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海洋真菌2492号中的甾体成分

南海海洋真菌2492号中的甾体成分
南海海洋真菌2492号中的甾体成分

 第21卷第6期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Vol.21No.2 2003年2月 Jour nal of Foshan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Jun.2003

文章编号:1008-0171(2003)02-0060-03

南海海洋真菌2492号中的甾体成分

朱 峰1,彭毓敏2,陈光英3,林永成3

(1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化学与化工系,广东佛山,528000;2.南海中医院药学部,广东佛山,528000;

3.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广东广州,510275)

摘要:对南海海洋真菌2492分离自香港红树林植物P hr amites a ustr a li,从其菌丝体的乙醇粗提物分离出3个甾体化合物:(22E,24R)-麦角甾-5,7,22-三烯-3B-醇;5A,8A-表二氧-(22E,24R)-麦角甾-6,22-二烯-3B-醇和(22E,24R)-24-甲基麦角甾-7,22-三烯-3B,5A,6A-三醇。它们的结构通过I R,F ABMS和NMR谱图得到确定。

关键词:海洋真菌;代谢产物;甾体化合物;结构

中图分类号:Q949.32 文献标识码:A

陆源天然产物一直以来是人类丰富的药物资源,但随着对陆地资源的深入开发,从中发现新的药物先导化合物已变得越来越困难,而传染性病菌对传统抗生素的抗药性正在迅速发展,因此人们逐渐把注意力转向海洋这个尚未开发的巨大天然资源宝库,特别是对从海洋微生物中找到新的特效药物寄予极大的希望[1]。本研究组在从海洋微生物筛选新药的过程中,已发现多种结构奇特而具有强生理活性的化合物[2~4]。本文研究了分离自香港红树林植物的海洋真菌2492的胞内代谢产物,从其菌丝体分离得到3个甾体化合物,通过解析IR,FABMS和NMR谱图推出它们分别为(22E,24R)-麦角甾-5,7,22-三烯-3B-醇(麦角甾醇,A),5A,8A-表二氧-(22E,24R)-麦角甾-6,22-二烯-3B-醇(过氧化麦角甾醇,B)和(22E,24R)-24-甲基麦角甾-7,22-三烯-3B,5A,6A-三醇(三羟基麦角甾醇,C)。

图1 甾体化合物的分子结构式

1 实验部分

1.1 仪器、试剂与菌种

INOV A-500核磁共振仪,VG ZAB-HS质谱仪,Bruker Vector22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北京X4型显微熔点仪(温度计未校正)。

收稿日期:2002-02-26

基金项目:国家863资助项目(2001AA62401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072058)

作者简介:朱 峰(1971-),男,江西上犹人,佛山科学技术学院讲师,博士,主要从事天然产物化学与超分子化学的研究;

林永成(1945-,男,广东肇庆人,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天然产物化学的研究。

葡萄糖CR ,蛋白胨BR ,酵母膏BR ,粗海盐(微生物养殖用),其他均为市售AR 试剂。海洋真菌2492从采自香港红树林植物Phr agmites austr ali 的样品中分离得到,其种属未定,为内源真菌。菌种由香港城市大学Vrijmoed 和Jones 教授提供。菌种分别保存在香港城市大学和广州中山大学。

1.2 菌种培养

培养基用葡萄糖5g ?L -1,蛋白胨1g ?L -1,酵母膏0.5g ?L -1,牛肉浸膏0.5g ?L -1

,天然海水50mL ?L -1,pH 7.0制成。120L 培养基分装500mL 三角瓶,每瓶装培养基200mL ,1.25×105Pa 灭菌15min,冷却后接种,在30℃静置培养45d 。

1.3 提取与分离

120L 发酵总物用纱布过滤,收集菌丝体,湿菌丝体用5L 乙醇充分提取(冷浸提取3次,回流提取3次),合并提取液回收乙醇后用等体积乙酸乙酯萃取6次,得粗提物约10g,反复硅胶柱层析,重结晶纯化得化合物A (50mg),B(3mg)和C(10mg)。

1.4 化合物的实验数据

化合物A,无色针晶,H mp 184~186℃,FABMS (m /z ):396[M+H ]+,377,157,119,91,69(base),55;1H NMR(CDCl 3)D :6.50(d,8.5Hz,1H),6.24(d,8.5Hz,1H),5.21(dd,15.5,8.0Hz,1H),5.14(dd ,15.5,8.0Hz ,1H ),3.97(m ,1H ),1.00(d ,6.5Hz ,3H ),0.91(d ,6.5Hz ,3H ),0.89(s ,3H ),0.84(s ,3H),0.82(dd,6H),未列出氢为不可分辨多重峰。

化合物B ,无色针晶,H mp 154~156℃,IR (KBr )v :3423,2956,2871,1655,1459,1369,1241,1057,1034,969,833,802,610cm -1;1H NMR (CDCl 3)D :5.57(d ,3.5Hz ,1H ),5.38(d ,3.5Hz ,1H ),

5.23(dd,15.5,7.5Hz,1H),5.17(dd,15.5,7.5Hz,1H ),3.63(m,1H ),2.47(dd,13.25,2.5Hz,1H),2.28(t,12.25Hz,1H),2.07~2.02(m),1.98~1.96(m),1.90~1.84(m),1.78~1.42(m),1.41~1.24(m ),1.04(d ,

6.0Hz ,3H ),0.95(s ,3H ),0.92(d ,

7.0Hz ,3H ),0.83(d ,7.0Hz ,6H ),0.63(s ,3H )。

化合物C,无色针晶,H mp 243~246℃,FABMS (m /z ):431[M +H]+,413[M-H 2O+H ]+,395,377,205;1H NMR(DMSO-d 6)D :5.23(dd,15.5,7.0H z,1H ),5.18(dd,15.5,8.0Hz,1H),5.07(m,1H ),4.48(d ,5.5Hz ,1H ),4.21(d ,5.5Hz ,1H ),3.75(m ,1H ),3.58(s ,1H ),3.36(m ,1H ),2.02~1.90(m),1.87~1.77(m),1.67~1.58(m),1.50~1.19(m),0.98(d,6.5Hz,3H ),0.90(s,3H),0.88(d,6.

0Hz ,3H ),0.80(d ,d ,6.5,7.0Hz ,6H ),0.53(s ,3H )。13C NMR (DMSO -d 6)D :139.6(s ),135.3(d ),

131.3(d),119.4(d),74.4(s),72.1(d),65.9(d),55.3(d),54.1(d),42.9(s),42.2(d),41.9(d),40.0(t),39.8(d),38.9(t),36.6(s),32.4(s,2C),31.1(t),27.6(t),22.5(t),21.3(t),20.9(q),19.7(q),19.4(q ),17.6(q ),17.2(q ),12.0(q )。2 结果与讨论

化合物C 的FABMS 给出分子离子峰431[M+H]+

,结合氢谱有46个质子和碳谱有28个碳推出分子式为C 28H 46O 3,计算不饱和度为6。

从氢谱可看出甾族化合物的特征:18-角甲基(D 0.53,s,3H)和19-角甲基(D 0.90,s,3H )的单峰信号,质子信号主要密集在D 2.02~1.19范围,可初步判断这是一个甾族化合物。氢谱中显示两组烯质子信号,其中一组侧链烯质子信号[D 5.23(dd,15.5,7.0Hz,1H),5.18(dd,15.5,8.0H z,1H )],另一组为甾环母体烯质子信号[D 5.07(m,1H)]。碳谱也可看到4个烯碳信号[D 139.6(s),135.3(d),131.3(d),119.4(d )]。因而确定化合物C 含有两个双键。

碳谱提示只存在3个连氧碳信号[D 74.4(s),72.1(d),65.9(d)],对应氢谱位移为D 3.75(m,1H)和3.36(m,1H)。由于碳谱不存在其他连氧信号,因而说明氢谱中D 4.48(d,5.5Hz,1H),4.21(d,5.5Hz ,1H )和3.58(s ,1H )处的信号为羟基质子信号。从FA BMS 谱可找到三个失水后的碎片强峰(413

[M-H 2O+H]+,395[M-2H 2O+H]+,377[M-3H 2O+H]+),进一步说明该化合物含有三个羟基。

氢谱中提示存在四个成双峰的侧链甲基质子信号D 0.98(d,6.5Hz,3H)、0.88(d,6.0Hz,3H)和61

第2期 朱 峰等:南海海洋真菌2492号中的甾体成分

62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第21卷

0.80(dd,6.5,7.0Hz,6H)。FABMS谱可找到碎片离子峰306[M-125+H]+,说明有式量为125的侧链。这是麦角甾醇的特征。

综合解析谱图推出该化合物为三羟基麦角甾醇,进一步通过与文献[5]波谱数据对比以及与标准物的NMR谱图对比,并与标准物进行T LC对照确定化合物C为(22E,24R)-24-甲基麦角甾-7,22-三烯-3B,5A,6A-三醇。

化合物A的FABMS给出分子离子峰为396[M+H]+,结合氢谱推出分子式为C28H44O,不饱和度为7。

氢谱给出甾族类化合物特征:18-角甲基(D0.84,s,3H)和19-角甲基(D0.89,s,3H)的单峰信号;四个成双峰的侧链甲基质子信号D1.00(d,6.5Hz,3H)、0.91(d,6.5Hz,3H)和0.82(d,6H);两组烯质子信号:一组侧链烯质子信号[D5.21(dd,15.5,8.0H z,1H),5.14(dd,15.5,8.0Hz,1H)],另一组为甾环母体共轭烯质子信号[D6.50(d,8.5Hz,1H),6.24(d,8.5Hz,1H)];1个连氧CH信号D3.97(m, 1H);其余质子信号主要密集在D2.00~1.00范围内。这是麦角甾醇的氢谱特征,结合其熔点为184~186℃,故可初步推断这是麦角甾醇。进一步通过与文献[6]波谱数据对比以及与标准物的1H NMR谱图对比,并与标准物进行T LC对照确定该化合物为(22E,24R)-麦角甾-5,7,22-三烯-3B-醇。

化合物B的氢谱与化合物A很相似,差别主要在于甾环母体烯质子信号移向高场D5.57(d,3.5 Hz,1H)和5.38(d,3.5Hz,1H),这说明化合物A中甾环母体共轭双键变成了化合物B中的单个双键。综合解析1H NMR和IR谱推断这是过氧化麦角甾醇。进一步通过与文献[6]波谱数据对比以及与标准物的1H NMR谱图对比,并与标准物进行T LC对照确定该化合物为5A,8A-表二氧-(22E,24R)-麦角甾-6,22-二烯-3B-醇。

参考文献:

[1] F AULKNER D J.Mar ine na tural pr oducts[J].Na t Pr od Rep,2001,(18):1.

[2] LI N Y C,SHAO Z Y,Jiang G C,et al.P enicillazine,a unique quinolone der ivative wit h4H-5,6-dihydr o-1,2-ox-

azine r ing syst em from the mar ine fungus P enicillium sp.(st rain#386)from the South China Sea[J].Tetr ahe-dr on,2000,56(49):9607.

[3] LI N Y C,WU X Y,F ENG S,et al.A novel N-cinnamoylcyclopeptide containing an allenic ether fr om the fungus

Xylar ia sp.(str ain#2508)fr om the South China Sea[J].Tetr ahedr on Lett,2001,(42):449.

[4] LI N,Y C,WU,X Y,F ENG S,et al.F ive unique compounds:Xyloketa ls fr om mangr ove fungus Xylaria sp.

fr om the South China Sea coast[J].J.Or g.Chem,2001,(66):6252.

[5] 王淮滨,杨国华,吴顺华,等.苦红菇化学成分的研究(Ⅱ)[J].中草药,1994,25(7):342.

[6] 马伟光,李兴从,王德祖,等.松橄榄中的麦角甾醇类过氧化物[J].云南植物研究,1994,16(2):196.

【责任编辑:邓军文】Studies on the ster oid components

isolated fr om mar ine fungus

No.2492from the South China Sea ZHU Feng1,PENG Yu-min2,CHEN Guang-ying3,LIN Yong-cheng3

(1.Depart ment of Chemistr y&Chemica l Engineer ing,F oshan Univer sity,F oshan528000,China;

2.Phar macy Depar tment of Nanhai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F oshan528000,China;

3.School of Chemist ry&Chemical Engineering,Zhongshan University,Guangzhou510275,China)

Abstr act:Marine fungus No.2492was isolated fr om the mangrove plant Phramites australi fr om the South China Sea.Three steroid compounds were isolated from the ethanol extr acts of the mycelium of this str ain.Their structures were elucidated by IR,FABMS and NMR spectr a.

Key wor ds:marine fungus;metabolites;steroid;structure.

真菌的生物学特性

木霉菌属于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粘孢菌类,是一类普遍存在的真菌。绿色木霉是木霉菌中具有重要经济意义的一种,目前在工业、农业和环境科学等方面有着广泛的用途。绿色木霉在自然界分布广泛,常腐生于木材、种子及植物残体上。绿色木霉能产生多种具有生物活性的酶系,如:纤维素酶、几丁质酶、木聚糖酶等。绿色木霉是所产纤维素酶活性最高的菌株之一,所产生的纤维素酶的降解作用,目前日益受到重视,国内外对这方面的研究也很多。同时,绿色木霉又是一种资源丰富的拮抗微生物,在植物病理生物防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的作用机制有以下几种:产生抗生素;重寄生作用,这是木霉菌作为拮抗菌最重要的机制;溶菌作用;竞争作用。 纤维单胞菌属拉丁学名[Cellulomonas (Bergey et al.,1923),Clark,1952] 在幼龄培养物中细胞为细长的不规则杆菌,0.5~0.6μm×2.0~5.0μm,直到稍弯,有的呈V字状排列,偶见分支但无丝状体。老培养物的杆通常变短,有少数球状细胞出现。革兰氏阳性,但易褪色。常以一根或少数鞭毛运动。不生孢,不抗酸。兼性厌氧,有的菌株在厌氧条件下可生长但很差。在蛋白胨-酵母膏琼脂上的菌落通常凸起,淡黄色。化能异养菌,可呼吸代谢也可发酵代谢。从葡萄糖和其他碳水化合物在好氧和厌氧条件下都产酸。接触酶阳性。能分解纤维素。还原硝酸盐到亚硝酸盐。最适生长温度30℃。广泛分布于土壤和腐败的蔬菜。 康宁木霉菌丝有隔膜,蔓延生长,广铺于固体培养基上,菌外观为浅绿,黄绿或绿色,反面无色,分生孢子.梗为菌丝的短侧枝,其上对生或互生分枝,分枝上又可继续分枝,形成2级,3级分枝,分枝末端即为瓶状梗.分生孢子由小梗相继生出面,靠黏液把它们聚成球形或近球形的孢子头,分生孢子卵形成椭圆形,壁光滑.单个孢子近无色,形成堆状为绿色,与此相似的还有绿色木霉! 此菌有很强的纤维素霉及纤维,二糖淀粉酶等,它能利于农副产品,如麦杆,木材,木屑等纤维素原料,使之转变为糖质原料 佛州侧耳子实体覆瓦状丛生。菌盖直径3~12cm,低温时白色,高温时带青蓝色转黄色至白色,初半球形,边缘完整,后平展成扇形或浅漏斗形,边缘不齐或有深刻。菌肉稍薄,白色。菌褶浅黄白色,干时变淡黄色,稍密集至稍稀疏,延生,常在菌柄上形成脉络状。菌柄侧生(有孢菌株),或偏心生至中央生(无孢菌株),细长,内实,白色,长3~7cm,粗1~2cm,基部有时有白色绒毛。孢子印白色;孢子近柱形,6~9μm×2.5~3μm。 黑曲霉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丛梗孢科,曲霉属真菌中的一个常见种。 分生孢子梗自基质中伸出,直径15~20pm,长约1~3mm,壁厚而光滑。顶部形成球形顶囊,其上全面覆盖一层梗基和一层小梗,小梗上长有成串褐黑色的球状分生孢子。孢子直径2.5~4.0μm。分生孢子头球状,直径700~800μm,褐黑色。菌落蔓延迅速,初为白色,后变成鲜黄色直至黑色厚绒状。背面无色或中央略带黄褐色。有时在新分离的菌株中能找到白色、圆形、直径约1mm的菌核。分生孢子头褐黑色放射状,分生孢子梗长短不一。顶囊球形,双层小梗。分生孢子褐色球形。 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粮食、植物性产品和土壤中。是重要的发酵工业菌种,可生产淀粉酶、酸性蛋白酶、纤维素酶、果胶酶、葡萄糖氧化酶、柠檬酸、葡糖酸和没食子酸等。有的菌株还可将羟基孕甾酮转化为雄烯。生长适温37℃,最低相对湿度为88%,能引致水分较高的粮食霉变和其他工业器材霉变。 侧孢霉是一种嗜热丝状真菌,具有分解纤维素的特性.固体PDA培养条件下进行形态观察表明,所采用的嗜热侧孢霉菌株,菌丝丛枝状、有隔,分生孢子浅褐色,顶生或侧生.利用ITS序列

常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有哪些

常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有哪些 来源:寻医问药网 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是当今世界各国广泛应用的一类药物,每天全世界约有3千万人使用,每年的处方量达5亿。40%使用者年龄超过40岁,由于非处方药的增加、人口老龄化,而且认识到不仅应用于类风湿关节炎、骨关节炎、其他类型的关节炎;还可治疗与关节炎有关的疾病,以及其他类型的疼痛,并且用于结肠癌、阿尔茨海默病的预防等,因此,非甾体类抗炎药的用量正在逐年增加。 非甾体类抗炎药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首选药物,这一大类抗炎药有百余种之多,我国目前上市的抗炎药物的种类和剂型也不少。有不同结构的药物:如水杨酸类的阿司匹林,吲哚类的消炎痛,苯乙酸类的双氯芬酸钠(扶他林)和丙酸类的布洛芬及芬必得等。有不同半衰期的药物:如短效的布洛芬,中效的萘普生,长效的炎痛喜康等。药物剂型有普通片剂、肠溶片、缓释剂、栓剂、凝胶剂、针剂等。现择其常用的几种介绍于下: (1) 阿司匹林(Asprin) 又称醋柳酸或乙酰水杨酸。水杨酸是1838年从柳木的树皮中提取出来的,1852年化学合成,1890年合成阿司匹林,至今已是百岁寿星。阿司匹林是一种和缓的抗炎、止痛剂。阿司匹林应用剂量,以能充分缓解症状而不引起中毒为宜。有规律地而不是零星地用药效果较好。多数成年人每日3~5克。老年病人一般对大剂量耐受性较差。症状控制后剂量减半。为减少对胃黏膜的刺激作用,可饭后服用,并在睡前或清晨与食物或抗酸剂同时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不能完全缓解胃炎问题,而且有不易吸收的缺点。 应用阿司匹林可能产生眩晕、恶心、呕吐、耳鸣、视力减退。据报道,70%病例大便隐血出现阳性,引起溃疡病;极少数可引起过敏反应,如哮喘、皮疹、血管神经水肿等。对肝、肾功能不全或溃疡病、凝血酶原缺乏症的病人,应慎用。 (2)贝诺酯为阿司匹林与对乙酰氨基酚的酯化物,可减少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具有抗炎、解热、镇痛的作用。本药疗效可靠、适应性强、毒性低,对胃肠道等不良反应少。每次0.5~1克,每日3次。 (3)吲哚美辛(消炎痛,lndometh~in) 消炎、退热、止痛作用较阿司匹林强。剂量每次25毫克,每日2—3次,饭后或餐中服用。少数每周可增加25毫克,直到获得满意效果或每日最大量150毫克。超过该剂量一般不增加药物效果,却能增加不良反应。 吲哚美辛禁用于孕妇、哺乳期妇女、帕金森病的病人;有精神病、癫痫史,以及对其过敏的病人、活动性或复发的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病人则相对禁忌;小儿慎用或忌用。副作用:主要出现胃肠道疾病和消化性溃疡、头痛及其他大脑功能障碍。胃肠道疾患包括消化不良、恶心、腹痛、隐匿性出血及消化性溃疡。头痛为时常感觉前额跳动性疼痛,尤以醒后最甚。其他报道的大脑症状有眩晕、头昏目眩、精神错乱、抑郁、昏昏欲睡、幻觉《抽搐和晕厥。还可有角膜后沉着、视力模糊、肝大、血液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骨髓抑制、粒细胞缺乏症、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敏反应(皮疹、哮喘)、听力障碍、水肿(以眼睑多见)、结节性红斑和脱发等。目前吲哚美辛有普通片剂、肠溶片、胶囊、缓释胶囊、栓剂、针剂6种。据我们观察、,在作用与副作用方面,栓剂优于片剂、胶囊,胶囊又优于片剂,针剂虽能肌内注射,起效较快,但毕竟不太方便,不能常用。 (4)氨糖美辛每片含盐酸氨基葡萄糖75毫克,吲哚美辛Z5毫克。氨基葡萄糖是一种海洋生物制剂,是硫酸软骨素的基本成分,能促进黏多糖的合成,提高关节滑液的黏性。本品能改善关节软骨的代谢,有利于关节软骨的修复,具有明显的消炎镇痛作用,且能缓解非甾体类抗炎药对蛋白多糖化合物合成的阻滞作用,从而降低消炎痛原有的毒副作用。每次1—2片,每日2—3次。肾功能不全及孕妇禁用,胃与十二指肠溃疡及小儿慎用。 (5)舒林酸(奇诺力,Sulindac) 在结构上是消炎痛一类吲哚乙酸的衍生物。它以前体—亚砜形式服用,然后在体内代谢为活性的硫化代谢产物和无活性的砜代谢产物。活性的代谢产物具有可逆的抑制环氧化酶的作用,减少致炎的前列腺素的合成。因为活性的硫化代谢产物在到达肾脏前已变为无活性的砜,或者在肾脏内被氧化酶转变为无活性代谢物,因此对肾脏影响较其他非甾体类抗炎药为小。另外,与其他非甾体类抗炎药不同:本品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很小,延长出血时间的作用也较阿司匹林为小。本晶对血压控制的影响,也较其他非甾体类抗炎药小。尤其适用于老年病人。每次200毫克,每日2次。

药用真菌金耳的rDNAITS序列分析与鉴别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N at Prod R es D ev 2007,19:2162220 文章编号:100126880(2007)022*******      收稿日期:2006206219 接受日期:20062082283通讯作者Tel:86221262232019;E 2mail:wiqn@bi o .ecnu .edu .cn 药用真菌金耳的r DNA I TS 序列分析与鉴别 刘春卉,瞿伟菁3 ,张 雯,焦 磊 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上海200062 摘 要:研究了两个居群的金耳Tre m ella aurantialba 以及近似品的r DNA I TS 区碱基全序列的特征及其差异,首次报道了金耳的I TS 和5.8Sr DNA 完整序列,序列总长度为467~468,长度变异较少。聚类分析表明两个居群金耳亲缘关系非常密切,金耳药材和近似品金黄银耳形成一个稳定的独立分支,近似品黄金银耳形成另一个分支。I TS 序列的差异为金耳的鉴别提供了可靠的分子标记,为金耳菌类药材基原入药建立了遗传基础。关键词:金耳;核糖体DNA;I TS 序列;居群;近似品;DNA 分子鉴别中图分类号:R28415 文献标识码:A D NA M olecul ar I den ti f i ca ti on of M ed i c i n a l M ushroo m Trem ella au ran tia lba Ba sed on I TS Sequences L I U Chun 2hui,QU W ei 2jing 3 ,Z HANG W en,J I A O Lei School of L ife Science,East China N or m al U niversity,Shanghai 200062,China Abstract:The r DNA I TS sequences fr om t w o populati ons in China were studied and three anal og s pecies were discussed t ogether .The whole sequences of r DNA I TS regi ons (including I TS 21,5.8S and I TS 22)of T re m ella aurantialba were re 2ported first ti m 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little difference in length bet w een the sequences was f ound and the length was 467bp and 468bp,res pectively .T re m ella aurantialba and T re m ella aurantia f or med a separate stable branch in the t opol 2ogy trees,while T re m ella m esenterica clustered on another clade .The relati onshi p bet w een t w o populati ons of Tre m ella aurantialba in Yunnan and Shanxi p r ovinces and Tre m ella aurantia is cl osely related,and they can rep lace each other as the sa me medicine according t o the r DNA I TS .The character of I TS sequences can be used f or p r oviding the molecular markers f or identifying Tre m ella aurantialba and exp l oring its genetic basis of fungal s ources . Key words:Tre m ella aurantialba ;r DNA;I TS sequence;populati on;anal og s pecies;DNA molecular identificati on 金耳来源于担子菌纲银耳科银耳属植物金耳 (Tre m ella aurantia lba )的金黄色脑状子实体,为珍稀濒危真菌,民间对其药用历史悠久,《本草纲目》和陶弘景《名医别录》有记载,《中国药用真菌》述其主 治肺热、痰多、感冒咳嗽、气喘、高血压等症[124] 。同属还有近似种金黄银耳T re m ella aurantia Sch w:Fr 、脑状银耳Tre m ella encephala Pers .、黄金银耳(与橙黄银耳同物异名)Tre m ella m esenterica Retz .:Fr .。现代药理研究发现金耳富含水溶性多糖,连续服用金耳子实体能化痰止咳并对四氧嘧啶所致糖尿病大鼠高血糖模型具有显著的降糖作用[5] ,金黄银耳子实体多糖也能明显降低正常小鼠及链脲霉素致高血 糖小鼠血糖和血浆胆固醇水平[6,7] ,黄金银耳子实 体有较强的平喘作用[8] ,其多糖也有降低大鼠高血 糖作用的报道[9] 。 由于金耳颜色和外形与几个近似种极为相似且易混淆,金耳种名一直被误定为Tre m ella m esenterica [10,11] ,原产中国的金耳药材主流资源直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才得以确认并正式定名T re m ella aurantial 2 ba Bandoni et Zang [12,13] 。鉴于同属的近似品种较多,依据单纯形态学方法和化学成分难以鉴别,同时近似种已有相似药理作用的报道,为防止品种源头混乱,保护种质资源,解析其它近似种的种质差异及可替代性,因此对金耳药材基源及其遗传基础进行准确界定,不仅有助于规范资源的生产和保存,也可丰富生药资源库和数据库的基础信息。通过检索Gen Bank 和E MBL 数据库,发现近似种金黄银耳Tre m ella aurantia 、脑状银耳Tre m ella encephala 、黄金银耳Tre m ella m esen terica 的r DNA I TS (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序列均已注册,而金耳Tre m ella aurantial 2

细胞壁成分测定

一、杏鲍菇(pleurotus eryngii) 冷藏保鲜技术及自溶机理研究 (巩晋龙2013福建农林大 学) 细胞壁物质成分(蛋白质、可溶性糖、几丁质、纤维素)的测定 (1) 细胞壁乙醇不容物(AIS)的制备:参照Ziva no vic S et al. 等[144]方法并做一些 修改:取混匀后的样品组织200 g于95%的乙醇溶液中浸提10 min,然后煮沸5 min,放置于室温下沉淀过夜,过滤,残渣用78%乙醇进行洗涤,过滤后60 C真空干燥过夜,置于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干样经粉碎后过筛,即得乙醇不容物(AIS)。 (2) 细胞壁物质成分的测定: 乙醇不容物(AIS)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测定参照考马斯亮蓝染色法[117],以标准牛血清蛋白溶液制作标准曲线。精确称取25 mgAIS,加蒸馏水,浸提10 min , 12000 x g离心 20 min,吸取1.0 mL 上清液于10 mL容量瓶并定容至刻度。吸取 1.0 mL 样品提取液, 放入具塞试管中,加入 5.0 mL考马斯亮蓝G-250溶液,充分混合,放置 2 min后在波长 595 nm处比色测定其吸光度,重复3次,计算可溶性蛋白质的含量。 乙醇不容物(AIS)中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采用苯酚-硫酸法[117]以标准蔗糖溶液制作标准曲线。精确称取25 mgAIS于20 mL具塞试管中,加入10 mL蒸馏水,薄膜封口,沸水中煮沸提取30 min,冷却、过滤,将残渣回收到试管中,加10 mL蒸馏水,重复沸水浴提 取10 min,过滤,洗涤,将滤液一并转入50 mL容量瓶并定容至刻度。吸取 1.0mL提取 液于具塞试管中,加入 1.0 mL蒸馏水,1.0 mL0.09 g/mL苯酚溶液,摇匀,再加入 5.0 mL 的浓硫酸,充分振荡后在室温下反应30 min,在波长485 nm 处比色测定其吸光度,重复 3次,计算可溶性糖的含量。 乙醇不容物(AIS)中几丁质的测定方法参照傅海舰等[145],以标准D-氨基葡萄糖盐酸盐溶液制作标准曲线。精确称取25 mg于25 mL容量瓶中,加入 5 mL 2 mol/L 盐酸溶液 溶胀,混匀后,冰水浴中加入15 mL浓硫酸,沸水中煮沸30 min,冷却至室温,去离子水 定容至刻度。吸取水解液 1 mL与10 mL容量瓶中,依次加入 1.0 mL 2%间苯二酚水溶液、 7.5 mL 75%浓硫酸溶液,混匀,沸水浴加热30 min,凉水冲至室温,定容,以空白作对照, 在500 nm处比色测定其吸光度,重复3次,计算几丁质含量。 乙醇不容物(AIS)中纤维素含量的测定方法参照宁正祥等[146]以标准葡萄糖溶液制作 标准曲线。精确称取0.5 gAIS与烧瓶内,加入120 mL2%盐酸溶液,回流煮沸 3 h,抽滤,用热水洗涤2~3次,抽干,再用乙醇和乙醚洗涤1次,低温烘干。用20 mL80%硫酸溶液 将其转移到锥形瓶内,摇匀,放置 2 h,加入300 mL蒸馏水,置于沸水浴中加热 5 h,冷 却,过滤至500 mL容量瓶并用蒸馏水定容至刻度。取0.5 mL样品提取液加入25 mL具 塞刻度试管中,加 1.5 mL蒸馏水、0.5 mL蒽酮-乙酸乙酯试剂和 5.0 mL浓硫酸,充分振 荡,沸水浴加热1 min ,冷却至室温,在630 nm 处比色测定其吸光度,重复3次,计 算纤维素含量。 二、主要食用菌采后品质劣变机理及调控技术研究(姜天甲2010浙大) 1细胞壁乙醇不溶物(alcohol-i nsoluble residue,AIR) 的提取 乙醇不溶物(AIS)的制备参照Zivanovicetal.(2000) 等的方法。细胞壁各组分抽提参照

药用真菌金耳的rDNAITS序列分析与鉴别_刘春卉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Na t Prod R es Dev 2007,19:216-220 文章编号:1001-6880(2007)02-0216-05 收稿日期:2006-06-19 接受日期:2006-08-28 *通讯作者Te:l 86-21-62232019;E-m ai:l w i qn@b i o https://www.360docs.net/doc/9e15157352.html, .cn 药用真菌金耳的r DNA I TS 序列分析与鉴别 刘春卉,瞿伟菁* ,张 雯,焦 磊 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上海200062 摘 要:研究了两个居群的金耳T re mell a aurantialba 以及近似品的rDNA I T S 区碱基全序列的特征及其差异,首次报道了金耳的ITS 和5.8Sr DNA 完整序列,序列总长度为467~468,长度变异较少。聚类分析表明两个居群金耳亲缘关系非常密切,金耳药材和近似品金黄银耳形成一个稳定的独立分支,近似品黄金银耳形成另一个分支。I T S 序列的差异为金耳的鉴别提供了可靠的分子标记,为金耳菌类药材基原入药建立了遗传基础。关键词:金耳;核糖体DNA;ITS 序列;居群;近似品;DNA 分子鉴别中图分类号:R 28415 文献标识码:A DNA M olecular Identification ofM edici nalM ushroo m Tre m ell a auranti alba Based on I TS Sequences LI U Chun-hu,i QU W e-i ji n g * ,Z HANG W en ,JI A O Lei School of L i fe Science ,East Ch i na N orm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062,China Abstract :The r DNA I T S sequences from t w o popu l a ti ons in Ch i na w ere stud ied and t hree analog species were discussed togethe r .The w ho le sequences o f r DNA I T S reg i ons (i nc l ud i ng I T S -1,5.8S and I T S -2)of T re m ella aurantialba w ere re -ported first ti m e .The resu lts showed that little difference i n length be t w een t he sequences w as f ound and the length w as 467bp and 468bp ,respec ti ve l y .T re m ella aurantialba and T re m ella auranti a for m ed a sepa ra te stable branch i n the t opo-l ogy trees ,wh ile T re m ella m esenterica c l ustered on another c l ade .The relati onsh i p bet ween t w o populations o f T re m ella aurantialba i n Y unnan and Shanx i prov i nces and T re m ella auranti a is c l osely related ,and they can rep l ace each othe r as the sa m e medic i ne acco rding to the rDNA I T S .T he character of I T S sequences can be used for prov idi ng t he mo lecu lar m arkers for i dentify i ng T re m ella aurantialba and explor i ng its gene ti c bas i s of f unga l sources . K ey word s :T re m ella aurantialba ;r DNA;I T S sequence ;population ;ana l og spec i es ;DNA m o l ecular i dentificati on 金耳来源于担子菌纲银耳科银耳属植物金耳(Tre m ella auran tialba )的金黄色脑状子实体,为珍稀 濒危真菌,民间对其药用历史悠久,5本草纲目6和陶弘景5名医别录6有记载,5中国药用真菌6述其主治肺热、痰多、感冒咳嗽、气喘、高血压等症[1-4] 。同属还有近似种金黄银耳Tre m ella aurantia Schw :Fr 、脑状银耳T re m ell a ence phal a Pers .、黄金银耳(与橙黄银耳同物异名)Tre m ella m esenterica Retz .:Fr .。现代药理研究发现金耳富含水溶性多糖,连续服用金耳子实体能化痰止咳并对四氧嘧啶所致糖尿病大鼠高血糖模型具有显著的降糖作用[5] ,金黄银耳子 实体多糖也能明显降低正常小鼠及链脲霉素致高血 糖小鼠血糖和血浆胆固醇水平 [6,7] ,黄金银耳子实 体有较强的平喘作用 [8] ,其多糖也有降低大鼠高血 糖作用的报道[9] 。 由于金耳颜色和外形与几个近似种极为相似且易混淆,金耳种名一直被误定为Tre m ella m esen terica [10,11] ,原产中国的金耳药材主流资源直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才得以确认并正式定名Tre m ella aurantial -ba B andoni et Zang [12,13] 。鉴于同属的近似品种较多,依据单纯形态学方法和化学成分难以鉴别,同时近似种已有相似药理作用的报道,为防止品种源头混乱,保护种质资源,解析其它近似种的种质差异及可替代性,因此对金耳药材基源及其遗传基础进行准确界定,不仅有助于规范资源的生产和保存,也可丰富生药资源库和数据库的基础信息。通过检索GenBank 和E MBL 数据库,发现近似种金黄银耳Tre m ella aurantia 、脑状银耳Tre m ella encephala 、黄金银耳Tre m ella m esenterica 的r DNA I TS (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序列均已注册,而金耳T re m ella aurantial -

南海红树林内生真菌GX—3代谢产物研究

南海红树林内生真菌GX—3代谢产物研究 摘要:采用反复硅胶柱色谱法、Sephadex LH-20凝胶色谱法等分离纯化南海红树林内生真菌GX-3的代谢产物,并通过理化常数测定和光谱分析鉴定其化学结构。结果表明,从南海红树林内生真菌GX-3的菌体中分离得到6个代谢产物。经波谱解析,分别为:环(苯丙-甘)二肽(1)、环(丙-亮)二肽(2)、Fusaric acid (3)、3,6-di-sec-butyl-1,4-dihydroxypiperazine-2,5-dione(4)、环(脯-亮)二肽(5)、环(甘-亮)二肽(6)。初步药理活性显示化合物1对口腔癌细胞KB、KBv200的抗肿瘤活性的LD50值分别为6.5和11.2 μmol/L。通过鉴定,所有化合物均系首次从南海红树林内生真菌GX-3中分离得到。 关键词:红树林;内生真菌;代谢产物 海洋微生物资源由于具有可持续开发性,其活性物质生产不受天然资源难再生的限制,能通过发酵进行胞外生产,与现代微生物技术相结合,较容易实现工业化生产,特别是其生产不对环境造成危害,符合当今绿色化学发展的方向。而多数报道均显示海洋真菌都与红树林有着紧密的联系[1,2],对红树林真菌生物活性物质的研究已成为海洋微生物资源开发利用,寻找天然药物先导化合物的重要途径。近十几年来,已有学者对中国南海红树林内生真菌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从中分离获得了一系列结构新颖、药理活性良好的海洋天然化合物[3-9]。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和试剂 美国Varian公司的INOV A-500NB超导核磁共振谱仪、INOV A-300NB核磁共振仪、VG ZAB-HS双聚焦质谱仪、Thermo DSQ电子轰击电离质谱仪和Thermo MAT95XP高分辨质谱仪;北京泰克仪器有限公司的X-4数字显示显微熔点测定仪。所用试剂均为广州化学试剂厂生产,化学纯,溶剂经重蒸后使用;柱层析硅胶为青岛海洋化工厂生产的200~300目硅胶,硅胶H,薄层硅胶GF254。 1.2 菌种培养 红树林内生真菌GX-3采自中国香港,经鉴定为拟茎点霉菌(Phomopsis sp.),保存于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发酵培养基为葡萄糖10 g/L、蛋白胨2 g/L、酵母膏1 g/L、粗海盐2 g/L、pH 7.0。500 mL三角瓶内装培养基200 mL,1.25×105 Pa 灭菌15 min后接种100 mL,在25 ℃静置培养30 d。分别收集发酵液和菌体。 1.3 提取与分离 100 mL发酵物过滤得菌体和发酵液,发酵液浓缩后用乙酸乙酯充分萃取,菌体用甲醇多次浸泡。提取浓缩物分别以体积比1∶2拌硅胶(200~300目)进

第9章+甾体类化合物

第九章 甾 体 皂 苷 (一)单选题 1.不符合甾体皂苷元结构特点的是( ) A. 含A、B、C、D、E和F六个环 B. E环和F环以螺缩酮形式连接 C. E环是呋喃环,F环是吡喃环 D. C10、C13、C17位侧链均为β-构型 E. 分子中常含羧基,又称酸性皂苷 2.不符合异螺旋甾烷结构特点的是( ) A. C10β-CH3 B. C13β-CH3 C. C14α-CH3 D. C20α-CH3 E. C25α-CH3 3.不符合皂苷通性的是( ) A. 大多为白色结晶 B. 味苦而辛辣 C. 对粘膜有刺激性 D. 振摇后能产生泡沫 E. 大多数有溶血作用 4.有关薯蓣皂苷叙述错误的是( ) A. 单糖链苷,三糖苷 B. 中性皂苷 C. 可溶于甲醇、乙醇、醋酸 D. 是工业合成甾体激素的重要原料 E. 与三氯醋酸试剂显红紫色,此反应不能用于纸色谱显色 5.检测α-去氧糖的试剂是( ) A. 醋酐-浓硫酸 B. 三氯化铁-浓硫酸 C. 三氯化锑 D. 间二硝基苯 6. 与Ⅰ型强心苷元直接连接的糖是( ) A.洋地黄糖 B. 洋地黄毒糖 C. 黄花夹竹桃糖 D. 波伊文糖

7. 用于检测甲型强心苷元的试剂是( ) A. 醋酐-浓硫酸 B. 三氯化铁-冰醋酸 C. 三氯化锑 D. 碱性苦味酸 8. 下列物质中C/D环为顺式稠和的是( ) A. 甾体皂苷 B. 三萜皂苷 C. 强心苷 D. 蜕皮激素 9. α-去氧糖常见于( ) A. 强心苷 B. 皂苷 C. 黄酮苷 D. 蒽醌苷 10. 地高辛是( ) A. 洋地黄毒苷 B. 羟基洋地黄毒苷 C. 异羟基洋地黄毒苷 D. 双羟基洋地黄毒苷 (二)配伍题 A. β-香树脂烷型 B. α-香树脂烷型 C. 羽扇豆醇型 D. 呋甾烷醇型 E. 异螺旋甾烷型 1.有30个C原子,E环为五元环的是( ) 2.有30个C原子,E环为六元环,C19、C20-CH3的是( ) 3.有30个C原子,E环为六元环,C20-偕碳二甲基的是( ) 4.有27个C原子,F环为含氧六元环的是( ) 5.有27个C原子,F环开裂成直链的是( ) A. 薯蓣皂苷元 B. 齐墩果酸 C. 二者均有 D. 二者均无 6.李-布氏反应最后呈蓝绿色的是( ) 7.与中性醋酸铅产生沉淀的是( )

药用真菌应用

药用真菌的应用 唐为芷 摘要:药用真菌是指能治疗疾病,具有药用价值的一类真菌,即对人体有保健作用,对疾病有预防,抑制或治疗价值的真菌。其中有一些种类不仅具有医疗保健作用,还可以食用,被称为药食兼用真菌,广义都称为药用真菌。 关键词:治疗疾病,医疗保健,真菌 它们在生长、发育的代谢活动中,能于菌丝体、菌核或子实体内产生酶、蛋白质、脂肪酸、氨基酸、肽类、多糖(见碳水化合物)、生物碱、甾醇、萜类、苷类以及维生素等具有药理活性或对人体疾病有抑制或治疗作用的物质,临床上或是直接利用菌丝体、菌核或子实体,或是利用从菌体中分离出来的有效物质。 1 药用真菌的分类 药用真菌按其功效可分成滋补强壮类:如冬虫夏草、银耳、灵芝等;利尿渗湿类:如猪苓、粟白发等;止血活血消炎祛痛类:如麦角、肉球菌、木耳、安络小皮伞、马勃、朱红栓菌;止咳化痰类:如金耳、竹黄;安神类:如茯苓;驱虫类:如雷丸;祛风湿类:如空柄假牛肝菌、大红菇;平肝息风类:如蝉花、变绿红菇;降血压类:如草菇;调节机体代谢类:如蜜环菌、香菇、鸡油菌等。 2.药用真菌在我国传统医药中的应用 早在2500年前,我们的祖先岁还未能解释一些真菌治病的机理,但已知道用神曲治疗消化不良,饮食停滞等疾病,用霉菌治疗疮等疾病。随着抗生素的发现,才弄清某些霉菌对疮作用的机制,使过去一些实践医疗经验升华到现代医学的理论水平。在传统的中医中药中,应用最多的还是一些大型真菌,如灵芝,茯苓,猪苓等。 东汉末年编制的《神农本草经》共记载中药365种,其中就有茯苓,猪苓,雷丸等10余种真菌药物。南北朝时期陶弘景编辑的《本草经集注》与《名医别录》,以及唐宋年间编著的本草中,除记载有茯苓,雷丸,木耳等外,还增添了马勃,蝉花,银耳等,对真菌药物的记载也更加明确。明代著名的医药学家李时珍编著的《本草纲目》,载药1892种,据不完全统计,其中有药用真菌40余种,如香菇,马勃,茯苓,猪苓,雷丸,木耳等,并将历代本草中记载的真菌药物归类,大部分收载于菜部卷中,说明李时珍已注意到有些药用真菌同时具有食用的价值,并根据其功效作用进行了较详细的描述。在清初汪昂的《本草备要》中,最早论述了冬虫夏草的药用价值。这些被历代要药物学家推崇的大型真菌,并不断发展,成为我国医药宝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3.药用真菌在医疗保健中的应用价值。 3.1 药用真菌药理作用 药用真菌及其代谢产物具有多种生理活性,国内外学者进行过很多研究,其主要药理作用有:

海洋真菌Cochliobolus lunatus中十四元大环内酯及其抗污损和杀菌作用

海洋真菌Cochliobolus lunatus中十四元大环内酯及其抗污损 和杀菌作用 珊瑚礁低等无脊椎动物在激烈的生存竞争中演化形成了独特的化学防御机制,这些生物产生的化学防御物质是寻找发现海洋防污剂、杀菌剂及杀虫剂等的重要资源。本研究组从中国南海珊瑚、海葵、海绵等低等无脊椎动物中发现了一系列具有抗污损、杀菌、杀虫、抑藻等活性的化合物。 然而受到资源限制,无法获得大量活性化合物。生态学研究发现,海洋无脊椎动物中的共附生微生物可能参与了宿主次级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 受此启发,本研究从海洋共附生真菌中筛选发现抗污损、杀菌活性化合物,为海洋天然防污剂、农业杀菌剂的研究开发提供基础资料。以2株海洋来源真菌Cochliobolus lunatus (M351)和C. lunatus (TA26-46)为研究对象,分离鉴定了14个十四元二羟基苯甲酸大环内酯(resorcylic acidlactones,简称RALs)化合物,其中新化合物7个,新天然产物1个,通过结构修饰获得30个衍生物。 对分离获得的化合物及其衍生物进行了抗污损、抗农业致病真菌等生物活性研究,获得抗污损活性化合物14个,初步探讨了构效关系;获得抗农业致病真菌活性化合物2个,并探讨了其杀菌作用机制。1.真菌C. lunatus (M351)中十四元大环内酯分离、鉴定及其抗污损活性本研究组前期从一种蕾二歧灯芯柳珊瑚Dichotella gemmacea中获得一系列具有显著抗污损活性的Briarane型二萜化合物,启示我们从柳珊瑚共附生真菌中筛选发现抗污损化合物。 本研究从柳珊瑚D. gemmacea中分离共附生真菌,在抗藤壶Balanidae Amphitrite幼虫附着活性指导下,选择一株真菌C. lunatus(M351)进行研究。对该菌进行发酵培养,综合运用各种分离手段和波谱学技术,分离鉴定了7个十

微生物学食药用真菌的研究进展

南开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学院考试卷 《微生物学》 主讲教师:李明春、吴卫辉 一、请同学们在下列(20)题目中任选一题,写成期末论文。 1. 病毒在生物技术中的应用(例如噬菌体展示技术,病毒载体等) 2. 近年来重大病毒引起的传染病的特征和病毒复制、致病机制(如埃博拉出血热、 中东呼吸综合征等) 3. CRISPR-Cas9技术综述(来源,机制,应用) 4. 细菌耐药遗传水平机制 5. 微生物遗传物质水平转移方式和机制 6. 微生物遗传学技术在工农业中的应用 7. 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和蛋白组学研究进展 8. 微生物在环境污染和保护中的作用 9. 人体肠道微生物分类、功能研究进展 10. 疫苗的作用机制和对人类健康的贡献 11. 微生物作为模式系统揭示生命过程的优势 12. 试述未来微生物学发展的趋势 13. 从细胞形态结构及一些重要结构的化学成分组成等方面分析细菌、古生菌及真 核微生物三者之间的进化关系 14. 微生物营养及代谢的多样性对微生物生存能力的影响 15. 极端微生物对生命起源和生命极限的启示 16. 你认为微生物学发展过程中做出重大贡献的微生物学家及其成就 17. 微生物学中的独特技术及对发展现代生物学的贡献 18. 食药用真菌的研究进展 19. 微生物在自然界碳元素地球化学循环中的作用及意义 20. 生物固氮的原理、意义及应用 二、论文写作要求 论文题目应为授课教师指定题目,论文要层次清晰、论点清楚、论据准确; 论文写作要理论联系实际,同学们应结合课堂讲授内容,广泛收集与论文有关资料,含有一定案例,参考一定文献资料。 三、论文写作格式要求: 论文题目要求为宋体三号字,加粗居中; 正文部分要求为宋体小四号字,标题加粗,行间距为1.5倍行距;

真菌营养体观察与酵母菌死活细胞鉴别(实验死)

实验四 真菌营养体观察与酵母菌死活细胞鉴别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对真菌个体形态结构的观察方法;初步认识真菌的形态特征,巩固课堂知识,增强感性认识。 2.掌握对酵母菌的形态结构及出芽生殖方式的观察方法,学习区分酵母菌死活细胞的实验方法;认识酵母菌的基本形态特征。 二、实验原理 1.真菌个体形态结构的观察 霉菌是由复杂的菌丝体组成。它分为基内菌丝、气生菌丝和繁殖菌丝,由繁殖菌丝产生孢子。霉菌的繁殖菌丝及孢子的形态特征是识别不同种类霉菌的重要依据。霉菌菌丝和孢子的宽度通常比细菌和放线菌粗得多(约为3~10微米),常是细菌菌体宽度的几倍至几十倍,因此,用低倍显微镜即可观察。 2.酵母菌的形态观察及死活细胞鉴别 ⑴形态观察: 酵母菌是不运动的单细胞真核微生物,通常比常见细胞大几倍甚至十几倍。因此用高倍镜观察即可。酵母细胞一般呈卵圆形。其繁殖方式比较复杂,无性繁殖主要是出芽生殖(仅裂殖酵母属是以分裂方式繁殖),有些酵母可形成假菌丝;有性繁殖通过接合形成子囊及子囊孢子。 ⑵死活细胞鉴定:美蓝是一种无毒性的染料,它的氧化型呈蓝色,还原型呈无色。用美蓝对酵母的活细胞进行染色时,由于细胞的新陈代谢作用,细胞内具有较强的还原能力,能使美蓝由蓝色的氧化型变为无色的还原型。因此,具有还原能力的酵母活细胞是无色的,而死细胞或代谢作用微弱的衰老细胞则成蓝色或淡蓝色。 三、实验步骤 1.霉菌个体形态结构的观察 ⑴霉菌直接制片观察法:在载玻片上加一滴乳酸石炭酸棉蓝染色液,用解剖针从霉菌菌落边缘处挑取少量已产孢子的霉菌菌丝;再放在载玻片上的染液中,用解剖针小心地将菌丝分散开。盖上盖玻片,置低倍镜下观察,必要时换高倍镜观察。挑菌和制片时要细心,尽可能保持霉菌自然生长状态;加盖玻片时勿压入气泡,以免影响观察。 2.酵母菌的形态观察及死活细胞鉴别:在载玻片中央滴加1滴0.1%美蓝染色液→无菌挑取一环酵母菌与美蓝染色液均匀→盖上盖玻片(制成水封片)→放置3分钟→高倍镜(×40)下观察酵母形态和出芽情况→30分钟后再观察 四、实验结果 1.绘图说明所观察的根霉菌、曲属菌、青霉属的形态特征图。 2.绘图说明所观察的酵母菌的形态特征图。 五、讨论分析 1.你主要根据哪些形态特征来区分毛霉菌和根霉菌在形态特征上的异同? 毛霉菌:营养体为无隔多核菌丝体,在营养菌丝上长出分枝或不分枝的孢囊 梗,顶端膨大形成孢子囊,有囊轴、囊领、无囊托,无匍匐枝、无假根,有性生殖 产生接合孢子,接合孢子外无附属丝。根霉菌:营养体为无隔多核的菌丝体,由 营养菌丝产生匍匐菌丝,以跳跃式蔓延生长,在匍匐丝交接处长出假根,上方长 出孢囊梗,顶端膨大成孢子囊,有囊轴,孢囊孢子,囊托,无囊领。 2.试比较曲霉属菌和青霉属菌无性结构的不同 曲霉属:在营养菌丝的足细胞上长出无隔的分生孢子梗,顶端膨大形成顶囊,在顶囊的表面上长出单层或双层小梗,在小梗顶端分化出串珠状的分生孢子。青霉菌:分生孢子梗从菌丝细胞长出,有隔有分枝,小梗有单轮或双轮生,双轮生中又分为对称和不对称。分生孢子梗的分枝和轮生组成了复杂的扫帚状分枝结构。在扫状枝上,最后一级分枝为产生串生链状分生孢子的小梗,呈瓶梗状,着生小梗的细胞叫梗茎,支持梗基的细胞叫副枝。分生孢子常为球形,椭圆形呈蓝绿色。 3.你主要根据哪些形态特征来区分酵母菌的形态特征?

甾体药物

甾体药物 体激素是一类稠合四环脂烃化合物,具有环戊烷并多氢菲母核。甾体激素类药物的化学结构由A、B、C和D四个环稠合的而成,A、B、C环为六元环,而D为五元环。理论上这四个环有多种稠合方式,但主要以两种方式存在,即5-α系和5-β系,5β-系为A/B环顺式稠合,而5α-系为A/B环反式稠合,这主要是有5-H的取向不同所成。 C H 3C H 3 C H 3 C H 3 5α-系的构象式5β-系的构象式但天然存在的甾体激素均为5-α系。其四个环都是反式稠合。C5、C8、C9、C10、C13、C14为手性碳原子。当环上取代基在环平面的上方时,用β-表示。在环平面的下方时,用α表示。当甾体母核平面平放在纸平面上时,虚线表示取代基在环的下方,为α取代;实线表示取代基在环的上方,为β取代。甾体A、B、C环一般以椅式构象存在,D环以半椅式构象存在。甾体药物按化学结构可将它们分为雌甾烷类、雄甾烷类及孕甾烷类化合物。若按其药理作用分类,可分为性激素及皮质激素; C H 3 C H 3C H 3 C H 3 C H 3C H 3 孕甾烷雄甾烷雌甾烷 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为: 雌性激素雌甾烷 雄性激素 性激素雄性激素雄甾烷 蛋白同化激素 甾体激素孕激素 糖代谢皮质激素孕甾烷 肾上腺皮质激素 盐代谢皮质激素 第一节雄性激素及同化激素 雄性激素是维持雄性生殖器的发育及促进第二性征发育的物质。雄性激素还具有蛋白同化活性,能促进蛋白质的合成,抑制蛋白质的代谢,使肌肉生长发达,骨骼粗壮。临床上雄性激素用于内源性激素分泌不足的补充疗法。而蛋白同化激素用以治疗病后虚弱和营养不良的病人。 1、雄性激素及同化激素 雄酮为从动物尿中提取得到,为第一个被发现具有雄性激素作用的物质,但效力太弱,

药用真菌学资料

药用真菌学(个人整理、仅供参考!) 药用真菌是指能治疗疾病、具有药用价值的一类真菌,即在菌丝体、子实体、菌核或孢子中能产生诸如氨基酸、蛋白质、维生素、多糖、苷类、生物碱、甾醇类、蒽醌类、黄酮类及抗生素等多种物质,对人体有保健作用,对疾病有预防、抑制或治疗作用的真菌。 药食兼用1.医治疾病2.美味佳肴 药用功能多样性 思考题 1.五界分类法: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和动物界。 2.真菌的特点:(1.具有完整的细胞核 2.细胞质中含线粒体,但无叶绿体,不进行光合作用,无根茎叶的分化 3.)主要存在有性和无性两种繁殖方式 4.营养方式为营养型,好氧 5.由多细胞连接成菌丝,许多菌丝交织在一起而组成菌丝体 3.药用真菌的概念 4.试述中国药用真菌的种类及其药用功能 5.子囊菌亚门分类的主要依据是子囊果的有无、子囊果的类型和子囊的特点、子囊孢子的形态特征。 药用真菌的形态分为菌丝体和子实体两部分。 菌丝体又称营养体(相当于叶)功能:分解基质,吸收营养和水分 子实体又称繁殖体(分化菌丝组成)功能:产生孢子,繁殖后代,供人们食用的部分 菌丝:孢子在适宜条件下萌发形成细管状的丝状体,每根细丝称菌丝 特点:多细胞,细胞呈管状、壁薄、透明;再生能力很强;对低温具有强烈的耐受力 菌丝分类 1.有无隔膜无隔菌丝有隔菌丝 2.生长空间不同基内菌丝气生菌丝(生长在培养基物表面空间) 3.发育阶段不同初生(每个细胞只含有一个细胞核的菌丝,又称单核菌丝,由孢子萌发 而来特点:菌丝非常纤细,染色体为单倍体,一般不能形成子实体) 次生(由两个初生菌丝体的单核细胞通过质配形成的双核菌丝发育形成的菌丝体,又称双核菌丝特点:粗壮、分支、生长速度快,能形成子实体; 在双核菌丝的顶端常发生锁状联合) 三生(次生菌丝在到达生理成熟或环境条件不良时,菌丝紧密扭结分化。 如菌核、菌索特点:组织化、有一定的排列和结构) 特殊菌丝组织体 菌丝束:又称菌绳,由大量平行菌丝排列在一起,由正常细胞发育而来的简单结构。 菌索:某些真菌的菌丝体集合在一起,形成具有更高级组织并是顶生生长的根状组织;由许多不分枝平行菌丝组成生长较正常菌丝快5-6倍。 两者是某些菌体出现集群现象而形成的特殊的运输结构。 菌核:某些真菌的菌丝密集成坚实的平行菌丝组织和纵横交错的菌丝组织,形成球状、块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