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古希腊悲剧中的女性形象

论古希腊悲剧中的女性形象
论古希腊悲剧中的女性形象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9e1329929.html,

论古希腊悲剧中的女性形象

作者:徐利梅

来源:《卷宗》2016年第03期

摘要:古希腊悲剧借以生动哀婉的故事塑造了大量丰富多彩的悲剧女性形象以及其抗

争,诠释了在男性掌权社会下女性抗争的合理诉求以及其价值意义。

关键词:古希腊悲剧;女性意识;美狄亚;安提戈涅

古希腊悲剧起源于祭祀颂歌,取材通常有民间的神话、英雄传说和史诗。因多数作品已佚失,目前人们谈论的古希腊悲剧,实际是指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这三大悲剧家得以幸存的33部作品,本文要着重探究的美狄亚与安提戈涅也出自于此。

1 形象分析

1.1 美狄亚

美狄亚,是古希腊悲剧中“女性意识”觉醒的最高代表人物,也是“利己者”、“复仇者”这一形象的最佳体现。

觉醒者。在压抑、困顿与绝望中觉醒与反叛,乃至于疯狂。

美狄亚的觉醒在于女性之于男性的觉醒,将自己当做是可以同男性力量直接对话的一个独立的个体。她的觉醒,是一步一步逐渐积聚和坚定的:第一步:主动追求爱情,抛弃作为女子、公主的矜持与骄傲,大胆而热情地追求伊阿宋;第二步:将自己看作独立的个体来追求幸福,不困于国家、家庭之中;第三步:利用一切,捍卫自己的尊严与利益。

复仇者。向一切不公、不平等、邪恶力量复仇。

为了复仇,她精心计划,杀死了情敌与自己的孩子。美狄亚报复心之强,正如欧里庇得斯所说:“在无法借助任何社会力量和道德法律的帮助的情况下,她只有奋起反抗。她宁愿为了维护婚姻和爱情的纯洁而扼杀和毁灭爱,也不情愿在痛苦和耻辱中忍受被玷污了的爱。强烈的恨和复仇的欲望给了她无穷的力量,使她坚强。”面对厄运,她的反抗、斗争精神令人震惊,她说:“我要把我所恨的人,一个个杀死,就是牺牲我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我凭着众神之中最为我尊敬的赫卡忒起誓,凡是伤了我的心的人,决不要想过好日子。”这就是她的复仇宣言,对每一个剥夺她幸福的人实施报复。

利己者。为达目的,不惜一切。

论古希腊的悲剧精神

纵观中国传统的文学作品,大团圆式的优美结构充满了读者的视野,无论是包公戏中的善恶、忠奸分明,还是戏剧中的窦蛾恨终得雪怨总得偿,都充斥着农耕文明下人们对于现实生活“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式的因果循环和“善恶有报”的理想和期待,尽管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已经出现了对人生进行思考的悲剧意识的萌芽,但总体上还是被包裹在“大团圆”的外壳之下。在西方悲剧理论真正渗入中国的创作之后,真正有意识的悲剧创作才成为可能,若干具有悲剧性宏大结构和巨大魅力的文学作品才开始走进人们的阅读视野。与此同时一些悲剧性的文学作品也开始呈现出了它们独特的由痛到快,先痛后快的巨大吸引力,使得人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不再囿于特定文学视角,而更多的渗透了美学理论,从而达到对具体的悲剧性文学作品的深层解读。 一、古希腊悲剧精神形成溯源 对于古希腊式悲剧精神的诞生根源和产生土壤,可以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渊源去探寻。古希腊人生活在海洋流域,浩淼无边的茫茫大海中“没有彼岸”和看不到彼岸,或者说无法回归的渔猎生活的现实造就了古希腊人的海洋文明。在无法掌控自己命运的历史条件下,古希腊人创造了悲剧历史发展中的三种悲剧类型:由于无法挽回和无法改变的神定的因素或者主体的“小过失造成大悲剧”的命运悲剧、由于人物自身性格原因导致的不可避免的“性格决定命运”的性格悲剧、以及由于人本身的降生是无来由的和人的生存环境是人所无法选择的所造成的生存悲剧。悲剧最早来自于酒神狄奥尼索斯崇拜的祭祀活动,而酒神崇拜涉及到生命周而复始的循环:出生,死亡。再生。这本身就是人类渴求生存,抗拒死亡的意志表现。是人类对于生存状态的抗争,是人类对于自身文化的价值肯定和终极关怀。这种悲剧精神渗透在古希腊人的文学创作中,由此出现了众多的悲剧作家。这些悲剧作家以他们的悲剧意识和人性关怀创作了一系列隽永深刻的悲剧作品,尤其以古希腊的三大悲剧家为代表。悲剧的本质是矛盾冲突,没有了矛盾冲突。悲剧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古希腊悲剧通常表现出一种抗争,如普罗米修斯对神旨的违逆、俄狄浦斯对命运的抗争、美狄亚对丈夫的报复等。如《被缚的普罗米修斯》的悲剧是令人同情和怜悯的,但由于他的斗争是朝向一种正义的目标,显示了一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明知不可战胜还要义无反顾的英雄气概,这就成了悲剧人物最终必然走向悲壮命运的悲剧美的来源。这种精神上的胜利和战斗的过程远远超越了结果,是永恒的人类精神的映射。正是在与这种类似主宰着整个人类的力量的斗争中,人的主体性的力量才被发挥到了极致,人们才在悲剧人物的身上发现了自己所蕴藏的全部能量。因此在欣赏悲剧性文学作品的时候,人们在产生恐惧、悲伤等强烈的痛感的同时,更会感到怜悯和同情,如此强烈又复杂情绪强烈地刺激着欣赏者的感官,使读者悲伤之后得到更强的顿悟和重获新生的愉悦之感。 对古希腊悲剧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亚里士多德曾以《俄底浦斯王》来佐证他对悲剧性质的解释——“过失说”,俄底浦斯王无论如何的正直善良,关爱自己的国民,都无法逃脱先天的神定的命运,由于无心的过失而导致了无法逃脱的悲剧命运的巨大悲剧性。黑格尔也用《安提格涅》来辅助他对悲剧性质的解释——“冲突说”和“永恒正义说”,代表亲情的安提格涅和代表国法的克瑞翁之间产生了无法调和的冲突,具有合理性的双方在矛盾斗争的过程中暴露了自身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于是必然遭到毁灭或者两败俱伤的命运,进而造成了巨大的悲剧性冲突。黑格尔提出的“冲突说”成为了黑格尔对于悲剧理论的最大贡献,并促使悲剧理论进一步的系统化和完善化,进而逐渐形成了真正的近代悲剧的理论形态。而到了现代,恩格斯和马克思对悲剧理论有了新的发展和突破,恩格斯在给拉萨尔的信中批评了他对《封,济金根》的结论,认为济金根的悲剧是由于“历史的必然要求”和“实际上不能实现”的冲突而造成的。恩格斯的悲剧理论在现代悲剧理论中极具代表性,它广泛

举例说明悲剧的美学特征之《东邪西毒》

学院:经济学院班级:11级国民经济管理0班学号:20111558 姓名:金奕举例说明悲剧的美学特征之《东邪西毒》 ——罹难者的江湖摘要:他们因为失却的爱情隐匿于沙漠,却无法逃脱折磨。沙漠,那其实是一个爱情罹难者的江湖,即使你强如独孤求败、东邪、西毒,也无不会陶醉、迷失,一场场的“醉生梦死”。 关键词:时间的灰烬人心情感交错 引言:人存在于世界,面对自然,社会,面对无止境的未知世界,冲突、对立在所难免。因此,基于人的有限性的“命运观”自然就产生,人把与自己对立、冲突的不可知因素,全部归于命运;而相应的,面对命运的摆弄,是盲目顺从,还是奋起抵抗,就构成了人生境遇;而对命运抗争的失败,也就形成了悲剧的体验。这种悲剧体验,凝聚为审美认识,上升为审美经验,最终形成审美形态。 正文: 一、 《东邪西毒》中镜头下的男女像玩偶一样,快乐难过悲伤颓废,每一种感情的扩张到最后却能把他们的人物的性格包装的精致。 江湖。庄子的阐释,让那里在刀光剑影下,始终流淌着温润的儿女情长。未来英雄们的故事发生在干燥的沙漠,这个足够魔幻的隐喻,却是人心中的另一个江湖。欧阳锋死去的恋人,慕容嫣兄妹的黄药师,以及黄药师的白驼山,盲剑客心中惦念的远方的“桃花”。被伤害的人心如同荒漠,寸草不生,失去的爱情就如荒漠上枯萎的绿洲,最终要化于时间的灰烬。那些烟波浩淼的深情,宛如白驼山和武士故乡里让人寄念的桃花。他们因为失却的爱情隐匿于沙漠,却无法逃脱折

磨。沙漠,那其实是一个爱情罹难者的江湖,即使你强如独孤求败,东邪西毒,也无不会陶醉,迷失,一场场的“醉生梦死”。爱情罹难者的痛苦表达。让那些在爱情,时间和记忆的城市里如候鸟一般迁徙的人群,引起强烈的共鸣。 得不到,躲不开,忘不了,逃不掉。王家卫的江湖中充满了饮食男女们不安的错肩与重逢,充满了罐装爱情的保鲜与过期,充满了颓唐而鲜艳的荒漠,公路与街道,这一切不尽然是伤者疼痛的幻觉,有时那就是关于爱情和生命背后隐匿 的真相。 流浪于那个爱情罹难者的江湖。真正的寂寞是深入骨髓的空虚,一种令你发狂的空虚。纵然在欢呼声中,也会感到内心的空虚,惆怅与沮丧。《东邪西毒》这部悲剧作品通过对人生存在的否定性体验,从而展现对人生存在价值的肯定。 二、 《东邪西毒》不是个体的人在日常情感上的表现,它不是肤浅的悲悯和痛苦,而是生存实践中对人的命运的大关怀和深层体验。这种情感的展现是一种审美愉悦,是人在存在实践中对整个人类命运的思考和超越。 无论西毒、大嫂,还是东邪、慕容,甚至到盲剑客、洪七、桃花等,他们在不同的演绎了一幕幕黯然心碎的爱情故事,每一个人都如同深夜里绽放的烟花,那样妖艳,那样叫人悲恸。那绚烂的光亮,又将照亮多少孤独的游人,那黑暗的声响,又将唤醒多少寂寞的灵魂。 “风也未动,幡也未动,是人心自己在动。” 一句佛偈,有人看到智慧,也有人看到悲哀,看到一个幻灭的世界。人在茫茫宇宙面前微不足道,但每个人都会努力寻找一套试图去解释世界的方法,王家卫用来解释一切的是“情”,也可以说是“人心”。

中西悲剧观比较之不同

中西悲剧观比较之不同 09汉语言文学一(B)班20091201485 张江楠(13号) 09汉语言文学一(B)班20091202358 叶佟(28号) 摘要: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基础、哲学观念造就了中西方不一样的悲剧观。中西方的悲剧作品、悲剧人物有着巨大的差异性,在两相比较的过程中,我们对中西方的悲剧有了鲜明的、深刻的认识。悲剧这一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以激起人们的悲愤和崇敬,达到提高思想情操的艺术,在比较中我们发现了很多。 关键字:中国悲剧西方悲剧比较不同 一、悲剧思想不同 中西方在悲剧上,有着明显的差异性。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摹仿的不是某种姿态、颜色或声音,而是人的行动,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净化和宣泄。把行动、动作作为戏剧的根本,而我们可以看到希腊的悲剧作品《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俄狄浦斯王》、《美狄亚》乃至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都是通过自己的行动进行对命运的抗争,体现出了西方悲剧以行动来抗争的实质,从而给人的是崇高和敬仰之感。哈姆雷特在命运中是积极抗争的,他不甘于现实的态度,继而表现出自我的斗争。在西方的悲剧中,通过矛盾冲突表现斗争双方迫害与反迫害的关系,其斗争往往是不分上下,是行进者的节奏。以主人公的积极的抗争,表现其崇高的精神和品质。而中国则没有显著的系统的悲剧的理论,或是说没有悲剧这一说法。中国的悲剧原先被称为苦情戏(或称为苦戏、怨谱),主要通过描写主人公的悲惨遭遇,以达到同情的理念。中国的悲剧着眼于“悲”和“惨”这两点,代表作品有《窦娥冤》、《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等。悲剧双方主要表现为迫害与被迫害的,主人公常常被某种传统的礼教或观念所束缚,从而导致了其悲剧命运,表现的是受外界势力所迫害的人物的悲剧。 二、悲剧人物不同 中西方悲剧的人物也是不同的。西方悲剧以人物为中心来叙事,西方悲剧的主人公一般都是些英雄、王子等所谓的“上等人”作为悲剧主人公,并且几乎都是以主人公的名字来命名的。例如:普罗米修斯、俄狄浦斯、李尔王、奥赛罗等。

论古希腊神话中神的人性魅力

神身上的“人性”魅力 摘要:古希腊神话是希腊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西方乃至世界范围内的文化领域有着巨大的影响。本文探讨了古希腊神话对西方文化产生深刻影响的原因,认为作为希腊神话主角的奥林匹斯山诸神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人性”正是古希腊神话成为西方文化渊源的魅力之源。 关键词:古希腊神话;奥林匹斯山诸神;人性魅力;西方文化;影响 古希腊拥有灿烂的文化,被称为西方文明的摇篮。古希腊人给世界留下了大量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作为古希腊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希腊神话对西方乃至世界范围内的文学、艺术、宗教、哲学、思想、自然科学等领域产生了十分深刻的影响。如在文学方面,莎士比亚、乔伊斯、雪莱、拜伦等文学巨匠笔下经常出现希腊神话中的题材、人物原型,甚至故事框架;在语言方面,英语中很多词汇和习语都来自希腊神话;在艺术方面,米开朗基罗、拉斐尔、菲迪亚斯、热拉尔等享誉世界的艺术家在雕刻和绘画等领域的不少传世之作都取材于希腊神话。因此,要理解西方文化,必须了解古希腊神话。但是,为什么希腊神话如此备受青睐?又是什么使得它有着如此独特而不可抗拒的魅力?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曾留下一句至关重要的话:人是万物的尺度(Robert S. Lopez,Thomas G. Barnes,Jerome Blum,and Rondo Cameron,66)。这句话揭示了古希腊人精神的源泉,也透露了古希腊神话的魅力之谜: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本。 作为古希腊神话的主角,奥林匹斯山诸神即是开启古希腊神话魅力之迷的钥匙。这些神“在古希腊人心中既不像在罗马人心中那样表现为赤裸裸的法权关系和现实国家,也不像在基督徒心中那样显得威严可怖和高不可及,也不是中国神话中那种干瘪僵硬的道德偶像”。奥林匹斯山诸神是一群人性多于神性的“神”。 首先,作为希腊神话的主人公,奥林匹斯山诸神和人类一样爱美并且非常情绪化,他们展示了诸如爱、恨、嫉妒等丰富的情感,这使得他们的形象生动鲜明,有血有肉:……重要的神均化为人形,容貌秀丽,体态端庄,无人可比。他们也常像人类一样受到感情和欲望的趋使,不时流露出生气或妒嫉,甚至卷入人世间无休止的争斗中。在奥林匹斯山上,他们之间也勾心斗角,争权夺利;下到凡间,他们经历人间的争斗和挫折,享受凡世的友谊和爱情。一群长生不老的天神,其外表和行为都和人类完全一样——这就是奥林匹斯山上众神的真实面目。奥林匹斯山众神通常体态健美、面目俊秀。他们爱美并且有着强烈的追求美的欲望。当上书“给美丽的女神”的金苹果出现在珀琉斯和西蒂斯的的婚宴上时,三位女神赫拉、雅典娜和阿芙洛迪特不顾她们各自受人尊敬的地位争吵起来。这场美丽之争导致了十年残酷的特洛伊战争。爱神阿芙洛迪特由于对裁判帕里斯允诺他将娶得世界上美丽的女孩海伦而获胜。失去这个称号的赫拉和雅典娜深为痛恨帕里斯,因此二人尽力摧毁特洛伊。除了爱美,诸神同时也很珍惜并不懈追求爱情。。对家人的爱在众神心目中的位置也至关重要。以丰收女神得墨忒耳为例,她对女儿玻耳塞弗涅的爱是无可比拟的。当得知冥王哈迪斯没有得到自己的允许就娶了她的女儿并将其带至下界时,得墨忒尔悲伤至极,离开奥林匹斯山到尘世中寻找女儿。她抛开自己的职责,一身黑衣,痛苦哭泣,不停奔波找寻。饥饿和死亡威胁着整个世界,但她对一切置若罔闻,心中只有失去女儿的深切悲痛。找到女儿之后,她才重归自己的岗位。 古希腊神话中的诸神追求美好事物如美和爱,同时也展现了不那么像神性的情感如嫉妒、恼怒和仇恨等,这使得他们与一般的冷酷无情的神很不一样。奥林匹斯诸神被描写成和人类一样有血有肉,这缩短了人和神的距离。由于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和肉眼凡胎的人类

中外女性形象对比

绪论 从人类进入以男性为中心的父权社会后,女性的地位一落千丈,跌入了社会的最底层,女性不仅在社会上受到歧视与压制,而且还被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又反过来规范和压抑了现实中的女性。但由于中西方社会制度、文化背景、人物性格等种种的不同,中西方悲剧女性的命运也各有特色。她们的不幸遭遇构成了中西方文学史中悲伤的主旋律之一。中国的女性因为受落后腐朽的封建专制度的束缚,思想保守落后,体现出了时刻遵从伦理道德的愚昧信念。而西方资本主义制度下相对民主的环境氛围,随意即使悲剧中的女性仍然具有追求自由的信念与勇气,显示了西方女性特有的个体意识和极力推崇的个人价值。中国的戏剧作品—《雷雨》是以1923年前后的中国现状为社会背景,着重表现了以周朴园为代表的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的生活悲剧,各人物坎坷的人生经历最沉重地敲击着《雷雨》的悲剧丧钟。《雷雨》中女主人公侍萍和繁漪可以说是那个时代中国女性的典型:鲁侍萍是中国最为传统的女性的代表,她单纯、善良,纯真、淳朴,在她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最为普通的劳动人们的优良品质。然而,命运却没有眷顾这个善良的姑娘,年轻的对生活抱有太多美好希望的侍萍和当时的少爷周朴园倾心相爱,并为之生儿育女,但这样的真挚的感情却被金钱、利益、权利、等级观念所推翻,成了利益权势的牺牲品。单纯善良的鲁侍萍被赶出周家,为了生活,她被迫嫁给了鲁贵,如果说上次的有爱情的婚姻是悲惨命运的导火索,那么这次与鲁贵的婚姻更是侍萍悲剧的延续。面对着没有了爱情的婚姻,侍萍将所有生的希望寄托在孩子的身上。生活的无奈、苦痛与艰辛从来没有压倒过这个善良的女人,但让她看到孩子们的悲剧的时候,她再也不能隐忍的生活了,面对命运的无情的安排,她彻底的绝望了。如果说侍萍的悲剧是隐忍的沉默的悲剧,那《雷雨》中的另一个主人公—繁漪便是“雷雨” 式的悲剧。和侍萍不同,繁漪是受过一些新式的教育的女性,她无拘无束、敢爱敢恨的倔强性格是《雷雨》中最具个性的形象。繁漪作为名门之女,被迫嫁给了大她十多岁的周朴园,虽然从年龄上、思想上,他们的结合貌合神离。在物质方面,周家的势力财产可以满足繁漪的虚荣心,在精神层面,繁漪将是一生的空虚。当资产阶级的革命浪潮掀起的时候,繁漪便不再遵从封建礼教“三从四德”的规则了,她极力的挣脱封建礼教的束缚,让自己想一个真正的人那样的生活。所以她死死的抓住周萍,进行犹如困兽般的斗争,这也体现了繁漪作为一个资产阶级女性勇于追求个性解放和人格独立。《德伯家的苔丝》中的苔丝是处于社会最底层的一个普通农家的少女,在势利、虚荣的父母的安排下去投奔有钱的冒牌本家。我们将从侍萍、繁漪还有德北·苔丝的坎坷的命运对比中,分析在特定历史年代中西方女性的命运及异同,并探究造成这些悲剧及悲剧差异的成因。

浅析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文档从互联网中收集,已重新修正排版,word格式支持编辑,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浅析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姓名:刘汗青 学号:19665 年级:2013春期 学校:河南广播电视大学 指导教师:崔红庆 完成时间:2014年4月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前言 (1) 一、张爱玲笔下的几个经典女性形象 (1) (一)心理变态型:社会悲剧的角色象征 (2) (二)交际花型:人生悲剧的角色象征 (3) (三) 懦弱女类型 (5) 二、张爱玲看女性生存状态的困窘与危机 (7) (一)与时代因素有关 (7) (二)千年来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传统造成的 (8) (三)人性自私造成的 (8) (四)与女性自己的情感本能有关 (9) 结语 (10) 参考文献 (10)

浅析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摘要:四十年代的上海文坛,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时代背景。涌现出一批“以自己的切身经历来写女性体验”的作家。这些脱离当时主潮流的作家和作品因对人性的深入探究和全新视角,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张爱玲作为代表其人其文成为研究的重点。张爱玲的小说以她独特的象征手法、丰富的意象、淋漓尽致的心理剖析和纯熟的语言技巧,塑造了四十年代中西文化融合下产生的一系列女性形象,并由此深刻挖掘了产生这一历史现象的社会文化根源和心理根源。本文仅对张爱玲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内涵与意蕴作一初步探讨。 关键词:张爱玲;女性形象;小说 前言 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都是抒写这个特定时代里面女性的生存面貌,她以独特的方式塑造了一系列经典的女性形象,无论是豪门千金,还是小家碧玉,大都少了女孩的纯洁,天真和浪漫,多了妇人的实际、世故和势利,甚至笼罩着一种苍凉,她笔下的女性充满了悲凉意味并生活在时光停滞的时代里,本文就试以张爱玲的几部代表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试作简要分析。 一、张爱玲笔下的几个经典女性形象 (一)心理变态型:社会悲剧的角色象征 1.被黄金枷锁锁住的女人——曹七巧 《金锁记》是张爱玲一部最重要的代表作品,《金锁记》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塑造了曹七巧这个经典的形象。小说女主人公曹七巧是麻油店人家出身的下级阶层的女子,可是她的大哥为了攀附权贵,把她

浅析悲剧的美学特征

浅析悲剧的美学特征 摘要: 中西方拥有各自的民族意识和审美观念,使中西方的悲剧有着巨大的差异,有着不同的美学特征。本文通过对中西方文学作品中的悲剧主人公,悲剧结局以及悲剧的价值来浅析悲剧的美学特征,中西方的悲剧都有着各自的民族特色,具有很强的生命力。西方文化里的悲剧体现了现实的悲剧性和文化的悲剧意识。东方文化里的悲剧以惨绝悲极的苦戏吸引人的眼球。中西悲剧有着无穷的魅力和巨大的审美价值。 关键词:悲剧主人公;悲剧价值;中国悲剧;西方悲剧 引言: 悲剧是美学审美对象的范畴,有着重要的美学地位,悲剧能够借助于引起人们的恐惧和怜悯之情来使人们的灵魂得到净化和陶冶,这种净化作用也就是美学意义上的崇高。崇高是悲剧的基础,本文将从中国的悲剧《窦娥冤》,以及老舍的《骆驼祥子》中的悲剧主人公祥子,西方的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威廉·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的悲剧来看悲剧的美学特征,并简要陈述中国和西方不同的悲剧价值。 正文: 一、中国式的悲剧主人公 悲剧人物是指在全剧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悲剧主人公,不包含剧里的其他人物,他们的一言一行影响着整部剧大局,决定悲剧的属性。中国古典悲剧的主要人物形象源自于民间,多为弱小善良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处于社会最底层的贫民形象,重视写悲剧人物的的无辜性,让观众产生怜悯和同情感,富有人情味。中国悲剧美感的显现,主要是由于其力量弱小,但本性善良,但善良的本性却和悲苦的结局所产生的巨大反差正是悲剧美感的具体显现,不尽的怜悯和同情油然而生。由此使剧外的观众对悲剧主人公的命运不由自主的思索。在思索中去省视社会、思考人生,具有实质性的价值。 备受摧残的娇小柔弱女子悲剧形象 《窦娥冤》正名为《感动天地窦娥冤》是元朝关汉卿的杂剧代表作,是元杂剧悲剧的代表作,同时也是我国古代悲剧的代表作。故事渊源于《列女传》中的《东海孝妇》。《窦娥冤》写的是窦娥被无赖张驴儿诬陷,又被官府错判斩刑的冤屈故事。故事紧扣当时的社会现实,用窦娥冤的故事真实的反映了元蒙统治下中国社会的极端黑暗、残酷混乱的悲剧年代。窦娥只是个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贫民弱小者形象,自幼丧母,父亲窦天章为考官名无钱还债,把自己的女儿送到蔡家当童养媳,窦娥长大成人后把家事料理的很好。深受蔡婆喜爱,与丈夫结婚后过着普通人的生活,勤俭持家,体现出了中国最质朴、传统的妇女形象。悲剧的开始是从窦娥丈夫的去世开始的,蔡婆的身上表现出胆小怕事的社会底层人物形象,所有事情能妥协的就妥协。在面临重大的家庭变故时,窦娥表面看似柔弱,娇小,但内心却有着强烈的反抗精神,在面对不公正时,敢于据理力争,但力量太过弱小,无济于事,无法与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相抗衡,酿成了最后的悲剧。窦娥善良的心灵感动周围的百姓,对婆婆百般照顾,遵规守纪,在自己即将被处死时仍然顾及婆婆,但时代,社会并没有让她躲过命运的捉弄,最后含冤而死。窦娥的悲剧不仅是个人命运的悲剧,更是时代的,社会的悲剧,作品在艺术上,体现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风格的融合,作品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超现实的情节,六月晴天骤变,大雪纷纷,接着又是大旱三年,显示出正义的强大力量,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反映了广大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这一出悲剧让观众对窦娥产生无限的同情和怜悯,以悲剧主人公窦娥去窥探黑暗的社会现实,使观众对腐朽的统治产生恐惧、厌恶的心理。窦娥的外柔内刚,代表着当时黑暗社会现实下众多的贫民女子形象,她们外柔内刚,

中西方悲剧比较

中西方悲剧比较 对于“悲剧”一词,我最初对它的理解是一些不幸的、痛苦的事情。然而在美学课上通过老师的讲解,我发现美学意义上的悲剧并不如我理解的那样。我知道了美学意义上的“悲 剧”并不等同于“悲惨的事件”。下面先来说一下美学意义上悲剧的一些特征。 首先,悲剧的主人公必须是正面人物。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悲剧总是摹 仿比我们今天的人好的人。”这就规定了悲剧主人公善的品格。这里所说的正面人物”,是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它既包括英雄人物,又包括那些默默无闻的平凡的小人物(《祝福》中 的祥林嫂),但是他们共同一致的品格是进步、纯洁、善良。正面人物是多种多样的,他们的内心世界也是丰富多彩的。有的悲剧主人公不但以美的魅力去吸引观众的注意,而且以善 的品质去引起观众的同情与怜悯。如莎士比亚笔下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他们以死殉情, 用人文主义克服家族封建意识;还有的悲剧主人公内心深处充满了真理与谬误、进步与落后 的激烈斗争,斗争的结局是:主人公内心深处的真制服了假,善克服了恶,美战胜了丑,然而却在这一倾刻遇到失败或毁灭。如莎士比亚的悲剧《奥赛罗》中的奥赛罗、《李尔王》中 的李尔等。之所以悲剧主人公要是正面人物,这主要原因是为了唤起人的同情感,产生悲剧 效果。 第二个恃征,在悲剧冲突的展开中,用美的毁灭来否定丑的存在。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充满了善与恶、进步与落后的斗争,新生力量在强大的邪恶势力之下暂时毁灭了,失败了,造成了悲剧,但是,悲剧可以摧毁一个崇高伟大的人,却不能摧毁一个人的崇高伟大,美的被毁灭只是具体形式,其精神却完全战胜了丑和邪恶势力。如普罗米修斯为人类取火造福,而被判永久锁在悬崖绝壁上被凶鹫啄食肝脏,岂不悲壮!然而他的精神之壮美却永远存留天 地之间,并彻底战胜了宙斯的凶残。 第三,从悲剧效果来看,怜悯、恐惧、陶冶、净化、提升一一这是欣赏悲剧逐步展开的 心态感受。这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悲剧必然首先要唤起人们的怜悯和恐惧之情,进一步在 领略悲剧美的过程中,使自己的心灵得到陶冶和净化(即情感上的熏陶、感染与升华)。恐惧”,是因为美的毁灭而引起的惊骇之情,但这种恐惧要适度,过多或不足,都可能影响悲剧的效果。由于悲剧的特殊性,它不但给人莫大的审美愉悦,还会给人以真的启迪:理想的道路并不平坦,而是充满了艰辛曲折;要实现理想目标,必须经受住挫折,准备付出代价,以赢得更加光明的未来。 了解了在美学上悲剧的特征之后,我们再来谈一谈中西方悲剧的不同。 首先,悲剧的主人公不同。西方古典悲剧,是对最重要最伟大的人物的一种模仿。其主人公一般是力量型的、进攻型的男性英雄,其目的在于强化悲剧的冲突。而中国古典悲剧强调的是忍耐,其主人公一般是受迫害的、善良弱小的女子。例如《窦娥冤》、《桃花扇》、《梁祝》、《娇红记》等,这些人物的人品往往完善的体现了中国传统伦理学的某些要求,如忠、孝、义等。软弱加上伦理观念的束缚,导致中国悲剧人物只能以忍耐为特征。总之,西方古典悲剧的主人公是敢于斗争的英雄,其中大多数是男人,即使是女人,也是和欧里庇得斯创 作的美狄亚一样刚强的;中国古典悲剧的主人公基本上是受迫害的小人物,其中大部分是女子,就算是有地位的男性,也往往像《精忠旗》中的岳飞一样备受迫害。 其次,中西方悲剧冲突不同。西方古典悲剧的整个过程是冲突的逐步升级,其主人公是 主动的,他们往往用行动来抗争;而中国古典悲剧则主要描写凄惨的遭遇,而不是剧烈的冲突。总的来说,西方悲剧冲突的双方是迫害与反迫害的关系,其斗争往往旗鼓相当,难分难 解;而中国悲剧斗争双方主要表现为迫害与被迫害的关系,冲突的剧烈程度大为逊色。并且 西方悲剧的外在斗争往往都以内在斗争为基础,而中国悲剧一般没有多少内心冲突。其中比较典型的人物就是窦娥,她的内心世界几乎没有理性的闪光,几乎没有矛盾斗争,一直都是 默默承受,像窦娥一样没有判断能力的任务还有很多。《精忠旗》中的岳飞只知道忠于皇上,却不知道什么是忠于皇上的最好方法、皇上是否值得忠于等问题,所以他只能被动地受害。

论古希腊人的命运观-以古希腊三大悲剧为视角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论古希腊人的命运观-以古希腊三 大悲剧为视角 目录 摘要………………………………………………………………………………Abstract …………………………………………………………………………前言………………………………………………………………………………1古希腊悲剧的内涵 1.1希腊悲剧的命运主题 1.2希腊悲剧命运观的意义 2古希腊命运观在三大悲剧中的演变

2.1埃斯库罗斯与其《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2.2 索福克勒斯与其《俄狄浦斯王》 2.2欧里庇得斯与其《美狄亚》 3 古希腊命运观的演变成因 3.1 生存方式的变化 3.2 民主政治的成熟 3.3 人本主义的形成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摘要 命运是人类一个永恒的命题,各个时代的命运观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人们当时的人生态度和精神面貌。在古希腊时期,人们就对命运做出了杰出的思考,并成为人类思想上一朵齐丽的花朵,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古希腊人的命运观与古希腊悲剧有着紧密联系,它不是一个固定的概念,而是有一个发展和嬗变的过程,因此,本文主要从古希腊的三大悲剧为出发点,去探寻古希腊人的命运观在悲剧中的体现,同时,寻求对当代社会的借鉴之处。 关键词:命运古希腊悲剧文学 前言

“命运既是哲学上的一个基本命题,也是文学上的一个重要母题,它是一个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体现,从古到今不少人对其探索,其中古希腊人对“命运”做出了杰出的思考,其意义也超出了自己的时代,古希腊人的命运观在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品中有着重要体现,这是由于三大悲剧作品都体现了一个重要的哲学观念——命运观,也称之为“命运悲剧。它表现出的是人或神在不可抗拒的命运之下的“无望”,主要是围绕个人意志与命运的冲突展开。 所谓“命运”,是指客观规律的必然性。而人与命运的冲突不过是人与外部环境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在“命运”面前,有的人选择接受,如在埃斯库罗斯笔下的普罗米修斯;有的人选择逃避,如在索福克勒斯笔下的俄底浦斯;而有的人选择反抗,如在欧里庇得斯笔下的美狄亚。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希腊人的命运观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这些变化主要是随着生存方式的改变、民主政治及人文主义精神的形成等而变化的,从总体上我们可以得知,古希腊人逐渐意识到自我的存在,并且开始积极地肯定自我的能动性。 前人对古希腊悲剧作品的研究已经有很多,但是对命运问题的认识依然停留在很浅的层次,本文的写作将悲剧作品与命运观相结合,总结古希腊悲剧命运观的特点,挖掘其思想价值,能够有新的发现与探讨。 1古希腊悲剧的内涵 悲剧,古希腊语意味“山羊之歌”,是由于它的产生与祭祀酒神有关,古希腊悲剧的内容,基本取材于神话和传说,在古希腊时期,由于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人们的认知能力、情感等多方面原因,在面对大自然和生活中无法解释和无法把握的问题上,便以为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控制着,而这种力量便是所谓的“命运”,但是,他们依然对生活有着火一样的热情,在生活中思考着人生的本质,随着对人生问题思考的深入,就越意识到生活中的邪恶、不公正,于是他们将自己内心的愿望寄托在文学之中,悲剧文学的另一方面是美的领域,文学家用文学作品去照亮生活中的黑暗,虽然悲剧带来的光亮闪烁不定,它总是以牺牲一定的条件让人得到安慰,但是它却是不可缺少的,对悲剧作家们最是如此,因为他们要用悲剧的力量去描述那些无法解释的东西。 1.1古希腊悲剧的命运主题 古希腊悲剧文学往往以命运问题为题材,悲剧作家们在自己作品中诠释着对命运的认知,悲剧是古希腊最负盛名的艺术形式,它也称为“命运悲剧”,从最早的荷马史诗到三大悲剧家的作品,“命运”是构成古希腊悲剧作品中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发展的重要线索,它反映了人与命运的冲突,突出人的意志与命运冲突过程中所发生的悲剧,它是希腊悲剧中最具魅力的因素。“命运悲剧”指的

中西方戏剧中女性形象比较研究.doc

中西方戏剧中女性形象比较研究- 摘要:中国明朝的汤显祖与伊丽莎白时期的莎士比亚堪 《牡称16世纪与17世纪之交东西方剧坛的两位杰出的戏曲大师。丹亭》中的杜丽娘与《仲夏夜之梦》中的赫米娅分别是两位大师笔下经典的女性形象,本文将从两位女主角的思想与性格中的共性和特性进行比较研究。 关键词:女性形象《牡丹亭》《仲夏夜之梦》 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初刊于1600年,而汤显祖的《牡丹亭》完稿于1598年,两部喜剧均是以梦幻手法表现爱情题材的经典之作。《牡丹亭》和《仲夏夜之梦》中的人物历来被人们称道,而其中的女性人物更是作品的灵魂和艺术魅力所在。杜丽娘与赫米娅,都是处于恋情中对爱坚贞不屈的少女,本文将从二人的思想与性格中的共性和特性进行比较分析。 一、杜丽娘与赫米娅的身世遭遇 《牡丹亭》女主人公杜丽娘是一位官宦人家的千金小姐,她才貌端妍,聪慧过人。杜丽娘出身于一个典型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充满着浓郁的封建礼教气氛,她的父亲杜宝是个儒生出身的太守,而母亲甄氏则是一个夫唱妇随、贤妻良母型的女子。他们对杜丽娘的爱带上了强烈的功利色彩,一心要将女儿培养成一个封建社会所要求的模范淑女。然而杜丽娘作为一个晶莹通透的纯真少女,她爱自然、爱生命、爱自由,无奈却被森严的礼教限制在深闺绣阁之中。 《仲夏夜之梦》中的赫米娅是雅典城邦中伊吉斯的女儿,是一位上流社会中的年轻女性。她的父亲决定将她嫁给狄米特律斯,而她遵从自己的心意,钟情于拉山德。在面对父亲与忒休斯

的强说时,她勇敢地说:我不愿意把我的贞操奉献给我心里并不敬服的人。她宁愿为着自己的爱恋,而做一只孤独地自开自谢的玫瑰,宁愿披上尼姑的道服,终生幽闭在阴沉的庵院中,向着凄凉寂寞的明月唱着暗淡的圣歌,做一个孤寂的修道女了此一生。她的勇敢和叛逆令无数读者动容。 二、杜丽娘与赫米娅对自由爱情的追求 两位花季少女,本应是天真自然、开朗活泼的姿态,而封建礼教却将其生命本真的活力一点一点从她们身上剥离,再套上沉重的思想枷锁。汤显祖笔下的杜丽娘所生活的时代理学盛行,她的父亲杜宝对她管制严格,手不许把秋千索拿,脚不许把花园路踏。整天只能绣花、看书,一言一行都要遵照当时社会要求女子遵守的道德伦理、社会规范。 古老的恋歌《关雎》唤醒了杜丽娘的青春之情,大自然春色如许的烂漫春光进一步激起了她内心的情感波澜。吾生于宦族,长在名门,年已及笄不得早成佳配,诚为虚度青春,光阴如过隙耳,可惜妾身颜色如花,岂料命如一叶呼。深闺中的寂寞与青春的忧郁,反倒促使其萌发了情爱的冲动。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显然,游园激发了她青春的觉醒,打开了她久锢的心灵,由此产生了对幸福人生的憧憬和对爱情的渴望。 与《牡丹亭》中的杜丽娘相比,《仲夏夜之梦》中的赫米娅性格更为爽直、倔强、刚毅。她敢于反对封建礼法,挣脱羁绊,争取自由婚姻。她与拉山德相恋,但父亲强迫她嫁给狄米特律斯。根据雅典法律,女儿必须服从父亲的旨意,否则父亲可以将她处死或者送她进修道院让她孤独地度过余生。在君命、父权、封建传统和法律面前,赫米娅不甘心屈服,为了维护恋爱自由的权利,

古希腊的悲剧浅谈

论古希腊的悲剧 姓名:欧庆学号:19 班级:电商1002班 摘要:谈到古希腊的戏剧,其最卓越成就的便是悲剧。古希腊悲剧是欧洲戏剧的开端,在欧洲文学史上占有光辉的一页。它所开创的西方戏剧艺术不仅为古罗马人所摹仿,而且还一直延续至今,成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 关键字:古希腊、悲剧、世界性、欧洲、俄底浦斯王 正文:古希腊悲剧在世界戏剧史上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其人物多取材于神话与历史中的英雄,题材通常是严肃的,悲剧中描写的冲突往往是难以调和的,具有宿命论色彩。悲剧中的主人公往往具有坚强不屈的性格和英雄气概,却总是在与命运抗争的过程中遭遇失败,表达了人生的无常和人类面对命运之神的无奈。也就是说古希腊悲剧主要不是写悲,更不是那种浅薄的哭戏,而是在于表现崇高壮烈的英雄主义思想。古希腊历史上诞生了三大悲剧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 埃斯库罗斯(前525-前456)是古希腊最伟大的悲剧作家,有“悲剧之父”之称,其代表作为《俄瑞斯忒亚》三联剧(《阿迦门农》、《奠酒人》和《复仇女神》)以及《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俄瑞斯忒亚》讲述了迈锡尼国王阿迦门农在特洛伊战争结束后回国,被王后吕泰涅斯特拉克与情夫埃库斯托斯联合谋杀,阿迦门农之子俄瑞斯忒亚为父报仇,杀死了两名凶手,但是由于有弑母之罪,遭到复仇女神厄里尼斯的追杀,俄瑞斯忒亚祈求女神雅典娜帮助,在雅典娜的干预

下,厄里尼斯宽恕了他,转化为降福女神赐福于他。 索福克勒斯(前496-前406)被誉为“戏剧艺术的荷马”,其代表作为《俄底浦斯王》和《安提戈涅》。《俄底浦斯王》讲述的是命运安排下的杀父娶母的故事。忒拜国王拉伊俄斯被仇人施了“会被自己的儿子杀死”的诅咒,于是派人将儿子俄底浦斯扔进荒山,结果被牧羊人救起,之后被科林斯国王收养,长大后,其得到神谕--自己将杀父弑母,不知身世的俄底浦斯为避免悲剧离家出走,朝忒拜方向行进。路上遇到出行的拉伊俄斯,两人路上发生争执,不知情的俄底浦斯杀死了亲身父亲。忒拜城外的路上有个狮神人面的女妖斯芬克司,要求过路人解答“早晨用四只脚走路,中午用两只脚走路,晚上用三只脚走路的动物是什么”的谜语,回答错误的便要被吃掉。俄底浦斯回答正确后,拯救了忒拜,于是忒拜王后、也就是他的母亲嫁给了俄底浦斯,两人生育了两男两女,其中一个女儿名叫安提戈涅。后来两人知道了事情真相,王后自杀,俄底浦斯刺瞎了自己的双眼。《安提戈涅》则写到俄底浦斯死后,克瑞翁成为国王,俄底浦斯的女儿安提戈涅不顾国王克瑞翁的禁令,以遵循“天条”为由将自己的兄长、反叛城邦的波吕尼刻斯安葬,后被关在一座石洞里,自杀而死,而一意孤行的国王也遭致妻离子散的命运。安提戈涅更是被塑造成维护神权而不向世俗权势低头的伟大女英雄形象,激发了后世的许多思想家如黑格尔、克尔凯郭尔、德里达等的哲思。 欧里庇得斯(前480年——前406年)的悲剧不再关注对命运的哀叹,而是转向对人性的挖掘,作品众多,其中的佼佼者为《美狄

古希腊神话中的女性意识

古希腊神话中的女性意识 天目环境工程071 施海琪 关键词:希腊神话女性意识 与基督教的圣经文学并列被称为西方文学两大源头的是古希腊文学。古希腊文学中最具影响力的内容无疑是神话。在这些神话故事中,有一大批女神的存在。这些女神都扮演着十分复杂的角色。其中,有三位女神最能体现当时世界的女性意识,她们是:雅典娜,赫拉,和美狄亚。 一.智慧女神雅典娜 希腊神话中的女神雅典娜身份颇为复杂。她是宙斯与“机巧”女神墨提斯之女,从赫西俄德讲述的神话可知,她是从宙斯脑袋里蹦出,而非从母亲墨提斯的子宫里诞出。一出生后她接受了宙斯的神盾,“有了它,她的力量便超过了住在奥林波斯的一切神灵。另外,雅典娜和阿尔特弥斯以及灶神赫斯提亚都是贞女,坚定地拒绝婚姻,虽是女神,她们却都拒绝被希腊男人视为女人之存在最基本的婚姻及为人母的角色,而从事男性活动中最具有特色的作战和狩猎(灶神除外)。雅典娜与后两位女神不同的是,她一向被视为无性别的中性神,是一个高度男女合体的角色,或者也是一名跨越两性疆界者。所以,不从母亲子宫所生,坚定保持贞洁,这两点超过其他因素,决定了雅典娜身为女性,却不同于一般女人的身份认定。女神雅典娜也具有女性属性,从《奥德赛》里可知,她是女性纺织活动的守护神,尤其是纺纱和织布的发明者,因此受到女性崇拜。费埃克斯妇女善纺织与雅典娜有关。诗中说:“费埃克斯妇女们也都精于纺织,因为雅典娜赐给他们无与伦比的精巧手工和杰出的智能。”不过,诗中从未见过雅典娜自己从事实际的纺织,神女卡吕普索和基尔克倒是手拿梭子在纺线织布。尽管如此,就因雅典娜是纺织的保护神,她亦可视为女性纺织者的原型,以及纺织这种纯女性化活动的象征。一个过于强大的女性神明的存在本身,对男权社会就是一个挑战。是的,这个产生于母系氏族时期的女性神址太过强大,影响也太过深远。男权的统治者是希望能把她彻底的抹煞,就像世界三大宗教当中没有女神一样,但是又做不到。抹煞不了她的存在就只能用各种方法把这个女性拉入到男性阵营里面去。甚至把她变成不是女人,这样才满意。这样的版本,也是绝对不鲜见。 二.复仇之神美狄亚 美狄亚,一位古希腊美丽的女巫师,一个岛国国王的女儿。一个王子伊阿宋流落到了这个地方,美狄亚救了他并深深爱上了他。伊阿宋要用金羊毛救自己的国家,可金羊毛是美狄亚父王的镇国之宝啊。为了爱,美狄亚背叛家族,偷宝救爱,两人乘着金羊毛回到伊阿宋的国家,金羊毛为他们换来了幸福生活。 本以为这就是天长地久了把,可她错了,在美狄亚为伊阿宋生下一双可爱的儿女后,伊阿宋却爱上了国王的女儿,他们就要结婚了。象晴天霹雳,击碎了美狄亚的爱,也击起了她的恨。她让孩子给新娘送去她特制的"美丽嫁衣",新娘一穿上就着火烧死了,国王为救女儿也烧死了。剩下负心的伊阿宋回到自己的家来时,正看见美狄亚亲手杀掉自己的一双可爱儿女,绝望中,伤心含泪乘车飞走。 孩子是爱情的结晶,既然爱已不在了,也不能留孩子在世上受苦,这就是美狄亚的作风。留下负心的人,让他在世上独自悔恨把,与其杀了他让痛快了,还不如让他受良心的折磨,这就是美狄亚。

从俄狄浦斯王来看悲剧的美学特征

从俄狄浦斯王来看悲剧的美学特征 摘要:古希腊悲剧巨匠索福克勒斯的代表作《俄狄浦斯王》可以视作人类文艺史上悲剧美学诞生标志。《俄狄浦斯王》是古希腊悲剧中最知名的,也可以视作命运 悲剧的代表作。他一方面描述了俄狄浦斯王勇于对抗杀父娶母的残酷诅咒,却最终倒 在命运之神的无情诅咒之下的痛苦、无奈,另一方面又歌颂了人性中不畏艰难险阻的 可贵品质,以及无怨无悔甘于接受命运残酷安排的勇气与从容。本文拟从《俄狄浦斯王》的悲剧性质和悲剧形象的塑造等方面来阐述悲剧美学的特征。 关键词:俄狄浦斯王;悲剧美学;悲剧形象;特征 弗·施莱格尔说古希腊悲剧是整体的和谐的美,是最高级的美,而希腊悲剧则被他 释为“人类与命运的一切必然冲突,不过这种冲突在和谐之间得到解决。”黑格尔把 古代悲剧看作是类型悲剧,把近代悲剧看作是个性悲剧,古代悲剧强调的是两种带有 实体性的理论力量的冲突,是两种义务的冲突,而近代悲剧强调的是个人与社会的冲突。《俄狄浦斯王》作为古典悲剧的经典之作,无疑具有古典悲剧的共同的美学特征“命运感”。整部悲剧呈现在一种静穆中,看不到激情的骚乱和痛苦的扭曲,使得“怜悯与恐惧”摆脱情欲的冲动,升华到澄静的心灵之中,最后达到彻底的净化,这 就是古典的和谐,与古典悲剧的美学特征相一致。 一、俄狄浦斯的悲剧形象分析 1、人的意志与命运的冲突 索福克勒斯认为俄狄浦斯的悲剧不在于他有罪,而是因为他极力逃避杀父娶母的命运。而俄狄浦斯的斗争乃至失败,曲折反映了当时雅典人既相信自己的力量,但又 面对复杂的各种社会矛盾不能理解的矛盾困惑心理。就认为命运具有不可抗拒性、不 可逃避性、神秘性。进一步可以认识到,俄狄浦斯处处在反抗命运的摆布。尽管失败了,但是他还是保持着“困兽之斗”的反抗精神,这种反抗精神使得失败英雄俄狄浦 斯的更高大、更高贵。也使得他的悲剧更能引起人们“怜悯和恐惧”的情绪,从精神 上得到陶冶。这也是处于强盛繁荣时期的希腊人对待命运对待生活的一种积极自信的 态度,这也是俄狄浦斯悲剧的现代性价值七十之一。 2俄狄浦斯的困惑和人性复杂性 他是忒拜的拯救者,又是忒拜灾难的制造者:一心想追查杀害过国王的凶手,凶犯却是自己。他的悲剧告诉我们:一个追求正义的人,可能会成为一个制造罪恶的人;高尚和卑鄙、正义和邪恶、天使和魔鬼往往互为因果。这里人本身的复杂性被描绘了 出来。可以说,俄狄浦斯的故事是西方文学史上揭示人的复杂性的无穷魅力的作品之一。

古希腊人物分析之雅典娜

古希腊神话人物分析之雅典娜 中央电视台少儿档节目曾播放过几遍古希腊神话的动 画片,我和弟弟一直都是它忠实的观众。在奥林匹斯山的众神中,我独情于雅典娜。 传说中雅典娜为宙斯与墨提斯所生,她的父亲是人类之王,她的母亲是比任何凡人、神灵都聪明的聪慧女神,她父母的优秀早已向众人暗示了雅典娜出身的不凡。作为希腊奥林匹斯十二主神之一和奥林匹克三女神之一,雅典娜是乌云和雷电的主宰者,丰产女神,和平劳动者的庇护者,女战神。她教会人们驯服牛马、制造车船;她赐予世人犁和耙、纺锤和织布机;她是科学的庇护者、智慧女神;她赐予人间法律,维护社会秩序。即使雅典娜的头顶有如此多的光环,但是她最基本的身份只是一位女神。 作为一位女神,雅典娜的第一个身份是一位女子,宙斯的女儿。因盖亚预言说墨提斯的儿女会推翻宙斯的统治,宙斯逐将雅典娜整个吞入腹中。当宙斯因忍受不了头痛的折磨而让火神赫菲斯托斯打开他的头颅时,雅典娜出世了。在众神惊讶的眼神中,一位体态婀娜、披坚执锐的美丽的女神从裂开的头颅中跳了出来,光彩照人,仪态万方。 她是最聪明的女神,是智慧与力量的完美结合,她就是雅典娜。虽然动画片中的雅典娜肤色较深,身手敏捷,没有美神维纳斯的千娇百媚,也没有婚姻之神赫拉的端庄典雅,但

她仍有她身为女儿的那一份可爱、美丽,她的美体现在飒爽英姿上,体现在她智慧的美上。奥林匹斯三女神争夺金苹果之一就有雅典娜。她内心爱美、渴望美,对自己的外表和头脑充满信心,她从来不允许别人对自己的亵渎和诋毁。雅典娜双手灵巧,是艺术、工艺和妇女手工之神。面对莉迪亚族少女阿尔克涅的挑战,她欣然面对。当阿尔克涅织出对众神不敬的图画时,恼羞成怒的雅典娜撕碎了阿尔克涅的织物,含羞自尽的少女又引发了雅典娜的怜悯之心。此时的雅典娜没有神的威仪,只剩下小女儿的柔情了。雅典娜还很重视少女的贞洁,当朋友的儿子不小心看到自己的裸体时,雅典娜遮住他的眼睛,从此他失明。后因朋友的求情而动恻隐之心的雅典娜又赐给他善于聆听自然的灵耳。雅典娜在一幅铠甲之下隐藏了一颗柔软、善良的女儿心。 作为一位女神,她的第二个身份是一位神。雅典娜擅长谋术、骁勇善战,她在特洛伊战争中表现活跃,战神的名声甚至超过了阿瑞斯。但她与嗜战的阿瑞斯不同的是,雅典娜酷爱和平。雅典娜在与海王波塞冬斗争献礼中,以赐给雅典公民以象征财富和和平的橄榄枝而获胜,从而她赢得了保卫雅典城的荣耀。而在当今的世界中,衔着橄榄枝的白鸽始终作为停战,和平的象征,自此足见雅典娜的影响之深远。雅典娜作为智慧女神不仅仅教会人们纺织、作画,还以神的威望教会人类公平、公正、公开的法庭裁判。人间的伦理道德、

中外女性形象对比

绪论 从人类进入以男性为中心的父权社会后,女性的地位一落千丈,跌入了社会的最底层,女性不仅在社会上受到歧视与压制,而且还被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又反过来规范和压抑了现实中的女性。但由于中西方社会制度、文化背景、人物性格等种种的不同,中西方悲剧女性的命运也各有特色。她们的不幸遭遇构成了中西方文学史中悲伤的主旋律之一。中国的女性因为受落后腐朽的封建专制度的束缚,思想保守落后,体现出了时刻遵从伦理道德的愚昧信念。而西方资本主义制度下相对民主的环境氛围,随意即使悲剧中的女性仍然具有追求自由的信念与勇气,显示了西方女性特有的个体意识和极力推崇的个人价值。中国的戏剧作品一《雷雨》是以1923年前后的中国现状为社会背景,着重表现了以周朴园为代表的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的生活悲剧,各人物坎坷的人生经历最沉重地敲击着《雷雨》的悲剧丧钟。《雷雨》中女主人公侍萍和繁漪可以说是那个时代中国女性的典型:鲁侍萍是中国最为传统的女性的代表,她单纯、善良,纯真、淳朴,在她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最为普通的劳动人们的优良品质。然而,命运却没有眷顾这个善良的姑娘,年轻的对生活抱有太多美好希望的侍萍和当时的少爷周朴园倾心相爱,并为之生儿育女,但这样的真挚的感情却被金钱、利益、权利、等级观念所推翻,成了利益权势的牺牲品。单纯善良的鲁侍萍被赶出周家,为了生活,她被迫嫁给了鲁贵,如果说上次的有爱情的婚姻是悲惨命运的导火索,那么这次与鲁贵的婚姻更是侍萍悲剧的延续。面对着没有了爱情的婚姻,侍萍将所有生的希望寄托在孩子的身上。 生活的无奈、苦痛与艰辛从来没有压倒过这个善良的女人,但让她看到孩子们的悲剧的时候,她再也不能隐忍的生活了,面对命运的无情的安排,她彻底的绝望了。如果说侍萍的悲剧是隐忍的沉默的悲剧,那《雷雨》中的另一个主人公一繁漪便是“雷雨”式的悲剧。和侍萍不同,繁漪是受过一些新式的教育的女性,她无拘无束、敢爱敢恨的倔强性格是《雷雨》中最具个性的形象。繁漪作为名门之女,被迫嫁给了大她十多岁的周朴园,虽然从年龄上、思想上,他们的结合貌合神离。在物质方面,周家的势力财产可以满足繁漪的虚荣心,在精神层面,繁漪将是一生的空虚。当资产阶级的革命浪潮掀起的时候,繁漪便不再遵从封建礼教“三从四德” 的规则了,她极力的挣脱封建礼教的束缚,让自己想一个真正的人那样的生活。所以她死死的抓住周萍,进行犹如困兽般的斗争,这也体现了繁漪作为一个资产阶级女性勇于追求个性解放和人格独立。《德伯家的苔丝》中的苔丝是处于社会最底层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