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与人体节脊椎的对应关系

二十四节气与人体节脊椎的对应关系
二十四节气与人体节脊椎的对应关系

二十四节气与人体24节脊椎的对应关系

二十四在天应二十四节气,在地应二十四山向,在日应二十四小时,在人身应二十四节脊椎、二十四肋骨和二十四经脉。人体的每一块脊椎骨都对应着一个节气。冬至一阳生,数据从这里开始。因此,宇宙就有法则了。二十四节气、方向、音律、脊椎、穴位对应图:

(颈椎七节)

第一颈椎——大雪

头、耳、鼻、喉、脸、头痛、失眠、眼疾、记忆减退、眩晕

第二颈椎——小雪

喉、舌、声带、口、昏眩、耳鸣、扁桃腺炎、腮腺炎、直肠炎

第三颈椎——立冬

咽、颊、肩、咽喉炎、颈、肩酸痛、呼吸困难、痤疮、湿疹

第四颈椎——霜降

颈部肌肉、臂、肩酸痛、牙痛、甲状腺

第五颈椎——寒露

手肘、食道、气管、气管炎、咽喉炎、手臂酸痛上臂或手腕痛、甲状炎、五十肩、大姆指酸麻痛

第六颈椎——秋分

甲状腺、手腕肌、大拇指、上臂或手腕痛、甲状炎、五十肩、大姆指酸麻痛

第七颈椎——白露

甲状腺、中指、肱肌、甲状炎、手臂外侧、中指、肱、无名指酸麻痛

(胸椎十二节)

第一胸椎——处暑

心脏、气管、食道、前臂、心脏病、气管炎、气喘、手腕痛、胸痛、手臂内侧酸麻痛

第二胸椎——立秋

心脏、气管、食道、背肌、食道炎、胸痛、手臂内侧酸麻痛、血压、心跳不规律第三胸椎——大暑

肺、支气管、食道、胸腔、支气管炎、肺炎、食道炎、肋膜炎

第四胸椎——小暑

肺、食道、乳房、乳房炎、慢性胃症

第五胸椎——夏至

肝、胆、胃、脾、肝炎、胆囊炎、低血压、胃炎、面疱

第六胸椎——芒种

胰、胃、胆、肝炎、胃炎、胆囊炎、胃胀、食欲不振

第七胸椎——小满

肾、胰、十二指肠、胃溃疡、糖尿病、十二指肠炎、扁桃腺炎

第八胸椎——立夏

肝、胃、胰、肾、小肠、小肠炎、头痛、便秘、风湿

第九胸椎——谷雨

小肠、肾上腺、肾上炎、过敏、频尿、湿疹、膀胱炎、排尿困难、不孕、下腹痛第十胸椎——清明

肾、盲肠、大肠、肾炎、水肿、痛风、不孕、输尿管炎、带状疱疹、静脉曲张第十一胸椎——春分

肾、大肠、输尿管、肾炎、输尿管炎、大肠炎、性无能、痤疮、痢疾、水肿、牛皮癣

第十二胸椎——惊蛰

肾、大肠、淋巴、输尿管、膀胱、膀胱炎、不孕、生殖器疾病、风湿关节炎、输尿管炎

(腰椎五节)

第一腰椎——雨水

大肠、输尿管、股四头肌、大腿前侧、大腿痛、便秘、尿床、疝气

第二腰椎——立春

第二腰椎卵巢、输卵管、肾、膀胱、外阴、大腿内侧、月经不调、子宫卵巢炎、小产、大腿中段酸麻痛、便秘

第三腰椎——大寒

第三腰椎生殖器、下腰、坐骨神经、月经不调、生殖器疾病、水肿、坐骨神经痛、血压不正常

第四腰椎——小寒

前列腺、下腰、坐骨神经、下腰痛、小腿痛、坐骨神经痛、前列腺障碍

第五腰椎——冬至

子宫、膀胱、直肠、足、膀胱障碍、小腿至足踝酸麻痛、痔疮、尿酸

(荐椎与骶椎)

荐椎——直肠、肛门、大腿后侧、前列腺、脊椎弯曲、髋骨关节炎、臀部痛、前列腺炎、踝骨痛

骶椎——直肠、肛门、痔疮、搔痒症、肛门炎、直肠炎

二十四节气养生经

二十四节气养生经 我国古代将一年分成自立春到大寒共二十四个节气,以表征一年中天文、季节、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这是我国古代独特的创造。作为一部完整的农业气候历,在指导中国农业生产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一直沿用至今。 地球每365天5时48分46秒围绕太阳公转一周,每24小时还要自转一周。由于地球旋转的轨道面同赤道面不是一致的,而是保持一定的倾斜,所以一年四季太阳光直射到地球的位置是不同。以我们所处的北半来说,太阳直射在北纬23.5度时,天文上就称为夏至;太阳直射在南纬23.5度时称为冬至;夏至和冬至是指已经到了夏天和冬天的中间了。一年中太阳两次直射在赤道上时,就分别为春分和秋分,这也就到了春、秋两季的中浊,这两天白昼和黑夜一样长。反映四季变化的节气有:立春、春分、立夏、立秋、秋分、立冬、冬至8个节气,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科叫做“四立”,表示四季开始的意思。反映温度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5个节气。反映天气现象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7个节气。反映物候现象的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的形成和发展与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紧密相连。农业发展初期,由于播种和收获等农事活动的需要,开始探索农业生产的季节规律,出现了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概念。春秋战国以后随着铁制家具的出现,农业生产对季节性的要求更高了,就逐渐形成了节气的概念。春秋时已用土圭测日影定节气。西汉《淮南子天文训》中始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的记载,它是以北斗星柄的方位定节气。定立春为阴历的正月节(节气),雨水为正月中(中气),依此类推。全年共十二节气和十二中气,后人就把中气和节气统称为节气。二十四节气后传入朝鲜、日本等邻国。日本在江户时代(1603-1867)开始采用,并传至今日。 节气交替产生的天气变化对人的生理有很大的影响。通过科学研究人们发现,人的血色素在夏季降低,在冬季升高。人体的白细胞在冬季较高,12月份最高。人体的血小板在3-4月份较高,在8月份降低。成年人的凝血酶无在冬、春季时低,并在气团活动及气压变化时出现波动。人体内的纤维蛋白元冬季低于夏季,冷空气扣可降低。人体内的血清蛋白,总蛋白数自冬至夏会减少,白蛋白夏天高,冬天低,球蛋白冬季高,夏季低。人体的血容量会在冷气团、冷风后降低,受热后增加。人体二氧化碳的结合力在12月份最高,6月份最低。体体的血磷在2月份最低,夏秋最高。人体的血钙在2-3月份最低,8月份最高。血镁在2月份最低,12月最高。血碘在冬季最低,夏季最高。人体毛细血管的抵抗力会在冷风后增强,暖风后降低。人体组织的穿透力会在冷风后减少,暖冈后增强。 节气交替所产生气象中的温度、温度和气压的变化,对人身体的健康有着重要影响。其中气压与人体健康关系尤其密切。气压与体的影响,概括起来分为生理的和心理的两个方面。 气压对人体生理的影响主要是影响体人体内氧气的供应。人每天需要大约750豪克的氧气,其中20%为大脑耗用。当自然界气压下降时,大气中氧分压、肺泡的氧分压和动肪血氧和度都随之下降,导致人体发生一系列生理反应。以从低地登到高山为例,因为气压下降,机体为补偿缺氧就加快呼吸及血循环,出现呼吸急促,心率加快的现象。由于人体(特别是脑)缺氧,还出现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和无力等症状,甚至会发生肺水肿和昏迷,

二十四节气的知识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不差一二天。 立春节气 立春位居二十四节气之首,人们十分重视这个节气。3000年前中国就有迎春仪式,至今已形成了许多固定的风俗习。每年的公历2月4日左右为立春,此时太阳达到黄经315度,是农历二十四节气的第一个节气。立春表示春季开始,万物有了勃勃生机,一年四季从此开始了。中国古代将立春分为三候:“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蛰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三候所对应的花信“一候迎春,二候樱桃,三候望春。”说的是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立春五日后,蛰居的虫类慢慢在洞中苏醒,再过五日,河里的冰开始融化,鱼开始到水面上游动,此时水面上还有没完全融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鱼负着一般浮在水面。春天已经到来,然而冬天的寒冷还未消失殆尽,它需要经过很长的时间才能慢慢消融,大地解冻才能使万物复苏,才能有万物生长的土壤,所以三候的说法十分准确地把立春这个阶段的特征和预兆形象地表现出来。”立春后,随着气温的回升,春耕大忙季节将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陆续开始。立春”不仅是个重要节气,也是一个重大节日,中国民间将其称为立春节,并有吃春饼、鞭春牛等趣味习俗。立春这天,一项重要习俗就是“咬春”。北方吃的食品是春饼,而南方则流行吃春卷。吃春饼和春卷,是人们对“一年之计在于春”的美好祝福。因此,这一习俗一直延续至今。值得一提的是,立春这一日,中国民间“咬春”的另外一种食品是萝卜。比较普遍的说法是可以解春困。其实其意义并不限于此,除解困外,萝卜还可以解酒、通气,具有营养、健身、祛病等功效。除“咬春”外,民间还有“打春”习俗,又叫“鞭春牛”“鞭土牛”,起源较早,这种方式体现了人们对五谷丰登的美好期盼。因为,春牛在塑制时,往往要在肚子里塞上五谷,当牛被打烂时,五谷就流了出来。人们欢笑着拾起谷粒放回自己的仓中,预示仓满粮足。一些农村仍有“鞭春牛”的风俗。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形象地反映了立春时节的自然景象。时至立春,人们会明显感觉到白天变长了,太阳也暖和多了,气温、日照、降水趋于上升或增多。 雨水节气 雨水是24节气中的第2个节气。每年的2月19日前后,太阳黄经达330度时,是二十四节气的雨水。此时,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故取名为雨水。雨水节气一般从2月18日或19日开始,到3月4日或5日结束。雨水和谷雨、小雪、大雪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雨水节气前后,万物开始萌动,春天就要到了。水獭开始捕鱼了,将鱼摆在岸边如同先祭后食的样子;五天过后,大雁开始从南方飞回北方;再过五天,在“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中,草木随地中阳气的上腾而开始抽出嫩芽。从此,大地渐渐开始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雨水不仅表征降雨的开始及雨量增多,而且表示气温的升高。雨水前,天气相对来说比较寒冷。雨水后,人们则明显感到春回大地,春暖花开和春满人间,沁人的气息激励着身心。 惊蛰节气 传统上为春季,第三个节气。即视太阳在黄道上自黄经345°至360°的一段时间,每年3月5日(或6日)开始,至3月20日(或21)结束,约15天。这时太阳直射点由5°57′S移至赤道。狭义上,指惊蛰开始,视太阳在天球

脊柱疾病的产生与发展(完整全面)

1、脊柱健康问题的必然 追溯人类的起源与进化,人类由爬行脊椎动物进化而来。最早的爬行脊椎动物就是恐龙。考古化石所能证实的恐龙的生存年代至少是在三亿年前,而远古时代的恐龙,其脊椎骨骼形态和现今世界上的爬行动物脊椎架构就已经基本一致了。这说明爬行脊椎动物的“脊梁”形态已进化得十分完善,这也说明了脊椎动物的“脊梁”进化定型费时至少是3-5亿年。 而以爬行方式生存的改变成直立行走方式的早期原始人类——猿,其出现在至少200多万年前。也就是说,人类脊柱直立起来的年龄却只有200多万年的历史。应该说,相对于爬行动物的数亿年进化历史来说,一两百万年直立行走人的历史还远远不足以使现代人类的脊柱结构得以充分的进化。这也就是说,人类脊柱还是较为脆弱或不完善的。 也有研究证明,原本适应于爬行的脊“梁”虽然现在彻底改换成了“柱”,但现代人类“脊柱”的基本结构与其它爬行脊椎动物的“脊梁”仍然没有太大的区别。因而,其椎体及椎间盘等基本结构还很难胜任直立行走人的需要。也正因为如此,当代人类才会遭受无数脊柱问题的困扰,才会为此付出极大的代价。 比如:人们从幼儿开始学习走路起,就在对自己的脊柱进行挑战,不断加重脊柱的负担。脊柱在日常的生活、学习、劳动、锻炼等活动中因被频繁使用而很容易受到伤害,从而使26节(或者33节)椎骨很容易发生各种各样的移位。没有发生任何脊柱移位或侧弯的脊柱几乎是没有的,我们确信这与人类的直立行走和坐立工作有关。因为,人类直立或坐立时,从侧面来看,脊柱并不是垂直的一条直线来支撑身体,而是骨盆以上稍呈S形弯曲,骨盆相对于地面也稍稍倾斜,在这种状态下身体受向前移动力的作用,使腰部负担过重。另一方面,颈部要支撑4-5千克重的头部,还要保持高度的灵活性,以完成转头、抬头、低头等动作,致使颈部负担加重。支撑头颈部的是肩背部,对肩而言,悬挂着占体重1/8的两条胳膊,且两条胳膊在拿重物时,所有的负担就全落在肩背上了。由此可见,人类在直立行走时,为了生存,不得不用两只胳膊来提重物或搬运东西等,这无疑就得以脊背为中心来完成各种动作或技能。因而,颈部和腰部经常

二十四节气与人体24节脊椎的对应关系

二十四节气与人体24节脊椎的对应关系 二十四在天应二十四节气,在地应二十四山向,在日应二十四小时,在人身应二十四节脊椎、二十四肋骨和二十四经脉。人体的每一块脊椎骨都对应着一个节气。冬至一阳生,数据从这里开始。因此,宇宙就有法则了。二十四节气、方向、音律、脊椎、穴位对应图: (颈椎七节) 第一颈椎——大雪 头、耳、鼻、喉、脸、头痛、失眠、眼疾、记忆减退、眩晕 第二颈椎——小雪 喉、舌、声带、口、昏眩、耳鸣、扁桃腺炎、腮腺炎、直肠炎 第三颈椎——立冬 咽、颊、肩、咽喉炎、颈、肩酸痛、呼吸困难、痤疮、湿疹 第四颈椎——霜降 颈部肌肉、臂、肩酸痛、牙痛、甲状腺 第五颈椎——寒露 手肘、食道、气管、气管炎、咽喉炎、手臂酸痛上臂或手腕痛、甲状炎、五十肩、大姆指酸麻痛 第六颈椎——秋分 甲状腺、手腕肌、大拇指、上臂或手腕痛、甲状炎、五十肩、大姆指酸麻痛 第七颈椎——白露 甲状腺、中指、肱肌、甲状炎、手臂外侧、中指、肱、无名指酸麻痛 (胸椎十二节)

第一胸椎——处暑 心脏、气管、食道、前臂、心脏病、气管炎、气喘、手腕痛、胸痛、手臂内侧酸麻痛 第二胸椎——立秋 心脏、气管、食道、背肌、食道炎、胸痛、手臂内侧酸麻痛、血压、心跳不规律第三胸椎——大暑 肺、支气管、食道、胸腔、支气管炎、肺炎、食道炎、肋膜炎 第四胸椎——小暑 肺、食道、乳房、乳房炎、慢性胃症 第五胸椎——夏至 肝、胆、胃、脾、肝炎、胆囊炎、低血压、胃炎、面疱 第六胸椎——芒种 胰、胃、胆、肝炎、胃炎、胆囊炎、胃胀、食欲不振 第七胸椎——小满 肾、胰、十二指肠、胃溃疡、糖尿病、十二指肠炎、扁桃腺炎 第八胸椎——立夏 肝、胃、胰、肾、小肠、小肠炎、头痛、便秘、风湿 第九胸椎——谷雨 小肠、肾上腺、肾上炎、过敏、频尿、湿疹、膀胱炎、排尿困难、不孕、下腹痛第十胸椎——清明 肾、盲肠、大肠、肾炎、水肿、痛风、不孕、输尿管炎、带状疱疹、静脉曲张第十一胸椎——春分 肾、大肠、输尿管、肾炎、输尿管炎、大肠炎、性无能、痤疮、痢疾、水肿、牛皮癣 第十二胸椎——惊蛰 肾、大肠、淋巴、输尿管、膀胱、膀胱炎、不孕、生殖器疾病、风湿关节炎、输尿管炎 (腰椎五节) 第一腰椎——雨水 大肠、输尿管、股四头肌、大腿前侧、大腿痛、便秘、尿床、疝气 第二腰椎——立春 第二腰椎卵巢、输卵管、肾、膀胱、外阴、大腿内侧、月经不调、子宫卵巢炎、小产、大腿中段酸麻痛、便秘 第三腰椎——大寒 第三腰椎生殖器、下腰、坐骨神经、月经不调、生殖器疾病、水肿、坐骨神经痛、血压不正常 第四腰椎——小寒 前列腺、下腰、坐骨神经、下腰痛、小腿痛、坐骨神经痛、前列腺障碍 第五腰椎——冬至 子宫、膀胱、直肠、足、膀胱障碍、小腿至足踝酸麻痛、痔疮、尿酸 (荐椎与骶椎) 荐椎——直肠、肛门、大腿后侧、前列腺、脊椎弯曲、髋骨关节炎、臀部痛、前列腺炎、踝骨痛 骶椎——直肠、肛门、痔疮、搔痒症、肛门炎、直肠炎

二十四节气与练功保健其法其理

二十四节气与练功保健---其法其理 (2009-10-18 10:55:22) 转载 标签: 分类:自然疗法 道家文化 缙云山 二十四节气 修行 小舟博客 黄帝内经 易经 文化 二十四节气与练功保健---其法其理 碧水青山一小舟/文 中秋节期间,小舟依常岗师兄指教在节气前后三天与博友相约修炼子时功。博友留言中看出都感觉到了与平日的不同。但小舟始终疑惑:为何节气时令日练功比平日有效?其中有何妙机? 带着这个问题,小舟经过详细的做功课,才明白此乃“天人合一”之效,其中妙理很深呢!现将小舟学习成果与博友分享,愿有缘人都能“明其理,得其法,受其用。”。 一、二十四节气来历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元封六年),经司马迁等人提议,汉武帝下令改定历法。天文学家落下闳、邓平等人制订了《太初历》,规定一年等于365.2502日,一月等于29.53086日;将原来以十月为岁首改为以正月为岁首;开始采用有利于农时的二十四节气;以没有中气的月分为闰月,调整了太阳周天与阴历纪月不相合的矛盾。这是我国历法上一个划时代的进步。 二十四节气是古人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黄经)变化和地面气候演变次序,将全年划分的二十四段落,每段约隔半月。

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 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 “节气” 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二、二十四节气与人体对应 现代医学认为,脊柱是人体最大的能量传输中心,通过神经系统的传递,可与人体五脏六腑相通。人体的脊柱由颈椎7节,胸椎12节,腰椎5节共24节椎体组成,恰与一年24个节气相吻合。据《黄帝内经》所载,人体每一个器官的能量,都是由特定的脊椎位置所控制,与大自然24个节气所对应。这种巧合正是体现了人为小宇宙、天地为大宇宙之观点。常人的脊柱内的炁机,冬至从第5节腰椎开始,每个节气上移一个椎体,一年内完成一次脊柱整体炁机变化,这正符合地球绕太阳运转一周轨迹的炁机变化原理。 二十四节气的那一时刻,就是天地交泰的一瞬间,此时宇宙中可发生多种奇妙变化。宇宙中的生物、植物及万物,它们各自的慧光能量流都发生了由低能向高能的转变,以及各自磁场方向的改变,而后逐渐消失,回到原来状态。这当中,人自然不例外。 天人合一,天人相应,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哲学观点之一,也是传统道文化的基本指导思想。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人体与宇宙天体的运行互相感应,信息相通,与大自然的万千变化紧密联系,妙机无限。见附图: 三、节气时令交替时练功作用机理 当节令交替时,人体能量会大量流失,使身体免疫功能降低,久而久之,导致慢性病和机体老化。所以,采取适当的方法,在节令交替时段调理相对应的椎体(穴位),可以获得良好的养生保健效果。 道教《翠虚》篇曰:“每当天地交合时,夺取阴阳造化机”。节令交替的一瞬间虽然时间很短,但足可以对人体的生命活动造成深远的影响。所以,巧妙地利用这一时段练功,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节气时令交替时练功与保健方法 节气时令交替时,不但可以通过练功增强练功效果,而且还可以通过其他养生保健的方法增强体质,祛病强身。 具体操作方法是: 1、在每个节气来前15分钟开始静坐,意念集中于脊柱上所对应的椎体(穴位),时间共半小时左右;节气的前后三天静坐,意念亦集中于脊柱上所对应的椎体(穴位),时间一个小时以上。 2、每个节气交替之时,在对应脊椎(穴位)上香熏10~20分钟;

二十四节气饮食养生知识-二十四节气知识

二十四节气饮食养生知识:二十四节气知识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二十四节气所反映的物候特征说明了自然界的一切生活都与节气密切相关,人也不能脱离天地气息而生存,人体的五脏六腑、七窍四肢、筋骨皮肉等组织的机能活动也无不受节气变化的影响。下面让小编给大家介绍二十四节气饮食养生知识,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二十四节气饮食养生知识 立春: 斗指东北,维为立春,时春气始至,

四时之卒始,故名立春 阳历2月4日前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 立春时节养生着重要顺应春天阳气生发、万物始生的特点。 春属木,与肝相应。在春季养生方面,主要是护肝,可以有目的选择一些柔养肝、疏肝理气的草药和食品,草药可选用枸杞、郁金、丹参、元胡等,食品则应选择辛湿发散的大枣、豆豉、葱、香菜、花生等,灵活地进行配方选膳,可以达到很好的食疗效果。 立春的饮食药膳应以“升补”为主,适宜的膳食有首乌肝片、虾仁韭菜、珍

珠三鲜汤等,食之有补肝肾、益精血、乌发明目、温中益气的功效。 雨水: 斗指壬为雨水时,东风解冻,冰雪皆散而为水,化而为雨,故名雨水。 五行中肝属木,味为酸,脾属土,味为甘,木胜土。所以,雨水时节的饮食应少吃酸味,多吃甜味,以养脾脏之气。可选择香椿、百合、豌豆苗、茼蒿、荠菜、春笋、山药、藕、芋头、萝卜、荸荠、甘蔗等。 惊蛰: 斗指丁为惊蛰,雷鸣动,蛰虫皆震起而出,故名惊蛰也。

每年阳历3月6日左右时二十四节气的惊蛰。 饮食调养:应多食壮阳食品,如羊肉、狗肉、鸡肉、鹿肉等。 惊蛰的饮食原则是保阴潜阳,多吃清淡食物,也可以适当选用补品,以提高人体的免疫力,还可以适当食用一些具有补益正气作用的食疗粥来增强体质。 维生素对人体的生理功能有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维生素C的摄入能够明显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维生素C含量丰富的食物有:水萝卜、辣椒、甜椒、苦瓜、蒜苗、白菜薹、红菜薹、甘蓝、

二十四节气与阴阳五行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二十四节气与阴阳五行 篇一:阴阳五行八卦、干支、二十四节气是中医学术理论的根 阴阳五行八卦、干支、二十四节气是中医学术理论的根一些力求中医“科学化”,并且诟病中医事业发展滞后的人士认为,中医是“新瓶装老酒”。意思是经过数十年的中医科学化与中医现代化,中医学仍然无法融入现代科学体系之中。 笔者恰恰与这些人士的观点相反,认为真正的中医根本就不应该融入现代科学体系之中!现代人所理解的中医理论是“老瓶装新酒”,即其内容与本真中医学术是差之毫厘,谬之千里!根本原因在于: 近现代以来,中医出现了学术混乱三步曲: 第一步:中国人翻译西医学著作,借用了大量中医学的概念和术语;第二步:又用变成西医学概念的词汇来解释与套用、编写中医教材; 第三步:再用西医学外语词汇把所谓的“中医学”介绍

给外国人。这一历史性的学术混乱以难以抗拒之势,在近现代以来的一百多年中迅猛扩展。 尽管中医的名称没有改变,但是其内容与精神实质,距离真正的中医学却越来越远!其实不仅仅是中医学科!中国 学术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等其他学科知识的混乱与舛讹,同样厄运难逃! 运用古代中国天文学观测系统基本知识,分析古代中华先哲所界定的天地框架----以地球为天地的球心,以北天极为上,以南天极为下,以与地球赤道相平行的二十八宿为圆形天道。阴阳五行八卦、干支这些气数,就是天地框架之中的北 斗徊转、五大行星迁移与气候变化相互感应的规律之数。 中华传统科学思想认定,阴阳五行是既包容着天,又包容着地的天地之气五种特点与性质。这五种特点与性质体现为春、夏、长夏、秋、冬。 中医学脏腑、经络,其数目、性质与功能,不是与解剖出来的器官、神经相吻合,而是与阴阳五行、八卦、十干、十二支的数目分毫不差,这种对应原理是“天地之阴阳五行”与“人体之阴阳五行”相参相应。古人将四时与五行合并称谓,就是因为四时是指春夏秋冬这四个时节;五行,则是指与四时意义相通的阴阳五行,即春(木)、夏(火)、长夏(土)、秋(金)、冬(水)这五个时节。

脊柱对应疾病

人体脊椎疾病对照表: 第一颈椎(C1)眩晕,后头痛,视力下降,高血压,失眠,面瘫 第二颈椎(C2)眩晕,偏头痛,耳鸣,胸闷,心动过速,排尿异常,视力下降,高血压,失眠,面瘫第三颈椎(C3)喉咙部异物感,胸闷,颈痛,牙痛,甲状腺功能亢进 第四颈椎(C4)喉咙部异物感,胸闷,打呃,肩痛,牙痛,三叉神经痛,甲状腺功能亢进 第五颈椎(C5)眩晕,视力下降,心动过速或过缓,上臂痛或下肢瘫痪 第六颈椎(C6)低血压,心率失常(过速或过缓),上肢桡侧麻痛 第七颈椎(C7)低血压,心率失常,上肢后侧尺侧麻痛 第一胸椎(T1)上臂后侧痛,肩胛部痛,气喘,咳嗽,左上胸痛,心慌,心悸 第二胸椎(T2)上臂后侧痛,气喘,咳嗽,左上胸痛,心慌,心悸 第三胸椎(T3)上臂后侧痛,肩胛部痛,气喘,咳嗽,左上胸痛,心慌,心悸,胸闷,胸痛 第四胸椎(T4)胸壁痛,气喘,打呃,乳房痛 第五胸椎(T5)胸壁痛,气喘,乳房痛 第六胸椎(T6)胃痛,肝区痛,上腹胀,肋间痛,胆石症 第七胸椎(T7)胃痛,肝区痛,上腹胀,肋间痛,胆石症 第八胸椎(T8)胃痛,肝区痛,上腹胀,肋间痛,胆石症 第九胸椎(T9)胃痛,肝区痛,上腹胀痛,子宫炎 第十胸椎(T10)腹胀,肝区痛,卵巢炎,睾丸炎,子宫炎 第十一胸椎(T11)胃脘痛,肝区痛,胰腺炎,糖尿病,肾病,排尿异常,尿路结石,腹胀痛, 第十二胸椎(T12)胃脘痛,肝区痛,胰腺炎,糖尿病,肾病,排尿异常,尿路结石,腹胀痛,肾炎,肾结石,腹泻, 第一腰椎(L1)胃脘痛,肝区痛,胰腺炎,糖尿病,肾病,排尿异常,尿路结石,腹胀痛,肾炎,肾结石,腹泻,大腿前侧痛 第二腰椎(L2)腰痛,排尿异常,大腿麻痛 第三腰椎(L3)两侧腰痛,腹痛 第四腰椎(L4)两侧腰痛,腹痛,腹胀便秘,下肢外侧麻痛, 第五腰椎(L5)下肢后侧麻痛,下肢痛,遗精,月经不调 骶骨(S)排尿异常,子宫炎,前列腺炎

二十四节气对疾病的影响

二十四节气对疾病的影响 四季与脏腑病的关系 摘自《手掌与疾病》梁秋湖、刘彪、王登旗(编著) 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是年。地球绕太阳公转、同时也自转,地球的自转轴不与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平面垂直,而是成一个66度33分的角度,这样,当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各个不同位置时,日照的时间是夏长冬短,就造成了地球上的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因此说,春夏秋冬四季的概念的本质是在一周年中由于地球和太阳相对位置不断变化所形成的气候现象。 按照我国古代天文学上划分季节的方法是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作为四季的开始,自立春到立夏为春,立夏到立秋为夏,立秋到立冬为秋,立冬到立春为冬。古人所讲的四时就是四季,在春夏秋冬四季中还有一个长夏的名称,即六月为长夏,在四时与五行相配中属土。 四季的气候特征是春温、夏暑、秋凉、冬寒。中医学认为,在春夏秋冬四季中有寒暑温凉的变化和阳气阴气的盛衰,这种四季寒暑温凉和生长收藏之间有着内在联系的整体,人体五脏之气的生理、病理活动过程,都与四时五行密切相关。以下根据四时五行的生克乘侮理论,结合人体五脏之气的情况来分析测知五脏病的变化和预后。

四季与肝(胆)病的关系:“病在肝,愈于夏,夏不愈,甚于秋,秋不死,持于冬,起于春”(《素向·脏气法时论篇》)。这是由于肝为乙木,胆为甲木,“肝主春,足厥阴少阳主治”,肝(胆)病到了丙丁火气旺的夏季,火克金,金受克则不能制木,病情可好转或痊愈;否则,到了庚辛金旺的秋季,肝(胆)木受到克制,病情就会加重;如在秋季不死,到了壬癸水气旺的冬季,水生木,病情虽不好转,但也不至于加重;到了甲乙木气旺的春季,病情就会好转。 四季与心(小肠)病的关系:“病在心,愈在长夏,长夏不愈,甚于冬,冬不死,持于春,起于夏”(《素问·脏气法时论篇》)。这是由于心为丁火,小肠为丙火,“心主夏,手少阴太阳主治”,心(小肠)病到了戊己土气旺的长夏,土克水,水受克则不能制火,病情可好转或痊愈;否则,到了壬癸水旺的冬季,心(小肠)火受到克制,病情就会加重;如在冬季不死,到了甲乙木气旺的春季,木生火,病情虽不好转,但也不至于加重;到了丙丁火气旺的夏季,病情就会好转。 四季与脾(胃)病的关系:“病在脾,愈在秋,秋不愈,甚于春,春不死,持于夏,起于长夏”(《素问·脏气法时论篇》)。这是由于脾为己土,胃为戊土,“脾主长夏,足太阴阳明主治”,脾(胃)病到了庚辛金气旺的秋季,因金克木,木受克则不能制土,病情可好转或痊愈;否则到了甲乙木旺的春季,脾(胃)土受到克制,病情就会加重;如在春季不死,到了丙丁火气旺的夏至,因火生土,病情虽不好转,但也不至于加重;到了戊己土气旺的长夏,病情就会好转。 四季与肺(大肠)病的关系:“病在肺,愈在冬,冬不愈,甚于夏,夏不死,持于长夏,起于秋”(《素问·脏气法时论篇》)。这是由于肺为辛金,大肠为庚金,“肺主秋,手太阴阳明主治”,肺(大肠)病到了壬癸水气旺的冬季,水克火,火受克则不能制金,病情可好转或痊愈;否则,到了丙丁火旺的夏季,肺(大肠)受到克制,病情就会加重;如在夏至不死,到了戊己土气旺的夏季,因土生金,病情虽不好转,但也不至于加重;到了庚辛金气旺的秋季,病情就会好转。 四季与肾(膀胱)病的关系:“病在肾,愈在春,春不愈,甚于长夏,长夏不死,持于秋,起于冬。”(《素问·脏气法时论篇》)。这是由于肾为癸水,膀胱为壬水,“肾主冬,足少阴太阳主治”,肾(膀胱)病到了甲乙木气旺的春季,因木克土,土受克则不能制水,病情可好转或痊愈;否则,到了戊己土旺的长夏,肾(膀胱)水受到克制,病情就会加重;如在长夏不死,到了庚辛金气旺的秋季,因金生水,病情虽不好转,但也不至于加重;到了壬癸水气旺的冬季,病情就会好转。 四季与肝病传脾的关系: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脾胃要保持正常的消化功能,须赖于肝的疏泄功能。如病人先出现胸胁胀满疼痛,精神抑郁或性情急躁等,然后又出现纳食减少,胃脘疼痛,腹胀腹痛,大便溏泻等症状,这便是“肝病传脾”。因肝病最易传脾,故在治疗肝病的同时,当先调补脾脏,使脾脏正气充实,以免肝病传脾,但是,“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金匿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

二十四节气与人体对应

二十四节气与人体对应 我国古代将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圈称一年,并在四季分明的黄河流域一带,根据月球环绕地球运行规律,将四季变化分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共二十四个节气,三百六十天。由于每月天数不一,有29天多一点,有30天多一点的,或是少几小时的,所以经过长期的总结,用“无中气之月置闰”的办法,来调整这一年不足之时日。即如月中有节而无气则该月为闰月。当然这一方法对于地球上的其他地区如热带地区季节变化相对不明显,也就不适用,即使与我们同一个纬度的也有区别,在此仅作简要介绍。我国大部分地区使用阳历(即公历)和阴历(即农历)。阳历以地球绕日公转周期365.2422天为一年。阴历也叫阴阳合历,是以月球的圆缺周期29.5306天为阴历的依据,同时又照顾了寒暑变化实际。阴历一年12个月,计354天,比阳历一年少11天。长此下去,月份和时令之间势必难以相符。就会出现如:三伏天过春节,寒冬腊月赛龙舟。为使阴历与阳历在时令上能够合拍,阴历用增设闰月的办法来调整余缺,规定每隔2 年或3年来一个闰月。有闰月的这一年,阴历是13个月。那么该“闰”那一个月呢?我们祖先通过实践,把全年划分为24个节气。前一个叫“节气”,后一个叫“中气”。节气和中气按照月份顺序相同排列。相邻的两个节气或两个中气之间平均相隔30天半,可是阴历的一个月只有29天半(29.5306天)。这样,下一个月的节气和中气势必要往后拖延一天或两天,到了一定的时候中气不在月中而移至月尾,下一个中气则又在隔一个月的月初,结果中间这个月就只有一个节气而没有中气。阴历历法规定:凡是只有节气而无中气的月份,一律不能独立成为一个月,它只能作为上一个月的附属闰月。那么,我们人体又是如何与二十四节气对应的呢?我们知道人体有十二经脉,阴经通于脏,阳经通于腑,十二经脉和十二脏腑结合起来,形成二十四经脉与二十四节气相吻合、相对应的关系。人体二十四经脉不但在一年里与节气相应,而且在一天也与十二个时辰相应而有旺时和衰时。 十二经络十二脏腑二十四节气 足厥阴肝经肝脏惊蛰春分 足少阳胆经胆腑清明谷雨 手厥阴心包络立夏小满 手少阴心经心脏芒种夏至 手太阳小肠经小肠腑小暑大暑 足太阴脾经脾脏立秋处暑 足阳明胃经胃腑白露秋分 手太阴肺经肺脏寒露霜降 手阳明大肠经肠腑立冬小雪

二十四节气与饮食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二十四节气与饮食 篇一:24节气的饮食 [立春] 节气含意:立春,是农历传统二十四中第一个节气,旧时县令要鞭打春牛,意寓春耕开始,故也称“打春”,饮食要考虑春季阳气初生,宜食辛甘发散之品,不宜食酸收之味。 当季食材:蚬子、水芹、萝卜、韭菜、春鲫、春笋。 [雨水] 节气含意:雨水,此时冷暖气团活动频繁,有规律性的风雨交替,气候由上年的干旱冬季进入多雨的春季。春季饮食既要注意扶助阳气,又要避免伤及脾胃。 当季食材:韭菜、荠菜、豆苗、春笋、咸肉。 [惊蛰] 节气含意:惊蛰,这时气温回升较快,渐有春雷萌动,“惊蛰麦直,蛇虫百脚开食”,大地复苏,农家开始培育瓜蔬种苗。 当季食材:塘鳢鱼、刀鱼、鲈鱼、白鱼。

节气含意:春分,这天昼夜长短平均,正当春季九十日之半,故称“春分”,“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杨柳青青、鹭飞草长、小麦拔节、油菜花香。 当季食材:马兰头、鳜鱼、塘鳢鱼、金花菜、枸杞头。 [清明] 节气含意:清明,“万物生长到此时,皆清洁而明清,故为清明”。清明节是上坟祭祖的日子。习俗还有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 插柳等。 当季食材:藕、螺丝、鲥鱼、河豚鱼、香椿头。 [谷雨] 节气含意:谷雨,有“谷雨生百谷”的意思。这时田中的秧苗初插、作物新种,最需要雨水的滋润,“春雨贵如油”。谷雨节气以晴暖为主,但早晚仍时冷时热,饮食起居应倍加呵护。 当季食材:香椿头、藕、籽虾。 [立夏] 节气含意:立夏,“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 当季食材:蚕豆、苋菜、黄瓜、蒜头、银鱼、鲥鱼、子鲚鱼。

节气含意:小满,“小满者,物至于此小得盈满也”。此节气前后蚕已作茧、麦类籽粒饱满,菜花籽熟。 当季食材:莼菜、银鱼、茄子、黄瓜、丝瓜。 [芒种] 节气含意:芒种,此节气农民开始忙播种。芒种已近五月间,百花开始凋残、零落,民间多在芒种日举行祭祀花神仪式,饯送花神归位,同时表达对花神的感激之情,盼望来年再次相会。 当季食材:茭白、莴苣、籽虾。 [夏至] 节气含意:夏至,“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夏至这天,太阳直射 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北半球的白昼达最长,且越往北越长。当季食材:菠菜、南瓜、茭白、六月黄(蟹)。 [小暑] 节气含意:小暑,意为“小热天”。古代将小暑分为三侯:“一侯温风至;二侯蟋蟀居宇;三侯鹰始鸷。”小暑时节大地上便不再有一丝凉风,而是所有的风中都有带着热浪。夏季饮食侧重健脾,消暑、化湿,菜肴清谈爽口为佳。 当季食材:莲藕、百合、黄鳝。 [大暑]

人体脊柱与健康的重要性

人体脊柱与健康的重要性 大家都有这样的经历:头晕目眩、头重重的、易疲惫不堪、心慌气短、胸口闷、哮喘、失眠、头痛头晕、耳鸣、心跳过速过缓、失眠多梦、早晨恋床、没精打采、情绪化紧张、体虚乏力猛起立时眼前一片黑、易感冒连绵不愈、心烦气燥、身体热、脱发、月经紊乱、性功能下降、大脑供血不足、心肌供血不足、视力模糊、嗜睡、鼻塞、老打喷嚏、恶心、落枕、血压波动、胃肠功能失调、四肢冷凉、双腿双膝软无力、颈肩腰背胸腿酸、手足麻木、记忆力减退、等症状,到医院去化验、检查都很正常,这种现象往往让人们不知所措,其实这就是亚健康症状。 众所周知,上述亚健康症状是由于人体组织缺血、缺氧,脊髓神经系统反应能力减低、人体的生理身体机能减低、下降、身体代谢、淋巴免疫系统失衡引起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导致人的五脏六腑经络循环不畅和代谢机能障碍所致,那么又是什么病因导致上述症状的发生呢? 目前人类有85%的疾病症状源于脊柱,为脊柱骨关节错位而导致,使脊柱平衡失稳,导致神经、交感副交感神经、椎动脉等造成压迫和牵拉的刺激,引发各样疾病症状,即脊柱病变。 第一、二颈椎错位,就会出现晕眩、头痛头晕、全身乏力等。 第三、四颈椎错位,就会出现面、牙、三叉神经疼、心跳过速等疾病症状。 第五、六颈椎错位,就会出现血压高、血压低、肩背痛等疾病症

状。 第二、三腰椎错位,就会出现骨股头坏死及女性妇科病。 第三、四胸椎错位,就会出现乳房增生、胸闷气短等疾病症状。 更不用说颈椎病、椎管狭窄、椎间盘脱出、椎体侧弯等椎体的直接疾病症状了,可以说“病由脊生”。 近年来,不少专家学者已注意到,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可诱发心血管疾病;脊柱关节错位可导致心电图异常、早搏、心绞痛、心律失常、腹泻、痛、头昏、头痛、脑供血不足、耳鸣耳聋、失眠等症状。颈椎型血压高、心脏病已逐步引起人们的重视,据对颈椎研究中发现,很多脑中风、脑梗塞与椎动脉、颈动脉狭窄病变有关,如不能早期治疗有可能导致瘫痪。古代医家对中风也有论述:“平人手指麻木,不时眩晕,乃中风先兆。”所以早期有效地治疗颈椎病是预防中风发生的重要措施之一。 脊椎病是常见疾病和多发疾病,是指颈椎、胸椎、腰骶椎、骨盆、椎间盘及椎周韧带、软组织,遭受损伤或蜕化性改变。在一定诱因条件下(如轻微扭伤挫伤,过度疲劳,姿势不良,感受风寒,内分泌失调,其它疾病等),发生脊柱关节错位,椎间盘突出,韧带钙化或骨增生,直接或间接地对脊神经根、椎动脉、脊髓等产生压迫而引起临床多种病症。 脊柱锻炼的至关重要 脊柱和身体健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身体的毛病大都源于中枢神经系统,因为中枢神经系统控制内分

2021年人体脊椎疾病对照表

人体脊椎疾病对照表 欧阳光明(2021.03.07) 颈椎:C1眩晕、偏头疼、失眠、嗜睡、头昏沉、颈性高血压、脑供血不足 颈椎:C2眩晕、头疼、失眠、嗜睡、眼干涩、耳鸣、心动过速 颈椎:C3眩晕、偏头疼、头昏沉、颈肩综合症 颈椎:C4头晕、恶心、呃逆、双手麻木、肩周炎、落枕 颈椎:C5胸疼、心跳过缓、恶心、呃逆、颈、肩、手掌胀疼 颈椎:C6血压波动、肩部疼痛、肩、拇食二指麻 颈椎:C7气短胸闷、第4、5指麻疼、颈根、肩胛疼 胸椎:T1气短、气急、肘手疼、凉、早博 胸椎:T2气短胸疼 胸椎:T3肺部、支气管症状、易患感冒 胸椎:T4胸背疼、胸闷、长叹气 胸椎:T5口苦、低血压、胃痉挛 胸椎:T6胃疼、消化不良、胃痉挛、椎间关节症状 胸椎:T7胃溃疡症状、消化不良 胸椎:T8免疫功能下降 胸椎:T9肾功能障碍、小便白浊、尿不畅 胸椎:T10肾功能障碍、性功能障碍、 胸椎:T11肾功能障碍、尿道疼 胸椎:T12下腹疼凉、疲劳综合症

腰椎:L1结肠功能失调、便秘、腹泻、腰疼、下腹疼 腰椎:L2腰酸疼、下腹疼、性机能减退 腰椎:L3膀胱、月经不调、尿少、腰、膝内侧疼无力 腰椎:L4腰疼、坐骨神经疼,排尿困难、尿频或尿少、腿疼放射至腿肚外侧 腰椎:L5腿血液循环不良、下肢无力怕寒冷、腰腿疼麻至腿肚后外侧 骶椎:腰低关节病变、足跟疼麻凉感、膀胱病 骶椎:尾骨疼 第一颈椎(C1)眩晕,后头痛,视力下降,高血压,失眠,面瘫第二颈椎(C2)眩晕,偏头痛,耳鸣,胸闷,心动过速,排尿异常,视力下降,高血压,失眠,面瘫第三颈椎(C3)喉咙部异物感,胸闷,颈痛,牙痛,甲状腺功能亢进第四颈椎(C4)喉咙部异物感,胸闷,打呃,肩痛,牙痛,三叉神经痛,甲状腺功能亢进第五颈椎(C5)眩晕,视力下降,心动过速或过缓,上臂痛或下肢瘫痪第六颈椎(C6)低血压,心率失常(过速或过缓),上肢桡侧麻痛第七颈椎(C7)低血压,心率失常,上肢后侧尺侧麻痛第一胸椎(T1)上臂后侧痛,肩胛部痛,气喘,咳嗽,左上胸痛,心慌,心悸第二胸椎(T2)上臂后侧痛,气喘,咳嗽,左上胸痛,心慌,心悸第三胸椎(T3)上臂后侧痛,肩胛部痛,气喘,咳嗽,左上胸痛,心慌,心悸,胸闷,胸痛第四胸椎(T4)胸壁痛,气喘,打呃,★★痛第五胸椎(T5)胸壁痛,气喘,★★痛第六胸椎(T6)胃痛,肝区痛,上腹胀,肋间痛,胆石症第七胸椎(T7)胃痛,肝区痛,上腹胀,肋间痛,胆石症第八胸椎(T8)胃痛,肝区痛,上腹胀,肋间痛,胆石症第九胸椎(T9)胃痛,肝区痛,上腹胀痛,子宫炎第十胸椎(T10)腹胀,肝区痛,卵巢炎,睾

人体脊椎疾病对照表

人体脊椎疾病对照表 Jenny was compiled in January 2021

人体脊椎疾病对照表 颈椎:C1眩晕、偏头疼、失眠、嗜睡、头昏沉、颈性高血压、脑供血不足颈椎:C2眩晕、头疼、失眠、嗜睡、眼干涩、耳鸣、心动过速 颈椎:C3眩晕、偏头疼、头昏沉、颈肩综合症 颈椎:C4头晕、恶心、呃逆、双手麻木、肩周炎、落枕 颈椎:C5胸疼、心跳过缓、恶心、呃逆、颈、肩、手掌胀疼 颈椎:C6血压波动、肩部疼痛、肩、拇食二指麻 颈椎:C7气短胸闷、第4、5指麻疼、颈根、肩胛疼 胸椎:T1气短、气急、肘手疼、凉、早博 胸椎:T2气短胸疼 胸椎:T3肺部、支气管症状、易患感冒 胸椎:T4胸背疼、胸闷、长叹气 胸椎:T5口苦、低血压、胃痉挛 胸椎:T6胃疼、消化不良、胃痉挛、椎间关节症状 胸椎:T7胃溃疡症状、消化不良 胸椎:T8免疫功能下降 胸椎:T9肾功能障碍、小便白浊、尿不畅 胸椎:T10肾功能障碍、性功能障碍、 胸椎:T11肾功能障碍、尿道疼 胸椎:T12下腹疼凉、疲劳综合症 腰椎:L1结肠功能失调、便秘、腹泻、腰疼、下腹疼 腰椎:L2腰酸疼、下腹疼、性机能减退 腰椎:L3膀胱、月经不调、尿少、腰、膝内侧疼无力

腰椎:L4腰疼、坐骨神经疼,排尿困难、尿频或尿少、腿疼放射至腿肚外侧 腰椎:L5腿血液循环不良、下肢无力怕寒冷、腰腿疼麻至腿肚后外侧 骶椎:腰低关节病变、足跟疼麻凉感、膀胱病 骶椎:尾骨疼 第一颈椎(C1)眩晕,后头痛,视力下降,高血压,失眠,面瘫 第二颈椎(C2)眩晕,偏头痛,耳鸣,胸闷,心动过速,排尿异常,视力下降,高血压,失眠,面瘫 第三颈椎(C3)喉咙部异物感,胸闷,颈痛,牙痛,甲状腺功能亢进 第四颈椎(C4)喉咙部异物感,胸闷,打呃,肩痛,牙痛,三叉神经痛,甲状腺功能亢进 第五颈椎(C5)眩晕,视力下降,心动过速或过缓,上臂痛或下肢瘫痪 第六颈椎(C6)低血压,心率失常(过速或过缓),上肢桡侧麻痛 第七颈椎(C7)低血压,心率失常,上肢后侧尺侧麻痛 第一胸椎(T1)上臂后侧痛,肩胛部痛,气喘,咳嗽,左上胸痛,心慌,心悸 第二胸椎(T2)上臂后侧痛,气喘,咳嗽,左上胸痛,心慌,心悸 第三胸椎(T3)上臂后侧痛,肩胛部痛,气喘,咳嗽,左上胸痛,心慌,心悸,胸闷,胸痛 第四胸椎(T4)胸壁痛,气喘,打呃,★★痛 第五胸椎(T5)胸壁痛,气喘,★★痛第六胸椎(T6)胃痛,肝区痛,上腹胀,肋间痛,胆石症第七胸椎(T7)胃痛,肝区痛,上腹胀,肋间痛,胆石症第八胸椎(T8)胃痛,肝区痛,上腹胀,肋间痛,胆石症第九胸椎(T9)胃痛,肝区痛,上腹胀痛,子宫炎第十胸椎(T10)腹胀,肝区痛,卵巢炎, 睾丸炎,子宫炎第十一胸椎(T11)胃脘痛,肝区痛,胰腺炎,糖尿病,肾病,排尿异常,尿路结石,腹胀痛,第十二胸椎(T12)胃脘痛,肝区痛,胰腺炎,糖尿病,肾病,排尿异常,尿路结石,腹胀痛,肾炎,肾结石,腹泻,第一腰椎(L1)胃脘痛,肝区痛,胰腺炎,糖尿病,肾病,排尿异常,尿路结石,腹胀痛,肾炎,肾结石,腹泻,大腿前侧痛第二腰椎(L2)腰痛,排尿异常,大腿麻痛第三 腰椎(L3)两侧腰痛,腹痛第四腰椎(L4)两侧腰痛,腹痛,腹胀便秘,下肢外侧麻痛,第五腰椎(L5)下肢后侧麻痛,下肢痛,遗精,月经不调骶骨(S)排尿异常,子宫炎,前列腺炎

二十四节气和人的关系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二十四节气和人的关系 篇一:二十四节气与人体对应 二十四节气与人体对应我国古代将地球围绕太阳公转 一圈称一年,并在四季分明的黄河流域一带,根据月球环绕地球运行规律,将四季变化分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共二十四个节气,三百六十天。由于每月天数不一,有29天多一点,有30天多一点的,或是少几小时的,所以经过长期的总结,用“无中气之月置闰”的办法,来调整这一年不足之时日。即如月中有节而无气则该月为闰月。当然这一方法对于地球上的其他地区如热带地区季节变化 相对不明显,也就不适用,即使与我们同一个纬度的也有区别,在此仅作简要介绍。我国大部分地区使用阳历(即公历)和阴历(即农历)。阳历以地球绕日公转周期365.2422天为一年。阴历也叫阴阳合历,是以月球的圆缺周期29.5306天为阴历的依据,同时又照顾了寒暑变化实际。阴历一年12

个月,计354天,比阳历一年少11天。长此下去,月份和时令之间势必难以相符。就会出现如:三伏天过春节,寒冬腊月赛龙舟。为使阴历与阳历在时令上能够合拍,阴历用增设闰月的办法来调整余缺,规定每隔2年或3年来一个闰月。有闰月的这一年,阴历是13个月。那么该“闰”那一个月呢?我们祖先通过实践,把全年划分为24个节气。前一个叫“节气”,后一个叫“中气”。节气和中气按照月份顺序相同排列。相邻的两个节气或两个中气之间平均相隔30天半,可是阴历的一个月只有29天半(29.5306天)。这样,下一个月的节气和中气势必要往后拖延一天或两天,到了一定的时候中气不在月中而移至月尾,下一个中气则又在隔一个月的月初,结果中间这个月就只有一个节气而没有中气。阴历历法规定:凡是只有节气而无中气的月份,一律不能独立成为一个月,它只能作为上一个月的附属闰月。那么,我们人体又是如何与二十四节气对应的呢?我们知道人体有十二 经脉,阴经通于脏,阳经通于腑,十二经脉和十二脏腑结合起来,形成二十四经脉与二十四节气相吻合、相对应的关系。人体二十四经脉不但在一年里与节气相应,而且在一天也与十二个时辰相应而有旺时和衰时。 十二经络十二脏腑二十四节气 足厥阴肝经肝脏惊蛰春分 足少阳胆经胆腑清明谷雨

脊柱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脊柱与人体健康的关系“人老先从哪里老”?有的说先从牙齿老、有的说先从腿脚老、也有的说先从眼睛老。其实,人老是先从脊柱开始的,近百年的医学研究发现,当椎间盘的发育完成后,退行性病变就开始了。换言之,人体老化就开始了。脊柱是人体的脊梁,人们从一出生就开始对自己的脊柱进行挑战,它支持体重及主导躯干的生理性活动,包括伸屈、侧屈和转体。正常情况下,脊柱是人体中最易发生慢性劳损的部位,当颈、胸、腰、骶各椎的骨关节、椎间盘及椎周软组织遭受急性损伤时,椎关节错位和软组织损伤是同时发生的,而脊柱的慢性劳损或退行性改变则是在一定年龄阶段和一定病理因素长期作用下发生的(若发生急性外伤,受伤的脊柱将提前或加速退变)到椎间失稳时,若身体仍可代偿,则临床上可偶有不耐劳或发生轻度疼痛,此时只需自体活动,变换体位或推拿按摩、理疗等便会使症状消失,称为脊柱关节功能紊乱期(失稳期)。此时必须重视自我保护和适当治疗,否则让脊柱失稳继续存在发展,在一定诱因作用下,将发生脊柱关节错位、椎间盘膨出(突出)、韧带钙化和骨质增生,这些病变将直接或间接地对神经根、椎间动(静)脉、脊髓和交感神经(节前纤维)产生刺激或压迫,引起临床各种疾病,如:颈椎病(颈椎综合征)、胸椎病(包括背肌疼痛、肥大性脊柱炎、肋胁痛、肋间神经痛等)和腰椎病(包括腰椎间盘突出症、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腰椎滑脱症、腰肌劳损、急慢性腰腿痛)。(图) 临床上有许多原因不明的慢性疑难病症的病因来源于脊柱,例如神经官能症(失眠、烦躁、多汗、厌食、乏力等)、头晕头痛、眩晕(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脑功能障碍病症)偏头痛、三叉神经痛、上肢关节肌肉痛、肩周炎和原因不明的胸闷、心悸(室上性心动过速)以及顽固的呃逆等均与颈椎综合征相关。胸椎病(胸椎综合征)的范畴更为广泛,交感神经低级中枢在胸髓侧角,其节前纤维通过椎间孔时,因椎间关节错位,而受损害,随损害阶段不同,导致相应的内脏功能障碍。例如T1-5椎冠状动脉痉挛,最终可发展到心肌梗塞而猝死,脊柱病因是已有冠心病者心绞痛的诱因之一。腰骶椎间错位,除腰腿痛外,还可导致肠痉挛、肠麻痹、肠功能紊乱、习惯性便秘、排尿功能障碍等。由此可见矫正脊柱不但能大大降低颈、肩、腰腿痛的发病,还可降低脊柱相关性疾病的发生!(图) 同时,在人体脊柱发生正常的退行性变化时,由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工作细节,慢性刺激脊柱,就导致了脊柱病年轻化现象的发生。比如:体育锻炼不当和工作姿势不当,引起扭伤,容易诱发脊柱病。不良的睡眠习惯和不科学的寝具如枕头的高度和床的硬度不当引起韧带和肌肉张力过大,从而出现劳损、脊柱间盘突出等脊柱病。贪凉使身体受寒,影响局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