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时 认识图形(1)

第1课时  认识图形(1)
第1课时  认识图形(1)

第1课时认识图形(1)

文档说明

(Word文档可以删除编辑)

专注于可以编辑的精品文档:小学试卷教案合同协议施工组织设计、期中、期末等测试中考、高考、数学语文英语试卷、高中复习题目、本文档目的是为了节省读者的工作时间,提高读者的工作效率,读者可以放心下载文档进行编辑使用.

由于文档太多,审核有可能疏忽,如果有错误或侵权,请联系本店马上删除。

九年级数学上册23.1图形的旋转第一课时教案新人教版

23.1 图形的旋转(第一课时)教案 教学内容 1.什么叫旋转?旋转中心?旋转角? 2.什么叫旋转的对应点? 教学目标 了解旋转及其旋转中心和旋转角的概念,了解旋转对应点的概念及其应用它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通过复习平移、轴对称的有关概念及性质,从生活中的数学开始,经历观察,产生概念,应用概念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重难点、关键 1.重点:旋转及对应点的有关概念及其应用. 2.难点与关键:从活生生的数学中抽出概念. 教具、学具准备 小黑板、三角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完成下面各题. 1.将如图所示的四边形ABCD平移,使点B的对应点为点D,作出平移后的图形. 2.如图,已知△ABC和直线L,请你画出△ABC关于L的对称图形△A′B′C′. 3.圆是轴对称图形吗?等腰三角形呢?你还能指出其它的吗? (口述)老师点评并总结: (1)平移的有关概念及性质. (2)如何画一个图形关于一条直线(对称轴)?的对称图形并口述它既有的一些性质.(3)什么叫轴对称图形? 二、探索新知 我们前面已经复习平移等有关内容,生活中是否还有其它运动变化呢?回答是肯定的,下面我们就来研究. 1.请同学们看讲台上的大时钟,有什么在不停地转动?旋绕什么点呢??从现在到下课时钟转了多少度?分针转了多少度?秒针转了多少度? (口答)老师点评:时针、分针、秒针在不停地转动,它们都绕时针的中心.?如果从现在到下课时针转了_______度,分针转了_______度,秒针转了______度. 2.再看我自制的好像风车风轮的玩具,它可以不停地转动.如何转到新的位置?(老师点评略) 3.第1、2两题有什么共同特点呢?

一年级下册认识图形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苏教版) 授课内容:认识图形 授课对象:一年级学生 授课教师:耿小珍、韦利贵、陈方芳、廖春燕 课时:1课时 【教材分析】 :本课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第2单元《认识图形》中的内容,教材从描(画、印)出简单几何体的面入手,引入平面图形, 使学生直观认识一些平面图形,体会平面图形与简单几何体 的头系。这体现了从立体到平面的设计思路,本课教学内容 是在学生学习了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等立体图形之后 进行教学的,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更深层的几何知识打下基础。【学情分析】:本节课新内容是承接上一册学习《认识物体》进一步的加深学习数学知识,由于一年级的孩子的记忆思维还不够完善,,有可能上一学期的基础内容已经记忆不深,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本节课的新内容,先进行复习,学了哪些立体图形,有些孩子比较害羞,可以进行小组形式作答,同座之间的讨论学习,增进同学们的团结互助,追求共同进步的思想,引导学生走集体步伐,让学生动手实践,慢慢发觉数学的奥妙,知道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主要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向。体会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让学生清晰的辨认出长方形、正方形、圆,体会“面在体上”。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图形是在生活中被广泛的运用,感受数学知识无处不在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 4.能力目标:认识能力、传播能力、组织能力 【教学重点】:会辨认这四种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圆),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体会“面”在“体”上(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辨别)。 【教学方法】:讨论法、探究法、演示法、练习法、说话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实物图、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说一说。 2.动手算一算同一种图形有几种。 二、新授课 1、情境导入 师:小朋友们,上节课我们认识长方体、正方形体、球和圆柱这四位新朋友,这些图形都来自图形王国。可是,在下着大雪的图形王国里啊,最近发生了一件抢劫案,警察叔叔需要马上去寻找

小学四年级数学第二单元认识容量和升第1课时

第二单元认识容量和升第1课时 四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13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容量”的概念,体会“容量”的含义,通过操作让学生体会采用统一的容量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容量单位“升”,了解“1升”的实际意义。在自制量器的过程中感受并进一步认识容量以及升。在练习用自制的量器测量一些液体的多少,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现实情境中提取的数学问题加以解释和说明。 3、让学生联系实际感受升在日常生活里的应用,培养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以及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并在探索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难点:使学生认识“升”这个容量单位的大小,加深对“升”的认识。 教具准备:教学光盘、水杯、水壶、量杯、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容器,学生收集的饮料瓶子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森林里正在举行一场别开生面的争夺冠军比赛,就是老虎和狮子正在进行的“喝啤酒比赛”。老虎连喝了5杯,还没有醉,狮子刚喝了两杯就开始摇摇晃晃,老虎得意地说;“我是森林中的酒仙!“狮子不服气地嚷:”你的杯子小,

我的杯子大,所以我是酒仙。狮子和老虎谁都不认输,打起来了。你认为谁说的对呢?(师生讨论) ●一、探索领悟,认识容量。 1、课件出示:两个茶杯 2、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个茶杯,谁来说出哪个杯子里盛水多? 3、说明:哪一个杯子盛的水多,我们就说它的容量大一些,盛水少的,我们就说它的容量小一些。(板书:容量) 4、出示两个水壶 5、你知道哪一个水壶的容量大一些吗?(如果学生是通过观察得到的结果,可再提示可以怎样来证实) 6、你说举例子来比较容量的大小吗?(如家中的热水壶跟水瓶比较) 7、请同学们观察在这个水壶中盛了多少水? 8、想一想,你能说出这个水壶的容量是多少吗?你是怎么想的? 9、我们可以把这壶水倒入杯中,看看可以盛多少杯。 10、小组活动,将一壶水分别倒入各自准备的水杯中。 11、谁来说一说,这壶水有几杯? 12、同学们说的都不太一样,大家觉得这样说科学吗?如果别人这样告诉你,你能知道这壶水的容量吗? 13、因此,人们就给容量定出了统一的单位。 ●三、联系生活,认识容量单位升

第1课时:认识平面图形

第一单元认识图形(二) 【第一课时】认识平面图形 一、教学目标: 1.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使学生感知“面来自于体”。 2.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直观感受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并能根据特征辨别这几种图形。 3.通过观察操作,培养学生的思考和探究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二、教学重点: 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感知“面来自于体”。 三、教学难点: 体会“面”在“体”上,会辨认这五种图形。 四、教学准备: 白纸、彩笔、立体图形若干 五、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 1.引入 师:我们上学期都学过哪些立体图形,你还记得吗? (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 有什么办法,能把其中一个面从立体图形中请下来呢? (描边画下来、印下来、折出来……) 师:你想尝试一下吗?学生拿出白纸和立体图形。 2.体验“面”在“体”上 要求:选用其中一种方法,尝试操作。 交流:每种选一幅最好的作品到前面投影展示。 对比:请下来的图形朋友和原来学过的立体图形比较,有什么不同? (都是平平的、都是一个面)

小结:我们把这样平平的、只有一个面的图形叫做平面图形。 (二)探究特征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些平面图形。你们这些平面图形太乱了,咱们一起整理一下吧。 1.小组合作:把图形分类。 2.汇报交流:学生可能分为2、3、4类。 预设:2类——直边、曲边;3类——四边形、三边形、圆;4类——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 3.老师根据情况引导学生将图形分为4类。 情况1:分两类 师:为什么这么分?(根据边的直和曲) 情况2:分三类 师:分3类,是怎样分的呢?(长、正方形分为一类、三角形分为一类、圆分为一类) 为什么这么分?(根据边的数量) 情况3:分四类 师:分4类,怎么分?(长、正方形、三角形、圆各分成一类。) 想办法证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有什么不一样? (特征区分:正方形4条边一样长,长方形对边一样长) 情况4: 不分类了,由课件剪长方形引出平行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一样吗? (突出相邻边所组成的角度不同) (三)巩固练习 1 依次是:三角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平行四边形、正方形、长方形、正方形 2.猜一猜:猜小动物后面藏的是哪个图形朋友?

六年级数学第1课时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1)教案教学设计

2.图形与几何 第1课时图形的认识与测量(1) 【教学内容】 平面图形的认识。 【教学目标】 1.通过分类、比较、辨析,使学生巩固直线、射线、线段和各种角以及垂线和平行线的有关知识,进一步认识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能画出相应的图形。 2.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判断的能力及空间观念。 3.通过学生自主整理的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难点】 将分类、比较、辨析的内容进行整理、归纳,突出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 【谈话导入】 教师:从今天起,我们复习图形与几何初步知识。这节课先复习线与角及平面图形的知识(板书课题)。通过复习,我们要进一步认识线段、射线和直线的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进一步认识角和角的分类,能比较熟练地用量角器量角和画角,平面图形的分类。 【归纳整理】 1.复习直线、射线、线段。 课件出示问题1:直线、射线和线段有什么区别? 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有几种位置关系? (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2)指名学生汇报。 (3)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①用直尺把两点连接起来,就得到一条线段;把线段一端无限延长,可以得到一条射线;把线段两端无限延长,可以得到一条直线。 教书板书: ②直线、射线、线段的区别与联系: 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予以板书: ③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予以板书。 ④组织学生做教材第86页第2题第(Ⅰ)小题。 指名学生回答,订正。 2.复习角。 课件展示问题2:我们学过的角有哪几种?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2)指名学生汇报。 (3)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②角的大小要看两边叉开的大小,叉开得越大,角越大。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所画出的长短没有联系。

小学数学认识图形(一)1

第一课时认识图形(一) 教学内容:教科书34页、35页做一做,练习八第1、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和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辩认这几种物体和图形。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方法:情境演示、启发式教学法、实践操作法。 教具、学具准备:6袋各种形状的物体,图形卡片。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质疑激情: 小朋友们,我们每组都有一个装满东西的袋子,这是智慧爷爷送给你们的礼物,想知道是什么礼物吗?把袋子里的东西倒出来看一看。智慧爷爷还提出一个要求,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 二、操作感知: 1.分一分,揭示概念。 (1)分组活动。让学生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教师巡视。 (2)小组汇报。 问:你们是怎样分的?为什么这样分? 学生可能回答可分成这样几组:一组是长长方方的;一组是四四方方的;一组是直直的,像柱子;一组是圆圆的球。 (3)揭示概念。

教师拿出大小不同、形状不同、颜色不同的实物直观揭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概念,并写出板书名称。 2.摸一摸,感知特点。 (1)让学生动手摸一摸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然后把自己的感受和发现在小组内交流。 (2)汇报交流 学生可能说出:长方体:是长长方方的,有平平的面。 正方体:是四四方方的,有平平的面。 圆柱:是直直的,上下一样粗细,两头是圆的,平平的。 球:是圆圆的。 三、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1.由实物抽象实物图形。 投影出示实物图“鞋盒”,引导学生说出它的形状是长方体,然后抽象出长方体图形。 用同样方法出示“魔方”、“茶叶桶”、“足球”等实物,抽象出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 2.记忆想象 (1)分别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先让学生辩认,然后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贴在黑板上,最后再拿出相应的实物。 (2)学生闭眼想四种图形的样子。(教师说图形,学生想) (3)学生闭眼按教师要求拿出四种不同形状的实物。 (4)先让学生闭上眼睛,然后教师给出一种实物,由学生判断它的形状。(5)出示大小、颜色不同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让学生辩认。 3.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见过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 四、分组活动,体验特征 1.35页做一做1题。

第一单元第1课时《认识平面图形》课时练

第一单元第1课时《认识平面图形》课时练 、填一填。 1. 我来选一选。 二、我会连。 把图形与对应的名称连起来! 正方形平行四边形 匚角形 IMI 长方形 三、我会圈。(用哪个物体可以画出左边的图形? ! 1①國②日 □①1 △①IQ1②厶③闔 O①蠢②1③r 0 ① ⑨⑩ ⑥ 是长方形, 是三角形, 是正方形,__________ 是平行四边形 是圆,

四、我会涂。(把下列图中的正方形涂上红色,长方形涂上绿色。 ) a o o o )个( )个( 略 四 2 ② ③ ② ② ⑨ ) 形。 上图很像一辆( ),其中有( )个厶,( )□ ( )I ____ 个,( )个 O 答案: 、略 圆(顺序不唯一 这图案像一只( ),它用了 ( )形和( ) ( )形,以及( )个( )形和 、⑦⑧⑤⑥ ②⑩④? ? 五、1车 1 3 2.蜻蜓 5 长方 4 正方 2三角 5 五、我会数。

第一单元第2课时《平面图形的拼组》课时练 ①②③④⑤ 应选()、()和() 二、我会连。F面的图形是从上面哪个长方形中剪下来的? 口 ⑤ 三、我会选。 从下面的右边选出个能和左边拼成正方形的图形。(在小题上画“/”) (1) □ ③ (2) ① ② (3) 四、数一数。

下图有()个三角形 三、 1. (1)② (2)① (3)③ 四、 3 4 5 五、略 下图是由( 下图共有( O 五、你能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或半圆设计 个美丽的图案 吗?试一试 答案: 、①③⑤

第一单元第3课时《认识七巧板》课时练 号和( )号图形,( )号和( )号图形是完全一样的 F 面的图形都是七巧板拼成的,像什么?试着拼拼看 三、我会选。 有一种四巧板,由4块拼板组成,各块的形状如下图。 ^7 / ~I P ▽ 下面哪些图形是由四巧板拼成的?(在下面的括号里画“) () () () (J ) 四、用七巧板拼出下面图形。 )个三角形,( )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平面图形(教案)

1 认识图形(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能够辨认和区别图形,感受这些图形的特征。 2.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 3.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4.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交流的能力,建立空间概念,发展应用意识。 5.初步认识几何图形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的创造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欲望。 【重点难点】 1.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建立空间概念。 2.通过观察和实际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初步发展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指导】 1.本单元教学的知识基础。本单元教学是在上学期“认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辨认和区分所学的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通过一些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一些特征,感知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以及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间的关系。 2.把握好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本单元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摆、拼、剪等活动,体会平面图形的一些特征,并感知平面图形的特征、形状及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间的关系。它既不是对上学期知识的重复,又不能拔高教学要求。如,长方形和正方形角的特征,长方体、正方体面、棱和顶点的特征不要求掌握。 3.收集大量的学习素材。教学前,师生共同收集学习过程中所需材料,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还可以使学生在课前感知这些图形及其关系,

激发学习兴趣。 【课时安排】3课时 1.认识平面图形……………………………………………………..1课时 2.平面图形的拼组…………………………………………………..1课时 3.练习课……………………………………………………………..1课时 【知识结构】 第1课时认识平面图形 【教学内容】 教材第2页例1及“做一做”,练习一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利用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关系,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 2.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学习过程中,体验“面在体上”实现对平面图形的进一步认识,发展形象思维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发展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建立空间观念。 4.通过设计拼组图形的动手活动,使学生积极参与,对图形产生好奇心,使他们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目标】 1.感知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 2.使学生体会“面在体上”。 【情景导入】

1 认识平面图形

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 教材第2页的例1、第3页的“做一做”及练习一的第1、第2、第3、第6题。 1.能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这些平面图形,能够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 2.通过画各种平面图形,使学生直观感受各种平面图形的特征。 3.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交流的能力。 4.感受现实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知道长方形、正方形、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形状及名称,并能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 每组一袋各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课件、投影等。 老师说物体名称,学生拿出相应的物体。 1.画一画,揭示概念。 (1)出示长方体积木。 提问:谁知道这个长方体的面是什么形状的? 学生回答后老师板书:长方形 老师用长方体积木在黑板上画一个长方形。 (2)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实物学具,照老师的样子沿着物体表面的边缘画出图形。 (3)把小组中画得好的图形进行整理,投影展示,并给这些图形起个名字。 (4)揭示概念。 老师拿出大小和颜色不同的图形展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并按顺序板书它们的名称。 2.仔细观察,感知特点。 (1)自己观察,两人互说自己的感受和发现。 (2)汇报交流:长方形是有的边长,有的边短。正方形的4条边一样长。三角形有3条边。平行四边形有4条边。圆是一条首尾相连的封闭曲线…… 学生如果还说出其他特征要给予肯定。如:长方形对边相等…… (3)重点区分圆和球。

两个不同的概念。 3.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1)由实物抽象出图形。 课件显示“长方体”,然后抽象出长方体的一个面——长方形。用同样的方法抽象出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 (2)记忆想象。 ①出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先让学生辨认,然后把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贴在黑板上。 ②让学生闭上眼想一想这四种图形的样子。(老师说图形名称,学生想) ③让学生闭眼,然后摸老师给出的一种实物图形,由学生判断它的表面的形状。 ④出示大小和颜色不同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让学生辨认。 (3)说说你在生活中见过的表面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的物体。 先两人一组说,再集体交流。 1. 教材第3页“做一做”的第1题,说一说,你身边哪些物体的面是你学过的图形? 可在小组里说说。老师巡视指导。要防止学生把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混淆。如有的学生经常说:“铅笔盒是长方形的。”或者说:“铅笔盒的这一面是长方体。”老师要及时纠正,强化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 2.教材第3页“做一做”的第2题,画出自己喜欢的图形。 先让学生自由想象,利用所学的图形画他们想画的东西,老师不要干涉。 最后把画出来的图片展览、交流,说说自己画的是什么,都用了哪些图形。培养学生学习的成就感。 3.练习一的第1题,涂一涂。 先让学生自由观察画面,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然后老师提要求把图中的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涂成下面各自对应的颜色(或涂你喜欢的颜色,注意相同的图形涂相同的颜色)。 4.练习一的第2题,把各种图形的序号填在( )里。 先让学生自己填,然后老师组织检查交流。 5.练习一的第3题。 先让学生仔细观察蜻蜓图,自己完成,然后老师组织检查交流。 6.练习一的第6题,进一步了解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 (1)老师说要求。 (2)学生动手圈。 (3)集体交流。 如哪个题争议较大可拿实物亲自画画。 1.连一连。

第1课时 认识图形

第4单元认识图形(一) 第1课时认识图形 【教学内容】:教材P34、P35第一个做一做及练习八第1、2题【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和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并会辩认识这几种物体和图形。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通过参与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 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6袋各种形状的物体,图形卡片,计算机软件、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质疑激情: 小朋友们,我们每组都有一个装满东西的袋子,这是智慧爷爷送给你们的礼物,想知道是什么礼物吗?把袋子里的东西倒出来看一看。智慧爷爷还提出一个要求,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 二、操作感知: 1. 分一分,揭示概念。 (1)分组活动。让学生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教师巡视。

(2)小组汇报。 问:你们是怎样分类的?为什么这样分类?学生可能回答可分成这样几组:一组是长长方方的;一组是四四方方的;一组是直直的,像柱子;一组是圆圆的球。 (3)揭示概念。 教师拿出大小不同、形状不同、颜色不同的实物,直观揭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概念,并随机板书名称。 2. 摸一摸,感知特点。 (1)让学生动手摸一摸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然后把自己的感受和发现在小组内交流。 (2)汇报交流。 学生可能说出: 长方体:是长长方方的,有平平的面。 正方体:是四四方方的,有平平的面。 圆柱:是直直的,上下一样粗细,两头是圆的,平平的。 球:是圆圆的。 (如果学生说出长方体、正方体有6个面等,教师应给予肯定,但不要求学生必须说出来。) 三、分组活动,体验特征 1.教材第35页做一做第1题。 (1)让学生拿出长方体和圆柱,放在桌面上玩一玩,使学生发现圆柱会“轱辘”,然后教师说明,圆柱可以滚动。

(人教小学数学一年级)第一单元第一课认识图形(二)第一课时-教案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认识图形(二)(1) 教学设计 课题认识图形(二)(1)单元第一单元学科数学年级一年级 学习目标1.通过直观使学生知道长方形、正方形的形状和边的特点. 2.通过实物让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 3.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重点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 难点认识平面图形并区分正方形、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出示机器人图形,让同学们辨认都由哪些图形 组成. 思考:小朋友们,你们看到的这个机器人是由什 么形状组成的呢?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吧. 小结:圆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 四边形. 导入新课:你们想不想认识这些图形呢?接下来 我们一起学习《认识图形(二)》第一课时. 通过出示机器 人图形,让学 生从中自己发 现都有哪些图 形. 让学生通过简 单的机器人模型, 让学生认识图 形. 讲授新课(一)认识图形 1.认识长方形 出示长方形图片,可以让学生感觉或者让学生摸纸面地感觉,然后再看一看它有什么特点,一起说一说. 挑选出长方形 状地积木挑选 出来, 让学生自己通过 手摸、眼看,发现 问题.锻炼学生 自主学习的能 力.

巩固提升 5.认识圆形 (1)思考:你们觉得圆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2)摸一摸圆柱两边的平面你们有什么感 觉? (3)那我们用前边的方法把圆画下来吧.(指 导学生在纸上画圆). (4)指导学生将圆柱的一面放在纸上,然后沿 着圆柱画圆. (二)做一做 1.说一说 举例说一说,你身边哪些物体的面是你学过的 图形? 2.练一练 (1)同学们,你们数一数下面的蜻蜓图形里每 种图形分别有几个? (2)小鸟丢饼干啦,快帮它拣一拣,分一分 (3) 给房子涂上漂亮的颜色,记得看要求,别涂错了 哦! 我们漂亮的房子涂好了! 没有尖尖的 角,都是圆圆 的. 让学生通过举身 边的例子来说自 己平时看到的可 以画出的图形的 样子. 通过练习让学生 加深对新学的几 种图形的认识.

一年级数学上册4 认识图形(一)第1课时 认识图形(一)(1)

编号:54158543442893744576892562 学校:观音市阳沅镇普贤学校* 教师:黑白双雄* 班级:白云伍班* 4 认识图形(一) “认识图形”是学生学习“图形与几何”知识的开始,主要是从形状这一角度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和图形。为了分散难点,这一单元只安排了立体图形的认识,包含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在物体分类的活动中,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4种立体图形;二是会用同样的立体图形进行拼组;三是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科书通过对生活中的实际物体或者实物图片进行分类的数学学习活动,使学生从形状的视角初步认识物体和图形。首先直接呈现了学生熟悉的实物图,让学生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引出4种立体图形;其次通过列表的方式,让学生对4种立体图形分别进行直观地辨认、区别,使学生初步感知各种立体图形的一般形状特征;最后让学生说一说,身边哪些物体与这些形状相同,引导学生把学到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提高数学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科书安排了拼、搭的活动,以加深学生对立体图形特征的认识与理解。拼、搭活动分为两个层次编写:一是若干个相同几何体的拼搭。通过把2个同样的小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把4个同样的小长方体拼成另一个长方体或者其他几何体的操作活动,初步体会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巩固对立体图形特征的认识,培养学生用联系变化的观点看待事物的意识。二是通过“看谁搭得又稳又高(所有积木都要用上)”的活动,使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这部分内容是新增内容,而且是教科书中第一次出现解决问题的内容。教科书以“知道了什么”“怎样搭呢”“看谁搭得高”突出了解决问题的4个步骤:弄清问题——拟订计划——实现计划——回顾,从而梳理了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获得相应解决问题活动的基本经验。 学生认识立体图形,是源于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多数是立体的,学生学习立体图形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教学时,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设计富有童趣的语言,如:从玩积木开始引入,让学生带着问题玩积木。“看看这些图形中你认为哪种图形最淘气”“哪种图形比较淘气”“哪种图形最乖”“说说你的理由”,让学生在充满童趣的语言中去观察、比较,从而发现、总结、归纳出每种图形的特征。了解每种图形的特征是正确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的依据。 1.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意识和能力。例如,可以让学生观察身边的物体分别是什么形状的,哪些物体的形状相同等。 2.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操作的机会,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形成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 3.要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要鼓励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利用已有知识发现新知识;要注意保护和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

图形的旋转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23.1 图形的旋转(1)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什么叫旋转?旋转中心?旋转角? 2.什么叫旋转的对应点? 教学目标 了解旋转及其旋转中心和旋转角的概念,了解旋转对应点的概念及其应用它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通过复习平移、轴对称的有关概念及性质,从生活中的数学开始,经历观察,产生概念,应用概念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重难点、关键 1.重点:旋转及对应点的有关概念及其应用. 2.难点与关键:从活生生的数学中抽出概念. 教具、学具准备 小黑板、三角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完成下面各题. 1.将如图所示的四边形ABCD平移,使点B的对应点为点D,作出平移后的图形. 2.如图,已知△ABC和直线L,请你画出△ABC关于L的对称图形△A′B′C′. 3.圆是轴对称图形吗?等腰三角形呢?你还能指出其它的吗? (口述)老师点评并总结: (1)平移的有关概念及性质. (2)如何画一个图形关于一条直线(对称轴)?的对称图形并口述它既有的一些性质.(3)什么叫轴对称图形? 二、探索新知 我们前面已经复习平移等有关内容,生活中是否还有其它运动变化呢?回答是肯定的,下面我们就来研究. 1.请同学们看讲台上的大时钟,有什么在不停地转动?旋绕什么点呢??从现在到下课时钟转了多少度?分针转了多少度?秒针转了多少度? (口答)老师点评:时针、分针、秒针在不停地转动,它们都绕时针的中心.?如果从现在到下课时针转了_______度,分针转了_______度,秒针转了______度. 2.再看我自制的好像风车风轮的玩具,它可以不停地转动.如何转到新的位置?(老师点评略)

3.第1、2两题有什么共同特点呢? 共同特点是如果我们把时针、风车风轮当成一个图形,那么这些图形都可以绕着某一固定点转动一定的角度. 像这样,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点O转动一个角度的图形变换叫做旋转,点O叫做旋转中心,转动的角叫做旋转角. 如果图形上的点P经过旋转变为点P′,那么这两个点叫做这个旋转的对应点. 下面我们来运用这些概念来解决一些问题. 例1.如图,如果把钟表的指针看做三角形OAB,它绕O点按顺 时针方向旋转得到△OEF,在这个旋转过程中: (1)旋转中心是什么?旋转角是什么? (2)经过旋转,点A、B分别移动到什么位置? 解:(1)旋转中心是O,∠AOE、∠BOF等都是旋转角. (2)经过旋转,点A和点B分别移动到点E和点F的位置. 例2.(学生活动)如图,四边形ABCD、四边形EFGH都是边长为1的正方形. (1)这个图案可以看做是哪个“基本图案”通过旋转得到的? (2)请画出旋转中心和旋转角. (3)指出,经过旋转,点A、B、C、D分别移到什么位置? (老师点评) (1)可以看做是由正方形ABCD的基本图案通过旋转而得到 的.(2)?画图略.(3)点A、点B、点C、点D移到的位置是点E、点F、点G、点H.最后强调,这个旋转中心是固定的,即正方形对角线的交点,?但旋转角和对应点都是不唯一的. 三、巩固练习 教材P65 练习1、2、3. 四、应用拓展 例3.两个边长为1的正方形,如图所示,?让一个正方形的顶点与另一个正方形中心 重合,不难知道重合部分的面积为1 4 ,现把其中一个正方形固定不动,?另一个正方形绕其 中心旋转,问在旋转过程中,两个正方形重叠部分面积是否发生变化??说明理由.分析:设任转一角度,如图中的虚线部分,?要说明旋转后正方形重叠部分面积不变,只要说明S△OEE`=S△ODD`,那么只要说明△OEF′≌△ODD′. 解:面积不变. 理由:设任转一角度,如图所示. 在Rt△ODD′和Rt△OEE′中 ∠ODD′=∠OEE′=90° ∠DOD′=∠EOE′=90°-∠BOE OD=OD ∴△ODD′≌△OEE′ ∴S△ODD`=S△OEE` ∴S四边形OE`BD`=S正方形OEBD=1 4 五、归纳小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 本节课要掌握: 1.旋转及其旋转中心、旋转角的概念.

一年级数学认识平面图形

一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单元第一单元 第 1 课时 课题认识平面图形 教学内容教材第2页例1 教学目标 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五种平面图形,能识别和 辨认这些图形。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重点:初步认识这些几何图形,形成一定的空间观念。 难点:感受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在生活中的存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三棱柱等模型 教学过程修改 一、情境导入 1.课件展示由各种平面图形组合成的图片,如:小树、鱼、火箭、轮船、 小狗等。(学生欣赏这些美丽的图画,并说出图片名称) 2.课件画面定格在完整图片里。 师:“这么多美丽的图画,其实是由很多平面图形拼成的。同学们想不 想认识这些图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些图形。(板书课题:认 识平面图形) 二、探究新知 1.课件展示(师并解说):小猫咪来到我们班,带来四个物体娃娃(即长 方体、正方体、圆柱、三棱柱)。(学生说出放大的认识的物体名称) 2.回忆立体图形:师出示长方体、正方体、三棱柱、球等立体图,并 贴在黑板上。(学生说名称) 出示画片。 3.用“体”分离出“形”。 (1)用“体”猜“形”:课件演示物体娃娃掉地板上,留下脚印,学生猜 测脚印形状。课件演示证实。 (2)用“体”描“形”。“能用什么办法把它的脚印留在纸上?” 课件演示小猫咪所用的方法。

①小组说一说物体的脚印的样子,再小组汇报,证实猜测。 ②学生试说用“体”描“形”的方法。观看着小猫咪的方法:印、描、剪等,小组合作把面留在纸上。 4.欣赏作品,说图形名称,并说出是从什么物体上找到的? (1)动画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三棱柱等模型,白纸、印泥、彩笔等。 (2)通过看一看、摸一摸、画一画等操作活动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形四边形和圆,经历从“体”抽象出“面”的过程,体会“体”与“面”的联系变换。 (3)请你说说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形四边形和圆可以分成哪几类?为什么可以这样分? 让学生在比较中进一步找到他们的区别和联系。 5.找一找,说一说,在我们的教室里,哪些物体的面是今天我们学过的图形?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它们?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3页“做一做”的第1题。 2.完成教材第3页“做一做”的第2题。 3.完成教材第5页“练习一”的第1、2、3题。 四、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自由发言)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平面图形,下面我们要和这些图形说再见了。老师报一个,请你找到它和它再见,把它放回学具袋里。 五、布置作业 黄冈小状元第1页 六、板书设计 认识平面图形 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圆三角形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图形(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认识图形(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认识平面图形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页例1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能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能正确辨认和区分这些图形。 2.通过拼、摆、画、折、找等活动,使学生能直观地初步感知平面图形的特征和平面图形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在经历观察、比较,描画活动过程中,让学生感悟到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区别。丰富学生的直观体验,发展空间观念。 4.在亲身经历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体会到到生活中处处存在着数学,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从而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探求新知的兴趣。 教学重点: 能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从立体图形中“拓”出面、借助“拓”出的面认识平面图形;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积木、立体图形物体和平面图形卡片、钉子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一)课件呈现主题图:小朋友,你们喜欢搭积木吗? (二)哪位小朋友来说一说:你们都分别有哪些形状的积木呢?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从学生平时喜欢的积木入手,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知的学习过程,进一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动手操作,认识平面图形 (一)师生互动: 1.你有什么方法能在纸上得到这些立体图形的“面”呢? 2.学生动手操作,利用不同形状的物体在本子上描、画、印、拓出各种平面图形,小组交流自己画图的过程与方法。 3.点明课题:认识平面图形 (二)认识长方形 1.课件呈现长方形:你是从哪一种形状的物体得到这种图形的? 2.让学生在长方体物体上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 3.谁能帮这样的图形取个名呢?板书:长方形。 (三)认识正方形和圆 (1)教师指着贴在黑板上的正方形和圆问:这些图形又分别是用哪一种物体的面画出来的?在这些物体的面上,还能找到这样的图形吗?像这样的图形又分别叫什么呢?(在相应图形处板书:正方形、圆)

第1课时 平面图形的认识与测量((最新教案)

第6单元整理和复习 2.图形与几何 第1课时平面图形的认识与测量(1) 【教学目标】 1.通过分类、比较、辨析,使学生巩固直线、射线、线段和各种角以及垂线和平行线的有关知识,进一步认识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能画出相应的图形。 2.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判断的能力及空间观念。 3.通过学生自主整理的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将分类、比较、辨析的内容进行整理、归纳,突出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从今天起,我们复习图形与几何初步知识。这节课先复习线与角及平面图形的知识(板书课题)。通过复习,我们要进一步认识线段、射线和直线的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进一步认识角和角的分类,能比较熟练地用量角器量角和画角,平面图形的分类。 二、归纳整理 1.复习直线、射线、线段。 课件出示问题1:直线、射线和线段有什么区别?

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有几种位置关系? (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2)指名学生汇报。 (3)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①用直尺把两点连接起来,就得到一条线段;把线段一端无限延长,可以得到一条射线;把线段两端无限延长,可以得到一条直线。 教书板书: ②直线、射线、线段的区别与联系: 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予以板书: ③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予以板书。 ④组织学生做教材第86页第2题第(Ⅰ)小题。 指名学生回答,订正。 2.复习角。 课件展示问题2:我们学过的角有哪几种?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2)指名学生汇报。 (3)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②角的大小要看两边叉开的大小,叉开得越大,角越大。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所画出的长短没有联系。 (4)组织学生练习:教材第86页“做一做”。 (5)指名学生汇报,订正。 3.复习三角形、四边形、圆。 课件出示问题3:说一说什么是三角形和四边形?圆有什么特点? ①学生分组议一议,相互交流。 ②学生汇报。 ③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并板书

23.1 图形的旋转(第一课时)

23.1图形的旋转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旋转、旋转中心及旋转角的概念. 2.理解旋转的对应点概念,学会判定图形旋转后的对应点的位置.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旋转及对应点的有关概念. 难点:对数学中的旋转现象的探索. 教学过程(教学案) 一、情境引入 在日常生活中,同学们经常会看到钟表的指针在不停地转动,电风扇通电后,电风扇的叶片在飞快地转动.教师多媒体演示图23.1-1和图23.1-2(见教材P59)等.提出问题:通过观察,以上这些现象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它与我们以前学过的图形的轴对称、平移有区别吗? 学生通过交流、讨论,得出结论:钟表的指针,电风扇的叶片等是物体绕定点转动的. 二、互动新授 1.指出旋转的概念,及旋转中心、旋转角、对应点的定义. 2.出示P59“思考” (1)学生交流、讨论后,得出结论:从3时到5时,时针转了60°. (2)教师说明:图23.1-1中,时针在旋转,表盘的中心是旋转中心,旋转角是60°,时针的端点在3时的位置P与在5时的位置P′是对应点. 3.提出问题:等边三角形绕着它的中心至少要旋转多少度,才能与自身重合? (1)学生动手操作后,交流,讨论. (2)教师分析:等边三角形不管是顺时针还是逆时针绕着它的中心旋转120°,都可以与自身重合. 三、课堂小结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积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丰富的生活中的旋转现象作为情境引入,这一活动的设计,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再让学生说出它们的共同点,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索新知的兴趣.教师在提问时需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考、分析的习惯,将“创设情境”有机地与教学结合起来,这样可以更有效地为教学服务.问题情境的创设不能流于形式,而应更多地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多从学生的角度来设计、创造.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确有关的对应点、对应角、对应线段都是以原图形中的点、角、线段为基准、寻找旋转后的对应点、对应角、对应线段的. 导学案 一、学法点津 学生通过复习平移、轴对称的有关内容,把旋转与平移、轴对称进行比较学习,并通过练习、交流、总结旋转与平移、轴对称的异同点,从而加深对旋转及其特征的理解. 二、学点归纳总结 1.知识要点总结

图形的旋转(第1课时)

课题:图形的旋转(第1课时)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三章“23.1图形旋转”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实例认识平面图形的旋转; 2.经历探索图形旋转性质的过程,体验和感受图形旋转的主要特征,理解图形旋转的基本性质; 3.会根据旋转的性质作出一个图形的旋转图形,并能根据所学旋转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 三、教学重点 认识平面图形的旋转和掌握旋转的基本性质及旋转性质的运用 四、教学难点 探索旋转的基本性质 五、教学方法 通过观察、实际操作,认识图形的旋转,理解图形旋转的性质 六、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七、教学过程 活动一:观察体验,认识平面图形的旋转 1.情境引入:(多媒体课件展示) 情景1:天上飞着的飞机。 问题:飞机在进行什么运动? 情景2:美丽的剪纸图片。 问题:剪纸艺术运用了我们数学中的什么知识? 情景3:转动的时针、转动的电风扇、汤秋千。 问题:上面情景中的转动现象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2.思考:在数学中我们如何定义旋转呢? (自学课本第56页,在课本上画出旋转的概念,以及旋转中心、旋转角和对应点的定义,点出关键词.) 设计意图:通过情景复习已学过的两种图形变换的方式——平移和轴对称,并通过动画情景引入新课——图形的旋转,让学生在通过对生活中旋转的事例的共同特征的归纳,进一步理解图形旋转的意义,然后再根据自己的理解自学课本,得出旋转的概念。 活动二:旋转定义的应用(学习提示:独立完成下列各题后小组讨论) 1.下列现象中属于旋转的有( ) ①地下水位逐年下降;②传送带的移动;③方向盘的转动;④水龙头开关的转动;⑤钟摆的运动;⑥荡秋千运动.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2.钟表的分针匀速旋转一周需要60分钟. (1)指出它的旋转中心; O (2)指出它的旋转方向; (3)经过15分钟,分针旋转了多少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