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地层岩性

广西地层岩性
广西地层岩性

岩石广西出露的岩石有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其中沉积岩最发育,分布占全区面积的88%;岩浆岩主要分布于桂东南、桂东北和桂北占全区面积的9.03%;变质岩仅见于桂北及桂东南局部地域,其分布占全区面积的2.9 7%。

一、变质岩由变质作用所形成的岩石。在变质作用条件下,使地壳中已存在的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及先前已形成的变质岩)变成具有新的矿物组合及变质结构与构造特征的岩石,是组成地壳的三大岩类之一。其岩性特征,一方面受原岩的控制,而具有一定的继承性;另一方面,由于受到变质作用的改造,在矿物成分和结构构造上具有与其他岩类不同的特征。

广西变质岩在元古界至中生界均有分布,其根据变质作用类型和成因,可划分为区域变质岩、混合岩、接触变质岩和动力变质岩四种类型,其中以区域变质岩分布最广。区域变质岩主要分布在桂北、桂中、桂东及桂东南地区;混合岩主要分布于陆川—岑溪断裂带中;接触变质岩分布于广西各期次岩体接触带,以及部分隐伏岩体的顶盖围岩上;不同地区变质作用程度差别较大,其中桂东南地区分布少量达角闪岩—麻粒岩相的中—高级变质岩和混合岩,桂西地区主要分布沸石相、葡萄石—绿纤石相极低级变质岩,其它地区的变质程度仅达绿片岩相。变质作用时代集中在吕梁期、四堡期、晋宁期、加里东期和印支期。

(一)区域变质岩

区域变质作用是一种大面积的、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一种变质类型,为广西境内主要的变质作用。区域变质岩主要分布于桂北、桂中—桂东、桂西和桂东南地区,面积为56688km,约占全区面积的24%。按变质程度、岩石组合和所处的大地构造位置,可分为桂北、桂中—桂东、桂西和桂东南四个变质岩区。

桂北变质岩区分布于柳州—桂林一线以北,受区域变质的地层主要为中—新元古界和下古生界。主要经受了四堡期和加里东期低压型区域低温动力变质作用的改造。区域变质岩类型较简单,主要有:变质砂泥岩、板岩、千枚岩、变质基性—超基性岩、片岩、绿泥透闪石岩和大理岩等。中元古界相对比新元古界和下古生界的变质程度深,其中中元古界中出现的变质矿物有:绿泥石、绢云母、白云母、黑云母、阳起石、透闪石、绿帘石、斜黝帘石、石榴石和钠长石等,可划分出绢云母—白云母带和黑云母带两个变质带,属低绿片岩相—高绿片岩相,

变质时代为四堡期;新元古界和下古生界中仅出现绿泥石、绢云母和白云母等变质矿物,基本属于低绿片岩相的绢云母—白云母带,变质时代为加里东期。

桂中—桂东变质岩区分布于西大明山、镇龙山、大瑶山、海洋山、鹰扬关一带,受变质的地层主要为青白口系、南华系、震旦系、寒武系和奥陶系,主要经受了晋宁期和加里东期区域低温动力变质作用的改造。变质岩类型简单,主要为轻变质砂泥岩、轻变质泥灰岩、变细碧—角斑岩、板岩、千枚岩和片岩等,在桂东鹰扬关一带的青白口系变质程度相对较高,泥质变质岩中普遍出现绢云母、绿泥石、白云母和钠长石,基性变质岩中普遍出现绢云母、白云母、绿泥石、钠长石、绿帘石、阳起石和斜黝帘石等变质矿物,属低绿片岩相—高绿片岩相,变质时代为晋宁期;而青白口系之上的南华系、震旦系、寒武系和奥陶系变质程度明显较低,变质矿物主要为绢云母,有时有微量白云母、黑云母雏晶及绿泥石出现,属低绿片岩相,变质时代为加里东期。

桂西变质岩区分布于桂西右江盆地中,受变质的岩石主要为三叠纪陆源碎屑浊积岩,主要经受了印支期埋藏型极低变质作用的改造。变质岩类型主要为沸石相和葡萄石—绿纤石相极低级埋藏变质岩,由于变质改造不彻底,其与原岩难以区分开来。可划分出低级成岩带(<150℃)、高级成岩带(150~200℃)、低级浅层(近)变质带(200~250℃)、高级浅层(近)变质带(250~350℃)和浅变质带(>350℃)等五个变质亚带。其中三叠纪岩层最下部(含晚二叠纪碎屑岩层)的古温度局部可达350℃,静岩压力约为195MPa,伊利石(白云母)b0值累积频率曲线图显示为低压环境,具高热流、高古地温梯度(40~43℃/km),反映了伸展型盆地内部与沉积—埋藏深度相关的热流状态。说明极低级变质作用的主要控制因素是伸展的构造体制、高的热流状态和巨厚的岩层自身负荷。

桂东南变质岩区分布于钦州—梧州一线之东南部,是广西变质作用演化最复杂的地区。受变质的地质体主要为古元古界—下古生界和新元古代变质深成侵入岩。其中古元古代深层次结晶基底主要由黑云(二云)(石英)片岩、长石黑云(石英)片岩、黑云斜长片麻岩、黑云二长片麻岩、黑云钾长片麻岩、黑云变粒岩、黑云斜长变粒岩、辉石(角闪)斜长变粒岩、长石石英岩、浅粒岩及少量变质碳酸盐岩、石榴辉石岩、透辉石岩等岩石组成。岩石变质程度高,普遍达角闪岩相(局部达麻粒岩相),经受了吕梁期区域中高温变质作用的改造;中—

新元古代褶皱基底主要由绢云石英千枚岩、云母(石英)片岩、(含铁)云母(长石)石英岩、大理岩类和少量钙硅酸盐岩、变质基性火山岩等岩石组成,岩石变质程度相对较低,主要经受了四堡期和加里东期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的改造,并形成一系列绿片岩相—角闪岩相的递增变质带;早古生代盖层变质程度低,变质岩类型简单,主要为轻变质砂泥岩、轻变质泥灰岩、板岩、千枚岩及少量的片岩等,主要经受了加里东期低绿片岩相区域低温动力变质作用的改造。

混合岩是由混合岩化作用形成的岩石,其基本物质由基体和脉体两部分组成。广西的混合岩主要分布于桂东南云开地区,根据成因可分为三种类型:①区域混合岩,主要发育于古元古界天堂山岩群中,岩石已遭受了角闪岩相(局部达麻粒岩相)变质作用的改造,混合岩化作用形成的长英质脉体本身变形较强烈,并与“基体”一起发生强烈(剪切)流变褶皱,按照浅色组分和暗色组分的排列关系,可以分为肠状混合岩、条带状混合岩、网状混合岩、角砾状混合岩等类型(图1);②边缘混合岩,主要发育于无片麻理的花岗岩岩体围岩中,与岩体的侵入作用有关,且形成的长英质脉体较平直,无变形现象,成分上与岩体相近;

③动力变质形成的混合岩,主要发育于新元古代变形变质深成侵入岩强变形部位,它是花岗质岩石在递进变形过程中,随着应力的增强的同时,温度也具增高趋势,当温度达到矿物熔点时,岩石开始出现部分熔融现象,并形成一些长英质脉体沿面理贯入形成的一种混合岩。

(二)动力变质岩

动力变质作用是机械过程占主导的一种变质作用,大部分发生在地壳活动地带,主要表现为岩石破裂、韧性变形和重结晶的过程。广西动力变质作用形成的变质岩可分为脆性动力变质岩和脆韧性、韧性动力变质岩两大类。前者是脆性断裂作用的产物,在全区主要断裂带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发育,岩石类型有:构造角砾岩、碎裂岩、超碎裂岩、断层泥等;后者是韧性剪切作用的产物,主要分布于桂东南、桂北和桂东的一些韧性剪切带中,在桂西碳酸盐岩台地边缘的韧性剪切带中亦见有少量发育。按韧性变形的强度可分为糜棱岩化岩石、初糜棱岩、糜棱岩、千糜岩、超糜棱岩、糜棱片岩和糜棱片麻岩等岩石类型(图2)。

接触变质岩由接触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称为接触变质岩。主要分布于全区各期次岩浆岩侵入体的围岩中,环绕侵入体分布,尤其是在桂东南大容山—十

万大山堇青石花岗岩带、宁潭、陆川和广宁岩体,桂东花山、姑婆山岩体以及桂北三防、元宝山和越城岭岩体等较大岩体的围岩中最发育,主要岩石类型有:角岩化岩石、云母角岩、长英质角岩、红柱石角岩、堇青石角岩、矽线石角岩、斜黝帘石角岩、绿帘石角岩、阳起石角岩、透辉石角岩和矽卡岩等。接触变质晕宽窄不一,一般在几十米至数百米之间,个别达几公里甚至十几公里。主要形成角岩化带、矽卡岩化带和边缘混合岩化带等。一些较大的岩体围岩中接触变质岩分带性较明显,由内向外依次形成了黑云母带、红柱石—堇青石带和矽线石带或绿帘—阳起石带、透辉石带和透辉石—硅灰石带等接触变质带。

二、沉积岩广西沉积岩从元古界至第四纪各地质时期均有发育,累计最大厚度达7万米。其中桂北的元古界四堡群、丹洲群和桂东南的下古生界沉积岩,遭受区域变质作用较深,列入变质岩类。沉积岩按物质来源可分为三类,即火山源、陆源和内源沉积岩。火山源沉积岩主要有集块岩、火山角砾岩、凝灰岩、熔结凝灰岩等;陆源沉积岩有砾岩、砂岩、粉砂岩和粘土岩;内源沉积岩有碳酸盐岩、硅质岩、铝质岩、铁质岩、锰质岩、磷质岩等。以广泛分布于桂中、桂西的古生代及早三叠世海相沉积的碳酸盐岩为最主要,其次是各地质时期海、陆相砂岩、泥岩为主的碎屑岩,而火山源沉积以及含硅质、铝质、铁质、锰质、磷质、炭质等的岩石,为数极少,分布零散。广西与沉积岩有关的矿产,有煤、石油、天然气和锰、铁、铝、黄铁矿以及磷、膨润土、高岭土、石灰岩、白云岩、砂锡、砂金、石英砂、钛铁砂矿等20余种。

三、岩浆岩岩浆岩是由岩浆在地下或喷出地表后冷却凝结而成的岩石。广西岩浆活动频繁,侵入岩、火山岩均十分发育,出露面积达21331Km2,约占全区陆地面积9.01%。四堡期-晋宁(雪峰)期以海相基性火山喷发及中酸性岩浆侵入为主;加里东期以中酸性侵入岩为主,仅局部有中基性火山岩分布;华力西-印支期是广西岩浆活动的重要时期,在桂西泥盆-石炭系有玄武岩、粗面(斑)岩,二叠系-中三叠统有基性-中酸性(局部为中基性)侵入岩,构成十万大山-大容山岩带;燕山期岩浆活动也十分壮观,主要分布于桂东地区,有多次侵入形成的复式岩体和不同岩类组成的杂岩体,岩石以花岗岩为主,并有超镁铁岩-

基性岩、中酸性岩、碱性岩等,在早侏罗世、晚白垩世红层盆地中尚有中酸性火山碎屑岩、熔岩分布。喜马拉雅期主要为基性火山喷发,见于合浦县新圩及涠洲岛、斜阳岛,此外在马山县永州、平南县马练等地有煌斑岩。

岩浆活动受区域构造控制,四堡运动、加里东运动和印支运动是广西最主要的构造运动,往往是裂解拉张期形成超镁铁岩-基性岩,在碰撞造山期形成花岗岩。燕山期岩浆岩主要呈北东向展布,与太平洋板块活动密切相关。

岩浆活动与成矿作用关系密切,细碧-角斑岩建造与金、铜、镍有关,燕山期花岗岩与钨、锡、钼、铅锌、稀土矿有关,陆相火山岩与沸石、珍珠岩、膨润土、高岭土有关。

四、侵入岩广西侵入岩发育,分布广泛,主要分布于桂东北和桂南地区,桂北、桂中、桂西有小面积出露。按形成时代,由老至新可划分为四堡期、晋宁期(雪峰期)、加里东期、华力西期、印支期、燕山期、喜马拉雅期共7期。其中以华力西期-印支期侵入岩出露面积最大,燕山期、加里东期次之,各类岩体2000余个,出露总面积约20510Km2,约占全区面积的8.67%。侵入岩的岩性复杂,岩类多样,有酸性岩、中性岩、基性岩、超基性岩和煌斑岩、伟晶岩等,以及它们之间的过渡类型,各类侵入岩与内生金属矿产的形成具有密切的关系,尤以有色金属和稀有金属矿产与中酸性侵入岩关系最为密切。成矿期中又以燕山期最为重要。

基性超基性侵入岩广西基性、超基性侵入岩不很发育,分布较零星,多呈岩床、岩墙、岩脉和不规则状产出。在构造位置、形成时代及地理分布上独具特点:桂北地区的四堡、晋宁期为基性、超基性;桂西地区的华力西、印支期为基性岩;桂中及桂南地区仅有少量燕山期及喜马拉雅期超基性岩。大小岩体约9 60个,出露面积817Km2,约占侵入岩的3.8%。其中桂北地区主要分布于九万大山、元宝山、龙胜、三江等地,共有岩体730余个,主要为变纯橄榄岩、变辉石岩、变辉长岩、变闪长岩等,部分具铜镍矿化,局部达小型矿床。桂西地区的基性、超基性岩常成岩群约200余个岩体,侵入于晚元古代地层,围岩多有热接触变质。主要为二辉橄榄岩、辉石岩、辉绿岩、辉绿玢岩等。岩体多含钛铁矿、局部形成砂矿,部分岩体含辰砂、黄铜矿、金砂等。桂中、桂南地区以基性岩为主,多沿断裂分布,计有30余个岩体,最年青的侵入体同位素年龄33-35Ma,以辉

长辉绿岩、辉绿岩等为主,多数岩体含钛铁矿,局部形成砂矿,部分岩体含铜、镍、锌、金等,局部形成金矿。

中酸性侵入岩广西中酸性侵入岩发育,总面积20800Km2,占侵入岩的9 6.2%。大小岩体1043个,主要分布在桂北、桂东北、桂东南地区。由老至新可划分为四堡期、晋宁期(雪峰期)、加里东期、华力西-印支期、燕山期。四堡期岩体为广西最老的花岗岩体,有本洞、蒙洞口等9个,呈岩株零星分布于罗城、

s)中。晋宁期花岗岩分布于罗城、融水等地,有三防、元融水等地四堡群(Pt

2

宝山等复式岩体,为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呈岩基、岩株侵入于四堡群、丹洲群中。仅有青白口纪片麻状斑状含矽线黑云二长花岗岩,出露于两广交界的天堂山一带。加里东期酸性侵入岩分布广泛,桂东北、桂东南有花岗岩岩基出露,桂西、桂中一带还有花岗斑岩、花岗岩、花岗闪长岩、花岗闪长斑岩等岩株、岩脉零星分布。华力西-印支期岩浆活动极强烈,花岗岩体分布面积最大,约占侵入岩的50%,集中于桂东南防城、钦州、玉林一带,北流中庸岭、容县黎村一带有泥盆纪片麻状花岗岩和石炭纪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三叠纪有博白永安堇青黑云花岗闪长岩和兴业县旺冲角闪钾长花岗岩,三叠纪以独具特征的堇青黑云二长花岗岩和含紫苏辉石碎斑花岗斑岩、紫苏辉石碎斑熔岩。出露面积最大,构成宽20-70km,长达370km的花岗岩带。燕山期花岗岩类侵入岩分布最广,多以岩株产出,以桂东花山、姑婆山一带较集中,是广西著名的有色、稀有、稀土等金属矿产的相关岩体。

中元古代酸性侵入岩中元古代酸性侵入岩,是广西最老的花岗岩,分布于罗城、融水等地四堡群中,有蒙洞口、峒马、本洞、大坡岭等9个岩体,为石英闪长岩、英云闪长岩、花岗闪长岩和花岗闪长斑岩,出露面积80Km2。岩体侵入四堡群,被丹洲群沉积覆盖,接触处有近10m厚的古风化壳,又被晚元古代三防岩体所侵入。测得同位素年龄1422Ma。岩体同化混染较强烈,捕虏体较多,与围岩界线明显,接触面倾向围岩,围岩具角岩化。岩石中Cr、Ni、Co、V、Cu、Pb、Zn、Sc等元素丰度较多,部分岩体含磁铁矿。

晚元古代酸性侵入岩晚元古代酸性侵入岩分布于桂北和桂东南,两地岩体虽形成时代相同,而岩性确有较大差异。桂北是指分布于罗城、融水等地,共计73个岩体,面积约1400Km2,呈岩基、岩株产出,以三防、元宝山岩体最大,

两者沿四堡群组成的穹窿构造核部侵入,局部侵入丹洲群底部,接触面产状多倾向围岩,倾角20-50度,围岩具角岩化。部分与围岩为交代侵入接触,边缘具混合岩化,岩体内部边缘具片麻状构造。岩体有同位素年龄值20余个,以858~952Ma为多。岩体以斑状黑云二长花岗岩为主,部分为钾长花岗岩。岩体普遍有电英岩化、钠-奥长石化,局部云英岩化、白云母化、硅化等蚀变。岩石的长英矿物常被白云母、石英、黄玉、萤石、电气石取代,有的形成云英岩及其锡、铜矿产。微量元素含量较维氐值酸性岩高,Sn、Mn高出406倍,是广西锡矿最老的成矿岩体。桂东南云开大山区尚有青白口纪花岗岩(Qbgγ),有约60个岩体,面积约950Km2,为含变质矿物矽线石、石榴石的变形变质片麻状花岗岩、花岗片

T),围岩具角岩化带,有的宽达150m。麻岩。岩体呈突变侵入于天堂山岩群(Pt

1

岩体的锆石离子探针法(SHRIMP)同位素年龄为906±24Ma,故岩体的形成时代为青白口纪。岩石普遍具片麻状构造、眼球状构造、透镜状构造,具鳞片花岗变晶结构、交代结构等。岩体的副矿物达22种,有磁铁矿、独居石、磷钇矿、钛铁矿、石榴石等,还有辉钼矿、锡石和自然金。

志留纪酸性侵入岩广西加里东期的岩浆活动剧烈,有较大规模的酸性岩浆侵入,在桂北、桂东、桂东南一带形成较大的花岗岩岩基。桂西、桂中一带有花岗斑岩、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等岩株、岩脉出露。总面积达3903Km2。由于所处地质构造背景不同,岩体成因、产状和岩石特征亦有差异。桂北的越城岭、海洋山、桂中的钦甲等岩体多呈岩基产出,为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属陆壳改造型花岗岩。桂东的大宁岩体呈岩基产出,以花岗闪长岩为主,为同熔成因。桂东南的宁潭、三堡岩体呈岩基和岩株、为片麻眼球状黑云二长花岗岩,亦为陆壳改造型花岗岩。这些岩体侵入下古生界,围岩多具角岩化,局部具矽卡岩化,被泥盆系沉积覆盖,用不同方法作的数十个同位素年龄在418-457Ma之间,以志留纪为主,尤以晚志留世最多,说明岩体主要形成于加里东造山期。有关矿产为铜、钨、锡等。

泥盆纪花岗岩仅分布于桂东南博白至岑溪一带,面积约550Km2,有和村、六扬、马鞍山、扶新等70余个岩体,呈岩株产出,侵入于天堂山岩群、云开岩群和青白口纪花岗岩体中。以弱片麻状细粒黑云二长花岗岩为主。岩体中有较多的斜长角闪片麻岩、硅化石英岩、变粒岩等包体。依据岩体侵入于青白口纪花岗

岩和奥陶系,被三叠纪花岗岩侵入,测得同位素年龄为358-371Ma,故岩体形成时代为泥盆纪。

石炭纪花岗岩石炭纪花岗岩分布范围基本与泥盆纪花岗岩相同,出露面积约300Km2,计有播扬、六靖、石村、高云塘、横山等34个岩体,呈岩侏、岩脉侵入于天堂山岩群、云开岩群、泥盆系和青白口纪花岗岩、泥盆纪花岗岩中,岩体多沿北东向断裂展布,北东走向的岩体较多。主要为黑云二长花岗岩,副矿物多达27种,有磁铁矿、独居石、磷钇矿、铌钽铁矿和辉钼矿、方铅矿、毒砂等金属矿物。

二叠纪花岗岩二叠纪花岗岩分布于桂东南的兴业县旺冲至平南县六陈一带,有旺冲、六陈、荣光等岩体,面积共272Km2。岩体侵入最新地层为上泥盆统,被下侏罗统沉积覆盖,同位素年龄258-262Ma,形成于早二叠世。岩体主要为肉红色中粗粒斑状含褐帘角闪黑云钾长(或二长)花岗岩,其次为中粗文象含褐帘黑云角闪二长花岗岩和花岗斑岩,组成连续结构演化序列。岩体稀土总量(∑REE)315.5×10-6,高于维氏值(292×10-6),风化后可形成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因具红色可作花岗岩板材。

早三叠世酸性侵入岩印支期运动在广西较强烈,相应这个时期的酸性岩浆岩活动剧烈,在钦州至玉林一带,大规模的花岗岩形成,组成北东向的大容山、十万山岩带,有百余个岩体,面积7000Km2。岩体多呈岩基、少数呈岩株、岩脉产出,侵入于寒武系、奥陶系、泥盆系、石炭系、下二叠统,外接触带宽100-600m,具角岩化、大理岩化等。被下侏罗统、下白垩统沉积覆盖。有的岩体与围岩多呈断层接触。岩体普遍含堇青石和红棕色黑云母,有的还含硅线石、紫苏辉石等二长花岗岩,根据岩体的岩石结构、矿物成分和岩体间接触关系进一步划分为7个侵入期次。岩体有堇青角岩、堇青黑云斜长角岩、片岩、变粒岩等包体,多的有占主体岩石的2%,岩体的副矿物为钛铁矿、独居石、磷灰石、锆石组合,微量元素Cr、Ni、Co、V、Zr、Ti、Sc、Ba较高,而W、Sn、Li、Rb较低,稀土总量偏低,低于维氏值,但岩浆演化晚期侵入岩的W、Sn丰度高,局部地段形成W、Sn矿点。根据岩体侵入最新地层为下二叠统,葵山岩体侵入上二叠统,被侏罗系沉积覆盖,以及百余个同位素年龄值统计(以238.9-255.4Ma和245-272 Ma居多),故形成时代为早三叠世。

中、晚三叠世中酸性侵入岩中、晚三叠世中酸性侵入岩分布于桂东南防城、钦州、兴业、苍梧等县一带,按岩体产出特征可明显分出两部分,一为呈带状展布的酸性侵入岩,另一部分呈零星分布的中性侵入岩。前者受灵山深断裂控制,主要有大寺、东山、台马、良村、那垌、念稳等岩体,呈北东向展布,主要分布于大容山岩、葵山岩体北部,并有密切的成因及演化关系,出露面积约200 0Km2。岩体的特点是普遍含紫苏辉石、堇青石、石榴石等矿物,包体多,以暗色

包体和石英包体为主,氧化物含量为FeO高,Fe

2O

3

很低,副矿物以钛铁矿为主,

岩石普遍为碎斑状结构。主要岩石为连斑状碎斑紫苏石榴堇青黑云花岗斑岩、碎斑状堇青紫苏花岗斑岩、堇青长石石英斑岩、碎斑熔岩等,熔岩多出现在岩体边部。说明岩体具超浅成相至喷出相的特点。岩体侵入的最新地层为上二叠统、下三叠统和侵入二叠纪旺冲岩体、早三叠世大容山岩体等,同位素年龄212-237M a为主,故其时代为中晚三叠世。另一部分呈零星分布的岩体有出露于苍梧县的新地、富埇、善村等岩体,呈岩株产出,为石英闪长岩、英云闪长岩、花岗闪长岩等。侵入于下古生界,被侏罗纪花岗岩侵入,同位素年龄为219-222Ma,形成时代为晚三叠世。

侏罗纪酸性侵入岩侏罗纪岩浆岩活动较强烈,以酸性侵入活动为主,中、酸性侵入岩出露广,除部分呈岩基外,多呈岩株或岩株群产出。有色、稀有、稀土等金属矿产与其有关。按形成时代可分为早中侏罗世侵入岩和晚侏罗世侵入岩。

早中侏罗世侵入岩分布于桂北龙胜与湖南城步两县交界一带的双团、甘甲岩体,呈岩基产出,侵入丹洲群和震旦系,在广西出露面积约77Km2,为花岗闪长岩和细粒斑状黑云二长花岗岩,同位素年龄198-211Ma,形成时代为早侏罗世。另一早侏罗世的花岗岩是分布于恭城县栗木一带,是由泡水岭、牛栏岭、水溪庙等12个小岩株、岩脉组成,出露面积共2.8Km2和部分隐伏岩体,侵入于泥盆系、下石炭统,围岩具角岩化、大理岩化、矽卡岩化等。为锂白云母钠长花岗岩,钠长石含量达25-40%,而稀土总量很低,∑REE23-50×10-6。岩石具黄玉化交代作用,形成铌钽钨锡矿床,是著名的含矿岩体。同位素年龄159-185Ma。早侏罗世越城岭、猫儿山岩株群,分布于资源、全州、兴安和湖南新宁一带,侵入志留纪越城岭等岩体中,有数十个小岩株,总面积约80Km2,由细

粒黑云母花岗岩、部分由花岗斑岩组成,具轻微钠长石化和云英岩化,微量元素W、Sn、As、Sb含量较高,高出酸性岩维氏值的3-38倍,Bi高出近400倍,个别形成矿床。同位素年龄157-186Ma。

中晚侏罗世中酸性侵入岩中晚侏罗世的岩浆活动强烈,侵入岩分布很广,尤以桂东、桂东南最发育,岩石类型复杂。岩体呈岩基、岩株侵入于古生界。同位素年龄164-146Ma为主。现按地质、岩性、岩石化学特征可分为三类。第一类:重熔型岩体以黑云母花岗岩为主,个别岩体为角闪石黑云母花岗岩,出露面积约2450Km2。岩体侵入古生界的砂岩、碳酸盐岩中,围岩具角岩化、大理岩化,局部具矽卡岩化,外接触蚀变带宽数十米至1000米,最宽近3Km。岩体副矿物种类多,有钛铁矿、独居石、石榴石组合,又具磁铁矿、榍石、磷灰石组合,且普遍含黑钨矿、锡石及铌、钽矿物等。对形成钨、锡矿和稀土矿有利,部分岩体因钾长石含量高,岩石具良好自形晶结构,呈肉红色,是良好的建筑材料。代表性岩体有花山、姑婆山、银顶山、金鸡顶、广平、长岗顶、桂平西山等岩体。第二类:同熔型岩体以细粒花岗闪长岩为主,个别岩体为石英闪长岩、闪长岩、闪长玢岩、石英闪长玢岩等,出露面积约190Km2。呈岩株产出,侵入寒武系,个别侵入泥盆系,部分围岩具角岩化,外蚀变带宽10-300m。部分岩体有明显铜钼矿化。主要有藤县古隆、南安岩体,苍梧夏郢岩体,昭平古袍岩体等。第三类:以杂岩体为特征,岩性复杂,中酸性岩为主,有少量基性超基性岩。有石英正长斑岩、石英正长岩、角闪岩、辉绿玢岩等。出露面积约243Km2,多呈岩株产出,侵入古生界,部分围岩蚀变带宽约300m,主要为角岩化、硅化等,部分岩体侵入晚三叠世侵入岩,同位素年龄为162Ma。代表岩体有马山、南渡、清湖、罗容等岩体。

早白垩世酸性侵入岩早白垩世酸性侵入岩较发育,主要分布于桂东南、桂中,面积约925Km2。除陆川、昆仑关岩体为岩基外,其余均呈岩株产出,侵入于古生界,围岩蚀变带宽200-600m,普遍具角岩化、大理岩化。油麻坡岩体外接触带具硅化、黄铁矿化、云英岩化、角岩化和矽卡岩化。主要岩性为细中粒斑状含角闪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中粗粒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中粒二长(钾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花岗闪长斑岩等。岩石含Sn、Mo、W、Cu、Rb、Cr、等元素较高,形成锡-多金属矿床。主要有昆仑关、谢仙嶂、陆川、大王岭、米场、

柏枒、油麻坡、三义埇等岩体。同位素年龄为102-118Ma。形成时代为早白垩世。

晚白垩世酸性侵入岩主要分布于桂东南,其它地区有零星出露,面积2 75Km2。岩体多呈岩株、岩枝、岩瘤、岩墙产出。有的与晚白垩世火山岩伴生。岩体侵入于下白垩统、早白垩世花岗岩。同位素年龄84-90Ma,时代属晚白垩世。主要岩体有博白县英桥、蛇埒坑、汉平、斗垌、岑溪市周公顶、古响、凤凰顶、容县清塘、罗马等岩体,巴马、大明山一带有岩群出露。岩性为中细粒黑云二长花岗岩、黑云紫苏石英闪长岩、花岗斑岩、长石石英斑岩等。SiO

2

含量多数

大于70%,MgO、Fe

2O

3

、FeO偏低,W、Sn、Bi丰度较高,对形成钨矿床有利。部

分岩体和微量元素Cu、Pb、Mo丰度较高,形成含银多金属矿。

单独侵入体的花岗岩类单独侵入体是指星散的小侵入体,分布于桂中、桂东地区,多侵入古生界,个别被古近系沉积覆盖。呈岩墙、岩脉、岩枝、岩瘤产出。计有横县河塘岩体、贵港市大平顶、石狗岭岩体、金秀县大进岩体、贺州碗山顶岩体等。岩性有花岗闪长岩、细粒黑云二长花岗岩、石英斑岩、花岗斑岩等。部分岩体含Sn、Cu、Pb、As、W较高,个别岩体富含锡石、黑钨矿,对成矿有利。

伟晶岩类广西伟晶岩分布较广,主要赋存于桂北志留纪花岗岩中,桂东南元古代至志留纪变形变质花岗岩和中生代花岗岩中。古生代至中生代地层中有少量出现。伟晶岩呈脉状,少部分呈透镜状、团块状或不规则状。多成群出现,分布常有一定方向,产状多受岩体节理、片麻理和地层层理控制。以花岗伟晶岩为主,也有少量钾长伟晶岩,与铌、铍、钨、锡、钾、磷等矿产有关。就主要伟晶岩简述。

越城岭伟晶岩带位于资源断裂带以东,资源县坪水底、咸水洞、茅安塘一带。侵入于志留纪越城岭岩体西侧片麻状花岗岩、片麻岩、片岩残留体中。岩带长60Km,有2390多条伟晶岩,呈北北东向分布,走向与花岗岩片麻理产状一致。岩脉宽0.1-6m,长0.5-10m为多,少数长100-200m,最长可达2000m。脉多呈不规则状、透镜状。伟晶岩中Ta、Nb、Be、Li等元素含量高,铌铁矿、褐钇铌矿、黑稀-复稀金矿等副矿物出现普遍,少数岩脉中含细晶石、锡石、绿柱石等。

桂东南旺庆伟晶岩群位于岑溪市旺庆伟晶岩呈脉状和透镜状侵入正长岩中。伟晶岩脉多沿东西向张扭性断裂贯入,倾角较陡,一般50-70度,脉壁清晰。脉宽多为数十米,以钾长伟晶岩、花岗伟晶岩为主,部分伟晶岩中富含磷、铀、钍、氟等元素和呈巨型柱状晶(长10mm)氟磷灰石。

石垌伟晶岩分布于陆川县石垌村一带,岩脉成群侵入元古界变粒岩、片岩中。岩脉倾向北西,倾角10-45度,多平行片理分布,与围岩界线不很明显,呈脉状、不规则囊状、透镜状,宽0.5-2m,长40-120m。岩脉钠长石化、云英岩化强烈,一般富含铌铁矿、富铪锆石、锡石、细晶石,铌、钽元素含量较高,个别较大岩脉作钾矿。

老虎头伟晶岩群分布于博白县老虎头水库、邦杰等地,侵入于宁潭片麻状花岗岩中,共有岩脉726条,成群平等雁列分布,走向以东西向为主,北西、南北向次之。脉宽0.5-1.5m,长100-200m,最长达640m,沿倾向延深达100-150m。脉壁较平整,与围岩界线清楚,伟晶岩的钠质交代作用强而普遍,含N b、Ta、Sn、Zr、Be、Y、Yb等元素含量较高,细晶石、铌钽铁矿、褐钇矿、富铪锆石、磷钇矿、锡石等常见。

五、火山岩火山岩是由地表火山作用所形成的各种岩石,既包括细粒的、隐晶质的或玻璃质的熔岩和火山碎屑岩,又包括与火山作用有关的次火山岩。次火山岩是一种与火山作用有关的并与火山岩系同源的浅成和超浅成侵入岩。从火山喷发环境可分为海底喷发和陆相喷发。海底喷发通常是地槽下沉阶段喷发的,它与海相沉积物一般呈整合接触关系。陆相喷发通常是在构造运动后期喷发的,与下伏的岩层多呈不整合接触关系,其中也可夹有沉积岩。广西火山岩发育,除南华系-寒武及古近系未发现火山岩外,其余各系均有火山岩分布,共有20个层位,累计厚度约9000m,占地层总厚度11%左右。广西的火山岩除晚白垩世为陆相喷发外,其余均属海相喷发。从形成时间上看主要有中元古代火山岩、晚元古代火山岩、早古生代火山岩、晚古生代火山岩、中生代火山岩、新生代火山岩。从岩石系列及组合看,主要以高铝玄武岩—拉斑玄武岩,基性—超基性火山岩组合;钙碱性—拉斑玄武岩系列、细碧岩—中基性火山岩组;钙碱性系列基性火山岩组等为主,只有早奥陶世及晚二叠世有部分中酸性火山岩组合。从分布范围看华力西-印支期火山岩最广,主要分布在桂西、桂西南地区;燕山期火山岩次之,

主要分布在桂东南地区陆相盆地中;桂北、桂东北主要是四堡期、雪峰期;加里东期有少量分布在大明山、岑溪等地;沿海岛屿尚有少量喜马拉雅期火山岩。

中元古代火山岩分布于桂东南云开及桂北九万大山-大苗山地区。云开地区火山岩似层状、透镜状或构造岩片夹于云开群中,岩性以斜长角闪岩、斜长角闪片麻岩为主,少量以斜长角闪石岩、含石榴斜长角闪岩、角闪绿帘石岩、石榴阳起石岩等。斜长角闪岩(原岩可能为玄武岩)锆石SHRIMP法同位素年龄为1462±28Ma。桂北地区火山岩主要分布于四堡群文通组中,少量见于九小组、鱼西组。由基性火山角砾岩、集块岩、玄武质熔岩、钠质硅质岩组成6个喷发旋回,总厚265-815m。其中第一、三、四层(旋回)均夹有玄武质科马提岩,第四层具完整的分带性,自下而上为:由透闪石化辉石质科马提岩组成的底部堆晶带-由具鬣剌结构的玄武质科马提岩组成的鬣剌带-由淬碎溶岩或雏晶熔岩组成的冷凝带。据岩石化学分析属不贫铝玄武质科马提岩,微量元素Pb、Sn、Rb、Cr、Sc较高,局部见斑点状黄铜矿、镍黄铁矿,辉砷镍矿等。科马提岩全岩Rb-Sr 等时代同位素年龄为1667±247Ma。

晚元古代火山岩分布于三江-融安断裂以东的龙胜三门街及贺州鹰扬关地区,均产于丹洲群合桐组与拱洞组之间的鹰扬关组中。龙胜地区的鹰扬关组(前称三门街组)以细碧岩为主,角斑岩次之,火山碎屑岩零星可见,顶部常见钠质硅质岩,组成了3个火山旋回,其间夹大理岩,总厚352-1025m。细碧岩以发育枕状构造、气孔-杏仁状构造为特征。岩石化学成分属钙碱性-拉斑玄武岩系列,具铜、铁矿化。鹰扬关火山岩以角斑岩为主,细碧岩、火山碎屑岩次之,也可划分为3个喷发旋回,总厚621-862m。细碧岩仅发育气孔-杏仁状构造,属钙碱性-拉斑玄武岩系列,以Pb-Pb法测得同位素年龄为819Ma,具铜、铁矿化。

早古生代火山岩该期火山岩不发育,仅见三次火山活动:早奥陶世火山岩分布于大明山及都庞岭北侧-资源县楼底塘一带,前者以角斑岩为主,夹似细碧岩、底部为火山角砾岩,厚101-201m;后者由火山碎屑杂砾岩、凝灰岩等组成,厚0-161m。晚奥陶世火山岩见于岑溪市安平油茶林场之田林口组,岩性为阳起石岩、阳起石化基性熔岩,厚451m。早志留世火山岩见于岑溪市安平镇白

板村,以角斑岩为主,夹似细碧岩、凝灰熔岩,底部为火山角砾岩,属钙碱化系列,厚>80m。

晚古生代火山岩主要分布于桂西、桂西南地区,具有层位多,厚度小,岩性复杂等特点。从早至晚有:(1)早泥盆世火山岩:分布于田林县八渡下泥盆统塘丁组,由粗玄岩、玄武岩、杏仁状玄武岩组成2个喷发旋回,在硅质岩夹层中产Erbenoiceras(埃尔本菊石),厚80-158m。(2)中泥盆世火山岩:分布于龙州县武德、科甲、板孟等地的唐家湾组中,由火山角砾岩、凝灰熔岩、玄武岩、粗面斑岩2个旋回组成,其间的灰岩夹层中产Leriophyllum sp.(角珊瑚)等化石,厚10-55m。(3)晚泥盆世火山岩:分布于百色阳圩、那坡平恩、靖西孟麻、地州等地的榴江组-五指山组中,由玄武岩、粗玄岩、粗面斑岩、火山角砾岩、凝灰岩组成2个旋回,厚9.5-126m。(4)早石炭世火山岩:分布于那坡-崇左等地的鹿寨组、英塘组中,由火山角砾岩、凝灰岩、玄武岩、粗玄岩、玄武安山岩组成2个喷发旋回,厚7-160m。(5)晚石炭世-早二叠世火山岩:分布于那坡县那塘、岩信等地的南丹组中,由粗玄岩、玄武岩、凝灰岩组成2个喷发旋回,厚66-399m。(6)中二叠世火山岩:分布于百色-凭祥等地的四大寨组中,由粗玄岩、玄武岩、角砾状玄武岩、火山角砾岩、凝灰岩组成1-3个喷发旋回,厚69-490m。灰岩夹层中产Miselina sp.(米斯蜒)、Verbeekina sp.(费伯克蜒)等。(7)晚二叠世火山岩:广泛分布于桂西隆林塘马、马雄、西林周都、那坡县那塘的领好组,桂西南崇左布农、古坡、宁明更珍等地的合山组,以及灵山那隆、钦州板城等地的彭久组。均有3个喷发旋回,但领好组、合山组中的火山岩以玄武岩为主,是桂西金矿的重要矿源层,崇左古坡一带的基性熔岩发育枕状构造,而彭久组中的火山岩以中酸性熔岩、凝灰岩为主,具铜矿化。

中生代火山岩中生代是广西火山活动的重要时期,尤以早、中三叠纪最为强盛,晚白垩世次之,早侏罗世仅局部有微弱活动。(1)早三叠世火山岩:广泛分布于桂西、桂西南地区,火山活动中心始终在那坡-凭祥-崇左一带,自早期至晚期岩性由基性向酸性演化。石炮组火山岩由粗玄岩、玄武岩、玄武安山岩及凝灰岩组成,那坡地区玄武岩枕状构造相当发育,罗楼组、南洪组也有中基性火山岩夹层;在龙州、凭祥、崇左一带的北泗组发育巨厚的中酸性火山岩,由英安岩、流纹岩、熔岩凝灰岩等组成。(2)中三叠世火山岩:主要分布于十万大山

两侧宁明亭亮-崇左罗白的板纳组,以及东兴市峝中-钦州大直一带的板八组中,由石英斑岩、流纹斑岩、凝灰熔岩、凝灰岩、珍珠岩、火山角砾岩组成1-3个喷发旋回。在桂西百逢组底部普遍有酸性凝灰岩。(3)早侏罗世火山岩:仅见于北流隆盛盆地及钦州盆地,岩性为火山角砾岩及凝灰岩。(4)晚白垩世火山岩:主要分布于桂东南博白旺茂、三滩、陆川马坡、玉林白沙、岑溪水汶、周公顶、容县自良等断陷盆地,以及宾阳邹圩、武鸣府城等地,由英安岩、流纹岩、霏细斑岩、火山角砾岩、凝灰岩等组成1-3个喷发旋回,产沸石、珍珠岩、玛瑙、高岭土等。此外,在大瑶山地区镇龙山、龙头山、宋帽顶、夏宜等地下泥盆统莲花山组与寒武系不整合面附近,还发育有中酸性次火山岩体,由引爆角砾岩、凝灰角砾岩、角砾熔岩、流纹斑岩等组成,与金、银矿有关。

新生代火山岩分布于北部湾畔的合浦新圩、北海市涠洲岛、斜阳岛,由火山集块岩、火山角砾岩、橄榄玄武岩、凝灰岩等组成。涠洲岛火山岩中含橄榄石,新鲜粗粒者可作宝石。

遥感图像岩性及地层解译

《遥感地质学》 课程作业 题目:遥感图像岩性及地层解译 姓名:杨明珠 班级:064131 学号:20131002772 授课教师:牛瑞卿 2016年5 月23 日

遥感图像岩性及地层解译 本研究区选择的是贵州省望谟县麻山乡,经纬度范围为122-124E、35-40N,麻山乡位于望谟县东部,始建于1995年,是全县建立最晚的乡。乡政府所在地和平村距县城约54公里,东邻桑郎镇,南界纳夜镇,西接大观乡,北靠新屯镇和乐旺镇处于“麻山片区”中心区域位置;年平均气温15.1℃,年平均降雨1422毫米,最低海拔742m,最高海拔1484m,平均海拔1160m。花坪镇位于贵州省遵义市凤冈县东北面,东邻德江、思南两县,南靠石径乡、龙泉镇,西与绥阳镇接壤,北面为德江县,总面积107.2平方公里。花坪镇以丘陵地貌为主,构成东南与西北高,东北与西南低的地形特点,最高海拔1230米,最低海拔610米,平均海拔909米。 下图为研究区地质图,比例尺为1:20万。 研究区地质图 研究遥感图像岩性及地层所使用的是landsat 7的数据,用ENVI所展示的是第7、4、3波段的RGB影像,如下图:

放大来看可以看见左上角有一个呈椭圆形的区域,在影像上粗糙,层理不明显,在强烈切割地区,地形崎岖,分水岭尖,而上部为浑圆状,有时像碳酸盐岩形成的连座峰林,节理数量少而明显,植被分布不均,地面水系不发育。 由遥感图像的目视解译可以看出这片区域发育为粘土砾岩,特征明显,由该地区的矿产分布特征来看为高岭土矿,详细图像如下图: 在图中可以看出颗粒状的粗糙形态,高岭土是一种非金属矿产,是一种以高岭石族粘土矿物为主的粘土和粘土岩。因呈白色而又细腻,又称白云土。因江

岩性描述

钻孔描述 一、杂填土:杂色,松散,大孔隙,上部为砼地坪,含较多的碎石。 二、淤泥质粉质粘土:灰色~灰黑色,流塑,部分夹有机质;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低,韧性低,有腐味 三、粘土:灰黄色,可塑,无摇振反应、光滑,干强度高,韧性高,局部分布。 四、粘土:灰黄~褐黄色,硬塑,含少量的铁,锰质结核,可塑,无摇振反应,光滑,干强度高,韧性高。 五、粉质粘土:青灰色,软~可塑状,为后期沉积,摇振反应无,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六、粉质粘土:灰黄~褐黄色,硬塑,含青灰色粘土团块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七、粉质粘土:灰黄~褐黄色,可塑,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八、粉质粘土:灰黄色,可塑,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局部含团块状密实粉土。 九、粉质粘土:灰黄~褐黄色,钙质结核,硬塑,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十、粉质粘土:灰黄~灰色,软~可塑,粉粒含量高,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中等,韧性中等。 十一、粉质粘土:上部浅灰色,中下部褐黄色,硬塑,含少量铁锰质结核,无摇振反应,切面光滑,干强度高,韧性高。 十二、粉质粘土夹粉土:灰黄~青灰色,可塑,含少量云母片,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十三、粉砂:黄色,含云母片,中密。主要由石英等矿物组成,饱和状态。 十四、粉砂:上部灰黄色,底部浅灰色,含云母片,饱和状态,密实。 十五、粉质粘土夹粉土:灰黄色,软~可塑,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局部夹薄层粉土。 十六、粉土:灰黄,含云母片,很湿,稍密。摇振反应中等,无光泽反应,干强度低,韧性低。 十七、粉砂:灰黄,含云母片,饱和,密实,主要成分由长石、石英、云母等组成,磨园度好、分、选性好。 十八、粉土:浅灰色,含云母片,摇振反应中等,无泽反应,干强度低,韧性低。 十九、粘土夹粉砂:灰黄色,褐黄色,可塑,含少量钙质结核核径为3cm。夹薄层壮中密粉砂,具水平层理,无摇振反应,切面稍光滑,干强度高,韧性高。 二十、粘土:灰黄,褐黄色,含少量铁,锰质结核,无摇振反应,切面光滑,干强度高,韧性高。 二十一、粉质粘土:褐黄色,硬塑,含白色高龄土条带用钙质结核,(核径为0.3~2cm),无摇振反应,切面光滑,干强度高,韧性高。 二十二、粉质粘土夹粉土:浅灰色,可塑,粉粒含量高,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局部夹30cm厚薄层粉土,湿,中密~密实。 二十三、碎石土:浅黄色,灰黄色,中密~密实,碎石含量50%~70%棱角形,次棱角形,一般直径20~40mm最大粒径120mm 成份以灰岩为主,少量为砂岩,由老黄土、新黄土,中粗砂,砾石充填。

综合判断地层的岩性

岩性物理特征曲线特征 泥岩⒈非渗透。⒉低电阻。⒊低密度。 ⒋高含H。⒌大时差(声速小)。 ⒍含放射性矿物多。⒎层理不发 育。⒈自然电位无异常,微电极深浅测向无幅度差。⒉电阻率曲线有低值,感应幅度高。⒊密度曲线低1-2 g/cm3。⒋中子r幅度低(长源距)⒌声波时差曲线上有大幅度500us/m左右。⒍在自然r上幅度高。⒎所有的曲线上,曲线都比较平缓,变化不大。⒏中、深感应低值。 砂岩⒈有孔隙性和渗透性。⒉电阻率较高。⒊泥质含量少。⒋含有某 种流体。⒌密度,中等密度。⒍ 时差,350us/m左右。⒎好的砂 层层理不发育(通常情况)。⒈自然电位有异常,微电极深浅测向有幅度差。⒉电阻率曲线上幅度较高,电导低(高矿化度水时例外)。⒊自然r有低值(自然电位有异常)。⒋中子r通常是低值,当含的是高矿化度水时电阻率低,当含的是油气水(指淡水)电阻率升高。⒌中等密度(在2-2.5)。⒍时差在350 us/m左右。⒎曲线起伏不大。 ⒏中深感应曲线相对较低,含淡水升高。 岩性物理特征曲线特征 灰岩⒈多数无渗透性,少数例外(生物灰岩等)。⒉通常是高电阻。 ⒊低含H。⒋高密度。⒌含泥量 变化大。⒍高声速。⒎常常有比 较发育的裂隙和溶洞。⒏层理不 明显,通常井壁无泥饼,规则, 有小的起伏。⒈自然电位多数无异常,微电极、深浅侧向按理是无差异的,但在微电极曲线上往往有小正差常。⒉电阻率曲线上幅度高,电导率低。⒊中子r曲线上有高值。⒋密度曲线幅度在2.7g/cm3左右。⒌自然r曲线可大可小,有时在自然电位曲线上引起一些异常。⒍有低时差(150 us/m左右)。⒎时差曲线上有周波跳跃。⒏曲线起伏都比较大。⒐中深感应曲线为高阻(裂缝发育为低阻)⒑补偿中子为高孔隙度(对储集层讲)双侧向有小的正幅度差。 火成岩(变质岩)⒈一般无渗透性。⒉都是高电 阻。⒊大声速的。⒋一般高密度 的。⒌低或不含H。⒍高放射性。 ⒎井壁无泥饼,并且有小的起 ⒈自然电位无差异,深浅侧向无异常,微电极有小的正差异。⒉电阻率曲线幅 度高,电导特低(但有例外,对一些金属矿床电阻率会特低,电导率高)。⒊时 差小(100us/m)。⒋密度>2.7g/cm3。⒌中子伽玛的幅度高值。⒍自然伽玛的幅 度中值,当放射矿物含量高时为高值。⒎曲线起伏比较大,特别是微电极、微 侧向更大。⒏中深感应曲线为高阻。 煤⒈无渗透。⒉电阻率很低(比泥岩还低)。⒊密度小。⒋声速小 (有时与泥岩大致相当)。⒈自然电位无异常,微电极、深浅侧向无差异。⒉电阻率曲线为零,电导率极高。⒊密度<2g/cm3。⒋时差大500us/m左右。⒌中、深感应为低值。⒍见扩径现象。 油页岩灰质页岩⒈高阻 ⒉层薄 ⒈电阻曲线幅度高(>泥岩<灰岩)。 ⒉曲线起伏大,呈尖刀状(一般起伏油页岩>灰质页岩)。 ⒊在微电极、深浅侧向有反常的负差异。 岩性物理特征曲线特征 盐层⒈可溶性。 ⒉高阻。⒊钾盐有高放射性⒈扩径现象特别明显(饱和盐水泥浆除外)。⒉泥浆常被咸化,视电阻率曲线变得低平。⒊通常自然伽玛幅度低(钾盐除外)。 砂质泥岩介于泥岩与砂岩之间。介于砂岩泥岩之间,在视电阻率曲线上有小的起伏,呈锯齿状,在微电极曲线 上有小的尖峰,声波曲线上介于砂岩与泥岩之间,自然电位上无异常,见扩径 现象,自然伽玛相对泥岩较低。 灰质泥岩介于灰岩与泥岩之间。在2.5m视电阻率曲线上有小尖峰及平凸形高阻,通常在微电极曲线上出现负幅 度差,声波介于泥岩和灰岩之间,有扩径现象,在4m、中、深感应曲线上出现 鼓包和尖峰,自然电位无异常,自然伽马为中高值。 泥灰岩与泥质含量多少有关。在2.5m视电阻率曲线为高值,相对灰岩较低,在自然电位曲线上有异常(在裂 缝发育的情况下)。在微电极曲线上呈峰状高阻并见小的正幅度差,自然伽马相 对灰岩较高,声波时差相对灰岩数值增大,中、深感应曲线相对灰岩较低,密 度曲线上随泥质含量增加数值变小。

如何进行岩性描述

如何进行岩性描述 岩性描述 一.灰岩与白云岩 浅灰色-青灰色厚层块状白云质灰岩:颜色为浅灰色-青灰色,层厚大于1米,细晶结构,厚层块状构造,主要成分为微晶-细晶方解石,约占90%左右,其次为白云石,含量小于10%,另含少许泥沙质。表层致密坚硬,地貌上形成明显的陡坎或山峰,风化面常有白云石粉及纵横交叉的刀砍状溶沟,裂隙面可见方解石细脉充填。 灰色-青灰色砂屑白云质灰岩:颜色为灰色、青灰色,偶见深灰色,手摸砂感强烈,具砂屑结构,中厚层状或厚层块状构造。主要成分为泥晶-粉晶方解石组成,约占80%左右,其次为砂屑,约占10%,白云石及少许泥质成分占10%。方解石脉较发育,颜色为灰白色,脉宽约10~15cm不等,局部地段具不同程度的褐铁矿化或铁染现象。因风化淋滤钙质流失的缘故,表层颜色变为土黄色,常见连续的陷坑或凹槽。 浅肉红色钙质白云岩:岩色风化面呈浅肉红色,新鲜面呈白色-浅肉红色,主要成分为白云石,占95%,其次为方解石及次生方解石,约占5%。白云石多呈自形晶,或泥晶、粉晶。呈亮晶、粉晶结构,厚层块状构造。 微晶生物屑砂屑含白云质灰岩:生物屑-砂屑结构,生物屑占30%,内碎屑占55%,胶结物占15%。砂屑成分主要为泥晶灰岩,胶结物为方解石、白云石及少许泥质,为亮晶,粒径在0.02mm左右。 断层构造角砾岩:风化面为褐黄色、土黄色,新鲜面为青灰色,角砾状结构,块状构造。角砾成分主要为青灰色白云质灰岩、深灰色灰岩、砂屑白云质灰岩、泥晶灰岩,其次为石英岩、火山岩等,砾石含量占40-70%以上。胶结物成分以钙质、泥砂质为主,少许铁质,约占30-60%,胶结方式为接触式胶结。砾石大小不等,一般为1-4cm左右,大则可达10cm以上。砾岩呈棱角状,砾径小的具一定的磨圆度,无分选性,固结成度较差,为典型的断层构造角砾岩特征。 白云岩:一种以白云石为主要组分的碳酸盐岩。常混入方解石、粘土矿物、石膏等杂质。外貌与石灰岩很相似,滴稀盐酸(5%)极缓慢地微弱发泡或不发泡。白云岩风化面常有白云石粉及纵横交叉的刀砍状溶沟,且较石灰岩坚韧。白云岩按成因可分为原生白云岩、成岩白云岩及后生白云岩,后二者称交代白云岩或次生白云岩。按结构可分为结晶白云岩、残余异化粒子白云岩、碎屑白云岩、微晶白云岩等。 碎屑白云岩: 一种具碎屑结构的白云岩。碎屑成分为各种白云岩碎块或白云岩晶屑,胶结物为白云石。按碎屑的形状和大小可分为砾状白云岩、角砾状白云岩、砂状白云岩和粉砂状白云岩。它常在白云岩中呈厚度不大的夹层,是在蒸发潮坪环境。由于干裂及

地层描述

钻孔土层描述 一、杂填土:杂色,松散,大孔隙,上部为砼地坪,含较多的碎石。 二、淤泥质粉质粘土:灰色~灰黑色,流塑,部分夹有机质;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低,韧性低,有腐味 三、粘土:灰黄色,可塑,无摇振反应、光滑,干强度高,韧性高,局部分布。 四、粘土:灰黄~褐黄色,硬塑,含少量的铁,锰质结核,可塑,无摇振反应,光滑,干强度高,韧性高。 五、粉质粘土:青灰色,软~可塑状,为后期沉积,摇振反应无,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六、粉质粘土:灰黄~褐黄色,硬塑,含青灰色粘土团块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七、粉质粘土:灰黄~褐黄色,可塑,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八、粉质粘土:灰黄色,可塑,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局部含团块状密实粉土。 九、粉质粘土:灰黄~褐黄色,钙质结核,硬塑,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十、粉质粘土:灰黄~灰色,软~可塑,粉粒含量高,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中等,韧性中等。 十一、粉质粘土:上部浅灰色,中下部褐黄色,硬塑,含少量铁锰质结核,无摇振反应,切面光滑,干强度高,韧性高。 十二、粉质粘土夹粉土:灰黄~青灰色,可塑,含少量云母片,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十三、粉砂:黄色,含云母片,中密。主要由石英等矿物组成,饱和状态。 十四、粉砂:上部灰黄色,底部浅灰色,含云母片,饱和状态,密实。 十五、粉质粘土夹粉土:灰黄色,软~可塑,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局部夹薄层粉土。 十六、粉土:灰黄,含云母片,很湿,稍密。摇振反应中等,无光泽反应,干强度低,韧性低。 十七、粉砂:灰黄,含云母片,饱和,密实,主要成分由长石、石英、云母等组成,磨园度好、分、选性好。 十八、粉土:浅灰色,含云母片,摇振反应中等,无泽反应,干强度低,韧性低。 十九、粘土夹粉砂:灰黄色,褐黄色,可塑,含少量钙质结核核径为3cm。夹薄层壮中密粉砂,具水平层理,无摇振反应,切面稍光滑,干强度高,韧性高。 二十、粘土:灰黄,褐黄色,含少量铁,锰质结核,无摇振反应,切面光滑,干强度高,韧性高。 二十一、粉质粘土:褐黄色,硬塑,含白色高龄土条带用钙质结核,(核径为0.3~2cm),无摇振反应,切面光滑,干强度高,韧性高。 二十二、粉质粘土夹粉土:浅灰色,可塑,粉粒含量高,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局部夹30cm厚薄层粉土,湿,中密~密实。 二十三、碎石土:浅黄色,灰黄色,中密~密实,碎石含量50%~70%棱角形,次棱角形,一般直径20~40mm最大粒径120mm 成份以灰岩为主,少量为砂岩,由老黄土、新黄土,中粗砂,砾石充填。

一些地层描述

Qhal 第四系全更新统洪积层 该点为Qhal,有灰白色未固结砾石层出露,砾石主要成分为长石石英砂岩、石英砂岩,颜色较杂,主要呈灰白色、紫红色。该层为河流沉积形成。 Qp3pal 第四系上更新统冲洪积层 该点为Qp3pal,有土黄色含砾粉砂质轻粘土层出露。总体呈土黄色略泛灰白色,块状层理,主要成分为粘土,用地质锤刻划,刻划面较光滑。露头可见厚约0.5-1m砾石层,砾石颜色较杂,主要呈紫红色、灰白色,砾石主要成分为长石石英砂岩、石英砂岩,大小一般为2-10cm,大者20cm,砾石磨圆度中等,分选性差。粘土层中可见大量蜗牛化石,大小为0.5-1.0cm不等。该层形成平原地貌,发育较多深沟、陡坎,坎高十余米。该层为河流沉积形成。 Qp2pl 第四系中更新统冲积层 该点为Qp2pl,有棕红色含钙质结核重粘土出露。重粘土呈棕红色,块状层理,主要成分为粘土,用地质锤刻划,刻划面较光滑。露头可见呈一灰白色钙质结核层分布于棕红色重粘土中,结核层厚度较稳定,一般为1-1.5m。结核呈姜状,大小3-10cm不等,滴稀HCl 剧烈起泡。粘土中见少量蜗牛化石碎片,化石呈白色,大小一般为0.5-1cm,大者1.5cm。该层形成丘陵地貌,发育较多深沟、陡坎,沟深十余米。该层为河流沉积形成。 N1l 新近系洛阳组 该点为N1l,有灰白色钙质砂砾岩出露。基岩风化面总体呈灰白色,新鲜面呈灰白色。单层厚一般为1-3m,最厚约5m,为巨厚层状,块状层理。砾石含量50-70%,砾石大小一般为0.2-0.5cm,大者0.5-1.0cm,偶见15cm。砾石主要为白色石英砂岩、石英岩、脉石英,呈次棱角状、次圆状,磨圆度较差。砂质成分主要为粗砂石英颗粒。胶结物为钙质,滴稀HCl剧烈起泡。胶结物易于风化流失,使砾石间形成较多孔洞。岩石为半固结,易破碎,易风化,地貌上形成丘陵地貌,多在陡坎下出露;岩石为河流、滨湖相沉积。 E3s 古近系石台街组 该点为E3s,有红色中厚层状含砾粉砂质粘土岩出露,基岩风化面总体呈红色,新鲜面呈浅红色,单层厚约为30-50cm,为中厚层状。砾石主要为浅黄色粉砂岩,灰白色钙质泥岩,砾石呈棱角状,磨圆度差,分选性差,砾石大小2-10cm不等,最大可达25cm。水平层理较发育,岩石为固结程度不好,易风化,易破碎。地貌上多形成丘陵地貌,岩石形成于干燥气候下的湖泊沉积环境。

各岩土层岩性特征

各岩土层岩性特征(土方挖填种类): 拟建场区在勘探深度范围内主要揭示4个单元地层,由上而下由新到老依次为:(1)人工填土、杂填土地层,由于场区位于武汉市内,人为活动频繁、建筑物密集,表层普遍分布填土地层;(2)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粉质黏土,可塑~硬塑,局部发育有淤泥质粉质黏土夹层,软~流塑状;(3) 第四系坡残积碎石土,硬塑,该层为初勘阶段售1、2、4钻孔揭示,本次详勘未见此层;(4)~(6)下伏基岩为泥盆系上统页岩、石英砂岩、局部钻孔揭示到灰岩。 详述如下: (1)人工填土、杂填土:色杂,主要以建筑垃圾组成,含少量黏性土、生活垃圾等,堆填时间大部分小于10年,部分为新近拆迁期间回填,分布于整个场区。层面标高20.10~27.84m,地层厚度0.2~6.5m。 (2)淤泥质粉质黏土:灰褐色,流塑~软塑,潮湿,含大量有机质,具有腥臭味,多分布于表层,局部以透镜体形式分布于可塑状粉质黏土层中,幼儿园、C、B89、A9楼盘地基都有分布。层面标高14.90~26.62m,层面埋深0~10m,地层厚度0.6~4.6m。 (3)可塑状粉质黏土:粉质黏土,褐黄色~灰白色,可塑,局部含有铁质结核。层面标高 6.1~27.44m,平均标高18.85m,层面埋深0~15.3m,平均埋深4.15m,地层厚度0.4m~16.3m,平均厚度6.2m。 (4)硬塑状黏土:粉质黏土,褐黄色~灰褐色,硬塑,局部夹有碎石。层面标高1.19~26.22m,平均标高14.61m,层面埋深0~20.6m,平均埋深9.40m,地层厚度5m~9m,平均厚度8m。 (5)坡残积碎石土,暗红色~褐黄色,饱和,密实,碎石成份以石

松辽盆地地层岩性简表.(优选)

地层岩性简表 地 层 层位代号 厚 度 (m) 岩性描述 绝对年龄Ma 反射界面 系 统 组 段 第四系 Q 0-130 黄色、土黄色、暗灰色粘土、杂 色砂砾层 白垩系 上 统 嫩 江 组 三段 K 2n 3 100-1500 为灰、灰绿、棕红色泥岩,灰色粉砂质泥岩。 二段 K 2n 2 深灰色泥岩为主,顶部夹粉砂质泥岩。 一段 K 2n 1 以灰、灰绿色泥岩为主,夹泥质粉砂,粉砂岩。 姚家组 K 2y 灰绿、棕红色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夹粉砂岩。 青山口组 K 2qn 上部灰绿、紫红色泥岩、砂岩。下部深灰、灰黑色泥岩夹粉砂岩及油页岩。 下 统 泉 头 组 四段 K 1q 4 500-1900 紫红、 灰绿色泥岩与灰白、灰绿色砂岩。 三段 K 1q 3 灰、紫褐、灰绿色泥岩与灰、灰白色粉、细砂岩。 二段 K 1q 2 棕褐、紫褐色泥岩与粉、细砂岩不等厚互层。 一段 K 1q 1 紫褐色泥岩与粉、细砂岩、中砂岩、含砾中砂岩互层。 登楼库组 K 1d 100-2100 上部以紫、 褐黑色泥岩夹粉、中砂岩、粗砂岩与浅灰黑色、黑色泥岩互层。 营 城 组 营四 30-300 岩性总体为灰色、灰黑色泥岩与灰绿色、灰色、灰白色粉砂岩、细砂岩、中砂岩、砂砾岩互层, 营三 100-600 营二 100-800 营一 50-500 沙河子组 K 1sh 600-1400 上部以深灰、灰黑色泥岩及砂砾岩,中部为灰色泥岩、粉砂岩及砂 砾岩,下部为灰黑色泥岩、碳质泥 岩、煤层和灰、褐灰色砂岩及砂砾岩。 火石岭组 K 1h 200-1500 灰紫色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及深灰 色砂、泥岩夹煤。 C- J 基 底 灰色片麻岩,灰色、灰绿色千枚岩、片岩,变质石英砂岩,灰岩,浅灰色、浅红色花岗岩、花岗蚀变岩。 To 2 T 1 T 11 T 2 T 3 83 90.4 88.5 97 112 124.5 Yc2 Yc3 Yc4 T 4 T 42 T 5 131.8 138.5 145.6 T 41

常用的几种岩性的描述

特殊事故处理模式 地层破裂压力试验:4:04,开泵进行地层破裂压力试验,排量1800.0 L/min,泵压15.00MPa,4:14达到最高泵压为18.00 MPa,持续时间4.0min,压力下降至15.00 MPa,排量1700.0L/min。 中途测试:采用MFE测试仪,测试方式:悬挂式,测试井段:3831.40~4003.00m,测试层位:奥陶系,本次测试进行了二开一关现场操作,录取到完整的压力资料,测试工艺成功。测试过程中回收水0.26m3,测试层定为干层。 打捞钻具:1月18日6:30钻至井深4005.18m时,立压17.0MPa↘8.0MPa,扭矩1508.0N.m↘733.0N.m,泵压15MPa↘10MPa,悬重110t↘90t,判断为钻具脱落,起钻后于20:00起出钻具3143.47m,其余钻具落井,落鱼结构为:3A152.4mm钻头×0.20m +(330×310)×0.39m+120.7mm钻铤×2根×17.54m+151mm扶正接头×0.51m+120.7mm钻铤×13根×115.45m+88.9mm钻杆×39根×373.87m+146mm防磨接头×0.81m+88.9mm钻杆×6根×57.63m+146mm防磨接头×0.82m+88.9mm钻杆×6根×57.04m+146mm防磨接头×0.81m+88.9mm钻杆×6根×57.59m+146mm防磨接头×0.80m+88.9mm钻杆×6根×57.57m+146mm 防磨接头×0.82m+88.9mm钻杆×6根×57.61m+146mm防磨接头×0.81m+88.9mm钻杆×6根×57.23m+146mm防磨接头×0.80m。落鱼总长858.30m,鱼顶位置3146.88m。1月19日用直径73mm公锥,实探鱼顶位置3146.88m。鱼顶方入2.81m, 造扣

岩性特征

内蒙古工作区 主要岩性描述参考资料 (仅供参考) 地勘一院内蒙分院 2011年9月1日

岩性野外观察定名参考资料 按厚度把层(岩层)分为:块状层C>lOOcm);厚层(100—50cm);中厚层(50—10cm);薄层(10—lcm);页片层(1一0.lcm);显微层(<0.lcm)。 陆源碎屑岩的分类 1、砾岩:碎屑直径>2mm 2、砂岩:碎屑直径2-0.063mm 3、粉砂岩:碎屑直径0.063-0.004mm 4、泥质岩:碎屑直径<0.004mm 砾岩类 1、一般特征 直径大于2mm的陆源碎屑,其含量在50%以上的沉积岩称为砾岩, 2、砾岩和角砾岩的分类及主要特征 按砾石大小可分为: 巨砾岩(角砾岩)砾石>256mm; 粗砾岩(角砾岩)砾石256-64mm; 中砾岩(角砾岩)砾石64-4mm; 细砾岩(角砾岩)砾石4-2mm; 砂岩类 1、一般特征 粒度为2-0.063mm的陆源碎屑含量在50%以上的沉积岩称为砂岩。 2、砂岩的分类 按粒度分类: 巨粒砂岩2-1mm; 粗粒砂岩1-0.5mm; 中粒砂岩0.5-0.25mm; 细粒砂岩0.25-0.063mm。 按成分分类: 石英砂岩;长石砂岩;岩屑砂岩;杂砂岩 3、砂岩的主要类型

石英砂岩:碎屑物质几乎全部由石英组成,含量在95%以上,胶结物多为硅质.钙质.铁质和海绿石质,具中-细粒,少数为粗粒,一般园度高,分选好,颜色常为灰白色,多为分布广泛的厚层状。 长石砂岩:主要由石英和长石组成,其中长石大于25%,石英小于75%,岩屑含量小于长石,胶结物多为钙质.硅质和铁质,具粗-中粒结构,园度较差,分选不好或中等,颜色取决于长石及胶结物的颜色。 岩屑砂岩:中岩屑含量大于25%,石英含量小于75%,长石含量小于岩屑,填隙物大多数为泥晶基质,具中-粗粒结构,磨圆度和分选性都很差。颜色以深色调为主。 4、砂岩的地质意义和研究方法 粉砂岩类 粉砂岩是指碎屑粒度为0.063-0.004mm的一种陆源碎屑类。 泥质岩类 泥质岩主要是由粘土矿物及小于0.0039mm的细碎屑(>50%)组成,含少量粉砂碎屑,又称粘土质岩。 泥状结构是几乎全由粘土质点组成,含5%的以下的砂或粉砂。 泥质岩亦称粘土岩,是粒度<0.0039mm主要由粘土矿物组成的岩石。多数泥质岩是由母岩风化过程中形成的粘土物质呈悬浮状态被搬运到水盆地中,以机械方式沉积而成。有少数由水盆地中的胶体si02与Al2O3直接凝聚形成的自生粘土及由火山灰蚀变成因的粘土岩。泥质岩是分布最广的一类沉积岩,可占沉积岩总量的60%左右。 泥质岩的一般特征 一、物质成分:主要成分为粘土矿物,粘土矿物常见的有高岭石,水云母、蒙脱石等。 二、结构最常见的是:泥状结构、粉砂泥状结构、鲕状或豆状结构 三、构造:泥质岩的层理均为水平层理。单层厚度

各种岩性描述(130种)

路线小结模板: 该路线共定天然露头点7个,人工露头点1个,残积点3个,残坡积点3个,转石点4个,其中定界线点3个,岩性控制点9个,共划分出地质界线6处。 该路线所见岩性主要为晚太古代的变二长花岗岩、石英闪长岩、三合屯岩群批洲岩组的斜长角闪岩、含磁铁矿的角闪变粒岩等。它们各岩性之间的接触关系为晚太古代的变二长花岗岩与三合屯岩群批洲岩组的斜长角闪岩为侵入接触关系,晚太古代的变二长花岗岩与第四系松散砂砾石堆积为不整合接触。路线未见矿化和蚀变现象。 该路线共定天然露头点7个,残积点9个,均为岩性控制点9个。 该路线所见岩性主要为炒米店组的薄板状泥晶灰岩、粉沙质页岩、中薄层微晶灰岩、薄层泥晶灰岩夹粉砂质页岩等,炒米店组与第四系松散砂砾石堆积均为不整合接触。 路线未见矿化和蚀变现象。 野外岩性描述 ?沉积岩:母岩(岩浆岩、变质岩、早先形成的沉积岩)机械破碎产生的碎屑 物质经搬运、沉积及压实胶结等作用而形成的岩石。 ?(一)碎屑岩的物质成分 ?碎屑岩的物质成分主要由碎屑物质、化学物质和杂基三部分组成。 ?1、碎屑物质(陆源碎屑) ?它是母岩机械破碎产物,可分为矿物碎屑和岩石碎(1)矿物碎屑:又可分为轻 矿物(密度<2.86)和重矿物(密度>2.86)。

?轻矿物主要为石英、长石和云母;重矿物主要为岩浆岩中的一些副矿物和铁 镁矿物等,在碎屑岩中一般很少。 ?石英:陆源碎屑岩中最常见。在砂岩、粉砂岩中含量最高,平均达66.8%。 ?因石英最稳定,故若砂岩中石英含量多,则说明砂岩的成分成熟度高。 ?长石:在碎屑岩(砂岩、粉砂岩)中的含量仅次于石英,平均含量有11.5%。 长石主要来自于花岗岩、花岗片麻岩。 在碎屑岩中常见的是钾长石和酸性斜长石。 由于长石是不稳定矿物,故它们若在砂岩中大量出现,则多半是在干旱气候和快速堆积条件下形成,成分成熟低。 ?云母:多是稳定的白云母,常集中在细砂、粉砂岩的层面上。 ?重矿物:少见。但可确定其源岩。 ?(2)岩石碎屑(岩屑) ?是母岩直接破碎的产物,故岩屑可用来推断母岩。 ?岩屑反映气候干旱,母岩风化不彻底,搬运近,沉积快的特征。 ?故碎屑岩中岩屑多说明岩石成分成熟度低。岩屑多分布在>0.1mm粒级的砂岩和砾岩中。 ?是从溶液中(沉积、成岩阶段)呈化学沉淀的物质。这类物质在陆源碎屑岩中多以胶结物的形式存在。但也可有少量不呈胶结物而孤立存在的矿物,称自生矿物;或以交代碎屑或其它物质的形式存在。自生矿物共同特点是:成分一般较单一、结晶颗粒较小,清洁透明、晶形完好。 ?作为胶结物的化学沉淀物常见的有硅质、碳酸盐质、铁质、磷酸盐类矿物等。 ?硅质胶结物:硅质胶结物的SiO2可呈各种变体出现,从非晶质的蛋白石、纤维状玉髓、微晶质石英到自形的次生加大石英,其中石英最常见。 ?基质或碎屑杂基:它们是充填于碎屑颗粒之间的细粒的机械混入物,它们不是化学成因的矿物,故叫杂基。 ?它们对碎屑也起胶结作用,因而将化学胶结物和杂基称为填隙物质或广义的胶结物。 ?杂基主要为①<0.005mm的粘土物质;②0.03-0.005mm的细碎屑物质,包括石英、长石、白云母等陆源碎屑;③<0.03mm的对碎屑颗粒起胶结作用的碳酸盐矿物。 ?碎屑本身结构 ?(1)粒度:碎屑颗粒的大小称为粒度。一般以长径或中径来度量。由于工作性质不同和目的不同,所采用的粒度划分标准也不同。主要有三种标准:?A 十进位标准: ?碎屑直径>1mm 砾 ?1—0.1mm 砂 ?0.1—0.01mm 粉砂 ?<0.01mm 泥 ?自然粒级标准:是根据颗粒大小及颗粒的水力学行为的内在联系,来确定粒级的界限。 ?>2mm 砾 ?2—0.05mm 砂 ?0.05—0.005mm 粉砂 <0.005mm 泥 ?φ值粒级标准:φ=-log2d

地层与岩性特征

(一)震旦系楼子坝组第二段(Zlz2)、第三段(Zlz3)和第四段(Zlz4) 根据岩性组合特征可分为四个岩性段,本区出露第二段(Zlz2)、第三段(Zlz3)和第四段(Zlz4)。第二段(Zlz2)主要岩性为浅灰、浅灰绿色中-薄层状变质粉砂岩、变质粉砂质泥岩、绢云母千枚岩、板岩夹中-厚层状变质杂砂岩、硅质岩、泥硅岩、硅泥岩;第三段(Zlz3)主要岩性为灰、灰绿色厚层变质中细粒石英砂岩、变质中细粒杂砂岩夹绢云母千枚岩、千枚状板岩、变质细砂质泥岩,上部偶夹变质凝灰质细砂岩;第四段(Zlz4)主要岩性为浅灰、灰绿色变质细砂质泥岩、千枚状板岩夹变质细粒石英砂岩、凝灰质细砂岩等。 (二)泥盆系上统天瓦岽组(D3t) 为一套陆相碎屑沉积,不整合覆盖于震旦系楼子坝组第四段(Zlz4)地层之上。根据岩性组合特征可分为上、下两个岩性段,分述如下: 1、泥盆系上统天瓦岽组下段(D3t1) 岩性为灰白色中—厚层状石英砂砾岩、含砾石英砂岩、岩屑石英砂岩夹灰色中—薄层细粒石英砂岩、粉砂岩、粉砂质泥岩等,岩石具弱片理化现象。地层倾向北西,倾角25~40°。 2、泥盆系上统天瓦岽组上段(D3t2) 岩性为灰色厚层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夹白色含砾石英砂岩、石英杂砂岩等,粉砂岩普遍具角岩化。地层倾向北西,倾角25~30°与下段地层整合接触。 3、泥盆系上统桃子坑组﹙D3tz﹚ 为一套陆相碎屑沉积,整合覆盖于天瓦岽组地层之上。根据岩性组合特征可分为上、下两个岩性段。分述如下: (1)泥盆系上统桃子坑组下段(D3tz1) 小规模出现,岩性为灰白色厚—巨厚层含砾石英砂岩、中粗粒石英砂岩夹石英砂砾岩、粉砂岩等。地层倾向南东东,倾角15°左右。 (2)泥盆系上统桃子坑组上段(D3tz2) 岩性为灰、灰紫色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夹灰白色石英砂岩、含砾石英砂岩,粉砂岩、泥岩具千枚状构造。地层倾向北西—北北西,倾角25~70°。与下段地层多为整合接触,局部断层接触。 (三)石炭系下统林地组(C1l) 该地层为一套陆相碎屑沉积,整合覆盖于桃子坑组之上。根据岩性组合特征本组划分为粗—细—粗整合过渡的三个岩性段,分述如下: 1、石炭系下统林地组第一段(C1l1) 岩性为灰白色厚层含砾石英砂岩、中细粒石英砂岩夹灰紫色粉砂岩。地层倾向大多为北西—北北西向,倾角25~35°。 2、石炭系下统林地组第二段(C1l2) 岩性为灰紫、灰黑色中薄层砂质粉砂岩、泥岩、炭质泥岩夹灰白色中厚层石英砂岩、岩屑石英杂砂岩,偶夹煤线。地层倾向北西—北西西向,倾角20~50°。 3、石炭系下统林地组第三段(C1l3) 岩性为灰白色厚—巨厚层含砾石英砂岩、石英砂岩、石英砂砾岩、石英砾岩夹粉砂岩、泥岩。 4、石炭系上统经畲组(C2j) 主要为灰白色铁锰质角砾状硅质岩、硅泥岩夹粉砂岩、泥岩等。该组地层常见夹有铁、锰、硫铁矿等矿层。 5、石炭系上统老虎洞组(C2lh) 整合覆盖于经畲组之上,主要岩性为厚—巨厚层细晶白云岩、细晶灰质白云岩夹中层白云岩化细晶灰岩。地层倾向北西,倾角15°左右。

分层岩性简述

侏罗系上统遂宁组(J3sn) 岩性组合: 岩性为褐色-褐红色泥岩、粉砂质泥岩夹浅灰色-绿灰色细砂岩、褐色-褐灰色-绿灰色粉砂岩,底部为绿灰色细砂岩。 分层依据: a、遂宁组下部岩性以厚层块状泥质岩类沉积为主,下伏上沙溪庙组上部沉积了一套以砂岩为主的地层。 b、遂宁组地层下部自然伽玛曲线形态常呈齿化的厚层块状,中-高值;视电阻率曲线呈低幅的块状。下伏上沙溪庙组顶部自然伽玛曲线呈指状、小尖峰状,中-低值,与上覆遂宁组区别较明显;视电阻率曲线呈山峰状。 地层接触关系 与下伏地层上沙溪庙组呈整合接触关系。 侏罗系中统上沙溪庙组(J2s) 岩性组合: 本组可分为三个岩性段:①5褐色-褐红色泥岩、粉砂质泥岩与绿灰色-褐灰色细砂岩、粉砂岩组成多个“上细下粗”的正旋回韵律层。②褐色-褐红色泥岩、泥质粉砂岩与褐灰-绿灰色细砂岩、粉砂岩不等厚互层。③褐色-褐红色-紫褐色泥岩、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与浅灰色-绿灰色-灰色细砂岩、粉砂岩组成多个“上细下粗”的正旋回韵律层。底部厚层浅灰色细砂岩夹灰色-褐色泥岩。 分层依据: a、上沙溪庙组底部砂岩为浅灰色~绿灰色,呈厚层块状。 b、上沙溪庙组自然伽玛曲线、视电阻率曲线均具三分性,下部曲线形态以齿化的厚层块状为主,局部呈指状。视电阻率曲线下部曲线形态以齿状为主,局部呈指状、山峰状。下伏下沙溪庙组顶部自然伽玛曲线呈齿状、小尖峰状,高~中值,明显与上覆上沙溪庙组的中-低值相区别;视电阻率曲线呈厚层块状高值。 地层接触关系 与下伏地层下沙溪庙组呈整合接触关系。 侏罗系中统下沙溪庙组(J2x) 岩性组合: 本组岩性为浅灰色-灰色粉砂岩、细砂岩、中砂岩、灰色泥质粉砂岩与褐色-灰色泥岩、灰色粉砂质泥岩不等厚互层,底部为一厚层块状灰白色中砂岩。 分层依据: 本组地层下部泥质岩类颜色为“褐、灰”相间,色较杂,与下伏千佛 崖组的“灰色-深灰色-灰黑色”截然不同,底部厚层块状中砂岩区域分布稳定,上下地层界线清楚 地层接触关系 与下伏地层千佛崖组呈整合接触关系。 千佛崖组二段(J2q2) 1岩性组合: 灰~深灰色泥岩与浅灰色细砂岩呈不等厚互层,间夹薄层浅灰色粉砂岩、泥质粉砂岩。 千佛崖组二段(J2q2) 岩性组合: 灰~深灰色泥岩与浅灰色细砂岩呈不等厚互层,间夹薄层浅灰色粉砂岩、泥质粉砂岩。 分层依据: a、千二段岩性为灰~深灰色泥岩与浅灰色细~粉砂岩呈不等厚互层,是一套浅灰~灰色地层;下伏地层千一段上部为一套黑色页岩和灰色粉岩地层,颜色明显不同,分界清楚。 b、千二段自然伽玛曲线呈齿状,上部局部呈尖峰状。视电阻率曲线呈波状、峰状,局部呈低齿状,下伏地层千一段呈峰状,底部呈齿化箱状。 千佛崖组一段(J2q1)

矿区各类岩性描述

矿区各类岩性特征简述(仅供参考) 沉积岩类的碳酸盐岩 1、白云质灰岩:白云石是组成白云岩和白云质灰岩的主要矿物成分,多见灰色、灰白色,有碎屑结构和晶粒结构两种。碎屑结构多由颗粒、泥晶基质和亮晶胶结物构成。颗粒又称粒屑,主要有内碎屑、生物碎屑和鲕粒等,泥晶基质是由碳酸钙细屑或晶体组成的灰泥,质点大多小于0.05毫米,亮晶胶结物是充填于岩石颗粒之间孔隙中的化学沉淀物,是直径大于0.01毫米的方解石晶体颗粒;晶粒结构是由化学及生物化学作用沉淀而成的晶体颗粒。(方解石含量达到75-50%,白云石含量达到25%-50%)。 2、泥灰岩:通常指由粉砂及泥级碳酸盐与粘土矿物混合组成的一种松、软、易碎的较新的沉积岩。常呈灰、黄、绿等色,也有深色的,,泥状结构,纹层状构造。按重量碳酸盐成分占30~70%,粘土矿物达到25%-50%,矿物主要为方解石,白云石、文石少见,菱铁矿更少。粘土矿物有伊利石,蒙脱石、高岭石不常见。副组分有石英、海绿石、长石、磷灰石族、铁矿物、有机质等。有时全无陆源碎屑。显微镜下可见方解石,为碎屑状。海相的常有有孔虫壳及颗石碎片。细密,宏观上一般不显层理,成岩后可呈次贝壳状断口。分布广泛的海相泥灰岩常含原地生成的化石和微体化石的残体,说明其沉积于安静海盆,有些还远离大河入海口。与三角洲有关的从其中生物来看,水深不大。湖相的属安静浅水环境产物。可作水泥辅料及土壤肥料。 3、灰岩:一种沉积岩类的碳酸盐岩,灰色,灰、灰白色、灰黑色、硬度不大与稀盐酸有反应,石灰岩结构较为复杂,有碎屑结构和晶粒结构两种,构造分类一般有鲕状构造、竹叶状、团块状构造等,矿物成分多以方解石为主含量达到95%以上。 按石灰岩的类型可分为:颗粒石灰岩常成浅灰色至灰色,中厚层至厚层或者块状,岩石中颗粒含量大于50%,颗粒可以是生物碎屑、内碎屑、鲕粒、等其中的一种或者几种。粒径最大可到漂砾级,最小可到粉屑级。他们的填隙物可以使灰泥杂基或是亮晶胶结物,或两者均有。颗粒的分选和磨圆度可以因搬运磨蚀程度而明显不同,潮上活礁前形成的颗粒石灰岩颗粒多成棱角状碎屑,浅水波浪环境的颗粒石灰岩中的颗粒分选磨圆度良好,风成沙丘活海滩上的颗粒石灰岩分选磨圆度特别好。 泥晶石灰岩一般称灰色至深灰色,薄层至中层为主,岩石主要有泥晶方解石组成其中颗粒含量小于10%或不含颗粒,这类石灰岩中时常发育水平纹理,其层面常发育水平虫迹,层内可见生物扰动构造。纯泥晶石灰岩常见有光滑的贝壳状断口。这类岩石中颗粒含量很低但颗粒的类型尤其是生物碎屑的种类为判断岩石沉积环境的重要标志,总之泥晶石灰岩主要发育于基本没有簸选的低能环境,入

岩土勘察现场编录地层岩性描述示范

现场编录地层岩性描述示范 1、强风化灰岩(泥灰岩、粉砂质灰岩、燧石灰岩) 年代:T、P、C、D、O XX色,隐(显、粗)晶质结构,薄-中厚层状构造,矿物成份以方解石为主(含泥质、粉砂质、燧石),XX胶结,节理裂隙发育,裂隙间有XX充填,方解石脉发育?有溶蚀现象(小溶孔)?岩芯多呈XX状,锤击声较脆,岩芯采取率约XX%,回次RQD=XX~XX%。 2、弱风化灰岩(泥灰岩、粉砂质灰岩、燧石灰岩) 年代:T、P、C、D、O XX色,隐(显、粗)晶质结构,薄-中厚层状构造,矿物成份以方解石为主(含泥质、粉砂质、燧石),XX胶结,节理裂隙较发育,裂隙间有XX充填,方解石脉发育?有溶蚀现象(小溶孔)?岩芯多呈XX状,锤击声脆,岩质较新鲜,岩芯采取率约XX%,回次RQD=XX~XX%。 3、微风化灰岩(泥灰岩、粉砂质灰岩、燧石灰岩) 年代:T、P、C、D、O XX色,隐(显、粗)晶质结构,薄-中厚层状构造,矿物成份以方解石为主(含泥质、粉砂质、燧石),XX胶结,偶见节理裂隙,方解石脉发育?有溶蚀现象(小溶洞、溶槽、溶沟)?岩芯多呈长柱状,节长XXcm,锤击声脆,岩质新鲜,岩芯采取率约XX%,回次RQD=XX~XX%。 4、强风化白云岩(泥质白云岩、粉砂质白云岩) 年代:T、C、D、O XX色,隐(显、粗)晶质结构,薄-中厚层状构造,矿物成份以方解石、白云石为主(含泥质、粉砂质),节理裂隙发育,裂隙间有XX充填,方解石脉发育?有溶蚀现象(小溶孔)?岩芯多呈XX状,锤击声较脆,岩芯采取率约XX%,回次RQD=XX~XX%。 5、弱风化白云岩(泥质白云岩、粉砂质白云岩) 年代: T、C、D、O XX色,隐(显、粗)晶质结构,薄-中厚层状构造,矿物成份以方解石、白云石为主(含泥质、粉砂质)节理裂隙较发育,裂隙间有XX充填,方解石脉发育?有溶蚀现象(小溶孔)?岩芯多呈XX状,锤击声脆,岩质较新鲜,岩芯采取率约XX%,回次RQD=XX~XX%。 6、微风化白云岩(泥质白云岩、粉砂质白云岩) 年代:T、C、D、O XX色,隐(显、粗)晶质结构,薄-中厚层状构造,矿物成份以方解石、白云石为主(含泥质、粉砂质、燧石),偶见节理裂隙,方解石脉发育?有溶蚀现象(小溶洞、溶槽、溶沟)?岩芯多呈长柱状,节长一般XXcm,锤击声脆,岩质新鲜,岩芯

岩性及含油性描述方法

含油级别的划分及各类岩性的描述方法 1 含油级别的划分 2 岩性描述

1 含油级别的划分 1.1 岩心含油级别划分 1.1.1 孔隙性(碎屑岩)含油岩心含油级别划分 划分依据及描述见表1。 1.1.2 缝洞性(非碎屑岩)含油岩心含油级别划分 划分依据见表2。 1.2 岩屑含油级别划分 1.2.1 孔隙性(碎屑岩)含油岩屑含油级别划分 划分依据见表3。 表1 孔隙性含油岩心含油级别划分

表2 缝洞性含油岩心含油级别划分 1.2.2 缝洞性(非碎屑岩)含油岩屑含油级别划分 划分依据见表4。 表3 孔隙性含油岩屑含油级别划分 表4 缝洞性含油岩屑含油级别划分 注:含油岩屑指表(断)面肉眼可见原油斑点的岩屑。

2 岩性描述 2.1 碎屑岩的描述 2.1.1 分类(粒度分类法见表5) 表5 碎屑岩类分类标准 2.1.2 定名 采用“颜色+含油级别+岩性”进行综合定名。岩性定名原则: 2.1.2.1 以含量>50%的粒级作为岩石的基本名称。 2.1.2.2 以含量在10—50%间的次要粒级,作为附加名词加在岩石基本名称之前当次要粒级含量为25—50%时,用“XX质”表示;若含量占25—50%的为“砾级”,则改“质”为“状”;当次要粒级含量为10—25%时,用“含XX”作为附加名词加在基本名称之前。 2.1.2.3 含量<10%的粒级不参加定名,只作描述。 2.1.2.4 对泥质、灰质、白云质、硅质、铁质、石膏质等胶结物,其含量为10—50%时,按附加名词的原则参加定名。含量10%以下的不参加定名,只作描述;若含量超过50%,则作为基本名定名。 2.1.2.5 对于砾岩,只要砾石级含量超过50%,次要粒级可不参加定名,只作描述。当充填物主要为泥质,含量达25-50%,应定名为泥质砾岩;另外还可根据砾石的磨圆度进一步命名,砾石圆状-半圆状占50%以上的为砾岩;砾石半棱角状—棱角状占50%以上的则称为角砾岩。 2.1.3 颜色

野外岩性描述

泥质岩的野外观察与描述 1.颜色: 常见灰白、灰绿、褐黄、紫红、黑等色。 ⑴影响因素:粘土含量和混入物成分; ⑵据颜色判断粘土矿物和混入物成分: 不含混入物:白色、灰白色 含铁质氧化物:红色、紫红色 含细分散黄铁矿或有机质:多呈黑色、黑灰色 2.矿物成分:肉眼难以鉴定,因此只根据颜色、硬度、点酸起泡情况等判别混入物成分。 3.结构:常见泥状结构、粉砂泥状结构、鲕状和豆状结构等。野外鉴定依据: 泥状结构:具贝状断口、手捻有滑感、刀切面光滑平整。 粉砂泥状结构:断口粗糙、手捻有粗糙感、刀切面不光滑。 砂泥状结构:则能肉眼分辨出碎屑颗粒。 4.构造: 水平层理、干裂、雨痕、页理(最常见,系成岩后生作用泥土矿物定向排列而致。页理发育的泥质岩称为页岩;页理不发育的泥质岩称为泥岩)。 5.生物化石:常含较多的生物化石,沿页理分布。 6.物理性质:注意断口、光泽、粘舌性、可塑性、以及吸水膨胀性等。 7. 其他特征:岩层厚度、产状、与上下岩层的接触关系。 8.综合定名 泥质岩的野外命名 颜色+混入物成分+结构+页理发育情况 如:黑色含粉砂质碳质页岩 泥质岩描述举例 1. 蒙脱石粘土岩: 浅肉红色,泥状结构,块状构造。硬度小,固结程度低,较疏松。断口粗糙,略具滑感。在水中易泡软并剧烈膨胀,膨胀后体积增大2~3倍。含少量次生碳酸盐矿物和碎屑物质。 2. 黄绿色粉砂质页岩: 黄绿色,风化后呈褐黄色,粉砂泥状结构,页理发育,手捻有粗糙感,易破碎成碎片状,沿页理面有少量白云母分布,其他碎屑肉眼难以分辨。 碳酸盐岩的野外观察与描述(二)

2.碳酸盐岩的命名 野外碳酸盐岩命名时,以上述表中的名称作为基本名称,结合结构(粒度)特征进一步细分。 命名原则:颜色+层厚+特殊构造+颗粒类型(结构)+基本名 特殊构造:为叠层构造、鸟眼构造、示底构造等化学构造 如:浅灰色中层鸟眼状微晶白云岩如:灰黑色中厚层虫屑泥晶灰岩(三)碳酸盐岩野外观察描述的内容 ⑴颜色 碳酸盐岩的颜色多为各种色调的灰色,色调的深浅主要与有机质含量有关。有机质含量高时,岩石可呈黑灰色或黑色;含铁质时可呈红或黄色;含泥质时多呈褐黄色。> ⑵矿物成分 方解石、白云石及粘土物质仅凭肉眼很难准确区分,因此在野外对碳酸盐岩进行鉴定,需借助于稀盐酸进行以下检验,并结合岩石的其它特征加以区分。 ①滴盐酸剧烈起泡,伴有嘶嘶的响声,并有小水珠飞溅,反应后无残余物质者,一般以方解石为主,属石灰岩类。 ②滴盐酸起泡较剧烈,但响声微弱,无小水珠飞溅者,仍以方解石为主,但可能含有少量白云石,属灰质白云岩类。 ③滴酸反应不明显,起泡微弱,少量气泡滞留于岩石表面不动,无响声者,一般白云石为主,含方解石较少,属白云质灰岩类。 ④滴酸不起泡或起泡极弱,仅在放大镜下才能见到极细小的气泡缓慢出现,将岩石研成粉末后滴酸则起泡,岩石常呈浅黄灰色,断口较粗糙,多呈瓷状或砂糖状,风化面有纵横交错的刀砍状溶沟——刀砍纹者,一般以白云石为主,属白云岩类。 碳酸盐岩的野外观察与描述(一) 碳酸盐岩的野外观察与描述 碳酸盐岩是钙镁碳酸盐矿物(方解石、白云石)含量大于50%的沉积岩。主要岩石类型为石灰岩和白云岩。 (一)碳酸盐岩的一般特征 1. 组成碳酸盐岩的矿物,出碳酸盐矿物外,还有陆源碎屑物质和非碳酸盐自生矿物,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