的最大一笔投资。 柬埔寨钢铁矿业工业集团董事长张传利周三表示,柬埔寨钢铁已经雇用中铁集团为其建设一条250英里长的铁路用于连接其在柬埔寨北部柏威夏省一家钢铁厂与南部国公岛一港口。 预计建设铁路与港口的成本为96亿美元,建设钢厂的成本为16亿美元。贷款与投资让中国在东南亚国家联盟10个成员国中获得更多的政治盟友,东盟计划在2016年前形成贸易共同体。这一协议在本周一达成,在此前三天,中国浦发机械工业股份有限公司与柬埔寨石化宣布将共同建议一个23亿美元的炼油厂,年炼油能力为500万吨。中国企业还计划在邻国老挝建设一条70亿美元,400公里长的高速铁路,并试图在泰国赢得建设新线路的合同。第一,增速较快但是市场份额占有率较少。第二,出口商品结构发展不尽合理。 对于这个问题亚洲开发银行资深经济学家Peter Brimble表示,铁路项目的规模令其震惊。Brimble表示,“这肯定是柬埔寨有史以来最大的项目。”Brimble曾参与亚洲开发银行柬埔寨650公里废弃铁路线的修复工作。他表示,“也许建设一条新铁路更省事,让我们拭目以待。”

读书笔记《外部空间设计》

读书笔记 ——《外部空间设计》 从文化站到别墅,在接触、学习并不断熟悉建筑设计的过程中,我很明显地认识到自己对外部空间的考虑有了很大的变化:从最初只考虑建筑本身到开始凭感觉增加一些环境,再到有意识地依据地形及建筑形态添加一些景观及灰空间。我对外部空间的认识和理解不断加深。《外部空间设计》这本书的确让人意识到外部空间的重要性、多变性及趣味性, 一.关于积极空间和消极空间 积极、消极空间是外部空间的基本概念引申出的思考,书中写到: “空间基本上是由一个物体同感觉它的人之间产生的相互关系产生的。这一相互关系主要是根据视觉确定的,但作为建筑空间考虑时,则与嗅觉、听觉、触觉也都有关。即使是同一空间,根据风、雨、日照的情况,有时印象也大为不同了。” “外部空间是从自然当中由框框所划定的空间,与无限伸展的自然是不同的。外部空间是由人创造的有目的的外部环境,是比自然更有意义的空间。” “外部空间不是无限延伸的自然,而是‘没有屋顶的建筑’。” 正因为空间是人与物的相互关系所形成的,也就有了积极与消极的区别。建筑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人,即每一个建筑所追求的是给予人积极的影响。外部空间作为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自然也如此。设计时以人为中心,将周围的景观通过不同的处理方式收入人的视野,这时美景才是有价值的:美景给予人积极的能量,人回馈美景相应的赞美、珍惜、保护,这样的合作才是双赢的。这样创造的空间应是高于自然景观的,这样的设计自然是协调统一的。 别墅作为一种用于享受高品质生活的居住空间,其外部空间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建筑与环境的融合、建筑与景观的搭配、自然与设计感的结合都体现着外部空间的灵活多变,给了设计者很大自由度的同时也给了他们很大的难题。 二.关于尺度与质感 “一般认为,人的眼睛以大约60度顶角的圆锥为视野范围,熟视时成为1度的圆锥。” “人在看前方时,如果按2:1比例看上部,即成为40度仰角。如果考虑在建筑上部看到天空,那么建筑物与试点的距离与建筑高度之比为2时,则可以整体地看到建筑。” “当建筑只有孤立一幢时,是雕塑式的、纪念碑式的,在其周围存在着扩散性的N空间。当那里再出现一幢建筑,二者之间就开始产生封闭性的相互干涉作用。” “当两个人非常接近时,人的脸部高度H与脸与脸之间的距离D之间D\H<1,即成为干涉作用很强而极为亲密的关系。达到D\H>=1为普通关系,是只能意识到脸部的恰当距离。

读书笔记创意设计

读书笔记创意设计 创意设计基础 第二章设计元素 一、线条 用线条营造气氛:水平直线置于图形中央,由白色空间环抱,显得平稳舒坦。同意的线条偏离中央,并形成角度,给人以较为活跃的感觉。水平线通常传递一种平静的情绪;而垂直线则给人以井然有序的动感;折现能为设计增添紧张和无序的气氛;曲线像大多数线条一样,可以指示方向,除次之外,曲线也能为设计增添流动的感觉。 用线条进行构成 用线条增加纹理 二、文字 使用文字创造气氛:在一副设计中,常常可以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字体,而保持作品的整体和谐与统一。事实上,使用反差强烈的字体可以增强趣味,例如经典。优雅的Goudy Oldstyle字体配上粗重的Univers粗体或黑体字,往往令人耳目一新。在杂志的一页中,不妨把衬线字体和无衬线字体同时使用:一种用于正文,另一种用于标题/说明或附属性文字。字体的变化类型多种多样 选择恰当的自豪和字体 文字可以构成形状

字体风格:永恒经典与时尚流行 三、图形 图形可以用多种方式创造 图形能够激发兴趣 图形的组织功能 图形也能成为创意的工具 四、纹理 纹理的多种用途:A纹理可用于填充图形,或者作为背景尘土文字和线条,营造特定的氛围。即使不是特意加入,纹理也可能以耨中形式存在,如纸张、电脑荧光屏以及其他材料都具有各自的纹理B讲平时难得拼凑在一起的纹理互相搭配,形成对比,可以产生饶有风趣的效果。 第三章结构 1、平衡 获取平衡的路径不止一条 平衡有助于营造气氛:对称、非对称、非对称平衡、紧张感 2、对比 对比是自然而成、无处不在 对比能强化创意 对比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明度、色彩、形状纹理的对比。字体设计中的对比。

城市意象读书笔记.doc

《城市意象》读书报告

浅析《城市意象》 1.书籍简介 《城市意象》是一部影响了世界各国城市设计的理论著作,它的作者凯文.林奇是当代著名城市设计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林奇的一生致力于城市设计理论的研究,他还因在MIT的出色教育成就被誉为一位杰出的城市设计教育家。 《城市意象》的研究始于对城市地理学量化研究方法的质疑和批判。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对城市空间组织和内部模型的大量实证研究使人们认识到理论模型的预测与实际观察结果之间存在着许多差异。因此开始对根据小样本建立的模型运用到达分为区域或把有限的地区性模型无条件推广到其他地区提出了疑问,并且人的行为多是处在一种假设状态的研究,真实生活中往往呈现出非理性状态。这种对量化研究的不满以及对规范模型可接受性的质疑,导致了60年代后期对个体行为的普遍关注,从而形成了风行于70年代的“行为革命”。凯文·林奇他便是把研究建立在行为研究的方法之上 ,强调对个体以及对该行为产生影响的个体知觉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对个体和集体的心智图研究,借鉴了各项实验研究方法 ,如访谈、画图、情景的界定、描述、重复再现、系列再现等对个体获取的信息进行数据分析。 凯文·林奇在这本书中首次将环境心理学引入其中,这是一本有关城市意象研究最具影响的著作。书中林奇通过以上方法对美国三个城市——波士顿、泽西城、洛杉矶的城市意象作了调查和分析,提出了有关公众意象的概念,并就城市意象及其元素、城市形态等问题作了论述。 2.内容概述 书中所说的城市意象,可理解为由于周围环境对居民的影响而使居民产生的对周围环境的直接或间接的经验认识空间, 是人的大脑通过想象可以回忆出来的城市印象, 也是居民头脑中的“主观环境”空间,林奇对这种人们对于城市环境的感知进行了具体的研究。 “一个可读的城市,它的街区、标志或是道路,应该容易认明,进而组成一个完整的形态”,这种通过清晰、协调的形式,满足生动、可懂的外形需要来创造意象的功能,是城市迈向内在意蕴表达的重要的第一步,一个高度可意象的城市应该看起来适宜、独特而不寻常,应该能够吸引视觉和听觉的注意和参与。基于这种观点,林奇进一步将城市意象中物质形态的内容归纳为五种元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这五个要素的提出在城市研究领域有较大的影响,也是我们在目前城市设计中关注的基本要素。 林奇将五要素称之为充当城市设计的标准元件,在详细分析这五种元素时,他又引入空间、结构、连续性、可见性、渗透性、主导性等设计特性与之相结合,从而创造出一套崭新的设计理论和方法。城市设计不应再是建筑师或城市规划设计师的主观创作,而应是探索每座城市的自然和历史条件及其特色,并加以组织发挥,使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特点,使每座城市都有其本身的可意象性。 3.城市意象及其元素 在城市意象中,林奇关注的是城市的视觉品质。在组成这些视觉品质的环境意象中,道路、边界、区域、节点、标志物五元素尤为重要。提高城市的可意象性就是使它在形象上更易于辨别和组织。城市区域组成,区域由节点组成,由边界限定范围,通过道路在其间穿行,并四处散布一些标志物,元素之间有规律地互相重叠穿插。

《建筑设计空间构思方法》读书笔记

《建筑设计空间构思方法》 ——读书笔记 广义的设计,通常是指通过分析,综合与创造满足某种特定功能系统的一种构思活动。 事实上,建筑在创造人们所需要的生产,生活,娱乐和文化的空间时,是在进行着一种城市组织结构的延续工作。以往较多的注重解决建筑的内系统(内部空间),现已被同等重视内系统与外系统(外部空间)所代替,即环境系统设计,包括环境艺术设计。 第一篇序列设计方法论 序列系统有如下意义:序列系统是一种开放式的构架,可以不断的更新和补充设计内容;它能提供后一个脉络,通过识别建筑物的各元素,然后再使其组合起来;有利于把复杂的设计问题简单化。 建筑设计的本质就是编序的过程。 有元素,性质,准则组成的序列可分成机能,空间,几何学,环境系统,外壳等五种序列系统。五个系统在设计时同时使用。 一机能 机能系列中最重要的是使用建筑物的活动方式。这些活动在图纸上将变成面积分配,空间及材料的运用,表面及出入口的安排,以及编入关系序列。活动不单是在建筑内部,还有杂建筑物附近及四周的活动。从内外活动中确定其重要活动和次要活动。 机能准则包含各种相同性质聚集而成的活动集群以及因为行动顺序而产生的有序活动。把活动分群分区,从而可能出现在垂直剖面和水平面上。 二空间 设计建筑时,空间编序前,建筑师必须决定于各种不同类型活动的分离聚散,并应恰好地将活动包含其中并与活动和谐。然后依据平面面积的要求和剖面所需的空间尺度来研究空间的实际尺寸。这些空间必须容纳除人以外的附加面积。空间的高度既是对平面面积比例的反映,也应反映出人类心理层次的舒适程度。 空间形状取决于活动模式,得出一个可能是不规则的理想空间形状,再由其它序列系统修正它。 尺度是空间最重要的性质,包括一般尺度,纪念性尺度,震撼性尺度等。 建筑入口是体现建筑序列的关键部位。(后面将专门谈到入口设计) 三几何学 几何学研究几何序列与建筑物表面,边缘,高度等之间的关系。 建立几何序列的目标是使建筑物各元素之间尽可能达到有机的几何关联。 空间一几何关系组成的系统是线和点。 空间可以沿一条线或沿线的两侧安排,也可以沿着几条线安排。空间与线型之间的相对距离形成的体系,可以用来作为空间与线型发生序列关系的基础。 点可以是一个空间,也可以是一个区域。 几何组合可以造成强烈的次序感,在所有的建筑元素之间形成高度的几何关联性。因活动分析所形成的空间性质要与几何序列空间的排序完全一致。 空间的一般形态有立方体,圆拱,半拱,圆柱体,半圆柱体,拱廊,金字塔形和晶体。这些

《城市建设艺术》读书笔记

一、作者简介 (一)生平 卡米诺·西特(Camillo Sitte)奥地利人,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著名的建筑师和城市设计师。他于1889年出版《城市建设艺术》(The Art of Building Cities)一书,当时在技术领域取得了很多成就,而在艺术领域的成就几乎为零,壮观的纪念性建筑往往屹立在缺乏构思的、尴尬别扭的环境之中,该书批评了当时在城市设计中盛行的形式主义刻板模式,认真总结了中世纪城市空间艺术的有机和谐特点,努力探索城镇建设的内在规律。他非常强调城市空间要和自然环境相协调。 (二)影响 他的这些理论都是从大量分析中世纪欧洲城镇的实例中总结出来的,对后代影响很大,形成了“城市的艺术”(Civic Art)这一专门领域。对伊里尔·沙里宁(Eliel Saarinen)的“有机生长理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国外许多近现代城市设计著作如《城市艺术》(Civic Arts)、《城镇设计》(Town Design)、《城市空间》(Urban Space)等都引用他的论述。英国建筑师吉伯德设计哈罗新城时,不能不说是受到西特的城市艺术学说的影响。” (三)地位 西特的《城市建设艺术》在西方规划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学术界常常将西特和他的这本书与现代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的开端紧密联系在一起。“将西特称为现代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的第一人,将此书称为现代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的第一本经典著作是不为过誉的。” 二、历史背景 西特考察了大量中世纪欧洲城市的广场和街道,总结出这些街道和广场的特点:以人为基本出发点,提供了大量宜人尺度的公共空间,人们乐于在户外交流、活动。而他当时所处的时代是工业革命以来的大发展,城市不再以人为基准点而是汽车,快速路为设计原则。而当时建筑的内部变得日益舒适,从而使人们失去了对在外部空间中进行露天活动的欲望,导致许多人不愿意外出活动。他针对这一现状并结合中世纪的城市原则,归纳出适应当时条件的城市建设艺术原则,提出了一条在城市内形成一种具有文化和情感刺激的室外生活环境的美学途径,同时也奠定了建筑应是反映时代条件的有机的城市形态环境的一部分,注重城市空间形态与形体的设计。 西特认为:如果我们能得到一些建筑物间的开敞空间,步行者就会从漫长的隧道式的街道中得到解脱,小的开敞广场就能使朝向他们的建筑物与之产生一定的关系,这些室外空间就能提供改善了的外观,以及为生活和工作在建筑物中的占有者提供阳光和空气。 三、文章核心内容 本书作者在研究中世纪广场和城市平面的基础上找寻它们美的因素,然后总结一些原则,这些原则被人理解后,就在实际中加以利用。 (一)建筑物、纪念物及公共广场之间的关系 在中世纪,重要的建筑物往往集中于一个地方并有喷泉、纪念物和雕塑的装饰。这一形象能唤起人们的历史记忆并能在内心深处得到共鸣。广场和其周围的建筑物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每个广场都有适当的比例,装饰广场的雕塑等与广场的比例是在一个体系内的,两者相辅相成,整合出一个更高层次上的宜人空间,吸引的大量市民的参与。而当时西特所生活的环境却是另一番景象。各个重要的建筑松散地布置着,广场和其周围的建筑缺乏联系,公共广场也游离于这一整体之外,充其量只是一些停靠机动车的地方,不再有人的参与,严格意义上可以说:“广场已经‘死去’。”此外、广场的比例也

爱的艺术 弗洛姆 读书笔记

爱的艺术弗洛姆 题记: 一无所知的人什么都不爱。一无所能的人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懂的人是毫无价值的。但是懂得很多的人,却能爱,有见识,有眼光……对一件事了解得越深,爱的程度也越深。如果有人以为,所有的水果都同草莓一起成熟,那他对葡萄就一无所知巴拉塞尔士* *巴拉塞尔士(1493-1541),德国医学家,自然科学家及哲学家。 前言 这本书要告诉读者:爱情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这本书要说服读者: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每个人都可以问问自己,你确实见过多少真正有能力爱的人呢? 对爱情的三个错误看法 1.大多数人认为爱情首先是自己能否被人爱,而不是自己有没有能力爱的问题。因此对他们来说,关键是:我会被人爱吗?我如何才能值得被人爱?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们采取了各种途径。男子通常采取的方法是在其社会地位所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地去获得名利和权力,而女子则是通过保持身段和服饰打扮使自己富有魅力;而男女都喜欢采用的方式则是使自己具有文雅的举止,有趣的谈吐,乐于助人,谦虚和谨慎。 2.很多人认为在爱这件事上一无可学,他们认为爱的问题是一个对象问题,而不是能力问题。他们认为爱本身十分简单,困难在于找到爱的对象或被爱的对象。当代文化是以购买欲以及互利互换的观念为基础。现代人的幸福就是欣赏橱窗,用现金或分期付款的方式购买他力所能及的物品。爱情的产生往往是以权衡对方及本人的交换价值为前提,我想做一笔交易,那我既要考虑从社会价值的角度出发,对方值不值得我追求,也要考虑基于我的一目了然的实力以及潜在的实力,对方会不会看中我。在这笔交易中,如同购买地皮一样,对方的有发展前途的潜力也起到很大的作用。在一个商业化占统治地位以及把物质成功看得高于一切的文化中,事实上是没有理由对下列事实抱有吃惊的态度:人与人之间的爱情关系也遵循同控制商品和劳动力市场一样的基本原则。 3.第三个错误是人们不了解“堕入情网”同“持久的爱”这两者的区别。如果我们用falling in love和being in love这两个英文搭配也许就能更清楚地区分这两个概念。两个相互陌生的人,当他和她突然决定拆除使他和她分隔的那堵高墙,相许对方,融为一体时,他俩相结合的一刹那就成为最幸福、最激动人心的经历。这一经历对那些没有享受过爱情的孤独者来说就更显美好和不可思议。这种男女之间突如其发的奇迹般的亲密之所以容易发生,往往是同异性的吸引力密切相关或者恰恰是由此而引起的。但这种类型的爱情就其本质来说不可能持久。这两个人虽然慢慢熟谙对方,但他俩之间的信任会越来越失去其奇迹般的特点,一直到隔阂、失望和无聊把一息尚存的魅力都抹掉为止。当然一开始双方都不会想到这点。事实是:人们往往把这种如痴如醉的入迷,疯狂的爱恋看作是强烈爱情的表现,而实际上这只是证明了这些男女过去是多么地寂寞。 再也找不出一种行为或一项行动像爱情那样以如此巨大的希望开始,又以如此高比例的失败而告终。如果是别的事,人们会想方设法找出失败的原因,吸取教训,以利再战或者永远洗手不干。但因为人们不可能永远放弃爱情,所以看起来只有一条可行的路,那就是克服爱情的挫折,找到原因并去探究爱情的意义。 在这方面采取的第一个步骤是:要认识爱情是一门艺术。人们要学会爱情,就得像学其他的艺术—如音乐,绘画,木工或者医疗艺术和技术一样的行动。 可以简单地把学会一门艺术分成两个部分,一是掌握理论,二是掌握实践。只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