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学系统分类部分

植物学系统分类部分
植物学系统分类部分

请下载支持!

植物学系统分类部分复习资料

一、两种分类系统:

人为分类系统:不是根据植物的自然性质,也没有考察彼此间在演化上的亲疏关系,就一、两个特点或应用价值进行分类。

自然分类系统:利用现代自然科学的先进手段,从比较形态学、比较解剖学、古生物学、植物化学、植物生态学等不同角度,反映植物界自然演化过程及彼此间亲缘关系进行分类。

将植物界50万种以上植物分为16个门

二、植物分类的阶层系统和命名

(一)植物界的分类单位(taxa):

界、门、纲、目、科、属、种(species)、亚种(Subspecies)、变种(Varietas)、变型(Forma)、种(Species)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是有一定的自然分布区和一定的生理、形态特征的生理类群,同种个体具有相同的遗传性状,而且彼此杂交可以产生后代。

种群(Population):在一个分布区的所有种内植物个体的总和称为种群。

(二)植物界分类的依据:

1 形态学依据:依据形态结构特征分类。优点是:直观、简便。

2 细胞学依据:以植物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和性质来作为植物分类的依据。

3.化学依据:植物的化学组成随种类而异,因而化学成分可以作为分类的一项重要指标,如植物碱、酚、萜、糖、蛋白质、DNA等等。常用的有血清学方法和电泳分析法。

4.分子生物学依据:在染色体DNA 结构上寻求分子水平差异,作为分类的依据。

5. 超微结构和微形态学依据:利用电镜技术研究植物在超微结构的差异作为分类依据。

(三)植物命名法

每种植物都有自己的名字,但在命名上十分混乱,往往存在同物异名的现象,如番茄,南方称为番茄,北方称为西红柿,英语称tomato;马铃薯,南方称为洋芋,北方叫土豆,英语叫potato,此外还有同名异物的现象,如黄瓜香,可能是荚果蕨,也可能是地榆(蔷薇科)。

双名法(binomial nomenclature):1753年,瑞典植物学家林奈在巨著?植物种志?中,提出了为植物命名的双名法。双名法由两个拉丁词或拉丁化的词为植物命名。

属名+ 种加词+ 命名人缩写

属名:一般为拉丁名词,词首大写。

种加词:一般是形容词,也可以是名词,形容词一般与属名在性、数、格上一致,开头字母小写。

命名原则:

1、优先律原则:植物新种名称的发表有优先权,符合法规的最早发表的名称为正确名词。

2、单一原则:每种植物只有一个合法的正确名称。

第一章藻类植物Alage

第一节藻类概述

一、藻类植物的共同特征

1.具有进行光和作用的色素

2.原植体植物,形态差异较大

3.生殖器官多数为单细胞

4.合子不形成胚,直接发育为个体

5.主要生活于水中,适应性强;深海、高山、温泉、等均有分布

二、藻类的起源及演化:

藻类植物出现在35—33亿年前,最早出现蓝藻, 地球上大约有三万种藻类,一般分为八个门。

第二节蓝藻门Cyanophyta

一、蓝藻门的主要特征

(一)形态构造

原生质体

中央质(中心质):细胞中央,含有核质, 有遗传物质

周质(色素质):含有叶绿素a、藻蓝素、藻红素等,在电镜下可见一些片层,是光合作用场所。

细胞壁:外层:胶质

内层:纤维素

形态:单细胞、群体、丝状体

异形胞(heterocyst):在蓝藻的藻丝上常含有特殊的细胞,由营养细胞形成,比营养细胞大,细胞内是空的,称异形胞。

请下载支持!

(二)繁殖

营养繁殖:单细胞类型:分裂繁殖

丝状体:藻殖段(homogonium)

无性繁殖:在丝状体上产生厚壁孢子(由营养细胞形成,营养物质积累,细胞壁加厚)萌发或休眠丝状体

(三)分布:分布很广,从两极到赤道均有分布

水华:蓝藻在水面或营养丰富的水体中大量聚集。

二、蓝藻的代表植物

颤藻属:(Oscillatoria):颤藻

念珠藻属:(Nostoc):丝状体,分布于胶质鞘内,细胞排列成念珠状,如:念珠藻,发菜,地木耳。

螺旋藻属(Spirulina):螺旋藻

三、作用:

固氮、食用、饲料

第三节裸藻门Euglenophyta

一. 裸藻门的一般特征

形态构造:无细胞壁,有鞭毛,外部为质膜,膜内是由蛋白质构成的周质体。其中有细胞核、载色体、眼点、伸缩泡等结构。

二. 繁殖方式:

细胞纵裂繁殖,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

着生鞭毛一端凹陷,核进行有丝分裂,鞭毛、眼点分裂,然后细胞本身纵裂,一个子细胞保留原来鞭毛,另一个生出新的鞭毛。

三分布:

绝大部分生活于海水或淡水中。

第四节金藻门Chrysophyta

一、金藻门的一般特征:

1、有单细胞、群体、丝状体等类型;

2、有或无鞭毛;

3、细胞壁由两个相互套合的半片组成,壁内有硅质沉淀,含有叶绿素a , ?胡萝卜素和叶黄素,藻体呈现黄色和金黄色。

二、繁殖:

无性繁殖:游动孢子、静孢子

有性繁殖:同配、异配和卵式

第五节硅藻门Bacillariophyta

一、硅藻类(Diatoms)为例

1.形态结构:

细胞壁是两个套合半片组成,半片为瓣,外面半片为上壳,里面的半片为下壳,侧面为环带,上、下壳均由果胶质和硅质组成。有的种类瓣面上有花纹。细胞中央有液泡,紧帖细胞壁有一层原生质,其中有数个载色体。有运动能力的硅藻背部有脊缝,运动方向是沿着纵轴的方向前进和后退。

2. 繁殖:

分裂繁殖:分裂时,上、下壳分开,原生质体膨大,核进行有丝分裂,然后原生质体沿与瓣面平行方向分开,一个子原生质位于母体上壳内,另一个位于下壳内,最后,各自分泌出另一半细胞壁,新半片始终位于子细胞的下壳。子细胞缩小到一定程度后,以形成复大孢子的方式来恢复大小。

第六节绿藻门Chlorophyta

一、绿藻门的一般特征

(一)形态结构:

形态:单细胞、群体、丝状体和叶状体,少数类型有鞭毛,多数类型只在繁殖期间产生带鞭毛的孢子或配子。

构造:

细胞壁:内层:纤维素

外层:果胶质,粘液化

细胞核(一至多个)原生质细胞质:有载色体,含有叶绿素a、液泡

(二)繁殖:营养繁殖、无性繁殖、有性生殖

(三)分布:淡水和海水,其中淡水产量占90%,海水产量占10%

二、绿藻的代表植物

(一)衣藻属(Chlamydomonas):单细胞,体前端有一条顶生鞭毛,细胞壁2层,厚底杯状载色体,基部有蛋白核,细胞中央一个核,鞭毛基部有两个伸缩泡,为排泄器官,体前端有红色眼点。

繁殖:无性繁殖

有性繁殖

(二)团藻属(Volvox)

由数百至上万个细胞排列成一层空心球体,球内充满胶质和水,细胞形态和

请下载支持!

衣藻相同,彼此间有原生质丝相连。

生殖胞:群体后端有些细胞失去鞭毛,比普通的营养细胞大十倍或十倍以上。

无性繁殖:生殖胞纵分裂形成。

有性繁殖(卵式生殖):由群体中少数生殖细胞产生卵子和精子。

团藻为多个细胞组成群体,细胞之间无分工,而且当环境恶劣时,群体可以分开为个体,因此团藻是从单细胞向多细胞生物进化的中间类型。

(三)石莼属(Ulva)

植物体是大型多细胞片状体,两层细胞构成,大部分具有无色的假根丝。细胞间排列不规则但紧密,细胞单核。

石莼属有两种植物体:孢子体和配子体。

异宗同配:两个配子在外形上相同,但来自不同的配子体,

配子体世代:从游动孢子开始,经

配子体到配子结合前,细胞染色体

为单倍的,称为配子体世代。

孢子体世代:从结合的合子起,经孢子体到孢子母细胞,细胞中染色体为双倍的,称孢子体世代.

二倍体的孢子体世代和单倍体的配子体世代互相更替,称为世代交替。形态构造上基本相同的两种植物体,互相交替循环的生活史,叫同型世代交替。

(四)水绵属(Spirogyra)

植物体为一系列不分枝的丝状体,细胞壁两层,外为果胶质,内为纤维素,带状载色体螺旋状绕于原生质中,有多数蛋白核。有大液泡,单核。

接合生殖:生殖时,两条丝状体平行靠近,在两细胞相对的一侧相互发生突起,突起渐伸长而接触,壁消失,连接成管,称为接合管。细胞内原生质体放出部分水分,收缩形成配子,一条丝状体中的配子以变形虫式运动,通过结合管移至相对的另一条丝状体中,与细胞中配子结合成合子。

梯状接合:两条接合的丝状体和它们所形成的接合管,外观同梯子一样,这种接合叫梯状结合。

侧面接合:同一条丝状体上相邻两个细胞间形成接合管,或两个细胞之间的横壁上开一孔道,进行原生质体融合。

三、绿藻门在植物界的地位:

绿藻和高等植物有许多相似之处,许多学者认为绿藻是高等植物的祖先。绿藻门在植物界的系统发育中,居主干地位。

第七节红藻门Rhodophyta

一、红藻门的一般特征:

(一)形态构造:多数为多细胞,少数为单细胞,丝状体和叶状体。

蚇肇芁莂芆羇薂细胞壁两层外层果胶质

芇袈薁螃膇聿肃内层纤维素

原生质体细胞核

载色体(颗粒状):叶绿素a,d,?胡

卜素、藻红素、藻蓝素、红藻淀粉

(二)繁殖:无性繁殖:静孢子

有性繁殖:卵式生殖

(三) 分布:绝大多数分布于海水中。

二、红藻的代表植物(生活史):

紫菜属(Porphyra):叶状体,边缘有皱褶,基部有固着器,藻体薄,紫红色、紫色或紫兰色。

三、红藻门在植物界中的地位:

红藻较为古老,和蓝藻有很多相同的特征。

第八节褐藻门Phaeophyta

一、褐藻门的一般特征

(一)形态构造:

形态:多细胞、分枝的丝状体、分枝的丝状体相互结合形成假薄壁组织

薄薅薈腿袂膄蒈结构细胞壁内层:纤维素

肃螇羁肂羆蚈羈外层:藻胶、褐藻糖胶

原生质体细胞核

载色体:叶绿素a c ,?胡萝卜素,叶黄素褐藻淀粉和甘露醇

(二)繁殖:营养繁殖:断裂

无性繁殖:游动孢子和静孢子

有性繁殖:卵式、同配、异配

(三)生活史:多数为孢子体发达的异型世代交替。

第九节藻类植物小结

藻类植物各门之间和各门之内的进化关系,都是按着由单细胞到多细胞,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规律演发展。

植物系统分类学模拟练习题(DOC)

植物系统分类学模拟练习题 一、 填空题 1. 颤藻属植物体形态是 丝状体 ,细胞的原生质体可分 中心 质和 周 质两部分,繁殖方式为 形成藻殖段 。 2. 发菜的植物体形态是 丝状体 ,繁殖方式为 形成藻殖段 。 3. 衣藻隶属 绿藻 门, 衣藻 目;植物体形态是 球形或卵形 类型;有性生殖为 同配生殖 ,生活史是 合子减数分裂 ;减数分裂发生在 合子形成的后期 。 4. 鹿角菜隶属 褐藻门 门, 无孢子 纲;植物体形态是 异配生殖 类型;有性生殖为 异配生殖 ,生活史类型是 配子减数分裂 ;减数分裂发生在 配子囊形成后期 。 5. 细菌菌体为 单细胞 ;真菌大多为 菌丝体 。 6. 大多数真菌的细胞壁主要组成成分是 几丁质 。 7. 地衣的形态可大致分为 壳状地衣 、 叶状地衣 、 枝状地衣 三类,从结构角度看,叶状地衣大多数是 异层 地衣 8. 苔纲分 地钱目 、 叶苔目 、 角苔 目,角苔属于 角苔 目。 9. 葫芦藓的孢子体包括 孢蒴 、 蒴柄 、 基足 几部分,孢蒴包括蒴台和 蒴盖 。 10. 裸子植物一般被分成五纲:1 苏铁 纲、2 银杏 纲、3 红豆杉 纲、4 买麻藤 和5 松柏 纲。 苏铁 纲的大孢子叶呈羽状分裂的叶状,精子具鞭毛的有 苏铁 纲和 银杏 纲。 年级 班 学号班

11. 根据下列孢子植物的特征,在下列横线上填写所属的类群(门、亚门): 细胞壁主要由几丁质构成。 真菌门 大型叶幼时拳卷。 真蕨亚门 雌性生殖器官称为果胞。 红藻门 12. 松属的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形成四分体,四分体分离后发育形成单细 胞花粉,单细胞花粉又称 小孢子 , 小孢子 分裂形成一个 原叶体细 胞 和一个胚性细胞,精子器原始细胞分裂形成 管细胞 和 生殖细 胞 , 体细胞 分裂形成2个精子 。 13. 具有以下果实类型的科 聚花果( 凤梨科 );胞果( 藜科 );瓠果( 葫芦科 ) 14. 填写有四基数花的科 1 十字花 科、 2 桑科 科、 15. 填写出具以下雄蕊类型的科 聚药雄蕊 菊 科、单体雄蕊 锦葵 科、二体雄蕊 蝶形花 科、四强雄蕊 十 字花 科、二强雄蕊 唇形花 科。 二、 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计20分) 1 下列藻类生活史中,具异形世代交替、孢子体占优势的是 C 。 A 水云 B 多管藻 C 海带 D 石莼 2 在下列藻类植物中,具原核细胞的植物是 A 。 A 发菜 B 海带 C 水绵 D 紫球藻 3 列藻类生活史中,具异形世代交替、孢子体占优势的是 C 。 A 水云 B 多管藻 C 海带 D 石莼 4 在下列特征中,蓝藻门和红藻门相似的特征是 B 。 A 光合色素具藻胆素等 B 生活史中无带鞭毛的细胞 学 号

植物学分类学总结

植物学分类学总结 一、植物分类检索表的编制原则和应用 植物分类检索表是鉴别植物种类的一种工具,通常植物态、植物分类手册都 有检索表,以便校对和鉴别原植物的科、属、种时应用。 检索表的编制是采取“由一般到特殊”和“由特殊到一般”的二歧归类原则 编制。首先必须将所采到的地区植物标本进行有关习性、形态上的记载,将根、 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的各种特征的异同进行汇同辨异,找出互相矛盾和互相 显着对立的主要特征,依主、次特征进行排列,将全部植物分成不同的门、纲、 目、科、属、种等分类单位的检索表。其中主要是分科、分属、分种三种检索表。 检索表的式样一般有三种,现以植物界分门的分类为例列检索表如下: (1)定距检索表将每一对互相矛盾的特征分开间隔在一定的距离处,而注 明同样号码如1~1,2—2,3—3等依次检索到所要鉴定的对象(科、属、种)。 1.植物体无根、茎、叶的分化,没有胚胎………………………低等植物 2.植物体不为藻类和菌类所组成的共生复合体。 3.植物体内有叶绿素或其他光合色素,为自养生活方式…藻类植物 3.植物体内,无叶绿素或其他光合色素,为异养生活方式…菌类植物 2.植物体为藻类和菌类所组成的共生复合体……………………地衣植物 1.植物体有根、茎、叶的分化、有胚胎……………………………高等植物 4.植物体有茎、叶而无真根………………………………苔藓植物 4.植物体有茎、叶也有真根。 5.不产生种子,用孢子繁殖…………………………蕨类植物 5.产生种子,用种子繁殖……………………………种子植物

(2)平行检索表将每一对互相矛盾的特征紧紧并列,在相邻的两行中也给予一个号码,而每一项条文之后还注明下一步依次查阅的号码或所需要查到的对象。 1.植物体无根、茎、叶的分化,无胚胎……………………………(低等植物)(2) 1.植物体有根、茎、叶的分化,有胚胎……………………………(高等植物)(4) 2.植物体为菌类和藻类所组成的共生复合体...........................地衣植物 2.植物体不为菌类和藻类所组成的共生复合体 (3) 3.植物体内含有叶绿素或其他光合色素,为自养生活方式.........藻类植物 3.植物体内不含有叶绿素或其他光合色素,为异养生活方式......菌类植物 4.植物体有茎、叶;而无真根.............................................苔藓植物 4.植物体有茎、叶,也有真根 (5) 5.不产生种子,用孢子繁殖…………………………………………蕨类植物 5.产生种子,以种子繁殖……………………………………………种子植物 (3)连续平行检索表从头到尾,每项特征连续编号。将每一对相互矛盾的特征用两个号码表示,如1(6)和6(1),当查对时,若所要查对的植物性状符合1时,就向下查2,若不符合时,就查6,如此类推向下查对一直查到所需要的对象。 1.(6)植物体无根、茎、叶的分化,无胚胎…………………………低等植物 2.(5)植物体不为藻类和菌类所组成的共生复合体。 3.(4)植物体内有叶绿素或其他光合色素,为自养生活方式”……藻类植物

植物学系统分类部分

植物学系统分类部分复习资料 一、两种分类系统: 人为分类系统:不是根据植物的自然性质,也没有考察彼此间在演化上的亲疏关系,就一、两个特点或应用价值进行分类。 自然分类系统:利用现代自然科学的先进手段,从比较形态学、比较解剖学、古生物学、植物化学、植物生态学等不同角度,反映植物界自然演化过程及彼此间亲缘关系进行分类。 将植物界50万种以上植物分为16个门 二、植物分类的阶层系统和命名 (一)植物界的分类单位(taxa): 界、门、纲、目、科、属、种(species)、亚种(Subspecies)、变种(Varietas)、变型(Forma)、种(Species)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是有一定的自然分布区和一定的生理、形态特征的生理类群,同种个体具有相同的遗传性状,而且彼此杂交可以产生后代。 种群(Population):在一个分布区的所有种内植物个体的总和称为种群。 (二)植物界分类的依据: 1 形态学依据:依据形态结构特征分类。优点是:直观、简便。 2 细胞学依据:以植物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和性质来作为植物分类的依据。 3.化学依据:植物的化学组成随种类而异,因而化学成分可以作为分类的一项重要指标,如植物碱、酚、萜、糖、蛋白质、DNA 等等。常用的有血清学方法和电泳分析法。 4.分子生物学依据:在染色体DNA结构上寻求分子水平差异,作为分类的依据。 5. 超微结构和微形态学依据:利用电镜技术研究植物在超微结构的差异作为分类依据。 (三)植物命名法 每种植物都有自己的名字,但在命名上十分混乱,往往存在同物异名的现象,如番茄,南方称为番茄,北方称为西红柿,英语称tomato ;马铃薯,南方称为洋芋,北方叫土豆,英语叫potato,此外还有同名异物的现象,如黄瓜香,可能是荚果蕨,也可能是地榆(蔷薇科)。 双名法(binomial nomenclature):1753年,瑞典植物学家林奈在巨著?植物种志?中,提出了为植物命名的双名法。双名法由两个拉丁词或拉丁化的词为植物命名。 属名 + 种加词 + 命名人缩写 属名:一般为拉丁名词,词首大写。 种加词:一般是形容词,也可以是名词,形容词一般与属名在性、数、格上一致,开头字母小写。 命名原则: 1、优先律原则:植物新种名称的发表有优先权,符合法规的最早发表的名称为正确名词。 2、单一原则:每种植物只有一个合法的正确名称。 第一章藻类植物Alage 第一节藻类概述 一、藻类植物的共同特征 1.具有进行光和作用的色素 2.原植体植物,形态差异较大 3.生殖器官多数为单细胞 4.合子不形成胚,直接发育为个体 5.主要生活于水中,适应性强;深海、高山、温泉、等均有分布 二、藻类的起源及演化: 藻类植物出现在35—33亿年前,最早出现蓝藻, 地球上大约有三万种藻类,一般分为八个门。 第二节蓝藻门Cyanophyta 一、蓝藻门的主要特征 (一)形态构造 原生质体 中央质(中心质):细胞中央,含有核质, 有遗传物质 周质(色素质):含有叶绿素a、藻蓝素、藻红素等,在电镜下可见一些片层,是光合作用场所。 细胞壁:外层:胶质 内层:纤维素 形态:单细胞、群体、丝状体 异形胞(heterocyst):在蓝藻的藻丝上常含有特殊的细胞,由营养细胞形成,比营养细胞大,细胞内是空的,称异形胞。

植物学章节练习题(系统分类部分)汇总

第四章生物多样性和植物的分类命名 一、名词解释 1. 生物多样性 2. 自然分类法 3. 种、变种和变型 4. 品种 5. 双名法 6. 种子植物与孢子植物 7. 低等植物与高等植物 8. 颈卵器植物、隐花植物和显花植物 9. 系统发育与个体发育 二、填空题 1、生物多样性包括、、、等四个层次。 2、植物基本分类等级或单位包括、、、、、、。 3、植物物种的学名由和构成。 4、孢子植物包括、、、、等5个类群。 5、颈卵器植物包括、、等3个类群。 三、简答题 1、简述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及其所包括各个层次的含义。 2、简述中国的生物多样性特点。 3、简述影响生物多样性的因素。 4、简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措施。 5、植物人为分类与自然分类的区别。 6、植物各级分类单位有那些?什么是分类的基本单位? 7、何谓双名法?举例说明。 8、植物界分为哪几个基本类群? 9、低等植物的一般特征怎样?包括哪几个类群? 10、高等植物的一般特征怎样?包括哪几个类群? 第五章藻类植物 一、名词解释 1. 孢子与配子 2. 载色体与蛋白核 3. 世代交替与核相交替 4. 同形世代交替与异形世代交替 5. 孢子体与配子体 6. 无性生殖与有性生殖 7. 同配生殖、异配生殖与卵式生殖 8. 孢子囊与配子囊 9. 果孢子体与四分孢子体 10. 藻殖段 11. 原核、中核和真核 二、判断与改错(对者打“+”,错者打“一”) 1. 蓝藻是最原始最古老的光合自养的原植体植物。 ( ) 2. 蓝藻的光合色素分布于载色体上。 ( ) 3. 蓝藻细胞没有分化成载色体等细胞器。 ( ) 4. 蓝藻植物没有具鞭毛的游动细胞。 ( ) 5. 蓝藻除了营养繁殖之外,还可以产生孢子进行有性生殖。 ( ) 6. 蓝藻细胞都无蛋白核。 ( ) 7. 蓝藻的细胞壁主要由粘肽组成,且壁外多有明显的胶质鞘。 ( ) 8. 蓝藻的光合作用产物分布在周质中。 ( ) 9. 在一些蓝藻的藻丝上常有异形胞,它的功能是进行光合作用和营养繁殖。 ( ) 10. 裸藻门植物的细胞均无细胞壁,故名裸藻。 ( ) 11. 裸藻的藻体从形态上一般可分为单细胞、群体和丝状体三种类型。 ( ) 12. 绿藻的营养细胞均无鞭毛。 ( ) 13. 绿藻载色体与高等植物叶绿体所含色素相同,主要色素有叶绿素a和b、胡萝卜素和叶黄素。() 14. 绿藻细胞中的载色体和高等植物的叶绿体结构类似。 ( ) 15. 衣藻的减数分裂为合子减数分裂。 ( ) 16. 衣藻的生活史中仅产生一种二倍体的植物体。 ( )

植物学分类哈钦松系统

G1 铁科Cycadaceae 1:207 4:3 7 3: 1 1:285 1:338 上:83 G2 银杏科Ginkgoaceae 4:6 7 3:11 1:286 1:339 上:84 G3 南洋杉科Araucariaceae 1:214 4:8 7 3:12 1:316 1:340 上:85 G4 松科Pinaceae 1:208 4:11 7 3:13 1:286 1:342 上:86 G5 杉科Taxodiaceae 4:19 7 3:68 1:313 1:359 上:100 G6 柏科Cupressaceae 1:212 4:25 7 3:73 1:316 1:369 上:106 G7 罗汉松科Podocarpaceae 1:215 4:32 7 3:95 1:327 1:380 上:116 G8 三尖杉科Cephalotaxaceae 1:219 4:38 7 3:101 1:330 1:383 上:117 G9 红豆杉科Taxaceae 4:41 7 3:105 1:331 1:385 上:119 G10 麻黄科Ephedraceae 7 1:336 G11 买麻藤科Gnetaceae 1:220 4:44 7 3:118 1:338 1 木兰科Magnoliaceae 1:22 2 1:1 30(1)3:12 3 1:785 2:327 下:193 2A 八角科Illiciaceae 1:230 2:1 3:360 3 五味子科Schisandraceae 1:232 1:22 3:367 6 昆栏树科Trochodendroaceae 2 7 3:697 1:649 6B 水青树科Tetracentraceae 7 连香树科Cercidiphyllaceae 27 3:697 1:650 2:253 8 番荔枝科Annonaceae 1:234 2:7 30(2)3:158 1:805 2:346 10 檬立米科Monimiaceae 11 樟科Lauraceae 1:259 31 3:206 1:816 2:347 下:204 13 莲叶桐科Hernandiaceae 1:301 3:1 31 3:304 1:864 14 肉豆蔻科Myristicaceae 1:303 2:41 30(2)3:196 1:814 15 毛茛科Ranumculaceae 1:304 5:1 27,28 3:388 1:651 2:254 下:158 16 莼菜科Cabombaceae 3:385 17 金鱼藻科Ceratophyllaceae 3:5 27 3:386 1:649 2:250 下:157 18 睡莲科Nymphaeaceae 1:309 3:6 27 3:379 1:646 2:245 下:154 19 小檗科Berberidaceae 3:11 26 1:758 2:307 下:186 20 星叶草科Circaeasteraceae 3:581 21 木通科Lardizabalaceae 1:311 4:49 29 3:583 1:753 2:299 下:183 22 大血藤科Sargentoboxaceae 1:312 4:56 3:582 下:185 23 防己科Menispermaceae 1:313 1:27 30(1)3:596 1:778 2:320 下:190 24 马兜铃科Aristolochiaceae 1:326 1:47 24 3:336 1:541 2:134 下:90 25 大花草科Cytinaceae 2:44 24 7:773 27 猪笼草科Nepenthaceae 1:329 2:46 34(1)5:104 2:72 28 胡椒科Piperaceae 1:330 1:63 20(1)3:318 1:341 2:5 29 三白草科Saururaceae 1:338 1:78 20(1)3:316 1:339 2:3 下:13

中国蕨类植物分类系统(秦仁昌1978)

中国蕨类植物分类系统(秦仁昌1978) 蕨类植物门 Pteridophyta Subdivision Lycophytina石松亚门 Order Lycopodiales石松目 Family 1. Huperziaceae石杉科 Genus 1. Huperzia石杉属 2. Phlegmariurus马尾杉属 Family 2. Lycopodiaceae石松科 Genus 1. Lycopodium石松属 2. Diphasiastrum扁枝石松属 3. Palhinhaea灯笼草属 4. Lycopodiella小石松属 5. Lycopodiastrum藤石松属 Order Selaginellales卷柏目 Family 3. Selaginellaceae卷柏科 Genus Selaginella卷柏属 Subdivision Isoephytina 水韭亚门 Order Isoetales 水韭目 Family 4. Isoetaceae水韭科 Genus Isoetes水韭属 Subdivision Sphenophytina 楔叶蕨亚门 Order Equisetales 木贼目 Family 5. Equisetaceae木贼科 Genus 1. Equisetum问荆属 2. Hippochaete木贼属 Subdivision Psilophytina 松叶蕨亚门 Order Psilotales 松叶蕨目 Family 6. Psilotaceae松叶蕨科 Genus Psilotum松叶蕨属 Subdivision Filicophytina 真蕨亚门 Class Eusporangiopsida 厚囊蕨纲 Order Ophioglossales瓶尔小草目 Family 7. Helminthostachyaceae七指蕨科 Genus Helminthostachys七指蕨属 Family 8. Botrychiaceae阴地蕨科 Genus 1. Botrychium小阴地蕨属 2. Botrypus假阴地蕨属 3. Sceptridium阴地蕨属 Family 9. Ophioglossaceae瓶尔小草科 Genus 1. Ophioderma带状瓶尔小草属 2. Ophioglossum瓶尔小草属 Order Marattiales 观音座莲目

植物学分类哈钦松系统

植物学分类哈钦松系统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海南志广东志中国志高等植物图鉴浙江志江苏志科号 科名 1:207 4:3 7 3: 1 1:285 1:338 上:83 G1 苏铁科Cycadaceae 4:6 7 3: 11 1:286 1:339 上:84 G2 银杏科Ginkgoaceae 1:214 4:8 7 3: 12 1:316 1:340 上:85 G3 南洋杉科Araucariaceae 1:208 4:11 7 3: 13 1:286 1:342 上:86 G4 松科Pinaceae 4:19 7 3: 68 1:313 1:359 上:100 G5 杉科Taxodiaceae 1:212 4:25 7 3: 73 1:316 1:369 上:106 G6 柏科Cupressaceae 1:215 4:32 7 3: 95 1:327 1:380 上:116 G7 罗汉松科Podocarpaceae 1:219 4:38 7 3:101 1:330 1:383 上:117 G8 三尖杉科Cephalotaxaceae 4:41 7 3:105 1:331 1:385 上:119 G9 红豆杉科Taxaceae 7 1:336 G10 麻黄科Ephedraceae 1:220 4:44 7 3:118 1:338 G11 买麻藤科Gnetaceae 1:222 1:1 30(1)3:123 1:785 2:327 下:193 1木兰科Magnoliaceae 1:230 2:1 3:360 2A 八角科Illiciaceae 1:232 1: 22 3:367 3五味子科Schisandraceae 27 3:697 1:649 6昆栏树科Trochodendroaceae 6B水青树科Tetracentraceae 27 3:697 1:650 2:253 7连香树科Cercidiphyllaceae 1:234 2:7 30(2)3:158 1:805 2:346 8番荔枝科Annonaceae 10檬立米科Monimiaceae 1:259 31 3:206 1:816 2:347 下:204 11樟科Lauraceae 1:301 3:1 31 3:304 1:864 13莲叶桐科Hernandiaceae 1:303 2:41 30(2)3:196 1:814 14肉豆蔻科Myristicaceae 1:304 5:1 27,28 3:388 1:651 2:254 下:158 15毛茛科Ranumculaceae 3:385 16莼菜科Cabombaceae 3:5 27 3:386 1:649 2:250 下:157 17金鱼藻科Ceratophyllaceae 1:309 3:6 27 3:379 1:646 2:245 下:154 18睡莲科Nymphaeaceae 3:11 26 1:758 2:307 下:186 19小檗科Berberidaceae 3:581 20星叶草科Circaeasteraceae 1:311 4:49 29 3:583 1:753 2:299 下:183 21木通科Lardizabalaceae 1:312 4:56 3:582 下:185 22大血藤科Sargentoboxaceae 1:313 1:27 30(1)3:596 1:778 2:320 下:190 23防己科Menispermaceae 1:326 1:47 24 3:336 1:541 2:134 下:90 24马兜铃科Aristolochiaceae 2:44 24 7:773 25大花草科Cytinaceae 1:329 2:46 34(1)5:104 2: 72 27猪笼草科Nepenthaceae 1:330 1:63 20(1)3:318 1:341 2:5 28胡椒科Piperaceae

郑万钧裸子植物分类系统

郑万钧裸子植物分类系统(1978) 一、系统大纲 Division Gymnospermae 裸子植物门 Class Cycadopsida 苏铁纲 Order Cycadales 苏铁目 Fam. 1 Cycadaceae 苏铁科 Gen. Cycas 苏铁属 Class Ginkgopsida 银杏纲 Order Ginkgoales 银杏目 Fam. 2 Ginkgoaceae 银杏科 Gen. Ginkgo 银杏属 Class Coniferopsida 松杉纲 Order Pinales 松杉目 Fam. 3 Araucariaceae 南洋杉科 Gen. Araucaria 南洋杉属 Gen. Agathis 贝壳杉属 Fam. 4 Pinaceae 松科 Subfam. Abietoideae 冷杉亚科 Gen. Keteleeria 油杉属 Gen. Abies 冷杉属 Gen. Pseudotsuga 黄杉属 Gen. Tsuga 铁杉属 Sect. Heopeuce长苞铁杉组 Sect. Tsuga铁杉组 Gen. Cathaya 银杉属 Gen. Picea 云杉属 Sect. Picea云杉组 Sect. Casicta丽江云杉组 Sect. Omorica鱼鳞云杉组 Subfam. Laricoideae 落叶松亚科 Gen. Larix 落叶松属 Sect. Multiseriales 红杉组 Sect. Larix落叶松组 Gen. Pseudolarix 金钱松属

Gen. Cedrus 雪松属 Subfam. Pinoideae 松亚科 Gen. Pinus 松属 Subgen. Strobus 单维管束松亚属Sect. Cembra五针松组 Sect. Parrya白皮松组 Suben. Pinus 双维管束松亚属Sect. Sula长叶松组 Sect. Pinus油松组 Fam. 5 Taxodiaceae 杉科 Gen. Sciadopitys 金松属 Gen. Cunninghamia 杉木属Gen. Taiwania 台湾杉属 Gen. Cryptomeria 柳杉属 Gen. Glyptostrobus 水松属Gen. Taxodium 落羽杉属 Gen. Sequoiadendron 巨杉属Gen. Sequoia 北美红杉属 Gen. Metasequoia 水杉属 Fam. 6 Cupressaceae 柏科Subfam. Thujoideae 侧柏亚科Gen. Thujopsis 罗汉柏属 Gen. Thuja 崖柏属 Gen. Platycladus 侧柏属 Gen. Calocedrus 翠柏属Subfam. Cupressoideae 柏木亚科Gen. Cupressus 柏木属 Gen. Chamaecyparis 扁柏属Gen. Fokienia 福建柏属Subfam. Juniperoideae 圆柏亚科Gen. Sabina 圆柏属 Gen. Juniperus 刺柏属 Order Podocarpales 罗汉松目Fam. 7 Podocarpaceae 罗汉松科Gen. Podocarpus 罗汉松属

植物系统分类

植物系统分类学教案 引言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教学要使学生了解植物的基本类群的概念以及它们间的进化关系,植物的命名法。 教学内容:植物的基本类群的概念,植物的命名法和植物命名法规。 教学重点:植物的基本类群的概念,植物的命名法 一、植物界的分门别类 (一)分类的方法 1、人为分类法 林奈根据植物雄蕊数目划分一雄蕊纲、二雄蕊纲......等。这种依据自己的方便或按用途进行分类的方法,叫人为分类系统。 2、自然分类法 达尔文认为物种起源于变异与自然选择。从而得知复杂的物种大致是同源的。物种表面上相似程度的差别,能显示它们的血统上的亲缘关系。因而,根据植物的亲缘关系进行分类的方法,叫自然分类法,这种方法可反映植物之间的亲缘关系和植物界的进化过程。所用的分类方法称为自然分类。 3、自然分类法 (1)细胞遗传学 研究植物细胞染色体的信息、多倍化、杂交系和繁育行为,确定物种间及种下居群的亲缘关系。 染色体的数目在一个物种内通常是稳定的,因而可以作为植物分类的依据。减数分裂时染色体的行为方式表明了不同亲本的染色体组之间配对的程度,因而常用来揭示种间的关系。多倍化即一个细胞中出现多套染色体,是生物进化的重要机制,多倍体大多是由不同种之间的杂交产生的杂种染色体加倍而形成。二倍体与四倍体交配,产生不育的三倍体,三倍体加倍可成为能育的六倍体。二倍体与多倍体在形态上的差异常很小,却是不同的物种。我国学者李林初对杉科的水杉属、巨杉属和红杉属进行了细胞学研究,提出了红杉是由水杉与巨杉(或它们的祖先)自然杂交而成,水杉是父本,巨杉是母本这一论点,从而揭示了我国特有的水杉和远隔太平洋、北美特有的巨杉与红杉的亲缘关系。 不同物种在形态结构、生理生化方面的差别,是染色体上基因的差别造成的一种表型差异。分子生物学就是直接在染色体DNA结构上寻找分子水平上的差异,作为分类的依据。DNA双螺旋结构中,碱基配对有二种形式:A-T与G-C,每个物种的DNA都有其特定的 G+C mol%。不同的物种G+C的含量是不同的,亲缘关系愈远,其G+C的含量差别就愈大。所以这是一个新的能反映属种间亲缘关系的遗传型特征,国内尚在推广应用之中。在细菌分类中已作为一个常规的分类指标。 (2)化学分类学 研究植物体的化学成分,特别是生物大分子水平的资料,评价植物类别的种系发生关系,建立以化学信息资料为基础的化学分类系统。 植物的化学组成随种类而异,因此化学成分可以作为分类的一项重要指标,用以研究生物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和演化规律。在分类上有用的化学物质可分为次生代谢的小分子化合

植物学植物分类教学教材

裸子植物的分类 现存裸子植物有71属800余种,我国有41属236种。 分五个纲 铁树纲(苏铁纲:9属110种) 银杏纲(1科1属1种,我国特产,国家一濒危级保护植物) 松柏纲(球果纲:7科51属600余种) 红豆杉纲(紫杉纲:3科14属162种) 买麻藤纲(3科3属80种) 1. 苏铁纲(Cycadopsida) 苏铁(Cycas revoluta)苏铁科,苏铁属 主要特征:常绿木本茎不分枝羽状复叶集生茎顶雌雄异株 2. 银杏纲(Ginkgopsida) 银杏(Ginkgo biloba)银杏科,银杏属 特征:高大落叶乔木;有长枝和短枝之分;叶扇形,叉状脉;雌雄异株。 3. 松柏纲分类及代表植物(种类最多,有600余种,分为7 个科) 本纲主要特 乔木,多分枝,叶针形、线形、鳞片形具有树脂道 孢子叶球球果状(球果植物),大孢子叶球由多枚 大孢子叶(珠鳞)和苞鳞组成 胚珠在大孢子叶腹面倒生 小孢子有气囊或无气囊精子无鞭毛 可分为3个科: 松科:种鳞与苞鳞离生,每种鳞有2粒种子 杉科:种鳞和苞鳞半合生,每个种鳞有2—9 粒种子 柏科:种鳞和苞鳞完全合生,每个种鳞有1—多胚珠 (1)松科:叶常针形或线形,每种鳞两粒种子,种鳞与苞鳞离生。 冷杉属(Abies)(枝具圆形微凹的叶痕叶条形球果直立,当年成熟)该属约50种,分布于亚洲、欧洲、北美、中美及非洲北部的高山地带。我国有19种3变种。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西南及浙江、台湾各省区的高山地带,常组成大面积的纯林,为令后开发利用的森林资源,有些种类是森林更新的主要树种。多为耐寒的耐荫性较强的树种,常生于气候凉润、雨量较多的高山地区。 (2)杉科:叶披针形、条形或鳞状,种鳞和苞鳞半合生,每个种鳞有2--9粒种子 常见植物有:杉木属(Cunninghamia) 南洋杉属南洋杉科植物。常绿乔木,原产澳大利亚诺和克岛,它的名称繁多,按属地称谓有英杉、澳杉、南洋杉等。 南洋杉树形高大,姿态优美,为世界5大公园树种之一。最宜独植作为园景树或作纪念树,亦可作行道树。但以选无强风地点为宜,以免树冠偏斜。南洋杉又是珍贵的室内盆栽装饰树种。南洋杉为美丽的园景树,可孤植、列植或配植在树丛内。也可作为大型雕塑或风景建筑背景树。南洋杉又是珍贵的室内盆栽装饰树种,用于厅堂环境的点缀装饰,显得十分高雅。 (3)柏科:叶对生或轮生,具两型叶,种鳞和珠鳞完全合生 常见植物:圆柏属(Sabina) :龙柏侧柏属(Platycladus)刺柏属(Juniperus) (4)南洋杉科:栽培种南洋杉Araucaria 原产大洋州

植物学分类哈钦松系统

科号科名海南志广东志中国志高等植物图鉴浙江志江苏志G1 苏铁科Cycadaceae 1:207 4:3 7 3: 1 1:285 1:338 上:83 G2 银杏科Ginkgoaceae 4:6 7 3:11 1:286 1:339 上:84 G3 南洋杉科Araucariaceae 1:214 4:8 7 3:12 1:316 1:340 上:85 G4 松科Pinaceae 1:208 4:11 7 3:13 1:286 1:342 上:86 G5 杉科Taxodiaceae 4:19 7 3:68 1:313 1:359 上:100 G6 柏科Cupressaceae 1:212 4:25 7 3:73 1:316 1:369 上:106 G7 罗汉松科Podocarpaceae 1:215 4:32 7 3:95 1:327 1:380 上:116 G8 三尖杉科Cephalotaxaceae 1:219 4:38 7 3:101 1:330 1:383 上:117 G9 红豆杉科Taxaceae 4:41 7 3:105 1:331 1:385 上:119 G10 麻黄科Ephedraceae 7 1:336 G11 买麻藤科Gnetaceae 1:220 4:44 7 3:118 1:338 1 木兰科Magnoliaceae 1:22 2 1:1 30(1)3:12 3 1:785 2:327 下:193 2A 八角科Illiciaceae 1:230 2:1 3:360 3 五味子科Schisandraceae 1:232 1:22 3:367 6 昆栏树科Trochodendroaceae 2 7 3:697 1:649 6B 水青树科Tetracentraceae 7 连香树科Cercidiphyllaceae 27 3:697 1:650 2:253 8 番荔枝科Annonaceae 1:234 2:7 30(2)3:158 1:805 2:346 10 檬立米科Monimiaceae 11 樟科Lauraceae 1:259 31 3:206 1:816 2:347 下:204 13 莲叶桐科Hernandiaceae 1:301 3:1 31 3:304 1:864 14 肉豆蔻科Myristicaceae 1:303 2:41 30(2)3:196 1:814 15 毛茛科Ranumculaceae 1:304 5:1 27,28 3:388 1:651 2:254 下:158 16 莼菜科Cabombaceae 3:385 17 金鱼藻科Ceratophyllaceae 3:5 27 3:386 1:649 2:250 下:157 18 睡莲科Nymphaeaceae 1:309 3:6 27 3:379 1:646 2:245 下:154 19 小檗科Berberidaceae 3:11 26 1:758 2:307 下:186 20 星叶草科Circaeasteraceae 3:581 21 木通科Lardizabalaceae 1:311 4:49 29 3:583 1:753 2:299 下:183 22 大血藤科Sargentoboxaceae 1:312 4:56 3:582 下:185 23 防己科Menispermaceae 1:313 1:27 30(1)3:596 1:778 2:320 下:190 24 马兜铃科Aristolochiaceae 1:326 1:47 24 3:336 1:541 2:134 下:90 25 大花草科Cytinaceae 2:44 24 7:773 27 猪笼草科Nepenthaceae 1:329 2:46 34(1)5:104 2:72 28 胡椒科Piperaceae 1:330 1:63 20(1)3:318 1:341 2:5

植物系统分类学

植物系统分类学部分 一、生物的分类及分类系统 不同的分类系统对生物划分是不同的 二界系统包括:植物界、动物界 三界系统包括:植物界、动物界、原生生物界 四界系统包括:植物界、动物界、原生生物界、原核生物界 五界系统包括:植物界、动物界、原生生物界、原核生物界、菌物界(真菌界)0 六界系统包括:植物界、动物界、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菌物界、非胞生物界 二界系统 由瑞典博物学家林奈(Carolus Linnaeus,1707-1778)在18世纪提出和应用。 建立最早,沿用最广、最久。 对初学者更适用。 二、植物界各类群的已知种数(引自长治学院电子教案) ?藻类植物——3万种; ?菌物植物——10万种; ?地衣植物——0.25万种; ?苔藓植物——2.3万种; ?蕨类植物——1.2万种; ?种子植物——23.5万种 三、二界系统中植物界包括的类群:

四、高等植物与低等植物的主要区别: 五、植物的分类等级 界、门、纲、目、科、属、种 每个等级下面还可设亚级单位(例:亚门、亚纲、亚科、亚属、亚种)、族、组等。种下还可设品种、变种、变型等。 种是分类的基本单位 种内成员有共同的祖先,基本一致的遗传基因库,有极相似形态特征和生理特征,有一定的自然分布区,没有生殖隔离。 藻类 菌类 地衣 苔藓 蕨类 裸子植物 被子植物 细菌 粘菌 真菌 低等植物 高等植物 孢子植物 种子植物 颈卵器植物 维管植物

六、植物命名法规和双名法 为了避免一名多物和一物多名现象造成交流的不便,对植物命名特别作出的国际通用的规定,以法律的形式来保证。 国际植物命名法规规定:植物的学名须采用拉丁文或拉丁化的文字,一种植物只能有一个学名,其它非正规的名字作为地方名、俗名等。 中名是在中国的某权威植物志等书刊上统一使用了的中国地方名,一种植物的中名也只有一个。 拉丁学名包括2个词,属名和种加词,属名为所属的上级单位—属的拉丁名词,种加词是表示此种的某个特征的形容词,或拉丁化了的形容词。正规的种的学名后面还须附上命名人姓名或姓名的缩写。 例如: 银杏的学名为Ginkgo biloba L.(或Linn.) 稻的学名为Oryza sativa L. 鹅掌楸的学名为Liriodendron chinense (Hemsl.) Sarg. 大白菜的学名为Brassica pekinensis (Lour.) Rupr. 芥菜的学名为Brassica juncea (L.)Czern. et Coss. 属名的第一个字母要大写,种加词的第一个字母要小写,命名人 的姓、名的第一个字母都要大写。 七、藻类的各门重要程度分析 藻类通常分8个门,蓝藻门、绿藻门、红藻门、褐藻门、金藻门、甲藻门、裸藻门、轮藻门。有些系统还设硅藻门、黄藻门,等等。 藻类并不是自然分类系统中的分类单位,其中的各门也没有共同的祖先,只是有一些共同的特点,是人为的分类群。 对各大类群的亲缘关系可以大致这样理解

植物学分类学总结归纳

精心整理 植物学分类学总结 一、植物分类检索表的编制原则和应用 植物分类检索表是鉴别植物种类的一种工具,通常植物态、植物分类手册都有检 索表,以便校对和鉴别原植物的科、属、种时应用。 检索表的编制是采取“由一般到特殊”和“由特殊到一般”的二歧归类原则制。首先必须将所采到的地区植物标本进行有关习性、形态上的记载,将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的各种特征的异同进行汇同辨异,找出互相矛盾和互相显着立的主要特征,依主、次特征进行排列,将全部植物分成不同的门、纲、目、科属、种等分类单位的检索表。其中主要是分科、分属、分种三种检索表检索表的式样一般有三种,现以植物界分门的分类为例列检索表如下: 将每一对互相矛盾的特征分开间隔在一定的距离处,而注明定距检索(1科、属、等依次检索到所要鉴定的对样号码3 .植物体无根、茎、叶的分化,没有胚胎………………………低等植物 1 2.植物体不为藻类和菌类所组成的共生复合体。 3.植物体内有叶绿素或其他光合色素,为自养生活方式…藻类植物.植物体内,无叶绿素或其他光合色素,为异养生活方式…菌类植物 3 .植物体为藻类和菌类所组成的共生复合体……………………地衣

植物 2 .植物体有根、茎、叶的分化、有胚胎……………………………高等植物1 4.植物体有茎、叶而无真根………………………………苔藓植物.植物体有茎、叶也有真根。 4 5.不产生种子,用孢子繁殖…………………………蕨类植物 .产生种子,用种子繁殖……………………………种子植物 5 精心整理. 精心整理 (2)平行检索表将每一对互相矛盾的特征紧紧并列,在相邻的两行中也给予一个号码,而每一项条文之后还注明下一步依次查阅的号码或所需要查到的对象。 1.植物体无根、茎、叶的分化,无胚胎……………………………(低等植物)(2) 1.植物体有根、茎、叶的分化,有胚胎……………………………(高等植物)(4) 2.植物体为菌类和藻类所组成的共生复合体………………………地衣植物 2.植物体不为菌类和藻类所组成的共生复合体 (3) .植物体内含有叶绿素或其他光合色素,为自养生活方式………藻类植物3

第五章 植物的系统分类

第五章植物的系统分类 一、填空题 1. 植物分类阶层系统从大到小分别为界_____ 、_____ 、_____、_____ 、 _____ 、_____ 。 2. 十字花科的植物如油菜子房由_____个心皮组成,具有_____室,由____相隔 开。发育成果实后成熟时沿_____开裂,这类果实称_____果。 3. 桂花习惯上分为以下四个品种类型:_____ 、_____ 、_____、_____ 4. 秋色叶树种有_____ 、_____ 、_____、_____等。 5. 适合作绿篱的树种有____ 、_____ 、_____、_____等。 6. ____ 、_____ 、_____被世人合称为“岁寒三友” 7. 一个完整的学名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三部分。用_______________文书写。 8. 蕨类植物已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器官的分化; 9. 伞形科具________花序。 10. ________科是花冠蝶形, 二体雄蕊, 荚果, 常见植物________________。 11. 吊兰属于___________科。 12. 葫芦科植物的果实多数是___________果; 菊科植物的果为___________果。 13. 兰科植物花中的雄蕊与雌蕊___________。花粉常呈___________,种子细小______。 14. 双悬果属于________科。 15. 唇形科的主要特征是:草本,茎常,植物体含挥发性芳香油;叶,花冠合瓣,子房上位等。 16. 依据植物的特征, 判断属于哪科? (1) 叶对生,单叶,掌叶裂或为羽状复叶。 花两性或单性,雄花与两性花同株或雌雄异株,整齐,排成总状、伞房或圆锥花序。果为扁平的具翅分果__________ (2) 二年生草本。单叶互生, 总状花序, 果实为两心皮组成, 由假隔膜分成二室, 果实成熟时, 果皮沿两侧腹缝线开裂, 成二片脱落, 仅留下假隔膜, 种子附于假隔膜上。__________ 17. 下列每科各列举二个观赏植物 豆科: __________、__________

植物学分类哈钦松系统

科号科名海 南 志 广 东 志 中国志高等植物图鉴浙 江 志 江苏志 G1苏 铁 科Cycadaceae 1: 207 4: 3 7 3: 1 1:285 1: 338 上:83 G2银 杏 科Ginkgoaceae 4: 6 7 3: 11 1:286 1: 339 上:84 G3南 洋 杉 科Araucariaceae 1: 214 4: 8 7 3: 12 1:316 1: 340 上:85 G4松 科Pinaceae 1: 208 4: 11 7 3: 13 1:286 1: 342 上:86 G5杉 科Taxodiaceae 4: 19 7 3: 68 1:313 1: 359 上:100 G6柏 科Cupressaceae 1: 212 4: 25 7 3: 73 1:316 1: 369 上:106 G7罗 汉 松 科Podocarpaceae 1: 215 4: 32 7 3: 95 1:327 1: 380 上:116 G8三 尖 杉 科Cephalotaxaceae 1: 219 4: 38 7 3:101 1:330 1: 383 上:117 G9红 豆 杉 科Taxaceae 4: 41 7 3:105 1:331 1: 385 上:119 G10麻 黄 科Ephedraceae 7 1:336 G11买 麻 藤 科Gnetaceae 1: 220 4: 44 7 3:118 1:338 1木 兰 科Magnoliaceae 1: 222 1: 1 30(1)3:123 1:785 2: 327 下:193

2A 八 角 科Illiciaceae 1: 230 2: 1 3:360 3五 味 子 科Schisandraceae 1: 232 1: 22 3:367 6昆 栏 树 科Trochodendroaceae 27 3:697 1:649 6B 水 青 树 科Tetracentraceae 7连 香 树 科Cercidiphyllaceae 27 3:697 1:650 2: 253 8番 荔 枝 科Annonaceae 1: 234 2: 7 30(2)3:158 1:805 2: 346 10檬 立 米 科Monimiaceae 11樟 科Lauraceae 1: 259 31 3:206 1:816 2: 347 下:204 13莲 叶 桐 科Hernandiaceae 1: 301 3: 1 31 3:304 1:864 14肉 豆 蔻 科Myristicaceae 1: 303 2: 41 30(2)3:196 1:814 15毛 茛 科Ranumculaceae 1: 304 5: 1 27,28 3:388 1:651 2: 254 下:158 16莼Cabombaceae 3:38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