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L-17对肿瘤的促进与抑制作用研究进展

1IL-17对肿瘤的促进与抑制作用研究进展
1IL-17对肿瘤的促进与抑制作用研究进展

2012年第21期中国饲料

川L一17对肿瘤的促进

与抑制作用研究进展

内蒙古农业大学张宽张崇志‘

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冯子琪

【摘要】白细胞介素17是一类重要的促炎症细胞因子,主要由活化的cD4十T细胞分泌.在炎症和自身性免疫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本文就IL一17对肿瘤的促进与抑制作用机理作一综述.[关键词1IL一17;促肿瘤生长;抗肿瘤

【中图分类号】S81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Jl004—3314(2012)2l—0005-03【Abstract]InterIeukin一17(IL一17)isaproinⅡammatorycytokinepmducedbyCD4叩cells.IL—17playsanactivemleininnammationandautoimmunediseases.Inthisarticle,thepromotionandinhibitionmechanismofIL一17intheantitu—morimmunitywerereviewed.

[Keywords】IL一17;protumour;antitumor

IL一17与疱疹病毒同源,主要由活化的CH4+rr细胞分泌。由于IL—17可以促进巨噬细胞、成纤维细胞、角质形成细胞和滑膜细胞产生IL一16和IL一8.所以被认为是一类促炎症细胞因子(witowski等,2003)。随着与之相关因子的不断发现.IL一17已形成一个家族,称为IL一17家族。将最初发现的一种称作IL—17A,随之还有IL一17B、IL一17C、IL一17D、IL一17E、IL—17F。IL—17A和IL—17F可由CH4乜BT细胞、16T细胞、杀伤性T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产生,Th一17是新发现的一种可以产生IL—17的淋巴细胞,属ⅡBT细胞家族(Christina等.2008)。IL—17A和IL一17F主要由激活的T淋巴细胞分泌,其他可以由多种组织分泌。已经发现相应的受体有IL一17R、IL一17H1、IL一17RL、IL一17RD和IL一17RE。IL一17A的受体IL—17R是一个约130kDa长的单链跨膜蛋白。IL一17H1、IL一17RL、IL一17RD和IL一17RE均与IL一17R共有一段同源序列(Moseley等,2003)。研究证明,体内高水平的IL—17是多种自身免疫疾病的致病因素之一。近年大量研究表明,在不同条件下IL—17对肿瘤生长与扩散起到正调

}通讯作者控和负调控作用。癌症发生位点多为外界不良刺激位点,如化学复合物、物理性刺激、感染、自身免疫等。肿瘤后期的扩散蔓延仍与炎症分不开,肿瘤细胞不断生长并侵入周围正常组织中会引起炎症反应,将淋巴细胞募集到肿瘤的局部微环境中。正常组织细胞就会释放一些促癌或抑癌因子。这些促癌因子和抑癌因子之间平衡的协调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但总体看,机体的免疫系统在抑制肿瘤生长的过程中并不是独立发挥着作用(Pawel和Nicholas,等2009)。本文就关于IL一17参与癌症发展过程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1IL一17的促进肿瘤生长的作用机理

大量试验证明,IL一17与癌症存在着一定联系。在一些患有肿瘤机体体内检测到IL一17水平明显高于正常机体。在移植了肿瘤细胞的裸鼠模型上,若抑制IL一17的表达,则肿瘤的生长明显受到抑制,同时,局部的血管密度也明显降低。转入IL一17的肿瘤组织中血管密度明显增加.说明.IL—17通过促进肿瘤组织中血管增生而促进肿瘤生长和扩散。血管增生是在生理或病理情况下.组织中已有的血管产生新的血管分支的过程.主要依赖于血管内皮细胞的激活、转移和分裂增殖。这一过程受到局部微环境中促进和抑制血管再生物

中国饲料2叭2年第21期

质的调节。肿瘤内血管的密度和新生速度关系到肿瘤生长速度的快慢。Madhur等(2011)研究表明,IL一17参与调节血管增生,作用于小鼠眼角膜可以促进血管新生.在小鼠关节内表达的IL—17可以促进局部的血管增生。肿瘤细胞内重组IL一17蛋白或逆转录IL一17基因均未能对肿瘤的体外增殖产生影响。为了深入研究IL一17调节血管新生的调控方式和信号传导途径.近年研究者做了大量相关研究。IL一17通过P13K/AKTl信号途径调节肺微血管内皮细胞(HMVEC)的迁移。IL一17主要通过IL一17受体C来介导HMVEC的趋化和血管形成(Pickens等,2010)。也有研究报道.IL一17对血管内皮细胞无直接作用,其可能通过上调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来促进血管新生(Ryu等,2005)。通过检测血清中的IL一17水平、P53的表达、VEGF的含量,发现在结肠中IL一17与肿瘤的关系密切。在患有结肠癌机体的血清中P53的表达量与IL一17水平相关.不表达P53的结肠癌机体体内的IL一17水平显著高于表达P53的机体。虽然P53和VEGF之间无明显的相关性。但是二者共同表达可以引起肿瘤的组织学和核级的变化。IL一17可能是结肠癌的肿瘤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Radosavljevic等,2010)。

IL一17促肿瘤生长作用还与肿瘤细胞和肿瘤相关的基质细胞表面IL一17受体的分布有关。Wang等(2009)研究表明,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机体循环血液中,随着IL一17水平升高,血液和淋巴组织中的Th一17细胞数也增多,同时单核细胞和部分B细胞表面的IL一17RA和IL一17RB表达量增多。这些条件可以共同作用,提高促存活因子、促生长因子和促血管新生因子的表达量,从而促进肿瘤的生长。IL—17可能与TNF一仅共同作用而发挥促血管新生作用。再生障碍性贫血症机体单核细胞中IL一17的表达量高于正常水平,IL—17可以促进TNF—d、IL一6和IL一8的表达量,这可能与再生障碍性贫血症发病机理有关(Gu等,2008)。IL一17、TNF—d和IL一1p可以增强VEGF的分泌,同时IL一17可以增强TNF—a刺激VEGF表达的功能(Honomti等,

2006)。IL一17的促进肿瘤生长的作用可能是通过IL一6一Stat3信号途径发挥作用的。Gonzalez—A1.vam等(2009)认为,在IL一17阴性表达的小鼠模型上,黑色素瘤和膀胱瘤细胞生长受到明显抑制,然而在IFN一1阴性表达的小鼠模型上,上述两种肿瘤细胞生长速度大大提高,部分原因在于瘤内的IL一17的表达量提升。IL一17可以诱导IL一6的表达提升,接着激活瘤源性的Stat一3.进而上调促血管生成和促存活基因的表达。如果抑制了JAⅪSTAT信号途径的传导,TNF和IL一17的表达也会相应消减。

在肿瘤微环境中,通过调节IL一17分泌细胞的活性和上游信号分子的活性来调节IL一17对肿瘤的作用。肿瘤组织的吖6T细胞可以产生IL一17,促进血管新生,从而推进肿瘤发展(Bmno,2010)。Wakita等(2010)研究表明,抗^y8一TCR的中和抗体可以抑制肿瘤微环境中由16T细胞的IL一17产生量。肿瘤细胞激活的单核细胞可以通过释放一系列的细胞因子作用于可以分泌IL—17的CD8叩细胞(Tcl7),增加Tcl7分泌IL一17的量(Kuang等,2010)。转化生长因子(TGF—B)是在Th一17发育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一种生长因子。TGF—B可通过上调IL一23R的表达量从而调节IL一23的功能。IL一23对rnl一17的分化成熟是非必需的,但在Th一17细胞发挥机体防御功能时是必需的。所以,IL一23可能参与n一17分泌IL一17的调节。

2IL一17的抗癌作用机理

在免疫缺陷的小鼠体内,IL一17可以通过促进肿瘤组织中血管新生而促进肿瘤的生长,然而IL一17在抑制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可通过加强机体肿瘤免疫发挥抗肿瘤作用。

敲除IL一17会降低机体免疫能力,尤其是减少肿瘤特异性的T细胞。用敲除IL一17基因的小鼠注人MC一38细胞系,建立肿瘤模型。肿瘤细胞的增殖和向肺部转移能力明显高于正常表达IL—17的小鼠,伴有肿瘤浸润的淋巴结中1干扰素NK细胞和肿瘤特异性1干扰素阳性T细胞数量减少,而且NK细胞和T细胞的功能也减弱(Kmczed等,2009)。小鼠纤维肉瘤细胞中转入IL一17基因,可以提高MHCI和MHC11分子的表达,从而增强抗肿瘤免疫(Hirahara等.2001)。IFN一1在IL一17的抗肿瘤作用中起辅助作用。

2012年第2l期中国饲料~7一

Hirahara等(2001)试验证明,与对照组相比.IFN一1壬小鼠体内黑色素瘤细胞和膀胱癌细胞生长活性增强。同时敲除IL一17和IFN一1基因的小鼠体内,两种细胞生长情况类似于IL一17斗小鼠体内生长情况。

在肿瘤患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体内均有IFN一1+IL一17叮细胞存在,肿瘤微环境巾IFN一1和IL一17可以结合到活化的T细胞表面,参与自身免疫反应。有研究者用带有黑色素肉瘤表位的CD4_I,11细胞特异性受体的转基因小鼠研究IL—17和Th—17与肿瘤的关系,将黑色素肉瘤移植到转基因小鼠体内后,这些CD4叩细胞对黑色素肉瘤细胞有明显的排斥作用。进一步说明,IL—17通过作用于免疫系统抑制肿瘤生长扩散(Maniati等,2010)。

IL一17B可能通过抑制血管新生参与抑癌作用,在高剂量IL—17B的作用下,内皮细胞(HECV)的黏附和迁移作用受到了抑制。从而抑制了血管的新生(Sanders等,2010)。

3结语

目前,IL一17与肿瘤生长之间的关系还不是很明晰,在促肿瘤生长和抑制肿瘤生长双重作用之间的平衡或者转化点的确定还有待研究。IL—17虽然可以促进血管增生,但是CD4叮细胞产生IL—17的量与肿瘤微环境中的血管密度成正相关。选择合适的研究对象对IL一17功能的深入研究非常有意义。在探明调节表达IL一17的机制和IL—17调节肿瘤生长所经过的信号转导途径基础上,IL—17很有可能服务于肿瘤疫苗的开发与研究。

参考文献

【11Brunoss.Promonng姐昏oFnesls州thlnthet‘矗ornucroenviron眦nc:thesecr“】ifeofmunnelympho试IL一”一producmggammadekaT∞№U】

EuropeanJoumaloffmmunology,201(),40(7):1873~1876.

【2】chnstlnaL,RoarkPL,simonianAP,e‘吐16T程ns:柚lmpo血nts。urccof【L一17chns矗瑚ⅡlcurropinI衄nunol,2008,20(3):353~357.【31GuY.Hux.Liuc.e£一Intedeukln(IL)一17promot髂macroPh3萨3topmduceIL一8,IL一6andcumournecms,s6ccor—alphain3plasncanae叫aUl

BrJH删nat01,20()8.142(1):109~¨4

f4JGonz血ez—A1varoI,o巾zAM,I)omingLlezlim∈nezc.以越.Inhibmonofcumournecroslsfactora11dlL一17ProductIonbyle妇uno删dcinvolvcsthcJAK/sTATpathwayU】.AnnRheumDis,2009,68(1【J):1644。1650.

f5】HlrahamN,NloY.Sasakis.鲋d.Inocuh石onofHum拍Intedeukin一17Genc—TransfectedMeth—AFibr0Sarcon珀CeⅡsInduccsTCcu—D印endencTumor-Spccl船Immun四inMIceⅡ10nc0109y,20()1.61(1):79~89.

【6】HonoradMc,Neris,cammL,以以.Interleukin一17,aregulatorofan一粤098mc6ctorrekaseby5yno订al6broblastsⅡ】osteoar七hriclscar山age,2006,14(4):345~352

【7JH1ra}laraN。Ni。Y,saS抽s,ef越Inoculadonofhunmintedelll【in一17gene—traIlsfectedMeth—A

6brosarco衄ce工lsmduccsTcen—d叩endentcu—mor一叩cci6clmmuTlicyinmjceU】.oncology.2001,61(1):79~89

【8】Kua“gDM,Pcngc,zhaoQ,e£d.Tumor—ac石vatedn∞nocytespromotee“P枷§lonofIL一17一pmduci“gCD8+Tcellsinh叩noceⅡuhrcarcjnDm3pa—nentsU】JInlmunol,2010,185(3):1544~1549.

【9jKryczekI,weis,szeb铲w,ec越-EndogenousIL~17con耐buccstore—ducedmmo‘g∞wch卸dmetastasisU】Blood,2009,114(2):357~9,

【1LJMamanE,soperR,HagelllannT.upforInisclliefIL一17/Th一17inthen】mouren“omlent哪oncogene,2010,29(42):5653~62.

【11】MadhurMs.FuntsA,LiL.“甜RoIeof抽cedeukiIl17

in砌an啪一don,atherosclerDsis,andVascularmncdoninapobpoproteine—de6cientn五ceⅡ】Arte^osclerThrombVascBlol,2011,31(7):1565~1572.

【12】MoseleyTA,Haudemch丑dDR,RoseL.etdcvtokineIntedeuk血一176m丑y柚dIL一17rcc。pcorsⅢGrowthFactorRev,2003,14(2):155~174【】3】PawelM,Nlch01赫PDoesIL一17promotecL|mor卯wm册Blood.2009,114(2):231~232,

【14】P1ckenssR,VoIInMV,MandellnAM,e£drL一17con廿ibuteSto柚一gIoger坨sls

i11rheunntoidarchntis01.TheJoumalofIfnfnunology,2010,184(6).3233~3241

[15】Ryus,LeeJH,聒msI.IL一17increasedtheproducnonofv越clllafen—dothellalgrowthnctormrheumat01darthn石ssyllovioc”esⅡ】.chmcalRheumatolo科,2005,25(1):16~20.

【16】RadosavoevlcG,巧uJjcB,JovanovicI,ef以IntedeukiIl一17maybeaValuableserum∞mormarkeri“panenB谢thc0Iorec“caKinorm田.N。叩k—ma,2(110,57(2):135~144

117)sandersAJ,Guox,MasonMD。e£以IL一17Bc狮I“1pactonEn-do亡he】】alcellularTralBLinkedtoTumoIlrAn百ogencS远珊Joncol,2010。ID817375.5

118】wltowsbJ,I(slazekK,如rresARc、,iewIntcdeu-cin一17:amediatorofm一Ⅱa111matory化sponsesU】.ceuularandMo】ecularu屉S亡Iences,2003,61(5):567~579

【191wabtaD,su删山K,1wakuraY,e£以,Tumorin盘tranngIL一17一pr0一duclng羽mmadeltaTcellss“pport山。pm乎麟ionofn-morbyprom撕“g卸一百。萨nesis盯JEurJImmunol,2010.40(7):1927~1937.

【20】w3ngL,YlT,Konyk、ⅣskiM,酣dIL一17cmpromotet11mor盯ow山throu曲anIL一6一s妇t3signali“gpathwayⅡ】JE冲Med。2009,206(7):1斗57~1464.

【通讯地址:呼和浩特市,邮编:0100181

1IL-17对肿瘤的促进与抑制作用研究进展

作者:张宽, 张崇志, 冯子琪

作者单位:张宽,张崇志(内蒙古农业大学), 冯子琪(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刊名:

中国饲料

英文刊名:China Feed

年,卷(期):2012(21)

本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9d2026778.html,/Periodical_zgsl201221002.aspx

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药物筛选方法

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药物筛选方法 09级生科3班余振洋200900140156 一、【实验原理】 1.关于恶性肿瘤和抗肿瘤药物: 恶性肿瘤是一种常见病,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质量,被称为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多年来人类一直在不断的进行抗肿瘤药物的研究,抗肿瘤药物的筛选是整个研究过程中很重要的个环节,而进行药物的筛选首先离不开合理的筛选方法和系统。寻找选择性强、对实体瘤有效的新型抗肿瘤药物,是摆在抗肿瘤药物研究人员面前的重要任务。世界各国对抗肿瘤药物的筛选都非常重视,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每年都有大量的化合物(合成药、天然产物和微生物发酵产物)待筛,抗肿瘤药物筛选方法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探索的过程。 8O年代中期以前,普遍采用的筛选方法是以体内小鼠白血病/淋巴瘤模型P388和L1210为基础的 J,所有化合物在进一步的临床研究之前必须通过这种小鼠肿瘤模型的筛选。即小鼠白血病P388和L1210作为第一轮初筛,能通过第一轮初筛的化合物才能被允许进入第二轮筛选。这种方法有一个很明显的缺陷就是一些在临床上有活性的药物将被筛选掉,无法保证所有具有抗肿瘤作用的药物都能通过筛选。鉴于以前的筛选方法存在较大的缺陷,1985年之后以NCI为首的一些研究单位普遍开始采用针对疾病的筛选方法来代替针对化合物的筛选方法,即放弃体内小鼠筛选,代之为体外代表各种常见实体瘤的人类肿瘤细胞株筛选。这种筛选系统是一种高通量的抗肿瘤筛选体系,其主要优势有两点:其一是多种细胞株初筛有可能筛选出对特殊的人类肿瘤或对特殊组织亚型有活性的物质;其二是这种体外筛选尤其适合于复杂天然产物提取物中有效成份的证实,过去动物筛选需较大量的天然产物,而现在天然产物的需要量就大大减少,可以指导有效成份的进一步分离纯化,使得从天然产物中发现新的抗肿瘤药物更加便利。 2.关于筛选方法: 下面为现阶段较为普遍采用的一些抗肿瘤药物的筛选方法的实验原理。 1)以端粒酶活性为作用靶点筛选抗肿瘤药物 端粒是染色体特殊结构,起着保护染色体的完整和稳定性的作用,端粒酶是一种核糖核蛋白返转录酶,由RNA和蛋白质组成,可以以自身的RNA为模板合成端粒末端。已发现在正常的体细胞和良性肿瘤组织中端粒酶活性是阴性,而在人体恶性肿瘤组织和人的肿瘤细胞株中都表达了很高的活性。因此,认为端粒酶与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密切的关系,有可能成为肿瘤治疗的靶点。 2)应用快速荧光素测定法筛选抗肿瘤药物 快速荧光素测定法是一种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应用非常广泛的体外药物敏感性测定方法,其原理为采用一些特殊的荧光染料,对细胞的特定成份进行染色或标记。或通过细胞酶的作用使无荧光性的材料分解或转换为荧光材料,通过测定荧光强度从而测定出活细胞的量。现在普遍采用一种特殊的荧光染 FDAL1u(Fluoreseein diacetate),在正常情况下它不具有荧光,但当它加人到具有完整细胞膜的肿瘤细胞的营养液中时,由于细胞分泌的水解酶的作用,FDA

抗肿瘤药物的作用机制

抗肿瘤药物的作用机制 1.细胞生物学机制 几乎所有的肿瘤细胞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与细胞增殖有关的基因被开启或激活,而与细胞分化有关的基因被关闭或抑制,从而使肿瘤细胞表现为不受机体约束的无限增殖状态。从细胞生物学角度,诱导肿瘤细胞分化,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或者导致肿瘤细胞死亡的药物均可发挥抗肿瘤作用。 2.生化作用机制 (1)影响核酸生物合成:①阻止叶酸辅酶形成;②阻止嘌呤类核苷酸形成;③阻止嘧啶类核苷酸形成;④阻止核苷酸聚合;(2)破坏DNA结构和功能;(3)抑制转录过程阻止RNA 合成;(4)影响蛋白质合成与功能:影响纺锤丝形成;干扰核蛋白体功能;干扰氨基酸供应;(5)影响体内激素平衡。 烷化剂烷化剂可以进一步分为: 氮芥类:均有活跃的双氯乙基集团,比较重要的有氮芥、苯丁酸氮芥、环磷酰胺(CTX)、异环磷酰胺(IFO)等。其中环磷酰胺为潜伏化药物需要活化才能起作用。目前临床广泛用于治疗淋巴瘤、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对乳腺癌、肺癌等也有一定的疗效。 该药除具有骨髓抑制、脱发、消化道反应,还可以引起充血性膀胱炎,病人出现血尿,临床在使用此药时应鼓励病人多饮水,达到水化利尿,减少充血性膀胱炎的发生。还可以配合应用尿路保护剂美斯纳。 亚硝脲类:最早的结构是N-甲基亚硝脲(MNU)。以后,合成了加入氯乙集团的系列化合物,其中临床有效的有ACNU、BCNU、CCNU、甲基CCNU等,链氮霉素均曾进入临床,但目前已不用。其中ACNU、BCNU、CCNU、能通过血脑屏障,临床用于脑瘤及颅内转移瘤的治疗。主要不良反应是消化道反应及迟发性的骨髓抑制,应注意对血象`的观测,及时发现给予处理。 乙烯亚胺类:在研究氮芥作用的过程中,发现氮芥是以乙烯亚胺形式发挥烷化作用的,因此,合成了2,4,6-三乙烯亚胺三嗪化合物(TEM),并证明在临床具有抗肿瘤效应,但目前在临床应用的只有塞替派。此药用于治疗卵巢癌、乳腺癌、膀胱癌,不良反应主要为骨髓抑制,注意对血象定期监测。 甲烷磺酸酯类:为根据交叉键联系之复合成的系列化合物,目前临床常用的只有白消安(马利兰)。临床上主要用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主要不良反应是消化道反应及骨髓抑制,个别病人可引起纤维化为严重的不良反应。遇到这种情况应立即停药,更换其它药物。 其他:具有烷化作用的有达卡巴嗪(DTIC)、甲基苄肼(PCZ)六甲嘧胺(HHN)等。环氧化合物,由于严重不良反应目前已被淘汰。 抗代谢药物抗代谢类药物作用于核酸合成过程中不同的环节,按其作用可分为以下几类药物: 胸苷酸合成酶抑制剂:氟尿嘧啶(5-FU)、呋喃氟尿嘧啶(FT-207)、二喃氟啶(双呋啶FD-1)、优氟泰(UFT)、氟铁龙(5-DFUR)。 抗肿瘤作用主要由于其代谢活化物氟尿嘧啶脱氧核苷酸干扰了脱氧尿嘧啶苷酸向脱氧胸腺嘧啶核苷酸转变,因而影响了DNA的合成,经过四十年的临床应用,成为临床上常用的抗肿瘤药物,成为治疗肺癌、乳腺癌、消化道癌症的基本药物。 不良反应比较迟缓,用药6-7天出现消化道粘膜损伤,例如:口腔溃疡、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等,一周以后引起骨髓抑制。而连续96小时以上粘腺炎则成为其主要毒性反应。临床上如长时间连续点滴此类药物应做好病人的口腔护理,教会病人自己学会口腔清洁的方法,预防严重的粘膜炎发生。

哪些方法能抑制肿瘤的生长

肿瘤癌症是机体在各种致癌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的某一个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失去对其生长的正常调控,导致其克隆性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一般将肿瘤分为良性和恶性两大类。所有的恶性肿瘤总称为癌症。肿瘤组织无论在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上,都与其发源的正常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这种差异称为异型性。异型性是肿瘤异常分化在形态上的表现。异型性小,说明分化程度高,异型性大,说明分化程度低。区别这种异型性的大小是诊断肿瘤,确定其良、恶性的主要组织学依据。良性肿瘤细胞的异型性不明显,一般与其来源组织相似。恶性肿瘤常具有明显的异型性。具有浸润性生长的恶性肿瘤,不仅可以在原发部位生长、蔓延(直接蔓延),而且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扩散到身体其他部位(转移)。从治疗效应看,外科手术和放射治疗都为局部治疗的方法。因此,肿瘤化学治疗专家除了重视局部肿瘤外,更多地把着眼点放在恶性肿瘤的扩散和转移上。他们对于肿瘤治疗的观点为细胞指数杀灭的观点,故强调了多疗程、足剂量的用药方法,以期能彻底杀灭绝大部分的肿瘤细胞。不同的癌症时期其治疗的方法不同,在癌症晚期,癌细胞已经发生转移,这个情况治疗的希望一般不大,建议根据医生的具体建议进行治疗处理为宜。 防癌抗癌菜谱:凉拌莼菜夏季能吃的抗癌食物排行榜 抑制肿瘤方法 击溃癌细胞的中药配方: 本药方可通过诱导癌细胞凋亡,抑制癌细胞增殖,防止癌细胞生长、扩散,调节细胞免疫,增强体内体液免疫功能,从而起到预防和治疗癌症的效果,让癌细胞死亡。 中药配方: 黄芪15克、党参15克、印雨草10克、白花蛇草10克、茯苓皮10克、正心子10克、黄药子10克、双花10克、半枝莲10克、铁树叶10克、甘草6克。 预防可每年服用一次,每次服用三付。一天一付、水煎服、饭后喝三次。 发现癌细胞(患有各种癌症的)连服用10付---30付,每天1付,水煎服、一天三次饭后喝。 约翰霍普金斯已将这篇研究报告用新闻稿方式发布,同时Walter Reed 陆军医学中心亦将这药方传播。

线粒体蛋白质组学在肿瘤研究中的进展_凌孙彬

基金项目:国家863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2006AA02A309) 收稿日期:2011-10-14;修回日期:2012-02-13作者简介:凌孙彬(1989-),男,浙江杭州人,大连医科大学七年制学生。E -mail :lsb0330@126.com 通信作者:王立明,教授,博士生导师。E -mail :Wangbcc259@yahoo.com.cn 第34卷第2期2012年4月 大连医科大学学报 Journal of Dalian Medical University Vol.34No.2Apr.2012 线粒体蛋白质组学在肿瘤研究中的进展 凌孙彬1 ,唐 博2,王立明 2 (1.大连医科大学七年制2007级,辽宁大连116044;2.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普外三科,辽宁大连116027) 摘要:线粒体DNA 的突变和蛋白表达谱的异常,将严重影响细胞的凋亡和能量代谢过程,这一变化可能是恶性肿瘤细胞代谢及功能异常的重要组成部分。蛋白质组学技术可以分析肿瘤细胞或组织在某一时间点内全蛋白的表达情况及活性,而基于亚细胞水平研究的线粒体蛋白质组学较传统蛋白质组学研究有更高的分辨率。线粒体蛋白质组的改变与多种肿瘤相关,随着亚细胞分离技术和蛋白质鉴定技术的发展,线粒体蛋白质组学在寻找新的肿瘤相关特性蛋白研究中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意义。关键词:肿瘤;线粒体;蛋白质组学中图分类号:R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7295(2012)02-0179-03 Advance of mitochondrial proteomics in cancer research LING Sun -bin 1,TANG Bo 2,WANG Li -ming 2 (1.Grade 2007,Department of Seven -year Curriculum ,Dalian Medical University ,Dalian 116044,China ;2.Department of General Surgery ,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Dalian Medical University ,Dalian 116027,China ) Abstract :The mutational mitochondrial DNA and abnormally expressed mitochondrial proteins ,inducing a severe impact on apoptosis and energy metabolism of cells ,may serve as a significant composition of overall metabolic and functional dis-order in malignant cells.Proteomics displayed the capability on analysis of entire proteins expression in certain period in cells or tissues.Furthermore ,mitochondrial proteomics ,focusing on phenotype on subcellular level ,has higher resolution.Numbers of researches have shown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changes in mitochondrial proteome and tumors.Along with the progress of subcellular isolation and proteins identification technics ,mitochondrial proteomics plays an increasingly signifi-cant role in finding cancer -related specific molecules.Key words :tumor ;mitochondria ;proteomics 近年来,蛋白质组学的发展为肿瘤研究提供了 全新的方法和思路,细胞水平的肿瘤蛋白质组学研究得到了广泛的开展,但是,现有分离技术下往往难以一步到位地获得细胞的全蛋白质组,大量的低丰度蛋白质未能得到显现和分析。因此,亚细胞蛋白质组学的开展可以作为传统蛋白质组学的重要补充,同时也极大地降低了针对全细胞蛋白质组学研 究的复杂性。线粒体(mitochondria , Mt )是真核细胞中一种重要的细胞器,除作为能量产生的场所外,已发现其参与包括肿瘤细胞发生发展在内的多种病理 生理过程[1] 。线粒体蛋白质组学已被运用于部分 肿瘤的研究中, 进一步阐明线粒体蛋白质与肿瘤的关系,有助于寻找新的肿瘤相关特异性蛋白。本文就线粒体蛋白质组学在肿瘤研究中的进展进行综

灰树花在肿瘤抑制方面的作用

研究发现,灰树花在抑瘤率上显著的高于其他真菌。云芝多糖是世界上卖得最好的肿瘤药物(在欧洲和日本),但是在本实验中,它的效果并不理想。 许多的抗癌药只有注射使用才有效,而灰树花的特性是口服就有效果。 D组分被认为是口服给药途径最好的选择,它的口服有效率和注射给药相比持 平甚至更高。 防止肿瘤的扩散和转移也是肿瘤治疗中非常重要的方面,扩散和转移可能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为了观察灰树花的转移抑制能力,我们设计了一个实验。注射了相同肿瘤细胞的小鼠被分为了三组,A组:每天给普通食物;B组:每天的膳食添加了20%的灰树花粉;C组:每天普通膳食,同时注射1毫克/公斤体重的D组分。 结果发现,B组的转移抑制率为81.3%,C组的抑制率为91.3%,而A组则没有转移抑制效果。 我们也想证明灰树花是否可以预防正常细胞的癌变。小老鼠也被分为三组,A组:每天给普通食物;B组:每天的膳食添加了20%的灰树花粉;C组:每天口服1毫克/公斤体重的D组分三次。小老鼠每隔7天使用致癌化学药物刺激,共3次。 60天后,统计小鼠的肝癌发生率,C组和B组小鼠的肝癌发生率分别为 9.7%和22.2%,而A组的发生率为100%。这个结果显示,灰树花可以降低由于我们环境中的化学污染导致的肿瘤发生几率。 研究比较了D组分和丝裂霉素C,一种广泛使用的化疗药,有很多的副作用。只用很小剂量的灰树花,就使肿瘤缩小了80%,而丝裂霉素只使肿瘤缩小 了45%。当各使用一半的剂量连用时,惊讶地发现,肿瘤缩小了98%。这表明两者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协同作用。 1995年10月Tampa和佛罗里达的肿瘤营养治疗讨论会上,一个研究灰树 花对非随机的晚期肿瘤患者的治疗效果的实验结果。有165名年龄在25到 65岁,确诊为三期到四期(晚期)的肿瘤患者参加了这项实验,他们每天服用灰树花D组分35-100毫克,这其中包括单独口服灰树花片和化疗结合D-组分 两种给药方式。 我们发现,肿瘤缩小和症状明显改善的患者,在15名乳腺癌患者中有 11人,在18位肺癌患者中有12人,在15位肝癌患者中有7人,如果在服药 的同时进行化疗,这一结果还可以提高12%到18%。其中,以为原来确诊为三期的肿瘤患者,在服药后转为一期,并且症状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一位瘤体有鸡蛋大的44岁男性脑瘤患者,在服药4个月后,瘤体完全消失。那些瘤体没有明显缩小的患者,大部分也都感觉到明显的症状改善。虽然这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双盲交叉实验,但是它的结果仍然可以显示,灰树花对乳腺癌、肺癌、肝癌的治疗效果优于骨癌、胃癌和白血病,同时,和化学治疗具有协同作用,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单独服用灰树花的治疗和同化疗联用时的效果相同。

华蟾酥毒基药理作用及剂型研究进展

华蟾酥毒基药理作用及剂型研究进展 (作者: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 邮编:___________ ) 【摘要】:华蟾酥毒基(Cinobufagin)是蟾酥中的一种单体,具有多种生物学效应,目前对其功效研究颇多,剂型研究也较多,现对华蟾酥毒基药理作用及制剂研究状况进行简要总结,为制备高效实用的临床药物提供有益线索。 【关键词】华蟾酥毒基;药理;剂型;综述 Abstract : Cinobufagin is one monomer of toad venom ,with many bio ftiefficacy ;presently there ' s many studies on it ,so is dosage form ;nowit briefly sumsup its pharmacy function and dosage form research,to offer helpful clues for preparing high 拟effect and practical clinical drugs. Key words : Cinobufagin ; pharmaco; dosage form ;review 华蟾酥毒基(又名华蟾毒精,)是中药蟾酥中的一种蟾毒配基,是国家药典规定的中药蟾酥的质控成分,分子式为C26H34O,相对分子质量为442.54。是一种具有醚键的甾体化合物,难溶于水,体内半衰期短且分

布广泛,并具有较强的毒性。现对华蟾酥毒基药理作用及制剂研究状况综述如下。 1华蟾酥毒基药理作用 1.1抗肿瘤作用及相关机制 (1)对肿瘤细胞的直接杀伤作用。华蟾酥毒基(Cino)对细胞膜有直接破坏作用,研究表明1X 10-7mol/L华蟾酥毒基能使人肝癌细胞株HepG2细胞膜通透性改变继而引起细胞器水肿变性进而死亡 :1]。(2)抑制血管生成作用。一定剂量的华蟾酥毒基能抑制毛细管样的网络形成。经图像分析仪定量检测,8nmol/L的Cino即可显著 抑制毛细管的生成,FCM分析可见血管内皮细胞阻滞于G2/M期,细胞增殖受到抑制。Cino能特异的预防小牛主动脉内皮(BAE细胞进入细胞循环的G0/G1期的通路,使细胞周期阻滞在G2/M期,从而抑制内皮细胞的增生]2]。(3)诱导肿瘤细胞凋亡。1X 10-6mol/L华蟾酥毒基可将肝癌细胞系SMMC7721和BEL以7402细胞周期阻滞于G2/M期,降低进入S期的比例从而加速瘤细胞死亡,华蟾酥毒可以明显诱导肿瘤细胞凋亡[3]o Cino明显影响SMMC7721细胞S期DNA 含量及增殖指数,透射电镜观察显示:Cino作用后,可见成片的细 胞坏死,细胞凋亡,内质网肿胀、线粒体肿大呈空泡样,溶酶体增多等细胞结构改变。其中以人宫颈癌细胞(Hela)和人肝癌细胞(BEL拟7402)最为敏感]4]。(4)诱导肿瘤细胞分化,Cino低浓度时能有效诱导肿瘤细胞分化,使肿瘤细胞形态和功能发生分化,从而抑制Na+-K+-

肿瘤细胞代谢机制

肿瘤细胞能量代谢机制 1.正常细胞能量代谢以及warburg效应 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 ATP)是细胞中的能量通货,用于储存和传递化学能。ATP是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它与二磷酸腺苷(adenosine diphosphate,ADP)的相互转化实现了储能和放能。细胞中产生ATP主要通过胞液中进行的糖酵解(glycolysis,Gly)和线粒体中进行的氧化磷酸化(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OxPhos)两种途径产生。 在正常组织中,90%ATP来源于氧化磷酸化,而仅有10%来源于糖酵解[1]。并且在有氧条件下,糖酵解受到抑制,称为Pasteur效应。 1920年,Nobel奖获得者Warburg发现肝癌细胞糖酵解活性明显强于正常肝细胞,并且进一步研究表明,在有氧条件下,糖酵解活性也很强。肿瘤细胞在氧气充足条件下,依然呈现葡萄糖高摄取率,增强的糖酵解代谢及代谢产物乳酸增加的这一现象则是普遍存在,并被称之为Warburg Effect[2]。Warburg认为这种糖酵解活性增强是由于肿瘤细胞线粒体呼吸链出现不可逆性损伤造成的。但是现在对于这一观点有很多不同看法。 2.糖酵解优势 虽然肿瘤细胞中糖酵解占据优势,但是Koppenol表明肿瘤细胞中氧化磷酸化产生的ATP与正常细胞大致相同,但是肿瘤细胞葡萄糖摄取量却是正常细胞的10倍。而且,每13个葡萄糖分子中一个被氧化磷酸化而12个进行糖酵解。所以通过氧化磷酸化产生36分子ATP同时经糖酵解产生24分子ATP[3]。所以可以看出肿瘤细胞糖酵解活跃。尽管糖酵解的效率低,但是肿瘤细胞可以从糖酵解中受益:①由于肿瘤细胞生长迅速,所以对能量需求量大,而糖酵解多产生的

蛋白质组学在肿瘤研究的应用

蛋白质组学在肿瘤研究的应用 姓名:学号 专业: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导师: 摘要随着人类全基因组计划(HGP)测序工作的完成, 对基因功能即基因表达产物蛋白的研究已经拉开了序幕。蛋白质组学研究直接定位于蛋白质水平, 大规模地分析组织细胞的蛋白质表达水平、翻译后修饰以及蛋白质间相互作用, 是后基因组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肿瘤的发生涉及一系列复杂的分子事件, 蛋白质组学研究手段可以大规模地定量分析细胞内的蛋白质表达水平、翻译后修饰等性质以及定义信号网络中的蛋白质间相互作用, 从而有希望发现控制肿瘤进程的关键分子, 为肿瘤的诊断、分型、药物研制带来新的思路和途径。蛋白质组学为肿瘤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平台。本文就蛋白质组学研究的技术方法和在肿瘤研究方面的应用做一个综述。 关键词蛋白质组学肿瘤应用 蛋白质组学(Proteomics)是研究一种细胞或一种生物中全部蛋白质的表达、结构、功能等的新兴学科,与基因组学、代谢组学等一起构成了当代生命科学的组学( -omics) 系列。蛋白质组学一般分为表达蛋白质组学( expression proteomics)、结构蛋白质组学( structural proteomics) 和功能蛋白质组学( functional proteomics) 3 个方面。表达蛋白质组学也叫差异蛋白质组学,主要对正常、疾病或药物处理细胞或亚细胞中的所有蛋白质进行定性或定量的研究; 结构蛋白质组学主要研究特定细胞或细胞器中蛋白质及蛋白质复合体的组成,确定其定位并了解蛋白质间相互作用; 功能蛋白质组学是一个较为广义的概念,主要研究蛋白质转录后修饰,为细胞信号转导、疾病机制等提供重要信息。恶性肿瘤的发生是一个涉及多因素、多基因的多阶段病理过程. 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基因组和转录组分析. 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 肿瘤研究开始进入“后基因组时代”, 肿瘤蛋白质组学应运而生. 蛋白质作为基因功能的主要执行者, 一方面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之间的差异(如异型性、恶性特征等).李国庆[1]等参考了他人的研究成果,通过对肿瘤发生与蛋白质表达(谱)的改变、肿瘤与翻译后修饰蛋白质

蟾酥的现代研究

蟾酥的现代研究 主要成分 蟾酥中含有大量的蟾蜍毒素类物质,该类物质均有强心活性,在化学上属甾族化合物(Steroids),其C17上再接一α-吡喃酮基,则凡具有此种骨架的物质,总名蟾蜍二烯内酯(Bufadienolide),是蟾蜍浆液、蟾酥的主要有效成分.蟾酥中所含的蟾蜍二烯内酯有:蟾蜍它灵(Bufotalin)、华蟾蜍精(Cinobufagin)、华蟾蜍它灵(Cinobufotalin)、蟾蜍灵(Bufalin)、远华蟾蜍精(Telocinobufagin)、日本蟾蜍它灵(Gamabufotalin,亦名日本蟾蜍甙元Gamabufo- genin)、去乙酰华蟾蜍它灵(Desacetyl cinobufotalin)、惹斯蟾蜍甙元(Resibufogenin)、华蟾蜍它里定(Cinobufotalidin)、蟾蜍它里宁(Bufotalinin)、华蟾蜍精醇(Cinobufaginol)、沙蟾蜍精(Arenobufagin)、异沙蟾蜍精(Bufarenogin)、去乙酰华蟾蜍精(Desacetyl cinobufagin)、去乙酰蟾蜍它灵(Desacetyl bufotalin)、蟾蜍它里定(Bufotalidin,即嚏根草甙元Hellebrigenin)、惹斯蟾蜍精(Resibufagin)等.中国蟾蜍蟾酥中分出的华蟾蜍毒素(Cinobu- fotoxin),酸解后产生华蟾蜍精、辛二酸(Suberic acid)和精氨酸.辛二酸可与蟾蜍甙元结合.从蟾酥中曾分离华蟾蜍精、惹斯蟾蜍甙元、蟾蜍灵和日本蟾蜍它灵的3-辛二酸酯。 蟾蜍浆液及蟾酥中的甙元,都是有强烈药理作用的甾族化合物,然浆液及蟾酥中尚有不少的无甚药理作用的甾族化合物,如胆甾醇(Cholesterol)、7α-羟基胆甾醇(7α-Hydroxy- cholesterol)、β-谷甾醇(β-Sitosterol)、菜油甾醇(Campesterol).通常它们亦与蟾蜍甙元合称为蟾蜍甾族化合物(Bufosteroids). 蟾蜍浆液及蟾酥中尚含有一定药理作用的吲哚系碱类成分,如5-羟色胺(Serotonine)、蟾蜍色胺(Bufotenine)、华蟾蜍色胺(Cinobufotenine)、蟾蜍特尼定(Bufotenidine)、蟾蜍硫堇(Bufothionine)、去氢蟾蜍色胺(Dehydrobufo- tenine)、色胺(Try ptamine)。 此外,蟾蜍还含有肾上腺素(Adrenaline)、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辛二酸.从蟾酥中还分出吗啡(Morphine)。 理化鉴别 (1)该品断面沾水,即呈乳白色隆起。 (2)取该品粉末0.1g,加甲醇5ml ,浸泡1小时,滤过,滤液加对二甲氨基苯甲醛固体少量,滴加硫酸数滴,即显蓝紫色。 (3)取该品粉末0.1g,加氯仿5ml ,浸泡1 小时,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醋酐少量使溶解,滴加硫酸,初显蓝紫色,渐变为蓝绿色。 (4)取该品粉末0.2g,加乙醇10ml,加热回流30分钟,滤过,滤液置10ml量瓶中,加乙醇至刻度,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蟾酥对照药材0.2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再取脂蟾毒配基及华蟾酥毒基对照品,加乙醇分别制成每1ml 含1mg 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 。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B)试验,吸取上述4 种溶液各10μl ,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环己烷-氯仿-丙酮(4:3:3)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一个绿色及一个红色斑点。药理作用

蛋白质组学技术及其在肿瘤特异性分子标记物中的应用

蛋白质组学技术及其在肿瘤特异性分子标记物中的应用 摘要:前言随着人类基因组测序工作的顺利完成,人们逐渐意识到仅靠基因组的测序来揭示生命现象是远远不够的。蛋白质是基因编码的最终产物,是生命活动的真正执行者,只有从蛋白质水平来研究生命现象,才能从根本上把握生命本质,找到生命活动规律。目前,生命科学的重点己经从转录组学转移到蛋白质整体水平的研究上来。蛋白组学在提供蛋白质动态信息方面具有独特的优越性,其中涉及了蛋白质全面综合的结构和数量变化,而这些变化信息是不能通过基因组学和转录组学获得的。 关键词:蛋白质组学技术;肿瘤特异性分子标记; 转录组学和蛋白质表达之间极其微弱的联系也支持这一观点。尽管人类已经在肿瘤分子水平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其发病机制及早期诊断方面仍不理想,因此寻找准确、无创、有效的肿瘤特异性标记物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蛋白质组学的发展为肿瘤标记物的检测及肿瘤早期正确的诊断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各种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往往有蛋白质的动态变化。肿瘤在其不同的发病阶段,即使在没有任何临床症状的早期,在蛋白质水平方面就已经发生了变化,而这些被确认在早期发生的蛋白质变化都有可能发展成为临床早期诊断指标。肿瘤蛋白组学是蛋白组学技术在肿瘤学上的应用,主要就是通过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微观的蛋白质改变去寻找理想的生物学标记。 本文着重就蛋白质组学技术及其在肿瘤特异性分子标记物中的应用予以简要综述。蛋白质组学主要研究技术“蛋白质组”最早是在1995年由MarcWilkinS和KeithWilliamS 在澳大利蛋白质组学技术及其在肿瘤特异性分子标记物中的应用亚Macquarie大学的分析生物技术中心所提出,旨在研究一种个体、一个器官、一个组织、一个细胞或者血清及体液等生理或病理条件下含有的全部蛋白质[3]。由于同一基因组在不同组织、细胞中的表达情况不同,即使是同一细胞,在不同的生理状态、不同的发育阶段甚至不同的生长环境下,蛋白质的表达也各不相同。此外,由于基因组内重组或转录过程中不同的剪接可翻译成不同的蛋白质,且在蛋白质合成之后又会进行一系列翻译后修饰,比如甲基化、硫基化、磷酸化、糖基化及酞基化等[4]。因此,蛋白质组是一个在时间和空间上不断变化的整体。蛋白质组学就是从整体角度出发,利用不同领域的技术工具,探索和实现对各种蛋白质的分离、纯化和鉴定,并且融合这些有价值的信息去分析机体、组织、细胞等动态变化的蛋白质成分、修饰状态、表达水平以及这些蛋白质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揭示和阐明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蛋白质组学研究主要涉及到两个方面:蛋白质表达模式的研究和蛋白质组功能模式的研究[51。目前主要集中在蛋白质表达模式也即是蛋白质组组分的研究,主要涉及到的技术包括蛋白质分离技术、蛋白质鉴定技术、生物信息学。蛋白质分离技术主要由双向凝胶电泳、色谱分离技术及蛋白质芯片技术等。蛋白质鉴定技术主要包括氨基酸分析法、Edman降解法、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一TOF一MS立、液相色谱电喷雾电离串联质谱(LC一ESI- MS/MS)等。 蛋白质组学分离技术 双向凝胶电泳系统双向凝胶电泳(2一DE)技术是较为传统的蛋白质组学研究方法,可以完成对蛋白质的有效分离和半定量分析脸。2一DE中,第一相是根据蛋白质的等电点差异,通过等电位聚焦来实现分离的。随后,其第二相则是根据蛋白质相对分子量的不同,采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酞胺凝胶电泳进行分离。2一DE是目前最常用的蛋白质分离技术,通常伴随着质谱分析技术共同运用,选取兴趣点之后进行消化,然后运用质谱技术进行分析。尽管其具有高通量、高分辨率及高灵敏度等优点,且图像比较容易分析,但该项技术还存

雄黄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山东中医杂志2010 年8 月第29 卷第8 期 雄黄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张春敏1,孟双荣2,齐元富3 ·579· (1.山东中医药大学2007 年级博士研究生,山东济南250355;2.山东中医药大学2007 硕士研究生,山东济南250355;3.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肿瘤科,山东济南250012) [摘要]综述了雄黄近年来的临床应用及其抗肿瘤机制,认为雄黄具有抗肿瘤作用;并认为应用纳米技术,可使雄黄在抗肿瘤方面有望开展大规模实验和临床研究,使雄黄在肿瘤治疗方面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更好的应用于临床。参考文献29 篇。 [关键词]雄黄;肿瘤;综述 [中图分类号]R257.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257-358X(2010)08-0579-03 中药雄黄在祖国传统医学中有悠久的历史,其主要成分为As2S2 或As4S4 并夹杂少量As2O3 和其他重金属盐。中医认为雄黄辛温有毒,归心、肝、胃经,具有解毒杀虫、燥湿祛痰、化瘀消积等功效,用于治疗痈肿疗疮、蛇虫咬伤、虫积腹痛、惊痫和疟疾等。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雄黄具有抗肿瘤作用。目前有关雄黄抗肿瘤作用的临床应用和作用机理研究的文献越来越多。本文就雄黄在抗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临床应用 大量文献报道了雄黄对恶性血液病的治疗研究,临床实践显示,雄黄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 P L)、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 M L)等缓解率较高,且具有不良反应少、无骨髓抑制和交叉耐药性、不易并发DIC 等优点。张国珍等[1]用其喷涂治疗早期子宫颈癌2 例,均获痊愈。对71 例宫颈核异质患者逆转治疗,逆转为巴氏1 级者11 例,逆转为巴氏2 级者60 例,总逆转率为100%。将雄黄与轻粉、冰片、硼砂相配治疗13 例皮肤癌患者,总有效率达76.9%。近几年,临床用安宫牛黄丸治疗脑、肺、纵隔等部位的肿瘤,取得了一定疗效。陆道培[2]以高纯度的As4S4 治疗110 例14 岁以上的APL 患者,完全缓解(C R)率为100%,且As4S4 的纯度越高,药物的不良反应越小。其后他又总结了经维甲酸(AT R A)治疗CR 后以巩固维持治疗的103 例APL 患者疗效,1~6年无病生存率为96.7%~87.4%,表明单用As4S4 可以巩固维持治疗APL 患者。此外,雄黄还能有效治疗ATRA 耐药的APL 患者,并改善出血倾向[3],为A- TRA 治疗后复发的患者找到了新的治疗手段。王梦昌等[4]在原用羟基脲(HU)的基础上,使用雄黄3.0~3.75 g/d,分次服用,治疗CML7 例,结果7 例中CR6 例,部分缓解(P R)1例,并证明雄黄对初发及耐药病例均有效。他们也使用雄黄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收稿日期]2010-02-23(MM),在联合化疗基础上加用雄黄1.0~1.25 g/d,8例MM 中91 d 内获得CR 5 例,未缓解(N R)3例,CR 率达62%,所需时间30~91 d。高学熙等[5]用雄黄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M DS)10例,剂量为3 g/d,C R率60%,总有效率71.4%。大量文献表明适当的应用雄黄,虽然剂量比药典中的限定量大数十倍,甚至数百倍(2005 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规定雄黄内服用量为0.05~0.1 g/d),也未见明显中毒反应,雄黄的合理内服用量,应该远在药典的限定额之上。 2抗肿瘤机制研究 2.1诱导肿瘤细胞凋亡雄黄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有显著的治疗效果。黄晓军等[6]研究发现,砷不仅能降解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特异性融合蛋白,而且还能诱导白血病细胞株体外产生凋亡。陈文雪等[7]发现雄黄能诱导荷瘤裸小鼠的肿瘤细胞凋亡,流式细胞检测结果显示随着细胞凋亡率的上升,细胞增殖(P I)指数下降,表明细胞的DNA 合成被抑制,细胞被阻滞在G0/G1 期,而S 和G2/M 期的细胞减少,从而抑制了肿瘤的生长。雄黄可能还通过下调STAT 蛋白而干扰J AK-STAT途径,减弱甚至阻断B cr-A bl恶性信号的转导,或在mRNA 水平上增加细胞膜HSP70 蛋白的表达,或激活ca s pa s e-3信号转导途径而促进细胞凋亡[8-10]。应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雄黄作用于NB4 细胞前后基因表达的调控,发现P SM C2、P SM D1、ABC50、P NAS-2基因和周期素G2 在雄黄诱导NB4 细胞凋亡中发挥重要作用[11-12]。在对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株U937 基因表达谱芯片研究中发现,细胞骨架和细胞信号转导的改变可能参与雄黄促进U937 细胞凋亡的过程[13]。戴锡孟等[14]研究发现,六神丸(主要成分为雄黄)诱导白血病细胞HL-60凋亡与C-myc、bcl-2和bax 都有关,其可能机制是六神丸降低C-myc活性,使细胞对凋亡的敏感性提高,同时使凋亡抑制基因bcl-2表达下降,并升高促凋亡基因ba x,使bcl-2/ba x比例下

蟾酥

蟾酥 蟾酥,亦称蟾毒素,是中药材攻毒杀虫止痒药的一种,该药材出自于《药性论》一书,有解毒止痛的功效。蟾酥是蟾蜍表皮腺体的分泌物,白色乳状液体,有毒,干燥后可以入药。蟾酥主要产于吉林、山东、辽宁、江苏等地,主要采收于夏秋两季。蟾酥中含有大量的蟾蜍毒素类物质,该类物质均有强心活性,在化学上属甾族化合物(Steroids),其C17上再接一α-吡喃酮基,则凡具有此种骨架的物质,总名蟾蜍二烯内酯(Bufadienolide),是蟾蜍浆液、蟾酥的主要有效成分.蟾酥中所含的蟾蜍二烯内酯有:蟾蜍它灵(Bufotalin)、华蟾蜍精(Cinobufagin)、华蟾蜍它灵(Cinobufotalin)、蟾蜍灵(Bufalin)、远华蟾蜍精(Telocinobufagin)、日本蟾蜍它灵(Gamabufotalin,亦名日本蟾蜍甙元Gamabufo-genin)、去乙酰华蟾蜍它灵(Desacetyl cinobufotalin)、惹斯蟾蜍甙元(Resibufogenin)、华蟾蜍它里定(Cinobufotalidin)、蟾蜍它里宁(Bufotalinin)、华蟾蜍精醇(Cinobufaginol)、沙蟾蜍精(Arenobufagin)、异沙蟾蜍精(Bufarenogin)、去乙酰华蟾蜍精(Desacetyl cinobufagin)、去乙酰蟾蜍它灵(Desacetyl bufotalin)、蟾蜍它里定(Bufotalidin,即嚏根草甙元Hellebrigenin)、惹斯蟾蜍精(Resibufagin)等.中国蟾蜍蟾酥中分出的华蟾蜍毒素(Cinobu- fotoxin),酸解后产生华蟾蜍精、辛二酸(Suberic acid)和精氨酸.辛二酸可与蟾蜍甙元结合.从蟾酥中曾分离华蟾蜍精、惹斯蟾蜍甙元、蟾蜍灵和日本蟾蜍它灵的3-辛二酸酯。 蟾酥1月14日下午,海南儋州市发生一起食物中毒事件。四名孩子捉食一只蟾蜍,导致他们全部中毒,造成一死三伤。这起中毒病例经医院检测为误食蟾蜍中毒。蟾蜍的腮腺和皮肤腺能分泌毒素,就是平常所说的“蟾酥”,可以入药,但也是一种神经性的毒素,能直接影响心脏,对消化道及中枢神经产生严重损害。 目录 1中药属性 名称释义 药物性味 功效主治 应用方式 产地分布 安全术语 品种考证 制法 采收加工 药材鉴定 药物毒性 真假辨别 相关药材 含量测定 2原生动物 中华大蟾蜍 黑眶蟾蜍 3现代研究 主要成分 理化鉴别

中草药及有效成分抑制肿瘤作用的研究进展(一)

中草药及有效成分抑制肿瘤作用的研究进展(一) 【关键词】抗肿瘤;,,中草药;,,机理研究,,, 摘要:中药在抗肿瘤方面的研究是当前热点,由于西药抗癌的毒副作用太大,中医中药治疗肿瘤已经成为肿瘤治疗领域的一大特色。许多中药具有抗肿瘤作用,因中药成分复杂,其抗肿瘤机理也表现在各个方面。展示了中药防治肿瘤的巨大潜能和美好前景。本文对抗肿瘤中草药及有效成分在肿瘤抑制、逆转多药耐药、诱导细胞凋亡、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等方面进行了简单的归纳、总结。 关键词:抗肿瘤;中草药;机理研究 癌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和健康的恶性肿瘤,随着癌症发病率的不断升高,中药抗肿瘤作用日益成为研究热点,中药防治恶性肿瘤已取得了较明显的疗效。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从分子生物学角度探讨中药防治肿瘤的机理取得较大进展。现就近年来单味中草药及有效成分抗肿瘤作用的研究做一综述。 1单味中草药提取物的分子研究 1.1抑制肿瘤作用张春红等〔1〕研究人参二醇衍生物和人参二醇的抗肿瘤活性,所用癌株为S180肉瘤,Lewis肺癌,阳性对照为5-氟尿嘧啶,阴性对照是含5%新生牛血清的RPMI1640培养基。研究表明,衍生物Ⅲ抗肿瘤活性最强,其次为Ⅰ;Ⅱ和人参二醇抗肿瘤活性最弱且两者活性相当。彭海燕等〔2〕通过体外实验证实槲寄生碱对肿瘤细胞生长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体内实验证实槲寄生碱可抑制肿瘤生长、延

长荷瘤动物的生存期。认为槲寄生碱具有抗肿瘤作用。刘维英等〔3〕观察发现铁筷子多糖(HFPS)对小鼠腹水型S180肉瘤细胞增殖具有强烈的抑制作用;另将HFPS作用后的腹水S180细胞接种于小鼠皮下,可见其成瘤率明显降低,肿瘤生长速度缓慢;研究表明铁筷子能通过影响腹水瘤细胞膜的磷脂、胆固醇成分含量变化而降低细胞膜的流动性,抑制瘤细胞生长增殖,降低其恶性程度。王敏等〔4〕研究认为瑞香狼毒总黄酮提取物对体外培养的肿瘤细胞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体外抗肿瘤活性高于长春新碱;瑞香狼毒总黄酮提取物急性毒性较小,对小鼠移植性肿瘤S180和H22的生长也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并和剂量正相关。高剂量组对小鼠移植性肿瘤S180的抑制率为45.64%,H22的为47.59%,与阳性对照组环磷酰胺的抑制率接近。认为瑞香狼毒总黄酮提取物具有较强的体内和体外抗肿瘤作用。肖柳英等〔5〕研究青蒿琥酯60mg/(kg ?d),30mg/(kg?d)和15mg/(kg?d)对小鼠肝癌的抑瘤率分别为39.79%~54.49%,37.79%~49.96%和40.38%~53.96%;青蒿琥酯100mg/(kg?d),50mg/(kg?d)和25mg/(kg?d)对小鼠S180的抑瘤率分别为48.53%~49.60%,47.78%~57.96%和58.87%~68.57%。对两种瘤株经重复实验均有抑瘤作用。臧林泉等〔6〕观察板蓝根高级不饱和脂肪组酸对小鼠S180肉瘤抑制率略小于环磷酰胺,能延长荷瘤小鼠的生存期,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认为板蓝根高级不饱和脂肪组酸具有一定的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陶文沂等〔7〕观察甘草黄酮对胃腺癌细胞株SGC-7901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IC50为290.6μg/ml,

肿瘤免疫与抗肿瘤免疫机制

肿瘤免疫与抗肿瘤免疫机制 广州市从化卫生学校陆予云 肿瘤是正常机体组织细胞发生恶性变异常增生,形成的不同于起源正常组织的新生物体。研究证明,肿瘤对于正常机体组织具有异物性,肿瘤抗原能诱导机体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反应。面且,有的肿瘤抗原诱导产生的免疫应答可以限制肿瘤生长,甚至最终使肿瘤消退。相反有时这种免疫应答可促进肿瘤生长。由此可见肿瘤免疫机制非常复杂,长期已来许多学者对于这种复杂的肿瘤免疫机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现将有关机制作以下综述: 一、概述 肿瘤与肿瘤发生 1、肿瘤的概念:机体自身细胞在各种内、外致瘤因素作用下,发生恶性转化,无限制增殖产生的新生物体。 2、肿瘤流行病学:肿瘤是常见病,全世界每年大约600万新诊断病例,每年死亡达450万之余,死亡率仅次于心血管疾病,位居第二。我国每年约有130万人死于恶性肿瘤,为第二大死因。 3、肿瘤病因学: 外界致癌因素:化学因素、物理因素、生物因素。 内环境致癌因素:遗传、内分泌、免疫、营养、精神及性格等。大约80%恶性肿瘤发生都与外因有关。但是,外源性致癌物的影响是通过机体内因而起作用。 4、肿瘤发生:近年来分子生物学和分子肿瘤学的研究认为“肿瘤发生的基本原因是由于各种致癌物质引起遗传物质的变异或表达发生异常”。两种假说:基因或染色体变异学说(hypothesis of gene or chromosome alteration):认为基因或染色体畸变是正常细胞转化成恶性细胞的基本原因。基因活化或渐成学说:认为肿瘤发生并不一定要基因或染色体结构上的变异,细胞在微环境中可转变为肿瘤细胞。不过,从肿瘤发生上说,遗传物质的变异是主导机制。肿瘤发生经历:正常细胞--→癌前病变--→原位癌--→局限性癌--→侵袭性癌--→转移癌。 (二)瘤基因与肿瘤抗原 1、癌基因(oncogen):指一类引起癌变的基因。异常激活和表达能使正常细胞发生异常转化,变成恶性细胞。

蛋白质组学在肿瘤研究和临床应用中的意义

蛋白质组学在肿瘤研究和临床应用中的意义 李春海 中国抗癌协会、军事医学科学院 在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和完成后,研究重点已转移到基因的功能上,从而进入基因组时代。而生物功能主要执行者是蛋白质,1994年澳大利亚Macquarie大学的wilkius 和williams首先提出蛋白质组学(Proteome)的概念,Proteome一词是蛋白质(protein)与基因组学(genome)两个词的组合,指的是一种基因组所表达的全部蛋白质,既包括一种细胞乃至一种生物所表达的全部蛋白质,而蛋白质组的研究是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的核心,称为蛋白质组学。其主要内容包括结构蛋白质组和功能蛋白组学,它是从细胞整体水平进行蛋白质特性的研究,如表达水平、翻译后修饰及相互作用等,并由此获得对疾病过程、细胞生理、生化特征和调控网络的广泛完整的认识。所以,蛋白质组学及其技术正在逐步成为生物学、医学及药物学等的理论依据和研究手段。 一、 肿瘤标志筛查策略 1、肿瘤检查传统方法 大多数肿瘤早期无明显症状,因此对肿瘤高危人群进行筛查(Screening)尤为主要,肿瘤筛查是对一般健康的无症状的人群,用适当的指标对其进行检查,从而发现一些指标阳性的人群,并对这些人群或高危人群进一步进行临床检查和随访观察,从而达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目的。以往,早期的肿瘤筛查多采用临床上常用检查方法:图像诊断(CT、MRT、PET)化学诊断,(血液学和免疫学)及病理学(细胞学、组织学)如细胞病理学检查;X线检查及各种内窥镜检查;和实验室生化检查,如甲胎蛋白用于肝癌的筛查,前列腺特异抗原用于前列腺癌的筛查,癌胚抗原用于大肠癌的筛查等。其中许多检查目前仍在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此外还有一些经典检查方法如瑞典的一项调查结果表明应用X线以及乳腺自查方法对乳腺癌进行筛查使乳腺癌病死率下降44%[2]。应用巴氏涂片对人群进行宫颈癌筛查使美国宫颈癌死亡率下降70%。 但上述方法应用于人群筛查仍存在很多缺点,主要是有一些属于损伤性检查。筛查方法操作过于复杂、对人体的侵害性较大,人群依从性差及成本高,而有一些肿瘤标志虽然可应用于人群的肿瘤筛查。如PSA用于前列腺癌筛查虽然特异性好,但敏感性差,导致部分患者被漏查;甲胎蛋白用于肝癌筛查由于特异性较差,阳性预测值较低,出现假阳性。因此,肿瘤筛查要选择适当的方法,提高其可操作性及人群依从性,选择高度特异性的标志物,或多种标志物联合检测来提高敏感性和特异性。 2、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与肿瘤标志的筛选 肿瘤发生过程是一种多基因多阶段多因子的部复杂过程,是癌基因激活和抑癌基因失活的结果.而从组织增生产生原位癌变的过程中,肿瘤发生、启动、增生、癌前病变到成癌过程中除了基因水平的变化外,而在分子水平还有不同的功能性蛋白的参与,这就为寻找与癌变过程有关的相对特异肿瘤标志物提供了线索。 肿瘤进展阶段是处于癌变与成癌之间的一个过渡阶段,早期发生突变并表达的基因在此阶段表达量进一步增强,为侵袭转移提供潜在的动力。转移也是多步骤复杂连续的过程,与转移有关的特殊基因受到激活,并有多种蛋白水解酶的参与。总之,肿瘤在发生发展和转移的过程中,每演进一步在分子水平就有不同的功能性蛋白参与,并且很可能在各个环节相互协调共同表达。因此从肿瘤发生、发展、演进过程的筛选与肿瘤相关的起关键性调控作用的标志,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际的研究来说都是可能的。 最初在寻找分子标志的时候,仅仅局限与某些特定的突变型蛋白(如C-erB-2、p180、雌激素受体等)与表达增强的突变型的蛋白(P53, CycliD 1[3]等),它们不但可以作为早期发现肿瘤的标志,而且可以作为肿瘤进展程度的标志.但是随肿瘤恶化程度的增加,多种基因发生突变,已很难从单个蛋白的变化对肿瘤进行诊断分型以及预后判断。因为单个蛋白仅仅是肿瘤恶性发展过程中单一因子的变化,并不能真正反映出癌变过程多种因子的复杂变化.蛋白质组学技术能对不同肿瘤的蛋白表达谱进行全面的分析,这样可筛选出多种肿瘤标志为肿瘤标志物的联合检测提供更多依据。 3、蛋白组学在肿瘤标志筛选中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