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中的汉字文化及价值

古建筑中的汉字文化及价值
古建筑中的汉字文化及价值

古建筑中的汉字文化及价值

汉字作为独一无二的象形符号,一直是颇能彰显中华文化博大内涵的代表载体之一,通过撷取汉字的文化表意来装饰凸显物质实体的审美性、观赏性以及实用性则是我国独有的一种文化现象,这在古代建筑群落细部构件中的融合体现得尤为明显。我国古代建筑群落历来注重艺术情趣性与起居实用性的协调融合,常将汉字直接镌刻雕画在建筑实体的主要构件之中,采取饰物粘合手法在建筑实体细部组件上进行二次修饰,依托既有建筑实体的特征进行灵活巧妙的借物互衬点缀,从而有效满足了建筑修建者群体趋吉避凶、祈福庇佑、彰显地位、突出身份、寄情托韵、抒怀言志等的综合需求。显而易见的是,通过在古代建筑实体的设计建造之中添加融入装饰性的形式多样的汉字,其传统文化内涵的传承、语言审美索求的凸显、生活品味层次的表露等的主要效用便更为鲜明独特。到了现代,社会群体对于人居建筑的综合要求也渐次提升,兼具艺术性、观赏性、实用性的人居建筑成为引领时代需求潮流的代表。而立足建筑实体的基本属性,撷取汉字的有益成份,着力提升镌刻雕画的基本打磨,拓展饰物粘合的二次修饰,增添多样借物的互衬点缀,现代建筑实体价值与中华汉字文化内涵的汇合交互也自然水乳交融。

一、古建筑中普遍蕴含着汉字文化

(一)古建筑中汉字文化的表现方式一是通过直接镌刻雕画的形式在建筑实体主要构件部分进行基本打磨。我国古人历来注重人居环境的“怡情养心”之效用,通过对承载日常生活起居活动的建筑实体主要构件进行文字形式的基本打磨来实现“家居之乐”的风俗习惯,由来已久。早在西周之初,在一般民众的茅屋横梁、屋柱上,都已经开始使用粗朴的花纹状的象形文字进行简单修饰。进入春秋战国

时代,篆文成为主流使用语言,上至王胄诸侯,下至布衣万民,都偏爱将印有大篆、小篆等金文的各式青铜器皿饰物钉嵌其居室的主门、房门、影墙等处以增韵趣。及至两汉,隶书风行海内,通过在各式扇门上镌刻名家隶书作品、使用漆染之法在围墙之上进行隶书描画则即成一景。而经历了三国魏晋南北朝的淡逸幽隐的社会风气,到了隋唐时期,行书、楷书大行其道,诗学激荡宇内,市井民众普遍以在自家门楣、影壁、立柱等建筑构件上镌刻嵌衬行书楷书式的名家诗句为风尚。而在民族融合逐渐加强的宋辽金元时代,汉字也开始吸收其他各族文字特色,诸多建筑实体的主门、墙壁以及梁柱之上都出现了装饰性的汉字,这些文字不仅颜色多样,而且形态各异,颇具观赏性。明清时期则是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顶峰时期,尤其是私家园林的建造潮流浩荡流染数百年,建筑实体已经逐步成为具备多重功效的艺术品,从而不断细化了汉字作为基本打磨工具的适配性,成熟精巧地将汉字融入更多的建筑主体构件之中,或镌刻,或填染,或镶嵌,几乎囊括了扇门、角檐、门幅、圈墙、覆顶、立柱等所有主体构件。

而将汉字添加融入上述主体构件部分之中,通过形式各样的雕画涂染以提升人居建筑的艺术观赏性,也逐步成为了我国古代建筑在基本打磨层面文字艺术化的主要表现。二是采取饰物粘合手法在建筑实体细部组件上进行二次修饰。勤勉务实的生活理念与精益求精的行事态度熏养了我国古代醇厚朴逸的社会风气,而这种优秀品性反映表现在古代建筑的雕琢细化上,则是创造出了精巧实用而又韵意无尽的人居实体与文字艺术的结合形式。在完成对于扇门、墙壁、梁柱等建筑主体构件部分的文字化添加打磨之后,我国古代建筑的营造者群体也在探索汉字这一独特的文化资源在门框、屋楣、

窗架等建筑细部组件上的融合呈现,继而释放其点缀装饰的独特价值。而在长期的演化以及反复的探索中,汉字与我国古代建筑的细化结合也逐渐固定乃至成熟,那就是通过附带有汉字的外部饰物在建筑实体的细部组件上进行粘合修饰,譬如在门楣、屋门、窗棂上悬挂张贴楹联、匾额、字幅等等。作为一种民族性的文字文化现象,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民众都喜爱将带有汉字的纸绢抑或布帛饰物张贴悬挂于自家起居建筑的各个组件单元之上。譬如南方的古代建筑,尤其是明清时期的普通民居,普遍都有数量众多的镶边装裱的取自名家诗文的精致楹联张贴于自家正门的门头与门墙两侧,其字体书法形式相对多样,有行书、篆书、隶书、草书诸种,文字内容的涉及面也相对广泛,星象、地理、自然、风物、农桑、敬神、祈福、辟业、庇佑无所不包。而在主厅的正壁天花板一侧、厅内立柱之上,也都会悬挂或者镶嵌诸多带有装饰性文字的别致精巧的匾额、字幅;而在北方地区,建筑实体多为复合式的屋舍庭院,在正门张贴纸质的重色楹联则颇为流行,对于主要屋舍正厅影壁、吊顶、门柱等部分的文字化修饰则普遍较少,只有少数殷富商贾的私家庄园的屋舍之内有相对精致的以木框装裱的匾额与字幅,而其文字书法则多为楷书,内容也局限于生财兴家、得官耀祖等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特定门类。而即使存在地域性的文化差异,楹联、匾额、字幅等文字形式在古代建筑实体细部组件上的适配镶嵌的装饰手法依旧被长期保留,流存至今,这也使得我国古代建筑的文化内涵性更显持久绵远。三是依托既有建筑实体细节部件的特征进行灵活巧妙的借物互衬点缀。我国古人对于人居建筑的重视程度与投入力度可谓举世闻名,古代建筑,尤其是一些大型建筑体,其构造复杂、部件繁多,彼此相连而又相互独立,视觉观赏性极高。而一般民居

也大都讲究门墙屋舍的高度一体化结合,或飞檐高顶曲折相连,或园屋栏廊可通,着实花费了一番巧思。精益求精的行事态度又使得建造者群体同时也极为注重附带性部件的兼顾琢磨,譬如对于屋顶的飞檐、门头的翘角以及横梁的垂拱等等细节部件的细致修饰都被划入建筑实体的修建改进步骤之中,以求通过这些细节的增益变化来强化建筑实体的综合观赏性。而通过对既有建筑实体细节部件与汉字的结合融汇,进而再出新意,无疑是与主要构件雕画打磨、细部组件张贴楹联横幅等互补映衬的可行之策,这也就使得其促使中国古代建筑在文化层面上的韵致风格更为精妙绝伦。关于汉字在建筑实体细节部件上的借物衬托,在明清之前并不流行,也很不成熟。而到了明清时期,私家园林建造风潮的激荡开来,尤其是建造工艺的日趋精进,在屋顶飞檐、门头翘角、横梁垂拱等建筑实体内外细节上的精细改良也得以迅速实现。譬如在至今保存完好的我国江南地区的明清古民居建筑之中,将屋顶飞檐的木质细长檐角雕刻为类矩形的“福禄寿”等形状、将门头翘角的球形切面雕琢为圆形的“兴礼平”等字形以及将横梁垂拱交叉曲折构成“和德仁”等轮廓的借物手法都随处可见,这不仅使得以上建筑实体细节部件的自有属性特色得以被充分利用,而且也使得汉字的文化内涵被彰显释放得精巧绝妙。

(二)古建筑中汉字文化的具体用途一是用于趋吉避凶,祈福庇佑。我国古人认为起居建筑不仅是“栖身之所”,而且也是“聚利避害、纳祥受福之地”。通过将具备文化表意性的汉字添加融合入建筑实体之中,借以表达趋利避害、祈福庇佑的意愿,也就成为华夏民族独特鲜明的建筑文化现象之一。譬如在我国北方,尤其是山陕地区的清朝建筑群落之中,无论是一方巨富的深宅重院,还是一般民众的居家小舍,诸如“福禄双全”“兴家立业”“和乐睦邻”“吉祥如意”等具备鲜

活热烈的安居理念的对联、匾额、字幅等文字修饰物在以上建筑实体的门楣、厅壁以及立柱等细部组件上都俯拾即是。而通过这种带有寓意意味的文字形式的修饰衬托,在充分表达建筑实体居住者美好愿景的同时,也有效营造了醇厚浓烈的气息氛围,人居建筑也更多地被赋予了一种淳深动人的精神皈依。二是用于彰显地位,突出身份。建筑群落作为诸多石质、木质材料堆积构建而成的综合性物质实体,其规模大小、质量优劣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建造者的经济条件与地位身份。在经历了隋唐建筑奢华糜丽的建造风气之后,到了宋代,地主文人群体成为政Z主导,对于建筑群落的艺术观赏性以及文学审美性等文化层面上的质量要求则渐成趋势,这就促使汉字这种带有绝对文化内涵性的独特资源开始融入古代建筑的设计建造流程之中。尤其是到了明清两代,地主文人群体都钟情于营造私园,对于楹联、匾额、字幅的张贴悬挂以及自身带有雕画性汉字的各式门墙、檐角、垂拱的打磨细化都达到极盛。而在当时,即使普通民众,也会通过积攒钱财、修缮完备各种带有装饰性汉字的主门、影墙、厅壁来表明家境虽不殷实、然而诗书礼仪毕具的“士人家族”的身份地位性。而通过装饰性汉字与建筑实体的融合交互来彰显地位身份也逐渐成为华夏文化之中特有的一种传统意识形态。三是用于寄情托韵,抒怀言志。我国古人素来讲求“天人合一”的生活哲学,建筑实体,尤其是起居之所,不仅是保障生活所需的基本场所,而且也是修身养性的重要园地。通过在自身起居之所随时观赏、体悟文化蕴涵深厚的汉字,耳濡目染而身心陶冶,无疑是寄托意趣韵致、抒发情怀志向的不二之选。明清之际,地主阶层出身的江南文人群体为了凸显自身不愿与官场世俗同流合污的清高雅逸的志趣操行,纷纷通过建造极具艺术观赏性的私家园林来集中表达,而这些

私家园林也无一例外地将汉字作为修饰点缀木石建筑的主要对象。在现存的明清时期的江南私家园林建筑之中,雕画精美的带有多种书法形式化的汉字修饰的正门、梁拱令人眼花缭乱,以汉字为主的镶挂于门楣、厅壁以及立柱之上的楹联与字幅令人不可计数,而与汉字进行巧妙比借融合的形状各异的飞檐、翘角以及垂拱则教人目不暇接。而以文字入建筑来寄情托韵、抒怀言志也逐渐演变成为一种宣示神州文化广博底蕴的特殊方式。

二、古建筑中的汉字文化在现代建筑中的效用

(一)传统文化意趣的承续拓展我国历史古远悠久、文化底蕴醇厚,勤劳朴实、和睦知礼的传统意识深刻影响了华夏民众的精神理念与行为方式。而到了现代,建筑实体依旧是实现日常起居的重要场所,承载了社会群体大部分的物质与精神活动,富有文化内涵气息的家庭环境对家庭成员文化素养的熏陶培养,是无可替代的。而汉字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的内涵、韵致可谓浓厚深醇,加之将其进行装饰化地融入建筑实体的各个细部,也就更能够潜移默化地陶冶居住者的精神情操,从而也就传承延续了这一民族性的文化财富。所以在我国现当代,建筑群落也同样被赋予了“承延宗法,教化苗裔”的深层含义。譬如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湖泊水域众多的城市之中,二层乃至三层的仿古独立式楼房的正门之上的“姓氏”的宅第说明,悬挂于主门的大理石横梁之上的“祈福”匾额,镶贴于厅堂红木橱窗之上的“明志”字幅等等,无一不是依托汉字文义、传续文化的集中体现。而通过这种装饰性的汉字与现代建筑实体的交融汇合,神州传统文化内涵也被以这种独特鲜明的形式进行了传承、光大。

(二)综合审美索求的融汇释放汉字与中国建筑的交互融合是华夏民族博大文化的影响延伸使然,而中华文化又带有鲜明的对象审美

化的价值索求。现代建筑实体本身作为多种形态的水泥、钢筋、木石质材料的结合体,其具备的构造美、观感美不言而喻。而汉字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具备表意性的象形文字,观字多能知其意,很有一番玩味之趣。所以,汉字与现代建筑实体的交互融汇无疑是两种艺术载体的结晶,二者所共同营造的艺术观感性是极为卓然别致的,这也有效实现了建筑者群体对于综合艺术审美的预期索求。譬如在我国南方地区,尤其是“诗礼繁盛”的江南,其现代化的洋楼式的建筑实体也同样极为注重“书香家礼”与“养身宜居”的协调融合,力求通过对花岗岩的不规则形态的影壁进行题字书文、对石英匾额进行装裱镶衬以及对不锈钢窗梁进行文字雕画等多种修饰来构建一种“现代礼仪之家”的氛围环境,继而实现其对于“文礼传家、雅居佳所”的审美之索求。而这种烘衬凸显综合审美索求也逐渐使得现代建筑与汉字的交互融合更为紧密协调。

(三)生活品味层次的表露彰显现代建筑群落除了宣示威仪权力、彰显社会地位等特殊功能之外,更多地还是充当了“怡情养心”的主要角色,为节奏更加快速的现代日常生活起居活动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则是其作为“养身修性之所”的重要功效。而现代建筑实体的构造特征之精巧、设计装饰之别致以及艺术底蕴之深浅,无疑都体现了建造居住者对于其重视、打磨的程度,进而也表露、凸显了其生活品味层次的高低优劣。而通过将汉字进行修饰改变现代建筑群落细部构件的属性特征,然后来强化建筑实体的文化内涵性,则无疑又是培育、凸显雅致的生活品味的重要手段。所以,无论是南方文礼繁盛之地,抑或是北方粗浑旷僻之域,其现代化的建筑也都极为注重修饰性汉字在既有建筑实体细节部件上的添加融合。譬如在东部沿海发达城市地区的融合中国古代私家园林风韵与欧式舒适实用

汉字文化课

《汉字文化课——“人”字家族》教学设计 作者:陈宁教师频道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236 更新时间:2014-12-5 板块一:导入 复习旧知:出示三组字(象形字、会意字、形声字),了解造字法。 导入新课:温故而知新,我们不禁发现,咱们中国的汉字文化真是博大精深,难怪有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也都要来学习有趣的汉字。要想了解汉字背后更多的奥秘,就得有一双会发现的小眼睛和一个聪明的小脑袋,孩子们,你们准备好了吗?今天,咱们就来上一堂有趣的汉字文化课,齐读课题(生:“人”字家族)。上课! 板块二:单立人、千、化 (一)单立人 出示“单立人”,讨论:为什么带有“单立人”的字跟“人”有关系? 观察图画和古体字,了解“作揖”这种传统礼节。 说一说“单立人”的字跟“人”的关系。 (二)千 出示“千”,请生组词,读带“千”的成语,说说成语里的“千”是什么意思。 出示带“千”的诗句。 (三)化 师:“千”表示数量多,表示变化多是哪个成语?(生:千变万化)找一找“化”字里面有没有藏着“人”。 板书“化”的古体字,说说你的发现。 板块三:人、从、众 出示:人、从、众),读一读。这三个字有什么联系? 过度:有些“人”很容易找,但有些“人”却因为汉字的不断演变而发生着变化,需要小朋友们去观察、去发现。想看看“人”字变魔术吗? 板块四:大、夭 (一)大 请生模仿演一演。请生练习写一写。 (一)夭 人头一歪是个什么字?能组词吗?说说它的意思。 板块五:天、夫 还想继续变吗?这回变成了“天”和“夫”。说说它们的不同。 比较“天”和“夫”头上一横的不同。 板块六:危 分解“危”字,猜一猜哪一部分表示“人”。 串讲故事,理解“危险”。 板块七:爽、聚 了解“爽”字中间四个叉叉的意思,点明“爽”本意是“亮”。 找一找“聚”中的“人”,三个人让你想到了什么?认识“变众底”。 板块八:小结

浅谈古建筑的保护及意义

浅谈对古建筑保护及其意义 ——以西安为例摘要:中华有着上下5000年文明史,其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值得我们去仔细研究和品味。建筑作为一种物质文化来说有一种强大魅力,中国其特有的建筑风格更是有一种独特的美感,置身其中能给你不一样的感受。但是在科学与技术的高度发达的今天,大量的现代主义高楼大厦出现在我们周围,而独具特色的古建筑正在不断淡出我们的视野。下面就以西安为例来谈一下对于古建筑保护的意义。 关键词:古建筑;保护;意义;西安 一、西安对古建筑的保护 西安,古时也称其为长安。她坐落在黄河中游,北临渭河,南依秦岭。在这种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下,她成为了13朝代的古都,名列我国古都之首。可以说西安浓缩了中国史上的大量的精华,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与集是聚地。 之前的西安之行让我对这座古城有着一种独特的情感。她既是一个历史文化古城又是一个国际化的大城市,它可以说是历史城市发展的一个代表。古建筑作为一种物质文化遗,是有形的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性文化,西安的古城墙、兵马俑、钟楼等。。 古建筑作为历史文化的载体,是祖先留给我们的遗产,从这个角度看,那是应该完全的,无条件的保护。但是社会是向前发展的,在这期间必然会出现现代生活节奏与古建筑的矛盾;现代城市的发展与古建筑的矛盾;人口增长与古建筑的矛盾;这些矛盾都是相互依存,

相互联系的。现代生活增加了许多现代化的设备,而古建筑与现代化的设备又存在了许多不和谐的因素。例如现代化的设备在古建筑中如何布置,安排;消防,水电等实施如何规范和布设。这些都成了古建筑发展保护的障碍。 从踏入西安的那一刻起,就感受到了古典的气息,虽然这是一座现代化的大城市,这里的古城墙虽几次被完善和修改,但这都是出于对其的保护所采取的措施,在大雁塔和钟楼这些古建筑的周围没有高于它们的建筑,尽管现在遍地都是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这也是出于对古建筑的尊重和保护。古建筑是启发爱国热情和民族自信心的实物。就郑州来说,对古建筑的保护觉没有西安做的好,城中村的拆迁、以及房地产开发商们为了各自的利益大肆破坏古建筑,这些都加速了古建筑的消亡。 古建筑是发展旅游业的物质基础。随着生产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文化的需要越来越迫切,古建筑在新时期又担当起文化休闲娱乐场所这样一个历史使命。西安之所以被称为古城,就是古建筑旅游业非常好,兵马俑,钟楼等这些古建筑作为著名的旅游景点,每年都会吸引众多的游客。这不仅促进了城市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带动了城市公共交通和服务业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在发展古建筑旅游业的同时也应该加大对其的保护力度,不能只看到了旅游价值而忽略了古建筑本身的历史价值。

汉字与文化

汉字与文化 ----一笔一画下的故事 作为中国人,我们天天都在学汉字,写汉字,但是,你可曾知道,一笔一划都有它的故事和其表现出来的思想。对于汉字,我们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那么,什么是汉字?如果将之理解为简单的一笔一画,那就太肤浅了;如果将之复杂化,那就有失偏颇了;如果将汉字神秘化,那就是你根本不知道汉字的产生和演变,甚至我会怀疑,你并非中国人。那么,汉字是什么?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汉字是表意文字。汉字是用来记录汉语的符号系统,是最古老的表意文字之一。(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圣体字、玛雅文字)一个词只用符号表示,而这个符号却与词赖以构成的声音无关。这个符号和整个词发生关系,因此也就间接地和它所表达的观念发生关系。这种体系的典范例子就是汉字。从汉字自身特征看,字形本身确实是“用表意体系的符号来表示汉语的词或词素的”。一个字,我们可能不知道它的读音,但通过分析字形,我们可以知道它所表达的语言中的意义。如:休——休息;采——用手采摘果实。 那么,什么又是文化?“文化”、“文明”都是直接借用的日语外来词。在我国古代,“文”和“化”是两个单音节词。与“武力”相对而言,是“文德教化”的意思。圣人之治天下,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夫下愚不移,纯德之所不能化而后武力加焉。出自刘向《说苑?指武》。在《现代汉语词典》

中: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 汉字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又体现在哪些方面呢?一是汉字的字义系统记录了文化系统。汉字的字义系统是对客观世界和人文世界的划分和整理,其中有客观成分,也有特定文化的影响因素。二是汉字的字形构造反映了文化现象。汉字与文化的关系主要在第二方面。汉字是依据词义来构造字形、追求形义统一的文字。一个词义,用怎样的字形来表示,从中反映着古人的构想和设计,而古人的构想和设计离不开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也就是说,汉字的构形记录了造字时代的社会文化生活状况、当时人们的思想认识及心理状态等。 中华文化因为有了汉字这一载体而得以源远流长,对于古代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来说,其与汉字的关系则是微妙而复杂的。汉字记录着思想,而汉字本身又带有一种思想。所以说,汉字不仅仅充当着记录思想的角色,汉字本身也反映着某种思想。 从汉字造字法来看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的本身并没有表音的标志这说明汉字是纯粹表意的,没有部首语言制约,是记录人们的思维、意识、观念的符号。因此汉字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每一个汉字都能独立反应生活中的一种现象,都有一个独立的意思。因此汉字能深刻地反映出人的思想。 汉字能反映出一个故事,一种思想。我们学习汉字与文化,也就是学习一个时代的文化,其中,包括了宗法制度、婚姻家庭、文学艺术、服饰、饮食、建筑、交通、起居生活以及自然等等。上面提到的

最具中华文化意义的100个汉字

最具中华文化意义的100个汉字 一最小的数字,在正整数中找不到比它更小的数;又是最大的数字,意味着“一切”。始终如一的字形,象征着中华民族统一、稳 定与持久。 天时而表示具体的人的头顶,时而表示抽象的“上天”。一身二任根源于古代中国人天人合一的观念。在有着深厚农耕文明的中国人心中,“天”“地”“人”三者的关系构成了社会的基本关系。 人肢体站立,反映了人类祖先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精神站立,人的精神要上可达于天,下可立于地,要成为具有独立人格的生命。人生在世,我们要始终保持一个姿势“挺身站立为人,顶天立地做人。” 阴本义为山北水南,可指月、地、夜、寒、女、死,与阳相生 相克。 阳本义为山南水北,可指日、天、昼、热、男、生,与阴相生相克。中国古代哲学认为,宇宙中贯通物质和人事的两大对立面是阴 阳。 日中国历来有日神和火神崇拜。光明、文明,一直为人们所向往。作为自然神,日的地位低于天。作为时间单位,天和日有相似的意义。日在天上运行,因此天日常用在同一词汇中。

月自然界的月亮一圆一缺相隔30天,与日相对应,是人们常见的自然现象。关于月有不少美丽的神话传说,并通过对月变化的观察,产生了月蚀的知识和记载,以及对月的祭祀及礼仪等。 易易为变易,宇宙的本性就是差异、变化,没有两个时刻完全相同,人类的历史也是如此。这是中国儒家世界观的第一信念,古往 今来无人能将其颠覆。 化变是外在的,化是内在的。文化、教化,都是内在的,现代的信息化,更是一种科技的大变革。 山地上所突兀者,人间所仰望者,为山。山被中国人赞美成有脊梁的阳刚的代表,所以山就是男子的象征。 水五行之一,构成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要素。水是一种标准,也是一种境界。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体现出 道家“无为而求治”的哲学思想。 禅是中国化的佛,是神圣巅峰的封号,是超越言语的世俗智慧, 是吾国吾民独有的精神风景。 茶人在草木之间,茶是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圣物,令人身心柔软、宁静和从容。在中国,茶被称为百病之药,陆羽《茶经》将茶文化推向极致;在日本,茶被称为神草,喝茶祛病延年,茶道成为日 本人独特的民族文化。

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资料

汉字与中国文化王蒙 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赖以安身立命的根基,是解决许多麻烦问题,实现持续发展、和平崛起与国家整合的依托。没有中华文化的人类文化,将是多么残缺的文化! 历史是一个粗线条的大师,它勾勒了全球化的进程,却忽略了人们为这个发展和进步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幸好,历史又是一个自相矛盾的大师,当今世界的趋势并不是单向度的。 中国的长项在于文化。中国文化近二百年来遭受了严峻的考验,已经和正在获得新生。近代以降,中华文化不但暴露了它的封闭愚昧落后挨打的一面,更显示了它的坚韧性、包容性、吸纳性,自省能力、应变能力与自我更新能力。 中国的目标应该是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建设文化大国。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赖以安身立命的根基,是我们中国的形象,是解决许多麻烦问题,实现持续发展、和平崛起与国家整合的依托。中华文化是全体华人的骄傲和共同资源。中华文化是当今世界上的强势文化的最重要的比照与补充系统之一,中华文化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没有中华文化的人类文化,将是多么残缺的文化! 这里,我着重就一些个人的感受、经验谈一谈汉语汉字(海外习惯通称为华文华语)与我们的人文文化传统与现状的某些关系。 对于大多数民族来说,她们的独特的语言与文字是她们的文化的基石。尤其是使用人数最多,延续传统最久,语音语词语法文字最为独特的汉语汉字更是我们的命脉,我们的灵魂,我们的根基。 汉语属于词根语,汉藏语系。我的小说《夜的眼》译成了英、德、俄等印欧语系许多文字。所有的译者都向我提出过一个问题:“眼”是单数还是复数,是“eye”还是“eyes”? 我无法回答这个问题,因为汉语是字本位的,“眼”是一个有着自己的独立性的字,它的单数和复数决定于它与其他字的搭配。汉字“眼”给了我以比“eye”或者“eyes”更高的概括性与灵活性:它可以代表主人公的双眼,它可以象征黑夜的或有的某个无法区分单数与复数的神性的形而上的而非此岸的形而下的眼睛,它可以指向文本里写到的孤独的电灯泡。 汉语培养了这样一种追本溯源、层层推演的思想方法。眼是本,第二位的问题才是一只眼或多只眼的考量——那是关于眼的数量认知。眼派生出来眼神、眼球、眼界、眼力、眼光等概念,再转用或发挥作心眼、慧眼、开眼、天眼、钉子眼、打眼(放炮)、眼皮子底下等意思。 动词与系动词也是如此,华文里的“是”字,既是“tobe”也是“am”,又是“was”,还是“were”,包括了“havebeen”、“hasbeen”和“usedtobe”等。 组词造词也是如此,有了牛的概念,再分乳牛母牛公牛,黄牛水牛牦牛野牛,牛奶牛肉牛油牛皮牛角。这与例如英语里的cattle——牛、calf——小牛、beef——牛肉、veal ——小牛肉、cow——母牛、bull或者ox——公牛、buffalo——水牛、milk——牛奶、butter ——牛油……大异其趣。这些与牛有关的词,在华文里,是以牛字为本位,为本质,为纲,其余则是派生出来的“目”。这样的牛字本位,则难以从英语中看出来。 所以中华传统典籍注重最根本的概念,多半也是字本位的:如哲学里的天、地、乾、坤、有、无、阴、阳、道、理、器、一、元、真、否、泰……伦理里的仁、义、德、道、

汉字常识完整版

汉字常识 一、汉字常识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 (一)汉字的起源 1.汉字的起源 中国人对自己文字的起源,大概在战国时期就注意到了。有人认为结绳是汉字的起源。但不少人表示异议,结绳是上古用以记事的方法,差不多一切原始民族都曾用过。它即便是记事,也毕竟不能算是文字。也有人认为中国的文字源始于八卦。此外,尚有“河图、洛书演进为文字说”。中国古代最通行之说是仓颉(jié)造字,这至少在战国末年已经在广大学者中流传。一般说来,文字的发展有一个从多头到单头,从简单到复杂再到简单,从表形至表音的过程。因此有不少人提出,中国的文字是由劳动人民集体创造,经“巫”和“史”整理并发展而成的。至于“巫”和“史”又是什么人呢?这又有各种不同的猜测。目前,中国史学界较普遍的一种说法是:中国文字源始于殷商。不过稍有异议的人也不乏一例,根据一些人的看法,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已很成熟。而任何事物总有一个从发生到发展渐趋成熟的过程。因此中国文字的发生始年还可前推。至于推多少年呢?有的主张至少上推一千年;有的主张推至夏末;也有的主张推至夏以前,各执己见。在考古学家那儿,中国文字之源始又有分歧。其中提出最不同凡响之见的当推郭沫若。他在《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一文中指出:“汉字究竟源始于何时呢?我认为,这可以从西安半坡村遗址距今的年代为指标。”“半坡遗址年代距今有六千年左右。”“半坡遗址是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典型”,“半坡彩陶上每每有一些类似文字的简单刻划,和器上的花纹判然不同。”“虽然刻划的意义至今尚未阐明,但无疑是具有文字性质的符号。”“可以肯定地说就是中国文字的起源,或者中国原始文字的孑(jié)遗。”如按此说,中国文明则应算成近六千年。中国文字之源始,究竟在何时?最古老的文字产生于什么时代?分别代表什么含义?至今还尚在百家争鸣中,看来还有待于大量的材料来佐证说明!目前世界上公认最早的文字,是出现在古代中东地区的楔形文字,距今5000~6000年,然而,在河南贾湖发现的一些刻在龟甲上的符号,距今却达8000年。 英国广播公司(BBC)中文网站发表了一则惊人消息说:“在中国河南贾湖发现的乌龟壳上的符号,很可能是迄今为止人类所知最早的文字。”如果这则报道内容被确认属实,那将是一个世界级的发现。 汉字的始祖 相传汉字是黄帝时期一个叫苍颉的人创造的。 在我国的陕西关中有个叫仓颉的人,他生有四只眼睛,眼睛里总是糊满了眼屎,但这两双迷迷蒙蒙的眼睛中总是放射出异样的光芒,观察事物特别清楚。他披着长发,留着长须,身穿兽皮,坐在一张凶猛野兽的皮上,手里经常拿着一支土笔,与坐在他对面的人交谈,似

古建筑的意义

古建筑的意义 美国辛辛那提大学终身正教授 上世纪中叶,清华大学教授梁思成和他的妻子林徽因,以唐吉柯德的勇气,单枪匹马,怒战群雄,试图保护北京的古迹。但是,当时极少有人理解他们的良苦用心。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他们曾经希望保留的京都城郭早已沧海桑田,面目全非了。但是,为什么梁教授会如此煞费苦心地说服政府官员采纳他的城市规划蓝图呢?保护北京古迹到底有何意义呢? 在讨论对于古城的保护问题上,大多评论文章都未涉及问题的实质。保护文物和古迹似乎一直是一种口号和宣言,没有人从理论上揭示保护文物的意义。我们为什么要保护古老的建筑呢?这些上了年代的老宅子对于今天有什么价值呢? 查阅文章,仅仅看到这样的评论:“这些古迹具有极为珍贵的历史价值。”那么,对于这种所谓的价值,它到底是什么呢?历史价值的定义又是什么呢?从理论出发,我们很难从字面上认识保护古迹和文物的真正目的。从实际出发,似乎这些文物的真正价值仅仅在于它们的市场价格和历史研究 上的资料价值。我们先来观察西方文化对古代建筑的态度。欧洲所有城市最大的特点和价值就在于它们的古老和现代。那里有中世纪时期保留至今的城堡和最为前卫的当代建筑群。这样,记载历史和文化就存在两条并行的主线:一条是

文字历史,一条是从古代到今天的建筑。它们相辅相成,时空对仗,雄辩清晰,浑然一体。于是,抽象的文字和直观的建筑就构成即可以思维想象也可以直接触摸的“文明史。”在欧洲,人们最强烈感觉到的是由那些古代和现代建筑群而折射出来的文化与历史。通过这些直接的感官刺激,我们可以清楚的体会到西方文化的内涵与核心。但是,为什么欧洲人如此注重自己的文化遗产和都市古迹呢?它有何理论的 依据吗?我们知道,人类是文化的产物。没有文化也就没有人类和文明。既然,文化对于人类如此重要,那么两者之间有什么关键性的内在联系吗?从科学的分析方法出发,我们首先假设:人类依托文化而生存。我们然后来证明这个假设。在讨论这个假设的同时,我们必须定义“文化。”英国著名人类学家Edward Tylor(1832-1917)在他1871年出版的经典著作《原始文化》中这样定义“文化”:“文化是一系列可学(可模仿)的人类行为模式。”他认为文化是一种包括知识、信仰、法律、道德,传统等一切人类赖以生存的“工具。”文化是一种十分“脆弱”的现象,因为文化时刻在变化,而且很容易消失。比如,一种语言,属于文化的一部分,很容易在历史的进程中消亡。事实上,文化即人类思维和行为方式的总合,它甚至可以被认为是一种“技术。”人类的产生,发展,生存完全依赖于各自的文化。因而,文化作为一种技术是可以学习和传播的。文化最为醒目的标志是语言,比如意大利

汉字与文化

汉字与中国文化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汉语是汉文化信息的载体,因此汉字既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中国文化信息的载体。对于汉字的研究,离不开文化的阐释,因为文字本身就是文化的一部分。人们一方面可以从文化的角度来看汉字对汉文化的影响,如对汉语发展的促进与限制,对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历史作用,对汉民族思维方法、认识模式的深刻影响等;另一方面可以用文化的眼光来考察汉文化对汉字发展和使用的影响和规约,探讨汉字系统中隐含的汉民族的心理状态、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思维特点、道德标准、风俗习惯、审美情趣等各个方面的特殊文化因素,从个体字符的构形上获取其所携带的物质文化信息、精神文化信息和方式文化信息。 1.汉字与古代物质文化 甲骨文中有“力”字,像由原始农业中挖掘植物或下种籽所用的尖头木棒发展而成的一种用来掘土的工具。字形中的短画,像踏脚的横木。甲骨文、金文的“男”字从田从力,像人用“力”这种农具耕田。甲骨文“渔”字异体字很多,或从鱼从水,或像垂钓形,或像以手捕鱼形,或像张网捕鱼之状,或像人叉鱼之形,反映先民已用钩、网、叉等工具捕鱼。 2.汉字与古代制度文化 从汉字的构形系统看,中国社会早期的货币是以贝壳充当的。许慎《说文解字》:“古者货贝而宝龟,周而有泉,至秦废贝行钱。”“货贝

而宝龟”意即以贝为货币以龟为宝物。《诗经〃小雅》:“既见君子,锡我百朋。”郑玄笺:“古者货贝,五贝为朋。”“百朋”即五百枚贝。这种古代的货币制度在汉字的形体上还保存着它的蜕形,贝在中国古代的货币身份还清楚地固化在汉字形体之中,以至于汉语中与财物有关的词,其书写符号大多以贝为形符,构成一个以贝为形符的字形系统。拿《说文解字〃贝部》所收的59字来看,完整地体现了汉语中有关财物、货币等概念的各个方面。例如:贿,财也;财,人所宝也;货,财也;资,货也;赈,富也;贺,以礼物相奉庆也;贡,献功也;贷,施也;赂,遗也;赠,玩好相送也;赉,赐也;赏,赐有功也;赐,予也;赢,贾有余利也;贮,积也;贸,易财也;赎,贸也;费,散财用也;败,买贱卖贵也;贵,物不贱也;贱,价少也;贪,欲物也;贫,财分少也;购,以财有所求也。上述字都从贝,都有财富义或与财富义相关。甲骨文从贝之字有贮、宝、买、得等等,可见商代已用贝为货币,作为贮存和交换流通的手段了。 3.汉字与古代精神文化 甲骨文“舞”字,像人手操舞具跳舞形,本义即跳舞。甲骨文“乐”字,从丝从木,以丝附木上来像琴瑟之类弦乐器,表示“五音八声总名”。甲骨文“龠”,像口吹原始的排萧形,排萧为竹制口吹的乐器,古书上说其小者只有三孔,大者有六孔。上述甲骨文表明,商代已有舞蹈,人们是伴着音乐跳舞的,当时音乐很发达,已有了打击乐、弹奏乐和吹奏乐等形式的音乐。 4.汉字与古代民俗文化

汉语汉字的特点和文化功能

汉语汉字的特点和文化功能 摘要:汉语与汉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作为语言与文字的符号具有其自身特点,而且具有极为强大的文化功能。汉语具有语音、语法与词汇三个方面的特点;汉字的特点则包括高频字集中、形声字多、单音字多与构词潜力大。传播功能、确证功能与镜像功能是汉语与汉字所具备的三大文化功能。 汉字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中华文明的载体和基础,以及世界文明宝库中独一无二的艺术瑰宝。独特的方块汉字,是古老的华夏文明作为世界文明体系中唯一没有间断而延续至今的重要原因之一,它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有着鲜活生命的物体。它蕴藏着丰富的审美和诗意,有着深厚的文化意蕴和魅力。基于汉字本身魅力而产生的这些艺术和文化,是世界上其他任何文明体系中都不曾具有的。 关键词:汉语汉字文化特点功能 1汉语,中华文明传承的媒介 1.1汉语的特点 1.1.1语音方面 音节界限分明,乐音较多,加上声调高低变化和语调的抑扬顿挫,因而具有音乐性强的特点。具体表现如下: 汉语的语音没有复辅音在一个音节内,无论开头或是结尾,都没有两个或三个辅音联在一起的现象。因此,汉语音节的界限分明,音节的结构形式比较整齐。

元音占优势汉语音节中可以没有辅音,但不能没有元音。一个音节可以只由一个单元音或者一个复元音构成,同时,由复元音构成的音节也比较多,因元音是乐音,所以汉语语音乐音成分比例大。 有声调每个音节都有一个声调,声调可以使音节和音节之间界限分明,又富于高低升降的变化,于是形成了汉语音乐性强的特殊风格。 1.1.2词汇方面 汉语语素以单音节为基本形式由于汉语的单音语素多,所以由它构成的单音词和双音词也较多,词形较短。同时汉语中的单音节基本上都是语义的承担者。这些单音节可以作为语素来构成大量单音词,也可以合起来构成合成词。 汉语广泛运用词根复合法构成新词由于汉语中有意义的单音节语素差不多都能充当词根语素,词缀语素少而且造词能力较弱,因此,汉语中运用复合法组合词根语素构成合成词的情况最多。 双音节词占优势汉语词汇在发展过程中逐渐趋向双音节化。过去的单音节词有的被双音节代替,如“目——眼睛”、“石——石头”。有些多音节短语也被缩减为双音节词,如“外交部长——外长”,“彩色电视机——彩电”。新创造的词也多为双音节的,如“弱智”“离休”。现代汉语词汇中的三音节词也有所发展,但 双音节词仍然是多数。 1.1.3语法方面 汉语缺乏形态,即缺乏表示语法意义的词形变化。例如英语“She loves me”和“I love her”,同是一个代词“她”(或“我”),做主语

古建筑保护意义

★古建筑保护意义 古建筑反映了国家历史的辉煌,表现了过去中国的文化艺术与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古建筑保护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古建筑保护就就是保护历史文化的载体 古建筑就是一种文化精神的载体,通过古建筑,可理解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一定意义上,它们就是某个城市“历史记忆的符号”与“城市文化发展的链条”,因为,它们见证了这个城市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历史的沧桑变化。一旦破坏,就再难以恢复与接续。一座古代的建筑无论如何破旧,其内在的文化内涵与千年的历史痕迹就是无法被替代的。反之,一座当代的仿古建筑无论在外形上做的多么神似,但如果其内在的历史遗迹几乎为零,其文化内涵肯定无法达到与古迹相同的高度。记录历史,展示文化,载托灵魂,就就是古建筑的真正意义与价值。将古建筑的历史因素进行完整的传承与表达,便就是今天古建筑保护的真正意义。因此,我们再去欣赏古建筑时不应只关注其外在的美学特征,更应透过古建筑的砖墙瞧到其内在的文化魅力 2、古建筑就是启发爱国热情与民族自信心的实物 中国有着光辉灿烂的文化,而中国的古建筑艺术更就是东方艺术的奇葩。它不但完全独立于西方建筑体系,更影响着周边国家的建筑特色,形成了东方古典建筑体系。参观中国古代建筑不仅可以感悟到其独特的魅力,更就是让国人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伟大,为我们曾创造出如此精湛的建筑品而自豪。河南登封县的嵩岳寺塔,就是一座用青砖与黄泥垒砌的高40m 的佛塔,在地震山摇与狂风暴雨等安然无恙地经历了将近15 个世纪,这本身就就是一个了不起的奇迹。位于首都北京城的故宫,建筑设计极为精湛,金碧辉煌的琉璃屋顶,莹白无暇的玉石雕栏,殷红肃穆的宫墙殿柱蔚为壮观,使人感慨不已、浮想联翩。然而,故宫历经沧桑,饱经劫难,又因不能尽情饱览故宫博物院的文物典藏而遗憾不已! 3、古建筑就是研究历史的实物例证 古代建筑与其她物质文化遗存一样,就是社会不同发展阶段遗留下来的实物,我们从对古建筑的研究中可以瞧出同一时期其她科学的发展情况与当时所达到的水平。例如,河北赵县的赵州桥,距今已有1400 年,就是世界上现存最早、保存最好的巨大石拱桥。赵州桥就是一座弧形单孔石拱桥,单孔跨度为37、4m,在桥两端采用敞肩拱的形式各辟两个券洞。这种设计,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在世界土木工程桥梁史上就是一个创举。如果当时没有数学、工程力学、物理学的相当发展,这桥就是难以建成的。对于建筑史的研究来说,古建筑更就是直接的实物例证,因为任何一座古建筑都就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所反映的就是当时的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及科学技术水平、工艺技巧、艺术风格、风俗习惯等等。因此,研究中国建筑史,古建筑就是最好的例证。 威尼斯宪章》说“: 世世代代人民的历史文物建筑饱含着过去岁月传下来的信息,就是人民千百年传统的活的见证……。”保护古建筑便就是保护人民千百年传统的见证,不保护古建筑便就是自毁国家历史文明的见证。 4、古建筑就是发展旅游业的重要物质基础 随着生产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人民对文化的需要将更为迫切。古建筑在新的时期又担当起文化休闲娱乐场所这样一个新的历史使命。如果一个旅游目的地拥有独特的古建筑,那么该古建筑会在目的地形象中扮演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古建筑资源本身拥有的巨大品牌效应,可提高远距离游客的到访率。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力度的不断加大,这些名胜古迹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也带动了城市公路交通与服务行业等相关部门的迅速发展。由此可见,这些古建筑不仅就是各市人民休闲、娱乐的场所,更就是发展旅游事业的重要物质基础。内外友人纷纷前来参观游览,为促进城市旅游事业的发展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与此同时,也带动

汉字与文化论文

汉字与文化论文 理学院 工程力学0901 刘英芝 2011年5月14日 汉字与文化 汉字是中华民族自古至今所传承下来的一种不可多得的文化。它记载着我国历史发展的全部过程。在它发展的过程中所经历的有上古原始社会的象形文字-甲骨文-钟鼎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印证了中国的全部发展过程。 汉字与文化的关系 关于文化的定义历来都是众说纷纭,但是我们从其实质来看,基本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现代汉语词典》“文化”义项第三:“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学习文化}文化水平。”这个意义上的“文化”就是文字问题,从有文字开始,不会“运用文字”就是“文盲”,就是没有文化。罗常培先生说过:“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 这个民族过去的文化靠它来流传,未来的文化也仗着它来推进。”①在文字产生之前,人类的各项活动和一切社会交流,都是依靠语言传授,有了文字以后,人类的观念活动、言语活动可以借助文字这样的物质形式表现出来,成为肉眼看得见的生动形象,巩固了人类一代又一代创造出来的思维成果。可以说各种民族文字都是该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汉字也不例外,它是汉民族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古老的汉字之所以能够沿用至今,就是因为它与汉语、汉文化紧密联系,建立了一套系统科学的文字体系。在古人心目中文字的创造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关于汉字创造流传着很多种说法,其中仓颉造字的传说流传最广,在古代的着述中有多处记载。如《荀子·解蔽》说:“好书者众矣,而仓领独传者,一也。”《淮南子·本经训》说:“昔者仓颇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许慎在《说文解字·叙》里说:“黄帝之史仓颇,

汉语汉字特点及其文化功能 上传

汉语,汉字的特点及其文化功能 摘要:中国特有的汉语汉字造就了中华民族的特有历史文化。汉语汉字的特点有其存在的历史环境和背景,最终中国文化的发展与完善也从未离开过汉语汉字的支撑。可以说,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汉语汉字在文化的发展和表现上有着不可缺少的功能和意义。 关键字:汉语汉字语言特点文化功能 杜超老师在《中国传统文化导论》一书中说:所谓传统文化,是以中华民族为创造主体于清晚期以前,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特色和稳定结构的,世代传承并影响整个社会历史的,宏大的古典文化体系[1]。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创造的文明成果。有些社会学家认为,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就很难说存在文化;而从另一个方面看,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的众多方面。语言与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 1 汉语汉字的特点与现实 1.1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博大精深,而这文化的表达与体现正是由汉语和汉字来实现的。由于过去将有声语言放在第一性,“字”的音和义都被视为对语言的记录,亦即字本身只有形。这其实是西方拼音文字的理论。它不符合汉字的事实。在汉字中,“一个字有形而无声就不能叫做…字?”。许国璋认为[2],“语言首先是有声语言”这种“常识性说法”,“适用于历史的某一时期,不适用于信息时代”。他在论述汉字的区别性特征时更进一步指出:“我们非常惊讶,为什么我们有那么多的语言研究者,在狂热地鼓吹废弃汉字、代以拉丁字母拼音的时候,那样不经意地将语言的区别性原则置诸不顾。中国青年中对汉文化那样缺乏‘我是此根生’的从属感,这个祸是谁闯的?”许国璋明确指出:“汉语不是拼音文字,是既表意又标音的文字。古人没有弄错,是说古人误以文字为语言的研究者错了。” 1.2另有一些学者,讨论了从图画到文字的变迁这个问题。布龙菲尔德在他的《语言论》中指出,一个图画到了已经约定俗成时,我们不妨称之为字。一个字是一个或一套固定的标记,人们在一定条件下描绘出来,因而人们也按一定方式起着反应。这种习惯一旦建立以后,字跟任何特殊实物的相似之处就是次要的了。由于语言毕竟是我们画不出来的那些事物的一种互相交流方式,所以图画使用者到了某个时候便按照口语用词来安排他的字符,用某个字符代表口语片段的某一部分。真正的文字少不了这个前提。于是,有些字既代表一个可以描绘的事物,又代表一个语音的或语言的形式;

5.5课文阅读:了解汉字文化

教学内容课文阅读:了解汉字文化五单元第5课时总课时53 教学目标通过“阅读材料:的学习,增长了更多的汉字历史和文化方面的知识,而增进了对汉字的了解,加深了对汉字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通过“阅读材料:的学习,增长了更多的汉字历史和文化方面的知识,而增进了对汉字的了解,加深了对汉字的热爱之情 课前准备Ppt 教学过程 激趣谈话,导入新课 ◆教师谈话:前面几节课,大家通过搜集、整理、交流,进行了第一个阶段的综合性学习。 下面,我们将继续进行综合性学习。 ◆导入新课:同学们,汉字不光神奇、有趣,还有着悠久的历史,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只要我们主动地了解,积极地搜集资料,相信大家一定会更多地了解汉字。那么,在汉字几千年的历史中,到底有哪些值得我们去了解呢?让我们一同走进课本的第85—90页的“阅读材料”。 整体阅读,了解汉字文化 ◆教师谈话:首先,让我们阅读“阅读材料l一7”,具体地了解汉字的历史和文化吧。 ◆教师出示阅读要求: a.认真阅读“阅读材料1—7”,想一想这7则材料分别是从哪些方面介绍汉字的历史和文化的? b.除了上述7个有关汉字的历史和文化外,你还知道哪些? c.阅读后,就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学生自学、讨论、交流,教师参与学生活动。 ◆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a.关于《汉字的演变》:先让学生观察,然后请学生说一说演变的过程,教师可以再另找一两个汉字的演变,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中国汉字演变的规律。b.关于《甲骨文的发现》:先让学生自己阅读,然后请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讨论讨论。 c.关于《一点值万金》:先由学生自读,然后互相交流一下读了这篇文章的感受。 d.关于《街头错别字》:学生仔细观察课本中出示的街头标牌,说一说哪些字错了,并给予改正,然后对自己的作业本进行检查。(检查方式可以是自查,也可以是同学互查。) e.关于《赞汉字》:学生自由读一读。 f.关于《书法作品赏析》:学生仔细观察两种字体的不同,说一说各自的特点,然后教师再出示其他具有代表性的书法作品供学生欣赏。 g.关于《我爱你,中国的汉字》: (1)教师谈话:这是一篇很有感情的文章,让我们认真读一读,在遇到生字的地方多读几遍。 (2)学生自主读文章。

汉字与文化的传承

坚守汉字文化血脉任重而道远 大河岸小学胡丽红 “加强青少年汉字书写教育刻不容缓”、“加强青少年汉字书写教育不容迟疑”、“中小学校开设书法课程迫在眉睫”……从2009年至今,书法家出身的苏士澍,在全国两会上的呼吁几乎都围绕“汉字”、“书法”、“文化”等关键词展开。欣慰的是,在苏士澍及多位全国政协委员的多次呼吁下,全国中小学书法进课堂在2012年9月1日变成现实。今年年初,教育部又发布了《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将书法教育纳入中小学教学体系。 作为传承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汉字可谓居功至伟。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唯有古代中国文明得以不间断延续至今,作为文明承载主体的汉字无疑发挥了主要作用。一直以来,汉字手写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情。然而,随着时代变迁和科技发展,尤其是计算机技术崛起之后,汉字书写的方式逐渐多元化,键盘打字某种程度上逐渐代替了手写,因而“提笔忘字”正成为我们不得不面对的尴尬。不知不觉中,对汉字的忽视已开始损及其文化命脉。 忽视汉字文化而导致“伤及文化命脉”的说法看似危言耸听,但却真切反映当前漠视汉字及汉字文化艺术而导致的不利局面。汉字不仅是传承文明的载体,其本身就体现为一种文明。“六书”从不同侧面昭显古人对天地万物从认识到摹写的文化心迹,汉字形态变迁过程则蕴涵了华夏文明碰撞、交流、融合等嬗变的历程。基于汉字的书法创作,则是对文明底蕴的艺术激扬。或飘逸俊朗,或厚重古拙,或端庄大方,或跳脱活泼,书法艺术已超越了汉字作为文化传播载体的基本特质,进而升华成为一种人文之美。 平心而论,当前对汉字的读、写、用等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就拿央视“汉字听写大赛”来讲,一些本来熟悉的汉字,却突然笔下卡壳,单单“癞蛤蟆”三个字就难倒不少“英雄好汉”,更遑论“沆瀣”“龃龉”“逶迤”等较为繁复的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一些人将“掣肘”读作“制肘”,将“拾级而上”和“拾金不昧”中的“拾”读成同一个音。经常阅读港澳台地区媒体文章的人可能有印象,其文中经常出现诸如“在在”、“播迁”、“挽毂”等古意盎然的词汇,我们理解尚有障碍。更别说应用裕如了。这也从侧面说明我们对于汉字文化的认知、理解和运用,尚有不小的提升空间。

浅析汉语汉字的文化功能

浅析汉语汉字的文化功能 班级国教151 姓名郑淑婷学号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基石,它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特征,包含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更饱含了该民族的生活方式、思维习惯以及对人生的看法。中国是一幅员辽阔、多民族聚居、人口众多的国家,方言方语复杂多样,在几千年的发展历史长河中,汉字在维系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汉语汉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载体,中华上下五千年由最远古的甲骨文、金文以及篆书到隶书楷书中的音形义的不同组合来承载。本论文从汉字的结构特点、谜语、对联以及拼字的角度来探讨汉字特有的文化功能,从而充分展示汉字文化的奥妙。 [关键词]汉字、结构、文化功能 语言以及文字都是在一定文化背景下产生的,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换而言之,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与文字都是受其文化影响的,同时语言与文字也制约着民族文化的发展。了解语言和文字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和文字。 1.汉字的结构特点 汉字作为象形、表意体系的文字,记载和传承着我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显著标志,并对不少其他国家的文字、文化有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它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象征,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脊梁之一,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汉字的独特的造字方法所显示的形体风貌、特有风格,文化功能,确为世界文字体系中所独有。汉字的结构特点,反映了深厚的文化历史积淀和其独特的功能,其独特的结构在世界文字中为中国独有。 汉字是汉语书写的最基本单元,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将汉字构造规律概括为“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造字法”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用字法”包括,转注和假借。 一个汉字由四百多个表意象形字母为基本字根,如金、木、水、火、土等等,像积木一样组合而成。同样,我们可以根据一个汉字的字根组成法推断出这个未知文字的含义。如,把人和木组合起来,就成了休字,意思是一个人靠在树上睡觉;如旦表示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如日和月组合起来,就是日光加月光变成明;如人和言合成信字,意思就是人过去所言。 汉字组成的字根空间配置对字义有影响;如同样是“心和亡”的合体,左右组合是“忙”,上下组成是“忘”,排列不同,意义不同。汉字作为象形、表意体系的文字,记载和传承着我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是中华文明显著标志,并对其他国家的文字和文化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独特造字法的特有风格,确实是世界文字体系的独有。 2.汉字的文化功能

第二届汉字文化知识竞赛卷(附答案)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字理教学研究中心 第二届汉字文化知识竞赛卷 单位:(注明省市)姓名: 电话:邮编:邮箱(或QQ): 满分108分,本卷得分() 一、综合判断填空题(28分) 1. 东汉许慎编写的《说文解字》共收字9353个,设置了( 540 )个部首,到了清代的《康熙字典》收字( 47035。另说加上古文字49030)个,部首减至214个。现代常用字一般为3500个。 2. 《说文解字》之名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说文”,一是“解字”。在这里,“文”与“字”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文”是指(独体)字,“字”是指(合体)字。为了称说方便,人们又常常把《说文解字》简说成《说文》。 3. 商周及春秋战国时锲刻在青铜铸造的钟鼎等彝器上的古汉字是(“金文” 或说“钟鼎文” );秦始皇统一中国时“书同文”的汉字字体是(小篆)。 4.在汉字的“六书”中有“四体二用”之说,“四体”指四种基本的造字法,即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二用”指两种用字法,即是(假借、专注)。 ▲异体字就是一字多体;繁简字就是一字两体,一繁一简;古今字就是先后产生的、义同形异的字,产生在前为古字,产生在后为今字。辨别下面每一对字的类别: 6.在“北—背、然—燃、队—坠、止—趾、益—溢、惭—慙、景—影、匡—筐” 中, 不属于“古今字”的是(惭—慙)。 7.在“醫—医、鄉—乡、和—咊、聲—声、東—东、寧—宁、廣—广、鄧——邓” 中, 不属于“繁简字”的是(和—咊)。 ▲“反切法”是古代的一种拼音方法,就是用两个汉字合注一个汉字的音,方法是取上字的声母和下字的韵母及声调进行拼读。如“鼐”,是“奴代切”,也就是取上字“奴”的声母“n”,下字“代”的韵母及声调“ài”,拼读成“nài”。 8. 黏,女廉切——取上字“女”的声母(n),再取下字“廉”的韵母及声调(ián),拼读成(nián )。 9. 糶,他吊切——取上字“他”的声母( t ),再取下字“吊”的韵母及声调(iào),拼读成(tiào )。 ▲“省声”是形声字声旁为构形美观而省掉某些部件。如“豪”《说文》表述为“豕形,高省声”。意为“豪”是用“豕”作形旁,“高”作声旁,但“高”与“豕”上下叠合字形太长显得不美观,竖行排列时甚至容易误读成“高豕”两个字,为使其形成方块形状,于是声旁字“高”省掉下面的“口”嵌入“豕”就组成了“豪”。辨析下面省声的形声字: 10. 恬,(忄)形,(甜)省声。 12. 珊,(玉)形,(删)省声 ▲“亦声”就是会意兼形声字。如“婚”字,《说文》表述为“从女从昏,昏亦声”。婚嫁自然从“女”,古时嫁娶拜堂多在黄昏之时,所以又从“昏”旁,这是会意造字法。但是“昏”又表示读音兼任声旁,因而“婚”字就具有会意兼形声的特点。 13. 在“劲、请、湖、伙、态、问”中,属于“亦声字”的是(伙)。用《说文》的表述即是:(从人从火,火亦声)

汉语汉字的特点和文化功能

汉语汉字的特点和文化功能 内容摘要: 汉字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象征,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作为象形和表意体系的文字,汉字的结构有这独特的魅力和功能,本文就从汉字的结构特点这一角度来探讨一下汉字的特有的文化功能,从而展现汉字的博大精深。 关键词: 汉字特点文化功能 汉字作为象形、表意体系的文字,记载和传承着我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显著标志,并对不少其他国家的文字、文化有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它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象征,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脊梁之一,它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汉字的独特的造字方法所显示的形体风貌、特有风格,文化功能,确为世界文字体系中所独有。汉字的结构特点,反映了深厚的文化历史积淀和其独特的功能,其独特的结构在世界文字中为中国独有。 一、汉字的结构特点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文字系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我们常说的仓颉造字,不过只是个想像的说法。其实汉字是出于许多先人的智慧,经过数千年不断的演化和发展,拥有4500年以上的历史。自殷商的甲古文(公元前两千多年)经金文、篆文、隶书,其间经过商、两周、战国,以至秦汉(西元前约100年),两千多年的过程。在这段漫长的岁月里,中国社会文明的发展与汉字的演进是相辅相成的,并且汉字在中国社会里的地位,与时俱进,所起的功能也越来越重要。直至汉朝初期形成和发展出了楷书。楷书是由隶书演变而來的。楷书也是我们今天所称的“正体字”。楷书把汉字推进到了一个更高的科学化的新层次,完全脱离了象形的拘束,成为多元化达意的结构。因为楷书的结构工整、清晰,由楷书的结构上可以更清楚的表达出形、声、意的多重达意的功能。譬如“忍”字是“刃”和“心”构成的,把一个抽象的意思,用一个字表达得淋漓尽致。 汉字是汉语书写的最基本单元,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将汉字构造规律概括为“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其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项为造字原理,是“造字法”;而转注、假借则为用字规律,是“用字法”。汉字由一个或以上的字根以二维方式在特定的空间、配置在一个正方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