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终极重点总结

金匮要略终极重点总结
金匮要略终极重点总结

金匮要略重点

1、北宋王洙《金匮玉函要略方》后由林亿进行校订

2、重视整体,脏腑经络为辩证的核心,原著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

3、以脏腑经络分内外: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藏府,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4、病因三条:①内因:经络受邪,入脏腑,“内所因也”(深、内、重)②外因: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浅、外、轻)③其他:房室、金刃、虫兽

5、未至而至:第一个“至”指时令,第二个“至”指气候。下同。

6、冬至: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居“大雪”与“小寒”之间。

7、甲子:是古代用天干、地支配合起来计算年、月、日的方法。天干10个(甲乙丙丁午井庚辛壬癸),地支12个(子丑寅某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相互配合,自甲子始,至癸亥止,共60个。此处甲子指冬至之后60日,此时正当雨水节。

8、少阳:古人将一年分为三阴三阳六个阶段,各60天,自少阳始,至厥阴止。少阳起,指冬至后60日开始为少阳当令之时。

9、五邪:风、寒、湿、雾、饮食。其特点:

①风:阳邪,其性散漫,多在午前侵犯肌表,病人脉多浮缓。

②寒:阴邪,其性紧束,常在暮时中于经络之里,病人脉多紧急。

③湿:其性类水,重浊下流,常伤于身体下部,或以流注关节为主。

④雾:湿中轻清之邪,易伤于身体上部,以侵犯皮腠为主

⑤谷饪:膏粱厚味,易损伤脾胃,或形成宿食。

10、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肝病虚证治法: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不适用于肝实证。

虚实异治:虚证当补,实证当泻,实证以泻本脏为主,并安他脏,以防疾病蔓延;虚证以补本脏为主,并通过它整体调节以防他脏乘侮。

11、(看)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

12、夫诸病在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余皆仿此。

病机在脏用攻法:有形无形相结合。

病邪在里痼结不解,往往与体内痰、水、淤血、宿食等有形之邪相结合,医者当审因论治,攻逐其有形之邪,使无形之邪失去依附,则病易痊愈。例如,渴而小便不利,审其因若为热与水结而伤阴者,当与猪苓汤利其水,使水去热除阴复,渴亦随之而解。

13、近其所喜,远其所恶:其,疾病。

14、湿痹:痹,闭也。湿痹指湿邪流注关节,闭阻筋脉气血,出现关节疼痛的病证。

15、麻黄加术汤方中:白术四两

16、微汗法的具体要求(微汗指服用发汗药物的汗出程度):①覆取微似汗②“温令被上”“坐被上”“以一被绕腰以下”特别在关节上③汗出时间“一个时辰”即2小时④汗出程度:“微微似欲汗出”微微的小汗,连续不断

17、三附子汤侧重点,是否微汗

①桂枝附子汤:有桂枝、生姜,故用治阳虚风湿且以风为主的症候。

②白术附子汤:无桂枝而有白术,则用治阳虚风湿且以湿为主的证候。

③甘草附子汤:附子与白术相伍温里阳逐湿邪,桂枝与白术相伍振表阳而祛风湿,共起温阳补中,散风除湿的作用。

三方中都有附子,都用治风湿阳虚的病证。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用治表阳虚的风湿病证,但无桂枝附子汤证,风重于湿,故用桂枝而无白术;白术附子汤证,湿重于风,故用白术而无桂枝。甘草附子汤用于表里阳虚的风湿病症,特点是表里阳气皆虚,风与湿并重,故桂枝、白术、附子并用,且君甘草缓其药力兼和其里。

18、论曰: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加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主证及或然证)

19、臭:气味

20、百合病救治法:六个方子体现证变方变

①百合病,发汗后者,百合知母汤主之。

②百合病下之后者,滑石代赭汤主之。

③百合病吐之后者,百合鸡子汤主之。

④百合病一月不解,变成渴者,百合洗方主之。

⑤百合病,渴不差者,栝楼牡蛎散主之。

⑥百合病,变发热者(一作发寒热),百合滑石散主之。

21、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一作嘎),甘草泻心汤主之。(看兼证)

22、甘草泻心汤方:甘草四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干姜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半夏半斤

23、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府,即不识人;邪入于藏,舌即难言,口吐诞。

24、舌即难言:心开窍于舌,诸脏皆与舌相连,斜入于脏则心窍闭阻,故不能言语。

25、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桂枝芍药知母汤方:桂枝四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麻黄二两生姜五两白术五两知母四两防风四两附子二枚(炮)

26、身体魁羸:形容关节肿大,身体瘦弱

27、脚肿如脱:形容两脚肿胀,似乎和身体要脱离一样

28、温温:作蕴蕴解,指心中郁郁不舒

29、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乌头汤方:治脚气疼痛,不可屈伸。麻黄芍药黄芪各三两甘草(炙)川乌五枚

30、黄芪桂枝五物汤方:黄芪三两芍药三两桂枝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

31、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虚劳的总病机:阴阳两虚)

32、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一作目眶痛),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方:桂枝芍药生姜各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龙骨牡蛎各三两33、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小建中汤方: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三两(炙)大枣十二枚芍药六两生姜三两胶饴一升

34、为什么用建中汤方

该病为气血亏虚,阴阳失调的虚象。根据“治病求本”的原则,不应简单地以热治寒,以寒治热,而应和其阴阳。《金匮要略心典》:“欲求阴阳之和者,必于中气,求中气之立者,

必以建中也。”由此可知,在阴阳两虚的情况下,惟有用甘温之剂以恢复脾胃的健运功能,则气血自生,升降自调,而偏寒偏热的症状自然消失。

35、病例题与虚寒性腹满鉴别小建中症状更多。

36、八味肾气可治:消渴,微饮,虚劳腰痛

37、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营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缓中补虚,大黄蟅虫丸主之。(注意主证)

38、大黄蟅虫丸方:大黄十分(蒸)黄芩二两甘草三两桃仁一升杏仁一升芍药四两干地黄十两干漆一两虻虫一升水蛭百枚蛴螬一升蟅虫半升

39、缓中补虚:张仲景治疗虚劳干血的又一重要治法。虚劳伴瘀,理应祛瘀,因祛瘀方能生新,然该虚劳干血已属久病,故只能缓攻瘀血,并扶助正气,这样才能达到扶正祛邪之目的。

40、大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

麦门冬汤方:麦门冬七升半夏一升人参三两甘草二两粳米三合大枣十二枚

41、肺痿吐诞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肺虚不能制约膀胱)此为肺中冷,必眩,多诞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

甘草干姜汤方:甘草四两(炙)干姜二两(炮)

42、虚寒肺痿的症状及病机

上焦虚寒——虚寒肺痿遗尿不渴,肾气化不利——阴虚内热——消渴遗尿

43、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喝,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为肺痈,桔梗汤主之。桔梗汤方(亦治血痹):桔梗一两甘草二两(用于排脓)

44、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射干麻黄汤方:射干十三枚(一云三两)麻黄四两生姜四两细辛三两紫菀三两款冬花

45、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汤主之。

越婢加半夏汤方:麻黄六两石膏半斤生姜三两大枣十五枚甘草二两半夏半升

46、目如脱状:是形容两目胀突,如将脱出的样子

47、厚朴麻黄汤方:厚朴五两麻黄四两石膏如鸡子大杏仁半升半夏半升干姜二两细辛二两小麦一升五味子半升

48、肺胀方:越婢加半夏汤与小青龙加石膏汤,热的程度不同

方名病机症状治法药物

越婢加半夏汤饮热雍滞于肺喘咳气急,目如脱状,

脉浮大宣肺泄热,

化饮降逆

麻黄石膏生姜大

枣甘草半夏

小青龙加石膏汤内饮外寒夹热咳喘、烦躁、脉浮、

可有发热恶寒表征

解表化饮,

清热除烦

麻黄桂枝芍药

半夏干姜细辛

甘草石膏五味子

49、师曰:病有奔豚,有吐脓,有惊怖,有火邪,此四部病,皆从惊发得之。

50、师曰: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填空)

51、肾气奔豚:寒——桂枝加桂,饮——苓桂草枣

52、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甘澜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内,以勺扬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取用之)

53、重用桂枝振奋阳气以平冲降逆(治水气)

54、师曰: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

55、阳微阴弦:关前为阳,关后为阴。阳微,指寸脉微;阴弦,指尺脉弦。诊法中,浮取为

阳,沉取为阴,脉象种类上,浮数滑为阳,沉迟数弦为阴

56、胸痹心痛的病机:上焦阳虚,阴邪内虚,阴乘阳虚,痹阻胸阳,不通则痛。

57、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栝蒌薤白白酒汤方:栝蒌实一枚(捣)薤白半斤白酒七升

58、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发作期);人参汤亦主之(缓解期)。枳实薤白桂枝汤方:枳实四枚厚朴四两薤白半斤桂枝一两栝蒌实一枚(捣)

59、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以痛为主——桂枝生姜枳实汤,(均为心中痞药)轻证——橘枳姜汤(气机不畅均可用)

60、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枳姜汤亦主之。

茯苓杏仁甘草汤方:茯苓三两杏仁五十个甘草一两

橘枳姜汤方:橘皮一斤枳实三两生姜半斤(无形之邪气,单纯气结在胸)

同病异治

61、胸痹缓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

薏苡附子散方:薏苡仁十五两大附子十枚(炮)

62、心中痞,诸逆,心悬痛,桂枝生姜枳实汤主之。

桂枝生姜枳实汤方:桂枝三两生姜三两枳实五枚

63、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乌头赤石脂丸主之。

乌头赤石脂丸方:蜀椒一两(一法二分)乌头一分(炮)附子半两(炮)(一法一分)干姜一两(一法一分)赤石脂一两(一法二分)

64、急重症:胸痛①栝楼薤白白酒汤②栝楼薤白半夏汤③桂枝生姜枳实汤④乌头赤石脂丸

65、腹满时减,复如故,此为寒,当与温药。

66、病腹满,发热十日(表证未解),脉浮而数,饮食如故,厚朴七物汤主之。

67、厚朴大黄汤——厚朴一尺。大柴胡汤中大黄2两,大承气汤和厚朴三物汤中大黄为4两,大黄附子汤中大黄3两,茵陈蒿汤中大黄2两,栀子大黄汤大黄1两,厚朴大黄汤中大黄6两

68、腹满不减,减不足言,(突出腹满)当须下之,宜大承气汤。

69、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附子粳米汤主之。

附子粳米汤方:附子一枚(炮)半夏半升甘草一两大枣十枚粳米半升

70、雷鸣切痛:形容肠鸣重,如同雷鸣,腹痛剧,如刀切之状。

71、大建中汤方:蜀椒二合(去汗)干姜四两人参二两

72、大建中汤证与附子粳米汤证比较表

不同点大建中汤证附子粳米汤证

主证其满为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痛为不可触近,呕不能饮食其满为胸胁逆满,痛为雷鸣切痛,仅呕吐而无不能饮食

病机脾胃阳虚,阴寒内盛脾胃虚寒,饮停上逆治法大建中气,温中散寒温中散寒,化饮降逆

用药特点散寒止痛用干姜,降逆止呕用蜀椒,

补脾胃用人参,饴糖,作用较强

散寒止痛用炮附子,降逆止呕用半夏,温补

脾胃用粳米、甘草、大枣,作用较缓

73、胁下偏痛,发热(寒实内结,导致阳郁,热势不高),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

大黄附子汤方:大黄三两附子三枚(炮)细辛二两

74、大黄附子汤发热与厚朴七物汤发热

75、乌头煎方:乌头大者五枚(熬去皮,不口父咀)

76、白汗:指剧痛时所出冷汗

77、血虚内寒考证候:寒疝腹中痛,及胁痛里急者,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与小建中汤的鉴别)

当归生姜羊肉汤方:当归三两生姜五两羊肉一斤

78、肝着:着,中于物而不散,附于物而不去,肝着是指病邪附着留滞在肝(肝脏肝经)影响肝的疏泄功能,气机郁滞,着而不利

79、肾着:寒湿之邪痹着于肾之外腹(腰部),以腰冷腰痛,形如水状为特征的一类疾病

80、肝着,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旋复花汤主之。

81、旋覆花汤方:旋复花三两从十四茎新绛少许

82、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一作表)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

83、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方:甘草二两白术二两干姜四两茯苓四两

84、夫病人饮水多,必暴喘满。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脉双弦者寒也,皆大下后善虚,脉偏弦者饮也。

85、主脉为弦脉——痰饮,沉脉——水气

86、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

87、问曰: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痛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

88、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方见上);肾气丸亦主之(方见脚气中)。

89、从脾肾入手,苓桂术甘汤+泽泻与肾气丸的比较

方名病机症状治法

苓桂术甘汤脾阳虚不能运化水湿,水停心下胸胁支满,目眩,心

下悸动

健脾渗湿,通阳利水

肾气丸肾阳虚不能化水利气,水泛心下畏寒足冷,腰酸,少

腹拘急不仁

温肾逐饮,化气利水

90、先渴后呕,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小半夏加茯苓汤(也可治眩悸+呕吐)主之。

91、病者脉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汤主之。甘遂半夏汤方:甘遂(大者)三枚半夏十二枚(以水一升,煮取半升,去滓)芍药五枚甘草如指大一枚(炙)(一本作无)

92、病悬饮者,十枣汤主之。

93、十枣汤方:芫花(熬)甘遂大戟各等分(支饮:十枣汤)

94、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大青龙汤方(溢饮兼热):麻黄六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二两(炙)杏仁四十个(去皮尖)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石膏如鸡子大(碎)

小青龙汤方(溢饮无热):麻黄三两(去节)芍药三两五味子半升干姜三两甘草三两(炙)细辛三两桂枝三两(去皮)半夏半升(洗)

95、大青龙汤与小青龙汤的比较

方证病机特点脉证治法

大青龙汤证外寒内热,表证偏重无汗而喘,烦躁而渴,脉象浮

紧,舌苔薄黄

散寒化饮,清热除烦小青龙汤证外寒内饮,表证较轻咳喘痰多,胸痞干呕,脉象弦温里化饮,止咳平喘

紧,舌苔白滑

96、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汤主之。虚者即愈,实者三日复发,复与不愈者,宜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主之。

木防已汤方:木防已三两石膏十二枚(鸡子大)桂枝二两人参四两

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方:木防已二两桂枝二两人参四两芒硝三合茯苓四两

97、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

泽泻汤方:泽泻五两白术二两

98、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

小半夏加茯苓汤方:半夏一升生姜半斤茯苓三两(一法四两)

99、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皆属于膀胱气化不利)100、小便不利者,有水气,其人若渴,栝蒌瞿麦丸主之。

栝蒌瞿麦丸方:栝蒌根二两茯苓三两薯蓣三两附子一枚(炮)瞿麦一两

101、小便不利,蒲灰散主之;滑石白鱼散、茯苓戎盐汤并主之。

蒲灰散方:蒲灰七分滑石三分(还可治皮水)

102、师曰:病有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病机)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皮水,其脉亦浮,外证胕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不渴,当发其汗;正水,其脉沉迟,外证自喘;石水,其脉自沉,外证腹满不喘;黄汗,其脉沉迟,身发热,胸满,四肢头面肿,久不愈,必致痈脓。

103、水气病的分类、病机、脉证归纳

分类病机脉证

风水风邪袭表,肺失通调脉浮,恶风,骨节疼痛。面目肿,迅及全身

皮水肺失通调,脾失健运脉浮,不恶风,四肢肿,按之凹陷,腹如故

正水脾肾阳虚,水湿泛滥脉沉迟,腹满而喘

石水阳虚寒凝,结于下焦脉沉,腹满不喘

黄汗营卫郁滞,湿热蕴蒸脉沉迟,汗出黄,发热,身肿,骨节疼痛

104、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实则失气,虚则遗尿,名曰气分。(气分治则)

105、夫水病人,目下有卧蚕,面目鲜泽,脉伏,其人消渴。病水腹大,小便不利,其脉沉绝者,有水,可下之。(攻下逐水)

106、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为内热致,风热开泄),无大热,越婢汤主之。

越婢汤方:麻黄六两石膏半斤生姜三两大枣十五枚甘草二两

107、里水者,一身面目黄肿,其脉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假如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也,越婢加术汤主之(皮水治疗)

108、皮水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防已茯苓汤主之。

防已茯苓汤方:防己三两黄芪三两桂枝三两茯苓六两甘草二两

109、问曰:黄汗之为病,身体肿(一作重),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药汁,脉自沉,何从得为之?师曰:以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宜芪芍桂酒汤主之。黄芪芍桂苦酒汤方:黄芪五两芍药三两桂枝三两

110、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主之。

桂姜草枣黄辛附子汤方:桂枝三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麻黄二两细辛二两附于一枚(炮)

111、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枳术汤主之。

枳术汤方:枳实七枚白术二两

112、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证与枳术汤证的鉴别

鉴别点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证枳术汤证

主证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兼证手足逆冷,腹满肠鸣,恶寒身冷,骨节疼痛脘腹痞满而胀

病机阳气虚寒,阴寒内盛,水寒凝结于心下脾虚气滞,水饮痞结于心下治法温阳散寒,行气利水行气散结,健脾化饮

113、脉得诸沉,当责有水,身体肿重。水病脉出者,死。

114、脉出:指脉象浮而散大无垠

115、寸口脉浮而缓,浮则为风,缓则为痹。痹非中风,四肢苦烦,脾色必黄,瘀热以行(病机:湿热郁闭在脾,影响及血并行于周身,则能发黄)。

116、寒湿发黄:阳明病,脉迟者,食难用饱,饱则发烦头眩,小便必难,此欲作谷疸。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117、趺阳脉紧而数,数则为热,热则消谷,紧则为寒,食即为满。尺脉浮为伤肾,趺阳脉紧为伤脾。风寒相搏,食谷即眩,谷气不消,胃中苦浊,浊气下流,小便不通,阴被其寒,热流膀胱,身体尽黄,名曰谷疸。

118、额上黑,微汗出,手足中热,薄暮即发,膀胱急,小便自利,名曰女劳疸,腹如水状不治。(三个典型症状)

119、酒黄疸者,或无热,请言,小腹满欲吐,鼻燥,其脉浮者先吐之,沉弦者先下之。(治疗酒疸使用吐法和下法的鉴别要点是脉象)

120、酒黄疸,心中懊憹或热痛,梔子大黄汤主之。(以清热为主)

梔子大黄汤方:梔子十四枚大黄一两枳实五枚豉一升

121、栀子大黄汤与茵陈蒿汤证治鉴别

鉴别点栀子大黄汤(热重于湿)茵陈蒿汤(湿重于热)

药物组成栀子、大黄(一两)枳实、豆豉茵陈、大黄(二两)栀子

功用泻热除烦通利湿热

主证心中懊侬食谷即眩,腹满,小便不利

病位心中、心下腹中

122、硝石矾石散方:硝石矾石(烧)等分

123、黄疸腹满,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为表和里实,当下之,宜大黄硝石汤。(下法)124、大黄硝石汤方:大黄黄柏硝石各四两梔子十五枚

125、黄疸病,茵陈五苓散主之。(寒湿发黄)

茵陈五苓散方:茵陈蒿末十分五苓散五分(方见痰饮中)

126、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脉浮,当以汗解之,宜桂枝加黄芪汤主之。(湿热发黄的治疗)

127、诸黄,腹痛而呕者,宜柴胡汤。(小柴胡汤:此为黄疸兼少阳证的证治,在黄疸的发病过程中,如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腹痛而呕,但属邪少阳,治宜和解少阳,方用小柴胡汤)

128、黄疸病,小便色不变,欲自利,腹满而喘,不可除热,热除必哕,哕者,小半夏汤主之。(支饮呕吐,呕吐均用小半夏汤以温胃化饮,降逆止呕)

129、男子黄,小便自利,当与虚劳小建中汤。

130、心中如啖蒜薺状:啖,吃的意思。薺,捣碎的姜、蒜、韭菜等末。句意为病人吃了如蒜末一样,胃中灼热不适。

131、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

泻心汤方(亦治霍乱):大黄二两黄连一两黄芩一两。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取其降火止血之功,不可不知)

132、下血,先便后血,此远血也,黄土汤主之。

黄土汤方(亦主吐血衄血):甘草干地黄白术附子(炮)阿胶黄芩各三两灶中黄土133、下血,先血后便,此近血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方见狐惑中)

《金匮要略》重点复习资料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2) 1、客气邪风:外至曰客,不正曰邪,指致病的不正常气候。 2、本条从人与自然密切相关的整体观念出发,论述疾病发生的原因、病因分类、和疾病的预防与早期治疗的措施。 3、病因:内因:经络受邪,入脏腑;(内部疾病形成的原因)外因:邪气侵犯人体,仅在血脉间传注——导致四肢九窍壅塞不通(外部疾病形成的原因)其它:房室、金刃、虫兽。 4、养慎:内养正气,外慎风寒。 5、导引:自摩自捏,伸缩手足,除劳去烦,名为导引。 问曰: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过,何谓也?(8) 1、未至而至:前面的“至”字是指时令到,后面的“至”字是指与时令相应的气候到。甲子:指冬至后六十日第一个甲子夜半,此时正当雨水节。 2、本条论述与时令不符的反常气候的四种类型。 3、反常气候变化:未至而至-未得甲子,天因温和 至而太过-以得甲子,而天温如盛夏五六月时 至而不至-以得甲子,而天未温和 至而不去-以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解 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谷饪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风中于前,寒中于暮,湿伤于下,雾伤于上,风令脉浮,寒令脉急,雾伤皮腠,湿流关节,食伤脾胃,极寒伤经,极热伤络。(13) 1、五邪中(zh?ng)人:指风、寒、雾、湿、饮食五种病邪侵入人体。 问曰:经云厥阳独行,何谓也?师曰:此为有阳无阴,故曰厥阳。(10) 1、本条论述厥阳独行的病机。 2、阴阳的关系: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 3、阴阳失衡是杂病的基本病机。 4、调整阴阳为杂病总治则。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1) 1、上工:指医术高明的医生。 3、实脾:调补脾脏。 4、四季脾旺:指四季之末(即农历三、六、九、十二月之末)十八天,为脾土当令之时此时脾气旺盛,故云四季脾旺。 5、从人体内部脏腑相关的整体观念出发,提出有病防传的关键在于掌握疾病脏腑传变规律及虚实异治的法则。 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14) 1、救:即急先救治的意思。 2、下利清谷:“清”引申为清稀,故下利清谷,指大便清稀,完谷不化。 3、清便自调:“清”此指解大便正常。 4、本条论述表里同病的先后缓急治则。 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15) 1、本条论述痼疾加卒病的先后治则。

儿科学重点总结

第一节小儿年龄分期及各期特点 (一)胎儿期:受孕到分娩,约40周(280天)。受孕最初8周称胚胎期,8周后到出生前为胎儿期。 (二)新生儿期:出生后脐带结扎开始到足28天。 围生期:胎龄满28周(体重≥1000g)至出生后7足天。 1.加强护理,注意保暖,细心喂养,预防各种感染。 2.发病率、死亡率高,尤其生后第一周。 3.围生期死亡率是衡量产科新生儿科质量的重要标准。 (三)婴儿期:出生后到满1周岁。 1.小儿生长发育最迅速的时期,身长50→75cm,体重3→9kg. 2.易发生消化不良和营养缺乏。易患各种感染性疾病,应按时预防接种。 (四)幼儿期:1周岁后到满3周岁。 1.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加快。 2.活动能力增强,注意防止意外。 3.喂养指导。 4.传染病预防。

(五)学龄前期:3周岁后到6~7周岁。 (六)学龄期:从入小学起(6~7岁)到青春期(13~14岁)开始之前。 (七)青春期:女孩11、12岁到17、18岁;男孩13、14岁到18~20岁。 第一节生长发育规律 婴儿期是第一个生长高峰;青春期出现第二个生长高峰。一般规律为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 第二节体格生长(重点) (一)体格生长的指标 1.体重: 出生体重平均3kg,生后第1周内生理性体重下降(3~9%)。 1岁体重平均为9kg,2岁12kg,2岁到青春前期每年增长2kg。 体重计算公式: <6月龄婴儿体重(kg)=出生体重 + 月龄× 7~12个月龄婴儿体重(kg)=6 + 月龄× 2岁~青春前期体重(kg)=年龄×2 + 8(7)kg

2.身高: 新生儿50cm,前半年每月增长,后半年每月增长。 1岁75cm,2岁85cm,2岁以后每年长5~7cm。 2~12岁身长计算公式 身长(cm)=年龄×7 + 70 3.头围 新生儿头围34cm,3个月40cm,1岁46cm,2岁48cm,5岁50cm,15岁54~58cm,半岁42cm。 4.胸围 出生时比头围小1~2cm,约32cm;1岁时与头围相等约46cm。 (二)骨骼的发育 1.囟门 前囟:出生时~2cm,12~18个月闭合。 后囟:6~8周闭合;颅骨骨缝3~4个月闭合。 2.脊柱的发育: 3个月抬头颈椎前凸;6个月会坐胸椎后凸;1岁会走腰椎前凸。 4.长骨骨化中心的发育 摄左手X线片。头状骨、钩骨3个月左右出现;10岁出齐,共10个;2~9岁腕部

浅谈学习《金匮要略》心得体会

学习《金匮要略》的心得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应该说积累下来了不是文化瑰宝,在传统文化中,一直闪着耀眼光芒的一颗明星,那就是“中医”。中医四大经典中,两本是仲景所著,仲景不是神人是什么?经过几番查阅资料后,仲景是处在动乱的东汉末年,连年混战,“民弃农业”,都市田庄多成荒野,人民颠沛流离,饥寒困顿。各地连续爆发瘟疫,尤其是洛阳、南阳,会稽(绍兴)疫情严重。“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仲景的家族也不例外。对这种悲痛的惨景,仲景目击心伤。据载自汉献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起,十年内有三分之二的人死于传染病,其中伤寒病占百分之七十。“感往昔之论丧,伤横夭之莫救”(《伤寒论》自序)。于是,他发愤研究医学,立志做个能解脱人民疾苦的医生。当时,在他的宗族中有个人叫张伯祖,是个极有声望的医生。仲景为了学习医学,就去拜他做老师。张伯祖见他聪明好学,又有刻苦钻研的精神,就把自己的医学知识和医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而张仲景竟尽得其传。何颙在《襄阳府志》一书中曾赞叹说:“仲景之术,精于伯祖”。真是青出于蓝而甚于蓝。 《伤寒杂病论》序中有这样一段话:“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生长全,以养其身”,表现了仲景作为医学大家的仁心仁德,这告诉我们,要成为一名良医,得有一颗悲天悯人的心,后人尊称他为“医宗之圣”。静静想想,牛顿说过:我的成功是站在巨人的肩上取得的。我想仲景也不例外,只不过历史亡失,并没有把所有的历史记录下来,仲景之前除了《内经》外,应该还有不少很优秀的医学著作。但是,内因是取到成功的根本,仲景的个人才能才是他成为千古圣人的根本原因。不然,仲景之后又有多少人能够写出像《伤寒杂病论》这样的千古经典巨著呢?屈指可数。 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篇中这样写道:“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一方面,自然界提供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同时也存在致病因素可使人发病,记得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世界主题,其实我们可以自豪的说:你们out了,几千年前,仲景早就这样要求我们了。仲景就是仲景!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中医闪烁的一点就是治未病,不仅是要未病防变,还要已病防传,一脏有病课传变他脏,调治未病之脏,这样才能防止疾病蔓延,促使机体功能恢复。我想这还得以后到了临床自己慢慢体会才是。 如: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 甘草干姜汤方:甘草四两(炙) 干姜二两(炮) 此病属于虚寒肺痿仲景巧妙的运用仅仅两味药,炙甘草甘温补中益气,干姜辛温温复脾肺之阳。两药辛甘合化,重在温中焦之阳以暖肺,因肺为气之主,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中阳振,肺课温,寒课消,实乃培土生金之意。区区两味药,被仲景用得出神入化! 仲景在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篇提到: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 泻心汤方:亦治霍乱。大黄二两黄连黄芩各一两 方中虽无止血之品,但本方却有止血之功,泻心汤主治因心火亢盛,不仅扰乱心神,且邪热迫血妄行,形成的吐血,忸血。面红目赤,心烦不安,口渴,便秘,舌红,苔黄,脉数有力。泻火即可止血,大黄通腑泻热,釜底抽薪。芩、连以泻心火,三药苦寒直折其热,火降血亦安。仲景从审因论治着手,这对我们的临床实践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中药药剂学复习重点总结

一、绪论 1.中药药剂学:中药药剂学是以中医院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药剂的 配制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与合理应用等内容的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 2.中药药剂学任务:学习、继承和整理有关药剂学的理论、技术和经验;吸收和应用现代 药学及相关学科中有关的理论、方法、技术、设备、仪器、方法等加速中药药剂的现代化; 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制中药新剂型,新制剂,并提高原有药剂的质量;积极寻找中药药剂的新辅料;加强中药药剂基本理论研究 3.中药药剂学地位作用:联系中医中药的桥梁,中药现代化的主要载体 4.中药剂型选择的基本原则:根据防治疾病的需要选择剂型;根据药物本身性质选择剂型; 根据五方便的要求选择剂型 5.三小三效五方便。三小:剂量小,毒性小,副作用小;三效:高效,速效,长效;五方 便:服用方便,携带方便,生产方便,运输方便,储存方便。 6.中药药剂学常用的术语: 1)药物与药品:凡用于治疗、预防及诊断疾病的物质总称为药物,包括原料药和药品。药品是 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的物质。 2)制剂:根据药典或标准规定的处方,将药物加工制成具有一定规格,可直接用于临床的 药品,称为制剂。 3)剂型:将原料药加工制成适合于医疗或预防应用的形式,称药物剂型,简称剂型。目前 常用的有40多种。 4)方剂:根据医师临时处方,将药物或制剂经配制而成,标明具体使用对象,用法和用量 的制品。 5)成药:系指可以不经医师处方公开销售的制剂 7.中药药剂学发展的历史:夏禹时期已经发现曲,能酿酒和发现酒的作用;汤剂最早使用剂型,晋皇甫谧著《针灸甲乙经》记有药酒和汤剂:《五十二病方》记有丸剂;梁陶弘景《本草经集注》为近代制剂工艺规程的雏形;唐《新修本草》(载药844,特点图文并茂,以图为主)最早的药典;孙思邈所著《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宋官方编写了《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第一部制剂规范,设立专门生产成药和专门经营管理的机构 8. 质量控制分析法:显微鉴定法,理化鉴定法 9. 药剂分类:按物态分类固体剂型、半固体剂型液体剂型和气体剂型。按制备方法分类 将主要工序采用同样方法制备的剂型列为一类。按分散系统分类真溶液型药剂、胶体溶液类剂型、乳浊液类剂型和混悬液类剂型、固体分散体剂型等。按给药途径和方法分类经胃肠道给药的剂型和不经胃肠道给药的剂型。 10. 药典:是一个国家记载药品质量规格、标准的法典。 11. GMP(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即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指药品生产过程中, 用科学、合理、规范化的条件和方法来保证生产优良药品的一套科学管理方法。GMP有国际性的、国家性的、和行业性的三种类型。GLP:指药品安全试验规范

中医儿科学复习要点

中医儿科 总论 起源:春秋战国至两汉时期已有小儿医。 第一部儿科著作:唐代《颅囟经》。提出“纯阳”理论。 纯阳:指小儿在生长的过程中,表现为生机旺盛,蓬勃发展,好比旭日之初升,草木之方萌,蒸蒸日上,欣欣向荣,并非说小儿有阳无阴或阳亢阴亏之体。 专科:宋代。钱乙“儿科之圣”《小儿药证直诀》。 儿科四大证:痧、痘、惊、疳。 论述小麻、痘、斑、疹的第一部专著——北宋董汲《小儿斑疹备急方论》。 年龄分期 (1)胎儿期——受孕~分娩,共40周;(胎龄满28周到出生后7足天,定为围产期。)(2)新生儿期——出生~28天; (3)婴儿期——出生后28天~满1周岁; (4)幼儿期——1~3周岁; (5)幼童期——3~7周岁,即学龄前期; (6)儿童期——7~12周岁,即学龄期。 (7) 青春期 体重:清晨空腹排尿后初生:3公斤 1~6个月:体重=3+0.6*月龄 7~12个月:体重=6.6+0.5*(月龄-6)=3.6+0.5*月龄 2~12岁:体重=(年龄-2)*2+12=8+2*年龄 身长:初生:50厘米,第一年增长25厘米。2岁后:75+5*年龄 头围:初生:33-34厘米。 胸围:初生32厘米。1岁时,胸围接近头围,约44厘米;2岁以后,胸围超过头围。 佝偻病及营养不良者胸围较小。 囟门:后囟关闭:出生后2~4个月内(部分出生时); 前囟关闭:出生后12~18个月。 后囟关闭比前囟关闭早。 牙齿:出生后4~10 个月开始出牙。2~2.5 岁出齐。2岁以内:牙齿数=月龄-4(或6)。 呼吸:年龄愈小,呼吸愈快。 脉搏:年龄愈小,脉搏越快。 血压:年龄愈小,血压愈低。 收缩压=10.7+0.27*年龄; 舒张压=收缩压*(1/2~2/3)。 动作发育:由上而下,由不协调到协调,由粗到细。 1岁时能独立站立,扶1只手可行走;1岁半左右会走路。

金匮要略重点复习资料

第一章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1、客气邪风:外至曰客,不正曰邪,指致病的不正常气候。 2、本条从人与自然密切相关的整体观念出发,论述疾病发生的原因、病因分类、和疾病的预防与早期治疗的措施。 3、病因:因:经络受邪,入脏腑;(部疾病形成的原因)外因:邪气侵犯人体,仅在血脉间传注——导致四肢九窍壅塞不通(外部疾病形成的原因)其它:房室、金刃、虫兽。 4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 1、养慎:养正气,外慎风寒。 2、导引:自摩自捏,伸缩手足,除劳去烦,名为导引。 3、仲景预防学观点: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 养慎防病和早期治疗疾病的目的:“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注意:治未病 4、辨证要领:①预防疾病发生,保持人体健康的关键是保持“五脏元真通畅”、“不遗形体有衰”。强调人体正气在疾病发生过程中的关键作用。②未病先防,有病早治是防治疾病的基本原则。 问曰: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过,何谓也?师曰:冬至之后,甲子夜半少阳起,少阳之时,阳始生,天得温和。以未得甲子,天因温和,此为未至而至也;以得甲子,而天未温和,为至而不至也;以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解,此为至而不去也;以得甲子,而天温如盛夏五六月时,此为至而太过也。 1、未至而至:前面的“至”字是指时令到,后面的“至”字是指与时令相应的气候到。 甲子:指冬至后六十日第一个甲子夜半,此时正当雨水节。 2、本条论述与时令不符的反常气候的四种类型。 3、反常气候变化:未至而至-未得甲子,天因温和 至而太过-以得甲子,而天温如盛夏五六月时 至而不至-以得甲子,而天未温和 至而不去-以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解 问曰:经云‘‘厥阳独行”,何谓也? 师曰:此为有阳无阴,故曰厥阳。 1、本条论述厥阳独行的病机。 2、阴阳的关系: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 3、阴阳失衡是杂病的基本病机。 4、调整阴阳为杂病总治则。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脏准此。

金匮要略读书心得

乌头汤治疗腰突症(急性腰腿痛)的临床 应用体会 上海市光华中西医结合医院顾钧青 在骨伤科临床工作了15年,腰突症引起的急性坐骨神经痛的发作,经常会遇见。初上骨伤科临床时,对中医经典不够重视,总以为治疗痛证的最好方法就是活血化瘀,桃红四物几乎成了自己处理伤科疾病的基本方。但后来临床上发现很多急性腰腿痛的患者单纯应用桃红四物之类的活血剂止痛效果并不理想。 腰突症急性发作主要是由突出的髓核组织,压迫刺激了神经根,同时诱发周围的无菌性炎症,导致神经根水肿所致。急性腰突症发作时,患者一侧下肢疼痛非常剧烈,常常夜不能寐,普通的消炎止痛片对此基本无效,西医常用的治疗方法就是甘露醇配合地塞米松静滴,以起到消炎,缓解神经根水肿的目的。但该方法有时亦无效,且现在大多数患者均担心激素的副反应,甘露醇引起的肾功能损害也时有报道,一般静滴3天后就要停药,因而在这种情况下来中医骨伤科求治的并不少。 跟随老师抄方时,遇到这种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发作的病人,老师总是喜欢用比较大剂量的川草乌,并配合黄芪、白芍、甘草等药,而且每每起效迅捷,病人也感到非常神奇。后来自己也翻了一些其他名老中医的学术经验著作,发现重用川草乌来治疗腰突症或其他关节病的急性疼痛,居然是很多老中医的共同体会。这其中原因何在?那些老中医家传的源头又在哪? 川乌,麻黄,芍药,黄芪,甘草,这几味药,就是张仲景《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篇中的乌头汤。原文为“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乌头汤方, 治脚气疼痛,不可屈伸……”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对于痹症的治疗,贡献给后世很多极有影响的方剂。例如麻黄加术汤、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以及集三附子汤于一身的桂枝芍药知母汤等等。而一般认为,《金匮》在痹症治疗中,温经散寒止痛效力最强的,就是乌头汤了。后世一般认为该方主治寒湿历节之证。寒湿留着关节,经脉痹阻不通,气血运行不畅,是以关节剧痛,不得屈伸为特征。寒湿之邪,非乌头、麻黄则不能去;而病在关节,则又非如皮毛之邪可一汗而解,故用黄芪之补托,既助乌头温经,又监麻黄过散;因本证为急,其痛为剧,故以芍药甘草汤佐之,以活血通经,缓急止痛;同时芍药甘草酸甘化阴,亦能制约乌头太过辛热,白蜜甘缓,可解乌头之毒也。诸药合用,为温经散寒,除湿止痛之良剂。以上都是汤方理论,几年下来,自己在应用乌头汤时,也有了一些粗浅的临床体会。 首先,在应用乌头汤治疗腰突症引起的急性坐骨神经痛时,川草乌的应用应该是个关键。虽然原文记载的是川乌,但实际临床应用时,因川乌起效迅速,草乌药效持续时间则较长,所以一般往往二者同时配合使用,相须相使,以达到更好的药效。我应用的剂量一般是川草乌各9-15克,感觉剂量的大小与药效有直接关系,6克以下的止痛效果明显会差一点。由于现在都是药品炮制过的,所以一般发生毒性反应的情况并不多,印象中这些年也就发生过两例,一例是舌头发麻,另一例是心脏不适,都是一过性的,没有酿成太大的后果。但还是要注意,

儿科学考试重点总结

儿科学考试重点总结 儿科学是儿科主治非常重要的学科,在儿科主治考试中占着比较大的比分,很多考生感觉儿科学的考题很容易出错,为了帮助考生解决这个问题,小编整理了儿科学的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儿科学考试需要知道的知识点: 1.胎儿期:受精卵形成至出生共40周。新生儿期:胎儿娩出至28天。婴儿期:出生至1岁。幼儿期:1岁至满3岁。学龄前期:3岁至6~7岁。学龄期:6~7岁至青春期。青春期:10~20岁。 2.儿科学知识点生长发育规律:连续有阶段性(两个高峰:婴儿期+青春期),各系统器官不平衡(神经系统先快后慢,生殖系统先慢后快,体格发育快慢快,淋巴系统儿童期迅速青春期高峰以后降至成人水平),存在个体差异,一定规律(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 3.出生时:3kg,50cm。 <6个月:体重=3+月龄×0.7,身高=50+月龄×2.5。 7~12个月:体重=6+月龄×0.25,身高=65+(月龄-6)×1.5。 1岁:10kg,75cm。 2~12岁:体重=年龄×2+8,身高=年龄×7+75。 4.儿科学知识点头围:眉弓上方、枕后结节绕头一周,出生时34cm,前三个月、后九个月各增6cm,1岁46cm,2岁48cm,5岁50cm。 5.胸围:乳头下缘绕胸一周,出生时32cm,1岁时46cm,以后=头围+年龄-1。 6.前囟1.5岁闭合(过早:头小畸形,过迟:佝偻病、甲减、脑积水),后囟6~8周闭合。 7.3个月抬头时颈椎前凸(第1个生理弯曲),6个月能坐时胸椎后凸(第2个生理弯曲),1岁站立行走时腰椎前凸(第3个生理弯曲)。 8.1~9岁腕部骨化中心数目=岁数+1,10岁出全10个。 9.乳牙共20个,4~10个月开始萌出,12个月未萌出为延迟,2.5岁出齐,2岁内=月龄-(4~6)。恒牙骨化从新生儿期开始。 10.粗细动作:二抬四翻六会坐,七滚八爬周会走。

金匮要略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言 一、选择题 1 . A 型题 ( 1 )《金匮要略》是我国东汉时代谁人所著? A. 华佗 B. 王叔和 C. 扁鹊 D. 赵开美 E. 张仲景 ( 2 ) 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书是: A. 《内经》 B. 《难经》 C.《金匮要略》 D.《中藏经》 E.《易经》 ( 3 )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约成书于: A. 公元1 世纪 B. 公元2 世纪 C. 公元3 世_______纪 D. 公元前1 世纪 E. 公元4 世纪( 4 )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全书共有: A. 16 卷 B. 18 卷 C. 14 卷 D. 12 卷 E. 20 卷 ( 5 )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全书是: A. 10 卷论伤寒, 6 卷论杂病 B. 8 卷论伤寒, 8 卷论杂病 C. 9 卷论伤寒, 8 卷论杂病 D. 8 卷论伤寒, 9 卷论杂病 E. 12 卷论伤寒, 6 卷论杂病 ( 6 ) 在《金匮要略》成书过程中作过贡献的2 个人是: A. 王洙、林亿 B. 王叔和、王洙 C. 赵开美、林亿 D. 陈修园、唐容川 E. 徐忠可、尤在泾( 7 )《金匮要略》一书用药155 种, 其中使用次数最多的是: A. 人参 B. 甘草 C. 桂枝 D. 生姜 E. 大枣 ( 8 )《金匮要略》所载方剂, 除最后3 篇所附杂疗方外, 共有: A. 262 首 B. 205 首 C. 198 首 D. 201 首 E. 113 首 ( 9 )《金匮要略》与《伤寒论》记载相同的方剂共有: A. 40 首 B. 44 首 C. 50 首 D. 52 首 E. 30 首 ( 10) 《金匮要略》前22 篇中所载方剂, 只列方名未载药物的 方剂有: A. 4 首 B. 5 首 C. 6 首 D. 7 首 E. 8 首 ( 11)《金匮要略》和《伤寒论》相同的条文( 按五版教材统计) 共有: A. 40 条 B. 42 条 C. 43 条 D. 44 条 E. 45 条 ( 12) 《金匮要略》原书共有篇数是: A. 22 篇 B. 23 篇 C. 24 篇 D. 25 篇 E. 26 篇 ( 13) 《金匮要略》( 按五版教材统计) 原书前22 篇共有条 文是: A. 397 条 B. 398 条 C. 400 条 D. 402 条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体会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体会 《金匮要略》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著,是仲景创造辨证理论的代表作。古今医家对此书推崇备至,称之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治疗杂病的典范。书名“金匮”,言其重要和珍贵之意,“要略”,言其简明扼要之意,表明本书内容精要,价值珍贵,应当慎重保藏和应用。 《金匮要略》被古今医家赞誉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治疗杂病的典范。初学伤寒不久,有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一、学习《金匮要略》让我重拾中医经典之作 中医古籍,汗牛充栋,浩如烟海,总有让人不知从何看起的感觉。但是在这么多的医书中,也有我们必须学习的,那就是中医经典著作。然而在未接触到《金匮要略》之前,我并不太重视经典的学习,认为经典学习已经过时,而且里面的文字意深难懂,但是实际上,通过初学《金匮要略》后,我才知道《金匮要略》历来被奉为经典,能够被称为经典,必然是经得起考验,其中大部分内容均为历代著名的医家刻苦钻研之作。不仅能指导中医的临床,更能有效地帮助掌握中医理论,所以,从那时起,学习《金匮要略》开启了我重拾中医经典之作的道路。 二、张仲景辨证论治的思想与现代医学的结合 现代医学关于疾病的概念有 1、明确的病理基础:即病因、发病机理(病理解剖、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并发症依据症状、体征、实验室数据,全面掌握病人的临床资料,确定疾病的原因、发病机理(部位、性质、发展变化趋势),然后确定疾病类型,根据疾病的病理基础所必然产生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特征,诊断疾病。 2、plus/search.php?kwtype=0&keyword=%D0%B4%D7%F7%B2%CE%BF%BC">

写作参考有明确的治疗目的:现代医学的治疗基础是建立在对人体部位的结构病理、系统病理生理、遗传过程、免疫活动、内分泌和物质代谢的认识基础上的,有针对性地使用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的方法,对病理过程中的某个环节和阶段进行有效治疗。3、有对疾病转归的明确认识:消除疾病原因,改变病理状态,使其趋向生理常态。4、对不同系统疾病,其认识思维模式不同。 张仲景的病证结合概念? 1 有明确的一元化的病理基础:依据四诊和参的方法,对病人所出现的临床表现进行分析判别,辨别致病邪气的性质、强弱;辨别人体正气在脏腑、经络何部位不足和异常,来判定疾病的原因,再结合发病的表里部位、五脏部位及相互关系,分析疾病的病机;确定针对性治疗原则,限定治疗范围与禁忌,分型论治。?例如《金匮要略?湿病》,湿病的病因是内伤于脾气虚不建运、外感湿邪;病位在肌肉关节;病机为湿阻气机、经脉;症状为身体肌肉疼痛、关节疼痛;发展趋势是湿为阴邪,为有形之实邪,在身体必然损伤阳气,淤阻气机与经脉,气机郁阻则发热,经脉瘀阻则疼痛。/djclindex">思想汇报由以上可知,湿病的病因是确定的,内伤于脾气虚不建运、外感湿邪;如若临床治疗太过发汗、太过祛风燥湿,及燥伤阴血,损伤脾脏,后果可累及其他脏腑,或累及肾、或累及心、或累及肺、或累及肝。故其痊愈的方向是湿邪祛而疼痛止、脾气强健。在关节症状缓解以后,必须健补脾气,使脾气强健,内湿不生,外虽感邪却不能深及肌肉关节。最终达到消除疾病原因,改变病理状态,使人体趋向生理常态。? 三、学习《金匮要略》重新树立了对中医的信心 在学医的过程中,常常听到身边朋友及家人对中医疗效的质疑,在社会上也有有对中医起了怀疑态度,在加上在我们这个专业里,中西医课程并设,且比例不当;不注重中医经典学习;欠缺方法论及中西医比较课程,学生混淆中西医概念等;常常让我们感觉到中医是无家可归,前途不明朗,对中医是否真的有用也产生了动摇。然而在学习了《金匮要略》以后,通过张仲景救死扶伤的的具体事列,通过了解医圣是如何

2012金匮要略知识点总结(考试必备)

《金匮要略》知识点总结 《金匮要略》,是我国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述诊治杂病的专书。北宋·林亿等整理《金匮要略方论》。 1、以脏腑经络学说为辨证论治的基本理论。 2、共载方剂205首,在剂型方面,既有汤、丸、散、酒的内服药剂,又有熏、洗、坐、敷等外治药剂。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1、【2】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名解】①五常:即五行②客气邪风:泛指外来的致病因素③千般疢难:一切的疾病【要点】①核心思想:内因为主发病学观点 ②病因分类:内所因、外皮肤所中、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2、【1】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脏准此。 【名解】①上工:指高明的医生②治未病:这里指治未病的脏腑。 【要点】①治未病的原则性和灵活性: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 ②治未病以肝病为例——肝实脾虚证治则: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③肝虚证的治则: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3、【14】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 【要点】先解表后治里——表证重,里不虚;先治里后解表——里证重,里虚者; 表里兼治——表里同病,相互影响 4、【15】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名解】①痼疾:指难治的慢性久病。 【要点】新旧同病,宜先治新病,后治旧病。

儿科学考试重点总结全

2.生长发育:坐长一般是指小而整体和各器官的长大,可测出其测量的增加;发育是指细胞、组织、器官功能的成熟,为质的改变。 3.计划免疫:15岁以下儿童按年龄进行全程足量基础免疫,并适时加强免疫措施。 4.一级预防:是指小儿的营养指导、体格锻炼、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及预防接种等。 5.被动免疫:对易感儿或接触过患儿的体弱儿,进行抗毒素或丙种球蛋白注射,使之立即获得免疫力。 6.低渗性脱水:电解质的丢失多余水的丢失,血清钠浓度为<130mmol/L,以细胞外液减少为主。等渗性脱水:水和电解质成比例丢失,血清钠浓度为130—150mmol/L,表现为一般脱水体征。 8.口服补液盐(ORS):组成成分为氧化钠3.5g,碳酸氢钠2.5g,氧化钾1.5g,无水葡萄糖20.0g,加水至1000ml,用于轻、中度腹泻病患儿,简便易行,疗效较好。 9.基础代:为在清醒、安静、空腹状况下,处于18-25℃环境中人体维持基本生理活动所需的最低能量。 10.人工喂养:母亲因各种原因不能喂哺婴儿时,可选用牛、羊乳,或其他兽乳,或其他代乳品喂养婴儿。 11.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本病是由于维生素D不足,钙磷代失常,导致以骨骼系统为特征的一种慢性营养缺乏病。 12.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本病是因维生素D缺乏导致血清钙离子浓度降低,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引起,表现为全身惊厥、手足肌肉抽搐或喉痉挛等。 幼儿期:自1岁至满3周岁之前为幼儿期。 5.学龄前期:自3周岁至6-7岁入小学前为学龄前期。 19.身材矮小:身高落后于同年龄、同性别正常儿童第三百分位数以下。 20.生长缓慢:生长速率<5cm/年。 13.早期新生儿:是指生后一周以的新生儿,属围产儿。因刚从宫生活转变为脱离母体独立生存各脏组织发育尚不够成熟,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特别需要细心护理监护和治 21.正常足月儿:指出生时胎龄满37周不足42周,体重大于等于2500g、无畸形和疾病的活产婴儿。22.早产儿:胎龄小于37周的新生儿。 14.高危儿:指出生后可能发生或已经发生危重疾病而需要特殊监护的新生儿。 15.巨大儿:出生体重大于4000克的新生儿。 6.新生儿呼吸暂停:指呼吸停止时间超过20秒,伴心率小于100次/分及发绀。 7.新生儿黄疸:因胆红素在体积聚而引起的皮肤或其他器官黄染。 16.新生儿溶血症:是指母婴血型(ABO系统或Rh系统)不合,母亲对胎儿红细胞发生同种免疫反应所引起的溶血病。 17.新生儿败血症:是指各种致病菌侵入新生儿血循环并在血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使患儿出现严重感染中毒症状的全身感染性疾病。 18.新生儿硬肿症:指新生儿时期,由于寒冷、感染、缺氧、摄入不足等原因,引起新生儿皮肤即皮下脂肪变硬伴水肿,严重者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 20.低出生体重儿:指初生1小时体重不足2500克,不论是否足月或过期,其多为早产儿和小于胎龄儿。 21.适于胎龄儿:出生体重在同胎龄儿平均体重的第10百分位~90百分位之间的婴儿。 22.小于胎龄儿:出生体重在同胎龄儿平均体重的第10百分位以下的婴儿。 23.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简称上感,俗称“感冒”,是小儿最常见的疾病,它主要侵犯鼻、鼻咽和咽部,常诊断为“急性鼻咽炎”、“急性咽炎”、“急性扁桃体炎”等,也可统称为上呼吸道感染。 24.重症肺炎:除呼吸系统受累外,其他系统也受累,且全身中毒症状明显的肺炎。 25.差异性青紫:早期发生动力性肺动脉高压,晚期可发生梗阻性肺动脉高压,此时,右心室增大,而且出现持续性青紫,由于导管处发生右向左分流,下肢青紫比上肢严重,即称之差异性青紫。 26.艾森曼格综合征:右心室压力高过左心室,导致双向分流,乃至右向左分流,出现持续性青紫即艾森曼格综合征。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体会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体会 篇一:金匮要略学习心得体会 学习《金贵要略方论》有感《金匮要略方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著,是 仲景创造辨证理论的代表作。古今医家对此书推崇备至,称之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治疗 杂病的典范。书名“金匮”,言其重要和珍贵之意,“要略”,言其简明扼要之意,表明本书内 容精要,价值珍贵,应当慎重保藏和应用。通过二年级下学期对《金匮要略方论》的学习, 我感触颇多: 一、仲景,神人也!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应该说积累下来了不是文化瑰宝,在传统文化中,一直闪着耀 眼光芒的一颗明星,那就是“中医”。中医四大经典中,两本是仲景所著,仲景不是神人是什 么?二、人与自然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篇中这样写道:“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 中人多死。”一方面,自然界提供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同时也存在致病因素可使人发病。

三、治未病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 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中医闪烁的一 点就是治未病,不仅是要未病防变,还要已病防传,一脏有病课传变他脏,调治未病之脏,这样才能防止疾病蔓延,促使机体功能恢复。 四、上下之病治其中 如: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 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甘 草干姜汤方:甘草四两(炙) 干姜二两(炮)此病属于虚寒肺痿仲景巧妙的运用仅仅两味药,炙甘草甘温补中益气,干姜辛温温复脾 肺之阳。两药辛甘合化,重在温中焦之阳以暖肺,因肺为气之主,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中 阳振,肺课温,寒课消,实乃培土生金之意。 五、辩证论治 一仲景在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篇提到: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

金匮要略 重点条文 完美打印版

已病防传、虚实异治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故实脾,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藏准此。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望诊:问曰:病人有气色见于面部,愿闻其说。师曰:鼻头色青,腹中痛,苦冷者死。一云腹中冷,苦痛者死。鼻头色微黑者,有水气;色黄者,胸上有寒;色白者,亡血也,设微赤非时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者死;其目正圆者痉,不治。又色青为痛,色黑为劳,色赤为风,色黄者便难,色鲜明者有留饮。论治(一)表里同病治则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二)痼疾加卒病治则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三)饮食与调护原则师曰:五藏病各有所得者愈;五藏病各有所恶,各随其所不喜者为病。病者素不应食,而反暴思之,必发热也。(四)

审因论治原则夫诸病在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皆仿此。2.寒湿表实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麻黄加术汤方:麻黄,桂枝,甘草,杏仁,白术4.风湿兼气虚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防已黄芪汤:防已,黄芪,白术,甘草 5.表里阳虚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伸屈,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甘草附子汤:甘草,白术,附子,桂枝6表阳虚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桂枝附子汤方:桂枝生姜附子甘草大枣6. 暍病热盛伤津气太阳中热者,暍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白虎加人参汤:知母,石膏,甘草,粳米,人参1. 百合病误汗百合病,发汗后者,百合知母汤主之。 3. 百合病主方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百合病吐之后者,百合鸡子汤主之。百合鸡子汤方:百合鸡子黄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搏,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喎僻不遂。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府,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诞。 2.风湿历节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桂枝芍药知母汤:桂枝,芍药,甘草,麻黄,生姜,白术,知母,防风,附子 1.重证辨治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

儿科学常考数据总结

儿科学常考数据总结 儿科学有很多数据分析对于大多数考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但是数据又是儿科学考题中很重要的一节,需要考生们灵活掌握,为了帮助考生们能够学会儿科学数据这一块,小编整理了相关信息供大家参考。 1. 儿科学重点:体格生长: (1)体重:出生时体重约为3Kg,1岁时达到10Kg,1-12岁体重计算公式为:年龄(岁)×2+8; (2)身高:出生时为 50cm,1岁时达到75 cm,2岁时约为87 cm,2-12岁身高的计算公式为:年龄(岁)×7+75; (3)头围:出生时平均为32-34 cm,1岁时约为46 cm,2岁时约为48 cm; (4)胸围;出生时胸围32 cm,1岁至青春前期胸围应大于头围(约为头围+年龄-1 cm);(5)牙齿:人一生乳牙共20个,恒牙28-32个,出生4-10个月乳牙开始萌出,12个后未萌出者为乳牙萌出延迟,一般到2.5岁出齐; (6)小儿运动及语言发育特点:二抬四翻六会坐,七滚八爬周会走。 2.儿科学重点:儿童保健: (1)卡介苗:出生时注射; (2)嵴髓灰质炎叁价混合疫苗:2个月,3个月,4个月;4岁复种第二次; (3)百白破混合制剂:3个月,4个月,5个月;1.5-2岁复种第一次,6岁复种第二次;(4)麻疹减毒疫苗:8个月;6 岁复种; (5)乙肝疫苗:刚出生,1个月,6个月。 3.小儿腹泻病: (1)脱水程度(失水量/体重):轻度<5%,中度5%-10%,重度 10%-12%; (2)补液量(ml/kg):轻度脱水90-120,中度脱水120-150,重度脱水150-180; (3)一些溶液:1:2含钠液张力为1/3,1:4含钠液张力为1/5,2:1含钠液张力为等张,2:3:1含钠液张力为1/2张,4:3:2含钠液张力为2/3张,2:6:1含钠液张力为1/3张。 4.预防接种 乙肝疫苗接种时间:出生即刻、1个月、6个月;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3级针灸推拿及中西医临床金匮要略期末复习资料

金匮要略期末复习资料 (以下资料集副三一〇一寝室所有脑细胞整理,望大家……) 1.试述湿病的治疗原则是什么?试说明其机制。 湿病有外湿和内湿之分。外湿常兼风邪,而成风湿之邪,宜用微汗法;内湿宜用利小便法,此为《金匮》对湿病提出的治疗原则。 治外湿之发汗法,必须遵循微汗法的原则。因为风为阳邪,其性轻扬,易于表散;湿为阴邪,其性濡滞,难以速去。如果发大汗,则风气虽去,而湿邪仍在,不仅病未愈,还易伤卫阳及阴津。故取微汗,使阳气内蒸而不骤泄,在肌肉、关节之间充满流行,营卫通畅,可使风湿之邪一并宣泄而俱去; 内湿宜利小便法。因病人素有内湿,又招致外湿,形成内外合邪,且内湿重于外湿,表现为“小便不利,大便反快”。必须治以利小便法,小便得利,则里湿去,阳气通,湿痹自除。可见,湿病治法虽有发汗和利小便之不同,但除湿必须通阳,阳气宣畅,湿邪方可尽除。禁忌大汗,火攻和下法。 2.百合病的命名,历代医家有何见解? 对百合病的命名,历代医家有三种说法:一是药物命名说,以魏荔彤为代表,认为百合病是以百合为主药而命名;二是以病机命名说,以尤怡为代表,认为百合病是以“百脉一宗,悉致其病”的病机高度概括而命名;三是以病证命名说,以黄坤载为代表,认为百合病是以百病之合,错综复杂,变化多端而命名。 3.百合病的病因病机是什么?为什么以百合地黄汤为主方? 病因:多由热病之后、余热未清,或情志不遂、郁而化火所致。 病机:为心肺阴虚内热、百脉失和。 百合色白入肺,养阴而不滋腻,既能养阴润肺,又能清心安神,尚能益气,故为百合病之主药;生地黄益心营而清血分热,用其汁则滋而不腻;泉水下热气、利小便。三药相合养心肺之阴,清心肺之热,且不滋腻,故百合病以百合地黄汤为主方。 4.请结合原文说明百合病常见哪些误治法,为何易被误治。 1)误汗:百合病本来心肺阴虚,内有燥热,是禁用汗法的。若将阴虚内热、气血不行所致的“如寒无寒,如热无热”误认为表证就会误用汗法。 2)误下:百合病本为阴虚内热,理当清润为治,若以为“意欲食,复不能食”是邪热入里的实证,就会误用攻下法。 3)误吐:百合病本属阴不足之证,不能用吐法。若将“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误认为是痰涎壅滞,就会用吐法。 5.血痹病如何辨证论治? 血痹的病因病机为气血不足,感受外邪,血行凝滞,痹于肌肤。临床以肌肤麻木不仁或轻微疼痛为主症。轻症仅见肌肤轻微麻木不仁,治以针刺引动阳气;重者除肌肤麻木不仁外,甚则可见轻微疼痛,治以黄芪桂枝五物汤益气通阳,和营行痹。 6.何谓“缓中补虚”?是结合原文说明之。 “缓中补虚”即缓消瘀血,瘀血去,新血生,寓有补虚之意。是虚劳干血的治法。原文“五劳虚极羸痩,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荣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缓中补虚,大黄蛰(zhé的正确写法为上庶下虫)虫丸主之。”虚劳日久不愈,营卫气血运行受损,瘀血内停,日久而成“干血”。瘀血不去则新血不生,肌肤失养,故症见“肌肤甲错,两目黯黑”。此证由虚致瘀,治当攻补兼施,方用大黄蛰虫丸祛瘀生新,峻药丸服,扶正而不留瘀,祛瘀而不伤正,即“缓中补虚”之意。 7.虚寒肺痿的主症、治法和方药是什么? 主症为咳吐涎沫清稀量多,不渴,遗尿,小便数,头眩,舌淡苔白,脉虚弱;治法为温肺复气;方药为甘草干姜汤(甘草,干姜),其中炙甘草补中益气,干姜温复脾肾之阳,两药辛甘合化,重在温中焦之阳以暖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