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府文化的特点研究

广府文化的特点研究
广府文化的特点研究

广府文化的特点研究

摘要:广府文化是岭南文化的主要代表,据今已有2000多年的文化历史,它传承与彰显着广府的地域特色。广府文化不单是个地域概念,而且是个历史文化概念。基于广府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体现出移民文化,平民文化,开放兼容、勇于创新、以和为贵和崇尚务实的文化特点。

关键词:广府文化;岭南文化;文化特点

广府文化指以为核心、以珠江三角洲为通行围的粤语文化。广府文化,即汉族广府民系的文化,中华汉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属于岭南文化,表现为粤语、粤剧、粤曲等,是岭南文化和粤语等的最早发祥地。广府文化之“广”是指广信,正如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所写:广信在“桂江、贺江入郁”(西江)处,也即是封开与交界地方,而且明确了广信正是汉武帝于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平定岭南时的军政首府。当时整个岭南划为九郡,全由一个名为交趾部的军政机构管理。因此称古广信所在地为“岭南文化古都”。广府文化容丰富,底蕴深厚。广府文化是岭南文化中的先进代表,是省的旗帜性文化。广府文化推动了经济和社会事业的迅猛发展。

一、广府文化是的主流文化

的民族构成主要以汉族为主,汉族又分为三大民系:广府民系、客家民系和潮汕民系,以这三大民系各自特点为核心的文化我们就称之广府文化、客家文化和潮汕文化。而这三大文化体系中,又以广府文化的区域分布最广,各方面的影响最大,是当之无愧的主流文化。广府文化以广佛为核心,珠江三角洲是最具代表性的广府民系文化区域。而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一直是岭南的经济中心和我国对外经济的窗口,也是广府文化和海外文化交流最为密集的地区。具有移民文化,平民文化,开放兼容、勇于创新、以和为贵和崇尚务实的特点。

二、广府文化的特点

(一)移民文化

一种文化现象的形成,与地缘、人群、语言、民俗生活,都有密切的关系。岭南文化、而且主要是广府文化,是中原汉文化南下之后,与岭南原有土著文化对撞交融而产生的地域文化。岭南原有土著主要是百越族,地域个文化应当是土著文化。这种土著文化,由于在汉及其以后受历代政权的压制涤荡,以及在汉文化占统治和主导地位条件下的文化对撞交融,有的仍顽强存在,有的已经消失,有的已经变形或变异,有的与汉文化结合化为一种新型文化。这种交叉混杂的状况,在粤西南地区、也即是南江文化带,是较普遍较典型的,所以,称之为百越后或后百越文化带。广府文化即是中原汉文化(尤其是楚文化)南下与百越文化结合而形成的一种地域性的新型文化。这种文化典型地体现在粤语方言中。这种方言,保留了较多古汉语成分,又有不少百越族的音标词语,其中封川古标话浊塞音特重。

广府文化的中心城市是。自建城至今已2200多年了,历史上有过几次大的人口迁徙,其中,大多为动乱之际中原人口的避世逃难。因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一直被中央政府视为贬谪之地。自汉至唐宋初期,政府管理形同虚设,鲜有民生政策支持实惠。因此,作为政治主流思想的儒家文化,在这里的影响并不明显。但中国人文文化的基础——《易经》思想则在流人入粤的变迁中落地生根,并衍生出讲究风水的浓郁风俗。《易经》中的“变通”哲学成为广府人深谙的生存之道,这成为广府文化的基本核。来自全国各地、多民族杂居交汇的“移民文化”为这个文化核滋养出兼容并包、求同存异的文化品性。同时,各色人等自谋出路、自求生存为其第一要素的生活又足以使移民文化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提升。

(二)平民文化特点

广府文化也是具有开放性的平民文化,广府文化资继承了岭南风格,吸收了西洋文化营养,形式上表现为世俗性的兼容并蓄和表征的形式优美。资源中的一些重要民俗表现,将会在广府地区长期保留下去,包括茶楼文化、新春花市、舞龙舞狮、波罗庙会、端午龙舟、黄飞鸿武术、黄大仙祠,还有西关小姐等等;文化艺术方面有岭南画派、粤剧、曲艺,手工工艺有广瓷、广彩、粤绣、牙雕等等,随着城市发展的越快,规划与管理应相应提高,让文化资源的表现形式深入民心,这样才能使广府文化沉淀下来。“大城市以文化论输赢”,这已经不是

一个纯粹的学术问题,而是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社会问题。

(三)开放兼容的特点

岭南文化在从陆地文明向海洋文明的过渡中,广府文化成为富有代表性的先进文化,其文化的显著特征就是在广府人身上集体表现出的务实、开放、自信、进取、乐观、精明,尊重科学,商业意识浓厚,敢为天下先等精神特质。

由于广府人本是中原移民,在艰难的迁徙过程以及到了新的居住地的艰辛创业中,深深体会到:自我封闭,不借助外部力量,只靠一人一户的单打独斗,是很难战胜大自然给人类生存所带来的种种障碍和困难的;要想发展生产,经商致富,改变命运,也非要海纳百川、广交朋友、宽怀容人、与人为善、互相帮助不可。由于大自然的教诲和千百年来生活的感悟,使广府人懂得了开放与兼容,并把这种理念溶进血液,铸入脑海,体现于行动。因而广府人既能善待自己的同类, 也把土著越人当弟兄, 还把平等、诚实待我之洋人当朋友。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经济的迅速发展,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补充,现在省仅外来工就有1200万人,约占全国跨省流动就业人员总数的三分之一,占从业人员的三分之一。而这些外来工大部分是在珠江三角洲等广府地区从业。还有,全省尤其是珠三角地区,各级的党政机关、学校以及其他事业单位,改革开放30年来从全国各地流入的人才精英,比比皆是,不计其数。如果广府人、人没有一种海纳百川,开放兼容的精神而是采取一种“排外”的态度,这种情况是绝不可能出现的。

(四)勇于创新的特点

广府人如果不大胆,勇于创新,就不可能在公元前112年就开辟了中国最早的对外通商航线;就不可能在明清时期把建成富甲神州的“天子南库”,广府人如果不大胆,不尚正义,就没有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公车上书”、“戊戌变法“,就没有三元里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的武装反侵略斗争;就不可能成为对于中国历史具有转折性意义的辛亥革命的策源地;20 世纪末就不可能成为全国改革开放的先锋,21世纪初又创造出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的新的辉煌。

开拓创新的广府文化精神,也使近代史上的广府地区,成为革命的策源地。鸦片战争爆发后,广府地区涌现了一大批革命志士。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都是由广府人首先举起大旗,这与广府文化勇于开拓的文化氛围有直接的关系。广府人敢想敢干,勇于改革,观念常新,近代以来一直成为引领潮流的先锋。

广府人就以过人的敏锐目光,捕捉到了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机遇,激发了先辈千百年传承下来的敢作敢为,务实创新的禀赋,在极“左”阴霾仍然密布的南国,就敢于勇当开路先锋,大胆地发展商品经济;曾经威名远播的“四小虎“——、南海、、,开辟了许多经济发展新模式,推动了全省经济的迅猛发展,使一直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

广府人除了在经济上创造出骄人的成绩,为人类的物质文明建设作出积极贡献外,在精神文化创造方面也是丰富多彩、成就斐然:闻名遐迩的粤剧、粤曲,音乐,工艺美术——象牙雕刻、玉器、红木家具、积金彩瓷、粤绣、广彩;还有著名的瓷,石湾公仔,木版年画,美术剪纸,彩扎灯饰,精美狮头,以及令人赞叹的在建筑装饰上的泥塑、灰塑、木雕、砖雕、石雕;还有古今知名的端砚,烟花,凤城美食等历代广府人的精神物质产品,均属举世闻名,其所代表的不仅仅是广府人的荣耀,更是整个人的骄傲。

(五)以和为贵的特点

广府人聪明善良,与人相处崇尚谦和。广府人的嘴边常挂着一句口头禅“唔该! ”只要得到别人哪怕是小小的帮助,他们都会表示感。这既是文明礼貌的体现,也是与人和睦相处的艺术,更是他们崇尚谦和的本质反映。只要别人无恶意相加,广府人一般不会与人脸红,更不会飞扬跋扈,盛气凌人,他们深谙“和为贵”与“和气生财”的道理。广府人的茶文化、亲情文化,其实也是一种“和”文化。广府人喜好喝茶,而且多上茶楼,或一家老小,或三五好友,或同事搭档,或生意伙伴,均可在轻松写意的茶道中表达亲情,交流感情,沟通信息,化解矛盾,做成生意。不少地方,每到新春佳节或约定日子,都会召集全村乡亲或同姓家族并每家亲朋好友大聚餐,取其名曰“生菜

会”(谐音“生财会“),如:市区勒流镇连杜村,每年都会在农历正月廿五这天举办生菜会,每逢此时,定居在外地的乡亲朋友都会被邀请回来共叙亲情、友情。2008年农历正月廿五这天该村举办生菜会,村民们自行出资,在村综合广场开设2000多席晚宴,2.3万人共聚一堂,品尝“生财宴”,把酒话情谊,商讨新年生产生活大计,场面相当壮观。如此规模的村级大宴会,当是中国少有,世界罕见。的南海、禅城、高明、三水地也有类似的习俗。

(六)崇尚务实的特点

广府人务实,不高谈阔论,做事重效果,轻形式,不讲究外表与排场、不炫耀,只要“搞掂”(办好、达到、目的)就行。近代著名的先生就是一位实干的革命家,他曾经指出:“大凡一种思想,不能说是好不好,只看他是合我们用,不合我们用,如果合我们用便是好,不合我们用便是不好。”这些朴实无华的理论认识,正是广府文化务实精神的体现。务实先行,更反映在广府地区的重商兴业。长期以来,地区一直是中国重要的对外贸易中心,带动了广府地区商业经济的蓬勃发展。重商言利,成为广府文化的又一重要特色。广府人对商业金钱的追求,直接明晰,毫无做作,从广府地区年节菜式的美名,也可一窥广府人生活的价值追求与取向。

走进珠三角地区你会发现,尽管不少人很有钱,但他们的穿着很随意,只要舒服、不伤大雅就好;满街跑着小汽车,但其中高档次的豪华车并不多,多数是中低档次的代步车;在等地的农贸市场,天天有很多新鲜的草药沿街摆卖,而且生意不错,许多市民有个小病小痛,很少上医院,都喜欢用草药调理。广府人热爱生活,举两个例子:一是上面提过的广府人好喝茶。大凡家家户户都喝茶,所有的大小酒店、街边食肆都备茶待客。广府人把喝茶叫“叹茶“。“叹”在粤语里有“品味、享受、放松、愉悦、权把诸事置之脑后”之意。一个“叹”字,即把广府人热爱生活,创造生活,在艰辛忙碌的劳作之余,科学地放松身心,享受生活的处世观,表达得淋漓尽致。

由于历史不同、人文环境不同、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等方面的不同,便产生了各自独特的地域文化。一定地域的人们,都在一定的生

活方式之总体——文化环境中生存的,而生活方式是完全可能把人们的言行举止、思考和活动都框在其的模式,是足以标识为一个地域的人群基本特点的那些生活模式。而地域文化,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被认为是凝聚在该地域的世代人的身上的全部财富中的生活方式之总体。“饮早茶”这独特的广府风俗及其与时俱进的嬗变,正鲜明地反映出广府文化的鲜明特质及其传承。

二是广府人有爱花、赏花的偏好。不少生活过得去的人家,平时他们都会经常到市场上去买来各种鲜花,插在花瓶里,一家人共同欣赏花之美丽,享受家之温馨。尤其是每逢农历春节前几天,及珠三角不少城市很多地方都举办“迎春花市”,粤人叫“花街”。花市里到处是花的海洋,无数的鲜花、盆景千姿百态,争奇斗艳,各领风骚,美不胜收。花市里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市民们为庆贺新春佳节,几乎是万人空巷,喜气洋洋,纷纷去“逛花街”,精心选购自己所喜爱的花卉、盆景,摆放在家中,以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祈盼来年的生活像鲜花般美好、火红。

三、弘扬广府文化的意义

广府民系的人数最多,广府地区的经济最发达,广府文化的影响最大。广府文化是深刻影响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和生活走向的强势文化。因此,我们要建设和谐,就必须深入研究广府文化、了解广府文化,挖掘其精华,努力发扬光大;指出其糟粕,进行科学引导,逐步予以扬弃;使广府文化在构建和谐的伟大实践中,发挥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广府文化特点的形成,有历史的因由,也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包括温和的气候,富饶的物产和占尽八面来风的地利。风俗中至今保留着许多古老的习俗,如传统节日的气氛特别浓烈,饮食方式,方娱乐竞技等亦有许多古风遗韵,吸收外来民俗习尚亦很快捷。在可以看到人们一面热热闹闹地过春节,行花街,亦可看到不少人在过圣诞,过情人节,给情人送玫瑰花他们一面食蛇、烹狗、煽禾花雀,又一面吃汉堡包、日本寿司、喝鸡尾酒一面在舞龙舞狮出飘色,又一面跳的斯科、探戈、唱卡拉;一面复兴旗袍、香云纱,又一面穿牛仔裤、超

短裙一面烧香拜佛供财神,又一面操着电脑预测股市风云等,这些强烈的反差,正是古今民俗交融,中西文化撞击的结果,使广府的民俗既显得古朴、幽雅,而又擅变多姿。

由于珠江三角洲气候温和,土地肥沃,水网纵横,人们在此种稻、种果、种蔗,利用水塘养鱼,又用塘基种桑、养蚕,发展多种经营。种养业的发展又带动了手工业、运输业、纺织的兴旺,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商品,丰富的商品孕育了市场,市场的形成和扩大又进一步促进了商品的多元化和第三产业的发展,人们开拓进取的精神与求财致富的心理得到了很好的统一,许多富有民俗特色的专业市场应运而生。

综上所述,我们知道:广府人普遍胸怀宽广、与人为善、做事务实、胆色过人,勇于创新、热爱生活,且上述特性并非各自独立存在,一般是相互熔为一体,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广府人的优良品性。这些优良品性最终所彰显的是追求自身与万事万物相和谐的价值取向,而在当今,这种价值取向的许多方面正与我国社会的发展需求相吻合,与党和国家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相一致。广府文化是一种具有鲜明个性的地域文化。主要表现为开放、务实、进取、创新、包容等特殊的价值,在中华文化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泽泓.广府文化[M].人民,2011

[2]陆琦.广府民居[M].华南理工大学,2012

[3]傅峰.广府文化与和谐[M].人民,2011

[4]金峰.广府商都[M].暨南大学,2011

[5]龚伯洪.广府文化源流[M].高等教育,1999

[6]王克群.广府文化的特点及其影响[J].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

[7]周凌光.广府文化的市场适应性研究[D].商学院,2013

011(02):80-82.

[8]傅峰,探求.对广府文化与构建和谐的若干思考[J]. 2008(05)

[9]蔡崇华.传播广府文化的正能量[J].现代妇女(下旬). 2013(07)

[10]伟明.区域传承与海外传扬——广府文化发展的历史与现实[J].中国发展.2007(01)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范文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我国是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具有深厚的历史资源,丰富的景观资源。但在文化产业方面,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中的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以及亚洲的日本、韩国等国,都把文化产业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纷纷制定了符合本国国情的扶持文化发展的文化政策。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文化产业占据着重要地位,西方文化在世界上形成了一种强势文化,构成了对世界的控制力量。最具代表性的应属美国的文化产业。美国政府实行文化全球化战略,形成了一种文化巨无霸,从各个方面构成了一种强势文化和话语霸权而对当代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在这种国际环境下发展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各个国家的重中之重。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取得的成就 虽然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的文化产业有所发展,但真正得到重视、得到快速发展应是在21世纪。而且一些重要的文化政策法规也是在新的世纪颁布的。2000年,在十五届五中全会上,我国第一次在中央正式文件中使用了“文化产业”这一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以后的重要会议内容中政府都会提到文化产业,并把它上升为一种国策。正是在这种大环境下,中国的文化产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首先就各个城市来说。中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56个民族共同创造了辉煌璀璨的中华文化。但由于各个地方的民族风情、地理情况、历史资源等方面存在很大的不同,所以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各个城市都在发挥自己的优势,发展具有自己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 四川是一个自然资源大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如四川的宜宾市在由亚太旅游联合会、中国生态学会旅游专业委员会和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旅游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2008中国文化生态旅游高峰论坛上被评选为“中国最佳文化生态旅游城市”。宜宾市有世界级风景名胜区2处、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4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处、省级风景名胜区5处,省级湿地公园2处。 再如山东的临沂,众所周知,临沂是革命老区,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所以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临沂市政府就在一点上大做文章,发展红色旅游。临沂市红色文化资源丰富,这里诞生了与井岗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脉相承的沂蒙精神。近年来临沂市先后将孟良崮战役纪念地、沂蒙山小调诞生地、山东省政府旧址等36处红色旅游景点命名为沂蒙精神教育基地,并对全市100多处红色景点进行了重新整合规划,使全市红色景点形成完整统一的旅游网。临沂市主打沂蒙品牌的产品现在已达到600多个,涉及食品、工艺品、文化用品、旅游

岭南文化

论岭南民俗文化的特征与发展趋势 软件学院09级2班刘绍徒 200930636090 关键字:岭南,民俗文化,发展,传统 论文摘要:岭南民俗文化是在南越土著文化的基础上,融汇了中原文化和西方文化,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时代色彩和地域特征的区域性文化。它没有承载厚重的文化积淀和历史迫力,尚实效,重功利,开放兼容、崇新善变,促使岭南社会在近代反封建和当代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曾两度领天下之先。这些特质在成就岭南的辉煌之后,在当下社会很大程度上桎梏了它的发展,我们应该本着批判扬弃的原则,促使其向宏观、理性、深度的方向转变,寻找岭南民俗文化现代化的最佳路径。 一、岭南概况 岭南位于中国最南部,地处我国南疆边陲,北枕南岭,南临南海,西连云贵,东接福建,是以今天的大庾岭、骑田岭、越城岭、萌渚岭、都庞岭(一说揭阳岭)为界与内陆相隔。岭南是一个历史概念,各朝代的行政建制不同,岭南建制的划分和称谓也有很大变化。学术界对岭南的领域有不同见解,有的将其狭义为广东的代名词,有的将其广义为包括广东省、海南省、香港特别行政区和广西省的大部分地区。 大约在距今4500年前后,岭南进入父系氏族社会,锄耕农业、家畜饲养业和手工业逐渐进步。秦以前岭南是南越族的聚居地,公元前206年,龙川令赵佗“自立为南越王,都番禺。”同年,汉高祖刘邦创立汉王朝,他面对汉初的严峻形势,“为中国劳苦,故释佗不诛。十一年,遣陆贾立佗为南粤王,与部符通使,使和辑百粤,毋为南边害,与长沙接境”,向岭南开放了边境贸易,征收南越国的贡品,而对南越国的体制未作任何改变,对其施政也不加限制。 岭南自建置之初即与中央政权的特殊关系,历代延续。虽然其内部的行政区划时有变更,但是中原政府对这个边陲之地的控制却一直因地制宜,使岭南保留了很大的政治、经济、管理自主权和一种自然而然地与中原隔绝的“独立”状态,为岭南创造了宽松的发展氛围。 二、岭南民俗文化的特征 从地域上上来说,岭南文化大体分为广东文化、桂系文化和海南文化三大块,主要以属于广东文化的广府文化、潮州文化和客家文化为主,这是岭南文化的主体。 (一)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开放风气 从古老的民间传说开始,就具有一种与众不同的开放心态,至今南海神庙中还立有波罗国使者达奚司空的塑像,西来初地还有达摩祖师的遗迹。著名的岭南画派,就是在继承国画传统技法的基础上,借鉴了西洋画的技术而形成;饮誉世界的粤菜风味,不但吸取了国内八大菜系的技艺,也吸取了西菜烹饪之精要。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广东人更发挥了这方面的潜质,在全国率先敞开大门,在对外经济、文化的交往中扮演了引人注目的角色,这并不是偶然的。 (二)努力超越“传统导向”的进取精神

中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了解现状调查情况报告.pdf

当今社会,浅文化、俗文化、网络文化充斥人们的生活,传统文化在学生中的地位越来越低, 他们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另外,写作教学的功利化、速成化的趋向已经严重影响到写作教 学的可持续发展。重操作技巧传授、轻写作素养养成的写作教学模式已然充斥着中学写作课 堂,直接导致学生习作的套路化、浅薄化。 因此,我们课题组针对初中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与理解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以期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探索并掌握在写作教学中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法,提高学生写作的水平,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一、调查目的 了解传统文化在当代初中教育中的现状,弘扬传统文化,测试当今初中学生对中国传统和文 化认识程度,以及学校的重视程度和他们对我国传统文化的道德观念、教育方法的态度,从而引发思考,是传统文化得以受到更多的重视,教育得以进一步发展。 二、调查对象: 我校七、八、九年级三个班共60人。为了保证调查结果的信度和效度,我进行了调查,完 全能够保证调查结果的科学性,从而帮助我们做出客观理性的分析判断,保证研究的有效性。 三、调查方式

本次调查采取的是随机问卷调查。发放问卷对象是七、八、九年级60名学生,共发放问卷60份,有效问卷60份,有效率100%。 四、调查时间: 2018年12月3日2018年12月12日 五、调查内容: 主要调查本校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情况。共设置了11个问题,其中单项选择10个,主观题1个。 六、调查研究的方法: 问卷法,统计法,分析法 七、问卷调查的结果 1.我国的三大国粹是() A.儒学、国画和针灸 B.儒学、瓷器和武术 C.瓷器、书法和儒学 D.国画、京剧和中医

岭南文化的特点及经济影响

1 人们对进步文化的基本要求和期望,是继承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融合我国各民族、各地区文化的优长,吸收外来文化的积极部分,并使之适合时代的需要。在这个熔铸过程中,传统主义与反传统主义,固步自封与全盘西化,都是不足为训的。因之,科学的扬弃和时代精神的焕发是构筑进步文化须臾不可离的理论、方法论的基点。以此为出发点,本文对岭南文化的地位与特点、发展与演变进行了鞭辟入里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繁荣与发展岭南文化的路径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张磊张苹 岭南文化在华夏文化中有着重要地位和作用,是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毫无疑问,它不愧为祖国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枝具有独特色彩和香味的奇葩。 开放与商品经济是岭南文化两大特色 岭南文化之所以特色鲜明,是与岭南的环境分不开的。海洋的环围和五岭的隔绝,在古代的经济与社会条件下起着屏障的双重作用———利于防御;弊于阻抑。但是,由于秦朝的统一和中央集权制的逐步形成,又使岭南文化较早地接受了中原文化和周边文化的影响。在最初促进文化交融的人物中应当突出赵佗的作用,他在两千余年前率军进驻岭南的过程中带来了中原文化。此外,周边文化———如湖湘文化的影响也日益扩展。到中世纪的后期,尤其是迄于近代,岭南还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津梁,海洋文化对岭南文化的作用趋于明显。要之,远古时期的岭南文化是颇为初始的,与中原文化相较,当时的岭南文化的差距是明显的。中原文化跨越五岭,加上南来部属与越人结合,才有力地促进了岭南文化的演变,使之在南北融会中进入新阶段。例如,“百越无姓”的状态就此结束。到了封建社会中叶后,岭南文化的发展较快,明清以降特别是近代,则在不少方面走在全国的前列。当然,这个过程是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步的。 在研究岭南文化的内涵和特色的时候,必须充分估计两个因素。一是开放: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五岭不再是难以逾越的;航船则使大海成为坦途,利于走向世界。因之,南疆成为开放的前沿。南越王墓的一些珍贵器物(如琉璃等),应当是由外地或异域输入。从汉代到唐宋之际,内外交流日趋繁密。明清以后,则是对外交流的主要渠道。二是商品经济:自唐宋尤其是明清以降,广东的商品经济颇为发达,珠江三角洲更是如此。佛山曾是古代中国的四大名镇之一。从封建末期的一些地方志中的附图里可以看到,圩镇的市场已经颇具规模,行业的划分布置井井有条,有出售粮食、副食品乃至棺木的专业街区。近代中国民族资本的头生子———继昌隆机器缫丝厂,就于19世纪70年代初诞生在南海县。创办者陈启沅曾是侨商,他提供了资本和技术。无论在内容或形式方面,开放与商品经济对岭南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在文化研究中,必须把握社会历史的“具体流程”,不能仅仅积囿于观念领域,局限在范畴之中。所以,在研究岭南文化时要密切结合社会历史的演变。广东的社会历史进程可以大致概述如下:较为绵长的原始公社时期,不发达的奴隶制,封建制的中后期发展较快,近代则成为剧变的焦点之一。至于岭南文化的发展,基本上与此相应、同步。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明、清时期出现了岭南文化的高峰,而近代中国向西方寻求真理的先进人物的代表又大都诞生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如以广州为圆心,半径都在百公里左右)。 融合与交流是岭南文化形成之基石 关于岭南文化基本内涵及其形成过程,论者意见颇为参差。取得的共识可以扼要表述如下:岭南文化有它自身的根本,源头上溯到马坝人、柳江人。氏族文化被较为完整地保存下来,如西樵山文化和石峡文化。岭南地区在远古时期存在着一种初级的、层次较低的“原型

浅析中国文化现状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浅析中国文化现状及未来的发展方向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经济进入了飞速发展的时代,目前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是,与飞速发展的经济不相适应的是,中国在文化方面的发展一直起色不大,成为了制约中国均衡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在十八大政府报告上,党中央明确提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发展战略,吹响了新时代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号角。 想要把握中国文化的发展脉搏,首先需要对中国文化的现状加以了解,发扬长处,克服短处,才能更好地满足中国人民文化方面的需 求,进一步向全世界展现一个文明,负责的大国形象。 关于中国文化发展中的不足,我总结了如下几个方面: 一、创新性不足。 这一点在中国的影视业中尤为明显,遍观中国这几年比较有影响的几部大片,类似于《英雄》,《卧虎藏龙》,《满城尽带黄金甲》,《赤壁》等影片,总是摆脱不了宫廷片,历史片,武打片等范畴,尤其是《笑傲江湖》,《龙门客栈》等电影的一再翻拍,更是将这一问题反映的淋漓尽致。 不光是电影,连电视节目也是如此,春晚缺乏创新性的言论在这些年中被提了好多次,许多青年人反映春晚越看越没意思,固定的套路,不变的人物,较少的参与度,使得春晚的可观赏性越来越差,而与之相对应的山寨春晚却越来越红火。不得不令我们更加重视这个问题。 二、技术落后,基础设施不完善。 这是一直困扰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说思想性是文化发展的软件,那么技术和设施就是硬件。文化的传播与交流需要技术的支持,中国的造纸术与印刷术在以前被称为改变世界的发明,正是由于他们使文化的广泛传播成为可能。 而在近代,技术的落后,基础设施的短缺却成为了制约中国文化进一步发展的障碍,举个例子,现在人们看电影时十分热衷于3D电影,但是中国的3D技术并不是十分成熟,应用也并不广泛,当外国的电影以火爆的场景,绚丽的特技,身临其境般的感受牢牢吸引住中国观众时,中国电影市场却无法及时挽回观众,长此以往,必将为外国的文化侵略创造条件,影响十分深远。

广府文化的精神特质

四、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3—14题 广府文化的精神特质 海纳百川、地处侨乡的广府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广府文化,主要是指粤方言区范围,包括珠江三角洲地区、西江地区和广东西部沿海地区的区域文化。广府文化经过二千多年的发展,与潮汕文化、客家文化一样繁花似锦,成为广东省重要的区系文化之一。 作为地域文化广府文化首先是一种移民文化。秦始皇统一岭南以后,中原移民陆续流入岭南地区,带来了中原先进的文化文明思想和先进的生产工具与生产技术。中华传统文明文化在广东特殊的自然条件与社会条件下继续得以发扬传播,特别是秦汉以后,中原地区群雄逐鹿,战火纷飞,导致大批民众被迫离乡背井,南移长江流域、珠江流域地区。历史上几次大的移民潮,广东地区都成为南下移民的最后归宿地。广府文化也是一种兼容文化。广东地区是中国历史上几次较大南下移民潮的最后归宿地。天南地北,多元文化,汇聚广东。经过岁月的洗礼,磨合兼容,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广府文化,既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以及各地域文化的不少优秀特色,也体现了地区特点和文化风貌,各种文化内容相互交织辉映,形成了广府文化多元兼容的特点。 广府文化也是一种开放文化。广东地区作为历史上一个相对封闭的地域范围,一直承受着中国历史上几次移民高潮的人口压力与文化冲击。广府文化一直不断兼容各种化因素,形成了广府文化的开放特点,只有开放,才能兼容,因为兼容,更为开 发。广府文化不仅对内开放,而且还对外开放,在开放的过程中不断传承延续,不断发扬光大。自汉唐以来,以广州为首的广东地区一直是中国历

史上重要的对外贸易基地,千帆百舸,迎来送往,不少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篇章在此谱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由此传播海外,为世人所瞩目,不少西方文化也由此道入门,影响国人。历史上的佛教文化、伊斯兰文化、基督教文化,一直源源不断,潮涌而至,为广府文化提供了更多外来的营养,逐步形成了广府文化的开放特色。广府文化所具有的移民文化、兼容文化、开放文化特点,使广府文化尽管历尽沧桑,仍独树一帜,继续保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继续突出地方独特的风格与特色,其文化特点对广东社会历史乃至海外华侨华人产生了重要影响。 1传承发扬:广府文化善于吸收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善于把各地区各种地域文化中的进步文明元素贯通于自己的文化特点与文化精神中,广东也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留地与延续地。原来一些中原传统文化的特点内容都很可能在广府文化中再度保存发扬,如端午节、清明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并没有列入国家的法定节日加以庆贺,但是广府地区的民众都保留了对此类传统节日的热情。每年端午节,广府地区及港澳地区民众都十分重视,保持了吃粽子及赛龙舟的习俗。广府与港澳地区端午之际,年年都会举行龙舟大赛,庆贺端午。每年重阳节,广府地区盛行登高转运,十分隆重。对于西方文化的精华,广府文化也具有接受新生事物的文化意识与文化氛围。在中国近代史上,广府地区成为引进先进西方文化的先驱地,在这里产生了中国最早的留学生、最早的西医、最早的新报刊、最早的科技人员、最早的铁路工程师、最早的资产阶级改革家和革命家,反映了广府文化所具有的兼容开放特点。 2 .开拓创新:历史上,广府地区地处边疆,远离中原政治文化中心,受正统封建政治影响较小,在文化上有较为宽容的发挥空间,思想较为活跃,

浅谈我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浅谈我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内容摘要:对于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华之源泉,深蕴着丰富营养成分的中国传统文化,如何才能在经济全球化导致的文化全球化的今天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认在我们小组看来,只有历史辩证地正视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保护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重构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采用不同的媒介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播,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传承 一、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 当今时代,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满足人民精神期待的重要保证,它可以创造生产力、提高竞争力、增强吸引力,形成凝聚力。一个国家如果只注重硬实力的发展,不注重软实力的发展,国家的发展难以持久。只有二者协调发展,国家才有可能持续、健康地向前发展。文化软实力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的前途与命运。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世界秩序正在进行调整和重组,在这个过程中,不充分认识文化软实力在国家发展中的意义将会在全球化中坐失良机。随着现代化的高速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在现代化洪流冲击受到排挤.但是任何一个民族的现代化都必须

建立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上.如果说文化是整个社会的灵魂,那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就是现代化的活水.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我们的传统文化,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挖掘精华,把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建设结合起来,不断创新,继承和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 时间的洪流不断地向前,国家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终将有一天需要我们青年大学生去继承、去发扬。但是,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的我们对传统文化有过多少了解呢?对此,我们小组在校内进行了一次比较详尽的问卷调查。 一、我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识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而在此次关于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许多的同学其实根本不重视这一次的问卷调查,由此也可见现在大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保护与继承意识的淡薄。根据调查的结果我们也发现,许多同学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只有大体上的一种模糊的认识。这里列举的也只是一小部分: (一)被冷落的国粹—京剧 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内涵,蕴藏着浓厚的文化思想。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在我校大学生中流行音乐盛行,歌星、超女大受欢迎,生活节奏不断加快,文化也多元化的发展,传统文化能不能在同学们的心中站稳脚跟,他们是否有心去感受和体会国粹的魅力?京剧的发展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它是我国传统文化与历史的积淀,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它的博大精深值得

(完整版)中国传统文化的现状及意义

21 世纪的脚步已日趋临近之际, 世界文化结构也面临着重大的转换。一个不争的事实是, 尽管西方现代的强势文化自近代以来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 最后被证实其强势并不能消除民族文化的差异而一统天下。而世界新兴地区的崛起, 不仅从政治、经济, 也从文化方面改变着世界的格局。各种文化的多元并存, 可以说是新世纪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有鉴于此全新局面的出现, 为了更好地推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 进一步促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及世界文化的发展, 我们有必要由这一新的视域来再度审视中国传统文化, 立足于当代, 以面向未来的世界历史眼光考察其现实状况, 并在此客观基础上对其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实际价值作一番全方位的透视, 本文拟就此进行初步的探求以求其中真义。 那么,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状究竟是怎样的呢? 要说明这一问题, 首先还是让我们一起来简要回溯一下历史。 众所周知, 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在中世纪时代曾经创造过举世瞩目的东方文明, 然而近二个世纪以来, 它却备受蔑视、挑衅、挫折与打击。清朝末年, 一些怀抱救国图强宏愿的仁人志士, 在面对西方的坚船利炮时, 已逐渐清醒地意识到本民族文化的种种流弊, 纷纷冲破儒学传统的束缚, 力倡变法, 以图改良, 于是, 西学东渐之风自此大盛。到辛亥革命时期, 儒家建制自上而下被彻底摧毁, 虽然就民族文化传统深层结构而言并没有受到致命打击, 但从此以后, 失去其具体的托身之所的儒学确已变成了“游魂”, 再也无法恢复它以往那种君临天下的地位。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本身即是以反传统为其重要标志的, 由于对传统文化的严重误解, 导致“五四”激进分子对中国传统的主流文化采取敌视的态度, 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 致使“五四”以后教育界的主流视“读经”为大戒, 一般人不但平时接触不到儒学, 而且耳濡目染多为讥骂之词, 于是, 儒家的源泉至少在知识阶层中确有渐呈枯竭之象, 而此后近四五十年间, 更因民间社会被消解、荡涤而逃遁无地。一直到20 世纪60 年代末, 美国汉学家勒文逊还认为, 儒家将会是只有在博物馆里面才找得到的东西, 而国内在文革时期对于传统文化的批判与扼杀更是史无前例的。此时的中国传统文化在经受了一百多年的不断攻击与剿杀之后, 似乎已到了“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境地,然而从70 年代开始, 随着日本与所谓的四小龙——韩国、新加坡、香港、台湾的经济起飞, 人们再次目睹了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华文化的潜力与魅力, 于是重新引起了海内外的普遍关注, 掀起了文化热潮。然而这一切似乎只限于学术界, 从总体上来看, 改革开放的20 年, 由于国门大开, 西方文化思潮纷涌而入, 人们的注意力往往更多地集中在外来的先进文化上而忽略了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加之以上种种历史的原因, 使得一代代国民“很少见到、听到”中华文化的精粹, 在他们的文化记忆中, 更多的是对它的否定与批判, 以致于对自己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感到“陌生”、“反感”、“怀疑”,甚至是“排斥”、“厌弃”、“打倒”。可以说, 这一令人堪忧的现状,已经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近十年来, 先后制定并颁布了一系列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为宗旨的政策及相关法令, 并将其与当前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在一起, 推广普及教育, 然而时至今日, 尽管整个局面有所改善, 但总的成效却并不令人乐观。究其原因主要有二: 一是有关这方面的工作有待进一步展开与深入, 而另一原因, 既是最重要的, 也是最易被忽视的, 那就是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之时往往只注意到突出其精神层面的道德价值, 而不注重对其现代价值进行全面系统的挖掘与宣传。其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长此以往, 在人们的头脑中, 中国传统文化似乎就只剩下了其德育功能, 更何况抽象、空洞“口号”式的宣传非但于事无补, 反而容易使人产生抵触心理, 导致 此项工作难于落实到思想意识的实际层面, 最终其结果只能是传统文化渐趋僵化、了无生机。这显然有违于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 正如西方伟大的哲学家黑格尔所说的那样, 文化“不是一尊不动的石像, 而是生命洋溢的, 有如一道洪流, 离开它的源头愈远, 它就膨胀得愈大。”如上所述, 我们不难推断出这样的结论, 中国传统文化本身绝不缺乏不断发展自我的内在机

岭南文化的基本特征

岭南文化的基本特征 ·岭南文化的基本特征是岭南文化的外部显著的特点,是岭南文化质的规定性的外在显现。本质是深层的,特征则是比较表层的。但两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1.岭南文化的重商性 中国传统文化在经济领域历来具有重农抑商的倾向。但是,这种封建社会小农经济条件下萌生的价值观念,在岭南地区并无突出的反映。岭南文化上的商业精神不仅弥漫于市民的日常生活中,而且往往制约者人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目标。 2.岭南文化的开放性 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自然环境形成的岭南文化,必然是“窗权之下,易感风霜”,免不了要发生与其他外域文化的碰撞和交汇,形成一种开放的文化心态,呈现出与较为封闭的内陆文化有明显的不同性质。 3。岭南文化的兼容性 开放性跟兼容性是相互联系的。岭南文化具兼容并蓄的性质,它处于与不同文化相互对流和沟通的状态,不存在严重冲突和对抗的局面。 4.岭南文化的多元性 岭南文化的兼容性在表现上,必然出现岭南文化的多元性。岭南文化的多元性是指多种性质,多种类型,多种层次文化的并存,使岭南文化显得多姿多彩,生动活泼、富有活力。 5.岭南文化的享乐性 岭南文化的享乐性不仅表现在舒适、快乐、美好、享受等美的生活追求,企求幸福生活,更重要的表现为通过劳动,获得成功,取得胜利,实现人生价值,达到目的以及对个人利益、事业成就的满足。其主导方面是积极的,它催人上进,奋发,开拓,攀登,建设美好的生活,追求幸福的人生。但也有一些消极因素,诸如过于追求刺激和物质享受,甚至奢侈。 6.岭南文化的直观性· 岭南文化的享乐功能与文化主体重感觉的直观性是密切联系的。岭南文化从内容到形式都带有善变的特征,这一特征使岭南文化难以形成文化深沉的积淀和思辨成果,但它能刺激文化的生命机体,使之不断推陈出新,以满足人们的需要。 7.岭南文化的务实性 岭南文化则具有浓厚的世俗性和实用性,比较重实际、重实利、重实惠。岭南文化这种较强的现实取向和唯实精神是由其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决定的。 8.岭南文化的远儒性 正因为岭南文化具有这种远儒性,反传统性,它相对于我国其他地域文化来说,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和束缚较少,而受外来文化影响较多。 岭南文化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的,它们是一个有机整体。只有把它们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科学地把握岭南文化的本质和特色,掌握其发展规律。 二、岭南民俗文化特征 (一)农业文化与商业文明并重 早在4500年前,古南越族人民就创造了以稻谷为主粮的农业锄耕文化。同时岭南民俗中的商业文化特质使之卓而不群。岭南拥有较长的海岸线。广州买发财大蚬的春节旧俗,重阳节的登高转运,梅县客家人的新年初三送穷鬼,阳江新春初一的行大运等等,都体现了在浓重的商业风习中,岭南民众突破“循规蹈矩”的农业意识,求财求运的功利愿望和投机心理。 可见,岭南商业文化的形成亦是自然自发,由广大民众尤其是中下层民众创造承载的。在浓厚的农业文明背景中凸显商业文化氛围是岭南民俗文化的第一个特征。 (二)传统民俗与现代时尚交织 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岭南大地也在尽情地上演着一幕幕现代时尚。除了过洋节,珠三角城乡近十年来,无论男女老少,过生日都要吃蛋糕、吹蜡烛、唱生日歌、许愿,而且在夜间举行仪式,统统都是西方的风俗,

中国文化软实力现状和建议

中国文化软实力现状和建议 杨飞101002079 生技2班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世界各国正积极利用这一战略发展机遇期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升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的世界竞争力。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此基础上交通运输、城市建设等重大基础性工程纷纷破土动工,国防武器装备更新换代,军队战斗力水平不断提升。国家各项“硬实力”发展水平较新中国成立之初有了质的飞跃。但是我国“软实力”建设长期以来受重视程度低,相对欧、美等发达国家而言起步较晚。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学者约瑟夫?奈首先提出了“软实力”的概念,在西方学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2004年奈在他的着作《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中对“软实力”作出了进一步规范,他提出“软力量是通过吸引而非强迫或收买的手段来达己所愿的能力。它源于一个国家的文化、政治观念和政策的吸引力。”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的身份。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在历史上曾经占据过重要地位,对世界产生过深远影响。由于受近代战乱所致,中国文化的自身实力和影响力一度跌至谷底。新时期,我们再度扬帆起航,依托先辈们留下的文化宝库,结合本国的发展,使文化软实力有了大步提升. 一时间,世界各国掀起了学习中国语言和文化的热潮,人们正热切地想通过各种方式深入地了解中国。我国文化“软实力”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不断的提升和增强,对我国综合国力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中国虽然拥有五千年灿烂文明和丰富的文化底蕴,但其文化“软实力”的发展还尚未达到应有的水平。因此我国虽是文化大国,但却不是文化强国. 虽然华夏五千年文明孕育出大量的文化结晶,如仁义礼智信的道德理念、琴棋书画的艺术才能,四大发明更是令世界为之惊叹。但事实的情况却是:人们渐渐记不起《道德经》,传统的文化节日受不到人们的重视。中国虽然拥有这么多优秀的文化成果,但却没有把这些文化资源转化为强有力的文化竞争力。 首先,人们对文化资源的重视不够。在国家大力主导经济发展的时候,人们对文化发展的注意

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现状及面临的挑战

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现状及面临的挑战【论文摘要】“软实力”思想源头,公认来自中国的先哲老子,作为国际关系中的一种理论,又被公认是当代西方思想的产物。这种历史吊诡恰好暗喻了中国面对的一种特殊困境:我们究竟是以传统文化为软实力呢,还是要以融入全球社会的价值和规则为软实力?所谓中国的崛起或者说中国的世界影响力,到底如何呈现? 【论文关键词】中国;文化软实力;挑战 一、文化软实力的内涵及意义 (一)软实力、文化软实力的内涵 冷战结束后,国际格局发生了深刻变革。就其本质而言,国际政治的性质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使其无形的力量变的更加重要”,全球权力的强制性因素在减少,软性因素在逐步增加。最早明确提出“软实力”(soft power)概念的是美国著名学者、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院长约瑟去?奈。他认为软权力是通过吸引而非强制的方法使他者满足自己欲达到的目的的能力。软实力与硬实力不同,硬实力是一种对抗性权力,是建构在具体的物质资源之上的硬命令式权力,软实力是一种吸引力而非强制力,它通过让他人做想做的事情而达到预期的结果,以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软实力包含三方面内容,即文化吸引力,意识形态和政治价值观念的吸引力,以及塑造国际规则和决定政治议题的能力。软实力的运用,则表现为通过自己的思想的吸引力或者决定政治议题的能力,让其他国家自愿效仿或者接受体系的规则,从而间接地影响他人决定自身的偏好。 在软实力三个方面中,文化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奈认为,文化是“一种相对廉价和有用的软实力资源”,并以美国文化为例论证,认为美国文化虽非万能,但是“蕴藏在产品和交流中的美国流行文化具有广泛的吸引力”。奈指出了文化在软实力中的重要地位,却没有明确界定文化软实力的边界,没有很好地解释什么样的文化在怎样的条件下能够被转化为软实力。关于文化,至今没有统一的界定。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则排除了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和结果,专注于人类的精神财富,包括语言、电影、价值观念、传统习俗、文学作品等方面。“文化并不都是软实力,也并不是所有文化都已经成为或可以成为软实力”。本文认为,软实力中的文化

广府文化的特点研究

广府文化的特点研究 摘要:广府文化是岭南文化的主要代表,据今已有2000多年的文化历史,它传承与彰显着广府的地域特色。广府文化不单是个地域概念,而且是个历史文化概念。基于广府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体现出移民文化,平民文化,开放兼容、勇于创新、以和为贵和崇尚务实的文化特点。 关键词:广府文化;岭南文化;文化特点 广府文化指以广州为核心、以珠江三角洲为通行范围的粤语文化。广府文化,即汉族广府民系的文化,中华汉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属于岭南文化,表现为粤语、粤剧、粤曲等,是岭南文化和粤语等的最早发祥地。广府文化之“广”是指广信,正如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所写:广信在“桂江、贺江入郁”(西江)处,也即是封开与梧州交界地方,而且明确了广信正是汉武帝于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平定岭南时的军政首府。当时整个岭南划为九郡,全由一个名为交趾部的军政机构管理。因此称古广信所在地为“岭南文化古都”。广府文化内容丰富,底蕴深厚。广府文化是岭南文化中的先进代表,是广东省的旗帜性文化。广府文化推动了广东经济和社会事业的迅猛发展。 一、广府文化是广东的主流文化 广东的民族构成主要以汉族为主,汉族又分为三大民系:广府民系、客家民系和潮汕民系,以这三大民系各自特点为核心的文化我们就称之广府文化、客家文化和潮汕文化。而这三大文化体系中,又以广府文化的区域分布最广,各方面的影响最大,是广东当之无愧的主流文化。广府文化以广佛为核心,珠江三角洲是最具代表性的广府民系文化区域。而广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一直是岭南的经济中心和我国对外经济的窗口,也是广府文化和海外文化交流最为密集的地区。具有移民文化,平民文化,开放兼容、勇于创新、以和为贵和崇尚务实的特点。 二、广府文化的特点

岭南广府文化及传统民俗深度研究

岭南广府文化及传统民俗深度研究广府文化及传统民俗 广府人主要由早期移民与古越族杂处同化而成。广府民系文化特征以珠江三角洲最为突出,既有古南越遗传,更受中原汉文化哺育,又受西方文化及殖民地畸形经济因素影响,具有多元的层次和构成因素。广府民系分布的地域西江、北江流域及珠江三角洲在广东是封建文化最早开发的地区。两宋以后,珠江三角洲的开发已初具规模,到了明代,是当时岭南著名的粮食和多种经济作物的生产基地,顺德、南海、中山、番禺等地基塘农业驰名于世。多层次的农业经济架构,又有广州这个世界贸易大港为依托,农副产品和手工业产品市场广阔,产销活跃。明代后期,珠江三角洲的农业生产商品化倾向日渐明显,成为岭南最活跃、最具商品意识,因而最富有反传统精神的地区。广东近代工业的新兴产业,主要从19世纪末叶从珠江三角洲一带兴起。经济发达推动了文化的兴盛,珠江三角洲地区从宋代以来,人文兴旺,一直居于全省人才优势的地位。广府文化的中心城市广州,自古以来是广东乃至岭南区域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在建筑、艺术、宗教、戏剧、音乐、文学、绘画、工艺、饮食、园林、风俗等各个文化领域,处处表现出悠久的历史渊源和鲜明的个性,给人以多层次、立体的和丰富的感受,使广府文化在广东各民系文化中占有优越的地位。 由于至少从汉代开始与海外文化的接触交流不断,故广府民系的 人民,在三大民系中最具开放性,比较易于接受外来新事物,敢于吸收、摹仿和学习西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并将传统文化与之相互融合。广府人还具有敢于探索和尝试的拼搏精神,视野较为宽广,思路较为开阔,商品意识和价值观念较强,精明能干,善于计算,创造了珠江三角洲多元化农业商品经济,以广府人为主干的“广帮商人”清中期就已驰名全国。同时,也带来了投机性、市侩性的负面作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现状及传承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现状及传承 发表时间:2019-06-18T10:31:34.527Z 来源:《中国建筑知识仓库》2019年01期作者:杨润正[导读] 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特质和民族风貌的一种体现,让其继承发展下去是我们每一个人的使命。如今,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存在着很多不足,在传承传统文化上也存在着很多漏洞。基于此,本文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现状及传承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1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和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以下三个特征和内涵:第一,注重精神生活的内在表现,其形式包括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习惯等。第二,侧重物态的表现,以衣食住行的习惯,形成日常外在的规范。第三,通过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形成独立的天人合一、中庸之道的民族特征,这种民族性的文化也是成为多元化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文化的长期积累和传承,不可能有现在的文明。中国传统文化是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瑰宝,也是我国现代设计的推动力。因此,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使设计作为国家建设的基本动力之一。其包含的传统文化素质如何,影响着未来我国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发展趋势。只有先深入理解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以及其特点,才能更好地实现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我们今天对其进行的搜集、整理、保护、研究、借鉴、运用等一系列工作,都能够对于我们现代艺术设计的思想起到启发和深化作用、创作出能够被广大民众所接受和喜爱,同时又具有中国民族特色,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并且走向世界的现代设计作品具有重要意义。 2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问题分析 在全球一体化发展的大背景之下,中西文化的碰撞、交流,促进了跨文化发展的格局。中国具有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史,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决定了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但从实际来看,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面临困境,尤其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传统文化在现代文明中的发展空间日益缩减,“过度”的反传统,保护力度的缺乏,都成为当前传统文化传承及发展的重要问题。 2.1西方文化冲击,传统文化发展空间缩减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世界舞台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西方文化的冲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及发展带来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文明的发展空间日益缩减,年轻人热衷外国文化的现象十分普遍。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缺乏与时俱进,在新的历史时期,难以契合现代人的实际需求;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继承存在断层问题,优秀中国文化在传承中面临青黄不接”的尴尬局面这对传统文化的发展是致命的,也动摇了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基础。因此,如何在多元化的社会文化环境之下,搭建传统文化的良好发展空间,在与西方文化的碰撞及交流中,充分体现传统文化的优秀品质、浓厚的文化底蕴,这些都是培育及发展传统文化的有力之举。 2.2文化传承“青黄不接”,发展难以与时俱进优秀文化的传承,是文化作为一种“生命”延续的关键所在。当前,我国很大部分的传统文化,面临后继无人的问题。年轻人不愿学、老一辈人渐渐老去,这样尴尬的传承及发展现状,是中国传统文化可持续发展亟需解决的问题。首先,文化传统与发展的社会基础面缺乏,传统文化在现代文明发展中显得越发渺小,缺乏时代价值的体现;其次,传统文化发展难以与时俱进,僵化的文化形态、单一的文化形式,无益于传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再次,社会对传统文化的热度不高,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弱化。虽然国学热的兴趣,对于推进传统文化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总体而言,发展力不足。 2.3传统文化保护不到位,文化流失问题突出中国传统文化流失问题比较突出,文化保护工作不到位,是当前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的现实反映。首先,我国在传统文化保护领域,缺乏有效的工作建设,从政府部门,到社会公民,对中国传统文化缺乏重视,进而文化保护不到位,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逐渐流失;其次,文化创新力不足,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特别是在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之下,文化创新是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力量;再次,物质追求淡化了精神追求,过于功利化的文化意识形态,不利于文化的发展,也不利于文化保护,这样的形态,必然导致文化流失。3中国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问题的应对措施站立在世界舞台中央的中国,如何在全球一体化发展的大背景之下,构建文化软实力,是中国构建发展动力的重要内容。中国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的关键,在于理性看待传统文化,在文化自信的视域之下,包容西方优秀文化,并不断拓展自身的发展空间。并且,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应以创新发展为驱动,与时俱进,扎实推进文化保护工作,进而为中国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创设良好的内外环境。 3.1拓展传统文化发展空间,提高传统文化价值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进程中,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空间受到挤压,文化的价值体现不到位。为此,①我国应理性看待传统文化,在与西方文化的碰撞、交流中,树立文化自信,在融合发展中体现中国文化的魅力,展现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价值;②着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强化年轻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能够主动学习、积极拓展,在创新发展中,提高传统文化的应用价值;③中国传统文化应与时俱进,能够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充分体现价值,能够服务社会发展、提高国民素质,进而共筑美丽、幸福中国。 3.2强化传统文化保护,创设良好的发展环境

岭南文化知识

《岭南文化》知识学习要点 第一讲:岭南文化的普泛性特征: 1、区域原生,传统赓续——原生性 2、面向海洋,放眼世界——开放性 3、重商求利,实惠为上——重惠实在与求真务实 4、善饮头啖汤,敢为天下先——积极进取与开拓精神 5、自我反思,破旧创新——批判意识与改革精神 6、多元融汇,气象开阔——兼容特性与现代意识 (一)岭南地理环境与文化生成 1、封闭而又开放:岭南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 (1)何谓岭南? 五岭以南,又称岭外、岭海、岭表。 《史记·张耳传》:“秦南有五岭之戍。” 站在不同的地理位置来看岭南:从中原地区看,称为岭外;从珠江三角洲看,又可称为领表。九州之外的岭南: 1、《吕氏春秋·有始览·有始》曰:“何谓九州?河、汉之间为豫州,周也。两河之间为冀州,晋也。河、济之间为兖州,卫也。东方为青州,齐也。泗上为徐州,鲁也。东南为扬州,越也。南方为荆州,楚也。西方为雍州,秦也。北方为幽州,燕也。” 2、位于传统模式之外,特力独行,渐进发展。 岭南山海地貌结构: 北部——山地:古文化蕴育于石灰岩溶洞;文化屏蔽效应 中部——三角洲平原:岭南文化演进的良好舞台(优越农业生态环境、肥沃土壤、动态推进下的土地增生) 南部——广阔南海:对外交流的便利 海上丝路;开拓精神 第二讲:文化板块与岭南文化的特性 (一)海洋文化质地与早期岭南文化特征: 1、原生性——早期的岭南文化植根于岭南地域,被枕南岭,面向南海,有其独特的海洋文化外向发展的特征和序列。 2、独立性——早期的岭南文化由于地域的关系,使其远离中原的连年战火,保持了其文化发展的连续性和独立性。 3、滞后性——与同期的北方中原文化相比,岭南是个交通不便之地,文化信息的交流活动相对较少,使得岭南文化有较为明显的发展滞后性。 4、差异性——早期岭南文化有别于中原文化,就算在其内部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

中国文化现状与未来

中国文化的现状与未来 “文化”,是一个内涵与外延均很宽泛的词语,古今中外,不同的学者对于文化亦有不同的定义,在这篇文章中,暂时把文化定义为如下形式: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们一直为自己拥有的历史与文化传承而自豪,上下五千年,前人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的文化瑰宝,如夜空中炫目闪耀的蓝色光芒,令人叹为观止。过去的辉煌是今天发展的基础,继承只是第一步,发扬和创新才是文化得以发展的途径。下面我们就当今中国的文化现状进行论述。 1.历史与传统 说到传统,在今天的中国各地,仍然有深深的历史积淀,中国最早的明确纪年开始于公元前841年,历史的车轮在迈进,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历史的先驱者总是以各种存在物的形式提醒着后人他们的存在。 曾经在幼年的时候,看过这样一首描述朝代更迭的诗歌,写的就很生动: 盘古开天神话传, 三皇五帝数千年。 炎帝黄帝华夏祖, 尧舜禹王位让贤。 夏商西周奴隶制,

东周列国变封建。 秦汉统一开疆域, 三国纷争起战乱。 西晋东晋南北朝, 隋唐疆域又扩展。 五代十国闹割据, 宋辽夏金归大元。 明朝船队下西洋, 清朝锁国被破关。 民国内战加外战, 人民共和开新篇。 中国古代文化是悠久的,同时也是光辉灿烂的。它既是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历史存在的见证,又是现代文化的基础。每一个朝代,人们都会在学习前人的基础之上发展和创造新的文化,而正在在这样的传承的过程中,社会和文化得以不断的发展、不断的进步、不断的丰富。前人留给我们的,不仅有文学、风俗,还有各种发展过程中留下的宝贵的创造成果。

从当前文化现状谈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从当前文化现状谈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五千年华夏,泱泱哉大国。提起中国五千年文明的博大精深,已是老生常谈。然而,我们整日挂在口边的这四个字“博大精深”在今天十三亿中国人头脑中究竟是什么样的概念和意义?这四个字仅仅意味着京剧、诗词和书法吗?它究竟诠释着什么?能给我们的现在和未来带来什么?我们真正了解自己拥有五千年历史的传统文化吗? 中国目前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而这场变革自有其历史延续性。应该说,自1840年英国人用枪炮强行敲开中国大门后,古老的中国就一直在经历着包涵了血与火的社会变革。其间,有翻天覆地的社会制度变革,有反抗民族压迫的的战争史诗,还有看似平静,实则蕴涵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思想运动。当然,社会变革也不总是一帆风顺,例如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十年浩劫。 在这近一百七十年间的复杂而深刻的社会背景和历史力量的作用下,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也经历了痛苦的洗礼。这中间,无数仁人志士、学贯中西的学者都一遍又一遍地痛苦反思、自省、叩问着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中国自救和发展的意义。长期占据中国文化主流的儒释道文化及其传统也几经受到质疑,批判,甚至在今天仍然不时引起学界争鸣的声音。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两个世纪中接连不断的社会变革中究竟体现出了多少生命力呢?答案似乎并不乐观。 一个无法回避的现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声音在当代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过程中十分微弱。有观点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呼唤民主与科学的中国发展无大益处。回顾历史,遍览周遭,我们的传统文化屡遭尴尬。19、20世纪的中国社会现实和世界发展潮流使大部分中国人对本民族文化丧失了自信,只有少数思想家仍然能在新旧体制交错的夹逢中读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希望。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的固有文化事业百废待兴,然而其发展道路十分坎坷,在很大程度上使传统文化丧失了民众基础。今天,有些外国人对于中国文化的兴趣和造诣已经达到相当水平,甚至超过我们大部分国人。很多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在国内早已被锁入故纸堆无人问津,反而是在日、韩还有一些西方国家中掀起热潮,然后外国人的关注学习热情反过来刺激了中国人,使我们回过头来重新发掘被我们遗忘的角落。《围城》里有段描述很精彩:学文的不如学理的,学哲学的不如学外语。钱钟书先生描写的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社会状况,然而这一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