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批评的民族特色

文学批评的民族特色
文学批评的民族特色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民族特色

每个民族的文学都有其自身的特点,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也其独特的风貌显示着中华民族的个性风貌与审美趋向。

第一,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民族特色贯穿着传统的儒家思想,并不断融合了佛道思想,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体现。从先秦到近代,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学思想始终占主要地位。这是因为,孔子是我国传统思想的主要奠基人。他在继承和发展周代礼乐制度的基础上,创立了儒家学说。同时,他把文学艺术(诗、乐)纳入了儒家思想的轨道,又创立了儒家传统的文学思想。汉武帝“独尊儒术”,更加确立了儒家传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从《礼记乐记》到《诗大序》确立了封建正统的文艺观。但是发展到汉末,儒学开始衰微,,玄学和佛学兴起,“外儒家而内释老”的文学理论基本特色开始确立,儒道佛三种思想,在不同时期和不同作家的创作中,或占主导地位或被改造服务于自己的创作。例如在魏晋时期玄学占了上风,唐代以王维为代表的一些山水田园诗人把禅境融入诗境,出现了许多诗禅合一的诗歌意境,晚唐司空图也将佛老思想带入诗歌品评中,苏轼“心与物化”“随物赋形”深受庄子影响,宋代严羽在《沧浪诗话》中以禅喻诗。儒道佛三种思想不断碰撞,又在激荡中不断融合。但是儒家的文学观一直未间断过它的影响,一直是古代思想的主流,隋唐以来对于“文道”的探讨一直不断,宋代儒学复古主义思潮有了新的发展,理学重道轻文,儒家诗教传统一直影响到明清时期,复古与反复古,情与理的争论,都体现了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批评的影响。

第二,中国古代批评理论也体现了一种继承性。各种理论、学说之间具有深刻的内在联系,相互融合的多,相互排斥、前后否定者少,虽然每个朝代都有关于一个问题的争执,像是言义之辩、文道之辩、情于理的关系等等,但都承袭了前人的观点,比如韩愈“不平则鸣”可以上溯到和司马迁“发愤著书说”,严羽“吟咏性情”说是从《诗大序》继承而来,中间又经过了刘勰、钟嵘、黄庭坚等人的发展。而西方诗学也存在一个致命的缺陷,就是理论的前后否定和相互排斥。先是“模仿说”被“再现说”所否定,而后是“再现说”又被“表现说”所排斥,学说之间缺乏一种相互包容性。

第三,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中国古代的批评呈现出一种文学化的特点。因为文学家们的批评往往体现在他们的创作实践中,文学家即批评家,这点在早期表现尤为明显。这种文学化体现在文学家批评所使用文体中,并不是纯理论似的分析,而是一种文学似的创作。两汉的批评文体,最具代表性的是序跋体和书信体,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序跋体,如《诗》之大小序,王逸《楚辞章句》之总序和分序,其评诗论赋、知人论世,既继承了先秦对话体的简洁明快,又为后来的诗话乃至小说评点提供了言说方式及文本样式。另一类是自序,多

为作者在完成作品之后追述写作动机,自叙生平际遇,提出理论观点。如司马迁的《太史公自序》就是在痛说自己悲惨的人生而提出著名的“发愤著书说”。两汉之后,序跋体和书信体成了古代文学批评常见的文本样式,比较著名的如南北朝时期钟嵘《诗品序》、萧统《文选序》、唐代的陈子昂《修竹篇序》,韩愈《答李翊书》等。到了宋代诗话成为古代文学批评的主要形式,宋代诗话著述繁多,有的只是一种笔记式的批评。元明清批评文体除诗话词话外,又新起小说戏曲评点。小说戏曲评点作为一种批评文体,其实是对前代诸种批评文体的综合。小说戏曲评点,一般前有总评,后有各章回之分评,这颇似诗歌批评中的大小序;小说戏曲评点有即兴而作的眉批、侧批、夹批、读法、述语、发凡等,比如李卓吾对水浒传的点评和脂砚斋对红楼梦的评点。

其中文学性表现作为明显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它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最辉煌的时代,也是批评文体之文学化最为彻底的时代。此时最具代表性的文学批评巨著《文心雕龙》,采用的是骈文的形式。《文赋》更是一篇骋才之作。唐代的以诗论诗更是以诗歌这种韵文的形式来进行诗歌评论,从《戏为六绝句》到元好问《论诗绝句》,或词彩华茂、或立论严谨,详略得当,思路清晰。

第四,中国古代文论往往都是先出现一些零散的评论,再出现专门的理论著作。先秦时期,文学批评与政治、哲学、历史放在一起,没有对于文学专门的论述,散见于子书,《论语》、《孟子》和《老子》这四部儒、道经典,影响了后来两千多年的中国文学批评。在两汉时期,文学逐渐从学术中分裂出来,随着魏晋文学的自觉,专门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也开始出现,南朝刘勰《文心雕龙》体系严密,论述了关于文学创作、文学批评以及文学的历史发展等多种问题,针对不同的文学体裁和文学作品的风格做了集中地探讨,但这是一部综合性的文学理论专著,是广义上的文学。西方的《诗学》出现较早。《诗品》出现则使五言诗有了专门的论著,他又影响了后代的诗话、词话对于词的批评最早只是出现在一些文集的序跋之中,比如《花间集序》《小山词序》《本朝乐章》,一直到北宋末年才出现李清照《论词》专著,南宋以后对于词的批评才渐次多了起来。小说和戏曲也是这样,小说虽然在唐代就开始成熟,但对他的批评却不多,宋元时期的一些文人笔记可看做是小说理论的萌芽,如南宋洪迈的《夷坚志》,小说的批评真正兴盛是在明清时期。戏曲亦然,元杂剧虽然成熟,但元代戏曲评论著作并不多,明清两代杂剧传奇的创作繁荣也带动了戏曲评论和专著的出现,《曲律》、《南词叙录》《闲情偶寄》等批评专著都是明清时出现的。

同时各种体裁理论发展也不平衡,出现时代早晚差距较大。这与散文、诗词、小说、戏曲的发展过程是联系在一起的,也与中国古代对于不同文体的重视程度有关系。比如,诗

文的批评出现早,是因为诗文在中国传统文学中一直被封为正统,直接影响了对这一体裁批评的盛行,历朝历代的文学家都会对这诗文进行批评和提出自己的理论主张,所以诗文的批评发展历史十分悠久。而词、小说和戏曲这几种文体古代文人对它们所持观点不同,词开始时被奉为“艳科”,与诗不能相较,宋代开始才逐渐被文人重视。小说戏曲的批评更是到了明清时期才开始被文然重视。

古代文学批评绝大多数偏重于感性直观,以经验积累为主,言简意赅的评点随笔多于长篇大论,形象性的表述多于抽象性的概括,崇尚自然之美和含蓄之美都有别于西方。

文学理论教程第十六章 文学批评

第十六章 文学批评 第一节文学批评的价值取向 一、文学批评的界定 文学批评是对以文学作品为中心兼及一切文学活动和文学现象的理性分析、评价和判断。 (一)文学批评与文学的生产和接受 文学批评的主要对象是作品,与文学创造密切相关 文学批评是文学接受过程中偏重理论要求的一部分 文学批评兼及各种文学现象,包括对其本身的评价与判断,即?°批评的批评?± (二)文学批评作为意识形态评价 文学批评虽然着手于文学作品的解析,但却必须着眼于它的意识形态归属,以求确立某种批评者所遵奉和维护的那种意识形态的主导性或权威性。这在文学思潮、运动和文学论争中体现的尤为明显。 二、马克思主义的文学批评及其标准 (一)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 美学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是文学批评的最高标准并构成方法论思想和一种基本原则 美学观点的内涵: 作家的创作是否符合艺术的规律和遵循正确的美学法则,是否有艺术独创性和较高的审美价值。

(二)文学批评的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 思想性 高度的真实性 进步的倾向性 积极健康的情感性 第二节文学批评的模式 传统批评模式 出现在20世纪之前,包括伦理道德批评、社会历史批评、审美批评。 现代批评模式 出现在20世纪后,包括心理学批评、语言学批评、文化批评。 (一)伦理道德批评 伦理道德批评是以一定的道德意识及其由之而形成的 伦理关系作为规范来评价作品,以善、恶为基本范畴来决定对批评对象的取舍。这种批评着重于对文学作品的道德意识性质和品位的评价,实现作品的伦理价值及道德教化作用。 (二)伦理道德批评 伦理道德批评具有历史的久远性 传统 孔子:?°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柏拉图:?°作品须对我们有益;须只模仿好人的 言语,并且遵守我们原来替保卫者们 设计教育时所定的规范。?± 近代:文艺复兴的人道主义、宋明理学 现代:欧文?¤白璧德和保尔?¤摩尔

文学批评与方法 课程总结

文学批评与方法课程总结 一、文学批评的定义 以一定的文学理论为指导,以文学欣赏为基础,以批评家所面对的当代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包括文学运动、文学思潮和文学流派等)所作的研究、分析、认识和评价活动。 文学批评的研究对象 作家:毛泽东《论鲁迅》 作品:钟嵘《诗品》 作家作品:托尔斯泰《论莎士比亚及其戏剧》 文学流派:冯健男《<荷花淀作品选>序》 文学批评:韦勒克《当代欧洲文学批评概观》 文学批评的学科定位 文学史:是探讨各民族文学发展或世界文学中具体作家和作品的编年史研究。 文学理论:研究文学的普遍原理、一般规律、判断标准等。 文学批评:是分析和评价具体文学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的学科。 二、文学批评的性质 艺术性科学 文学批评既评价优劣,揭示艺术的本质和规律,又创造批评意境和思想美,具有科学和艺术的性质。 三、文学批评的功能 (一)文学批评的阐释功能 阐释功能是文学批评的基本功能。所谓阐释,是指批评家对文本意义的探究和解释。 1、文学批评的中介作用 批评的纽带作用:作家——作品——读者 文学批评与作家:审美发现功能(朋友诤友) 车尔尼雪夫斯基最早发现托尔斯泰作品的特色,?°托尔斯泰伯爵最感兴味的却

是心理过程本身,心理过程的形式,心理过程的规律,用明确的术语来表达,这就是心灵的辩证法。 文学批评与读者:引导深入理解(平等对话) 夏志清:让历史活埋的作家重见天光 1961年,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由耶鲁大学出版。 夏志清颇为得意的是捧了四个人:张爱玲、沈从文、钱锺书、张天翼。 《小说史》重新给张爱玲定位,推许为”今日中国最优秀最重要的作家”。 2、文学文本的意义阐释 文本释义即批评家立足文本,以解释者的身份分析、揭示作品中所展示和蕴含的意义,包括作品中所萌芽的新的倾向,以及作品中所体现的而作者本人却未明确意识到的东西。 文本释义的表现:对文本内容的阐释 对形式本身的阐释 《野草》:文本内容的阐释:韧性精神的颂歌 自我心灵的解剖 针砭社会的投枪 形式本身的阐释:独创性的散文诗 (二)文学批评的意识形态功能 通过文学批评中的价值导向,影响社会生活。 1、文学批评的社会评价作用 2、文学批评中的审美价值判断 (三)文学批评的哲学功能 1、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文学史的革新 2、文学批评与思维方式的革命 四、中国文学批评历史(古代) 先秦时期:孟子:以意逆志;庄子:得意忘言 魏晋南北朝时期萧统的《文选》开创了选本批评的先例。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民族特色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民族特色有哪些 中华民族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在体现世界各民族文化发展的共性中,又有自己鲜明的个性。受此影响,中国古代的哲学、历史学、文学等人文科学各领域,也各自表现出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但是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体系现代化的过程中,却表现出越来越明显的西方化的色彩。自“五四”以来,我们的文学理论体系逐渐西方化了,现当代文学批评体系西方化了,古代文学批评体系也在不自觉中西方化了。在古代文学研究著作中的表述语言,表面看起来还有一定的传统色彩,但是基本的理论术语却是西方的。这些西方的理论有助于我们在世界范围内认识中国文学,但是从根本上却不可能很好地解释中国古代文学现象,反而使人们对于中国古代文学规律的认识越来越模糊,越来越偏离历史的事实和民族的传统,失去了民族的特色。新世纪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如何坚持中国文化传统?这应该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要改变现在的古代文学研究模式,不仅需要我们在理论方面进行充分的探讨,更重要的还是结合中国文学的特色而进行认真的研究和实践。最近,有幸拜读了杨树增教授的《中国历史文学史》,给了我极大的启发,我想以此为题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中,历史与文学始终有着不解之缘。无论哪种形式的文学,总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说起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文学,我们也总是习惯于按朝代或时代来对其进行划分,如先秦文学、两汉文学、唐宋文学、近代文学等等。中国人早就认识到了文学的发展和时代变化之间的关系,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篇》中说得好:“时运交移,质文代变”,自“昔在陶唐”到“皇齐驭宝”,“蔚映十代,辞采九变”,于是,“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说法,就不仅仅是人们描述中国文学发展史的常用话语,同时也成为对其进行研究的重要思想指导。 但是要说起中国文学与历史的关系,还远远不是如此简单。文学的产生与发展不但受制于历史的变化,其内容和形式有时竟也与史学不分,亦文亦史,亦史亦文。在中国的上古时期亦即先秦时期,以《春秋》、《左传》等为代表的中国早期的历史著作,同时也被我们称之为“历史散文”或曰“史传文学”;反过来,像《诗经》这样的文学作品,也被历史研究者视为最珍贵最可靠的上古历史文献,其中有些作品就直接被后世称之为“史诗”,正所谓“六经皆史”、“六经皆文”。到了汉代以后,虽然随着学术的分化而使中国的正统史学与文学的关系越来越远,但是用文学来演绎历史或者把历史作为文学题材的现象并没有消失。从远在先秦的《穆天子传》、《晏子春秋》开始而形成的杂史杂传传统,到汉代以后蔚为大观,出现了袁康、吴平的《越绝书》、赵晔的《吴越春秋》、佚名的《汉武帝故事》、刘向的《列女传》等一系列著作。由此而往,魏晋南北朝有轶事类小说;隋唐以后有历史人物传奇;宋代有讲史话本;元代有历史戏剧;明代有历史演义小说;清代有历史题材的说唱;现当代有历史回忆录、历史题材的电影和电视剧等等。它们的内容是“历史”的,形式是“文学”的,“文”与“史”在它们身上如水乳交融一般,永远也不可能分开,这无疑是一种重要的中国文化现象。 遗憾的是,多年来我们虽然在断代文学史和分体文学史的研究中不断地涉及这种现象,其中一些作品,也是传统文学研究的重要对象,可是我们并没有把它们当

中国现代文学理论批评语言形式价值取向研究论文_心得体会

中国现代文学理论批评语言形式价值取向研究论文_心得体会 文学理论批评语言形式价值取向主要是以文学独立价值为起点,从文学作品自身切入探讨其价值的一种评价方式。它强调的语言形式是自律,关注的是文学本身语言形式对文学本体的意义,通过语言形式作为对文学作品圆融度的评价标准。文章从四个维度讨论中国现代文学理论批评语言形式的价值取向。 1中国现代文学理论批评语言历史传承 中国现代文学理论语言批评形式的价值取向大致经历了王国维、五四运动、闻一多、沈从文等对文学语言形式的探讨。王国维是第一批思考文学形式的批评家,在1907年时就提出一切之美,皆形式之美的观点;五四运动期间的的文学理论批评是伴随人的觉醒而发生的,主要是对传统文艺观和文学本质的批判。胡适对文学语言形式的思考最多,他认为白话文是最鲜活最能切合表达思想情感的新文学;闻一多则提出新诗格律化,强调诗歌的形式和音乐节奏;李金白则更注重诗歌本身的象征性,他认为意象表达必须出文字之美;30年代后以刘呐鸥等为代表的新派小说家则执着于荒诞和都市异性化的人性;40年代的张爱玲执着于平民实际生活的展示和世俗心态的表现。 2中国现代文学理论批评语言形式与内容 中国现代文学理论批评语言形式与内容是统一的,因为批评家既肯定语言形式的重要性也不忽视内容的重要性。王国维没有直接形容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但是从他的论述来看,内容与形式是统一的。在王国维看来,想要正确认识理念就要摆脱欲念的束缚,不管是艺术家还是读者都离不开理念,艺术家通过艺术形式表达自己的理念,读者通过艺术家的艺术形式认识理念。形式在王国维这里是非常重要的,它是有独立价值的。到五四运动时期,批评家对文学理论批评语言形式的关注主要是以新的語言形式为标准。胡适说过,形式的束缚使精神不能自由发展,使良好的内容不能展示,所以他肯定了白话语言的重要性。白话文学语言不仅作为语言新载体,而且也对思想革命有启蒙作用。闻一多认为新诗与传统诗格律是不同的,因为传统诗格式固定不变,格式与内容无关,但是新诗是根据内容确定格式的,是内容与格式的平衡。戴望舒与闻一多不同,他主张新诗格律化,但是否定闻一多的三美理论,主要强调在表现与隐藏自己之间找平衡。刘呐鸥的观点是文艺是时代的反映。沈从文的观点是语言和技巧是文学作品的根本,重视把语言形式和人性展示结合起来。语言和形式是作品的血和肉,只有有机结合才是好作品。袁可嘉的说法是艺术的最高理想就是形式与内容、意境与韵律、现实与理想的有机结合。 3中国现代文学理论形式批评方法 从形式角度来进行文学作品的批评是中国现代文学理论批评语言形式价值取向的突出特点。虽然形式批评体系并不健全,但是从王国维的诗学到40年代,批评语言形式确实存在。王国维的形式批评方法主要表现在《人间词话》,在《人间词话》王国维提出了境界、写境等概念,按照时间顺序对包括李白在内的大多数诗人的作品的内容风格、体式、语言等进行审美评论,建立了初步的形式批评系统。胡适虽然没有建立形式批评体系,但是他在五四时期对文学形式的批评是最勤的一个,他批评的对象包括白话文、文学本体及相关。他认为文学作品要写的清楚、要能打动读者,要美。在新诗体中他认为只要是好的诗就是可以具体的,就可以用具体的方法来进行创作;短篇小说是经济学用的文学手段,可以使描写的事实达到读者满意的程度。胡适在探讨理论时会与当下文学实践结合起来来印证自己的观点,或者从理论出发来批评作家的作品,他体现的是理论和批评的结合。闻一多注重更多的是形

文学概论判断题

1.文学与影视得以汇通的根源在于二者都属于叙事艺术。 答案:正确 2.读者与同时代语境,是指读者阅读行为发生的年代与文本所描述的年代大体相同的情形。 答案:正确 3.媒体型批评者实际上已位居社会性的文学批评的核心位置,对于公众变得愈益具有控制力。 答案:正确 4.理性分析能力是批评客体根据特定审美理想和批评标准去分析、评价和判断对象的能力。 答案:错误 5.文学写作的个体体验,是指作者自身在现实世界中的境遇。 答案:错误 6.文学写作中的拟想读者,是指作者在写作活动中主观设想面对的当代或后世读者。 答案:正确 7.要对文学批评对象做出科学评价,就要善于抓住对象的共性特点以找到展开批评的突破口。 答案:错误 8.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其形象直接地诉诸读者的想象。 答案:错误

9.影视文学语言必须简练,它不允许冗长繁多的对话,否则会破坏影视的运动节奏。 答案:正确 10.文学写作的双重属性是指文学写作兼具个人创造与机构制作特点。 答案:正确 11.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其形象直接地诉诸读者的想象。 答案:错误 12.文学写作中的拟想读者,等同于现实读者。 答案:错误 13.文学阅读作为消费活动,与一般的物质商品消费表现为个人对物质产品的占有、享受和耗费是一致的。 答案:错误 14.理性分析能力是批评客体根据特定审美理想和批评标准去分析、评价和判断对象的能力。 答案:错误 15.读者与跨文化语境,是指读者在阅读中跨越本民族生活界限而尝试理解其他民族生活的情形。 答案:正确 16.文学中的“电影性”体现在现代小说文本中主要是叙述视角的自觉运用。答案:错误

17.文学阅读作为消费活动,与一般的物质商品消费表现为个人对物质产品的占有、享受和耗费是一致的。 答案:错误 18.文学写作的双重属性是指文学写作兼具个人创造与机构制作特点。 答案:正确 19.戏剧通过借鉴小说的“场面”来增强自身的具体性和真实感。 答案:错误 20.文学与影视得以汇通的根源在于二者都属于叙事艺术。 答案:正确 21.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其形象直接地诉诸读者的想象。 答案:正确 22.抒情性散文以作者的情感体验为结构线索,突出情感的强烈和激越,以情感为文本构成的主体。 答案:正确 23.小说中的叙事时空,是作者对现实时空的审美反映,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所变易。 答案:正确 24.文学写作的个体体验,是指作者自身在现实世界中的境遇。 答案:错误

第十六章 文学批评

第十六章文学批评 一基本概念 1 文学批评:文学批评是对以文学作品为中心兼及一切文学活动和文学现象的理性分析、评 价和判断。(答案:文学批评作为文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批评主体按 照一定的理论思想和批评标准,对批评对象进行分析,鉴别,阐释,判断的理 性活动,表达着批评主体的立场观点和价值取向。) 2 伦理道德批判:以一定的道德意识及其由之而形成的伦理关系作为规范来评价作品,以善, 恶为基本范畴来决定对批判对象的取舍。这种评价着重于对文学作品的道德 意识性质和品位的评价,实现作品的伦理价值及道德教化作用。 3 社会历史批评:强调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认为文学是再现生活并由一定的社会历史环 境所形成的,因而文学作品的主要价值在于它的社会认识功用和历史意义。 其基本原则是:分析,理解和评价作品,必须将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 条件以及作家的生活经历等与作品联系起来考察。 4 审美批评:着眼于文学作品的美的构成及其审美价值,着重强调作品的“畅神”“移情” 效果和娱乐,愉悦作用,把文学作品看做是在真善基础上又超越了真善因而是 “超功利”的一种审美对象。 5 心理学批评:运用现代心理学的成果来对作家的创作心理及作品人物心理进行分析,从而 探求作品的真实意图,以认识其真实价值的批评。 6 语言学批评:运用语言学的成果对文学作品进行理解,分析和评价的一种批评方法。 7 文化批评:在解读甚至审读文本的前提下“联系”文学外部诸文化现象的批评,尤其是联 系权利文化关系的批评。 8 文学批评的标准:思想标准是衡量文学作品思想性正误强弱的尺度,艺术标准是衡量文学 作品艺术性高低优劣的准绳。 9 文学批评的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 文学批评的思想标准: 就作品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考察其具有高度的真实性; 就作品与作家的关系考察其具有进步的倾向性; 从作品影响人们的特殊途径考察作品具有积极健康的情感性。 文学批评的艺术标准: 首先是对文体的评价,即对文体的外在形态,内部结构所达到的完美程度做出分析判断;其次,是艺术形象的评价,从总体上说,艺术形象要有鲜明性,生动性,独立性,概括性。最后,艺术标准还有一个重要的内涵,即意蕴的深刻与丰富。 二思考问题 1 怎样理解文学批评的意识形态性质? 答:(1)从批评对象来说,作为主要的文学作品,都是精神的产物,都是一种意识形态话语。正是文学作品的这种规定性,决定着文学批评必须对文学作品的意识形态价值做出评价,从而也决定了文学批评必然要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评价方式而对文学及其社会生活特别是社会意识形态产生深刻的影响。 (2)从文学批评的效能来说,文学批评也表现为一种意识形态评价: 首先,文学批评是一种与一定社会意识形态深刻联系的批评话语,它运用这种话语来判断文学作品的意识形态价值,从而决定其相应的态度。 其次,文学批评通过对文学思潮,文学运动的评估,对文学批评自身的检讨,以及对其他文学现象的蘅定,也表现出它作为意识形态评价的效能。

中国现当代文学批评概述(基础知识框架梳理)

第一章现代文学批评的先导 一、“新文体”与现代文学批评的发端 主要批评论著有 《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1902)《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1922)《美术与生活》(1923)《屈原研究》(1922)《陶渊明之文艺及其品格》(1922)《情圣杜甫》(1922)新文体:指近代梁启超所创散文新体。19世纪90年代,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在报刊文章写作上取得了突破,创造了一种“新文体”,或称“报章体”。 其基本特征为:平易畅达、语言丰富(俚语、韵语、外国语法杂用)、笔调自由(纵笔所至不检束)、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情感,句法参差多变,常用排句及偶句。 梁启超的文章,特别是他在《时务报》和《新民从报》上发表的时事政治评论,充分地体现了“新文体”的特色。因此,人们也称这种“新文体”为“时务体”、“新民体”。 这种文体服务于改良运动,一时风靡全国,效仿者众,开“五四”白话文运动先河。 梁启超文学批评的文体特征 1、政论特征《陶渊明》 2、引进外国名词与语言新变天演、风格、政治小说、心理学、情节、叙述等 《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3、笔锋常带感情 二、王国维与现代学术话语的产生 王国维建立现代文学批评体系 第一,建立了较为完整的文学本体论、文学创作论和文学批评论 第二,尝试了文学批评和研究的新方法 文学批评理论 1、悲剧观:《<红楼梦>评论》(1904) 对文学的本质进行了思考(革新文学批评方法) 王国维悲剧观产生的文化机制(心理动因) 人生体验:叔本华、尼采、老庄的影响 2、审美独立 第二形式之美说(古雅说)的原创性 探索审美批评理论 3、境界说:《人间词话》(1908) 4、文学进化论:《宋元戏曲考》(1912) 王国维对现代文学批评体系建构的贡献 首先,他的文学研究主要以非正统文学为研究对象,对小说、戏曲、词等非正统文学给予了更多关注 其次,从理论上建立了新的文学批评标准,以美学理论取代传统文论中的经学意识和政教功利主义 第三,他以客观的、理论的批评改造乃至取代了主观的、印象的批评 第四,他自觉借鉴并运用了西方文论和西方哲学的话语体系,对传统文学批评进行了解构和挑战,从而使中国文学批评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与西方文学批评的接轨与对话,实现了传统文学批评的现代性转化 第二章《新青年》批评家

文学批评的功能和作用

文学批评的功能和作用 文学批评是文学活动中参与文学运动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特定的作家、作品和文学史等文学现象作具体的分析、阐释和评价,包括对与这些文学现象相关的其他现象作具体分析和评价。 关于文学批评,韦勒克在其各类著作中一以贯之的做法是将它同文学理论、文学史作为文艺学的三个并列且密切联系的分支来分析的。在与沃伦合著的《文学理论》中,他认为“在文学‘本体’的研究范围内,对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三者加以区别,显然是最重要的。”“文学理论”是“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类问题的研究”,而应当将“研究具体的文学艺术作品” ①看成“文学批评”或者“文学史”。可贵的是,韦勒克在此分析基础上又以整体的、系统的、综合的眼光指出了这几个学科的“互相包容”性: 文学理论如果不植根于具体的文学作品,文学研究就不可能进行,文学的准则、范畴和技巧也不能凭空产生。反过来看,“没有一套问题、一系列概念、一些可资参考的论点和一些抽象的概括,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的编写也是无法进行的。” ②显然,文学理论不包括文学批评或文学史,文学批评中没有文学理论和文学史,或者文学史里欠缺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这些都是难以想象的。 可见,韦勒克一方面指出了文艺学三个分支学科的个性,另一方面又十分强调它们彼此间的不可分割的联系。 那么文学批评又有什么功能呢?个人认为,文学批评主要有以下三种功能:第一,文学批评具有阐释功能。阐释功能是文学批评的基本功能,所谓阐释,是指批评家对文本的理解和说明,是一种人类通过文本达到理解、进行对话的行为。而诠释,则是关于阐释行为的理论和学说,探究为何、如何阐释。阐释功能主要表现在:首先,文学批评具有中介作用,对作家的作用和对读者的作用。文学批评的介入不仅促使作品的传播和深化,而且是文学作品的生命在历代人们的关注中得以延伸。文学批评不仅可以引导读者深入理解作品,还可以是批评家与 ①[美]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著,刘象愚邢培明陈圣声李哲明译.文学理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32页 ②同上,第33页.

文学批评的标准

文学批评的标准 文学批评的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 文学批评的标准,从所有的教科书上归纳一下,不外乎三个方面:一是美学和历史标准;二是思想标准;三是艺术标准。 先说美学和历史标准。所谓美学标准,就是从美学的角度分析作品成败得失。什么叫美?美就是和谐。对作品来说,看形式和内容是否和谐?主题和表现手法是否和谐?字词句段是否和谐?所谓历史标准,是指作品反映的内容是否符合历史真实?即是否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本质?凡是反映了历史真实和生活本质的作品,肯定是美的。所以,美学标准与历史标准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别林斯基指出出:“不涉及美学的历史批评,以及不涉及历史的美学批评,都将是片面的,因而也是错误的。”当然,历史不等于文学,而文学则必定反映了历史。过去对于未来,就是历史,昨天是今天的历史,今天是明天的历史。文学家反映历史,不是象历史学家那样,机械地记述下来,不容许虚构,要求客观而公正。文学作品反映历史,也要求客观公正,但要求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是通过形象塑造曲折地反映生活的,它反映生活更本质的东西。列宁称赞托尔斯泰是“俄国历史的一面镜子”,就是这个道理。 再说说思想标准。思想标准是衡量文学作品有无哲学价值的尺度。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思想,任何时代的思想都是统治阶级的思想。作家处在什么时代,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受时代思想的影响,也就是主流思想的影响。有人说,我搞文学就是要与时代思想唱反调,要远离政治,唯有远离政治才能创作出传之后世的作品。不错,文学史上,有好多作品在当时那个时代是不受欢迎的,若干年下去,反而成了人民欢迎的好作品。这是因为作家富于远见,代表了历史前进的方向。虽然不与世俗思想合拍,但有个前提,必须是先进的思想。所以,批评家要善于辩别先进思想与落后思想的区别,既要充分肯定反映时代主流思想的好作品,又要善于发现代表未来先进思想的好作品。果戈里的《死魂灵》发表后,不少人贬低甚至于辱骂它,认为是琐屑无聊之作。而别林斯基针锋相对地指出:“果戈里是一位伟大的诗人,《死魂灵》是一部伟大的作品。”后来也证明就是一部伟大的作品。 批评家的慧眼识珠很重要。思想性标准实际上就是真理性标准,即实践是检验作品价值高低的唯一标准。不管是统治阶级的思想,还是非统治阶级的思想,只要是作品代表了时代潮流和历史的本质,就应该说是思想性好的作品。我这样讲,与传统的教科书不太一样,但我认为文学创作有它自身特别的规律,批评也要遵循这个规律。思想性标准第一要求是真实性;第二要求是考查作品与时代的先进思想相联系的紧密程度;第三个要求是考查作品的内容对读者的道德和精神境界是有益还是有害?第四是衡量作品的内容是否体现了人民的意愿? 最后再谈谈艺术标准。第一要看作品中的意象和形象是否逼真,鲜明,生动,也就是说是否具有典型意义?凡是在读者中取得共鸣的作品,基本上都是典型化做得好的作品。所谓典型,就是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也就是集成了大多数人的意志和兴趣。第二要看作品是否富于情感的表现力。文学作品的特点是以情感人,如果作品连自己都感动不了,怎么去感动别人?第三要看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是否统一,和谐?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而内容再好,如没有一定的形式也不能表达出来。体裁,结构,情节,语言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就是好作品。第四要看作品是否具有艺术的独创性?一切雷同化,公式化,概念化的都是艺术创新的大敌。你写出的作品,谁也模仿不了,就是独创性。第五要看作家驾驭语言的能力?作品的语言准确,鲜明,生动,个性化是基本要求。第六要看作品是否具有民族性?凡是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民族语言,民族风格,民族气派,民族形式,民族的欣赏习惯等,都应该是作家追求的目标。有了民族性,也就有了读者。为什么一些跑到国外的艺术家,非得要回国内来发展?就因为艺术若没有民族性,就没了根。这个道理很浅显。 上面三条标准不是唯一的。此外,还有许多具体的标准。如社会标准,哲学标准,法律标准,道德规范标准等。千标准,万标准,人民群众喜欢就是最大标准。因为任何作品都是写给别人看的,人民历来是最公道,最权威的评判者。金奖银奖,不如人民的夸奖。与人民站在一起,为人民鼓与呼,代表人民的意志和趣味,才称得上人民作家和人民灵魂工程师这个称号。

第十六章 文学批评

第十六章文学批评(3学时) 第一节文学批评界定 一、文学批评与文学生产、接受 (一)文学批评与创造的关系 文学批评与文学创造有着密切关系 1、文学创造及其作品是批评的前提与目标,文学批评的理论背景与价值取向,对作品具有筛选作用,从而影响着文学创作的发展趋势。 2、文学创造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具有个体性,而文学批评则是要将个体化的创作经验上升为一种文学的经验。 (二)文学批评与文学生产、接受 文学批评以文学接受为基础,与文学接受有着密切关系。 1、就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而言,文学批评是读者接受活动的一种形式或接受活动整体的一个部分。 2、从层次间分工协作而言,文学鉴赏与文学批评构成文学接受的不同层次。鉴赏性接受 批评性接受 二、批评的意识形态性 (一)批评对象:作品是意识形态话语,批评是意识形态价值评价。 (二)批评效能: 1、批评话语必然体现出一种意识形态的价值导向。 2、对思潮、运动的评价是意识形态论争。 3、扶持文学新人,发挥其意识形态评价上的作用一、文学批评与文学的生产和接受 第二节文学批评的多种形态

一、历史上出现的几种文学批评形态 (一)伦理批评 又叫道德批评,以伦理道德为标准,以善恶为基本范畴来决定对批评对象的取舍。主张将文学和人生结合起来,坚持用道德的观点看待文学现象,主要采用道德的尺度评价文学作品。 “美善相乐”或“寓教于乐” 伦理批评的基本特征: 1、历史的久远性 2、多样性 3、差异性或敌对性 (二)社会历史批评 社会历史批评:强调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认为文学是再现生活并为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所形成的,因而文学作品的主要价值在于它的社会历史功用和历史意义。 孟子:“知人论世” 丹纳:“种族、环境、时代” 社会—历史批评的特征 1、认为文学离不开社会历史,文学本质上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再现。 2、社会—历史批评的评判尺度 3、评判尺度主要是真实性、倾向性和社会效果。 社会—历史批评的基本操作 其一,对文学作品社会历史内容的阐释。 其二,联系文学作品的社会历史内容说明其艺术形式。 其三,考察文学作品的社会历史内容和作家的关系。 (三)审美批评 着眼于文学作品的美的构成及其审美价值,着重强调作品的“畅神”“移情”效果和娱乐、愉悦作用,把文学作品看作是在真善基础上又超越了真善因而是“超功利”的一种审美对象;认为美是文学的本质规定性之一。 审美批评的特征

文学批评方法

第九章西方现代文艺批评方法的借鉴 20世纪欧美文艺批评形形色色,各种流派都有自己的理论、方法体系,同一流派中也存在不同见解,兴衰更迭,情况复杂。西方文艺批评流派及其方法,产生于外国一定历史条件下,与当时当地的文化背景密切联系,即使在欧美不同国家的文化也是各具独特的民族性和地方色彩,与中国特有的文化系统有很大的不同。所以我们研究外国文艺批评方法,要联系具体方法产生的时代及文化背景,了解其理论主张及方法,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加以比较辨析,才能正确借鉴。 特别要指出,西方各种批评理论与方法,往往与某种哲学观。念、美学思想、文艺理论或与某一门学科的理论密切相关。20世纪以来,欧美哲学表现为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对峙,随着战后情况的变化,在美学中表现为经验主义抬头和理性主义衰微,一个新的经验主义的时代开始了。在艺术理论上继承了18世纪末浪漫主义兴起以来,强调艺术创作中的无理性和直觉能力的理论;弗洛伊德学说更加推进了无理性的导向;艺术被排斥在社会主流之外,与现代主义兴起同时表现出反写实、反传统、反理性的偏向,强调主观,倡导表现,关注审美经验,注重形式,从模仿论走向表现论。在文艺批评上摆脱传统批评模式,批评对象从以作家创作为中心转移到以作品文本和读者为中心。批评范围由作家身世及社会文化背景缩小到文本的语言文字;从阅读作品研究接受转移到抛开作品去研究阅读接受。总的看来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脱离作品的社会历史内容,注重形式,分析作品本文;二是引进现代学科成果,使哲学、社会学、人类学、语言学、心理学向文艺批评渗透结缘,注重综合互补,开拓新方法。我国80年代文艺研究出现“由外向内转”的趋向,如果走向极端,把作品与外部联系分割开来,将使文艺远离社会,使批评走向歧路。这方面西方就为我们提供了借鉴。 由于西方各种文艺批评理论、方法,都是一门专门学科,加上流派繁多,本章只能就几种主要批评方法概略评介,供大家批判地学习,为发展和完善现代文艺批评方法论提供借鉴。 第一节新批评 新批评的产生 新批评又称形式主义批评、本体论批评或本文批评。它产生于20年代的英国,30年代出现于美国,四、五十年代在英、美红极一时,60年代在法国形成一个高峰,成为一股国际性的文学理论批评思潮,之后逐渐衰落。但作为一种批评方法,仍然活跃于西方,特别是大学的文学课堂。美国韦勒克就是当代新批评的著名代表。 新批评得名于1941年美国兰索姆发表的《新批评》一书的标题。所谓“新”,主要是针对英美传统的旧式批评流派而言。它是在反对只注意作家,从历史、道德、心理或社会等外在方面去寻求作品解释的流行批评倾向,一为适应现代派文学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直是一种适用于现代派文学的批评方法。新批评只强调研究作品本文,中心是探讨作家如何表现他们的经验和感爱?作品如何通过形式产生美学效果?兰索姆的《新批评》提出了“本体论”的主张,体现了新批评的根本特点,即认为文学的研究对象只限于作品本身,把作品本文看作文艺批评的出发点和归宿。新批评发展了20年代苏联动形式主义批评理论,使文艺批评的中心从作者引向作品。兰索姆认为“新批评几乎可以说是由理查兹开始的。”因为英国理查兹所代表的语义分析学为其提供了批评方法。而被认为是新批评派的创始人的文略特,作为新批评派的批评家、现代派诗人,他所提出的有机形式主义的文学观和象征主义的诗歌理论。奠定了新批评的理论基础。 理查兹从语义研究出发,把语言的使用分为“科学性”的和“感情性”的,前者的功用是指事称物,传达真实信息;后者的功用则是激发人的情感和想象。前者是真实的陈述,是科学的真,后者是所谓的“伪陈述”,是艺术的真。艺术的真实不等于客观事实。他强调文学作品在读者心理上产生的效果,认为一部作品只要总的效果是统一的,前后连贯具有内在的必然性,使读者觉得合情合理,就具有艺术的真实。因此文学作品本身符合逻辑,就形成了一个独立体,不必仰仗历史或科学来取得存在的理由,因而在批评中也无须用实证的态度来进行。 艾略特针对浪漫主义的表现理论,宣称:诗不是放纵情感,而是逃避情感,不是表现个性,而是逃避个性。因为艺术的情感不是个人的,是具有普遍意义的,诗人要表现这些情感就必须找到与这些情感密切

文艺政策对文学批评的影响

文艺政策对文学批评的影响 一、文艺政策对文学批评的影响“方式” 近30多年来,党的主要领导人提出,要适应时代特点和结合实践要求,努力加强文艺理论建设,积极开展文艺评论,大胆进行文艺理论和文艺评论的创新,为我国文艺事业发展提供正确引导,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营造良好氛围。[6]404由此,文艺政策与文学批评都实现了角色及关系的现代转型。1.由于致力于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文艺政策以时代、国情与实践为基础,积极参照了他国文化政策的优势及经验,不断地更正贯彻于文学批评的“盲洞”和“误区”,确立了它的“中国特色”。尤其是从1980年代崛起的批评家如曾镇南、季红真、黄子平、李洁非、孟悦、陈思和、王晓明、吴亮、蔡翔、南帆、朱向前等人,他们大量地接受了西方文学批评理论方法,却又能“为我所用”,综合地创立了符合中国文学经验又面向世界的文学批评方法、概念、范畴、价值、标准等等。尤其是雷达所创造的“中国化批评诗学”及其《废墟上的精魂―――〈白鹿原〉论》、《民族心史的一块厚重碑石―――论〈古船〉》等堪称经典的“宏文”,林兴宅的系统研究方法、鲁枢元的生态学批评、蓝棣之的症候式阅读,等等,都在对中国价值的倡导中彰显了文学批评的民族作风与民族气派。2.文艺政策更注重对文学批评的“引导”意义,如要具备博大的胸怀,容许不同的艺求风格与艺术流派的平等“对话”,倡导自主创新和构建个体化的批评诗学,鼓励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升国家软实力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发挥文学批评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促进它与其他学科、其他领域进行交流,保持本体的生命活力。3.文艺政策与文学批评建构了良好的弹性的共生机制。由于对文学规律的认识愈来愈深刻,对它的遵循也越来越具备深刻的使命意识,文艺政策基本上不对具体的文学评价活动进行“干预”,而是高屋建瓴地为文学批评拓展张力、空间与可能性,如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以及重释古为今用与洋为中用、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等重要“命题”。如《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邓小平)、《宣传思想战线的主要任务》(江泽民)、《在中国文联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胡锦涛)等中央文件就为文艺批评指明了前进的方向。4.文艺政策的制订者基本上都有着深厚的专业背景,能够充分尊重当前的文学现实与批评实践,在贯彻与实施方面努力凭规律“办事”。特别是文艺政策与文学批评无论是在理念、指向,还是在标准或者艺术性方面,都逐渐地走向“共同化”。如周扬、陈荒煤、王蒙、阎纲等人既是主管文艺的高级官员,又是成就巨大的文学批评家。尽管后来一些学院派批评家影响不菲,但是他们也在不同的岗位历练,如吴义勤就从大学教授“变身为”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施战军担任《人民文学》主编,等等,并多方面地推动着文学批评的“主潮化”,这样的例子还很多。5.文艺政策与文学批评都是与时俱进的,它们之间并无根本的利益冲突,而且还相互对象化并予以提升。总而言之,当代文艺政策与文学批评已打开了各自的合作与共生之门,也为后来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深厚的基础。二、文艺政策对文学批评的影响“内涵” 尽管文艺政策与文学批评存在着不菲的审美距离,而且发生影响还需经过若干中介环节。然而,经过不同的“方式”,文艺政策还是深刻地影响着文学批评的“核心内涵”。特别是文艺政策与政治权力关系的此消彼长,更使文学批评主潮发生错综复杂的递变,并通过热点、关键词或者文艺思潮等诸多因素曲折地表现出来。 (一)由于中国特色之意识形态的强大效应和潜在的权力推动,党的主要领导人“有意识地”发表关于文学的纲领性文献,它们不仅成了文艺政策制订的直接依据和基本内容,也成为这个时期文学批评的“聚焦” 和“先导”。如《祝辞》就“期待”着新时期文学批评:在意识形态领域中,要同各种妨害四个现代化的思想习惯进行长期的、有效的斗争;要批判剥削阶级思想和小生产守旧狭隘心理的影响,批判无政府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克服官僚主义;要恢息和发扬党和人民的革命传统,培养和树立优良的道德风尚;要努力评介和培养社会主义新人,要以文学创作是否真实地反映丰富的社会生活,反映人们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的本质,表现时代前进的要求和历史发展的趋势为评价尺度;要注重于文学作品的审美性、教育性和娱乐性,要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的自由讨论,要鼓励文艺题材和表现手法丰富多彩、敢于创新;要充分发挥“洋为中用,古为今用”之效益,不断地借鉴西方文学批评方法,艺术、哲学及社会思潮之成就,努力提高自己认识生活、分析生活、透过现象抓住事物本质的能力,等等。“江泽民文艺论述”与《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等指导性文献则弘扬了世纪末以来文学批评基本的艺术与价值取向,如为贯彻“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之精神,文学批评遵循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以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统一为标准,努力促进有利于倡导“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等

民族形式:有意味的形式——试析“十七年文学批评”关键词研究(一)

民族形式:有意味的形式——试析“十七年文学批评”关键词研究(一) 论文摘要]民族形式在“十七年文学批评”中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其“意味”可以从当时占主流的有着文学“性质”的两种题材(即农村题材小说和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和替代传统的社会主义现实义的“两结合”(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创作手法中见出,它是新民主主义文艺“社会主义化”的过程,也是苏联文艺“中国化”的过程。 论文关键词]民族形式;十七年文学批评 关于“民族形式”的问题,早在20世纪30年代末就已在全国进行了理论层面上的广泛讨论,其中最具影响的是毛泽东的观点,他提出了“把国际主义的内容和民族形式”紧密地结合起来,创造“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问题;1940年初,又进一步提出了“中国文化应有自己的形式,这就是民族形式,新民主主义的内容——这就是我们今天的新文化”的著名论断,这些观点直接影响了建国后的文学创作实际。对民族形式的选择一方面有赖于社会心理的诉求,同时也标示了作家、艺术家和读者的特殊关系。“形式通常至少是一种因素的复杂统一体:它部分地由一种‘相对独立的’文学形式的历史所形成;它是某种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结构的结晶……因而在选取一种形式时,作家发现他的选择已经在意识形态上受到限制。他可以融合和改变文学传统中于他有用的形式,但是,这些形式本身以及他对它们的改造是具有意识形态方面意义的。”所以说,在“十七年文学批评”中,民族形式浸透了一定的意识形态感知方式,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其“意味”可以从当时占主流的有着文学“性质”的两种题材(即农村题材小说和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和替代传统的社会主义现实义的“两结合”(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创作手法中见出。 在十七年文学创作实践中,“革命历史题材”并不能等同于“历史题材”或“历史小说”,而“农村题材”也不同于“五四”新文学以来的“乡土小说”或“乡村小说”,农村题材小说和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尽管大都采用了传统的章回体小说的通俗形式,适合广大人民尤其是工农兵的口味,这一点早在建国前就曾被给予肯定:“新文艺在普遍上不及旧形式,是不容讳言的。其原因,固然新文艺工作者不能全部卸下他们的责任,但主要还是在于精神劳动与体力劳动长期分家以致造成一般人民大众的知识程度低下的缘故。而旧形式之所以仍能激引观众和读者的原因也在此。”但这并不表明“民族形式”与“民间形式”能划上等号,因为在新的时代环境中,旧有的通俗形式、民间形式的优良成分已渗入到新文艺中来,并加进民族新鲜的血液,给新文艺以清新刚健的营养,使新文艺更加民族化、大众化。“政治性”便是民族形式中“有意味”的东西,它们强调的是这些领域的社会政治活动,以便适宜于新的社会需要。“没有无形式的内容,正如没有无形式的质料一样”,“内容所以成为内容是由于它包括有成熟的形式在内。因此,民族形式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更重要的是这种形式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内容,呼应着时代政治的诉求。在表现内容上,十七年的农村题材小说热烈地响应着“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号召,极力塑造社会主义时代的农民“典型”,即新的工农兵形象、新农民英雄人物形象。从社会心理诉求来说,“为了达到描写上的‘深入核心’,作家在立场、观点、情感上,要与自己的表现对象(农民)相一致。”’故农村题材小说要求作家关注那些显示中国社会面貌深刻变化的斗争,以实现对新中国“工农兵”主人公的重视和称颂。如柳青的《创业史》这部小说便是通过一个村庄的各阶级人物在合作化运动中的行动、思想和心理的变化过程反映了“中国农村为什么会发生社会主义革命和这次革命是怎样进行”的主题,并表现出农民阶级的本性,塑造了无产阶级先锋队成员的性格特征,在作者看来,梁生宝是党的忠实儿子,这是当代英雄最基本、最有普遍性的性格特征。但我们可以看到,在“具有新颖独创的大众风格的人民艺术家”赵树理的创作实践中,这些“民族”内容却是通过他对传统戏曲中旧形式的运用才得以实现,“哪一种形式为群众所欢迎并能被接受,我们就采用哪种形式。”更重要的是,民族形式的外衣下包裹着文艺的政治教化功能,“我们在政治上提高以后,再来研究一下过去的东西,把旧东西的好处保持下来,创造出新的形式,使每一主题都反映现实,教育群众,不

《文学概论》复习题(精编)

《文学概论》复习题 一.填空 1.美国当代文艺学家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中提出了文学四要素的著名观点,他认为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总是由作家、作品、世界、读者四个要素组成。 2.艺术构思的方式:综合、突出和简化、变形、陌生化。 3.艺术构思的心理机制:回忆与沉思、想象与联想、灵感与直觉、理智与感情、意识与无意识。 4.陌生化的提出者为苏联学者什克洛夫斯基。 5.文学创造的价值追求:真、善、美。其中,要义是求“真”,核心是尚“善”,境界是呈“美”。 “真实性”是衡量文学创造成就的首要标准。 6.艺术真实是主观的真实,诗艺的真实,假定的真实,内蕴的真实。 7.在艺术概括的“个别与一般的统一”中分为席勒式和歌德式。 8.黑格尔从不同历史阶段的艺术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的角度,将艺术分为三种类型:象征型、古典型、浪漫型。我们根据文学创造的主客体关系和文学作为意识形态对现实的不同反映方式,把文学作品分为现实型、理想型和象征型。 9.对诗艺术形式的三种态度:重内容轻形式、重形式轻内容、内容形式并重。 10.闻一多新格律诗的“三美”主张指: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11.高尔基的《母亲》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奠基之作。. 12.表现主义的代表人物是奥地利小说家卡夫卡的《变形记》,主人公为格里高尔。13.诗歌的基本特征是:凝练性、跳跃性、节奏韵律性。小说的基本特征是:深入细微的人物刻画、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着重刻画人物形象是小说走向成熟的标志。剧本的基本特征是:浓缩地反映社会生活、集中地表现人物冲突、以人物台词推进戏剧动作。散文的基本特征是:题材广泛多样,结构自由灵活,抒写真实感受。报告文学的基本特征是:及时性,纪实性,文学性。 14.我们大体将文学文本划分为三个层次:文学言语层、文学形象层、文学意蕴层。

现代诗歌的写作技巧和手法

现代诗歌的写作技巧和手法 一、语言和意境的运用 我们都知道,现代诗歌有三个明显而具体的要素,它们是:语言,意境和韵律由此可见语言和意境对一首现代诗歌有多么关键的作用如果要鉴赏一部现代诗歌的好坏,这两个因素是首先的,必不可少,也是不能忽略的 语言来自于生活,我们都知道,但任何体裁文章使用的语言,都不是真正在生活里的语言“艺术来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其实这指的也就是任何文学体裁的语言来源于生活,但也“必将高于生活” 作为一种诗意化的文学体裁,在语言这方面,就更有着不可言说重要作用和魅力了一部现代诗歌里,如果语言优雅而别致,就必定有一些嚼头和看头;而如果语言使用不当,就会败坏整个作品的氛围和格调至于意境,我个人认为也就是能渲染作品和氛围的一些东西,可以是一幅幅打开的画面,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也可是一种感触或哲思,禅意也就是说意境的划分大致两类:有形和无形,能看得见的物体和画面,就是有形的意境;还有一种意境是无形的,因为并没有那种画面合物体,这种意境存在的只是一种思想,或感悟 下面,我们通过具体作品,来领略一下语言和意境的魅力首先我们来阅读诗人何三坡的诗歌作品《麻雀》麻雀 雪在大山下降落 房屋蹲在雪地里

屋顶上蹲着炊烟 麻雀们打扮成 秋天的叶子 从树杈上落下来 又顷刻间 回到树上去 短短数语,诗人却已利用优雅的语言和意境,向我们敞开了一幅优美的画面“雪在大山下降落/房屋蹲在雪地里/屋顶上蹲着炊烟”,在这三句简单诗句里,我们能体会到一种很美的意境,这是一种有形意境,“洁白的雪花,房屋,雪地,炊烟”,几个朴实的物象,在不经意间,已起落有致呈现在读者面前,其实已营造了一种特别雅致的意境和氛围,源自大自然的宁静与圣洁,引人入胜,又令读者浮想联翩而“从树杈上落下来 /又顷刻间 /回到树上去”,实际上也算是一种有形兼无形的意境了,在这种无形的意境里,我们不仅看到了麻雀,叶子,树木,还有一种视觉和思想的辽阔,有着不少感悟和思考,严寒下动物们乐观生存,努力向上,对于人类,实际上又是一种多大的鼓励和感恩 “麻雀们打扮成 /秋天的叶子/从树杈上落下来/又顷刻间回到树上去”,在这里我们还能领略到诗人语句和叙说的优雅,“麻雀们打扮成/秋天的叶子”,几乎没 “从树杈上落下来/又顷刻间回到树上去”,有过多的修饰,而带给读者的却是无比干净和明朗, 在安静的画面里,突然峰回路转,可爱的麻雀向上飞起,带领读者的视线上升,上升,在不经意间,宁静的画面在动,向上飞翔和超越短短的诗歌作品也由此获得了巨大成功在此,我们足够领悟到了语言和意境给作品和读者带来的巨大魅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