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债务重组会计问题的研究

企业债务重组会计问题的研究
企业债务重组会计问题的研究

企业债务重组会计问题的研究

1绪论

1.1.题目背景及目的

债务重组是指债权人在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情况下,债权人按照其与债务人的协议或者法院的裁定做出让步的事项[1]。

自证券交易所和证券交易所成立以来,中国资本市场得到蓬勃发展,同时由于中国IPO的特别制度,使得中国的“壳”资源变得非常稀缺,这也导致一旦上市公司由于经营不好而亏损,因此上市公司会想方设法的进行重组,防止被退市或者暂停上市结束上市公司的命运,其中就有债务重组。当然很多非上市公司也会由于经营亏损而进行债务重组,债务重组也已经成为上市公司摆脱亏损,摆脱被停牌和退市的重要途径。债务重组经过多年的发展,也有很多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规,其中债务重组中涉及的会计处理就得到了一定的规。公司实施债务重组产生了很多的会计问题,如何处理这些会计问题,才能真正反映业务发生的实质和符合会计准则的要求,并合理保护国家与公司的利益,使得财务困难的公司能够真正扭亏为盈。

1998年的《会计准则》对公司债务重组的会计处理进行了规定。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颁布了新《企业会计准则》,其中的第12号—《债务重组》就对公司的债务重组所遇到的会计处理进行了相关规定,确定了具体的会计处理方法,并且要求上市公司自2007年1月1日实施,但是与1998年实施的债务重组会计规定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最大的变化就是关于债务重组损益的确认问题。2002年财政部出台的会计准则将债务重组损益部分改为资本公积,而最新的会计准则将这部分损益计回到当期损益,难免会有上市公司再次进行盈余管理。由于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公司的上市公司债务重组无论是数量还是涉及的资金都是快速发展,特别是一些复杂的债务重组,例如以非现金资产、将债务转为资本清偿债务,以现金、非现金资产组合清偿某项债务,以现金、将债务转为资本组合清偿债务等,设计的公司主体也越来越复杂,特别是关联交易,外资股东等,这也使得债务重组会计处理越来越复杂。因此研究企业债务重组会计处理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非常有意义,从而使得债务重组会计处理更加规。

1.2 国外研究状况

1.2.1 国研究状况

1、1998年债务重组准则

在《会计法》原则指导下,我国《债务重组会计准则》从1995年立项开始,到1997年12月完成征求意见稿,于1998年6月完成指定并对外公布,自1999年1月1日起实行。至此,我国有了第一部专门归置债务重组的规章,弥补了在债务重组交易方面法规的不足。

依规定,债务重组的会计处理方式如下:1998年得债务重组准则首次使用“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债权人和债务人在债务重组中的损失或收益均计入当期损益。具体包括以下容:(1)以现金清偿某项债务的,债务人应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支付的现金之间的差额作为债务重组收益,计入当期损益;(2)以非现金资产清偿某项债务的,债务人应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转让的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作为债务重组收益,计入当期损益;(3)债务转为资本的,债务人应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股份的公允价值总额之间的差额作为债务重组收益,计入当期损益;(4)以修改其他债务条件进行债务重组的,债务人应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减至将来应付金额,减记的金额作为债务重组收益,计入当期损益。债权人也同债务人一样,将重组中的损失计入当期损益,按公允价值作为入账基础[2]。

2、2001年债务重组准则

为了及时解决已存在的有关问题,财政部决定对原准则进行修订,修订后的准则仍称《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并从2001年1月1日开始施行。修订后的债务重组定义,是指债权人按照其与债务人达成的协议或法院的裁决同意债务人修改债务条件的事项[3]。

这一变化拓宽了债务重组的围,既包括双方修改付款金额的事项,也包括修改付款时间的事项,既包括债务人处于财务困难情况下的债务重组,也包括债务人不处于财务困难情况下的债务重组,都属于本准则的调整围。

(1)债务重组的方式

将1998年债务重组准则中规定的以资产清偿债务的方式分成以低于债务账面价值的现金清偿债务和以非现金资产抵偿债务两种,其他则无变化。将资产清偿划分为现金和非现金资产清偿两种形式,两者并无实质的区别,但由于选取的计量方式不同将导致差异。

(2)用以偿债的非现金资产和股权的计量方式

2001年债务重组准则规定,当债务人以非现金资产清偿某项债务或者以债务转为资本清偿某项债务时,非现金资产和股权采取账面价值来计量,而1998年债务重组准则中规定以公允价值计量。

(3)债务人债务重组收益的确认和计量

2001年债务重组准则规定,债务人将债务重组中获得的收益计入所有者权益“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核算,而在1998年债务重组准则中则将债务重组收益计入当期损益“营业外收入”核算。

(4) 债权人资产入账价值的计量

2001年债务重组准则规定,以非现金资产(或债务转为资本)清偿某项债务的,债权人应按重组债权的账面价值作为受让的非现金资产(或股权的)入账价值。因此,在上述两种债务重组情形下,对债权人而言就不再涉及债务重组损失,只需冲减已计提债权的坏账准备。

3、2006年债务重组准则

2006年债务重组准则相对2001年的债务重组准则,最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如下几点:

(1)债务重组的定义。本次修订后的定义与1998年的债务重组准则的定义基本一致,是指债务人在发生财务困难的情况下,债权人按照其与债务人达成的协议或法院的裁定做出让步的事项,但2006年的《企业会计准则指南》中,就让步的判断是否引入现值没有作明确的说明。

(2)债务重组的方式。与1998年的债务重组准则规定的方式一致,即将2001年的债务重组方式中的现金与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两种方式合并为以资产清偿债务一种方式。

(3)计量属性和债务重组收益。将2001年债务重组准则中的以账面价值为计量基础改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为基础,同时将原先的债务重组收益由记入所有者权益中的“资本公积”调整记入当期损益的“营业外收入”,与1998年的债务重组准则规定一致。

(4)在修改其他债务条件进行债务的重组方式中,对或有支出的会计处理。1998年的债务重组准则规定相同,但2006年则将或有支出在符合债务确认条件的情况下作为预计负债处理。

1998年债务重组准则颁布至今,连续经历了2001年和2006年的两次修订,特别是2006年的这次修订是对2001年债务重组准则的一个否定式变动,基本上又重新回到了1998年债务重组准则的规上。这一过程总体上来说放映了我国为建立一套既能适应我国国情和我国当前的会计环境,又能与国际惯例相协调的会计准则的探索发展的必由之路[4]。

1.2.2 国外研究状况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制定债务重组的国家,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前身美国会计原则委员(APB)于1972年发布的第26号意见书《债务的提前清偿》,成为规企业债务重组的最早的一项准则,并对债务人在到期日前清偿债务的会计处理作出了规定。

由于缺乏对债务重组会计处理的权威性指导文件,大量的重组事件使得FASB对此非常关注。FASB在1976年1月任命了一个工作小组,准备讨论备忘录,并于1976年5月11日发布了讨论备忘录《债务重组时债权债务人的会计处理》,包括债权债务人关于“债务重组偿债金额和时间的任何变化”的会计处理和报告。经过这一系列的努力,FASB 终于在1977年6月发布了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5号(SFAS15)《债权债务人队债务重组的会计处理》要求从1977年12月31日起实施[5]。

此外,FASB在1993年5月发布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14号(SFAS114)《债权人贷款减值的会计处理》,也涉及许多债务重组的会计问题[6]。随后,FASB在1994年10月发布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18号(SFAS118)《债权人贷款减值的会计处理-----收入确认和披露》,取消了SFAS114关于债权人应如何报告减值贷款收益的条款,并修订了关于披露的规定。

1.3 题目研究方法

1.3.1文献研究法

根据论文题目“企业债务重组会计问题的研究”,通过图书馆、网络调查有关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的问题。

1.3.2 描述性研究法

描述性研究法是一种简单的研究方法,将有关于企业债务重组已有的现象、规律

和理论通过自己的理解和验证,给予叙述并解释出来。

1.3.3 定量分析法

在案例分析中,对同一单位相关财务指标连续几年的数据作纵向对比,观察其成长性,了解该企业在特定方面的发展变化趋势。

1.4 论文构成及研究容

本文的容安排如下:

第一章,绪论。介绍了题目背景及目的、国外研究状况、题目研究方法。

第二章,企业债务重组的基本理论及概念,分别介绍了债务重组的定义、意义、方式、和债务重组会计处理。

第三章,描述了债务重组过程、方案和案例分析。

第四章,通过上一章的案例分析,介绍了企业债务重组中存在的问题。

第五章,进一步分析企业债务重组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第六章,提出完善债务重组准则在企业应用的具体对策。

结论,对全文的容进行概括。

2企业债务重组的基本理论及概念

2.1 债务重组的定义

债务重组是指在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的情况下,债权人按照其与债务人达成的协议或者法院的裁定作出让步的事项。而根据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5 号(SFAS15),对债务重组的定义是:债权人因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基于经济上或法律上的原因,对债务人做平常不愿考虑的让步[7]。

债务是指企业由于过去的事项而发生的现存义务,这种义务的结算将会引起含有经济利益的资源流出企业,如短期借款、应付账款、应付票据、应付职工薪酬、长期借款、应付债券等。

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是指因债务人出现资金周转困难、经营陷入困境或者其他原因,导致其无法或者没有能力按原定条件偿还债务。

债权人作出让步是指债权人同意发生财务困难的债务人现在或者将来以低于重组债务账面价值的金额或者价值偿还债务。债权人作出让步的情形主要包括:债权人减免债务人部分债务本金或者利息,降低债务人应付债务的利率等[8]。

2.2债务重组的意义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企业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当企业由于生产经营决策失误、资本结构失衡、负债比例过高等原因,导致企业资金周转失灵,从而发生财务困难,无力偿付到期的债务时,债权人处于下列两个原因同意债务人修改债务条件:第一,为最大限度地收回债权;第二,为缓解债务人暂时的财务困难,避免由于采取立即求偿的措施,致使债权上的损失更大。它对于缓解企业过度负债,盘活企业资产存量,提高企业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果债务重组运用成功的话会产生很好的效果,在短期避免了债务人因为负债破产的损失,长期有可能使债权人利益得到保障,使债务人的经营状况出现转机,债务企业可以继续生存并发展,从而促进社会的经济进步。

2.3 债务重组的方式

债务重组方式可以分为以下五种。

概述企业债务重组-总结报告模板

概述企业债务重组 概述债务重组为避免债权人通过诉讼(仲裁)、强制执行等刚性手段来解决债务争端,实践中,负债一般可以采取以下两种方式:其一是申请破产。其二就是债务重组。债务重组在理论上可以分为持续经营条件下的债务重组和非持续经营条件上下的债务重组两种。本文中的债力重组是指前者,其目的是减轻的债务负担,成化的资本结构。在实践中比较成熟的债务重组方式有以下几种:(1)债转股。也称债务资本化。债务资本化是指债务人将所负债务转化为资本,同时,债权人将对的债权转化为对负债的股权的情况。目前,我国行政法规中规定的债转股仅限于金融机构与国有大型企来之间发生的债权转股权,即所谓的政策性债转股,但法律并没有明文禁止其他之间的债转股,而且,间债转股作为一种缓解资金紧缺的新手段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2)债务转移。所谓债务转移是指负债将其对债权人的负债转给第三方承担的行为。(3)债务豁免。债务豁免是指负债以低于债务帐面价值的现金清偿债务,即债权人豁免负债的部分债务,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负债的负担。豁免部分债务带来的损失,应记入债权人当期营业外支出,但负债不宜确认债务重组收益。(4)债务抵消或债的混同。债务抵消分为法定抵消和约定抵消两类。《合同法》第99条规定,当事人互负到期债务,该债务的标的物种类、品质相同的,任何一方可以将自己的债务与对方的债务抵销,但依照法律规定或者按照合同性质不得抵销的除外。当事人主张抵销的,应当通知对方。法定抵消不得附有条件或者期限。所谓约定抵消就是当事人互负债务,但标的物种类、品质甚至数量均不相同的,经双方协商一致,进行的抵销。债务抵销一方面可以免去双方交互给付的麻烦,节省清偿债务的费用;另一方面可确保债权的效力,以免先为清偿者有蒙受损害的危险,特别是在破产程序中,破产人对于债权人有反对债权时,其债权人得以抵消,免除自己的债务,从而使自己处于优先清偿的地位。此外,《合同法》第83条规定,债务人接到债权转让通知时,债务人对让与人享有债权,并且债务人的债权先于转到期或者同时到期的,债务人可以向受让人主张抵销。因此,在债务重组实践中,债务抵销与第三方债权转让配套运用也较为常见。(5)直接融资增资减债。直接融资增资减债原则上不属于直接的债务重组的范畴,但有异曲同工之效。主要是负债在资本市场中吸引其他资金注入,改善资金紧缺的状况,使经营活动顺利进行,通过赢利来偿还债务。直接融资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利用股票市场,即通过在境内外发行股票筹得资金,从而减轻的债务负担。二是发行可转换债券。(6)修改其他债务条件。间的债务一般是根据合同产生的,当一方因故不能履行合同

债务重组的会计处理(2)

第二节债务重组的会计处理 二、将债务转为资本 【例19-3】20×7年2月10日,乙公司销售一批材料给甲公司,应收账款100 000元,合同约定6个月后结清款项,6个月后,由于甲公司发生财务困难,无法支付货款,与乙公司协商进行债务重组,经双方协议,乙公司同意甲公司将该债务转为甲公司的股份,乙公司对该项应收账款计提了坏账准备5 000元,假定转股后甲公司注册资本为5 000 000元,净资产的公允价值为7 600 000元,抵债股权占甲公司注册资本的1%,假定相关手续已办理完毕,不考虑相关税费。 【答案】 (1)债务人甲公司的会计处理如下: ①计算: 重组债务应付账款的账面价值与所转股权的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100 000-7 600 000×1%=100 000- 76 000=24 000(元),差额24 000元作为债务重组利得,所转股份的公允价值76 000元与实收资本50 000元(5 000 000×1%)的差额26 000元作为资本公积。 ②会计分录: 借:应付账款 100 000 贷:实收资本50 000 资本公积——资本溢价26 000 营业外收入——债务重组利得24 000 (2)债权人乙公司的会计处理如下: ①计算: 重组债权应收账款的账面余额与所转让股权的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100 000-7 600 000×1%=100 000-76 000= 24 000(元),差额24 000元,扣除坏账准备5 000元,计19 000元,作为债务重组损失,计入营业外支出。 ②会计分录: 假设乙公司对甲公司股权投资具有重大影响。 借:长期股权投资——甲公司76 000 营业外支出——债务重组损失19 000 坏账准备 5 000 贷:应收账款 100 000 三、修改其他债务条件 1.不附或有条件情况下债务人的会计处理 【手写板】

2021年债务重组会计准则探究论文

2021年债务重组会计准则探究论文 [摘要]本文就债务重组会计准则存在的采用账面价值计价会产生负面效应,以及会计核算存在困难等问题,提出了改进建议。 一、债务重组会计准则存在的问题 (一)债务重组准则中采用账面价值计价,会产生负面效应 1.以账面价值计价,会引起会计行为的不对称性。公允价值作为一种计量属性,可表现为现行市场价格、可实现净值、未来现金流量净现值等。在我国现行会计实务中,很多情况使用了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如固定资产的重置价值、存货的可变现净值计价等。然而,公允价值在债务重组会计准则中,如在判断债权人进行债务重组时,没有采用公允价值作为评价标准,却采用了不同标准,导致不同债务重组条件下,判断债权人对债务人重组的标准不同,引起会计行为的不对称性。 2.采用账面价值会削弱债务重组会计的合理性。根据货币时间价值理论,等量的货币在不同时点具有不同的价值,折算到同一时点才具有可比性。在修改条件的债务重组中,准则把债务人将来应付金额直接与债务重组时的债务账面价值进行比较,未把将来应付金额进行适当的折现,导致修改债务条件的债务重组会计缺乏合理的理论基础。同时,如在修改条件的债务重组中,企业所得税的存在,使公允价值(现值)在企业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产生一种税收转移效应,即债权人与承担了公允价值引入条件下理应在由债务人承担的税负,这显然具有不合理性。

3.采用账面价值使现行债务重组在实务操作中陷入了窘境。以修改债务条件的债务重组为例,由于未采用公允价值对债务人将来应付金额进行适应的折现,使相同的会计处理反映性质不同的债务重组情况,其会计处理不能与性质不同的债务重组条件形成合理的对照关系,不利于真实地反映债务重组客观实际情况,致使债务重组会计实务操作难以把握。 (二)债务重组会计核算存在困难 1.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对解决企业间债务的拖欠问题虽然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这种“以物抵债”的方式,对债务人而言,在一定程度上无疑是“饮鸠止渴”,使企业经营资金短缺,愈加陷入困境;对债权人而言,难以确认抵债资产的价值,加长了货币的回笼期,使企业蒙受损失。 2.债务转为资本的债务重组方式虽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它可使债务人在不动用其生产经营资金的情况下,减轻债务压力,债权人可加强巩固与债务人企业的合作关系,有利于开拓多元化经营格局,拓宽投资渠道,分享债务方企业的未来收益。但这种方式会使债权人企业的流动资金被大量占用,给企业正常经营活动带来不利影响;另外,债权人企业未来收益的高低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会计上难以确认和计量。 二、对债务重组会计准则的改进建议 (一)根据不同的债务重组方式采用比较合理的会计核算方法 1.对债务重组伴随非货币性交易的事项(包括以非现金资产清偿

企业债务重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吉林财经大学毕业论文 企业债务重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学院 XXXXXXXXXXXXXX 专业班级 XXXXXXXXXXXXXX 学生姓名 XXXXXXXXXXXXXX 学号XXXXXXXXXXXXXX 指导教师 XXXXXXXXXXXXXX 职称 XXXXXXXXXXXXXXX 二○一一年三月

毕业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毕业论文,是本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年月日

摘要 债务重组是解决企业债务负担过重、资金周转困难的强有效的重要手段之一,所以是各负债企业争相采取的措施。但就现有的相关法律、法规来看,一整套的规范企业债务重组行为的法律法规体系尚未建成,在许多方面还存在问题。本文通过对企业债务重组现状的分析,指出企业债务重组存在六个方面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具体解决办法和配套措施,以使债务重组能真正地发挥其积极的作用和效果,减轻企业的经济负担,帮助企业摆脱困境,从而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企业债务重组;原因;问题;措施

Abstract Debt restructuring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methods of various liabilities enterprise contends measures as the solution to enterprise debt burden and the capital turnover difficulties. But we can see from the existing related laws and regulations that a set of standard about enterprise debt restructuring behavior of the legal system have not yet built ,and the existing regulations system have many problem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enterprise debt restructuring, the paper tries to point out the existing six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responding solutions and measures that would make debt restructuring really play its positive functions and effects .Therefore it will ease burden, help enterprise keep from the difficulties,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economy. Keywords:enterprise debt restructuring ;causes; questions; measures

新会计准则下债务重组的应用文献综述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文献综述 题目新会计准则下债务重组的应用学院商学院 专业会计学 班级 学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一、前言部分 近几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在市场经济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一些企业可能因经营管理不善,或受外部各种因素的不利影响,致使盈利能力下降或经营发生亏损,资金周转不快,出现暂时资金紧缺,难以按期偿还债务。在此情况下,虽然按我国法律债权人有权在债务人不能偿还到期债务时向法院申请债务人破产,但在债务人主管部门申请整顿且经债务人与债权人会议达成和解协议时,破产程序应予中止。此外,即使债务人进入破产程序,也可能因为相关的过程持续很长,费时费力,结果还可能难以保证债权人的债权能如数收回。于是就有了另外一种解决债务纠纷的方法,即债务重组。它是指债权人按照其与债务人达成的协议或法院的裁决同意债务人修改债务条件的事项。它包括削债、债务转让、债转股等方式对企业的负债进行重新组合的行为,也是企业财务运作的重要手段。 二、主体部分 (一)国外研究综述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前身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APB)于1972年发布的第26号意见书(APB26)《债务的提前清偿》,成为规范企业债务重组的最早的一项准则,并对债务人在到期日前清偿债务的会计处理做出了规定。 SFAS15对债务重组的定义是:债权人因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基于经济上或法律上的原因,对债务人作平常不愿考虑的让步。根据SFAS15,债权人作出让步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债权人在债务重组中收到的资产或权益证券的公允价值小于该项债权的账面价值;二是在更改应付项目的某些条件并以新债清偿旧债的情况下,债务人应付新债的未来支付金额小于重组前旧债的账面价值。由此可见,美国债务重组准则引入了现值会计的计量模式,并要求用现值计算来判断债权人是否作出了让步。 澳大利亚会计指南第11号将债务重组定义为:为了改变或解除债务人对现存债务的责任而采取的行动,其中不包括债务的消除或可转换债券转为股权。由此可见,澳大利亚的这份指南所指的债务重组基本上是广义的。 (二)国内研究综述

债务重组的三种会计处理方式

债务重组的三种会计处理方式 知识点:以资产清偿债务、将债务转为资本、修改其他债务条件三种方式的组合方式进行债务重组 以资产清偿债务、将债务转为资本、修改其他债务条件三种方式的组合方式进行债务重组,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债务人以现金、非现金资产两种方式的组合清偿某项债务的,应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支付的现金、转让的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作为债务重组利得。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作为转让资产损益。 债权人应将重组债权的账面余额与收到的现金、受让的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以及已计提坏账准备之间的差额作为债务重组损失。 2.债务人以现金、将债务转为资本两种方式的组合清偿某项债务的,应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支付的现金、债权人因放弃债权而享有的股权的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作为债务重组利得。股权的公允价值与股本(或实收资本)的差额作为资本公积。 债权人应将重组债权的账面余额与收到的现金、因放弃债权而享有股权的公允价值,以及已计提坏账准备之间的差额作为债务重组损失。

3.债务人以非现金资产、将债务转为资本两种方式的组合清偿某项债务的,应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转让的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债权人因放弃债权而享有的股权的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作为重组债务利得。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作为转让资产损益;股权的公允价值与股本(或实收资本)的差额作为资本公积。 债权人应将重组债权的账面余额与受让的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因放弃债权而享有的股权的公允价吹,以及已计提坏账准备的差额作为债务重组损失。 4.债务人以现金、非现金资产、将债务转为资本三种方式的组合清偿某项债务的,应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支付的现金、转让的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债权人因放弃债权而享有股权的公允价值的差额作为债务重组利得;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作为转让资产损益;股权的公允价值与股本(或实收资本)的差额作为资本公积。 债权人应将重组债权的账面余额与收到的现金、受让的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因放弃债权而享有的股权的公允价值,以及已计提坏账准备的差额作为债务重组损失。 5.以资产、将债务转为资本等方式清偿某项债务的一部分,并对该项债务的另一部分以修改其他债务条件进行债务重组。在这种方式下,债务人应先以支付的现金、转让的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债权人因放弃债权而享有的股权的公

企业债务重组会计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企业债务重组会计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摘要:当前,我国许多企业自身资金短缺,资产负债率较高,从而严重的影响了企业的正常发展。新债务重组准则对企业的经济发展是有利的,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减轻了企业的负担,帮助企业摆脱困境,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本文从现行的债务重组准则为背景出发,阐述了企业债务重组会计的发展现状,分析了重组会计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提出来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债务重组;重组损益;公允价值 Enterprise debt restructuring accounting problems and solutions Accounting class 092: Zhuqingshan Instructor:Zhangkai Abstract: Currently, many of our enterprise's own funds shortages, higher asset-liability ratio, which seriously affected the normal development of the enterprise . The new debt restructuring guidelines for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enterprise is favorable , until a positive role in reducing the burden of enterprises, help enterprises out of the woods ,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Background of departure from the current debt restructuring guidelines on the statu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rporate debt restructuring accounting , analysis of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estructuring accounting these issues and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Keywords: debt restructuring; The profits and losses of restructuring; Fair value

企业债务重组会计研究

企业债务重组会计研究 【摘要】: 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企业的竞争日益加剧,为了让企业从沉重的债务负担中解脱出来,轻装上阵迎接新挑战,解决债务纠纷的方法也就应运而生,债务重组也算其中之一。本文试图在对比新旧债务重组会计准则主要不同点的基础上,对如何定义债务重组行为、是否引入公允价值、如何确认、处理重组损益等问题进行探讨。对于改善我国企业不合理的资金结构,减轻企业的债务负担有着积极意义。本文结合债务重组的原因及会计处理、债务重组会计准则所凸显的问题以及如何完善债务重组的研究来更加系统而全面的了解债务重组。 【关键词】:债务、债务重组、会计研究 【正文】: 在现今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企业可能因经营管理不善、外部经济因素的影响等,致使企业盈利能力下降或经营发生亏损,出现暂时资金紧缺,难以按期偿还。在此情况下,按照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债权人有权在债务人不能偿还到期债务时向法院申请债务人破产。即使使债务人进入破产程序,也可能难以保证债权人的债权能如数收回。于是,就有了另外一种解决债务纠纷的方法,即债务重组。债务重组对于改善我国企业不合理的债务结构,减轻企业的债务负担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同时又避免了破产了程序费时耗资、引起社会动荡等消极因素,更有利于维护企业的健康发展和维持良好的社会秩序。 一、债务重组概述 (一)债务重组的概念 广义上讲,所以涉及修改债务条件的事项(包括修改债务的金额和时间)都应视作债务重组,包括:债务人处于财务

困难条件的债务重组;债务人不处于财务困难条件下的债务重组;债务人处于清算或改组时的债务重组。债务人处于财务困难时的债务重组又分为2种:债权人作出了让步的债务重组,即债权人同意债务人现在或者将来以低于重组债务账面的金额偿还债务;债权人未作出让步的债务重组,即债务人现在或者将来偿还债务的金额不低于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我国会计准则对债务重组的定义是:在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的情况下,债权人按照其与债务人达成的协议或法院的的裁定作出让步的事项。 (二)债务重组的方式 1.以资产清偿债务 是指债务人转让其资产给债权人以清偿债务的债务重组方式。债务人通常用于偿债的资产主要有:现金、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 2.债务转为资本 是指债务人将债务转为资本,同时债权人将债权转为股权的债务重组方式。但债务人根据转换协议,将应付可转换公司债券转为资本的,则属于正常情况下的债务转资本,不能作为债务重组处理。 3.修改其他债务条件 是指修改不包括上述第一、第二种情形在内的债务条件进行债务重组的方式,如减少债务本金、降低利率、免去应付未付的利息等。 4.混合重组 是指采用以上三种方法共同清偿债务的债务重组形式。例如,以转让资产清偿某项债务的一部分,另一部分债务通过修改其他债务条件进行债务重组。 (三)债务重组产生的意义

《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解释

《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解释 为了便于本准则的应用和操作,现就以下问题作出解释:(1)债务重组的基本特征;(2)用以清偿债务的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计量;(3)债务重组的会计处理;(4)修改其他债务条件涉及的或有应付(或者应收)金额。 一、债务重组的基本特征 本准则第二条规定,债务重组是指在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的情况下,债权人按照其与债务人达成的协议或者法院的裁定作出让步的事项。 “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是指因债务人出现资金周转困难、经营陷入困境或者其他方面的原因等,导致其无法或者没有能力按原定条件偿还债务的情况。 “债权人作出让步”,是指债权人同意发生财务困难的债务人现在或者将来以低于重组债务账面价值的金额或者价值偿还债务。“债权人作出让步”的情形主要包括:债权人减免债务人部分债务本金或者利息、降低债务人应付债务的利率等。 在认定债务重组时,应当遵循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综合考虑债权人和债务人是否在自愿基础上达成重组协议、是否有法院作出裁定、债权人和债务人是否相互独立、是否构成关联方关系或者关联方关系是否对债务重组产生实质影响等情形加以判断。

二、用以清偿债务的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计量 债务重组采用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的,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应当按照下列规定进行计量: (一)非现金资产属于企业持有的股票、债券、基金等金融资产,且该金融资产存在活跃市场的,应当以金融资产的市价作为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 (二)非现金资产属于金融资产但该金融资产不存在活跃市场的,应当采用《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规定的估值技术等合理的方法确定其公允价值。 (三)非现金资产属于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其他资产,且存在活跃市场的,应当以其市场价格为基础确定其公允价值;该资产不存在活跃市场、但与其类似资产存在活跃市场的,应当以类似资产的市场价格为基础作适当调整后,确定其公允价值;在上述两种情况下仍不能确定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的,应当根据交易双方自愿进行的、公允的资产交易金额为依据确定其公允价值,交易双方协议的价格不公允的除外。 三、债务重组的会计处理 (一)债务人的处理 对于债务人而言,发生债务重组时,应当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超过抵债资产的公允价值、所转股份的公允价值、或者重组后债务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债务重组利得计入营业外收入。 抵债资产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应当分别下列情况进行处

企业债务重组问题研究

企业债务重组问题研究 债务重组,又称债务重整,是指债权人按照其与债务人达成的协议或法院的裁决同意债务人修改债务条件的事项。也就是说,只要修改了原定债务偿还条件的,即债务重组时确定的债务偿还条件不同于原协议的,均作为债务重组。下文研究了企业的债务重组问题。 摘要:在现今激烈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企业可能因为经营管理不善、外部经济环境因素的影响等,致使企业盈利能力下降或经营发生亏损,出现暂时资金短缺,难以按时偿债,导致我国公司的债务重组活动日趋频繁,因而债务重组成为了我国经济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现象,由此引起经济界的广泛关注。 关键字:债务重组清偿债务公允价值 债务重组,是指债权人按照其与债务人达成的协议或法院的裁决同意债务人修改债务条件的事项。 一、债务重组的背景介绍 在市场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企业应该能够随着内外各种因素的变化而不断改变自己的经营方式,善于经济管理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由于各种内外环境的变化,和不可控制的一些因素,企业可能出现资金周转困难,难以偿还债务。按照我国法律债权人有权在债务人不能到期偿还债务时向法院申请破产,而作为债务人,可以通过法律程序要求企业破产以偿还债务,此时可以通过协商使债权人做出某些让步,使债务人减轻负担,因此债务重组作为市场经济的产物就应运而生了。

二、债务重组概述 1.债务重组的定义 债务重组,是指债权人按照其与债务人达成的协议或法院的裁决同意债务人修改债务条件的事项。也就是说,只要修改了原定债务偿还条件的,即债务重组时确定的债务偿还条件不同于原协议的,均作为债务重组。 2.债务重组的主要方式 (1)以资金清偿债务。债务人常用于债券的资金主要有:现金、存货、短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 (2)债务转为资本。债务转为资本是站在债务人的角度看的,就债权人则为债务转为股权;就股份有限公司而言,转为股本;对其他企业而言,转为实收资本。 (3)其他债务条件。如减少债务本金、减少债务利息等。 (4)以上方式的组合。如以转让资产、债务转为资本等方式的组合清偿债务。 3.债务重组的原则 (1)无论是债权人还是债务人,均不得确认债务重组收益。 (2)债务人以低于应付债务的现金资产偿还债务,支付的现金低于应付债务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资本公积。债务人受让的现金资产低于应收债权的账面价值的差额,作为损失计入当期损益。 (3)债务人以非现金资产抵偿债务的,用以低偿债务的非现金资产的账面价值和相关的税费之和与应付债务账面价值的差额,作为资本

企业债务重组所产生的影响有哪些

企业债务重组所产生的影响有哪些 一、对债务人财务的影响 1、可使债务人的负债减少,从而降低债务人的资产负债率。 但资产负债率的降低,并不是正常偿债的结果,而是由于债务人与债权人达成协议或法院的裁决,分担了债务人的部分经济负担,并不意味着企业偿债能力的增强,因为,债务重组并没有增加务人的资产总量,也没有增加资产的变现能力。 企业债务重组所产生的影响有哪些 2、可使债务人所有者权益增加。 债务人在债务重组过程中会获得以下两种收益:债务重组收益;资产处理收益。 (1)以现金清偿某项债务的,债务人应将债务重组的账面价值与支付的现金之间的差额,计入资本公积。 (2)以非现金资产清偿某项债务的,债务人用于抵偿债务的非现金资产的账面价值和相关税费之和与应付债务账面价值的差额作为资本公积或直接计入营业外支出。 (3)债务转为资本的,债务人应奖应付债务的账面价值与债权人放弃债权而享有股权份额的差额计入资本公积。 (4)以修改其他债务条件进行债务重组的,小于重组债务账面价值时,债务人应将重组应付债务的账面价值减记为将来应付金额,减记部分作为资本公积;大于或等于重组债务账面价值时,暂不作处理。由此可见,由于债务重组过程中,债务人不确认重组收益,债务重组并没有改善债务人的产品质量、销售渠道、经营管理等影响企业盈利能力的根本因素。 3、能够减轻债务人的未来财务负担。

《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规定,债务重组可通过修改有关债务条件来实现,如减少债务本金、减少债务利息等。负债是企业的未来经济负担,负债本金和利息的减少就是减轻了债务人未来的经济负担,降低了企业未来的财务费用,从而降低资产使用成本。 4、导致所有者权益的结构变化,影响未来利益分配关系,从一定意义上讲会导致实收资本或资本公积虚增。 由于债务重组可采取将债权转换为产权的方式进行,这个过程只是负债与所有者权益的转换,并没有实际新增企业资产,而新资产的注入恰恰是面临财务困境的债务人所迫切需要的。负债转化为所有者权益,导致企业实收资本或资本公积增多,使债务人的原所有者权益结构发生变化,将影响到企业未来利益分配关系,所以负债与所有者权益的转换应征得公司董事会或股东会的同意。 5、可以盘活部分闲置资产。 由于债务重组可以以非现金资产抵偿债务,债务人可以用闲置的资产而刚好是债权人需要的非现金资产来抵债,实现资产重组,从而盘活部分闲置资产,提高资产利用率。 二、对债权人的财务影响 1、会导致债权人的资产减少,产生债务重组损失。 《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规定: (1)以现金清偿某项债务的,债权人应将重组债权的账面余额与收到的现金之间的差额先冲减坏账损失准备金,损失准备金不足以冲减的部分再作为债务重组损失,计入营业外支出。 (2)以非现金资产清偿某项债务的,重组债权的账面余额与受让的非现金资产的账面价值之间和相关税费之和的差额作为债务重组资产的入账价值,若涉及多项非现金资产(或多项股权),债权人应按换入各项非现金资产(或各项股权)的公允价值进行分配。 (3)债务转为资本的,债权人应将应收债权的账面价值作为受让股权的入账价值。

【会计知识点】债务重组的定义和重组方式

第十九章债务重组 本章考情分析 本章阐述债务重组的会计处理,因准则重新编写,所以属于比较重要章节。 近3年考题已不适用。 本章应关注的问题: ①各种债务重组方式下债权人的会计处理; ②各种债务重组方式下债务人的会计处理。 2020年教材变化 按新准则重新编写。 主要内容 第一节债务重组的定义和重组方式 第二节债务重组的会计处理 第三节债务重组的相关披露 第一节债务重组的定义和重组方式 ◇债务重组的定义 ◇债务重组的方式 一、债务重组的定义 债务重组,是指在不改变交易对手方的情况下,经债权人和债务人协定或法院裁定,就清偿债务的时间、金额或方式等重新达成协议的交易。 【提示】 (1)无论何种原因导致债务人未按原定条件偿还债务,也无论是否债权人作出让步,只要债权人和债务人就债务条款重新达成了协议,就符合债务重组的定义。 (2)债务重组涉及的债权和债务,是指《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一一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规范的债权和债务,不包括合同资产、合同负债、预计负债,但包括租赁应收款和租赁应付款。 (3)不适用债务重组准则的交易事项:①债务重组中涉及的债权、重组债权、债务、重组债务和其他金融工具的确认、计量和列报,分别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和《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②通过债务重组形成企业合并的,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 ③债权人或债务人中的一方直接或间接对另一方持股且以股东身份进行债务重组的,或者债权人与债务人在债务重组前后均受同一方或相同的多方最终控制,且该债务重组的交易实质是债权人或债务人进行了权益性分配或接受了权益性投入的,适用权益性交易的有关会计处理规定。 二、债务重组的方式 债务重组一般包括下列方式,或下列一种以上方式的组合: (一)债务人以资产清偿债务; (二)债务人将债务转为权益工具; (三)除上述(一)和(二)以外,采用调整债务本金、改变债务利息、变更还款期限等方式修改债权和债务的其他条款,形成重组债权和重组债务。 第二节债务重组的会计处理 ◇债权和债务的终止确认 ◇债权人的会计处理

债务重组会计问题研究

摘要: 2016年,全球经济化疲软,企业之间的竞争愈加激烈,债务重组作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一种重要形式,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优化社会资源配置以及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对企业资产重组中的会计问题展开研究,结合企业的发展现状,提出企业资产重组的会计问题,并给出相关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债务重组;会计处理;对策 债务重组,又称债务重整,是指债权人按照其与债务人达成的协议或法院的裁决同意债务人修改债务条件的事项。债务重组的前提是债务人发生了债务困难,债务重组的结果是债权人做出了让步。我国自1998年首次颁布债务重组会计准则至今,共经历2001 年和2006 年两次修订,尤其是2006 年的修订,更加规范了企业债务重组的会计处理,但是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迅猛发展,债务重组的方式越来越复杂,增加了准则执行的难度。因此,对债务重组会计问题进行研究,找出存在的问题显得尤为关键。债务重组现有的方式大有四大类(1)以现金清偿债务;(2)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3)将债务转为资本将债务转为资本;(4)修改其他债务条件。 一、企业债务重组存在的会计问题 (一)债务重组会计准则和制度的缺陷 财政部2006 年颁布的关于债务重组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文件》,债务重组的确认条件模糊,并未明确指出什么是“当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同时虽然债务重组会计准则要求涉及的资产或者负债满足要求则必须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但是在会计处理实务中,许多的债务重组事项涉及的资产或者负债仍然采用的账面价值进行比较和核销,很少会按照上述会计准则的规定进行资产评估,为企业调节利润提供了可供利用的手段。 (二)债务重组的会计处理中直接忽略了货币时间价值对账面价值的影响 会计准则没有对偿还期内货币的时间价值进行考虑,在企业重组中经常会涉及到延长偿债期间的情况,由于货币是存在时间价值这一属性的,因此,账面上关于债务与资产的价值是无法真实反映其真实的价值的。 (三)债务重组成为部分企业粉饰会计报表的工具 部分上市公司进行债务重组的目的就是在短期内通过粉饰财务报表,、以便从投资人手中获取大量投资资金,谋求不正当的股价利益。债务人和债权人双方在进行债务重组的过程,将债务重组的收益确认为营业外收入,债务重组损失计入营业外支出。在会计期末时,都转入企业的“未分配利润”科目中,造成企业的利润增加,但是企业几乎没有任何的现金流,这样可能使误导部分财务报表的使用者盲目相信利润增长,投资失误。 (四)缺乏规范的会计环境 会计环境涉及到会计活动赖以存在的社会政治、经济、法律、教育和文化等综合方面。由于会计行业诚信缺失,会计执业队伍总体素质不高,当受到经济利益诱惑时,可能会参与会计活动造假,编制虚假会计报告,导致企业的会计债务重组严重失真。 二、债务重组会计问题相关对策建议 (一)明确企业债务重组范围 《新债务重组准则》对企业发生财务困难进行没有明确的界定,应该规范债务债务重组的对象和范围。可以设定相关的财务指标,并由具有专业技术资格的独立第三方进行评估,对一些由于外部某些因素的影响而出现暂时性的经济效益低下的企业,是否纳入债务重组给予相应的准则要求。 (二)正确运用公允价值 在债务重组中,对需要通过估值技术来对资产的价值进行评估的,为了提高操作的可行性以及防止滥用准则,应对公允价值作进一步的解释和说明。政府物价部门可以定期披露活

企业债务重组准则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企业债务重组准则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了包括《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在内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实现了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实质性趋同,顺应了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经济全球化的需要。为了规范债务重组的确认、计量和相关信息的披露,财政部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制定了《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本文就债务重组会计准则存在的采用账面价值计价会产生负面效应,以及会计核算存在困难等问题,提出了改进建议。 标签:债务重组会计准则探索 1 债务重组会计准则存在的问题 1.1 债务重组准则中采用账面价计价,会产生负面效应 1.1.1 以账面价值计价,会引起会计行为的不对称性。公允价值作为一种计量属性,可表现为现行市场价格、可实现净值、未来现金流量净现值等。在我国现行会计实务中,很多情况使用了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如固定资产的重置价值、存货的可变现净值计价等。然而,公允价值在债务重组会计准则中,如在判断债权人进行债务重组时,没有采用公允价值作为评价标准,却采用了不同标准,导致不同债务重组条件下,判断债权人对债务人重组的标准不同,引起会计行为的不对称性。 1.1.2 采用账面价值会削弱债务重组会计的合理性。根据货币时间价值理论,等量的货币在不同时点具有不同的价值,折算到同一时点才具有可比性。在修改条件的债务重组中,准则把债务人将来应付金额直接与债务重组时的债务账面价值进行比较,未把将来应付金额进行适当的折现,导致修改债务条件的债务重组会计缺乏合理的理论基础。同时,如在修改条件的债务重组中,企业所得税的存在,使公允价值(现值)在企业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产生一种税收转移效应,即债权人承担了公允价值引入条件下理应在由债务人承担的税负,这显然具有不合理性。 1.1.3 采用账面价值使现行债务重组在实务操作中陷入了窘境。以修改债务条件的债务重组为例,由于未采用公允价值对债务人将来应付金额进行适应的折现,使相同的会计处理反映性质不同的债务重组情况,其会计处理不能与性质不同的债务重组条件形成合理的对照关系,不利于真实地反映债务重组客观实际情况,致使债务重组会计实务操作难以把握。 1.2 债务重组会计核算存在困难 1.2.1 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对解决企业间债务的拖欠问题虽然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这种“以物抵债”的方式,对债务人而言,在一定程度上无疑是

新会计准则之债务重组的有关会计处理

新会计准则之债务重组的有关会计处理 《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重组》是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修改后新准则。按照有关规定,《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与其他38项具体会计准则一样于2007年1月1日将在实施。《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修改最大地方是引入了“公允价值”概念和改正了债务人因债务豁免而形成的债务账面价值与抵债资产公允价值之差计入当期损益。为方便理解《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有关会计处理,本文仅就此问题作初浅探讨。一、以资产清偿债务的会计处理《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把债务重组的方式主要分为四种情况。本文将从其分类顺序探讨。第一种情况是以资产清偿债务。对于以资产清偿债务情况又分为以现金资产清偿债务和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两种方式。 第一种方式:以现金清偿债务方式。 以现金清偿债务方式: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第四条和第九条规定,对于债务人企业来说,债务人企业应当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实际支付现金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对于债权人企业来说,债权人企业应当将重组债权的账面余额与收到的现金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债权人已对债权计提减值准备的,应当先将该差额冲减减值准备,减值准备不足以冲减的部分,计入当期损益。 例1:甲公司欠乙公司应付账款20万元,于3月21日到期。乙

公司对甲公司欠款已计提坏账准备3万元。因甲公司财务困难,经甲乙公司协商,达成重组协议:甲公司以转账支票一张,金额15万元,于3月21日偿还所欠乙公司全部债务。 甲公司分录: 借:应付账款———乙公司20 贷:存款15 营业外收入———债务重组收益5 乙公司分录: 借:银行存款15 坏账准备3 营业外支出———债务重组损失2 贷:应收账款———甲公司20 上例中,若甲公司用18万元银行存款偿还所欠乙公司债务,其他条件不变。会计分录如下: 甲公司分录: 借:应付账款———乙公司20 贷:银行存款18 营业外收入———债务重组收益2 乙公司分录: 借:银行存款18 坏账准备2 贷:应收账款———甲公司20

企业债务重组问题研究-以西北轴承为例 (2)

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 本科毕业论文 题目企业债务重组问题研究 -以西北轴承为例 院别经济学院 专业会计学 学生姓名王佳欢 学号013131402 指导教师郭薇 职称讲师 2017 年 4 月30 日

企业债务重组问题研究-以西北轴承为例 摘要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许多企业本身经营状况不佳、没有明确的经营规划,从而使企业出现负债情况,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继续经营,企业可能会面临破产的局面。债权人在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时,在不违背法律规定的情况下,双方进行协商,作出相应的退让,来保证企业的顺利进行。采用理论和案例相结合的方法,从完善债务重组政策,重视债务重组,加强对债务重组准则的完善,协调债务人、债权人相关利益的基础上就行分析研究,以西北轴承公司的债务重组问题来了解分析国内企业的债务重组状况,并以企业的角度对企业债务重组的问题提出一系列改进措施,从而对资本结构、管理模式进行优化,使得企业能够真正扭亏为盈。 关键词:负债;债务重组;偿还债务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in China, because many enterprises poor operating conditions, there is no clear business planning, so that the enterprise debt situation, seriously affecting the company's continued operation, enterprises may face the situation of bankruptcy. In the event of the debtor's financial difficulties, the creditors shall, without violating the provisions of the law, negotiate with each other and make corresponding concessions to ensure the smooth progress of the enterprise. Using the method of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from the improvement of debt restructuring policies, pay attention to strengthen the debt restructuring, debt restructuring, analysis and Research on the basis of coordination for the interests of creditors, the debtor related to debt restructuring, northwest bearing company to understand the situation of debt restructuring of domestic enterprises, and put forward a series of improvement measures of enterprise debt reorganization in the perspective of enterprise, so as to optimize the capital structure, management mode, the enterprise can really turn around. Key words:Debt; Debt restructuring; Debt repayment

公司企业债务重组会计处理存在的问题.doc

公司企业债务重组会计处理存在的问题- 《企业会计制度》和修订后的《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以下简称新制度)基于债务重组所涉及企业资产、负债等方面的整合和再安排事项在整个重组过程中并没有创造新的价值、不存在实现利润的考虑,规定无论是债务人或债权人,均不确认债务重组利润,只确认债务重组损失或相关的资本公积。 新制度采用了重组债权账面价值作为债务重组会计事项计量基础的做法。所谓重组债权账面价值,是指在重组日应收某项债权的账面余额减去已计提的坏账准备后的净额。但它所反映的仅仅是债权人本身有关资产(债权)的实况,并不能作为债权人与债务人双方进行结算的依据。事实上,在债务重组中,债务人无论是以现金、非现金资产、股权、修改其他债务条件等方式来抵偿、清算所欠债务,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有关的清算金额、计量基础都是一致的,都是以彼此相对应的应收、应付账款余额为结算依据。按照新制度关于债务重组会计处理的精神实质,债权人对于受让的非现金资产或股权的入账价值,应该是以实际收回(结算)的应收债权金额计量,而不应以扣除坏账准备后的账面价值作为对价;至于有关坏账准备的转销,则是债权人本身的另一会计事项处理,并不涉及双方的清算。其所以如此,首先是因为这是以实物财产或股权来抵偿债务,不是以物易物,不同于非货币性交易,因此不宜套用以换出资产账面价值作为换入资产入账价值的做法;其次是由于新制度明确规定企业只能用备抵法核算坏账损失,且允许企业可以结合本身具体情况自行决定坏账准备

计提的方法和比例(新制度另有规定者除外),改变了过去企业可以采用坏账损失直接核销法或只能提取3 -5 坏账准备的做法。在这种情况下,除了某些以应收债权换取其他资产等特殊情况以外,需要进行债务重组的应收债权,大多数是时间较长、金额较大的应收账款,而且都会提取较高比例的坏账准备,个别的还有可能是全额计提。这就是说,某项债权计提坏账准备是多是少,直接关系到该项重组债权账面价值的大小,从而也就影响到在债务重组中根据该项账面价值计量确定的相关资产项目(例如债权人受让的非现金资产或股权等)的入账价值以及有关重组损失之计算是否恰当、合理。为便于说明起见,现就新制度所规定的在债务重组中债权人会计处理方法上所存在的问题,分别按不同的债务重组方式以简单的例子说明如下: 1.债务人以低于应付债务的现金清偿债务 在这种情况下,新制定规定债权人应将重组债权的账面价值与收到的现金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债务重组损失。 例1:甲公司(债权人)按债务重组协议,同意将应收乙公司(债务人)的账款100,000元减免20,000元,并已收到乙公司归还余款80,000元。甲公司对该项应收账款已计提坏账准备10,000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