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研究方法有哪些

历史研究方法有哪些
历史研究方法有哪些

历史研究方法有哪些

历史研究方法有哪些

几种常用得课题研究方法

开展课题研究,尤其在填写项目申请书时,都会涉及到研究方法得问题。下面介绍几种常用得课题研究方法,供大家参考。

1、观察法。研究者按照一定得目得与计划,对研究对象进行系统得、连续得观察,并做出准确、具体、详尽得记录,以便全面掌握材料,正确理解研究对象。

2、文献法。通过阅读有关图书、资料与文件,全面掌握所需材料,以利研究工作。查阅得文件资料最好就是第一手材料,如果就是第二手材料,必须鉴别其真伪后才选用。

3、调查法。通过访问、发问卷、开调查会、测验等方式去收集反映研究现象得材料。必要时可同历史研究法、实验法等配合使用。

4、统计法。通过观察、测验、调查、实验,把得到得大量数据材料进行统计分类,求出数量分析结果,用于支持研究。

5、历史研究法。通过对人类历史上发生过得历史现象进行分析研究,吸其精华,探索事物发展得规律性,用于指导今天得研究。

6、比较法。对某类研究现象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不同社会背景情况下得不同表现,进行比较研究,以揭示事物发展得普遍规律或特殊性。

7、实验法。在人工控制情况下,有目得有计划地观察研究现

象得变化与结果,并分类记录下来。它能使观察、记录更为精密,便于弄清每一条件对研究对象所产生得影响,保证研究工作得准确性。

8、个案研究法。对单一得人或事进行深入具体得研究,然后再作比较,找出规律性得东西。个案可以就是典型得,也可以就是非典型得,但要达到一定数量,才有说服力。

历史研究法课程心得

杜宝宗

1、赵恒老师关于历史研究法得论述

在课堂上赵老师关于历史研究法谈到了以下几点:

首先,关于论文得选题,赵老师谈到,论文题目必须有自己得见解,瞧到题目自己最起码有自己独立成型得思维,确定题目就是最基本得也就是最关键得,因为只有对一个选题发自内心得喜欢与热衷,才会一心一意、尽心尽力地去努力,另外,确定选题要遵循专业方向,题目把握要具体化,对题目得意义要有清晰得了解认识,对题目得研究现状有足够得掌控,只有这样,论题才会做到合情合理。其次,准备材料以及阅读相关书籍、文章。在这方面赵老师也详细介绍了历史研究法得相关细节。第一就是材料准备要充分,凡就是有关材料要尽全力搜集到,不可遗漏。第二就是对搜集

到得材料要进行分类以便于写作时查阅、利用。第三就是在读书、瞧文章得过程中要详细记下所瞧书得出版时间、版本、年代、作者。最后,论文得写作。在谈到论文得写作时,赵老师结合其《印度核政策得历史分析》、《核不扩散机制历史与理论》两本书进行了细致入微得分析。一、立论依据就是论文主要

讲得内容,论文得核心价值及被研究者得地位要描写清楚。二、在叙述研究现状时用词不能太绝对,要给自己留有余地,毕竟,研究现状总结就是论文成功得关键。三、论文重点在什么地方就往哪个地方深入研究,前人未研究得或者前人研究得不够透彻得恰好就是我们得机遇,但就是,在写作时一定要做到有理有据,具体细节要观点明确。四、注释方面,体例要前后一致,关于排列顺序,西方史学就是按姓得首字母,中国史学方面,按照经史子集排练,另外,中国古代史一定要注意版本问题,凡就是采用得书籍应就是中华书局或者古籍出版社。总之,听了赵老师得分析,原本对历史研究法一无所知得我,变得豁然开朗,对硕士研究生得论文写作有了清晰地认识,在今后得学习中,我想赵老师得历史研究法定会为我带来很大得帮助,感谢赵老师在百忙之中分出时间指导我们学习。

2、陈安全老师谈历史学中得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

在历史研究法学习过程中陈老师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三方面阐述了对历史研究得总结性瞧法。

首先,从本体论出发,确定历史与人得关系。一、历史就是人类社会得发展历程,具有历时性,按此性质可分为过去得历史、现在得历史、将来得历史。二、历史得复杂性、形态得多样性、,动力互应性、历史进程得曲折性、历史长远走向得模糊性,从这几个性质上,陈老师为我们耐心讲解了历史得复杂性并举例说明了历史与人之间相辅相成却又矛盾统一得关系。以下两个命题证明了此关系,命题一: 历史有其客观规律,具有客观必然性。命题二:历史就是人类创造得,人就是历史得主体,人得活动具有计划性、目得性、主观能动性,同时也受到各种客观因素得限制。这两个命题都就是正确得,但就是,两个命题放在一起却就是矛盾得。

三、人就是历史得主体,因为人类得活动再低下也就是优于动物得,人类起源于自然,生活于自然,改造自然,超越自然,发现认识自然规律,利用自然规律,最后得出人就是社会存在得基础。

其次,关于认识论,陈老师认为应该从历史本身出发搞清楚历史学与历史得内涵。所谓历史学就是指研究及阐述人类社会发展及其规律得科学。历史则就是人类社会发展得过程。在研究历史得过程中,要力争做到还原历史得真相,求真务实。其实,历史本身也存在对历史学家得帮助,因为历史得变革过程中有许多古老得遗迹供历史学家参考取证,当然,这也要求历史学家必须要有求真得态度。

最后,关于方法论问题,陈安全老师谈到了古今中外得著名历史学家得治史方法与态度。刘知几认为治史要保持客观得态度,兰克认为应当还原历史得本来面目。有关史料得整理,陈老师认为单纯凭借史料难以做到客观,原因有三点:

一、史料就是有限得。二、史料本身也不尽客观。三、史家对史料得解读存在很多主观因素。

总之,经过陈老师得分析,我对历史研究法有了更深得认识。

3、刘亚中老师关于历史研究法之农业经济史研究方法

刘亚中老师主要以农业史为切入点引导我们去探索历史研究

得方法,课程伊始,刘老师就建议我们翻瞧《中国农业科学技术手稿》以便于我们了解农业史、土地制度史、农业贸易史、农业科技史等等,关于农业史得定义目前史学界尚无统一得定论,刘老师列举了以下几位得观点:?1775年,约翰?贝克曼认为农

业史即就是农业生产得历史,研究各个时期历史生产与技术得学科。?科?林肯认为农业史就是包括农业及农业所有科学得交叉学科。?霍夫曼认为农业史就是土地利用与管理得历史,她将经济研究也纳入了农业史。?柯林斯认为农业史应该就是农村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各个方面得历史发展得总与。结合四个人观点,刘亚中老师提出了自己对农业史得观点:她认为农业史就是介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得交叉学科,运用自然与社会科学相互交叉,历史科学与农业科学相互结合得方法,探讨农业产生与发展得动因、影响及规律。之后,刘老师幼童我们探讨了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农村现状、农业社会等问题,深化了同学们对农业经济得认识。

在本次课程中刘老师着重讲了国内外农业史研究现状。

德国:1902年《历史农业论文》,后改为》《农业史与农村社会学杂志》,1904年,成立了农业历史与文献学会。

美国:1919年成立农业历史学会,出版《农业历史杂志》。

丹麦:1939年成立农史研究会。

英国:1950年里丁大学成立英国农业历史研究中心,1968年成立农业历史研究所。

日本:1975年成立农业研究会,1995年成立国家级协会。

我国19世纪初到1954年一直在研究《齐民要术》,金陵大学在研究中国土地史,1955年成立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1995年建立农业技术研究室。

最后,刘老师综合农业史文献、方法论、术语三方面阐述了历史研究法得学习与应用。另外,刘老师建议我们对选题要有兴趣,下结论要多方面、多角度证明自己得观点。

4、雒有仓老师谈历史研究法

雒老师首先为我们讲述了古代史研究方法得发展变化,从古文献校正得四处着手,注、形、音、义,以《尚书》为例则可以把《尚书》得材料先找出来再对照《史记》核实。关于文献得分类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纪传体文献。?编年体文献。?纪事本末体文献。?典志体文献。?别史、杂史文献。?地理、方志文献。?传记、学案、笔记文献。?史论、史评、史考文献。?起居注、实录、

诏令、奏议、古文书、档案。

其次,从先秦史角度谈历史研究法。雒老师谈到了做史学研究要做到善于查目录学著作,善于搜集资料;研究史学家要观其行、观其同时代著作、观其书、观其叙、观其体、观其人。具体则可以从先秦著作瞧到研究方法,《诗经》就是通过辑佚得方法;《春秋大事表》、《左传纪事本末》就是采用整理与编排得方法;《日知录》、《春秋左传研究》则就是专题性研究书籍。

最后,雒老师以考古学方法为同学们阐释了历史研究法,从经石学得复兴,甲骨文得发现,傅斯年成立历史研究所到引进现代考

古学理论,雒老师以殷墟为题,探索了目录学、校勘学、考古学理论,详细讲述了她对历史研究法得观点。

5、刘百合老师谈历史研究法

刘百合老师以年谱为探讨中心为我们讲述了她对历史研究法得学习与探究。她从年谱得出现、年谱得格式、年谱得体例、年谱得作用等多方面为我们详细讲述了她对年谱得学习过程。

首先,年谱这种著作产生于宋代,宋元丰七年吕大防之《韩文年谱》、《杜甫年谱》标志着年谱得正式出现。

其次,年谱得格式分为平叙体与纲目体。年谱得体例可以分为记载背景,记载当事人,记载文章,考证,批评好几个部分。

最后,刘百合老师着重为我们讲解了年谱得重要作用。

1、年谱就是重要得参考工具书。在图书馆一般得参考咨询工作中,为读者主要解决三大问题:一就是有关人物资料得查询,包括生卒年、籍贯、职务、经历与作品等;二就是检索读者所需要得有关历史事件与社会活动得史料;三就是提供有关书目文献得查阅与考证。特别就是寻找已佚得文献,难度很大,假如能有效地充分地利用年谱,就能事半功倍地做好参考咨询工作。年谱就是研究历史人物生平得重要参考资料,年谱为学术研究提供了翔实得实证资料,具有重要得学术价值。

2、年谱就是检索人物一生活动得简明档案,可以理清许多复杂得线索。第一,年谱就是图书馆进行历史人物参考咨询得最好工具书。第二,年谱就是历史人物一生得简明档案,有些年谱长编实际上就就是个人资料得数据库,年谱为人物研究提供了翔实得实证资料,具有重要

得学术价值。第三,年谱就是对历史事件与社会史料

进行参考咨询得重要工具书

3、年谱得书目作用年谱素以知人论世得工具而存名于古今,但年谱还有一个重要得作用,却被人遗忘了。这就就是书目得作用。书目得种类极多,但以一人之著述合聚一起,并附之以写作背景、成书年代、版刻情况,在古书中却很少见。而年谱详列谱主一生著作,细分条理,简介内容,正就是起到了辨章学术、考证渊流得作用。

制定观察计划

观察计划除了明确规定观察得目得、中心、范围,以及要了解什么问题、搜集什么材料之外,还应当安排观察过程:观察次数、密度、每次观察持续得时间,如何保证观察现象得常态等。

策划与准备观察手段观察手段一般包括两种:

一种就是获得观察资料得手段;一种就是保存观察资料得手段。

获得观察资料得手段主要就是人得感觉器官,但有时需要一些专门设置得仪器来帮助观察,如观察屏、计算机终端装置、更高级得如动作反应器等。这些仪器主要起两方面作用:保证观察得客观性与提高观察得精确性

在保存资料得手段中,人脑就是天然器官。但这种与观察主体连在一起得保存手段缺乏精确性与持久性,也不能实现资料得客体化。因此,人们先利用文字、图形等符号手段,进而又利用摄影、录音、录像等技术手段,把观察时瞬间发生得事、物、状况以永久得方式,准确地、全面地记录下来,供研究地反复观察资料与分析资料所

用。

无论哪一类手段,都应在观察开始前就准备好,对观察中使用得种仪器也须事先作好功能检查,以保证在使用过程中不出现障碍。对于观察人员来说,必须掌握使用仪器得基本方法,并知道在观察中应做些什么。如要详细、全面拍摄一堂课,一部摄像机就是不够得。观察者应准备几部摄像机,并事先作好分工。即使就是作观察记录,也需要事先作好设计。在记录纸上印好以一定得格式排列得必须记录得项目,还可以约定一些记录符号,以尽量减少现场记录时书写文字得时间。

我们以中学生课堂行为记录为例,见表5,1。在下面表格中,研究人员根据研究需要,列出她认为在课堂上学生可能发生得行为。但估计所列不会完全,所以留出一些空格,让观察员在需要时使用。研究者如果要请别人帮助观察,必须事先与观察人员讲清楚每一个项目得具体所指,遇到意外情况得处理方法,要求她们熟悉每一个项目得所在位置。为了稳妥起见,还可以在正式观察前先作几次观察练习,帮助观察人员熟悉表格得内容;如发现表格得缺陷,可在正式观察前作出调整。

规定统一性标准

为了增加观察得客观性,为了便于衡量与评价各种现象,为了易于用数量来表达观察得现象,为了使观察结果可以核对、比较、统计与综合,必须事先考虑自己得观察可能涉及到得各种因素,并对每一因素规定出统一得标准。每次观察或观察同一现象得不同观察

者,要坚持采用统一得标准去衡量。这主要在于,不同得研究项目常会涉及到不同性质得标准。如:有得涉及到单位问题,如怎样衡量学生表现得知识质量;

有得涉及到定义问题,如怎样才算违反纪律;有得涉及计算方式问题,如怎样登记与表达学生之间产生得矛盾得频率,等等。对类似问题,都应事先做好统一规定。

逐段提出观察提纲

在观察计划得基础上,应对每次或每段观察提出具体提纲,以便使观察者对每一次观察得目得、任务与要获得什么材料非常明确。观察提纲可以包括本次观察要解决得具体问题,并且应当在前一次观察得基础上,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提出来。亦可采用表格得方式,以便于分类统计。

观察实际过程,加以分析研究,得出某种结论。也许可以形成某个研究课题。

二、调查法 :

同样就是为了了解事实情况,分析事实情况,得出结论,证实某种问题,以便改进工作或形成新得研究课题。

包括问卷调查、访问调查等。了解事实情况、分析情况、认真研究,得出结论,寻找解决办法或进一步研究得方案。

举例说明调查法得操作过程: 抽样调查得主要步骤大致分为如下步骤:

1、确定调查得目得。

2、确定抽样总体。要从中进行抽样得总体应与要得到信息得总体一致。从样本得出得结论适用于被抽样总体,超出这个范围结论得适用程度取决于被抽样总体与目标总体得差异程度。

3、确定待收集得数据。一般只收集与调查目得有关得数据,过长得调查表会降低回答得质量。

4、选择抽样方法。这时总体中得哪种单位作为个体基本上可定下来。

5、编制抽样框。如学校名录、学生花名册等。

6、确定需要得精确度。因抽样调查就是要由样本推断总体,会带有某些不确定性。一般就是对相对误差或绝对误差作出概率水平上得要求。

7、估计样本容量,估计费用。

8、抽样试验,在小范围内试填一下调查表,做些必要得改进。

9、实地调查工作得组织。按抽样方案进行调查。对收回得调查表得质量及时进行检查。对不回答得表要有处理方案。

10、根据所用得抽样方法进行数据分析。

11、可对同样得数据采用其它得分析方法,以作比较。

12、写出调查报告。留存有关总体得信息,它们可能对将来得抽样起指导作用。

对于教育现象,有时难于进行严格意义上得概率抽样,可以考虑采用下列方法抽样:从总体中选出若干有代表性得大单位,在群内进行概率抽样;从一个小总体中选出接近于研究者对总体平均数得

印象得那些个体;样本限于总体中易于取到得部分;样本就是随便选取得;样本由自愿被调查得人员组成;等等。但对这样得到得样本要选择适当得数据分析方法,

对结论也要慎重,应充分利用其它信息进行核查、确认。在教育现象得研究中,研究者得智恝、经验与抽样技术得有机结合,就是获取好样本得关键。

三、测验法:

就是想描述某些行为得状况,或推论某些行为得状况;从而考虑改建得策略或方案,或进一步形成新得研究课题。

在教育学与心理学中,测量被用作定量研究得重要方法。主要功能就是评估、诊断与预测。”,就就是为了了解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得自学能力究竟能达到何种程度)。

所谓测量就就是根据一定得法则,将某种物体或现象所具有得属性或特征用数字或符号表示出来得过程。测验法就是教育与心理学测量得一项主要内容与形式。

测验得客观性就是关于测验系统化过程好坏程度得指标。测验得控制,在不同时间对于同一个被试,或同一时间对于不同得被试,其意义都应该就是相同得。保持刺激得客观性则要遵照一定得程序予以控制。。

推论得客观性指对同一结果不同得人所做得推论应该一致,同一个

人在不同得时间对同一结果得所做解释应该相同。

四、经验总结法:

这就是教师可以常用得方法。教育经验总结法就是根据教育实践所提供得事实,分析概括教育现象,挖掘现有得经验材料,并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得高度,以便更好地指导新得教育实践活动得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关键就是要能够从透过现象瞧本质,找出实际经验中得规律;从而更好地更加理性地改进自己得教学。进行教育经验总结要遵循以下基本要求:

1(要注意经验得先进性

2(要全面考察总结得对象,充分占有原始得事实材料;且做到有“点”有“面”,“点”、“面”结合,防止以偏概全得片面性。

3(要以教育实践活动为依据,不能凭空想当然,那就是毫无价值。

4(要善于进行理论分析

五、文献法:

分类阅读有关文献,得出一般性结论或者发现问题,寻找新得思路。

文献按内容性质分,有零次文献、一次文献、二次文献与三次文献。零次文献就是未经发表与有意识处理得最原始得资料。一次文献指直接记录事件经过、研究成果、新知识、新技术得专著、论文、调查报告等文献。二次文献就是指对一次文献进行加工整理,包括著录其文献特征、摘录其内容要点,并按照一定方法编排成系统得便于查找得文献。三次文献就是指工具书与在二次文献得基础上,又对众多一次文献得综合研究结果

六、个案研究法:

个案研究法就就是对单一得研究对象进行深人而具体研究得方法。个案研究得对象可以就是个人,也可以就是个别团体或机构。前者如对一个或少数几个优生或差生进行个案分析,后者如对某先进班级或学校进行个案研究。个案研究一般对研究对象得一些典型特征作全面、深入得考察与分析,也就就是所谓“解剖麻雀”得方法。

个案研究中,原始得资料积累就是非常重要得。同时个案研究不仅停留在对个案得研究与认识得水平上,而且需要认识教育与发展之间得因果关系,提出一些积极得教育对策,以改革教育教学方法。也可能通过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方法论意义概要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方法论意义 2013年11月18日09:4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京)2013年6期作者:马俊峰字号 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103 内容摘要: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是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的世界历史思想的合理因素,运用其创造的唯物史观及剩余价值理论深入研究了近代以来世界经济与社会的运动及其发展趋势而创立的。世界历史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也是马克思分析研究许多问题的重要背景和方法,又构成了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基础。重新理解和解读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对于我们总结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经验,研究和处理全球化时代的诸多重要问题,尤其是处理好民族主体与人类主体的关系问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好中国道路,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关键词:世界历史理论;全球化;现代化;人类解放 作者简介:马俊峰,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 世界历史理论是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关于世界历史思想的 合理因素,运用其创造的唯物史观及剩余价值理论,深入研究近代以来经济与社会的运动及其发展趋势而创立的。马克思分析和讨论许多问题都是从世界历史的视野和高度进行的,不懂得或忽视这一点,在理解马克思的思想时势必会造成许多误解和曲解。在很长一个时期内,我们对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及其重要意义认识不足,这是造成我们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时代课题理论上“不太清楚”、实践上走了很多弯路的重要原因之一。面对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巨大冲击,总结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经验、重新理解和谋划现代化方略以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迫切需要,激活了世界历史理论这个重要思想资源,使之成为近年来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一个理论热点问题。显然,世界历史理论既是我们重新理解和解读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重要切入点,也是显现马克思主义当代价值的重要方面。 一、马克思对黑格尔世界历史思想的创造性转换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直接思想渊源是黑格尔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现实基础则是业已形成并日益扩大的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及其产生的各种效应。在发生学的意义上,历史开始向世界历史转变是由地理大发现引起的国际贸易,尤其是由工业化所催动的国际市场拓展引发的。地理大发现不仅发现了美洲新大陆和澳大利亚等地区,开辟了通往东方的新航线,而且通过更加频繁的交往,使人们日益了解了“新世界”和东方国家的历史知识。正是在这个基础上,伏尔泰写出了《论各民族的风格与精神》,从最远古的中国讲起,把欧、亚、非、美几个大洲的国家和民族都写入历史,为后来世界史的编著开辟了道路。此后,一些历史学家致力于世界历史的著述,如J. C. 加特勒尔的《世界历史要览》、A. L. von施勒策尔的《世界历史概略》等等,英国J. 坎普贝尔等人还辑集了一部多达38卷的《自远古迄今的世界历史》。作为伟大的思想家,黑格尔基于一种“巨大的历史感”,并不满意这些历史学家把历史当作已经发生的经验事实进行堆积排列的做法,即只是依据一定的材料叙述历史中发生的行动、事变以及导致这些行动和事变发生的动机,

第二章 教育研究的主要方法第七节 历史研究

第二章教育研究的主要方法第七节历史研究习题作业 一.概念解释 1.历史研究 是在对研究对象的历史予以研究的基础上,认识研究对象的过去,研究其现在和预测其未来发展的一种研究方法。教育科学中的历史研究:在教育研究工作中,历史研究处理的是关于教育的过去的事情,即通过收集某种教育现象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资料,加以系统客观的分析研究,从而认识历史事实、揭示其发展规律。 2.二重证据法 源于近代学者王国维,他用地下出土的史料与古书上所记载的内容相互印证,得出了不少可贵的见解和结论。他把这种方法叫做“二重证据法”。 二.简答题 1.历史研究与教育科学其他研究方法的区别 与教育科学其他的研究方法相区别,历史研究的研究主体(研究者)与被研究客体(历史事实)之间,并不是共时、共存的。研究者无法直接观察和调查“活生生的”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更不能通过实验来控制某些现象的发展过程,只能在其所处的时代环境中以现实为起点去认识、思考过去所发生的事件。 2.历史研究的意义 历史研究可以揭示教育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历史研究有助于借鉴历史经验,预测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历史研究有助于开拓新的教育研究领域和研究课题,并不断提高研究人员的评判

分析能力。 三.论述题 论述历史研究应注意的问题 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观,正确处理历史研究中古与今的关系、史与论的关系、批判、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分析历史资料、寻求历史规律时要注意多学科理论的运用,包括政治、经济、教育、法律、文化等;要抓住主要事实材料,抓住反映事实各主要关节的材料和带有普遍意义的材料,就能把握对象的本质和必然性;不能将偶然事件运用于将古论今、预测将来;要重视研究对象发展的时间顺序;研究者要具有历史感和现实感。

论文研究方法有哪些

阅读精选(1): 大学毕业论文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大学毕业论文的论文的研究方法有哪些呢?那里罗列了一些大学论文的研究方法,期望能给大家带给关于论文的研究方法问题的帮忙。 调查法是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的材料的方法。调查方法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它综合运用历史法、观察法等方u法以及谈话、问卷、个案研究、测验等科学方式,对教育现象进行有计划的、周密的和系统的了解,并对调查搜集到的超多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从而为人们带给规律性的知识。 调查法中最常用的是问卷调查法,它是以书面提出问题的方式搜集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即调查者就调查项目编制成表式,分发或邮寄给有关人员,请示填写答案,然后回收整理、统计和研究。 论文的研究方法之实验法 实验法是透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联系的一种科研方法。其主要特点是:第一、主动变革性。观察与调查都是在不干预研究对象的前提下去认识研究对象,发现其中的问题。而实验却要求主动操纵实验条件,人为地改变对象的存在方式、变化过程,使它服从于科学认识的需要。第二、控制性。科学实验要求根据研究的需要,借助各种方法技术,减少或消除各种可能影响科学的无关因素的干扰,在简化、纯化的状态下认识研究对象。第三,因果性。实验以发现、确认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的有效工具和必要途径。 论文的研究方法之观察法i 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必须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我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科学的观察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系统性和可重复性。在科学实验和调查研究中,观察法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作用:①扩大人们的感性认识。②启发人们的思维。③导致新的发现。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方法论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的方法论意义 摘要:本文介绍了世界历史理论的基本观点,阐述了"世界历史"理论的基本方法,探究了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的方法论意义。 关键词:形成时期;全球化;实践价值;基本观点;经济活动 在马克思主义形成时期,马克思就曾把他所处的时代概括为"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的时代,现代世界非常突出的特点就是全球化,对全球化的认知决定了人类判断全球化和怎样参与全球化的出发点。马克思曾经对全球化的发生和发展以"世界历史"的理论形态作了概括和分析,掌握马克思关于全球化或者说"世界历史"分析的方法论,挖掘和研究这一思想的方法论意义,对于认识和把握全球化问题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一、"世界历史"理论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始终以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总体过程作为自身的主要任务,虽然马克思没有系统的全球化理论,但他从全球视野阐发的"世界历史"的重要思想,为我们研究当代全球化问题奠定了科学的方法论基础。总体说,马克思关于"世界历史"的观点有三个方面: 1."世界历史"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过程。在马克思看来,世界历史的形成和发展并不是黑格尔所说的人类历史之外的什么"世界精神"的产物,而是以工业技术革命为代表的生产力自身运动的结果。世界市场使各个国家、民族连为一体,从而形成世界历史。 2."世界历史"是一种新的文明形成的过程。"世界历史"的形成不仅是经济活动世界化的过程,同时是精神层面世界化的过程。资产阶级把

消费与生产全球化,所有古老的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素来被尊崇的观念都被瓦解了,一切国家人民之间的民族分隔和仇外心理在日益消失。由于生产与消费的全球化,文化也逐渐的全球化。"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生产也一样。 3.人的发展过程,就是"世界历史"。马克思历史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现实社会的人。,"世界历史"的发展就是现实的个人的发展。"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个体的历史,而不管人们是否意识到这点。"而"每一个单个人的解放的程度是与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一致的"。 二、"世界历史"理论的基本方法论 马克思阐述的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化的全球化过程是博大精深的,不仅作了经济学、政治学、历史学的分析,而且作了哲学、人类学、文化学的分析;不仅揭示了这个历史过程的本质,而且描述了这个过程的生动的现象;不仅是历史的,而且是逻辑的。透过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丰富的内容,我们可以找出贯穿在其思想中的方法论。 1.价值观与历史观互相统一的方法。社会客观规律的尺度,就是历史尺度,马克思把人类社会看做为以生产力发展为基础的持续改变的历史过程。生产力标准是衡量社会进步的客观的基本的标准。这一点把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与形形色色的唯心史观从根本上区分开来。马克思又认为,历史是由有目的、有意志、有激情的人自觉创造的。马克思充分肯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伟大的划时代

历史研究方法有哪些

历史研究方法有哪些 历史研究方法有哪些 几种常用的课题研究方法 开展课题研究,尤其在填写项目申请书时,都会涉及到研究方法的问题。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课题研究方法,供大家参考。 1、观察法。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对研究对象进行系统的、连续的观察,并做出准确、具体、详尽的记录,以便全面掌握材料,正确理解研究对象。 2、文献法。通过阅读有关图书、资料和文件,全面掌握所需材料,以利研究工作。查阅的文件资料最好是第一手材料,如果是第二手材料,必须鉴别其真伪后才选用。 3、调查法。通过访问、发问卷、开调查会、测验等方式去收集反映研究现象的材料。必要时可同历史研究法、实验法等配合使用。 4、统计法。通过观察、测验、调查、实验,把得到的大量数据材料进行统计分类,求出数量分析结果,用于支持研究。 5、历史研究法。通过对人类历史上发生过的历史现象进行分析研究,吸其精华,探索事物发展的规律性,用于指导今天的研究。 6、比较法。对某类研究现象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不同社会背景情况下的不同表现,进行比较研究,以揭示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或特殊性。 7、实验法。在人工控制情况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研究现 象的变化和结果,并分类记录下来。它能使观察、记录更为精密,便于弄清每一条件对研究对象所产生的影响,保证研究工作的准确性。 8、个案研究法。对单一的人或事进行深入具体的研究,然后再作比较,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个案可以是典型的,也可以是非典型的,但要达到一定数量,才有说服力。 历史研究法课程心得 杜宝宗 1、赵恒老师关于历史研究法的论述 在课堂上赵老师关于历史研究法谈到了以下几点: 首先,关于论文的选题,赵老师谈到,论文题目必须有自己的见解,看到题目自己最起码有自己独立成型的思维,确定题目是最基本的也是最关键的,因为只有对一个选题发自内心的喜欢和热衷,才会一心一意、尽心尽力地去努力,另外,确

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读书心得

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读书心得 近期大概读完了钱穆先生的《中国历史研究法》,这本书它是属于史学理 论方面的著作,由于自己理解能力相对有限,史学理论方面的著作普遍都理论 性很强,相对难懂,读起来显得总是枯燥、乏味,但是自己还是坚持大概读完 了这本书。虽然读完了此书,但是自己感觉距离真正读懂还相差甚远,似乎处 于似懂非懂的状况。不过通过读这本书,还是产生了许多属于自己个人的体会 和理解,许多地方还是给自己以比较深的影响。由于全书内容比较多,下面就 自己在看书过程中感触比较深的方面大概谈一下自己的一些看法。这些看法也 许有它一定的合理之处,也一定有不合理的地方,甚至某些看法也许是错误的,仅属于个人的一些见解罢了。 首先对钱穆先生的《中国历史研究法》这本书做一简单的介绍。这本书全 书分为通史、政治、社会、经济、学术史、历史人物、地理、中国文化八个部 分的研究方法分别进行讲解,并且对历史教育的流行误解做了叙述。钱先生在 序言中就说到:“我此所讲,语语有本源来处,亦语语有归宿去处。”这就很 好的说明了研究历史一定要以证据说话,要有充足的史料或实物等作为自己说 话的凭证,不能像文学作品一样为了吸引读者的眼球而进行人为的加工、装饰。同时也说明了钱先生作为一个史学家的强烈责任感,说的每句话都不是自己凭 空编造的,一定有它的来源,一定有它的充足的证据。我认为这就充分体现了 史学它是一门十分严谨的学科,史学家的任务之一就是要恢复历史的本来面貌,而不能像小说家一样进行人为的加工润色。 钱先生在本书中就如何研究中国通史时指出:“历史有其特殊性、变异性 和传统性,我们要研究历史首先就当知道历史的三种特性。”通过这么多年对 历史的学习,自己对历史的三种特性感觉也深有体会,也就是说在内心里面还 是对这三种特性是理解的。就其特殊性而言,与其他学科相比较历史有它的特 殊之处;不同国家的历史也一定有不同之处;就是同一国家不同时期的历史也 有不同之处等等。正如哲学家所说的那样,世界上找不到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这就是它的特殊性。所以我认为不管学习历史还是研究历史,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显得格外重要,这样就能避免我们少犯许多错误。变异性则 是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强调一个“变”字。钱先生也谈到了这一点,他说:“其实历史本身即是一个变,治史所以明变。”所以我认为在学习和研究 历史的过程中,要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历史,因为事物都处于一种不断变化和 发展的过程中,绝对静止的东西是不存在的。这一点对于初学历史的人自己感 觉格外重要,他们往往会认为历史是过去的东西,所以是一成不变的,其实这 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对于历史的传统型,钱先生说道:“特殊性与变异性加在 一起便成为历史之传统性。”我认为所谓历史的传统型,就是历史上所创造的 精华它的继承与发展。如元朝的行省制度,被后世继承与发展,使之进一步完善。精华的文化具有传承性,并且这种文化在中国人的思想中具有一定程度的 稳定性,如我们经常所说的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等。当然钱先生所 说的历史的传统性有它更深刻的内涵。 在如何研究中国文化史中,钱先生认为:“文化乃历史之真实表现,亦是 历史之真实成果;舍却历史,即无文化。”所以从某方面来看,研究历史的方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研究概述(一)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研究概述(一) 【正文】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首次提出,并分别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两书中较为系统地展开和表述的。这一理论提出以后的一百多年间,由于种种原因,长期被忽视,甚至成为历史唯物主义教科书的“盲点”和“空场”。90年代以来,随着冷战的结束,世界经济“一体化”或“全球化”的深入,特别是世界范围内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对其本民族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反思与探索,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才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并得到较为全面的研究和展开,并在以下方面取得共识: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哲学或唯物史观的核心组成部分,它不仅是马克思考察分析人类社会、建构唯物史观的方法论基础,同时也是他剖析、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建构未来社会和共产主义学说的理论根据。然而,由于我国理论界对这一理论研究较晚,在这一理论深入研究过程中,争论较多,总体上讲还是分歧大于共识,其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世界历史范围的涵义及其与民族史、地域史的关系 第一种观点认为:世界历史是一个整体范畴,它不是各民族历史的简单的总和,它是资本主义建立大工业以来各民族历史相互作用的产物。世界历史是由民族历史构成的统一整体,但它又有不同于民族历史个体运动规律的整体运动规律。因此世界历史与民族历史的关系,具有系统和要素之间的关系。 第二种观点认为:世界历史不是通常的历史学意义上的世界历史,即整个人类历史,而是特指各民族、国家通过普遍交往,进入相互依存状态,使世界整体化以来的历史。因为:世界历史虽存在于今天,但它却形成于近代,即资本主义时代。稍后这一观点稍有变化,认为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概念具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人类总体历史。二是特指18—19世纪世界“一体化”以来的历史。但这种观点认为,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中的世界历史概念主要指后者,世界历史形成之后,人类历史与民族历史的关系不再仅仅是一般和特殊的关系,而且同时具有了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第三种观点认为: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范畴与历史学学科意义上的世界历史范畴含义不同,两者不可混淆。首先,从时间上看,上限不同。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范畴是特指16世纪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以来世界作为一个整体所形成的历史。而历史学的世界历史,在时间上则包括了人类有史以来的全部历史。其次,从空间上看,其涵盖范围和意义上不同。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范畴是以交往及其扩大所造成的世界性后果为特征,是指世界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一体化,即世界形成了有机整体。历史学的世界历史范畴则强调把全球各个民族和地区的历史包括在内,即在地域上包括全球。再次,从学科划分的级别上看,层次不同。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范畴是一个哲学范畴,历史学的世界历史范畴是一个具体历史学科的范畴。 第四种观点认为:世界历史是一个多层次含义的范畴,在黑格尔时代,世界历史概念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在历史学、编纂学意义上的世界历史。它在空间上是指相对于民族史和地域史而言的世界史、全球史。它在时间上是包括人类有史以来的全部历史、总体历史。二是指由维柯以来到黑格尔所完成的哲学精神层面上的世界历史概念。从纯粹思想史的角度看,马克思又发掘出世界历史的第三层含义:即自18世纪以来,由资本主义生产和交往方式的迅猛发展而使世界成为统一整体、统一格局的历史。但同时这种观点又认为,当然,马克思并没有完全排斥上述两种世界历史观。相反,他的世界历史概念统率了前人的观点,并以前人的理解为基础,来阐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第五种观点认为: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范畴有四层相互联系的含义。一是指人类历史发展的统一性及其共同基础。二是指各个民族和国家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系统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总体。三是专指资本主义世界历史时代。四是特指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一定阶段上所产生的现实的共产主义运动及其结果。这种观点还特别强调指出: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范畴这

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历史学的基础知识 一.历史是什么?关于“历史”,有四种解释: 1.自然界和人类发展过程,也指某种事物的发展过程和个人的经历; 2.过去的事实; 3.过去事实的记载; 4.通常说的“历史”,是指人类发展过程以及人类与自然界之间关系的发展过程。 注意区别下面两类历史: (1)历史记载:是人们对当时或近期发生的事件及相关人物的言论、事迹的记录。历史记载具有原始性的特点。 (2)历史撰述:是人们在诸多历史记载的基础上,经过综合、会通并按照一定的体裁、体例写成的历史著作。历史撰述有规范性的特点。 书写的历史不同于客观存在的历史,其中最重要的区别在于,前者是经过史学家的思考和编撰而呈现出来的。客观历史是书写的历史的基础,书写的历史是客观的历史的反映。 二.历史学是什么?研究和认识历史的科学 1.从宏观上分,可以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而自然史又包括天文、地理、海洋、生物;人类史又包括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军事、民族、城市、社区、村镇、移民、工业、农业、个人传记。 2.从世界范围内分,可以分为地区史、国别史、国际关系史。 3.根据研究方法分,可以分为计量史学、口述史学、心理史学、比较史学等。 4.从时间分,可以分为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 三.历史学的主要功能:是认识历史的主要途径;是文明延续的重要纽带;是民族精神传承的栽体;是治国安邦的历史经验的宝库;是启迪人生的导向。 四.历史学怎样重现历史 史料是研究和认识历史的依据,是历史学家“重现”历史的基础。主要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史实发生时所产生的,可直接作为研究历史时的根据。

1、历史资料的分类: (1)按是否为文字记载可分为文字史料和非文字史料两大类。 ①文字资料:史书、档案文书、思想或学术著作、文学作品、日常生活中的文字遗留、报刊杂志、口述史料。其他:包括如碑刻、墓志、家谱等等。 ②非文字史料: A.有图像类(如绘画、壁画、刺绣图案); B.有实物类(如古代建筑、家具、衣物、器物、饰品、钱币、墓葬)。 C.风俗类:借由对于当今流传风俗文化的观察,作为讨论历史现象的依据, D.社会调查所得的资料。 E.由人物专访所得的史料即口述史料。被访者亲历、亲见、亲闻,即以搜集和使用口头史料来研究历史的一种方法,或由此形成的一种历史研究方法学科分支。 (2)按其加工程度、内容性质、实用价值可分为第一手材料、第二手材料。 ①第一手资料即是当事人、亲历者直接记录或留下的资料和遗物、遗迹等原始资料。其标志,一是具有原始性,二是具有真实性。 ②第二手材料不是当时当地耳闻目睹者的直接记载,而是间接得来的有关研究对象的材料。从史实到史料的运用者,如果超过一个人的加工处理,便成为的第二手材料。 (3)按史料的表现形式可分为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和口述史料三大类 ①文献史料──凡是用文字记载的,包括铭刻、文书、著述等都是文献史料。 ②实物史料──考古遗迹和遗物都属于实物史料。 ③口述史料──当事人叙述的往事回忆,它是一种重要的历史信息来源。 2.史料的判断价值 (1)文献/实物/口述 ①历史文献是对历史的客观记载,能比较全面的反映历史的全貌。但受材料、视角、方法、素养等诸条件的限制,史家的论述也会存在错误。

中国近代史作为20世纪中国历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

中国近代史作为20世纪中国历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是中国近代社会转型和学术转型的产物。在几代学者探索、争鸣的基础上,确立了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大约110年的中国历史作为中国近代史学科的研究对象。这种认识,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得出的,是以对近代中国的社会经济形态与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的考察为出发点的,是符合近代中国历史进程的科学的学科体系。运用现代化理论研究近代中国的历史,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简单地以现代化范式替代革命史范式,未必是正确的思考方向。近代中国的时代基调是革命,中国近代史上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思想、社会变迁,以及中外关系的处理,区域发展,少数民族问题,阶级斗争的状况,无不或多或少与革命的进程相联系。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只能在“革命史范式”主导下,兼采“现代化范式”的视角,更多关注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变迁及其对于革命进程的作用,使“革命史范式”臻于完善。这是我们今天需要努力的。 中国近代史研究作为20世纪中国历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出现,是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产物,也是中国近代学术转型的产物,受到国外史学包括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其他种种资产阶级史学观的重大影响。20世纪中国近代史研究经历了萌生(20世纪初—30年代)、兴起(20世纪30年代—新中国成立)、发展(新中国成立—文化大革命)、停滞(文化大革命期间)、繁荣(改革开放—2000年)几个阶段。在兴起时期,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马克思主义学派开始出现并挑战那时占主导地位的近代史研究。在发展时期,国家建立涉及近代史研究的专门研究机构,各大学历史系设置近现代史教研室,近代史学界结合研究中国近代史学习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指导研究中国近代史成为主流,中国近代史学科成为学术研究中的显学。在繁荣阶段,近代史学界拨乱反正,纠正了学习马克思主义过程中的教条主义、形式主义倾向,出现了用现代化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中国近代史的主张和实践,研究领域大大拓宽,研究专题大大加深;同时又出现了淡化意识形态、轻视唯物史观、轻视阶级分析方法的倾向。所有这些,都需要认真加以总结,并针对各个时期的学术潮流进行分析,提出看法和建议。中国近代史研究不能脱离政治,又不等同于政治,如何把握其中分寸,是总结以往的研究,提出今后研究方向的关键。 研究百年来中国近代史研究中学科体系建设问题。这里讨论的不是各个历史时期有关中国近代史研究具体问题的进展,这种进展是非常巨大的,正是这种进展推动了我们对中国近代历史认识的深化,推动了我们对近代中国国情全面深入的了解,推动了中国近代史学科的巨大进步;这里讨论的是建设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方面的演化和趋势,一门学问的学科体系是什么面貌,关系到我们对这门学科基本面貌、总体面貌的认识,关系到这门学科的学术性、科学性问题。通过这种研究与讨论,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政治倾向的学者是如何在建设中国近代史的学科体系的,看到中国近代史的学科体系的演化,以及它如何发展到今天这个样子,今后还可能发展到哪里去。 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学科体系,主要是指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对象、研究对象所涵括的时间范围,怎样看待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建立这样的学科体系所必须使用的基本研究方法,以及研究工作中所秉持的基本的指导思想,等等。我们依据这里所提示的线索,来分析20世纪里不同时期、不同历史背景下,学者们探索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的情况。 结合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发展,主要考察近代以来发生的历史巨变,把1840至1949年所经历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作为中国的近代史,是符合中国历史自身的规律和特点的。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中国开始了独立地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程,中国历史越出了近代,进入了自己的现代时期。 另一个问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关系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旧民主主义革命问题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主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处理自己面临的革命任务的时候所确立的基本理论纲领,也是自己的革命实践纲领。提出这个革命理论的基本事实根据,是中国的革命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度里进行的。这个革命的任务,对外是争取民族独立,对内是推翻封建统治,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

7第七章:世界历史研究方法(乔荣生2016年9月20日)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理论视野部分) 世界历史理论的视野 ●本讲的三个问题: ●一、世界历史理论产生的实践逻辑是什么? ●二、如何理解世界历史理论的内涵及视角? ●三、学习世界历史理论有哪些方法论意义? 一、世界历史理论产生的实践逻辑是什么? ●1、世界历史形成前的历史事实:P254 ●自给自足的小生产,生产规模小,交通工具落后,彼此隔绝、孤立发展,家族和宗法,人对人的依赖关系等。 (奴隶) ●2、15、16世纪以来的历史事件:P252、255 ●新航路的开辟(地理大发现)——海外殖民地——机器大工业——社会化大生产——世界市场的形成——城市 化和全面交往——自由民主人权观念,物的依赖性基础上的人的独立性。(雇佣) ●3、思考:后者取代前者的人类实践遵循的逻辑是什么? ●1)生存——生活?(人的生活状况) ●2)农业——工业?(生产力的发展) ●3)血缘——雇佣?(人的自由状况) ●……(还有哪些逻辑?请同学们思考补充) ●4)这是不是人类历史的基本事实?如何认识这个事实?有哪些影响?(两重性P256) 3、世界历史发展的三个阶段P260 ●(1)以英国为中心:到二战后 ●(2)以美国为中心:到冷战后 ●(3)世界的多极化: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革命,使地球成为了“地球村”,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 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 ●4、如何认识经济全球化?P263-269(特点?矛盾?主导?处于人对物依赖的阶段?市场竞争的丛林法则,时 间长短?发展趋势?) 二、如何理解世界历史理论的内涵及视角? ●1、何谓“历史”?P248 ●(1)“实际发生的”历史 ●(2)历史学家们“写出来的”历史 ●(3)二者是何关系? ●2、黑格尔对“历史”的分类及局限(唯心主义):P 248-250 ●(1)原始的历史:受某地区和时代所限; ●(2)反省的历史:对历史有考察和反思; ●(3)哲学的历史:解释历史的同一本性。 ●3、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P251 ●(1)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世界历史的理解:整个人类历史(同黑格尔); ●(2)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世界历史的理解:资本主义所开启的新的历史阶段,是人类历史发展 的一个特定阶段。(形态论:异质论取代黑格尔的同质论;劳动论:超越黑格尔的“精神劳动”;两大发现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等。) 三、学习世界历史理论有哪些方法论意义? ●1、帮助我们用世界眼光观照当代社会发展 ●2、帮助我们正确理解全球化与民族化关系 ●3、助于我们正确理解统一性与多样性关系 ●4、助于我们正确看待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 ●5、帮助我们在世界视野下规划自己的人生 本章思考题

论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方法论意义

论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方法论意义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世界历史理论是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关于世界历史思想的合理因素,运用其创造的唯物史观及剩余价值理论,深入研究近代以来经济与社会的运动及其发展趋势而创立的。马克思分析和讨论许多问题都是从世界历史的视野和高度进行的,不懂得或忽视这一点,在理解马克思的思想时势必会造成许多误解和曲解。在很长一个时期内,我们对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及其重要意义认识不足,这是造成我们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时代课题理论上“不太清楚”、实践上走了很多弯路的重要原因之一。面对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巨大冲击,总结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经验、重新理解和谋划现代化方略以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迫切需要,激活了世界历史理论这个重要思想资源,使之成为近年来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一个理论热点问题。显然,世界历史理论既是我们重新理解和解读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重要切入点,也是显现马克思主义当代价值的重要方面。

一、马克思对黑格尔世界历史思想的创造性转换 第一,黑格尔认为世界历史是绝对精神在时间上的展开和在空间上的扩展,是精神不断获得解放和自由的过程,“世界历史……表示‘精神’的意识从它的‘自由’意识和从这种‘自由’意识产生出来的实现的发展”。①马克思则认为,“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不是‘自我意识’、世界精神或者某个形而上学幽灵的某种纯粹的抽象行为,而是完全物质的、可以通过经验证明的行动,每一个过着实际生活的、需要吃、喝、穿的个人都可以证明这种行动。”⑤因为它从根本上说是社会生产力和交往关系发展的结果,是现实生活的人们、人们的吃穿住行的现实生活超越了民族国家的界限而与整个世界联系在一起的结果。 第二,黑格尔“世界历史”概念的外延基本上可以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人类历史”,是各个民族历史发展的总和。尽管黑格尔基于“巨大的历史感”力图将人类历史当作一个总体去探寻其内在联系,但他却不能“历史地”看待世界历史的形成问题。换句话说,基于“绝对精神”展现自身的唯心主义框架,他更多地关注了人类历史发展中的连续性、统一性,而没有注意到其中的间断性和“质变”。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概念则不同,它以“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为对象性根据,而

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方法》书评

“设异明通·通中求异” ——读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有感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 2009级 1044409122 马丹 【摘要】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以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为研究历史的尺度;我们重视史料的编纂整理而不重视理论思维的创建;我们习惯了历史研究的静止观,总在试图寻找“总体发展规律”而忽视了历史发展的多样性;读罢《中国历史研究法》,笔者认为中国的历史有其发展的特色,中国历史的每一个分期有其的特色,中国历史的每一个侧面有其特色,在研究中国历史时,我们要注意在“通中求异”。 【关键字】历史研究、中国历史、通、异 《中国历史研究方法》这本书,是汇集钱穆先生在香港某大学八次讲演而成,依次以中国通史、政治史、社会史、经济史、学术史、历史人物、地理史、文化史为研究对象,对于如何研究中国历史提出了自己观点。通读全书,对比梁启超的《中国国历史研究方法》,笔者认为钱穆先生此本书有两大亮点:一、在篇章结构上“设异明通”;二、在讲解内容上“通中求异”。 一、设异明通 梁启超的《中国历史研究法》主要论述了史学研究的目的、范围和旧史的改造,历史的因果和动力,史料的搜集和整理等内容,其侧重的是关于史学研究方法工具性,针对性强但略显分散。而钱穆先生的《中国历史研究方法》从中国历史的八个侧面论述讲解,其中前七讲均可属于为第八讲蓄势,所有的这些都包含在了中国历史文化大义这一大系中,“最先是讲如何研究通史,最后是讲如何研究文化史。其实文化史必然是一部通史,而一部通史,则最好应以文化为其主要内容。其间更分政治、社会、经济、学术、人物与地理之六分题,每一分题,各有其主要内容,而以文化为其共通对象与共通骨干”【1】。并提出“文化整全体”“文化即人生”(此所谓人生,非指个人之分别人生,乃指大群体之全人生,即由大群所共同集合而成的人生【2】)概念。 在每个章节内,都基本上遵循“提出问题——解释问题——阐明观点——中西对比立论观点——阐明方法——呼应中心论点”这样一条思路,条理清晰,娓娓道来,让读者如醍醐灌顶。如:《如何研究中国政治史》这一章,首先阐明本章要讲的内容——“如何研究中国政治史”,继而解释为什么讲这一编;其次提出政治与政事的不同,进而阐明研究政治制度的方向与必要性;再次,通过中西对比,传统与沿革对比,阐明作者自己关于中国封建制度内涵与特色的理解;最后,提出具体研究政治史的方法,再解释方法运用时,时时注意呼应中心论点。

历史学论文范文2篇

历史学论文范文2篇 历史学论文范文一:浅析心态史学方法论述评 论文关键词:心态史学年鉴学派史学特征史学功能 论文摘要:心态史学既是史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又是史学研究的一种新理论、新方法。自年鉴学派笃力耕耘以来,心态史学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对之评述有利于推动这一史学研究新视角的发展。本文拟从心态史学概念的界定、研究特征、史学功能以及存在的问题等进行分析。 一、心态史学概念的界定 “心态”一词出自英语,最早出现在17世纪,是17世纪英国哲学的产物,指的是集体心理学,即“人们、一个特定的人们集团等等”所特有的思想和感知方式。然而,英语中的这个词只是哲学术语,在法语中,该词却很快被广泛运用起来。启蒙运动后,法语"态”一词具有了“心理状态”这一更为宽泛的内涵。本世纪初,由于受文化人类学的影响,“心态”一词的含义在法语中就表示“原始后期”人们的心理,它是一种无意识的集体现象。心态研究被广泛运用到历史领域,是随着年鉴学派的产生发展而萌生、勃兴的。于是年鉴学派的各大史学家们便对心态史学有了各种各样的解释。由于“心态”这一概念的含义本身太广泛而又太模糊,虽然心态史学在法国已热闹了很多年,至今仍没有人能对此作出明确而又被公认为权威的界定。在我国,关于“心态”

一词的解释,主要被收集在一些辞典条目中,如《汉语新词词典》解释为“指心理状态,内心世界活动的状态”。史学界对于心态史的研究对象及其界定的看法也不尽相同,大体上借用年鉴学派的一些看法。可见,由于心态史学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至使对其概念的界定至今飘忽模糊。目前,得到大多数研究者认可的一种概念可总结为:心态史是研究一定时代群体心理表现和大众意识 状态结构及其演变过程和趋势的史学分支。它注重的是社会群体在社会生活中所共有的理念和意识,并着重考察特定历史环境下物质生产生活条件与这种观念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二、心态史学研究的特征 心态史的问世是年鉴派新历史观结出的丰硕成果。年鉴派历史观的核心是“总体历史”,这一总体性最初是通过社会史和经济社会史实现的。于是心态史家们一开始便注重考察特定历史环境下的物质生产生活条件,注重一定时代群体心理和大众意识的状态,注重从各种社会因素与社会存在出发研究个人心理成长与发展的历程,注重从历史文献和遗迹而不是任何模式出发去重建历史上存在过的人类精神生活,注重用历史主义的方法研究问题等。这种研究的史学特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突出心态在历史运动中的“中介”地位和反作用 社会心态在历史运动中扮演着“中介”角色,这种中介的作用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从社会角度讲即:社会环境—人—社会运动; 二是从个体角度讲即:社会意识—心态—行为。前者反映人与社会的关系,显示心态受社会环境影响发生变化,其中“社会环境”涉及社会结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认知能力、思维方式。后

历史研究的宏观与微观

杨奎松:历史研究的微观与宏观 时间:2005年9月21日作者:杨奎松(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来源:杨奎松个人网站 历史研究,首重求真。从古至今,中国史学研究的这一精神一以贯之。但随着近代西方自然科学的演进和社会科学的兴起,影响到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学用来求真的方法,早已是五花八门,各有各的路数。这种情况难免会使重视中国史学传统的学者慨叹人心不古,担心中国的史学会失了自己的特色。其实,自从进入文明社会,人类就从没有间断过记述和研究自己的历史。因此,只要有人类存在,历史研究就一定有它的生命力。同样,只要有中国人存在,中国的历史研究就一定会以中国人自己的过去为主要的研究对象。无论换了什么方法,它都必定要让中国人看懂和理解才能确立起自身存在的价值。在这种前提下,有的研究成果受众多些,有的研究成果受众少些;有的学者充满了现实关怀,有的学者只关心象牙塔尖里的那些东西;有的研究方法传统些,有的研究方法西化些,都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改革开放之初,我们也曾引入了许多西方学说,可谓鱼龙混杂,泥沙俱下。不过七八年时间,它们便很快在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的作用下,各有各的归宿了。对于今天中国的历史研究而言,凡是不适合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生存的理论和方法,最终注定也一样会遭到同样的命运;而适合者,也注定一定会存留下来,我们大可不必杞人忧天。 不过,话又说回来,在今天的历史条件下,如果我们相信西方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理应,并且可以被排除在中国历史研究的范围之外,却肯定也是一厢情愿。只要比较一下晚清以前的中国传统史学和当今中国的历史研究就可

以清楚地看出,近代以来的中国史学,从目的,到方法,直至整个话语系统,早已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这种变化已经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一切从事历史研究的史学家的骨髓里面去了。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我们今天在研究中国历史时所使用的基本概念,早都是西化了的,或是从西方引进过来的。像“社会”、“民族”、“阶级”、“国家”等等最常用一些概念,就是源自于西方政治学、人类学或社会学等社会科学。这每一个概念的背后,都存在着一整套西方政治学、人类学或社会学的观念或解释体系。换言之,对于中国的历史学家来说,这些概念的使用,并不简单地只是换一个什么样的词汇来表达思想和叙述史实的问题,它在相当程度上其实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换。比如,当我们接受“社会”这个概念的时候,所接受的就绝不是一个孤立的字眼儿那么简单,它的背后是西方学者用来观察一个与国家既相联系,又相对应的代表着个人共同体的分析模式。从亚里士多德,到黑格尔,到马克思,再到当代的哈贝马斯,这些西方思想家在谈论“社会”这一概念时,都在不断地赋予它以新的思想内容。我们今天对“社会”的定义,包括人为地把“社会”划分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不同的子系统,并各自选择不同的面向研究历史,说到底都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西方社会科学的分析模式的一种结果。很难认为我们今天使用的“社会”及其衍生的相关概念,比较其西方的意义,有了多么大的不同。使用西方社会科学的种种概念来研究历史,其目的只有一个,也是为了更好地求真。但就求真而言,却既有微观的问题,也有宏观的问题。中国传统史学对于微观的真实,包括凭借特有的时空和文化联系,深入中国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探寻其心路历程,确有相当见效的研究方法,也因此自有其不朽的生命力。但是,缺少西方社会科学基础的中国传统史学,其微观微不到构

历史的比较研究与世界历史

历史的比较研究与世界历史 刘家和 摘要比较研究的基本功能在于辩同异,从异中见同,从同中见异。世界历史于诸多国别史基础上发展而成,或者说是由扬弃诸“小一”(国别史)而成的“大一”(世界史)。不过这个“大一”并非抽象的明一,而是由诸“小一”有机地构成的一。因此,世界历史研究的关键之点就在于明一、多之关系。比较研究的辨同异正是世界历史研究中的明一、多的不可或缺的条件。 历史的比较研究,不论在国外还是国内,现在都是一个比较热门的研究取向。世界历史(World History)或者全球史(Global History),现在也是一个日益为人们重视的研究领域。其实,比较研究作为一种方法,几乎和历史学一样的古老;而世界历史的写作,也在很早的时期就是历史学家的一种高尚的理想了。希罗多德(Herodotus)所写的《历史》虽然以希腊波斯战争为主题,但是它也涉及了当时他所知世界的历史。司马迁所写的《史记》虽然以当时的中国通史为基本,但是也涉及了当时他所知的世界;而且,以后的中国历代的“正史”,大多数都继承了《史记》的作法。当然,这些都不是世界史,而只是一种史家注意周围世界的倾向;真正叙述全世界历史的书的出现,在时代上则要晚得多。因为在世界范围的联系出现以前,要求写真正的世界史,那实际是不可能的。而且,如果按严格的要求来说,即使晚近某些以“世界史”为题的书也未必真能算得上是世界史。这一篇小文的目的,就是要谈谈历史的比较研究和严格意义上的世界历史的关系。 比较研究(Comparative study)就是对于不同对象进行的互为参照的研究,在一般情况下多用来说明对同时并列的诸对象的研究。“比较”一词,英文作Comparison,法文作Comparaison,德文作Komparation,皆来自拉丁文Comparo,这个字由com和paro组成,前者意为“共同,后者意为“并立”、“平列”等,

历史研究法心得(1)

历史研究法课程心得 杜宝宗 1、赵恒老师关于历史研究法的论述 在课堂上赵老师关于历史研究法谈到了以下几点: 首先,关于论文的选题,赵老师谈到,论文题目必须有自己的见解,看到题目自己最起码有自己独立成型的思维,确定题目是最基本的也是最关键的,因为只有对一个选题发自内心的喜欢和热衷,才会一心一意、尽心尽力地去努力,另外,确定选题要遵循专业方向,题目把握要具体化,对题目的意义要有清晰的了解认识,对题目的研究现状有足够的掌控,只有这样,论题才会做到合情合理。 其次,准备材料以及阅读相关书籍、文章。在这方面赵老师也详细介绍了历史研究法的相关细节。第一是材料准备要充分,凡是有关材料要尽全力搜集到,不可遗漏。第二是对搜集到的材料要进行分类以便于写作时查阅、利用。第三是在读书、看文章的过程中要详细记下所看书的出版时间、版本、年代、作者。 最后,论文的写作。在谈到论文的写作时,赵老师结合其《印度核政策的历史分析》、《核不扩散机制历史与理论》两本书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一、立论依据是论文主要讲的内容,论文的核心价值及被研究者的地位要描写清楚。二、在叙述研究现状时用词不能太绝对,要给自己留有余地,毕竟,研究现状总结是论文成功的关键。三、论文重点在什么地方就往哪个地方深入研究,前人未研究的或者前人研究的不够透彻的恰好是我们的机遇,但是,在写作时一定要做到有理有据,具体细节要观点明确。四、注释方面,体例要前后一致,关于排列顺序,西方史学是按姓的首字母,中国史学方面,按照经史子集排练,另外,中国古代史一定要注意版本问题,凡是采用的书籍应是中华书局或者古籍出版社。 总之,听了赵老师的分析,原本对历史研究法一无所知的我,变得豁然开朗,对硕士研究生的论文写作有了清晰地认识,在今后的学习中,我想赵老师的历史研究法定会为我带来很大的帮助,感谢赵老师在百忙之中分出时间指导我们学习。 2、陈安全老师谈历史学中的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 在历史研究法学习过程中陈老师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三方面阐述了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