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髓性白血病中国诊断与治疗指南(2020年版)

慢性髓性白血病中国诊断与治疗指南(2020年版)
慢性髓性白血病中国诊断与治疗指南(2020年版)

慢性髓性白血病中国诊断与治疗指南(2020年版)

慢性髓性白血病(CML)是骨髓造血干细胞克隆性增殖形成的恶性肿瘤,占成人白血病的15%[1],全球年发病率为1.6/10万~2/10万[2]。我国1986至1988年在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46个调查点进行的全国白血病发病情况调查显示CML的年发病率为0.36/10万[3]。此后国内几个地区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CML的年发病率为0.39/10万~0.55/10万[4,5,6,7]。中国CML患者较西方更为年轻化,国内几个地区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CML中位发病年龄为45~50岁,而西方国家CML的中位发病年龄为67岁。

一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伊马替尼作为一线治疗药物使CML患者的10年生存率达85%~90%[8],尼洛替尼、达沙替尼等二代TKI一线治疗CML能够获得更快更深的分子学反应,逐步成为CML患者的一线治疗方案之一[9,10,11]。目前愈来愈多的临床研究数据表明,TKI治疗获得持续的深度分子学反应(DMR)超过2年的患者,部分能够获得长期的无治疗缓解(treatment free remission, TFR),即功能性治愈[12]。尽快获得完全细胞遗传学反应(CCyR)以及更深的分子学反应是CML治疗近期目标,改善生活质量和功能性治愈是CML治疗的长期目标。功能性治愈成为越来越多CML患者追求的治疗目标。需要注意的是,停药对DMR 水平、停药后监测以及随访具有严格的要求,停药的长期安全性尚不明确,建议在临床研究中进行。有条件的中心在临床实践中应谨慎选择患者,应在充分知情的情况下进行停药,做好定期随访和监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

移植(allo-HSCT)曾经是CML的一线治疗方案,但有无供者、患者年龄、移植相关风险等多种因素限制其应用。目前以伊马替尼为代表的TKI已取代造血干细胞移植成为CML患者首选一线方案。在CML的治疗中应该详细评估患者的全面情况后,向其推荐优势治疗选择,参考患者的治疗意愿,进行下一步治疗。

现参照2020年《慢性髓性白血病NCCN肿瘤学临床实践指南》(NCCN 2020)[13]、2017年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 2017)[14]、2013年及2020年欧洲白血病网(ELN 2013、2020)[15,16]专家组的治疗推荐,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经过国内血液学专家研究讨论后制订了本指南,为血液科医师和肿瘤科医师提供最新的临床指导。

一、诊断分期及预后分组

(一)诊断分期

同《中国慢性髓性白血病诊断与治疗指南(2016年版)》[17]。1.诊断标准:

典型的临床表现,合并Ph染色体和(或)BCR-ABL融合基因阳性即可确定诊断。

2.CML的分期:

(1)慢性期:①外周血或骨髓中原始细胞<10%;没有达到诊断加速期或急变期的标准。

(2)加速期:①外周血或骨髓中原始细胞占10%~19%;②外周血中嗜碱性粒细胞≥20%;③对治疗无反应或非治疗引起的持续血小板减少

(<100×109/L)或增高(>1000×109/L);④治疗过程中出现Ph染色体基础上的克隆演变;⑤进行性脾脏增大或WBC增高。

(3)急变期:①外周血或骨髓中原始细胞≥20%;②骨髓活检原始细胞集聚;③髓外原始细胞浸润。

附注:CML分期的ELN标准[15]:加速期:外周血或骨髓中原始细胞占15%~29%,或原始+早幼粒细胞>30%;外周血中嗜碱性粒细胞≥20%;非治疗引起的持续血小板减少(<100×109/L);治疗过程中出现Ph染色体基础上的主要途径克隆演变。急变期:外周血或骨髓中原始细胞≥30%;髓外原始细胞浸润。

(二)预后评估

许多因素影响着CML的慢性期及生存期。慢性期患者目前常用的评分系统包括Sokal、Euro以及EUTOS(表1),均以临床特点以及血液学指标作为预后评分因素。目前无明确数据判断三种预后积分系统的优劣,无论采取何种预后评估方式,建议对高危的患者采用更为积极的治疗和监测。

表1

慢性髓性白血病(CML)预后评分系统

二、治疗方案推荐

(一)慢性期患者的初始治疗

1.TKI治疗:

慢性期患者首选治疗为TKI,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且NCCN指南、ELN指南推荐慢性期患者一线治疗TKI包括伊马替尼、尼洛替尼、达沙替尼、博苏替尼。我国自主研发的氟马替尼用于新诊断CML 慢性期患者一线治疗获得成功,被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CFDA)批准用于新诊断CML慢性期患者一线治疗。表2列举上述TKI在一线治疗的疗效数据。参照NCCN、ELN指南,结合药物的可及性,本指南推荐一线治疗包括[8,9,10,11,12,13,14,15,16,17]:伊马替尼400 mg,每日1次;尼洛替尼300 mg,每日2次;氟马替尼600 mg,每日1次,达沙替尼

100 mg,每日1CML基本治疗目标是阻止疾病进展,延长生存期。中高危患者疾病进展风险高于低危组患者。相对于标准伊马替尼一线治疗,二代TKI一线治疗可减少疾病进展,尤其是中高危患者无进展生存得以改善。不同预后分组的患者接受二代TKI一线治疗时,早期治疗反应以及DMR均具有显著优势。因此一线TKI选择应当在明确治疗目标基础上,依据患者初诊预后分层、个体状况、基础疾病、合并用药选择恰当的一线治疗药物[12,13,14,15,16,17,21]。目前伊马替尼、尼洛替尼及氟马替尼均获得CFDA批准用于慢性期患者一线治疗。由于缺乏中国新诊断CML慢性期患者达沙替尼、博苏替尼一线治疗相关数据,CFDA未批准达沙替尼及博苏替尼用于CML慢性期患者的一线治疗。高剂量伊马替尼不推荐用于新诊断慢性期患者一线治疗,相对于标准剂量伊马替尼,高剂量伊马替尼早期治疗反应具有一定优势,但长期随访生存无获益,长期的

DMR无显著优势,且出现更多的治疗相关不良事件,导致治疗中断[22,23,24]。TKI治疗期间应定期监测血液学、细胞遗传学及分子学反应,定期评估患者TKI治疗耐受性,参照中国CML患者治疗反应标准(表3)进行治疗反应评估,结合患者耐受性,随时调整治疗方案(表4)。早期的分子学反应至关重要,特别是TKI治疗3个月的BCR-ABL水平[25,26]。临床治疗反应包括最佳反应、治疗失败以及警告。治疗失败以及警告的患者在评价治疗依从性、患者的药物耐受性、合并用药的基础上及时行BCR-ABL激酶区突变检测,适时更换其他TKI(表4)。伊马替尼一线治疗耐药或不耐受患者推荐及时更换二代TKI治疗,二代TKI针对T315I以外的多数伊马替尼耐药的ABL激酶区突变有效。表5列举二代、三代TKI 作为慢性期患者二线、三线治疗的情况。高剂量伊马替尼能够克服部分标准剂量伊马替尼耐药,但是往往疗效短暂。与高剂量伊马替尼相比,更换尼洛替尼或达沙替尼可获得更佳的细胞遗传学和分子学反应[27,28,29,30]。尽管缺乏长期生存获益的相关数据,二代TKI一线治疗反应不佳的患者可依照突变情况更换其他二代TKI或进入临床试验。三代TKI 普纳替尼获得FDA批准用于既往TKI治疗耐药或不耐受患者的治疗,尤其是合并T315I突变的患者,但目前并未在中国上市[31]。二线TKI治疗失败的患者可考虑行allo-HSCT[32,33]。二线TKI治疗患者反应评估参照表6。频繁、长期的TKI治疗中断以及患者服药依从性差可能导致不良临床结果,一线TKI耐受不佳的患者应及时更换TKI[34]。良好的服药依从性以及严密监测对于获得最佳临床疗效非常重要。

图1

初诊慢性髓性白血病(CML)慢性期患者的诊断及初始治疗流程

表2

慢性髓性白血病慢性期患者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一线治疗疗效(%)

表3

一线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治疗慢性髓性白血病慢性期患者治疗反应评价标准

表4

一线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治疗慢性髓性白血病慢性期患者治疗调整策略

表5

慢性髓性白血病慢性期患者二三线治疗的长期随访结果(%)

表6

尼洛替尼或达沙替尼二线治疗慢性髓性白血病慢性期患者治疗反应评价标准

2.其他治疗:

因各种原因无法使用TKI治疗的患者可考虑以下治疗方案。

(1)干扰素为基础的方案[36,37]:在CML的TKI治疗时代,曾经的造血干细胞移植以外的最佳治疗选择——干扰素为基础的治疗方案依然是少部分患者的治疗选择。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以下患者可考虑干扰素为基础的方案:①TKI耐药、不耐受且不适合造血干细胞移植的CML慢性期患者。②各种原因暂时无法应用TKI治疗或无法坚持长期使用TKI的慢性期患者。

(2)allo-HSCT:在TKI治疗时代,allo-HSCT作为二线TKI治疗失败后的三线的治疗选择,应当严格掌握适应证。详见后文。

(二)进展期治疗

1.加速期治疗[12,13,14,15,16,17,38,39,40]:

参照患者既往治疗史、基础疾病以及BCR-ABL激酶突变情况选择适合的TKI,病情回复至慢性期者,可继续TKI治疗,如果患者有合适的造血干细胞供者来源,可考虑行allo-HSCT。存在T315I突变或二代TKI不敏感突变的患者应尽早行allo-HSCT。有条件进行新药临床试验的单位可行新药试验。

2.急变期治疗[12,13,14,15,16,17, 38,39,40]:

参照患者既往治疗史、基础疾病以及突变情况选择TKI单药或联合化疗提高诱导缓解率,缓解后应尽快行allo-HSCT。有条件进行新药临床试验的单位可行新药试验。

三、TKI治疗反应定义以及TKI治疗反应的监测

CML患者接受TKI治疗过程中疾病评价包括血液学、细胞遗传学以及分子生物学分析,及时评价治疗反应以及检测早期复发对于优化CML治疗具有重要而积极的意义。《中国慢性髓性白血病诊疗监测规范(2014年版)》[41]制订了CML治疗中血液学、细胞遗传学、分子学监测的时机和意义,是中国血液科医师日常工作的重要参考。CML慢性期患者的血液学、细胞遗传学以及分子学反应标准见表7,推荐的TKI治疗过程中血液学以及遗传学评估方式和频率见表8。

表7

慢性髓性白血病慢性期治疗反应的定义[13,14,15,16,17,41,42,43,44]

表8

慢性髓性白血病治疗反应的监测[13,14,15,16,17,41,42,43,44]

四、二线二代TKI的选择

目前国内可供选择的二代TKI为尼洛替尼和达沙替尼,二者对不同分期CML患者治疗效果相似,但二者具有显著不同的药代动力学、药物相

互作用以及毒性,二者的选择可参照如下原则[13,14,15,16,17,27,28,29,30,31,35,45]。

1.应综合考虑患者病史、合并症、合并用药、药物不良反应以及药物说明书并结合BCR-ABL激酶突变类型选择。

2.参照BCR-ABL激酶突变类型:目前以下7种类型突变对于达沙替尼或尼洛替尼选择具有较为明确的指导意义。①T315I:二者均耐药,有条件者可进入临床试验,或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案。②F317L/V/I/C、V299L、T315A:采用尼洛替尼治疗更易获得临床疗效。③Y253H、E255K/V、F359C/V/I:采用达沙替尼治疗更易获得临床疗效。

五、停止TKI治疗

伊马替尼为代表的TKI治疗显著改善了CML的预后,是药物靶向治疗人类恶性肿瘤的成功典范。随着患者生存期的显著延长,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长期TKI治疗不良反应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TFR逐步成为CML治疗的长期目标。近年来一系列的临床研究证实部分获得持续DMR 的患者能够实现相对持久的安全停药(表9)。

表9

具有长期随访结果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停药临床试验总结1.TFR可能性:

最早的停药研究是法国的pilot试验。12例长期接受伊马替尼治疗获得至少2年的完全分子学反应(CMR)的患者尝试停药,中位随访7.5(4.4~8.4)年,50%的患者维持持续的分子学反应。法国STIM试验入组100例伊马替尼治疗获得DMR持续2年以上患者,停止伊马替尼治疗12个月无复发生存率达到41%,累积60个月无复发生存率高达39%[46,47]。澳大利亚白血病与淋巴瘤协作组的TWISTER试验24个月TFR率为47.1%[53]。目前全球范围进行前瞻或回顾性停药试验数据显示,伊马替尼或二代TKI治疗获得DMR 2年以上患者停止TKI治疗维持分子学反应比例为40%~60%。

2.TFR停药标准:

目前的停药试验数据显示获得持续MR4/MR4.5以上分子学反应,并且持续超过2年是目前停药试验的前提条件,仅仅获得CCyR或MMR的患者停药后均迅速分子学复发。更多研究结果显示TKI服药时间与成功停药呈正相关[46,47,48,49,50,51,52,53]。

3.复发并启动再次治疗标准:

停药试验数据显示以MMR丧失作为再治疗的标准,临床操作安全、可行[48,49,50,51,52]。

4.复发后再治疗效果:

无论是研究者还是患者均关注TKI治疗停止后复发的再治疗药物选择和疗效。无论是前瞻性的法国STIM系列试验、TWISTER试验、二代TKI 停药试验,还是美国、日本的回顾性数据分析,结果均显示TKI治疗获得持续DMR后停药后复发的患者,对停药前TKI再治疗敏感,能够再次获得良好的分子学反应,包括MMR和DMR。不同停药研究显示86%~100%患者能够再次获得MMR,80%以上患者再次获得DMR[46,47,48,49,50,51,52,53]。

5.停药患者筛选:

NCCN 2020 CML指南对于停止TKI治疗提出明确建议。建议临床试验外,满足下列条件尝试停药:>18岁、慢性期患者并且TKI治疗3年以上;可进行国际标准化定量的BCR-ABL(P210)转录本;稳定DMR超过2年;既往无TKI耐药;有条件接受严格规范的国际标准化的分子学监测,分子学结果解读正确迅速;在有经验的临床医师的指导进行TFR尝试;能够获得及时再治疗以及正确的再治疗后分子学监测[13]。

6.停药后长期随访:

停药后长期随访显示,尽管复发患者绝大多数于停药后6个月内复发,但仍有部分患者晚期复发。EUROSKI[51]研究中位随访27(21~34)个月,结果显示停药后复发尚未达到平台期。2019美国血液学年会更新STIM1[55]和ASTIM[56]的长期随访研究。STIM中100例停药患者,随访10.2年,37例保持TFR,1例停药82个月复发。ASTIM试验中128例停药患者,1年TFR率为57.6%,7年TFR率为44.5%。9例患者停药2年后复发,其中4例为停药5年后复发。因此停药后需要长期规律的监测,及时发现复发并再治疗。停药后疾病进展罕见且无法预期。目前报道4例停药后进展患者,3例停药再治疗获得MMR以上反应后突发急变,1例再治疗1个月后突发急变[55,56,57]。

从目前停药的临床试验和实践数据看,长期TKI治疗获得稳定DMR 是停药基础,及时准确的分子学检测是及早发现分子学复发患者的保证,因此停药操作中分子学监测需要及时、准确、稳定,建议有条件的中心开展停药研究。

六、allo-HSCT在CML中的应用

allo-HSCT依然是CML治疗的重要手段,尤其是TKI耐药以及进展期患者。在TKI治疗时代移植不再是CML慢性期患者的一线治疗选择,原则上至少二线TKI治疗(两种以上TKI)不耐受或耐药的患者考虑allo-HSCT。因此allo-HSCT作为二线TKI治疗失败后的三线的治疗选择,目标人群包括:①二线TKI治疗失败的慢性期患者。②治疗任何时间出现ABL基因T315I突变的患者。③对多种TKI治疗不耐受的患者。④加速期

或急变期的患者,尤其是TKI治疗期间疾病进展的患者[13,14,15,16,17,32,33]。

既往研究显示allo-HSCT后6~12个月转录本持续阳性的患者复发率远高于移植后18个月检测阳性的患者,因此移植后应常规进行残留病的监测。allo-HSCT后疾病评价包括血液学、骨髓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或者FISH、分子学分析。①达到CCyR且分子学检测结果为阴性患者:进行骨髓和(或)外周血PCR监测,每3个月1次,共2年,随后每6个月1次,共3年。②获得CCyR但分子学检测结果为阳性患者:检测ABL激酶是否存在突变,依照检测结果挑选TKI治疗;或调整免疫抑制剂、供者淋巴细胞输注(DLI)、干扰素、高三尖杉酯碱等治疗;有条件进行新药临床试验的单位可行新药试验。③未获得CCyR或复发的患者:停止免疫抑制治疗并监测,按照前述分子学监测阳性患者处理;或考虑二次移植。有报道在CML患者移植后3个月起继续使用TKI治疗1年,作为预防复发的措施,取得较好的疗效。因此,对于有条件的患者,尤其是移植前为进展期的患者可以考虑采用预防性TKI治疗。

七、TKI治疗期间的妊娠管理

动物实验证实,伊马替尼、尼洛替尼以及达沙替尼具有生殖毒性,而无遗传毒性。现有的临床资料显示,TKI治疗可能一过性影响雄性激素,但对男性患者生育能力无显著影响,男性CML患者服用TKI期间配偶受孕所生子女无增加先天畸形的风险,女性配偶的流产率亦无明显增加。女性患者妊娠情况较为复杂,女性妊娠期间服用TKI增加流产率和致畸风险。女性患者服用TKI期间意外妊娠者绝大部分在发现怀孕后停药,多数妊娠

结果良好,但大宗病例的报道显示,有近10%的畸胎率[58,59,60,61]。伊马替尼可以通过血胎盘屏障,并分泌入乳汁。羟基脲等细胞毒药物具有潜在的致畸作用。分子量较大(相对分子质量19 300)、不易透过血胎盘屏障的干扰素α已被较多文献确认为各期妊娠患者的安全选择[17,62,63,64]。

1.计划妊娠:

女性患者不建议在TKI治疗期间计划妊娠,育龄期女性开始TKI治疗前可考虑进行卵子冻存。由于流产率增高和畸形的可能,女性在备孕及妊娠期间应停止TKI的治疗。因此,CML女性患者未获MMR者应避免计划妊娠。分娩后可恢复TKI治疗,TKI治疗期间避免哺乳。GIMEMA CML WP建议部分女性患者可计划妊娠,患者应获得稳定MMR以上反应至少2年,计划妊娠前应停止TKI治疗[65]。

采用伊马替尼、尼洛替尼或达沙替尼治疗的男性患者通常不需要停用TKI,但对博苏替尼或普那替尼经验有限。男性开始TKI治疗前可考虑进行精子冻存。

2.意外妊娠及妊娠期间疾病的监测[66,67]:

(1)妊娠期间确诊CML的患者:处于加速期或急变期的患者,建议立即终止妊娠,并立即开始TKI和(或)化疗。对于处于慢性期的患者,尽可能避免应用TKI、羟基脲和白消安等具有致畸可能的药物,可定期采用血细胞分离术维持血液学相对稳定,尤其在妊娠的前3个月;当白细胞分离术不能满意地控制血小板计数时,可予以阿司匹林或低分子肝素抗

凝;若上述方法不耐受或疗效不佳,建议在妊娠的后6个月内加用干扰素α。

(2)TKI治疗中女性患者妊娠的处理:多数专家认为,女性患者在TKI 治疗期间应该避孕并避免哺乳。在发现意外妊娠后,需要权衡药物对胎儿的潜在风险(特别是在妊娠的前3个月内)和停药对母亲疾病的不利影响。在充分知情下,患者选择保留胎儿应立即中断TKI治疗,严密监测疾病状况,必要时采取白细胞分离术、干扰素α等治疗,直至分娩。生产后依照疾病状态明确何时开始TKI再治疗。TKI再治疗后避免哺乳。

八、TKI不良反应的处理(参考NCCN2020[13])

(一)伊马替尼不良反应的处理

1.血液学不良反应:

(1)慢性期: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ANC)<1.0×109/L或PLT<50×109/L,暂停用药,直至ANC≥1.5×109/L、PLT≥75×109/L,恢复伊马替尼400 mg/d;若反复发作ANC<1.0×109/L或PLT<50×109/L,停药恢复后予以伊马替尼300 mg/d治疗。如果患者存在持续中性粒细胞减少,可采用生长因子联合伊马替尼治疗。

3~4级贫血尽管EPO治疗有效,但近来各种指南均不支持在髓系恶性肿瘤中使用红系刺激因子,建议输注红细胞。

(2)加速期和急变期:发生3/4级血细胞减少时应行骨髓检查,鉴别疾病进展和药物相关性骨髓抑制。非疾病进展所致的全血细胞减少处理如下:①全血细胞减少持续2周,将伊马替尼减量至400 mg/d或300 mg/d。②如全血细胞减少持续4周,暂停伊马替尼,直至ANC≥1.0×

109/L,且PLT≥20×109/L,然后重新以300 mg/d开始伊马替尼治疗。如果患者存在顽固性中性粒细胞减少和血小板减少,可以采用生长因子联合伊马替尼治疗。

建议:第一个月内尽量不要停用伊马替尼,剂量至少300 mg/d,同时加强输注红细胞、血小板和细胞因子等支持治疗。

2.非血液学不良反应:

(1)3级非血液学不良反应处理:采取相应具体治疗措施,如果对症处理无效,按4级不良反应处理。

(2)4级非血液学不良反应处理:暂停用药直至症状恢复至1级或更好,然后考虑减量25%~33%(不少于300 mg/d)重新开始治疗;亦可考虑换用二代TKI或者参加新药临床试验。

(3)具体措施:①≥2级肝脏不良反应:暂停用药直至症状恢复至≤1级,减量25%~33%(不少于300 mg)重新开始治疗。评价其他可能具有肝毒性的药物,包括对乙酰氨基酚。可以考虑换用尼洛替尼、达沙替尼或者参加临床试验。②腹泻:对症支持治疗。③水肿:利尿剂,支持治疗。

④体液潴留:利尿剂,支持治疗,药物减量、中断用药或停药。考虑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室射血分数(LVEF)。⑤胃肠道反应:餐中服药并饮一大杯水送下。⑥肌肉痉挛:补钙,运动饮料。⑦皮疹:局部或全身应用类固醇激素,药物减量、暂时中断用药或停药。

(二)尼洛替尼不良反应的处理

尼洛替尼初始以及调整剂量参见表10。

表10

尼洛替尼初始及调整剂量

1.血液学不良反应:

ANC<1.0×109/L或PLT<50×109/L,暂停用药,直至ANC≥1×109/L、PLT≥50×109/L恢复用药。如在2周内ANC恢复,以原剂量重新开始治疗。如停药后血细胞减少持续超过2周,剂量需减少至400 mg/d 重新开始治疗。如果患者存在持续中性粒细胞减少,可采用生长因子联合尼洛替尼治疗。

3~4级贫血尽管EPO治疗有效,但近来各种指南均不支持在髓系恶性肿瘤中使用红系刺激因子,建议输注红细胞。

2.非血液学不良反应:

(1)QT间期延长:QT间期大于480 ms,暂停用药,同时保证血钾、镁在正常范围。如在2周内QT间期恢复至450 ms以内且在基线20 ms 以内,以原用药剂量重新开始治疗。如在超出2周内QT间期恢复至450~480 ms,剂量需减少至400 mg/d重新开始治疗。恢复用药7 d后应当复查心电图(ECG)以监测QT间期。

(2)肝脏、胰腺毒性:出现3~4级肝脏、胰腺毒性(肝酶、胆红素、脂肪酶、淀粉酶升高),暂停用药,直至症状恢复至≤1级并减量至400 mg/d重新开始治疗。

(3)罕见的外周动脉闭塞性疾病:一旦出现应永久终止尼洛替尼治疗。

(4)其他:3级非血液学不良反应采取相应具体治疗措施,如果对症处理无效,按4级不良反应处理。4级非血液学不良反应暂停用药,直至症状恢复至1级或更好,然后考虑减量至400 mg/d重新开始治疗。①头痛:对症支持。②恶心:对症支持。③腹泻:对症支持。④皮疹:局部或全身应用类固醇激素,药物减量、暂时中断用药或停药。

3.尼洛替尼用药注意事项:

(1)尼洛替尼导致患者猝死已有报道,对于低血钾、低血镁以及长QT综合征的患者应避免使用尼洛替尼。

(2)尼洛替尼治疗开始前必须纠正血钾及血镁至正常水平,用药期间必须定期检测血钾、血镁水平。

(3)避免联合使用延长QT间期的药物,避免使用强的CYP3A4抑制剂。

(4)尼洛替尼使用前2 h及用药后1 h暂停进食。

(5)合并肝功能损伤的患者应减低剂量。

(6)重视ECG的监测,治疗开始前应当进行ECG监测了解QT间期的基线水平,治疗开始后7 d以及其后的治疗过程中需要定期行ECG监测,及时调整药物治疗。

(三)达沙替尼不良反应的处理

2020 ASH慢性髓系白血病 CML治疗

2020 ASH慢性髓系白血病CML治疗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问世后,慢性髓系白血病(CML)已经成为一种可控的疾病,但是由于其病程漫长,需要患者与医生长期与之斗争,因此,CML的管理逐渐成为大家关注的话题。在2020年第62届美国血液学会(ASH)年会上,报告了诸多CML的研究进展。 今年ASH大会CML继续教育板块对以下三个问题进行了解答与讨论。第一,对于初诊患者,该如何选择一代和二代药物?要考虑哪些因素?第二,用药之后可能出现哪些副作用,该如何管理?在存在合并症的情况下,该如何监测药物的不良反应?第三,哪些患者可以尝试停药,停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结果如何?这三个部分非常清晰的把CML从初始治疗选择、治疗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停药的问题,都一一进行了呈现,将国际知名专家的主流观点和管理经验分享给大家,值得国内的专家学者观看借鉴。 ——初诊CML的诊治进展 对于初诊CML患者,来自澳大利亚的TIDEL II研究结果(摘要49)提示,不能忽视染色体细胞遗传学异常对预后的影响意义,Ph染色体和癌症相关基因异常均与不良预后有关。通过二代测序技术获得基因

组数据,并与ELTS评分相结合,可以更好地识别初诊患者的疾病风险,甚至有助于指导更优的一线治疗选择。 目前,二代TKI达沙替尼、尼洛替尼、博舒替尼(Bosutinib)、氟马替尼等已经获批上市,不同药物的结构和抑制靶点差异导致其疗效和安全性有所差别。然而,在CML的一线治疗选择中,一直没有头对头研究对比二代TKI之间的疗效差别。令人惊喜的是,在今年的ASH 大会上,来自日本成人白血病研究组(JALSG)的研究者报告了尼洛替尼与达沙替尼在慢性期CML患者一线治疗中的疗效对比数据。研究结果显示,尼洛替尼与达沙替尼的疗效是一致的,这提示我们,在尼洛替尼和达沙替尼之间做选择时,根据患者的疾病状态、共存疾病等,只需要考虑药物的安全性问题即可。 ——TKI耐药患者的治疗进展 对于在治疗过程中出现耐药或不耐受的患者,在一代TKI伊马替尼、二代TKI尼洛替尼和达沙替尼耐药或不耐受的情况下,国外通常换用博舒替尼治疗。新型的BCR-ABL1抑制剂Asciminib特异靶向ABL1 STEMP,有别于传统TKI,在既往研究中也显示出临床疗效。今年ASH 大会上报告的ASCEMBL研究(摘要LBA-4),首次在既往接受≥2种TKI治疗的CML患者中,对比了Asciminib与博舒替尼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结果显示,相比博舒替尼,Asciminib具有更好的安全

突发性耳聋

突发性耳聋临床路径 (2011年版) 一、突发性耳聋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突发性耳聋(ICD-10:H91.2)。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耳鼻咽喉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突发性聋的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2005年,济南)。 1.突然发生的,可在数分钟、数小时或3天以内。 2.非波动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可为轻、中或重度,甚至全聋。至少在相连的2个频率听力下降20dB 以上。多为单侧,偶有双侧同时或先后发生。 3.病因不明(未发现明确原因包括全身或局部因素)。 4.可伴耳鸣、耳堵塞感。 5.可伴眩晕、恶心、呕吐,但不反复发作。 6.除第八颅神经外,无其他颅神经受损症状。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耳鼻咽喉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突发性聋的诊断和治疗指南》(中

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2005年,济南)。 详细询问病史,积极寻找病因,尽早介入治疗。 1.一般治疗:适当休息并治疗相关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 2.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3.改善内耳微循环药物。 4.降低血液黏稠度和抗凝药物。 5.神经营养类药物。 6.其他治疗,如混合氧、高压氧等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5-1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H91.2突发性耳聋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凝血功能; (3)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等);

中国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断与治疗指南(完整版)

中国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断与治疗指南(完整版) 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是最常见的成人急性白血病之一,约占成人急性白血病的20%~ 30%,目前国际上有比较统一的诊断标准和不同研究组报道的系统治疗方案,完全缓解(CR)率可达70%~90%,3~5年无病生存(DFS)率达30%~60%[1];美国癌症综合网(NCCN)于2012年首次公布了ALL的诊断治疗指南,我国于2012年发表我国第1版成人ALL 诊断与治疗的专家共识[2],得到了国内同行的认可。最近2016版WHO 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分类[3]发表,对于ALL的分类有一些更新,提出了一些新概念;NCCN对于成人ALL的临床指南也先后几次修改[4]。基于此,对我国成人ALL诊断与治疗的专家共识进行了更新。 一、诊断分型 (一)概述 ALL诊断应采用MICM(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学)诊断模式[5],诊断分型采用WHO 2016标准。最低标准应进行细胞形态学、免疫表型检查,以保证诊断的可靠性;骨髓中原始/幼稚淋巴细胞比例≥20%才可以诊断ALL;免疫分型应采用多参数流式细胞术,最低诊断分型可以参考1995年欧洲白血病免疫学分型协作组(EGIL)标准(表1)[6],疾病分型参照WHO 2016版分类标准[3]。同时应除外混合表型急性白血病,混合表型急性白血病的系列确定建议参照WHO 2008造血及淋巴组织肿瘤分类的标准(表2),可以同时参考1998 EGIL标准(表3)[7]。

表1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免疫学分型(EGIL,1995) 表2 混合表型急性白血病的WHO 2008诊断标准 表3 双表型急性白血病的诊断积分系统(EGIL, 1998)

白血病诊断治疗进展

白血病诊断治疗进展 一、概述 白血病是人体造血组织的恶性疾病。白细胞在生长、分化和发育的一定阶段发生恶性变,这种丧失正常功能的恶变克隆无节制地增殖,导致对全身器官组织的广泛浸润,破坏其正常结构和功能,最终导致机体器官衰竭。在儿童和青年的恶性肿瘤中白血病死亡率居首位。 二、我国儿童白血病发病情况 根据历年我国各地调查资料,白血病的发病率以每10万人口计算,上海为2.64—3.65,天津为2.85—4.33,平顶山市为3.5—7.09。从这些点的调查资料看,我国的发病率低于欧美而与亚洲国家相近。儿童占我国人口30%左右,按此计算每年至少有10000个新发病例。我国儿童白血病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约占70%,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约占25%,其余为一些少见类型。 三、病因与发病机理 (一)白血病病因 随着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发展,人类对白血病的病因、发病机理有了更深刻理解。迄今为止研究认为电离辐射、化学物质包括某些药物、病毒等是引起白血病的主要原因。某些先天性疾病如21一三体病、先天性睾丸发育不全症、范可尼氏贫血等,发病率均显著高于正常儿童,提示胎内染色体畸变是诱发本病的原因之一。病毒与白血病间的关系研究得较为深入,目前已先后从患病动物中分离出小鼠、猫、牛、长臂猿等白血病病毒,所有这些病毒都属于C形逆转录病毒(retrovirus)。1980年日本学者从日本成人T细胞白血病的细胞中首次分离出成人T细胞白血病病毒(adult T-cell leu-kemia virus,ATLV),也属于C型逆转录病毒,1983年统一划为人类T细胞白血病病毒(human T-cell leukemia virus)—I型内,由此提供了病毒诱致人类白血病的确切证据。 (二)白血病的致病机理 l、细胞癌基因与病毒癌基因病毒、电离辐射、化学物质等如何导致白血病,机理并未完全清楚。细胞的增殖、分化、和衰老死亡都是由基因决定的,显然细胞的恶性转化也必然与基因的某种改变相关联。现知动物和人类细胞以及某些种类的病毒株中都存在能诱导正常细胞恶性转化,并使其获得新生物特性的肿瘤基因,前者称为细胞癌基因(cell oncogene)或原癌基因,后者称为病毒癌基因(virus oncogene)。细胞癌基因原是正常基因的成员,他们在细胞增殖、分化、衰老死亡进程的一定时期起作用,并受内在机制

急性白血病的诊断与分型5

---------------------------------------------------------------最新资料推荐------------------------------------------------------ 急性白血病的诊断与分型4 急性白血病的诊断与分型 4 ㈩病理形态学骨髓病理活检可较全面地了解骨髓造血的情况,可弥补骨髓穿刺局限性的不足,尤其是对骨髓增生极度活跃或增生减低,骨髓脂肪化、纤维化或合并骨髓坏死等情况下更适合做病理检查。 骨髓活检病理检查已作为急性白血病诊断中的一个重要指标。 三.急性白血病的分型 1975~1976 年,法国、美国、英国的 7 位血液学者在伦敦、巴黎先后观察了大量的血及骨髓标本,讨论并制订了急性白血病分型方案,称为 FAB分型。 他们将急性白血病分为淋巴细胞型和非淋巴细胞型(髓细胞白血病),前者可分为 L1、L2、L3,后者可分为 M1~M6。 后又经多次修改及补充,1985 年又将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划为M7,1991 年又提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未分化型(M0)。 FAB 分型方法已被国外广泛采用。 我国在 1978 年南宁的全国血液学会议上提出了关于白血病分型的建议,同年 12 月在广州召开的中华内科学会会议上又进行了修改。 1986年 9 月在天津会议上又对 ANLL 的分型进行了认真的修改补充,以使国内的诊断标准尽可能地与国外的 FAB 分型相吻合。 目前,急性白血病的 FAB 分型还在不断补充、修改、完善。 分型新的发展会对急性白血病的治疗、预后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1 / 20

有更大的推动。 ⒈按白血病细胞系可分为淋巴细胞型及非淋巴细胞型(髓细胞型)。 ⒉急性白血病的亚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可分 L1、L2、L3 3 型。 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可分为 8 个亚型: 即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未分化型(M0)、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未成熟型(M1)、急性粒细胞白血病部分成熟型(M2a、M2b)、急性颗粒增多的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a、M3b)、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M4a、M4b、M4c、M4E0)、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M5a、M5b)、急性红白血病(M6)、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M7)。 ⒊特殊类型的白血病低增生性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变、浆细胞白血病、嗜酸粒细胞白血病、嗜碱粒细胞白血病、组织嗜碱细胞白血病、成人 T 细胞白血病等、急性白血病未分化型、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 ⒋急性白血病各亚型的具体标准⑴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各亚型的特点: 见表 81-5。 表 81-5 急性淋巴细胞型白血病各亚型细胞特征项目细胞大小核染色质核形核仁 L1 小细胞为主较粗,结构一致规则偶有凹陷或折叠不见或小而不清楚 L2 L3 大细胞为主,可大小不一大细胞为主,大小一致较疏松,结构不一致

慢性髓细胞白血病特征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慢性髓细胞白血病特征 导语:说起“慢性髓细胞白血病”往往对我们而言特别陌生,也许对老人们来说已经是耳熟能详的吧。这种病其实它是一种能造血细胞克隆增生性的疾病, 说起“慢性髓细胞白血病”往往对我们而言特别陌生,也许对老人们来说已经是耳熟能详的吧。这种病其实它是一种能造血细胞克隆增生性的疾病,它的那个骨髓是以髓系增生的,四周的血白的细胞增多以及脾脏会肿大为主要的特征。其实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患者骨髓细胞中存在特征性的染色体或是融合基因。他那个中生存期在3至4年。让我们来了解下它的病体特征: 1.慢性期 (1)症状:通常大多数CML患者临床上处于“慢性”或“稳定”阶段,此期可持续3~4年。常见的症状包括:贫血、脾区不适、出血及乏力、体重减轻和低热等代谢增高的表现。20%~40%的患者无症状,因常规体检发现白细胞数、血小板数增高或脾脏肿大而诊断。少数病人有痛风性小关节疼痛。此外,还有视力障碍、神经系统病变以及阴茎异常勃起等。慢性期患者不易感染,发热少见。 (2)体征:主要表现为脏器浸润。90%患者脾脏肿大,程度不一,肋下可及至巨脾伸延至盆腔,质硬常有明显切迹。脾栓塞时脾区可触及摩擦感或闻及摩擦音。可有轻到中度肝脏肿大,淋巴结肿大少见。胸骨常有压痛,以胸骨柄的下端为著。眼底视网膜浸润,可见到视网膜血管迂回扩张,并可见呈片状的出血斑以及白色浸润中心。 2.急变期慢性期经过数月或数年之后,恶性造血干细胞极度增生,骨髓原粒+早幼粒细胞≥20%,可伴由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过多引起的骨髓纤维化改变。每个病人何时急变尚不能预测。一旦发生急变,病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白血病试题

分类,哪项POX反应,非特异酯酶均阴性 A M3b B ALL-L3 C M2a D M5 E M4EO 2.急性白血病发生贫血的最主要因素是 A 骨髓造血受白血病细胞干扰 B 脾脏大,破坏红细胞过多 C 化疗后胃肠功能紊乱,营养缺乏 D 严重皮肤粘膜及内脏出血 E 产生抗红细胞抗体 3.急性白血病出血的主要原因是 A DIC B 血小板减少 C 纤维蛋白溶解 D AT-Ⅲ减少 E 小血管被白血病细胞浸润破坏 4.易发生DIC的白血病是 A AML-M1 B ALL-L2 C AML-M5 D AML-M3 E CML-BC 5.慢粒患者,WBC65×109/L,巨脾,出现左上腹剧痛,诊断最可能是 A 急性胰腺炎 B 肺梗死 C 心绞痛 D 脾梗死脾周炎 E 肾结石 6.对于M1正确的是 A 骨髓增生活跃,原粒细胞占未分化细胞>90% B 最易发生DIC及CNS白血病 C Ph1多阳性 D NAP升高 E CD19(+)CD33(-)HLA-DR(+) 7.急性白血病浸润所致体征最多见于 A 中枢神经系统

B 心脏增大 C 胸骨压痛 D 牙龈肿胀,皮肤损害 E 淋巴结,肝脾肿大 8.慢粒病人有哪条染色体改变 A t(15:1) B t(9:22)(q34:q11) C t(8:14) D t(11:8)(q34:q11) E 16号染色体结构异常 9.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多见于 A 急粒 B 急单 C 慢粒 D 慢淋 E 儿童急淋 10.下列哪项符合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A 为儿童最多见的急性白血病 B 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少见 C 化疗效果差 D 易发生DIC出血严重 E 与EB病毒感染有关 11.下列哪项符合M3特点 A 过氧化物酶阴性 B 无Auer小体 C 非特异酯酶阴性 D 苏丹黑染色阴性 E 糖原PAS反应(+)或成块或颗粒状 12.慢粒最突出的特征是 A 粒细胞显著增多,脾明显肿大 B 乏力,低热,多汗 C 腹胀,食后饱胀 D 肝肿大 E 骨痛明显

中国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断与治疗指南(2016年版)

中国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断与治疗指南(2016年版) 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是最常见的成人急性白血病之一,约占成人急性白血病的20%~ 30%,目前国际上有比较统一的诊断标准和不同研究组报道的系统治疗方案,完全缓解(CR)率可达70%~90%,3~5年无病生存(DFS)率达30%~60%;美国癌症综合网(NCCN)于2012年首次公布了ALL的诊断治疗指南,我国于2012年发表我国第1版成人ALL诊断与治疗的专家共识,得到了国内同行的认可。最近2016版WHO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分类发表,对于ALL的分类有一些更新,提出了一些新概念;NCCN对于成人ALL的临床指南也先后几次修改。基于此,对我国成人ALL诊断与治疗的专家共识进行了更新。一、诊断分型(一)概述ALL诊断应采用MICM(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学)诊断模式,诊断分型采用WHO 2016标准。最低标准应进行细胞形态学、免疫表型检查,以保证诊断的可靠性;骨髓中原始/幼稚淋巴细胞比例≥20%才可以诊断ALL;免疫分型应采用多参数流式细胞术,最低诊断分型可以参考1995年欧洲白血病免疫学分型协作组(EGIL)标准(表1),疾病分型参照WHO 2016版分类标准。同时应除外混合表型急性白血病,混合表型急性白血病的系列确定建议参照WHO 2008造血及淋巴组织肿瘤分类的标准(表2),可

以同时参考1998 EGIL标准(表3)。预后分组参考G?kbuget 等发表的危险度分组标准(表4)。细胞遗传学分组参考NCCN 2016建议:预后良好遗传学异常包括超二倍体(51~65条染色体)、t(12;21)(p13;q22)和(或)ETV6-RUNX1;预后不良遗传学异常包括亚二倍体(<44条染色体)、t(v;11q23)[t(4;11)和其他MLL重排]、t(9;22)(q34;q11.2)、复杂染色体异常。建议开展相关的遗传学检查,提供诊断分型、预后判断所需的标志,如:IKZF1缺失、CDKN2A/B缺失、CRLF2重排、JAK2重排、NOTCH1突变等(有条件者可以行ABL1、ABL2基因分离探针的分析)。ALL诊断确立后应根据具体分型、预后分组采用规范化的分层治疗策略,以取得最佳治疗效果。(二)WHO 2016版前体淋巴细胞肿瘤分类1.原始B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具体见表5。2.原始T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根据抗原表达可以划分为不同的阶段:早期前T、前T、皮质T、髓质T。建议分类:早期前体T淋巴细胞白血病(Early T-cell precursor lymphoblastic leukemia,ETP)。(三)几种特殊类型ALL的特点 1.BCR-ABL1样ALL(BCR-ABL1-like ALL):(1)和BCR-ABL1阳性ALL患者具有相似的基因表达谱。(2)共同特征是涉及其他酪氨酸激酶的易位、CRLF2易位。还包括EPO受体(EPOR)截短重排、激活等少见情况。CRLF2易位患者常与JAK基因突变有关。(3)涉及酪氨酸激酶突变的

白血病常见护理诊断与措施

白血病常见护理诊断与措施 常见护理诊断: 1.活动无耐力:与与邪毒内蕴,气血亏虚有关。 2.有感染的危险:与中性粒细胞减少、免疫功能下降有关。 3.潜在并发症 (1)出血:与血小板减少有关。 (2)抗肿瘤治疗的副作用:与化疗药物及放疗的毒性作用有关。 4.营养失调,纳呆:与脾胃虚弱有关。 5.有执行治疗方案无效的危险(riskforineffectivemanagementoftherapeuticregimen)与治疗方案复杂、治疗时间长、病人难以接受、以及家长缺乏白血病的知识有关。 6:情志失调:与患病、对病区环境陌生有关 7.发热;与外感时邪,正邪交争有关。 护理措施: 1.休息:白血病患者常有活动无耐力现象,需卧床休息,但一般不需绝对卧床,宜起居有节,对于长期卧床者应常更换体位、预防褥疮。 2.预防感染感染是导致白血病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白血病患者免疫功能减低,化疗药物对骨髓抑制常致成熟中性粒细胞减少或缺乏,使免疫功能进一步下降。粒细胞减少或缺乏和免疫功能下降是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粒细胞减少持续时间越久,感染的威胁愈大。预防感染可采取以下措施。 (1)保护性隔离:白血病病人应与其它病种病人分室居住。以免交叉感染。粒细胞及免疫功能明显低下者,应置单人病室,有条件者置于超净单人病室、空气层流室或单人无菌层流床。普通病室或单人病室需定期进行紫外光照射、。限制探视者的人数及次数,工作人员及探视者在接触患者之前要认真洗手。 (2)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口腔清洁,进食前后用温开水或冰硼散锡类散加入漱口盐水中漱口。宜用软毛牙刷,以免损伤口腔粘膜引起出血和继发感染。如有粘膜真菌感染可用氟康唑或依曲康唑涂擦患处。勤换衣裤,每日沐浴有利于汗液排泄,减少发生毛囊炎和皮肤疖肿。保持大便通畅,便后用温水或盐水清洁肛门,以防止肛周脓肿形成,或用清热解毒中药坐浴。 (3)观察感染的早期表现:每天检查口腔及咽喉部,有无牙龈肿胀,咽红、吞咽疼痛感,皮肤有无破损、红肿,外阴、肛周有无异常改变等,发现感染先兆时,及时处理。对合并感染者可针对病原选用2~3种有效抗生素口服。肌内注射或静脉滴注。

突发性耳聋指南(2015)

突发性耳聋诊断治疗指南(2015) 急性特发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也称突发性聋或特发性突聋,为了规范名称,避免混淆,本指南统一命名为突发性聋(简称突聋)。1997年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和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编辑委员会组织制定了《突发性聋诊断依据和疗效分级》,2006年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和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 员会修订并刊出了《突发性聋诊断和治疗指南》。既往国内虽然有很多突发性聋临床研究,但多为回顾性分析,指南的制订缺乏强有力的循证医学数据支持。2007年启动的中国突发性聋多中心临床研究提供了大量随机、对照的研究数据,我们在此基础上参考德国和美国新版突发性聋诊疗指南及最新研究进展,对我国2006版突发性聋诊疗指南进行了再次修订。 注:目前约90%的突发性聋病因不明,因此治疗上缺乏针对性。由于缺少高质量的临床研究和循证医学证据,文献报告的各种突聋治疗方法及疗效常有很大争议。截至2014年,国际上只有16项设有未治疗或安慰剂治疗组的前瞻性、随机、双盲研究;较高质量的前瞻性随机研究只有30余项,其中部分为双盲对照研究,采用单一或联合治疗方案进行对照;还有3项前瞻性对照研究,但未采用随机方案;而其他研究,包括自愈率研究都未设立对照组或仅为回顾性分析,属于低质量证据。即使是上述少数几个前瞻性对照研究也未得出统一结论。基于上述原因,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和中华耳鼻

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联合组织了全国突发性聋多中心前瞻 性随机临床研究,共收集病例1024例,根据不同的听力曲线进行分型,并比较了不同分型以及不同治疗方案的疗效,获得了大量有意义的数据和结果。尽管美国和德国的突发性聋诊疗指南都很强调循证医学证据,但在很多问题上仍存在较大分歧,其中主要原因与各国不同的医疗模式、保险机制以及临床经验等有关。我们应从中借鉴好的经验,但不盲从,根据我国多中心研究结果,结合实际国情,重新修订2006版突发性聋诊疗指南,规范国内突聋的诊治。 定义 72h内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至少在相邻的两个频率听力下降≥20dBHL。 注:原因不明是指还未查明原因,一旦查明原因,就不再诊断为突发性聋,此时突发性聋只是疾病的一个症状。 分型 突发性聋根据听力损失累及的频率和程度,建议分为:高频下降型、低频下降型、平坦下降型和全聋型(含极重度聋)。 1. 低频下降型:1000Hz(含)以下频率听力下降,至少250、500Hz 处听力损失≥20dBHL。 2. 高频下降型:2000Hz(含)以上频率听力下降,至少4000、8000Hz处听力损失≥20dBHL。 3. 平坦下降型:所有频率听力均下降,250-8000Hz(250、500、1000、2 000、3000、4000、8000Hz)平均听阈≤80dBHL。

急性白血病的诊断检查方法有哪些

急性白血病的诊断检查方法有哪些 急性白血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尤其是在儿童及青年恶性肿瘤中,白血病已列足首位,死亡率较高。而长期存活率也不容乐观,例如白血病中的急性淋巴细胞瘤,其成人2年生存率国外先进水平才30%-50%,国内不足30%,疗效差的甚至不到10%。 急性白血病的诊断方法介绍 1、症状和体征 (1)发热:发热大多数是由感染所致。 (2)出血:早期可有皮肤粘膜出血;继而内脏出血或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3)贫血:进行性加重。 (4)白血病细胞的浸润表现:淋巴结、肝、脾肿大,胸骨压痛。亦可表现其他部位浸润,如出现胸腔积液、腹腔积液或心包积液,以及中枢神经系统浸润等。 2、血细胞计数及分类:大部分患者均有贫血,多为中重度;白细胞计数可高可低,血涂片可见不同数量的白血病细胞;血小板计数大多数小于正常。 3、骨髓检查:形态学,活检(必要时)。 4、免疫分型 5、细胞遗传学:核型分析、FISH(必要时) 6、有条件时行分子生物学检测 根据临床表现、血象和骨髓象特点,诊断一般不难。由于白血病类型不同,治疗方案及预后亦不尽相同,因此诊断成立后,应进一步分型。此外,还应与下列疾病作鉴别。 1、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该病的RAEB及RAEB-T型除病态造血外,外周血中有原始和幼稚细胞,全血细胞减少和染色体异常,易与白血病相混淆。但骨髓中原始细胞不到30%。 2、某些感染引起的白细胞异常 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血象中出现异形淋巴细胞,但形态与原始细胞不同,血清中嗜异性抗体效价逐步上升,病程短,可自愈。百日咳、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风疹等病毒感染时,血象中淋巴细胞增多,但淋巴细胞形态正常,病程良性,多可自愈。

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治疗专家共识

第一部分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治疗 一、年龄<60岁,无前驱血液病史患者的治疗 (一)诱导治疗阶段 1.方案:建议采用标准诱导缓解方案,①含Ara-C、蒽环类药物和蒽醌类药物的方案(即DA 3+7方案);②HA(HHT)③以HA+蒽环类药物,如 HAD(DNR)、HAA(阿克拉霉素)等 (1)标准剂量:Ara-C 100-200mg/㎡·d×7d+蒽环类或蒽醌类3d,或+HHT 7(或3)d,可能需要2个疗程 (2)含中大剂量Ara-C:中:1.0-2.0g/㎡每12h1次×6次,+蒽环类和(或)蒽醌类或HHT。DNR 40-45 mg/㎡·d×3d,HHT 2.0-2.5mg/㎡·d×7d(或4mg/㎡·d×3d,米托蒽醌6-10mg/㎡·d×3d 2.诱导治疗过程中方案调整: (1)标准剂量治疗后: ①化疗后第7天查骨髓象: 如果残留白血病细胞明显(≥10%),可考虑双诱导治疗:a.标准剂量Ara-C +蒽环类;b.中剂量Ara-C为基础的联合方案(如FLAG方案:氟达拉滨+Ara-C +G-CSF);c.小剂量(如CAG:G-CSF+Ara-C+阿克拉霉素);d .也可不治疗,单纯观察(尤其在骨髓增生低下)残留白血病细胞<10%且无增生低下可选标准剂量:Ara-C+蒽环类等继续化疗(可与第一个疗程不同);还可联合蒽醌类或HHT、吖啶类、鬼臼类 残留白血病细胞<10%且骨髓增生低下可不再化疗,等随象恢复,此时可给予G-CSF,建议用量:5ug/kg/d(或300ug/d) ②骨髓恢复期:21天复查骨髓象和血常规:a.CR,进入缓解后治疗;b.幼稚细胞比例下降不足60%,按诱导失败对待;c.未CR,但幼稚细胞比例下降超过60%可重复原方案1疗程;d.增生低下,残留白血病细胞<10%时等待骨髓象和血常规恢复;≥10%考虑下一步治疗(参考双诱导或按诱导治疗失败对待)

突发性耳聋应该怎么办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9e11360036.html, 突发性耳聋应该怎么办 作者:胡纯红 来源:《健康必读(上旬刊)》2019年第09期 【中图分类号】R764.4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9)09-0041-01 张先生正值事业发展高峰期,每天日程满满,经常加班到深夜,这天起床后发现他的左耳总有一个尖锐的声音在鸣叫,不胜其烦,但是不疼也不痒的,想到一天的工作已经安排好了,等周末时再去看吧!李阿姨退休后可没闲着,带孙子给儿子做好后勤虽然累点,但看着儿子儿媳成天忙于工作早出晚归,帮帮他们也是心甘情愿。一天,她发现她的右边耳朵突然听声音挺费劲儿的,“可能是肾虚”,李阿姨给自己下了结论,乘着接送孙子的时候去药店在店员推荐下买了点药开始吃起来。不过收效不大,等有时间想去医院看看是已经是1个多月以后了。在日常生活中,由于工作节奏加快、生活压力大、作息不规律、生活环境等因素影响,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突发性的疾病,突发性耳聋就是现代生活中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很多人面对突然发生的听力减退会不知所措,也有的不以为意,延误治疗。我们只有对突发性耳聋有一定的了解,掌握正确的处理方法,才能保证对突发性耳聋进行一定的有效性治疗。那么,什么是突发性耳聋呢?面对突发性耳聋又该怎么办呢? 1 什么是突发性耳聋 突发性耳聋在医学上又被称作为特发性耳聋,它是指找不到确切发病原因的一侧耳朵的听力突然减退,在数小时或几天以内出现,甚至是完全听不到了。有的人还会感到耳鸣、眩晕、恶心呕吐。不少的人发病是在睡眠中,当起床以后就会感觉到耳聋、耳鸣。大多数的患者朋友年龄在中年,近几年发病率明显在不断上升,发病的年龄也在逐渐减小。 2 突发性耳聋治疗方法 得了突聋怎么办?还治得好吗?在医生确诊突发性耳聋前,会对病变部位、程度通过听力学一系列检测确定性质、程度,并通过头颅核磁共振(MRI)排除一些颅内病变也会导致的听力下降、耳鸣、眩晕的疾病。在我国,早在2006年就已经制定了该类疾病的诊断治疗指南,并在2015年做了修订且并且把突发性耳聋分为了全聋型、平坦型、中高频下降型、和低中频下降型四种类型。运用不同的治疗手法对不同类型的耳聋进行治疗,可以让突发性耳聋患者得到更精准的治疗。 通常我们会采用的方法是综合治疗,在发病七到十天里尽早治疗,会对突发性耳聋的患者有好处,因为越早治疗恢复听力几率就会越高。如果说你的听力下降不明显,要先到医院检查,经医生检查后给出意见是否要住院检查。如若听力受损严重,甚至还会出现头晕目眩的病

白血病

白血病 白血病是一类造血干细胞异常的克隆性恶性疾病。其克隆中的白血病细胞失去进一步分化成熟的能力而停滞在细 胞发育的不同阶段。在骨髓和其他造血组织中白血病细胞大量增生积聚并浸润其他器官和组织,同时使正常造血受抑制,临床表现为贫血、出血、感染及各器官浸润症状。 根据国外统计,白血病约占肿瘤总发病率的3%左右, 是儿童和青年中最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白血病的发病率在世界各国中,欧洲和北美发病率最高,其死亡率为3.2-7.4/10万人口。亚洲和南美洲发病率较低,死亡率为2.8-4.5/10万人口。 发病原因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白血病的病因学已从群体医学、细胞生物学进入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尽管许多因素被认为和白血病发生有关,但人类白血病的确切病因至今未明。目前在白血病的发病原因方面,仍然认为与感染,放射因素,化学因素,遗传因素有关。 高发人群(1)近亲结婚所生子女:近亲结婚的后代, 遗传性疾病的发病率比非近亲结婚的后代高出150倍,这些

孩子经常会发生染色体变异,因此更容易得上白血病。 (2)具有化学药物、毒物接触史:生活在油田、化工厂附近,或长期接触化工制剂的人群更易患病。 (3)与汽油长期接触:汽车驾驶员与含苯的汽油长期接触,造成患白血病的几率高。因此,长期开车的人应经常到医院验验血常规,如果过去血常规正常,在开车后出现白细胞下降,又不是病毒感染或其他原因所致,就说明对苯很敏感,要格外小心。 (4)长期接触染发剂:临床上发现,白血病病人通常有长期染发的历史。在这点上,儿童、老年人与怀孕妇女尤其需要注意。 (5)有用违禁药物治疗牛皮癣、类风湿史:很多治疗牛皮癣类风湿的所谓“祖传秘方”中,都含有大量的乙亚胺、乙双吗啉,它们也是诱发白血病的罪魁祸首。 (6)长期滥用减肥药物:一些爱美的女孩子为了追求苗条,会大量服用配方不明的减肥药物。 (7)大量吸入装修污染气体:据检测,各种板材、乳胶漆和新的家具等,都含有化学合成物质,这些物质可逐渐释放出有毒气体。这也是长期生活在新装修的环境里,容易发生白血病的原因。 (8)曾受到过辐射者:照射X线或伽马射线后,由于接受大量放射性元素,也会诱发白血病。

急性白血病诊断标准【形态学】

急性白血病诊断标准 ANC原始+幼稚≧50% (FAB1976) ANC原始(包括Ⅰ及Ⅱ型)≧30%,若幼红≧50%,则按NEC中原始细胞的比例来鉴别M6和MDS。(FAB1985修订) 急非淋亚型标准 M1 NEC 原始≧90% POX或SBB≧3% M2 NEC原始细胞30~﹤90% ,单核细胞﹤20% ,若血象各期单核细胞﹥5000/mm3, 需作溶菌酶和细胞学以排除M4。 M2b:原始细胞常﹤30%,以有核仁而明显核浆失调者“中幼粒”﹥30% 为主。 M3 NEC之异常早幼粒≧50%,当﹤50~﹥40%时,早幼粒/原始粒在3:1以上。 粗颗粒型:特粗颗粒的早幼粒占全部早幼粒细胞≧10% 细颗粒型:特粗颗粒的早幼粒占全部早幼粒细胞﹤10% 微颗粒型:特粗颗粒的早幼粒占全部早幼粒细胞﹤10%,早幼粒常﹤40% M4 a幼单及成熟单核≧20~﹤80%,原粒~分叶核粒≧30~﹤80%,血象原幼成熟单核≧5000/mm3。 b BM符合而血象不符时,溶菌酶需大于正常3倍或细化提示20%以上的早期细胞为单核。 C BM不符合(象M2)而血象单核(+)时也需溶菌酶及/或细化证实。 符合上述a、b、c之一者均可定M4 M4E:嗜酸性细胞占NEC﹥5%。 M5 NEC原、幼、成熟单核≧80%,需作酯酶及溶菌酶。 M5a 原单≧80% , POX或SBB可以﹤3% M5b 原单﹤80% M6 ANC﹥50%为幼红, NEC中原始细胞≧30% M7 原始巨核≧30%,需作PPO染色及/或抗血小板糖蛋白单抗检测 NEC 指粒和单核,不包括红、淋巴、浆、网状等 ANC指所有BM中有核细胞。 急淋亚型标准 L1 ≧75%原幼细胞N/C增高;≧75%核仁不清晰。 L2 ≧25%原幼细胞N/C降低;≧75%核仁明显。 若有矛盾,则按一下确定:≧25%原幼细胞核型不规则;≧50%属大细胞。有两者之一者符合为L2,均不符合的为L1。 细则说明;(1)N/C上升:无胞浆或细胞一侧狭边状浆胞浆占总面积﹤10%。 N/C下降:胞浆占总面积﹥20%。 (2)核仁不清晰:与周围染色质界限不清或仅一个小核仁。 核仁明显:大,周围有染色质浓集或多个小核仁。 (3)核形不规则:肾形,或因不规则而核形被明显歪曲。 (4)大细胞:两个或两个以上小淋巴的直径。 L3 原幼细胞一致地大,核染质均一性,核规则圆,多数细胞明显有核仁,胞浆量中等,深蓝色,多数细胞有空泡。

突发性聋诊断和治疗指南(最新版)

突发性聋诊断和治疗指南(最新版) 急性特发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也称突发性聋或特发性突聋,为了规范名称,避免混淆,本指南统一命名为突发性聋(简称突聋)。1997年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和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编辑委员会组织制定了《突发性聋诊断依据和疗效分级》。1J,2006年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和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修订并刊出了《突发性聋诊断和治疗指南》旧1。既往国内虽然有很多突发性聋临床研究,但多为回顾性分析,指南的制订缺乏强有力的循证医学数据支持旧引。2007年启动的中国突发性聋多中心临床研究提供了大量随机、对照的研究数据∽j,我们在此基础上参考德国和美国新版突发性聋诊疗指南及最新研究进展"母J,对我国2006版突发性聋诊疗指南进行了再次修订。 定义 72h内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至少在相邻的两个频率听力下降≥20dBHL。 注:原因不明是指还未查明原因,一旦查明原因,就不再诊断为突发性聋,此时突发性聋只是疾病的一个症状。 分型 突发性聋根据听力损失累及的频率和程度,建议分为:高频下降型、低频下降型、平坦下降型和全聋型(含极重度聋)。 1.低频下降型:1000Hz(含)以下频率听力下降,至少250、500Hz处听力损失≥20dBHL。 2.高频下降型:2ooo Hz(含)以上频率听力下降,至少4000、8000Hz处听力损失≥20dBHL。

3.平坦下降型:所有频率听力均下降,250—8000Hz(250、500、1000、2000、3000、4000、8000Hz)平均听阈≤80dBHL。 4.全聋型:所有频率听力均下降,250~8000Hz(250、500、1000、2000、3000、4000、8000Hz)平均听阈≥81dBHL。 注:中频下降型突发性聋(听力曲线1000Hz处有切迹)我国罕见,可能为骨螺旋板局部供血障碍造成Coni器缺氧损伤所致,多与遗传因素相关,目前暂不单独分型(可纳入低频下降型)。 流行病学 我国突聋发病率近年有上升趋势,但目前尚缺乏大样本流行病学数据。美国突聋发病率为5~20人/10万,每年新发约4000~25000例口”“。日本突聋发病率为3.9人/10万(1972年)、14.2人/10万(1987年)、19.4人/10万(1993年)、27.5人/10万(2001年),呈逐年上升趋势旧8【。2004年德国突聋指南报告中发病率为20人/10万,2011年新指南中增加到每年160一400人/10万¨?。德国突聋患者高发年龄为50岁,男女比例基本一致,儿童罕见m1。我国突聋多中心研究显示,发病年龄中位数为4l岁,男女比例无明显差异,左侧略多于右侧‘6|。双侧突聋发病率较低,约占全部患者的1.7%~4.9%,我国多中心研究中双侧发病比例为2.3%‘6I。病因及发病机制突发性聋的病因和病理生理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局部因素和全身因素均可能引起突聋,常见的病因包括:血管性疾病、病毒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传染性疾病、肿瘤等。只有10%~15%的突聋患者在发病期间能够明确病因-29’3?,另有约1/3患者的病因是通过长期随访评估推测或确认的旧1|。一般认为,精神紧张、压力大、情绪波动、生活不规律、睡眠障碍等可能是突聋的主要诱因∞2。33|。 目前较公认的可能发病机制包括:内耳血管痉挛、血管纹功能障碍、血管

慢性髓性白血病中国诊断与治疗指南(2020年版)

慢性髓性白血病中国诊断与治疗指南(2020年版) 慢性髓性白血病(CML)是骨髓造血干细胞克隆性增殖形成的恶性肿瘤,占成人白血病的15%[1],全球年发病率为1.6/10万~2/10万[2]。我国1986至1988年在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46个调查点进行的全国白血病发病情况调查显示CML的年发病率为0.36/10万[3]。此后国内几个地区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CML的年发病率为0.39/10万~0.55/10万[4,5,6,7]。中国CML患者较西方更为年轻化,国内几个地区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CML中位发病年龄为45~50岁,而西方国家CML的中位发病年龄为67岁。 一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伊马替尼作为一线治疗药物使CML患者的10年生存率达85%~90%[8],尼洛替尼、达沙替尼等二代TKI一线治疗CML能够获得更快更深的分子学反应,逐步成为CML患者的一线治疗方案之一[9,10,11]。目前愈来愈多的临床研究数据表明,TKI治疗获得持续的深度分子学反应(DMR)超过2年的患者,部分能够获得长期的无治疗缓解(treatment free remission, TFR),即功能性治愈[12]。尽快获得完全细胞遗传学反应(CCyR)以及更深的分子学反应是CML治疗近期目标,改善生活质量和功能性治愈是CML治疗的长期目标。功能性治愈成为越来越多CML患者追求的治疗目标。需要注意的是,停药对DMR 水平、停药后监测以及随访具有严格的要求,停药的长期安全性尚不明确,建议在临床研究中进行。有条件的中心在临床实践中应谨慎选择患者,应在充分知情的情况下进行停药,做好定期随访和监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

突发性耳聋诊断及治疗

突发性耳聋的诊断与治疗 陈晟

什么是突发性耳聋? ?突然的感觉神经性听力损失(SSHL)通常被称为突发性耳聋,是作为无法解释的,快速的听力丧失(通常在一只耳朵中)发生的,在即刻或几天内发生。 ?应该被视为医疗紧急情况。任何经历SSHL的人都应立即去看医生。 ?SSHL的病人推迟看病,因为他们认为听力损失是由于过敏,鼻窦感染,耳垢堵塞耳道或其他常见病症引起的。 ?延缓SHHL诊断和治疗可能会降低治疗的有效性。

什么是突发性耳聋? ?十分之九的SSHL只有一只耳朵听不到。 ?通过进行听力测试来诊断SSHL。 ?如果测试在三个连接的频率中显示出至少30分贝的损失,则听力损失被诊断为SSHL。 例如,30分贝的听力损失会使会话语音听起来更像耳语。 ?许多人注意到他们早上醒来时都有SSHL。其他人首先注意到是当他们尝试使用耳聋的耳朵听电话时。还有人在他们的听力消失之前,听到一个响亮而令人震惊的“流行音乐”声。

什么是突发性耳聋? ?突发性耳聋的人常常头昏眼花,耳鸣响或两者皆有。 ?大约一半的SSHL患者会自发恢复部分或全部听力,通常在发病后一到两周内。接受耳鼻喉科医师治疗的患者中,有百分之八十五将会恢复听力。 ?SSHL发病率为每年每5000人1人受累,通常是四十和五十岁的成年人。每年SSHL的新病例实际数量可能要高得多,因为病情往往没有被诊断出来。许多人快速恢复,永远不会寻求医疗帮助。

什么是突发性耳聋 ?我国定义: ?72 h内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至少在相邻的两个频率听力下降≥20 dBHL。 ?注:原因不明是指还未查明原因,一旦查明原因,就不再诊断为突发性聋,此时突发性聋只是疾病的一个症状。

第十章 急性白血病

第十章急性白血病 本章考点 1.M0的实验诊断 2.M1的实验诊断 3.M2的实验诊断 4.M3的实验诊断 5.M4的实验诊断 6.M5的实验诊断 7.M6的实验诊断 8.M7的实验诊断 一、M0的实验诊断 1.血象: 白细胞数较低,血小板可较低或正常,伴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 2.骨髓:骨髓有核细胞增生程度较轻,原始细胞大于30%,红系、巨核系有不同程度的增生减低。 3.细胞化学染色:POX及SB染色为阴性或阳性率小于3%。PAS及特异性酯酶染色呈阴性或弱阳性。 4.免疫学检查:免疫细胞化学MP0阳性。免疫表型表达为髓系分化抗原CD13,CD33,CD14,CD15,CD11b中至少有一种阳性。不表达B系特异性抗原和T系特异性抗原,可表达未成熟标志CD34,TdT,HLA-DR。也有免疫细胞化学MP0阴性,但表达髓系分化抗原。 二、M1的实验诊断 1.血象:贫血显著,外周血可见幼红细胞,白细胞总数升高。血片中以原始粒细胞为主,少数患者可无或极少幼稚粒细胞出现。血小板中度到重度减少。 2.骨髓象:骨髓增生极度活跃或明显活跃,少数病例可增生活跃甚至减低。骨髓中原始粒细胞大于90%(NEC),白血病细胞内可见Auer小体,幼红细胞及巨核细胞明显减少,淋巴细胞也减少。 3.细胞化学染色:POX染色至少有3%原粒细胞POX阳性。 4.免疫学检验:本型往往显示HLA-DR、MP0、CD34、CD33及CD13阳性,CD11b、CD15阴性。CD33阳性者CR率高,CD13阳性、CD33阴性者CR率低。 三、M2a型的实验诊断 1.血象:贫血显著,白细胞中度升高和M1相似,以原始粒细胞及早幼粒细胞为主。血小板中度到重度减少。 2.骨髓象:骨髓增生极度活跃或明显活跃,骨髓中原始粒细胞占30%~89%(非红系),早幼粒、中幼粒和成熟粒细胞大于10%,白血病细胞内可见Auer小体,幼红细胞及巨核细胞明显减少,此型白血病细胞的特征是形态变异及核质发育不平衡。 3.细胞化学染色 (1)P0X与SB染色:均呈阳性反应。 (2)PAS染色:原粒呈阴性反应,早幼粒细胞为弱阳性反应。 (3)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成熟中性粒细胞的NAP活性明显降低,甚至消失。 (4)特异性和非特异性酯酶染色:氯醋酸AS-D萘酚酯酶染色呈阳性反应。醋酸AS-D萘酚酯酶染色(AS-D-NAE)可呈阳性反应,但强度较弱,且不被氟化钠抑制。 (6)染色体及分子生物学检验:特异性染色体重排t(6;9)约见于1%的AML,主要为本型。 4.免疫学检验:表达髓系抗原,可有原始细胞和干细胞相关抗原,CD34、HLA- DR、CD13、CD33和CD57阳性。 5.染色体和分子生物学检验:t(8;21)(q22;q22)易位是M2b的一种常见非随机染色体重排,其检出率高达90%。AML1基因重排可作为本病基因诊断的标志。 四、M3的实验诊断 1.血象:血红蛋白及红细胞数呈轻度到中度减少,部分病例为重度减少。白细胞计数大多病例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