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类】三大经济圈介绍

【财经类】三大经济圈介绍
【财经类】三大经济圈介绍

三大经济圈

概念

中国三大经济圈就是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三大都市圈各有规模,三大经济圈定位也不相同。

珠三角经济圈

珠三角面临南中国海,为西江、北江、东江的汇合处,也即珠江的出口处,水陆交通发达、海外联系便捷,是内地沿海南部通向世界的重要门户地区。珠三角素有“珠三角”、“大珠三角”之分。近年来又提出了“泛珠三角”的概念,其包括广东、福建、江西、湖南、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九个省区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简称“9+2”。这说明了珠三角的迅速崛起以及有着巨大的拓展空间,并且有望成为世界瞩目的特大经济区。珠三角发展特色主要表现在:实现了富饶地区的快速城市化;形成了“外向导入式”为主的发展模式;呈现出以农村城镇化为主导的“爆发式”城市化;表现出多中心、高强度、聚集式的城市群发展形态;勾勒出内、中、外三个圈层的“圈层式”经济与城市发展特点;在城市与乡村的连接地区出现了一种“既非城市又非农村”的特殊空间结构形式。

长三角经济圈

长三角紧临东海,为我国最大的内河长江的出口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我国城市化程度最高、城镇分布最密集、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长三角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八个城市和浙江

省六个城市,共计十五个城市,以后又有浙江台州市加入了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即所谓的“15+1”。它以上海为中心,南京、杭州为副中心,包括江苏的扬州、泰州、南通、镇江、常州、无锡、苏州,浙江的嘉兴、湖州、绍兴、宁波、舟山,共15个城市及其所辖的74个县市,以沪杭、沪宁高速公路以及多条铁路为纽带,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长江的黄金通道流经29个主要城市,把长三角引向内陆腹地,是世界与中国大陆连结的重要门户地区。长三角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成为全国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长三角的发展特色主要表现在:形成综合性产业基地;城市化呈现结构性大发展;城市综合实力全国领先,圈层特征明显;城市与城镇工业化水平较高;城市大物流条件初步形成;城市教育科技实力雄厚,高层次人才密集;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比较富裕,全国领先。

环渤海经济圈

环渤海位于中国东部沿海的北部地区,通过京津唐城市带引向中国北方腹地,区位特殊,工业密集、城市密布,是内地沿海北部通往世界的重要门户地区。由京津领衔的环渤海湾经济区产生于1986年,一般认为,狭义上是指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京津冀为主的环渤海滨海经济带,其目标是打造以北京、天津为双核的世界级城市。从更大的范围来说,已形成了“5+2”战略合作格局的框架,即河北、山西、辽宁、山东以及内蒙古中东部五个省区,北京和天津两个市。环渤海地区发展特色主要表现在:形

成了中国重要的工业密集区和大型城市群;区域规划发展的起步较晚,区域经济发展相对于珠三角和长三角明显落后;开始全力构建环渤海经济圈区域经济发展新平台,建立“多赢”的区域协调和合作新机制。

【珠三角】

“珠江三角洲地区(珠三角)”的概念最早起源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九十年代后期,在“(小)珠三角”的基础上出现了“大珠三角”的概念。2003年,又提出来了“泛珠三角”的概念。至此,“珠三角”实际上涵括了“小珠三角”、“大珠三角”、“泛珠三角”三个不同层面既相互区分又紧密关联的概念。

中国珠江在广东中部入海处冲积成的三角洲。由西江、北江和东江冲积的三个小三角洲组成,面积约1.13万平方公里。旧称粤江平原。简称珠三角。位于中国广东省东部沿海,是西江、北江共同冲积成的大三角洲与东江冲积成的小三角洲的总称,是放射形汊道的三角洲复合体。其中西江、北江三角洲占1/10。珠江含沙量不多,每年总沙量不过1亿吨,多岛屿的浅海湾有利于泥沙滞积,所以2,000年来三角洲发展较快。

“大珠三角”有两个不同的概念,一指“小珠三角”和港澳,另一是指粤港澳。目前通常所说的“大珠三角”就是指广东、香港、澳门三地构成的区域。“大珠三角”面积18.1万平方公里,

户籍总人口8679万,2003年GDP总值3287亿美元。以经济规模论,“大珠三角”相当于长三角的1.2倍。

【泛珠三角】

“泛珠三角”包括珠江流域地域相邻、经贸关系密切的福建、江西、广西、海南、湖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东9省区,以及香港、澳门2个特别行政区,简称“9+2”。“泛珠三角”面积200.6万平方公里,户籍总人口45698万,GDP总值52605.7亿元(6356亿美元)。其中,9省区面积占全国的20.9%,人口占全国的34.8%,GDP总值占全国的33.3%。

构筑珠三角、环珠三角、泛珠三角区域发展新格局话题缘起“环珠江三角洲”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中的一个新概念,是指粤东、粤西、粤北及周边省区的相邻地区。《纲要》在对珠三角地区作出“全国重要的经济中心”的战略定位时指出,“形成以珠江三角洲为中心的资源互补、产业关联、梯度发展的多层次产业圈,建设成为带动环珠江三角洲和泛珠江三角洲区域发展的龙头,成为带动全国发展更为强大的引擎”。从珠三角到环珠三角再到泛珠三角,我们看到了珠三角对外辐射、带动中不断扩大的圈层,看到了国家对广东省乃至南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巧妙安排,这一区域发展理念的提出对于广东乃至全国区域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区域发展新理念:加快环珠三角地区发展

“环珠三角地区”主要是一个经济区域概念,它体现的是该区域在社会经济发展上相互关联和相互依存的内在联系,并揭示了这一区域加强合作和协调,实现共同发展的可能性和必要性。这一区域发展理念的确立有利于我们从区域经济的内在联系和区域经济发展规律中思考区域市场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区域产业分工与布局、区域基础设施的发展和协调;有利于我们突破按照行政区域组织经济活动的传统方式,遵循市场的原则,以区位、资源和要素的禀赋条件为基础,构建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区域经济和产业分工机制和体系。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从国家层面将“环珠三角地区”纳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视野,提出了通过充分发挥珠三角的辐射、服务和带动功能,促进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带动环珠江三角洲地区加快发展,“形成以珠江三角洲为中心的资源互补、产业关联、梯度发展的多层次产业圈,建设成为带动环珠江三角洲和泛珠江三角洲区域发展的龙头,成为带动全国发展更为强大的引擎”的区域发展理念。环珠三角区域的发展将与珠三角的产业升级和结构转型形成互动关系,发挥珠三角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和环珠三角对珠三角经济发展支撑功能,促进广东区域协调发展,构建南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格局。

环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指粤东、粤西、粤北及周边省、区的相邻地区。这一区域发展理念的提出对于我省乃至全国区域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构建广东省乃至南中国区域发展的新格局

长期以来,广东省在经济区域的划分上一直采取“四分法”,即将全省的经济划分为四块:珠三角、粤东、粤西和粤北,这种划分没有体现区域经济发展特点,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传统行政区划的惯性思维。环珠三角地区主要是一个经济区域概念,它体现的是该区域在社会经济发展上相互关联和相互依存的内在联系,并揭示了这一区域加强合作和协调,实现共同发展的可能性和必要性。这一区域发展理念的确立有利于我们从区域经济的内在联系和区域经济发展规律中思考区域市场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区域产业分工与布局、区域基础设施的发展和协调;有利于我们突破按照行政区域组织经济活动的传统方式,遵循市场的原则,以区位、资源和要素的禀赋条件为基础,构建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区域经济和产业分工机制和体系;有利于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国家主体功能区的定位,优化区域内经济和产业空间布局,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

实现广东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

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的高速发展彻底改变了广东经济发展的格局,珠三角和广东省环珠三角区域的差距悬殊,区域经济发展二元结构不仅没有改善,而且有继续扩大趋势。从区域经济的作用机理上看,这表明珠三角对广东省环珠三角区域的吸纳效应大于扩散效应。要使珠三角带动环珠三角地区加快发展,需要培育珠三角对周边区域辐射的扩散机制和传导途径,建立起以珠三角为中心的资源互补、产业关联、梯度发展的多层次产业圈,充分发挥珠三角的带动和辐射作

用,通过资本、人才、技术等要素的流动和产业的转移、分工,带动全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打造珠三角带动内地发展的战略接点和平台

环珠三角区域加快发展有利于填补珠三角与内地省份在区域经济发展上形成的“经济断层”,建立珠三角辐射和带动泛珠三角以及内地发展的战略接点和平台,使珠三角能够更好地发挥“泛珠江三角洲区域发展的龙头”和“带动全国发展更为强大的引擎”的作用。形成珠三角和环珠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

珠三角对环珠三角地区的带动可以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发挥作用。从供给方面看,珠三角的资本、技术和产业向环珠三角地区流动和转移,带动了环珠三角产业发展;从需求方面看,珠三角强大的消费品工业能力和规模,为环珠三角资本品工业发展提供了市场,为环珠三角区域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实现工业的跨越式发展提供可能。例如珠三角消费品工业对石化、钢铁等中间产品的需求导致了广东沿海石化产业带的崛起和湛江钢铁基地的发展。这就是说,环珠三角不只是被动地承接珠三角的产业转移,还可以主动地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与珠三角制造业形成对接,延伸珠三角制造业的产业链,支撑珠三角经济转型和升级。如果利用得当,会在区域之间形成新的、更为合理的产业布局和经济互动关系。

带动环珠三角加快发展的措施

资本、产业、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的扩散和转移是珠三角带动环珠三角区域发展的重要途径;区域之间基础设施、体制、市场、产

业的对接以及投资与生活环境的改善是促进要素流动的必要条件;在环珠三角地区培养新的增长和发展极,是实现珠三角与环珠三角之间要素流动、产业转移、体制对接和经济发展联动的重要保障。

加快基础设施、体制、市场、人才、投资环境对接,构建三小时经济和生活圈。以珠三角为中心建立起发散性、快捷、便利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构建珠三角与环珠三角之间三小时的经济和生活圈,降低物流的成本,便捷人员的往来。在全面实施珠三角一体化的基础上,重点推进珠三角与环珠三角区域在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市场、体制、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一体化进程。发挥比较优势降低生产成本,利用基础设施的对接降低物流成本,通过体制和市场对接降低交易成本,实施生态环境对接降低区域内经济发展的社会成本,在环珠三角区域形成更加优良的投资环境。

制定促进要素流动和产业升级与转移的政策。在打造环珠三角优质投资环境的同时,政府采取适度的政策措施为环珠三角区域吸引珠三角和国际产业转移创造更好的条件。政府可以在税收、融资、土地使用等方面给予优惠,在环珠三角区域形成更好的营商环境。

培育区域间要素流动、产业转移、体制对接和经济联动的平台。在环珠三角区域内,以区域性中心城镇为依托,以主要的交通干线和沿海港口为网络,以产业园区为主体,构建承接珠三角要素流动、产业转移、体制对接和经济联动的平台,实现产业和要素的集聚,形成环珠三角新的经济增长极,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同时,环珠三角地区还可以利用绵延的海岸线和优良港口,承接国际和国内石化工业

的转移和扩张,形成与珠三角制造业相配套的产业体现,实现跨越式发展。

中国三大物流经济圈

中国三大物流经济圈现状及政策规划 一、长三角物流圈(1)主要物流园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物流崛起,始于上海浦东开发和开放。以上海为龙头,由江、浙两省14座城市组成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以共赢为目标,努力突破行政区划限制,通过区内资源的整合与调配,初步形成不同城市的定位和分工,区域核心 竞争力得以增强。 资料来源:MIRU收集整理 (2)物流规划及动态 长江三角洲地区主要省市基本都已完成本地物流发展纲要或规划的编辑工作,并已进入实施 阶段。

资料来源:2005年《中国现代物流发展报告》、MIRU收集整理 上海重点发展和建成了4个(3+1)大规模的现代物流园区: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浦东空港物流园区、西北综合物流园区、洋山港深水物流园区;特别是洋山深水港物流园区一期工程水工码头全部完成,4条小洋山隧道已经贯通,全长32公里的东海大桥基础部分全部完成,主要从事相关海关业务的海关查验区、港区辅助区等已初具规模。 浙江以杭州湾为先导,主动接轨上海、错位发展、互补发展;公路、港口、航空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实现全面进步;宁波、舟山等口岸通关实现全面提速。 江苏省政府2004年初投资规模150亿人民币启动大批新的物流项目,建设苏州白洋湾等物 流园和物流中心。 二、环渤海物流圈(1)主要物流园区 资料来源:MIRU收集整理 (2)物流规划 自2002年起,环渤海区主要省/市从土地、税收、资金、行业管理、对外开放等方面,纷纷出台鼓励性政策,以改善物流发展环境,先后制定物流发展规划。

资料来源:2005年《中国现代物流发展报告》、MIRU收集整理 环渤海地区主要省/市都在积极实施相关的物流规划。如天津市港口、机场、公路、铁路等物流节点的七个标性物流园区已经初具规模,12万平方公里的天津港散货物流中心、集装箱物流中心20万平方米示范区、保税区国际物流运作区20万平方米的示范区和9000平方米的的立体仓库、开发区20万平方米的海泰工业物流区、0.95平方公里的空港国际物流保税区、20万平方米的天津物流货运中心和邮政物流中心都已经成功运营;北京已完成空港物流园区和通州物流园区,正在进行道路和配套市政府工程建设;青岛前湾国际物流区建成 并运行等。 三、珠三角物流圈(1)主要物流园区

海洋经济

1064.1978年以前,我国海洋三大传统产业是哪几个? 海洋渔业、海洋盐业和海洋交通运输业 1065.在什么时间,国务院印发了《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 2003年5月9日。 1066.海洋产业的概念是什么? 是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所进行的生产和服务活动,包括海洋渔业、海洋油气业、海洋矿业、海洋盐业、海洋化工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电力业、海水利用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等主要海洋产业以及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 1067.海洋渔业主要包括哪些经济活动? 包括海水养殖、海洋捕捞、海洋渔业服务业和海洋水产品加工等活动。 1068.海洋油气业包括哪些经济活动? 在海洋中勘探、开采、输送、加工原油和天然气的生产活动。 1069.海洋矿业包括哪些经济活动? 包括海滨砂矿、海滨土砂石、海滨地热、煤矿开采和深海采矿等采选活动。 1070.海洋盐业包括哪些经济活动? 海洋盐业是指利用海水生产以氯化钠为主要成分的盐产品的活动,包括采盐和盐加工。 1071.海水利用业包括哪些经济活动? 是指对海水的直接利用和海水淡化活动,包括利用海水进行淡水生产和将海水应用于工业冷却用水和城市生活用水、消防用水等活动,不包括海水化学资源综合利用活动。 1072.滨海旅游业包括哪些经济活动? 包括以海岸带、海岛及海洋各种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为依托的旅游经营、服务活动。主要包括:海洋观光游览、休闲娱乐、度假住宿、体育运动等活动。 1073.我国沿海地区是指哪些地区? 有海岸线(大陆岸线和岛屿岸线)的省、自治区、直辖市。

1074.根据2007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我国亿吨级港口数量达到多少个? 14个。 1075.根据2007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我国港口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连续几年居世界首位? 5年。 1076.《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的规划期是从哪一年开始到哪一年结束? 2001—2010年。 1077.根据2007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环渤海经济区、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珠江三角洲经济区海洋生产总值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是怎样排序的? 环渤海经济区、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珠江三角洲经济区。 1078.国家海洋局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及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在哪一年制定了《全国海洋功能区划》? 2002年。 1079.《海洋功能区划》的范围包括哪些地区? 我国管辖的内水、领海、毗邻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及其他海域(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毗邻海域除外)。 1080.我国海洋区域经济格局随着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不断完善,形成的三大海洋经济区是哪些? 环渤海经济区、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和珠江三角洲经济区。 环渤海经济区是指环绕着渤海(包括部分黄海)的沿岸地区所组成的经济区域,主要包括辽宁省、河北省、天津市和山东省三省一市的海域与陆域。 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是指长江三角洲的沿岸地区所组成的经济区域,主要包括江苏省、上海市和浙江省两省一市的海域与陆域。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是指珠江三角洲的沿岸地区所组成的经济区域,主要包括广东省所辖的广州、深圳和珠海等城市的海域与陆域 1081.根据2007年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海洋产业产值比例结构中比重最大的是哪个产

世界著名经济圈

世界著名的经济圈 纽约 ①概念 该城市群从波士顿到华盛顿,包括波士顿、纽约、费城、巴尔的摩、华盛顿几个超100万人以上人口的大城市,10万城市人口以上的城市共50多个(其中100万人口以上的10个以上)。该大都市圈城市带长965公里,宽48到160公里,面积13.8万平方公里,占美国面积的1.5%。该区人口6500万,占美国总人口的20%,城市化水平达到90%以上。 ②基本指标 超1000万人口的城市1个,全球十大机场2个,GDP超过2万亿美元,人均超过3万美元,城市人口超过5000万。 ③经济特点 全球金融中心、经济中心,其中纽约市人口超过1500万,系世界经济中心、政治中心。其中纽约3大机场年客流量约7600万人次,居全球第一 2、北美五大湖大都市圈 ①概念 该城市群分布于五大湖沿岸,从芝加哥向东到底特律、克利夫兰、匹兹堡,并一直延伸到加拿大的多伦多和蒙特利尔,出海口为圣劳伦斯河。这个大都市圈与美国东北沿海大都市圈共同构成了北美的制造业带。有20多个10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占据美国70%以上制造业产值,形成了一个特大工业区域。 ②基本指标 超200万人口以上城市5个以上,有全球十大机场1个,GDP2.5万亿美元以上,人均约3万美元,城市人口超过5000万。 ③经济特点:全球汽车制造中心,机械制造中心,如著名的福特汽车公司就在此区内。 3、美国西海岸大都市圈 ①概念 以旧金山-洛杉矶为中心,北有西雅图、温哥华,南至墨西哥,是一带状型大都市圈,由3个大都会区西雅图——温哥华、旧金山、洛杉矶构成,城市面积15万平方公里以上,城市人口4000万以上。 ②基本指标 在其幅地内拥有全球十大机场2个,GDP约3万亿美元,人均约3万美元,3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有旧金山、洛杉矶等。 ③经济特点 全球软件中心,航天中心、高科技中心,著名的硅谷就在这一区域内,西雅图还是微软总部所在地。 4、美国南部大都市圈 ①概念 以密西西比河下游流域为中轴,亚特兰大、达拉斯、休斯敦、迈阿密为4大都会(特大城市),集中了美国南部的主要城市与产业,城市面积在20万平方公里以上。

八大经济圈格局重点

72 《科技与企业》杂志 2010年第11期 “八大经济圈”格局已现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相继实施了东部率先、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区域发展战略,使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挥,国际次区域合作也取得显著进展,以城市群为核心的区域发展格局基本形成,未来,我国将以城市群为核心形成“八大经济圈”。 一、以城市群为核心的区域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我国的国土面积很大,但适合人类居住的空间并不多,我国的资源很丰富,但人均数量却不多,尤其是土地资源、石油资源及淡水资源属于短缺资源,所以,必须大力倡导集中发展、集群发展、集约发展,在人居环境比较好的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平原地区、东北地区及成都平原、关中平原,聚集大量人口和城市。近年来,高速公路的修建极大地改善了城市之间的交通状况,城市间的产业联系与经济合作不断加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除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三大城市群之外,还涌现出新的城市群。现已初步形成的城市群有:山东半岛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原城市群、海峡西岸城市群、川渝城市群和关中城市群。 据统计,上述十大城市群的土地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11%,2007年,人口所占比重为39%,而G D P 所占比重为66%。(参见表2。也就是说,十大城市群以十 分之一多一点的土地面积,承载了三分之一以上的人口,创造了三分之二以上的G D P 。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未来发展潜力来看,十大城市群将聚集更多的人口,创造更多的GD P 。因此可以说:十大城市群是我国最有发展潜力的地区,是支撑我国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十大支柱。 除了上述十大城市群之外,以长珠潭

为中心的湖南中部、以合肥为中心的江淮地区、以长春、吉林为中心的吉林中部、以哈尔滨为中心的黑龙江东南部、以南宁为中心的北部湾地区、以乌鲁木齐为中心的天山北坡地区等都有希望发展成为新的规模较大的城市群。 这些城市群现在和将来仍然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是我国经济要素集聚的地方。从GDP所占比重来看,承载人口的潜力还很大。在上述城市群地区, 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体系,保护并改善适宜人居住的生态环境,是我国的长远大计。建议在“十二五”期间,以城市群为单元进行规划,使之成为吸引经济要素,尤其是人口聚集的重点区域。 以上述城市群为核心,将形成若干经济区或称经济圈,如以长三角城市群为核心的大长三角经济圈,以京津冀、山东半岛为核心的泛渤海经济圈、以珠三角为核心的大珠三角经济圈,以辽中南城市群为核心的东北经济圈、以海峡西岸城市群和台北为核心的海峡经济圈、以长江中游和中原城市群为核心的中部经济圈、以川渝城市群为核心的西南经济圈、以关中为中心的西北经济圈,基本形成以城市群为核心的区域发展格局,城市群将起到辐射带动整个经济圈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在经济圈范围内,加强联系,加强 文/师宇 城市群 名称面积 (万平方公里 人口 (万人市域GDP (亿元长三角 10.97 8368.2846860.30 珠三角 5.44 2868.0225605.99 京津冀 18.27 7184.9425071.79山东半岛 9.28 5062.9919731.82 川渝16.67 9969.35 12969.63辽中南 9.71 3110.21

三大经济圈珠三角

三大经济圈 概念 中国三大经济圈就是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三大都市圈各有规模,三大经济圈定位也不相同。 珠三角经济圈 珠三角面临南中国海,为西江、北江、东江的汇合处,也即珠江的出口处,水陆交通发达、海外联系便捷,是地沿部通向世界的重要门户地区。珠三角素有“珠三角”、“大珠三角”之分。近年来又提出了“泛珠三角”的概念,其包括、、、、、、、、九个省区和、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简称“9+2”。这说明了珠三角的迅速崛起以及有着巨大的拓展空间,并且有望成为世界瞩目的特大经济区。珠三角发展特色主要表现在:实现了富饶地区的快速城市化;形成了“外向导入式”为主的发展模式;呈现出以农村城镇化为主导的“爆发式”城市化;表现出多中心、高强度、聚集式的城市群发展形态;勾勒出、中、外三个圈层的“圈层式”经济与城市发展特点;在城市与乡村的连接地区出现了一种“既非城市又非农村”的特殊空间结构形式。 长三角经济圈 长三角紧临东海,为我国最大的河长江的出口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我国城市化程度最高、城镇分布最密集、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长三角包括市、省八个城市和省六个城市,共计十五个城市,以后又有市加入了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即所谓的

“15+1”。它以为中心,、为副中心,包括的、、、、、、,的、、、、,共15个城市及其所辖的74个县市,以沪杭、沪宁高速公路以及多条铁路为纽带,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长江的黄金通道流经29个主要城市,把长三角引向陆腹地,是世界与中国大陆连结的重要门户地区。长三角充分利用国际国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成为全国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长三角的发展特色主要表现在:形成综合性产业基地;城市化呈现结构性大发展;城市综合实力全国领先,圈层特征明显;城市与城镇工业化水平较高;城市大物流条件初步形成;城市教育科技实力雄厚,高层次人才密集;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比较富裕,全国领先。 环渤海经济圈 环渤海位于中国东部沿海的北部地区,通过京津唐城市带引向中国北方腹地,区位特殊,工业密集、城市密布,是地沿海北部通往世界的重要门户地区。由京津领衔的环渤海湾经济区产生于1986年,一般认为,狭义上是指辽东半岛、半岛、京津冀为主的环渤海滨海经济带,其目标是打造以、为双核的世界级城市。从更大的围来说,已形成了“5+2”战略合作格局的框架,即、、、以及中东部五个省区,和两个市。环渤海地区发展特色主要表现在:形成了中国重要的工业密集区和大型城市群;区域规划发展的起步较晚,区域经济发展相对于珠三角和长三角明显落后;开始全力构建环渤海经济圈区域经济发展新平台,建立“多赢”的区域协调和合作新机制。

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海洋经济发展

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海洋经济发展专项规划(征求意见稿) 深圳市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管理局 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 二〇一九年六月

目录 一、规划背景 (1) (一)宏观战略 (1) (二)深圳行动 (2) (三)前海责任 (2) 二、发展基础 (4) (一)产业基础 (4) (二)政策优势 (5) (三)存在问题 (6) 三、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 (9) (一)总体思路 (9) (二)发展目标 (9) 四、规划定位与产业方向 (11) (一)规划定位 (11) (二)产业方向 (11) 五、重点任务 (18) (一)打造航运金融总部集聚区 (18) (二)建设“海洋+”孵化中心 (18) (三)积极引入广州海事法院深圳法庭 (19) (四)支持成立海洋装备研究院 (19) (五)积极争取国家级海洋科技信息服务中心 (19) (六)推动中国(深圳)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加设海洋业务 20

六、保障措施 (21) (一)建立工作机制 (21) (二)加大投入力度 (21) (三)强化考核督导 (22)

海洋经济是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的各类产业活动,以及与之相关联活动的总和。海洋产业是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所进行的生产和服务互动,包括:海洋渔业、海洋油气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海洋信息服务业、海洋保险与社会保障业、海洋科学研究、海洋技术服务业、海洋教育、海洋管理等海洋产业,以及海洋设备制造业、涉海产品及材料制造业、涉海服务业(海洋金融服务、涉海商务服务)等海洋相关产业1。 一、规划背景 (一)宏观战略 海洋经济是开放型经济,是引领未来全球科技、产业增长的重要领域。全球海洋大国制定了一系列海洋战略和计划,美国《美国海洋科技发展的未来十年愿景》提出以海洋科技创新为支撑,引领海洋开发;英国《2050海洋战略》提出保持作为全球海洋枢纽的地位,德国《海洋议程2025:德国作为海洋产业中心的未来》确立以高技术、高标准和高国际参与手段提升海洋产业国际竞争力;日本通过第三期《海洋基本计划》维护海洋权益、保障海洋安全。 我国围绕“海洋强国”建设,重点发展北部、东部和南部三大海洋经济圈,推进深圳、上海等城市建设全球海洋中 1依据《海洋及相关产业分类(GB/T 20794-2006)》。

中国四大经济圈

长江三角洲包括那些城市 上海市;江苏省的8个市:南京、苏州、扬州、镇江、泰州、无锡、常州、南通;浙江省的7个市:杭州、宁波、湖州、嘉兴、舟山、绍兴、台州。 “珠三角”的概念最早起源于九十年代初,九十年代后期,在“(小)珠三角”的基础上出现了“大珠三角”的概念。2003年,又提出来了“泛珠三角”的概念。至此,“珠三角”实际上涵括了“小珠三角”、“大珠三角”、“泛珠三角”三个不同层面既相互区分又紧密关联的概念。 (一)“小珠三角” “珠三角”概念首次正式提出是1994年10月8日,广东省委在七届三次全会上提出建设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珠三角”最初由广州、深圳、佛山、珠海、东莞、中山、惠州7个城市及惠州、清远、肇庆三市的一部分组成,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广东珠三角。后来,“珠三角”范围调整扩大为由珠江沿岸广州、深圳、佛山、珠海、东莞、中山、惠州、江门、肇庆9个城市组成的区域,这也就是通常所指的“珠三角”或“小珠三角”。“小珠三角”面积为24437平方公里,不到广东省国土面积的14%,人口4283万人,占广东省人口的61%。2003年“小珠三角”GDP总值达11450.9亿元(1383.5亿美元),占全国GDP的10%。 (二)“大珠三角” “大珠三角”有两个不同的概念,一指“小珠三角”和港澳,另一是指粤港澳。目前通常所说的“大珠三角”就是指广东、香港、澳门三地构成的区域。“大珠三角”面积18.1万平方公里,户籍总人口8679万,2003年GDP总值3287亿美元。以经济规模论,“大珠三角”相当于长三角的1.2倍。 (三)“泛珠三角” “泛珠三角”包括珠江流域地域相邻、经贸关系密切的福建、江西、广西、海南、湖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东9省区,以及香港、澳门2个特别行政区,简称“9+2”。“泛珠三角”面积200.6万平方公里,户籍总人口45698万,GDP总值52605.7亿元(6356亿美元)。其中,9省区面积占全国的20.9%,人口占全国的34.8%,GDP总值占全国的33.3%。

中国沿海三大经济圈经济增长分析

中国沿海三大经济圈经济增长分析 作者:仇立, Qiu Li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天津,300070 刊名: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DONG TEACHERS'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2008,53(2) 被引用次数:0次 参考文献(4条) 1.宋林飞2006年长三角可持续的率先发展 2006 2.上海市浦东新区统计局上海浦东新区统计年鉴 2006 3.戴相龙中国经济大讲堂 2006 4.沈坤荣.马俊中国经济增长的俱乐部收敛特征及其成因研究[期刊论文]-经济研究 2002(01)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周国富沿海三大经济圈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源泉——基于储蓄投资转化视角的实证分析-工业技术经 济2006,25(9) 本文从储蓄--投资转化的角度对东南沿海、长三角和环渤海三大经济圈的经济增长路径作了一个比较.分析表明,尽管三大经济圈的储蓄率、储蓄投资转化率以及投资效率各有差异,但相对于内地而言,充分利用自有的储蓄资源、经济体制的市场化改革和金融市场的发育水平相对较高,无疑是促成三大经济圈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源泉. 2.学位论文李想我国东部三大经济圈经济增长的统计研究——基于国际竞争力经验分析视角2006 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地区与地区之间、国与国之间的经济活动越来越多,国际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国际商品贸易和服务贸易迅速增长,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每个地区面临的已经不再仅仅是同本国其他地区的竞争,而是来自全世界的竞争。这就要求一个地区必须要从全球视角来审视本地区竞争力的强弱,以及本地区的优势和劣势。目前,我国已形成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个经济圈,这三个经济圈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三个地区。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三个经济圈在全世界处于一个怎样的位置,各有哪些优势和劣势。本文将采用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IMD)的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把三个经济圈纳入IMD原有的60个评价经济体中,形成63个经济体,对我国三大经济圈的国际竞争力进行测度和比较。评价结果表明,三个经济圈在总共的63个经济体中处于中上游。三个经济圈相比,长三角竞争力最强,珠三角居中,京津冀竞争力最弱。但具体到各个竞争力要素和子要素上,三个经济圈分别具有不同的优势和劣势。分析表明 ,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是三个经济圈的共同优势,而且对竞争力的影响很大。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对于保持或提升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分析了影响经济增长的投资、消费和出口三个因素,通过建立模型探讨了投资、消费和出口在三个经济圈经济增长中的不同作用。最后,本文给出了促进投资、消费和出口的政策和措施。 3.期刊论文吴楠.刘保珺.WU Nan.LIU Bao-jun工业经济增长集聚弹性研究——对中国三大经济圈的实证分析-统 计与信息论坛2007,22(2) 产业集群理论正在继梯度转移理论、增长极发展理论后成为主导区域经济发展新型区域发展理论.在中国的工业化过程中,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随着其地区一体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制造业都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产业集聚,其制造业集聚程度与地域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经济增长都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因此,结合面板数据(panel data)模型的计量方法对中国三大经济圈的工业增长集聚弹性进行估计并就三大经济圈的增长集聚弹性差异的成因进行了分析是十分必要的. 4.期刊论文武志惠.虞巧颖.申金升.WU Zhi-hui.YU Qiao-ying.SHEN Jin-sheng三大经济圈的物流业对区域经济 增长的实证分析-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1) 本文采用逻辑增长(Logistic)模型确定区域物流业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数量关系,并以三大经济圈为例,利用边际分析和弹性分析计算出三大经济圈物流业的单位增长带来的区域经济的贡献.指出不同的物流业增长阶段,各区域物流业对区域经济增长有不同的贡献.决策者应当针对不同的阶段特征,制定正确的物流产业政策来促进区域物流业的发展. 5.学位论文武志惠区域物流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分析——以三大经济圈为例2007 在新经济条件下,现代物流作为一种先进的组织方式和管理技术,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愈来愈显示出其重要的战略地位,被喻为经济增长的“加速器”。现代物流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逐渐成为当前研究的重点。 目前在我国被称为“重心区”和“增长极”的三大城市经济圈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经济圈对我国经济增长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分析比较三大经济圈物流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对于认识物流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进而制定积极、适宜的物流产业政策有重要意义。 本文在定性分析现代物流与区域经济增长相关关系的基础上,采用计量经济方法格兰杰因果检验,对三大经济圈物流业与经济增长作用关系进行定量研究,明确现代物流的确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然后在此基础上,引入逻辑增长曲线模型来描述现代物流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定量分析比较三大经济圈物流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并以此对三大经济圈的物流业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6.期刊论文张智勇.ZHANG Zhiyong不同经济增长圈的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战略-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13(2) 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理论揭示了区域金融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相互作用,在此基础上采用比较分析法,通过分析东部沿海的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经济圈的城市商业银行的区域战略模式,指出不同经济增长圈中的城市商业银行发展如地处长株潭经济圈核心中的长沙市商业银行要根据不同经济增长圈的优势采用不同的模式,采用引进战略投资者、区域化扩张等模式来实现与经济增长圈协调发展的目标. 7.期刊论文王砚羽.张卓.邹仁余我国三大经济圈自主创新系统结构研究-价格月刊2010,""(5) 在全球经济危机的背景下,我国三大经济圈企业面临自主创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挑战.以自主创新和自主创新系统理论为基础,探讨了自主创新网

我国东部沿海三大经济圈产业结构比较

区域经济与产业经济 经济理论研究19 我国东部沿海三大经济圈产业结构比较 常彬强1 余宝林2 张磊 3 (1.河北师范大学资源与科学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16;2.河北省国土资源利用规划院,河北石家庄050514; 3.安顺学院,贵州安顺561000) 摘要:从三次产业结构、工业结构、第三产业内部结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四个方面对比分析了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状况,揭示其产业结构方面的差异,最后在比较分析结果的同时就其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环渤海;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产业结构 引言 以北京、天津为中心的环渤海经济圈,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和以广州、深圳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经济圈,是我国经济最具竞争力和最具活力的三个地区,各经济圈的发展继续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对于这样三个经济发达的地区,进行产业结构层面的对比分析和研究,以揭示其在产业发展方面的差异,找出其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和源泉,发现其存在的不足和制约因素,互相借鉴、取长补短,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一、三次产业结构分析 (一)三大经济圈三次产业结构领先全国 三次产业结构可以反映区域伴随经济发展的资源分配结构及其经济发展的进程和水平。按照产业结构递变规律,建立在第二产业充分发展基础上的国家或区域,其第一产业比重越小,第三产业比重越大,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产业结构越先进。从三次产业结构来看,三大经济圈第一产业比重较低,而第三产业比重较高,说明其产业结构具有一定的先进性(表1、表2)。 表1.2006年三大经济圈与全国三次产业构成比较(%) 地区GDP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环渤海100.29.650.739.9长三角100653.740.3珠三角100 6.450.742.9全国 100 12.6 47.6 39.8 资料来源: 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 表2.2006三大经济圈三次产业就业比重(%) 地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环渤海37.629.632.8长三角24.339.935.8珠三角32.930.736.4全国 44.8 23.8 31.4 资料来源: 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 (二)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优于环渤海地区 从表1可以看出,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第一产业比环渤海地区低约三个百分点,而第三产业比重高约1 至2个百分点,这说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 构比环渤海地区先进,经济发展水平高。从表2也可以看出,三大经济圈当中,环渤海地区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最高,而第三产业就业比重最低,这也说明环渤海地区产业层次最低。 (三)经济圈产业结构高度同构 从表1可以看出,三大经济圈三次产业所占比重十分相似。除环渤海地区第一产业和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相差较大外,其他各组数据非常接近,这反映了三大经济圈在三次产业这样浅层次的结构方面区别不大,作为规模最大的工业,其所占比重也很相似,这说明三大经济圈产业结构呈现出高度同构的态势。 二、工业结构分析 (一)传统产业比重仍然偏大,深加工产业规模偏小,工业结构层次不高 支柱产业是当前经济总量中占有一定的份额,资本运营效率高、运营状态良好,有较高投入产出比率的产业,对于区域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贡献。因此,支柱产业的发展可以反映区域工业的概况。从各地的统计年鉴可知,环渤海地区技术密集型产业蓬勃发展。北京、天津两地的工业技术创新能力相对较强,其科技地位与其以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为代表的高技术产业为重要支柱产业的发展战略相匹配。而采掘、冶金、机械、化工、纺织等传统产业在环渤海地区的河北、山西、辽宁、山东等仍然处于主体地位;而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制造业比较发达,其中上海以深加工业和重化工业为主导,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明显;江苏的传统工业仍占主导地位,资本密集型行业具有优势;浙江省工业优势主要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纺织、服装等轻工业制造业较发达;广东省的支柱工业以深加工和轻纺工业为主,重化工业也占有一定的地位。虽然三大经济圈各省市主导产业不尽相同各具特色,但总的说来三大经济圈支柱工业中传统产业仍占重要地位,深加工产业规模偏小,工业结构层次不高。 (二)三大经济圈工业结构雷同 目前三大经济圈的工业结构中,都是以传统的轻纺工业和重化工业为主,普遍存在着工业结构相似度高,支柱产业、

三大都市经济圈竞争力分析

三大都市经济圈竞争力 分析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三大都市经济圈竞争力分析 2002年11月06日09:56:54 经济日报新望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经验表明,大都市在区际乃至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自法国学者戈特曼1957年提出“大都市经济圈(带)”概念以来,大都市圈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几年逐渐形成了京津唐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和珠三角经济圈,这三个最大的都市经济圈目前竞争力的走向,已经受到海内外的广泛关注。 京津唐都市经济圈:聚集竞争力最高 都市经济圈的形成,就本质而言,是市场化和城市化的结果。以此标准来看,京津唐大都市经济圈与长三角、珠三角大都市经济圈不同,后者的形成与发展得益于工商业的发展、先行对外开放所导致的外资进入及自主型城市化,而京津唐大都市经济圈的形成与发展,则得益于现有体制下全国资源向都城的集中,中关村、奥运村的出现均以首都特有的政治文化为背景。这一地区传统的重化矿冶工业与水资源短缺和环境保护的矛盾日渐突出。即使南水北调工程完成后,原有的传统工业项目也应向京津线的南

北两翼扩散,同时应大力发展高速公路和轻轨铁路,将郊区和卫星城与京津唐保(保定)连成现代交通网络。 吴良镛教授等对京津唐大都市经济圈未来战略地位的重新认识,很有启发意义。他们主要强调京津唐大都市经济圈的开放性,其在参与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国际交往等活动中的组织管理协调功能将更加突出。按照这一思路,北京将成为洲际的政治、文化及国际交往中心。 长三角都市经济圈:区位竞争力最高 长三角大都市经济圈以上海为核心,其城市化水平整体较高,城市体系完备。改革开放以来,长江三角洲的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小城镇建设加快,建制镇和县级市(小城市)的数量急剧增加。近几年,这一地区开始由重点发展小城镇转向重点发展大中城市,空间布局上再次由分散走向集中,各类开发区建设,成为原有城市外延扩张的主要标志。 长江三角洲都市经济圈已处在向工业化中后期发展的阶段,根据经济发展的规律,今后五年,城市化进程将明显加快。未来10年内,长江三角洲将有可能成为我国区域

我国三大都市圈的发展及功能定位分析

我国三大都市圈的发展及功能定位分析 一、从战略视角深刻审视我国区域经济协作趋势 由长江三角洲都市圈、珠江三角洲都市圈、京津唐都市圈的发展所引发的我国区域经济协作正在实践和理论两个层面同时展开,并且呈不断深化之势。我国目前对区域经济协作的理论研究方面,比较侧重于不同区域经济之间的比较。当然,这一方法比单个城市之间的比较显得有深度和厚度,但是这种比较仅从区域经济的角度出发,是有缺陷的。 缺陷在于缺乏战略的高度,更没有从经济全球化的背景出发和谋划。我国的区域经济协作如果脱离了经济全球化和国民经济发展战略的大背景,其意义是要大打折扣的,并且对区域经济协作的推进将产生不利的影响。 在区域经济协作过程中,如果缺乏清晰目标的引领,我国刚刚起步的区域经济协作将从一开始就举步维艰,困难重重。不但区域之间、而且区域内部各城市之间也进行相互抑制性的竞争,并且乐此不疲。其根本原因在于忽视区域经济协作是服务于经济全球化中的国民经济发展战略,而不是仅仅服务于区域经济,更不是服务于区域中的某一城市。 那么,经济全球化视角下的我国区域经济协作如何推进?以什么目标来引领?一个越来越清晰的迹象为,在经济全球化势头日益增强的环境下,在不断加大的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压力下,我国将改变自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区的分散化发展倾向,在有效的市场基础上对地区经济资源进行重新整合,走集聚化、规模化、综合性的发展道路,并加快营造若干具强劲竞争力的区域性经济高地,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对我国区域经济协作的发展具有若干层次性要求。 第一层次为区域内的合作。以目前发展比较成熟和先进的城市和地区为核心,在我国搭建若干经济社会文化综合发展的区域性高地,使其不但具有拉动国内经济发展的综合能力,而且应能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不断对外拓展,具有较强的综合竞争力。 第二层次为区域间的协作。以若干区域性都市圈为节点,建设和形成功能互补的国民经济结构和布局。其意义在于都市圈和区域经济协作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国民经济组织水平和竞争能力,是为

中国5大经济区

中国5大经济区

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到2015年,长三角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到2020年,力争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 1996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成立。由1992年建立的长三角15个城市协作办主任联席会议制度发展而来,是长三角地区城市间的合作机制。 2010年3月26日,在浙江省嘉兴市举行的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第十次市长联席会议上,合肥、盐城、马鞍山、金华、淮安、衢州等6个城市正式成为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会员。此次扩容后,协调会成员城市达22个。 2、珠三角经济区 “珠三角”的概念最早起源于九十年代初。九十年代后期,在“(小)珠三角”的基础上出现了“大珠三角”的概念。2003年,又提出来了“泛珠三角”的概念。至此,“珠三角”实际上涵括了“小珠三角”、“大珠三角”、“泛珠三角”三个不同层面既相互区分又紧密关联的概念。珠江三角洲,即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惠州市和肇庆市,总人口4230万,土地总面积41698平方公里,其中建设用地(包括城市建设用地、建制镇建设用地和村庄建设用地)面积6640平方公里。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简称珠三角经济区,是组成珠江的西江、北江和东江入海时冲击沉淀而成的一个三角洲,面积大约一万多平方公里。一般来说它的最西点定义在三水。2009年1月8日,《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规划范围以广东省的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惠州和肇庆市为主体,辐射泛珠江三角洲区域。 3、京津冀经济区 京津冀经济区,是中国主要的规划经济区之一,被业界广泛认为将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三极”。它是中国城市分布最密集、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整个沿海经济布局中将与长三角、珠三角处于同等重要位置。这一经济区规划按照“8+2”的模式制定,地域范围涵盖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和河北省的石家庄、秦皇岛、唐山、廊坊、保定、沧州、张家口、承德等8个地市。2004年2月,京津冀三地政府就一体化事项达成“廊坊共识”,被认为是铺就了京津冀一体化的深度合作之路。随后,以京津冀为核心的环渤海合作机制建立,三地合作开始从务虚转为务实,区域规划开始进行调研编制。 《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在2007年就基本编制完成,形成以北京-天津-滨海新区为发展轴,以京津冀为核心区、以辽东、山东半岛为两翼的环渤海区域经济共同发展大格局,已经进入报批和实施的阶段。该区域的整体定位是以我国首都为中枢,具有京津双核结构特征和较高区域和谐发展水平的新型国际化大都市圈;以技术、信息、金融、客货交流枢纽为依托,是我国北方地区最具影响力和控制力的门户地区。 4、成渝经济区

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大都市圈发展比较研究

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大都市圈发展比较研究 04经济学2班 贺小舟 3104004366 目前我国城市群的发展已进入一个规模化时期。有学者对我国125个城市行政区进行测度后认为,我国现有城市群17个,其中,特大城市群1个(即沪宁杭城市群),大城市群4个(京津唐、辽中南、山东半岛和鲁中南、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从都市圈划分的国际标准来看,目前中国由城市群发展成为都市圈的并没有几个,真正称得上大都市圈的只有3个:长三角、京津唐和大珠三角都市圈。因而了解三大都市圈的发展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和差距,对于我国都市圈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三大都市圈发展概况 (一)长三角大都市圈 长三角大都市圈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居中的地理位置,地处长江三角洲与杭州湾沿岸,以上海市为中心,包括江苏省南部的南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扬州、泰州及南通等8个地级市,浙江省北部的杭州、嘉兴、湖州、宁波、绍兴及舟山等6个地级市,另外还有43个大、中、小城市以及540多个建制镇,面积约10.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O%。人口7861.4万,占全国总 人口的6.1%。 1.自然条件优越,各类资源丰富 长三角大都市圈地处太平洋沿岸,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温适中,四季分明,降水丰富,水热条件配合较好,河湖纵横,水网密布,属“水乡泽国”;地势平坦,海拔较低,土壤肥沃、农业、运输和城市建设条件较好;该大都市圈开发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闻名遐迩,旅游资源丰富,如“六朝金粉地”的南京、“人间天堂”的苏州和杭州、太湖之滨的无锡、鲁迅的故乡绍兴、中国革命启航处的上海和嘉兴。良好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资源为都市圈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江海交汇的区位优势,交通运输网络发达

杭州都市经济圈发展规划正文20080429

杭州都市经济圈发展规划 (征求意见稿) 导言 杭湖嘉绍地区位于浙江省北端、长三角南翼,是长三角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总面积34585平方公里,2006年末总人口1695.25万人,分别占全省的33.97%和36.66%;地区生产总值7223.2亿元,占全省的46.15%,人均生产总值42608元,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35倍,在长三角、浙江省发展中地位举足轻重。 都市经济圈是以一个或多个中心城市为核心,依托发达的联系通道,辐射和带动周边城市与区域,形成的具有一体化发展倾向、并可实施有效管理的城市功能地域。历史上,杭湖嘉绍地区地域相邻、人缘相亲、习俗相近、文化相融,经济社会联系紧密。而现今,四市交通通讯日益便捷,经济合作纵深发展,为进一步联合发展、培育都市经济圈奠定了坚实基础。构建杭州都市经济圈,是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加快城市群建设决策部署的具体实践;是深化细化环杭州湾产业带发展规划,参与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建设的重大举措;是整合提升杭湖嘉绍地区发展优势,打造长三角“金南翼”的有效途径;对于我省参与长三角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

展,共同建设“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率先实现现代化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区域”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本规划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遵循科学发展观和省委“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要求,依据《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浙江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浙江省环杭州湾产业带发展规划》编制,并与杭湖嘉绍四市相关规划相衔接。 规划的主要任务是,明确杭州都市经济圈的功能定位、战略目标与空间布局;提出区域内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市场体系建设、社会发展的指导性意见;构建资源整合、优化配臵、共建共享、统筹协调的体制机制,推进杭湖嘉绍四市一体化发展。 规划范围包括杭湖嘉绍四市市域范围。规划期限,近期为2007至2012年,远期展望至2020年。 本规划系浙江省重点区域规划,坚持有限目标、突出重点,注重指导性、约束性和可操作性,是杭州都市经济圈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是区域内各城市编制与修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有关专项规划及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

三大经济区的区位优势与发展趋势

对我国三大经济圈区位优势和发展趋势的评价 吴镇宣 (嘉应学院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广东梅州514015)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着高速发展的态势,而这种高速增长有赖于区域经济增长极的带动。在东部沿海地区,三大经济圈经济增长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增长速度令世界瞩目。本文通过三大经济圈的区位条件分析和发展趋势探讨,总结三大经济圈的区位优势和发展趋势,为三大经济圈保持自身经济发展优势提供参考。 关键词:三大经济圈;区位优势;发展趋势;评价 1我国三大经济圈的基本概况 经济圈是指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经济组织实体,是生产布局的一种地域组合形式。我国东部沿海的经济圈主要有珠三角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圈,三大经济圈基本概况如下:珠三角,位于广东省的东南部,珠江下游,毗邻港澳,与东南亚地区隔海相望,海路交通便利,被称为我国的“南大门”。“珠三角”的概念最早起源于九十年代初。九十年代后期,在“(小)珠三角”的基础上出现了“大珠三角”的概念。《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2004-2020)》中明确说明:珠江三角洲,即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惠州市和肇庆市,总人口4230万,土地总面积41698平方公里,其中建设用地(包括城市建设用地、建制镇建设用地和村庄建设用地)面积6640平方公里。 长三角,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居中的地理位置,地处长江三角洲与杭州湾沿岸,以上海市为中心,包括江苏省南部的南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扬州、泰州及南通等8个地级市,浙江省北部的杭州、嘉兴、湖州、宁波、绍兴及舟山等6个地级市,另外还有43个大、中、小城市以及540多个建制镇,面积约100000平方公里,人口7861.4万。 环渤海经济圈是指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京、津、冀为主的环渤海滨海经济带,同时可辐射到山西、辽宁、山东及内蒙古中东部。其陆地面积51.4万平方公里,渤海海域面积7.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15亿。 2我国三大经济圈的区位分析 2.1珠三角经济圈的区位优势及作用 2.1.1区位条件独特,自然条件较好 珠三角经济圈地处我国南部沿海,行政区域上跨越广东和香港、澳门,自然地理条件相同,地缘、血缘关系紧密,经济社会联系日渐密切,政治区位条件独特,具有沟通海内外的区位优势,是我国联系世界各国的桥梁与窗口,是中外文化及制度交流的重要平台。经济圈内有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及部分丘陵、低山,具有天然的港口及岸线水运资源;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高温多雨,四季如春,河网密集,水资源丰富,土地肥沃。 2.1.2交通等基础设施日臻完善 珠三角经济圈交通网络以广州、香港为中心,以香港、广州、澳门、深圳和珠海5个国际性机场、广一深一港高速公路、广一珠一澳高速公路、广九铁路、珠江水运为骨架,形成了发达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除此之外,轨道交通网、信息网、供水网、供电网、天然气(LNG)网等也在日渐的发展和形成。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和行政边界淡化、市场行为的强化,以及粤港更紧密的经贸关系(CEPA)、珠港澳大桥建设的推进,大珠三角基础设施网络一体化特征将更加突出。 2.1.3经济发展迅速,轻型加工制造业和服务业发达 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不含港澳)依靠毗邻港澳的天时地利人和优势和优惠政策,实现了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并成为了全国市场经济最为活跃、经济发展最快的都市圈之一。目前是中国大陆经济最活跃、实力最强的经济圈。与此同时,大量的外资(含港、澳资)企业涌入珠三角,珠三角与香港形成了“前店后厂”的产业分工格局及经济关系,珠三角因此成为了世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