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internet概述教学内容

最新internet概述教学内容
最新internet概述教学内容

Internet概述

一、Internet介绍

Internet是世界上规模最大、覆盖面最广、信息资源最为丰富的计算机信息资源网络。它是将遍布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计算机系统连接而成的一个计算机互联网络。从技术角度看,Internet是一个以TCP/IP作为通信协议连接各国、各地区、各机构计算机网络的数据通信网络。从资源角度来看,它是一个集各部门、各领域的各种信息资源为一体的,供网络用户共享的信息资源网络。

Internet最早起源于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 Agency,ARPA)建立的军用计算机网络ARPAnet,它是利用分组交换技术将斯坦福研究所、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和犹他大学连接起来,于1969年开通。ARPAnet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个采用分组交换技术组建的网络,是现代计算机网络诞生的标志。

ARPA后改名为Defens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 Agency,简称DARPA。ARPAnet被称为DARPAnet Internet,简称为Internet。1974年提出的TCP/IP协议在ARPAnet上的应用使ARPAnet成为初期Internet的主干网。

1985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NSF)筹建了互联网中心,将位于新泽西州、加州、伊利诺斯州、纽约州、密西根州和科罗拉多州的6台超级计算机连接起来,形成NSFnet,并通过NSFnet资助建立了按地区划分的近20个区域性的计算机广域网,同时,NSF确定了Internet的TCP/IP 通信协议,所有网络都采用TCP/IP协议集并连接ARPAnet,从而使各个NSFnet 用户都能享用所有用于Internet的服务。随后NSFnet又把各大学和学术团体的各种区域性网络与全国学术网络连接起来。1990年3月,ARPAnet停止运转,NSFnet接替ARPAnet成为Internet新的主干网络。1995年4月,NSFnet停止运行,由美国政府指定的Pacific Bell、Ameritech Advanced Data Services and Bellcore 和Sprint 3家私营企业介入网络的运作,网络进入了商业化全盛发展时期,Internet 发展成为将遍布世界各地的大小不等的网络连接组成的结构松散、开放性强的计算机网络体系。到1995年,网络个数达到25000多个,主计算机个数达680多万台,用户数达4000多万人,遍布世界136个国家和地区。

最权威的Internet管理机构是Internet Society(ISOC,因特网协会)。它是一个由志愿者组成的组织,目的是推动Internet的技术发展,促进全球性的信息交流。

二、Internet在中国的发展

1987年至1993年是Internet在中国的起步阶段。在此期间,以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为首的一批科研院所与国外机构合作开展一些与Internet联网的

科研课题,通过拨号方式使用Internet的电子邮件系统,并为国内一些科研机构提供Internet电子邮件服务。例如,l986年,北京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和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合作,启动了名为CASNET(Chinese Academic & Science Network)的国际互联网项目。1987年,在北京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建成我国第一个Internet电子邮件结点,由CASNET向国内科研、教育机构用户提供Internet电子邮件服务。1990年10月,中国正式向国际Internet网络信息中心(InterNIC)登记注册了最高域名CN,从而开通了使用自己域名的Internet电子邮件。1994年4月,由中国科学院主持建设的中国国家计算与网络设施(The National Computing and Networking Facility of China,NCFC),又称中关村地区教育科研示范网NCFCnet,以专线形式连入Internet,并在NCFC网络上建立了代表中国(CN)的域名服务器并完成了域名服务器的设置,开通了Internet的全功能服务。能够使用Internet的骨干网NSFnet,标志着我国正式加入Internet行列。

三、Internet的特点

(一)Internet是一个虚拟的计算机网络

Internet是一个结构松散、分布式控制的网络,包含了无数个相互协作的网络,他们通过彼此协调和相互制约来保证彼此连接和资源共享的实现,网络运行不受任何政府或组织的管理和控制。网络上的用户既是网络资源的提供者,又是网络资源的索取者。

(二)Internet采用TCP/IP协议

TCP/IP协议是目前最成功的网络体系结构和协议规范,该协议实现了各种机型和各种类型网络的互连,实现了网络间的通信及数据的交换。

(三) Internet具有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

Internet是一个巨大的信息资源库,它不仅提供了各类丰富的信息资源,还提供了一批强有力的信息资源检索工具,人们可以利用这些工具方便地检索到所需要的信息资源。

四、Internet基础概念

(一)WWW

万维网(World Wide Web,WWW)也称为全球信息网或者Web,是一种基于HTTP协议的网络信息资源,是建立在超文本、超媒体技术基础上,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为一体,以直观的图形界面展现和提供信息的网络信息资源。由于其使用简单、功能强大,目前是Internet上发展最快、规模最大、资源最丰富的一种网络信息资源形式,是Internet信息资源的主流。

(二)TCP/IP

Internet是由众多运行不同操作系统的不同类型计算机连接而成的计算机互

联网络,为使这些计算机之间能协同工作,共享彼此的资源,就必须使Internet 上有一套用来规范网络的通信语言,即网络协议。TCP和IP就是这套协议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两个协议。

TCP是传输控制协议(Transfer Control Protocol,TCP)的缩写,IP是网际协议(Internet Protoco1,IP)的缩写,TCP/IP协议是Internet得以存在的技术基础。TCP/IP 协议使信息以数据的形式在网络上传输。当网络用户将信息发往其他计算机时,TCP协议负责将完整的信息分成若干个数据包,并在数据包的前面加入收发结点的信息,然后由IP协议负责将不同的数据包送往接收端,不同的包可能经过的路径不同,在接收端再由TCP协议将数据从包中取出,还原成初始的信息。

TCP/IP协议是一组协议集合的名称,因为在这个协议集合中最重要的是TCP 和IP协议,故该协议集合被命名为TCP/IP协议。协议集合中还包括许多其他的协议,如支持E—mail功能的简单邮件传输协议(Simple Mail Transfer Protocol,SMTP),邮局协议(Post Office Protocol,POP),支持FTP功能的文件传输协议(File Transfer Protocol,FTP),支持WWW功能的超文本传输协议(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HTTP)等。

(三)IP地址

Internet是基于TCP/IP协议的网络,网络中的每个结点(服务器、工作站、路由器)必须有一个唯一的地址,用来保证通信时准确无误。它是网络位置的唯一标识,称为IP地址。

(四)域名地址

由于IP地址是以数字来表示主机地址,较难记忆。为了使用和记忆的方便,就产生了更为高级的字符型主机地址,即域名地址。Internet在1984年采用了域名管理系统(Domain Name System,DNS),入网的每台主机都具有与下列结构类似的域名:

主机名.机构名.网络名.最高层域名

域名地址和IP地址之间一般存在一一对应关系,但也有两个域名地址对应一个IP地址或域名地址不变而IP地址改变的情况。Internet上通过域名服务器将域名地址转换为与其对应的IP地址。

(五)统一资源定位器

统一资源定位器(Uniform Resource Locator,URL)采用一种统一标准的格式指明Internet上信息资源的位置,Internet通过URL将世界上的联机信息资源组织成有序的结构。URL不仅用于HTTP协议,还可用于FTP、Telnet等协议。URL的地址格式如下:

应用协议类型://服务器的主机名(域名或IP地址)/路径名/....../

文件名

例如,ftp://ftp.pku.edu.cn/pub/dos/readme.txt表示通过FTP 协议,从中国教育与科研网中的北京大学FTP服务器上获取pub/dos路径下的readme.txt文件。

(六)超文本标记语言

超文本标记语言(Hyper Text Mark-up Language,HTML)是一种专门的编程语言,具体规定和描述了文件显示的格式。它是Web的描述语言,用于编制通过WWW方式显示的超文本文件。它是WWW文件所采用的简单标记语言。

(七)浏览器

浏览器(Browser)是提供WWW服务的客户端浏览程序,可向WWW服务器发送服务请求,建立与服务器的联接,并对服务器发来的由HTML语言定义的超文本信息和各种媒体数据格式进行解释、显示和播放。目前WWW环境中使用最多的主流浏览器有Microsoft公司的Internet Explorer(IE)和Netscape公司的Navigator两种,其他的还有Opera等。《简爱》考题集锦

一、填空题:

1、《简.爱》作者是(英国作家夏洛蒂.勃朗特)。是英国(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代表作之一,成书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女主人公简爱是一个出身贫寒的孤儿,从小寄养在舅母(里德太太家),遭到虐待,后来被送进慈善机关举办的寄宿学校(雷沃德学校)。毕业后,应聘来到(桑菲尔德庄园)当家庭教师,与主人罗切斯特相互产生爱情。《简.爱》是一本充满了诗情画意的小说。作者以诗意与哲理的的笔触,描写了(自尊、自爱、追求平等自由与人格独立)的资产阶级知识女性简爱的成长经历及情感历程。简爱一无显赫的家世,二无傲人的财富,三无出众的容貌,在物欲横流的功利社会,世俗有足够的鄙视她的理由。但简爱(自尊、自强),她坚定且近乎固执地认为(所有的人生来都是平等的),她有权追求她想要的生活及幸福。罗彻斯特虽富有而显赫,却是一个精神上的苦闷者、情感上的渴求者。同时,外表奇特甚至可以说是丑陋的他又是一个精神上的强大者. 简爱与罗彻斯特在经历了痛苦的磨折之后最终拥有了灵魂结合的永恒幸福。尽管此时的罗彻斯特已双目失明、一条腿折断,且失去了大部分财产,但沧桑过后,他与简爱的灵魂之爱更显真实可贵。而此时的简爱因继承了叔父的遗产而有了一定的经济能力,取得了与罗彻斯特的象征意义的平等。她与罗彻斯特的结合可以说是用世俗的方式完成了对超越世俗的回归。

2、《简.爱》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与她的两个姐妹(艾米莉.勃朗特)和(安妮.勃朗特)并称(勃朗特)三姐妹。

3、《简.爱》这一故事主要发生在(劳沃德学校)、(桑菲尔德庄园)、(圣.约翰家)三个地方,其中(桑菲尔德庄园)最重要。简爱最擅长的的技能是(绘画)。

4、《简.爱》成功塑造了(敢于反抗)(敢于争取自由)和(平等地位)的妇女形象。

5、简爱在做(小学教员)期间,意外地获得了(她的叔叔)的遗产。简爱最终把两万英镑的遗产与(她的表哥和两个表姐)分了。

6、小说以罗切斯特第一次婚姻以及和(英格拉姆小姐)的交往,讽刺了以(金钱)为基础的爱情和婚姻。

7、简爱与(桑菲尔德庄园)的主人(罗切斯特)先生产生了爱情。(梅森)阻止了简爱和罗切斯特的婚姻。

8、对(人间自由幸福的渴念)和对(更高精神境界的追求)是简爱的两个基本动机。

9、《简·爱》一书中(罗切斯特)和(圣约翰)曾要与简爱结婚。

10、简爱在雷沃德学校认识的第一个朋友是(海伦)。在学校最喜欢的老师是(潭波儿小姐),谭波儿小姐在简爱受教过程中“担任她的母亲、家庭教师和伴侣”。这两个人都曾帮助过她,是简爱在孤儿院唯一的快乐和温暖。海伦死于(肺病),给简爱打击最大。谭波儿老师出嫁旅行了,使简爱失去了精神支柱。

互联网起源-发展-历程-历史

国际互联网,始于1969年的美国,又称因特网,是全球性的网络,是一种公用信息的载体,是大众传媒的一种。互联网是由一些使用公用语言互相通信的计算机连接而成的网络,即广域网、局域网及单机按照一定的通讯协议组成的国际计算机网络。组成互联网的计算机网络包括小规模的局域网(LAN)、城市规模的区域网(MAN)以及大规模的广域网(WAN)等等。这些网络通过普通电话线、高速率专用线路、卫星、微波和光缆等线路把不同国家的大学、公司、科研部门以及军事和政府等组织的网络连接起来。 各行各业的人需要运用互联网来工作、生活、娱乐、消费,互联网本身是一个产业,同时它也带动了其他所有的产业的发展。计算机网络仅仅是传输信息的媒介,是一个狭义的硬件网。而互联网是个广义的网,它的精华则是它能够为你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令人满意的服务。互联网也是一个面向公众的社会性组织。世界各地数以万计的人们可以利用互联网进行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互联网是人类社会有史以来第一个世界性的图书馆和第一个全球性论坛。它为用户提供了高效工作环境,入网的电脑终端可以调阅各种信息资料。人民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娱乐与消费,听歌、看视频、购物。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上网终端已经不限于台式电脑和移动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掌上游戏机,甚至谷歌开发出来的眼镜、手表都可以上网。网络无处不在,网络无所不能。 一、从互联网的发展历程来看,从最初的ARPANET到如今的万维网。 1、互联网的起源。这一时期推动互联网发展的推动力是美国的冷战思维。 作为对前苏联1957年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Sputnik的直接反应,以及由苏联的卫星技术潜在的军事用途所导致的恐惧,美国国防部组建了高级研究项目局(ARPA)。当时,美国国防部为了保证美国本土防卫力量和海外防御武装在受到前苏联第一次核打击以后仍然具有一定的生存和反击能力,认为有必要设计出一种分散的指挥系统:它由一个个分散的指挥点组成,当部分指挥点被摧毁后,其它点仍能正常工作,并且这些点之间,能够绕过那些已被摧毁的指挥点而继续保持联系。为了对这一构思进行验证,1969 美国国防部委托开发ARPANET,进行联网的研究。同年,美军在ARPA制定的协定下将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斯坦福大学研究学院加利福尼亚大学和犹他州大学的四台主要的计算机连接起来。这个协定由剑桥大学的BBN和MA执行,在1969年12月开始联机。它的目的就是重新树立美国在军事科技应用开发方面的领导地位。当时的网络传输能力只有50Kbps,按标准来说就是非常的低。 从1970年开始,加入ARPANET的节点数不断的增加。当时ARPANET使用的是NCP协议,它允许计算机相互交流,从1970年开始,加入ARPANET的节点数不断的增加。最初的NCP 协议下的ARPANET上连接了15个节点共23台主机。到1972年时,ARPANET网上的网点数已经达到40个,这40个网点彼此之间可以发送小文本文件(当时称这种文件为电子邮件,也就是我们现在的E-mail)和利用文件传输协议发送大文本文件,包括数据文件(即现在Internet中的FTP),同时也发现了通过把一台电脑模拟成另一台远程电脑的一个终端而使用远程电脑上的资源的方法,这种方法被称为Telnet。由此可看到,E-mail,是Internet 上较早出现的重要工具,特别是E-mail仍然是目前Internet上最主要的应用。但在NCP 协议下,目的地之外的网络和计算机却不分配地址,从而限制了未来增长的机会。但无论如何,ARPANET成为了第一个简单的纯文字系统的Internet。可以说,最早促使互联网最初起源的推动力是冷战时期的军备角力思维。 2、TCP/IP协议的产生。 由于最初的通信协议下对于节点以及用户机数量的限制,建立一种能保证计算机之间进行通信的标准规范(即“通信协议”)显得尤为重要。1973年,美国国防部也开始研究如何实现各种不同网络之间的互联问题。作为Internet的早期骨干网,ARPAnet的试验并奠定了Internet存在和发展的基础,ARPAnet在技术上的另一个重大贡献是TCP/IP协议簇的

2.1 Internet概述——操作提示网页

1.Internet的形成与发展 举世瞩目的Internet是由美国20世纪60年代的ARPANET网络发展和演化而成的。Internet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试验研究网络、学术性网络,以及商业化网络这三个历史阶段。 图Internet的形成与发展 Internet除了规模一直呈指数增长外,Internet应用领域也在走向多元化。

图Internet应用领域 2.Internet在我国的历程 进入90年代后,我国也开始投入巨资进行国内的计算机网络建设及与Internet 的连接。1990年,我国第一个跨园区的光纤互联计算机网络——北京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示范网络(NCFC)开始建设,该网络把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的校园网,以及中科院在中关村地区的众多研究所通过光纤连成一体。接着,又通过租用专线的方式建立了一条从中科院网络中心到美国的国际线路。Internet组织把NCFC国际线路开通的时间,即1994年5月定义为中国加入Internet的时间。 目前,我国已经建成的大型互联网络主要有:中国教育与科研网(CERNET)、中国科技网(CSTNet)、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中国网通公用互联网(CNCNet)、宽带中国China169网(网通集团)、中国移动互联网(CMNet)、中国联通互联网(UNINet)、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互联网(CIETNet)、中国长城互联网(CGWNet)、中国卫星集团互联网(CSNet)。 3.Internet的重要组织机构

图Internet的重要组织机构 一个相当于Internet最高管理机构的组织是Internet协会(Internet Society, 简称ISOC),ISOC成立于1992年,总部设在美国。ISOC是作为一个“全球Internet 协调与合作的国际组织”而建立的,其任务是“确保全球Internet发展的有利性和开放性,并通过领导标准、议题和培训工作来发展互联网络的相关技术。” Internet体系结构委员会(Internet Architecture Board),简称IAB。IAB下成立了两个工作部门:Internet工程任务组(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简称IETF)和Internet研究任务组(Internet Research Task Force,简称IRTF)。IETF负责Internet 中短期技术标准和协议制定,以及Internet 体系结构的确定。IRTF负责长期的与Internet发展相关的技术研究。 Internet网络信息中心(Internet Network Information Center,简称InterNIC)。该机构成立于1993年1月,主要任务是负责所有以.com、.org、.net和.edu结尾的顶级国际域名的注册与管理。此外,.mil和.gov顶级国际域名仍然由美国政府管理,各个国家的顶级域名则由各国自己管理。 WWW协会(W3C)。WWW协会(World Wide Web Consortium,简称W3C)是除了ISOC以外的另一个国际性的Internet组织。W3C的主要任务在于确定和颁布有关Web应用。W3C目前的成员仅限于团体或组织。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hina Internet Network Information Center,简称CNNIC,网址为https://www.360docs.net/doc/9e14850987.html,)是成立于1997年6月的非盈利Internet管理与服务机构,行使中国国家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职责。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承担CNNIC的运行和管理工作,CNNIC在业务上接受工业和信息化部领导,在行政上接受中国科学院领导。CNNIC作为国家级的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代表我

因特网的形成与发展

世界各地的网络把诸如气象条件、农作物生产和飞机航班等如此多样化的数据集合在一起。科学家们把数据和程序通过网络送到远程超级计算机上进行处理、检索结果,并使他们能够与同事交换信息。网络让人们可以便捷地分享他们共同感兴趣的信息资源。业余爱好者通过网络共享资源,为他们的家庭计算机交换程序。 不幸的是,许多网络都是独立的,仅为特定群体服务。用户为适应自己的通信问题而选择某一种硬件技术。没有一个的网络能够满足所有的用途,在单一的硬件技术基础上不可能建立一种通用的网络。 网际互连(Internetworking)技术的应用为不同的网络互连提供了一套方 法和通信约定,互连技术掩蔽了许多网络硬件的细节,允许计算机独立于它们的物理网络连接起来进行通信,把许多不同的、独立的物理网络互连起来并使它们成为一个协调的整体。 科学家通过使用网际互连技术,任何科学家都能与其他人交换实验结果数据。某地数据中心的数据,所有科学家都能够得。某地的计算机服务和程序能被另一个地方的科学家使用。结果是,科学家的研究进程加快了,且提高的程度是惊人的。 因特网(Internet)就是由网际互连技术实现的,将全世界不同国家、地 区、不同部门和机构的不同类型的国家主干网、广域网、城域网、局域网和计算机通过网络互联设备相互联接的国际计算机互联网络,是一个“计算机网络的网络”。它把全球数万个计算机网络,数千万台主机连接起来,包含了难以计数的信息资源,向全世界的因特网用户提供信息服务。 1、因特网主干网的历史与发展 人们对信息资源共享的需求推动因特网不断地向前发展。1969年12月,由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规划署资助的ARPANET在美国4所大学和研究所正式建成,ARPAnet建设的主导思想是:网络必须能够经受住故障的考验而维持正常工作,一旦发生战争,当网络的某一部分因遭受攻击而失去工作能力时,网络的其它部分应当能够维持正常通信。最初,ARPAnet主要用于军事研究目的,该网络最初只联接了4台不同的计算机系统,并逐步向全美国范围发展。 1985年,NSF(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建立了自己的基于TCP/IP协议簇的计算机网络NSFnet。它是一个更大的网络,它不仅连接一些大型的计算机,而且在各个地点连接了整个局域网。 1990年NSFnet取代了ARPAnet成为因特网的主干网,联入因特网的主机达20万台。NSFnet对Internet的最大贡献是使Internet向全社会开放,而不象以前那样仅仅借计算机研究人员、政府职员和政府承包商使用。 然而,随着网上通信量的迅猛增长,NSF不得不采用更新的网络技术来适应发展的需要。1992年,由美国高级网络服务公司组建的高级网络服务网(ANSNET)取代国家科学基金网成为因特网主干网,联入因特网的主机达100万台。 为进一步推动了因特网在全美国范围的普及。1993年,美国政府制定了NII (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行动纲领,揭开了数字 化信息革命的序幕。

互联网起源发展历程历史.

国际互联网,始于 1969年的美国,又称因特网,是全球性的网络,是一种公用信息的载体, 是大众传媒的一种。互联网是由一些使用公用语言互相通信的计算机连接而成的网络, 即广域网、局域网及单机按照一定的通讯协议组成的国际计算机网络。组成互联网的计算机网络包括小规模的局域网(LAN 、城市规模的区域网(MAN 以及大规模的广域网(WAN 等等。这些网络通过普通电话线、高速率专用线路、卫星、微波和光缆等线路把不同国家的大学、公司、科研部门以及军事和政府等组织的网络连接起来。 各行各业的人需要运用互联网来工作、生活、娱乐、消费,互联网本身是一个产业,同时它也带动了其他所有的产业的发展。计算机网络仅仅是传输信息的媒介, 是一个狭义的硬件网。而互联网是个广义的网, 它的精华则是它能够为你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令人满意的服务。互联网也是一个面向公众的社会性组织。世界各地数以万计的人们可以利用互联网进行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互联网是人类社会有史以来第一个世界性的图书馆和第一个全球性论坛。它为用户提供了高效工作环境, 入网的电脑终端可以调阅各种信息资料。人民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娱乐与消费,听歌、看视频、购物。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上网终端已经不限于台式电脑和移动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掌上游戏机,甚至谷歌开发出来的眼镜、手表都可以上网。网络无处不在,网络无所不能。 一、从互联网的发展历程来看,从最初的 ARPANET 到如今的万维网。 1、互联网的起源。这一时期推动互联网发展的推动力是美国的冷战思维。 作为对前苏联 1957年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Sputnik 的直接反应,以及由苏联的卫星技术潜在的军事用途所导致的恐惧, 美国国防部组建了高级研究项目局(ARPA 。当时, 美国国防部为了保证美国本土防卫力量和海外防御武装在受到前 苏联第一次核打击以后仍然具有一定的生存和反击能力, 认为有必要设计出一种分散的指挥系统:它由一个个分散的指挥点组成,当部分指挥点被摧毁后,其它点仍能 正常工作, 并且这些点之间,能够绕过那些已被摧毁的指挥点而继续保持联系。为了对这一构思进行验证, 1969 美国国防部委托开发 ARPANET ,进行联网的研究。同

因特网的发展历程

因特网的发展历程 Internet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如下四个阶段: 60年代,Internet起源 70年代,TCP/IP协议出现,Internet随之发展起来 80年代,NSFnet出现,并成为当今Internet的基础 90年代,Internet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并开始向全世界普及 1、Internet的起源 从某种意义上,Internet可以说是美苏冷战的产物。这样一个庞大的网络,它的由来,可以追溯到1962年。当时,美国国防部为了保证美国本土防卫力量和海外防御武装在受到前苏联第一次核打击以后仍然具有一定的生存和反击能力,认为有必要设计出一种分散的指挥系统:它由一个个分散的指挥点组成,当部分指挥点被摧毁后,其它点仍能正常工作,并且这些点之间,能够绕过那些已被摧毁的指挥点而继续保持联系。为了对这一构思进行验证,1969年,美国国防部国防高级研究计划署(DoD/DARPA)资助建立了一个名为ARPANET (即“阿帕网”)的网络,这个网络把位于洛杉矶的加利福尼亚大学、位于圣芭芭拉的加利福尼亚大学、斯坦福大学,以及位于盐湖城的犹它州州立大学的计算机主机联接起来,位于各个结点的大型计算机采用分组交换技术,通过专门的通信交换机(IMP)和专门的通信线路相互连接。这个阿帕网就是Internet最早的雏形。 到1972年时,ARPANET网上的网点数已经达到40个,这40个网点彼此之间可以发送小文本文件(当时称这种文件为电子邮件,也就是我们现在的E- mail)和利用文件传输协议发送大文本文件,包括数据文件(即现在Internet中的FTP),同时也发现了通过把一台电脑模拟成另一台远程电脑的一个终端而使用远程电脑上的资源的方法,这种方法被称为Telnet。由此可看到,E-mail,FTP和Telnet是Internet上较早出现的重要工具,特别是E-mail 仍然是目前Internet上最主要的应用。 2、TCP/IP协议的产生 1972年,全世界电脑业和通讯业的专家学者在美国华盛顿举行了第一届国际计算机通信会议,就在不同的计算机网络之间进行通信达成协议,会议决定成立Internet工作组,负责建立一种能保证计算机之间进行通信的标准规范(即“通信协议”);1973年,美国国防部也开始研究如何实现各种不同网络之间的互联问题。 至1974年,IP(Internet协议)和TCP(传输控制协议)问世,合称TCP/IP协议。这两个协议定义了一种在电脑网络间传送报文(文件或命令)的方法。随后,美国国防部决定向全世界无条件地免费提供TCP/IP,即向全世界公布解决电脑网络之间通信的核心技术,TCP/IP协议核心技术的公开最终导致了Internet的大发展。 到1980年,世界上既有使用TCP/IP协议的美国军方的ARPA网,也有很多使用其它通信协议的各种网络。为了将这些网络连接起来,美国人温顿·瑟夫(Vinton Cerf)提出一个想法:在每个网络内部各自使用自己的通讯协议,在和其它网络通信时使用TCP/IP协议。这个设想最终导致了Internet的诞生,并确立了TCP/IP协议在网络互联方面不可动摇的地位。

因特网的发展史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history ARPAnet, the network in 1969 put into use. In 1968, ARPA ARPAnet network project . In 1972, ARPAnet at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background communication for the first time to meet with the public, and validated the feasibility of packet switching technology, the modern computer network, ARPAnet became the symbol of the birth of. In 1980, ARPA investment TCP / IP to UNIX ( BSD4.1 version ) of the kernel, in version BSD4.2, TCP / IP protocol that became UNIX operating system standard communication module. In 1982, Internet by ARPAnet, MILNET and several other computer network merger. In 1983, ARPAnet split into two parts: ARPAnet and pure military MILNET. In 1986, NSF established a six Super Computer Center, in order to make the country 's scientists, engineers were able to share these super computer facilities, NSF established its own based on TCP / IP protocols of computer network NSFnet. The success of the NSFnet in 1990 June completely replaced ARPAnet as a Internet trunk network. Internet Web is the fastest growing application, the user from less than 4000000 in 1994 to 10000000 in 1995. Web number of stations from 1995 to thirty thousand.

因特网的发展

因特网的诞生 在1950年代,通信研究者认识到需要允许在不同计算机用户和通信网络之间进行常规的通信。这促使了分散网络、排队论和包交换的研究。 1960年美国国防部国防前沿研究项目署(ARPA)建立的ARPA网引发了技术进步并使其成为因特网发展的中心。 1973年ARPA网扩展成因特网,第一批接入的有英国和挪威计算机。 1974年ARPA的鲍勃·凯恩和斯坦福的温登·泽夫提出TCP/IP协议。 1983年1月1日,ARPA网将其网络核心协议由NCP改变为当时还很新的TCP/IP协议。 1986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NSF)建立了大学之间互联的骨干网络NSFnet,这是因特网历史上重要的一步。在1994年,NSFNET转为商业运营。Followed by the opening of the network to commercial interests in 1995. 互联网中成功接入的比较重要的其他网络包括Usenet、Bitnet和多种商用X.25网络。 1987年9月20日,钱天白教授从北京向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发出第一封电子邮件开始,因特网正式在中国大陆地区运行。 1990年代,整个网络向公众开放。在1991年8月,在蒂姆·贝纳斯-李(Tim Berners-Lee)在瑞士创立HTML、HTTP和欧洲粒子物理研究所](CERN)的最初几个网页之后两年,他开始宣扬其万维网(World Wide Web)项目。在1993年,Mosaic网页浏览器版本1.0被放出了,在1994年晚期,公共利益在前学术和技术的因特网逐步增长。1996年,“因特网”(Internet)一词被广泛的流通,不过是指几乎整个的万维网。 其间,经过一个十年,因特网成功地容纳了原有的计算机网络中的大多数(尽管像FidoNet的一些网络仍然保持独立)。这一快速发展要归功于因特网没有中央控制,以及因特网协议非私有的特质,前者造成了因特网有机的生长,而后者则鼓励了厂家之间的兼容,并防止了某一个公司在因特网上称霸。 因特网的成功,可从这个术语的混淆窥知一二。最初,因特网代表那些使用IP协定架设而成的网络,而今天,它则用来泛指各种类型的网络,不在局限于IP网络。一个互联网(internet,开头的“i”是小写字母)可以是任何分离的实体网络之集合,这些网络以一组通用的协定相连,形成逻辑上的单一网络。而因特网(Internet,开头的“I”是大写字母)专指前身为ARPA网、使用IP协定将各种实体网络连结成单一逻辑网络、你我每天接触的这个世界性网络。 因特网技术和协议 TCP

互联网发展历程

互联网发展历程 1969年 互联网始于1969年,是美军在ARPA(阿帕网,美国国防部研究计划署)制定的协定 下将美国 互联网 西南部的大学UCLA(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Stanford ResearchInstitute(斯坦福大学研究学院)、UCSB(加利福尼亚大学)和UniversityofUtah(犹他州大学)的四台主要的计算机连接起来。这个协定有剑桥大学的BBN和MA执行,在1969年12月开始联机。到1970年6月,MIT(麻省理工学院)、Harvard(哈佛大学)、BBN和SystemsDevelopmentCorpinSantaMonica(加州圣达莫尼卡系统发展公司)加入进来。到1972年1月,Stanford(斯坦福大学)、MIT’sLincolnLabs(麻省理工学院的林肯实验室)、Carnegie-Mellon(卡内基梅隆大学)和Case-WesternReserveU加入进来。紧接着的几个月内NASA/Ames(国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Mitre、Burroughs、RAND(兰德公司)和theUofIllinois(伊利诺利州大学)也加入进来。1983年,美国国防部将阿帕网分为军网和民网,渐渐扩大为今天的互联网。之后有越来越多的公司加入。1968年,当参议员TedKennedy(特德.肯尼迪)听说BBN赢得了ARPA协定作为内部消息处理器(IMP)”,他向BBN发送贺电祝贺他们在赢得“内部消息处理器”协议中表现出的精神。互联网最初设计是为了能提供一个通讯网络,即使一些地点被核武器摧毁也能正常工作。如果大部分的直接通道不通,路由器就会指引通信信息经由中间路由器在网络中传播。最初的网络是给计算机专家、工程师和科学家用的。那个时候还没有家庭和办公计算机,并且任何一个用它的人,无论是计算机专家、工程师还是科学家都不得不学习非常复杂的系统。以太网-----大多数局域网的协议,出现在1974年,它是哈佛大学学生BobMetcalfe(鲍勃.麦特卡夫)在“信息包广播网”上的论文的副产品。这篇论文最初因为分析的不够而被学校驳回。后来他又加进一些因素,才被接受。由于TCP/IP体系结构的发展,互联网在七十年代的时候迅速发展起来,这个体系结构最初是有BobKahn(鲍勃.卡恩)在BBN提出来的,然后由史坦福大学的Kahn(卡恩)和VintCerf(温特.瑟夫)和整个七十年代的其他人进一步发展完善。八十年代,DefenseDepartment(美国国防部)采用了这个结构,到1983年,整个世界普遍采用了这个体系结构,从而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1978年

因特网(Internet)

因特网(Internet) Should students make friends on line? Some people say yes. The Intemet helps students make many friends. Chatting on line, students can express their feelings and opinions more freely, and even get help with their foreign language , however, think students should not make friends on say it is a waste of time. Besides, some students get cheated on line. It is my opinion that students should place their study, health and safety before other things. As for friendship, we can readily find it in our classmates and other people around us. "因特网"英语作文译文: 学生们可不可以在网上交友? 一些人认为可以。因特网可以帮助学生交到许多朋友。通过网上聊天,学生们可以

更自由地表达他们的情感和自己的观点,甚至可以帮助学习外语。然而,另外一些人认为学生们不应当上网。他们说网上交友纯粹是浪费时间。此外,一些学生也经常在网上受骗。 我认为学生们应当把学习、健康和安全放在首位,至于交友,我们可以在同学和周围的人中间去进行,而不必在网上交友。

因特网发展简史(英文版)

T. Tronco (Ed.): New Network Architectures, SCI 297, pp. 1–11. https://www.360docs.net/doc/9e14850987.html, ? Springer-Verlag Berlin Heidelberg 2010 A Brief History of the Internet Tania Regina Tronco CPqD Foundation, Rodovia Campinas Mogi-Mirim, km 118,5, Campinas – S?o Paulo, CEP 13096-902, Brazil tania@https://www.360docs.net/doc/9e14850987.html,.br Abstract. This chapter introduces a brief history review of Internet with focus on its original conception. It’s important to remember such initial ideas because they were the basis of Internet architecture, they are still at the core of today’s Internet and they can be helpful to rethink new design requirements nowadays. Hence, we start by the initial packet-based network protocols and their evolution to TCP/IP. 1 Introduction The Internet architecture concept was conceived at the end of the 60′s by ARPA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 during the Cold War, wh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Soviet Union were preparing for an eventual military confrontation. At that time, the U.S. military created an underground network of cables and equip-ments intended to survive a nuclear attack. This network was named ARPANET and its design consisted of a number of requirements such as: ? Data should be moved through leased lines to avoid problems with in-terruptions of the telephone system; ? The information to be transmitted should be broken into segments of fixed length (packets) instead of being a continuous stream and ? The network should be totally decentralized, without a single node in the control of the network, yielding reliability and robustness. ARPANET was opened to universities after the end of arms race and a key re-quirement was added to the network project: ? Communication between computers, called hosts, should be done through devices called Interface Message Processor (IMP), as shown in Fig. 1. The IMP function was to receive messages from a host and break them in packets. These packets should pass from IMP to IMP through the network until the destina-tion IMP, which should pass them to the destination host. The network consisted of the interconnection of these IMPs through the leased lines supplied by telephonic companies. The first IMP was built by the company

Internet概述

Internet概述 一、Internet介绍 Internet是世界上规模最大、覆盖面最广、信息资源最为丰富的计算机信息资源网络。它是将遍布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计算机系统连接而成的一个计算机互联网络。从技术角度看,Internet是一个以TCP/IP作为通信协议连接各国、各地区、各机构计算机网络的数据通信网络。从资源角度来看,它是一个集各部门、各领域的各种信息资源为一体的,供网络用户共享的信息资源网络。 Internet最早起源于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 Agency,ARPA)建立的军用计算机网络ARPAnet,它是利用分组交换技术将斯坦福研究所、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和犹他大学连接起来,于1969年开通。ARPAnet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个采用分组交换技术组建的网络,是现代计算机网络诞生的标志。 ARPA后改名为Defens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 Agency,简称DARPA。ARPAnet被称为DARPAnet Internet,简称为Internet。1974年提出的TCP/IP协议在ARPAnet上的应用使ARPAnet成为初期Internet的主干网。 1985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NSF)筹建了互联网中心,将位于新泽西州、加州、伊利诺斯州、纽约州、密西根州和科罗拉多州的6台超级计算机连接起来,形成NSFnet,并通过NSFnet资助建立了按地区划分的近20个区域性的计算机广域网,同时,NSF确定了Internet的TCP/IP通信协议,所有网络都采用TCP/IP协议集并连接ARPAnet,从而使各个NSFnet 用户都能享用所有用于Internet的服务。随后NSFnet又把各大学和学术团体的各种区域性网络与全国学术网络连接起来。1990年3月,ARPAnet停止运转,NSFnet接替ARPAnet成为Internet新的主干网络。1995年4月,NSFnet停止运行,由美国政府指定的Pacific Bell、Ameritech Advanced Data Services and Bellcore 和Sprint 3家私营企业介入网络的运作,网络进入了商业化全盛发展时期,Internet 发展成为将遍布世界各地的大小不等的网络连接组成的结构松散、开放性强的计算机网络体系。到1995年,网络个数达到25000多个,主计算机个数达680多万台,用户数达4000多万人,遍布世界136个国家和地区。 最权威的Internet管理机构是Internet Society(ISOC,因特网协会)。它是一个由志愿者组成的组织,目的是推动Internet的技术发展,促进全球性的信息交流。 二、Internet在中国的发展 1987年至1993年是Internet在中国的起步阶段。在此期间,以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为首的一批科研院所与国外机构合作开展一些与Internet联网的科研课题,通过拨号方式使用Internet的电子邮件系统,并为国内一些科研机构

因特网的发展及应用前景

因特网的发展及应用前景 摘要:在信息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真正感觉世界已是触手可及。通过计算机能够找到任何想知道的或是可以想象的信息;能够与在远在地球另一端的人们进行通信联络,召开视频会议;能够登录到资源丰富的计算机,搜索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图书馆,或是访问最吸引人的博物馆;可以在线观看电影,听音乐,阅读各种多媒体杂志;可以足不出户地购买所需要的各种商品······,所以这一切的活动都是通过进入世界上最大的计算机网络——因特网来实现的。因特网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关键字:因特网、发展进程、发展特点、现状、发展趋势、机遇和挑战 因特网(Internet)是一组全球是一组全球信息资源的总汇。有一种粗略的说法,认为因特网是由于许多的网络(子网)互联而成的一个逻辑网,每一个子网中连接着若干台计算机(主机)。因特网以相互交流信息资源为目的,基于一些共同的协议,并通过许多路由器和公共互联网而成,它是一个信息资源和资源共享的集合。因特网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网络。自80年代以来,它的应用已从军事、科研与学术领域进入商业、传播和娱乐等领域,并与90年代成为发展最快的传播媒介。因特网是在计算机网络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可以说是一个用相同的语言传播信息的全球计算机网络。在人类的发展历程中,计算机的产生不是偶然,而是一件必然会发生的事,它是人类对信息资源共享理想不断追求的结果,因此计算机的起源是很早的。近几十年来,人类在这方面取得的一个又一个重要的发展为因特网的产生奠定了基础。例如:1957年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将人类传播信息的能力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开启了利用卫星进行通信的新时代。到后来微型计算机的出现,预示着信息技术的普及成为可能;激光和光纤了利用,使信息的处理和传播由点到面。而近十年多来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结合,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更大范围的网络互联和信息资源共享。 因特网在我国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1993年之前是实验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国很多的科研部门和高等院校开始研究因特网技术,并开展了科研课题和科技合作工作。这一阶段的网络应用仅限于小范围的电子邮件服务,而且仅为少数高等院校、研究机构提供电子邮件服务。 第二阶段为1994-1996年是起步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关村地区教育和科研示范网络

internet的发展简史

Internet是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一个伟大的里程碑,它是未来信息高速公路的雏形,人类正由此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信息化社会。人们用各种名称来称呼Internet,如国际互联网络、因特网、交互网络、网际网等等,它正在向全世界各大洲延伸和扩散,不断增添吸收新的网络成员,已经成为世界上覆盖面最广、规模最大、信息资源最丰富的计算机信息网络。 一、Internet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如下四个阶段: Internet的发展大至经历了如下阶段: ·60年代,Internet起源 ·70年代,TCP/IP协议出现,Internet随之发展起来 ·80年代,NSFnet出现,并成为当今Internet的基础 ·90年代,Internet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并开始向全世界普及 1、Internet的起源 从某种意义上,Internet可以说是美苏冷战的产物。这样一个庞大的网络,它的由来,可以追溯到1962年。当时,美国国防部为了保证美国本土防卫力量和海外防御武装在受到前苏联第一次核打击以后仍然具有一定的生存和反击能力,认为有必要设计出一种分散的指挥系统:它由一个个分散的指挥点组成,当部分指挥点被摧毁后,其它点仍能正常工作,并且这些点之间,能够绕过那些已被摧毁的指挥点而继续保持联系。为了对这一构思进行验证,1969年,美国国防部国防高级研究计划署(DoD/DARPA)资助建立了一个名为ARPANET(即―阿帕网‖)的网络,这个网络把位于洛杉矶的加利福尼亚大学、位于圣芭芭拉的加利福尼亚大学、斯坦福大学,以及位于盐湖城的犹它州州立大学的计算机主机联接起来,位于各个结点的大型计算机采用分组交换技术,通过专门的通信交换机(IMP)和专门的通信线路相互连接。这个阿帕网就是Internet最早的雏形。 到1972年时,ARPANET网上的网点数已经达到40个,这40个网点彼此之间可以发送小文本文件(当时称这种文件为电子邮件,也就是我们现在的E- mail)和利用文件传输协议发送大文本文件,包括数据文件(即现在Internet中的FTP),同时也发现了通过把一台电脑模拟成另一台远程电脑的一个终端而使用远程电脑上的资源的方法,这种方法被称为Telnet。由此可看到,E-mail,FTP和Telnet是Internet上较早出现的重要工具,特别是E-mail 仍然是目前Internet上最主要的应用。 2、TCP/IP协议的产生 1972年,全世界电脑业和通讯业的专家学者在美国华盛顿举行了第一届国际计算机通信会议,就在不同的计算机网络之间进行通信达成协议,会议决定成立Internet工作组,负责建立一种能保证计算机之间进行通信的标准规范(即―通信协议‖);1973年,美国国防部也开始研究如何实现各种不同网络之间的互联问题。

Internet的起源和发展

Internet的起源和发展 Intetnet是全世界最大的计算机网络,它起源于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ARPA(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Agency)于1968年主持研制的用于支持军事研究的计算机实验网ARPANET。ARPANET建网的初衷旨在帮助那些为美国军方工作的研究人员通过计算机交换信息,它的设计与实现是基于这样的一种主导思想:网络要能够经得住故障的考验而维持正常工作,当网络的一部分因受攻击而失去作用时,网络的其它部分仍能维持正常通信。最初,网络开通时只有四个站点:斯坦福研究所(SRI)、Santa Barbara的加利福尼亚大学(UCSB)、洛杉矶的加利福尼亚大学(UCLA)和犹他大学。ARPANET不仅能提供各站点的可靠连接,而且在部分物理部件受损的情况下,仍能保持稳定,在网络的操作中可以不费力地增删节点。与当时已经投入使用的许多通讯网络相比,这些网络中的许多运行不稳定,并且只能在相同类型的计算机之间才能可靠地工作,ARPANET则可以在不同类型的计算机间互相通讯。 ARPANET的两大贡献:第一、分组交换概念的提出;第二、产生了今天的Internet,即产生了Internet最基本的通讯基础---传输控制协议/Internet协议(TCP/IP)。 1985年当时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为鼓励大学与研究机构共享他们非常昂贵的四台计算机主机,希望通过计算机网络把各大学与研究机构的计算机与这些巨型计算机联接起来,开始的时候,他们想用现成的ARPANET,不过他们发觉与美国军方打交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于是他们决定利用ARPANET发展出来的叫做TCP/IP的通迅协议自已出资建立名叫NSFNET的广域网,由于美国国家科学资金的鼓励和资助,许多大学、政府资助的研究机构、甚至私营的研究机构纷纷把自已局域网并入NSFNET。这样使NSFNET在1986年建成后取代ARPANET 成为Internet的主干网。 在九十年代以前,Internet是由美国政府资助,主要供大学和研究机构使用,但近年来该网络商业用户数量日益增加,并逐渐从研究教育网络向商业网络过渡。Internet有着巨大的商业潜力(1)电子邮件:电子邮件的优势是能够实现一对多人的信息传递。(2)与专家和科研人员的网上交流与合作:通过电子布告板提出问题听取专家学者和用户各方面的建议。(3)了解商业机会和发展趋势:更多的公司通过Internet收集、调研和销售与商贸活动有关的信息。(4)远距离数据检索:查询各种商业性和专业数据库。(5)文件传输(FTP):从生产到销售各个环节的配合与联络:如设计人员通过网络将设计方案直接传输给生产厂家。(6)检索免费软件:目前在Internet的公共软件里,有许多免费软件,很多公司利用这些软件来缩短产品的开发时间。(7)研究和出版:出版商利用FTP进行文稿的传递,编辑和发行,以减少出版和时间和费用。 近几年,Internet规模迅速发展已经覆盖了包括我国在内的170多个国家,连接的网络7万多个,主机达500万台,终端用户近1亿,并且以每年15─20%的速度增长。 Internet在中国起步较晚。1986年,中国科学院等一些科研单位,通过国际长途电话拨号到欧洲一些国家,进行国际联机数据库信息检索,开始初步接触Internet。1990年,中科院高能所、北京计算机应用研究所、电子部华北计算所、石家庄54所等单位先后通过X.25网接入到欧洲一些国家,实现了中国用户与Internet之间的电子邮件通讯。1993年,中科院高能所实现了与美国斯坦福线性加速中心(SLAC)的国际数据专用信道的互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