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语言石化现象成因及应对策略

浅析语言石化现象成因及应对策略
浅析语言石化现象成因及应对策略

浅析语言石化现象成因及应对策略

Causes of Fossilization and Rules to Avoid Fossilization

院系:外国语学院

专业:学科教学(英语)

姓名:吴忠通

学号:310045108027

浅析语言石化现象成因及应对策略

Causes of Fossilization and Rules to Avoid Fossilization

摘要:语言石化现象是中介语最主要的特征,而在第二语的习得过程中,中介语言是一个普遍且不可避免的现象,所以对中介语石化现象的研究很有必要。本文首先介绍了语言石化的概念,然后分析了语言石化现象形成的原因,最后根据语言石化现象出现的这些原因提出了一些避免石化现象的应对策略。希望通过该研究,可以使广大的语言学习者能更好地学好第二语言。

关键词:石化;中介语;成因;应对策略

Abstract: Fossilization is one of the most significant features among interlanguage, and interlanguage is an inevitable phenomenon in the process of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Therefore, it’s very necessary to make a research into the phenomenon of fossilization. This thesis will first introduce the notion of fossilization, then analyze the causes of fossilization, and finally put forward some strategies to avoid fossilization according to those causes. The author expect the research in this thesis can help lots of language learners better learn the second language.

Key words: fossilization; interlanguage; causes; strategies

很多外语学习者在外语学习中经常会有这样的困惑:学了十几年的外语了,怎么现在想要提高但却总感觉到自己的外语水平仍然还是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仍然停滞不前?怎么自己的外语越学水平越低呢?以上所描述的现象就是人们在外语学习的过程中常常会经历的一个过程。这些现象就是第二语言学习中的石化现象(fossilization)。语言石化现象反映出了语言学习者在学习目的语种的不足之处,并很大程度地牵制其目的语熟练程度的进一步提高。因此,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或杜绝语言石化现象,提高学习者目的语水平,是值得研究和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中介语和语言石化现象概念

在1969年的剑桥国际会议上,著名语言学Larry Selinker最早提出了中介语的概念,并在1972年的他所发表的论文中第一次正式使用“interlanguage”来指称中介语这个术语。从此,中介语作为语言学及语言教学中的术语而诞生了。中介语又称过渡语、语际语,它是第二语言和外语学习者在学习语言过程中产生的一种语言,不同于母语(native language)和目标语(target language),但同时又具备母语和目标语的特征,是介于两者之间、尚存在一定缺陷或还不是很地道的语言,是处于本族语和目的语之间的连续体或临界体(《语言教学及应用语言学词典》,2005)。通过上述定义可以得出中介语以母语为出发点,逐渐向目标语靠近具有系统性、过渡性、可变性、创造性、渗透性、反复性及石化性等特点。每个外语学习者都要不可避免地经历中介语阶段,才可能达到如本族语者般熟练使用目的语的水平依据。Selinker经研究发现,高达百分之九十五的外语学习者学到一定程度后,就不再像学习的最初阶段稳步地提高,而是处在一种原地不前的徘徊状态,且可能伴有逐渐退步的趋势。Selinker在1972年将该现象命名为石化现象,又称之为语言僵化(fossilization),并在1996年将其定义为:“语言石化现象是指外语学习者的过渡语中一些语言项目、语法规则和系统性知识趋向

于固定下来的状态, 年龄增长和学习量的变化对改变这种固定状态不起作用。石化结构一般以潜在的方式存在, 甚至在表面上似乎已经清除了以后, 还是会在过渡语的使用中出现。”

虽然石化现象经Selinker提出后在二语习得领域得到了广泛的认同,但不同的学者对石化现象有着不同的认识,因此对石化概念的界定也就有所不同。例如Lowther认为“石化现象指一个人的目的语不能达到本族语者的水平”。Rod Ellis 则认为“作为中介语过程中的一部分,语言石化在中介语发展过程中的某一时刻产生,因而导致石化了的错误出现”。Sharwood Smith认为:“石化现象指对语言的大量接触与重复练习不再有任何进展这一过程”。Han对各种定义作出批判性的评价,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即把石化视为一种在语言系统某些部分发生的过程,一种学习者在有持续的目的语输入、充足的学习动力和充分的练习机会情况下依然发生的过程。

虽然石化现象在不同人的眼中有着不同的理解,但在学术界都普遍认同中介语石化现象是二语学习者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常见问题。40多年来, 不少研究者认真探讨了其形成原因。探讨得出的各种理论都能对语言学习的某个方面做出解释, 但也都有解释不了的问题。作者认为在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中, 所出现的中介语的石化现象是多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中介语石化现象成因分析

由于二语习得中的中介语的石化现象是Selinker提出的,这位语言学家也提出了他自己认为的原因,分别是以下五点:(1)母语迁移(languge transfer);(2)培训转移(transfer of training);(3)学习策略(strategies of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4)交际策略(strategies of second language communication);(5)目的语过渡概括现象(overgeneralization of TL linguistic material)。其他语言学家也分别提出了各自的观点,Lenneberge(1967)和Lamendella(1977)从生物成长的角度提出了语言石化现象的内因说;Schumann(1976)以社会文化差异及其造成的心理差距为基础提出了语言石化现象的外因说;Vigil和Oller(1976)提出了石化现象的交互作用说。Krashen(1985)、Ellis(1994)等学者也从不同的角度探讨过石化现象的成因。除了国外的学者对中介语石化现象的成因有过探究之外,许多国内语言学者也对石化现象非常感兴趣,也就该问题展开了深入细致研究,但由于语言石化现象起因颇为复杂,目前语言学界对石化现象的真正原因还没有一个非常权威的结论,笔者通过查阅大量相关文献,在结合自己多年来学习外语的经验,认为引起中国外语学习者中介语石化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

1.生理因素

(critical period 著名语言学家Lamendella在1977提出了著名的“关键期假说”hypothesis)。该理论认为人脑中有一个专门管理语言习得的机制,它可以讲外部输入的语言知识通过语法规则内化而成为学者这的语言能力,但这种习得机制到了青春期或“关键期”就会自然消失,因此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就会进入停滞阶段,石化现象也就由此产生了。当前国内外语教学的实际情况确实学生进入中学后才开始接触外语,语言学习的最佳年龄是青春期(puberty)之前,一旦过了青春,由于大脑功能的单侧化导致大脑可塑性的损失,语言自然习得的能力也就丧失了。目的语学习者开始学习外语时,大多数人已经错过了语言习得的关键期,换

句话说,他们的母语语言系统已经深深根植于大脑之中,这就是造成目的语学习者外语中介语石化生理上的原因。

2.心理因素。

关键期假说在某种程度上解释了不同年龄段的学习者在语言习得成效上的差异,却未能解释学习者的内部心理过程。Schuman从心理学的角度解释外语学习者的心理变化,认为在青少年时期,生理、情感、认知方面的变化会让他们产生一种防范心理来抵制业已建立起来的自我价值和观念,这种防范心理会一直持续到成年。根据Schumann的理论,如果学习者的社会文化与所学语言的文化差异很大,学习者就会在社会和心理方面与目的语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样在语言处理过程中,记忆和输入的操作过程就会受到限制。这种限制就如同在缺乏语言环境和语言条件下学习的外语学习者,语言的输入以及对输入的处理过程都极其有限。处于这种情况下的学习者只能依靠内部输入,也就是母语和自己的中介语来处理语言。由于长期以不完善的中介语为基础来处理语言,也就出现了中介语的石化现象。

3.语言因素

外语习得是在已会本族语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本族语对目的语的学习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在研究中,语言学家将此称之为语际迁移(interlingual transfer)。单纯从语言的角度,引起中介语石化的主要救赎就是语际迁移。“语言迁移”的概念是Lado(1957) 在他的著作《跨文化语言学》中提出来的,他认为,在第二语言习得的环境中,学习者广泛地依赖已经掌握的母语,并经常把母语中的语言形式、意义和与母语相联系的文化迁移到第二语言习得中去。迁移又分正迁移和负迁移,前者有利于第二语言习得,而后者阻碍第二语言习得,形成石化。例如:研究发现,中国人和日本人在学习英语时,总是避免使用定语从句,原因是他们母语中没有对等结构。又如中国人用英语道歉时,倾向于过分使用表达后悔的话语,因为他们把母语中的标准迁移到了外语中。

4.策略因素

在二语习得的过程中,主要涉及到学习策略(strategies of learning)和交际策略(strategies of communication)。以上两种策略都与中介语的石化现象有一定关系。一般认为,学习侧率是指语言学习者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运用的某些特殊的方法和手段,是学习者获取、存储、提取和处理信息的方法和步骤。著名语言学家Ellis(1944)研究发现大部分学习策略是间接地影响语言学习的,而有些学习策略却可以直接地影响语言学习,例如词汇和语法项目的背记策略等等。外语学习者在发展他们中介语的过程中,总是运用各种各样的学习策略。例如省略错误反映了学习者在某种程度上简化了学习任务,忽视了他们还为掌握的语法特征。所以如果学习者运用学习策略不当,就容易造成中介语石化现象的出现。外语学习者在外语学习过程中使用该门外语进行交际时,常常会由于知识缺乏而使用各种各样的交际策略。比如学习者可能会避免使用拿不准的词,像动词“make”。他们可能会用“ask”代替“make”,因为“make”特殊,后面跟动词原形做补语,而“ask”是规则动词,后面跟不定式,所以较容易掌握。又如: 目标语中有一个学习者不知道的词,他们很可能会从母语中或其他目标语中“借”一个意义相近的词,象用“worm”代替“silkworm”,或者他们会尽量解

释单词的意思,甚至构建一个全新的单词,像用“picture place”代替“art gallery”。正如Selinker(1982)所指出,交际策略应该对学习者的错误负责。所以如果过分依靠交际策略,就会造成中介语石化。

5.环境因素

在中国这个特殊的环境中,外语学习是在课堂上完成的,而不是在日常生活中学到的。学生除了每天(有些是隔几天)在课堂上接触到有限的45分钟的英语外,其他时间都处于汉语环境的包围之中,所看、所听、所说、所想无不打下汉语深深的烙印。由于所学语言的输人量有限,且无法与目的语群体进行有效的接触,说出来的英语充满汉语腔调和只有中国人才听得懂的Chinglish,开口便是How are you, Teacher Zhang . Where are you going?之类的中介语,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6.文化因素

语言是一种文化,文化又是语言的载体,文化借助于语言来实现,每种文化都有它独特的内涵,文化的不同影响着外语学习者的第二语言习得。根据John Schumann(1978)的文化合流模式(Acculturation Model),各种社会和心理因素影响着学习者适应目的语文化的程度,从而影响第二语言习得。如果学习者所习得的目标语文化与本族语文化差异大,那么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就大,学习者易对目的语产生低触心理,文化适应程度就低,输入的语言不能内化,第二语言习得程度就会相应的降低。中华民族与西方民族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受地理环境、人文环境、宗教信仰、生产活动等因素的影响,在哲学思想上、价值观念上、甚至风俗习惯上形成了巨大的相异性,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无不打上该民族文化的烙印。从思维方式上说,中国人习惯于整体思维、具象思维和迁回型思维,而西方人习惯于分析性思维、抽象思维和直线型思维。表现在语言上,特别是在会话或写作的语篇组织上,中国学生往往喜欢由远到近、由外及里、由个别到一般,在主要信息前面堆砌大量的辅助性语言,欣赏那种层层剥笋、画龙点睛式的语篇风格。西方人则相反,说话、写作喜欢直来直去,开门见山,重要信息放在句首,然后才辅以解释说明。由此而产生了数量众多的中式英语句子,从而使得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石化现象及其普遍。

三.避免石化现象的应对策略

通过前文对石化现象及其成因的分析可以知道石化现象是外语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障碍。因此,必须深入思考制定出一系列应对石化现象的策略和方法,使外语学习者能够更加顺利快捷地学好一门外语。下面笔者尝试探讨了一些应对石化现象的一些策略。

1.树立积极的语言学习态度

促进二语习得的很重要因素的一个因素就是积极的学习态度。我们都知道,在外语学习的初期,外语学习者们的外语成绩通常都很好,其主要原因就是对外语的好奇感和新鲜感,外语学习充满信心,自然就积极主动并能取得较大的进步。但越往后面学,很少的学习者能够保持一开始的成绩,这是因为很多外语学习者一旦交际的目的达到以后,学习者可能会感觉外语能达到交际的目的就行了,于是对外语就失去了热情,这时候最容易产生石化现象。正是在这种时候,学习者

一定要树立积极的态度,决不能消极冷淡地对待外语学习。而是应该继续保持以往的热情,才能更好地促进二语习得,尽可能避免或减小石化程度。

2.充分利用所学语言

目前国内的外语学习都是一种简单的输入式学习,而对目的语的输入简直是少之又少,所学的外语并没有发挥它的作用。但语言的输出对语言习得同样有积极意义。单纯的语言输入对语言习得是不够的,学习者应该利用一切机会使用语言。在语言输出中,学习者同时在检验有关目的语的结构和意义的假设。另外,学习者还能够获得修正假设的至关重要的反馈。借助反馈,学习者会修正假设,进行再次尝试。通过语言输出,学习者还可以提高语言的流利度、自然度和准确度。积极的语言输出能提高学习者的语言流利度和准确度,使学习者越来越接近目的语的标准。

3.强化学习的动机

动机是人们学习新事物成功与否的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在语言学习中也不例外,而且学习动机在语言学习的诸多因素中起到了最主要的作用,是最具能动性的因素,也是语言学习获得成功最重要的要素之一。学习动机通常可以分为工具型动机(instrumental motivation)和融合型动机(integrative motivation)。为谋职或提高自己的修养,通过考试等而产生的学习动机是工具型动机。为参加目的语社团的生活而熟练掌握语言的愿望是融合型动机。如果单纯怀有工具型动机,学习效果将大打折扣。因此,在学习语言时要适时调整自己的学习动机,即要有工具型动机也应该培养强烈的融合型动机。学习者只有本着了解目的语文化的态度,才能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事半功倍。

四.结语

通过上述的讨论,我们可以看出石化现象是外语习得中比不可少的一个阶段,并且对我们的语言学习有很大的影响。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对石化现象无计可施,只要我们深入分析其原因,在根据具体情况仔细思考,石化现象还是可以消除和降低其严重程度的。这就要求广大的外语教学工作者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多多观察外语学习的情况,即使发现问题并即使制定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并和外语学习者一起提高外语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是外语学习者的外语水平得到实质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白慧洁,中介语石化现象探究[J].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9)

[2] 徐朝莲,中介语石化现象的成因[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3] 卢书娟,中介语石化现象成因探析[J].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1)

[4] 陈军向,语言石化现象:原因与对策[J]. 牡丹江大学学报2008(12)

[5] 代锦霞,语言石化现象研究[J]. 辽宁行政学院报2010(8)

[6] 刘丽,冯光华,英语石化现象成因及应对策略[J]. 科技文汇2008(10)

[7] 吕丽芳,浅议中介语的石化现象[J]. 文化教育2009(3)

[8] 吕芳,吕喜平,浅议中介语石化现象及其应对策略[J]. 山西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研究生论文专刊2008(11)

[9] 张志祥,夏小维,浅析中介语石化内外因及应对策略[J]. 长沙通信职业技术

学院学报2008(9)

[10] 王淑君,浅谈中介语石化现象及应对措施[J]. 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2)

中介语石化现象分析及应对策略

中介语石化现象分析及应对策略 【摘要】石化现象是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一种常见的现象,在分析总结石化现象产生的原因后,本文探讨了减少石化现象出现采取的策略,旨在帮助学习者提高第二语言的学习效率。 【关键词】中介语;石化现象;第二语言学习 一、中介语及其特点 1.中介语的定义。S. Pit Corder和Larry Selinker在1972将中介语定义为:一种介于母语和目标语之间的过渡性语言系统。戴炜栋在2002年提出,第二语言学习者产出的语料,无论正确与否都可以看作是母语与目标语之间的连续体。 2.中介语的特点:系统性与可变性。系统性指的是,中介语从一个阶段发展到另一个阶段遵循一定的顺序。就像学习母语一样,第二语言学习者也是利用习得的语言系统进行交流。可变性是指,像其他语言一样,中介语也是不断变化的。导致中介语变化的原因有很多,包括语言本身、语言学习环境、母语的干扰、学习者学习语言的能力、动机等因素,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相互作用促使中介语处于不断的变换之中。 二、石化现象 石化现象是中介语的第三个特点,在第二语言教学中,语言石化现象指在第二语言和外语教学中,一个时不时会出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正确的语言特征成为了一个人说或写一门语言的方式的一个不变的部分。在第二语言学习中的不正确的发音、词汇选择以及语法都有可能固定下来被石化。戴炜栋指出,有时候石化现象会暂时消失,但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又会再次出现,这被称为“倒退”。在仔细分析石化现象本质的基础上,语言学家们把石化现象分为两种:永久性石化(permanent fossilization)和暂时性石化(temporary fossilization)。从根本上讲,暂时石化其实是一种“稳定化”,它是石化现象的先兆。在这一过程中,如果不给予足够的重视,暂时石化就有可能变成永久石化,从而导致学习者学习的停滞或倒退。 三、产生石化的原因 1.内因 ①学习动机。人们普遍认为,学习动机积极、良好的学习者其学习效果明显好于其他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中,动机指的是学习者内心长久稳定的一种学习态度。Gardner和Lambert指出,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可分为:综合性动机

浅析索绪尔语言观.

应用语言学 期末作业 题目:浅析索绪尔语言观 学生姓名:温馨月 学生学号:15503001 学院名称:文学院 专业名称:课程与教学论(语文)指导教师:于全有 二零一六年八月

浅析索绪尔语言观 摘要:索绪尔是一个敏锐的天才语言学家, 他通过自身的积累、思考, 并在与其他语言学家的学术交流中受到启发, 提出了自己系统的语言学观: 言语活动、言语、语言及其联系; 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 语言的历时性与共时性; 语言的句段关系和联想关系。索绪尔语言学观的问世,不仅影响20世纪的语言学研究,而且也深刻影响着其他人文学科研究。 关键词:背景;言语与语言;共时语言学与历时语言学;影响

目录 引言 (1) 一、索绪尔语言观产生的背景 (2) (一)德克海姆的现代社会学 (2) (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 (2) (三)惠特尼的语言学新认识 (2) 二、索绪尔语言观的具体内容 (3) (一)言语和语言 (3) (二)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 (3) (三)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 (4) (四)句段关系和联想关系 (4) 三、索绪尔语言观的影响 (5) (一)对语言学发展的影响 (5) (二)深远的学术价值 (5) 结语 (6) 参考文献 (7)

引言 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是本世纪最著名、影响最深远的语言学家之一。他提出的把语言当作一个共时的静态的符号结构系统来研究的语言思想,扭转了语言学的历史走向,开拓了现代语言学的新格局,从而使语言学在20世纪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他提出了自己系统的语言学观: 言语活动、言语、语言及其联系; 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 语言的历时性与共时性; 语言的句段关系和联想关系。索绪尔语言学观的问世, 不仅影响了 20世纪的语言学研究, 而且也深刻影响着其他人文学科研究由他的学生根据他讲课的笔记整理而成的《普通语言学教程》(1916)是现代语言学中的一部经典著作,这部称之为语言学“圣经”的著作以它新颖而独特的思想引起了广泛的反响,索绪尔也因此被誉为“现代语言学之父”。

浅析语言的演变

浅析语言的演变 社会语言学中语言的演变是引人注目的话题,我认为语言是离不开社会的,社会的变化对语言的演变有着重大的影响。语言的演变虽然与社会变化有关,但并不是同步而行的,语言变化是缓慢的,有规律的一步一步地变化,以下我将从语言的起源、语言的演变来论述。 一、语言的起源 对于语言起源这一问题,不断有学者提出各种各样的假说。如感叹说、契约说、进化说、约定俗成说等。起源于恩格斯的劳动说最具影响力,被现代许多语言学教材当作语言起源的根本原因。 二、语言演变的原因和特点 语言是人们的交际工具。现代文明的发展推动着社会的前进,而人是社会的主体。社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的思维模式,做事方法和知识范围,而作为人们思想交流的工具,语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 (一)语言演变的原因 1.外部原因:社会、人际交流是语言演变的基本条件 (1)社会、人际交流和社会的发展。 (2)人类认识能力、思维能力的发展。 (3)宗教的影响。 2.内部原因:语言中各种因素的相互影响语言的演变 语言是形式和意义的结合体,而且形式和意义之间的结合是任意的,这种任意性决定了语言符号变化的可能性。 语言又是一个系统,各个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一个要素或一个系统发生变化,必然会引起其他要素、其他系统的变化。 (二)语言演变的两大特点:

1.渐变性 是指语言的发展不像火山爆发、暴力革命那样的突变,而是一种逐渐变化的过程。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们无时无刻不在使用,所以这就需要语言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同时,日益增长的交际又需要不断地促使语言发生变化,这两个对立的要求决定了语言不可能发生巨变、突变,只能不断变化。 2.不平衡性 是指语言的发展变化不是均衡的、匀速的,而是不平衡的。这主要变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语言系统发展变化不平衡。第二,同一系统中的某个语言现象发展也不平衡。第三,语言变体发展变化不平衡。 三、语言的演变 语言的演变在语音、语法和语义等语言内部的各个组成部分中缓慢的进行着。 (一)语音的演变 1.方言和亲属语言 方言和亲属语言的不平衡使同一语言在不同的地区表现出差异,这些差异往往代表着某一语言现象的不同发展阶段,从中间就可以看出语音发展的过程,如汉语中的一种尖音现象和团音现象。 2.记录了语音的文字 文字是记录语音的书写符号,特别是拼音文字,是以语音形式记录的文字,文字相对具有保守性,语音起了变化,往往文字还是老样子。 3.汉字是以语素为单位记录文字的。 4.从古代的介词中可以看出语音的变化。 (二)语法的演变 1.组合规律的发展

浅析英语借词现象在汉语中的表现

浅析英语借词现象在汉语中的表现 我们对现有汉语的研究,能清楚描述出汉语语言的结构,但是这种描述是远远不够的,语言并不是静态存在的,它的存在与发展往往处在动态之中,即:发展与衍生之中。本文将对汉语流行语进行研究,分析其灵活而又多变的社会体现。 新中国建立初期,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但是由于特定的历史环境,手苏联老大哥的影响,政策向苏联“一边倒”的同时,语言也受到俄语的影響,产生出大量的借词现象,如“文化宫”、“集体农庄”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对外政策逐步开放,英语逐渐成为世界性的通用语言,对各国语言影响重大。在这一时代背景之下,汉语中的借词现象逐步以英语为主。 本文将从各个角度对这一时期的英语借词现象在汉语流行语中的体现进行分析,了解其形成因素,分析其形成的理论依据、语言价值,预测其发展方式及规律,更好的掌握汉语与英语之间的影响及渊源。 一、英语借词现象对汉语流行语的原因 每种文字都是社会发展过程之中,记录历史事件的一种书写符号,只有适应历史的特点才能完成相应的语言交流、传承的任务。随着社会的发展,新事物、新现象、新科技不

断出现,人们的认知不断被刷新,与此同时,文字或语言的发展也要随之发生转变,大众需求也要顺应时代的潮流,发生改变等,这一系列的因素,都是借词出现在汉语流行语中的必然条件,这一现象的出现,也就顺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 1.发展的力量 什么是流行语?它是存在于某个特定的时期、特定的区域、特定的人群中,被社会大众所广泛使用的某些词语。他们的出现往往与当前的社会现象、当前从事的特定职业、固有范围等有关。因此,汉语流行语往往体现的是我国社会文化发展的真实反映。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中西方交流的日益增多,我们要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等知识,这就要求汉语与英语之间必须有所接触,有所影响等,这一系列的现象,就促成了汉语流行语中英语借此想象的产生。 2.外交的力量 任何民族的发展与进步,都不可能是封闭的、独世而存的,只有与其他民族、国家进行交流、互通有无,不断吸收其他民族的有点,摈弃吱声的不足,才能使自己不断进步、强大。在此过程之中,民族间的往来离不开语言的交流与传播,这就促使语言间的相互影响与渗透。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外交领域也在不断地扩大,接触的人群也就不断地增多,这就造成汉语与其他语言接触的频率逐步增多,范围逐步扩大。同时,传统汉语或固有的汉语流行语已经不能

2018年浅谈古代汉语词义发展演变及其原因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编辑修改,也可直接使用浅谈古代汉语词义发展演变及其原因 在词义变化的过程中,指称义素和区别性义素呈现出变换、遗传、扩大和紧缩等不同的形态。今天风林网络带来的论文就来浅谈古代汉语词义发展演变及其原因,欢迎阅读。 浅谈古代汉语词义发展演变及其原因 马克思哲学的发展观里提到事物是发展变化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语言自产生以来,经过悠悠历史长河,由于不同的历史特征、社会环境,也处在不断的发展演变之中。而语言内部的重要因素——词义,同样也处在不断的发展演变之中。 词义演变原因: 1、社会的发展是影响到词义演变的最主要因素。语言属于社会现象。 从社会存在的时候起,就有语言的存在。语言是随着社会的产生和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语言随着社会的死亡而死亡。社会之外是没有语言的。因此,要了解语言极其发展的规律,就必须要把语言同社会发展的历史,同创造这种语言的人民的历史密切联系起来研究。因此,考察词义的演变也必须与社会发展的历史紧密地结合起来。比如“民”,在殷商和西周时指奴隶。《尚书·多士》提到“成周既成,迁殷顽民”。周灭殷后,要把殷的一部分人迁到成周。此时,这些人已经成了周朝的奴隶,所以称之为“民”,又因为不服管束,称之为“顽民”。随着奴隶制经济的解体,封建制逐渐取代奴隶制,“民”由奴隶上升为自由民,社会地位提高了。“民”就有了“人民”、“百姓”的意思。此例充分说明了社会变化给词义带来的深刻变化。 2、古人的风俗习惯和对事物的认识与联想等,对词义的演变也有影响。 语言是一种系统性的事物,它深深受使用它的群体影响,无论是语言,语法,还是语义都具有约定俗成的特点。比如“羊”,古代认为是六畜中最具美味的佳肴,这种风俗习惯也在文字和字义上有所反应,出现了一批从“羊”得声的形声字和会意字,它们大多有“美好”、“善良”等义,如“祥”,从“羊”得声训为“善”。“善”从“羊”会意,训为“吉”。“美”从羊会意,古人既把羊看成是吉祥、美好的东西,它的词义经过经过抽象和引申,不少美好善良的品德和事物东都可以用“羊”来形容。比如《诗

二语习得中的中介语石化现象原因分析及教学启示共6页文档

二语习得中的中介语石化现象原因分析及教学启示 中介语石化现象是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外语学习者在学习到一定程度之后会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各个方面遇到一些难于突破的语言问题。这些问题使学习者语言能力仿佛处在一种停滞不前的状态,很难像初学者那样稳步提高,进一步发展。这种现象就是外语学习中的中介语石化现象(fossilization)。关于中介语石化现象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二语习得领域的关注。本文试图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学生英语学习的实际情况,对中介语石化现象原因作一个系统的分析,并对英语教学提出一些尝试性建议。 一、中介语理论 中介语(interlanguage)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语言学家Larry Selinker于1972年提出,指学习者在二语习得某一特定的阶段所形成的一种独立的语言体系。中介语的语言体系具有独立性。这种语言体系不同于母语和目的语,而是二者之间的过渡语,并具有母语和目标语的双重特征。中介语是学习者在习得二语时创造性使用的一种语言,学习者利用已有的母语和目的语的有关知识不断对现有中介语体系进行补充和修正,使这一体系循序渐进地向目的语靠拢,无限接近于目标语言,但完全意义上的到达目的语是不可能的。中介语具有系统性、过渡性、可变性、创造性、渗透性、反复性及石化性等特点。其中系统性和过渡性是中介语的重要特点,而石化性是最受学习者和语言学家关注的特点,也是最让大家感到迷惑的特点。 二、石化现象的涵义

Selinker(1972)提出中介语理论的同时也提出了“语言石化”的概念,用以描述语言学习的停滞现象。自从Selinker提出石化的概念以来,语言研究者不断的从各种角度对它做出了解释。Selinker和 Lamendella(1978)把它看作是控制中介语表面运用的潜在机制,学习者的中介语在还没有达到目的语的模式的时候就永久停止了,而且这一现象会发生在语言结构的所有层面和语境,与学习者的年龄和受到的指导无关。根据中介语理论的理想状态,语言习得是一个不断积累和完善的动态过程,学习者的中介语应该逐步接近、最后达到本族语水平。但大量的实验证明无论什么年龄的学习者,无论其得到多少指导,学习多么刻苦,外语学习达到一定水平后都会出现一些无法消除的语言错误,使其处于一种停滞不前的状态无法达到本族语水平,从而形成语言的僵化。这种现象出现在外语学习的任何阶段,具有普遍性。 三、中介语石化现象原因分析 中介语石化产生的原因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问题。Selinker(1972)将石化现象产生的原因归纳为五个过程:(1)母语迁移(language transfer);(2)培训转移(transfer of training);(3)学习策略(strategies of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4)交际策略(strategies of second language communication);(5)目的语笼统化(overgeneralization of TL linguistic material)。在 Selinker 的研究的基础上,Ellis(1999)把中介语石化的起因归纳为学习者的内因和外因。 1、石化内因说

语言石化现象

Fossilization in language learning 九班程莉20201238020078 Fossilization is defined as (in second and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a process occurring from time to time in which incorrect linguistic features become a permanent part of the way a person speaks or writes a language. Aspects of pronunciation, vocabulary usage, and grammar may become fixed or fossilized in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For me, what is most hard for me to overcome is grammar. For example, I can not tell wha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no less than” and “not more than” is. More often than not, I know neither. But, if my teacher emphasis the difference on purpose, I can remember it for a few days. But as time goes by, I will forget, because it has become aporia in my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For most cases, I misused the two phrases, that is to say, in my opinion, “no more than” means not equal to, while “not more than” means “just”, finally I got a big red cross from my English teacher. Then, vocabulary usage is difficult for me either. Whenever my English teacher asked me to right an easy, once it was related to” go, move” or something, what came to my brain in the first place is “walk”. “walk” has become a stereotype in my mind when writing som ething of “moving from one place to another”. Gradually, I there are various words

浅谈小班幼儿的语言发展

浅谈小班幼儿的语言发展 很多人都以为,孩子的语言不用早教,到了一定年龄他自然而然就会说话了。可事实证明现在孩子明显比过去的孩子要聪明,原因是过去的孩子的家长只顾工作,大多数幼儿是随着孩子的逐渐成长,语言能力也在逐步提升;如今的幼儿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家长在改观,认为孩子的早期语言教育训练是有必要的,所以现在的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表现方法明显高于过去。由此幼儿语言的发展将是启蒙教育中的必要课程。 小班年龄小,怎样去培养呢幼儿的语言发展?一、丰富幼儿的生活,为幼儿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要给幼儿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必须丰富幼儿的生活。因为生活是语言的源泉,只有丰富幼儿的生活,才能为丰富的语言提供良好的环境。因此,在教育工作中,我们要给幼儿创设丰富多彩的生活环境,增长幼儿知识,开阔幼儿视野,扩大加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理解,促进幼儿思维发展,培养幼儿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比如我们可以在幼儿周围找出紧密相连事与物以及大自然来丰富幼儿的生活,通过幼儿的感知来获得的一些知识,继而发展幼儿的语言。同时,要注意发展语言交往能力紧密与认知能力发展相结合,根据幼儿直观感知的特点,给幼儿创设条件、丰富生活内容,在实践中认识世界,发展幼儿语言。冬天,教师可在班上的自然科学角里,种植一些蔬菜与大蒜,让幼儿仔细观察它们的生长过程,并要求幼儿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如果有下雪,可以让幼儿去接雪花,实际观察雪花的形状,看雪景,幼儿可以观察到雪花有六个瓣,是一片片,一团团飘落下来的。引导幼儿欣赏房上、树上、地上全是白茫茫的一片,美极了。然后可向幼儿提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这白茫茫的白雪像什么呀?"有的幼儿说:"像雪白的棉花。"有的说:"像白糖。"有的说:"像厚厚的棉被。"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去形容白雪,欣赏雪景,相应地丰富了词汇。秋天是水果丰收的季节,我就给孩子们带来各种各样的水果,让他们通过触摸、闻闻、尝尝、看看等操作活动学习了“香甜”“黄澄澄”“紫莹莹”“红彤彤”“绿油油”等词语。春天,万物苏醒,在春暖花开的季节最适应幼儿种植或植物,并让幼儿观察,比较它们的异同。通过种植与照料花草,幼儿不仅丰富了知识,也陶冶了情操,使幼儿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的美,自然界千姿百态的变化。幼儿生活内容丰富了,思路也就开阔了。让他们动手、动脑、动口,在幼儿直接感知中丰富知识和发展语言。 二、合理安排组织语言活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指导幼儿进行的语言学习活动,把语言作为幼儿学习的对象,这是专门的幼儿语言教育活动,是幼儿语言教育的主要途径。这种语言教育是幼儿语言教育的主体。学习的内容可以是儿歌、诗歌、故事、词句等。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精心创设语言学习情境,引发幼儿与环境材料、伙伴及教师积极地相互作用,用专门的语言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来影响幼儿对语言活动的兴趣。小班幼儿年龄小,需要以游戏为基本组织形式进行开展,在游戏的情境中让幼儿感受。比如:我在给孩子讲故事《小兔乖乖》以后,孩子们便在表演区里选择起小兔头饰表演起故事的内容来,邀请同伴扮演小兔子,尝试着用自己的肢体动作和情绪体验表现对大灰狼的厌恶之情,在游戏过程中,小朋友们扮演的小兔子,我扮演大灰狼;然后互换角色,在表演故事过程中孩子们学到了许多本领:分配角色、变化声音等,同时提升了自己的语

浅析语言石化现象成因及应对策略

浅析语言石化现象成因及应对策略 Causes of Fossilization and Rules to Avoid Fossilization 院系:外国语学院 专业:学科教学(英语) 姓名:吴忠通 学号:310045108027

浅析语言石化现象成因及应对策略 Causes of Fossilization and Rules to Avoid Fossilization 摘要:语言石化现象是中介语最主要的特征,而在第二语的习得过程中,中介语言是一个普遍且不可避免的现象,所以对中介语石化现象的研究很有必要。本文首先介绍了语言石化的概念,然后分析了语言石化现象形成的原因,最后根据语言石化现象出现的这些原因提出了一些避免石化现象的应对策略。希望通过该研究,可以使广大的语言学习者能更好地学好第二语言。 关键词:石化;中介语;成因;应对策略 Abstract: Fossilization is one of the most significant features among interlanguage, and interlanguage is an inevitable phenomenon in the process of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Therefore, it’s very necessary to make a research into the phenomenon of fossilization. This thesis will first introduce the notion of fossilization, then analyze the causes of fossilization, and finally put forward some strategies to avoid fossilization according to those causes. The author expect the research in this thesis can help lots of language learners better learn the second language. Key words: fossilization; interlanguage; causes; strategies 很多外语学习者在外语学习中经常会有这样的困惑:学了十几年的外语了,怎么现在想要提高但却总感觉到自己的外语水平仍然还是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仍然停滞不前?怎么自己的外语越学水平越低呢?以上所描述的现象就是人们在外语学习的过程中常常会经历的一个过程。这些现象就是第二语言学习中的石化现象(fossilization)。语言石化现象反映出了语言学习者在学习目的语种的不足之处,并很大程度地牵制其目的语熟练程度的进一步提高。因此,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或杜绝语言石化现象,提高学习者目的语水平,是值得研究和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中介语和语言石化现象概念 在1969年的剑桥国际会议上,著名语言学Larry Selinker最早提出了中介语的概念,并在1972年的他所发表的论文中第一次正式使用“interlanguage”来指称中介语这个术语。从此,中介语作为语言学及语言教学中的术语而诞生了。中介语又称过渡语、语际语,它是第二语言和外语学习者在学习语言过程中产生的一种语言,不同于母语(native language)和目标语(target language),但同时又具备母语和目标语的特征,是介于两者之间、尚存在一定缺陷或还不是很地道的语言,是处于本族语和目的语之间的连续体或临界体(《语言教学及应用语言学词典》,2005)。通过上述定义可以得出中介语以母语为出发点,逐渐向目标语靠近具有系统性、过渡性、可变性、创造性、渗透性、反复性及石化性等特点。每个外语学习者都要不可避免地经历中介语阶段,才可能达到如本族语者般熟练使用目的语的水平依据。Selinker经研究发现,高达百分之九十五的外语学习者学到一定程度后,就不再像学习的最初阶段稳步地提高,而是处在一种原地不前的徘徊状态,且可能伴有逐渐退步的趋势。Selinker在1972年将该现象命名为石化现象,又称之为语言僵化(fossilization),并在1996年将其定义为:“语言石化现象是指外语学习者的过渡语中一些语言项目、语法规则和系统性知识趋向

石化现象成因

石化现象的成因 摘要:当今石化现象已经引起了许多应用语言方面的研究者的关注,本文把石化现象分为有意识和无意识石化现象两种,与赛林格提出的石化现象的条目,规则和子系统不同。本文详细的论述了导致石化现象的原因,并提出高校教师应该了解其成因并想方设法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兴趣和动机。 关键词:成因;自信;兴趣;动机 abstract:nowadays, fossilization has been paid much attention to by many researchers in the field of applied linguistics; this paper classifies fossilization into voluntary fossilization and involuntary fossilization, which are different from selinker’s fossilization forms of fossilized items, rules and subsystems.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analyses the causes of the phenomenon of fossilization in detail and comes to a conclusion that college teachers should understand the causes of the phenomenon of fossilization and try all possible means to enhance the students’ confidence, interest and motivation. key words: causes,confidence, interest, motivation the causes of the phenomenon of fossilization ⅰintroduction in the process of learning a foreign language, the language

中介语石化的研究综述

中介语石化的研究综述-英语论文 中介语石化的研究综述 陶虹 (1、贵州大学,贵州贵阳550025;2、贵州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贵州贵阳550025) 摘要:石化是二语习得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关于石化的研究已经越来越受到二语习得研究领域的关注。石化不再是最初所假定的一个庞大的概念,而是二语学习中不同形式的停滞,所以对石化现象任何单一的解释都是不合适的。对石化概念的定义也在不断的发展及更新。本文拟从不同时期对石化的定义及石化中的三个重要问题作些探讨,以求对石化现象在二语习得中的研究有所启示。 关键词:石化;石化概念;最终习得;稳定化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351(2013)-04-0076-03 中介语石化是二语习得中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现今研究的一个热点,这一现象普遍存在于二语和外语学习者中。石化是语言学家Selinker 在1972年中介语一文中首先提出的。在过去的四十年中,石化被不断的定义、扩展、诠释。二语习得中的很多基本问题都用石化这一概念中的不同方式分析、研究。 一、石化定义的发展 (一)Selinker对石化定义的阐释 Selinker在研究中观察到绝大多数二语学习者不能到达本族语者的能力,并结合Weinreich(1953)的永久性语法影响(permanent grammatical influence)以及Nemser1971)的永久性中间系统及次系统(permanent intermediate systems and subsystems)的基础上于1972年在他发表的论文《中介语》中

首次提出了石化这一概念。但是Selinker本人对石化也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所以自提出石化的概念以来,Selinker 就不断对石化现象的定义进行修正。1972年Selinker指出石化是一种在表层的语言材料之下的机制,学习者有意识地保存在中介语产出行为中,不受学习者的年龄和所接受的目的语教育量的影响。他对石化的定义是母语的词条、规则和词系统倾向保留在与目的语相关的中介语中,不管学习者的年龄有多大,也不管学习者接受的解释和指导有多少,这种倾向都不会改变。他强调石化现象与学习者的年龄和学习量无关,以及石化现象发生的不可避免性。石化是个双重概念:(1)石化的认知机制是一个潜在的语言心理结构成分;(2)石化意味着一个与语言运用相关的结构概念。因此,石化既具有现象学概念(phenomenological)又具有认知论概念(epistemological)。 1978年Selinker Lamendella 把石化定义为:二语学习者所习得的目的语结构中所有层面规则和语篇规则之前的中介语学习的永久性停止(permanent cessation),不管学习者有多棒的语言能力,多好的学习机会,多大的学习动机和多强的目的语文化适应能力。石化现象总是会出现在学习者学习目的语语者的语言结构的各个层面以及语篇领域。在此定义中强调了石化的永久性,扩大了石化的影响范围,不只是中介语次系统的停止发展,而是中介语整个系统都停止发展,最终会导致学习者语言能力的石化,并且减弱了学习者的学习能力、语言运用和动机因素对石化的改变,而且还强调了石化的不可避免和固有性。 1992年Selinker指出中介语石化结构一般以潜在的方式存在,有时虽然在表面上似乎已经清除了以后,还是会在中介语的使用中出现。Selinker Lamendella 在1992年认为石化现象的发生是以非目标语结构的长期持续出现为特征的。由

越南语词汇浅析_岑新明

2010年09月(总第169期) 今日南国 THESOUTHOFCHINATODAY NO.09,2010 (Cumulatively,NO.169) 中国汉字在越南曾经处于正统地位,可以说汉语对越南语的影响极为深刻。现代越南语中存在大量源于汉语的汉越词。这些词语不仅数量众多而且使用范围广泛,遍及政治、经贸、文化、社会、宗教、文学、医药、教育等各个领域,是越南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到了十三世纪,越南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自己的文字叫喃字。 而今人们看到的越南文字拉丁化的最早的文献,是法国人,法国基督教士亚历山大.得.罗(AlexandredeRhodes)编的《越南文~葡萄牙文拉丁文词典》一书。是Rhodes于1591年至1660年间在根据其创制的越南罗马字拼写原则的基础上整合而成,从此,标志著越南语罗马字记音系统修改整合的阶段性成功及越南国语字的诞生,越南文字的成功使用应归功于他。这种罗马书写体,起初只被天主教堂和殖民机构使用,20世纪初才得以广泛推广。1906年,在越南的中学里制定为必修课,两年以后,顺化的皇室宫廷完全用罗马体制定了一个新法规。1919年罗马体就成为了越南国家正式书面语言。1975年越南南北统一,1986年开始实施革新政策,越南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越南语言也不例外。 笔者认为,随着越南革新政策的深入推行,外来词在现代越南语中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这有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有越南语自身发展需要的原因。由于历史背景不尽相同和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原因的影响,越南语亦不断的融合与发展,它记录了越南民族和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本文仅从其词汇方面进行初步探讨。 一、越南语词汇的现状 据统计,目前世界上具有大约5000种语言。语言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变迁紧密相连,并在词汇中很快反映出来,这也是语言文字和文化的生命力所在。一种语言词汇的完善,仅仅在词语数量的大幅度增加是远远不够的,而应该是丰富多样化的完善。词语的丰富和多样化要求其词汇本身应该包括大量的表现 概括、综合、具体、抽象等的词语。它体现出语言与现实社会和民族历史文化的最直接的联系。 (一)越南语词汇当中出现的一些新现象 通过归类分析,我们总结出越南语词汇出现了以下五种新的变化形式。 1.一些新词汇(在南北统一后或者说革新以来才出现的)。如:anbum,bainhiem,banthao,baotieu,cankiet,doanhgia,diendom,doitac,giaoho,hanhxu,等等。 2.一些词存在于越南语词汇当中,曾经被一些资料所记载,但由于某种原因(如很少使用或者太地方化等)而未被收录到字典中。如:anuc,baoliet,banloan,camnhan,camthuc,caothu,chetai,chexuat等等。 3.一些词尽管曾经出现在字典当中,但是从字典第一次出版至今又出现了一些新的意思。如词chuyendich有如下意思:(1)thaydoihoaclamthaydoivitritrongkhoangngan.例:chuyendichbanghe;(2)thaydoihoaclamthaydoidantucainaysangcaikhacdekhonggayxaolonlon.例:chuyendichtuluasangcaigiongcaycohieuquakinhtecaohon。(3)chuyendichcocaukinhte;chuyendichruongdat等等。 4.一些词已经被收录到字典当中,但从字典出版至今在用法上已经有所改变。如在风格、使用范围或者使用的地理分布上有所到改变,例如:bocao这个词已经在报纸上得到普遍使用,使用范围已经不象过去字典所注释的那样了。同样,其他词如:duhoc,dungdi,dacnhiem,gachbong,等等用法都已有所改变。 5.一些简写字或缩写名。这些简写字或缩写名的数量虽然不大,但是使用的几率很高。 如各个组织机关的名称:TW(trunguong),UB(uyban),BCH(banchaphanh),Cty(congty),TCTy(tongcongty)等等。或者是近阶段的一些国际组织的名称,如:WTO(Tochucthuongmaithegioi),UNDP(chuongtrinhphattriencuaLienHopQuoc),EU(TochucLienminhChauAu),ASEAN(TochuccacquocgiaDongNamA)等等。在例如其他一些缩简形式:GDP(tongsanphamquoc 越南语词汇浅析 岑新明1吴丽华2 (1.广西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南宁530006;2.广西东兴边防检查站助理翻译538100) [摘要]随着国际交流越来越多,各语言之间的碰撞是在所难免的。语言干扰是语言接触的结果,任何语言都不可能有足够的词汇满足其民族交际之需要。因此各语言之间的接触是显而易见的,所有的语言中出现借用现象亦是情理之中。借用是社会语言学最为普遍的现象,其直接的结果是外来词。越南语主要与汉语、法语、英语、俄语等有着密切的接触。它们在不同时期,不同条件下对越南语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有其特点且在越南语中发挥作用。 [关键词]越南语词汇;现状;趋势 [中图分类号]H6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190-(2010)09-0098-04[作者简介]岑新明(1959-),广西柳州人,广西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越南语言文化;吴丽华(1978-),广西北海市人,广西东兴边防检查站助理翻译,研究方向:越南语言文化。

二语习得中的中介语石化现象原因分析及教学启示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9d17502722.html, 二语习得中的中介语石化现象原因分析及教学启示 作者:朱瑶瑶 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11年第07期 【摘要】中介语石化是二语习得中的一个普遍现象。本文分析了中介语石化现象产生的内部因素及外部因素,提出缓解石化的教学措施策略,主要是,提高语言输入的质量,减少母语干扰;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用合理的语言反馈对待语言学习者的语言输出等,以促进外语教学的效果和二语学习者语言水平和语言能力进一步提高。 【关键词】中介语;石化;成因;教学启示 中介语石化现象是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外语学习者在学习到一定程度之后会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各个方面遇到一些难于突破的语言问题。这些问题使学习者语言能力仿佛处在一种停滞不前的状态,很难像初学者那样稳步提高,进一步发展。这种现象就是外语学习中的中介语石化现象(fossilization)。关于中介语石化现象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二语习得领域的关注。本文试图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学生英语学习的实际情况,对中介语石化现象原因作一个系统的分析,并对英语教学提出一些尝试性建议。 一、中介语理论 中介语(interlanguage)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语言学家Larry Selinker于1972年提出,指 学习者在二语习得某一特定的阶段所形成的一种独立的语言体系。中介语的语言体系具有独立性。这种语言体系不同于母语和目的语,而是二者之间的过渡语,并具有母语和目标语的双重特征。中介语是学习者在习得二语时创造性使用的一种语言,学习者利用已有的母语和目的语的有关知识不断对现有中介语体系进行补充和修正,使这一体系循序渐进地向目的语靠拢,无限接近于目标语言,但完全意义上的到达目的语是不可能的。中介语具有系统性、过渡性、 可变性、创造性、渗透性、反复性及石化性等特点。其中系统性和过渡性是中介语的重要特点,而石化性是最受学习者和语言学家关注的特点,也是最让大家感到迷惑的特点。 二、石化现象的涵义 Selinker(1972)提出中介语理论的同时也提出了“语言石化”的概念,用以描述语言学习 的停滞现象。自从Selinker提出石化的概念以来,语言研究者不断的从各种角度对它做出了解释。Selinker和Lamendella(1978)把它看作是控制中介语表面运用的潜在机制,学习者的中介 语在还没有达到目的语的模式的时候就永久停止了,而且这一现象会发生在语言结构的所有层

中介语石化现象

中介语石化现象

————————————————————————————————作者:————————————————————————————————日期:

浅谈中介语石化现象 1.引言 外语学习中存在一个普遍现象,绝大多数学习者的外语学习达到了一定程度后,就不再像学习的最初阶段稳步提高,而是处于停滞不前的徘徊状态,很难达到目的语这个理想的终点。1972年Selinker把这个现象定义为中介语的石化 (fossilization),此后相关研究、论著相继问世,中介语石化也成为目前二语和外语教育界研究的热门课题之一。 2.中介语石化现象的定义 中介语的石化概念是Selinker(1972)首先提出的:“石化就是母语的词条、规则和词系统倾向保留在与目的语相关的中介语中,不管学习者的年龄有多大,也不管学习者接受的解释和指导有多少,这种倾向都不会改变。”在外语学习中,学习者的语言是处于一种动态的发展变化状态,中介语是一种介于学习者母语与目的语之间的一个逐渐积累和逐渐完善的过程,整个过程形成一个连续体(continuum) 。其理论假设是,中介语的始点是学习者的母语,然后随着目的语、知识的不断摄人,中介语逐渐向目的语靠拢。外语学习过程就是一种以目的语为标准的不断调整和重组的连续体,是学习者在学习新语言过程中所使用的过渡语言。中介语是第二语言认知中的必经之路。理论上,随着语言习得的逐步发展,中介语会渐渐接近直到达到目的语水平。然而大量实验表明,当学习者达到一定程度后,中介语的某些特征就会趋于停滞状态,很难甚至无法消除,从而形成语言石化。 后来,Selinker (1992) 对石化现象进一步阐释:“语言的石化现象是指外语学习者的中介语的一些语言项目,语法规则和系统性知识趋向与固定下来的状态,年龄的增长和学习量的变化对改变这种固定状态不起作用。”Selinker 认为所有外语学习

语言借用与中国“洋泾浜”现象

语言借用与中国“洋泾浜”现象 2OO7年第2期 (总第38期) 边疆经济与文化 THEBORDERECONOMYANDCUURE No.2.舢 Genera1.N"38 【文化论坛】 语言借用与中国"洋泾浜" 罗妹芳 (湖北师范学院文学院,湖北黄石435000) 现象 摘要:语言借用是语言接触的必然结果,是语言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洋泾滨"现象是语言借用 的极端产物.中国"洋泾浜"现象不仅有旧上海洋泾浜英语,伪满洲洋泾浜协和语,还有持续了半个多世纪 的洋化港语.洋化港语比上海洋泾浜语,伪满洲协和语使用的时间曼长,涉及的范围曼广,对当代国人的冲 击也更强.我们把'-3代的洋化港语称为"新洋泾浜"现象.它与粤语的逐渐"洋化",以及"洋化"趋势避 渐北上深入内地的语言现象有较大的关联. 关键词:语言;借用;"洋泾浜" 中图分类号:H03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5409(2007)02-0094-04 无论何种语言,在其发展过程中一定会产生程度不一的变化,而导致变化的因素则异常复杂,其中重 要原因之一就是不同语言的相互接触.两种或多种语言直接接触时,彼此会产生影响.接触会导致一方向

另一方或彼此间对某个语言特征的模仿.被模仿的语言叫"供方",所模仿的特征叫"榜样".在这个过 程中获得新成份的语言叫借方语言,提供新成份的语言称供方语言,从供方获得新的语言成份的过程便是 语言的"借用".借用是语言接触的结果之一. 语言借用的条件 语言的借用往往不是无缘无故地产生的,如A方向B方借,一般具备以下两个条件:第一,A方语 言的人必须理解或自以为理解B方语言说出的那个包括榜样的特定语句.有时也出现差误.如十五世纪 葡萄牙人第一次踏入非洲大陆中西部海岸,就听当地人都说"Cameroun!Cameroun!"便以为是此地的名 称,其实意为龙虾.后来西方人就固执地以讹传讹,把"喀麦隆"定为该国家的名称.第二,说A方语 言的人必须有或明或暗的借用动机.借用最主要的目的是填补借方语言中的空白.如英国水手采用中国水 手关于在中国水域上出现的一种风暴的名称:"台风"(typhoon).? 当然语言借用的动机除了填补借方语言中的空白之外,往往也是民族或人群某方面强势的表现.欧洲 移民来到美国后,把英语词语引入了他们的语言;英国人在被诺曼人征服后的日子里学习法语;日本人在 占领中国东北后强令中国小学生学习日语;汉唐时期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巨大影响等等.强势和弱势的关 系,表现在社会和文化的各个层面上可以是不一致的.甲乙两个社会接触时,假如乙方只是在烹调上占优 势,而甲方则是在各个领域都占优势,结果文化扩散的方向在绝大部分领域是从甲到乙,只是烹调方面从 乙到甲.而政治,经济,军事的优势往往影响人们判断优劣势所持的标准. 语言借用大宗是词的借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