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终结_生活美学与文学理论

艺术终结_生活美学与文学理论
艺术终结_生活美学与文学理论

作为当代国际美学的最新的发展趋势,“生活美学”在国外学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笔者想结合在土耳其安卡拉召开的第17届国际美学大会的观感,来深描“生活美学”的最新发展,来重新阐发“艺术终结”论,并从“生活美学”的角度来重新审视文学——“生活美学”能否为当代文学理论提供新的理论基石?这次国际美学界最高规格的盛会,吸引了来自世界五大洲的四百多位学者,来自不同文化的美学之间也开始撞击出火花,“生活美学”就是其中相当耀眼的一朵。

1.为何要提出“生活美学”?

本次会议的主题就是“美学为文化间架起桥梁”,这顺应了当代美学和艺术发展的“文化间性转向”的历史大势。因而,笔者在本次大会上的英文发言也以《观念、身体与自然:艺术终结与中国的日常生活美学》(Concept,Body and Nature:The End of Art versus Chinese Aesthetics of Ever-ydaylife)作为题目,没想到引起了许多当代美学家的积极关注,在会场上下与他们之间的争论,我觉得记载下来还是非常有价值的。

在发言之前,令我深感欣慰的是,分析美学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约瑟夫?马戈利斯(Joseph

Margolis)、国际美学协会主席海因斯?佩茨沃德(Heinz Paetzold)、国际美学协会前主席阿诺德?伯林特(Arnold Berleant)、新实用主义美学的代表人物理查德?舒斯特曼(Richard Shusterman)、国际美学协会第一副主席柯提斯?卡特(Curtis L.Carter)、国际美学协会前主席佐佐木健一(Ken-ichi Sasaki)、俄罗斯著名美学家多果夫(Konstantin M.Dolgov)、当代哲学史家汤姆?罗克莫尔(Tom Rockmore)、日本美学协会代表小田部胤久(Mariko Otabe)等悉数到场,从而表现出对艺术终结、生活美学及其东方语境问题的关切。

我的发言的其中的一个核心,就是关于“艺术终结之后”美学的命运的。试想,假如艺术真的终结了自身,那么,将会出现什么样的状态呢?我认为,恐怕是“生活美学”会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美学必须回归生活来加以言说,才能真正获得其生命力。“生活美学”的出场,恰恰是由于过去的美学远离了生活。

随着——“生活审美化”与“艺术生活化”——这种当代“审美泛化”愈演愈烈,我们亟须回归“生活世界”来重构一种“活生生”的当代美学和艺术理论。“生活美学”认定“生活即生活”,当代艺术走向“艺术即经验”。这恰恰是由于,美学,作为一门“玄学”已经远离生活太久,审美往往被视为对

理论

[新世纪文艺学的前沿反思]

艺术终结:生活美学与文学理论

刘悦笛

6

生活的否定、拒绝乃至颠覆;艺术,本为一种“经验”业已孤离经验太远,艺术常常被看作是对经验的殊异、摆脱乃至超离。现在,则是回到生活和经验的时候了。(1)

在这些美学家当中,就可以看到对于“生活美学”的各种各样的态度。在当今的国际美学界,“分析美学”传统与“现象学美学”传统是占据主流的两种传统,后来又有“实用主义美学”传统介入其中。马戈利斯与卡特是分析传统当中的代表,前者是规范的分析美学家,由于分析美学聚焦于艺术而往往忽略了生活本身的意义,后者则是分析美学的研究者,他适度地承认了美学回归日常生活的价值。阿诺德?伯林特则受到了法国现象学的影响,他所倡导的“环境美学”(environmental aesthetics)实际上可以被看作是“日常生活美学”的分支,这是由于,正如另一位环境美学家艾伦?卡尔松(AllenCarlson)所言,从性质上讲,“环境美学”就是“日常生活的美学”。(2)伯林特也基本持类似的主张,他同样在一种更为宽泛的意义上理解环境,就是“拓展到广阔的环境里面,这些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城市环境和文化环境”。(3)显然,“环境美学”所言说的是环绕着人们的日常生活的环境。总之,分析传统是拒绝生活的,而环境美学则是“生活美学”当中的应有之义,而新实用主义美学则充当了“生活美学”的急先锋。

当然,我们所说的“生活美学”与欧美语境内的“生活美学”还有差异,它首先是建基于中国传统美学的根基之上的。追本溯源,中国本土的思想传统里面,历来就有“生活审美化”与“审美生活化”的传统。在中国古典文化看来,艺术与生活、美与生活、创造与欣赏、欣赏与批评,都是内在融通的,从而构成了一种没有隔膜的亲密关系。在一定意义上说,中国古典美学就是一种“活生生”的“生活美学”,浸渍在其中的人生就是一种“有情的人生”。从庄子的“美的哲思”再到明清的小说批评,那种生活见识与审美之思的融合,皆浸渍着中国传统原生的美学智慧。

如果从哲学源头上讲,这种回归生活来重思美学的思路,主要是受到了胡塞尔晚年的“生活世

界”观念的影响,其后的海德格尔的作为“存在真

理”的美学观、维特根斯坦的“生活形式”的美学

观、杜威的“作为经验的艺术”的美学观的影响更

是重要的。显而易见,胡塞尔和海德格尔属于现

象学传统,维特根斯坦属于分析传统,杜威则属于

实用主义传统,而且都是这些传统当中的奠基者,

其实“生活美学”的基础乃至一种更深层的“生活

哲学”。只不过,当代欧美美学所面临的历史境

遇,同当代中国美学所直面的问题并不相同,它要

力图摆脱的是占据主流的分析美学传统,特别还

要面对“艺术终结”之后的美学境遇。相形之下,

当代中国美学建构主要面对的仍是实践美学及其

后的问题,或者说是面临的还是“实践与生命的张

力”的现实语境,而且,主流艺术境遇亦与欧美形

成了历史性的错位。

2.“生活美学”中的生活是“民生”的

关于“生活美学”这个问题,新实用主义美学

的代表人物舒斯特曼也曾撰写过一本名为《活生

生的生活:艺术终结之后的选择》的专著。(4)有趣

的是,中译本在编辑的建议之下将书名翻译成《生

活即审美》,舒斯特曼本人告诉我他建议的中文书

名原为《生活艺术与审美经验》(Living Art and Aesthetic Experience),这竟然与我的基本想法不

谋而合。

在我与他的交流当中,他充分肯定了这种新

的想法,并认为这就是他从分析美学转向“新实用

主义”之后的核心想法。他还肯定了中国文化里

面的“阴”的一面(包括女性)给予他的启迪。我对

他说,“对于西方学者来说,西方是阳,东方是阴,

分析哲学是阳,生活美学是阴……我很高兴能看

到在您身上这种由阳到阴的哲学转向。”实际上,

他的美学思想显然得到了东方思想的“反哺”,“生

活美学”的思想资源里面,本土文化和思想对于世

界美学来说都是贡献巨大的。

当时,还有一位韩国岭南大学的教授要翻译

这本书,能读懂汉语的他看到我一篇论文中将“performing live”的翻译为“活生生的生活”,就来

刘悦笛?艺术终结:生活美学与文学理论

7

2008/7?文艺争鸣?理论

问到底翻译成“表演生活”还是“活生生的生活”。我的回答是,表演是中文里面有特定的涵义,如果叫表演生活就好像擎着面具一般去生活一样,还是应该注重生活的“活动的”、“行为的”、“述行的”、“活生生的”本然特质。尽管这种亲近于东方智慧的“生活美学”主张并没有得到许多西方学者的赞同,不过,目前无论是新实用主义美学、后现代美学还是所谓的“日常生活美学”,(5)都在往这条新路上前行,我相信自己的想法,也是朝着同一方向挺进的。

深谙分析传统的欧美美学家自然对生活美学采取了拒斥的态度,而且,就连不完全在这种传统内的美学家也对生活美学采取了怀疑的态度。在我发言之后,著名的环境美学家伯林特追上了我,追问我发言究竟是什么意思,其所包孕的理论尝试究竟是什么。当时我就继续向他做解释,可是当我说到“生活审美化”的时候,他立即提出自己的反驳意见,他明确地说:“我们一直在使生活审美化呀”!然而,仔细一琢磨,他的这种取向还是有“个人审美主义”之嫌疑。

为什么这样说那?在本次大会上,伯林特还进行了一场钢琴独奏音乐会。国内的许多人都不知道,作为美学家的伯林特同时还是一位钢琴演奏家,时常在各地进行演出,这种现象的确非常鲜见。当我和他说这种复合型“人才”并不多的时候,他竟毫不谦虚地说学者兼音乐家这在美国也是寥寥。当然,他对于音乐具有一种哲学的独特理解,在其演奏几十个音乐片断的时候,穿插着他对于标题和音乐关系的理论阐释。或许,当这位音乐家兼美学家在沉浸于音乐的时候,的确对他自己而言生活审美化是“一直”持续的。然而,对于大众来说呢,并非人人都是艺术家呀,或许生活美学是一种建基于大众生活而非少数精英文化基础上的新的美学。

所以说,我们所说的“生活美学”里面的生活,实际上是一种“民生的”生活,而不是个体化的超越的生活,或者回到本能的生命。

佩茨沃德曾在接待会上邀请我共进咖啡,并介绍与其一同进行“都市美学”研究的德国朋友给我。后来在共同看了一个悲惨的伊朗电影之后,我们在校园的室外餐厅喝茶直到深夜,共同探讨了许多问题。他对于艺术终结是基本持赞同态度的,但是对于生活美学的诉求却提出了异议:一个是这种思想内部深藏的“个人主义”他不同意,另一个则是他所指责的“缺乏生活的悲剧意识”。如此看来,他更多是从德意志的悠久哲学传统来看待这个问题的。

所谓“缺乏生活的悲剧意识”更多批判的是对于现实不关注,但“生活美学”恰恰是回归生活的、关注现实的。所谓“个人主义”的批判是适合于大多数后现代主义者(如提出“生存美学”的福柯)和新实用主义者的,但是,从我们的视角来看,“生活美学”的主体并不是“单个的人”,更不是“抽象的人”,而是现实的“人们”。康德意义上的美学已经不适应于这个时代了,它与20世纪80年代的“主体性”思想的提升是相匹配的,但是,而今需要重新堪定新美学的思想基础。比如,审美非功利原则在康德那里得以定型,但是审美真的是非功利的吗?“快感”与“美感”孰先孰后的问题,在康德那里是一个基本的前提,如果快感在先则不是审美,如果美感在先才是审美,这种逻辑前提是否就是一种假设而已。看来,康德美学原则在“生活美学”面前似乎缺乏了说服力。

总之,无论是“艺术终结”还是关于“生活美学”,在东西文化之间、在西方文化内部、在东方文化内部都有着不同的理解,关键不在于对错与否,而在于哪种艺术理论和美学更具有阐释力,更匹配于自己置身于的那种“自本生根”的文化和“与时谐行”的时代。

3.“艺术终结之后”会迎来生活的复兴

非常可惜的是,在1984年率先提出“艺术终结论”的当代哲学家、美学家和艺术批评家阿瑟?丹托(Arthur Danto)并没有与会,这位美国哲学和美学协会的前主席现居纽约,已成为当代欧美艺术批评界的炙手可热的人物,估计他忙于奔波于各个画展和艺术界之间,分身乏术。不过他是前几次国际美学大会的参与者,在一次重要发言里面还凸现出了东方美学的重要价值,当时著名日本

8

美学家今道有信先生还曾为此向他深鞠一躬。更可惜的是,本来要参与这次盛会的德国艺术史家汉斯?贝尔廷(Hans Belting)打算做主题发言,但却因故没来,这位更为严谨的艺术史研究者在1984年提出了“艺术史终结论”。与他的失之交臂真的令人惋惜,本来我想将自己的一本专著《艺术终结之后:艺术绵延的美学之思》送给他的,因为其中的第三章主要涉及到他的独特的观念及其他与法国艺术家埃尔维?菲舍尔的争辩(这位法国艺术家在1981年于蓬皮杜中心曾做了一个象征艺术史结束的行为艺术,并在1981年出版了相同主题的专著)。

我的发言主要想讲的意思是:在“全球化”的语境中,“艺术终结”不仅仅与宏观地与“历史的终结”间接相关,而且更微观地与发生在欧美的“现代性的终结”直接相关。从东方的视角,在欧美的现代性(时间性的)“之前”与(空间性)的“之外”,现代意义上的“艺术”问题并不存在。由此而论,艺术终结的问题并非一个“全球性”的问题。然而,在可见的未来,艺术最终还是要走向终结,一种“日常生活美学”由此得以产生出来。观念艺术、行为艺术和大地艺术分别代表了艺术走向终结的几条道路:艺术终结于观念,艺术回复到身体,艺术回归到自然。由此,“观念主义美学”(con-ceptualism aesthetics)、“身体美学”(somaesthe-tics)和“环境美学”并成为了这种趋势的理论表述。与此同时,这些崭新的美学观念又是同中国古典美学智慧“相通”的,观念艺术美学与禅宗思想、身体美学与儒家思想、环境美学与道家思想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既然中国古典美学在本质上就是一种活生生的“生活美学”,那么,由此就可以为反思全球范围内的“艺术终结”问题提供一个新的理论构架。

此前,在另外的会场,主要致力于康德与黑格尔研究的美国哲学史家汤姆?罗克莫尔也做了题为《品评艺术终结》的重要发言,得到了许多与会者的关注。他通过对从柏拉图到黑格尔的思想的考辩,认为要在“艺术与知识”的张力之间来考察艺术终结问题。特别有趣的是,他提出要关注艺术的开端和终结之间的平衡,至少有一种“感性艺

术”从未也不会终结,事实上它尚未开始。

在我的发言现场,我与汤姆?罗克莫尔还有

一番争论。他不仅对于全球化的理论有一番置疑

(佐佐木健一先生后来还问及我对于全球化的看法),而且对于艺术终结论还有一番“哲学化”的评

论。当然,他是按照逻辑推演的方式来解决艺术

问题的,但这还完全不够。我当时答辩到,艺术终

结问题决不只是一个哲学问题,如果丹托在1964

年没有看到安迪?沃霍尔的《布乐利盒子》展览,

如果他不是移居纽约感受到当代艺术的“潮起潮落”,我想他也难以提出艺术终结的问题。而且,

许多西方学者和艺术家都是在西方的语境内部来

看待艺术难题的,然而,假若我们超出西方的语

境,特别是从东方的视野出发来看待同一问题,我

们或许有更为有效的解决方案。后来,在邮局打

跨洋电话的时候又偶遇罗克莫尔的时候,他表示

同意我的看法,说的确“art is over”(艺术完结了)!

约瑟夫?马戈利斯在现场也对阿瑟?丹托的

思想嬗变进行了反思。他认为,丹托的思想其实

到了1997年出现了某种微妙的变化,也就是在《艺

术的终结之后:当代艺术与历史藩篱》这本书前

后,丹托似乎对于终结并没有采取以前的那种激

进的态度。显然,正如马戈利斯在自己的文章《艺

术的未终结的未来》所言:“没有人类的存在,就没

有艺术的终结。艺术的终结是开放的”,“艺术没

有终结,正如哲学和人类历史没有终结一样”。本

次大会的第一个主题发言就是马戈利斯所做的

《艺术的状态》,他力图重新审视审美的本质,他强

调这种对本质的探索在不同时代是持续变动的,

与此同时,他对于艺术的未来仍是充满信心的。

在为期四天的国际美学大会上,老朋友佩茨

沃德一见到我就揶揄地说“The end of art is com-ing”(艺术终结来了)!我的回应会根据语境说“bad end of art”(坏的艺术终结)或“good end of art”(好的艺术终结)。这种区分正是他的观点,

前者是指艺术的过度商业化,后者则是我所使用

的艺术终结的涵义。可以肯定的是,艺术最终是

要“终结”的,也许终结的这一天就是历史终结之

日。无论怎样,这种艺术逐渐趋于极限的路途当

刘悦笛?艺术终结:生活美学与文学理论

9

2008/7?文艺争鸣?理论

中,艺术与日常生活总是紧密相联的,这是由于,“当我们在观照艺术的时候,至少部分地是依据日常生活的美学;在我们在看待日常生活美学的时候,至少部分地是依据于艺术”。(6)从“好的终结”的角度来看,艺术“终结”在生活里,艺术将会消失在日常生活里,艺术势必终结在日常生活的基石之上,这正是20世纪后半叶当代艺术最重要的启示。

质言之,“生活美学”也许就是未来的主流美学。实际上,艺术回到生活母体本身,反而是向更广阔的生活世界的回归,以此可以来为中西文化和美学架设桥梁。

4.“艺术终结”的本意绝非“艺术之死”

目前,无论在汉语学界还是英语世界,都存在一个普遍的误解:“终结”就是“死亡”,“艺术终结”就等于“死亡”。实际上,这是天大的误解!

丹托自己早就做出了辩解,我想根据丹托的意思,给出一个非常恰当的比喻,来区分出“终结”(end)、“终止”(stop)和“死亡”(death)这个三个用语的基本涵义。这个比喻就是“百米赛跑”,参赛者在冲刺后,立即就会出现三种不同的情况:第一种情况,在跑完全程之后,参赛者在冲过终点的一霎那或者再跑几步,由于本来就常期患有的如心脏病之类的疾病突发而倒地而亡,这就是“死亡”。第二种情况,在跑完全程之后,参赛者就停止在终点“线”上,既不前进,也不后退,更没有倒地猝死,而是被强行按在那里动唤不得,这种状态就叫做“终止”。丹托特别将“终止之物”(something stopping)与“行将终结之物”(somethingtoan end)区分开来,并反复强调前者是被动状态,后者是主动状态。第三种情况,在跑完全程之后,参赛者还在由于惯性而小跑一段,直至最后停下,这才是“终结”。具体解析,参赛者在从起点到终点的百米线内的奔跑才是有意义的,而在冲百米线之后,无论再跑得多快(哪怕是打破世界记录),都是不算在有效成绩之内的。

如此说来,丹托的意思就是说:在过了他所划定的终线之后,亦即他所谓的“艺术终结之后”,艺

术无论再怎么绵延下去,也都失去了“历史的意义”,抑或超出了“历史的边界”(PaleofHistory),这也正是进入其所谓“后历史”(post-historical)阶段的真正意蕴。

然而,这种涵义的理解其实并不完全准确。德文中词形直接对应英文“终结”(end)词性对应的词,更多意指的是“终点”之类的意思。历史上“艺术终结”的首倡者老黑格尔,他在提出“艺术终结”那个终结原本的用语是“derAusgang”,这个词不仅仅包含了被译为英文之“end”所具有的基本涵义,而且还同时有“入口”、“出口”之类的内涵。“终结”并非仅仅指对终点之前一切的抛弃,而是指出在“扬弃”之后,步入“终点之后”的新旅程。如此说来,“终结”之所以被误解为“死亡”、“终止”等等,大概也有英文对德文的“误读”、中文又对德文和英文连起来加以“误读”的原因吧。

有充分证据标明,英美学界也曾由于英文翻译的原因将黑格尔的艺术终结误读为艺术死亡。今年2月16日,国际美学协会第一副主席柯提斯?卡特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做题为《黑格尔与丹托论艺术终结》(Hegel and Danto on the End of Art)的演讲,就特别提到了在英语学界对于黑格尔的解读,之所以将艺术终结误解为艺术死亡,这是同黑格尔著作的英文翻译是直接相关的。

当“文学终结”论在中国引起争论的时候,人们忘记了米勒所援引的其实只是20多年前丹托的旧论,而且,在哲学和美学的意义上,终结从来就不意味着死亡,许多对于文学被判死刑的长吁短叹更好似“空穴来风”!

5.生活在作为“生活形式”的文学之中

回到文学问题,许多论者都希望通过“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来改造文学理论,包括笔者参编的《文学理论基本问题》(6),都对此做出了相应的努力。然而,新的文学理论的建构,并不能吸纳表面化的形式做起,而是要从基础理论的改造开始,也许“生活美学”可以成为其中一种选择。

按照“生活美学”的看法,文学就是一种“生活形式”。这是由于,无论是文学创作还是文学欣

10

赏,我们都“生活”在文学之中。

在这里,“生活形式”(Leben Form)原本是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概念。如果追本溯源,“Leben Form”这个德文范畴,在维特根斯坦使用之前,德国哲学家斯勃朗格(F. E.Spranger)在1914年的《生活形式》和德国逻辑符号学家舒尔茨(H. Scholz)的《宗教哲学》那里就已经出现。我们援引这个独特的范畴,基本上是在维特根斯坦基本上使用的,“生活形式”通常被认定为是语言的“一般的语境”,也就是说,语言在这种语境的范围内才能存在,它常常被看作是“风格与习惯、经验与技能的综合体”;而另一方面,日常语言与现实生活是契合得如此紧密,以至于会得出“想象一种语言就意味着想象一种生活形式”这类结论。在这个意义上,文学艺术同语言类似,也属于生活形式。

在著名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的影响之下,已经形成了这样的定论:“艺术就是维特根斯坦意义上的一种生活形式”。(7)

按照维特根斯坦的意见,在我们追寻幸福的时候,这种终极诉求就要求我们“不能使世界顺从我的意”,而必须“与世界相互一致”。以文学作品为例,假如一件文学作品X,它既增加了我们对于这个世界的存在的如实的认识,在同样的程度上,也增加我们对于这个世界的接受;因而,还是在同样的程度上,它增加我们生活中“幸福的总和”。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就可以说——“X是美的”,并相应地对之做出了评价。这恰恰是由于,

“美是使人幸福的东西”。(8)

从文学与世界的关联来看,“作品的存在就意味着建立一个世界。”(9)实质上,文学作品本身就构筑了一个与人息息相关的“生活世界”。那么,这个由文学所揭示并创造的世界,究竟是如何建立的呢?

一方面,正是文学“作品的作用”(the working of theworking)建立了世界。这意味着,文学活动

让世界成其为“世界”,它使得我们所生活的世界

成为文学所能“再现”的东西,将世界原本的丰富

性和完整性揭示出来。另一方面,作品不仅揭示

了人及其生活世界存在,而且,还提供了“大地”(earth),提供了建立世界的空间,这也使得大地成

其为“大地”。这意味着,在文学艺术的“再现”过

程中,世界反过来成为了文学“再现”的对话性的

背景。由此可见,文学的“再现”并不只是文学呈

现世界的单向关系,生活世界也是对文学起着反

向作用的。对文学文本的理解,自然离不开对“生

活世界”的理解,没有了“生活世界”就谈不上对文

学的理解。

所以,当我们回归“生活世界”来重新审视文

学的时候,是否可能一方面超越以往对于文学的

“意识形态化”的理解,另一方面亦超越对于文学

的“纯审美化”的理解,从而走出一条新的道路

呢?

注释:

(1)刘悦笛:《生活美学与艺术经验:审美即生活,艺术即

经验》,南京出版社2007年版,第310页。

(2)Allen Carlson,The Aesthetics of Landscape,London: Belhaven Press,1991,Chapter1.

(3)Arnold Berleant,Environment and the Arts:perspec-

tives on environmental aesthetics,London:Ashgate Publishing Company,2002,p.2.

(4)Richard Shusterman,Performing Live:Aesthetic Alter-natives for the Ends of Art,New York: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000.

(5)Andrew Light and Jonathan M.Smith(eds.),The Aes-thetics of Everyday Life,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5.

(6)参见陶东风主编、王南副主编:《文学理论基本问题》,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

(7)Richard Wollheim,Art and Its Objects,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0,p.104.

(8)Ludwig Wittgenstein,Notebooks1914-1916,(2nd edi-tion)edited by G.H.von Wright and G.E.M.Anscombe,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Press,1984,p.162.

(9)Martin Heidegger,Poetry,Language,Thought,Harper&

Row Publishers,1975,p.44.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

刘悦笛?艺术终结:生活美学与文学理论

11

认识美(美学论文)

认识美 中心思想:美,无处不在,而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只要灵感一现,就能发现它,也许很平常、很自然、很普遍的事物,但就其作为存在来讲,就是美的。审美的人性化表明美使人成为人,人自身的劳动、活动本身就产生了美。在此,不是人规定了美,而是美规定了人,是人与美的相互生成。而作为审美来讲,研究美必然会到达一定境地,这同时又凸显出美的境界的另外一面——真善美,真、善作为美的另外两种表现形式,其最终目的就是美。人生活于世界上,一直以来都与自然、社会打交道,而人与自然、社会的交往实践中,本身就产生了美。并且在相处中,也体现了自然之美、社会之美及人自身的美。 关键词:人的主观能动性审美解放真善美人与自然和社会 美的存在极其普遍。美存在于自然、社会及人类活动中,关键在于只要灵感显现就会发现美。而美学在学术上是作为感性学来讲的,其对象就是感性认识的完善,也即美。因此,美学必然关联于人的感性、感官和感觉。作为感性学来讲,美学是关于美的科学,它研究美、美感和艺术,关于美学的理解,还包括美的理论和艺术理论等。 关于美学,古希腊是美学产生的摇篮,而这一时期的美学思想及其问题,对于美学的发展具有极其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古希腊对于美学的论述,主要是建立在哲学思考之上,代表人物有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每位先哲的观点,都对美学的发展起奠基性作用。前苏格拉底美学时期,美学可归结为宇宙论美学;而柏拉图把美的本质规定为理念,就是纯粹理念自身,是美的万物的根源,是万物的最高品质,他认为,真实的东西并不是具有真善美或者美的个别事物,而是真善美自身。他的理念高度理性化,并没有落于实际东西,从而形成抽象的形而上学。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与美学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著作《诗学》是诗意理性的科学,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美产生于大小及秩序;二,美产生于一定尺度,不能不及,也不能过。他将美的行为归结为秩序、匀称、明确,因而,美是由形式而体现的。他的观点使人的思维得到拓展,所以画家在美上就有了一席之地。 美,从哲学上分析主要与三条道路: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和实践唯物主义。我认为,人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唯心主义思想,即客观事物本身并不存在美,必须从主观角度出发才能发现美。由于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的精神世界才得以独立,精神世界是由物质世界衍生出来的,由此,人的精神文化建立在物质世界条件之上,所以灿烂的人类文明是客观世界的反映,并且由人制造出来的。而“实践唯物主义表明了一方面人与自然的关系,另一方面建表明人与社会的关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过程中,人创造了美。”1“必须承认,实践唯物主义道路突破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困境,唯美的本源找到了新的出路。但他们三者有一个共同之处:都试图在美之外给美找一个根源。这一根源成为了美的本质,但对于我们来说,真正的问题不在于指出美,而是美自身之后的某种本质,是显示出美作为美自身是如何生成出来的。”2 研究美学思想,必然牵扯到什么是人的问题。宽泛的讲,人就是动物,有血有肉、有欲望等;从严格讲,人却会思考,“人与动物根本界限在于理性,理性成为人的最高尺度,并成为人思考、言说和行动的准则。凭借理性,人规定自己并规定对象;将存在作为人与动物的界限,因为存在的人是活生生的人,不仅有血有肉,而且有生有死”3前者界限是古希腊到近代确立的界限,后者则是现代思想界限。 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美主要有七种用法:用于事物自身描述、美感、良好、完美、善良、艺术、审美而审美主要是以这七种方式展开的。审美应是非功利性的活动,审美本身唯一有 1《美学》,彭富春,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第62页 2《哲学美学导论》,彭富春,人民出版社,2005,第49-50页 3《美学》,彭富春,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第112页

日常生活中审美问题

日常生活中的审美问题 ――朱志荣教授在苏州大学的演讲 演讲者小传:朱志荣 1961年生,复旦大学中文系文学博士,现为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美学学会理事、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理事,从事美学、文艺学研究。主要论著有:《中国艺术哲学》、《康德美学思想研究》、《中国文学艺术论》、《古近代西方文艺理论》、《商代审美意识研究》、《中国审美理论》、《中西美学之间》等 美学在20世纪80年代曾经风行一时,当时一本美学著作一版常常能够销售到几万册,这在世界学术史上都是罕见的。后来市场经济时代到来,人们渐渐失去了对于纯学术的兴趣,更多人趋于务实。这一方面反映了人们多元的价值趋向和多元兴趣,是一个好的现象,另外一方面过于务实,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漠视美学也是偏颇的。到了新世纪,我们对于美学的研究,不但要继承前人的学理研究,而且要面对现实的问题 ,回答日常生活中的审美问题。 我的一位前辈师长几年前说过,美学不应该庸俗化,美学从来不是教人如何梳妆、打扮、抹口红的。我认为这种看法也对也不对。任何学术,不管多么艰深,都要落实到具体、纷繁复杂的现象。作为一门学科,美学当然不能只是停留在各种现象的浅层和表面,而必须上升到理论层次,但它同时也必须能够解释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具体、感性的现象。我的一位前辈师长几年前说过,美学不应该庸俗化,美学从来不是教人如何梳妆、打扮、抹口红的。我认为这种看法也对也不对。美学作为一门科学确实不能庸俗化,它是研究学理性问题的,不是一门指导人们如何获取感官享受的庸俗化科学。但是,美学的学理研究也必须面对现实的时尚,必须能够指导具体的审美活动,指导人们的梳妆、打扮、抹口红和日常生活中的审美欣赏。 美学的原理必须与审美现象相适应,必须能够解释日常生活中的审美现象。 对日常生活中的审美问题的关注是很重要的。日常生活中的审美现象虽

小学寒假作业教案资料

小学寒假作业

快乐春节魅力寒假—苓芝小学寒假作业 亲爱的同学们: 在忙碌中我们又结束了一个学期。盼望已久的寒假也悄然而至,老师希望你们在寒假中不止有欢乐,更要有意义!为此,学校为同学们准备了七大活动提升自己! 一、健康篇: 俗话说“冬练三九”,寒假是个锻炼身体的好时机。老师建议你们按时休息,不睡懒觉、不熬夜,每天坚持活动一小时,让家长拍下你矫健的身姿。另外,我们不但要迈得开腿,还要管的住嘴。希望同学们在家落实“三减活动”。老师希望开学见到你们时,每位同学都长高了,长壮了,但千万不要变成小胖墩哦。 健康作业: 1、每天坚持跳绳一分钟、球类项目运动,达到每天一小时。(要有照片为证哦)(一至六年级) 2、在家长协助下,制作一道健康菜!(三—六年级) 3、记录家庭一周食物、配料及盐、油、糖用量(填写用量记录表),并向家人提供一份健康饮食建议(别忘了把你的饮食建议拍下来与大家分享呦)。(四年级) 二、亲情篇: 春节是团圆的日子,是祝福的节日。在春节来临之际,每位同学通过当面、电话、网络等多种形式向亲朋好友送上祝福。并为父母做一、二两件力所能及的事。 亲情作业: 1、帮父母洗碗、打扫卫生、整理房间、包饺子、捶背、倒水及陪爸爸妈妈、爷爷奶奶 聊聊天等。(要用照片记录下来哦)(一至六年级) 2、“亲子家书”和亲人互相写一封家书,说说自己的心里话。照好照片,将家书带回 学校进行参评。(3-6年级) 三、传承篇: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在世界也有深远的影响,让我们开展以“传承”为主题展开活动吧。如:春节的由来、春节的对联、春节的食俗以及我们家族的历史、说家风、知家训、赛家宴等活动。传承我们的文明与精神。 传承作业: 1、将春节的由来编辑成语音视频与同学们在平台中分享或制作一份手抄报。 2、收集春节对联与食俗与同学们交流,并记录下来。 3、“我说我们的家风家训故事”征文、“赛家宴图片展示”。(其中赛家宴作品要求每幅图附200字以内的图片说明,写清图片题目、作者姓名、学校、班级等信息。)(三至六年级) 四、实践篇 俗话说“见多识广”,假期正是增长见识的大好时机。 请在家完成我们的实践作业吧! (一)热爱祖国作业 1、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请收集爷爷辈、爸爸辈、和同学们的照片,用以表达改革开放后人们的变化。变化可以体现在社区面貌、生活条件等方面如:服饰、家具、建筑、饮食等(1、2年级) 2、根据改革开放后家乡的变化与爸爸妈妈一起完成我们家乡的变化表格吧!(3—6年级) (二)田园乐园作业 1、请同学们利用假期时间对我们家乡农作物做一下调查,完成一份《家乡农作物调查报 告》吧!调查内容可以是家乡农作物的种类、种植时间、生长习性、作用、面积等方面!(五、六年级) (三)研学旅行作业: 1、通过我们走亲访友,出门旅行,将我们的所见所闻用我们的相机和文字记录下来吧!(1-6年级) (四)社会实践调研作业: 1、同学们热爱生活,关爱他人,反对邪教是我们应做的内容,请同学们利用寒假对我们周边社区做一下调研,完成一份《反邪教,爱生活》手抄报吧!手抄报内容可以是我们周边社区存在的邪教名称、以及邪教给家庭生活带来的影响等。(3-6年级) 五、环保篇 同学们在和家长一起融入自然、亲近自然的同时,还要关注环境、节约资源,探索变废为宝的奥秘,过一个欢乐有意义的寒假。同时要积极宣传环保知识,向亲朋好友宣传文明做法。 环保作业: 1、我为环保出分力,向家长宣传环保知识,劝阻不文明行为。(一至六年级) 2、制作《大手拉小手,共筑碧水蓝天》手抄报一份。(三至六年级) 3、用心做一件实用、创意、美观、环保的废旧物品再利用作品,变废为宝。(一至六年级) 六、读书篇

浙江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复习提纲(条目)

《生活与哲学》复习提纲(2018.10) 姓名: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 二、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一)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1.世界观、方法论的含义、关系 2.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 (二)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1.具体科学的分类、特点 2.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含义、内容 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一)唯物主义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基本观点 2.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合理性及不足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合理性及不足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性及意义(二)唯心主义 1.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 (1)主观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举例 (2)客观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举例 2.夸大感觉和夸大概念的后果p.13专家点评 3.哲学史上的“两个对子”和“两大阵营”p.14 4.“二元论”的错误性p.15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一、世界的物质性 (一)自然界的物质性 1.自然界物质性的原因 2.物质的含义、唯一特性、意义 3.哲学上的“物质”与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关系 (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人类社会物质性的原因 2.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p.30专家点评 3.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意识) 二、认识运动把握规律(一)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 1.运动的含义、基本形式、特点 2.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3.静止的含义 4.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5.诡辩论p.32 (二)运动是有规律的 1.规律的含义、特点(客观性、普遍性)、方法论要求 2.人能认识和利用规律 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 一、意识的本质 (一)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物质基础、产生前提) 2.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注意】从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二)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生理基础) 2.意识活动的实现方式p.36相关链接 (三)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1.意识反映的对象(源泉):客观存在 2.意识产生的途径:社会实践 3.意识的含义(起源、生理基础、内容、形式) 4.表达意识的概念p.37相关链接、专家点评 5.物质决定意识 二、意识的(能动)作用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认识层面) 1.意识活动的目的性、自觉选择性、主动创造性(含义、重要性) 2.每个人的认识是有限的,人类认识发展是无限的p.39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实践层面) 1.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原因) 2.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原因、表现) (3)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总的要求]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 [具体要求]2.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 3.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4.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反对错误观点)

论文论美学和人生

论审美与人生 【摘要】米兰?昆德拉说过,生命的时间不是重复循环的圆,而是飞速向前的一条直线。我们的人生以时间为度量衡,也是如直线般向前延伸。表面上,我们经历了种种曲折坎坷,人生似乎是一条曲线;本质上,一切的欢乐与不幸,得意与失落都将随时间匆匆流去,如直线飞速向后,永不复返。 哲人说,人生三重境界。一位作家将这三重境界用一般充满禅机的语句来说明: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关键词】人生,得意与失落,境界 Life with aesthetic theory [Abstracts] Milan kundera, say, of life is not to repeat the cycle time round, but the fast forward in a straight line. Our life in time weights and measures, such as straight line is a straight line. On the surface, we experienced the twists and turns of bumpy, life seems to be a curve; In essence, all the happiness and unhappiness, proud and loss will be in a hurry to flow over time, such as linear rapid back, never return. A wise man says, life three levels. A writer will the three levels of statements with general full of zen to illustrate: see mountain is mountain, see water is water; See mountain is not a mountain, see water not water; See mountain or mountain, see water or water. [Key words] Life, proud and lost, realm 1.审美的魅力 1.1 审美的理解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审美是事物对立与统一的极好证明。审美的对立显而易见,体现为他的个体性,审美的统一则通过客观因素对人们心理的作用表现,即在每个时代或阶段,人们所处的环境,或多或少会对人们的审美观造成影响。由于审美是一种主观的活动,因此很多人会认为,审美只是人的一种特殊的行为,在其他动物中不存在审美。其实不然,人们对动物是否存在审美这一行为的推测,很大程度上被人们的思维所左右,而并不是真正从动物的角度出发,因此难免存在偏差,也很难说审美仅为人类所特有。审美的范围极其广泛,包括建筑、音乐、舞蹈、服饰、陶艺、饮食、装饰、绘画等等。审美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走在路上,街边的风景需要我们去审美;坐在餐馆,各式菜肴需要我们去审美。当然这些都是浅层次上的审美现象,我们需要审美,研究审美,更应从高层次上进行探讨,即着重审人性之美。我们不断追问自己的心灵,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美是事物促进和谐发展的客观属性与功能激发出来的主观感受,是这种客观实际与主观感受的具体统一。人的审美追求,在于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与实现人的发展,在于促进和谐发展、

生活美学论文

理想,让生活更美好

摘要: 美应当源于生活,并在生活中得以呈现。而在我们的生活之中,美也的确是无处不在的。我们需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用理想构建的蓝图去丰富生活,给平淡的日常生活赋予美的意义。 关键词: 衣着搭配饮食文化居家生活言谈举止 正文: 这学期,我选修了“生活美学”这门课,经过这一个学期的学习,在老师悉心的讲授下收获颇丰:我学到了许多平时日常生活中重要的小常识,也渐渐注意到了许多平时经常忽略的小细节,相信这些对我今后的人生道路都会有很大的帮助。下面我就衣食住行四个方面来具体讲讲,毕业后的我将如何构建符合自身审美理想的日常生活。 1.首先是衣着搭配方面,我觉得服饰的搭配对于打造一个人的形象具有很大的作用。合适的穿着可以给别人良好的第一印象,它有极强的塑造力。学会恰到好处地运用搭配,不但可以修正、掩饰身材的不足,而且能强调突出你的优点。在日常的工作中,给人以踏实稳重的形象,在与朋友的交往中,给人以亲切又不失端庄的好感,这些都能为你的日常生活添色加彩,营造美的氛围。 就我个人的身材而言,不高、偏瘦。虽然身高较为娇小,但我相信,适当的穿衣打扮可以巧妙的掩饰我的身材缺陷,借助服装转移大

家的注意力,再通过培养自身的大方举止,照样能突出我应有的个性气质和风度。我想我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不要把头发全部扎起来,剪个蓬松的发型会使我看上去高一些; (2)不要穿横宽条的,或者使我看上去一截两段的衣服。应该选择竖窄条、色彩反差不很大的; (3)袜子、皮鞋和裤脚边的颜色最好要一样,以起到拉长身高的作用。 而我的优点是身材偏瘦,腰较细,所以我会选择收腰修身的衣服,以突出我的身材优势。 具体来讲,如果毕业后的我成功成为一名办公室白领,上班的时候我会穿合身的A形西装套裙,里面搭一件简单款的白色衬衫。脚上穿一双简约型的黑色高跟鞋,这样会使我看起来不失端庄,同时给人以专业能干的感觉,使整个人的气质得以体现。而平时的日常生活中,我喜欢简单休闲风的类型。一件简单款式的白色T恤搭上修身显瘦的蓝色牛仔裤,再穿上纯色的帆布鞋,无论是在逛街还是出游,我都会游刃有余,怡然自得。如果是去参加正式一些的聚会或是party,我则 会选择一件合身的亮色小礼裙,配上白色的小披肩,踩上优雅端庄的高跟鞋,戴上点缀的耳环项链,落落大方,不失高雅。 2.再来谈谈日常的饮食文化吧。饮食文化是指食物原料开发利用、食品制作和饮食消费过程中的技术、科学、艺术,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习俗、传统、思想和哲学,即由人们食生产和食生活的方式、过程、功能等结构组合而成的全部食事的总和。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一天的一日三餐对于我们的健康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养成一个良好的

2018年浙江 《生活与哲学》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练习-最新教育文档

2019年浙江《生活与哲学》第七课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选项能够体现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是( ) ①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②乌鸦叫丧,喜鹊叫喜③月晕而风,日晕而雨④杀鸡取卵,竭泽而渔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④ D. ③④ 1.【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①项讲的是“预”与“立”、“不预”与“废”之间的联系,故符合题意,可以入选;③项讲的是月晕与风、雨之间的联系,符合题意,可以入选;②④两项是一种主观臆造的联系,事实上并不存在,故不能入选,不能入选。因此,答案是A项。 2. 我国古代将秋分分为三候(一候为5天),“一候雷始收声;二候蛰虫坯户;三候水始涸”。这意味着秋分后阴气开始旺盛,所以不再打雷了;由于天气变冷,蛰居的小虫开始藏入穴中;由于天气干燥,水气蒸发快,一些沼泽及水洼处便干涸了。“三候”现象表明( ) A. 人为事物的联系具有客观性 B. 事物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C. 认识事物应基于人的主观需要 D.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联系的普遍性。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之间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三候”现象表明事物之间的联系具有普遍性;认识事物应从客观的实际出发,而不是从人的主观需要出发,C错误。答案为B 3.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此论述体现的哲理是 A. 联系是普遍的,事物都处在联系中 B. 联系是客观的,人无法建立新的联系 C. 联系是无条件的,任何两个事物都相互联系着 D. 联系是多样的,不同联系对事物存在和发展的作用相似 3.【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通过对名言、谚语、古文诗词等传统文化蕴含的哲理的理解,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体现了联系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都处于联系中,A适合题意;联系是客观的,但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建立新的联系,B错误;联系是普遍的,但联系是有条件的,C错误;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D是错误的。 4. 随着微博对社会的影响力日益增强,很多政府机构、官员入驻微博,政务微博成为政府发布信息、了

美学期末论文.

美与生活 --------自然之美 作者:李梦杰 1引言 现代哲学将美学定义为认识艺术,科学,设计和哲学中认知感觉的理论和哲学。一个客体的美学价值并不是简单的被定义为“美”和“丑”,而是去认识客体的类型和本质。现在,对美学的研究对象还有争论。 第一种意见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就是美本身。在持这种意见的人看来,美学要讨论的问题不是具体的美的事物,而是所有美的事物所共同具有的那个美本身,那个使一切美的事物之所以美的根本原因。 第二种意见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艺术,美学就是艺术的哲学。这个观点在西方美学史上得到了相当一批美学家的认同。 第三种意见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这种意见是随着19世纪心理学的兴起,主张用心理学的观点和方法来解释和研究一切审美现象,把审美心理和审美经验置于美学研究的中心。 总之,以上关于美学研究对象的各种意见虽都有其一定的道理,但亦有各自的缺陷,因而都难以取得学术界的公认。[1] 美学作为一门学科,应揭示和阐明审美现象,帮助人们了解美、美的欣赏和美的创造的一般特征和规律,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美学学科本身,并从而提高人的审美欣赏能力外,针对当今社会,它尤其还要提高人的精神,促使人生审美化,亦即海德格尔所说的“诗意地栖居”。 关于美学,它几乎是没有界限的,所有事物有其丑陋的一面,也有其美的一面,正如易经的道理所言,万事万物有其阴阳,正反。在大自然中,天地有时会发出它的怒吼,地震,台风,暴风雪,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是我们人类存在的基础,我们能从它那里得到食物,水和空气,但除了这些,还有自然对我们的心灵的美化,自然无处不在,它滋养着我们,带给了我们无尽的美,我在这篇文章中所论述的,便是自然的美。 关键词:美学;发现;自然 2材料与方法 本文于2016年在云南农业大学的图书馆,自习室,自主学习中心撰写,资料于图书馆,网络查找。各种研讨与自习室进行。 3正文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是为了快乐和幸福的生活。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美好的事物,它们一直都伴随在我身边。比如:明媚的阳光、绿色的草坪、清澈的流水

美学原理-《浅谈美与生活》

美学原理-《浅谈美与生活》

浅谈美与生活 为之哀叹和愤怒。那么,试问,在我们如今的生活中,美的事物真的那么少么?我们再不需要美的追求了么?关于美的研究,都是些空中楼阁,与实际的生活毫无关联了吗? 时间追溯到东汉时期,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美”字的意思是:“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由此可见,在我国古代,以羊大为美。且不论这个定义对美的本质的挖掘有多深,它至少证明了美的概念是源于生活的。然而这不等于美的意思就仅仅停留在功利性和功用性上,它应该包含有更高级更广泛的意思。另外,美在平常的概念中,有好处和优点的意思,有的人认为,它意味着不平常的好处和优点,但是是什么样的好处和优点却是概念模糊的。不过美的作用总应该是,对生活中的好与坏,善与恶,对与错等方面的认识,它应该是化解矛盾问题的原因,是引导和驱使人类走上正路的本来力量。 在现代美学上,所谓“美”,是审美价值的一种,只有在人们对审美对象产生一种特有的情感时,才作出“美”的原则。它肯定的是主体某种特殊的内心感受。但是美并非是单纯的抽象的理念,而应该是具体生动的形象和现象。审美就是观察美在客观现实世界的丰富表现。 美应当源于生活,并在生活中得以呈现。而在我们的生活之中,美也的确是无处不在的。 首先,来自于生生不息的自然界。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言:“构成自然美的。是那些使我们想起人的生活的东西。”很多自然物,被我们赋予了特定的象征意义,成为了人类情感的喻指,给人们带来了不同的审美愉悦。伴着清晨的阳光的一缕微风,洒遍满山的相思红叶,淌落叶片间的几滴晶莹的露珠,夕阳西下袅袅的炊烟,翱翔的鹰隼划破剌眼的雪光,宁静中等待背驰的骏马,树枝上啁啾的小鸟,澎湃而蔚蓝的海洋,澄明而温柔的天野,金黄而璀璨的麦浪,以及繁花胜雪的季节。可是,曾几何时,我们没有倚窗听过穿林打叶声?曾几何时,我们没有在雨疏风骤时,留得残荷听雨声? 其次,来自于那些深深打动过我们的艺术品。一支舞、一幅画、一首歌、一部小说、一部电影、一座雕塑。“千手观音”艺术做了最形象最生动的诠释。这些姑娘舞动的姿态展现了是中华古国深厚的情感,浓重的文化,纯美的艺术。

寒假作业布置方案

2014年寒假作业指导方案 1、指导思想: 引导学生度过一个愉快而有意义的寒假,全面提升学生的假期生活质量。拒做整天在家看电视、大吃大喝打游戏的小宅男小宅女。 假期作业达到学科协调适量、形式新颖开放、突出实践能力、课外发展特长的目的。要求各学科遵循各科教学特点,为学生科学设置作业。作业设置要体现实践性、综合性、探究性和开放性,注重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创新人格、创新能力的训练,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整合,努力提高假期作业的目的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2、组织作业布置: 在年级主任和教研组长的组织下同年级同科目共同商议内容形式。 3、与学生家长沟通: 给学生家长写一封信讲明作业要求,让家长与孩子共同完成寒假作业,起到监督和督促的作用。开学后学生须拿来有家长签字的寒假生活记录表。附:学生寒假生活记录表 4、作业组成: 作业布置分为两大块:常规作业和创新作业(动手作业、实践作业等) 5、作业布置原则: 作业布置尽量遵循少笔头、多实践的原则。 小学部尽量少布置书面作业,应适量布置些有趣味、有意义、富有新意的实践作业; 中学部可有适量精选的书面作业寒假期间可以与同龄人结伴共同学习,亦可有富有意义的实践作业、动手作业; 高中部必须有适量的书面作业,尽可能独立思考、独立完成,遇到难题亦可和同学商量、询问老师。 6、寒假作业检查 开学后教务部要进行寒假常规作业检查和最佳创意作业评选活动。

学校年级寒假学习指导 尊敬的家长: 您好! 濮阳建业国际学校年级在学校的正确领导、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和你们的支持下,顺利完成了一学期工作,在此谨向家长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希望在下学期工作中得到你们更多的支持和配合。 学期临近结束,寒假又将开始,为了帮助学生度过一个健康、文明、安全、有意义的寒假,现将主要学习要求安排如下: 一、几个需要注意的时间: 1、月日开始放寒假。 2、2月15日上午9:00-11:00,学生假期返校梳理假期作业完成情况。 3、2月日下午2点正,学生在各班教室报到。 4、2月—日,进行学生期初学习状态摸底。 二、各科寒假作业和要求: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政治: 历史: 地理: 演讲: 心理: 美术: 音乐: 棒球: 舞蹈: 体育: 等做业,各年级组可依据自己情况自行调整。 最后祝孩子们过一个健康、愉快、有意义的寒假,也恭祝所有的孩子和家长新的一年进步、如意! 学校年级组 2014年1月日

浅析色彩原理及生活中色彩美学应用

浅析色彩原理及色彩美学应用 一、色彩的形成原理与性质以及色彩心里 1.1色彩的形成原理与性质 我们活在一个充满色彩的世界里,每天都感受着色彩带给我们的动力。那么色彩是怎样形成的?物体白天的色彩要比晚上鲜艳,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色彩与光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通常将光源发出的光,光波的长短、强弱、比例性质不同,形成不同的色光,叫做光源色。因为只有在光的照射下物体才能呈现出色彩。因此我们所说的物体色也就是物体对光的吸收、反射、透射后的颜色。同一物体在不同光源下会呈现不同的色彩。当光源、反射光、射光未能显示出某种色彩倾向时,我们所看到的就是无彩色系。有彩色系是由于不同波长的光产生了不同的色彩倾向。将同样的物体放在两个不同颜色的空间里,会发现他们有不同的色彩倾向。这种物体由于在光的照射下受环境影响改变固有色而显现出一种与环境一致的颜色。 由此可见,色彩的形成是由光源色、物体色、环境色三部分组成。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看到一种颜色因为受光不同而显示出不同的特性,这是由于色彩的三个特性决定的。即色相、明度、纯度。 色相是色彩间彼此区分的最明显、最突出的特征。色彩的混合可以产生新色相。物体的色相是决定画面色调和情感的主要因素。 明度是指色彩的阴暗、深浅程度。在绘画中也称素描关系。一般来讲明度有两种含义:一是同一色相受光后,由于物体的强弱不同,产生了各种不同的明暗层次。二是指颜色本来的明度。明度具有较强的独立性与表现力。单色或无彩色画面主要是通过明度变化来表现的。它是色彩结构的关键。黑色、白色、灰色表现出的色彩明度最为纯粹。 纯度是指色彩鲜艳或灰浊的程度。色彩的明度改变会影响其纯度的变化,但是色彩纯度变化时该色彩的明度却不一定随纯度的变化而变化。 把色彩的色相和明度二者合并起来的状态就是色调。色调传达给人的总体感受并不是单一的,大致有四种分类。如,从色相方面来看,有红色调,绿色调等,从色彩的冷暖方面来看,有冷色调和暖色调,从色彩的明度来看有高明度色调和低明度色调,从色彩纯度来看有纯色调和灰色调。 色彩是通过眼、脑和我们的生活经验所产生的一种对光的视觉效应,也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感知。所谓“五光十色”、“五颜六色” 都显示出在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色彩,色彩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人类总是生活在色彩之中。色彩作为用色彩色彩来说话或传递信息的一种符号,人们会按照自己思维方式和尺度来加以描绘,在房间里面设计中,由于民族、风俗习惯、生活环境等不同,即使对同一种色彩,在联想心理、价值观念以及在色彩中的运用都存在着很大的不同。 1.2色彩心里 色彩离不开人的心理因素。色彩通过人的眼睛到大脑,使人对产生对色彩的联想、感觉及其象征。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环境不同,对于同一种色彩来说其感受也不同。 1.色彩联想 具体联想:由看到的色彩想到具体的事物。如看到红色,我们马上会想到血

布置寒假作业的意义

篇一:寒假作业怎样布置 寒假作业怎样布置 寒假作业布置首先要考虑到这是假期,是学生以休息为主的时间,成人尚且享受假期,孩子们就更需要,同时享受假期也是他们的法定权利。其次,要考虑到孩子们的兴趣。孩子们喜欢动手实践,喜欢旅游,喜欢游戏,喜欢看电影电视,就鼓励他们多参加这些健康有益的活动。再次,根据寒假自由时间较充裕、生活领域较广阔的特点,引导学生试啃文学名著、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参与社区活动。因此,假期作业布置要遵照国家法律,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坚持大教育观,针对假期特点,结合本地条件,实施素质教育,算算学生的时间帐,班主任统一调控各科教师作业布置总量,避免学生重复机械繁重作业,讲求做作业的效率。 以往,很多老师的做法就是给孩子们留一大堆的作业,如需几篇的日记、几篇的作文、几道的数学题??。试想一下,孩子们背负着一大堆的作业的重任,这样的假期算是有意义的吗?孩子们会过得快乐吗?倘若,能够把作业布置得“有意义”的话,这样既可以让孩子们的寒假过得“有意义”,还能把作业完成地“有意义”。在我的理解,作业的布置方式并不是单一的,可以先让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给自己定个寒假计划,就拿数学来说:对于优等生来说简单基础的计算或是应用题,并不能满足于他们,因此,可请这一部分的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在生活中找数学,提数学问题,编写数学日记,让学生积累一定的生活经验,提高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的能力;对于学困生而言,他们的基础知识薄弱,重点是放在补缺补漏上,应 有针对性地给他们布置基础性的作业。让孩子们在过假期的同时,并不是为了完成作业而做作业,而应该是让他们在假期里轻松地完成“有意义”的作业。 寒假作业的布置,在考虑年级特点的前提下,是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自由自主。 在孩子自由的时间和空间里,自由地完成自己设计的作业、做自己想做的事。老师尝试让孩子自己独立思考、独立设计“自己的作业”——自己喜欢读的书,由于学习紧张没有读,现在可以安安心心、安安静静地阅读;自己喜欢做的实验(观察、制作、家务劳动、社会实践等),由于学校没有条件,现在可以从从容容地实验、实践;自己喜欢的调查,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进行,现在可以大大方方调查、采访??你做一个简要的计划,然后按照计划实施,最后写一份总结报告——读书,则读书笔记;实验,则实验报告(小论文、小制作);调查,则调查报告,等等。 老师可以让孩子“写”一本“书”。我曾经在寒假,用白纸装订成一本本空白的“书”,在封面写上“你的书老师一定喜欢!”“你的书一定会给老师带来惊喜!”“期待着阅读你写的书!”等激励性语言,然后发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设计封面、取书名、排目录、写(编)内容、插图装帧,等等。嘿,一个寒假过去了,交上来的几本“书”,还真像模像样,图文并茂、“文质兼美”呢!如张晨旭同学的书名为《作文百花乐园》,共23页,分为“写人篇”、“记事篇”、“写景篇” 和“自由童诗”,每“篇”下面是一篇“写作指导”,然后是若干篇习作,每篇文章都有图有文,极为考究,真是一本书。 刚刚读到这样的文字,“孩子需要自己进行思考,塑造自己。只有给了孩子适当自由的时间,孩子才能拥有更大

2020版浙江政治选考高分突破专题复习(训练)必修四 生活与哲学 第21讲 求索真理的历程 Word版含解析

第21讲求索真理的历程 一、判断题(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填T,错误的填F) 1、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 ) 解析: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答案: F 2、科学理论可以充当检验认识的标准。( ) 解析:检验认识的标准只能是一个,就是实践。 答案: F 3、认识世界比改造世界更重要。( ) 解析:改造世界是认识世界的目的。 答案: F 4、真理和谬误可以转化,二者并没有严格的界限。( ) 解析:真理和谬误可以转化,但是二者有严格的界限区分。 答案: F 5、认识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 ) 解析:认识过程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 答案: F 二、选择题 6、曾几何时,由于技术所限,人类眼中的海洋只是邻近的一方水域;随着造船技术的提高和海上罗盘的使用,人类进入地理大发现时代,视野投向更广阔的海域;而今,借助载人深潜器、大洋钻探船等高新技术设备,深海世界的神秘面纱逐步被揭开。这表明( ) ①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实践的特点以及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等知识。不同时期,受技术水平的制约,不同时代的人们对海洋的认识是不同的,这体现了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深海世界的神秘面纱逐步被揭开,体现了人们对海洋的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①②符合题意,选A项。③④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答案: A 7、埃博拉病毒起病迅急,对人类危害大。但研究发现,该病毒煮沸5分钟、日常消毒剂或阳光都能消灭它。这表明( ) ①科学实验活动是获得正确认识的基础②事物之间的联系是以具体条件为基本前提的③物质世界总会存在人们无法认知的领域与现象 ④辩证否定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材料中的“研究”属于科学实验活动,通过研究获得认识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①符合题意;材料中“该病毒煮沸5分钟、日常消毒剂或阳光都能消灭它”说明联系是有条件的,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②符合题意;物质世界是客观的,人的意识具有主动创造性,能能动地认识世界,③是错误的;④说法正确但不符合材料主旨。答案: A 8、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印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行动方案》,强调推进核心价值观建设要着眼践行、立足行动。这是因为(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活动具有能动性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答案: C 9、法国人塞尔日·阿罗什和美国人戴维·维因兰德因各自独立研究粒子控制,改变了量子物理学理论只存在于“思维实验”中的现状,并首

美学与艺术论文

《美学与艺术文化》 期末论文 题目:诗歌作品的审美分析—— 以《春江花月夜》为例姓名:叶炜杰 学号:201230740224 学院:信息学院 班级:1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班

摘要: 唐代的诗歌绚烂璀璨,《春江花月夜》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张若虚的诗人借对春、江、花、月、夜这人生最动人的五种良辰美景的描绘,尽情赞美了大自然,构成了境界非凡的奇丽景色。“‘春江花月夜’五个字,各各照顾有情。诗真绝诗,才真绝才也”。 “月”是诗中生命的纽带,全诗以“月”为主体,14个“月”字统摄全诗。在结构上月经历了升起、高照、西斜、落下的过程。在月的笼罩下,月与江水、沙滩、夜空、原野、花林、飞霜、扁舟子、恩妇、高楼、镜台、鸿雁、鱼龙等组成了不同的画面及场景,宛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 关键词:诗歌;月;花;江;诗人;相得益彰 一、该诗在创作上有三个重要特点: 1、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春江花月夜》以春江潮水和月夜做为开始,作者就“江”、“月”即景抒情。将“春江花月夜”组合成一个优美完整的画面,继而又引出对花林美妙景色的描绘:“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犹如一股清爽之风扑面而来,刹那间便感觉到那种清爽美的存在。“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在这种淡静如水的环境中,灵魂仿佛被净化,使人有一种超凡脱俗的圣洁心情。 2、含蓄表述,意蕴悠长。 “浅浅说去,节节相生,使人伤感,未免有情,自不能读,读不能厌”。面对象征着团圆的明月。诗的后半部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游子和思妇的离恨闺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种过渡非常的自然,没有丝毫的牵强附会之状,情和景高度完美的结合在一起。这种意蕴是非常深远的。浓浓的离别相思之情在澄澈空明的孤月中,化为淡淡的哀愁。这种离愁别绪始终透露出一种空蒙、迷惘、柔和的感情色彩,营造了梦幻般的意境。然后,作者推出游子、思妇“相望不相闻”的情思哀愁。“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春江花月夜》的高明之处还在于,它并没有直接书写游子思妇的感情,而是通过一系列的景色表述,而后很自然的过渡到的。以景喻人,以景衬托自己的心情。把自己的那一份悠长的相思之情寄托于明月和春潮。 3、语言清晰,结构严谨。 《春江花月夜》全诗语言清晰,对仗工整,韵律婉转,浓淡相宜。共三十六句,四句换一韵,共换九韵。全诗随着韵脚的转换变化,平仄的交错运用,一唱三叹,前呼后应,既回环反复,又层出不穷,有强烈的节奏感;又由于顶针句式的灵活使用,使语言清新流畅,琅琅上口。 全诗结构严谨,层次分明,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云、扁舟、高楼、镜台、

小学:四年级数学寒假作业布置寒假生活指导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教材 数学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教学相关 / 寒假作业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四年级数学寒假作业布置寒假生活指导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数学的内容,让学生可以提升判断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直觉判断等能力,本教学相关资料适用于小学四年级数学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班级姓名学号签名 一. 计算 1、直接写得数 40×25= 64÷8×5= 28+169+72= 32×3÷32×3= 800÷40= 125×8= 60+840÷70= 3×( 36+54 )= 3000÷60-3000÷75= 100-48+152= 2、用递等式计算 5000-666÷37×34 29×45-45×17 (73+54)×(72÷9) 20×[250+(265-225) ] 928-28×(73-46) 7800÷[300+5×( 66+134 )] 二、填空 1、我们把每小时(每分、每天等)完成的工作量叫做()。

2、工作量=( )×( ) 工作效率=( )÷( ) 3、工厂一天组装20台机器,34天组装680台。 表示工作量的数是( ),20台表示( ),34天表示( )。 4、在一个算式里,如果既有圆括号,又有方括号,要先算( )里的,再算( )里的。 5、把“45-15=30 30÷3=10 6×10=60”合并成综合算式: 6、65×(207-87÷29)用文字描述为: 三.选择,把正确答案的编号填入( )。4% 1.与 36×25结果相等的算式是( ) A、(4×25) ×(9×25) B、(9+4)×25 C、(4×25) +(9×25) D、(4×25) ×9 2. [1188-5×( 66+134 )] ÷94的运算顺序是( ) A、加→减→乘→除 B、加→乘→减→除 C、乘→加→减→除 D、乘→除→加→减 四.根据树状算图列出综合算式并解答。5% 五、用下列各组中的四张牌算“24”,你行吗?请列出综合算式并计算。 10% 4、3、6、8 10、4、2、8

审美与人生论文

什么是审美?审美需要哪些条件?审美对人生有何意义? 浅论审美与人生 【摘要】在人们物质生活极大提升的今天,人们更加渴求对生活与大自然的审美去感悟人生的美好,拂去心里或看到的丑陋。本文正是通过对审美的概念分析,如何对事物进行审美和发现美的所在, 以及审美对于人生的意义所在,去使人更加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创造并体验审美的快乐。 [ 关键词] 审美人生美的事物 审美的概念 1.审美的理解 1.1主体是审美活动的人 审美是一种主观的活动,审美只是人的一种特殊的行为,在其他动物中不存在审美,同时只有处在审美的活动中的人,才称得上是“审美人”。 只有一个人对自己喜欢或是感觉到美的事物进行精神和心理的洗礼,让美的事物陶冶自己的情趣,得到灵魂的更上一层,倘若一个对自己不喜欢的事物而无动于衷的人,是怎么也不会发现这个事物的美,也很难进入到审美的状态的。比如,一朵盛开的鲜花,在不同的人眼里,是有着不同的感观,一个喜欢它的人,会有一种心旷神怡的美妙感受;然而一个不喜欢它的人,甚至会觉得这朵花,影响到他美好心情。 1.2客体是一切美的事物 1.21美的概念 美是纯朴的,是一切的真善美,同时美也是一种精神的超越和非功利性的,否则它就变成了一种“恶”或是“不美”。在阅读老师的的博客时候,我被《和农人们去卖菜》这篇文章深深的感触到了,“打开后尾箱,开始装菜,农人们拿来塑料纸铺在里面,说是怕把我的车弄脏。”,农人们是纯朴和真实,因为怕弄脏别人的车,就把一些塑料纸放上去了,他们这个小细节动作,就体现了他们是美的,是因为他们的善良和美丽,才让这篇文章更加的生动和感人。 1.22审美客体的存在形态 1.大自然 大自然的美是因人而异的,自身是不自觉,不雕塑的,具有天然性和原始性的。大自然的美,美在和谐,让人引发艺术的情怀和人生的感悟。 2.社会美 社会美是存在于社会事物中的,能体现人类的社会情感的美。社会美在普通人老百姓上就可以深刻地体现出来,如《与农人们卖菜》中的农人们就体现出他们的真善美。社会的美也体现在日常生活中,比如逛街,它成为了人们感性的释放, 也是对美的熏陶与享受,而不只是为了购物而购物。 3.艺术美 一个美丽的建筑、一首动听的音乐、一件漂亮的服饰等等,都能舒缓我们烦躁的心,陶冶我们的心灵,提高我们的精神境界,让我们在这个物质的生活中寻找到一些宁静的真实的东西。 2.发现美的条件 2.24具备必要的审美修养 要正确领会艺术作品的精髓、感受其魅力、获得美的享受需要一定的审美修养,必要的审美修养包括知识储备、文化教养及生活阅历等。审美活动包含理解的因素。人的审美活动不只停留在感觉阶段,要用自己所处在的社会环境和社会阅历以及自己的情感区欣赏美。欣赏世界上的一切美的事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