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改革开放对文化变迁的影响

浅谈改革开放对文化变迁的影响
浅谈改革开放对文化变迁的影响

浅谈改革开放对文化变迁的影响

浅谈改革开放对文化变迁的影响

120104113 沈红阳

关键词:改革开放传统文化外来文化继承文化变迁

摘要: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对中国文化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影响。我国的改革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改革开放,不但让民众解决了温饱,在文化方面也发生了巨大的变迁。我们青少年不论在继承弘扬传统文化,还是吸收接纳外来文化时,都应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一、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起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改革开放包括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中国的对内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开始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拉开了我国对内改革的大幕;对外开放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中国的强国之路,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二、改革开放的背景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它是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第一,十一届三中全会是继往开来的会议。具体表现在它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淡化了“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用于当下社会主义社会的口号,决定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第二,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开创未来的会议。全会明确指出党在新时期的历史任务是把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

第三,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中国人民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逐步开辟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30多年来,中国人民沿着这条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建设成就。会议揭开了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1978年12月中国开始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

三、改革开放带来的文化变迁

文化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范畴。一般来说,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是指作为观念形态的,与经济、政治并列的,有关人类社会生活的思想理论、道德风尚、文学艺术、教育和科学等精神方面的内容。自从建国以来,没有什么能像改革开放那样如此彻底地改变着中国。虽然改革开放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但它仍然注定是中国历史上浓重的一笔。随着生活质量也提高了,人们文化娱乐生活发生巨大改变。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许多不同年纪、不同阶层的人,都能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自己喜欢的文化娱乐方式。从沉寂单调到丰富多彩,娱乐为我们的生活打开了另外一扇窗,也让我们惊叹着生活日新月异的变化。

从九十年代开始,在改革开放提出的新农村建设的带领下,大多数的城市和农村经济便开始了长期迅猛的发展,不少群众的物质生活也上了一个台阶,在经济的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文化的发展,改善了人民原有的精神文化生活。我们欣喜的看到,自九十年代后期到现在,一度单调沉闷的文化生活逐渐变得丰富多样,看日本漫画、

看美剧韩剧、打扑克、看各国电影、上网、玩电脑游戏等文化娱乐活动得到广泛接受和普及,发展到现在,大部分的农村家庭都有彩色电视,几乎每个城市家庭都有个人计算机,各个城镇也有许多文化场所,如:音像制品出租、书报刊出租与零售、网吧等,电影院也不再只有国产影片,多媒体的网络传播也迅速的发展普及。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得到很大的丰富和改善,国内的精神文化建设也发展迅速。从一年难得看上几回的露天电影,到个性化的家庭影院;从收音机中收听样板戏,到遍地开花的KTV;从单纯地追求“吃饱饭”,到追求生命质量的健身运动;从打台球到网络游戏,从小人书到BBS……人们休闲娱乐方式的变迁,折射出改革开放30年经济的发展、时代的进步。路变宽了,楼变高了,我们的精神世界也悄然地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收音机和唱片机才开始流行。在当时,收音机属于奢侈品。平常休息的时候,他们一般都要打开收音机听听新闻,收听小说事,听一些流行歌曲,当时最流行的歌曲有《东方红》、《社会主义好》之类。随着人们对娱乐生活质量不断的追求,光靠收音机难以满

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在1979年的时候,唱片机就进入人们的视野了。当时唱片机很贵,每台要100多元,因此,买唱片机的人并不很多。很多人是买唱片机的零件请人制作唱片机,这样价格要便宜一些。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录音机和电视进入人们视野,并迅速流行起来。不少农村出现了“万元户”,城市里工人的工资也涨了许多,录音机走进千家万户。1983年央视首开的春节联欢晚会几乎成为全国上下一顿无比丰盛的美味佳肴,后来,电视开始走进百姓家庭,当时都是黑白电视机。与此同时,录像也开始出现了,当时人们主要是在电影院看录像。那时候,电影院已经非常普及了,并出现了立体电影院,而且影片也丰富多彩。

通过在网上查询资料,我知道,从七八年末到90年代初,正是由于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以及市场经济的逐渐形成,使全国城市和农村的整体面貌也有了很大改观,于此同时,由于外来文化的冲击,以及历史原因所造成的那一代人自身文化素质过低、观念落后,使得他们在受到外来文化冲击时显得犹豫、盲目以及不适应,因此在很多地方来说,他的文化发展当时受到了很大的制

约。老人们里传统的文化生活方式仅仅有看大戏、听说书等一些。但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95后00后在面对外来文化冲击时,似乎开始迷失自我,开始盲目的最求外来文化而抛弃我们的传统文化,对外来文化的了解程度远远超过了传统文化,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

四、总结与反思

人是文化的创造者,是文化的享有者、传承者。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毛主席十分强调文化的重要性。他论述了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认为任何社会没有文化就建设不起来。要把一个因为旧文化统治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成一个被新文化统治而文明先进的中国。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没有理由在当今社会遭到淘汰,当我们的下一代一味的追求这些文化时,却是我们传统文化遭遇淘汰甚至灭亡的时候,文化应是在不断交流交融中谋求进取有所突破的,人们要取长补短才能使我们

改革开放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的必要性 计科1101王磊211101027 社会背景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国民经济实力薄弱,现代工业很少,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工业化建设,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制,有利于高度有效地集中人力,物力和才力进行重点建设,集中有限的资金发展重点产业;指令性计划因集权体制领导而容易贯彻执行,保证按预期计划目标实现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战略建立比较合理的国民经济体系;有利于实现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合理化,;能保证国计民生必需品的生产和供应,有利于解决人民最紧迫的生活需要。在经济结构简单、科技水平不高、社会利益关系关系相对单纯的情况下,计划经济体制实行也比较顺利这也是中国选择计划经济的客观原因。在20世纪50年代,在我国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迅速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以此为基础初步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但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存在的缺点也比较明显,如: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的过多过死,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义过于严重。压抑了企业和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是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理论的创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最终成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选择的目标模式 必要性 (一),改革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在当代中国,要发展生产力,一方面要以科学技术为"第一"生产力,另一方面要进行改革,从而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广阔的社会空间.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坚持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 (二),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中国的改革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深刻的原因: 1,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严峻局势,迫使我们必须改革,不得不改革.如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缓慢,人民的温饱问题还没有解决,科学技术和教育落后,官僚主义泛滥和家长制作风严重等. 2,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我们必须进行体制改革.建国以后模仿苏联模式建立起来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已经严重地阻碍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不改革就没有出路".1978年,邓小平在中国工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致词中说:"中央指出:这是一场根本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落后面貌,进一步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革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反复强调指出:经济领域要改革,政治领域要改革,文化,科技,教育等领域都要改革,要进行全面改革.围绕着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核心问题,邓小平对全面改革的对象,内容,目标,原则和方法作了深刻的论述,提出了系统的改革构想,从而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3,改革是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和社会主义题中应有之义. (三),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改革的实质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

我国改革开放-40-年辉煌成就的经济学原理分析及启示

我国改革开放40 年辉煌成就的经济学原理分析及启示 根据著名经济史学家麦迪森的研究,中国的人均GDP 在过去一千年里几乎水平不变,而从1978年起GDP近乎垂直提升,中国经济总量也从此步入了年均近10%的增长快车道。众所周知,197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起点。党的十一届 三中全会以来,经过40年波澜壮阔的不平凡历程,我国已 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步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近 40年来,中国在哪些方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改革开放经历 了怎样的曲折历程?经济学原理如何阐释和解读这一历 程?改革开放对未来的启示何在?本报告拟就这些问题进 行分析,并提出政策建议. 一、改革开放40年我国取得的成就与世界各国对比 从生产力水平看,我国近40年年均经济增速高达9.7%,比世界年均增速快 6.8个百分点,2010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6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跃居世界第 一,人均GDP从1978年的156美元增长至2017年的8788美元,已进入中高收入国家之列。

从经济结构看,近40年来第一产业占GDP比重下降了近16.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占比下降了约7.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 占比则上升了23.9个百分点。与此同时,我国城镇化率由 1978年的17.9%上升至2017年的58.5%,增幅之大在世界上绝无仅有。 从财政情况看,由于实施积极财政政策,近40年来我国多数年份财政收支处于赤字状态,2016年虽略高于3%的警戒线,但仍处于可控范围。截至2017年末,公共部门债务占GDP比重为36.2%,低于世界主要国家,且已连续两年下降。 从金融市场看,我国金融业占GDP的比重由1978年的2.1%上升至2017年的8.0%,已成长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银行业信贷发放量占GDP比重超过200%,高于高收入国家水平。 从基础设施来看,人均电力消费从1978年的247千瓦时增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的变化研究报告 “再不实行改革,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就会被葬送。”30年前,一个伟大领袖,一个中国新时期的设计者——邓小平代表亿万人民,顺应历史潮流,打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门,中国从此走向世界,世界从此认识中国,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也从此开始…… 30年前中国刚从“十年文革”中挣扎出来,社会各方面都是千疮百孔,相当落后——中国当时没有一公里的高速公路,向外学习的中国访问团,归国后印象最深的是外国时速百里,宽阔的高速公路;中国当时是名副其实的“自行车王国”,自行车是人们主要的代步工具,汽车也许是奢望;中国当时,人们的信息来源是收音机,人们联络的唯一介质是信。农村家中的电器也正如赵本山所说——手电筒,城市中人们见到电视吃惊的是这个黑匣子里的人竟然会动;鸡、鸭、鱼、肉对于城市人也不只是顿顿就有,对于农村来说那更是奢望,就算是过年也不会悉摆桌面,当时的人问路会喊“同志”;当时的人民休闲娱乐会去跑步、爬山;当时,当时,当时的一切似乎都是那么落后,至少和改革开放后相比——现在的中国高速公路总里程稳居世界前列,改革开放后自行者慢慢减少,摩托车、汽车开始慢慢取代自行车的“王者”地位,汽车不再是奢望;现在的中国网民总数世界第一,互联网取代收音机等,成为当前主要的信息载体,人们的嘴耳获取信息的地位下降,鼠标上、键盘上的手指,盯着显示器,发光的眼睛成为新时期的主将;本山大叔所说的家用电器,开始成为收藏馆的新爱。中国的家庭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村家庭中电视机、电冰箱、空调等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也开始慢慢拥有,城市中家用电器、微波炉、电脑等悉数登场。人们的腰包鼓鼓起来,各种“山珍海味”进入了寻常百姓家,而这时的人们开始崇尚健康饮食、绿色饮食,不但要吃饱还要健康。这时的人们休闲娱乐可以去健身房、游泳馆、游乐场,可以去巴黎艾弗尔铁塔品味浪漫,可以去德国慕尼黑阿尔贝斯山滑雪,可以去日本富士山等待樱树花开,可以去希腊投入蓝色爱琴海,可以去撒哈拉体验横穿沙漠的刺激,去夏威夷冲浪,去,GO! 一、衣食住行的变迁 1.衣:由穿暖到个性化 近30年来,城乡居民消费生活变化最快、最大的是服装。不仅衣着数量大幅度增加,而且穿着质量明显提高,服装功能也由过去的单纯遮体御寒演进为体现个性化的审美意识与塑造自我形象。人们的衣着原料和质地提高,成衣率也不断提高,购买原布自己动手做衣服的数量减少。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年服装生产量只平均每人一件,而今高档商场、品牌专卖店里的国际名牌服装琳琅满目,各种品牌、不同款式的服装争奇斗艳,使我国居民服装绮丽多彩。 2.食:由吃得饱到吃得好 这一变化,首先表现在粮食消费比重下降,表明人民不再为吃饱而发愁。而在粮食消费内部构成中,对玉米、高粱、红薯等粗粮消费明显下降,而对大米、小麦等精细粮消费上升。在主食消费比重下降的同时,副食特别是动物性食品消费的比重明显提高,在对原粮消费相对下降的同时,对加工食品特别是风味、疗效、

改革开放带来的文化生活的 变迁

改革开放带来的文化生活的变迁 引言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我国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30年,给人民生活带来巨大变化、给世界带来深刻影响的就是改革开放。 随着生活质量也提高了,人们文化娱乐生活发生巨大改变。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许多不同年纪、不同阶层的牛城人,都能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自己喜欢的文化娱乐方式。从沉寂单调到丰富多彩,娱乐化时代为我们的生活打开了另外一扇窗,也让我们惊叹着生活日新月异的变化。 一、文化生活的变迁 从九十年代开始,在改革开放提出的新农村建设的带领下,大多数的城市和农村经济便开始了长期迅猛的发展,不少群众的物质生活也上了一个台阶,在经济的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文化的发展,改善了人民原有的精神文化生活。 我们欣喜的看到,自九十年代后期到现在,一度单调沉闷的文化生活逐渐变得丰富多样,看日本漫画、看美剧韩剧、打扑克、看各国电影、上网、玩电脑游戏等文化娱乐活动得到广泛接受和普及,发展到现在,大部分的农村家庭都有彩色电视,几乎每个城市家庭都有个人计算机,各个城镇也有许多文化场所,如:音像制品出租、书报刊出租与零售、网吧等,电影院也不再只有国产影片,多媒体的网络传播也迅速的发展普及。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得到很大的丰富和改善,国内的精神文化建设也发展迅速。

从一年难得看上几回的露天电影,到个性化的家庭影院;从收音机中收听样板戏,到遍地开花的KTV;从单纯地追求“吃饱饭”,到追求生命质量的健身运动;从打台球到网络游戏,从小人书到BBS……人们休闲娱乐方式的变迁,折射出改革开放30年经济的发展、时代的进步。路变宽了,楼变高了,我们的精神世界也悄然地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收音机和唱片机才开始流行。在当时,收音机属于奢侈品,每台收音机售价20至30元,而当时的月工资也就20多元。平常休息的时候,他一般都要打开收音机听听新闻,收听小说故事,听一些流行歌曲,如当时最流行的歌曲有《东方红》、《社会主义好》、《咱们工人有力量》等。随着人们对娱乐生活质量不断的追求,光靠收音机难以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在1979年的时候,唱片机就进入人们的视野了。当时唱片机很贵,每台要100多元,因此,买唱片机的人并不很多。很多人是买唱片机的零件请人制作唱片机,这样价格要便宜一些。 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录音机和电视进入人们视野,并迅速流行起来。不少农村出现了“万元户”,城市里工人的工资也涨了许多,录音机走进千家万户。1983年央视首开的春节联欢晚会几乎成为全国上下一顿无比丰盛的美味佳肴,后来,电视开始走进百姓家庭,当时都是黑白电视机。与此同时,录像也开始出现了,当时人们主要是在电影院看录像。那时候,电影院已经非常普及了,并出现了立体电影院,而且影片也丰富多彩,如当时流行的电影有《庐山恋》、《天云山传奇》、《喜盈门》、《南昌起义》、《西安事变》等。 二、文化冲击 通过在网上查询资料以及我个人对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的回忆,我知道,从七八年末到90年代初,正是由于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以及市场经济的逐渐形成,使全国城市和农村的整体面貌也有了很大改观,于此同时,由于外来文化的冲击,以及历史原因所造成的那一代人自身文化素

论改革开放的得与失

论改革开放的得与失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从此,中国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改革开放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中国开始实行的改革经济政策、对外开放的政策。改革开放包括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中国的对内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土地承包责任制”,拉开了我国对内改革的大幕;对外开放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中国的强国之路,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之际,国内生产力发展缓慢,国人思想僵化,科技教育事业严重落后,全国上下百废待举;加之当时的国际大环境,和平和发展日渐成为时代的主题,世界经济发展日新月异,改革开放成为我过走向民主富强的必由之路。在这个时候,我国的主要矛盾早已不是中华民族和列强的矛盾,也不是任何阶级矛盾,而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这也就决定了在这一时期我们当务之急就是不断推进改革,发展生产力。由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否则就会阻碍生产力的进步。正因为这样,我国必须适时地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使社会主义制度继续充满生机和活力。改革开放迫在眉睫。 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后,我国在各个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长足的进步。 首先,生产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改革开放的这30多年,我国的经济实现了大进步,在农业、制造业、服务业各方面取得显著的成就。 第二,社会生活方面取得很大成就。改革开放后,我国城市化水平提高,教育、医疗、社会保障、文化、体育事业都取得一定成就。 第三,民主法制建设得到发展。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家开放程度逐渐加大,我国的民主法治进程加快。 不可否认,改革开放政策为我国发展带来了生机,逐步实现我国的现代化,使人民得到了切实的利益,是我国取得进步,参与国际竞争的必由之路。然而,我国在享受改革开放带来的成就的同时,很多问题也随之出现了。 一、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 由于我国对外开放的路线是先开放东部沿海的经济特区,再开放一系列港口城市,再逐渐向内地开放。这样的开放路线有利于东部地区的迅速发展,并逐渐实现先富带动后富,然而,会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造成地区之间的发展差异,以至于现阶段我国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中西部经济长期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 而二元制结构又导致了我国长期的城乡发展不平衡,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很大并且有逐渐加大的趋势。 除了地区和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外,我国的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产业发展不平衡。过分注重发展制造业导致我国的第一产业薄弱,第三产业发展缓慢,这样的产业结构不利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也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二、对外开放在让我国同世界加强联系的同时,也“引进”了很多不利于我国发展的物品和意识形态。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某些西方腐朽的思潮开始侵入中国,“拜金主义”“利己主义”又开始抬头,这些都不利于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三、对内改革的不彻底导致了很多社会问题。

用马克思基本原理阐述中国改革开放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30年,中国取得了辉煌成绩。不仅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而且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推动了我国的持续快速发展。30年来,我国GDP约以年均10%的速度增长,总量由1978年 的3645.2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246619亿元,跃至世界第四。农村贫困人口从2.5亿减少到2000万,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 改革开放之所以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根据马克思原理,改革开放具有历史必然性 先谈谈改革的必然性,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个基本矛盾的运动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社会发展的最终根源在于生产力的提高,而任何时代的生产力总是和一定的生产关系联系在一起的。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与原有的生产关系发生尖锐的矛盾,这时生产关系就要变革了,生产关系相对于社会上层建筑来说又称为经济基础,当经济基础需要变更或者已经部分变更时又与原有的上层建筑发生矛盾。这就需要对上层建筑进行变革。所谓经济体制改革就是改革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所谓政治体制和文化体制改革就是改革上层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这一基本矛盾的理论是解释一切改革和革命,一句话是解释一切社会变革的最基本最普遍最科学的理论。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是非对抗性的,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来解决。我国原有体制生产力的发展,已越来越不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只有通过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教育、科技、文化体制等方面的改革,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才能解放被旧体制束缚的生产力。所以说,改革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本途径,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拿农村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来说,将人民公社制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发展,解决了束缚农村 从马克思主义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看中国的改革开放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任何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取得很好的发展,必须处理好它的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不断深化对内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的时代,地球村”的事实越来越明显,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日趋 紧密,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孤芳自赏和自我封闭只会导致自己的落后,只有那些把对外开放作为自己的基本国策、既请进来、又走出去、在与别的国家别的民族交往中学习提高的国家,才有可能抓住机遇,发展自己。中国加入WTO,吸收先进市场经济经验,及最近刚刚闭幕的奥运会 唯物辨证法认为,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是事物变化的根本原因起决定作用。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外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条件,起加速和延缓作用。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内因与外因是相对的,再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内外因的方法论告诉我

广州改革开放30年的变化

广州改革开放30年的变化 (一)人民生活 广州改革开放30年,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消费商品不断升级换代。改革开放之前,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是人们津津乐道、孜孜追求的“三大件”。进入80年代,“三大件”变为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后来变为空调、组合音响、录像机。90年代中后期,家用电器发展迅速,品种越来越多,商品功能完善和替代率很快,人们不再提“三大件”了。目前,彩色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组合音响、DVD、移动电话、个人电脑已经成为每个家庭寻常之物,家庭影院、各种数码产品甚至汽车等也纷纷进入百姓家庭。文化娱乐消费也逐年升温。抓好市委、市政府“66条”惠民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进一步加大公共财政对民生的投入,确保当年财政超收的80%以上用于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不断优化公共资源配置,加强公共设施建设,增强政府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惠民66条”实施以来,全市公益性博物馆、纪念馆已全部实行免费向未成年人开放,全市12个区、县均建立了文化馆,文化站遍布163个街(镇、管理区),100%达标;拥有1500多支基层业余文艺队伍,516个文化广场,每年开展文艺展演3000场(次)以上。广州还提出了打造“15分钟社区文化圈”的公共文化建设规划:让市民在步行15分钟范围内就能到达一个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场所,享受公共文化服务;实现街(镇)有综合文化站、居委会(村委会)有文化活动室。学校体育场所向社会开放试点工作顺利开展,全市1000多所中小学校向社会开放,符合开放条件的学校开放率超过95%。加快平安和谐社区建设。规范社区居委会工作职能,不断拓展社区服务,积极开展便民利民活动,推进科技、文体、法律、卫生进社区工作。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推进旧住宅小区的物业管理。努力建设“自治好、管理好、服务好、治安好、环境好、风尚好”的平安和谐社区。 (二)劳动就业 改革开放以来,广州在劳动就业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实施扩大就业发展战略,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完善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体系,全面推进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工作,不断拓宽就业渠道,健全面向所有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及时帮助零就业家庭解决就业困难。认真贯彻《劳动合同法》,大力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1987年4月20日,全国第一个劳务集市在广州市越秀区政协礼堂开张。1988年,广州市越秀区将劳务集市罱化,并规模化,形成职业介绍所。之后,市、区(县)劳动部门相继成立了固定的、常年开放的职业介绍所。1995年,广州市根据中组部和国家人事部《加快培育和发展我国人才市场的意见》的通知精神,成立了国家级的人才市场——南方人才市场,建成了人才资源配置和人事服务的市场体系。经过几年的发展,广州正逐步形成政府部门宏观调控、市场主体公平竞争、行业协会严格自律、中介组织提供服务的人才市场配置机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让各类人才在有序的流动中去寻找最佳的配置方式,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1996年5月8日,“中国南方人才市场频道”正式开播,这是全国首创的以企业和广大求职者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广播频道。建立城乡统筹就业机制,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和劳动力市场网络,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建立岗位需求预测制度和失业预警制度,落实鼓励企业增加就业岗位政策,完善和加强街镇一级就业服务机构和信息网络建设,全面完成村(居)劳动保障工作站建设工作。如“十五”期间,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累计新增就业人数100万左右。建立再就业困难群体就业援助制度,2005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由2000年末的3.15%下降为2.08%,失业人员再就业率为74.26%,广州市政府被国务院评为全国再就业工作先进单位。2008年8月,全市城镇登记失业人数25.06万人,已有17.51万人实现再就业,再就业率为70%,登记失业率为2.23%,实现了控制在3.5以内的目标。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优化创业环境,加强创业培训和指导。认真做好退役士兵和在穗就业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加大对困难群体、农村富余劳动力、自主创业人员就业培训和服务资助力度。做好就业服务工作。完善技能人才聘用制度,着重解决结构性失业问题。扎实做

改革开放以来家乡具体变化调查报告

改革开放以来家乡具体变化调查报告

改革开放30年家乡变化状况调查报告 暖通1002 张文敏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由此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这无疑成为历史的标志点。,我们迎来改革开放34周年。 在我的家乡,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消费状况又如何,我经过十三天的时间就我的家乡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进行了调查。 一、调查时间: 8月1日~ 八月15日 二、调查地点:山东省郓城县张集乡 三、调查对象:村民,村干部,乡医院 四、调查方式:询问部分本地的人及自己的亲朋好友,以查询网络的方式获得详细的数据 五、调查内容:家乡人民就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变发展以及人们的生活消费状况为主题进行调查,以及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在农村实施的各项政策对农民生活的影响,了解人们对这些政策的理解等。 六、总体状况及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日益丰富化、多样化。 1、物质方面 首先说吃,爸爸生活在六十年代,中国的经济还没开始复

苏,人们还不能吃饱穿暖。豆腐,萝卜、白菜,都很难吃上一顿,更不用说鸡蛋、猪肉、鱼一年也不能吃上几次。到了现在,每家每户的饭桌上几乎天天有两三个青菜,还有肉或熟食。 其次谈谈穿吧,看着现在满大街样式新潮、色彩艳丽的衣服,你很难会想到改革开放前人们的穿衣情况。爸爸小时候穿的是哥哥、姐姐们穿剩下的衣服,穿坏、穿破时也舍不得扔掉,总是缝了又缝,补了又补,洗干净又穿在了身上。而且那时的衣服布料粗糙,样式单一,颜色基本上就是蓝、绿、灰。在清一色粗布衣服的岁月里,“的确良”如一股清风闯进人们的生活,代表着时髦和前卫。她们都为能穿上一件白色“的确良”衬衫而骄傲。鞋子却是奶奶一针一线,纳底儿做的。 在住房方面,六十年代的住的都是茅草房,烧的都是木材,对环境污染不是很大。再看现在,家家都住上瓦房、楼房。据了解,改革开放前,未实行计划生育,每家都有四五个孩子,房屋数量不够,一家人一般挤在一个屋里。到了现在,人们再也不会为住房问题担忧。而且屋内有客厅、卧室、卫生间和厨房。客厅中有电视机,冰箱、录音机,洗衣机……各种家电应有尽有。 俗话说得好“要想富,先修路。”在交通方面,我们村与相邻的几个村子已经实现了村村通的目标。村村通工程,把公路铺到了农民的家门口,改变了原来“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旧貌。而且也加强了各村之间的交流。 出行方面,现在有人骑自行车,有人骑摩托车,过去想都不

论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论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迈出新步伐。 中国于一九七八年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改革开放激发了各行各业的活力,使中国的生产力不断得到发展。一个个新兴城市拔地而起。一项项重大科技成果得到制造和开发。一个个大型工程得到峻工。一个个超大型企业正在迅速成长。毋须讳言,当前中国的社会发展,还存在着许多问题。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高,人的权利和自由得不到充分尊重。对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说到底,要靠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任何走回头路的做法,都是没有出路的。 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刚经历过十年文革,而十年文革遗留下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在拨乱反正和调节国民经济的同时,中共中央领导全国人民迈开了改革开放的步伐。其中,有很多地方具有很大的转变。 转变一:对待人的态度——从见“人”就批到“以人为本” 很长一个时期中,在“左”的思想影响下,我们的社会一度把阶级的概念绝对化,把阶级同“人”割裂开来,只讲阶级,不准讲“人”。由此出发,导致忽视甚至否定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作为人应有的尊严与权利,批判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批判资产阶级人性论,认为人权是资产阶级的口号,等等。这种轻视“人”的思想,在“文革”中造成严重恶果,对人的轻视和蔑视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轻视人,蔑视人,摧残人,是“左”的突出表现,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我国经历了长期封建社会,作为封建社会基本人群的农民,他们没有起码的做人的权利。马克思说:“君主政体的原则总的说来就是轻视人,蔑视人,使人不成其为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1卷第411页)马克思讲的是德国的封建社会,但这个原则具有普遍性,中国的封建社会实际上也是这样。 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是对“人”的问题的一次深刻教育,使人们懂得了要尊重人的权利。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各种经济体制改革措施的提出和落实,也是对人的权利问题的生动教育。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首次提出了“以

浅论改革开放之利弊(正文)

浅论改革开放之利弊 摘要:我国在改革开放后,在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改革开放对中国是利是弊,如何去评判?用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辩证法,辩证的去看待这些问题,就可以很好的解决对改革开放利弊评判的问题。本文借助所学的自然辩证法,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客观地分析了改革开放对我国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改革开放;两面性;矛盾的主要方面 1引言 改革开放过去三十多年了,给我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尤为突出的是经济的发展,从78年的贫困落后到今天强大的经济实力,中华民族已开始崛起在世界的东方。这些经济成就值得每个中国人为之欢欣鼓舞,但在中国经济腾飞的同时,其带来的负面影响也饱受诟病。环境污染,腐败滋生,外来不良思想的入侵,贫富差距加大……如何正确评判改革开放的成果,这要求我们使用自然辩证法归根溯源,客观地去看待它。 2改革开放的成就与弊端 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改革开放也是如此,在三十多年的改革进程中,取得成就的同时也存在负面影响。这些问题都是我们不能去忽视的,必须认清其成就和弊端。 2.1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 改革开放已过去三十五年了,其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不言而喻的,这要归功于国家的有力政策和科技的发展。试想三十多年前的中国是什么样子。想想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时中国是何等的衰败,持续十年的经济倒退让中国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但改革开放后,国家实行对外开放,对内改革的政策,由封闭半封闭的社会主义社会,变为高度开放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也由公有制的计划经济体制转换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于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国内外的观察者都很少有分歧,就是中国持续三十多年的高速经济增长,逐渐使中国从一个人均GDP只有199美元贫困的低收入国家,走进了人均GDP 5432美元(国家统计局2011年数据),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的门槛。更加重要的是这种经济的增长惠及我们每一个人,改善了几乎所有人的生活和福利水平,迄今为止,中国避免了许多发展中国家发展过程中的停滞陷井或在经济增长期所出现的那种社会两极化的大规模对抗和动荡。占人口主体的中国农民,被免除了几千年以来的农业税,农业的机械化和专业程度逐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特设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特设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以电影产业改革为例 【摘要】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与灵魂,是一个国家最深厚的软实力。纵观世界文明史,一个民族最被后人铭记的恰恰是它的璀璨文化,西方有古希腊与古罗马,东方有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新中国建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迅速。本文通过个案分析——梳理新中国电影文化由电影事业到电影产业的跨越式发展的全景式过程——试图探寻我国文化发展的路径选择。答案往往隐藏在历史之中,笔者通过回顾新中国建立以来电影史的发展,得出了市场化才是文化发展的最终选择。文化产业满足的是精神消费需求,更强调尊重消费者的“自我意志”,这就决定了文化产业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政府应该简政放权,完成由文化管理者向文化服务者的角色转变,降低文化产业的市场准入门槛,大力支持民营资本和外资进入各个文化产业领域,营造自由、开放、包容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环境。 【关键词】社会主义文化文化产业电影产业市场化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文化体制改革是我国全方位改革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党的十八大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任务和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总体要求,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对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作出新的重大战略部署,鲜明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以激

关于改革开放以来家乡的发展变化情况调查

关于改革开放以来家乡的发展变化情况调查 随着1978年的改革开放大潮,我的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领域。为了了解我家乡的变化,在暑假期间我做了一个关于家乡发展调查报告。 一、调查时间: 2011年8月1日~9月1日 二、调查地点: ○1家中○2村街○3村委会 三、调查对象: ○1村民○2村干部 四、调查目的: 对有关从改革开放以来家乡的发展变化的各项数据和现象状况进行比较准确的了解与统计,并且能够根据这些数据和现象,客观具体地总结出一些家乡发展变化的概况,从而使大家对我家乡改革开放的发展变化有一个客观的认识。 五、调查问题(内容): 1、你认为自己家的收入有什么变化吗?如果可以创收,那么你认为这些收入如何支配? 2、你认为自家近几年变化最大的是什么? 3、你认为自己应不应该大胆创业? 4、你一般把收入花在哪些地方? 5、你认为这几年村民自治有什么长足的发展?自己可以在村委会表达自己的意志吗? 6、村里有什么娱乐设施方面的改进?村民的精神面貌有什么改变? 六、调查方法 ①上网查询②走访村民③查阅报刊④询问村干部 七、调查结果 1、30年前的住的都是土房平房,烧的都是木材和煤炭,对环境污染很大。再看现在,家家都步入了电气化时代。都喜欢使用对大气没有污染的燃料。 2、30年前穿的的是单一棉衣,吃的是仅是能解决温饱的口粮,然而现在穿的是时尚,吃的是享受。 3、以前出行都是步行、自行车,现在一般是摩托车或轿车。 4、人们的思想面貌发生重大变化,以前,大人们不重视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学与不学

一个样。现在,每家每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走进大学校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尤其是农民,认识到了科技的重要性。 5、以前村委会决定村里的大小事务,现在村民能自己参与决定自己切实利益的事。 6、医疗.教育.社会保障方面发生重大变化,现在农村合作医疗,九年义务教育还有逐步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都是大家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八、结果分析 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推行了以家庭为主的联产承包责任制。责任制的推行,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使农村经济由单一的农业生产发展为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农工建运商服综合经营的新局面。据统计,1997年粮食总产已达283.4万吨,增长106.7%,年均递增3.9%,棉花总产3.3万吨,增长81.3%,年均递增3.2%,油料总产18.6万吨,增长23.16倍,年均递增18.2%. 2、大力发展畜牧业,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步伐。畜牧业是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农民为满足城乡居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满足市场,保障供应,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业成效显著。据统计,1997年大畜牧存栏67.09万头,增长108.4%,年均递增3.9%,生猪存栏148.77万头,增长53.7%,年均递增2.3%.肉类总产22.79万吨,增长6.33倍,年均递增11.1%.其中猪牛羊肉18.67万吨.增长5.35倍,年均递增10.2%。同时山羊存栏和家禽存栏,也有较快的发展,大幅度的增长。 3、改革开放以来,以村民自治为主要内容和标志的农村政治发展步伐也开始起步,并不断前进,其成绩巨大,并呈现出独有的魅力和特色,受到国内外学者高度关注。总体来看,其特色可以从几方面体现: 一、在政府主动强力推动下进行,取消了过去的生产队组织,并规定了村委会的性质和任务,确立了村委会是群众性自治组织的法律地位,为村委会的建立、实行村民自治和直接民主,保证村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提供了宪法保障。随后全国农村普遍建立了村委会,实行了村民自治制度。而村民自治制度的实行正是中国农村政治发展的标志和体现。 二、村级党组织起着独特作用,村级党支部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农村建设、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村民自治的实行中依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党依靠村党支部和支部中的党员,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到村民群众中,广大村民的意见、建议和要求也通过村党支部向上级反映。村民自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自治,农村各种组织包括村委会也要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开展工作,不能离开党的领导去谈自治。然而在现实的村民自治中村级党组织的实际定位、作用发挥也面临着重新考量的问题。村民自治是农民自治,自己选举自己的领导者村委会、村委会主任,并接受领导者的领导。 4、家乡思想文化领域的发展变化 一、1978年-1988年从单一的渠道与制度化,集体化向多重的渠道与并列化,两元化转变,从被动化到主动化转变 二、1989年-1998年精神文明生活成为农民生活不可或缺的绝对要求,农村的文化传播从80年代的主动化进入了90年代的选择化。基本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体系。 三、1999年-2008年多维视线下的文化接受和数字化信息社会的来临,使得农村文化生活终于走出农村,与社会和世界接轨。 九、合理化建议 1.肯定家乡在改革中所取的丰硕成果 2.进一步探讨深化改革的思路 实践向我们证明了,改革开放的政策是符合广大中国人民要求的,是符合历史与现实

改革开放的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的重要意义 一、改革开放的重要前提:正确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 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以前是传统社会主义观念和斯大林模式占据主导地位。毛泽东曾对斯大林模式所体现的传统社会主义原则进行过总结,包括:实现工业国有化,农业集体化,消灭剥削制度和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度,消灭阶级;有计划地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积极准备条件为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奋斗等等。这些原则本身无可厚非,也确实是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但问题出在教条式地照上述原则去做,没有真正从中国国情出发。1957年之后,‘左’倾逐步发展,以致发生“大跃进”,“人民公社化”,“文化大革命”,其结果是,虽然公有制经济部门占到90%以上,工矿企业一律按八级工资制拿工资,农村则根据出工情况拿工分,收入差距不大,但却是普遍地贫困;政治体系方面,党的一元化领导使一切权力集中于党委,而党委的权力又集中于第一书记,公民权利得不到有力地保障。严重的挫折,沉痛的代价,从反面促使我们进一步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以史为鉴,邓小平认为:“如果说我们建国后有缺点,那就是对发展生产力方面有某种忽略。”经过数十年的探索,“很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他讲:“什么是共产主义?就是没有人剥削人的制度,产品极大丰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按需分配,没有极大丰富的物资条件是不可能的。要实现共产主义,一定要完成社会主义阶段的任务。社会主义的任务很多,但根本一条就是发展生产力,为共产主义创造物质基础。它要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体现出优于资本主义,最终是为了实现共产主义。”他明确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僵化封闭不能发展社会主义,照搬外国也不能发展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没有法制也没有社会主义…在这些论述的基础上,他总结出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就是说,社会主义是解放、发展生产力的社会主义,改革的唯一目的就是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正是基于以上认识,邓小平所开创的改革与毛泽东时期的改革,思路是不同的。毛泽东坚持用生产关系的标准,通过改革使公有化程度越来越高,达到一大

大学毛概论文 论-改革开放 6000字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论文 论改革开放 学校专业姓名学号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使祖国母亲彻底摆脱了被压迫的境地,中国这头东方睡狮开始慢慢觉醒,却步履维艰。直到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从此改革开放的春风使中华大地再次焕发了活力,中华民族终于踏上了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三十年改革,三十年风雨探索,三十年沧桑巨变,三十年喜悦收获,三十年光辉历程。三十年我们是如何走过来的,其中蕴藏着哪些深刻的启示,这需要我们进行认真的总结。 1978年12月,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它是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第一,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拨乱反正的会议。具体表现在它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抛弃了“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用于当下社会主义社会的口号,决定把全党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第二,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开创未来的会议。全会明确指出党在新时期的历史任务是把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第三,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逐步开辟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30多年来,中国人民沿着这条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建设成就。会议揭开了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1978年12月中国开始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 那么改革开放的具体含义是什么呢?改革开放,是指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即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包括发展民主,加强法制,实现政企分开、精简机构,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开放,主要指对外开放,在广泛意义上还包括对内开放。改革开放的实质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人民思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从一定意义上说,改革开放存在着其必然性。首先,改革开放是根除历史遗留的需要。封建经济、殖民地经济的影响在人们思想中的遗留严重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开拓。从明清至民国,“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的封建经济理念;外国入侵掠夺、军阀混战蹂躏的动荡经济环境;明中期以后,东南沿海遭受倭寇骚扰、荷兰入侵;晚清,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大举入侵,瓜分中国;民国时期,帝国主义支持各派军阀,为争夺地盘而长时间混战,导致民不聊生。这些导致了中国人民强烈的封闭性、排外性。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国家进行过土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生发展状况及改进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生发展状况及改进对策 2011-07-07 15:54:30作者:胡建兰来源: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浏览次数:4 网友评论0 条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和共产党人奋斗的目标和价值取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进程使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大为丰富,极大推动了我国民生改善的步伐,中国人民在经济、教育、医疗、社会关系、个性自由等几乎所有人类发展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由于经济、社会、资源及实践中的偏差等多方面的制约,还存在着诸多不足与问题。 一、中国民生现状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生问题得到明显改善。根据联合国人类发展指数统计,中国人类发展指数(HDI)从1975年的0.530上升到2008年的0.793,排名从1999年的全球第105位上升到2007年的第81位,成为发展中国家人类发展指数提高最快的国家之一。 1.生产力迅速发展、经济建设突飞猛进,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1979—2008年,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年均增长率达9.8%,比同期世界经济平均发展水平高6.8个百分点;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财力的增加对促进经济发展、加强经济和社会中的薄弱环节、切实改善民生、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和自然灾害的冲击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随着我国经济总量的大幅提高,人均国民总收入(GNI)水平也大幅提升。据世界银行统计,1978年,我国人均GNI只有190美元,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0.1%;改革开放后,人均GNI水平大幅提升,2008年达到2770美元,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32.3%。扣除通货膨胀因素,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在1979—2007年间平均每年增长7.2%,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在1979—2007年间平均每年增长7.1%。1978年,中国农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为67.7%(高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的贫困标准),城镇家庭为57.5%;1996年中国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下降到50%以下,中国

改革开放中国文化的发展”

【演讲主题】:改革开放与中国文化产业的新发展 一、自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开始真正向世界敞开国门,这个时候,世界各国的文化开始大规模地涌入中国人的视野中,而许多作为中国对外宣传的部门或者说是机构抑或是组织,它们也正在逐步改变它们在政治形态或者说是带有政治语言的角色,而开始逐渐转型为“文化产业”,就像一些报业,一些电视传媒页,他们也尝试把自身的角色变得更加多样化,并不局限于代表官方正统角色的一种外宣或者是内宣,他们逐渐变得灵活,试图向文化产业方向迈进。 文化产业是一个至今依然有颇多争议的概念。因为人们很容易地想到,市场并非文学艺术等强调个性化和创造性的活动理想的发展场所。我们并不否认艺术创造基本上只能是一种个人行为,但这只是站在艺术的立场上所作的评判。倘若我们的最终关怀是人而不单单是艺术,我们就可以从社会发展以及现代化的角度来看待文化。因此,在我们的视野中,文化可以作为产业被运作。文化产业首先是一种产业,制作的是大众文化,目的是追逐市场利润。那么,除却满足企业的经济利益,文化产业还能有什么功能呢?我们认为,文化产业还可以在意义形态上满足大众的精神诉求,在意识形态上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 作为一个传统共识,人们都认为企业是文化产品的生产者,大众是文化产品的消费者;文化产业乃是一种商品拜物教的结果,文化企业生产什么商品,取决于这些商品能够实现什么市场价值,利润的追逐决定了文化形式的性质;消费者在文化产业中占据的不是主位而是客位。换言之,文化产业的内容不是大众自己所为,而是文化企业按照自己的判断炮制出来强加给大众的,其初衷并非为满足公众自身的精神诉求。但是,文化产业的内容果真是权力阶层或知识精英的一种强势控制和傲慢教导,而不是来自大众自身,来自他们经验模式的自然表达?果真能诱使大众为一种虚假的感官快乐而牺牲许多历久弥新的价值观念?事实上,传统共识的前提即大众之于文化产品仅是消费者而非生产者,是值得怀疑的。任何一个文化产品,都具有金融经济和文化经济的双重价值。金融经济注重的是交换价值,流通的是金钱;文化经济注重的是使用价值,流通的是意义和快感。这“意义和快感”是消费行为的结果,消费者在此成了“生产者”。因此,将文化产业框定在纯粹的利润追逐之中,是有失偏颇的。 还需指出,文化产业的内容不纯粹是一个底层社会的自唱自叹,它还是一个具有潜在解放力量的自足的资源。从社会经济角度看,电影的生产和汽车的生产一样,为市场经济的原则所决定,文化和物质的产品似乎没有真正的区别。但是,文化产品毕竟不同于一般商品,它承载着一定民众乃至一些国家的价值观念,这种价值观念以某种隐蔽的形式和方法,表征了对现存社会秩序的叛逆和反抗,表述了对统治阶级推行之意识形态的抵制和颠覆。因而,文化产业实际上提供了可能是完全不同于主流或官方文化的另一种视野和行为方式,维护了社会稳定。 文化产业的双重属性决定了它的发展对意识形态变迁在三个方面起着促进作用:第一,文化产业发展是全球化时代意识形态传播的现实基础。(而改革开放后,中国真正向世界敞开了国门,中国与世界的交流更加密切,各国的多种文化开始涌入中国,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第二,文化产业发展使意识形态具有更强的时效性和更广的影响范围。(文化产业就是一种大众传播)第三,文化产业发展使意识形态变迁更具隐蔽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