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研究】论唐代的和亲政策及其影响

【历史研究】论唐代的和亲政策及其影响
【历史研究】论唐代的和亲政策及其影响

【历史研究】论唐代的和亲政策及其影响

摘要:唐王朝为了加强各民族间的联系,促进边疆地区的开发,制定并实施了一整套和亲政策。在唐代289年间,唐王朝与突厥,回纥,吐蕃,奚,契丹,宁远,南诏八个族(国)共计和亲28次(其中一次未获成功),为唐朝的稳定和繁荣起了较大的作用。唐朝实施的和亲政策,具有主动性、开放性和进步性的特点,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民族关系和亲政策作用影响

Abstract: The Tang dynasty in order to strengthen the relation between various national, promotes the border area development, formulated and has implemented the one whole set policy of peace-making marriages. In the Tang Dynasty during 289 years, the Tang dynasty and Tujue, Huihe, Turfan, Xi, Qidan, Ningyuan, the Nanzhao eight races (country) total 28 time (one is unsuccessful), was stable for the Tang Dynasty and prosperously played the major role. The Tang Dynasty implements the policy of peace-making marriages, has the initiative, openness and the progress characteristic, has had the profound influence in the history.

Key Words: Ethnic relations ConnectionsThroughMarriages

policy Impact

“和亲”亦称“和藩”,从西汉到清代,至少有150余次。自司马迁在《史记》中写了“和亲”以后,历代史书都留下了关于“和亲”的记载。历代史家对于和亲众说纷坛,褒贬不一。许多人认为是一种羁縻政策,是统治阶级的一种权宜之计。事实上,和亲政策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特点,是不能一概而论的。本文拟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对唐代的和亲政策进行具体的探讨,希望通过探讨加深对“和亲”问题的认识。

一、唐代和亲政策的演变

1、唐代和亲政策的渊源

陈寅恪说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1。李唐王朝带有鲜卑族的血统,夷夏观念淡薄,其统治思想儒释道并行,因此对于少数民族能以

开放的态度,一视同仁。李渊曾说:“胡越一家,自古未之有也”2。唐太宗也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3公平的民族政策使唐代和亲不同于以往朝代。唐代的和亲政策是在多民族一统,各民族平等的思想指导下提出的。

2、唐代和亲政策的形成

唐代和亲政策初始于唐高祖李渊。李渊在太原起兵时,曾经想以和亲为手段向突厥借兵。以增强自己的军事实力。《资治通鉴》卷184记载恭帝义宁元年(公元617年)六月:刘文静劝李渊与突厥交结,资其士马以益兵势。“渊从之,自为手启,卑词厚礼,遗始毕可汗,云,‘欲大举义兵,远迎主上,复与突厥和亲,如开皇之时。若能与我俱南,愿勿侵暴百姓,若但和亲,坐受宝库,亦唯可汗所择。”3而在开国之初李渊就提出了“安人静俗”的施政方针,实行积极的民族政策来维护国家的巩固。

3、唐代和亲政策的发展

在李世民统治的22年,唐王朝与少数民族首领和亲达7次之多,和亲政策得到很大发展。对于和亲,唐太宗有其独特的思想,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唐太宗就和亲问题曾对他的官僚说:“北狄世为寇乱,今薛延陀倔强,须早为之所。朕熟思之,惟有二策:选徒十万,击而虏之,涤除凶丑,百年无患,此一策也。若随其来请,结以婚姻,缓辔羁縻,亦足三十年安静,此亦一策也。”4还说:“朕为苍生父母,苟克利之,岂惜一女”。5通过和亲以后的姻缘关系,以达到稳定边防的政治目的,和亲不同于武力扩张,可见,唐统治者的和亲思想根本上还是为其政治服务的。

二、唐代和亲政策的实施情况

1、唐代前期的和亲

李渊在太原起兵时,曾以借兵为目的结交突厥始毕可汗,他派襄武郡公李琛与太常卿郑元俦带着“女妓遗突厥始毕可汗,以结和亲。”6通过这次和亲,突厥始毕可汗牌特勒康鞘利率领500名士兵。200匹战马援助李渊,李渊高兴得说:“天其假我此胡,以成王业也”7这也是唐朝和亲的最早纪录。而在唐朝建立之后,东突厥兴起,其势力大到武德七年唐高祖打算迁都,以避颉利之锋芒。因此,唐初期的和亲政策,都是围绕着如何消灭东突厥这一战略目标制定的,这一点在李渊与臣下的谈话中说得非常明白。公元622年,西突厥统叶护可汗遣使向唐求婚,

“高祖谓近臣曰‘西突厥与我悬远,急疾不相得力,今求婚,其计安在?’封德彝对曰‘当今之务,莫曰远交而近攻,正可权许其婚,以威北狄。待之数年后,中国盛全,徐思其宜’”。8武德五年,西突厥求婚,唐高祖答应和亲,后因为东突厥作梗而未成行,但是笼络西突厥,以打击东突厥,是唐初“远交近攻”政策的实质,而和亲只是一种政治手段。

唐太宗时期,唐王朝出现了国力强盛、四夷咸服的大好局面,即后人所称的“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抛弃了自古帝王皆贵中华贱夷狄的民族偏见,认为“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华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9在唐太宗执政的时期,唐王朝共有七次和亲。而其目的各不相同,按照和亲目的的不同,共分为五种类型(1)以安抚为目的的和亲,与东突厥阿史那忠及阿史那社尔的和亲即属于此。(2)为操纵对方,巩固边防而进行的和亲,与吐谷浑的和亲即属于此。(3)为和平共处而进行的和亲,与吐蕃和亲属于此种类型。(4)为瓦解少数民族政权而实施的和亲,例如与薛延陀的和亲。(5)为奖赏战功而进行的和亲,如与契苾何力和执思失力的和亲。唐太宗时期的和亲,不是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一味的委曲求全,妥协退让,受制于人的消极应对政策,而是一种目光长远,胸襟开阔的相对主动地建设性措施,他能够审时度势的根据实际情况,作出果断决策,且效果显著,如与吐蕃的和亲,唐刚建立时,与吐蕃相互不熟。贞观八年(公元625年),松赞干布派使者到唐,向唐太宗求婚。由于对吐蕃不熟悉,唐太宗没有答应。吐蕃使者回去后向松赞干布汇报说:“初至大国,待我甚厚,许嫁公主。会吐谷浑王入朝,有相离间,由是礼薄,遂不许嫁。”10松赞干布大怒,公开威胁要求和亲。经过一番较量,唐太宗也认识到加强联系的必要性,遂同意和亲。文成公主入藏后,唐蕃之间,“数十年间,一方安静”11。

唐太宗的和亲政策为武则天、唐玄宗继承,然而到了玄宗时物质财富虽然丰富,但是由于府兵制逐渐遭到破坏,唐失去了武力统治边疆的充足力量,而武则天统治时期兴盛的后突厥和高丽,此时对于唐王朝形成了巨大的威胁,为了边境的安宁,唐先后遣固安县主,东光公主,宜芳公主嫁与奚国酋长;以永乐公主,静乐公主,东华公主,燕郡公主嫁与契丹首领,企图使它们臣服于唐,这就形成了唐玄宗时期唐王朝的和亲高峰,然而由于边将安禄山等为了邀功,滥杀无辜,激成祸患,天宝四年(745年),“契丹及奚酋长各杀公主,举部落叛”12,和亲目的并没有达到。

2、唐代后期的和亲

唐代后期的和亲多集中在安史之乱爆发到唐穆宗执政的这一时期。而按照和亲次数分,与回纥的和亲为这一时期的主要和亲活动,和亲公主达到了七位之多。这时候的唐王朝已经没有了原来的强大实力,国家日益衰败,大国威风不再。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安史之乱”发生,唐肃宗借回纥兵镇压叛乱。至德元年(756)年,唐肃宗封葛勒可汗之妹为毗伽公主。葛勒可汗在平叛叛军的过

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乾元元年(758年),回纥向唐请婚,肃宗遂以宁国公主许嫁,而宁国公主也成为实际嫁到少数民族中去的第一位皇女,开了皇帝亲生女儿和亲的先例。

唐代和亲政策的作用和影响

1、政治方面的影响

和亲对于唐以及唐朝时期的少数民族政权的政治策略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建中四年(784),唐蕃盟约中说,唐与吐蕃‘代为婚姻,固结邻好,安危同体’13。和亲对政治的影响力可见一斑。唐太宗曾说:“北狄风俗,多出内政,亦即生子,则我外孙,不侵中国,断可知矣,以此而言,边境足得三十年来无事”14。通过和亲之后的血缘关系,以达到其稳定边防的政治目的。和亲之策,不同于武力扩张,“实为天下幸甚”15。作为一个封建统治者,唐太宗对待周围民族的方略是“使其权弱势分,易为羁制。”16他的包括“和亲”在内的一切决策,都是围绕着这一方略进行的,“外示优崇,实欲分其势也”17。

2、经济方面的影响

和亲一方面是公主的出塞,另一方面则是财物的相互赠送。在和亲过程,财物交易额非常大。如唐太宗拟将新兴公主嫁与薛延陀首领夷男时,曾“征夷男备亲迎之礼。”于是夷男便“税诸部羊马以为聘礼”。但是,“夷男先无府藏,调敛其国,往返且万里,即涉沙,无水草,羊马多死,遂后期。太宗于是停幸灵州。既而其聘羊马来至,所耗将半。议者以为夷狄不可礼仪畜,若聘财未至而与之婚,或轻中国,当须要其备礼,于是下诏拒其婚。”19夷男需要“税诸部”和“调敛其国”,说明需要的“聘礼”数目是相当惊人的。而作为唐王朝来说,出嫁公主的“婚资”也是惊人的。《旧唐书》记载,唐朝时候每出嫁一位公主仅礼费就要500万贯。在正常的年份下,唐朝政府是可以承受的。但是到了安史之乱后,政府的负担过重,无力承受,最后导致婚资太高而拖延婚期。元和八年(813年)礼部尚书李绛提出了筹集出嫁公主婚资的办法:“我三分天下赋,以一事边。今东南大县岁赋二十缗,以一县赋为婚赀。”圣历元年(698年),默啜可汗在要求与唐和亲的同时,向唐索取农具3000具,谷种10万和铁数十万斤。而据《册府元龟》卷999《外臣部.互市》记载,开元十五年(727年)唐玄宗在宴请突厥酋长时,“仍许于朔方军西受降城为互市之所”。可见唐与突厥的互市传统一直延续下来,并对双方的经济产生重要的影响。唐太宗曾说:“昔国家与突厥和亲,华夷安逸,甲兵休息,国家买突厥羊马,突厥受国家缯帛,彼此丰给。”20而在《全唐文》卷990中也记载突厥毗伽可汗在《谢婚表》中的话,他说:“自谴

使入朝已来,甚好和同,一无虚诳。蕃汉百姓,皆得一处养畜资生,种田力作。”可见和亲对于经济尤其是安定的生产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3、文化交流方面的影响

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之间,在文化意识,社会形态,生活习惯以及价值取向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和亲政策的推行,给了双方一个相互认识,相互学习的机会。随着双方文化交流的加强,对于后世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据《隋书.音乐志下》记载,康国乐“起自周武帝聘北狄为后,得其所获西戎伎”。又据《旧唐书.音乐志二》记载“周武帝聘虏(突厥)女为后,西域诸国来滕,于是龟兹、疏勒、安国、康国之乐,大聚长安。胡儿令羯人胡智通教习,颇杂以新声。”这些音乐及乐器在隋唐时已经大盛。到了唐代,和亲在文化交流方面的影响更加突出。如默啜可汗曾扬言带兵“助立”李氏,说明突厥受中原宗法制度影响很深。交河公主曾向安西督护宣教,说明宗教文化受到了和亲公主的影响。文成公主入藏以后,积极推广中原的先进科技。她向吐蕃人传授汉族的耕作方法,使粮食产量不断提高;她令汉族工匠在落水处为藏民安置水磨,节省了大量的劳动力;她教会藏族妇女纺织和刺绣,使吐蕃家庭手工业得到迅速发展;吐蕃原来没有文字,文成公主入藏后劝松赞干布创造文字以适应社会文化的发展,于是松赞干布派人到克什米尔学习,按照藏语特点,造出拼音文字。唐与回鹘的和亲中,宗教文化的影响特别突出。《新唐书.回鹘传》记载:“始回鹘至中国,常参以九姓胡,往往留京师至千人,居赀殖产甚厚。”《册府元龟.和亲部二》记载:“(元和)十二年,回鹘又遣默尼僧寺等八人至,……以摩尼尝为回鹘信奉……长庆元年五月丙申,回鹘都督、宰相、公主、摩尼等五百七十三人入朝迎公主。”摩尼教徒在唐朝的建寺活动也比较频繁。如摩尼教传至回鹘后,深受回鹘可汗信仰,摩尼教徒便凭借回鹘的势力,要挟唐朝为之建寺。大历三年(768年),他们在长安和洛阳建大云光明寺;大历六年(771年),回鹘又要求在荆、扬、洪、越等州建大云光明寺。

4、风俗习惯方面的影响

从和亲到迎娶,和亲使和亲双方对于对方的风俗习惯有所接触以致改变。以文成公主为例。文成公主入藏后,“恶(吐蕃)国人赭面,弄赞下令国中禁之”。吐蕃人原以“毡帐而居”,穿毡裘衣,在文成公主的影响下,松赞干布带头除去吐蕃服装,改穿汉装。后人描述当时情景“服改毡裘,语兼中夏,明习汉法,睹衣冠之仪。”21直到现在,在西藏地方还保留着许多唐代汉族的生活风俗和习惯22可见其影响之深远。回纥的迎亲使者少则几百人,多则上千人,他们往往在丰州、振武、太原和长安停留一段时间,对唐朝的风俗习惯耳濡目染,无意识中就受到了影响。由于来往使者多住在城市和城镇之中,对于唐朝的建筑风格及其建筑结构有一定的认识,以至回纥出现了“筑宫殿以居”的情况。而回纥的贵妇人、公主以及参与迎亲的大臣,对于唐朝的刺绣和化妆颇感兴趣,在回纥内部也出现了效法汉族妇女的装饰。安史之乱后,回纥在唐京师者大都衣着汉族的服装。

当然影响是相互的,少数民族的风俗对于汉朝也有影响。如吐蕃的赭面和堆鬓就传入了长安,白居易《时世妆》诗云:“元和妆梳君记取,鬓堆面赭非华风。”突厥的习惯对中原人也有影响。据《资治通鉴》卷196记载,唐太宗的太子承乾“作八尺铜炉,六隔大鼎,募亡奴盗民间马牛,亲临烹煮,与所幸厮役共食之。又好突厥语及其服饰,选左右貌类突厥者五人为一落,辫发羊裘而牧羊,作五狼头纛及幡旗,设穹庐,太子自处其中,敛羊而烹之,抽佩刀割肉相啖。又尝谓左右曰:‘我试做可汗死,汝曹效其丧仪’因僵卧于地,众悉号哭,跨马环走,临其身,剺面,良久,太欻起,曰:‘一朝有天下,当率数万骑猎于金城西,然后解发为突厥,委身思摩,若当一射,不为人后矣。”身为一朝太子,如此疯狂的模仿突厥的生活习俗,除了与其自身性格豪放有关,突厥习俗对于唐朝人的影响也可见一斑。而据《旧唐书.外戚传》记载,被武则天派去与突厥和亲的武廷秀回到长安后,常唱突厥歌曲,跳突厥舞蹈,说突厥语。而在唐与奚和亲后,奚车也传入了长安,一度取代了当时流行的车舆。

5、和亲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和

唐与少数民族的和亲,影响到了其他各阶级的通婚和交往,唐代嫁于回纥的公主及宗女等,除了宁国公主,太和公主后来被迫回到中原外,其他几位连同随嫁的众多男女,基本都被回纥融合。毗伽公主嫁于李承案,回纥酋长成宗之孙与李靖曾孙成婚后,也逐渐融入到汉族当中。据《新唐书》卷217《回鹘传》载,在和亲影响下,“会昌三年(843年),以回纥四位王子为首的部族降唐,唐武宗赐名“温没斯为李思忠封右金吾大将军,爵怀化郡王;阿历枝赐名李思贞,爵宁边郡公;习勿啜赐名李思义,爵昌化郡公;乌罗斯赐名李思礼,爵宁朔郡公……”

总之,和亲制度作为一项政治制度,从其一出现就处于一个褒贬不一的状况,然而从大方向来说,和亲有利于文化的传播,经济的交流,更为重要的是,它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增进民族感情,有利于民族团结。这也是和亲带来的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2】刘昫:《旧唐书》卷1,《高祖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资治通鉴》卷198,唐纪一

【4】司马光:《资治通鉴》卷195,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

【5】《旧唐书》卷199下,《北狄.铁勒传》。

【6】《旧唐书》卷199下,《北狄.铁勒传》。

【7】《旧唐书》卷60《宗室.襄武王琛传》。

【8】温大雅:《大唐创业起居注》卷2。

【9】《旧唐书》卷194下《突厥传》下。

【10】《资治通鉴》卷197,贞观十八年十二月。

【11】《旧唐书》卷196《吐蕃传》。

【12】《旧唐书》卷196《吐蕃传》。

【13】《旧唐书》卷196下《吐蕃传》下。

【14】《旧唐书》卷198《吐蕃传》。

【15】《贞观政要》卷9《征伐》。

【16】《贞观政要》卷9《征伐》。

【17】《资治通鉴》卷193,贞观四年。

【18】《册府元龟》卷964,贞观十年三月诏。

【19】李有义:《藏族人民和汉族人民的传统友谊》,《光明日报》1956年4月20日。

【20】《旧唐书》卷199《铁勒传》。

【21】《全唐文》卷281《请止四夷入侍疏》。

【22】《全唐文》卷281《请止四夷入侍疏》。

【23】J.K Fatrbank and Kwang-Ching Liu:《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New York: Cambridge Press,1980

论文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 因农产品流通研究涉及环节众多、需要从多角度、多方位着手、综合探究, 单凭某一种理论视角无法洞察所有,所以本文采用了多学科相交叉的方法、应用了新制度经济学、现代产业经济学等学科理论、并结合图形和案例等工具对农产品流通模式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具体方法如下: (1 )文献研究法 主要体现在该文的文献综述部分,通过对先辈研究成果的大量阅读、整理、 归纳,了解了迄今为止有关的研究范围、研究角度、研究方法、研究成果以及未覆盖的研究方面和未深化的研究分支,以上都对本篇论文的研究内容起了指导作用。 (2 )逻辑推演法 本文是以“依据现实背景和文献查阅基础上提出命题一对中国农产品流通 模式的现状分析和与国外模式的比较下找出问题所在--引进相关理论创新农 产品流通模式--提出有效政策建议”的逻辑结构框架展开的研究,符合命题的 内在逻辑关系。 (3 )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 本文解释了农产品价格上涨的一个重要原因--流通成本过高;阐述了我国 现有农产品流通模式对生产者(农民)和消费者(市民)造成的影响;分析了 影响农产品流通成本的制度因素和市场因素。以上结合相应的统计数据和分析工具都回答了经济学中“是什么”的问题,也正是实证分析的体现。除此之外, 本文还致力于创新一个适用中国的农产品流通的新模式并最后给出相应的政 策建议,这也是回答了经济学中“应该是什么”的问题一正是规范分析的所在。

5 (4)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 文章在探索创新农产品流通新模式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有定性分析,包括 从现有模式到创新模式的改进分析、创新模式的可行性分析等,还需要收集大量数据、实例作为论据,对新模式的合理性进行评估的定量分析。 (5)多种学科相交叉的方法 前面己经提到:本文引入了新制度经济学的交易费用理论和现代产业经济 学的SCP范式来分别针对如何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和如何构建农产品流通新模式做了研究,并且,本文相关研究也应用到了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因此,各种学科在此再也不能独自发挥功效了。

(完整版)课题研究方法

课题研究的基本程序 一、研究的准备 1.确定选题 研究选题的确定包括研究内容与研究样式这两个方面。研究内容的切入点一定要小,不能太过宽泛,如果切入点很大,文章会变得泛泛而谈,就不能行之有效地解决相应的问题,研究内容的确定可以从教学大纲、教材、学习策略、课堂话语、教学方法等小的切入点入手,以小见大,从一个小的点来展开,这样研究会更有针对性、有效性。 好选题的基本标志为有价值、有创新。有价值体现在具有理论指导意义,同时也具有实践意义。研究内容的确定可以从教学大纲、教材、学习策略、课堂话语、教学方法等小的切入点入手,以小见大,从一个小的点来展开,这样研究会更有针对性、有效性。在教师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阅读能力如何提高?怎样有效运用多媒体?怎样增加英语课堂中的语言互动?此外还包括一些热点现实话题,例如:新课程标准、评价制度改革、任务型教学、教材评价、自主性学习、课程教学与素质教育、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等。 有创新体现在理论新、视角新、对象新和方法新,“理论新”可以从二语习得理论(语言学途径、认知学途径、社会学途径)、社会语言学分支理论、交际语言教学理论、跨文化交际理论、社会互动理论等入手;“视角新”可以从教师教学的角度和学习者

的角度这两个方面入手,教师(教学)行为如:教师提问(或反馈)方式、教师情感教学策略、教师课堂交际能力、教学活动的选择、课堂组织形式的选择、教师角色等。学习者的角度可以选择像情感因素包括焦虑、性格,认知因素包括智力、学习风格、学习策略这些方面入手。 其次是研究样式的确定,研究样式的选择要符合科学性、可行性和实用性这三个原则。研究样式分为“写文章”与“做研究”两种,“写文章”是一种重理论轻实际的哲学思辨或者综述评论,它更多的是基于一些已有的理论基础进行评论或者提出改进的意见。“做研究”则是以实际的数据为支撑,经过大量的数据分析和思考,得出具有现实意义的可供参考的有效对策。“做研究”包括描写研究和实验研究两种,描写研究是对研究对象就某一研究项目在过去和现在反应出的不同状态的对比研究,比如“浅析阳光体育的实施对中学生身体素质的意义”这一选题,研究对象为中学生,对比的内容为阳光体育项目实施前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与现阶段实施后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的对比,研究是基于大量的实验数据进行的一系列探究与思考。实验研究是就某一个理论基础,提出两种不同的理论假设,然后选取实验对象进行实验,从而根据实验结果进行的一系列探究与思考。 选题的方向来源于研究者长期关注、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献阅读中受到启发的问题、从教育部课题中派生出的子课题以及已经完成课题基础上产生的后续性课题。此外,选题的确定一

建筑历史研究方法论

建筑历史研究方法初探 吴梓林 (湖南大学2013级建筑学院 S1304W1033) 前言 建筑的古代遗存是非常有限的,迄今发现保存的最早的中国木构建筑不过建于唐代,在此之前的建筑史料主要源于地下和古人的记录,但即使是相对完整保留下来的建筑遗存在百年之内不重修的可能性已经很小,岁月沧桑中其存在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何从支离破碎的历史碎片中还原历史的真相?如何超越感官的极限梦回远古? 让我们从建筑史研究中寻找答案。中国建筑史的研究方法林林总总、气象万千。笔者尝试将中国建筑史的典型研究方法大致分为如下几种类型:考古学式研究、历史学式研究、图像学式研究及解释学式研究四种类型。 考古学式的研究 以土木材料的中国古代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具有很多突出的特殊性。其遗址与世界上很多的砖、石建筑体系不同,往往只保存夯土部件和少量残砖、断瓦、碎石之类,原来大量的木构岁造成的形体一般不复存在,几乎不存在像埃及、希腊、罗马上千年的古建筑遗存那样,尽管残破还任然伫立着列柱、梁、枋和墙体。中国的古建筑遗迹,基本上都是土中埋藏的一些土而已。这就极大地增加了建筑考古的难度。在西方,建筑考古学的问题并不突出,而在中国,则是一项非常必要的特殊考古学分支学科。 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普通考古学为了获得古代器物,往往着重于古墓葬的发掘。随葬器物是研究古代社会历史的实物史料,它所提供的信息是文献所不能代替的,自然是非常宝贵的。而在实际工作中,重视墓葬的考古发掘,往往是因为它遗存的随葬品可以充实博物馆的陈列。这显然是片面的观点,因而被学界讥讽为“挖宝的思想”。基于挖宝的思想,当然对于很少伴生器物、而且也搬不到博物馆里去的建筑遗址,不会感到兴趣了。另外,不论是建筑还是聚落、城市的遗址,对于它们的认识和研究,需要很多普通考古学以外的专门知识,这也是一般田野发掘对遗址无意问津的原因。反映在发掘简报和报告中,对于建筑遗迹往往是一带而过,附图也是示意性的,很难作为研究的依据。这个问题,近年来已有明显的改善,对遗址的发掘和复原研究,日益被重视起来。遗址反映了古代人居环境,它所揭示的信息是墓葬不可能提供的。 对于建筑史学来说,建筑考古学也是非常重要的。“要认识已经灭亡的动物物种和身体组织,研究遗骨的构造是重要的;要判别已经灭亡的经济社会形态,研究劳动手段的遗物,有相同的重要性。”依同理,要了解早已废毁了的古代建筑形制及其发展的历史,考察其遗址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以古代遗迹、遗物为对象的考古学,就成了建筑史学极为密切的毗邻学科,甚至可以说,二者的内容

从研究方法的角度分析建筑师石上纯也的探索之路

从研究方法的角度分析建筑师石上纯也的探索之路 发表时间:2018-04-05T15:43:21.520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31期作者:王健[导读] 本文试从研究方法的角度对石上纯也的建筑观及建筑实践作品做出分析,阐述其建筑理念的形成与建筑创作的累进。 华南理工大学 510641 摘要:日本现代主义建筑设计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初期包括风格派、包豪斯派和勒?柯布西耶派这三股源流。从1945年开始,迈出了走向盛期现代主义的步伐。1975年以后,建筑风格从单纯学习西方转向东西方之间的融合,一大批六、七十年代建筑师开始反思民族性在建筑中的抽象体现。于是建筑师们开始挖掘日本传统美学,试图将建筑与艺术结合起来,“超平”这一概念也开始在建筑中广泛体现,并受到国际广泛的认可。石上纯也便是日本“超平”建筑师中的一员。本文试从研究方法的角度对石上纯也的建筑观及建筑实践作品做出分析,阐述其建筑理念的形成与建筑创作的累进,以期对当代国内建筑理论的探索有所裨益。关键词:石上纯也归纳法演绎法 1、生平简介 石上纯也,日本建筑师,于东京艺术大学取得建筑硕士学位之后,2000~ 2004年任职于妹岛和世建筑没计事务所,2004年始独立,成立石上纯也建筑设计事务所。 石上纯也是个极为与众不同的建筑创作家,虽然到目前为止其建筑作品并不多,但是其跨界于艺术与建筑之间的创作手法及其惊艳的效果令人耳目一新。日本建筑评论权威——五十岚太郎将石上纯也誉为日本前卫建筑家(Pioneer)一脉,亦即继菊竹清训、伊东丰雄、妹岛和世之后的代表人物。 2、主要研究方法 石上纯也既是日本现代“超平”建筑发展大潮的代表人物,也是继承人物。“超平”理论在实践过程中总结出的几个关键词:去等级、反功能、模糊内外,是众多日本“超平”建筑师对日本民族性的建筑表现的共同归纳。而对于以石上纯也为代表的一代继承人物,对此归纳结果的个人演绎便成为他们的前进方向。石上纯也以归纳出的“超平”建筑的共性为理论基础,借自身的各项实验性实践项目,逐渐演绎出了个人的四个创作关键词:“非物质性”、“狭窄与宽广”、“超巨大空间物件”、“外部与内部”。丰富和发展了日本“超平”建筑的创作内涵。 2.1、实验法 石上纯也在发掘“超平”建筑的创作理念过程中,设计了大量的实验性作品,这些作品不仅自身具备先锋性实验性,其由设想到设计成型的过程也是经过多次实验性设计实现的。实验性作品打破传统功能组织模式和空间组织模式,因此要想以一种合理的姿态面世,就需要不断的实验来验证和实现其合理性。 神奈川工科大学KAIT工房是石上纯也实验性作品的代表作,它是作为一所大学校园再开发项目的一部分建造的。作为服务设施,学生们无论何时都可以自由进入工房,在其中进行自己的创新设计工作。 建筑高一层,为单一整体空间,建筑面积约2000㎡。立面全为玻璃幕墙,没有任何抗震墙,也没有支撑梁,建筑物完全依靠各种不同截面尺寸的细柱支撑。整个建筑的实验性就在于这些细柱之上,细柱不仅数量多达305根,并且截面尺寸或角度也无一相同。细柱的位置也舍弃了传统使用的矩阵排列方式,而是采取不规则分布。更为不同的是,这些细柱的结构作用也非传统的受压立柱,305根柱子当中有四十二根作为压力构件承受垂直载重,而其他两百六十三根则作为拉力构件。 对于一般人而言,KAIT工房可能只是个大大的玻璃盒加上散乱的柱位,然后塞了不同的空间配置罢了,但其实石上纯也为了使细柱的位置、细柱的截面尺寸和角度、细柱的受压和受拉,与它们会限定出怎样的空间两大矛盾点能够统筹解决,而进行了大量的实验性设计来试验和验证,石上纯也花了三年的时间在研究用细柱要限定出的每个空间的用途、大小,仔细地排列每个柱子的位置,以手画、CAD方式探讨各种可能性,制作了超过一千个模型。所以在不知情的人眼中那些看似随机放置的柱子,其实它们围塑出来的两百九十个四边形都是建筑师经过实验性设计审慎思考探究的结果。 以细柱作为分隔空间的元素,于是建筑里各个空间不需要严格的定义和约束,于是使用者能够自由地在建筑里选择自己需要的空间。而在此结构方案和空间方案下形成的建筑形象轻巧透明,可以说是一座建筑,也可以将其视为景观的延伸,结构的美转化为宛如树林般的景致。 总而言之,这是一个集功能模式创新、空间组织创新、结构方案创新、建筑形象创新的优秀实验性作品。 2.2、演绎法 “超平”建筑师在实践中归纳出的一个创作关键词是“模糊内外”,这是消除室内外界限、室内外相互融合的创作理念和方向。石上纯也将这一“一般性”的“超平”理论,演绎出了自己对于室内与室外关系的理解。这在其作品威尼斯双年展日本馆中有最直接的体现。 对于表达室内外交融的理念,超平建筑师“一般”的设计思路和手法是通过轻薄透明的建筑界面来消除室内外的视线阻隔,以此达到室内外界限的消融。石上纯也以此为基础,演绎出了“Extreme Nature”(极度自然)的设计理念。他的想法是:摒弃一般人对于建筑作为“物”的惯性定义,建筑不再拥有具体物体明确的质感,也就不再与场地内的其他元素存在等级关系,原本作为一种二元论的“室内、室外”关系也不复存在,以此实现室内外的无差统一。 石上纯也不把室外环境视为建筑的他者,而将室内与室外同样作为“环境之存在”。他将威尼斯双年展日本馆的内部完全净空,而在馆外围做了4个1:1的真实营造物件——温室,温室内非常巨细靡遗地配植各种植物,温室自身作为展品。这打破了传统展览模式下以图画或小比例模型进行室内展览的形式,以此刻意地将内部与外部空间暧昧化。这是消除室内与室外之间主从关系的第一个层次。同时,在植物学者大场秀章的协助之下,在整个场地中进行大量的植物栽培,使整个馆进一步消隐在场地之中,塑造出了宛如置身于公园中的风景。这是消除构筑物与植物之间主从关系的第二个层次。最后,在室外置放家具,让人仿佛置身于室内。建筑与展品之间尺度等级关系的模糊、建筑与植物之间配比等级关系的模糊、建筑与家具之间空间等级关系的模糊,多重颠覆与模糊,创造出了让人得以感知的植物、建筑、家具、地形与环境等所有事物同等级、同时存在的场域。在这种场域下,室内与室外实现了完全的交融。 3、总结与启发

材料研究方法期末复习资料(不错)

材料研究方法复习 X射线,SEM(扫描电子显微镜),TA,DTA,DSC,TG,红外,拉曼 1.X射线的本质是什么?是谁首先发现了X射线,谁揭示了X射线的本质? 本质是一种波长很短的电磁波,其波长介于0.01-1000A。1895年由德国物理学家伦琴首先发现了X射线,1912年由德国物理学家laue揭示了X射线本质。 2.试计算波长0.071nm(Mo-Kα)和0.154A(Cu-Kα)的X射线束,其频率和每个量子的能量? E=hν=hc/λ 3.试述连续X射线谱与特征X射线谱产生的机理 连续X射线谱:从阴极发出的电子经高压加速到达阳极靶材时,由于单位时间内到达的电子数目极大,而且达到靶材的时间和条件各不相同,并且大多数电子要经过多次碰撞,能量逐步损失掉,因而出现连续变化的波长谱。 特征X射线谱: 从阴极发出的电子在高压加速后,如果电子的能量足够大而将阳极靶原子中内层电子击出留下空位,原子中其他层电子就会跃迁以填补该空位,同时将多余的能量以X射线光子的形式释放出来,结果得到具有固定能量,频率或固定波长的特征X射线。 4. 连续X射线谱强度随管电压、管电流和阳极材料原子序数的变化规律? 发生管中的总光子数(即连续X射线的强度)与: 1 阳极原子数Z成正比; 2 与灯丝电流i成正比; 3 与电压V二次方成正比: I 正比于i Z V2 可见,连续X射线的总能量随管电流、阳极靶原子序数和管电压的增加而增大 5. Kα线和Kβ线相比,谁的波长短?谁的强度高?

Kβ线比Kα线的波长短,强度弱 6.实验中选择X射线管以及滤波片的原则是什么?已知一个以Fe为主要成分的样品,试选择合适的X射线管和合适的滤波片? 实验中选择X射线管要避免样品强烈吸收入射X射线产生荧光幅射,对分析结果产生干扰。必须根据所测样品的化学成分选用不同靶材的X射线管。 其选择原则是: Z靶≤Z样品+1 应当避免使用比样品中的主元素的原子序数大2-6(尤其是2)的材料作靶材。 滤波片材料选择规律是: Z靶<40时: Z滤=Z靶-1 Z靶>40时: Z滤=Z靶-2 例如: 铁为主的样品,选用Co或Fe靶,不选用Ni或Cu靶;对应滤波片选择Mn 7. X射线与物质的如何相互作用的,产生那些物理现象? X射线与物质的作用是通过X射线光子与物质的电子相互碰撞而实现的。 与物质作用后会产生X射线的散射(弹性散射和非弹性散射),X射线的吸收,光电效应与荧光辐射等现象 8. X射线强度衰减规律是什么?质量吸收系数的计算? X射线通过整个物质厚度的衰减规律: I/I0 = exp(-μx) 式中I/I0称为X射线穿透系数,I/I0 <1。I/I0愈小,表示x射线被衰减的程度愈大。μ为线性吸收系数 μm表示,μm=μ/ρ 如果材料中含多种元素,则μm=Σμmi w i其中w i为质量分数 9.下列哪些晶面属于[111]晶带? (111)、(3 21)、(231)、(211)、(101)、(101)、(133),(-1-10),(1-12), (1- 32),(0-11),(212),为什么?

研究方法及步骤

研究方法及步骤 【摘要】本文从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入手,介绍了研究的路径、研究的分析方法,以及研究的设计与步骤。作者强调论文写作应该反映研究过程,遵循科学的分析方法和步骤。作者对论文写作中涉及的主要方法与步骤进行了介绍和分析,特别是针对传统的研究思维模式进行了反思,剖析了研究生论文写作中的问题,为研究生的论文写作勾画出了一个研究过程的框架。 【关键字】研究方法研究步骤定量分析定性分析论文写作步骤 ThesisWriting:ResearchMethodologiesandProcedures JianWang ProfessorofInternationalbusiness UniversityofInternationalBusinessandEconomics(UIBE) ABSTRACT:Thispaperbeginswithscientificresearchcycleconcept,introd ucesresearchapproaches,analysismethods,researchdesignandprocedures.Th eauthoremphasizestheimportanceofmethodologiesandprocedures,whichshoul https://www.360docs.net/doc/9d7153098.html,paredwithnormalscientificresear chmethodologiesandprocedures,theauthorrethinkstheChinesetraditionalis sue-orientedresearchapproachbypointingoutitsambiguityandignoranceofme thodologiesandprocedures.Thepapercanprovideaguidanceandframeworkforgr aduatestudentsdoingresearchwhilecompletingtheirthesiswritings. KEYWORDS:researchmethodology,researchprocedures,quantitativemetho ds,qualitativemethods,thesiswritingprocedures 论文写作中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步骤 一、研究的循环思维方式 二、研究的路径 三、研究的分析方法 四、研究过程的设计与步骤 五、对传统研究思维模式的再思考 在我们指导研究生写论文的过程中,甚至于我们自己从事课题研究时,不禁让我们思考一系列有关研究的基本问题。例如,我们为什么要写论文?我们为什么要做研究?在我们探讨论文写作的过程中,我们是为了完成论文本身的写作,还是完成一个研究过程?写论文与做研究之间有什么联系与区别?如果论文写作应该反映一个研究过程,那么研究过程应该是什么样的?我们用什么样的方法进行研究?我们发现这些问题的解决,对指导研究生的论文写作有非常大的帮助。因此,本文就以我个人在从事教学课题研究和指导研究生完成论文中总结的一些有关研究方法与研究步骤的问题与大家交流共享。欢迎大家参与讨论。 一、研究的循环思维方式 世界上无论哪个领域都存在许多未知的事物,也存在着许多未知的规律。我们研究者的主要任务就是要不断地从大量的事实中总结规律,将之上升到可以指导实践的理论。然而理论也并不是绝对的真理,它也要在实践中不断地被修正,因此,就会有人对理论的前提和内容进行质疑,并提出新的猜想和新的思维。新的猜想和新的思维又要在实践中进行验证,从而发展和完善理论体系。我们探求未知事物及其规律就需要有研究的过程。这个过程,我们称之为研究的循环思维方式(ResearchCycle)。用概念模型来表述就是[1]: Facts—Theory—Speculation

历史研究方法有哪些

历史研究方法有哪些 历史研究方法有哪些 几种常用的课题研究方法 开展课题研究,尤其在填写项目申请书时,都会涉及到研究方法的问题。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课题研究方法,供大家参考。 1、观察法。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对研究对象进行系统的、连续的观察,并做出准确、具体、详尽的记录,以便全面掌握材料,正确理解研究对象。 2、文献法。通过阅读有关图书、资料和文件,全面掌握所需材料,以利研究工作。查阅的文件资料最好是第一手材料,如果是第二手材料,必须鉴别其真伪后才选用。 3、调查法。通过访问、发问卷、开调查会、测验等方式去收集反映研究现象的材料。必要时可同历史研究法、实验法等配合使用。 4、统计法。通过观察、测验、调查、实验,把得到的大量数据材料进行统计分类,求出数量分析结果,用于支持研究。 5、历史研究法。通过对人类历史上发生过的历史现象进行分析研究,吸其精华,探索事物发展的规律性,用于指导今天的研究。 6、比较法。对某类研究现象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不同社会背景情况下的不同表现,进行比较研究,以揭示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或特殊性。 7、实验法。在人工控制情况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研究现 象的变化和结果,并分类记录下来。它能使观察、记录更为精密,便于弄清每一条件对研究对象所产生的影响,保证研究工作的准确性。 8、个案研究法。对单一的人或事进行深入具体的研究,然后再作比较,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个案可以是典型的,也可以是非典型的,但要达到一定数量,才有说服力。 历史研究法课程心得 杜宝宗 1、赵恒老师关于历史研究法的论述 在课堂上赵老师关于历史研究法谈到了以下几点: 首先,关于论文的选题,赵老师谈到,论文题目必须有自己的见解,看到题目自己最起码有自己独立成型的思维,确定题目是最基本的也是最关键的,因为只有对一个选题发自内心的喜欢和热衷,才会一心一意、尽心尽力地去努力,另外,确

材料研究方法简单总结

XRD: ●所有的衍射峰都有一定的宽度是因为:1.晶体不是严格的晶体;2.X射线不是严格的单 色光;3.仪器设计造成。 ●XRD用途:1.精确测定晶胞参数——可反映晶体内部成分、受力状态等的变化,可用 于鉴别固溶体类型、测量固溶度、测定物质的真实密度等等。 2.物相定性分析——各衍射峰的角度位置所确定的晶面间距d以及它们的相对强度I/Io 是物质的固有特性。因而呢过用于五物相分析。 3.物相的(半)定量分析——外标法(物相数=2);内标法(物相数>2);基体冲洗法(修 正了内标法由于引入参比物导致的误差) 4.纳米物质平均粒度分析——当粒度小于200nm的时候,衍射线会发生宽化(相干散射 的不完全所致),测定待测样品的衍射峰的半高宽和标准物质的衍射峰的半高宽,用公式即可以得出纳米颗粒的平均粒度。 电镜: 电镜的缺陷:其实际分辨率达不到理论值 原因:电磁透镜存在像差(几何像差和色差) 几何像差:由透镜磁场几何形状上的缺陷而造成的,包括球差和像散。 球差:由于电磁透镜中心区域和边缘区域磁场强度的差异,从而造成对电子会聚能力不 同而造成的。 像散:由于透镜的磁场轴向不对称所引起的一种像差。 色差:由于成像电子的能量或波长不同而引起的一种像差。 像差的存在使同一物点散射的具有不同能量的电子经透镜后不再会聚于一点,而是在像 面上形成一漫射圆斑。 ●透射电镜(TEM):1.观察水泥及其原料颗粒表面及聚集体的状态,揭示水泥熟料的微 细结构,研究水泥浆体的断面结构,观察其水化产物、未水化产物及孔的大小、形状和分布 2.黏土矿物的形态和结晶习性对陶瓷至关重要,可用TEM观察陶瓷的显微结构、点阵 缺陷和畸变。 3.TEM广泛应用于金相分析和金属断口分析。 4.TEM可以观察高分子粒子的形状、大小及分布。 ●扫描电镜(SEM):用于形貌分析(观察粉体表面形貌、材料断面、材料表面形貌)●电子探针(EPMA 配合波谱仪或能谱仪使用):主要用于材料表面层成分的定性和定 量分析 能谱仪(EDS) 优点:1.分析速度快;2.灵敏度高;3.谱线重复性好 缺点:1.能量分辨率低,峰背比低;2.使用条件苛刻 波谱仪(WDS) 优点:波长分辨率高 缺点:1.为了有足够的色散率,聚焦圆半径需足够大。导致X射线光子收集率低,使其对X射线利用率低 2.X光经衍射后,强度损失大,难以在低束流和低激发强度下使用 热分析 具体的研究内容有:熔化、凝固、升华、蒸发、吸附、解吸、裂解、氧化还原、相图制

科研课题的开题论证与研究方法()

研究主要思路 系列1: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包括视角、方法、途径、目的),重要观点。 基层的学习需求是我国远程教育的一个最大市场,从我国目前县域基层远程教育机构的主要的三种机构(一为基层广播电视大学(分校或工作站),二为高校设置于基层的“学习中心”,三为类似于中央电大奥鹏远程教育中心国家级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在基层下设的学习中心)在教学服务支持运作模式上的特点分析入手,分析比较其在学习中心实施教学服务支持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面的不同情况,分析各自在远程教育发展的不同阶段的优势和不足,最后,提出一种现阶段可行、规范和高效的县域基层远程教育教学服务支持模式。 本项目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采用的研究试验方法,可考虑从现有数据分析入手(不同院校对学习中心的要求不同,学习中心、基层电大和高校独立设立的学习中心对学生监管的力度也各有不同),结合曲江奥鹏学习中心、曲江电大教学及高校独立设立的学习中心在管理和教学支持服务上的一些特点,采用文献调研、对比实验分析法,程义。分析学生的入学率、首次选课率、成绩及格率、续选课续交费率、学生沉淀率、学生流失率、学生退学率、学生毕业率、学生学习支持服务满意率等几个关键信息指标,同时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开展远程教育学生的抽样调查,样本种类和数量应尽可能涵盖范围广一些,可采用网上填写或纸介问卷相结合的方式,主要针对学生对基层远程教育机构的教学支持服务活动的各项内容的需求为基准出发点进行调研。 通过个案研究法,利用论坛的发帖积分统计功能,留言板记录采集相关课程活动频率,跟踪某一特定个体学习者的活动情况(如在线学习时间,发贴量,对新贴的参与度),对一个课程教师对学习者的教学服务支持(回贴率,及时性,引导的有效性,学生的满意度等)采样数据,进行分析研究。通过一系列的信息的采集方式,及时了解跟踪掌握学员的个性化的学习效果与教师支持服务的关系的情况。 系列2: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包括视角、方法、途径、目的),重要观点。 二、立项依据和预期目标 2. 本项目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以及预期成果 从分析学习者的个性需求入手,应用现代化网络技术手段,实现教学模式由传统的组班教学为主,个体学习指导为辅到个体学习指导为主,以课程专业组班教学为辅的教学模式的转变,通过对传统教育模式下教师的角色特点和网络教育环境下对其专业结构的要求的分析,从传统的师资对其素质要求的在组班教学模式下的合理性论述,再到网络教育教学环境下,教师专业素质呈现从初期的不适应,通过研究分析和反思,制定相应措施并付诸实践,不断循环上升,到后期的逐步适应,自身专业素质不管是从纵度(某一专业或者课程)还是从横度(某一专业或者课程与相近专业和课程联系),都得到较好的发展。研究内容是寻求服务于学习者个性化的有效促进基层

论考古学与历史研究

论考古学与历史研究 近代考古学传入中国,虽然只有不足百年的历史,但它使传统历史学中单靠文字叙史的历史得以改变,传统的治史观念受到严重的冲击,考古学以其独特的叙史语言体系和方法在史学研究中担当着“重建史前史”和“证经补史”的重任,极大地开拓了传统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和视野,促进了历史研究的进展。以田野调查、发掘为特征的近代考古学,因资料的可靠性与特殊性,其史料价值与传世文物相比有很大不同,特别是与仅以文献史料为研究对象相比较,它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使人耳目一新,为历史研究注入了新鲜的活力,考古学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更为清楚地显现出来。近年来,随着考古学和自然科技发展,大量的科学技术手段被应用于考古学科,高科技含量的新兴分支学科蓬勃发展,考古遗存中越来越多的关于人类行为和文化变迁的信息正逐步地被认识,考古学正以它独特的学科特性逐步地向人们提供了包括政治、经济、贸易、交通、商业、宗教等物质和精神范畴的历史文化信息,在新时期历史研究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考古学与历史学的关系 考古学的定义,在全世界范围内虽然至今没有统一的标准,但其概念本身的内涵是随着考古学科的发展而有一个历史演变的过程,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考古学发展的方向。夏鼐先生认为:“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来研究人类古代情况的一门科学。”[1] 而在今天西方考古学界却普遍认为,考古学的理论和实践是要从残缺不全的材料中,用间接方法去发现无法观察到的人类行为[2]。西方考古学界理论权威炊格尔指出,无论是考古记录还是物质遗存,如果不与人类行为相联系就根本无法了解它们。这也是考古学唯一可以与其他学科相沟通的方面[3]。实际上,中西方在考古学概念上的分歧是与考古学产生的理论背景密切相关的,但无论如何,有着史学倾向和人类学理解下的考古学概念最终可以统一于“人类行为”或“社会过程”,因此考古学研究要做到“以物透人”。考古学的研究范围包括物质层面和精神领域。夏鼐曾指出,考古学“所要恢复的古代人类历史是要包括各个方面,不限于物质文化。考古学可以通过物质遗存的研究以了解古代社会的结构和演化,即所谓…社会考古学?,和美术观念和宗教信仰等精神文化的历史”[1]。俞伟超也指出,考古学研究中应当注意精神领域的问题[4] (pp. 137~142)。 历史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历史学指历史科学,它的资料来源既有文献史料,也有实物资料;狭义历史学专指在近代考古学产生以前延续下来的传统方法,是以传世文献为出发点来复原人类社会历史的,或称为文献历史学。 考古学与历史学的关系,似乎是一个非常简单、甚至是一个无需讨论的问题。但对于二者关系的认识,还存在着理解上的片面甚至是认识上的偏见。有人认为考古学是为历史研究提供实物资料的,好像考古学只是发现实物资料的一个手段,掩盖了历史研究的内容。对于二者的关系,夏鼐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明确指出。他认为,虽然考古学和历史学“同是以恢复人类历史的本来面目为目标,是历史科学(广义历史学)的两个主要的组成部分,犹如车子的两轮,飞鸟的两翼,不可偏废,但是二者是历史科学中两个关系密切而各自独立的部门”[1]。在这里,夏鼐先生明确了历史科学的概念,也进一步强调了考古学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至今仍有指导意义。 长期以来,考古学与历史学形成了明显的学科隔阂,对历史学科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对此,朱凤瀚先生曾撰专文对二者关系做了全面恰当的评述,值得深思[5]。文章认为,从研究对象和研究目标来看,现代考古学本质上仍当归入人文科学,亦即广义历史学中。关于考古学与狭义历史学的关系,朱先生从学术界争论较多的夏史与夏文化问题入手,重点讨论了原史考古学与狭义历史学的关系,“作为原史考古学的一种探索,将有可信性内核的文献史料同考古调查与发掘资料结合,得出带有探索性质的学术见解,应该是可行的”,而“中国的历史考古学必然会与以研究文献资料(以及各种古文字资料)为主的历史学(含历史文献学)形成特别密切的关系,二者构成了研究历史时代的历史科学的双翼”。可见,考古学不管从取得实物资料的过程还是对实物资料的分析整理,以及对所反映的古代社会问题的分析讨论,是考古学研究过程的不同阶段。考古学最基本的特质就是以调查发掘获得的实物资料作为基本研究对象,而文献历史学是以文献资料为基本研究的对象;同时二者有着明显不同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所以考古学应该是与文献史学相并立的独立学科,有着自己的学科特性。但二者在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上又有共同之处,无论考古

从研究方法论的角度分析硕士论文

对《一位初中英语教师实施差异教学的个案研究》的评述 ——从研究方法论的角度对付海妮分硕士论文的评介 摘要:本文运用研究方法论的相关理论及方法分析付海妮的“一位初中英语教师实施差异教学的个案研究”一文。这篇论文在个案研究上设计、访谈资料分类及分析上做的较好,但是如果适当结合定量设计将更加突出研究的目的,并对其他教师有更好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研究方法差异教学 研究生毕业论文的撰写对很多学生而言无疑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要完成一篇好的论文,我们需要好的题材和视角,运用科学合理的研究方法。本文将以付海妮的“一位初中英语教师实施差异教学的个案研究”一文为例运用研究方法论的有关理论与方法从研究对象的选取,研究设计、研究方法方面分析此篇论文。 一.文献综述 1.近年来对差异教学的研究概述。 随着社会多元化发展要求人才多样化,国家在人才培养上的更侧重于满足学生不同学习的需要,实施差异教学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产生。 “差异教学”是指在班集体教学中立足于学生个性的差异,满足学生个别学习的需要,以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的教学。由此可见个体差异性是决定教学差异的基础,教育学理论中对个体性差异作出如下界定:个体性差异是根据学生在认知能力、情感差别、意志动向等方面存在的不同,表现出来的一种相对稳定而又不同于他人的特有的心理或生理上的特点;个体差异也称为个体差别、个性差异。初中英语教学中,个体差异原则是因材施教、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依据,也是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 《英语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英语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由于学生现有的语言基础以及学习能力、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不同,初中英语课程的教学设计不但要符合大部分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还要考虑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只有尊重学生的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才能真正实现面向全体学生。《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尊重个体差异,既不能机械地用统一的标准来要求每个学生,也不能强迫学生学习单一的学习材料的要求,在英语课程实施过程中人们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在新课标英语教学中,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个体差异性教学,其目的不是消灭差异,而是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只有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有差异的学生实施不同的教学,促进学生个体差异性的发展,才能大面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教师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不考虑新教材的特点,时间一长就会追成“好学生吃不饱,差学生艰不上”的局面.针对这种现状,我们教师就应该调整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及时实施差异教学,使好学生发挥优势,差学生能跟上,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生整体学习成绩.教育是为国家培养大量人才的教学活动,作为学生来讲,每位坐在教室里接受教育的学生都是平等的,享有受教育的机会也是均等的。对待学生,教师应该一视同仁。如何去平等的关注每位学生,怎样进行差异教学,一直是国内外教师、教育者关心的教育课题,初中英语差异教学的现状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在《教学过程最优化——一般教学论方面》一书中提到:“教学过程最优化是在全面考虑教学规律、原则、现代教学的形式和方法、该教学系统的特征以及外部条件的基础上,为了使过程从既定标准看来发挥最有效的(即最优的)作用而组织的教学。进入初中的学生,因家庭背景、智力水平、生活经历各有不同,英语学习基础参差不齐,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两

现代材料研究方法知识点总结

一、X 射线谱(连续和特征)X 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 1、吸收限及其应用 定义:吸收系数发生突变的波长 激发K 系荧光辐射,光子的能量至少等于激出一个K 层电子所作的功W k h νk = Wk= hc/λk 只有 ν > νk 才能产生光电效应。 所以: λk 从激发荧光辐射角度称为激发限。从吸收角度看称为吸收限。 吸收限λk 的应用 (1)滤波片的选择 主要目的去除k β 原理:选择滤波片物质的λk 介于λ k α 和λk β之间。即Z 滤=Z 靶-1(Z 靶<40) Z 滤=Z 靶-2 (Z 靶>40) (2)阳极靶的选择 (1) Z 靶< Z 试样 (2) 自动滤波 Z 靶= Z 试样+1 或 +2 (3) Z 靶>> Z 试样最忌Z 靶+1或+2=Z 试样 2、X 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产生那些信息。 X 射线通过物质,一部分被散射,一部分被吸收,一部分透射。 3、衰减公式I=I 0e -μm ρH 1、衰减公式 相对衰减: μ:线衰减系数负号厚度↑ I ↓ 积分: 为穿透系数 2、衰减系数 1) 线衰减系数 I :单位时间通过单位面积的能量 μ的物理意义:通过单位体积的相对衰减。 2) 质量衰减系数 X 射线的衰减与物质的密度有关,因此每克物质引起的相对衰减为 μ/ρ= μm H H m e I I ρμ-=0 3) 复杂物质的衰减系数 w :重量百分比 μm = w 1μm1+ w 2 μm2 + w 3 μm3 +….+ w n μmn 4) μm 与λ、Z 的关系 μm ≈k λ3Z 3 λ<λk 时k=0.007 λ>λk 时 k=0.009 二、晶体学内容 7种晶系、倒易点阵。 晶系 点阵常数间的关系和特点 实例 三斜 单斜 斜方(正交) 正方 立方 六方 菱方 a ≠ b ≠c,α≠β≠γ≠90° a ≠b ≠c,α=β=90°≠γ(第一种) α=γ=90°≠β二种 a ≠b ≠c,α=β=γ=90° a=b ≠c α=β=γ=90° a=b=c α=β=γ=90° a=b ≠c α=β=90γ=120 a=b=c α=β=γ≠ 90° K2CrO7 β-S CaSO 42H 2O Fe 3C TiO 2 NaCl Ni-As Sb,Bi 倒易点阵的定义 若正点阵的基矢为a 、b 、c 。如果假设有一点阵其基矢为a*、b*、c*。两种基矢间存在如下关系: a*·a = b*·b = c*·c =1 a*·b = a*·c = b*·a =b*·c =c*·a =c*·b =0 则称基矢a*、b*、c*所确定的点阵为基矢a 、b 、c 所确定的点阵的倒易点阵。 倒易点阵也可用另一数学公式表达: 晶体点阵中晶包体积为 v =c·(a ?b) 因为:c*·c = 1= v/v 所以:c*·c = c·(a ?b)/v 即:c* =(a ?b)/v 同理:a* =(b ? c)/v b* =(c ? a)/v 任意倒易矢量 g=ha*+kb*+lc*必然垂直于正点阵中的(hkl )面。 证明:g·AB =g·(OB-OA)=[ha*+kb*+lc*]·(b/k - a/h)=0 所以 g 垂直AB 同理:g 垂直BC 和CA 所以 g 垂直于(hkl )面。 晶带、晶带轴、晶带面。 dx I dI I I I x x x dx x x ∝=-+dx I dI μ-=??-=H I I dx I dI H 00μH H H e I I H I I μμ-=?-=00 ln H H e I I μ-=0Idx dI -=μ

艺术史研究方法

西方艺术史研究方法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风格分析法、图像学、情境分析。 λ风格分析法 1. 根据西方学者夏皮罗的定义,“风格”的表述包括三部分:形式要素或主题,形式关系及特质。形式要素与主题对表现是相当重要的,但关键是连接各种要素的方式决定了风格。风格分析主要关注的几个层次,手法或技法、母题零件、母题、结构、整体特征。其中,技法、母体零件和母题都是形式因素的范畴,而它主要关注的部分是个别与整体的相互关系、作品整体的构图和特征。 2. 沃尔夫林与李格尔的“形式分析体系”,通过视觉观察,对艺术中风格发展的解释,提出了经典的五对风格语汇,即“线性”与“图绘性”,“平面”与“后退”,“封锁形式”与“开放形式”,“多样性”与“综合性”,“相对清晰”与“绝对清晰”。在这套理论体系中,常涉及作品的所用材质及其作为一个实体的形式要素,如线条、块面、画面等方面,与种族、文化、历史无关。他将关注点只放在作品本身,回避了艺术的经济和社会的问题,将作品的形式特征视为解决一般艺术作品的专门方法。 缺点:风格分析法过于局限在艺术品本身的形式,而忽略当时社会的背景,将研究的范围限定在变化无穷的艺术风格中。故沃尔夫林又被称为“形式主义者”。 λ图像志与图像学 图像志(Iconography)这个术语是由希腊语的eikon(图像)和graphein(书写)这两个词派生出来的。因此,从字面上解释,图像志的意思就是“图像书写”或“图像描述”。而在这里,图像志首要和最重要的目标是确定艺术作品中描绘的是什么,并且揭示和解释艺术家想要表达的深层意义。其次,图像志要关注的是追索艺术家所使用的直接和间接材料——包括文献资料的和视觉的资源。最后,图像志进一步的研究范围是调查某些特定图画的主题,特别是这些主题在不同时代的历史中的传统、发展和具体的内涵。 图像学(Iconology)现在已经被看作是图像研究的第四阶段的一个任务。它的哲学依据是黑格尔的历史决定论。它是用来揭示视觉艺术中主题和题材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历史的背景。根据这个背景,图像学可以解释为什么一个艺术家或赞助人在一个特定的地点和时间选择某一种特定的主题,并且用一种特定的方式加以表现。图像学的调查集中在社会历史(而不是艺术的历史)对艺术作品的影响上,以及艺术家可能没有意识到,然而实际上却产生的价值上。图像学研究者试图展现社会发展是如何被反映在视觉艺术中的。 在图像学看来,艺术是时代精神的体现,风格的产生和变化也完全由时代精神决定。这也是黑格尔的历史决定论的核心。故在这个基础上建立起的图像学研究,它围绕着母题的识别和内容的解释,最终要回到社会文化依托的时代和民族精神上来。波普尔在《通过知识获得解放》一书中写到: 图像学研究取决于我们有能力感知特定的时期或社会环境中什么是可能的,什么是不可能的。潘诺夫斯基等学者把图像学理解为一门以历史——解释学为基础进行论证的科学。它在寻求艺术与社会的结构关联,是探索社会背景的一个极端形式。 λ情境分析 贡布里希、卡尔?波普尔提出的情境分析法认为,艺术家的创作总是处于艺术与社会的二元张力之中,因而艺术品只有在其原本的历史关系中才能显示出其意义,对艺术品的理解要放置在其所处的历史情境下分析才具有意义。它力图阐明个人与其情境之间的关系,揭示出情境中的各种因素是怎样促成个人创作的具体性和独特性。 作为一种历史理解的理论,“情境分析”的客观性在于:它不是依据某种理论先行设定答案,

语言赏析的角度和方法

语言赏析的角度和方法 一、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和训练,学生初步掌握语言赏析的方法和技巧。 二、教学重点: 掌握五个欣赏的角度,准确运用答题套路。 三、教学难点: 不同的语言类型运用不同的赏析套路。 四、教学过程: (一)从用词的角度赏析 赏析文学作品中优美、精彩、富有表现力的句子可以从词语的角度来分析,一般可从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成语等入手。(动词能准确地抓住事物的动态;形容词能生动传神地刻画出所要描写对象的状态;副词则强调了所要描写事物的特点;叠词则增添语言的音韵美。特别要注意词语感情色彩发生变化的词语。)对这些关键性词语的赏析准确、到位了,也就完成了对句子的语言赏析。 例1: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的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赏析:本句用“扫”、“露”、“支”“撒”、“系”、“牵”、“看”、“拉”、“罩”等动词,准确而生动地描绘出雪地捕鸟的全过程,也写出了儿童捕鸟时兴奋、惊喜之情,乐在其中。

例2:魏巍《我的老师》:“我用儿童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我们的意思。” 赏析:这句话“狡猾”一词,原意是形容人很不老实,文中是“调皮,机灵”的意思,(贬义褒用),表现了一个孩子对老师的机敏观察和自以为把握了老师心理状态的得意心理。 答题格式:。。。。。。词表现了(揭示了、突出了)。。。。。。准确或生动或形象或富有情趣。。。。。。 (二)从修辞角度赏析 基本格式:修辞手法+内容+效果(表意效果和语言效果) 赏析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可以从修辞方法的角度来分析,一般找出文章中的比喻句、排比句、拟人句、对偶句、反问句、反复句、夸张句、设问句等,体味其作用。答题时一般要紧紧扣住各种修辞手法的作用,但答题时还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写,否则就会很空泛的。 (1)比喻句作用:使被描写的人、物、理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或描绘)了。。。。。。(对象)的。。。。。。特点。) (2)拟人句作用:突出形象特点,表达感情色彩,使语言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点。) (3)排比句作用:增强语势、加强语气、突出语意,有一气呵成之感,增强感染力。(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