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烷氨氧化制备丙烯腈催化剂的研究

丙烷氨氧化制备丙烯腈催化剂的研究
丙烷氨氧化制备丙烯腈催化剂的研究

丙烷氨氧化制备丙烯腈催化剂的研究

由于石油价格居高不下,以低碳烷烃替代低碳烯烃生产化工产品受到人们广泛关注,其中丙烷替代丙烯进行氨氧化反应生成丙烯腈被认为最有可能实现工业化的技术之一,实现该技术工业化的核心是开发高性能的催化剂,提高丙烯腈收率,当前研究的重点集中在Sb-V和Mo-V混合氧化物催化剂体系。本文以上述两种混合氧化物为研究对象,通过添加助剂逐步提高丙烯腈的收率,同时研究助剂和制备条件对催化剂结构和性能的影响,为丙烷氨氧化催化剂设计、制备和参数优化提供指导。

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研究了组成对Sb-V混合氧化物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当SbN原子比小于3时,丙烷的转化率增加,但丙烯腈的选择性明显降低,深度氧化产物COx增多;当Sb/V原子比大于3时,催化剂保持了较好的丙烯腈选择性,但丙烷的转化率降低;当Sb/V原子比等于3时,催化剂具有较好的丙烯腈收率,主要存在金红石结构的SbVO4和α-Sb2O4,其中SbVO4是催化剂关键活性相,反应前后Sb和V的价态几乎没有变化。在催化剂中Sb/V原子比低于或高于3的催化剂中,除了上述物相外,还出现了V2O5或增多的α-Sb2O4。

2、研究了在VSb3混合氧化物制备过程中添加草酸和Al、W、Mo助剂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制备过程中添加草酸,有利于V保持低价态,促进活性相SbVO4的形成;添加的A1以氧化铝存在,起着载体的作用,对活性相起到分散作用,提高了催化剂性能;W的添加促进了活性相金红石结构的Sb(W, V)O4的生成,进一步提高了丙烯腈的收率;继续添加Mo反而使丙烯腈的收率下降。

研究表明,在制备过程中添加草酸和A1、W助剂,增加了催化剂表面非化学计

量的金红石型SbVO4的数量,使还原反应和再氧化反应速率加快,从而提高了丙烷转化率和丙烯腈的选择性。当使用V1Sb3Al2W1.5混合氧化物催化剂时,丙烯腈的收率可达到30.2%3、研究了Mo、V、Te和Nb的含量对Mo-V混合氧化物催化剂性能的影响,制备的MoV0.31Te0.23Nb0.24混合氧化物催化剂用于丙烷氨氧化反应,丙烯腈收率可达到35.0%。

同时研究了在该催化剂中添加La、Ce和Pr稀土元素对其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催化剂中添加Ce能够促进M1和M2活性相的生成,当添加Ce的原子比为0.05时,丙烯腈收率达到45.3%,原因是在该催化剂中主要活性相M1的量最多,Ce以Ce4+/Ce3+氧化/还原对的形式存在,加速了催化剂晶格氧的迁移,有利于反应过程中被还原的活性元素的快速恢复。

氧化铈在催化剂中的作用

稀土催化材料在汽车尾气净化中的作用 目前国外广泛开发应用于汽车尾气净化的催化剂基本上是由铂(Pt),铑(Rh)等贵金属组成的,目前, 普遍使用的铂铑基贵金属三元催化剂主要通过Pt 的氧化作用净化HC , CO , 通过Rh 的还原作用净化NO x 。该催化剂虽具有活性高、净化效果好、寿命长等优点,但是造价也较高,尤其是Pt、Rh等受到资源限制。为了缓解Pt特别是Rh的供应与需求之间的矛盾,广泛使用价格相对便宜的钯(Pd), 开发了Pt,Rh和Pd组成的催化剂以及钯催化剂。 人们发现用稀土代替部分贵重金属制成的催化剂成本低,而且能获得满意 的净化效果。 稀土汽车尾气净化催化剂所用的稀土主要是以氧化铈、氧化镨和氧化镧的混合物为主,其中氧化铈是关键成份。由于氧化铈的氧化还原特性,有效地控制排放尾气的组分,能在还原气氛中供氧,或在氧化气氛中耗氧。二氧化铈还在贵 金属气氛中起稳定作用,以保持催化剂较高的催化活性。所以开发稀土少贵金属的汽车尾气净化剂,是取稀土之长补贵金属贵属之短,生产出具有实用性的汽车尾气净化剂。其特点是价格低、热稳定性好、活性较高、使用寿命长,因此在汽车尾气净化领域备受青睐。 稀土元素外层电子结构相似,稀土元素间的催化性能差别比较小,总的催化活性比不上外层电子结构的过渡元素及贵金属元素。在现行的实用工业催化剂中,稀土一般只用作助催化剂或催化剂中的一种活性组分,很少作为主体催化剂。 作为贵金属催化剂的助剂,稀土能够提高和改变催化剂的性能,其助剂的作用远远大于传统意义上的碱金属或碱土金属元素。我国的机动车排放污染严重,然而我国贵金属贫乏而稀土资源丰富,因此稀土应用于机动车尾气处理在我困得到广泛的应用。 稀上在机动车尾气净化催化剂中主要是具有储氧和催化作用,将其加入催化剂活性成组中,能提高催化剂的抗铅、硫中毒性能和耐高温稳定性,并能改善催化剂的空燃比工作特性。 稀土在TWC中的应用 稀土氧化物特有的性质早已引起了国内外催化剂研究工作者的广泛关注,然而到目前为止稀上氧化物多用作催化剂载体和助剂。稀土在催化剂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汽车尾气净化催化剂活性成分 汽车尾气中的主要有害成分为碳氧化合物(Hc)、一氧化碳(CO)和氮氧化物(NO),在净化器中的化学反应包括氧化和还原反应。因此,需要找出一种能使氧化和还原两类反应同时进行的三元催化剂,使催化剂在汽车排气管内借助于排气温度和空气中氧的浓度,对尾气中的CO、HC和NO同时起氧化还原作用,使其转化成无害物质C02、H20和N2。Ce、La稀土催化活性的研究结果表明:Ce02的引入明显提高了CO和NO的催化转化活性。因此,可用稀土氧化物完全或部分代替贵 金属来担当催化剂的活性组分,催化还原Co、HC和No。 2提高催化剂的抗中毒能力

催化剂制备方法大全

催化剂制备方法简介 1、催化剂制备常规方法 (1)浸渍法 a过量浸渍法 b等量浸渍法(多次浸渍以防止竞争吸附) (2)沉淀法(制氧化物或复合氧化物)(注意加料顺序:正加法或倒加法,沉淀剂加到盐溶液为正,反之为倒加) a单组分沉淀法 b多组分共沉淀法 c均匀沉淀法(沉淀剂:尿素) d超均匀沉淀法 (NH4HCO3和NH4OH组成的缓冲溶液pH=9) e浸渍沉淀法 浸渍沉淀法是在浸渍法的基础上辅以均匀沉淀法发展起来的,即在浸渍液中预先配入沉淀剂母体,待浸渍单元操作完成后,加热升温使待沉淀组分沉积在载体表面上。此法,可以用来制备比浸渍法分布更加均匀的金属或金属氧化物负载型催化剂。 f导晶沉淀法 本法是借晶化导向剂(晶种)引导非晶型沉淀转化为晶型沉淀的快速有效方法。举例:以廉价易得的水玻璃为原料的高硅酸钠型分子筛,包括丝

光沸石、Y型、X型分子筛。 (3)共混合法 混合法是将一定比例的各组分配成浆料后成型干燥,再经活化处理即可。如合成气制甲醇用的催化剂就是将氧化锌和氧化铬放在一起混合均匀(适当加入铬酐的水溶液和少许石墨)然后送入压片机制成圆柱形,在100 o C烘2h即可。 (4)热分解法 硝酸盐、碳酸盐、甲酸盐、草酸盐或乙酸盐。 (5)沥滤法 制备骨架金属催化剂的方法,Raney 镍、铜、钴、铁等。 (6)热熔融法 合成氨催化剂Fe-K2O-Al2O3;用磁铁矿Fe3O4、KNO3和Al2O3高温熔融而得。 (7)电解法 用于甲醇氧化脱氢制甲醛的银催化剂,通常用电解法制备。该法以纯银为阳极和阴极,硝酸银为电解液,在一定电流密度下电解,银粒在阴极析出,经洗涤、干燥和活化后即可使用。

7万吨年丙烯腈精制工段工艺设计—脱氢氰酸塔工艺设计及分析开题报告

安徽建筑大学 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题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指导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年月 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一、课题的目的与意义 1、目的 (1)通过对丙烯腈工艺流程的设计和优化,了解丙烯腈的特性、国内外生产概况、生产工艺流程及其研究进展以及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和废水处理问题。 (2)对生产工艺流程进行优化,以期实现高产率、低能耗的目的。 (3)对生产工艺流程的优化,可以排除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隐患,使生产更加安全,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2、研究意义

丙烯腈是重要的化工产品,为了从特定的原料得到所需的 产品,根据既定的工艺路线和工艺条件,采用相关的单元过程 及单元操作,设计出优化的工艺流程,并根据工艺条件选择合 适的设备,设计合理的工厂布局,以满足生产的要求,同时这 些设计又要符合有关非工艺类和工程经济的要求,做到技术上 可行、符合安全条例、经济上合理。通过年产(),确定最优 方案,以达到使其工艺产率增加,能耗降低,降低环境污染的 目的。 二、研究现状和前景展望 1、研究现状 (1)催化剂的研制 目前主要通过丙烯氨氧化制备丙烯腈,采用促进作用的的 F e-B i-M o-O或者促进作用的F e-S b-O。近年来,锡/锑/氧 催化系统在烯丙基氧化和氨氧化中作为催化剂进行了广泛研究。 然而,近年来,一些公司开始着手研究丙烷氨氧化法制备 丙烯腈。其中一个直接氨氧化烷烃的催化剂系统是锑/钒/氧。 目前最有潜力的系统为M o-V-N b-T e-氧化物催化系统, 具有62%的丙烯腈产率。 (2)工艺过程的改进 近年来,随着各国对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不断提高, 丙烯腈生产技术的改进主要集中在节能降耗、环保等方面,焦 点是中和塔污水的处理,主要的技术进展如下:省去氢氰酸精 制塔,由脱氰塔顶直接分离出高纯度氢氰酸,提高脱氰塔的效率;萃取塔侧线出料,由萃取塔下部侧线抽出乙腈,将抽出液 送到乙腈回收塔,增大乙腈浓度,减少蒸汽消耗;增设废热锅炉 回收热量;利用萃取塔或乙腈解析塔塔釜排除的循环水热量; 降低反应器出口的氨含量,避免较难处理的硫铵废水问题;中 和塔硫酸循环使用,节约资源,且丙烯腈回收率较高,物耗低 缺点是投资大;未反应氨回收再循环使用工艺,未反应氨、磷 酸铵回收循环使用,资源利用率高;中和塔改造提高丙烯腈回

丙烯氨氧化法生产丙烯腈

编号:No.27课题:丙烯氨氧化法生产丙烯腈 授课内容: ●丙烯氨氧化法生产丙烯腈反应原理 ●丙烯氨氧化法生产丙烯腈工艺流程 知识目标: ●了解丙烯腈的主要用途 ●了解碳3烃类的主要来源及用途 ●掌握丙烯氨氧化法生产丙烯腈反应原理  ●掌握丙烯氨氧化法生产丙烯腈工艺流程  能力目标: ●分析丙烯腈水混合物分离模式 ●分析和判断主副反应程度对反应产物分布的影响 思考与练习: ●丙烯氨氧化法生产丙烯腈反应催化剂组成和特点 ●影响丙烯氨氧化法生产丙烯腈反应过程的主要因素 ●丙烯氨氧化法生产丙烯腈工艺流程的构成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年月日

第七章 丙烯系产品的生产  丙烯的主要来源有两个,一是由炼油厂裂化装置的炼厂气回收;二是在石油烃裂解制乙烯时联产所得。丙烯大部分一直来自炼油厂,近年来,由于裂解装置建设较快,丙烯产量相应提高较快。和世界市场一样,近年来我国丙烯的发展速度也逐渐超过了乙烯。2000年,我国乙烯需求量478.89万吨,而丙烯的需求量却达到498.85万吨,首次超过乙烯,之后丙烯的需求量一种保持在乙烯之上。  与乙烯相似,由于丙烯分子中含有双键和α-活泼氢,所以具有很高的化学反应活性。 在工业生产中,利用丙烯的加成反应、氧化反应,羧基化、烷基化及其聚合反应等,可得一系列有价值的衍生物,其主要产品及用途见图7—1。  由图可看出,丙烯是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用于生产聚丙烯、异丙苯、羰基醇、丙烯腈、环氧丙烷、丙烯酸、异丙醇等。聚丙烯是我国丙烯最大的消费衍生物。2003年,我国聚丙烯的产量为445.5万吨,消耗丙烯约444.0万吨,约占全国丙烯总消费量的72.1%,;2004年我国聚丙烯产量为474.9万吨,消耗丙烯约480.0万吨,比2003年增长约8.1%;丙烯腈是我国丙烯的第二大衍生物,2003年,我国丙烯腈的产量约为56.0万吨,消费丙烯约62.7万吨,约占全国丙烯总消费量的10.2%;2004年产量约为58.0万吨,消费丙烯约为65.0 万吨,比2003年增长约3.7%;环氧丙烷是我国丙烯的第三大消费衍生物,2003年,全国环氧丙烷的产量约为39.8万吨,消耗丙烯约35.8万吨,约占全国丙烯总消费量的5.8%;2004年产量约为42.0万吨,消耗丙烯约37.8万吨,比2003年增长约13.1%;丁醇和辛醇也是丙烯的主要衍生物之一,2003年我国丁辛醇的产量合计约为45.35万吨,共消耗丙烯约40.7万吨,约占全国丙烯总消费量的6.6%;2004年产量合计为44.91万吨,共消耗丙烯约40.3万吨,比2003年减少约1.0%;2003年用于生产其它化工产品如苯酚、丙酮和丙烯酸等方面的丙烯消费量约为10.9万吨,约占全国丙烯总消费量的1.8%;2004年消费量约为11.5万吨。

丙烯腈生产工艺

丙烯氨氧化(氧化偶联)制丙烯腈生产工艺把烯烃、芳烃、烷烃及其衍生物与空气(或氧气)、氨气混合通过催化剂制成腈类化合物的方法称为氨氧化法,按氧化反应的分类,这类反应亦称氧化偶联。有代表性的,已工业化的反应主要有下列几种: 研究表明,氨氧化制腈类用催化剂与烃类氧化制醛类用催化剂(如丙烯氧化制丙烯醛、间(对)二甲苯氧化制苯二甲醛等氧化催化剂)十分类似,氨氧化催化剂往往亦可用作醛类氧化催化剂,其原因是由于这两类反应通过类似的历程,形成相同的氧化中间物之故。上列反应中以丙烯氨氧化合成丙烯腈最为重要,下面即以此反应为例进行讨论。 丙烯腈是丙烯系列的重要产品。就世界范围而言,在丙烯系列产品中,它的产量仅次于聚丙烯,居第二位。 丙烯腈是生产有机高分子聚合物的重要单体,85%以上的丙烯腈 用来生产聚丙烯腈,由丙烯腈、丁二烯和苯乙烯合成的ABS树脂,以及由丙烯腈和苯乙烯合成的SAN树脂,是重要的工程塑料。此外,丙烯腈也是重要的有机合成原料,由丙烯腈经催化水合可制得丙烯酰胺,由后者聚合制得的聚丙烯酰胺是三次采油的重要助剂。由丙烯腈经电解

加氢偶联(又称电解加氢二聚)可制得己二腈,再加氢可制得己二胺, 后者是生产尼龙-66的主要单体。由丙烯腈还可制得一系列精细化工产品,如谷氨酸钠、医药、农药薰蒸剂、高分子絮凝剂、化学灌浆剂、纤维改性剂、纸张增强剂、固化剂、密封胶、涂料和橡胶硫化促进剂等。 丙烯腈在常温下是无色透明液体,剧毒,味甜,微臭。沸点78.5℃,熔点-82.0℃,相对密度0.8006。丙烯腈在室内允许的浓度为0.002 mg/l,在空气中的爆炸极限为3.05%~17.5%(m)。因此,在生产、贮存和运输中,应采取严格的安全防护措施。丙烯腈分子中含有腈基和 C=C 不饱和双键,化学性质极为活泼,能发生聚合、加成、腈基和腈乙基化等反应,纯丙烯腈在光的作用下就能自行聚合,所以在成品丙烯腈中,通常要加入少量阻聚剂,如对苯二酚甲基醚(MEHQ)、对苯二酚、氯化亚铜和胺类化合物等。 1. 生产简史和生产方法评述 在生产丙烯腈的历史上,曾采用以下生产方法。 (1)以环氧乙烷为原料的氰乙醇法 环氧乙烷和氢氰酸在水和三甲胺的存在下反应得到氰乙醇,然后以碳酸镁为催化剂,于200~280℃脱水制得丙烯腈,收率约75%。

丙烯氨氧化制丙烯腈新工艺

S(ff 时 丙烯氨氧化法制丙烯膳 目录 一.丙烯睛的性质和用途 自燃点481^0可溶于有机溶剂如丙酗、苯、四氯化碳、乙醸和乙醇中,与水部分互溶0丙 烯睛剧壽,能灼伤皮肤,低浓度时刺激粘膜,长时间吸入如蒸气能引起恶心,呕叶、头皐、 疲倦等。在空气中的爆炸极限为3?05%"7?5% (体积)°因此在生产、贮存和运输中,应采 取严格的安全防护措施,工作场所内丙烯睛允许浓度为0.002mg/Lo 丙烯赭能发生聚合反应,发生在丙烯腊的UC 双键上,纯丙烯腊在光的作用下就能自行聚 合,所以在成品丙烯睛中,通常要加入少量阻聚剂,如对苯二酚甲基瞇(阻聚剂MEHQ )、对 苯二酚、氯化亚铜和胺类化合物等.除自聚外.丙烯睹还能与苯乙烯、丁二烯、乙酸乙烯、 氯乙烯、丙烯酰胺等中的一种或几种发生共聚反应,由此可制得各种合成纤维、合成橡胶、 塑料、涂料和粘合剂等。 丙烯臍是三大合成的重要单体,目前主要用它生产聚丙烯睛纤维(商品坍叫“睹纶"h 其 次用于生产ABS 树脂(丙烯睹一丁二烯一苯乙烯的共聚物),和合成橡胶(丙烯睛一丁二烯共聚 物h 丙烯睛水解所得的丙烯酸是合成丙烯酸树脂的单体。丙烯睹电解加氢,偶联制得的己一、丙 1 烯 的 性 质 和 用 途 二、丙 烯氨 氧化 制丙 烯 腊生产工 艺原 理 2 三、工 艺 条 件 2 四、生 产 工 艺 6 五、催 化 剂 研 究 丙烯氨氧化法制丙烯睹 1 9 丙烯睹在常温下是无色透明液体,味甜, 微臭,沸点77.50凝固点-833X?,闪点0匸,

二睹,是生产尼龙一66的原料0其主要用途如图1所示。 图1丙烯睛的主耍用途 .丙烯氨氧化制丙烯睛生产工艺原理 化学反应 主反应生成丙烯睹,是一个非均柑反应;与此同时,在催化剂表而还发生一系列副反应。 主反应J C3H6 + NH3+1,5O2 — CH2 =CHCN + 3 H20 AH =-512.5KJ/mol 副反应:①生成乙腊:C3H6 + 1.5NH3 +1.502 — 1.5CH3CN + 3H2O AH =-522KJ/mol ②生成氢氣酸:C3H6 + 3NH3 + 3O2 3HCN + 6H2O AH =-941KJ/mol ③生成二氧化碳:C3H6 +4.502 f 3CO2 +3 H20 AH =-1925KJ/mol 上述副反应中,生成乙睛和氢氣酸是主要的,C02. CO 和H20UJ 以由丙烯直接氧化得到, 也可以由丙烯睹、乙脂等再次氧化得到。反应过程也副产少量的丙烯醛、丙烯酸、乙醛、丙 腊以及高聚物等,因此,工业生产条件下的丙烯氨氧过程十分复杂。为提奇丙烯的转化率和 丙烯脂的选择性,研究髙性能催化剂是非常重要的。 三、工艺条件 1、催化剂 工业上用于丙烯氨氧化反应的催化剂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复合酸的盐类(Mo 系),如磷铝 ④生成一氧化碳:C3H6 + 3O2 3CO + 3H2O AH = -1925KJ/mol ABSffl 料 ABS W 脂 丁《乳胶 丙烯K 丙烯載树脂 皮革?纺织品 ftBK ■处理 剂 a 二 聚网纤维 5水剂] 尼龙66 ―氯化丙烯》 合成纤维

丙烯腈合成工段的工艺设计

丙烯腈合成工段的工艺设计 前言 毕业设计是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进行实际设计能力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是理论与实际结合的重要连接点。在教师指导下毕业设计可以培养我们独立思考,运用所学到的基本理论并结合生产实际的知识,综合的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次毕业设计所设计的内容为年产6万吨丙烯腈合成工段的工艺设计,通过认真细听老师课堂上讲解和任务布置,我们了解到了为完成设计需要查找资料的方向,并进行了细心的查阅,掌握了基本的理论知识。对于刚进行设计的人来说,学会收集、理解、熟悉和使用各种资料,正是设计课程需要培养的重要方面,化工设计非常强调标准规范。但是并不是限制设计的创造和发展,因此遇到与设计要求有矛盾时,经过必要的手续可以放弃标准而服从设计要求。通过设计应知道如何查取数据知道如何查找资料对丙烯腈合成工段的工艺设计有了一个全新的 认识,知道如何选取相关数据参数,建立一个工程概念,知道工程和理论的区别。对于物料衡算和热量衡算、主要设备的工艺计算(反应器)等都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和了解,知道如何使用手册和资料,认识工程。

一、产品的性状、用途、国内外市场情况 1.1丙烯腈简介 丙烯腈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合成单体,在丙烯产品系列中居第二,仅次于聚丙烯,是三大合成材料(纤维、橡胶、塑料)的重要化工原料,主要用来生产聚丙烯腈纤维(腈纶)、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ABS)塑料、苯乙烯(AS)塑料、丙烯酰胺等。丙烯腈在合成纤维、合成树脂等高分子材料中占有显著地位,应用前景广阔。除此之外,丙烯腈聚合物与丙烯腈衍生物也广泛应用于建材及日用品中 1.2丙烯腈物化性质 1.2.1丙烯腈物理性质 无色或淡黄色液体,有特殊气味,分子量:53.06沸点:77.3℃冰点:-83.5℃生成热:184.2kJ/mol(25℃)燃烧热:1761.5kJ/mol聚合热:72.4kJ/mol蒸汽压:11.0KPa(20℃)闪点:0℃自燃点:481℃爆炸极限:在空气中3.0%~17%(体积)油水分配系数:辛醇/水分配系数的对数值为-0.92毒性:剧毒,毒作用似氢氰酸溶解性:溶于丙酮、苯、四氯化碳、乙醚、乙醇等有机溶剂,微溶于水 1.2.2丙烯腈化学性质 丙烯腈由于分子结构带有C=C双键及-CN键,所以化学性质非常活泼,可以发生加成、聚合、腈基及氢乙基化等反应。聚合反应和加成反应都发生在丙烯腈的C=C双键上,纯丙烯腈在光的作用下能自行聚合,所以在丙烯腈成品及丙烯腈生产过程中,通常要加少量阻聚剂,如对苯酚甲基醚(阻聚剂MEHQ)、对苯二酚、氯化亚铜和胺类化合物等。除发生自聚外,丙烯腈还能与苯乙烯、丁二烯、乙酸乙烯、丙烯酰胺等发生共聚反应,由此可制得合成纤维、塑料、涂料和胶粘剂等。丙烯腈经电解加氢偶联反应可以制得已二腈。氰基反应包括水合反应、水解反应、醇解反应等,丙烯腈和水在铜催化剂存在下,可以水合制取丙烯酰胺。氰乙基化反应是丙烯腈与醇、硫醇、胺、氨、酰胺、醛、酮等反应;丙烯腈和醇反应可制取烷氧基丙胺,烷氧基丙胺是液体染料的分散剂、抗静电剂、纤维处理剂、表面活性剂、医药等的原料。丙烯腈与氨反应可制得1,3丙二胺,该产物可用作纺织溶剂、聚氨酯溶剂和催化剂。 1.3丙烯腈的用途

二氧化铈基催化剂制备及其在汽车尾气净化中的处理效果研究

二氧化铈基催化剂制备及其在汽车尾气净化中的处理 效果研究 【摘要】本研究主要讨论用十八胺热解金属硝酸盐得到金属氧化物颗粒的方法,制备二氧化铈基催化剂,并尝试掺杂了金属铜和锆,通过控制掺杂物的比例、浓度、反应时间、反应温度等因素对产物粒径及催化剂催化速率的影响,得到了催化速率更好的催化剂,改良了汽车尾气处理工艺。 【Abstract】This research mainly is a discussion about using the method of metal oxide nanoparticles pyrolysised with Octadecylamine metal nitrate to prepare the Cerium oxide based catalyst.And try to doping metal Copper and Zirconium.By controlling the dopant ratio, concentration, reaction time, reaction temperature and other factors have effact on the particle size and the catalytic rate.The catalytic rate achieved a better level and automotive exhaust treatment process has been improved. 【关键词】二氧化铈;合成催化剂;汽车尾气处理 0 引言 铈作为稀土金属之一,因其氧化物二氧化铈具有优越的氧化还原性质和高储氧能力,成为催化剂领域里研究最广范的金属氧化物之一。二氧化铈基材料,特别是掺杂了其他金属(如Cu,Zr等)的改良催化剂,具有很多优良的性质。若能充分地将其性能应用于汽车尾气处理的过程中,必然能对环境保护工作起到很积极的作用[1]。 本研究利用十八胺既可以做分散剂,又可以做表面活性剂的特性,热解金属硝酸盐制备金属氧化物催化剂。通过以二氧化铈为主的催化剂的催化特性的研究,改良二氧化铈基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并将所得催化剂进行汽车尾气处理催化效率的模拟研究,探索了十八胺热解金属硝酸盐制备催化剂材料的最佳反应条件[2]。 1 实验材料和方法 1.1实验材料和设备 本实验用到的实验设备主要有武汉永盛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BSA224S型实验台秤,J02070离心机和T300玻璃管温度计,FEI公司生产的Quanta 200热场发射扫描电镜,中国射线仪器公司生产的Y500型X 射线衍射仪以及上海同广科教仪器有限公司生产的MFC-08型汽车尾气净化实验装置。 本实验所用药剂均为分析纯,直接使用。其中十八胺、硝酸铜、硝酸锆、硝酸铈生产于天津市光复精细化工研究所,无水乙醇生产于天津市天力化学试剂有限公司。 1.2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 本实验用十八胺热解金属硝酸盐的方法,其中十八胺既是大分子分散剂,也是表面活性剂[3]。该方法工艺操作简单,工业化价值较大。有很好的研究价值。 2 实验过程 2.1制备 称取35.0g十八胺加入到250ml三颈烧瓶中,加热至完全熔化,加入2.5g Ce(NO3)3·6H2O,低速搅拌至完全溶解,停止搅拌,快速加热至230℃,开启搅拌,反应18min,停止加热。待温度降至80℃左右,加入适量无水乙醇摇匀后倒入250ml烧杯中静置,待沉淀完全后倾倒上层清液,用无水乙醇洗涤沉积物,至上层洗涤液无色透明,收集产物,60℃于烘箱中烘干后,马弗炉400℃煅烧30min,研细,装袋,贴上标签。 2.2产物分析 利用Y500型X射线衍射仪和扫描电镜对产物进行了粒径和晶型变化的分析[4]。 2.2.1成份与晶型分析

丙烷氨氧化制丙烯腈工艺以及催化剂研究进展

丙烷氨氧化制丙烯腈工艺以及催化剂研究进展第8期 石油石化 1前言 丙烯腈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在合成纤维、合成树脂、合成橡胶等高分子材料领域有广泛的应用。丙烯腈聚合物与丙烯腈衍生物也有重要用途。近年来,随着丙烯腈下游产品丙烯腈纤维、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塑料、苯乙烯塑料、丙烯酰胺、丁腈橡胶、丁腈乳胶、己二腈和己二胺等方面的发展,特别是下游精细化工新产品的不断开发与应用,世界丙烯腈的需求量不断增加。 1893年,法国人Moureu用化学脱水剂由丙烯酰胺和氟乙醇制取丙烯腈,但一直未得到工业应用。直到1930年,才开始工业生产。1940年,建立了以环氧乙烷和氢氰酸合成丙烯腈的工业生产装置。1952年,用乙炔代替了环氧乙烷,成本大大降低。1959年出现了丙烯氨氧化合成丙烯腈的方法,该法出现后,发展迅速。1960年,美国美孚石油公司第一个建成以丙烯、氨和空气为原料,用氨氧化法合成丙烯腈的化工厂。该工艺就是现今全球95%的丙烯腈装置都采用的Sohio法。 近年来,由于烯烃价格很高(是相应烷烃的3~6倍),而烷烃资源又极为丰富,因此用丙烷代替丙烯作原料来生产丙烯腈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目前,一些大公司及科研院所正致力于丙烷直接氨氧化制丙烯腈催化反应工艺和催化体系的研究与开发。BP公司、日本三菱化学公司和旭化成公司已在不同地点建立了丙烷直接氨氧化法制丙烯腈的验证试验装置。日本旭化成公司已建成世界上首套丙烷原料丙烯腈生产线,这条生产线建立在该公司位于韩国蔚山的工厂Tongsuh石化公司。新装置利用现有的7万t/a的丙烯腈生产线进行改造,利用丙烷生产丙烯腈,已于2007年1月20日开始投入使用。2006年2月初,旭化成公司还与泰国PPT公司组建了投资为2亿美元的合资企业,将使旭化成公司开发的丙烷制丙烯腈技术推向工业化。两家公司将在泰国建设25万t/a丙烯腈装置,定于2009年投产。PPT公司将向该装置提供丙烷。 2丙烷氨氧化制丙烯腈工艺 目前,丙烷氨氧化制丙烯腈工艺有直接氨氧化工艺(一步法)和丙烷脱氢后再丙烯氨氧化工艺(两步法)。 2.1丙烷直接氨氧化工艺 丙烷直接氨氧化工艺是丙烷在催化剂作用下,同时发生丙烷氧化脱氢反应和丙烯氨氧化反应。反应式如下: CH3CH2CH3+NH3+2O2→CH2CHCN+4H2O 美国BP公司、日本三菱化学公司和旭化成公司所开发的都属于这种工艺。由于催化剂性能上的差异,BP-Amoco公司和日本三菱化学公司的工艺流程略有不同[1]。BP-Amoco工艺的氧化反应是在高浓度丙烷和氧不足的条件下进行,由于以氧 丙烷氨氧化制丙烯腈工艺以及催化剂研究进展 王凤荣尤丽梅张志翔 (石油化工研究院大庆化工研究中心,大庆163714) 摘要:由于原料丙烯的短缺以及对丙烯腈需求的不断增加,本文提出一种以丙烷为原料的丙烯腈生产路线,并主要介绍了丙烷氨氧化反应的两种工艺和几种有发展前景的催化剂,为丙烯腈生产提供了一条具有经济吸引力的新路线。 关键词:丙烷;丙烯;丙烯腈;氨氧化;催化剂 中图分类号:O623.7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14(2008)08-0001-03 作者简介:王凤荣,女,37岁,工程师,主要从事天然气下游产品 开发。 *通讯联系人 ?1?

丙烯氨氧化制丙烯腈新工艺..

丙烯氨氧化法制丙烯腈 目录 丙烯氨氧化法制丙烯腈 (1) 一、丙烯腈的性质和用途 (1) 二、丙烯氨氧化制丙烯腈生产工艺原理 (2) 三、工艺条件 (2) 四、生产工艺 (6) 五、催化剂研究 (9) 一、丙烯腈的性质和用途 丙烯腈在常温下是无色透明液体,味甜,微臭,沸点77.5℃,凝固点-83.3℃,闪点0℃,自燃点481℃。可溶于有机溶剂如丙酮、苯、四氯化碳、乙醚和乙醇中,与水部分互溶。丙烯腈剧毒,能灼伤皮肤,低浓度时刺激粘膜,长时间吸入其蒸气能引起恶心,呕吐、头晕、疲倦等。在空气中的爆炸极限为3.05%~17.5%(体积)。因此在生产、贮存和运输中,应采取严格的安全防护措施,工作场所内丙烯腈允许浓度为0.002mg/L。 丙烯腈能发生聚合反应,发生在丙烯腈的C=C 双键上,纯丙烯腈在光的作用下就能自行聚合,所以在成品丙烯腈中,通常要加入少量阻聚剂,如对苯二酚甲基醚(阻聚剂MEHQ)、对苯二酚、氯化亚铜和胺类化合物等。除自聚外,丙烯腈还能与苯乙烯、丁二烯、乙酸乙烯、氯乙烯、丙烯酰胺等中的一种或几种发生共聚反应,由此可制得各种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塑料、涂料和粘合剂等。 丙烯腈是三大合成的重要单体,目前主要用它生产聚丙烯腈纤维(商品名叫“腈纶”)。其次用于生产ABS 树脂(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的共聚物),和合成橡胶(丙烯腈—丁二烯共聚物)。丙烯腈水解所得的丙烯酸是合成丙烯酸树脂的单体。丙烯腈电解加氢,偶联制得的己二腈,是生产尼龙—66 的原料。其主要用途如图1所示。

图1丙烯腈的主要用途 二、丙烯氨氧化制丙烯腈生产工艺原理 化学反应 主反应生成丙烯腈,是一个非均相反应;与此同时,在催化剂表面还发生一系列副反应。主反应:C3H6 + NH3 +1.5 O2 → CH2 =CHCN + 3 H2O △H = -512.5KJ/mol 副反应:①生成乙腈:C3H6 + 1.5NH3 + 1.5O2 → 1.5CH3CN + 3H2O △H = -522KJ/mol ②生成氢氰酸:C3H6 + 3NH3 + 3O2 → 3HCN + 6H2O △H = -941KJ/mol ③生成二氧化碳:C3H6 + 4.5O2 → 3CO2 +3 H2O △H = -1925KJ/mol ④生成一氧化碳:C3H6 + 3O2 → 3CO + 3H2O △H = -1925KJ/mol 上述副反应中,生成乙腈和氢氰酸是主要的,CO2、CO和H2O可以由丙烯直接氧化得到,也可以由丙烯腈、乙腈等再次氧化得到。反应过程也副产少量的丙烯醛、丙烯酸、乙醛、丙腈以及高聚物等,因此,工业生产条件下的丙烯氨氧过程十分复杂。为提高丙烯的转化率和丙烯腈的选择性,研究高性能催化剂是非常重要的。 三、工艺条件 1、催化剂 工业上用于丙烯氨氧化反应的催化剂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复合酸的盐类(Mo系),如磷钼酸铋、磷钨酸铋等;另一类是重金属的氧化物或是几种金属氧化物的混合物(Sb系),例如

催化剂制备方法大全

催 化 剂 的 制 备 方 法 与 成 型 技 术 总 结 应用化学系1202班 王宏颖 2012080201

催化剂的制备方法与成型技术 一、固体催化剂的组成: 固体催化剂主要有活性组分、助剂和载体三部分组成: 1.活性组分:主催化剂,是催化剂中产生活性的部分,没有它催化剂就不能产生催化作用。 2.助剂:本身没有活性或活性很低,少量助剂加到催化剂中,与活性组分产生作用,从而显著改善催化剂的活性和选择性等。 3.载体:载体主要对催化活性组分起机械承载作用,并增加有效催化反应表面、提供适宜的孔结构;提高催化剂的热稳定性和抗毒能力;减少催化剂用量,降低成本。 目前,国内外研究较多的催化剂载体有:SiO2,Al2O3、玻璃纤维网(布)、空心陶瓷球、有机玻璃、光导纤维、天然粘土、泡沫塑料、树脂、活性炭,Y、β、ZSM-5分子筛,SBA-15、MCM-41、LaP04等系列载体。 二、催化剂传统制备方法 1、浸渍法 (1)过量浸渍法 (2)等量浸渍法(多次浸渍以防止竞争吸附) 2、沉淀法(制氧化物或复合氧化物)(注意加料顺序:正加法或倒加法,沉淀剂 加到盐溶液为正,反之为倒加) (1)单组分沉淀法 (2)多组分共沉淀法 (3)均匀沉淀法(沉淀剂:尿素) (4)超均匀沉淀法 (NH4HCO3和NH4OH组成的缓冲溶液pH=9) (5)浸渍沉淀法 浸渍沉淀法是在浸渍法的基础上辅以均匀沉淀法发展起来的,即在浸渍液中预先配入沉淀剂母体,待浸渍单元操作完成后,加热升温使待沉淀组分沉积在载体表面上。此法,可以用来制备比浸渍法分布更加均匀的金属或金属氧化物负载型催化剂。 (6)导晶沉淀法 本法是借晶化导向剂(晶种)引导非晶型沉淀转化为晶型沉淀的快速有效方法。举例:以廉价易得的水玻璃为原料的高硅酸钠型分子筛,包括丝光沸石、Y型、X型分子筛。 3、共混合法 混合法是将一定比例的各组分配成浆料后成型干燥,再经活化处理即可。如合成气制甲醇用的催化剂就是将氧化锌和氧化铬放在一起混合均匀(适当加入铬

丙烯制备丙烯腈

一.建设意义 1.1丙烯腈的性质和用途 丙烯腈在常温下是无色透明液体,味甜,微臭,沸点77.5℃,凝固点-83.3℃,闪点0℃,自燃点481℃。可溶于有机溶剂如丙酮、苯、四氯化碳、乙醚和乙醇中,与水部分互溶,20℃时在水中的溶解度为7.3%(w),水在丙烯腈中的溶解度为3.1%(w)。其蒸气与空气形成爆炸混合物,爆炸极限为3.05~17.5%(v)。丙烯腈和水、苯、四氯化碳、甲醇、异丙醇等会形成二元共沸混合物,和水的共沸点为71℃,共沸物中丙烯腈的含量为88%(w),在有苯乙烯存在下,还能形成丙烯腈-苯乙烯-水三元共沸混合物。 丙烯腈剧毒,其毒性大约为氢氰酸毒性的十分之一,能灼伤皮肤,低浓度时刺激粘膜,长时间吸入其蒸气能引起恶心,呕吐、头晕、疲倦等,因此在生产、贮存和运输中,应采取严格的安全防护措施,工作场所内丙烯腈允许浓度为0.002mg/L。 丙烯腈分子中有双键(c=c)和氰基(CN)两种不饱和键,化学性质很活泼,能发生聚合、加成、水解、醇解等反应。 聚合反应发生在丙烯腈的C=C双键上,纯丙烯腈在光的作用下就能自行聚合,所以在成品丙烯腈中,通常要加入少量阻聚剂,如对苯二酚甲基醚(阻聚剂MEHQ)、对苯二酚、氯化亚铜和胺类化合物等。除自聚外,丙烯腈还能与苯乙烯、丁二烯、乙酸乙烯、氯乙烯、丙烯酰胺等中的一种或几种发生共聚反应,由此可制得各种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塑料、涂料和粘合剂等。

丙烯腈是三大合成的重要单体,目前主要用它生产聚丙烯腈纤维(商品名叫“腈纶”)。其次用于生产ABS树脂(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的共聚物),和合成橡胶(丙烯腈—丁二烯共聚物)。丙烯腈水解所得的丙烯酸是合成丙烯酸树脂的单体。丙烯腈电解加氢,偶联制得的己二腈,是生产尼龙—66的原料。 1.2合成丙烯腈的意义 近年来随着丙烯腈下游产品腈纶纤维、ABS/AS、丙烯酰胺、丁腈橡胶、己二腈和乙二胺等方面的发展,特别是下游精细化工产品的不断开发与应用,世界的丙烯腈需求量也不断增加。世界丙烯腈主要消费地区是亚洲、欧洲和北美。亚洲是世界最大的丙烯腈消费地区,占全球总消费量的59%左右。欧洲地区丙烯腈消费量占20%左右,美洲地区丙烯腈消费量约占11%。 在近几年的世界丙烯腈消费结构调整中,腈纶所占比例由2002年的54.5%下降到2007年的43%,ABS及其它产品所占的比例有所增加,其中ABS由2002年的25%增加到2007年的34%。腈纶所占的比例近几年有所下降,但依然是丙烯腈的最大用户。亚洲是全球丙烯腈消费量最大地区,而中国则是亚洲地区最大的丙烯腈消费国。受经济复苏的影响,预计2008年~2012年全球丙烯腈需求年增长率约1.5%。 1.3 我国国内市场需求分析及预测 近年来我国丙烯腈表观消费量不断上升,,2001年为68万t,2008年上升至122.1万t,年均增长率为8.7%。我国丙烯腈的产量迅猛增加,产量由2001年的42万t增加到2008年的94.2万t,年均增长率达12.2%,但是国内丙烯腈产量一直不能满

丙烯腈生产工艺及催化剂研究进展

丙烯腈生产工艺及催化剂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18-10-30T11:12:08.543Z 来源:《防护工程》2018年第15期作者:徐岩[导读] 有着较为广泛的发展前景。丙烯腈具有较大的经济效益,合理制定生产工艺,对于促进我国化工企业发展以及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有着积极推动作用。因此,本文对丙烯腈生产工艺及催化剂研究进展进行分析探讨。 徐岩 大庆石化化工二厂黑龙江省大庆市 163714摘要:丙烯腈在现代化化工企业应用较为广泛,尤其是在合成纤维、树脂等高分子材料领域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除此之外,丙烯腈聚合物以及相应的衍生物在建材以及日用品应用中,有着较为广泛的发展前景。丙烯腈具有较大的经济效益,合理制定生产工艺,对于促进我国化工企业发展以及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有着积极推动作用。因此,本文对丙烯腈生产工艺及催化剂研究进展进行分析 探讨。 关键词:丙烯腈;生产工艺;催化剂;研究进展丙烯腈(氰化乙烯,AN),作为一种重要的石油化工产品,能够用于生产合成纤维腈纶、热塑性合成树脂、合成橡胶、丙烯酰胺等产品。随产品需求不断增大,丙烯腈装置的扩能改造,由于反应器压力升高和催化剂负荷不足等因素影响,对催化剂性能要求更高,因此,催化剂的评价结果将直接影响到催化剂工业应用的成败。目前有十余种生产工艺用于生产丙烯腈,如环氧乙烷法、乙炔法、丙烯氨氧化法和正在开发的丙烷氨氧化法等。其中,丙烯氨氧化法是以丙烯、氨气和空气中的氧气为原料,副产物为氢氰酸、乙腈、丙烯醛、CO2和CO 等。该方法原料廉价易得,对原料纯度要求不高,工艺流程简单,操作稳定,易于得到精制的高质量产品,该方法是当代全球各国生产丙烯腈最先进的方法,工艺中的核心技术在于催化剂性能――催化剂的选择性(副产物生成量较少,深度氧化产物收率较低)、活性(丙烯腈收率、丙烯腈选择性、丙烯转化率)和寿命,对于生产装置的总投资和操作费用具有重大的意义,使用中,主要活性组分钼(Mo)的流失,催化剂结构变化或积炭等原因,导致催化性能下降。催化剂效能是丙烯腈合成的关键,随着丙烯腈合成行业的发展,考虑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关注环境保护和扩能降耗,开发难度越来越大。 1丙烯腈主要生产方法丙烯腈生产方法主要有:氯乙醇-氰化钠法、乙炔法、丙烯氨氧化法、丙烷氨氧化法。前两种方法不仅生产原料毒性大,而且生产成本也高于后者。丙烯氨氧化法具有原料便宜易得,生产成本低,生产工艺简单等优点,所以成为国内外丙烯腈生产的主要方法。下面本文主要对丙烷氨氧化法进行分析。 丙烷氨氧化法是近几年开发的新技术,BP、旭化成公司已经完成中试阶段,旭化成公司已经工业化。所研制出的氨氧化催化剂活性组分为V-Sb-W-复合催化剂,50%载体为SiO2-Al2O3,反应温度500℃,压力103kPa,原料配比为丙烷∶氨∶氧∶氮∶水=1∶2∶2∶7∶3。 丙烷氨氧化法工艺分为2种,其一是丙烷在稳定催化剂作用下,同时进行丙烷的氧化脱氢和丙烯氨氧化反应,这种丙烷直接氨氧化合成丙烯腈的工艺被称之为丙烷一段直接氨氧化工艺;其二是丙烷经氧化脱氢后生成丙烯,尔后以常规的丙烯氨氧化工艺生产丙烯腈,称之为丙烷两段氨氧化工艺。 世界丙烯腈生产能力中,丙烯氨氧化工艺占绝对优势。但丙烷与丙烯之间存在着巨大的价格差,而且丙烷资源丰富,从而使以BPsohio、三菱化成公司(MCC)为代表的一些公司纷纷研究用丙烷作原料生产丙烯腈的工艺。 20世纪90年代初,BP公司开发出了丙烷氨氧化一步法新工艺,它是在特定的催化剂下,以纯氧为氧化剂,同时进行丙烷氧化脱氢和丙烯氨反应。该工艺采用了一种新开发的催化剂,它对丙烯腈的选择性相当高,而对副产物丙烯酸的选择性较低,它既适用于以氧气为氧化剂的低丙烷转化工艺,又适合以空气为氧化剂的工艺。该工艺比传统丙烯法生产成本降低20%,而且丙烯酸之类的副产物少,产出更多的高价值产品乙腈和氢氰酸。 与此同时,日本三菱化学(MCC)和BritishOxygen也开发成功了独特的循环工艺,它主要是丙烷氧化脱氢后生成丙烯,然后再以常规氨氧化法生产丙烯腈。其特点是采用选择性烃吸附分离体系的循环工艺,可将循环物流中的惰性气体和碳氧化物选择性地除去,原料丙烷和丙烯可全部被回收。循环的优势在于可以在低反应单程转化率的情况下提高产物选择性和总体收率,而且大幅减少了O2的生成量,使生产成本降低约10%,原材料费用降低约20%,从而解决了低转化率带来的原料浪费问题,为丙烷制丙烯腈工艺的工业化打下了基础。 在MCC的另一篇专利中还公开了该公司开发的低丙烷转化循环工艺,它是一种高选择性低丙烷转化率的工艺,更适合于带回收系统的装置,而且还使用了该公司开发的新催化剂,其选择性高于BP工艺,可联产丙烯腈和丙烯酸。 2丙烯腈生产用催化剂研究进展 2.1钒-铝氮氧化物催化剂 钒-铝氮氧化物一直作为丙二腈和苯甲醛缩聚反应的催化剂,21世纪初,在丙烷氨氧化制丙烯腈中得到应用。研究发现,此类催化剂上丙烯腈选择性较高,催化剂活性也较好,钒-铝氮氧化物催化剂参与丙烷氨氧化的反应产物只有丙烯腈、COx和乙腈,而不存在HCN、丙烯、NO、N2以及其他含氧有机物,即使在氧气过量条件下,也不会产生上述类型副产物。相比于Mo-V-O和V-Sb-O等催化剂,钒-铝氮氧化物堪称环境友好型催化剂。尽管现阶段丙烷在钒-铝氮氧化物催化下只有近30%的丙烯腈收率,但钒-铝氮氧化物催化剂生产负荷高的特点有利于提高工业装置产能,这是其他催化剂不可比拟的。 2.2分子筛类催化剂 丙烷氨氧化制丙烯腈反应中,使用分子筛作为催化剂是近年来开始出现的研究方向。AbdHamid等将Ga/H-ZSM-5分子筛用作丙烷氨氧化制丙烯腈反应,只得到11.4%的丙烯腈收率,COx选择性为51%,产物中含有较多的异丁烯和异丁烷等碳四类副产物。 BulánekR等对适用于丙烷氨氧化反应的分子筛类型进行研究,以含钴的分子筛为催化剂催化丙烷进行氨氧化,反应产物只有丙烯和乙腈,未检测到丙烯腈。原因可能为形成的丙烯中间体会优先与NH3反应,生成碳一类化合物和乙腈而非目标产物丙烯腈。分子筛虽然对丙烷具有催化作用,但不同类型分子筛催化丙烷的反应过程和产物差别较大。 3丙烯腈氨氧化发展趋势

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及成型

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及成型 一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1.1浸渍法 将含有活性组分(或连同助催化剂组分)的液态(或气态)物质浸载在固态载体表面上。此法的优点为:可使用外形与尺寸合乎要求的载体,省去催化剂成型工序;可选择合适的载体,为催化剂提供所需的宏观结构特性,包括比表面、孔半径、机械强度、导热系数等;负载组分仅仅分布在载体表面上,利用率高,用量少,成本低。广泛用于负载型催化剂的制备,尤其适用于低含量贵金属催化剂。 影响浸渍效果的因素有浸渍溶液本身的性质、载体的结构、浸渍过程的操作条件等。浸渍方法有:①超孔容浸渍法,浸渍溶液体积超过载体微孔能容纳的体积,常在弱吸附的情况下使用;②等孔容浸渍法,浸渍溶液与载体有效微孔容积相等,无多余废液,可省略过滤,便于控制负载量和连续操作;③多次浸渍法,浸渍、干燥、煅烧反复进行多次,直至负载量足够为止,适用于浸载组分的溶解度不大的情况,也可用来依次浸载若干组分,以回避组分间的竞争吸附;④流化喷洒浸渍法,浸渍溶液直接喷洒到反应器中处在流化状态的载体颗粒上,制备完毕可直接转入使用,无需专用的催化剂制备设备;⑤蒸气相浸渍法,借助浸渍化合物的挥发性,以蒸气相的形式将它负载到载体表面上,但活性组分容易流失,必须在使用过程中随时补充。 1.2沉淀法 用淀剂将可溶性的催化剂组分转化为难溶或不溶化合物,经分离、洗涤、干燥、煅烧、成型或还原等工序,制得成品催化剂。广泛用于高含量的非贵金属、金属氧化物、金属盐催化剂或催化剂载体。沉淀法有: ①共沉淀法,将催化剂所需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组分同时沉淀的一种方法。其特点是一次操作可以同时得到几个组分,而且各个组分的分布比较均匀。如果组分之间形成固体溶液,那么分散度更为理想。为了避免各个组分的分步沉淀,各金属盐的浓度、沉淀剂的浓度、介质的pH值及其他条件都须满足各个组分一起沉淀的要求。 ②均匀沉淀法,首先使待沉淀溶液与沉淀剂母体充分混合,造成一个十分均匀的体系,然后调节温度,逐渐提高pH值,或在体系中逐渐生成沉淀剂等,创造形成沉淀的条件,使沉淀缓慢地进行,以制取颗粒十分均匀而比较纯净的固体。例如,在铝盐溶液中加入尿素,混合均匀后加热升温至90~100℃,此时体系中各处的尿素同时水解,放出OH-离子: 于是氢氧化铝沉淀可在整个体系中均匀地形成。 ③超均匀沉淀法,以缓冲剂将两种反应物暂时隔开,然后迅速混合,在瞬间内使整个体系在各处同时形成一个均匀的过饱和溶液,可使沉淀颗粒大小一致,组分分布均匀。苯选择加氢的镍/氧化硅催化剂的制法是:在沉淀槽中,底部装入硅酸钠溶液,中层隔以硝酸钠缓冲剂,上层放置酸化硝酸镍,然后骤然搅拌,静置一段时间,便析出超均匀的沉淀物。 ④浸渍沉淀法,在浸渍法的基础上辅以均匀沉淀法,即在浸渍液中预先配入沉淀剂母体,待浸渍操作完成后加热升温,使待沉淀组分沉积在载体表面上。 混合法多组分催化剂在压片、挤条等成型之前,一般都要经历这一步骤。此法设备简单,操作方便,产品化学组成稳定,可用于制备高含量的多组分催化剂,尤其是混合氧化物催化剂,但此法分散度较低。 混合可在任何两相间进行,可以是液-固混合(湿式混合),也可以是固-固混合(干式混合)。混合的目的:一是促进物料间的均匀分布,提高分散度;二是产生新的物理性质(塑性),便于成型,并提高机械强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