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社会化

政治社会化
政治社会化

1

浅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下的大学生政治社会化

【摘要】大学生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他们对社会主流政治文化认同与否直接关系到自身的成长,关系到主流意识形态的维护、传播,进而关系到社会政治体系的运行。因此,以思想政治教育推进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顺利实现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目标,也是摆在理论工作者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本文立足于政治社会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试图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政治社会化功能的阐释,论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促进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政治社会化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政治社会化的概念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解析

在“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界定上,学术界存在的比较有影响的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念、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1]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方面。所以本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社会条件下,在一定历史时期一个国家或地区内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或政治集团,为了实现其政治目标和统治任务而进行的,以侧重于思想理论灌输为主的以政治教育为核心的,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等方面的综合性教育实践活动。

(二)政治社会化的概念解析

关于“政治社会化”这一概念,自1958年美国学者戴维·伊斯顿提出以来,有许多学者对其做出过界定。在伊斯顿的理论视野中,政治社会化是人们获得其政治倾向和行为模式的过程,是社会将知识、态度、规范、价值等政治取向从一代传到下一代的方式。阿尔蒙德和鲍威尔认为,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形成、维持和改变的过程。每个政治体系都有发挥政治社会化功能的结构,它们影响政治态度,灌输政治价值观念,把政治技能传授给公民和精英人物。格林斯坦则从狭1张耀灿,陈万柏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4页

义和广义两个层面来理解政治社会化。就其狭义而言,政治社会化是指负责政治教育的机构对政治知识、政治价值的反复灌输;就其广义而言,政治社会化这一概念囊括了个体一生中每一阶段的各种政治学习—正式的和非正式的、有意的和无意的、直接的和间接的。强调了政治社会化是社会与个体间的政治互动过程,同时也强调了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继承、传播和发展的过程,是社会政治体系得以自我延续和发展的保证。在此基础上,可以把公民政治社会化界定为这样一个过程:既接受社会政治改造又改造社会政治的相互作用的“政治人”形成过程。

二、政治社会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联系

思想政治教育是政治社会化的中国化表述方式,与国外经常使用的政治社会化、公民教育、国民精神教育等概念有着大体相同的内涵。概括地说,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用特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过程。因此,公民政治社会化与思想政治教育都是统治阶级传播其统治思想的实践活动,在本质和功能上具有内在一致性:都是由统治阶级主导的;在教化内容上都体现了统治阶级利益特别是统治阶级的政治利益;具有共同的目标—培养统治阶级所需要的接班人,特别是合格的“政治人”。

但从外延上看,作为中国化的政治社会化的表达术语,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囊括“政治社会化”的全部,政治社会化的范畴比思想政治教育宽泛得多:思想政治教育是自觉组织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而政治社会化既有通过政府、党团组织以及学校等正式机构和途径实现的政治教育,也包括由社会自发运行、由社会成员自己组织的非正式活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主流意识形态,而政治文化作为政治社会化的母体内容既包括主流政治文化,也包括各种非主流的政治亚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强调预期的效果,具有较强的规范性、控制性,政治社会化尽管也受到社会管理者的引导和调控,但一般难以检验其效果。

三、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表现层面

(一)在认识层面上,学习并建构政治理论框架。

理论素质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素质的灵魂,通过学习、思考、实践,了解政治现象、政治体制、政治理论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了解国家、政党、法律、国际时

事、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政治常识,了解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等,做好理论准备,提高认知能力和参与意识。如果一个人没有相应的政治理论,生活中的政治就是虚无的,政治认识是政治社会化的基础和前提。

(二)在心理层面上,养成政治情感和价值取向,形成政治态度。

在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政治观点和政治立场、政治理想、政治价值标准、政治心理等具有潜在、隐性等特点,是极为重要的导向性因素,决定着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政治行为的选择,大学生应有的政治态度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热爱祖国,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三)在参与层面上,培养和掌握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技能。

参与政治生活是政治社会化的重要内容和显著标志。大学生正确享受和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以政治角色承担者的责任改造社会、改造自身,从而实现政治上的知、情、意、行的有机统一。大学生在社会上不断获得政治社会化的价值观念,学习、接受政治文化的基本内容,形成政治权利和政治义务的观念,形成“政治自我”,做到: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高扬共产主义旗帜;有明确而坚定的政治立场,牢牢地站在党和人民利益的立场上;有鲜明的政治观点即马克思、列宁主义观点、毛泽东思想观点、邓小平理论观点;严格遵守政治纪律,规范政治行为,在政治上同中央保持高度的一致;提高政治鉴别力,能透过种种表象来判别其政治实质;要有高度的政治敏锐性,能及时捕捉和判断政治是非,及时发现、扶植新事物,遏制、防范对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不利和消极的因素。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社会化功能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提高大学生政治素质的基本途径

这个时代的人类是政治化的人类,任何社会成员在进人社会生活的过程中,都要经历一个从自然人到政治人的过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具有明确目标导向的政治社会化活动,其最基本的功能就是为大学生提供代表特定社会利益的思想观念,在此基础上提高其政治素质。大学生政治素质集中体现在大学生政治人格的形成与完善、政治技能的培养与提高两个方面。政治人格是“各种不同感觉和态度的混合”。即拥有稳定的政治心理、理想信念,形成系统的政治思想观念。

学校教育是传授思想政治观念的主渠道,而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可以避免政治人格的缺失。政治技能是个体运用已有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动作方式,是一般社会性技能的政治性表现。大学生政治参与能力的形成与提高既有赖于他们对政治生活规则和规范的认识,也有赖于他们对政治生活技能的掌握,而这些无疑都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以及作为其有效载体的校园文化建设来推动、实行和展开的。大学校园里的各种党团活动、班级活动以及其他各种团体活动,都为他们锻炼提高政治参与能力提供了广阔舞台。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提高心理适应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塑造健全政治人格,提高参与政治生活能力,成为政治上合格公民的的基本途径。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在大学生中传播政治文化的主渠道

政治文化属于主观意识的范畴,是人们的文化认同创造出具有民族文化内涵的外显的政治象征和符号。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的存在形式,政治文化的传递是政治社会化的母体内容,也是政治社会化的根本目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从早期政治化到成人政治价值观确立的中介,是进一步巩固和拓展青年大学生在早期教育中形成的政治感知与政治视野的必要环节。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政治社会化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党的基本理论、路线、纲领等形成、传习和发展的过程。作为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主渠道,现阶段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主旋律,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倡导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传授给学生,帮助他们形成坚定的政治立场、正确的政治观念、健康的政治情感、高尚的道德情操,认知并接受共同的政治行为模式,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洪流中去。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维护社会政治体系良性运行的保证

政治稳定是指一个国家政治体系的有序性和政治发展的持续性,是社会正常发展的先决条件。社会成员形成和具备被现有政治体系接受的政治态度和信仰,是政治体系合法性的基础,也是保证社会政治稳定的前提。当个人的政治心理和政治观念认同现有的政治体系时,就会形成巨大的精神力量和物质力量,并且随

着这种认同感的不断增强,必然强化人们政治参与的情感和意识,从而维护、巩固和发展现有的政治体系,促进社会政治秩序健康、稳定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社会化功能,体现在维护社会政治稳定方面,就是通过主流政治文化的教化,培养大学生对现存政治制度的认同感和忠诚感,使他们自觉接受社会的价值标准,形成符合社会政治需要的政治人格。作为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群体,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顺利实现,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中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的实现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现实中人们经历的大多数是间接的、不太显露的政治生活,在今天,政治更是“隐身”到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的后面,政治不但没有变少,而是无处不在。要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放到与社会对高层次人才需求相适应的位置上,充分认识,理性定位,扎实有效地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让大学生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知识;引导其通过观察、思考与实践去了解政治现象、政治体制、政治理论及其发展变化的特点与规律;树立正确的政治观点、政治态度,有正确的政治行为。为此要加大对思想政治工作的经费投入,搞好硬件建设,注意不断改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专、兼职队伍的建设,服务于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服务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引导大学生实现“四个统一”。【参考文献】

(1)王卓君.文化视野中的政治系统[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7.

(2)孙正聿.哲学通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

(3)侯惠勤.正确世界观人生观的磨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

(4)王沪宁.比较政治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5)郑科扬.领导干部一定要讲政治[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6.45 (6)朱国云.政治社会学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7)严强,张凤阳,温晋锋.宏观政治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8)阿尔蒙德,小鲍威尔.当代比较政治学毛[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 (9)严强,张风阳,等.宏观政治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10)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服务型政府研究综述

中国农业大学现代远程教育 课程论文(设计) 课程名称:05 公共管理学 论文题目:服务型政府研究综述 学生姓名 专 业 层 次 批 次 学 号 学习中心 年 月 中国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制 摘要 此表由评阅人填写 评价项目 满分 得分 总分 教师签字 选题正确 15 论点、论据 40 材料、数据 20 写作规范性 15 字数要求 10 论文编号:

服务型政府相关的研究在国外已经有相当长的时间,且著书很多,我国的相关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对服务性政府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综合论述。通过对这些文献著作的综合论述,来充任的认识和学习服务性政府相关研究的成果和最新进展。对自己今后的工作和学习将有一个提升。 关键词;服务型政府国内研究

目录 前言 (1) 1 在西方公共管理理论起源和发展方面 (1) 2 在公共服务型政府的思想理念和价值取向方面 (2) 3 在西方国家公共行政改革经验借鉴方面 (2) 4 在我国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背景动力和具体操作步骤方面 (3) 参考文献 (4)

前言 随着政府的不断改革、发展,国外的研究视野日益由“政府干预”转移到“政府失灵”、“政府能力与政府职能”等问题上来,兴起了“重塑政府”运动,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侧面对公共服务型政府进行了比较全面细致的分析。 服务型政府的研究是与新公共管理思潮的出现密不可分的,它有力地推动了“重塑政府运动”,弗雷德里克森(2003,P.12),认为,新公共行政学将社会公平注入传统的经济与效率目标。社会公平强调政府服务的公平、对市民需要的负责而不是对公共机构的负责以及公共项目经理应当对决策和项目执行负责任。新公共行政理论的主题是市民参与政策制定、邻居控制、分权与民主的工作环境,关键是授权、促进与适应。劳伦斯·琼斯和弗雷德·汤普森(1999,P.32)在《面向世纪的公共管理体制改革》一书中讨论了新公共管理改革战略的“五’,即公共部门管理改革的五个阶段或五个战略重构、血重建、重塑、重组、刊吐重思。戴维·奥斯本和特德·盖布勒,在《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一书中提出“重塑政府”运动,其目标是创造一个少花钱、多办事的政府,并坚持顾客导向、结果控制、简化程序的原则。改革的基本内容是精简政府机构、裁减政府雇员、放松管制、引入竞争机制以及推行绩效管理。拉塞尔·M·林登(2001, P. 58)在《无缝隙政府》一书中详述了再造的步骤,揭示了无缝隙政府不是全盘推翻现有的行政运作程序,不是以部门、职能为导向或以数量、规模为导向,而是以顾客为导向、以结果为导向、以竞争为导向。最新发展的是登哈特和珍妮特夫妇合著的《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提倡公共利益、公民权利、民主程序、公平和民主、回应性等理念,强调“公民优先”,在此基础上明确区分了“顾客满意”原则与“公民满意”原则,表达了一种对民主价值的全新关注。 我国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理论研究尽管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学者们分别从西方公共管理理论起源和发展、公共服务型政府的思想理念和价值取向、西方国家公共行政改革经验借鉴、我国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背景动力和具体操作步骤等各方面开展了深入研究。 1 在西方公共管理理论起源和发展方面

政治社会化专题报告

當代儿童和青少年的政治社會化的专题报告 政治社会化就是社会成员在政治实践活动中逐步获取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政治意识和政治立场的过程。政治社会化的过程实际上是两个运动过程的辩证统一。一方面,对于政治体系中的个体成员来说,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成员通过教育和其他途径,获得政治态度、政治信仰、政治知识和政治情感,从而形成政治人格,成为政治人的过程。另一方面,对于政治体系来讲,政治社会化又是政治体系塑造其成员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意识的过程。个体的政治社会化开始于童年,贯穿于人的毕生,是一种终身文化适应的过程。 儿童时期的政治社会化 当代儿童政治社会化发生的时间主要在儿童晚期(6~12岁)。儿童时期对于形成一生的政治价值取向至关重要。这个时期的儿童社会化发展的特点是:发展个性、多样,与社会之间的互动频繁、深入;思想活跃,价值多元,崇尚自我,反感束缚;人生目标和价值追求主动,但是单一,心理较为脆弱;处于寄托家庭、社会期望值最大,最受社会瞩目的社会角色状态,生存压力大;道德的自觉性有所提升;儿童的社会认知发展;儿童对政治制度的认同首先建立在情感认同上,而不是以理性认识为基础等。儿童时期的政治社会化一般以政治认同、政治归附、政治忠诚、政治服从等带有情感性色彩的政治认知和感情培养为主要内容,以直观的、感性的、形象的政治事物和政治行为作为学习对象,以服从和直接模仿为学习方式。儿童的政治社会化过程被分为四个阶段:政治化、拟人化、理想化、制度化。 儿童政治社会化的主要途径是家庭和学校和政治组织,家庭成员和教师是儿童政治社会化的启蒙老师。 家庭对儿童政治社会化的影响 家庭是社会成员最初的、影响最为直接的政治社会化的媒介。一个人从出生到成为社会的一员,最主要的生活场所就是家庭。与其他媒介相比,家庭在对儿童的人格的塑造、基本人生观的形成以及政治常识的启蒙等方面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学校对儿童政治社会化的影响 一般而言,学校是儿童脱离家庭后所进入的第一个专门的社会化机构。有资料显示,在目前世界上的大多数国家,大部分儿童都有义务教育的机会,这表明学校教育的影响是十分强大的。 社会组织对儿童政治社会化的影响 社会政治组织是为了某种政治目的而组成的社会成员的集合体。社会政治

影响学校政治社会化的因素

浅谈影响学校政治社会化的因素 学校与政治社会化目前属于学界的研究重点内容,但是我在查找文献时却发现很少有人谈及在学校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中的影响因素的讨论,大多数讨论都集中于学校在政治社会中作用,以及探究学校政治社会化的过程。简而言之,大多数研究都是将学校作为政治社会化中的一个小小的组成部分,而忽视了学校教育作为生活的主体的研究与探讨。我就以我查找到的熊易寒、杨肖光所写的《学校类型对农民工子女政治社会化的影响:基于上海的实证研究》,姚红建、刘莉所写的《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环境因素分析》以及唐立山所写的《我国高校学生政治社会化问题的研究》三篇文章为参考,主要结合自己的思考,表达自己对学校政治社会化因素的思考 一、政策方针 毫无疑问,国家,或者说政府,的政策方针对于学校政治社会化的影响是首要的。学校,尤其是中国学校,基本处于行政管辖的范围之下,在教育独立性不够的 基础上,要想实现学校的政治社会化,首要的便是国家方针政策的支持。 而在方针政策中,影响力最大的无疑是教育大纲。从教育目的,教育方式到教育内容,这些部分均对学校进行政治社会化有着巨大的影响,如果教育纲领中没有 提到培养学生参与政治的能力和素养,那么在学校和教师在进行教育的时候自然也 会忽略这一命题。 方针政策的影响力不仅仅体现在这些实际的层面上,也体现在思想,思维的层面上。方针政策的制定是带有思想导向作用的,作为国家方针一旦制定,国家机器就会按照方针 对国民施加影响,在国民的思想层面产生影响,比如文革时期,国家让学生参与政 治的方针就是进行阶级斗争,所以在学生中才会产生批评教育,抵制知识的思想。 二、行政力量 方针政策的施行,靠的是国家的行政机关的执行。而行政机关作为执行机构却有自 己的一套行为逻辑。在其中可能会产生行政力量自己的影响。 行政力量对于学校政治社会化的影响,就在于教育行政机构对于学校的管理与控制,学校作为教育主体或者说学术主体,在进行政治社会化时,常常会产生不利于行政掌控的 情况,而教育行政部门作为行政主体,既要注重教育,也要注重行政。所以在过程 中双方甚至可能产生对立。 比如中国在上世纪80年代末产生的学潮,本来学生是学生参与政治,但是由于这种活动危害到了社会的稳定,在社会上产生了不良影响,所以国家动用了行政力量来制止这 种活动。 三、经济因素 前面可以合称为政治因素,而经济因素在其中的作用也是不可小觑的。我国正在进行的改革是一项前无古人的现代化工程,交织着否定与创新的双重内容,它打破 了原由的社会利益格局和社会利益平均化的状态,引起了整个社会利益和社会结构 的分化和重组,因而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利益调整。这一方面给我国公民带来了普遍的 利益,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利益的差距,这两方面的内容都对公民,包括大学生的政治社 会化产生相当程度的影响1。 从更加深刻的角度来说,经济的发展与变革对于教育领域的影响的深刻层度不 1姚宏建,刘莉. 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环境因素分析[J].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1:119-121.

吴志华《政治学概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政治社会化)【圣才出品】

第十二章政治社会化 12.1 复习笔记 一、政治社会化的内涵 政治社会化实际上关心的是一个自然人如何向具有一定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态度和政治倾向的社会政治人的转变过程。 1.政治社会化研究的缘起与发展 (1)现代意义上的政治社会化研究,主要开始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政治学者梅里亚姆和威尔逊所进行的公民教育研究。真正开始勃兴是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行为主义政治学兴起之后,那时研究者开始对人们的各种政治行为类型感兴趣,并致力寻找影响其行为的因素。 (2)1958年,戴维·伊斯顿和罗伯特·赫斯发表论文《政治社会化研究中的若干问题》,首次提出政治社会化这一术语。 (3)1959年,社会心理学家赫伯特·海曼出版了《政治社会化:政治行为的心理研究》一书,对政治社会化进行系统梳理,标志着政治社会化正式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 (4)1977年,美国伦肖恩主编的《政治社会化手册:理论与研究》一书出版,使政治社会化的研究走向体系化。 2.政治社会化的含义 政治社会化一直是多学科交叉研究的领域,学者们关注的角度和研究侧重点不同,对政治社会化的定义内容存在差异。大致说来,主要有以下代表性观点:

(1)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成员学习政治知识和技能的过程 这种定义方式从微观层面出发,将个体放在主体地位,偏重强调社会成员在形成特定的政治心理和政治观念中的主动性,但忽视了政治系统在传播政治文化中的强制性。 (2)政治社会化是社会塑造其成员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意识的过程 这一观点强调了政治统治系统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这也意味着他们把社会成员的政治认识和政治学习当作是消极接受的过程,忽视了社会成员在政治认知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 (3)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的传递和延续过程 在这一观点影响下的政治社会化理论着重研究人们怎样获取以社会政治文化为基本特征的政治信念、政治准则和政治价值。 (4)实际上政治社会化的过程是两个方面的辩证统一过程 ①就社会个体成员来说,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成员通过教育和其他途径,形成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进而形成政治人格,成为政治人的过程。 ②对于政治体系来说,政治社会化又是政治体系塑造其成员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过程,是社会统治阶级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通过各种途径把本阶级的政治文化传播到全体社会成员使之成为社会共同政治文化的过程。 (5)政治社会化含义 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成员在社会中通过学习和接受一定的政治文化而获得政治属性、形成政治人格的过程,同时也是政治系统传播主导政治文化的过程,是两者的有机统一。 3.政治社会化的特征 (1)政治社会化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 ①首先从个体的角度来讲,个体在成长过程接触到政治生活,开始了解制度、习得政治

农村空心化论文综述

1.“安徽省农村人口空心化研究——基于砀山县沈屯村的个案分析”(经济地理学)首先,分析了安徽省农村人口空心化的演 变历程、产生的原因、具有的特征以及产生的影响等方面。将安徽省 农村人口空心化的发展大概分为两个阶段,表现出农村人口的持续减 少、空心村现象明显、具有高知识水平的青壮年劳动力缺乏等特征, 对农村和城市都产生了正的和负的影响。其次,以砀山县的典型个案 为例分析安徽省农村人口空心化问题。。在对样本村的人口空心状况 进行基本的统计分析之后,通过建立Logistic模型运用实证方法从个 人特征和家庭特征两个方面深入分析造成安徽省农村人口空心化的 原因和影响机制。研究认为,影响农村人口空心化的主要因素是劳动 者的年龄、受教育程度、对非农就业的预期收入、非农就业的预期支 出、家庭老年人口数、人均农业纯收入、人均耕地面积等,其中作用 最明显的因素是劳动者的年龄和非农就业的预期收入。最后,根据实 证分析结果,从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视角,为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提 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 2.”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村空心化现象机理及其治理”(商学院)文章在对其危害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农村空心化的产生机理,并对空心村治理存在的障 碍因素进行了初步的梳理,最后提出了空心化治理的对策3.”甘肃省县域单元农村空心化差异的PCA—ESDA测度”(地理与环境科学):利用PCA—ESDA空间分析方法,测度了甘肃省县城农村空心化程度总体和局部空间差异格

局。甘肃省农村空心化地域分异特征明显,呈现“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的格局,高值区集中于河西走廊经济发达县域,低值区集中在黄土丘陵沟壑区和甘南高原等落后地区,在空间上体现出两极“俱乐部趋同” 的集聚态势。按照各县土地、人口、经济子系统的交互特征。将甘肃划分为5个农村空心化区,并提出了分区调控对策。 4.“环渤海地区农村空心化程度与耕地利用集约度的时空变化及其耦合关系”(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利用环渤海地fK分县社会经济数据和土地利用数据,采用神经网络确定权重的方法,对该区分县农村空心化程度和耕地利用集约度进行综合测评,并以山东省为例,进行两者耦合规律探索。 5.“基于农村“空心化"的社区建设对策研究”(江苏农业科学)。农村“空心化”会导致农村内外部环境恶化、人才外流,并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这必然会阻碍社区建设的发展。本文在分析上述问题的基础上,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采取多元化模式建设农村社区、多方位构建农村留守人员信息平台、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和创办多种形式的科技教育等方面,提出了农村“空心化”环境下社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6.“解决农村空心化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系的探讨”(生态农业与区域发展)本文基于笔者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学习和理解以及在四川农村调查所得到的一些事实和数据,讨论了当前农村空心化的各种表现及其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影响,并提

政治社会化综述

政治社会化综述 摘要:政治社会化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美国对公民教育问题的研究,自这一概念被提出之后,国内外政治学界的诸多专家学者对此进行了不同视角的分析研究,通过对国内外政治社会化研究资料的收集整理,对政治社会化的概念、国内外专家学者对政治社会化的研究概况进行综述,并对当前中国推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即中国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化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政治社会化综述 一、政治社会化的概念综述 什么是政治社会化?学术界对此众说纷纭,国外比较有代表性的见解有如下几种。K.P.兰顿认为:“政治社会化是人们把自己所属的社会团体对社会的信仰和观念融合到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模式中去的过程,是政治社会代代相传政治文化的方式。” [1]阿尔蒙德也说:“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形成、维持和改变的过程。”[2]理查德·道森和肯尼斯·普鲁伊特说:“政治社会化是公民学习获得的、对政治世界形成一定认识的过程,是将其政治标准和信仰从一代传给下一代的方式。”[3]陈秉公认为:“公民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实现的过程,是指一定的政治统治体系为了维护其政治统治,通过一定的渠道将政治文化传授给社会成员的过程。”[4]格林斯坦认为:“政治社会化包括生活史上每一阶段中,正式的和非正式的、有意的和无计划的政治上社会态度的学习。这种政治学习不仅包括明显的政治学习,也包括影响政治行为意义上的非政治学习,如政治上社会态度的学习,及政治人格特征的学习等。”[5]詹姆斯·施瓦兹则把政治社会化看成是培养政治人的过程:“政治社会化是获得为扮演政治角色所必需的价值、规范、知识和技术。以上价值包括爱国心、信仰现存政府的合法性、民主的意识形态、信仰政府人员的合法权威、容忍少数人的看法、参与等。政治社会化的目标是创造…政治人?;那就是在心理上涉及政治决策的发展。”[6]理查德·布朗加特和玛格丽特·布朗加特则把政治社会化看成是“一个通过社会互动而形成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的过程”。[7] 国内的政治学家对此也提出了他们的看法,如黄甫生、刘凤健认为“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有意识地塑造其成员政治意识、培养其成员政治人格的过程。”[8]施雪华对此也作出了自己的界定,他认为“政治社会化是人们通过学习和接受一定的政治文化而获得政治属性,形成政治人格的过程,同时也是一定的政治文化传播的过程,是二者的有机统一。”[9]张关宏、胡雨春认为“政治社会化就是政治文化的形成、维持和改变的过程,也就是一个社会内政治取向模式的学习、传播、继承的过程。”[10] 从以上的见解可以看出,研究者视角和出发点的不同直接导致了对政治社会化解读的差异,而且差异还比较明显。大体而言,学界关于政治社会化的理解可以归纳为如下几个类型:第一,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政治文化的传播、维持与创新的过程。 第二,政治社会化是个体学习政治知识和政治技能,内化政治文化以适应政治角色的过程。 第三,政治社会化是政治体系利用政治文化塑造政治人的过程。 第四,政治社会化是培养政治人格的过程。 第五,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的代际传递方式。 二、现代西方政治学者的政治社会化研究综述 (一)现代西方政治学者的政治社会化研究综述 现代意义上的政治社会化研究是在20世纪初期开始的,其发源地是资本主义经济发达的美国。政治社会化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美国对公民教育问题的研究,其中移民同化和爱国主义是最主要的话题,这方面的成果大量出现在当时与教育相关的文献中。美

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特点及功能

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特点及功能⒍杨曦 (一)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特点 人是社会的动物,又是政治的动物。人的成长的过程,就是其融入社会的过程,是其社会化的过程,也是其逐步参与政治的过程,是其逐步政治化的过程。对于每一个社会成员来说,政治社会化是一个必然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政治人格的形成过程。社会成员在社会政治生活中,通过一定的途径和媒介,逐步获得政治知识,从而形成了特定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这种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总和共同构成一个人特定的政治人格。一个人政治人格的形成过程也就是其获得政治知识,形成特定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过程。二是政治能力的形成与提高过程。一个人政治能力的形成与提高是其通过不断地参与政治生活和政治实践活动而逐步获得的。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地参与政治生活,逐步认识各种政治现象、政治事件,逐步掌握各种政治生活规则,逐步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和政治生活技能,而这些都是通过人的政治社会化过程来实现的。由此可见,政治社会化是帮助社会成员融入社会、适应和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桥梁。在我国现阶段,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过程是大学生获得政治知识、形成政治人格、逐步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生活的过程,是提高大学生政治素质的基本途径。大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较多,文化层次较高,他们比一般的社会成员更关心国家大事,政治敏锐性也较强;但由于年龄和环境等因素的制约,也存在社会经验和政治经验不足等问题。因此,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过程除了具有一般社会群体政治社会化的普遍特征之外,还具有一些独特的特征。 1.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方向选择上的可塑性 大学生是社会群体中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接受学校教育的时间长,在知识层次、修养水平和综合能力等方面明显高于同龄青年群体。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已开始接触社会,接触和认识一些社会政治现象,具有一定的政治鉴别力,初步具备了选择政治社会化方向与内容的能力,开始把政治社会化与实现个人的政治理想结合起来。但是,另一方面,大学时期仍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其社会经验不足,政治意识不成熟,政治态度具有相对性和可变性,所以,在他们政治社会化方向的选择上容易摇摆,遇到政治生活的挫折也容易变换。因此,大学生在政治思想上具有可塑性。 这一方面增大了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但另一方面也为矫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方向上的偏差提供了有利条件。 2.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环境的校园群体性 环境对人们的成长起着非常大的影响,相似的环境会对大致相同的人群起着相似的影响,而且在一个知识层次、兴趣、爱好大致相同的人群中,人们之间相互影响。大学生活正是这样一个环境。相似的生活环境、文化层次、社会兴趣,一致的群体意识和群体归属感,使大学生对社会政治现象、政治问题的关注角度、关注程度具有相似性,他们对政治问题有更多的探讨机会,并且这种探讨常伴有理论上的寻求。同时,处于同学群体的较大影响下,极易受到同学群体的相互感染。大学校园把大量分散的有知识的青年集中为群体,必然使大学生群体的政治影响扩大化。在群体感染下,那些大学生容易接受的政治思想和政治行为方式极容易被迅速传递和相互强化。大学生活的群体性特点对大学生政治态度的改变和政治行为的走向有很大的影响。 3.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过程的主体自觉性和整体发展创新性 大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有了较大发展,进行理性选择的能力有了一定提高,对政治社会化的内容有一定的理性选择能力。同时,由于其特殊的社会地位,使大学生对政治社会化有较高的自觉性。因此,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大学生主体的理性选择在增强,主体的自我导向越来越起到关键作用。同时,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是在动态中发展变化的,表现出随着大学生的成长,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不完善到完善

新生代农民工政治社会化问题研究报告@

《新生代农民工政治社会化问题研究》的论文 政治与行政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09级2班罗蓉指导教师:黄祖军 目录 第1章导论 1.1研究背景 (4) 1.2研究意义 (5) 1.3文献综述 (7) 1.4概念界定 (9) 1.5研究方法 (10) 第2章新生代农名工政治社会化现状 2.1新生代农名工政治社会化的可喜方面 (11) 2.2新生代农名工政治社会化的消极方面 (13) 第3章影响新生代农民工政治社会化的原因分析 3.1政府政策方面的原因 (14) 3.2用人单位方面的原因 (14) 3.3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的原因 (15) 第4章进一步推进新生代农民工政治社会化的对策 4.1完善政府政策以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的政治社会化 (16) 4.2用人单位采取有效措施以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的政治社会化 (16) 4.3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自身素质 (17)

第5章结语 (17) 参考文献 (17) 致 (18)

摘要:近几年以来,随着中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迅速加快,新生代农民工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也越来越受到党和国家的关注,他们的政治社会化关系着国家的政治进程以及国家的繁荣和稳定。然而,现实来看,新生代农民工的政治社会化水平比较低,例如:政治认知水平不高,政治参与不够充分,政治信念不够坚定等。究其原因,既有政府政策方面的原因,也有用人单位方面的原因,还有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的原因。针对这几个原因,本文作者从政府政策、用人单位、农民工自身这几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意见和对策,来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的政治社会化。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政治社会化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With the rapid acceleration of China's industrialization, urbanization,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workasaspecial group of peopleismore and moretheconcernoftheparty and the state. Theirrelationswith thecountry's democraticpolitical processandthecountry'sprosperity andstabilityinpolitical socialization.However,arealisticpoint of view,thepolitical and sociallevelofthe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workersis relatively low,for example:thehighlevelofpolitical cognition,insufficientpolitical participation,andpolitical beliefsarenot strong enough.Thereasonsofthereason for bothgovernment policy,there arereasonsoftheemployer, as well asthe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for its own reasons.Forseveral reasons,theauthorsfrom the governmentpolicy,the employer,migrant

政府公信力文献综述2015.10.8

文献:反思与重构_网络舆情视域下地方政府公信力研究 地方政府公信力缺失的原因:基层权力监管机制缺失、决策和执政过程透明度低、依法行政意识薄弱、基层政府官员政治道德素质不高等等。 其中地方政府公信力下滑是改革开放以来公民意识觉醒的结果之一:改革开放以来现代西方政治理念赢得了社会精英、知识分子、大学生群体的普遍接受和认同,对于政府种种弊端予以强烈抨击,运用法律手段进行维权意识和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而且地方政府公信力下降是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产物之一:政治体制改革进程相对缓慢,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变革所带来的冲击,例如:拆迁问题。地方政府的公信力下降是体制改革变迁产生的结果,在网络时代,农村基层政权恶化,被推上舆论风尖,腐败、专权、黑社会化被揭发,地方政府的公信力遭到巨大的破坏 网络舆情对政府公信力的影响:1,“第五种权力”的崛起影响政治环境(第五种权力,一般是指以各种网络平台为载体的网民舆论和话语权):现实公众参与政治渠道有限,使得中国的互联网担负了过多的表达民意、缓解民愤的功能,大大促进了公共事件网络化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在不断改变着中国的社会政治现状。2,网络舆论的放大效应:大众舆论对网络公共事件非常敏感。容易形成与政府对立的意见。3,传统行政方式回应性的不足:在现实的政府行政过程中,地方政府在面对突发公共事件时,第一选择经常是隐瞒事实真相,不能做到阳光行政,甚至有时“撒谎”,民众对地方政府难以信任,造成信任危机。 公信力是政府赢得公众信任的能力,它取决于政府制度及政策制定过程的被认同程度、行政行为的纯度———公共性/公正性/公开性以及公务员群体在辖区民众心目中的整体形象等。地方政府公信力的衰减是处于加速转型期的中国社会显现出公民参政意识、民主意识增强而政府治理方式相对落后、制度相对匮乏之间矛盾的反应,是网络舆情的巨大力量、转型时期社会治理问题的暴露以及官民和谐关系的僵化变异的共同结果 文献:公共危机管理状态下地方政府公信力的重塑 政府公信力即政府依据自身信用所获得的社会公众的信任度1,是政府机构及其 工作人员通过展示政府的目的和通过实际作为赢得公民的普遍性信任而拥有的一种权威性资源。政府公信力也是政府合法性的一种具体体现。它通过政府履行其职责的一切行为反映出来, 是政府行政能力的客观结果,体现了政府工作的权威性、民主程度、服务程度以及法制建设程度, 反映了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和支持度。政府公信力涉及两个主体的行为。公众因政府的信用而信任政府, 而政府因被公众信任而树立信用。 政府公信力和公共危机管理的关系: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理念是否先进是政府公信力提升的前提,先进的危机管理理念更能获得公众对政府的信任。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制度是否合理是政府公信力提升的保证,并且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行为是否正当是影响政府公信力高低的关键。 政府公信力要以政府人员的具体行为和表现为行为结果的行政措施来体现, 在改革建设中,民众的民主意识和维权意识得到了提升,特别是互联网的普遍使用, 使信息的传播更加便捷和透明,环境的变化对地方政府公信力的形成和维护提出了新的挑战。 地方政府公信力下降的具体表现:1、危机管理理念落后、淡薄。正确的理念引导恰当的行为。2、政府职能不清晰,职能转变滞后。3、管理机制不完善。4、法律建设不健全。5、公务员素质有待提高。 1周红.政府公信力:服务型政府的基础[ 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6).

当前中国社会存在的几个问题及分析

当前中国社会存在的几个问题及分 析 改革开放以来,当代中国发生巨大变化,生产力提高,经济发展,综合国力增强,文化繁荣,人民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改善与提高,中国人民的建设事业取得空前的成就。但是,我国现阶段的社会发展是不均衡的,人口众多,地域辽阔,东西南北、城市农村的经济、文化差异较大,在社会改革转型过程中,社会现象较复杂,我们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挑战与问题。我们遇到哪些问题?我想围绕几个突出问题进行分析。 社会问题在各时代反映的内容各不相同,我个人觉得最突出的社会问题是:人口问题、生态环境问题、腐败问题。 人口问题是全球性最主要的社会问题之一,是当代许多社会问题的核心。虽然它在不同国家的具体表现各异,但其实质主要表现为人口再生产与物质资料再生产的失调,人口增长超过经济增长而出现人口过剩。以中国为例,当前社会生活和发展所遇到的种种问题,无一不直接地或间接地与巨大的人口压力相联系。首先,人口压力使社会在提供现有人口生活条件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遇到了难以克服的困难。突出表现为就业困难,住房紧张,粮食、燃料等生活必需品短缺。其次,人口压力造成消费与积累比例失调、生态环境严重破坏、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降低等。 强大的人口压力,城市工业的飞速发展,农村乡镇企业的迅猛崛起,引发了我国严重的生态平衡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生态环境问题突出表现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严重。它是社会运行和发展的重大障碍。预测未来社会问题的主要矛盾

将集中到生态环境上。如不及早解决,它将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破坏,甚至是全球性的、毁灭性的破坏。 可持续增长受到资源、能耗和环境的严重制约。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万元GDP的总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另外,污染物排放总量长期居高不下,远远超过环境自净能力。一些流域、城市的水和大气污染十分严重,部分地区的生态破坏程度还在加剧。有关测算结果显示,这些年来我国因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每年都在2800亿元以上。 改革开放中,中国经济得到巨大发展,但是我国目前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行政权力对经济的干预,造成了中国目前的官员腐败行为,其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人数也呈逐年上升趋势。腐败所造成的恶果是一言难尽的。造成国家财富的大量流失,充分认识官员腐败的危害性,有效的有针对性的开展反腐斗争,意义重大。 我国官员的腐败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我们可以借鉴国外成功做法,努力探讨中国特色惩治和预防腐败机制。此外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机制,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加大案件查处和司法打击力度是有效措施。 我国是人口大国,各种问题总是存在,但只要我们一起努力,总会找到解决措施,建设美好家园。 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 2013级阿卜来提

论政治社会化的一般过程

论政治社会化的一般过程 李元书杨海龙 内容提要政治社会化过程包括如下四个在逻辑顺序上递进的、连续统一的环节:一是政治信息传播,即政治共同体内各种政治社会化组织和群体以一定的方 式、渠道向社会成员传播各种政治文化信息的过程。二是政治观念内化,即社会个 体通过一系列的心理行为过程,加工、转化政治信息传播过程中所获得的政治信 息,完善政治人格、充实政治自我、更新政治观念的过程。三是政治态度演进。政 治社会化是政治态度产生的直接动因,政治态度的形成和改变与政治社会化是直 接同一的,政治态度的演进过程伴随政治社会化纵向发展的全过程。四是贯穿个 体一生的阶段性发展。由于社会个体的内在因素、政治社会化群体和组织以及社 会环境的变化,贯穿于人的一生的政治社会化过程将呈现出阶段性。上述四个环 节各自又可分为若干个彼此间内在相联的层次。 关键词政治社会化政治理论 传统观点认为,政治社会化过程包括个体纵向发展和整体纵向发展两个方面。前者是指政治态度的形成和改变过程;后者则把艾里克松的个体心理发展的阶段性变化视为贯穿人的一生的政治社会化。这种描述没有揭示出政治社会化过程的内在规律和两种过程之间的必然联系。我们认为,政治社会化过程包括政治信息传播、政治观念内化、政治态度演进和贯穿个体一生的阶段性发展四个层面,并按照其内在的逻辑顺序渐次递进,构成一个连续统一的动态发展过程。 一、政治信息传播 政治社会化过程首先是政治信息的传播过程,即政治共同体内的各种政治社会化组织和群体以一定的方式、渠道向社会成员传播政治知识、政治思想、政治价值规范和政治行为准则等政治文化信息的过程。政治社会化媒体是政治信息传播主体,对政治信息作出能动反映的社会个体则是这一过程的客体。所以,政治信息传播是社会化组织和群体之主体性和社会个体之客体性相互统一的过程。 政治信息传播活动是紧紧围绕着所传播的政治信息来展开的,社会组织和群体决定着政治信息传播的内容。政治机构是政治统治的专门组织,它们的政治传播活动是为统治者

政治社会化的本质及其功能_李朝祥

理论与现代化 THEORYANDMODERNIZATION2008-01Jan,2008 2008年第1期NO.1,2008 政治社会化理论研究即使在我国当下也不是什么时兴和前沿的事情了,但是从实践层面上看,政治社会化的效果仍有待于提高。在我国,公民的政治意识仍然不强,公民的有序政治参与程度仍然较低。因此,加强政治社会化问题研究,客观地揭示政治社会化的本质,全面分析政治社会化的功能,对于我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有着重要的推进作用。 一、政治社会化的内涵 我国学者普遍认为,政治社会化研究最早发轫于美国,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是一种着重研究人们怎样获取以社会政治文化为基本特征的政治信念、政治准则和政治价值,以及社会怎样实现其特有政治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的理论。 研究政治文化问题的学者们认为,政治文化作为政治心理、政治信仰、政治认识、政治理论等,这些是不能遗传的,任何人也不能把他自己所具有的政治文化通过生理途径传给他的下一代;一般来说,政治文 化都是后天得来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政治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对政治社会化概念进行了界定,其中较为经典的界定就是“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形成、维持和改变的过程”[1]。 实际上,政治社会化无非是指:一方面从社会成员个体的角度讲,政治社会化是一个人通过学习和实践获得有关政治体系的知识、价值、规则和规范的过程;通过这种学习和实践,一个自然的人转变成为一个具有一定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态度和政治倾向的社会政治人。另一方面,从社会整体的角度讲,政治社会化是一个社会将普遍的政治知识、价值、规则和规范等政治文化内容,通过适当的途径广泛传播的过程;通过这种传播,社会中人们所具有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态度和政治倾向传授给新一代社会成员。 二、政治社会化的本质 尽管西方政治社会化理论提出,为了保证研究的“纯客观性”和“精密性”,在研究中要保持“中立”、 “公 政治社会化的本质及其功能 李朝祥 摘要:政治社会化本质上是统治阶级主导的,传播主流政治文化的过程,根本目的在于实现和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政治社会化在改造旧的政治文化,传播、灌输和确立新的政治文化;推动社会政治化,维护和保持主流政治文化;整合亚文化,促进社会政治文化趋同主流政治文化;顺应社会政治变迁,实现主流政治文化的自我变更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政治社会化;本质;功能 中图分类号:D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02(2008)01-0031-04 作者简介:李朝祥(1965-),男,南京邮电大学社会科学系讲师、法学博士。邮编:210003

政治社会化

1 浅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下的大学生政治社会化 【摘要】大学生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他们对社会主流政治文化认同与否直接关系到自身的成长,关系到主流意识形态的维护、传播,进而关系到社会政治体系的运行。因此,以思想政治教育推进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顺利实现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目标,也是摆在理论工作者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本文立足于政治社会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试图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政治社会化功能的阐释,论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促进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政治社会化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政治社会化的概念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解析 在“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界定上,学术界存在的比较有影响的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念、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1]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方面。所以本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社会条件下,在一定历史时期一个国家或地区内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或政治集团,为了实现其政治目标和统治任务而进行的,以侧重于思想理论灌输为主的以政治教育为核心的,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等方面的综合性教育实践活动。 (二)政治社会化的概念解析 关于“政治社会化”这一概念,自1958年美国学者戴维·伊斯顿提出以来,有许多学者对其做出过界定。在伊斯顿的理论视野中,政治社会化是人们获得其政治倾向和行为模式的过程,是社会将知识、态度、规范、价值等政治取向从一代传到下一代的方式。阿尔蒙德和鲍威尔认为,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形成、维持和改变的过程。每个政治体系都有发挥政治社会化功能的结构,它们影响政治态度,灌输政治价值观念,把政治技能传授给公民和精英人物。格林斯坦则从狭1张耀灿,陈万柏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4页

政治社会化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https://www.360docs.net/doc/9d5698358.html, 政治社会化论文题目 一、最新政治社会化论文选题参考 1、政治社会化的动力机制 2、对当前拓展大学生政治社会化间接途径的思考 3、论少数民族的政治社会化 4、论国际政治社会化对国际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5、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特殊性分析 6、网络社会的青年政治社会化新范式 7、网络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影响与调控策略——基于浙江省高校的问卷调查 8、解构与重塑——网络社会的青年政治社会化新范式 9、影响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学校消极因素及其优化 10、美国“政治社会化”教育方法的启示 11、政治社会化与转型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12、基于政治参与视角的大学生政治社会化问题探析 13、国际政治社会化初探 14、社会转型期我国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特征 15、教化之道:传统中国的政治社会化路径析论 16、大众传媒在政治社会化中的作用 17、网络对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18、巩固与开拓:中国政治社会化的途径选择 19、政治社会化取向的美国公民教育

https://www.360docs.net/doc/9d5698358.html, 20、政治社会化与政治信仰重建 二、政治社会化论文题目大全 1、社交媒体与青少年的政治社会化:以微博自荐参选事件为例 2、试谈个体政治社会化的意义及过程 3、大学生心理、思想特点与政治社会化 4、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环境因素分析 5、中西政治社会化方法论之比较分析 6、未来公民的社会意识──北京地区中学生政治社会化状况调查 7、试论建国初期政治社会化的初步尝试与历史经验 8、论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实现途径 9、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障碍分析与对策 10、试论大学生政治社会化障碍及其克服 11、改进政治社会化方法塑造合格公民 12、论西北少数民族政治社会化及其运行机制 13、例论中越边境地区跨国婚姻子女的政治社会化 14、青年学生政治社会化面临的挑战与高校之对策 15、网络民族主义思潮对青年政治社会化的影响 16、青年组织与青年的政治社会化 17、政治社会化路径下农民工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实证分析 18、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及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启示 19、网络政治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影响 20、谈社会转型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影响

政治学考试试卷及答案

一、单向选择题 1、首次提出“政治文化”一词的是(C) A.亚里斯多德 B.马克思 C.阿尔蒙德 D. 伊斯顿 2、将政党划分为左翼、右翼、中间的分类标准是(B) A.政党的阶级属性 B.政党的意识形态倾向 C.政党是否掌握权力 D.政党是 否合法 3、实行议会君主制政体的典型国家是(B) A.美国 B.英国 C.法 国D.德国 4、《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一书的作者是(B) A.阿尔蒙德 B.亨廷顿 C.派 伊D.边尔 5、政治社会化过程的起点是(B) A.学校 B.家庭 C.传 媒D.社会 6、正式、有效和系统地进行政治社会化的场所是(B) A.家庭 B.学校 C.传 媒D.社会 7、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最有影响的关于国家起源的学说是(B) A.神权论 B.契约论 C.暴力论 D.有 机体论 8、党的领导的核心是(B) A.思想领导 B.组织领导政治领导D.经济领导 9、国家制定对外政策的目的是(A) A.实现国家的内外职能 B.实现社会团体的对外交往 C.实行侵略与扩张 D.实行国际主义 10、资产阶级思想家划分国家机关的原则是(C) A.分工原则 B.议行合一原则 C.分权原则 D.民主集中制原则 11、认为“人类是天生的政治动物”的命题是由下列哪一个政治家提出的(B) A.柏拉图 B.亚力士多德 C.奥古斯丁 D.色诺芬 12、米勒蒂在《性别政治》中将政治界定为(A) A.权力结构的关系,在些架构下,其团体的人受到另一个团体的控制 B.政治界定为一种公共生活或公共事物 C.政治界定为“价值的权威性分配” D.政治就是“权术”、“统治术”、“权谋” 13、首次提出法律的目的是合理安排公共幸福,这根源于人的本性,但究其本质它仍是上帝的意志的体现的观点的人是(B) A.奥古斯丁 B.阿奎那 C.斯宾诺莎 D.霍布斯 14、马基雅维利的国家学说是基于什么理论(A) A.人性恶 B.人性善 C.人无所谓善恶 D.进化论 15、17世纪中后期,提出最符合人的自由的最自然的制度是民主政体,但要格外注意民众的冲动情绪的学者是(B) A.格劳休斯 B.斯宾诺莎 C.霍布斯 D.卢梭 16、斯宾塞政治思想的核心(D) A.有限度的社会主义 B.天赋权利论、社会契约论以及自然法理论

思想政治教育的论文 国内外研究现状 比较方向

“政治教育”对于任何国家来说都是一个敏感词汇,因此国内外都鲜有专门提出以“政治教育”为研究目的的著作。但事实上,对于政治教育的研究,国内外学者其实早以涉及,只是没有明确提出,很多国家关于政治教育的研究始于政治社会化问题的研究。 一、国外研究现状 西方国家研究政治社会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界50、60年代。1958年,美国学者戴维?伊斯顿和罗伯特?海斯首次发表了有关政治社会化的研究论文--《政治水浒研究中的若干问题》。1959年,海曼在《政治社会化:政治行为之心理研究》中首次系统阐述了政治社会化理论。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美、英、意等国陆续出版了一大批相关著作,政治社会化和政治教育的研究开始走向国际化。 关于政治教育,从来都是避而不谈,十分隐晦,美国在1982—1987六年的时间里,政治行为方面的研究文章经统计只有寥寥几篇:在所统计的125期主要政治期刊中,过于这方面的研究文章只有14篇可以称作是论述政治教育问题的。出现这种情况,有很多的原因。其一,政治科学研究的重心与兴趣转移。其二,政治学研究的实证方法,侧重技术手段,忽视价值评价,因而导致研究结果的出入和失真。例如,早期对政治教育的研究认为,公民青少年期的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并不强烈,也不定型,它对成年期的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没有什么影响,所以就没有研究的价值和必要。其三,这个阶段的研究在公民权利与义务关系方面失衡。在对待个人与国家的关系问题上,片中了公民的个人权利,忽略了公民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对公民的民族情感和爱国主义的研究也不够深入。 近年来,在国外发表和传播的关于政治教育的论著主要有:《社会化过程》(Bugenthal and Goodnow, 2000)、《美国应募入伍人员的军事态度》(Bachman, 2000)、《中学生的社区服务:公民疾患的医治?》(Niemi, 2000)、《服务学习与政治社会化》(Owen, 2000)、《性别角色社会化对福利政策形成的潜在影响》(Taylor, 2000)、《父母与同级群体的环境滴儿童道德推理发展的影响》(Walker, 2000)、《大众行动的个体根源:性别、平等与政治参与》(Burns, 2001)、 《趋向于民享与民有的科学:运用发展科学促进公民社会》、(Learner, 2001)、《在政治差异分界线上促进沟通:大众传媒的作用》(Mutz, 2001)、《28个国家的公民与教育:14岁期间的公民支持与参与》(Torney—Purta, 2001)等。该领域的学术论文,在美国出版的《政治学文摘》、《社会学文摘》、《心理学文摘》等期刊上均有反映。至于其他国家的研究也十分活跃,比如德国。 德国关于政治教育研究的历史是相对来说较早的了,并且长期受到美、英、法等国学者和研究机构的重视。“联邦德国是少有的政治家、学者和其他专家都普遍关注政治教育的国家。”德国的政治教育发展是十分成熟的,研究学者众多,研究成果也很丰富。从19实际末期至今,涌现出了一大批蜚声国内外的政治教育学者,代表人物有德国公民教育的先驱凯兴斯泰纳(Georg Kerschensteiner, 1854—1932),文化教育学派的杰出代表李特(Theodor Litt, 1880—1962)和普斯朗格(Eduard Spranger, 1882—1963);当代政治教育家赫尔曼?基泽克(Hermann Giesecke, 1932--)等,他们的研究集中在政治教育基本原理、政治社会化理论、政治教学法、政治教育史等诸多方面。因为语言因素,这些德国政治教育家的很多文献著作没有被翻译成中文,这也就成为制约我国学者研究德国政治教育的一大障碍。 其他欧美国家也有大批研究政治教育的专家学者及其著作:克劳森和凯里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