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为五斗米折腰事权贵,甘为五斗米弯腰耕田园

不为五斗米折腰事权贵,甘为五斗米弯腰耕田园
不为五斗米折腰事权贵,甘为五斗米弯腰耕田园

不为五斗米折腰事权贵,甘为五斗米弯腰耕田园

——陶渊明从出仕到归隐的生命历程

摘要:陶渊明生活在先秦之后中国历史上又一个思想大解放的时期----魏晋时期。在历史的长河中,这是人的生命意识和生命情绪全面觉醒的时期。生命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人们都在思考着生命应以何种方式来体验和度过。因此魏晋时期开始有了自觉意识的文学。

与那个时代文人们的个性张扬、延长生命长度和增加生命密度不同,陶渊明以自己别具一格的生命体验方式,以活跃的思维、敏锐的智慧、诗意的情感和优美的语言,对自身生命存在进行感受、体悟、想象、思考,从而艺术化展现出作家的心灵世界和生命理念等。

陶渊明的作品今存诗125首,赋、文、赞、述等12篇,这些是作者用毕生精力书写的生命历程,这些感受、体悟、想象、思考,是陶渊明心灵世界、生命理念的集中展现。这样的作品如同一面镜子,烛照社会人生,洞察风风雨雨,在心灵深处作个性化的评判。而这些作品蕴含的生命历程,就是他心灵镜子的折光,烙上了他生命体验的真迹。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他对政治抱负、对人生苦难、对亲情友情、对田园甘苦、对爱情意趣、对生命消亡的真切而细膩的体验。这些内容是陶渊明诗文的灵魂,是陶渊明个性特色的体现。正是这从出仕到归隐的生命历程,成就了陶渊明这位杰出的诗人,奠定了他田园诗始祖、隐逸诗人之宗的五文坛地位。

关键词:陶渊明;诗歌;出仕;归隐;生命历程

Abstract: Tao Yuanming life in the Chinese history of pre - Qin after a ideological liberation period ---- Wei and Jin Dynasties. In the long river of history, which is the overall period of the awakening of human life consciousness and life emotions. Life to become the object of attention, people are thinking about the way in which life should be to experience and spend. Wei and Jin Dynasties began the literature of self-consciousness.

Personality and literary men of that era publicity, to extend the length of life and increase the life of different densities, Tao Yuanming in their own unique way of life experience, active thinking, keen intelligence, the emotions of poetic and beautiful language, the existence of their own life to carry out the feelings an understanding, imagination, thinking, to the art show the writer's inner world and life philosophy.

Tao Yuanming's works kept this poem 125, 12 Fu, Wen Chan, references, etc. These are the author spent his whole life writing life course, these feelings to an understanding, imagination, thinking, Tao Yuanming inner world of the concentrated expression of the concept of life . This works like a mirror, candles social life, insight into the ups and downs, deep in her heart for the personalized judgment. The life histories of these works contains the refractive index of the mirror of his soul, branded on his life experience authentic. One of the most striking is his political ambitions, the suffering of life, the pastoral joys of family friendship, love charm, life and the demise of real and delicate experience. These elements are the soul of Tao Yuanming, is the embodiment of Tao Yuanming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This is the official career to the hermit's life course, the achievements of this outstanding poet of Tao Yuanming, laid his idyllic ancestor, hermit poets were literary status.

Keywords: Tao Yuanming; poetry; official career; hermit; life course

引言 (1)

一、对或仕或隐的最终取向——“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1)

二、对躬耕生活的率真体验——“种豆南山下,带月荷锄归” (3)

三、对田园生活的心灵满足——“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4)

四、对归隐自然的至真至性——“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6)

五、对人生选择的旷达坦然——“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7)

结论 (7)

参考文献: (8)

陶渊明的诗文,重在抒情和言志。他的语言,看似质朴,实则奇丽。在平淡醇美的诗句中,蕴含着炽热的感情和浓郁的生活气息。陶渊明诗中国田园诗派的创始人。也是一位不自觉的诗文家。读他的诗文,如同穿越千年的岁月,令人怦然心动,似乎自己就是那位不为五斗米折腰而采菊东篱、躬耕田园的“五柳先生”。和他一起“种豆南山下,带月荷锄归”;同他一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追寻他的背影,回到东晋的历史背景,追寻他的出仕到归隐的生命历程。

陶渊明辞官以后的二十多年,他过着躬耕陇亩的平凡而又艰辛的生活。夕阳中的飞鸟,东篱的菊花,庭院的青松,悠然的南山,让诗人体悟到生命与自然的真谛,他也过上了“不为五斗米折腰事权贵,但为五斗米弯腰耕田园”的生活。在作品中,作者沐浴着暖融融的冬日阳光,盥洗于清凉凉的夏日甘泉,含着欢笑在深谷里提水,唱着歌曲在山道上背柴;诗文的作者在尽情地享受大自然赐予的抚慰,在体会躬耕农田的感受,在以欢歌笑语和愉悦心情珍视眼前的真实存在。

一、对或仕或隐的最终取向——“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纵观陶渊明一生,曾经历了几个重要的阶段,这中间不乏一些重大的选择关口。自二十九岁初仕郡职,十余年间,陶渊明徘徊在仕与隐,用志不遂与禄仕求生间,最后终于在义熙元年赋归,作了“遂尽介然分,终死归田里”的抉择。

其实,陶渊明徘徊在仕与隐之间,并最终取向归田,是与他的政治理想、社会背景、家庭状况和自身性格有莫大的关联。陶渊明对待仕宦的态度,与他的政治理想有很大关系。他认为最理想的政治,是古代的“垂拱而治”,保障百姓安居乐业,和睦安定,而不是对百姓进行繁杂的管理。《时运》云:“延目中流,悠想清沂。童冠齐业,闲咏以归。我爱其静,寤寐交挥。但恨殊世,邈不可追。”百姓的安定和乐,就是从政者的最大政绩。陶渊明的政治理想,决定了他的仕宦态度。他受儒家“立德”思想的影响,希望建立功业,因此出仕四方。《荣木》云:“先师遗训,余岂之坠!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虽遥,孰敢不至!”就说明了儒家思想和他奔走仕途的关系。

当然,陶渊明也考虑过仕宦给他带来的经济利益,例如《归去来兮辞》序云: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缾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1

将他因为家贫而出仕的心态写得很清楚。这就是他说的“代耕”,就是他的仕宦目的;对于求利的层次,仅此而已,贪图富贵固然没有,无限贪欲更没有。《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商歌非吾事,依依在耦耕。”《归去来今辞》云:“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这些表露都是可信的。

陶渊明的政治理想,在军阀混战的时代中无法获得肯定。他一事桓玄,再事刘裕,都不免为政治上的野心家服务,目睹着争权夺利、残害百性的事情。这样一来,他为功业而出仕的动力就消失了,而代耕之小利,又不足以形成强大的吸引力。他在仕宦之中,经常思归田园,《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云:“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这样一来,他的心情就很矛盾,《杂诗》:“迢迢从因役,一心处两端。”写得非常真切。又《拟古》云:

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饥食首阳薇,渴饮易水流。不见相知人,惟见古时丘。路边两高坟,伯牙与庄周。此士难再得,吾行欲何求!2

具体写出了仕宦与归田的心理矛盾:他的脚步在不停地奔波,他的心头却总是徘徊着古代隐士的影子,例如伯夷、叔齐与伯牙,想到庄周宁愿做“曳尾涂中”的活乌龟而不愿意做“巾笛而藏之于庙堂之上”的乌龟壳,心头充满了感慨。在仕宦动力消失、归田情绪占优势的时候,他否定了官场,也否定了自己的仕宦生涯。他认定自己奔走的仕途是尘网,《归园田居》云:“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3

仕宦与归田两极失衡之后,诗人的内心世界很快就倾向于归田的一方。他对田园生活的天然爱好,决定了他与官场的关系。如果政治清明,他既可以呆在官场,也可以回归田园,无论在哪里都生活得轻松安逸。如果是在乱世,则官场首当其冲处于风波之中,而田园虽然也受到影响,毕竟要好一点。因此诗人回归田园之后的心态,就以安于田园为主,如《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云:“日入相与归,壶浆劳新邻。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也如《饮酒》(其七)云:“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这里的“聊”,不表示暂时居住田园,而表示自然而然、顺其自然的意思。

归田之后,诗人对于自己的人格、思想与仕宦经历,有过不少的反思,而反思的结果则证明了归田的合理。例如《杂诗》(其四)云:“丈夫志四海,我愿不知老。亲戚共一处,子孙还相保。……孰若当世士,冰炭满怀抱。百年归丘垄,用此空名

道!”4这是觉得归田合乎理想,而功名利禄与自己的理想相距较远。

由此可见,陶渊明从出仕到归隐的生命历程是寻找本真自我、返回自然的一种体验,为自己觅得了一种最自然的生活方式,虽然这种体验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最终体现了真正的生命价值。

二、对躬耕生活的率真体验——“种豆南山下,带月荷锄归”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个以自己的田园生活为内容,并真切地写出躬耕之甘苦的诗人。所以,他的诗,主要写农村的风景,写有农村的生活、农夫和农耕。他通过描写田园景物的恬美、田园生活的简朴,表现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或春游、或登高、或酌酒、或读书、或与朋友谈心,或与家人团聚,或盥濯于檐下,或采菊于东篱,以及在南风下张开翅膀的新苗、日见茁壮的桑麻,无不化为美妙的诗歌。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诗有《归园田居》、《和郭主簿》等。

《归园田居》五首。这首诗作于归田的第二年,真正反映出了自由自在的生活和心境。在传诵最广的第一首中,他把官场比作“尘网”和“樊笼”,把田园比作“旧林”和“故渊”。通过二者的对比,突现了田园生活的自由和宁静。作为士大夫,亲身参加农耕,并用诗写出农耕体验的,陶渊明是第一位。《归园田居》其三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这是一个弃仕归隐田园从事躬耕者的切实感受,带月荷锄、夕露沾衣,实景实情生动逼真。为了不使豆田荒芜,诗人一大早就下了地,到了晚上才披着月光回来。虽然很辛苦,但他并不抱怨,这从“带月荷锄归”的美景就可以看出来。“晨兴”写早起;“带月”写晚归,看出他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辛劳。“理荒秽”,写他归耕后垦荒工作的艰难。尽管每天劳动时间很长,从日出到月出,身体很疲惫,然而诗人没有丝毫怨言,反而有“带月荷锄归”的悠闲笔调写出他劳动后的轻快。陶诗于平淡中又富于情趣。陶诗的情趣来自于写意。“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身,却有一轮明月陪伴。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啊!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

从这样的文字里,我们好象看见诗人在月出山岗后,心满意得地扛着锄头,哼

着诗句,漫步归家的情景。此时,人与月与自然环境构成了一个和谐的统一体,诗人心灵的舒畅,通过艺术的笔触,净化为一种崇高的自然美、精神美、诗歌美,活脱出一个美好静谧的意境和悠闲自得的形象。既有儒家洁身自好、安贫乐道的思想,亦有道家的反朴归真、顺应自然的意念,并且这二者常常融为一体。

“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朴素如随口而出,不见丝毫修饰。这自然平淡的诗句融入全诗醇美的意境之中,则使口语上升为诗句,使口语的平淡和诗意的醇美和谐地统一起来,形成陶诗平淡醇美的艺术特色。所以《后山诗话》说:“渊明不为诗,写其胸中之妙尔。”《藏海诗话》说:“子由叙陶诗,‘外枯中膏,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乃是叙意在内者也。”日本学者近藤元粹说这首诗是“五古中之精金良玉”。陶诗受到中外诗评家的如此赞誉,可见其征服人心的艺术力量。这也是陶渊明躬耕生活的真实写照。

三、对田园生活的心灵满足——“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的田园诗是他生命体验的结晶,是通过诗人思想的三棱镜透视出来的农村生活,是诗人艺术心灵的外化。面对着美丽的田园景色和衣食无忧、身心自由的快乐,陶渊明的心与大自然是和谐圆融的。他享受着大自然的慷慨赐予,体会着生命存在的感受,以欢歌笑语和愉悦的心情珍视着田园的真实存在。最具有代表性的诗有《饮酒》等。

《饮酒》其五,据序文“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可见主要是这一时期醉后所作,因此总题为《饮酒》。其意不在酒,是寄酒为迹,借以抒怀。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己忘言。5

诗的意象构成中景与意会,全在一偶然无心上。“采菊”二句所表达的都是偶然之兴味,东篱有菊,偶然采之;而南山之见,亦是偶尔凑趣;山且无意而见,菊岂有意而采?山中飞鸟,为日夕而归;但其归也,适值吾见南山之时,此亦偶凑之趣也。这其中的“真意”,乃千圣不传之秘,即使道书千卷,佛经万页,也不能道尽其中奥妙,所以只好“欲辨已忘言”不了了之。这种偶然的情趣,偶然无心的情与景会,正是诗人生命自我敞亮之时其空明无碍的本真之境的无意识投射。大隐隐于市,真正宁静的心境,不是自然造就的,而是自己的

心境的外化。

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陶渊明对他的田园生活非常满足。又如《饮酒》云: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问子为谁与?田父有好怀。壶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褴褛茅檐下,末足为高栖。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深感父老言,禀气寡所谐。纡辔城可学,违己讵非迷?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

田父好意来劝说,说他归田难以获得高尚的名声,还徒自受苦,希望他顺从世俗,回到官场中去。但是诗人觉得选择归田没有错误,认为这是性格与官场生活发生冲突的结果。《饮酒》(其十九)云:“畴昔苦长饥,投耒去学仕。将养不得节,冻馁固缠己。是时向立年,志意多所耻。遂尽介然分,拂衣归田里。”6充分说明往日求仕为了代耕,而后来归田是因为“志意多所耻”。因此《饮酒》(其十二)又云:“长公曾一仕,壮节忽失时。杜门不复出,终身与世辞。仲理归大泽,高风始在兹。一往便当已,何为复狐疑!去去当奚道,世俗久相欺。摆落悠悠谈,请从余所之。”用古人毅然归田的事例来证明白己的正确。

以上对田园生活的肯定,大都根源于陶渊明的性格。缘于性格评判事物的主要标志,是用情绪、感觉的好坏来确定取舍。凡是涉及仕途的,他都感到不舒服,不开心,《饮酒》(其十九)云:“是时向立年,志意多所耻。”又云:“深感父老言,禀气寡所谐。”都说明了他的本性与官场生活有出入。而《饮酒》(其一)云:“忽与一觞酒,日夕欢相持。”又云:“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则体现了他与田园生活的水乳交融。这些源自性格的真实反映,表现得非常稳定,也就是说归田之前和归田之后的厌恶、喜好,完全一致,不存在矛盾。

总而言之,回归田园以后的陶渊明,像倦飞了鸟儿返巢,像池里的鱼儿回到了故渊一样找到了自由,找到了自然。他在“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户庭无尘杂,墟室有余闲”的家中过着衣食自足、怡然自乐的生活。在他的心目中,有着青山绿水、白云蓝天,还有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耕而食、织而衣的人们,才是合乎“自然”的,也是在这自然中,他积极地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

四、对归隐自然的至真至性——“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在东晋末,在玄学的背景中,陶渊明的诗开始表现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这就是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而是相反地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这在他的《饮酒》第五首之中,表现得最为充分而优美。

凭着它那浅显的语言、精微的结构、高远的意境、深蕴的哲理,这首诗几乎成了中国诗史上最为人们熟知的一篇: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7

全诗的宗旨是归复自然。而归复自然的第一步,是对世俗价值观的否定。自古及今,权力、地位、财富、荣誉,大抵是人们所追求的基本对象,也便是社会所公认的价值尺度。而陶渊明似乎不同些。他当时刚刚从官场中退隐,深知为了得到这一切,人们必须如何钻营取巧、装腔作势,恬不知耻地丢去一切尊严。他发誓要扔下这些虚伪的东西,回到人的至真至性上来。

由此可见,归隐自然,是陶渊明的最终选择,也是他一生生命历程的终结于归宿。这种至真至性,真可谓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我们从诗句中可以看到,陶渊明在归隐自然的生活中,心灵得到了无比的满足。

这样的选择,也许和他自幼生活的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陶渊明生活的江州浔阳,自然风光无限美好。大自然的钟灵毓秀造就了一代诗人的天才,故乡的山山水水对他性格的陶冶有着深刻的影响,大自然的真美在他的心灵留下了深深的印痕;家乡的一草一木,在他的生命难以忘却,更难以割舍,甚至魂牵梦萦,不可遏止。故乡不仅是他安身立命的现实家园,更是他生命体验的精神家园。他的亲友或交往的人,有各种各样的思想信奉者。他作祭酒时的江州刺史王凝之是道教徒,他的从弟敬远也是道教徒;庐山释慧远和他有来往,同他并称为“寻阳三隐”的朋友刘遗民、周续之也都是佛教徒;他曾经的上司桓玄是坚持自然观的玄学派;他的朋友祖企、谢景夷等都是研治《礼经》的。陶渊明正是在各种思想的包围斗争中,成了一个服膺“自然”的玄学信仰者,也造就了他不受牵绊,性灵自由的田园气质。所以,才会吟出“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千古绝唱。这份心灵的满足,也正是陶渊明生命的追逐。

五、对人生选择的旷达坦然——“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崇尚自然是陶渊明更深刻的人生哲学思考。老庄推崇的“自然”是一种状态,天然的,非人为的,本来如此的,自然而然的。世间万物皆按照其本来的面貌而存在,依其自身固有的规律而变化发展,不以任何意识为转移。所以说,作为世间万

物之一的人,应当顺应自然的状态和变化,抱朴而含真。当然,陶渊明也不能例外,他也希望抱朴而含真——返归和保持自己本来的、未经世俗异化的、天真的性情。这就是所谓的“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归去来兮辞序》)。“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其一),则表达了陶渊明返回自然得到自由的由衷喜悦。

深受老庄思想与玄学影响的陶渊明对人生的选择有着清醒的认识,这种认识进入到极致,就是对于生死的选择——直面生死、表现出一种洒脱旷达之态:“既来孰不去,人理固有终”。由此可见,陶渊明崇尚自然的思想以及由此引导出来的顺化、养真的思想,已形成比较完整而一贯的哲学。这样看来,陶渊明的诗既有生命的深度和文化的厚度,又有感悟作为贯穿它的方法,诗人凭悟性去写诗,追求物我合一、情志与外部环境相融合的审美境界。

结论

综上所论可以看出,陶渊明是一个至情至性、本色率真、品行高洁之士;他既是诗人,是作家,也是一位充满睿智的哲人。他的诗文创作不仅反映了东晋时代社会生活的某些真实面影,更主要的是展示了他的心灵世界,记载了他对自身生命存在的种种感受体验。

如袁行霈先生所曰:“陶渊明的诗,不论是哲理性的,或者是抒情描写之作,常常透露着他特有的观察宇宙、人生的智慧,许多诗都可以看作一位哲人以诗的形式写成的哲学著作。”“这使他卓然于其他一般诗人之上。”9

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许多士大夫仕途失意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莫不如此。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用以保护自己出处选择的自由。

陶渊明是一名伟大的创新先锋。他不仅成功地开创了田园诗这种新的题材,将日常生活入诗,将“自然”提升为一种美的至境。而且还创造出看似极其普通的“田家语”的诗语言。陶诗的语言平淡自然,朴素、直率、简练朴素,明白易懂。他并且还开创了高远拔俗、浑然天成的诗歌境界,陶诗意象看似平淡无奇,却能达到物我合一、浑然天成的境界,情景理交融。

当前学术界提出了“生命诗学”的理论,认为“中国人写诗讲究生命气韵的流贯”,“中国诗学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生命的诗学。”10这些观点非常适合分析评论优

秀作家尤其是主体意识强烈、个性特征鲜明的作家的文学创作,指出了一条全新的诗文接受渠道,提出了一个切实的价值评判体系。而陶渊明的诗文创作,就是典型之例,证实了“文学是一种生命体验”学术新识的成立。他的文学创作之路,就是他的生命体验之路,因此,对陶渊明生命历程和文学作品的结合分析,在当代的古代文学研究中,具有积极意义。

·注释:

[1]逯钦立:陶渊明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25,

[2]逯钦立:陶渊明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45

[3]逯钦立:陶渊明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129

[4]逯钦立:陶渊明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107

[5]逯钦立:陶渊明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111

[6]逯钦立:陶渊明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34

[7]逯钦立:陶渊明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95

[8]钟优民:陶渊明论集.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

[9]袁行霈:陶渊明研究(增订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10]王波然:生命体验与诗.赤峰学院学报.2008.1

参考文献:

[1]唐满先:陶渊明诗文浅注.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0.34.

[2]逯钦立:陶渊明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

[3]王瑶:陶渊明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

[4]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3.

[5]钟优民:陶渊明论集.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

[6]郭预衡:中国古代文学史(二)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7]罗宗强:古代文学思想论集.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1999.

[8]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9]吴云: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12

[10王质:陶渊明年谱.北京:中华书局.1986.4

[11]龚斌:陶渊明传论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3

[12]黄新光:田园诗人陶渊明.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6.

[13]罗宗强: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北京:中华书局.1996.

[14]鲁迅:鲁迅全集(第3卷、第6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15]陈寅格: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北京:燕京大学燕京哈佛学社.1945.9

[16]钱钟书:管锥编.北京:中华书局.1979.8

[17]杨义:重绘中国文学地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33-38

[18]刘毓庆:古代文学的第三重世界.文学评论.2003.3

[19]北师大中文系文学史教研室:陶渊明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2004.

[20]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44

[21]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62-63.

[22]勃朗宁夫人.英语名诗欣赏.延边人民出版社.2003.104

[23]朱光潜:诗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43.

[24]吴国富:论陶渊明的中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4

[25]李剑锋:陶渊明及其诗文渊源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10

[26]黄荣华:生命体验与语文学习.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9

[27]王波然:生命体验与诗.赤峰学院学报.2008.1

[28]马玲:返回自然-陶渊明对生命的体验方式.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

[29]金龙:陶渊明诗文的生命体验.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5

[30]江国兵:陶渊明心态综探.西藏民族学院.2007.4

[31]何梅琴:陶渊明诗歌的生命意识及哲学思考.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2007(1).

[32]袁行霈:陶渊明研究(增订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不为五斗米折腰读后感

不为五斗米折腰读后感 “大丈夫不为五斗米折腰!” 气节,多么尊贵而不可玷污的一个词语,一个真真正正的男子汉大丈夫,最重要的不过就是气节了。于谦曾经说过一句非常有气节的话:“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人得气节就体现在粉身碎骨浑不怕,都要留下一丝清白在人间。 气节像一种人生准则,有了它,一个平庸之辈,便可以成为一个君子,成为一个nationalhero(民族英雄),就如同鲁迅,如同陶渊明,甚至是一个我们甚至的少年英雄:“王小二。”他们都是有气节的人,同样的,他们也曾平庸过,也曾是一个碌碌无为的,一个只会在大难临头是,卷起铺盖逃跑的路人甲,但是,他们有了气节,从那一刻起,他们已不再是平庸之人了,他们就成为了真正的民族英雄在平时能安贫乐道,坚守自己的岗位;在富贵荣华的诱惑之下能不动心志;在狂风暴雨袭击之下能坚定信念,而不惊慌失措,以至于“临难毋苟免”,以身殉真理。 这种精神决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养成的,它需要培养!然而这培养又不是“修心养性”,用主观的“毅力”,“决心”之类来驾驭自己的行为所能办到。因为气节并不是建立在情感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高度的理性上。。 东晋诗人陶渊明在彭泽做一个小县令的时候,有一次督邮来检查工作,说要是陶渊明低头哈腰的服侍好,便可以得到五斗米的报酬,但陶渊明毅然脱下官袍,一句“大丈夫不为五斗米折腰”震天动地,他立马辞职回到家。 在这一则材料中,我们发现,陶渊明是极有气节的。五斗米在当时看来是多么棒的报酬啊!但陶渊明为了自己的尊严与气节,没有接受这种低声下气的工作,这是君子的一种勇气,一种洁身自好的精神,不为人玷污的高贵气节,在当今社会呢?我们能做到吗?20世纪40年代,日本人想要齐白石先生为他们画一幅画,但是齐白石先生毅然拒绝了,这也是一种气节,冒着生命危险,面对日本鬼子恶狠狠地逼问,齐白石先生硬是不肯低下头,对一个可恶的鬼子。 白石老人的高风亮节一直被后人称道。可见气节是一个人品质的最完美展现。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我们不能让比我们富有的人践踏,就算是自己贫穷也不能没有气节,威吓和武力不会让我们屈服。因为我们有气节,我们有尊严,我们有自己的原则,任何人不能改变我们,不能向别人低头“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陈毅。就算有大雪将青松狠狠的压将下去,青松会挺直腰板,不会被大雪所压垮,等到大雪化掉的时候,不然它就会一直挺立在那里,永远不低下自己的头,大雪就像恶势力,而青松则像有气节的君子,永远不向恶势力低头。 跟随着阅历丰富的时间,我接触到了历史上许多的人和事,对“气节”也不断的有新的认识。最终,我明白了“何谓气节”。 它就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出卖的、无论如何都不能丧失的尊严、品质

[总结范文]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总结范文]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精选阅读(一): 典故:不为五斗米折腰 中国古代有不少因维护人格,持续气节而不食的故事,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例。 东晋后期的大诗人陶渊明,是名人之后,他的曾祖父是赫赫有名的东晋大司马。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于苍生”之志,但是,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年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 为了生存,陶渊明最初做过州里的小官,可由于看不惯官场上的那一套恶劣作风,不久便辞职回家了。之后,为了生活他还陆续做过一些地位不高的官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陶渊明最后一次做官,是义熙元年(405年)。那一年,已过“不惑之年”(四十一岁)的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再次出任彭泽县令。有一次,县里派督邮来了

解状况。有人告诉陶渊明说:那是上方派下来的人,应当穿戴整齐、恭恭敬敬地去迎接。陶渊明听后长长叹了一口气:“我不愿为了小小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家伙献殷勤。”说完,就辞掉官职,回家去了。陶渊明当彭泽县令,但是八十多天。他这次弃职而去,便永远脱离了官场。 此后,他一面读书为文,一面参加农业劳动。之后由于农田不断受灾,房屋又被火烧,家境越来越恶化。但他始终不愿再为官受禄,甚至连江州刺使送来的米和肉也坚拒不受。朝廷曾征召他任著作郎,也被他拒绝了。 陶渊明是在贫病交加中离开人世的。他原本能够活得舒适些,至少衣食不愁,但那要以付出人格和气节为代价。陶渊明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获得了心灵的自由,获得了人格的尊严,写出了一代文风并流传百世的诗文。在为后人留下宝贵文学财富的同时,也留下了弥足珍重的精神财富。他因“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风亮节,成为中国后代有志之士的楷模。 精选阅读(二):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 【】《晋书·陶潜传》。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主人公是谁.doc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主人公是谁 做人不吃嗟来之食,更有人甚是清高有骨气,不为五斗米折腰,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主人公是谁,希望对你有用!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主人公是陶渊明,号五柳居士。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典故 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书陶潜传》,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陶渊明又名陶潜,是我国最早的田园诗人。他所以能创作出许多以自然景物和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作品,与他的经历和处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公元420xx年秋,他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这年冬天,郡的太守派出一名督邮,到彭泽县来督察。督邮,品位很低,却有些权势,在太守面前说话好歹就凭他那张嘴。这次派来的督邮,是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的旅舍,就差县吏去叫县令来见他。 陶渊明平时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不得不去见一见,于是他马上动身。 不料县吏拦住陶渊明说:"大人,参见督邮要穿官服,并且束上大带,不然有失体统,督邮要乘机大做文章,会对大人不利的!" 这一下,陶渊明再也忍受不下去了。他长叹一声,道:"我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

说罢,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并且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随即离开只当了八十多天县令的彭泽。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原文 陶潜,字元亮,大司马侃之曾孙也。祖茂,武昌太守。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曰:"先生不知何许人,不详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饮必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 在县,公田悉令种秫谷,曰:"令吾常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一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素简贵,不私事上官。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兮辞》。 不为五斗米折腰主人公陶渊明资料 陶渊明(352或365年—420xx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8不为五斗米折腰∣教科版五四制

《不为五斗米折腰》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书·陶潜传》,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不为五斗米折腰”,其实只是陶渊明的一种牢骚和怨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阅读本文,了解陶渊明的生平。 【过程与方法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会诗人有骨气,不趋炎附势、品格高尚。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对课文的诵读品味,了解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教学难点】 通过对课文的诵读品味,了解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和图片。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陶渊明吗?知道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陶渊明的故事。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导入本文,令学生们对本文更加感兴趣。 二、陶渊明简介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人物生平 陶渊明曾祖或为陶侃(尚存争议,但二者的亲缘关系是肯定的)。外祖父孟嘉,晋代名士,娶陶侃第十女。祖父做过太守(祖父名字有二说,或名岱或名茂),父亲是个“寄迹风云,寘兹愠喜”的人,具体事迹已不可考。有一庶妹,小渊明三岁,后嫁给程姓人家,故陶诗文提及她时称程氏妹。就其父尚有一妾看来,渊明最初的家境不算太坏。八岁时渊明父去世,家境逐渐没落。十二岁庶母辞世,渊明后来作文章回忆这段往事时写道:“慈妣早世,时尚孺婴。我年二六,尔才九龄”(《祭程氏妹文》)。二十岁时家境尤其贫困,有诗可证:“弱年逢家乏”(《有会而作》)。 陶渊明“自幼修习儒家经典,爱闲静,念善事,抱孤念,爱丘山,有猛志,不同流俗”。《荣木》序曰:“总角闻道”,《饮酒》其十六:“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他早年曾受过儒家教育,有过“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的志向;在那个老庄盛行的年代,他也受到了道家思想的熏陶,很早就喜欢自然:“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其一),又爱琴书:“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意浅识罕,谓斯言可保”(《与子俨等疏》)。他的身上,同时具有道家和儒家两种修养。 【设计意图】通过介绍陶渊明的人物生平,了解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三、字词学习 1、字词解释

不为五斗米折腰

不为五斗米折腰 生活在当今社会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为人之道、处世风格,然而,在某些情况下,许多事情不是我们所必须做的,有些事情却是我们无法避免,必须毫不犹豫去完成的。“大丈夫不为五斗米折腰!”一个真正的“大丈夫”就应当具备这种气节。哪怕是一生只做一次,都必须勇敢直前,这些事大至国难当头、为国捐躯,小到为正义、为亲友赴汤蹈火,都要留下一丝清白在人间。 气节像一种人生准则,有了它,一个平庸之辈,便可以成为一个君子,成为一个民族英雄。就如同鲁迅,如同陶渊明,甚至是不为日本品牌做代言的成龙、姚明,他们都是有气节的人。当然,他们也曾平庸过,也曾碌碌无为,甚至有时有卷起铺盖逃跑的念头,然而在国家利益、在大事大非面前,在关键时刻,他们有了气节,从那一刻起,他们已不再是平庸之人,他们就成为了真正的民族英雄,虽然平时能安贫乐道,却能坚守自己的岗位,虽然有富贵荣华的诱惑,也能坚守底线,不动心志,虽然在狂风暴雨中摇晃,却能坚定信念、外世不惊。 这种精神不是一朝一夕能养成的,它需要培养!然而这培养又不是“修心养性”,用主观的“毅力”,“决心”之类来驾驭自己的行为所能做的。这种精神气节是建立在长期的人文品质、信仰追求和高度的理性上的。 20世纪40年代,日本人想要齐白石先生为他们画一幅画,但是齐白石先生毅然拒绝了,这也是一种气节,冒着生命危险,面对日本鬼子恶狠狠地逼迫,也绝不低头,这种高风亮节是齐白石先生个人品质的最完美展现。 一股正气,可贯长虹,不虚饰,不苟且,不贪恋荣华富贵,不惧怕权势强力,不以全身而偷生,不为五斗米而折腰,这就是气节。知正道而持行不怠,守本性而遗世独立,行仁仗义,依理遵道,这就是操守。 为了伸张和主持正义,就要敢于仗义执言,说公道话。就要敢于讲真话,那种明明看到不合理、不正常的现象也不敢讲真话的人,甚至还说风凉话,则失去了自己的气节和人格。 挺起做人的脊梁,即使贫穷、孤独,但仍然有内心的一份追求与和谐,一份极其可贵的尊严与品质!

不为五斗米折腰

不为五斗米折腰 导读:【成语】: 弄巧成拙 【拼音】:[búwèiwǔdǒumǐzhéyāo] 【解释】: 五斗米:晋代县令的俸禄,后指微薄的俸禄; 折腰:弯腰行礼,指屈身于人。比喻为人庸俗,没有骨气,为利禄所动。 “不为五斗米折腰”这则成语的意思是用来比喻有骨气、清高。 用法复句式;作谓语,分句;形容人有骨气 五斗米:是指晋代朝廷中信奉“五斗米道”的权贵。 五斗米道,是原始道教,称张天师道,是东汉末张陵创立的,因从受道者出五斗米,故称之。 【出处】: 《晋书·陶潜传》:“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举例造句】: 古人~,这个助教官儿,也不是我终身养老之事。(明·冯梦龙《喻世明言》卷五) 【成语故事】: 公元405年秋,他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这年冬天,到任八十一天时,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来检查公务,浔阳

郡的督邮刘云,以凶狠贪婪闻名远近,每年两次以巡视为名向辖县索要贿赂,每次都是满载而归,否则栽赃陷害。这次派来的督邮,是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的旅舍,就差县吏去叫县令来见他。陶渊明平时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不得不去见一见,于是他马上动身。 不料县吏拦住陶渊明说:“大人,参见督邮要穿官服,并且束上大带,不然有失体统,督邮要乘机大做文章,会对大人不利的!” 这一下,陶渊明再也忍受不下去了。他长叹一声,道:“我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意思是我怎能为了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小人贿赂献殷勤。) 说罢,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并且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随即离开只当了八十多天县令的彭泽。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历史故事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历史故事 : 陶渊明,又名陶潜,是中国古代着名的文学家,也是我国最早的田园诗人。他所以能创作出许多以自然景物和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作品,与他的经历和处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公元405年秋天,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这年冬天,郡的太守派出一名督邮,到彭泽县来督察。督邮,品位很低,却有些权势,在太守面前说话好歹就凭他那张嘴。这次派来的督邮,是一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的旅舍,就派人去叫县令陶渊明来拜见他。 陶渊明得到消息,虽然心里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只得马上动身。不料被一个手下拦住,手下说:“参见这位督邮要穿官服,并且束上大带,不然有失体统,他会在郡太守面前说你坏话的。” 一向正直清高的陶渊明再也忍不住了,他长叹一声说:“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意思是说:“我宁肯饿死,也不能因为五斗米的官饷,向这样差劲的人折腰。”说罢,他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并且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离开了只当了八十多天的县令职位,从此再也没有做过官。 从官场退隐后的陶渊明,在自己的家乡种田,过起了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在田园生活中,他找到了自己的归宿,写下了许多优美的田园诗歌。他写农家人生活的悠然自得:“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他写自己劳动的感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也写农人劳作的甘苦:“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不言春作苦,常恐负所怀”。 然而,田园生活既是美好的,也是艰辛的,不劳作就没有收获,遇到天灾人祸,即使劳作也是一无所获。晚年的陶渊明生活贫困,特别是一场大火把他的全部家当烧毁后,全家人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到63岁时,陶渊明在贫病交加中离开人世。 陶渊明的最大成就,在于他以自己的亲身体验为基础,以自己卓越的诗歌才华,极大地丰富了农事和田园题材的创作。以前诗中罕见的桑、麻、鸡、狗等普通事物,一经他写入诗中,无不生趣盎然,而他描写大自然的亲切,亦常常激起人们的无限向往。 政坛中少了一位官员,却让文坛上多了一位文学家。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成为中国知识分子刚直不阿、不附势趋炎的写照。后来,人们也常把那些在生活中,不愿意牺牲自己的气节去换取某种物质利益的行为,说成是“不为五斗米折腰”。——《晋书·陶潜传》 【求解驿站】比喻为人清高,有骨气。五斗米,指微薄的俸禄;折腰,下拜,弯腰行礼。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

精选阅读(一): 典故:不为五斗米折腰 中国古代有不少因维护人格,持续气节而不食的故事,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例。 为了生存,陶渊明最初做过州里的小官,可由于看不惯官场上的那一套恶劣作风,不久便辞职回家了。之后,为了生活他还陆续做过一些地位不高的官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陶渊明最后一次做官,是义熙元年(405年)。那一年,已过不惑之年(四十一岁)的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再次出任彭泽县令。有一次,县里派督邮来了解状况。有人告诉陶渊明说:那是上方派下来的人,应当穿戴整齐、恭恭敬敬地去迎接。陶渊明听后长长叹了一口气:我不愿为了小小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家伙献殷勤。说完,就辞掉官职,回家去了。陶渊明当彭泽县令,但是八十多天。他这次弃职而去,便永远脱离了官场。 此后,他一面读书为文,一面参加农业劳动。之后由于农田不断受灾,房屋又被火烧,家境越来越恶化。但他始终不愿再为官受禄,甚至连江州刺使送来的米和肉也坚拒不受。朝廷曾征召他任著作郎,也被他拒绝了。焕然一新造句 陶渊明是在贫病交加中离开人世的。他原本能够活得舒适些,至少衣食不愁,但那要以付出人格和气节为代价。陶渊明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获得了心灵的自由,获得了人格的尊严,写出了一代文风并流传百世的诗文。在为后人留下宝贵文学财富的同时,也留下了弥足珍重的精神财富。他因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风亮节,成为中国后代有志之士的楷模。 精选阅读(二):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赞美老师的句子 晋代大诗人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愤而辞去彭泽县令,从此名垂千古,被认为是表示文人的骨气,是对腐朽的统治阶级表现了一种孤高的态度,这似乎已成为一种定论。但陶渊明解职归田,真是正因不为五斗米折腰吗?并非如此。 清代林云铭曾提出:陶元亮作令彭泽,不为五斗米折腰,竟成千秋佳话。岂未仕之

陶渊明不为5斗米折腰的故事

不为五斗米折腰 不为五斗米折腰,意思是比喻为人不庸俗,有骨气,不为利禄所动。 出处 《晋书·陶潜传》:“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原文 陶潜,字元亮,大司马侃之曾孙也。祖茂,武昌太守。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曰:“先生不知何许人,不详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饮必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 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在县,公田悉令种秫谷,曰:“令吾常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一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素简贵,不私事上官。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兮辞》。 由来

公元405年秋,他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这年冬天,到任八十一天时,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来检查公务,浔阳郡的督邮刘云,以凶狠贪婪闻名远近,每年两次以巡视为名向辖县索要贿赂,每次都是满载而归,否则栽赃陷害。这次派来的督邮,是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的旅舍,就差县吏去叫县令来见他。陶渊明平时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不得不去见一见,于是他马上动身。 不料县吏拦住陶渊明说:“大人,参见督邮要穿官服,并且束上大带,不然有失体统,督邮要乘机大做文章,会对大人不利的!” 这一下,陶渊明再也忍受不下去了。他长叹一声,道:“我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意思是我怎能为了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小人贿赂献殷勤。) 说罢,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并且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随即离开只当了八十多天县令的彭泽县。

高考作文经典素材:不为五斗米折腰【精选】

高考作文经典素材:不为五斗米折腰 高考作文经典素材:不为五斗米折腰 东晋诗人陶渊明任彭泽县令时,有一次,郡里的督邮到彭泽检查公务。郡里派人送信给陶渊明,要求他做好迎接准备,也就是备好礼品,备好美食佳肴,穿戴整齐,恭恭敬敬地来迎接。陶渊明气得将信撕得粉碎。他大声说:“我决不为小小县令五斗米的薪俸,就低声下气地向那些家伙献殷勤!”说完,脱下官服,摘下官帽,交出官印,就辞官回家了。分析:没有高尚的品德和气节就无法做出这样的举动。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世代相传,这正是人们对高尚品德和气节的追求与向往。话题:“品德与气节”“人生的追求”

20XX—019学年度第一学期生物教研组工作计划 指导思想 以新一轮课程改革为抓手,更新教育理念,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努力实现教学创新,改革教学和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学校的内涵性发展。同时,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在全面实施新课程过程中,加大教研、教改力度,深化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研究。正确处理改革与发展、创新与质量的关系,积极探索符合新课程理念的生物教学自如化教学方法和自主化学习方式。 主要工作 一、教研组建设方面: 、深入学习课改理论,积极实施课改实践。 、以七年级新教材为“切入点”,强化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 、充分发挥教研组的作用,把先进理念学习和教学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做到以学促研,以研促教,真正实现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强化教学过程管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效益,规范教学常规管理,抓好“五关”。 ()备课关。要求教龄五年以下的教师备详案,提倡其他教师备详案。要求教师的教案能体现课改理念。 ()上课关。 ()作业关。首先要控制学生作业的量,本着切实减轻学生负担的精神,要在作业批改上狠下工夫。 ()考试关。以确保给学生一个公正、公平的评价环境。 ()质量关。 、加强教研组凝聚力,培养组内老师的团结合作精神,做好新教师带教工作。 二、常规教学方面: 加强教研组建设。兴教研之风,树教研氛围。特别要把起始年级新教材的教研活动作为工作的重点。 、教研组要加强集体备课共同分析教材研究教法探讨疑难问题由备课组长牵头每周集体备课一次,定时间定内容,对下一阶段教学做到有的放矢,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教研组活动要有计划、有措施、有内容,在实效上下工夫,要认真落实好组内的公开课教学。 、积极开展听评课活动,每位教师听课不少于20节,青年教师不少于节,兴“听课,评课”之风,大力提倡组内,校内听随堂课。 、进一步制作、完善教研组主页,加强与兄弟学校的交流。 我们将继续本着团结一致,勤沟通,勤研究,重探索,重实效的原则,在总结上一学年经验教训的前提下,出色地完成各项任务。 校内公开课活动计划表 日期周次星期节次开课人员拟开课内容 10月127四王志忠生物圈 10月137五赵夕珍动物的行为 12月114五赵夕珍生态系统的调节 12月2818四朱光祥动物的生殖 镇江新区大港中学生物教研组 xx- 20X下学期生物教研组工作计划范文 20X年秋季生物教研组工作计划 化学生物教研组的工作计划 生物教研组工作计划 下学期生物教研组工作计划 年下学期生物教研组工作计划 20X年化学生物教研组计划 20X年化学生物教研组计划 中学生物教研组工作计划 第一学期生物教研组工作计划 20XX—019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中英语教研组工作计划 XX—XX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中英语教研组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我组将进一步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论,把课程改革作为教学研究的中心工作,深入学习和研究新课程标准,积极、稳妥地实施和推进中学英语课程改革。以新课程理念指导教研工作,加强课程改革,紧紧地围绕新课程实施过程出现的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加强课题研究,积极支持和开展校本研究,提高教研质量,提升教师的研究水平和研究能力。加强教学常规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提升我校英语教师的英语教研、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为我校争创“三星”级高中而发挥我组的力量。 二.主要工作及活动: .加强理论学习,推进新课程改革。 组织本组教师学习《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及课标解度,积极实践高中英语牛津教材,组织全组教师进一步学习、熟悉新教材的体系和特点,探索新教材的教学模式,组织好新教材的研究课活动,为全组教师提供交流、学习的平台和机会。 .加强课堂教学常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强化落实教学常规和“礼嘉中学课堂教学十项要求”。做好集体备课和二备以及反思工作。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抓好上课、课后作业、辅导、评价等环节,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加强教学方法、手段和策略的研究,引导教师改进教学方法的同时,引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 .加强课题研究,提升教科研研究水平;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组织教师有效开展本组的和全校的课题研究工作做到有计划、有研究、有活动、有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并向报刊杂志和年会投稿。 制订好本组本学期的校公开课、示范课、汇报课计划,并组织好听课、评课等工作。 三.具体安排: 二月份:制订好教研组工作计划、课题组工作计划和本学期公开课名单。 三月份:、组织理论学习。 、高一英语教学研讨活动。 、组织好高三第一次模考、阅卷、评卷和总结等工作。 四月份:、组织好高三英语口语测试。 、高三英语复习研讨会。 五月份:、组织好高三第二次模考、阅卷、评卷和总结等工作。 、协助开展好我校的区级公开课。 六月份:、组织好高考的复习迎考工作。 、收集课题活动材料。 2019学年春季学期小学语文组教研计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课程改革精神,以贯彻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核心,以研究课堂教学为重点,以促进教师队伍建设为根本,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本学期教研组重点加强对教师评课的指导,使教师的评课规范化,系统化,定期举行主题教学沙龙和“会诊式行动研究”,促进新教师的成长,加快我镇小学语文教师队伍成长速度和小学语文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结合区里的活动安排,开展各项有意义的学生活动,培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调动启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 二、工作目标 、以课改为中心,组织教师学习语文课程标准,转变教学观念,深入课堂教学研究,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意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努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进一步加强语文教师队伍建设,让“语文研究小组”,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重视团队合作智慧、力量。开展“师徒结对”活动,以老带新,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 、组织教师开展切实有效的说课沙龙、评课沙龙,提高教师说课能力,和评课能力,能够结合主题教研活动,对典型课例进行互动研讨,开展教例赏析活动。 、加强教研组集体备课,每周以段为单位组织一次集体备课,分析教材,赏析重点课文,进行文本细读,交流教学心得。让备课不再是走场,形式主义,而是真真实实为提高课堂效率服务,提高教师的素质服务。 、根据上学期制定的语文常规活动计划,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竞赛活动、过关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自主活动中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促进个性和谐发展。 、加强学习质量调查、检测工作,及时分析,寻找得失,确保完成各项教学指标。 三、主要工作及具体措施 (一)骨干教师示范、把关,当好“领头羊”。 、本学期,语文研究小组成员继续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重视团队合作智慧、力量。教研组将围绕“探索实效性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这个主题,深入开展精读课文教学有效性研讨活动。低段(1-2年级)则继续进行识字教学的有效性的探讨。分层、有序地开展教研活动,使教研活动更成熟、有效,切实提高我校语文老师的专业水平。 、开展“师徒结对”活动,以老带新,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 (二)年轻教师取经、学习,争取出成绩。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促成新教师迅速成长,—年教龄新教师每一学期上堂模仿课和一堂校内研讨课。上模仿课的内容可以通过观看名师的关盘、视频或者教学实录等途径,根据个人教学需要,有选择性地进行局部模仿,从而使新教师形成个人的教学风格。 2019年高二历史第二学期教学工作计划范文1 一、指导思想 高二的历史教学任务是要使学生在历史知识、历史学科能力和思想品德、情感、态度、价值观各方面得到全面培养锻炼和发展,为高三年级的文科历史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为高校输送有学习潜能和发展前途的合格高中毕业生打下良好基础。 高考的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更加强调考生对文科各学科整体知识的把握、综合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为解决问题而迁移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体现多学科、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通识教育理念。教师要认真学习和研究教材转变教学观念,紧跟高考形势的发展,研究考试的变化,力争使高二的教学向高三教学的要求靠拢。 按照《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的要求,认真完成高二阶段的单科复习工作。坚持学科教学为主,落实基础知识要到位,适当兼顾史地政三个学科的综合要求,培养提高学生学科内综合的能力。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落实基础,提高学科思维能力和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水平。 二、教学依据和教材使用 全班共40人,其中男生15人,女生人。学生的数学基础较一般,多数学生能掌握所学内容,少部分学生由于反映要慢一些,学习方法死板,没有人进行辅导,加之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不能掌握学习的内容。能跟上课的学生,课上活泼,发言积极,上课专心听讲,完成作业认真,学习比较积极主动,课后也很自觉,当然与家长的监督分不开。部分学生解答问题的能力较强,不管遇到什么题,只要读了两次,就能找到方法,有的方法还相当的简捷。有的学生只能接受老师教给的方法,稍有一点变动的问题就处理不了。个别学生是老师怎么教也不会。 二、教材分析 本册的教学内容:()混合运算和应用题;()整数和整数四则运算;()量的计量;()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本册的重点:混合运算和应用题是本册的一个重点,这一册进一步学习三步式题的混合运算顺序,学习使用小括号,继续学习解答两步应用题的学习,进一步学习解答比较容易的三步应用题,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复杂的数量关系,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得意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并继续培养学生检验应用题的解答的技巧和习惯。第二单元整数和整数的四则运算,是在前三年半所学的有关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复习、概括,整理和提高。先把整数的认数范围扩展到千亿位,总结十进制计数法,然后对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运算定律加以概括总结,这样就为学习小数,分数打下较好的基础。第四单元量的计量是在前面已学的基础上把所学的计量单位加于系统整理,一方面使学生所学的知识更加巩固,一方面使学生为学习把单名数或复名数改写成用小数表示的单名数做好准备。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认识自然数和整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含有三级的多位数。 、使学生理解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之间的关系。 ③提出教学任务:在全面发展体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灵敏、力量,速度和有氧耐力,武德的培养;引导学生学会合理掌握练习与讨论的时间,了解实现目标时可能遇到的困难。在不断体验进步和成功的过程中,表现出适宜的自信心,形成勇于克服困难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优良品质;认识现代社会所必需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在武术学习过程中学会尊重和关心他人,将自身健康与社会需要相,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品质,结合本身项目去了解一些武术名人并能对他们进行简单的评价;加强研究性的学习,去讨论与研究技能的实用性,加强同学之间的讨论交流的环节。 ()教学目标: ①总体目标:建立“健康第一”的理念,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和体魄,在必修田径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初级长拳”、“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以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都受益,以及多样性和选择性的教学理念,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设计本教学工作计划,以满足学生选项学生的需求,加深学生的运动体验和理解,保证学生在高一年田径必修基础上再加上“长拳”来引导男女生学习体育模块的积极性,再结合高二年的“剑”选项课的学习中修满学分。加强学习“长拳”以及“剑”的基本套路,提升学习的的兴趣,提升学生本身的素质,特别是武德的培养。 ②具体目标: 运动参与:养成良好的练武的锻炼习惯。根据科学锻炼的原则,制定并实施个人锻炼计划。学会评价体育锻炼效果的主要方法。 运动技能:认识武术运动项目的价值,并关注国内外重大体赛事。有目的的提高技术战术水平,并进一步加强技、战术的运用能力。学习并掌握社会条件下活动的技能与方法,并掌握运动创伤时和紧急情况下的简易处理方法。 身体健康:能通过多种途径发展肌肉力量和耐力。了解一些疾病等有关知识,并理解身体健康在学习、生活中和重要意义。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与健康行为。 心理健康:自觉通过体育活动改变心理状态,并努力获得成功感。在武术练习活动中表现出调节情绪的意愿与行为。在具有实用技能练习中体验到战胜困难带来喜悦。 社会适应: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与合作创新精神。具有通过各种途径获取体育与健康方面知识和方法的能力。 ()教学措施: 采用教师示范与讲解,学生讨论,练习,教师评价,再进行个别指导,后进行学生练习,最后进行展示与学生的综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方法,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实行培优扶中辅差,,采用学习小组的建立,加强学习小组的相互学习、相互讨论、相互研究的功能,提升学习的效率;加强多边学科的整合,特别是加强心理健康的教育,加强运动力学、运动医学等进行学习,以提升学生的运动自我保护意识与能力。 二、教学研究的计划 ()课题研究:加强校本课程“剑”、“平山初级长拳”的开发与教学;做好“趣味奥运会进入校园”课题的开题准备。做为“青春期健康教育进入校园”课题组的成员,协助课题组进行研究,开展活动。 ()校本教研:加强校本课程的开发,加强体育备课组的教研能力,做为备课组长的我与其他老师加强讨论校本的研究与开发,本次校本开发重点放在“剑”、“初级长拳”、“花样篮球”三个项目上,有所侧重。 ()论文撰写:结合课题研究的内容进行撰写。 ()校际、教研组、备课组教研活动:做为晋江市兼职中学体育教研员及校际组成员,积极参加校际组开展的各项活动,加强提升在校际组的教研水平,做好兼职教研员的本职工作,协助教研员开展教研活动;积极参加教研组的各项活动,提升教研水平;做为备课组长的我,我计划是积极组织本组老师一起提高高中的课改力度与水平,集中老师的备课时间与讨论在备课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针对选项会出现的问题进行沟通,加强学习过程的评价,协调选项内容的评价标准及认证过程。 高二下学期语文备课组工作计划 高二下学期化学教学计划 高二下学期语文教学工作计划 关于高二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范文 20X学年高二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范文 20X高二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高二下学期工作计划范文 20X年高二下学期地理教学计划 高二下学期物理教学计划 高二下学期语文教学计划 生积极性,要求作业在课堂上完成,并及时反馈。 4. 做好后进生的辅导工作,实施“课内补课”的方法,组织互帮互学。 5.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和综合能力。 6. 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7. 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8. 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五、课时安排 四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安排了课时的教学内容。各部分教学内容教学课时大致安排 一、混合运算和应用题(11课时) 、混合运算课时 、两、三步计算的应用题课时 、整理和复习课时 二、整数和整数四则运算(18课时) 、十进制计数法课时 、加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课时 、减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课时 、乘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课时 、除法的意义课时 、整理和复习课时 三、量的计量(课时) 、常用的计量单位课时 、名数的改写课时 四、小数的意义和性质(17课时) 、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课时 、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的大小比较课时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课时 、小数和复名数课时 、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2课时 、整理和复习课时 五、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课时) 小管家课时 六、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10课时) 、角的度量课时 、垂直和平行课时 、三角形课时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课时 、整理和复习课时 七、总复习(课时) XX年月26日 向纵深发展。 、做好论文的撰写、参评工作。 活动安排: 二月份:课例展示交流。王钧、李汪俊、罗建上研究课;课题成员进行子课题研究交流。 三月份:课例展示交流。(姚爱祥)组织课题学习,程中华、戴辉文、孙小娟上研究课;课题成员进行子课题研究交流。 四月份:课例展示交流。(姚爱祥)组织课题学习,刘华波、曹辉、钱芸上研究课;课题成员进行子课题研究交流。 五月份:课题研究小结 、组织年轻教师开展会诊式课堂教学诊断活动、同课异构活动、同构异教活动,有效,切实提高我校年轻语文老师的专业水平,获得快速成长。 、选拔教龄——年新教师参加区教研室组织的区新生代课堂教学比赛,并做好指导、培训工作。 (三)教研形式稳中有变,踏实而生动。 、继续组织两周一次的专题学习沙龙和互动式评课沙龙,结合教研活动的主题组织好教师学习、交流。听展示课的教师对听课内容进行精心、系统的评点,写成评课稿,在两周一次的互动式教学研讨沙龙中进行交流、探讨。与往年不同的是,在保证互动评课活动开展同时,不影响正常教学,本学期安排次集体评课活动,其他评课通过qq群来交流、研讨。

不为五斗米折腰相关内容

五斗米:晋代县令的俸禄,后指微薄的俸禄;折腰:弯腰行礼,指屈身于人。比喻为人清高,有骨气,不为利禄所动。 出处:唐?房玄龄等《晋书?陶潜传》“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陶渊明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他不仅诗文非常有名,而且他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也同样很有名。 陶渊明生于公元365年,是中国最早的田园诗人。陶渊明生活的时代,朝代更迭,社会动荡,人民生活非常困苦。公元405年秋天,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这年冬天,他的上司派来一名官员来视察,这位官员是一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县的地界,就派人叫县令来拜见他。 陶渊明得到消息,虽然心里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只得马上动身。不料他的秘书拦住陶渊明说:“参见这位官员要十分注意小节,衣服要穿得整齐,态度要谦恭,不然的话,他会在上司面前说你的坏话。” 一向正直清高的陶渊明再也忍不住了,他长叹一声说:“我宁肯饿死,也不能因为五斗米的官饷,向这样差劲的人折腰。”他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离开了只当了八十多天的县令职位,从此再也没有做过官。 从官场退隐后的陶渊明,在自己的家乡开荒种田,过起了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在田园生活中,他找到了自己的归宿,写下了许多优美的田园诗歌。他写农家人生活的悠然自得:“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他写自己劳动的感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也写农人劳作的甘苦:“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不言春作苦,常恐负所怀”。 然而,田园生活既是美好的,也是十分艰辛的,不劳作就没有收获,遇到天灾人祸,即使劳作也是一无所获。晚年的陶渊明生活贫困,特别是一场大火把他的全部家当毁于一旦之后,全家人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到六十三岁时,陶渊明在贫病交加中去世。 陶渊明的最大成就,在于他以自己的亲身体验为基础,以自己卓越的诗歌才华,极大地丰富了农事和田园题材的创作。以前诗中罕见的桑、麻、鸡、狗等平凡事物,一经他写入诗中,无不生趣盎然;而他描写大自然的亲切,常常能激起人们的无限向往。 除诗之外,他还给后人留下不少精美的散文,其中最著名的有《桃花源诗并记》等。在这篇作品中,作者描绘了一个乌托邦式的空想社会,在那里没有动乱,没有朝代变更,没有国家君臣,没有徭役赋税,百姓过着丰足、与世无争的美好生活。作者以优美的语言,使这篇作品产生了永久的魅力,以至后世人们一直把这种空想的社会称作“桃花源”。 官场中少了一位官僚,文坛上多了一位文学家。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成为中国知识分子刚直不阿、不附势趋炎的写照。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一个人不愿意牺牲自己的气节去换取某种物质利益,也常常说“不为五斗米折腰”。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 导读:【出处】《晋书·陶潜传》:“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释义】五斗米:晋代县令的俸禄,后指微薄的俸禄;折腰:弯腰行礼,指屈身于人。比喻为人清高,有骨气,不为利禄所动。 【原文】 陶潜,字元亮,大司马侃之曾孙也。祖茂,武昌太守。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着《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曰:“先生不知何许人,不详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饮必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着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 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在县,公田悉令种秫谷,曰:“令吾常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一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素简贵,不私事上官。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兮辞》。

【历史典故】 陶渊明,又名陶潜,是东晋著名的诗人、辞赋家和散文家。他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中。他的曾祖父是东晋著名的.大将军陶侃,但到他这代,陶家已经败落,生活贫困。尽管如此,从小陶渊明还是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他博览群书,养成不爱慕虚荣、不贪富贵的高洁性格。 义熙元年(405年),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出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来检查公务,浔阳郡的督邮刘云,以凶狠贪婪闻名远近,每年两次以巡视为名向辖县索要贿赂,每次都是满载而归,否则就栽赃陷害。县吏说:“我们应当穿戴整齐、备好礼品、恭恭敬敬地去迎接督邮。”陶渊明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意思是我怎能为了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小人贿赂献殷勤。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 于是,陶渊明在出任彭泽令八十多天后,就离开衙门,收拾行装,返回家乡,从此过起隐居生活。对于官场,他丝毫没有眷恋之心,反而有一种重获自由的怡然自得。他每天饮酒写诗,过着世外桃源一样的清闲生活。 【成长心语】 名利本为身外物,却让许多人乐此不疲地执著追逐,正所谓“名利本为浮世重,古今能有几人抛”。但是,陶渊明做到了,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名利并非人生全部的追求,我们不应为名利而活,

不为五斗米折腰事权贵,甘为五斗米弯腰耕田园

不为五斗米折腰事权贵,甘为五斗米弯腰耕田园 ——陶渊明从出仕到归隐的生命历程 摘要:陶渊明生活在先秦之后中国历史上又一个思想大解放的时期----魏晋时期。在历史的长河中,这是人的生命意识和生命情绪全面觉醒的时期。生命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人们都在思考着生命应以何种方式来体验和度过。因此魏晋时期开始有了自觉意识的文学。 与那个时代文人们的个性张扬、延长生命长度和增加生命密度不同,陶渊明以自己别具一格的生命体验方式,以活跃的思维、敏锐的智慧、诗意的情感和优美的语言,对自身生命存在进行感受、体悟、想象、思考,从而艺术化展现出作家的心灵世界和生命理念等。 陶渊明的作品今存诗125首,赋、文、赞、述等12篇,这些是作者用毕生精力书写的生命历程,这些感受、体悟、想象、思考,是陶渊明心灵世界、生命理念的集中展现。这样的作品如同一面镜子,烛照社会人生,洞察风风雨雨,在心灵深处作个性化的评判。而这些作品蕴含的生命历程,就是他心灵镜子的折光,烙上了他生命体验的真迹。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他对政治抱负、对人生苦难、对亲情友情、对田园甘苦、对爱情意趣、对生命消亡的真切而细膩的体验。这些内容是陶渊明诗文的灵魂,是陶渊明个性特色的体现。正是这从出仕到归隐的生命历程,成就了陶渊明这位杰出的诗人,奠定了他田园诗始祖、隐逸诗人之宗的五文坛地位。 关键词:陶渊明;诗歌;出仕;归隐;生命历程

Abstract: Tao Yuanming life in the Chinese history of pre - Qin after a ideological liberation period ---- Wei and Jin Dynasties. In the long river of history, which is the overall period of the awakening of human life consciousness and life emotions. Life to become the object of attention, people are thinking about the way in which life should be to experience and spend. Wei and Jin Dynasties began the literature of self-consciousness. Personality and literary men of that era publicity, to extend the length of life and increase the life of different densities, Tao Yuanming in their own unique way of life experience, active thinking, keen intelligence, the emotions of poetic and beautiful language, the existence of their own life to carry out the feelings an understanding, imagination, thinking, to the art show the writer's inner world and life philosophy. Tao Yuanming's works kept this poem 125, 12 Fu, Wen Chan, references, etc. These are the author spent his whole life writing life course, these feelings to an understanding, imagination, thinking, Tao Yuanming inner world of the concentrated expression of the concept of life . This works like a mirror, candles social life, insight into the ups and downs, deep in her heart for the personalized judgment. The life histories of these works contains the refractive index of the mirror of his soul, branded on his life experience authentic. One of the most striking is his political ambitions, the suffering of life, the pastoral joys of family friendship, love charm, life and the demise of real and delicate experience. These elements are the soul of Tao Yuanming, is the embodiment of Tao Yuanming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This is the official career to the hermit's life course, the achievements of this outstanding poet of Tao Yuanming, laid his idyllic ancestor, hermit poets were literary status. Keywords: Tao Yuanming; poetry; official career; hermit; life cours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