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深远影响:中央工作会议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在这个大讨论的基础上,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决定把全党和全国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实现了历史的伟大转折。真理标准问题讨论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历史伟大转折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具有深远影响的是,通过真理标准问题讨论,重新确立和发展了党的思想路线。

重大意义:

真理标准问题讨论是一次思想大解放,是一次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教育运动。

经过这场大讨论,实事求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为广大干部、共产党员和人民群众所理解和掌握,有力地破除了个人迷信,推倒了“两个凡是”。这是最实际的思想路线建设。

在这样的基础上,1982年党的十二大在修改党章时,创造性地写进了思想路线。十二大党章规定:“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真理标准问题讨论是思想政治领域里的基本建设,三十年的历史充分证明了它的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首先是用实践标准检验了“文化大革命”。这种检验在大讨论的过程中就开始了。以后导致对“文化大革命”的彻底否定。1981年6月召开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历史问题决议》,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文化大革命”作出了否定的结论。

在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基础上,人们很自然地要用实践标准来检验社会主义。邓小平提出,“不解放思想不行,甚至于包括什么叫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也要解放思想。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总不能叫社会主义。人民生活长期停止在很低的水平上总不能叫社会主义。”

邓小平从多方面破除对社会主义的老观念、老框框。他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不是社会主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僵化封闭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照搬别国模式搞不成社会主义,“一大二公三纯”的所有制不能发展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等等。

邓小平在十二大的开幕词中明确提出,“照抄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基本的含义有两条,一是,中国必须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二是,中国要建设不同于传统模式的社会主义。这是在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上最大的思想解放。

对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人们往往强调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这当然是很重要的。而更重要的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最主要的是要探索一种新的社会主义模式。

这是一个具有深刻革命意义的命题。这里讲的革命,决不是采取暴力形式的革命,而是采取改革的形式。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可能从天上掉下来,也不是人们头脑中固有的,而是要吸取人类文明的成果。这就需要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能在改革开放中建成。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

三十年的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基本结论的提出,使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进入了新境界,思想获得了大解放。

按照人民意愿解放思想

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至今,推进解放思想已整整三十年。从三十年解放思想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些规律性。

每一次大的思想解放,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不是人为地制造出来的。

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拨乱反正的需要,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需要。以后一波一波的思想解放,都是改革开放发展的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要求。

1992年初,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推进思想解放。这顺应了中国改革开放进一步发展的历史趋势,顺应了人民要求发展生产力、改善生活的强烈愿望。正如邓小平所说:“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

历史的潮流是不可阻挡的。人们必然要解开并打碎违背历史发展要求的精神枷锁,思想解放成为历史的必然。领导者的责任,就是要能够看清历史前进的大势,抓住机遇,适时带领群众前进,跟上历史前进的步伐。

人民群众的利益、意愿和要求,是推进思想解放的原动力。

人民群众,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社会各方面人士,他们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他们处在改革开放和生产建设的第一线。人民群众对改革的要求最迫切。他们从自己的切身感受中,最懂得问题的症结所在和解决办法。因此,他们最敢于突破旧体制的束缚。

邓小平说:“改革开放中许许多多的东西,都是群众在实践中提出来的。”他回顾改革开放的历史说:乡镇企业是谁发明的,谁都没有提出过,突然一下子冒了来了,发展得很快,见效也快。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也是由农民首先提出来的。这是群众的智慧、集体的智慧。邓小平深有体会地说:绝不是一个人脑筋就可以钻出什么新东西来。一个人、几个人,干不出这么大的事情。在历史新时期,解放思想,归根结底,是为了推进改革开放,达到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的目的。

我们讲的解放思想,不是书斋里的哲学,而是面对广大群众的。解放思想的命题只能来自实践的需要,来自群众的要求。每一次大的思想解放,必然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因而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积极参与。群众积极参与,是历史新时期每一次思想解放的明显特点。这是思想解放能够取得成功的基本原因。

邓小平说,他的作用就是将群众创造的新事物概括起来,加以提倡。作为领导者,就要善于向群众学习,从群众的实践和创造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的思想,这样才能走在思想解放的前列。

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宝贵经验

以真理标准问题讨论为开端,三十年来,解放思想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我们积累了推进思想解放的宝贵经验。

用讨论的方式推进思想的解放,这是一条重要经验。

真理标准问题讨论中,用讨论的方式推进思想的解放,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思想认识问题的解决,不能用压服的办法,只能用讨论说理的办法。用讨论的办法推进解放思想,就要求有民主这个重要条件。解放思想,就要说新话,就要对现有的一些理论观点和制度、机制、办法有所评论,甚至否定。只有在民主制度的保证下、在民主的氛围中,人们才能畅所欲言,探讨问题,真正弄清是非,实现思想的解放。今天,民主仍然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条件。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真理标准比较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真理标准比较 【作者】徐承英 【内容提要】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现代西方哲学提出检验真理的经验标准、理性标准、实用标准等,这些真理标准观都在一定程度上对这一问题作了有价值的探讨,但对之没有作出科学回答,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的实践标准体现真理标准是主观与客观、共性与个性、科学性和价值性的统一,科学地回答了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现代西方哲学/真理标准/(经验的标准/理性的标准/实用的标准/实践的标准) 用什么标准检验认识真伪的问题,一直在哲学界争论不休,各派哲学家都对它作出了自己的回答。现代西方哲学提出了检验真理的经验标准、理性标准、实用标准等,这些标准观都在一定程度上对检验真理标准作了有价值的探讨,具有合理性的一面。但是,它们又各持一端,因而都没有科学地回答真理标准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真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获得的反映事物客观规律性的具有普遍可证实性的认识。它是主观与客观、共性与个性、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这就要求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能沟通主观与客观,又具共性与个性的特点,同时还能对真理既作出事实判断又作出价值评价,而兼具上述特点的东西,唯有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标准科学地回答了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不同的真理标准代表了不同的真理观,代表了不同的世界观。因此,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的真理标准进行比较,对于我们批判地吸取现代西方哲学中的合理因素,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经验的标准 在欧洲近代反对封建神学的斗争中,经验主义哲学家培根提出经验、实验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一思想被现代西方哲学继承和发展。罗素从逻辑原子主义出发,认为科学知识正确与否在于科学命题是否与经验世界的经验相符合。维特根斯坦提出了著名的“经验证实原则”。他指出:任何一个命题只有能被经验证实或否证才是有意义的,那些无法用经验鉴别其真伪的形而上学“废话”应排斥于科学的哲学之外。维特根斯坦的这一思想被逻辑实证主义者卡尔纳普当作哲学的根本原则,按照这一原则,一个命题在认识上是否有意义,取决于它能否用经验证实的方法确定其真假,如果一个命题能够被经验证实,那么它就是有意义的命题,是科学的命题。反之就是无意义的或假的命题。可见,在逻辑实证主义那里,一个命题有无意义的标准与是否真理的标准是同一个东西。 逻辑实证主义者把经验证实原则奉为根本原则,但是科学的任务在于寻求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而本质和规律是不能被经验直接证实的,因而这一原则遇到了自身无法克服的困难。按照这一原则的最初提法,只有被经验确实证实的命题才是有意义的科学命题。这种“确实的证实”,首先在关于规律的普遍命题和关于过去的历史命题上遇到了麻烦。例如:“一切人都会死”这一命题,只有等到过去、现在、将来的人全部死了,才能得到“确实证实”,这显然是荒唐的。同时,“确实证实”也与现代物理学日益不协调。因为微观现象、微观客体充满概率性、统计性,不可能得到确实证实。 经验证实原则由于碰到种种困难而遭到来自该派内外的批判。于是,一些逻辑实证主义代表对之进行修补。卡尔纳普建议把命题的检验与它的验证区别开来,用“可检验性”,“可验证性”。(注:参见洪谦主编《逻辑经验主义》上卷,第70页。)这两个更为一般的概念来代替“可证实性”。艾耶尔从“可证实性”概念入手将这一概念区分为“强意义的可证实性”(一个命题真实性是可以在经验中得到确实的证实)和“弱意义的可证实性”(即经验可能使这个命题成为或然的)(注:艾耶尔:《语言真理与逻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年版,第8页。)。亨普尔则认为可证实性作为意义标准过于狭窄,应该用“意义的可转译性标准”(即一个词句只

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深远影响:中央工作会议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在这个大讨论的基础上,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决定把全党和全国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实现了历史的伟大转折。真理标准问题讨论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历史伟大转折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具有深远影响的是,通过真理标准问题讨论,重新确立和发展了党的思想路线。 重大意义: 真理标准问题讨论是一次思想大解放,是一次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教育运动。 经过这场大讨论,实事求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为广大干部、共产党员和人民群众所理解和掌握,有力地破除了个人迷信,推倒了“两个凡是”。这是最实际的思想路线建设。 在这样的基础上,1982年党的十二大在修改党章时,创造性地写进了思想路线。十二大党章规定:“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真理标准问题讨论是思想政治领域里的基本建设,三十年的历史充分证明了它的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首先是用实践标准检验了“文化大革命”。这种检验在大讨论的过程中就开始了。以后导致对“文化大革命”的彻底否定。1981年6月召开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历史问题决议》,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文化大革命”作出了否定的结论。 在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基础上,人们很自然地要用实践标准来检验社会主义。邓小平提出,“不解放思想不行,甚至于包括什么叫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也要解放思想。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总不能叫社会主义。人民生活长期停止在很低的水平上总不能叫社会主义。” 邓小平从多方面破除对社会主义的老观念、老框框。他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不是社会主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僵化封闭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照搬别国模式搞不成社会主义,“一大二公三纯”的所有制不能发展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等等。 邓小平在十二大的开幕词中明确提出,“照抄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基本的含义有两条,一是,中国必须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二是,中国要建设不同于传统模式的社会主义。这是在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上最大的思想解放。 对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人们往往强调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这当然是很重要的。而更重要的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最主要的是要探索一种新的社会主义模式。 这是一个具有深刻革命意义的命题。这里讲的革命,决不是采取暴力形式的革命,而是采取改革的形式。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可能从天上掉下来,也不是人们头脑中固有的,而是要吸取人类文明的成果。这就需要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能在改革开放中建成。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 三十年的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基本结论的提出,使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进入了新境界,思想获得了大解放。 按照人民意愿解放思想 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至今,推进解放思想已整整三十年。从三十年解放思想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些规律性。 每一次大的思想解放,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不是人为地制造出来的。

真理标准大讨论的意义与启示

真理标准大讨论的意义与启示 无锡市传染病医院乔敏奇准考证号码2008520 30年前的真理标准大讨论,以其强大的政治震撼力载入新时期改革开放的史册。30年后的今天,回顾这场大讨论,仍深深感受它的历史厚重。中国的改革虽然已经进入新的转折期,但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留下的思想遗产,依然光彩夺目,为站在历史新起点上的中国共产党人继续指导创新实践。 “伟大革命”的历史开端。1978年5月10日,中央党校内部刊物发表了由胡耀邦审定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11日《光明日报》以特约评论员名义刊登了此文,当天新华社转发,次日《人民日报》和《解放军报》同时予以转载,从而掀起了全国性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这场大讨论,冲破了“左”的错误束缚,打碎了“两个凡是”和个人崇拜的精神枷锁,是五四运动以来又一次具有深远意义的思想解放运动。在大讨论的基础上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终结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重新恢复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党的工作重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从此,拥有十几亿人口的中国开始了以改革开放为特征的“伟大革命”。这场新的伟大革命,既不是对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的否定,也不是对旧体制细枝末节的修修补补,而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前提下,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对我国经济政治体制和机制的弊端进行革命性变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逻辑起点。真理标准大讨论冲击了对社会主义的扭曲认识和僵化思想,冲击了习惯于“拿现成的公式去限制、宰割、裁剪无限丰富和飞速发展的革命实践”的主观唯心主义,不仅是改革开放的起点,而且始终是引领改革开放、推进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基本着力点。

逻辑证明是否是真理的标准

关于逻辑证明是否是真理的标准的探讨 张文静 政法091 57 摘要:论证是逻辑学中经常运用到的思维形式,是可用于检验某一观念是否正确的重要方法,其包括证明和反驳,而证明是用已知为真的判断确定另一判断的真实性的思维过程。逻辑证明是人类思维必不可少的工具,也是发展科学,论证科学,特别是建立科学体系时的重要思维工具,但逻辑证明的检验作用还是有赖于实践的,因而不能取代实践而成为检验真理的最高标准和最终标准,但它毕竟可以作为检验真理的一个辅助标准。 关键词:逻辑证明、实践检验、真理、标准 逻辑证明是运用已知的正确判断,通过逻辑推理,从理论上确立另一判断正确性的一种思维方法,在马克思主义真理观中,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下文将对逻辑证明是否是真理的标准进行探讨。 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在1845年,马克思就提出了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自1978

年真理标准大讨论以来,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已经深深扎根在人们心中——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实际上,人们常运用着检验真理的另一标准;逻辑证明。 二逻辑证明与真理的检验 (一)逻辑证明是人类认识世界必不可少的方法,它对理论的形成、发展和检验具有重要作用。例如,在某种新的理论尚待发现的时候,它可以起到由已知推论未知的探索真理的作用;在真理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它可以起到阐述真理的作用;在运用真理的过程中,它可以提供指导线索,避免走弯路;在检验和实现真理的过程中,它可以起到理性分析的作用,甚至可以直接对某一认识的真理性进行检验并使其实现。总之,逻辑证明常常发挥着直接检验和实现真理方式的作用,有时在一些领域,例如数学、逻辑学和哲学领城里常常单独地起着检验和实现真理方式的作用,但是相对于实践方式,逻辑证明还不是检验、实现真理的根本方式,毕竟逻辑证明所依据的是思维规律和逻辑规则,而思维规律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规律,逻辑规则是否正确地反映了人的思维规律,这些归根到底都需要由实践来证明。 (二)列宁在《哲学笔记》中指出:“人的实践经过千万次的反复,它在人的意识中以逻辑的格固定下来。这些格正是由于千万次地重复才有着先入之见的巩固性和公理的性质。”所以,逻辑证明的论证规则和方式归根到底是要以实践为基础的。另外,现任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研究员、中国科学院《自然辩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真理的真正标准 仇德辉 传统的观点一致认为,真理的本质特性就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然而,笔者认为:“主观与客观相符合”并不是真理的本质特征,而是真理的衍生特性,真理的本质特性是“能够产生正向价值”,即“有用”才是真理的本质特性。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任何理论都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并阐明了革命导师是坚持用实践检验真理的榜样。 一.认识论标准容易产生的偏差 真理是一个价值范畴,真理的判断只能采用价值论标准而不能采用认识论标准。如果采用认识论标准来判断一个主观认识是否属于真理,容易出现许多偏差,主要表现在: (一)注重形式而忽略内容 对某些主观认识进行真理性判断时,人们往往只看到了它的表现形式上的反逻辑性和虚假性,而忽略了它所反映的认识内容的真理性。例如,许多情节怪诞的民间寓言和童话故事虽然其表现形式上是非常谎谬的,但它们所反映的哲理却是非常深刻的。因此,对于任何主观认识的真理性判断也不能“以貌取人”,许多具有高度真理性的认识内容蕴含在具有高度谎谬性的表现形式之中。 (二)注重形式逻辑而忽略辩证逻辑 许多知识并不符合形式逻辑,但它符合辩证逻辑,人们很容易把它们视作谬误。例如,“把害虫消失干净将会不利于人类的生存”虽然是违背形式逻辑的,但它符合辩证逻辑。因为人类只有认真地维护生态平衡,才能很好地生存与发展下去,“把害虫消失干净”将会破坏生态平衡,不利于人类的生存。 (三)注重真理的绝对性而忽略真理的相对性 真理是相对于谬误而存在的,许多认识之所以称之为真理,是在一定条件下相对于某一谬误而存在的。例如,“地心说”相对于“天地板块说”而言,就是真理,因为它能够对个别的天文现象如日落日出、日食月食等作出有说服力的解释,并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指导人们的生产活动。“日心说”相对于“地心说”而言,就是真理,因为它能够对更多、更复杂的天文现象如春夏秋冬等作出更具说服力的解释,更能有效地指导人们的生产活动。显然,从绝对的意义上来说,日心说也不是真理,因为整个太阳系还围绕银河系的中心进行运动。 (四)注重直观逻辑而忽略隐含逻辑 有些认识虽然从直观逻辑上来说是虚假的,但它符合某种隐含逻辑。例如,亲人在一个垂危病人面前说假话欺骗他,这话虽然从直观的语义逻辑上来说是虚假的,但从隐含的心理学逻辑上来说却是正确的。许多军事上的谋略也是综合利用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历史规律、思维规律和行为规律,以某种虚假的直观逻辑法则来掩盖另一种正确的隐含逻辑法则。

改革开放年范文真理标准大讨论的意义与启示

改革开放30年范文:真理标准大讨论的意义与启示 30年前的真理标准大讨论,以其强大的政治震撼力载入新时期改革开放的史册。30年后的今天,回顾这场大讨论,仍深深感受它的历史厚重。中国的改革虽然已经进入新的转折期,但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留下的思想遗产,依然光彩夺目,为站在历史新起点上的中国共产党人继续指导创新实践。 “伟大革命”的历史开端。1978年5月10日,中央党校内部刊物发表了由胡耀邦审定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11日《光明日报》以特约评论员名义刊登了此文,当天新华社转发,次日《人民日报》和《解放军报》同时予以转载,从而掀起了全国性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这场大讨论,冲破了“左”的错误束缚,打碎了“两个凡是”和个人崇拜的精神枷锁,是五四运动以来又一次具有深远意义的思想解放运动。在大讨论的基础上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终结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重新恢复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党的工作重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从此,拥有十几亿人口的中国开始了以改革开放为特征的“伟大革命”。这场新的伟大革命,既不是对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的否定,也不是对旧体制细枝末节的修修补补,而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前提下,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对我国经济政治体制和机制的弊端进行革命性变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逻辑起点。真理标准大讨论冲击了对社会主义的扭曲认识和僵化思想,冲击了习惯于“拿现成的公式去限制、宰割、裁剪无限丰富和飞速发展的革命实践”的主观唯心主义,不仅是改革开放的起点,而且始终是引领改革开放、推进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基本着力点。 回顾30年历史,可以说,没有当时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式理解的突破,就没有思想的解放,就没有改革开放,就不可能产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30年来,我们党形成并确立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就其逻辑演进程序而言,完全是以真理标准大讨论为起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实践中形成的,并且随着改革开放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完善,实践性是其最鲜明特征。实践的观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和逻辑主线,是中国改革开放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真理及其检验标准

真理及其检验标准 1.真理及其客观性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是客观的,亦称客观真理。 (1)真理的客观性在于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来源于人的主观思想之外的客观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2)真理的客观性还在于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的社会实践也是客观的。真理既是客观的,也是一元的,即在同一时间、地点、条件下,人们对同一事物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坚持真理的客观性和一元性,就是在真理观上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 (3)真理的客观性表明,真理本身是没有阶级性的,因此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但在阶级社会中,人们对真理的认识和运用,在不同程度上受到阶级利益的制约和影响。 坚持真理的客观性和一元性,必须同主观真理论和多元真理论划清界限。主观真理论和多元真理论的典型代表是实用主义“有用就是真理”的真理观。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真理能够指导人们的实践以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给人们带来一定的利益,它是有价值的,也可以说是有用的,但并非有用的就是真理。 2.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真理的发展过程既是同错误不断斗争的过程,又是由相对真理日益接近绝对真理的过程。支持真理的客观性,是真理观上二的唯物论;坚持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是真理观上的辩证法。 (1)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 真理的绝对性或绝对真理包含两方面的意义:其一,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包含有不能被****的客观的内容,都和错误有原则的界限,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其二,人类的认识按其本性来说,是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每条真理都是向着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真理的相对性或相对真理是指任何真理都有一定的限度,也包含两方面的意义:其一,任何真理都是对整个世界某一领域、过程、方面的正确反映,在广度上是有限的,因此都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其二,任何真理对特定对象及其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都是一定程度、层次的近似的反映,在深度上是有限的,因此都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2)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 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是辩证统一的。第一,任何真理都既是相对的又是绝对的,是相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资料整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概念: 实践: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一定相互作用的过程。认识事物也是一种实践。 真理: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真理在形式上是主观的,因为真理属于认识范畴。不能把真理等同于客观实在。真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客观性乃是真理的根本属性。因为:第一,真理的内容来自于物质世界的客观事物及规律,真理的内容不依赖于人和人类的主观意志;第二,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原因: 实践之所以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所谓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要做这种检验,就要把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对照,才能判定它是不是真理。由此可见,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既不能是思想理论本身,也不能是客观事物,而只能是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社会实践。 真理的客观性,不仅在于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而且在于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只有实践才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客观标准。实践成为检验真理性的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应该是能把主观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对照,从而确定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在的东西。而唯一能够满足这个要求的,便是人们的社会实践。因此,通过实践检验人的认识是否与客观实在相符合,才能使真理具有客观的确定性,经得起反复检验。人们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直接地把指导实践的认识同实践产生的客观结果相比较对照,使真理获得现实的证据 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就是说,人们遵循着一定的认识去实践,就可以引出现实的结果,把主观的东西变为客观的东西。真理一定是符合逻辑的,但符合逻辑的不一定是真理。是不是真理,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得到最终的证明。 客观事物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不具备把人的认识同客观实在加以对照的能力,也不能充当检验真理的标准。唯一能作为检验认识的真理性标准的只有实践。 人的思维的真理性,是一个实践的问题。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彼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关于真理标准大讨论的背景、经过和历史意义

关于真理标准大讨论的背景、经过和历史意义 背景:文革结束后,以华国锋为主的中央领导人坚持“两个凡是”错误观点,实际是坚持左的错误,引起人们的不满和反对,因此,一场关于真理标准与思想解放的运动正在酝酿中。经过:1977年底,胡耀邦在党校创办的理论刊物《理论动态》上发表文章,论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在党内和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1978年3月,《人民日报》发表题为《真理只有一个》的文章,提出了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5月10日,《理论动态》刊登了一篇经胡耀邦审定的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文章。5月11日、12日,《光明日报》、《人民日报》和《解放军报》发表和转载了这篇文章。文章指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原则。发表后,引起了极大的争论。5月 19日,邓小平在接见文化部核心领导小组负责人时指出,文章符合马克思列宁主义;6月2日,邓小平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有力地支持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6月24日,《解放军报》、《人民日报》发表了经胡耀邦审定的题为《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的文章,该文章是对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的有力推动。之后,胡耀邦又组织了第三篇文章:《一切主观世界的东西都要受实践检验》,刊登在9月10日的《理论动态》上,9月25日又在《人民日报》上发表。到1978年下半年,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达到了高潮。不过全国均一致认为,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历史问题决议》,标志着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任务的基本完成,也标志着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结束。 历史意义: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打破了长期以来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也为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做了思想准备。

真理及其检验标准

真理及其检验标准 一、真理及其客观性 1、真理与谬误 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中的正确反映。谬误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中的歪曲反映。 2、真理的客观性 第一,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即真理的内容来自客观并如实反映了客观。 第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即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实践,而实践是客观的。坚持真理的客观性就是坚持真理问题问题上的唯物论。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1、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 绝对真理: 第一,任何真理都包含有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和人类的客观内容,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在这个意义上,承认真理的客观性也就承认了真理的绝对性。 第二,每一真理的获得都是对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进一步接近,不断发展的真理越来越全面、深刻的反映实际,这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在这个意义上,承认世界的可知性也就承认了真理的绝对性。 相对真理: 第一,就认识的深度而言,任何真理都只是对特定对象一定程度、

一定层次的正确反映。在这个意义上,承认真理性的认识也有待深化,也就承认了真理的相对性。 第二,就认识的广度而言,每一真理都是对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在有限范围内的正确反映,在这个意义上,承认真理性的认识也有待扩展,也就承认了真理的相对性。 2、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关系 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真理绝对性与相对性的区别和对立表现在,他们是客观真理的两个不同方面或两种不同属性。 3、坚持真理与发展真理 第一,要将真理和发展真理统一起来; 第二,对待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必要坚持一要坚持二要发展的科学态度。 第三,要反对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两种错误倾向。 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实践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四、真理发展的规律 1、在人们的认识中,谬误的出现有其深刻的认识根源、社会历史根源和主观方面的原因。 2、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统一的。 3、真理的发展过程,就是同谬误进行斗争并不断战胜谬误的过

真理的科学的标准

在汉语里,“真理”,是一个模糊的形容词。注意,是形容词!不同的信仰里,真理有不同的标准。真理的科学标准只有一个,科学检验真理的三要素:实证性(客观性),他证性(可测量性),重复性。而儒教的真理标准,则是圣人之言,与天子之语。西教旧有的真理观,就是圣经,和教皇,或教派尊长对圣经的解释。文艺复兴后的西教社会,已经让科学标准超越圣经标准。全身瘫痪的史蒂芬·威廉·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的无边界宇宙,令上帝也可以无所事事了。能够以开放的态度,与科学真知兼容并蓄,本来基督教文化的优点。但是不知怎的,传入中国,有不少人就变得充满了邪教气息,听见科学两个字,听见进化论三个字就发痒?难道是中国传统的道德治世观,可以感染一切宗教信仰? 笔者不关心任何人士的宗教信仰,笔者主张普世的人权价值观,承认任何人作为个人道德认识范围内的宗教信仰自由。如果有人不明白什么是普世,或者普适,请翻阅拙文。笔者不再对任何人的误解负责,如同笔者不对任何主动放弃自已利益的弱者负责,————一些传统卫道的先生们,显然把弱者的自残,当成了胁逼他人臣服的道德武器了。金门大桥每年总有百把十人超高台跳水;这些道德先生们的“人权”理解,大概是要把金门大桥炸了,才叫人权,————可悲!这可不是笔者所认为的“普适”的人权,更不是普世的人权价值观,“人权单位,及其拥有的财产拥有,自主交换的权力,神圣不可侵犯”。恰恰相反,这种洋泾滨的人权概念,目的是专为侵犯人权而设!只能专用于剥削制度的道德治世!《万恶之源皆为善》! 笔者阐述自已的科学的真理标准,目的只是为了说明马列唯心信仰的错误之源。因此,任何借题发挥者,不管您是为了维护何种唯心信仰,都将被视作是马列的同志,对抗的是笔者“自以为”的科学的发展观!那么,马列的真理标准是什么呢? 有一个马列教徒留言在前一篇文章《马列以为的母系氏族社会发展阶段缺乏科学考证》,可以为读者显示,这些马列教徒的真理标准,就是他们的圣经,马列原著,及其修订本。(叹气)。都150年了!!而且估计已经不能用盲来形容了。科盲文盲,顶多就是不懂,却不会不知廉耻的不懂装懂,更懂得不应动辄破口大骂人身攻击,反而指责他人语言不文明!这人提到的“马林诺林斯基”,大概是指Malinowski,Bronislaw Kaspar和他的“母系社会与父系社会对比(Sex and reperssion in savage society )” 。这位古人类行为学家,记忆中只是澳洲土著社会关系专家,他的著作里也没有任何考证“古人类社会广泛存在母系氏族阶段的章节”,更谈不上证据。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理标准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理标准观 真理是哲学、神学、政治面对人生的意义、存在问题的时候无法绕过去的认识概念,是对于意义与逻辑有效性的讨论,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属于认识领域。 真理具有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一)真理的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其次,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真理的客观性原理,是唯物主义认识论即反映论的一般原理在真理问题上的贯彻。在认识真理思想内容客观性的同时,还必须正确认识真理形式的主观性。真理客观性也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 (二)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真理的绝对性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任何真理包含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与谬误有原则的界限;二、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进一步,都是对其无限的接近。 (三)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它也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真理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二、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承认真理是客观的,这是真理问题上的唯物论,就真理的发展过程以及人们对它的认识和掌握程度来说,真理又是绝对的和相对的,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第一,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护包含的。一方面,相对中有绝对,绝对寓于相对之中。另一方面,真理的绝对性通过相对性表现出来。第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转化。 总而言之,真理认识是一个过程,它永远处在一个相对向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统一。任何真理都是有相对性真理向绝对性真理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都是绝对性真理“长河”重的一个成分,一颗“水珠”,它既是以往实践和认识已经达到的一个极点,同时又是进一步向绝对真理迈进的一个新起点。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是同人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的至上性

真理及其检验标准

真理及其检验标准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真理及其检验标准 一、真理及其客观性 1、真理与谬误 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中的正确反映。谬误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中的歪曲反映。 2、真理的客观性 第一,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即真理的内容来自客观并如实反映了客观。 第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即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实践,而实践是客观的。坚持真理的客观性就是坚持真理问题问题上的唯物论。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1、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 绝对真理: 第一,任何真理都包含有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和人类的客观内容,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在这个意义上,承认真理的客观性也就承认了真理的绝对性。 第二,每一真理的获得都是对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进一步接近,不断发展的真理越来越全面、深刻的反映实际,这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在这个意义上,承认世界的可知性也就承认了真理的绝对性。 相对真理: 第一,就认识的深度而言,任何真理都只是对特定对象一定程度、

一定层次的正确反映。在这个意义上,承认真理性的认识也有待深化,也就承认了真理的相对性。 第二,就认识的广度而言,每一真理都是对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在有限范围内的正确反映,在这个意义上,承认真理性的认识也有待扩展,也就承认了真理的相对性。 2、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关系 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真理绝对性与相对性的区别和对立表现在,他们是客观真理的两个不同方面或两种不同属性。 3、坚持真理与发展真理 第一,要将真理和发展真理统一起来; 第二,对待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必要坚持一要坚持二要发展的科学态度。 第三,要反对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两种错误倾向。 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实践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四、真理发展的规律 1、在人们的认识中,谬误的出现有其深刻的认识根源、社会历史根源和主观方面的原因。 2、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统一的。 3、真理的发展过程,就是同谬误进行斗争并不断战胜谬误的过程。

真理的属性和真理的标准

真理的属性和真理的标准 1、真理的定义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2、真理的属性 (1)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真理的客观性或客观真理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世界;二是指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实践,而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 (2)真理的绝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或者绝对真理是指真理的内容具有正确性,真理的发展具有无限性。其具体含义有:其一,就真理的内容而言,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因此,承认了客观真理就是承认了绝对真理。其二,就真理的发展而言,其前景是无限的。由于人类依其认识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所以,承认世界的可知性,也就是承认了绝对真理。其三,就真理发展的最终结果而言,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为绝对真理。所以,承认认识发展的无限性,就必然承认绝对真理。 (3)真理的相对性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有限性、有条件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世界的正确把握具有近似性。其含义有三层:其一,从认识的广度上看,任何真理只能是对无限的物质世界的某一阶段、某一方面、某一领域的认识。其二,从认识的深度上看,任何真理对特定事物的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近似正确的反映。其三,从认识的进程看,任何真理只是对事物的一定发展阶段的正确认识。 3、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有两种含义。其一是指真理的属性;其二是指真理的类型。从类型的角度而言,所谓“绝对真理”是指最大限度地接近“完全”、“终极”意义上的真理;而所谓“相对真理”是指近似、相对意义上的真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主要是用前一个含义。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辩证统一关系。二者的同一性表现在:其—,从静态上看,二者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任何真理都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世界上不存在纯粹的绝对真理和纯粹的相对真理。换言之,相对之中有绝对,因为任何相对真理都包含着

试述真理及其真理检验标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1)

试述真理及其真理检验标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答,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是主观思维与客观对象相一致的认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们思维中的正确反映。 任何客观真理都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就其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而言,它是绝对真理,是永远不能被推翻的;就其对客观事物的近似正确而言,它是相对真理,是要不断发展的。 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首先,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都不能被推翻。其次,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真理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首先,真理所反应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其次,真理反映客观对实践检验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实践标准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 实践标准是绝对的。在任何情况下,只有实践才是鉴别真理与谬误的客观标准,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第一,凡经实践检验证实的真理,新的实践可以丰富它、完善它、发展它,却不能推翻它;第二,即使一时的实践还不能对某些认识作出检验,但无限发展的实践,终将会对认识是否是真理作出确定的检验。 实践标准又是相对的。每一历史阶段的具体实践都具有历史的局限性,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又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第一,每一历史阶段的具体实践,都不能完全证实或驳倒一切认识,需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地检验和发展人的认识;第二,即使已经被实践证实的真理性认识,也还要继续接受新的实践的检验。检验过的真理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