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源噪声控制外文

有源噪声控制外文
有源噪声控制外文

Designing practical active noise control systems

M. Cuesta, T. Bravo, P. Cobo, C. Ranz, and M. Siguero

Instituto de Acústica, CSIC. Serrano 144. 28006 Madrid. SPAIN

Abstract: This paper deals with the practical aspects of the design of two

active noise control (ANC) systems to attenuate low frequency noise. In the

first instance, a hybrid passive-active control system to reduce the noise

radiated by a small generator has been designed. A SISO ANC system, in a

side branch of the exhaust tube, attenuates some of the harmonics of the

lowfrequency exhaust noise as much as 27 dB. In the second instance, a

MIMO ANC system is designed to alleviate the booming inside a van. The

booming is reduced more than 20 dB at the front seats.

1.Introduction

Active noise control (ANC) techniques rely on the destructive interference between the existing, or primary, noise and the anti-phase, or secondary, noise set up by an electronic controller(Nelson and Elliott, 1992; Hansen and Snyder, 1997; Kuo and Morgan, 1996). The simpler adaptive ANC system processes a reference signal to generate the control signal that drives the secondary source. An error signal monitors the control performance. The adaptive filter must extrapolate the acoustic field from the reference sensor to the error sensor (primary path) and compensate for the transfer function between the control source and the error sensor (secondary path) (Cobo, 1997). Since ANC works best on low frequency noises, the active approach complements the traditional passive control methods.

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illustrate the design of two ANC systems. In the first instance, a hybrid passive-active control system is designed to reduce the noise radiated by a small generator. Passive control is afforded by a close-fitting enclosure lined with absorbing material. The low frequency noise radiated through the exhaust is controlled by a SISO ANC system implemented in a side-branch configuration. In the second instance, a MIMO ANC system is designed to alleviate the booming inside a van. The ANC system uses the reference signal provided by an accelerometer on the left engine mount to drive six loudspeakers that radiate the out-of-phase booming. The signals picked up at six microphones adapt the controller in the least mean square

way.

2.Passive-active control of noise radiated by a small generator

The noise source is a small combustion Honda EG1900 engine that radiates periodic noise related to its rotational velocity. It is enclosed in a steel box designed to have the highest Insertion Loss. The interior walls of the enclosure are lined with absorbing material and a three-layers damping material has been sandwiched between the generator mounts and the floor.

A MOTRAN HTL6 loudspeaker, which supports temperatures as high as 174 oC, is used as secondary source. An electret FONESTAR 2214 microphone in the exhaust picks up the error signal. To reduce the high noise levels downstream the exhaust pipe, the microphone is inserted into a brass tube, closed at the end in contact with the gas flow. To avoid heating problems, the microphone is isolated from the brass tube by a Teflon ring. The designed active control system is feedforward, so that a good quality reference signal, coherent with the primary noise, is required. The optimal reference is afforded by two accelerometers over the air filter case of the generator, close one another. Two accelerometers filtered in overlapping frequency bands are used to provide redundant reference information.

A configurable ANC system, implemented on a TI TMS320C40 DSP, which incorporates both FX-LMS and FU-LMS algorithms, was used to optimise the SISO control system. An IIR filter yielded the best results. Sampling rate and antialiasing frequencies were 2000 and 500 Hz, respectively. References 1 and 2 were filtered in (40-150 Hz) and (100-300 Hz), respectively. The error signal was filtered in (40-300 Hz).

Fig. 1. (a) Coherence between the error signal and references 1 (dashed, blue) and 2 (solid, red). (b) Relative level of the error signal with the ANC system off (light, blue) and on (thick,

red)

Fig. 1a shows the coherence between the references and error signals. Fig. 1b exhibits the averaged log-magnitude spectrum of the exhaust noise with the ANC system on and off. Most of the harmonics in the frequency band (50-300) Hz were attenuated. The fundamental frequency, N = 32.5Hz, is out of the response frequency band of the loudspeaker. The maximum attenuation, 27 dB, occurs at the frequency 2N = 65 Hz.

3.Active control of the booming inside a van

For a typical four-cylinder powered vehicle, the most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to the interior noise is the 2nd order harmonic of the engine rotational speed. Under usual driving conditions, when the operating engine speed runs from 1500 to 6000 rpm, the 2nd order excitation varies from 50 Hz to 200 Hz. Internal acoustic modes are excited in this frequency range resulting in increased sound, known as “booming”.

A 6I/6O ANC system has been designed to control the booming inside the van over the whole frequency range under hard driving conditions.

In the 6I/6O ANC configuration, a reference signal feeds a digital controller,

which drives six control signals to minimise the pressure levels at six microphones.

The vertical vibration signal picked up by an accelerometer at the left engine mount has been used in this system as reference signal (Bravo et al., 1999a). Six electret microphones were used, all of them placed on the interior side of the seat headrests (Bravo et al., 1999b). Four loudspeakers were located at the upper corners and two under the middle and back seats.

A configurable ANC system that implements the FX-LMS algorithm in a TI TMS320C40 DSP was used. Both the system identification and the adaptive filters were FIR in order to reduce the computational effort. Fig. 2 (a,b) shows the 2nd order tracking curves at the front seats, for a fast run-up of the engine at 3rd gear, with the ANC system off (solid, blue) and on (dashed, red). The tests were carried out in a rolling bank within a semi-anechoic room. The booming is evident around 3600 rpm. The ANC system reduces the 2nd order SPL more than 20 d

B at some frequencies. This reduction in the 2nd order harmonic provides an improvement in overall Aweighted sound pressure level. Fig. 2 (c, d) shows this A-weighted sound pressure level at the front seats (error microphones M1 and M2), under the same driving conditions (3rd gear, fast acceleration). The booming is again obvious in the overall levels around 3600 rpm. The AN

C system is able to cancel out the booming.

Fig. 2. 2nd order tracking in the front-left (a) and frontright (b) error microphones with the ANC system off (solid, blue) and on (dashed, red). Overall A-levels at front-left (c) and front-right (d) microphones with the ANC system off (solid, blue) and on (dashed, red)

Acknowledgments

This work was supported by the CICYT, through grant AMB97-1175-C03-01. We are grateful to Nissan European Technology Centre-Espa?a (NETC-E) for supplying the van.

References

Bravo, T., Cobo, P., and Martin, J.M. (1999a). “Active noise control of harmonic sound in a van:

A case history”, in Proceedingsof European Automotive Congress, edited by C. Grasas,

European Automobile Engineers Cooperation (Barcelona, Spain).

Bravo, T., Cobo, P., and Martin, J.M. (1999b). “A multichannel active system for control of the booming inside a van”, J. Acoust. Soc. Am. 105, 1244.

Cobo, P. (1997). Control Activo del Ruido: Principios y Aplicaciones, Colección Textos Universitarios, No 26 (CSIC, Madrid).

Cuesta, M. and Cobo, P. (1999). “A hybrid passi ve-active system for control of the noise radiated by a small generator”, J. Acoust. Soc. Am. 105, 1156.

Cuesta, M. and Cobo, P. (2000). “Active control of the exhaust noise radiated by an enclosed generator”, Applied Acoustics, accepted for publication.

Nelson, P.A. and Elliott, S.J. (1992). Active control of sound, (Academic Press, London). Hansen, C.H. and Snyder, S.D. (1997). Active control of sound and vibration, (E&FN Spon, London).

Kuo, S.M. and Morgan, D.R. (1996). Active noise control systems. Algorithms and DSP implementations, (Wiley, New York).

有源噪声控制系统设计实践

M.Cuesta,T.Bravo,P.Cobo,C.Ranz,and M.Siguero

西班牙马德里赛拉诺声学研究所,CSIC.144.28006

摘要:本文论及了两例应用有源噪声控制系统来削弱低频噪声的实例。在第一个例子中,我们设计了一个用可以产生辐射的小发生器来削弱噪声的无源—有源混合控制系统。将这个单输入单输出噪声控制系统布置在单侧分支的排气管道上,可以削弱至少27dB的部分谐波低频排气噪声。在第二个例子中,我们设计了一个多输入多输出有源噪声控制系统,它可以有效缓和面包车上的轰鸣声,在前排座椅位置,轰鸣声可以被削弱超过20dB。

1.引言

有源噪声控制(ANC)技术依靠现存的初级噪声和由电子控制器产生的反相位次级噪声间的相互干涉来实现(Nelson and Elliott,1992年;Hansen and Snyder,1997年;Kuo and Morgan,1996年)。简单的自适应有源噪声控制系统通过处理参考信号产生控制信号来驱动次级声源,用误差信号来反映系统控制性能。自适应滤波器需要推算从声场参考传感器和误差传感器(初级反馈)到补偿声源和误差传感器(次级反馈)间的传递函数。由于有源噪声控制系统适用于低频噪声的控制,所以,有源控制方法只能作为传统无源控制的补充。

本文的目的是要说明两个ANC系统的设计。在第一个例子中,设计了一个无源-有源混合控制系统,它用一个小型发声装置来减少噪音辐射。无源控制采用紧贴外壳的内衬吸音材料。通过排气管道的低频辐射噪音是由一个单输入单输出的ANC系统在侧分支管道中实施控制。在第二个例子中,设计了一个多输入多输出ANC系统,来削弱一辆面包车内的轰鸣声。ANC系统是用一个悬置在左侧发动机上传感器所提供的参考信号来驱动6个可以产生外部辐射噪音的扬声器。从6个麦克风上拾取的信号反馈在控制器上。

2.应用辐射发生器的无源—有源噪声控制

我们采用的噪声源是一个小型本田EG1900发动机,它发出的周期性噪声与其旋转速度有关。它被包围在一个具有最高插入损耗的钢框内,内墙外壳内衬吸音材料,并在发生装置与地板之间夹了三个层阻尼材料。

系统中的MOTRAN HTL6扬声器,可以支持高达174oC的温度,用来作为辅助噪声源。排气管中的驻极体FONESTAR2214用来拾取麦克风产生的误差信号。为了降低排气管下游的较高的噪音水平,麦克风被插入到铜管中,在气流接触的

性 声压级(d B ) 最后关闭。为了避免发热,麦克风用聚四氟乙烯环与铜管隔离开。设计,为了获取质量较好的参考信号来发出相干反相噪声,需要设计采用前馈方式的有源控制系统。最佳的参考信号是由两个以上的发生装置经空气滤波后产生的,关闭一个发生器,另外其它发出多频段噪声的发生装置提供附加参考信号。

一个配置好的ANC 控制系统,需要用FX-LMS 和FU-LMS 算法在TI TMS320C40 DSP 上实现,它可以用来优化单输入单输出有源噪声控制系统。加入IIR 滤波器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这样,采样率和抗锯齿频率分别为2000Hz 和500Hz 。分别在参考文献1和2中被过滤(40-150Hz )和(100-300Hz ),误差信号被过滤(40-300Hz )。

图1.(a )误差信号和参考信号间的一致性1(蓝色虚线)及2(红色实线)

(b )有源噪声控制系统误差信号相对水平,断开(淡蓝色)接通(深红色) 图1(a )表示了误差信号和参考信号间的一致性。图1(b )表示了有源噪声控制系统断开与接通时排气噪声的日平均幅度谱,大多数的谐波(50-300Hz )是衰减的。基本频率在N=32.5Hz 的谐波超出了扬声器的频率响应范围。最大削减值27dB 发生的频率为N=65Hz 处。

3. 面包车轰鸣声有源控制

对于一个典型的四缸动力汽车,

车内噪声最显着的贡献是第二级发动机的转

速谐波噪声。在一般的驾驶条件下,ECU系统控制发动机的转速在1500r/min到6000r/min时,二阶激励范围在50Hz到200Hz。系统的内嵌声学模块很乐意频率在这个范围内,增加的声音则被称为“轰鸣声”。我们设计了一个6输入6输出的有源噪声控制系统来控制整个频率范围内的硬盘驱动条件下面包车内的轰鸣声。

对于这个6输入6输出有源噪声控制系统的配置,参考信号被送入一个数字控制器,即可驱动6个控制信号,以尽量减小在6个麦克风处的声波压力水平。我们以在左侧发动机上悬置的发生器垂直振动信号作为参考信号(布拉沃等人,1999年)在本系统中使用。六个驻极体传声器,它们都放在驾驶室侧座椅的头枕位置(布拉沃等,1999年)。四个扬声器,分别位于上角和两个中间和后排座位下。

在使用了一个可配置的有源噪声控制系统后,我们实现了TITMS320C40 DSP的FX-LMS算法。系统识别模块和自适应滤波器模块都被解除,以减小计算难度。图2(A,B),表示了二阶响应在前排座椅的曲线,引擎在3档的快速运行状态下,ANC系统关闭(实线,蓝色)和(虚线,红色)的曲线。我们在一个混响室中而不是一个半消声室中进行测试。轰鸣噪声在3600r/min左右是显而易见的。有源噪声控制系统可以减小二阶声压级在某些频率超过20分贝的噪声。二阶谐波的减少改善了一个整体A加权声压级。图2(C,D),表示了这个在前排座椅位置(提供误差信号的次级声源M1和M2)相同的驾驶条件下,(3档,加速)的A加权声压级。轰鸣声又很明显,在3600r/min左右的总体水平。有源噪声控制系统能够取削减这种轰鸣声。

图2。二阶跟踪左前(a )及(b )与frontright ANC 系统关闭(固体,蓝色)和错误(虚线,红色),麦克风。整体左前(c )和右前A-级(D )与ANC 系统关闭(固体,蓝色)和麦

克风(虚线,红色)

4. 致谢

这项工作是由CICYT 支持,通过授予AMB97-1175-C03-01。我们感谢日产欧洲技术中心-,西班牙(NETC - E )提供的面包车。

参考文献

Bravo, T., Cobo, P., and Martin, J.M. (1999a). “Active noise control of harmonic sound in a

van: A case history”, in Proceedingsof European Automotive Congress, edited by C. Grasas, European Automobile Engineers Cooperation (Barcelona, Spain).

Bravo, T., Cobo, P., and Martin, J.M. (1999b). “A multichannel active system for control of the

booming inside a van”, J. Acoust. Soc. Am. 105, 1244.

Cobo, P. (1997). Control Activo del Ruido: Principios y Aplicaciones, Colección Textos Universitarios, No 26 (CSIC, Madrid).

Cuesta, M. and Cobo, P. (1999). “A hybrid passive -active system for control of the noise radiated

声压级(d B ) 转速(r/min )

by a small generator”, J. Acoust. Soc. Am. 105, 1156.

Cuesta, M. and Cobo, P. (2000). “Active control of the exhaust noise radiated by an enclosed generator”, Applied Acoustics, accepted for publication.

Nelson, P.A. and Elliott, S.J. (1992). Active control of sound, (Academic Press, London). Hansen, C.H. and Snyder, S.D. (1997). Active control of sound and vibration, (E&FN Spon, London).

Kuo, S.M. and Morgan, D.R. (1996). Active noise control systems. Algorithms and DSP implementations, (Wiley, New York).

有源消声技术与应用

有源消声技术与应用 摘要:近十几年来,有源消声技术成为噪声控制领域一个多学科交叉、渗透、延伸的研究热点,它以其体积小、重量轻、低频消声效果好等优点获得普遍的关注。本文简述有源消声的基本原理,对有源消声理论研究、实现技术、产品应用三个方面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展和难点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分析,较为完整地展示了当前该研究领域的全貌,最后进一步分析了有源消声走向工程化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提出了有源消声技术的几个重点发展方向。 关键词:噪声控制;有源消声;降噪;自适应控制 噪声作为环境污染的第三大公害,一直困扰着人们。研究[1]表明,噪声在50~60dB 范围,会使人感觉烦恼,在60~65dB ,会使烦恼度大大增加,在65dB 以上,则人体健康有可能受到危害。对于厂矿企业的工作人员,应保证不超过85dB。噪声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损伤听力及相关的系统、降低工作效率,严重的甚至造成安全事故。因此,人们探索出“多管齐下”的噪声综合治理方法[2][3]:首先是从声源着手,改进结构设计,减少声源发出的噪声等级,这是最为有效的方法,但有时由于技术、成本等方面的限制,还不能从根本上杜绝噪声源;其次是隔声、吸声等被动消除噪声的方法(也称为无源法),它对高频噪声的消声效果很好,但是对低频噪声效果不明显,而且消声装置体积庞大,安装维护困难;其三是有源消声技术,它对低频噪声效果很好,相对被动消声方法而言,还具有系统小、重量轻、控制易等优点,随着现代控制技术的发展和控制芯片成本的下降,有源消声的实现也越来越容易,已成为噪声控制的一个研究热点。 有源消声[3]也称有源降噪、有源噪声控制、有源噪声抵消、有源声衰减,英文名称也有多种,含义相差不大。目前学术界用得最多的还是有源消声(ANC)这一说法。就是根据两个声波相消性干涉或声辐射抑制的原理,通过抵消声源(次级声源)产生与被抵消声源(初级声源)的声波大小相等、相位相反的声波辐射,相互抵消,从而达到降低噪声的目的[2]。有源消声的概念是由德国人Paul Lueg 提出,1934年申请专利,1936年撰文阐明其基本原理,但是由于电子技 术等方面的限制,制造不出所需的电子控制系统,因此该技术长期得不到发展,直到60年代末,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ANC的研究才又重新兴起。有源消声的研究主要分为有源消声的理论研究、实现技术和产品应用三部分。下面本文将就这三个方面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难点分别进行述评。 一.有源消声理论研究 有源消声理论研究可以大致分为四个方面:有源消声机理的研究、管道有源消声的理论研究、空间有源消声的理论研究、次级声源和传声器的最优化研究。有源消声的机理研究随着有源消声研究的发展,对有源消声机理的认识要求也越来越迫切,希望以此从声场理论方面对有源消声给予指导,另外消声效果的进一步提高,也有待于人们对有源消声机理的更为深刻的理解。一般认为存在三种消声机制:声辐射抑制机制、声能量吸收机制、抗性能量存储机制。不过除了 能量吸收机制在管道有源消声中得到验证之外,其余两种机制在学术界尚未统一认识[4]。管道中的噪声控制,以往主要采用阻性和抗性消声器的方法:阻性消声器对低频噪声效果很差;随着噪声频率的降低,抗性消声器的体积变得庞大,造价随之增加。管道中安装了上述两种消声器后,会产生一定的阻力,引起压力损失,影响出力和供风,给风机增加额外的负载,反而使风机的噪声升高。有源消声在低频段性能优越,以很小的体积就可以获得很好的消声效果,而且不会造成气流

有源噪声控制报告

有源噪声控制调研报告 一、噪声即噪音。是一类引起人烦躁、或音量过强而危害人体健康的声音。噪音污染主要来源于交通运输、车辆鸣笛、工业噪音、建筑施工、社会噪音如音乐厅、高音喇叭、早市和人的大声说话等。 我们国家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中把超过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并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现象称为环境噪声污染。声音的分贝是声压级单位,记为dB。用于表示声音的大小。《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区域噪声标准》中则明确规定了城市五类区域的环境噪声最高限值:疗养区、高级别墅区、高级宾馆区,昼间50dB、夜间40dB;以居住、文教机关为主的区域,昼间55dB、夜间45dB;居住、商业、工业混杂区,昼间60dB、夜间50dB;工业区,昼间65dB、夜间55dB;城市中的道路交通干线道路、内河航道、铁路主、次干线两侧区域,昼间70dB、夜间55dB,(夜间指22点到次日晨6点)。 按照国家标准规定,住宅区的噪音,白天不能超过50分贝,夜间应低于45分贝,若超过这个标准,便会对人体产生危害。那么,室内环境中的噪声标准是多少呢?国家《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测量方法》中第5条4款规定,在室内进行噪声测量时,室内噪声限值低于所在区域标准值10dB。 二. 城市环境噪声的来源 现代城市中环境噪声有四种主要来源: ①交通噪声:主要指的是机动车辆、飞机、火车和轮船等交通工具在运行时发出的噪声。这些噪声的噪声源是流动的,干扰范围大。 ②工业噪声:主要指工业生产劳动中产生的噪声。主要来自机器和高速运转设备。

③建筑施工噪声:主要指建筑施工现场产生的噪声。在施工中要大量使用各种动力机械,要进行挖掘、打洞、搅拌,要频繁地运输材料和构件,从而产生大量噪声。 ④社会生活噪声:主要指人们在商业交易、体育比赛、游行集会、娱乐场所等各种社会活动中产生的喧闹声,以及收录机、电视机、洗衣机等各种家电的嘈杂声,这类噪声一般在80分贝以下。如洗衣机、缝纫机噪声为50--80分贝,电风扇的噪声为30~65分贝,空调机、电视机为70分贝。 三.有源噪声控制的提出 传统的控制噪声的声学措施只要有吸声、隔声、以及使用消声器等方法,这些方式统称为“无源”噪声控制,一般来说,塔门仅对中高频噪声的控制有效。 1933年,德国物理学家PaulLeug分别向德国和美国的专利局提出专利申请:名称“消除声音震荡的过程”,开创了有源噪声控制(Active Noise Control)研究的先河。 管道中的噪声由A产生,传声器M检测信号并将其转化为电信号,电信号由V放大并实现一定的相位移,然后激励L发声,图中S1、S2分别是由A和L产生的。 Leug原理图示意图

奇妙的噪声控制技术(标准版)

When the lives of employees or national property are endangered, production activities are stopped to rectify and eliminate dangerous factors. (安全管理)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 奇妙的噪声控制技术(标准版)

奇妙的噪声控制技术(标准版)导语:生产有了安全保障,才能持续、稳定发展。生产活动中事故层出不穷,生产势必陷于混乱、甚至瘫痪状态。当生产与安全发生矛盾、危及职工生命或国家财产时,生产活动停下来整治、消除危险因素以后,生产形势会变得更好。"安全第一" 的提法,决非把安全摆到生产之上;忽视安全自然是一种错误。 噪声是干扰和影响人们正常工作、生活、学习的声音,随着社会生产水平和人民 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从各方面控制和消除噪声的要求越来越强烈, 因此降低噪声,是环境保护和劳动保护的一项重要课题。 目前,国外在噪声治理方面进展较快,提出了一系列奇妙的噪声控制技术,有些 早已付诸实施,效果甚佳。美国等一些国家的专家提出的“反噪声”技术就是十分新 颖的。美国希格比教授利用这一技术,成功地处理了大柴油机的低频噪声振动。即用 一组传感器将检测到的柴油机噪声信号输入计算机,然后,计算机对这种声音进行分 析并把“反噪声”信号通过一组密布在发动机表面的喇叭发送出

来,这样柴油机就完 全“沉寂”了。国外一些电气公司最近还研制了一种特制耳机,这种耳机由一个微型 的拾音器和一个通话器组成。进入耳机的声音由拾音器送入一个小小的电气箱里接受 分析,并测出了它的噪音成份类型。这时便产生一个“反噪声”信号,这个信号与噪 声的频率一致,但声波相位恰恰相反。两者由于干涉而相互抵消。使用这种特制的耳 机,可将噪声降低到50分贝左右。这种耳机在美国和欧洲至少有6家公司正在销 售,已广泛用于航空上。美国威斯康星州一厂家已生产出一种可放在空气管道中,以 减轻工业电风扇和加热器叶片及空调系统噪声的反噪声装置。纽约的反噪声专家前不 久宣称,他们为汽车制造的电子消声器,能在不减弱发动机性能和燃烧率的情况下抑 制发动机的隆隆声。加州一研究小组研制了一种电子计算机操作

声景观在城市环境噪声控制中的应用

声景观在城市环境噪声控制中的应用 摘要:城市园林作为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居民认识自然、亲近自然、进行户外活动的主要场所。在视觉设计占据城市景观设计主导部分的今天,如果在其规划中巧妙的融入声景观设计,使声景观与园林景素结合起来,为人们提供更为丰富的三维体验,势必能发挥城市公园景观作为城市居民主要休闲娱乐、户外活动的作用。本文就声景观在城市环境噪声控制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声景观;城市;环境噪声;控制;应用 中图分类号:P901文献标识码:A 引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活的质量也越来越重视,城市公园作为现代城市中市民休闲娱乐与亲近自然的重要场所,一直备受人们关注。城市公园景观设计是五感(五感分别为: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的集中体现,而当代设计界一直以视觉景观为“中心”只停留于视觉要素的层面,常常忽略了听觉、嗅觉等感官要素对人们认识和感受景观的作用。 一、声景观对营造城市园林景观的作用 城市空间经常会借用中国画中的技法去体现空间尺度关系。开阔的草坪作为设计中的“留白”成为交流、活动、休息的场所。如果你惬意地轻卧在绿油油地草坪上,闻着泥土的清香,树叶发出地“沙沙”合奏声作为背景,更能使人有身在郊野、远离喧嚣、缓解疲劳的感受。重庆中央公园的阳光大草坪便是这样一个景观。大草坪总面积300亩,是公园的中区,在大草坪上可放风筝、野餐、艺术展示、假日露营、观鸟等;北区是超大喷泉,约2万平方米的喷泉阵,两侧遍布香樟林等绿色植被。南区是游镜湖观原生态景观,衔接了一条600米长的节庆大道,两

侧是高大的乔木群银杏、桂花作为背景,模仿自然森林,使草坪,树群及镜湖山色构成不同的层面,角度变化的生动图景,从而让空间更有开阔之感。

有源噪声控制外文

Designing practical active noise control systems M. Cuesta, T. Bravo, P. Cobo, C. Ranz, and M. Siguero Instituto de Acústica, CSIC. Serrano 144. 28006 Madrid. SPAIN Abstract: This paper deals with the practical aspects of the design of two active noise control (ANC) systems to attenuate low frequency noise. In the first instance, a hybrid passive-active control system to reduce the noise radiated by a small generator has been designed. A SISO ANC system, in a side branch of the exhaust tube, attenuates some of the harmonics of the lowfrequency exhaust noise as much as 27 dB. In the second instance, a MIMO ANC system is designed to alleviate the booming inside a van. The booming is reduced more than 20 dB at the front seats. 1.Introduction Active noise control (ANC) techniques rely on the destructive interference between the existing, or primary, noise and the anti-phase, or secondary, noise set up by an electronic controller(Nelson and Elliott, 1992; Hansen and Snyder, 1997; Kuo and Morgan, 1996). The simpler adaptive ANC system processes a reference signal to generate the control signal that drives the secondary source. An error signal monitors the control performance. The adaptive filter must extrapolate the acoustic field from the reference sensor to the error sensor (primary path) and compensate for the transfer function between the control source and the error sensor (secondary path) (Cobo, 1997). Since ANC works best on low frequency noises, the active approach complements the traditional passive control methods. 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illustrate the design of two ANC systems. In the first instance, a hybrid passive-active control system is designed to reduce the noise radiated by a small generator. Passive control is afforded by a close-fitting enclosure lined with absorbing material. The low frequency noise radiated through the exhaust is controlled by a SISO ANC system implemented in a side-branch configuration. In the second instance, a MIMO ANC system is designed to alleviate the booming inside a van. The ANC system uses the reference signal provided by an accelerometer on the left engine mount to drive six loudspeakers that radiate the out-of-phase booming. The signals picked up at six microphones adapt the controller in the least mean square

2021新版汽车噪声控制技术的最新进展与发展趋势

( 安全论文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2021新版汽车噪声控制技术的最新进展与发展趋势 Safety is inseparable from production and efficiency. Only when safety is good can we ensure better production. Pay attention to safety at all times.

2021新版汽车噪声控制技术的最新进展与 发展趋势 摘要:对汽车噪声控制技术领域的最新进展及发展趋势进行综述,包括噪声控制技术在汽车新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整车级别的声学品质目标设定、系统和元件级别的声振特性目标设定)、NVH仿真分析的置信度、NVH虚拟环境技术、车辆噪声控制的材料及结构技术等相关主题。 关键词:汽车噪声控制技术趋势 1前言 近年来,随着发动机技术的突飞猛进,发动机噪声有较大幅度的降低。发动机之外的其他噪声来源如传动系噪声、轮胎噪声、排气噪声以及车身壁板结构振动辐射噪声等,对车辆整体噪声的贡献份额相对增大,对它们实施控制的重要性也与发动机噪声控制同样重

要。 车辆噪声控制问题的复杂程度剧增,主要体现在噪声控制方向的模糊性、广泛性,以及各类噪声来源与车辆整体噪声水平之间的弱相关性。这里需要指出,由车身壁板结构振动辐射的噪声,在车内空间建立声场并与车身结构振动相耦合,其噪声能量主要集中在低频。对于这类噪声,特别是在20~200Hz的频段内,给人的主观感受是一种所谓的“轰鸣声”,即通常所说的“Booming”,能造成司乘人员强烈的不适感。在如此低的频段内,常规的吸声降噪措施几乎无效。目前,主动消声技术尚不成熟,由于其用做控制声源的大体积低频扬声器的空间布置受到限制,亦不能很好地实现工程应用。事实上,对Booming的控制仍是目前世界性的难题。 当前,同档次车型在常规性能方面的综合性价比越来越接近且均已达到较高水平,因此,提高车辆噪声控制水平已成为新的竞争焦点和技术发展方向。在此背景下,车辆的NVH(Noise/Vibration/Harshness)性能正逐渐演变为重要的设计指标,这也是用户所关心的整车性能指标之一。汽车噪声控制水平必将

工业企业噪声卫生标准

工业企业噪声卫生标准(试行草案) 第一条为了贯彻安全生产和“预防为主”的方针,防止工业企业噪声的危害,保障工人身体健康,促进工业生产建设的发展,特制订本标准。 第二条本标准适用于工业企业的生产车间或作业场所(脉冲声除外)。 第三条本标准由各级人民政府卫生、劳动保护主管部门监督执行。 第四条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和国家劳动总局负责解释。 第五条工业企业的生产车间和作业场所的工作地点的噪声标准为85 分贝(A)。现有工业企业经过努力暂时达不到标准时,可适当放宽,但不得超过 90 分贝(A)。 第六条对每天接触噪声不到八小时的工种,根据企业种类和条件,噪声标准可按表1、2 相应放宽。 第七条工业噪声检测方法,按《工业企业噪声检测规范》进行。 第八条对产生噪声的生产过程和设备,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 新材料以及机械化、自动化、密闭化措施,用低噪声的设备和工艺代替强声的设 备和工艺,从声源上根治噪声。 第九条新建(包括引进项目)、扩建和改建的工业企业,必须把噪声的控 制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 各主管部门必须会同工业企业所在的省、市、自治区卫生、劳动和有关部门 合理选择厂址,认真审查设计,做好竣工验收,严格把关。没有卫生、劳动部门 签字盖章,不准施工和投产。 第十条在现有工业企业中,凡噪声超过本标准规定的生产车间和作业场 所,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控制措施,限期达到本标准要求。在未达到标准前,厂 矿企业必须发放个人防护用品,以保障工人健康。 新建、扩建、改建企业,参照表表1 每个工作日接触噪声时间(小时)允许噪声〔分贝(A)〕 8 85 4 88 2 91 1 94 最高不得超过115

有源降噪技术

有源降噪技术简介 有源抗噪是一种电子新技术,它是采用----反相信号来消除噪声声能,通过噪声的镜像抵制原始噪声并使之不进入人耳。关于电子抗噪的文章最早发表在25年前的AES杂志。那时研究人员采用电子抗噪技术来消除传统的窗式空调器的噪声,用了很多电路,花费不菲。尽管最终是有所收获,但其结果最多也只不过是实验室里的“宠物”而已。如今,有了功率大得多,价格也便宜得多的数字符信号处理芯片,它们可用于处理相应的抗噪信号。 严格地说,将有源抗噪看成是使噪声得到衰减则更为恰当,因为抗噪信号不可能完全消除噪声。有源抗噪是电子产品研制中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越来越引起世人的重视。当初,电子科技工作者主要是采用诸如无源静噪器之类的宽带宽抗噪技术来抗噪。通称为无源抗噪,无源抗噪的方法包括在声管中附加吸声材料的和改变汽车消声器障板及声管的声学阻抗。但是,用无源抗噪的方法要使空调器在低频衰减10dB噪声是非常困难的,它需要许多非常严密的措施以使风扇对整个系统扇风,当风扇的负荷加大时,风扇的噪声也就越大。因此,无源抗噪难于达到预期的目的。相比之下,有源抗噪是较可取的一种抗噪方法。比如说,电影院和工厂都有空调设备,频率在250Hz时,稳定共振高于环境噪声级10dB,有源抗噪可以衰减那种峰值信号,明显地改善噪声频谱------噪声更为均匀地散布在所有频率之中。 1989年.Digusonr公司研制出一种以DSP为基础的电子抗噪处理器,主要用于降低空调管,烟管,燃烧管等管子的噪声,有人试图将这种处理器用于解决室内声学问题,如录音室之间的混响过渡,声泄以及其它声学问题。 然而,由于诸多原因,使得有源抗噪这种技术难以实现。首先,处理器并不是恰好在实时时间里工作,噪声出现和重复的时间至少应持续零点几秒才能使处理器防止误触发。处理器需要一反馈时间以扩大噪声信号,如果处理器发生误触发,便会产生一种寄生信号,这种信号可能比现行环境噪声更具破坏性。其次,令人更为棘手的是相位的声学问题。空调管的横切面不算宽,抗噪信号的相位要很准确,才能对500Hz甚至更高频率有好处。对更为宽的带宽来说,空调管可分成多个横切面,但在一般情况下意义不大,因为中频抗噪不必花很大的成本,但要进行电子抗噪就很复杂。 用消声器抗噪最难的是低频抗噪。因为无源抗噪会阻碍空调管,增加空调管

噪声污染防治措施与规划

噪声污染防治措施与规划1、施工噪声防治 对施工工地噪声,要严格建设审批,要求其申报项目名称、施 工场所、占地面积、施工总期限、各噪声期环境噪声的污染范围和 污染程度以及采取的防治措施,并要求其交纳保证金。 环境保护部门要加强监督管理,执行“公众参与”的监督制度,采用突击抽查或检查方式监督其噪声,限制其施工机械与施工时间,并根据污染范围、强度、时间及建设规模向建筑单位征收建筑噪声 排污费,以此对环境、社会和周围居民补偿。 要求建筑单位开工前修建隔声墙,采用低噪声新技术和低噪声 施工机械,采用吸声、隔声、隔振降噪技术。 2、交通噪声防治

敏感区域附近设禁鸣区和限速区,对路过的车辆吨位加以限制以改善附近的声环境。 加强交通管理,制定噪声违章收费标准,强化违反交通规则罚款制度。 加强机动车管理,合理分配各交通干道的车流量、车吨位和规定限速要求。 加强道路建设,完善道路系统,改善路况,对破损的道路路面及时修补,必要时交叉口设置立体通道。 实行单车噪声控制,规定单车噪声容许限值,控制机动车辆出厂的噪声指标,对噪声超标的旧车,要求其安装降噪装置,必要时淘汰、更新噪声排放超标旧车。采集者退散采集者退散 3、社会生活噪声防治

文化娱乐场所,选择场所前必须到环保部门办理审批手续,居民区内的娱乐场所,要求其采取有效的隔声减振措施,并达到所在功能区的排放标准。不符合标准的娱乐场所,文化部门不得发文化经营许可证,工商部门不得发营业执照。 通过宣传教育和管理对家庭娱乐活动和室内装修进行控制,规定限制音量和作业时间。 4、厂界噪声防治 噪声污染严重的企业,要远离学校、居民区、公建设施区等声敏感区,并要达标排放。因特殊原因距离声敏感区较近的,妥善布置噪声辐射方向,合理布置建筑结构,加强厂区界的立体绿化,必要时修筑隔声墙,尽可能减小噪声。 研制和采用低噪声设备和机械以及加工工艺,对高噪声的设备和机械要加强维护维修,采用隔声、阻尼、吸声、隔振技术加以控制(如设置隔声室、隔声机罩)。

电力变压器有源降噪方法的研究

电力变压器有源降噪方法的研究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噪声作为环境污染的第三大公害,一直让人们困扰。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会受到各种噪声的干扰。研究表明,噪声在55~60dB 范围,会让人感觉烦恼;在60~65dB 范围,会使烦恼度大大增加;在65dB 以上时,人体健康有可能受到危害。对于厂矿企业的工作人员,应保证噪声不超过85dB。噪声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损伤听力以及相关的系统、降低工作效率,严重的甚至造成安全事故。为了消除或减少这些危害和污染,必须采取先进有效的噪声控制措施对日益严重的噪声进行控制,由于完全消除噪声是不可能的,而且也是不经济的,所以最佳的控制措施是通过噪声控制技术消除或减少产生噪声的根源。 从策略上讲,噪声控制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噪声源、噪声传播途径和噪声接受者。传统的噪声控制技术主要是以研究噪声的声学控制方法为主,主要技术途径包括隔声处理、吸声处理、使用消声器、振动的隔离、阻尼减振等。这些噪声控制方法的机理是通过噪声声波与声学材料或声学结构的相互作用消耗声能,达到降低噪声的目的,属于无源或被动式的控制方法,可称为“无源”噪声控制(passive noise control)。这一方法对控制中、高频噪声较为有效,而对控制低频噪声效果不好。这是由于无源材料的声衰减性能随频率降低而变差,要取得与中、高频同样的降噪效果,就要增加材料的厚度或容重,从而使实际治理趋于庞大化,有时甚至难以实现。为此,需要采用有源噪声控制(active noise control)技术,它对低频噪声的控制效果很好,理论上消声量可达到很高,相对无源噪声控制技术而言,还具有系统小、重量轻、控制易等优点。随着现代控制技术和DSP 技术的迅猛发展,有源噪声控制技术不再仅限于实验室的研究,而是越来越容易实现,已经成为当前乃至今后长期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本文主要研究的是电力变压器的噪声控制。随着电力事业的发展,城市用电量逐年增加,在各大城市建设的大容量变电站也越来越多,这将不可避免的带来变压器噪声问题,它不仅污染了人们的居住环境和工作环境,而且给人们的生活和身心健康带来了巨大的损害,因而变压器噪声带来的危害也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根据我国城市环境和电力变压器噪声标准,一般中小型电力变压器的噪声基本符合环境噪声的标准,但是大型电力变压器的噪声将会超出环境噪声的标准。在电力变压器噪声问题日益突显的今天,寻求有效降低变压器噪声的措施越来越重要。从电力变压器噪声频谱分析,除有中、高频成分外,主要是以低频为主,其中主要分布在100~500Hz,因此电力变压器低频噪声的控制是极具研究价值的。 目前国内对电力变压器噪声的控制主要是从变压器产生噪声的机理出发,对变压器本体噪声和冷却设备噪声进行控制。一般的方法是对变压器铁心材料进行改进,对冷却设备进行优化,对油箱振动进行抑制,采用减振、吸声、隔声等措施。上述办法对中、高频噪声较为有效,但对低频噪声作用就不明显了。目前,有源噪声控制技术的主要应用有:管道噪声有源控制及有源消声器,有源抗噪声耳罩和送话器,变压器、电站噪声有源控制,车厢内部噪声有源控制和飞行器舱室噪声有源控制等等。因此,在三维空间中,针对电力变压器低频噪声的有源噪声控制技术就显的越来越重要了。 1.2 电力变压器的降噪方法

声环境学院:噪声控制的原则与方法

声环境学院:噪声控制的原则与方法 一、噪声控制原则 1. 对声源的具体噪声控制有两条途径 一是改进结构,提高其中部件的加工质量与精度以及装配的质量,采用合理的操作方法等,以降低声源的噪声发射功率。二是利用声的吸收、反射、干涉等特性,采取吸声、隔声、减振等技术措施,以及安装消声器等,以控制声源的噪声辐射。 采用各种噪声控制方法,可以收到不同的降噪效果。如将机械传动部分的普通齿轮改为有弹性轴套的齿轮,可降低噪声(15~20)dB;把铆接改为焊接;把锻打改为摩擦压力加工等,一般可降低噪声(30~40)dB。采用吸声处理可降低(6~10)dB;采用隔声罩可降低(15~30)dB;采用消声器可降低噪声(15~40)dB。对几种常见的噪声源采取控制措施后,其降噪声效果如表14-9。 表 14-9 声源控制降噪效果 dB 2. 在传声途径中的控制

①声在传播中的能量是随着距离的增加而衰减的,因此使噪声源远离安静的地方,可以达到一定的降噪的效果。 ②声的辐射一般有指向性,处在与声源距离相等而方向不同的地方,接收到的声 音强度也就不同。低频的噪声指向性很差,随着频率的增高,指向性就增强。因此, 控制噪声的传播方向(包括改变声源的发射方向)是降低高频噪声的有效措施。 ③建立隔声屏障或利用天然屏障(土坡、山丘或建筑物),以及利用其他隔声材料和隔声结构来阻挡噪声的传播。 ④应用吸声材料和吸声结构,将传播中的声能吸收消耗。 ⑤对固体振动产生的噪声采取隔振措施,以减弱噪声的传播。 在城市建设中,采用合理的城市防噪规划。 3.在接收点,为了防止噪声对人的危害,可采取以下防护措施 ①佩戴护耳器,如耳塞、耳罩、防噪头盔等。②减少在噪声中暴露的时间。○3根据听力检测结果,适当地调整在噪声环境中的工作人员。人的听觉灵敏度是有差别的, 如在85dB的噪声环境中工作,有人会耳聋,有人则不会。可以每年或几年进行一次听力检测,把听力显著降低的人员调离噪声环境。 合理地选择噪声控制措施是根据使用的费用、噪声允许标准、劳动生产效率等有 关因素进行综合分析而确定的。在一个车间里,如噪声源是一台或少数几台机器,而 车间内工人较多,一般可采用隔声罩。如车间工人少,则经济有效的办法是采用护耳器。在车间里噪声源多而分散,并且工人也多的情况下,则可采取吸声降噪措施;如 工人不多,则可使用护耳器或设置供工人操作或值班的隔声间。

噪音监测技术标准

文件编号:LSZD—2005 №: 噪音监测技术标准 (第一版) 2010年8月11日发布 2010年8月12日实施起草人: 石磊审核人: 范庆宝批准人: 张伟 起草日期: 2010.8.8 审核日期: 2010.8.10 批准日期: 2010.8.11

噪音监测技术标准 1目的 严格操作,减少监测过程中的操作误差,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 2 适用范围 鲁南中联水泥有限公司 3术语 3.1 极性:指电池的正或负极 3.2 声级计:噪音测量设备 4引用标准 4.1 GB 12349-90《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测量方法》。 4.2 WS/T 69-1996 《作业场所噪声测量规范》。 5技术要求 5.1 测点选择: 5.1.1 作业场所:测点应在工人工作地点 5.1.1.1 若作业场所内,声场分布均匀,工作地点很多,一般选3-5点。 5.1.1.2若作业场所为起伏噪声,根据声级起伏幅度或变化规率相近的原则来划分声级区,每个区域内,选择1个测点。 5.1.2厂界:测点选在法定厂界外1米,高度1.2米以上的噪声敏感处。 5.2 测量前准备: 从携带箱中取出声级计,推开背面电池盖板,按电池盒内所标极性放入三节一号电池,推回盖板,从小方盒中取出传声器,并旋到声级计头部,使长六边形开关置“电池检查”位置,约过30秒钟后指示灯发红色微光,由电表指示检查电力,电表指针应指示在红线范围内。(如低于红线表示电力不足,应更换电池)。将开关放在“快”或“慢”,仪器即能正常工作。 5.3 校正:使用声级校准器校正: 5.3.1 被校仪器接通电源,量程开关置于“90”,“计权网络”开关放在A计权位置。 5.3.2将被校仪器的传声器塞入藕合箱开口。 5.3.3 按下声级校准器的按键开关,调节被测仪器的灵敏度,使指示值与产生的声压级相同。 5.3.4 声级校准器声压级为94,则将仪器指示值调到93.4dB(A)。 5.4声级计使用: 两手平握声级计两侧,并稍离人体,传声器指向被测声源。使“计权网络”开关放在“A”位置,透明旋钮(输出衰减器)顺时针旋到底,调节“输入衰减器”透明旋纽,使电表有适当偏转,有透明旋钮二条红线所指量程和读数,即获得被测声级。电表阻尼根据需要选用“快”

有源振动噪声控制技术在潜艇中的应用研究

文章编号:1006-1355(2005)02-0001-06 有源振动噪声控制技术在潜艇中的应用研究 姜荣俊,何 琳 (海军工程大学振动与噪声研究所,武汉430033) 摘 要:阐述了有源振动噪声控制技术中控制器、作动器和传感器三大关键技术的研究进展,基于有源结构声控制已逐步成为未来主动噪声控制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主要介绍了振动主动控制方面的研究进展。从振动主动控制和噪声主动控制两个方面,介绍了振动噪声主动控制技术在舰船减振降噪中的应用现状,针对潜艇声隐身设计中被动振动噪声控制措施存在的不足及主动控制技术的发展现状,探讨了振动噪声主动控制技术在空间和有效载荷有限的潜艇中的应用前景,列举了未来潜艇声隐身设计中振动噪声主动控制技术可能的应用场合,以期为提高我国潜艇的隐身性能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指出其对于提高潜艇的声隐身性能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振动与波;噪声;主动控制;隐身;潜艇中图分类号:T B535 文献标识码:A Application Research of Active Noise and Vibration Control Technology in Submarines JIANG Rong j un ,HE Lin (Institute of Noise &V ibration,Naval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Wuhan 430033,China) Abstract:T he latest research developments of the three key technologies of controller,actuator and sensor which are essential to the active noise and vibration control (ANVC)technologies are de scribed in this paper.For the active structure acoustic control is becoming an important direction in the active noise control technology development,more is put on the active vibration control technology.From active v ibration control and active noise control,the tw o aspects of ANVC technology ,the appli cation states of the ANVC technology in ship s noise and vibration reduction are also presented.Ac cording to the deficiencies of the passive noise and v ibration reduction measures and the rapid develop ments of the active controlling technologies,the outlooks of applying the ANVC technologies to the submarines noise and vibration controlling w hich w ith limited space and effective load are discussed.And the application occasions of ANVC technology in the future submarine acoustic stealth design are enumerated.So offer some references for improving the subm arine s acoustic stealth performances.T he end,the importance of the ANVC technology in improving the submarine s acoustic stealth level is put forw ard. Key words:v ibration and w ave;noise;active control;stealth;submarine 收稿日期:2004 09 09;修改日期:2004 11 04 作者简介:姜荣俊(1973-),男,江苏丹阳人,讲师,博士,主要研究噪声与振动。 引 言 潜艇的声隐身技术是使敌方的声纳探测不到本艇位置或使敌方声纳的探测距离缩短的各种技术措施。这些措施包括降低水下辐射噪声和水声对抗两方面,其中降低潜艇水下辐射噪声是主要措施。潜艇辐射噪声的控制水平不仅关系到对敌舰艇的探测和攻击,也关系到本艇的安全问题。潜艇辐射噪声的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机械噪声、螺旋桨噪声和水动力噪声[1]。针对这些噪声源,需要从源、传递、辐射这三个辐射噪声的基本环节对潜艇噪声进行综合治理。即从艇的外形、总体布局、设备选择、隔振措 施、管路降噪、材料使用及敷设消声瓦等各个环节实施一系列的减振降噪措施。目前在声隐身方面处于领先地位的美国、俄罗斯等国在它们的新型潜艇上广泛采用了各种减振降噪措施,综合分析这些技术主要有:浮筏、挠性软管、消声器、泵喷推进、电力推进、气幕降噪、消声瓦等[2-5]。但这些技术基本上还是被动的措施。不可否认,诸如浮筏、消声器此类的被动技术在一定程度上的确可以有效控制潜艇的自身噪声,但这是以增加必要的附加舱室和重量为代价的。 另一方面在潜艇降噪技术不断提高的同时,水声探测技术也有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19世纪60年代低频搜索与测距技术(LOFAR)的出现,使得潜艇的低频特征信号暴露无遗[6,7] 。而目前广泛采用的被动减振降噪技术恰恰在低频方面存在缺陷。例

噪声控制技术和设备的发展现状和展望

噪声控制技术和设备的发展现状和展望 随着噪声污染的日趋严重,噪声控制技术的研究及设备的开发也得到迅速发展,世界发达国家的噪声控制设备的产值平均以10-15%的速度增加,我国在93年噪声振动控制设备产值已达到6.2亿元,“八五”期间用于噪声治理的工程费用达到9.2亿元,上述产值尚不包括配套的噪声振动控制设备,预计我国配套的噪声振动控制设备产值20亿左右。高速运输系统和工具等一些新出现的噪声源和计算机、数字处理、新材料等技术发展使噪声控制技术、设备的研究与开发既面临挑战,又提供了机遇。噪声控制技术和设备已开始进入规范化、标准化、系列化和配套化阶段。噪声控制技术和设备的研究和开发已取得很大进展,但应看到仍有一些技术不够成熟,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仍然很多。 1、噪声控制工程和设备的评价技术 1) 噪声控制工程 评价方法总的可以分类为噪声发射(noise emission)、噪声照射(noise immission)和噪声暴露(noise exposure).噪声发射主要适用于评价各类噪声源,经常采用的评价量有A计权声功率级(LwA)和某一特定声学环境和距离的声压级(LpA)。声功率级LwA适合于评价固定机械设备,LpA适合评价汽车、火车等运输工具。噪声照射主要适用于环境噪声和工业噪声的控制工程效果和声质量,经常采用的量是A计权等效声级(LpAeq)。噪声暴露主要适合于评价人的噪声总暴露剂量和人的听力保护,经常采用的评价量A计权等效声级(LpAeq)。噪声照射和噪声暴露评价应考虑脉冲声和纯音修正(DLI和DLr),考虑脉冲的纯音修正后的评价量为评价声级(LpAr)。ISO已在近几年建立了这样的噪声评价体系,并贯穿在整个ISO有关噪声标准中(1)。 2) 消声器 消声器测量评价方法虽然多年以来就进行很多研究工作,但仅在近几年才形成为标准化和系列化的方法,包括试验室测量方法、现场测量方法和无气流静态测量方法(表1)。试验室测量方法可以准确地测量一定气流速度、温度和压力条件的倍频带或1/3倍频带的插入损失(DIL)、总压力损失(△P)和气流再生噪声(LW),通常具有较好的试验结果再现性。但其缺点是对于某些消声器,很难模拟现场的高温、高压、高速气流和声源阻抗,因而造成和实际应用效果之间的测量误差。无气流静态方法适合小型消声器和消声器模型消声特性的研究开发,测量评价量是倍频程或1/3倍频程插入损失(DIL)和A计权插入损失。现场测量方法由于声源阻抗、气流状态和实际一致,其测量和实际工程效果有较好一致性。各类消声器,包括放空排气消声器、内燃机消声器等,均可找到合适的现场测试条件。但对消声器的空气动力性能、气流再生噪声测量,现场测量方法却往往不能胜任。在上述系列标准的基础上,还有一些专业性消声器试验标准,例如汽车、内燃机、气动工具等消声器试验方法。考虑到这些消声器的特殊要求,例如动力损失,油耗、容积等因素,这些规范都规定了一些具体的实验技术条件。这些实验方法对消声器设计者有更大的指导意义。我国在这个领域的试验方法很不系统,今后应特别加强这方面工作。

必学噪声(声压级)

第5章噪声监测 △本章教学目的、要求 1.掌握噪声的概念、分类、危害; 2.了解噪声监测参数; 3.掌握噪声测量仪器结构、原理、操作方法; 4.掌握噪声监测方法。 △本章重点 噪声的分类、危害;等效连续声级、计权声级、声级计;噪声监测。 △本章难点 等效连续声级、噪声监测 △本章教学目录 5.1概述 5.2噪声监测 5.1 概述 5.1.1噪声的概念 声音:受作用的空气发生振动,当振动频率在20-20000Hz时作用于人的耳鼓膜而产生的感觉。 噪声:为人们生活和工作所不需要的声音。 5.1.2噪声的分类 5.1.2.1 机理分类 从噪声发生的机理,可将噪声分为三大类: (1)空气动力性噪声:是由气体振动产生的,当气体中存在涡流或发生压力突变时引起气体的扰动。 (2)机械性噪声:是固体振动产生的,在撞击、摩擦、交变作用应力作用下,机械金

属板、轴承、齿轮等发生的振动。 (3)电磁性噪声:是由于磁场脉动、磁致伸缩、电源频率脉动等引起电气部件的振动而产生的。 5.1.2.2 按来源分类 一是交通噪声:指机动车辆、船舶、航空器等交通运输工具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噪声; 二是工厂噪声:指工矿企业在生产活动中各种机械设备产生的噪声; 三是建筑施工噪声:指在施工活动中由各种建筑施工机械运转时产生的噪声; 四是社会生活噪声:指人类的社会活动和家庭活动产生的噪声。 五是自然噪声:指除去交通、工业、建筑施工、社会生活噪声的其他噪声。 5.1.3环境噪声的主要特征 (1) 噪声是感觉公害 (2) 噪声具有局限性和分散性 5.1.4噪声的危害 (1)损伤听力,造成噪声性耳聋 在强噪声下工作一天,只要噪声不是过强(120分贝以上),事后只产生暂时性的听力损失,经过休息可以恢复;但如果长期在强噪声下工作,每天虽可以恢复,经过一段时间后,就会产生永久性的听力损失,过强的噪声还能杀伤人体。见表5-1。 (2)干扰睡眠 (3)干扰语言通讯。见表5-2。 (4)影响人的心理变化 (5)能诱发多种疾病 5.1.5噪声监测参数及其分析 5.1.5.1声功率、声强和声压 (1)声功率(W) 声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声波通过垂直于传播方向某指定面积的声能量。 在噪声监测中,声功率是指声源总声功率。单位为W。 (2)声强(I) 声强是指单位时间内,声波通过垂直于声波传播方向单位面积的声能量。单位为W/米2(W/m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