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复习资料(精)

金匮要略重点掌握内容

一、绪言(掌握学科特点)

本科特点:以整体观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学说为中心,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辩证方法(即脏腑经络辨证)

二、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1、病因“千般灾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内因,外因,不内外因】

2、切脉(熟悉)

如何理解:“病人脉浮者在前,其病在表;浮者在后,其病在里”?

答:寸脉属阳主表,浮则说明病在表,是正气抗邪于表之征,脉多浮而有力,尺脉属阴主里,浮则说明病在里,是肾阴不足,虚阳外浮之象,脉多浮而无力。此条论述了脉象主病随部位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3、治则(重点掌握)

①“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表里同病,里急当先救里,表急当先救表

②“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新旧病急当先治其新病

③“夫诸病在脏欲攻之,当随证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杂病应审因论治

4、预防(熟悉):①未病先防;②邪轻病浅,及早治疗;③注意房室,饮食,起居等

三、痉湿偈病脉证治第二

1、湿病的主证: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小便不利,大便反快

2、湿病的治法:风湿在表,当发其汗;风湿在里,但利其小便。原文:“若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风湿俱去也”

3、湿病的证治:(1)表实证

①寒湿在表——麻黄加术汤

“湿家身烦痛,可与麻黄加术汤发为宜”(麻黄,桂枝,甘草,杏仁,白术)

②风湿汗出当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甫所剧者,名风湿,此病当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麻黄,甘草,薏苡仁,杏仁)

(2)风湿表虚证——防己黄芪汤(此方在金匮中还见于风水表虚证)

“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方药组成:防己,炒甘草,白术,黄芪】

四、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

1、百合病

“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欲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

①病机:“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与心肺有关。

②脉症:“其脉微数”

③主方——百合地黄汤

“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百合,生地黄)

五、中风历节病脉证治第五

1、中风病“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人于腑,即不识人;邪人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填空)

2、历节病⑴病因病机“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为肾,弱即为肝”——肝肾(脾肾)阳虚,外感湿邪

⑵证治:①风湿历节证治:——桂枝芍药知母汤

“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背熟)”【方药组成:桂枝,芍药,甘草,麻黄,生姜,白术,知母,防风,炮附子】②寒湿历节证治——乌头汤

“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麻黄,芍药,黄芪,炙甘草,川乌)

六、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1、血痹病ⅰ病因病机:气血不足,感受风邪,阳气闭塞,血行阻滞

ⅱ阴阳俱微之血痹重症证治——黄芪桂枝五物汤

“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方药组成:黄芪,芍药,桂枝,生姜,大枣】

2,虚劳病

①虚劳病主脉:“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

②虚劳病三大类型:

⑴阴虚虚劳——“劳之为病,其脉浮大,手足烦,春夏剧,秋冬瘥,阴寒精自出,酸削不能行”

⑵阳虚虚劳——“脉沉小迟,名脱气,其人疾行则喘喝,手足逆寒,腹满甚则溏泄,食不消化也”

⑶阴阳两虚——“男子脉虚沉弦,无寒热,短气里急,小便不利,面色白,时目暝,兼纽,少腹满,此为劳使之然”

③阴虚虚劳为何会春夏剧,秋冬瘥?

答:阴虚虚劳为阴不足以敛阳而致。春夏木火旺盛,伤津耗液,阴不敛阳则阳气外浮则阳易虚,病剧;秋冬金水相生,阴得时令之助可以敛藏虚阳,病瘥。

④虚劳证治:

A 阴虚虚劳(阴虚失眠)——酸枣仁汤(组成,适应症,病机)

“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方药组成:酸枣仁,甘草,知母,茯苓,川芎

适应症:虚劳阴虚失眠;病机:虚劳阴虚生内热,扰乱心神】

B 阴阳两虚虚劳——

ⅰ阴阳两虚虚劳——小建中汤(组成,适应症)

“虚劳里急,悸,纽,腹中痛,梦失精,四肢唆痛。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方药组成:桂枝,甘草,大枣,芍药,生姜,饴糖】

ⅱ阴阳两虚兼表气虚之虚劳——黄芪建中汤

“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芪建中汤主之”【小建中+黄芪,与小建中汤证的区别是:黄芪建中汤证兼表气虚】

ⅲ肾阴阳两虚之虚劳——肾气丸

“虚劳腰痛,小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

【八味肾气丸方药组成:干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桂枝炮附子,丹皮;

功效:滋补肾阴,温壮肾阳,渗湿利水

主治:a 肾阴阳两虚之虚劳证;b

脾肾阳虚有微饮之痰饮证;c 肾阴肾阳俱虚之下消渴证;d 脐下急痛,小便不通之妇人转胞

ⅳ虚劳兼表——薯芋丸

“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薯芋丸主之“【薯芋丸用治:虚劳兼表证】

C 虚劳挟瘀——大黄庶虫丸

“五劳虚极羸瘦,服满不能饮食,食伤,夏伤,饮伤,房室伤,肌伤,劳伤,经络营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缓中补虚,大黄庶虫丸【虚劳挟瘀的表现:肌肤甲错,两目黯黑。大黄庶虫丸治法:缓中补虚】

七、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重点掌握肺痿,咳嗽上气)

1、肺痿

ⅰ肺痿的成因:

⑴虚热——“或从汗出,或从呕吐,或从消渴,或从便难,又被快药下利,重亡津液”(津液损而内热生)或“寸口脉数,其人咳,口中反有浊唾涎沫…脉数虚者为肺痿。

⑵虚寒——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

ⅱ肺痿的证治:虚寒肺痿——甘草干姜汤(组成,适应症)

“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方药组成:炙甘草,炮姜】

2、肺痈⑴肺痈的主脉:寸口脉微而数

⑵肺痈的证治:

①【脓未成,邪实气闭——葶苈大枣泻肺汤】——“肺痈,喘不得卧,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熟悉)”

②【脓成已溃——桔梗汤】——“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为肺痈,桔梗汤主之”

3、咳嗽上气咳嗽上气的证治:

(1) 痰浊壅肺(了解)

(2) 外邪内饮:

①饮热迫肺之咳嗽上气——越婢加半夏汤

“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汤主之”【背熟原文】【病机:外有表寒,里饮化热,饮热迫肺,咳嗽上气】

【掌握条文解说:饮热迫肺,气逆不降,故见咳嗽气喘。本条所述之肺气上逆较重,喘证突出,并见目如脱状,脉来浮大有力,治用宣肺泻热,降气平喘的越婢加半夏汤】

②外寒内饮挟热之咳嗽上气——小青龙加石膏汤

“肺胀,咳而上气,烦燥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背熟原文】

【病机:外寒内饮挟热之咳嗽上气】

【掌握条文解说:“心下有水”即胃脘部有停饮,“脉浮”可知外有寒邪,外邪内饮壅遏肺气,致肺气胀满而见咳喘,邪郁化热则见烦燥,治用小青龙加石膏汤散寒解表,温化水饮,兼清郁热】

【如何区别应用越裨加半夏汤和小青龙加石膏汤:越裨加半夏汤里热重,表寒轻;而小青龙加石膏汤以饮重热轻,外寒明显。】

(3)虚火上炎(肺胃津伤,虚火上炎)——麦门冬汤(治肺痿;咳嗽上气)

“大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病机:肺胃津伤,虚火上逆,肺失清肃而致咳嗽上气】【方药组成:麦门冬,半夏,人参,甘草,粳米,大枣】

九、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

1、胸痹

ⅰ胸痹的病机(很熟悉):阳微阴弦

ⅱ如何理解阳微阴弦?

答:阳微,即寸脉微,寸属阳,主心胸,阳微即上焦阳虚,心胸阳气不足;阴弦,即尺脉弦,尺属阴,主中下焦,阴弦即中下焦阴寒过盛,阴寒邪气乘虚上乘胸阳之位,凝聚心胸。ⅲ胸痹的证治

①典型胸痹证治——栝蒌薤白白酒汤(主证,组方)

“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掌握主证,主方,组成。方药组成:栝蒌实薤白白酒】

②痰浊壅盛胸痹重症证治——栝蒌薤白半夏汤(主证,组方)

“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蒌薤白半夏汤主之”【方药组成:栝蒌实,薤白,半夏,白酒】③胸痹轻症的证治

饮阻气滞之胸痹的证治——茯苓甘草杏仁汤或橘枳姜汤

“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枳姜汤亦主之”

【为何一证能用两方?——同病异治,病机不同,两方均为饮阻气滞,茯苓杏仁甘草汤偏于饮阻,而橘枳姜汤偏于气滞】

ⅳ比较栝蒌薤白白酒汤证和栝蒌薤白半夏汤证的不同之处:【掌握】

⑴症状不同:前方症状以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后方症状以不得卧,心痛彻背。

⑵疼痛程度不同:后者胸痛彻背,比前者痛的更厉害

⑶组方不同:前方组方为栝蒌实薤白白酒;后方组方为栝蒌实,薤白,半夏,白酒…

⑷病因病机不同:栝蒌薤白白酒汤的病机是上焦阳虚,胸阳不振,中焦停饮,阴寒内盛栝蒌薤白半夏汤偏于痰浊壅盛,为胸痹重症。

2、心痛(胃脘痛,可放射到心前区)

寒饮气逆心痛证治——桂枝生姜枳实汤

“心中痞,诸逆心悬痛,桂枝生姜枳实汤主之”【病机:中焦阳虚,胃失和降,寒饮上逆,气机痞塞,本虚标实;方药组成:桂枝,生姜,枳实】

十.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1、腹满

ⅰ如何区分服满的寒热虚实?

⑴虚寒腹满——“趺阳脉微弦,法当腹满,不满者必便难,两协疼痛,此虚寒从下而上也,当以温药服之”“腹满时减,复如故,此为寒当与温药”

⑵实热腹满——“腹满部减,减不足言,当需下之,宜大承气汤”

⑶脾阳虚寒实腹满——“病者痿黄,躁而不渴,胸中寒实,而利不止者,死”

ⅱ服满证治

(1)实热证

①腹满兼表证——厚朴七物汤

“病腹满者,发热十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厚朴七物汤主之。”【病机:外感表证未解,邪入阳明化热壅结,腑气不通而致腹满;除条文所述外,还应有何症——表证(桂枝汤证);方药组成:厚朴,甘草,大黄,大枣,枳实,桂枝,生姜】

②热积腹满证(无表证)——厚朴三物汤

“痛而闭者,厚朴三物汤主之”【方药组成:厚朴,枳实,大黄】

③少阳兼阳明里实腹满证——大柴胡汤(病机,组成)

“按之心下(两协受累)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大柴胡汤的病机:少阳邪未尽解,阳明里热结滞成实。方药组成:柴胡,黄芩,芍药,半夏,枳实,大黄,大枣,生姜】

(2)虚寒证

⑴脾胃阳虚水停,寒气上逆腹满痛——附子粳米汤

“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附子粳米汤主之。”【病机:脾胃阳虚,阴寒之气内盛而充斥腹中;方药组成:炮附子,半夏,甘草,大枣,粳米;】

⑵脾胃阳虚,中焦寒盛腹满痛——大建中汤

“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大建中汤主之”【病机:脾胃阳气虚衰,阴寒内盛,寒气上下攻冲。方药组成:饴糖,蜀椒,干姜,人参。】

【附子粳米汤和大建中汤区别:(结合原文)】

①阳虚程度不同:前者阳气虚,后者更重,阳气虚衰;

②病变范围不同:前者局限中焦,病变较轻;后者涉及胸腹,病情较重。

③痛势轻重不同:前者痛势不及后者剧,

④药量和药力大小不同:前方均不如后方

(3)寒实证:

寒实内结腹痛——大黄附子汤(适应症,组成)

“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病机:素体阳虚,寒实内结,腑气不通,胆胃失调。方药组成:大黄,炮附子,细辛】

2、寒疝

寒疝的证治:

⑴阴寒内盛——乌头煎

“寒疝绕脐痛,若发则白汗出,手足厥冷,其脉沉紧者,大乌头煎主之”【方药组成:大乌头】⑵阴寒兼血虚——当归生姜羊肉汤(此方在金匮中还见于妊娠血虚里寒腹痛的证治)

“寒疝腹中痛,及胁痛里急者,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

⑶阴寒兼表——乌头桂枝汤

“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身疼痛,灸刺诸药不能治,抵当乌头桂枝汤主之”

3、宿食(知道)

宿食的证治:①宿食在上“宿食在上脘,当吐之,宜瓜蒂散”

②宿食在下“脉数而滑者,实也,此有宿食,下之愈,宜大承气汤”“下利不欲饮食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十一、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1、脾病

脾约证——麻子仁丸(组成,适应症)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坚,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病机:胃热气盛,脾阴亏虚,胃强脾若,脾为胃约。方药组成:麻子仁,芍药,枳实,大黄,厚朴,杏仁】

2、肾病

肾着病——肾着汤(即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组成)

“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行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

之。”【病机:脾失运化,肾气不足,寒湿着于腰部。方药组成:甘草,白术,干姜,茯苓。】

十二、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1、四饮主证

①痰饮——“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

②悬饮——“食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

③溢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痛,谓之溢饮”

④支饮——“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

2、痰饮治则:“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如何理解“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答:痰饮所成,阳气不运为其本。饮由津聚,其性属阴,遇寒则凝,得温则行。既成之后,最易伤阳,若阳能运化,饮亦自消。温药能振奋阳气,开发腠里,通行水道;“和之”表示温而不可太过,亦非专于温补,寓有温药调和,行消结合(发汗,利小便)之意。故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3、痰饮证治:

⑴狭义痰饮证治

ⅰ阳虚饮停

①脾阳虚饮停心下——苓桂术甘汤

“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病机:脾胃阳虚,饮停心下;方药组成:茯苓,桂枝,白术,甘草】

②脾肾阳虚有微饮——肾气丸(可用治a 肾阴阳两虚之虚劳证;b 脾肾阳虚有微饮之痰饮证;c 肾阴肾阳俱虚之下消渴证;d 脐下急痛,小便不通之妇人转胞)

“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 【病机:阳虚不能化气行水;肾气丸方药组成:干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丹皮茯苓桂枝炮附子;首见于脾肾阴阳两虚之虚劳】

③饮积中下焦——五苓散(下焦蓄水)

“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病机:饮积中下焦,水饮上逆;方药组成:泽泻,猪苓,茯苓,白术,桂枝】

ⅱ饮结成实

肠间饮聚成实——己椒苈黄丸(饮化热)

“腹满,口舌干燥,此肠间有水气,己椒苈黄丸主之”【病机:肠腑饮结化热,气机壅滞;治法:涤饮泻热,前后分消;方药组成:防己,椒目,葶苈,大黄】

⑵悬饮证治——十枣汤

“脉沉而弦者,悬饮内痛”“病悬饮者,十枣汤主之”【方药组成:芫花,甘遂,大戟,大枣】⑶溢饮证治——大青龙汤或小青龙汤

“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大青龙汤病机:外感风寒,内有郁热;方药组成:麻黄,桂枝,甘草,杏仁,生姜,大枣,石膏】【小青龙汤病机:外感风寒,内有寒饮;方药组成:麻黄,芍药,五味子,干姜,甘草,细辛,桂枝,半夏】⑷支饮证治:

①饮邪偏盛:A 支饮冒眩——泽泻汤(适应症,方药组成)

“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病机:饮停心下,清阳不升;方药组成:泽泻,白术】

B 支饮呕吐兼痞眩悸——小半夏加茯苓汤(适应症,方药组成)

“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病机:水饮停聚膈间,阳不

制水;方药组成:半夏,生姜,茯苓】

②饮积成实:支饮兼腑实——厚朴大黄汤(适应症,组方)

“支饮胸满者,厚朴大黄汤主之”【病机:支饮聚于胸膈,郁阻气机,腑气不通;方药组成:厚朴,大黄,枳实】

③气虚饮结:支饮喘满重证——木防己汤(正虚邪实之支饮)

“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汤主之”【木防己汤用治正虚邪实之气虚饮结证;方药组成:木防己石膏桂枝人参】

十三、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1、消渴病证治

⑴肾阴肾阳俱虚之下消证——肾气丸

“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方药组成:干地黄山药山茱萸丹皮泽泻茯苓桂枝炮附子】

⑵肺胃热盛,津气两伤之消渴证治——白虎加人参汤

“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方药组成:人参知母粳米石膏甘草】

2、小便不利证治

①气不化津之小便不利——五苓散(下焦蓄水)

“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宜利小便发汗,五苓散主之【病机:表热入里,膀胱气化失职之下焦蓄水】”

“渴欲饮水,水入即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病机:膀胱气化失职,水停于胃,津不上输五苓散首见于饮积中下焦之痰饮证。方药组成:泽泻,猪苓,茯苓,白术,桂枝】②下寒上燥之小便不利——栝蒌瞿麦丸

“小便不利者,有水气,其人若渴,栝蒌瞿麦丸主之”【病机:肾阳虚衰,气不化津,津不上承。栝蒌瞿麦丸适应症:阳虚,水肿,口渴,小便不利。方药组成:栝蒌根,茯苓,薯芋,炮附子,瞿麦】

③水热互结,郁热伤阴之小便不利——猪苓汤

“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病机:客热内入,里热郁蒸于皮毛,热盛伤阴,水热互结,膀胱气化失职】

4,比较猪苓汤与五苓散

答:①相同之处:两方均有小便不利,口渴饮水,脉浮发热的症候,以及水邪互结的病机,均用猪苓,茯苓,泽泻利小便,

②不同之处:

A 脉因证治又各有其特点:前者系素体阴虚,伤寒阳明证下后阴津损伤,余热未清,累及上中下三焦病位,乃热入久与水结而阴已伤;后者系素体阳虚,伤寒太阳病表邪未清,影响膀胱气化不利,寒与水结而阴未伤的太阳蓄水证。

B 症候特点不同:前者小便黄热或见尿血,舌质红,苔少乏津,脉浮数或细数;后者小便不黄,多无热象,舌质淡,苔薄白,脉多浮缓。

C 治疗用药不同:前者重在清热滋阴利水,故有阿胶滋养阴液,滑石清热利水以治热胜;后者重在温阳化气行水,故有桂枝化气行水,白术健脾燥湿以治湿胜。

十四、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1、四水主证①风水——“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

②皮水——“皮水其脉亦浮,外证坿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不渴,当发其汗”

③正水——“正水其脉沉迟,外证自喘”

④石水——“其脉自沉,外证腹满不喘”

(黄汗——“其脉沉迟,身发热,胸满,四肢头面肿,久不愈,必致痈脓”

2、水气病治则:

“夫水病人,目下有卧蚕,面目鲜泽,脉伏,其人消渴。病人腹大,小便不利其脉沉绝者,有水,可下之。”“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发汗,利尿,逐水的同时注意顾护正气

3、水气病证治

⑴风水

①风水表虚证——防己黄芪汤

“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腹痛者加芍药。” (方见湿病)【方药组成:防己,炒甘草,白术,黄芪】

②风水表实热证——越婢汤

“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而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方药组成:麻黄,石膏,生姜,大枣,甘草】

⑵皮水

皮水脾虚证——防己茯苓汤(主证,组成)

“皮水者,一身面目黄肿,其脉沉,小便不利…皮水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防己茯苓汤主之”【方药组成:防己,黄芪,桂枝,茯苓,甘草】

4、气分病

①脾肾阳虚气滞之气分病证治——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

“气分,心下坚,大如盆,边如旋杯,水饮所作,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主之。”【病机:脾肾阳虚,阴寒水湿凝滞心下;方药组成:桂枝生姜甘草大枣麻黄细辛炮附子】

②脾虚气滞之气分病证治——枳术汤

“心下坚,大如盆,边如旋盆,水饮所作,枳术汤主之”【病机:脾胃虚弱,气滞水凝】

十五、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1、黄疸的主证:目黄,身黄(皮肤黄),小便黄

2、黄疸的分类和主证(熟悉):

⑴谷疸——“风寒相搏,食谷即眩,谷气不消,胃中苦浊,浊气下流,小便不通,阴被其寒,热流膀胱,身体尽黄,名曰谷疸”

⑵女劳疸——“额上黑,微汗出,手足中热,薄暮即发,膀胱急,小便自利,名曰女劳疸;腹如水状不治

⑶酒疸——“心中懊憹而热,不能食,时欲吐,名曰酒疸”“夫病酒黄疸,必小便不利,其候心中热,是其证也”

3、黄疸的证治

①(湿热两盛,症状,组成)

“谷疸之为病,寒热不能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为谷疸,茵陈蒿汤主之”【病机:湿热熏蒸;药物组成:茵陈蒿栀子大黄】

②湿热黄疸:

ⅰ湿重于热之湿热黄疸——茵陈五苓散

“黄疸病,茵陈五苓散主之”【药物组成:茵陈蒿末五苓散(泽泻,猪苓,茯苓,白术,桂枝)

ⅱ热重湿轻之湿热黄疸——大黄硝石汤

“黄疸腹满,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为表和里实,当下之,宜大黄硝石汤”【方药组成:

大黄黄柏硝石栀子】

③黄疸兼表——桂枝加黄芪汤

“假令脉浮,当以汗解之,宜桂枝加黄芪汤主之。(方见水气

④黄疸燥实证——猪膏发煎“诸黄,猪膏发煎主之”【猪膏,乱发】

4,黄疸病治则——“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

十六、惊悸吐纽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

1、惊悸的主证——“寸口脉动而弱,动即为惊,弱即为悸”

2、惊悸的证治:火劫发汗致惊之惊悸——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火劫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病机:火劫发汗,损伤心阳,神气浮越。方药组成:桂枝甘草生姜牡蛎龙骨大枣蜀漆】

3、吐纽的证治

①虚寒吐血——柏叶汤(症状,组成)“吐血不止者,柏叶汤主之”

【病机:中气虚寒,血不归经。方药组成:柏叶干姜艾】

②热盛吐纽——泻心汤(组成,治证)

“心气不足,吐血.纽血,泻心汤主之”【病机:热盛迫血妄行。方药组成:大黄黄连黄芩。本方亦治霍乱】

4、下血的证治:

虚寒便血——黄土汤(症状,组成)

“下血,先便后血,此远血也,黄土汤主之” 【病机:中焦虚寒,脾不统血。方药组成:甘草干地黄白术炮附子阿胶黄芩灶心黄土。本方亦主吐血纽血】

5、瘀血的症状(熟悉)

“病人胸满,唇痿舌青,口燥,但欲嗽水不欲咽,无寒热,脉微大来迟,腹不满,其人言我满,为有瘀血【病机:血瘀在里,气机阻滞】”

“病者如热状,烦满,口干燥而渴,其脉反无热,此为阴伏,是瘀血也,当下之。【病机:血瘀气滞郁热】”

十七、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1、呕吐

⑴胃反的病机:

“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何也?师曰:以发其汗,令阳微,膈气虚,脉乃数,数为客热,不能消谷,胃中虚冷故也。脉弦者,虚也,胃气无余,朝食暮吐,变为胃反。寒在于上,医反下之,令脉反弦,故名曰虚

【如何理解客热?——此脉数乃胃气虚寒,虚阳外越之假热候也。】

⑵呕吐证治:(类型,对应方)

①寒性呕吐

A 肝寒犯胃,胃虚寒饮呕吐——茱萸汤

“呕而胸满者,茱萸汤主之”“干呕,吐涎沫,头痛者,茱萸汤主之”【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B 虚寒胃反呕吐——大半夏汤(适应症,病机,组成)

“胃反呕吐者,大半夏汤主之” 【大半夏汤适用于虚寒性的胃反呕吐;病机:中焦虚寒,运化失职,宿食不化,阻遏气机;方药组成:半夏人参白蜜】

②实热呕吐

A 干呕热利并见之呕吐——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干呕而利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病机:邪热内陷胃肠,下则迫于肠,上则逆于胃;方

药组成:黄芩炙甘草芍药半夏生姜大枣】

B 少阳呕吐——小柴胡汤

“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病机:少阳邪热迫胃,胃气上逆;方药组成:柴胡黄芩人参甘草半夏生姜大枣】

③寒热错杂呕吐——半夏泻心汤

“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病机:寒热互结中焦,脾胃升降失常,气机阻滞;方药:半夏黄芩干姜人参黄连大枣炙甘草】

④饮邪呕吐

A 中阳不足,寒饮内盛(胃寒痰饮内留)之呕吐——半夏干姜汤

“干呕,吐逆,吐涎沫,半夏干姜汤主之”【方药组成:半夏干姜】

B 寒饮搏结胸胃之呕吐——生姜半夏汤

“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心中愤愤然无奈者,生姜半夏汤主之”【方药组成:半夏生姜汁;特别注意本方服法:“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半夏,取二升,内生姜汁,煮取一升半,小冷,分四服,日三夜一服。止,停后服。”】

2、哕(重点掌握橘皮竹茹汤)

胃虚有热而呃逆——橘皮竹茹汤

“哕逆者,橘皮竹茹汤主之”【病机:胃中虚热,气逆上冲。方药组成:橘皮竹茹大枣人参生姜甘草】

3,痢疾(主治,组成适应症状)

十八、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

1、肠痈(掌握肠痈两方的组成,适应症,病机,脓成和未成的表现)

①肠痈脓已成——薏苡附子败酱散

“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数,此为肠有痈脓,薏苡附子败酱散主之”

【方药组成:薏苡仁附子败酱。病机:热毒聚结肠中,气血郁滞,兼以阳气不足。适应症状:腹皮紧张拘急,如肿起状,但按之柔软,无明显积块坚实感,肌肤甲错,体表不发热,脉数而无力。

脓成表现:“脉红数者,脓已成”】

②肠痈脓未成——大黄牡丹汤

“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大黄牡丹汤主之”

【方药组成:大黄牡丹桃仁瓜子芒硝。病机:肠痈热毒壅结,血瘀成痈,正邪交争。适应症状:少腹肿痛,按之更甚,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其脉迟紧。

脓未成表现:“其脉迟紧者,脓未成”】

十、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1、妊娠恶阻

胃虚寒饮恶阻(妊娠呕吐)证治——干姜人参半夏丸

“妊娠呕吐不止,干姜人参半夏丸主之”【病机;胃虚寒饮,浊气上逆,胃失和降。方药组成:干姜人参半夏】

2、妊娠腹痛

妊娠肝脾不和之腹痛证治——当归芍药散

“妇人怀妊,腹中疚痛,当归芍药散主之”【病机:肝血虚,气机不畅,脾气虚,运化失职,

湿停于内。方药组成:当归,芍药,川芎,茯苓,白术,泽泻】

3、妊娠下血

冲任虚寒下血证治——胶艾汤

“妇人有漏下者,有半产因续下血都不绝者,有妊娠下血者,假令妊娠腹中痛,为胞阻,胶艾汤主之”【病机:冲任虚寒,阴气不能内守。方药组成:川芎阿胶甘草艾叶当归芍药干地黄】

4、妊娠小便难

妊娠血虚郁热之小便不利证治——当归贝母苦参丸

“妊娠,小便难,饮食如故,当归贝母苦参丸主之”【病机:血虚,热气郁而化燥,膀胱津液不足。方药组成:当归,贝母,苦参】

二十、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

1、妇人产后三大证——“新产妇人有三病,一者病痉,二者病郁冒,三者大便难”

2、产后腹痛

A、产后血虚里寒腹痛证治——当归生姜羊肉汤

“产后腹中疚痛,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并治腹中寒疝,虚劳不足【方药组成:当归,生姜,羊肉】

B、瘀血内结腹痛证治——下瘀血汤

“产妇腹痛,法当以枳实芍药散(产后气血郁滞成实),假令不愈者,此为腹中有干血着脐也,宜下瘀血汤主之;亦主经水不利”【方药组成:大黄,桃仁,庶虫】

3、产后中风

产后中风兼阳虚的证治——竹叶汤(病机)

“产后中风,发热,面正赤,喘而头痛,竹叶汤主之”【病机:产后阳虚中风,本虚标实。方药组成竹叶,葛根,防风,桔梗,桂枝,人参,炮附子,大枣,生姜。】

二十一、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1、情志病

A 咽中痰凝气滞的证治——半夏厚朴汤

“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病机:七情郁结,气机不畅,气滞痰凝,上逆于咽喉。方药组成:半夏,厚朴,茯苓,生姜,干苏叶】(梅核气的主方)

B 脏躁的证治——甘麦大枣汤

“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病机:情志郁而化热,伤津耗液,心脾两虚。方药组成:甘草,小麦,大枣】

2、月经病

冲任虚寒兼瘀血之崩漏证治——温经汤

“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口唇干燥…此病属带下…曾经半产,瘀血在少腹不去…当以温经汤主之”【病机:冲任虚寒,瘀血内停,阴虚内热。方药组成:吴茱萸,当归,川芎,芍药,人参,桂枝,阿胶,生姜,牡丹皮,甘草,半夏,麦门冬】

3、转胞

妇人转胞的证治——肾气丸

“妇人病饮食如故,烦热不得卧,而反倚息者…此名转胞不得溺也,以胞系了唳,故致此病,但利小便即愈,宜肾气丸主之”【肾气丸主证:脐下急痛,小便不通。方药组成:干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丹皮茯苓桂枝炮附子】

《金匮要略》试题及答案复习过程

《金匮要略》试题及 答案

山东中医药大学2014年《金匮要略》考试试卷 姓名________________专业_________________年级__________________ 一、单项选择题(1分*20=20分) 1、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治疗杂病的专书是() A、《伤寒论》 B、《金匮要略方论》 C、《诸病源候论》 D、《千金要方》 2、“脉得诸沉,当责有水”,是用脉象来() A、指导辨证 B、指出某一病证主脉 C、言病因病机 D、言病位 3、摄精神饮食,注意身体锻炼,属于() A、未病先防 B、既病防传 C、一般治疗 D、以上都不是 4、《金匮要略》中论述杂病总的病因病机是() A、五脏元真通畅 B、厥阳独行 C、客气邪风 D、五邪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

5、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此为() A、风痹 B、湿痹 C、血痹 D、历节 6、防己黄芪汤治疗湿病的证型是() A、风湿在表 B、寒湿在表 C、风湿兼气虚 D、风湿兼阳虚 7、百合病的病机是() A、心脾两虚 B、心肾不交 C、肝肾亏虚 D、心肺阴虚内热 8、狐惑病酿脓,可选何方治疗() A、甘草泻心汤 B、赤小豆当归散 C、苦参汤 D、雄黄散 9、中风病的典型症状是() A、但臂不遂 B、肢体麻木 C、昏不识人 D、半身不遂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3

10、张某,风湿病四年。现患者身体消瘦,右膝、踝关节肿大明显,无明显疼痛,胃纳欠佳,口干欲饮,舌红少苔,脉细略数。治疗宜选用() A、黄芪桂枝五物汤 B、桂枝附子汤 C、桂枝芍药知母汤 D、乌头汤 11、血痹的主要症状是() A、肢体疼痛 B、肢体困重 C、肢体麻木 D、肢体萎软 12、虚劳病发展到一定阶段,往往以何脏证候表现较为明显() A、心脾 B、肺脾 C、脾肾 D、心肾 13、虚劳腰痛,治宜() A、麦味地黄丸 B、六味地黄丸 C、七味都气丸 D、八味肾气丸 14、虚寒肺痿治疗方选() A、小半夏汤 B、麦门冬汤 C、甘草干姜汤 D、半夏泻心汤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4

浙江7月自考金匮要略试题及答案解析

浙江省2018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金匮要略试题 课程代码:02981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小便不利,如由于瘀血夹热者,可用______或______化瘀利窍泄热;脾肾两虚而夹湿者,可用______益肾健脾渗湿。 2.《金匮要略》共有______条原文,载方______首。 3.奔豚病______,______,______奔豚汤主之。 4.历节疼痛,不可屈伸,用______主之。 5.热利下重者,______主之。 6.麻子仁丸除麻仁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组成。 7.早期诊断疮痈发生的症状为______,______。 8.《金匮》中治疗呕,渴并见的方剂有______,______。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 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5分) 1.妇人杂病的三大病因是()。 A.虚、冷、血瘀 B.虚、冷、积食 C.痰、瘀、结气 D.虚、冷、结气 2.《金匮要略》的全称是( )。 A.《金匮要略方论》 B.《金匮玉函要略方》 C.《金匮玉函经》 D.《伤寒杂病论》 3.“膈间支饮……木防己汤主之,虚者即愈,实者三日复发。”文中“虚者即愈”是指( )。 A.木防己汤中有人参,用后虚证好转 B.若为虚证用本方即愈 C.若正能胜邪,邪气虚衰即愈 D.用药后心下虚软即愈 4.水分病是指( )。 A.经前断、后病水 B.先病水、后经断 C.水阻气化不行之病 D.气不化水之病 5.下列各组原文,均出自消渴篇,哪一项可以诊断为杂病消渴( )。 A.“渴欲饮水,水入则吐” B.“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 C.“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 D.“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 6.茵陈蒿汤诸药的煎煮顺序是( )。 A.先者栀子,后纳二味 B.先者茵陈,后纳二味 C.先者大黄,后纳二味 D.三者同时煎煮 7.薏苡附子散证的病机是( )。 A.胸阳不振,寒痰闭阻 B.胸阳不振,气滞血瘀 1

《金匮要略》重点复习资料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2) 1、客气邪风:外至曰客,不正曰邪,指致病的不正常气候。 2、本条从人与自然密切相关的整体观念出发,论述疾病发生的原因、病因分类、和疾病的预防与早期治疗的措施。 3、病因:内因:经络受邪,入脏腑;(内部疾病形成的原因)外因:邪气侵犯人体,仅在血脉间传注——导致四肢九窍壅塞不通(外部疾病形成的原因)其它:房室、金刃、虫兽。 4、养慎:内养正气,外慎风寒。 5、导引:自摩自捏,伸缩手足,除劳去烦,名为导引。 问曰: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过,何谓也?(8) 1、未至而至:前面的“至”字是指时令到,后面的“至”字是指与时令相应的气候到。甲子:指冬至后六十日第一个甲子夜半,此时正当雨水节。 2、本条论述与时令不符的反常气候的四种类型。 3、反常气候变化:未至而至-未得甲子,天因温和 至而太过-以得甲子,而天温如盛夏五六月时 至而不至-以得甲子,而天未温和 至而不去-以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解 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谷饪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风中于前,寒中于暮,湿伤于下,雾伤于上,风令脉浮,寒令脉急,雾伤皮腠,湿流关节,食伤脾胃,极寒伤经,极热伤络。(13) 1、五邪中(zh?ng)人:指风、寒、雾、湿、饮食五种病邪侵入人体。 问曰:经云厥阳独行,何谓也?师曰:此为有阳无阴,故曰厥阳。(10) 1、本条论述厥阳独行的病机。 2、阴阳的关系: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 3、阴阳失衡是杂病的基本病机。 4、调整阴阳为杂病总治则。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1) 1、上工:指医术高明的医生。 3、实脾:调补脾脏。 4、四季脾旺:指四季之末(即农历三、六、九、十二月之末)十八天,为脾土当令之时此时脾气旺盛,故云四季脾旺。 5、从人体内部脏腑相关的整体观念出发,提出有病防传的关键在于掌握疾病脏腑传变规律及虚实异治的法则。 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14) 1、救:即急先救治的意思。 2、下利清谷:“清”引申为清稀,故下利清谷,指大便清稀,完谷不化。 3、清便自调:“清”此指解大便正常。 4、本条论述表里同病的先后缓急治则。 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15) 1、本条论述痼疾加卒病的先后治则。

中医外科学考核试卷及答案

中医外科学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1.晋末出现了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外科专著是() A.《肘后备急方》 B.《刘涓子鬼遗方》 C.《金匮要略》 D.《内经》 E.《诸病源候论》 2.皮肤浅表起丘疹、疱疹,破后糜烂的疾病统称为() A.疳 B.疹 C.疮 D.痘 E.疥 3.漫肿宣浮,或游走不定,不红微热,轻微疼痛属于() A.热肿 B.风肿 C.湿肿 D.气肿 E.痰肿 4.手术法中的切开法适用于() A.外疡的阴证 B.外疡的阳证 C.一切外疡,不论阴证、阳证,确已成脓者 D.疡脓未成者 E.以上均不对 5.阳证疮疡可() A.玉露膏 B.风油膏 C.冲和膏 D.生肌玉红膏 E.生肌白玉膏 6.疮疡和营法的活血化瘀代表方为() A.四物汤 B.桃红四物汤 C.四君子汤 D.二陈汤 E.八珍汤 7.三陷证是指()A.内陷、火陷、虚陷 B.火陷、干陷、虚陷 C.内陷、火陷、干陷 D.内陷、干陷、虚陷 E.以上都不对 8.痛与肿结合辨,先肿而后痛者其病()A.浅在肌肤 B.深在筋骨 C.毒已渐聚 D.毒邪四散 E.以上均不是 9.乳房病检查的最佳时间是()A.月经后15天 B.月经后3~5天 C.月经后7~10 D.月经前3~5天 E.月经前7~10天 10.乳癖肝郁痰凝证选方宜用()A.二陈汤 B.二仙汤 C.四物汤 D.逍遥蒌贝散 E.逍遥散 11.湿疮发于阴囊部者称为()A.旋耳疮 B.脐疮 C.四弯风 D.乳头风 E.肾囊风 12.流注由于疔疖后引起的称()A.暑湿流注 B.余毒流注 C.四弯流注 D.胸胁流注 E.以上均不是 13.褥疮的外治法初起用()A.红灵酒药 B.九一丹 C.红油膏 D.生肌散 E.生肌玉膏 14.疖、痈、发是以什么而命名的()A.疾病特性 B.病势缓急 C.症状 D.形态 E.范围大小 15.蛇腹疔切开时应在()A.患指侧面横切口 B.患指侧面纵切口不超过关节 C.指端掌面纵切口 D.指端侧面纵切口 E.以上都不是 16.具有传染性的疾病是()

南方医科大学《金匮要略》试题及答案.doc

单选题 1、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治疗杂病的专书是() A、《伤寒论》 B、《金匮要略方论》 C 、《诸病源候论》D、《千金要方》 2、“脉得诸沉,当责有水”,是用脉象来() A、指导辨证 B、指出某一病证主脉 C、言病因病机 D、言病位 3、摄精神饮食,注意身体锻炼,属于() A、未病先防 B、既病防传 C、一般治疗 D、以上都不是 4、《金匮要略》中论述杂病总的病因病机是() A、五脏元真通畅 B 、厥阳独行C、客气邪风D、五邪 5、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此为() A、风痹 B、湿痹 C、血痹 D、历节 6、防己黄芪汤治疗湿病的证型是() A、风湿在表 B、寒湿在表 C、风湿兼气虚 D、风湿兼阳虚 7、百合病的病机是() A、心脾两虚 B、心肾不交 C、肝肾亏虚 D、心肺阴虚内热 8、狐惑病酿脓,可选何方治疗() A、甘草泻心汤 B、赤小豆当归散 C、苦参汤 D、雄黄散 9、中风病的典型症状是() A、但臂不遂 B、肢体麻木 C、昏不识人 D、半身不遂 10、张某,风湿病四年。现患者身体消瘦,右膝、踝关节肿大明显,无明显疼痛,胃纳欠佳, 口干欲饮,舌红少苔,脉细略数。治疗宜选用() A、黄芪桂枝五物汤 B、桂枝附子汤 C、桂枝芍药知母汤 D、乌头汤 11、血痹的主要症状是() A、肢体疼痛 B、肢体困重 C、肢体麻木 D、肢体萎软 12、虚劳病发展到一定阶段,往往以何脏证候表现较为明显() A、心脾 B、肺脾 C、脾肾 D、心肾

13、虚劳腰痛,治宜() A、麦味地黄丸 B、六味地黄丸 C、七味都气丸 D、八味肾气丸 14、虚寒肺痿治疗方选() A、小半夏汤 B、麦门冬汤 C、甘草干姜汤 D、半夏泻心汤 15、下列哪项药物不属于越婢加半夏汤的组成() A、麻黄、石膏 B、生姜、半夏 C、甘草、大枣 D、桂枝、甘草 16、胸痹心痛的病机是() A、百脉一宗 B、胃强脾弱 C、阳微阴弦 D、正气引邪 17、患者腹满,喜温喜按,辨证当属() A、实热 B、寒实 C、虚寒 D、虚热 18、患者阿某,腹满拒按,按之则痛,心烦口苦,寒热往来,大便干结,舌苔黄,脉弦有力。治宜() A、大承气汤 B、小承气汤 C、厚朴三物汤 D、大柴胡汤 19、肝着的病机是() A、肝经感受寒邪,痛引少腹 B、肝经湿热 C、肝阳上亢 D、肝经气血郁滞,着而不行 20、水饮停留在胃肠,谓之() A、悬饮 B、痰饮 C、溢饮 D、支饮 21、《金匮要略》在明确病名诊断的基础上,其杂病辨证的核心是() A、六经辨证 B、八纲辨证 C、脏腑辨证 D、卫气营血辨证 22、“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是以脉象来() A、指导辨证 B、指出某一病证主脉 C、言病因病机 D、言病位 23、“先表后里”的治法适用于() A、表邪易内陷入里 B、但解表则里证不去,但治里则外邪不解 C、正气虚弱,元阳颓败 D、以上都不是 24、外湿最易侵犯人体的部位是() A、皮肤、经脉 B、皮肤、肌肉 C、皮肤、关节 D、肌肉、关节

金匮要略考点重点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1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15 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20 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21 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方:麻黄(去节)半两(汤 泡) 甘草一两(炙) 薏苡仁半两杏仁十个(去皮尖,炒)】 【简答:比较麻黄加术汤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的异同? 同:麻黄加术汤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均由麻黄汤加减而成,都是治疗外感风寒夹湿的方剂。 异:前方证属素体多温,又外感风寒,表寒及身疼较后方为重,故用麻、桂与白术相配,以发汗解表、散寒祛湿。然发汗祛湿又不宜过汗,方中麻黄得白术虽发汗而不致太过,白术得麻黄则能尽去表里之湿,相辅相制,深得配伍之 妙。后方证不仅表寒及身疼比较轻,且日晡发热增剧,有化热之倾向,故而不用桂枝、白术,改用苡仁渗利清化。全方用量尤轻,亦为微汗之用。】22 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防己黄芪汤方:防己一两甘草半两(炒) 白术七钱半黄芪一两一分(去芦)】 【防己黄芪汤金匮防已黄芪汤,白术甘草加枣姜,益气祛风行水良,表虚风水风湿康。】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 1 论曰: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心肺阴虚内热} · 5 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 【百合地黄汤方:百合七枚(擘) 生地黄汁一升】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填空】 2 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

中药药剂学复习重点总结

一、绪论 1.中药药剂学:中药药剂学是以中医院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药剂的 配制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与合理应用等内容的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 2.中药药剂学任务:学习、继承和整理有关药剂学的理论、技术和经验;吸收和应用现代 药学及相关学科中有关的理论、方法、技术、设备、仪器、方法等加速中药药剂的现代化; 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制中药新剂型,新制剂,并提高原有药剂的质量;积极寻找中药药剂的新辅料;加强中药药剂基本理论研究 3.中药药剂学地位作用:联系中医中药的桥梁,中药现代化的主要载体 4.中药剂型选择的基本原则:根据防治疾病的需要选择剂型;根据药物本身性质选择剂型; 根据五方便的要求选择剂型 5.三小三效五方便。三小:剂量小,毒性小,副作用小;三效:高效,速效,长效;五方 便:服用方便,携带方便,生产方便,运输方便,储存方便。 6.中药药剂学常用的术语: 1)药物与药品:凡用于治疗、预防及诊断疾病的物质总称为药物,包括原料药和药品。药品是 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的物质。 2)制剂:根据药典或标准规定的处方,将药物加工制成具有一定规格,可直接用于临床的 药品,称为制剂。 3)剂型:将原料药加工制成适合于医疗或预防应用的形式,称药物剂型,简称剂型。目前 常用的有40多种。 4)方剂:根据医师临时处方,将药物或制剂经配制而成,标明具体使用对象,用法和用量 的制品。 5)成药:系指可以不经医师处方公开销售的制剂 7.中药药剂学发展的历史:夏禹时期已经发现曲,能酿酒和发现酒的作用;汤剂最早使用剂型,晋皇甫谧著《针灸甲乙经》记有药酒和汤剂:《五十二病方》记有丸剂;梁陶弘景《本草经集注》为近代制剂工艺规程的雏形;唐《新修本草》(载药844,特点图文并茂,以图为主)最早的药典;孙思邈所著《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宋官方编写了《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第一部制剂规范,设立专门生产成药和专门经营管理的机构 8. 质量控制分析法:显微鉴定法,理化鉴定法 9. 药剂分类:按物态分类固体剂型、半固体剂型液体剂型和气体剂型。按制备方法分类 将主要工序采用同样方法制备的剂型列为一类。按分散系统分类真溶液型药剂、胶体溶液类剂型、乳浊液类剂型和混悬液类剂型、固体分散体剂型等。按给药途径和方法分类经胃肠道给药的剂型和不经胃肠道给药的剂型。 10. 药典:是一个国家记载药品质量规格、标准的法典。 11. GMP(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即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指药品生产过程中, 用科学、合理、规范化的条件和方法来保证生产优良药品的一套科学管理方法。GMP有国际性的、国家性的、和行业性的三种类型。GLP:指药品安全试验规范

《金匮要略》考试试题及答案【2020年最新】

《金匮要略》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A型题(最佳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8分)。(每小题有A、B、C、D、E 五个备选答案,其中只有一个为最佳答案,其余选项为干扰答案。在五个选项 中选出一个最佳答案,并按考试规定的方式将答题卡相应位置上的字母涂黑。)。 1.<<金匮要略>>的辨证方法是: ( E)。 A 卫气营血辨证 B 经络辨证 C 六经辨证 D 三焦辨证 E 脏腑经络病机和四诊八纲进行病与证相结和的辨证 2. 冬至之后,“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过”中的“未至而至”是指:( E)。 A 以得甲子,天未温和 B 以得甲子,天大寒不解 C 以得甲子,天温和如盛夏五六月时 D 未得甲子,天未温和 E 未得甲子,天因温和 3.“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治宜:(B )。 A 白术附子汤 B 桂枝附子汤

C 甘草附子汤 D 防己黄芪汤 E 麻杏苡甘汤 4.“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该文中“小便反少”的病机(D )。 A 风寒犯肺,肺失通调,津液不布 B 寒邪盛,寒性收引,气不布津 C 无汗邪不外达,气上冲胸,津液随之上行而不下降 D 在里之津液已伤 E 邪闭三焦,津不四布 5百合病的病理“百脉一宗,悉致其病”,其中“一宗”是指:( B)。 A 先天之本肾脏 B 主血脉的心脏 C 朝百脉的肺脏 D 心肺两脏 E 血脉的原动力宗气 6.百合知母汤所治百合病是:( B )。 A 病形如处者 B 发汗后者 C 下之后者 D 吐之后者 E 变发热者

7.据《金匮要略》原文,甘草泻心汤主治狐惑病何证?( D)。 A 前阴腐蚀 B 后阴蚀烂 C 眼部化脓 D 咽喉腐蚀 E 面部变色 8.鳖甲煎丸的作用主要以:( A)。 A 驱邪为主 B 扶正为主 C 截疟为主 D 杀虫为主 E 调和寒热为主 9.寒湿历节的主方是: ( C)。 A 桂枝芍药知母汤 B 麻黄加术汤 C 乌头汤 D 大乌头煎 E 麻杏苡甘汤 10.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选用何方治疗?( D )。 A 风引汤 B 头风摩散方

最新《金匮要略》试题及答案

《金匮要略》试题(A卷) 一、单项选择题(1分*20=20分) 1、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治疗杂病的专书是(B ) A、《伤寒论》 B、《金匮要略方论》 C、《诸病源候论》 D、《千金要方》 2、“脉得诸沉,当责有水”,是用脉象来(C) A、指导辨证 B、指出某一病证主脉 C、言病因病机 D、言病位 3、摄精神饮食,注意身体锻炼,属于(A) A、未病先防 B、既病防传 C、一般治疗 D、以上都不是 4、《金匮要略》中论述杂病总的病因病机是(D) A、五脏元真通畅 B、厥阳独行 C、客气邪风 D、五邪 5、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此为(B ) A、风痹 B、湿痹 C、血痹 D、历节 6、防己黄芪汤治疗湿病的证型是(C) A、风湿在表 B、寒湿在表 C、风湿兼气虚 D、风湿兼阳虚 7、百合病的病机是(D) A、心脾两虚 B、心肾不交 C、肝肾亏虚 D、心肺阴虚内热 8、狐惑病酿脓,可选何方治疗(B) A、甘草泻心汤 B、赤小豆当归散 C、苦参汤 D、雄黄散 9、中风病的典型症状是() A、但臂不遂 B、肢体麻木 C、昏不识人 D、半身不遂 10、张某,风湿病四年。现患者身体消瘦,右膝、踝关节肿大明显,无明显疼痛,胃纳欠佳,口干欲饮,舌红少苔,脉细略数。治疗宜选用() A、黄芪桂枝五物汤 B、桂枝附子汤 C、桂枝芍药知母汤 D、乌头汤 11、血痹的主要症状是() A、肢体疼痛 B、肢体困重 C、肢体麻木 D、肢体萎软 12、虚劳病发展到一定阶段,往往以何脏证候表现较为明显() A、心脾 B、肺脾 C、脾肾 D、心肾 13、虚劳腰痛,治宜() A、麦味地黄丸 B、六味地黄丸 C、七味都气丸 D、八味肾气丸 14、虚寒肺痿治疗方选() A、小半夏汤 B、麦门冬汤 C、甘草干姜汤 D、半夏泻心汤 15、下列哪项药物不属于越婢加半夏汤的组成() A、麻黄、石膏 B、生姜、半夏 C、甘草、大枣 D、桂枝、甘草16、胸痹心痛的病机是() A、百脉一宗 B、胃强脾弱 C、阳微阴弦 D、正气引邪 17、患者腹满,喜温喜按,辨证当属() A、实热 B、寒实 C、虚寒 D、虚热 18、患者阿某,腹满拒按,按之则痛,心烦口苦,寒热往来,大便干结,舌苔黄,脉弦有力。治宜() A、大承气汤 B、小承气汤 C、厚朴三物汤 D、大柴胡汤 19、肝着的病机是() A、肝经感受寒邪,痛引少腹 B、肝经湿热 C、肝阳上亢 D、肝经气血郁滞,着而不行 20、水饮停留在胃肠,谓之() A、悬饮 B、痰饮 C、溢饮 D、支饮 二、多项选择题(2分*5=10分。有1~5个正确答案,多选少选均不得分) 1、苓桂术甘汤证除胸胁支满,头晕目眩外,还可见() A、呕恶 B、小便不利 C、舌苔白滑 D、心悸 E、脉弦而滑 2、《金匮要略》中关于水气病的治法包括() A、发汗 B、开鬼门 C、结净腑 D、利小便 E、攻下逐水 3、患者黄疸辨证为寒湿发黄,可选下列何方治疗() A、茵陈理中汤 B、茵陈术附汤 C、茵陈四逆汤 D、茵陈蒿汤 E、栀子大黄汤 4、柏叶汤的组成中除含有柏叶外,还有() A、艾叶 B、干姜 C、赤石脂 D、马通汁 E、附子 5、用桃花汤治疗下利脓血,患者脾肾阳虚甚者,可加() A、肉桂 B、白芍 C、附子 D、肉豆蔻 E、黄芪 三、填空题(1分*20=20分) 1、夫肝之病,补用------,助用------------,益用----------------调之。 2、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 3、邪在于络,----------------;邪在于经,----------------;邪入于腑,----------------;邪入于 脏,----------------,-----------。 4、夫男子平人,脉大为----,极虚亦为----。 5、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主之。 6、腹满时减,复如故,此为----,当与--------。 7、积者,------------,------------;聚者,------------,发作有时,----------------,为可治。 8、渴欲饮水,水入则吐,名曰--------,------------主之。 四、判断题(1分*10=10分) 1、抵挡汤的组成是:大黄、桃仁、水蛭、虻虫。()

2012金匮要略知识点总结(考试必备)

《金匮要略》知识点总结 《金匮要略》,是我国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述诊治杂病的专书。北宋·林亿等整理《金匮要略方论》。 1、以脏腑经络学说为辨证论治的基本理论。 2、共载方剂205首,在剂型方面,既有汤、丸、散、酒的内服药剂,又有熏、洗、坐、敷等外治药剂。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1、【2】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名解】①五常:即五行②客气邪风:泛指外来的致病因素③千般疢难:一切的疾病【要点】①核心思想:内因为主发病学观点 ②病因分类:内所因、外皮肤所中、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2、【1】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脏准此。 【名解】①上工:指高明的医生②治未病:这里指治未病的脏腑。 【要点】①治未病的原则性和灵活性: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 ②治未病以肝病为例——肝实脾虚证治则: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③肝虚证的治则: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3、【14】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 【要点】先解表后治里——表证重,里不虚;先治里后解表——里证重,里虚者; 表里兼治——表里同病,相互影响 4、【15】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名解】①痼疾:指难治的慢性久病。 【要点】新旧同病,宜先治新病,后治旧病。

浅谈学习《金匮要略》心得体会

学习《金匮要略》的心得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应该说积累下来了不是文化瑰宝,在传统文化中,一直闪着耀眼光芒的一颗明星,那就是“中医”。中医四大经典中,两本是仲景所著,仲景不是神人是什么?经过几番查阅资料后,仲景是处在动乱的东汉末年,连年混战,“民弃农业”,都市田庄多成荒野,人民颠沛流离,饥寒困顿。各地连续爆发瘟疫,尤其是洛阳、南阳,会稽(绍兴)疫情严重。“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仲景的家族也不例外。对这种悲痛的惨景,仲景目击心伤。据载自汉献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起,十年内有三分之二的人死于传染病,其中伤寒病占百分之七十。“感往昔之论丧,伤横夭之莫救”(《伤寒论》自序)。于是,他发愤研究医学,立志做个能解脱人民疾苦的医生。当时,在他的宗族中有个人叫张伯祖,是个极有声望的医生。仲景为了学习医学,就去拜他做老师。张伯祖见他聪明好学,又有刻苦钻研的精神,就把自己的医学知识和医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而张仲景竟尽得其传。何颙在《襄阳府志》一书中曾赞叹说:“仲景之术,精于伯祖”。真是青出于蓝而甚于蓝。 《伤寒杂病论》序中有这样一段话:“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生长全,以养其身”,表现了仲景作为医学大家的仁心仁德,这告诉我们,要成为一名良医,得有一颗悲天悯人的心,后人尊称他为“医宗之圣”。静静想想,牛顿说过:我的成功是站在巨人的肩上取得的。我想仲景也不例外,只不过历史亡失,并没有把所有的历史记录下来,仲景之前除了《内经》外,应该还有不少很优秀的医学著作。但是,内因是取到成功的根本,仲景的个人才能才是他成为千古圣人的根本原因。不然,仲景之后又有多少人能够写出像《伤寒杂病论》这样的千古经典巨著呢?屈指可数。 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篇中这样写道:“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一方面,自然界提供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同时也存在致病因素可使人发病,记得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世界主题,其实我们可以自豪的说:你们out了,几千年前,仲景早就这样要求我们了。仲景就是仲景!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中医闪烁的一点就是治未病,不仅是要未病防变,还要已病防传,一脏有病课传变他脏,调治未病之脏,这样才能防止疾病蔓延,促使机体功能恢复。我想这还得以后到了临床自己慢慢体会才是。 如: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 甘草干姜汤方:甘草四两(炙) 干姜二两(炮) 此病属于虚寒肺痿仲景巧妙的运用仅仅两味药,炙甘草甘温补中益气,干姜辛温温复脾肺之阳。两药辛甘合化,重在温中焦之阳以暖肺,因肺为气之主,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中阳振,肺课温,寒课消,实乃培土生金之意。区区两味药,被仲景用得出神入化! 仲景在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篇提到: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 泻心汤方:亦治霍乱。大黄二两黄连黄芩各一两 方中虽无止血之品,但本方却有止血之功,泻心汤主治因心火亢盛,不仅扰乱心神,且邪热迫血妄行,形成的吐血,忸血。面红目赤,心烦不安,口渴,便秘,舌红,苔黄,脉数有力。泻火即可止血,大黄通腑泻热,釜底抽薪。芩、连以泻心火,三药苦寒直折其热,火降血亦安。仲景从审因论治着手,这对我们的临床实践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金匮要略》试题(A卷)及答案

《金匮要略》试题(A卷) 题号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1分*20=20分) 1、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治疗杂病的专书是() A、《伤寒论》 B、《金匮要略方论》 C、《诸病源候论》 D、《千金要方》 2、“脉得诸沉,当责有水”,是用脉象来() A、指导辨证 B、指出某一病证主脉 C、言病因病机 D、言病位 3、摄精神饮食,注意身体锻炼,属于() A、未病先防 B、既病防传 C、一般治疗 D、以上都不是 4、《金匮要略》中论述杂病总的病因病机是() A、五脏元真通畅 B、厥阳独行 C、客气邪风 D、五邪 5、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此为() A、风痹 B、湿痹 C、血痹 D、历节 6、防己黄芪汤治疗湿病的证型是() A、风湿在表 B、寒湿在表 C、风湿兼气虚 D、风湿兼阳虚 7、百合病的病机是() A、心脾两虚 B、心肾不交 C、肝肾亏虚 D、心肺阴虚内热 8、狐惑病酿脓,可选何方治疗() A、甘草泻心汤 B、赤小豆当归散 C、苦参汤 D、雄黄散 9、中风病的典型症状是() A、但臂不遂 B、肢体麻木 C、昏不识人 D、半身不遂 10、张某,风湿病四年。现患者身体消瘦,右膝、踝关节肿大明显,无明显疼痛,胃纳欠佳,口干欲饮,舌红少苔,脉细略数。治疗宜选用() A、黄芪桂枝五物汤 B、桂枝附子汤 C、桂枝芍药知母汤 D、乌头汤 11、血痹的主要症状是() A、肢体疼痛 B、肢体困重 C、肢体麻木 D、肢体萎软 12、虚劳病发展到一定阶段,往往以何脏证候表现较为明显() A、心脾 B、肺脾 C、脾肾 D、心肾 13、虚劳腰痛,治宜() A、麦味地黄丸 B、六味地黄丸 C、七味都气丸 D、八味肾气丸 14、虚寒肺痿治疗方选() A、小半夏汤 B、麦门冬汤 C、甘草干姜汤 D、半夏泻心汤 15、下列哪项药物不属于越婢加半夏汤的组成() A、麻黄、石膏 B、生姜、半夏 C、甘草、大枣 D、桂枝、甘草 16、胸痹心痛的病机是()

金匮要略 重点条文 完美打印版

已病防传、虚实异治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故实脾,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藏准此。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望诊:问曰:病人有气色见于面部,愿闻其说。师曰:鼻头色青,腹中痛,苦冷者死。一云腹中冷,苦痛者死。鼻头色微黑者,有水气;色黄者,胸上有寒;色白者,亡血也,设微赤非时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者死;其目正圆者痉,不治。又色青为痛,色黑为劳,色赤为风,色黄者便难,色鲜明者有留饮。论治(一)表里同病治则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二)痼疾加卒病治则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三)饮食与调护原则师曰:五藏病各有所得者愈;五藏病各有所恶,各随其所不喜者为病。病者素不应食,而反暴思之,必发热也。(四)

审因论治原则夫诸病在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皆仿此。2.寒湿表实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麻黄加术汤方:麻黄,桂枝,甘草,杏仁,白术4.风湿兼气虚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防已黄芪汤:防已,黄芪,白术,甘草 5.表里阳虚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伸屈,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甘草附子汤:甘草,白术,附子,桂枝6表阳虚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桂枝附子汤方:桂枝生姜附子甘草大枣6. 暍病热盛伤津气太阳中热者,暍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白虎加人参汤:知母,石膏,甘草,粳米,人参1. 百合病误汗百合病,发汗后者,百合知母汤主之。 3. 百合病主方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百合病吐之后者,百合鸡子汤主之。百合鸡子汤方:百合鸡子黄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搏,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喎僻不遂。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府,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诞。 2.风湿历节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桂枝芍药知母汤:桂枝,芍药,甘草,麻黄,生姜,白术,知母,防风,附子 1.重证辨治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

金匮要略试卷及答案

金匮要略试卷及答案 一、? 选择题(共60分) (一)????? 单项选择题(1-40题,每小题1分,共40分) 1、在《金匮要略》的作者是: A.林亿 B.王叔和 C.张仲景 D.华佗 2、在《金匮要略》中附子配干姜的作用是: A.温散寒邪 B.回阳救逆 C.峻逐阴邪 D.温中止痛 3、《《金匮要略》认为杂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A.五脏元真不足 B.客气邪风侵袭 C. 七情房劳 D.虫兽灾害 4、《金匮》首篇第一条的“脾能伤肾……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中的“伤”字如何理解 A.制约 B.伤害 C.相侮 D.相乘 5、下列哪一组药物体现了《金匮》肝阴血虚的治疗原则: A.白芍、焦山栀、炙甘草、乌梅 B.焦山栀、黄连、黄芩、黄柏 C.炙甘草、淮小麦、大枣 D.白芍、五味子、酸枣仁、乌梅 6、血痹的典型症状是: A.肌肤麻痹 B.身体沉重 C. 关节疼痛 D.肢体不遂 7、大承气汤主治哪种腹满: A.胀重于积 B.积重于胀 C.胀积并重 D.胀满并见 8、风湿在表,治当发汗,但大汗之后,病仍不愈的原因是: A.汗之不彻 B.汗多伤阴 C.汗后受寒 D.风去湿存 9、甘草泻心汤的药物组成,除了甘草外,还有: A.半夏、生姜、黄芩、人参、大枣 B.半夏、干姜、黄芩、黄连、人参、大枣 C.半夏、生姜、黄芩、大枣 D.半夏、干姜、黄芩、黄连、柴胡、人参、大枣 10、依据《金匮》原文,“中风,邪入于经”: A.肌肤不仁 B.肢体重滞 C.角弓反张 D.舌即难言, 口吐涎

11、风湿历节的主方是: A.桂枝芍药知母汤 B.麻黄加术汤 C.乌头汤 D.侯氏黑散 12、“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是: A.痰饮 B.悬饮 C.溢饮 D.支饮 13、黄芪建中汤、小建中汤共同的病机是: A.气血亏虚 B.心脾两虚 C.气阴两虚 D.阴阳两虚 14、“缓中补虚”从方药功用看应是哪种含义: A.祛邪 B. 扶正为主,兼以祛邪 C.扶正祛邪并重 D.祛邪为主,兼以扶正 15、虚寒性肺痿没有以下那个症状: A.咳嗽 B.吐涎沫 C.头眩 D.不渴 16、咳逆上气,时时吐浊,但坐不得眠,用何方主之: A.射干麻黄汤 B.皂荚丸 C.越婢汤 D.厚朴麻黄汤 17、治疗肾着病可用: A、甘草干姜汤 B、苓桂术甘汤 C、甘姜苓术汤 D、肾气丸 18、治疗阴寒痼结的“心痛彻背,背痛彻心”,用: A.大乌头煎 B.大黄附子汤 C.麻黄附子汤 D.乌头赤石脂 丸 19、下列方证中没有表证的是: A.附子粳米汤证 B.厚朴七物汤证 C.乌头桂枝汤证 D.麻黄附子汤 证 20、寒疝属于血虚者,治用: A.大乌头煎 B.当归四逆汤 C.乌头桂枝汤 D.当归生姜羊肉汤 21、外寒内饮挟热的咳喘宜选用: A.小青龙汤 B.小青龙加石膏汤 C.大青龙汤 D. 葶苈大枣泻肺汤 22、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治宜用: A、桂枝加黄芪汤 B、越婢汤 C、防己茯苓汤 D、防己黄芪汤 23、“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以何方主之: A.木防己汤 B.小青龙汤 C.苓桂术甘汤 D.甘遂半夏汤

金匮要略终极重点总结

金匮要略重点 1、北宋王洙《金匮玉函要略方》后由林亿进行校订 2、重视整体,脏腑经络为辩证的核心,原著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 3、以脏腑经络分内外: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藏府,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4、病因三条:①内因:经络受邪,入脏腑,“内所因也”(深、内、重)②外因: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浅、外、轻)③其他:房室、金刃、虫兽 5、未至而至:第一个“至”指时令,第二个“至”指气候。下同。 6、冬至: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居“大雪”与“小寒”之间。 7、甲子:是古代用天干、地支配合起来计算年、月、日的方法。天干10个(甲乙丙丁午井庚辛壬癸),地支12个(子丑寅某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相互配合,自甲子始,至癸亥止,共60个。此处甲子指冬至之后60日,此时正当雨水节。 8、少阳:古人将一年分为三阴三阳六个阶段,各60天,自少阳始,至厥阴止。少阳起,指冬至后60日开始为少阳当令之时。 9、五邪:风、寒、湿、雾、饮食。其特点: ①风:阳邪,其性散漫,多在午前侵犯肌表,病人脉多浮缓。 ②寒:阴邪,其性紧束,常在暮时中于经络之里,病人脉多紧急。 ③湿:其性类水,重浊下流,常伤于身体下部,或以流注关节为主。 ④雾:湿中轻清之邪,易伤于身体上部,以侵犯皮腠为主 ⑤谷饪:膏粱厚味,易损伤脾胃,或形成宿食。 10、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肝病虚证治法: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不适用于肝实证。 虚实异治:虚证当补,实证当泻,实证以泻本脏为主,并安他脏,以防疾病蔓延;虚证以补本脏为主,并通过它整体调节以防他脏乘侮。 11、(看)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 12、夫诸病在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余皆仿此。 病机在脏用攻法:有形无形相结合。 病邪在里痼结不解,往往与体内痰、水、淤血、宿食等有形之邪相结合,医者当审因论治,攻逐其有形之邪,使无形之邪失去依附,则病易痊愈。例如,渴而小便不利,审其因若为热与水结而伤阴者,当与猪苓汤利其水,使水去热除阴复,渴亦随之而解。 13、近其所喜,远其所恶:其,疾病。 14、湿痹:痹,闭也。湿痹指湿邪流注关节,闭阻筋脉气血,出现关节疼痛的病证。 15、麻黄加术汤方中:白术四两 16、微汗法的具体要求(微汗指服用发汗药物的汗出程度):①覆取微似汗②“温令被上”“坐被上”“以一被绕腰以下”特别在关节上③汗出时间“一个时辰”即2小时④汗出程度:“微微似欲汗出”微微的小汗,连续不断 17、三附子汤侧重点,是否微汗 ①桂枝附子汤:有桂枝、生姜,故用治阳虚风湿且以风为主的症候。 ②白术附子汤:无桂枝而有白术,则用治阳虚风湿且以湿为主的证候。

《金匮要略》试题及答案

山东中医药大学2014年《金匮要略》考试试卷 姓名________________专业_________________年级__________________ 一、单项选择题(1分*20=20分) 1、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治疗杂病的专书是() A、《伤寒论》 B、《金匮要略方论》 C、《诸病源候论》 D、《千金要方》 2、“脉得诸沉,当责有水”,是用脉象来() A、指导辨证 B、指出某一病证主脉 C、言病因病机 D、言病位 3、摄精神饮食,注意身体锻炼,属于() A、未病先防 B、既病防传 C、一般治疗 D、以上都不是 4、《金匮要略》中论述杂病总的病因病机是() A、五脏元真通畅 B、厥阳独行 C、客气邪风 D、五邪 5、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此为() A、风痹 B、湿痹 C、血痹 D、历节 6、防己黄芪汤治疗湿病的证型是() A、风湿在表 B、寒湿在表 C、风湿兼气虚 D、风湿兼阳虚 7、百合病的病机是() A、心脾两虚 B、心肾不交 C、肝肾亏虚 D、心肺阴虚内热 8、狐惑病酿脓,可选何方治疗() A、甘草泻心汤 B、赤小豆当归散 C、苦参汤 D、雄黄散 9、中风病的典型症状是()

A、但臂不遂 B、肢体麻木 C、昏不识人 D、半身不遂 10、张某,风湿病四年。现患者身体消瘦,右膝、踝关节肿大明显,无明显疼痛,胃纳欠佳,口干欲饮,舌红少苔,脉细略数。治疗宜选用() A、黄芪桂枝五物汤 B、桂枝附子汤 C、桂枝芍药知母汤 D、乌头汤 11、血痹的主要症状是() A、肢体疼痛 B、肢体困重 C、肢体麻木 D、肢体萎软 12、虚劳病发展到一定阶段,往往以何脏证候表现较为明显() A、心脾 B、肺脾 C、脾肾 D、心肾 13、虚劳腰痛,治宜() A、麦味地黄丸 B、六味地黄丸 C、七味都气丸 D、八味肾气丸 14、虚寒肺痿治疗方选() A、小半夏汤 B、麦门冬汤 C、甘草干姜汤 D、半夏泻心汤 15、下列哪项药物不属于越婢加半夏汤的组成() A、麻黄、石膏 B、生姜、半夏 C、甘草、大枣 D、桂枝、甘草 16、胸痹心痛的病机是() A、百脉一宗 B、胃强脾弱 C、阳微阴弦 D、正气引邪 17、患者腹满,喜温喜按,辨证当属() A、实热 B、寒实 C、虚寒 D、虚热 18、患者阿某,腹满拒按,按之则痛,心烦口苦,寒热往来,大便干结,舌苔黄,脉弦有力。治宜() A、大承气汤 B、小承气汤 C、厚朴三物汤 D、大柴胡汤 19、肝着的病机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