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利用网络研究世界历史

怎样利用网络研究世界历史
怎样利用网络研究世界历史

?学术报道?

怎样利用网络研究世界历史

刘作奎

利用网络进行世界历史研究对中国史学界来说还是一个新课题,迄今为止尚无人对此进行过系统的介绍。这主要是基于以下几个原因:一是传统的史学研究方法仍占主导地位。对于众多的史学研究工作者来说,他们更喜欢利用爬格子、集卡片等方式进行世界史研究。网络作为一种新生事物,虽然介入到其他学术领域已不属罕见,但运用于世界历史方面却需一段时间。二是要以网络为手段从事学术研究,就必须花费大量时间学习网络知识。当前学习网络知识的人很多,学习历史的则不多,而对二者同时都学习并且进行有益的结合探索的则更少,因此就很难形成关于世界历史的网络研究的方法。三是网络资源还有许多内容没有形成完善的体系,因此研究者有可能找了很长时间也没有自己所需的东西,因此对网络的专业性和全面性产生怀疑,于是便采取了把孩子和洗澡水一起倒掉的做法。

本文作者不惴浅陋,对借助网络进行世界历史研究问题进行初步探讨,希望能够引起广大史学工作者的兴趣。本文分4部分内容,这4部分内容是针对学术研究而安排的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每一部分都是下一部分研究的基础。它们是:一、利用搜索引擎获取资料;二、形成自己的网络资源资料库;三、利用网络加强学术交流;四、采取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给自己的学术研究创造必要的网络交流条件。

一、利用搜索引擎获取资料

为什么把搜索引擎功能列为网络研究的第一步呢?因为获取资料是世界史研究的第一步。网络资源所包含的对我们有用的资料浩如烟海,在当今一切都讲效率的社会,能够在最快的时间里获得最准确而详尽的信息便成了当务之急。因此能够找到在网络上查询资料的最佳方法便成了重中之重,而这种方法就是利用搜索引擎。当然,现在可供我们选择的搜索引擎太多了。不过我们所知道的搜索引擎大都满足不了我们的要求,搜出来的内容杂乱无章,内容精确匹配性差,不但浪费了时间,而且收效甚微。其实进行世界历史研究必须利用国外专业的搜索引擎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国外专业的搜索引擎分几种类型:一是搜索型检索工具,一是浏览型检索工具,一是集合型检索工具。这三种工具各有短长,搜索的时候因地制宜,结合使用,便能发挥最好的效果。

(一)搜索型网络信息检索工具

11AltaVista http://w w https://www.360docs.net/doc/9d13054598.html,

AltaVista是一个功能强大的搜索引擎,每天快速采集万维网和USE NET的资源,并对这些资源的每一个词进行索引,形成了详细和全面的网络资源全文索引,进而允许众多网络用户来检索这些索引。这是因特网上资源采集范围最广、功能最为强大和最受用

户欢迎的检索工具之一。

21N orthern Light http://w w w.n orthernlight. com

该搜索引擎的特色在于把免费信息与收费信息服务结合起来,其“研究引擎”将广泛的Web信息检索和集中深入的文献信息检索结合起来,从而实现既提供快速查询又提供高质量检索和文献传递服务。

31G oogle http://w w w.g https://www.360docs.net/doc/9d13054598.html,

G oogle是现在互联网上最著名的搜索引擎,每天要接受来自全球的1.5亿份查询,位居搜索引擎之首。G oogle并不将自己仅仅定义为“搜索引擎”,它的野心是成为全球最大的、至少是互联网上最大的档案资料库。

G oogle现存有超过30亿份网络文档,如果用人手查找这么多资料,24小时不停工作,需要5700多年才能完成,而在G oogle上,只需要不到0.5秒。在搜索型检索工具中,G oogle 是我们的首选。

(二)浏览型网络信息检索工具

了解上面一些重要的搜索引擎后,并非万事大吉了。因为这些搜索引擎本身也有一些缺陷。前面介绍的是通过搜索来获取信息的工具,它们均使用搜索引擎来发现和标引文件,并采集各类Web网页的所有内容,但忽视主题内容的选择。这种缺点严重影响了搜索结果内容的优化,甚至如果选择搜索项不合适会造成搜索结果内容庞杂,令人无处下手。因此我建议使用多个检索工具增加检索结果的覆盖率,我也建议使用不同的检索工具类型,特别是那些解说清晰、获取快捷的工具。以下我介绍另一种类型的检索工具———浏览型网络信息检索工具,它们均依靠人工收集和整理采集到的Web站点和网页。它比简单搜索引擎的先进之处是经过人工的选拔和处理,因此搜索结果更加集中和准确。

11G alaxy http://w w https://www.360docs.net/doc/9d13054598.html,

G alaxy允许任何人提交因特耐特站点资源,还允许任何一个人为一个信息资源、产品或服务提供简单的说明信息。用户提交的站点需要经过专业人士分析提炼,因此,一个站点被专业人员访问分析并被放置在G alaxy数据库中需要花费很长时间,但正因为如此使得它的权威性大大提高。

21Y ahoo! http://w w https://www.360docs.net/doc/9d13054598.html,

尽管Y ah oo!也提供了一个检索其数据库的输入框,但它最显著的特点在于浏览,以及连接着数据库中每一记录的超文本分类体系。Y ah oo!的编辑小组创建了主题和形式两种分类体系,通过这两种体系将所有类目连接在一起,并将所有的W eb文件组织在体系下。或者说Y ahoo!并不存储实际网页,再将其呈送给用户,而是为每一个网页或站点建立一条记录,该记录包括对该网页或站点的简单描述、标题和用超链点的方式显示的实际网页所在服务器的UR L,这种精心的整理使搜索结果的准确率和查全率大大提高。

(三)集合型网络信息检索工具

随着人们检索要求的不断提高,对网络的检索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人们想要在一个统一用户接口,在多个检索工具中选择和利用合适的(甚至是同时利用若干个)检索工具来进行网络信息查询,这样它们往往能够获得较高的查全率,在广泛查询时具有较大的优势。这样的检索工具称为集合型网络信息检索工具。

用户向集合型检索工具发出检索请求,它将该请求整理为相应的检索指令发往多个单独型检索工具。它们各自执行检索指令后将检索结果传送给集合型检索工具,集合型检索工具再将检索结果经过整理后传送给用户。在这个过程中,各单独型检索工具保持其原来的局部资料模式和自己的检索指令。

11Metacrawler http://w w w.g https://www.360docs.net/doc/9d13054598.html,/

511

怎样利用网络研究世界历史

search.html

M etacraw ler能对Lyc os、In foS eek、W ebcraw ler、E xcite、A ltaV ista、T hunderstone、M ining C o.、L ooksm art、Y ah oo!八个检索工具进行并行检索,并能分门别类地对许多专门检索工具并行检索。它在接受到检索要求后,将该检索要求转换为每个成员搜索引擎的专门指令形式,并分发给各个搜索引擎,然后监听和接受它们的检索结果,进而将所有的结果收集起来,去掉重复,按相关性排序后显示给用户,相关性的计算基本上依据各搜索引擎所记载的被搜索项出现频率的多少。

21Profusion http://w w https://www.360docs.net/doc/9d13054598.html,

Pr o fusion能对E x cite、In foseek、Lyc os、O penT ex t、AltaVista、Magellan、PlanetSearch、Y ahoo!、Snap、Webcrawler、G oT o进行单独和并行检索,其检索功能等同于Metacrawler。

在查询时,要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如果你想查询一个很小、很具体的问题时,你就不必要去找那些集合型网络信息检索工具,找一个针对性强的搜索引擎比如G oogle就行了。如果还不满意,再利用一下浏览型网络检索工具。如果要查询一个专业性强、准确度高且内容适中的主题,则需要把搜索型检索工具和浏览型检索工具结合起来使用,同时应该多使用几个搜索引擎或浏览型检索工具,以增加查全率。如果你要泛泛去查一个东西,你自己也不清楚它的一些具体情况,那么你最好使用集合型网络检索工具。当然,对于不同情况的界定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许多搜索的技巧是在不断运用中才成熟起来的。

二、形成自己的网络资料库

在懂得如何利用搜索引擎获取资料后,下面就着手组建自己的网络资料库。获取有价值的网络资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对于学术研究来说,由于其专业性较强,因此,有价值信息资源的获取过程就是你不断总结的过程。利用新闻组、搜索引擎、学术交流等众多手段,长时间积累,逐渐形成自己的网上资源资料库。对每一个学术研究者来说,由于研究的内容、方法、着眼点不同,因此每个人形成的资料库也各有特点,差别很大。因此,史学研究工作者之间加强网络资源的交流是大家互相取长补短的必要手段之一。从现在的情况来看,要组建自己的网络资料库分两种途径:一是利用上述提到的手段长时间积累一些重要的史学研究网站;二是充分利用各种新开发的数据库和各类网络服务机构。

(一)因为我从事世界现代史(欧洲和美国部分)研究,对世界现代史有一个积累的资料库(当然有些内容也包括世界古代史)。下面我就向世界历史研究工作者提交一份我的资料库。

1.历史资料网站:

进入http://dorit.ihi.ku/~peterr/ history.html界面单击http://w w w.corvinia. org/history/history.html,然后单击directories& general reference项目。里面提供许多重要而丰富的历史资料网站链接,还包括一些史学书目、史学电子文本、史学网站、史学图书馆等的索引。严格来说,这是一个史学虚拟电子图书馆,是史学研究的集大成网站。作为史学工作者来说,这是你进入资料海洋的窗口。

2.美国历史文献档案网站:(A Hypertext on American History--from the colonial period until M odern T imes)http://odur.let.rug.nl/~usa/

本网站是关于美国从殖民地时代到现代历史资料比较丰富的网站。内中有搜索引擎,文件、论文、传记、总统回忆录等,内容丰富,研究美国史不可不看。

3.欧洲历史文献网站:

611

世 界 历 史 2003年第3期

进入http://history.han https://www.360docs.net/doc/9d13054598.html,/texts.htm l,在这一网址中我们可以找到对我们历史研究有用的各种文字、地图、声音等材料。找史料请单击E lectronic T exts C ollections,内中有许多丰富的资源。点开后出现一个框架列表和资料内容的索引,你可以从中找出相应的资料;该网站中的Historical T exts Project中也有丰富的资料。

4.西欧原始历史文献网站:http:// https://www.360docs.net/doc/9d13054598.html,/~rdh/eurodocs/

网站内容不仅包括从中古到现在的重要原始文献,而且还收录了重要人物未出版的日记、信件等重要内容。该网站内容更新快,几乎每一周都会有新材料公布于世,是值得一登的网站。而且网站中列出的每一个专题都与资料储藏丰富的carrie电子图书馆搜索引擎相链接。你可以进一步到carrie电子图书馆中搜索你所研究的专题,而你得到的材料会更加的丰富。在搜索得到的内容中,电子图书馆不仅提供更为细致、丰富的材料索引,而且提供相应的网站。在网站的标题后标出资料收集的时间以及资料所占空间大小。这个网站对史学研究者来说非常有用。

5.历史信息虚拟图书馆 http://history. https://www.360docs.net/doc/9d13054598.html,/history/WWW-history-main.html 它是你在因特网上寻找提供历史信息服务网站的入口。它向读者提供了丰富的链接,如果你想要找大量和具体的资料,最好先进入到这个网站仔细浏览一番,相信定会收获不小。

6.顿?马布里历史文本档案馆 http:// https://www.360docs.net/doc/9d13054598.html,

该网站提供了世界各大洲以及一些重要国家历史上的重要文章、书目、日记和相关的网站链接。它还不断设立一些新的历史研究专题,比如恐怖主义、第二次世界大战等等。此外,还设计了几个方便快捷的栏目板块,比如“历史上的今天”,“亚马逊国际书店搜索”。如果你想了解历史上的今天发生了什么事情,可以选择“历史上的今天”栏目。如果你在网上找到了自己喜欢的书目或文章,可以立即在“亚马逊书店搜索”上搜索,随时进行购买。

7.赫鲁斯历史资源网页链接站 http:// w w https://www.360docs.net/doc/9d13054598.html,/h-gig/horuslinks.html

该网站由加利福尼亚大学历史系主办。其目的是建立一个史学研究的社区,针对一些社会上广泛关注的历史问题提供一个研究者和非研究者内部和相互之间交流的平台,并对史学研究者提供丰富的在线服务。

8.历史研究学院网 http://ihr.sas.ac. uk/

该网站于1993年建立,其目的是提高历史学家和历史学工作者对电子版网络作品的利用,并提供一些获取在线历史资料的方便途径。网站除了对英国、欧洲和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在线历史资料进行评估和归类外,还提供关于历史专业的书目、文章、历史学家、学术报告、学术会议等重要的信息。该网站是一个综合的历史研究网站。

9.文森特历史声音和演说收集中心 https://www.360docs.net/doc/9d13054598.html,/vincent/

文森特历史声音和演说收集中心是美国最大的国家声音图书馆。内容包罗了100多年的社会各界5万多位名人的演讲、演出、报告、采访、广播等。比如著名演说的录音文件中就包括肯尼迪、尼克松、西奥多?罗斯福、巴贝?卢斯、福特等人的演讲。本网站作为文本文献资料的有益补充,大大拉近了人们对历史的认知程度。

(二)利用各种开发的数据库或专业的信息服务机构。这是一种比较便捷的获取信息的渠道,在这里向大家介绍几家对世界历史研究很有用的国内和国际服务机构:

711

怎样利用网络研究世界历史

11中国期刊网 它是由北京清华大学光盘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清华同方光盘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学术期刊电子杂志社所共同出版,内容包含理工、农业、医药卫生、文史哲、政治经济法律、教育社科综合、电子信息科学等9大类。收录6600种学术期刊,5300种核心与专业期刊,500多万篇全文、1500万笔书目资料库,可以深入探究在科技、政治、经济、军事、自然科学、人文社会、文化历史及教育信息、医药卫生等等的学术发展动态,对于研究或实际应用等均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考信息。

21图书馆联机计算机中心(Online C om puter Library Center,Inc.简写为OC LC) OC LC总部在美国俄亥俄州都伯林,是世界上最大的提供文献信息服务的机构之一。OC LC 创建于1967年,据2000年底统计,使用OC LC 产品和服务的用户已有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8000多个图书馆和教育科研机构。

其中FirstSearch联机信息检索服务是OC LC从1992年开始推出的一个最重要的产品。到2002年利用FirstSearch可以检索到75个数据库,这些数据库绝大多数由一些美国的国家机构、联合会、研究院、图书馆和大公司等单位提供。数据库的记录中有文献信息、馆藏信息、索引、名录、文摘和全文资料等内容。资料的类型包括书籍、连续出版物、报纸、杂志、胶片、计算机软件、音频资料、视频资料、乐谱等。数据库被分成15个主题范畴,世界历史列在社会科学类。

31UMI数据库服务公司 UMI也是全球规模很大的信息服务公司,其信息服务内容尤其偏重学术研究部分,目前它通过缩微、书刊、光盘等向全世界160多个国家提供信息服务。其信息服务公司遍及世界各地,共提供20000多种期刊和7000多种报纸的全文或索引数据库。另外它的PQDD博、硕士论文数据库收录了从1861年开始到现在的欧美1000余所大学的160万篇学术论文,在世界历史研究领域,世界各国历史学研究机构研究者尚未出版的史学博、硕士论文在这里基本上都可以找到。

三、利用网络加强学术交流

在充分掌握了资料后,你就需要利用网络的交流功能,及时了解一下国内外最新的学术动态,以使自己的研究有的放矢。学术交流也是网络所具有的重要功能之一。如果你仔细考察一下互联网的发展历史,就会惊奇地发现,互联网最初之所以能够发展起来,是众多学者在网上交流而不断推动它走向完善的结果。可以说,最初的互联网,进行学术交流和其他方式的交流是它的生命,互联网的本质就是交流。当然互联网发展到今天,已经衍生出许多功能,但应用于交流仍是其主要的功能。

利用网络进行学术交流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

(一)加入到新闻组中参与讨论。目前国外许多研究者都登陆到新闻组上参与讨论。讨论的内容有“美国外交政策”、

“两次世界大战”、

“英法关系”等等不一而足,如果你能够加入讨论,不仅能够获取国外重要的学术动态,而且可以亲自参与讨论,让外国学者倾听你的声音,了解你的观点。

(二)预定邮件列表。有时候外国学者在研究和讨论一些课题时,可能向外部发布一些信息,或者在讨论完成之后形成结论。如果你预定了他们的邮件列表,他们便会把一些重要的信息或讨论的结果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发送给你。发送的内容和期数有多有少,而且是免费的。

(三)定期参加国外召开的网络会议或其他的交流方式。有时你订阅的新闻组和邮件列表会通知你某学术团体会在何时召开国际

811

世 界 历 史 2003年第3期

网络学术会议,你就可以乘机参加进去。获取参加网络会议信息的途径有很多种,你也可以尝试使用其他的途径。

那么我们又如何获取重要的新闻组和邮件列表呢?一般情况下通过如下几个途径:一是在一些比较专业的历史网站上可以找到,一个比较专业和完善的网站都有相关的新闻组和邮件列表功能。二是通过搜索引擎搜索相关内容的新闻组和邮件列表。如前所述的搜索引擎大部分有对新闻组和邮件列表进行强大的搜索功能。比如,通过搜索引擎G oogle搜索功能,搜索其中的新闻群组功能,就可以得到相应的结果。三是多上网查看,形成一个自己的新闻组和邮件列表的集子。

四、主动创造条件,创立网络上的世界历史研究环境

网络的交流是互动的,如果只是一味从国外获得一些信息,那么你永远都是一个旁听者。从长远发展来看,你应该营造一个世界历史的网络研究环境,加强交流的主动性,这样才能使你的研究形成一定的气候,受到人们的关注。当前,中国世界历史学术研究成果推广面狭窄,利用率不高,这与研究者忽视利用网络这一先进的传播媒介有很大关系。由于搭建网络环境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所以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真正意义上的个人学术网站还没有出现,有的只是官方和科研单位主办的学术网站,但是通观这些官方网站,它们离学术交流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那么对我们来说如何营造一种这样的环境呢?或者说一个成熟完善的世界历史研究网络环境应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呢?

(一)要花费一定时间来研究和设计你的学术研究网站的框架,内容和形式上都要更新快、丰富、严肃而有朝气;(二)网站中要在显要位置列出醒目标题,创立你所要从事交流的栏目;(三)要设计出完善的新闻组、邮件列表或论坛的功能,以便能够获得交流;(四)除了要刊出新的内容外,还要作出你研究专题的一些重要链接,尤其是国外的与你的课题相关的新闻组和论坛的相关链接,形成交流的氛围;

(五)建立相应的英文网页,以便同国外学者交流。当然搭建一个好的网站还有许多其他要素,这里就不再一一列举了。

最后,需要强调的一点是,网络上资料种类繁多,除了图文资料,还有声音、视频、模拟实验等材料。目前中国学术研究利用资料的手段不够丰富,仅限于书面材料(文字、图表)。可以想见,随着社会的发展,求证手段的丰富,上述提到的材料都不可避免地要发挥作用。谁先获取和利用这些资源,就有可能在史学研究上先走一步。试想把一篇枯燥的学术论文写得图、文、音、像并茂,将会极大加强文章的生动性和立体感,这何尝不是研究史学的一种创新呢?随着现代科技发展,学术成果不仅仅以印刷的单一形式出现,而是借助于光盘、网络等众多的传播手段,这就为我们学术研究的多层次、多视角创造了条件。上述学术研究形式的出现,乃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和必然要求。与科学发展相同步的就是历史研究要突破单向的、静止的传统研究方式,我们的研究手段需要不断丰富多彩起来。

[本文作者刘作奎,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博士生。]

(责任编辑:段启增)

911

怎样利用网络研究世界历史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方法论意义概要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方法论意义 2013年11月18日09:4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京)2013年6期作者:马俊峰字号 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103 内容摘要: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是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的世界历史思想的合理因素,运用其创造的唯物史观及剩余价值理论深入研究了近代以来世界经济与社会的运动及其发展趋势而创立的。世界历史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也是马克思分析研究许多问题的重要背景和方法,又构成了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基础。重新理解和解读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对于我们总结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经验,研究和处理全球化时代的诸多重要问题,尤其是处理好民族主体与人类主体的关系问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好中国道路,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关键词:世界历史理论;全球化;现代化;人类解放 作者简介:马俊峰,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 世界历史理论是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关于世界历史思想的 合理因素,运用其创造的唯物史观及剩余价值理论,深入研究近代以来经济与社会的运动及其发展趋势而创立的。马克思分析和讨论许多问题都是从世界历史的视野和高度进行的,不懂得或忽视这一点,在理解马克思的思想时势必会造成许多误解和曲解。在很长一个时期内,我们对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及其重要意义认识不足,这是造成我们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时代课题理论上“不太清楚”、实践上走了很多弯路的重要原因之一。面对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巨大冲击,总结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经验、重新理解和谋划现代化方略以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迫切需要,激活了世界历史理论这个重要思想资源,使之成为近年来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一个理论热点问题。显然,世界历史理论既是我们重新理解和解读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重要切入点,也是显现马克思主义当代价值的重要方面。 一、马克思对黑格尔世界历史思想的创造性转换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直接思想渊源是黑格尔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现实基础则是业已形成并日益扩大的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及其产生的各种效应。在发生学的意义上,历史开始向世界历史转变是由地理大发现引起的国际贸易,尤其是由工业化所催动的国际市场拓展引发的。地理大发现不仅发现了美洲新大陆和澳大利亚等地区,开辟了通往东方的新航线,而且通过更加频繁的交往,使人们日益了解了“新世界”和东方国家的历史知识。正是在这个基础上,伏尔泰写出了《论各民族的风格与精神》,从最远古的中国讲起,把欧、亚、非、美几个大洲的国家和民族都写入历史,为后来世界史的编著开辟了道路。此后,一些历史学家致力于世界历史的著述,如J. C. 加特勒尔的《世界历史要览》、A. L. von施勒策尔的《世界历史概略》等等,英国J. 坎普贝尔等人还辑集了一部多达38卷的《自远古迄今的世界历史》。作为伟大的思想家,黑格尔基于一种“巨大的历史感”,并不满意这些历史学家把历史当作已经发生的经验事实进行堆积排列的做法,即只是依据一定的材料叙述历史中发生的行动、事变以及导致这些行动和事变发生的动机,

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读书心得

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读书心得 近期大概读完了钱穆先生的《中国历史研究法》,这本书它是属于史学理 论方面的著作,由于自己理解能力相对有限,史学理论方面的著作普遍都理论 性很强,相对难懂,读起来显得总是枯燥、乏味,但是自己还是坚持大概读完 了这本书。虽然读完了此书,但是自己感觉距离真正读懂还相差甚远,似乎处 于似懂非懂的状况。不过通过读这本书,还是产生了许多属于自己个人的体会 和理解,许多地方还是给自己以比较深的影响。由于全书内容比较多,下面就 自己在看书过程中感触比较深的方面大概谈一下自己的一些看法。这些看法也 许有它一定的合理之处,也一定有不合理的地方,甚至某些看法也许是错误的,仅属于个人的一些见解罢了。 首先对钱穆先生的《中国历史研究法》这本书做一简单的介绍。这本书全 书分为通史、政治、社会、经济、学术史、历史人物、地理、中国文化八个部 分的研究方法分别进行讲解,并且对历史教育的流行误解做了叙述。钱先生在 序言中就说到:“我此所讲,语语有本源来处,亦语语有归宿去处。”这就很 好的说明了研究历史一定要以证据说话,要有充足的史料或实物等作为自己说 话的凭证,不能像文学作品一样为了吸引读者的眼球而进行人为的加工、装饰。同时也说明了钱先生作为一个史学家的强烈责任感,说的每句话都不是自己凭 空编造的,一定有它的来源,一定有它的充足的证据。我认为这就充分体现了 史学它是一门十分严谨的学科,史学家的任务之一就是要恢复历史的本来面貌,而不能像小说家一样进行人为的加工润色。 钱先生在本书中就如何研究中国通史时指出:“历史有其特殊性、变异性 和传统性,我们要研究历史首先就当知道历史的三种特性。”通过这么多年对 历史的学习,自己对历史的三种特性感觉也深有体会,也就是说在内心里面还 是对这三种特性是理解的。就其特殊性而言,与其他学科相比较历史有它的特 殊之处;不同国家的历史也一定有不同之处;就是同一国家不同时期的历史也 有不同之处等等。正如哲学家所说的那样,世界上找不到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这就是它的特殊性。所以我认为不管学习历史还是研究历史,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显得格外重要,这样就能避免我们少犯许多错误。变异性则 是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强调一个“变”字。钱先生也谈到了这一点,他说:“其实历史本身即是一个变,治史所以明变。”所以我认为在学习和研究 历史的过程中,要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历史,因为事物都处于一种不断变化和 发展的过程中,绝对静止的东西是不存在的。这一点对于初学历史的人自己感 觉格外重要,他们往往会认为历史是过去的东西,所以是一成不变的,其实这 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对于历史的传统型,钱先生说道:“特殊性与变异性加在 一起便成为历史之传统性。”我认为所谓历史的传统型,就是历史上所创造的 精华它的继承与发展。如元朝的行省制度,被后世继承与发展,使之进一步完善。精华的文化具有传承性,并且这种文化在中国人的思想中具有一定程度的 稳定性,如我们经常所说的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等。当然钱先生所 说的历史的传统性有它更深刻的内涵。 在如何研究中国文化史中,钱先生认为:“文化乃历史之真实表现,亦是 历史之真实成果;舍却历史,即无文化。”所以从某方面来看,研究历史的方

7第七章:世界历史研究方法(乔荣生2016年9月20日)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理论视野部分) 世界历史理论的视野 ●本讲的三个问题: ●一、世界历史理论产生的实践逻辑是什么? ●二、如何理解世界历史理论的内涵及视角? ●三、学习世界历史理论有哪些方法论意义? 一、世界历史理论产生的实践逻辑是什么? ●1、世界历史形成前的历史事实:P254 ●自给自足的小生产,生产规模小,交通工具落后,彼此隔绝、孤立发展,家族和宗法,人对人的依赖关系等。 (奴隶) ●2、15、16世纪以来的历史事件:P252、255 ●新航路的开辟(地理大发现)——海外殖民地——机器大工业——社会化大生产——世界市场的形成——城市 化和全面交往——自由民主人权观念,物的依赖性基础上的人的独立性。(雇佣) ●3、思考:后者取代前者的人类实践遵循的逻辑是什么? ●1)生存——生活?(人的生活状况) ●2)农业——工业?(生产力的发展) ●3)血缘——雇佣?(人的自由状况) ●……(还有哪些逻辑?请同学们思考补充) ●4)这是不是人类历史的基本事实?如何认识这个事实?有哪些影响?(两重性P256) 3、世界历史发展的三个阶段P260 ●(1)以英国为中心:到二战后 ●(2)以美国为中心:到冷战后 ●(3)世界的多极化: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革命,使地球成为了“地球村”,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 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 ●4、如何认识经济全球化?P263-269(特点?矛盾?主导?处于人对物依赖的阶段?市场竞争的丛林法则,时 间长短?发展趋势?) 二、如何理解世界历史理论的内涵及视角? ●1、何谓“历史”?P248 ●(1)“实际发生的”历史 ●(2)历史学家们“写出来的”历史 ●(3)二者是何关系? ●2、黑格尔对“历史”的分类及局限(唯心主义):P 248-250 ●(1)原始的历史:受某地区和时代所限; ●(2)反省的历史:对历史有考察和反思; ●(3)哲学的历史:解释历史的同一本性。 ●3、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P251 ●(1)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世界历史的理解:整个人类历史(同黑格尔); ●(2)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世界历史的理解:资本主义所开启的新的历史阶段,是人类历史发展 的一个特定阶段。(形态论:异质论取代黑格尔的同质论;劳动论:超越黑格尔的“精神劳动”;两大发现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等。) 三、学习世界历史理论有哪些方法论意义? ●1、帮助我们用世界眼光观照当代社会发展 ●2、帮助我们正确理解全球化与民族化关系 ●3、助于我们正确理解统一性与多样性关系 ●4、助于我们正确看待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 ●5、帮助我们在世界视野下规划自己的人生 本章思考题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方法论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的方法论意义 摘要:本文介绍了世界历史理论的基本观点,阐述了"世界历史"理论的基本方法,探究了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的方法论意义。 关键词:形成时期;全球化;实践价值;基本观点;经济活动 在马克思主义形成时期,马克思就曾把他所处的时代概括为"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的时代,现代世界非常突出的特点就是全球化,对全球化的认知决定了人类判断全球化和怎样参与全球化的出发点。马克思曾经对全球化的发生和发展以"世界历史"的理论形态作了概括和分析,掌握马克思关于全球化或者说"世界历史"分析的方法论,挖掘和研究这一思想的方法论意义,对于认识和把握全球化问题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一、"世界历史"理论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始终以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总体过程作为自身的主要任务,虽然马克思没有系统的全球化理论,但他从全球视野阐发的"世界历史"的重要思想,为我们研究当代全球化问题奠定了科学的方法论基础。总体说,马克思关于"世界历史"的观点有三个方面: 1."世界历史"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过程。在马克思看来,世界历史的形成和发展并不是黑格尔所说的人类历史之外的什么"世界精神"的产物,而是以工业技术革命为代表的生产力自身运动的结果。世界市场使各个国家、民族连为一体,从而形成世界历史。 2."世界历史"是一种新的文明形成的过程。"世界历史"的形成不仅是经济活动世界化的过程,同时是精神层面世界化的过程。资产阶级把

消费与生产全球化,所有古老的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素来被尊崇的观念都被瓦解了,一切国家人民之间的民族分隔和仇外心理在日益消失。由于生产与消费的全球化,文化也逐渐的全球化。"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生产也一样。 3.人的发展过程,就是"世界历史"。马克思历史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现实社会的人。,"世界历史"的发展就是现实的个人的发展。"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个体的历史,而不管人们是否意识到这点。"而"每一个单个人的解放的程度是与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一致的"。 二、"世界历史"理论的基本方法论 马克思阐述的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化的全球化过程是博大精深的,不仅作了经济学、政治学、历史学的分析,而且作了哲学、人类学、文化学的分析;不仅揭示了这个历史过程的本质,而且描述了这个过程的生动的现象;不仅是历史的,而且是逻辑的。透过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丰富的内容,我们可以找出贯穿在其思想中的方法论。 1.价值观与历史观互相统一的方法。社会客观规律的尺度,就是历史尺度,马克思把人类社会看做为以生产力发展为基础的持续改变的历史过程。生产力标准是衡量社会进步的客观的基本的标准。这一点把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与形形色色的唯心史观从根本上区分开来。马克思又认为,历史是由有目的、有意志、有激情的人自觉创造的。马克思充分肯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伟大的划时代

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方法》书评

“设异明通·通中求异” ——读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有感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 2009级 1044409122 马丹 【摘要】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以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为研究历史的尺度;我们重视史料的编纂整理而不重视理论思维的创建;我们习惯了历史研究的静止观,总在试图寻找“总体发展规律”而忽视了历史发展的多样性;读罢《中国历史研究法》,笔者认为中国的历史有其发展的特色,中国历史的每一个分期有其的特色,中国历史的每一个侧面有其特色,在研究中国历史时,我们要注意在“通中求异”。 【关键字】历史研究、中国历史、通、异 《中国历史研究方法》这本书,是汇集钱穆先生在香港某大学八次讲演而成,依次以中国通史、政治史、社会史、经济史、学术史、历史人物、地理史、文化史为研究对象,对于如何研究中国历史提出了自己观点。通读全书,对比梁启超的《中国国历史研究方法》,笔者认为钱穆先生此本书有两大亮点:一、在篇章结构上“设异明通”;二、在讲解内容上“通中求异”。 一、设异明通 梁启超的《中国历史研究法》主要论述了史学研究的目的、范围和旧史的改造,历史的因果和动力,史料的搜集和整理等内容,其侧重的是关于史学研究方法工具性,针对性强但略显分散。而钱穆先生的《中国历史研究方法》从中国历史的八个侧面论述讲解,其中前七讲均可属于为第八讲蓄势,所有的这些都包含在了中国历史文化大义这一大系中,“最先是讲如何研究通史,最后是讲如何研究文化史。其实文化史必然是一部通史,而一部通史,则最好应以文化为其主要内容。其间更分政治、社会、经济、学术、人物与地理之六分题,每一分题,各有其主要内容,而以文化为其共通对象与共通骨干”【1】。并提出“文化整全体”“文化即人生”(此所谓人生,非指个人之分别人生,乃指大群体之全人生,即由大群所共同集合而成的人生【2】)概念。 在每个章节内,都基本上遵循“提出问题——解释问题——阐明观点——中西对比立论观点——阐明方法——呼应中心论点”这样一条思路,条理清晰,娓娓道来,让读者如醍醐灌顶。如:《如何研究中国政治史》这一章,首先阐明本章要讲的内容——“如何研究中国政治史”,继而解释为什么讲这一编;其次提出政治与政事的不同,进而阐明研究政治制度的方向与必要性;再次,通过中西对比,传统与沿革对比,阐明作者自己关于中国封建制度内涵与特色的理解;最后,提出具体研究政治史的方法,再解释方法运用时,时时注意呼应中心论点。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研究概述(一)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研究概述(一) 【正文】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首次提出,并分别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两书中较为系统地展开和表述的。这一理论提出以后的一百多年间,由于种种原因,长期被忽视,甚至成为历史唯物主义教科书的“盲点”和“空场”。90年代以来,随着冷战的结束,世界经济“一体化”或“全球化”的深入,特别是世界范围内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对其本民族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反思与探索,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才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并得到较为全面的研究和展开,并在以下方面取得共识: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哲学或唯物史观的核心组成部分,它不仅是马克思考察分析人类社会、建构唯物史观的方法论基础,同时也是他剖析、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建构未来社会和共产主义学说的理论根据。然而,由于我国理论界对这一理论研究较晚,在这一理论深入研究过程中,争论较多,总体上讲还是分歧大于共识,其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世界历史范围的涵义及其与民族史、地域史的关系 第一种观点认为:世界历史是一个整体范畴,它不是各民族历史的简单的总和,它是资本主义建立大工业以来各民族历史相互作用的产物。世界历史是由民族历史构成的统一整体,但它又有不同于民族历史个体运动规律的整体运动规律。因此世界历史与民族历史的关系,具有系统和要素之间的关系。 第二种观点认为:世界历史不是通常的历史学意义上的世界历史,即整个人类历史,而是特指各民族、国家通过普遍交往,进入相互依存状态,使世界整体化以来的历史。因为:世界历史虽存在于今天,但它却形成于近代,即资本主义时代。稍后这一观点稍有变化,认为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概念具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人类总体历史。二是特指18—19世纪世界“一体化”以来的历史。但这种观点认为,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中的世界历史概念主要指后者,世界历史形成之后,人类历史与民族历史的关系不再仅仅是一般和特殊的关系,而且同时具有了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第三种观点认为: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范畴与历史学学科意义上的世界历史范畴含义不同,两者不可混淆。首先,从时间上看,上限不同。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范畴是特指16世纪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以来世界作为一个整体所形成的历史。而历史学的世界历史,在时间上则包括了人类有史以来的全部历史。其次,从空间上看,其涵盖范围和意义上不同。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范畴是以交往及其扩大所造成的世界性后果为特征,是指世界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一体化,即世界形成了有机整体。历史学的世界历史范畴则强调把全球各个民族和地区的历史包括在内,即在地域上包括全球。再次,从学科划分的级别上看,层次不同。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范畴是一个哲学范畴,历史学的世界历史范畴是一个具体历史学科的范畴。 第四种观点认为:世界历史是一个多层次含义的范畴,在黑格尔时代,世界历史概念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在历史学、编纂学意义上的世界历史。它在空间上是指相对于民族史和地域史而言的世界史、全球史。它在时间上是包括人类有史以来的全部历史、总体历史。二是指由维柯以来到黑格尔所完成的哲学精神层面上的世界历史概念。从纯粹思想史的角度看,马克思又发掘出世界历史的第三层含义:即自18世纪以来,由资本主义生产和交往方式的迅猛发展而使世界成为统一整体、统一格局的历史。但同时这种观点又认为,当然,马克思并没有完全排斥上述两种世界历史观。相反,他的世界历史概念统率了前人的观点,并以前人的理解为基础,来阐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第五种观点认为: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范畴有四层相互联系的含义。一是指人类历史发展的统一性及其共同基础。二是指各个民族和国家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系统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总体。三是专指资本主义世界历史时代。四是特指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一定阶段上所产生的现实的共产主义运动及其结果。这种观点还特别强调指出: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范畴这

历史研究方法有哪些

历史研究方法有哪些 历史研究方法有哪些 几种常用的课题研究方法 开展课题研究,尤其在填写项目申请书时,都会涉及到研究方法的问题。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课题研究方法,供大家参考。 1、观察法。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对研究对象进行系统的、连续的观察,并做出准确、具体、详尽的记录,以便全面掌握材料,正确理解研究对象。 2、文献法。通过阅读有关图书、资料和文件,全面掌握所需材料,以利研究工作。查阅的文件资料最好是第一手材料,如果是第二手材料,必须鉴别其真伪后才选用。 3、调查法。通过访问、发问卷、开调查会、测验等方式去收集反映研究现象的材料。必要时可同历史研究法、实验法等配合使用。 4、统计法。通过观察、测验、调查、实验,把得到的大量数据材料进行统计分类,求出数量分析结果,用于支持研究。 5、历史研究法。通过对人类历史上发生过的历史现象进行分析研究,吸其精华,探索事物发展的规律性,用于指导今天的研究。 6、比较法。对某类研究现象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不同社会背景情况下的不同表现,进行比较研究,以揭示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或特殊性。 7、实验法。在人工控制情况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研究现 象的变化和结果,并分类记录下来。它能使观察、记录更为精密,便于弄清每一条件对研究对象所产生的影响,保证研究工作的准确性。 8、个案研究法。对单一的人或事进行深入具体的研究,然后再作比较,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个案可以是典型的,也可以是非典型的,但要达到一定数量,才有说服力。 历史研究法课程心得 杜宝宗 1、赵恒老师关于历史研究法的论述 在课堂上赵老师关于历史研究法谈到了以下几点: 首先,关于论文的选题,赵老师谈到,论文题目必须有自己的见解,看到题目自己最起码有自己独立成型的思维,确定题目是最基本的也是最关键的,因为只有对一个选题发自内心的喜欢和热衷,才会一心一意、尽心尽力地去努力,另外,确

地球发展史

第一节混沌初开--宇宙始于大爆炸? “混沌初开,乾坤始奠。轻清者上浮为天,重浊者下凝为地”。 -中国古代的贤哲 作为自然科学研究的具体对象,宇宙是一个有限的客观存在。这样一个宇宙,应该有它的开端。 宇宙是怎样开端的呢? 20世纪初,天文学家斯里弗尔(V.M. Slipher, 1875-1969) 在观测银河系外的仙女座大星云时,取得15个星系的光谱资料,经过研究,发现其中13个正在以每秒数十万米的高速退行,即离开我们愈来愈远。 1929年,哈勃 (E.P. Hubble,1889-1953) 根据观测到的河外星系正在退行的资料,提出:一个星系退行的速度和它与我们(地球)的距离成正比,即离得愈远退行愈快。这个发现告诉我们,我们周围的星系正在四散离开,也可以说我们已知的宇宙正在膨胀。 爱因斯坦(Albert Einstien, 1879-1955) 在1916年提出的广义相对论 2 演绎出宇宙在膨胀的理论。 2 哈勃的发现被认为是对这些理论的验证。以后的天文观测继续有新的发现,证明宇宙在膨胀,曾测到有的河外星系之间,正以每小时2,500,000km的速度在拉开距离。 比利时天文学家勒梅特(G.E.Lematre,1894-1966) 1927年就提出: 2 宇宙为什么会膨胀呢? 2 膨胀的宇宙会不会是爆炸的产物呢? 《BIG BANG》-大爆炸 2 宇宙的全部物质,当初都集中在一个“原始原子”(或称宇宙蛋)里,异常紧密 2 温度约1032°K,绝对温度1亿亿亿亿度 2 显然这只能维持极其暂短的平衡,一旦平衡破坏,就发生大爆炸,原始原子迅速膨胀, 逐渐扩展成为我们的宇宙 现在认识: 2 大爆炸后1秒钟,温度降到1010°K,粒子间的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电磁力和引力开始分开。 2 在高温下处于基本粒子状态的物质,随着温度的降低,聚合成各类原子

中国近代史作为20世纪中国历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

中国近代史作为20世纪中国历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是中国近代社会转型和学术转型的产物。在几代学者探索、争鸣的基础上,确立了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大约110年的中国历史作为中国近代史学科的研究对象。这种认识,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得出的,是以对近代中国的社会经济形态与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的考察为出发点的,是符合近代中国历史进程的科学的学科体系。运用现代化理论研究近代中国的历史,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简单地以现代化范式替代革命史范式,未必是正确的思考方向。近代中国的时代基调是革命,中国近代史上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思想、社会变迁,以及中外关系的处理,区域发展,少数民族问题,阶级斗争的状况,无不或多或少与革命的进程相联系。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只能在“革命史范式”主导下,兼采“现代化范式”的视角,更多关注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变迁及其对于革命进程的作用,使“革命史范式”臻于完善。这是我们今天需要努力的。 中国近代史研究作为20世纪中国历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出现,是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产物,也是中国近代学术转型的产物,受到国外史学包括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其他种种资产阶级史学观的重大影响。20世纪中国近代史研究经历了萌生(20世纪初—30年代)、兴起(20世纪30年代—新中国成立)、发展(新中国成立—文化大革命)、停滞(文化大革命期间)、繁荣(改革开放—2000年)几个阶段。在兴起时期,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马克思主义学派开始出现并挑战那时占主导地位的近代史研究。在发展时期,国家建立涉及近代史研究的专门研究机构,各大学历史系设置近现代史教研室,近代史学界结合研究中国近代史学习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指导研究中国近代史成为主流,中国近代史学科成为学术研究中的显学。在繁荣阶段,近代史学界拨乱反正,纠正了学习马克思主义过程中的教条主义、形式主义倾向,出现了用现代化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中国近代史的主张和实践,研究领域大大拓宽,研究专题大大加深;同时又出现了淡化意识形态、轻视唯物史观、轻视阶级分析方法的倾向。所有这些,都需要认真加以总结,并针对各个时期的学术潮流进行分析,提出看法和建议。中国近代史研究不能脱离政治,又不等同于政治,如何把握其中分寸,是总结以往的研究,提出今后研究方向的关键。 研究百年来中国近代史研究中学科体系建设问题。这里讨论的不是各个历史时期有关中国近代史研究具体问题的进展,这种进展是非常巨大的,正是这种进展推动了我们对中国近代历史认识的深化,推动了我们对近代中国国情全面深入的了解,推动了中国近代史学科的巨大进步;这里讨论的是建设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方面的演化和趋势,一门学问的学科体系是什么面貌,关系到我们对这门学科基本面貌、总体面貌的认识,关系到这门学科的学术性、科学性问题。通过这种研究与讨论,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政治倾向的学者是如何在建设中国近代史的学科体系的,看到中国近代史的学科体系的演化,以及它如何发展到今天这个样子,今后还可能发展到哪里去。 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学科体系,主要是指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对象、研究对象所涵括的时间范围,怎样看待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建立这样的学科体系所必须使用的基本研究方法,以及研究工作中所秉持的基本的指导思想,等等。我们依据这里所提示的线索,来分析20世纪里不同时期、不同历史背景下,学者们探索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的情况。 结合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发展,主要考察近代以来发生的历史巨变,把1840至1949年所经历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作为中国的近代史,是符合中国历史自身的规律和特点的。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中国开始了独立地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程,中国历史越出了近代,进入了自己的现代时期。 另一个问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关系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旧民主主义革命问题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主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处理自己面临的革命任务的时候所确立的基本理论纲领,也是自己的革命实践纲领。提出这个革命理论的基本事实根据,是中国的革命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度里进行的。这个革命的任务,对外是争取民族独立,对内是推翻封建统治,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

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历史学的基础知识 一.历史是什么?关于“历史”,有四种解释: 1.自然界和人类发展过程,也指某种事物的发展过程和个人的经历; 2.过去的事实; 3.过去事实的记载; 4.通常说的“历史”,是指人类发展过程以及人类与自然界之间关系的发展过程。 注意区别下面两类历史: (1)历史记载:是人们对当时或近期发生的事件及相关人物的言论、事迹的记录。历史记载具有原始性的特点。 (2)历史撰述:是人们在诸多历史记载的基础上,经过综合、会通并按照一定的体裁、体例写成的历史著作。历史撰述有规范性的特点。 书写的历史不同于客观存在的历史,其中最重要的区别在于,前者是经过史学家的思考和编撰而呈现出来的。客观历史是书写的历史的基础,书写的历史是客观的历史的反映。 二.历史学是什么?研究和认识历史的科学 1.从宏观上分,可以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而自然史又包括天文、地理、海洋、生物;人类史又包括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军事、民族、城市、社区、村镇、移民、工业、农业、个人传记。 2.从世界范围内分,可以分为地区史、国别史、国际关系史。 3.根据研究方法分,可以分为计量史学、口述史学、心理史学、比较史学等。 4.从时间分,可以分为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 三.历史学的主要功能:是认识历史的主要途径;是文明延续的重要纽带;是民族精神传承的栽体;是治国安邦的历史经验的宝库;是启迪人生的导向。 四.历史学怎样重现历史 史料是研究和认识历史的依据,是历史学家“重现”历史的基础。主要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史实发生时所产生的,可直接作为研究历史时的根据。

1、历史资料的分类: (1)按是否为文字记载可分为文字史料和非文字史料两大类。 ①文字资料:史书、档案文书、思想或学术著作、文学作品、日常生活中的文字遗留、报刊杂志、口述史料。其他:包括如碑刻、墓志、家谱等等。 ②非文字史料: A.有图像类(如绘画、壁画、刺绣图案); B.有实物类(如古代建筑、家具、衣物、器物、饰品、钱币、墓葬)。 C.风俗类:借由对于当今流传风俗文化的观察,作为讨论历史现象的依据, D.社会调查所得的资料。 E.由人物专访所得的史料即口述史料。被访者亲历、亲见、亲闻,即以搜集和使用口头史料来研究历史的一种方法,或由此形成的一种历史研究方法学科分支。 (2)按其加工程度、内容性质、实用价值可分为第一手材料、第二手材料。 ①第一手资料即是当事人、亲历者直接记录或留下的资料和遗物、遗迹等原始资料。其标志,一是具有原始性,二是具有真实性。 ②第二手材料不是当时当地耳闻目睹者的直接记载,而是间接得来的有关研究对象的材料。从史实到史料的运用者,如果超过一个人的加工处理,便成为的第二手材料。 (3)按史料的表现形式可分为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和口述史料三大类 ①文献史料──凡是用文字记载的,包括铭刻、文书、著述等都是文献史料。 ②实物史料──考古遗迹和遗物都属于实物史料。 ③口述史料──当事人叙述的往事回忆,它是一种重要的历史信息来源。 2.史料的判断价值 (1)文献/实物/口述 ①历史文献是对历史的客观记载,能比较全面的反映历史的全貌。但受材料、视角、方法、素养等诸条件的限制,史家的论述也会存在错误。

论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方法论意义

论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方法论意义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世界历史理论是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关于世界历史思想的合理因素,运用其创造的唯物史观及剩余价值理论,深入研究近代以来经济与社会的运动及其发展趋势而创立的。马克思分析和讨论许多问题都是从世界历史的视野和高度进行的,不懂得或忽视这一点,在理解马克思的思想时势必会造成许多误解和曲解。在很长一个时期内,我们对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及其重要意义认识不足,这是造成我们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时代课题理论上“不太清楚”、实践上走了很多弯路的重要原因之一。面对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巨大冲击,总结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经验、重新理解和谋划现代化方略以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迫切需要,激活了世界历史理论这个重要思想资源,使之成为近年来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一个理论热点问题。显然,世界历史理论既是我们重新理解和解读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重要切入点,也是显现马克思主义当代价值的重要方面。

一、马克思对黑格尔世界历史思想的创造性转换 第一,黑格尔认为世界历史是绝对精神在时间上的展开和在空间上的扩展,是精神不断获得解放和自由的过程,“世界历史……表示‘精神’的意识从它的‘自由’意识和从这种‘自由’意识产生出来的实现的发展”。①马克思则认为,“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不是‘自我意识’、世界精神或者某个形而上学幽灵的某种纯粹的抽象行为,而是完全物质的、可以通过经验证明的行动,每一个过着实际生活的、需要吃、喝、穿的个人都可以证明这种行动。”⑤因为它从根本上说是社会生产力和交往关系发展的结果,是现实生活的人们、人们的吃穿住行的现实生活超越了民族国家的界限而与整个世界联系在一起的结果。 第二,黑格尔“世界历史”概念的外延基本上可以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人类历史”,是各个民族历史发展的总和。尽管黑格尔基于“巨大的历史感”力图将人类历史当作一个总体去探寻其内在联系,但他却不能“历史地”看待世界历史的形成问题。换句话说,基于“绝对精神”展现自身的唯心主义框架,他更多地关注了人类历史发展中的连续性、统一性,而没有注意到其中的间断性和“质变”。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概念则不同,它以“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为对象性根据,而

中国历史研究法

《中国历史研究法》,梁启超,中华书局2009年5月版。 《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梁启超,中华书局2010年1月版。 《历史研究法历史教授法》,何炳松,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12月版。 《中国历史研究法》,钱穆,三联出版社2001年6月版。 《史学方法导论》,傅斯年,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12月版 《史料与史学》,翦伯赞,北京出版社2011年6月版。 《治史三书》,严耕望,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6月版。 《中国文学史料学》,潘树广、涂小马、黄镇伟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2月版。 《新文学资料引论》,朱金顺,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6年10月版。 《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法》,谢泳,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12月版。 《中国现代文学史料学》,刘增杰,中西书局2012年3月版。 《智慧课堂:史料教学中的方法与策略》,何成刚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10月版。 《语文教育研究方法》,徐林祥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6月版。 《语文教育评价》,魏本亚,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8月版。 《语文学科教育前沿》,李子健、倪文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5月版。 《新文学考据举隅》,朱金顺,中国文史出版社1990年12月版。 《发现的愉悦》,陈子善,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2月版。 《新文学资料丛话》,朱金顺,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12月版。 《考文叙事录:中国现代文学文献校读论丛》,解志熙,中华书局2009年4月版。 《春明读书记》,赵国忠,花城出版社2011年1月版。 《现代作家佚文考信录》,刘涛,人民出版社2012年7月版。 《沉香谭屑——张爱玲生平与创作考释》,陈子善,上海书店出版社2012年3月版。 《中国现代文学史资料汇编》(甲、乙、丙),陈荒煤任主编,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戏剧出版社、北京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福建人民出版社等十余家出版社出版。知 1

简述地球的历史

简述地球的历史 地球,人类的家园,一个神奇的星球。相信大家大多数的人都知道,我们居住的地球距今大约有46亿年的历史,不过,这46亿年的漫长历史中地球到底发生过什么样的变化呢?大概有许多人并不了解。 严格来说,地球的起源至今都是一个谜,人类的科技手段还不能确定地球真正形成的原因,关于地球的起源至今仍只是一些是形形色色的假说,比如神创说,这当然是违背科学的,所以不在讨论之列。还有法国数学家兼天文学家拉普拉斯1796年提出行星云形成说、前苏联的天文学家费森柯夫和英国天文学家金斯的“太阳抛出假说”、肖梅克提出的宇宙撞击和爆炸的假说等等。 以上假说我们把它叫做地球的天文时期,也就是地球的原始形成期,而地球的地质时期是科学家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测定岩层的绝对年龄得来的,世界各地的科学家们测得的结果也不是绝对的相同,只是相近,所以在叙述地球的各个时期时数据会有所不同。科学家们又根据长期的实践和地层古生物学的研究,划分了大致通用的地质年代,就如同将人的一生划分为不同的年龄段一样,把地球划分为各个不同的阶段,下面,就简单来了解一下各个阶段的情况: 前寒武纪:这其中又包括太古代和远古代 太古代是地壳的最古老历史,又分为早、晚两个时期,根据放射性同位素测定,地球上最古老的岩石年龄约为30多亿年,科学家一般把46亿年作为地球从天文演化阶段过渡到地质发展阶段的时期,一般来说,从46亿年前开始,地球的原始地壳开始形成,大气圈也已经存在,各种地质作用如侵蚀、搬运、沉积以及岩浆的强烈活动等等开始进行,此时的生物面貌至今还不清楚,但已经有细菌的出现,这一阶段一直持续到大约25亿年前。远古代,这一阶段大约从25亿年至6亿年前,此时的地球生物应该进入了成熟发展阶段,但早期的远古代(早远古亚代)的生物面貌其实也不太清楚,现今只是发现了一些藻类化石,从远古代后期(晚远古亚代)开始,大约18亿年至5亿七千万年,此时的地壳运动以不想前期那样频繁强烈,大量的低等生物开始繁殖,这可由陆续发现的大量迭层石、微古植物化石加以证明,特别是后期已经出现了后生动物如水母类、软舌螺等等。此时的地壳岩石以变质或轻微变质的沉积岩为主,夹杂少量的火山岩。(前寒武纪原称隐生宙,后来由于科学家陆续在世界各地原列入晚远古亚代顶部的地层中,相继发现了以腔肠动物为主的埃迪卡拉动物群,这样,显生宙和古生代的下界就应该下移,隐生宙这个称呼也逐渐不用了) 显生宙:包括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 古生代是后生动物开始出现和大量繁殖的时代。由于过去所知的寒武纪是含后生动物化石最早的一个纪,所以将寒武纪作为显生宙古生代的开始。古生代又可再分为早古生代和晚古生代,前者包括寒武纪、奥陶纪和志留纪,是海生无脊椎动物繁盛的时期;后者包括泥盆纪、石炭纪和二迭纪,是鱼类和两栖类大量繁殖的时代。 寒武纪:期限5.7-5.1亿年,是根据英国威尔士西部的寒武山而得名,是古生代的第一个纪,在这个时期,生命发生了爆炸性的发展,俗称寒武纪生命大爆炸。寒武纪是一个广泛海侵的时期,此时的岩层主要是以碳酸盐岩和和碎屑岩为主的海相沉积岩系,其地层中矿产丰富,我们广知的三叶虫化石最早就发现于寒武纪地层中。寒武纪是海生无脊椎动物繁盛的时期,但在植物方面,除低等的藻类、苔藓外,没有发现其它陆生或半陆生的高等级植物。 奥陶纪:是英国威尔士的一个民族的名称,期限大约为5.1-4.38亿年,奥陶纪是地史上海侵最大的时期之一,形成世界广布的海相奥陶系,其沉积的特点是岩相分异,一个是壳相,一个是笔石相。其广布的浅海环境和温和的气候有利于海洋生物的生存,是海生无脊椎动物

历史学论文范文2篇

历史学论文范文2篇 历史学论文范文一:浅析心态史学方法论述评 论文关键词:心态史学年鉴学派史学特征史学功能 论文摘要:心态史学既是史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又是史学研究的一种新理论、新方法。自年鉴学派笃力耕耘以来,心态史学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对之评述有利于推动这一史学研究新视角的发展。本文拟从心态史学概念的界定、研究特征、史学功能以及存在的问题等进行分析。 一、心态史学概念的界定 “心态”一词出自英语,最早出现在17世纪,是17世纪英国哲学的产物,指的是集体心理学,即“人们、一个特定的人们集团等等”所特有的思想和感知方式。然而,英语中的这个词只是哲学术语,在法语中,该词却很快被广泛运用起来。启蒙运动后,法语"态”一词具有了“心理状态”这一更为宽泛的内涵。本世纪初,由于受文化人类学的影响,“心态”一词的含义在法语中就表示“原始后期”人们的心理,它是一种无意识的集体现象。心态研究被广泛运用到历史领域,是随着年鉴学派的产生发展而萌生、勃兴的。于是年鉴学派的各大史学家们便对心态史学有了各种各样的解释。由于“心态”这一概念的含义本身太广泛而又太模糊,虽然心态史学在法国已热闹了很多年,至今仍没有人能对此作出明确而又被公认为权威的界定。在我国,关于“心态”

一词的解释,主要被收集在一些辞典条目中,如《汉语新词词典》解释为“指心理状态,内心世界活动的状态”。史学界对于心态史的研究对象及其界定的看法也不尽相同,大体上借用年鉴学派的一些看法。可见,由于心态史学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至使对其概念的界定至今飘忽模糊。目前,得到大多数研究者认可的一种概念可总结为:心态史是研究一定时代群体心理表现和大众意识 状态结构及其演变过程和趋势的史学分支。它注重的是社会群体在社会生活中所共有的理念和意识,并着重考察特定历史环境下物质生产生活条件与这种观念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二、心态史学研究的特征 心态史的问世是年鉴派新历史观结出的丰硕成果。年鉴派历史观的核心是“总体历史”,这一总体性最初是通过社会史和经济社会史实现的。于是心态史家们一开始便注重考察特定历史环境下的物质生产生活条件,注重一定时代群体心理和大众意识的状态,注重从各种社会因素与社会存在出发研究个人心理成长与发展的历程,注重从历史文献和遗迹而不是任何模式出发去重建历史上存在过的人类精神生活,注重用历史主义的方法研究问题等。这种研究的史学特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突出心态在历史运动中的“中介”地位和反作用 社会心态在历史运动中扮演着“中介”角色,这种中介的作用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从社会角度讲即:社会环境—人—社会运动; 二是从个体角度讲即:社会意识—心态—行为。前者反映人与社会的关系,显示心态受社会环境影响发生变化,其中“社会环境”涉及社会结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认知能力、思维方式。后

读《中国历史研究法》有感

读《中国历史研究法》有感 梁启超是近代新史学的创始人,这一时代是学术古今变迁,中西文化开始大交流、大碰撞的时代,新史学在此时代应运而生,而每一个学科的成立都要求其方法论体系的建立。梁氏的《中国历史研究法》,是近代史学转型期的一部名著,自它以后,关于历史研究方法的著述层出不穷,可见梁氏此书对于近代新史学的深远影响。 我国传统史学有重视“考信”的传统。至清代朴学盛行,学者对于如休搜集材料、考订歧误、辨别真伪这套学问尤其致力,积累了许多经验和资料。《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开辟了专章论述史料的盾集和鉴别,就是以传统史学所积累的方法为基础,运用近代学术眼光加以总结和发展。因此他申明:论述搜集和考证史料,目的是达到“求真”,而“求真”乃是传统学术“实事求是”的精神和方法发展辐来。求得史实的准确是史学发展的前提,否则,“其思想将为枉用,其批评将为虚发”,这就是注重史料如何搜集与鉴别的意义所在。 梁启超认为过去人类思想行为所留之痕迹,有证据传留至今者均可视为史料。可见,他对史料的理解比传统史家更为宽泛。 梁启超关于旧史的看法,对后人学旧史、治新史有很大的启发意义。在《史之改造》一节里,他指出“旧史中无论何体何家总不离贵族性,其读客皆限于少数特别阶级,或官阀阶级,或智识阶级。故其效果,亦一如其所期,助成国民性之畸形的发达。此二千年史家所不能逃罪也。”一语道出了我国旧制度下的旧史的弊病,给后人学史一种重要启示:对于旧史,尤其是正史,不能盲目的信任;对于杂史

等,也不能盲目的否定。同时,他还给后人改造旧史,治新史指出新的方法:“以生人本位的历史代替死人本位的历史”、“重新规定史学范围,以收缩为扩充”等。 梁先生还指出:“史料有为旧史家故意湮灭或错乱其证据者”,“遇此等事,治史者亦别搜索证据以补之或正之。”在此梁先生举明陈霆考出“唐僖宗之崩以马践”、“宋太宗之崩以箭创发”,二事史册皆秘之不言。又以《宋神宗实录》为例,其“有日录及朱墨本之两种,因廷臣争党见,各自任意篡改,致同记一事,两本或至相反。”至清代尤甚,“清廷讳其开国时之秽德,数次自改《实录》”。梁先生由此而叹曰:“夫史料之偶尔散失者,其搜补也尚较易,故意湮乱者,其治理也亦极难,此视学者侦察之能力何如耳。”所以,“今日史家之最大责任,乃在搜集本章所言之诸项特别史料。” 总的来说,从《中国历史研究法》及其补编,我们能够真切感受到梁启超忠实于历史,认真治史的人格魅力,能够学习到治史的各种实用方法。除了本书之外,他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文化史》、《先秦政治思想史》等,都是极出色的论著,他确实是做到了“史之意义与及其范围”里所讲的,站在民族发展、民族文化发展、民族在人类中的发展的高度来治史的。

历史研究的宏观与微观

杨奎松:历史研究的微观与宏观 时间:2005年9月21日作者:杨奎松(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来源:杨奎松个人网站 历史研究,首重求真。从古至今,中国史学研究的这一精神一以贯之。但随着近代西方自然科学的演进和社会科学的兴起,影响到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学用来求真的方法,早已是五花八门,各有各的路数。这种情况难免会使重视中国史学传统的学者慨叹人心不古,担心中国的史学会失了自己的特色。其实,自从进入文明社会,人类就从没有间断过记述和研究自己的历史。因此,只要有人类存在,历史研究就一定有它的生命力。同样,只要有中国人存在,中国的历史研究就一定会以中国人自己的过去为主要的研究对象。无论换了什么方法,它都必定要让中国人看懂和理解才能确立起自身存在的价值。在这种前提下,有的研究成果受众多些,有的研究成果受众少些;有的学者充满了现实关怀,有的学者只关心象牙塔尖里的那些东西;有的研究方法传统些,有的研究方法西化些,都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改革开放之初,我们也曾引入了许多西方学说,可谓鱼龙混杂,泥沙俱下。不过七八年时间,它们便很快在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的作用下,各有各的归宿了。对于今天中国的历史研究而言,凡是不适合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生存的理论和方法,最终注定也一样会遭到同样的命运;而适合者,也注定一定会存留下来,我们大可不必杞人忧天。 不过,话又说回来,在今天的历史条件下,如果我们相信西方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理应,并且可以被排除在中国历史研究的范围之外,却肯定也是一厢情愿。只要比较一下晚清以前的中国传统史学和当今中国的历史研究就可

以清楚地看出,近代以来的中国史学,从目的,到方法,直至整个话语系统,早已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这种变化已经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一切从事历史研究的史学家的骨髓里面去了。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我们今天在研究中国历史时所使用的基本概念,早都是西化了的,或是从西方引进过来的。像“社会”、“民族”、“阶级”、“国家”等等最常用一些概念,就是源自于西方政治学、人类学或社会学等社会科学。这每一个概念的背后,都存在着一整套西方政治学、人类学或社会学的观念或解释体系。换言之,对于中国的历史学家来说,这些概念的使用,并不简单地只是换一个什么样的词汇来表达思想和叙述史实的问题,它在相当程度上其实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换。比如,当我们接受“社会”这个概念的时候,所接受的就绝不是一个孤立的字眼儿那么简单,它的背后是西方学者用来观察一个与国家既相联系,又相对应的代表着个人共同体的分析模式。从亚里士多德,到黑格尔,到马克思,再到当代的哈贝马斯,这些西方思想家在谈论“社会”这一概念时,都在不断地赋予它以新的思想内容。我们今天对“社会”的定义,包括人为地把“社会”划分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不同的子系统,并各自选择不同的面向研究历史,说到底都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西方社会科学的分析模式的一种结果。很难认为我们今天使用的“社会”及其衍生的相关概念,比较其西方的意义,有了多么大的不同。使用西方社会科学的种种概念来研究历史,其目的只有一个,也是为了更好地求真。但就求真而言,却既有微观的问题,也有宏观的问题。中国传统史学对于微观的真实,包括凭借特有的时空和文化联系,深入中国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探寻其心路历程,确有相当见效的研究方法,也因此自有其不朽的生命力。但是,缺少西方社会科学基础的中国传统史学,其微观微不到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