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

浅析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
浅析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

浅析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

林学院

木设122

王浩

2012013062

【摘要】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在近百年的发展中经历了各种跌宕与波折,它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与中国的审美经验和艺术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是中国现代化过程以及社会主义革命过程的一部分,它的审美合理性是与政治正确性密切联系着的。面对全球化和新媒介发展所带来的种种挑战,只要我们认真地研究现实提出的问题,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创造性地解决现实中的种种难题,学会引进西方美学,促成中西美学的融会贯通并且以丰厚的中国传统美学为基础,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就能形成当代的形态并在国际学术界赢得尊重!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美学、继承、发展、问题。

当代中国美学在由一元走向多元、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单一走向综合的形态转换与体系建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马克思主义美学为主导的多元共生、兼容并蓄、多样统一的基本格局与特点。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与中国现代哲学和现代美学一道,走过了近一个世纪的风雨历程,见证了20世纪2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思想文化的争论、动荡与激变,反映出中国现代化历程中的思想文化轨迹。

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的基本格局

新世纪以来,我国的美学研究呈现出各种美学理论整合与互补的基本格局。有的学者将此归纳为:由外到内、由一到多、由微观分析到宏观综合、由封闭体系到开放体系。[1]在这种多元共生、不断变化的理论格局中,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

或许这种形势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生存与发展比任何时期都显得重要。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发展正处于历史与现实、中国与西方、传统与现代更迭与交替的特定时代语境下,正处于中国传统美学、经典马克思主义美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以及西方形形色色的哲学文化理论共同交织而成的错综复杂的思想和理论网络之中。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反思以往研究的不足,一方面要面向未来积极创新;一方面在寻求中国传统美学的现代转型之路,一方面在探求可资借鉴的西方现代美学理论的最新成果;一方面要拓展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化的道路,一方面又要力求理论的现代性与民族性的统一。

面对这种局面,人们开始走出固有的思维模式,走向一个多元理论对话的时代,过去那些无法相容的不同质的理论观念开始走入这个并存、兼容的结构整体之中。[2]马克思主义就是这样一代又一代地在坚持和发展其方法论原则的历史过程中,不断吸收、借鉴各种不同的理论资源,并将其辩证否定为自己理论体系不可缺少的内容,从而使自身日臻科学和完善的。这正是马克思主义美学所具有的其他任何美学理论所无法比拟的理论品格之所在,也是马克思主义美学完全能够适应时代的挑战,应答和解决不断涌现的各种美学问题的根本原因之所在。

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现代化与中国化

早在80年代的美学热中,学者们就孜孜不倦地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体系而努力,并且围绕中国化与现代化这两个焦点性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至今,这两个问题仍然是马克思主义

美学研究的重心。

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现代化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理论话题,经典的马克思主义美学伴随着历史前进的步伐将以怎样的面目出现在当今全球化时代的舞台上,这个问题已成为一切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者热切关注的焦点。因为人们很清楚地认识到,这是关系到马克思主义美学生命攸关的根本性问题,如果一种理论不能做到与时俱进,那将被历史无情地抛弃。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原理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它在一定程度上既避免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行质疑、批评、否定的轻率性、主观任意性,又与苏联美学对马克思主义僵硬、武断、教条的理解相区别。但由于受到苏联美学和文艺思想的影响以及国内特定政治环境的冲击,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也走过了曲折的道路。客观地说,我国理论界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现代化问题的研究尚处于初步的探索阶段,许多问题的讨论还有待于深化,眼下还不能形成一个令理论界普遍认同的建立“现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理论原则。

中国化问题对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来说,则是与现代化问题具同等重要意义的焦点问题,二者相辅相成、互相渗透。对于我们来说,马克思主义美学如果不能同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不能同中国文化的民族特点相结合,也就是说它如果不能最终实现中国化、民族化,不具有中国特色,那它也必将成为不能解决任何实际问题的空洞的理论,也就必然失去其在中国存在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强调理论

的中国化,实际就是要使其具有中国特色,于是人们从这个基点出发探讨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中国化问题总之,不论是积极倡导学习者还是有条件汲取者,中国学者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目的,都应该是为建立当代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提供有益的借鉴。

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的三大错失

以20世纪九十年代“后实践美学”的崛起为标志,中国当代美学在发展的基本趋势上开始走出马克思主义时代,西方当代哲学开始取代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中国当代美学研究的哲学基础和根本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美学在中国当代出现的这种失利或失败,出现这种被其他美学所取代的严重情况,是缘自我们的美学家们在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上存在着三大根本错失。

第一,在美的本质问题的揭示上,脱离实际,机械、教条地运用和对待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在对审美活动的具体研究中,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脱离美的客观实际,机械、教条地运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揭示美的本质和特点,提出什么美是客观的,第一性的,最终把中国当代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引向歧途。

第二,在美的根源问题的揭示上,脱离实际,机械、教条地运用和对待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实践论。今天我们这些马克思主义的后人和继承者也往往囿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实践论的成说,对马克思有关实践的具体论述缺乏必要的进一步的梳理、概括、提炼和升华,于是乎导致了马克思主义美学在今天出现这种局面。

第三,在美的根源的探究上,还误读了马克思主义的审美实践思想,

使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美学丧失了自己的本来意义和固有面貌。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者在解读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著作中的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时,也往往从物质实践出发予以阐释,认为在马克思看来,物质实践是决定其他一切的东西,物质实践是“自然的人化”和“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物质实践的本质就是自由,物质实践创造了美本身和美的世界。结果,马克思富有创造性的审美实践思想遭到严重误读和曲解,马克思主义的美学思想也变得不伦不类,非驴非马,失去了自己的本来意义和固有面貌.[3]

四、我们该如何应对三大错失

实际上,在中国当代比较科学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尚未真正开始。为建构科学的和符合实际生活的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我们现在当紧要做的是挺身而出,克服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的这三大根本错失。

第一,正确地运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来探讨美的本质。只有坚持美是人的社会意识的观点,中国当代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才能峰回路转,别开生面,拥有无限光明的发展前景。

第二,全面、准确地认识和理解马克思和恩格斯有关实践的具体论述,除物质实践外,再从马克思和恩格斯有关实践的具体论述中提炼和确认一个审美实践新概念,进而为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建构奠定一个坚实的实践论基础,也为揭示美的根源从实践论意义上打开通道。

第三,联系人类审美活动的实际,科学地和符合实际地解读马克思主义的美学思想,特别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美

学思想,恢复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本来意义和固有面貌。[4]

五、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发展的趋势

对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趋势问题,学者们普遍抱有积极乐观的态度,认为马克思主义美学将在全球化、多元化背景下通过广泛对话、交流、互补而得以健康发展。马克思主义美学也必然具有顽强的生命力。[5]其实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和20世纪的重要的意识形态现象,我国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的许多理论还未达到全面而深刻的论述[6]。大多数学者都同意应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建设与发展置于与其它各种理论、学说的对话、交流、相互补充的过程中,在引进、吸收包括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在内的西方各种理论、观念时,需要开放意识。随着时代的发展,密切关注全球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并按照当代中国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客观现实对其进行审视和选择,这应该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所面临的重要理论课题。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还要继续做大量艰苦的理论工作,在理论观点和模式上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中国的马克思美学研究者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我们要认真地研究现实提出的问题,努力解决种种难题,科学的进行研究,总结研究成果,吸取教训,兼收外来优秀思想,包容并举,为加快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发展进程而不断奋斗!

【参考文献】

[1] 张涵.中国当代美学[C].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

[2] 马龙潜.新世纪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的基本格局与特点[J].沈阳

工程学院学报.2006,(4)

[3] [4] 张梦中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的三大根本错失[5] 张品杉.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趋势的理性思考[J].理论视野.2006,

[6] 韦苏陈.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的现状与未来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文艺研究.2000,(6)

陶渊明自然主义美学思想对文人园林的影响

第22卷 第3期2007年7月 北 京 农 学 院 学 报 JOU 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 Y OF AGRICU LTU RE Vo l.22,N o.3 Jul.,2007 收稿日期:2007-06-05 作者简介:黄 谦,男,1983年出生,在读硕士,研究方向:园林史;*通讯作者:徐 峰,女,1969年出生,副教授,研究方向: 园林艺术、园林规划设计 陶渊明自然主义美学思想对文人园林的影响 黄 谦,徐 峰*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学院科学技术史系,北京100094) 摘 要: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转折期。在晋代的审美思潮中,对文人园林影响最大的非东晋诗人陶渊明莫属。陶诗不仅激发无数文人墨客对园林的向往与热爱,更形成一种独特的自然主义美学思想。这种思想不论在造园的意境、造园模式,还是在造园的技巧方面都深刻地影响着后世文人园林的创作,对中国园林艺术起到深远的影响,同时更需要后人对其进行系统的整理与研究,继续发掘它的美学价值。关 键 词:陶渊明;自然主义;美学思想;文人园林中图分类号:T U 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 -3186(2007)03-0044-04Influenc e of T ao Y uan -m ing .s Naturalistic Aesthetics on Literati G ardens H UANG Qian,XU Feng * (Colleg e of H umanities and D ev elo pment,China A gr icultural U niver sity,Beijing 100094,China) Abstract :It is the transitio n tim e of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 in We-i Jin Dynasty 1In the taste thoug hts of Jin Dy nasty,Liter ati Gardens w ere im pacted most by T ao Yuan -ming 1Tao Yuan -ming .s po em s no t only inspired many cler isies falling in lov e w ith gardens,but also fo rmed into one kind of natur alistic aesthetics w hich affected the aspects o f literati g ardens from artistic conception,pattern and technique 1M eanw hile, later generations should pack up and resear ch Tao Yuan -m ing .s naturalistic aesthetics by the number s so as to develop its value of esthetics 1 Key words :Tao Yuan -ming;naturalism;aesthetics;literati garden 陶渊明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诗人,被后世誉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0。国内外对陶渊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诗人的生平、具体诗文、隐逸思想、自然观和比较研究等方面。而作为中国文人园林的创始人,陶渊明与中国园林的关系却很少被人论及。笔者通过分析陶诗中所蕴含的自然主义美学思想,阐明其对文人园林的深远影响,理清陶渊明与文人园林的关系。 1 陶诗与自然主义美学思想 111 陶渊明自然主义美学思想的内涵11111 陶渊明的/自然0主义 在现存所有的陶诗中,/自然0一词共出现过4次: /复得返自然。0)))《归园田居》;/神辨自然以释 之。0)))《形影神》;/质性自然。0)))《归去来兮辞》;/渐近自然。0)))《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 这些诗中的/自然0,首先来自陶渊明的哲学观,其次来自于他的本心。 陶渊明的哲学观主要接受当时风行于社会的道家思想及玄学的影响。道家强调自在、和谐,极力反对违背/自然0。在道家看来,/自然0就是天然,不经人力干预、不受任何意志支配的本质存在。到魏晋时期,玄学家在为《老子》、《庄子》作注时也强调一切都要服从自然,认为只有这样,生命的完整性、和谐性才能得以保全。这种哲学观反映在陶渊明身上,就是其所说的/质性自然,非矫励所得。0所以,当诗人面对/八表同昏,平陆成江0的乱世时,敢于按照自己的意愿做出选择,毅然辞官归隐庐山脚下。

浅谈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现代化

摘要:马克思主义美学自诞生之日起,已经有一个多世纪了。在这段时间里,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甚至在长达半个多世纪中,由于苏联和中国不承认马克思主义美学与德国古典哲学之间的关系,使得马克思主义现代化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所以,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现代化研究非常必要。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美学现代化;探究 在新时期,美学界越来越关注马克思主义美学发展的问题,并从中获得了一些新的认识。但由于受到各种思想影响,马克思主义研究进展幅度仍然不大。基于此,加强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的现代化发展成为一个重点关注的问题,只有在充分地了解马克思来源的基础上进行马克思现代化研究才会更加公正合理。 一、马克思主义美学与古典哲学存在的联系性 马克思主要是从德国古典哲学、英国政治经济学以及法国空想社会主义逐渐发展而来的。康德、黑格尔以及席勒是对马恩美学影响最大的几个代表性人物。马恩美学史是在德国美学的基础上进行现代化改造的,与其有着内在联系性。1.以人命运发展为对象的理想性内容人的感觉成为美学多研究的重点内容,但是将其提升到自觉追求高度的是德国古典美学。德国古典美学注重人的作用,提倡浪漫主义,充满着很多理想性的内容,这成为人类自由的主题,即便各自的思想存在着差异性。康德哲学中就弘扬人自由的道德世界观,道德法则只是一种形式,建立人的至善才是根本目的。席勒的美学则同样关系人的自由与和谐性发展。黑格尔美学是德国古典美学的集大成者,他充分地延续了康德与席勒的思想成果,并运用辩证法方式构建了一个比较严谨的美学体系。其核心理念同样是关注人的心灵与精神,关注人与自然现实世界的关系。由此可见,德国古典美学更多地是对人命运的探究。正是在这一美学研究基础上,马克思和恩格斯也站在人类历史与文化的起点上,开创了一个全新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其思想宗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彻底实现人类的解放。2.关注艺术作用人发展的价值德国古典哲学特别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因此,才更加重视艺术对于人的发展理论。人的感觉的发展便是实现人自由全面发展。所以,在艺术内容与价值方面,德国古典哲学也非常看重。康德认为,美学会给人一种形式主义印象,在对象的形式之中会存在着优美;黑格尔则强调艺术与美丽心灵的重要性,艺术和美丽不能仅仅是个别偶然的事件,而应该是具有普遍性意义与价值的。黑格尔强调美的内容决定形式;而马克思主义在前人的基础上围绕人彻底解放的问题来谈论美,与德国古典哲学存在差异的是,其更加看重文学、艺术对人的发展所存在的价值与作用。①马克思认为文学与艺术是一种创造世界并且对

浅谈极简主义

浅谈极简主义 一.极简主义的产生 极简主义艺术(Mnimal Art)于20世纪60年代出现在美国,主要是针对抽象的表现主义绘画和雕塑中的个人表现而产生的一种艺术倾向。其特点是:形式简约、明快,多用简单地几何形体;重复、系统化的摆放物体;运用现代工业化的材料和非人格化的结构;把物体放在地上或靠在墙上,雕塑不用基座和框架。极简主义艺术所追求的抽象、简化和几何秩序与现代主义园林所倡导的原则有着许多的相似之处,因而有些园林设计师便从极简主义艺术中受到启发,把极简主义的简洁性、直观性、图案性等与现代园林的空间构成、功能性相结合,开创了极简主义园林。彼得·沃克(PeterWalker)便是具有明显极简主义特征的园林设计师。 二.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一)代表人物—彼得·沃克 彼得·沃克1955年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风景园林学土学位,1956年在伊立诺人学作研究生,1957年获哈佛大学设计研究院风景园林硕L学位,同年,哈佛大学设计研究院佐佐木英夫教授和沃克共同创立了SW A景林设计项目,然而与此同时,他发现这些风景式的景观与他本人对极简主义艺术的兴趣相距甚远。因此,他最终于1976年离开了SW A而赴哈佛大学设计研究院任教并从事极简主义园林的研究工作。1983年,沃克创办了自己的设计公司,从而得以把他对极简主义的探索付诸实践,并取得了巨大成功。许多第一次看到沃克作品的人常常会为其独特的形式和神秘感所折服,同时也会提出“这是Landscape Architecture 吗?”的疑问,对此,利维女士(Cleah Levy)精辟地指出,沃克的作品,已经超出了风景园林的常规评价标准了。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当代著名风景园林师玛莎·施瓦茨是沃克的妻子,但是她却在公共艺术领域开拓了风景园林的另一片新天地。 (二)彼得·沃克极简主义作品的特征 其实沃克的作品并不是那种鹤立鸡群的形体,而是贴近大地,悄然占据人们心灵,令人难忘的艺术创作结晶。沃克曾表示,他追求的“几乎是一个宗教性的目标”。早在50年代,沃克就对现代主义的简洁、清晰和形式作用产生了兴趣。60年代初,美国出现了极简主义艺术(Minimal Art),其代表人物有唐纳德·加德(Donald Judd)索·列·维特(Sol Le Witte),法兰克·斯特拉(Frank Stella)等,他们的作品以雕塑和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其特点是回避传统标准,创造占有空间并能够被人体所亲切体验的物体。具体来讲就是使用简单的几何形体,重复、系统化地摆放物体,运用现代材料和工业化的结构,三维化、三原色,把物体放在地上或靠在墙上,不使用基座和框架,直接与空间发生联系,。这些艺术家们的追求更加坚定了沃克的信心并重新点燃了他将极简主义运用于景观设计的热情。另一方面,沃克在大学学习以及后来的设计实践中受到了许多风景园林大师的良好影响如劳伦斯·哈普林(Lawrence Halprin),丹·克雷(Dan Kiley),托马斯·邱奇(Thomas Chureh),野口勇(lsamu Noguchi)以及风景园林教育家斯坦尼·怀特(Stanley white)的哲学观和德国包豪斯建筑学派的理论。沃克特别推崇法国风景园林大师勒·诺特(Andre Le Note)设计的众多园林的形式美,并很欣赏日本禅宗园至简的风格。实际上,沃克是在对极简主义、古典主义和现代主义综合研究之后,创造出了其极简主义的园林。 利维女士指出沃克极简主义作品特征是貌似分离,但却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注重人与大环境的交流,人类和地球、宇宙神秘事物的联系,隐喻巨大的力量,强调大自然迷一般的特性,如水声、石头的静态平衡和重量,瑟瑟的风声,飘逸色彩的体块和图案,闪烁微光的、神奇的雾以及令人难以捉摸的灯光。沃克常用的艺术要素有7种,即叠合的多重系统、同心圆、直线、锥形山、巨石、柏树和绿篱,可以说这些要素构成了沃克作品的个性特征。

极简主义设计风格

论文题目:“极简主义设计风格”在今后环艺设计中的发展及前途 开题报告(选题研究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一)、选题研究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住房条件不断改善,越来越多的人已经不满足于房子的功能仅仅是满足居住行为而已。现代人离传统的大家庭居住模式越来越远,体现自我价值、突显住户个性的小户型近年来受到很多人的追捧,特别是受到年轻人的追捧。这些人不再介意空间是宽敞,交通是否便利,小区的规划是否合理,他们在乎的是室内设计一定要简洁、明快、充满时尚感。极简主义设计风格恰恰迎合了这些需求,他创造了安静、淡定的空间环境,是一种设计风格。 (二)、主要内容 一、极简主义的概念 二、极简主义的四个特点 三、现代家庭极简装修风格的含义 四、极简主义风格背景 五、极简主义的空间运用 六、极简主义在今后环艺设计中的发展及前途 七、总结

“极简主义设计风格”在今后环艺设计中的发展及前途【中文摘要】:现代人面临着城市的喧嚣和污染,激烈的竞争压力,还有忙碌的工作和紧张的生活。因而,更加向往着清新自然、随意轻松的居室环境。越来越多的都市人开始摒弃繁缛豪华的装修,力求拥有一种自然简单的居室空间。人们在这繁忙的生活中,渴望得到一种能彻底放松、以简洁和纯净来调节转换精神的空间,这是人们在互补意识支配下,所产生的欲摆脱繁琐、复杂、追求简单和自然的心理。 【关键词】极简主义;室内设计;放松空间 一、极简主义的概念 极简主义(Minimalism)又可被称为低限主义,它是在早期的结构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艺术门类。它起源于60年代美国艺术史上的重要变革,最初是对抽象表现主义的一种反应,主张一种形式上的客观与单纯,最初表现在绘画和雕塑,后来遍及整个艺术领域,包括服饰界的 Calvin Klein 都是受极简主义影响下产生的一种简约风格。极简主义亦在近几年的室内设计上造成一股风潮,强调纯粹空间的单纯性,除去多余的装饰,将空间简化至光、墙及体,意谓着运用最简单的构成原理,造成空间的流动与不同层次的穿透性,而极简主义的精随也在于此. 极简主义风格的居室设计极简主义(Minimalism),并不是现今所称的简约主义,作为对抽象表现主义的反动而走向极至,以最原初的物自身或形式展示于观者面前为表现方式,意图消弥作者借着作品对观者意识的压迫性,极少化作品作为文本或符号形式出现时的暴力感,开放作品自身在艺术概念上的意像空间,让观者自主参与对作品的建构,最终成为作品在不特定限制下的作者。 极简主义是一种设计风格,感官上简约整洁,品味和思想上更为优雅。 极简主义设计已经被描述为最基本的设计,别除了多余的元素、色彩、形状和纹理。 它的目的是使内容被突出出来并成为焦点。从一个视觉的角度来说,极简主义设计意味着平静和思想带回本真。 二、极简风格有这四个特点: 1.功能主义特征。强调功能为设计的中心和目的,而不再以形式为设计的出发点,讲究设计的科学性,重视设计实施时的科学性与方便性。 2.形式上提倡非装饰的简单几何造型。受到艺术上的立体主义影响,推广六面建筑和幕墙架构,提倡标准化原则、中性色彩计划与反装饰主义立场。 3.在具体设计上重视空间的考虑,特别强调整体设计,反对在图板上、预想图上

现代西方美学流派

第十六章现代西方美学流派之表现主义、自然主义、形式主义、精神分析美学 两大主潮:20世纪,美学领域形成了人文主义美学和科学主义美学两大思潮分立的局面。人文主义美学一般主要采取哲学的、历史文化的、艺术的研究方法,而科学美学强调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但是这种分别远不是绝对的,有些流派,例如各种心理学派的美学,很难简单地划归人文主义美学或科学主义美学。 两次转移:研究重点的历史性转移:第一次是从重点研究作家、艺术家和创作(表现主义、精神分析、直觉主义、符号论)转移到重点研究作品文本(俄国形式主义、语义学和新批评);第二次是从重点研究文本转移到重点研究读者和接受(现象学、存在主义,解释学、接受美学)。 两个转向:一是非理性转向,二是语言学转向。 前沿思潮: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后结构主义的兴起,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新历史主义以及广义的文化研究等相继出台。轮番表演。 第一节表现主义美学 一克罗齐的直觉表现主义美学 克罗齐(Benedeho Croce,1866—1952)是意大利的哲学家、美学家、历史学家。在哲学上,他是新黑格尔主义者,承袭了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但反对黑格尔的自然哲学体系,称自己的哲学为“精神哲学”。 主要美学著作有《文学批评》(1894) 《作为表现的科学和一般语言学的美学(美学原理和美学的历史)》(1902)《美学纲要》(1912),和《诗论》(1936)等。 克罗齐试图确立艺术的独立自主性,划清艺术与非艺术、审美与非审美的界限,把艺术从科学、经济、道德的依附中解脱出来。他的美学以“直觉”概念为基础,包含两个最基本的命题:直觉既表现,艺术即直觉。 1.直觉即表现 直觉与理性。直觉,来源于想象,不依靠概念,产生的是意象,从而区别于理性; 直觉与知觉。直觉区别于知觉。对实在事物所起的知觉和对可能事物所起的单纯形象,二者在不起分别的统一中,才是直觉。我们只把我们的印象化为对象,无论那印象是否是关于实在。 直觉与时空。直觉在一个艺术作品中所见出的不是时间和空间,而是性格,个别的相貌。 直觉与感受。直觉在感受之外,已不复是感受。感受(印象、情绪、欲念)为无形式的物质。感受处于直觉界限以下,而直觉属于心灵。物质只有经过心灵形式的打扮和征服,才产生具体形象。 直觉与联想。如果联想既非记忆,又非诸感受品的流转,而是创造的联想,是综合,那么直觉是联想。 直觉与表象。表象是一个购含混的名词。如果它指是超乎感受之上的独立的一种东西,那么表象就是直觉。如果它被看成感受本身,那么就不是直觉。 直觉即表现。表现就是借文字、线条、颜色、声音的助力,把感觉和印象“从心灵的深暗地带提升到凝神观照界的明朗”。在这个认识过程中,直觉与表现是无法可分的。直觉首先是心灵的一种赋形力、创造力和表现力。直觉的过程就是心灵赋物质以形式,使之上升为可供观照的具体形象的过程。直觉是表现,而且只是表现。 2.艺术即直觉 在《美学原理》中,克罗齐认为艺术与直觉完全统一。它们没有种类上的区别,也没有强度上的区别。 在《美学纲要》中,克罗齐从五个否定方面论证了艺术即直觉: 第一,艺术不是物理的事实。物理的事实并不真实,艺术则是高度真实的。 第二,艺术不是功利的活动。反对把艺术定义为引起快感的事物。 第三,艺术不是道德的活动。审美意象在道德上无可褒贬。 第四,艺术不具有概念知识的特性。意象性这个特征把直觉和概念区别开来,把艺术和哲学、历史区别开来。 第五,艺术不同于自然科学和数学。数学的精神与科学的精神是诗歌精神的最公开的敌人 结论:艺术是抒情的直觉,“是情感给了直觉以连贯性和完满性;直觉之所以真是连贯的和完整的,就因为它表达了情感,而且直觉只能来自情感,甚于情感。”

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的三大根本错失的论文

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的三大根本错失的论文 【内容提要】 机械地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揭示美的本质,教条地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实践论探究美的根源,从物质实践出发曲解马克思主义的审美实践思想,构成了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上的三大根本错失。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美学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历史唯物主义实践论审美实践思想以20世纪九十年代“后实践美学”的崛起为标志,中国当代美学在发展的基本趋势上开始走出马克思主义时代,西方当代哲学开始取代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中国当代美学研究的哲学基础和根本指导思想。 在一个鲜明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社会主义国度,出现这种情况,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和极大关注。大家反思:中国当代美学到底发生了什么?马克思主义真的不行了,丧失了在美学领域的巨大解释力,还是马克思主义仍然不可超越,出现这种情况,只是在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运用上以及在对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的科学理解和深入阐释上,我们的美学家大失水准,表现令人失望?积多年的思考和研究,我的基本看法是,马克思主义仍然不可超越,马克思主义美学在中国当代出现的这种失利或失败,出现这种被其他美学所取代的严重情况,是缘自我们的美学家们在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上存在着三大根本错失。正是这三大根本错失,使中国当代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最终穷途末路,走向绝境。 第一,在美的本质问题的揭示上,脱离实际,机械、教条地运用和对待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 客观对象作为审美对象,在于它与人之间的现实联系或关系。如果没有这种联系或关系,它对人而言就是“无”,即没有意义,它还怎么可能作为审美对象给人带来一种美感愉悦和精神满足呢?客观对象作为审美对象的这种与人之间的现实相关性,决定了我们的美学研究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而不能坚持什么其他主义。客观对象作为审美对象的这种与人之间的现实相关性,决定了客观对象作为审美对象只能处在人类社会的历史范畴,决定了以客观对象作为审美对象为基本范畴和逻辑起点的美学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之间具有着一种内在而深刻的必然联系。 但是,在对审美活动的具体研究中,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脱离美的客观实际,机械、教条地运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揭示美的本质和特点,提出什么美是客观的,第一性的,最终把中国当代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引向歧途。 本来,客观事物作为审美对象,它美还是不美,是由人作为审美主体对它的认识或反映而来的,离开人作为审美主体的审美意识、审美认识,这些问题都不存在。因而,美与不美,都只能是主观的,是人作为审美主体对客观对象作为审美对象的一种审美判断、审美评价,即在最终的意义上,美象中国当代著名美学家吕荧所讲的是一种社会意识。但是,中国当代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者完全无视这种事实,而是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是客观的基本原则,坚持主张美也是客观的,是什么客观对象作为审美对象的属性、特点、价值或意义等。在他们看来,只有把美确定为客观的,才能赋予审美欣赏以一个实在的客观基础,如果认为美是主观的,是什么人的观念或意识,人作为审美主体的审美欣赏就完全沦为一种主观和唯心的东西。如上所述,在美学研究中,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原则我们是要始终不渝地坚持的,但我们可以这样在美学研究中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吗? 社会存在是客观的,与美是客观的之间没有任何必然的联系和关系,因而承认社会存在是客观的,并不导致要在美学研究中承认一个美是客观的。朱狄先生就讲:“在哲学上的唯物主义和美学上的客观论者之间,……并没有一种必然的联系。”①实际上,由社会存在是客观的,便确定什么美是客观的,这只是机械和教条地运用和对待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

极简主义在建筑中的运用浅析

极简主义在建筑中的运用浅析 发表时间:2019-05-09T09:15:23.587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1期作者:李懋[导读] 在二十世纪之初,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改善,可供人们选择的条件越来越繁杂,甚至变成一种负累。 武汉开来建筑设计股份有限公司湖北武汉 430000 摘要:在二十世纪之初,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改善,可供人们选择的条件越来越繁杂,甚至变成一种负累。于是人们尝试着让生活变得简单,崇尚简约,思考着简约背后的深刻内涵。20世纪中期,极简主义在美国得到艺术家们的推崇,随后发展成为西方现代主义的重要思想流派。现代著名建筑师密斯·范·德·罗在1928年就曾提出了的“少即是多”(Less is More)的建筑处理原则,与以前一味地堆砌材 料的设计手法有很大的不同,它强调简洁的形体,去掉附加的装饰,对建筑艺术的影响尤为深刻。 关键词:极简主义;建筑;运用 引言 在国际建筑大环境的影响下,极简主义建筑也在国内逐渐发展起来。特别是国内的一些发达城市,极简主义建筑以及极简主义空间设计包括艺术馆、展览馆、博物馆、住宅,另外还有品牌展示馆、精品店等逐渐多了起来,同时也给人们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由此可见,极简主义建筑也在国内得到迅速的发展。 1极简主义理念概述 极简主义是充分建立在结构主义基础之上并衍生而来一门艺术,西方国家是最早将极简主义充分应用到设计作品中,其中最著名的极简主义大师彼得·沃克,在他的作品中充分融合展现了对极简主义的运用,是美国最具影响力的园林设计师之一,其作品将艺术和园林的融合将极简主义作品赋予新的生命活力。其创造最大限度将表现形式和手法消减,通过少量的元素,借助空间构造最基本的点线面将空间的层次丰富起来,充分利用了自然光线、结构以及色彩来构建空间的纵深感。 2极简建筑风格评价 2.1含蓄内敛 与自然元素本身的繁杂多变不同,极简建筑风格所表现的更多的是一种内敛含蓄之美。这种美不是直接以丰富多彩的色彩元素给予观赏者视觉上的冲击,更多的是以一种内涵清新的朴素给予观赏者心灵上的慰藉。极简建筑风格在色彩的选取搭配上,多偏向于选择一种至两种对比鲜明的颜色,在两种颜色的对比碰撞中产生强烈而震撼的精神感受。因此,极简风格的这种建筑在视觉感受上对比色彩鲜艳的建筑显得更加单调,但却多了几分宁静豁达之感,符合当下群众对于品质生活追求的向往。 2.2宁缺毋滥 极简建筑风格崇尚以否定、摒弃的态度来减少繁琐的设计要素,以求表现建筑物本质的特点。在这一点上,与中国传统思想中的宁缺毋滥思想以及奥卡姆剃刀原理不谋而合。作为极简艺术风格的分支,简化是极简建筑风格中核心的思想。这种简化并不是随意地施行,而是经过设计人员谨慎设计之后的协调,去繁求精之后的统一,是建筑本质元素与设计因素最完美的结合。在民用建筑中,极简风格本着宁缺勿滥的精神,以极其简单的元素诠释了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 3极简主义在建筑中的运用 3.1极简主义建筑造型 极简主义强调除去一切无用的装饰,也就更加需要强调建筑的造型表达。极简主义建筑在造型处理上同样极其简单,通常是简单的几何形体的组合和穿插,甚至直接精简为一个方盒子,极简主义的方盒子在造型上虽然看起来没有很多的造型处理,但是又很直接的区别与自然的形态,恰恰是这种简单的造型,却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人类加工的痕迹和改造自然的先进技术,恰恰是这种简单的造型,区别自然的形态,给人以一种在自然界中从未有过的体验感,从而给人以强烈的感官和心灵上的震撼。同时,造型上的极致简洁就要求建筑本身的形体追求极致化的形式美,强调完美的比例、虚实、节奏与韵律,使建筑在极致简化的形体中表达出丰富的精神内涵。简单的造型使得建筑的空间趋于简约,建筑在造型上少了复杂的变化,于是建筑的空间也变得纯净,空间越是简单就越让人感到心灵上的安定。空间是极简主义建筑的重要元素,也是需要重点表达的内容。在建筑空间的设计过程中,需要对空间进行简化和抽象,避免复杂不规则的形状,形成确定的几何空间。通过对几何空间的简化,避免了空间的不稳定、不规则、不舒服的感受,从而有利于塑造空间的场所精神。 3.2极简主义建筑光影 光是建筑表现中最神秘最难以把握又最具表现力的元素。在所有体验中,由光影产生的情绪最为强烈,光限定了空间的基调、尺度和秩序。“在光明和黑暗的边界线上,个体变得清晰并获得了形式———安藤忠雄”。纯粹而简洁的光线以及它神秘的颜色和温暖的感受,赋予了极简主义建筑的空间强大的生命力,也为人们创造出静谧冥想的心理境界。极简主义建筑设计过程中对光线的利用和塑造,在给人带来强烈的视觉震撼的同时,能够有效的将空间的结构、层次、质感完美的体现出来。因此,在空间中对光线的营造成为了极简主义建筑艺术表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必要手段。对于光线的处理方式,有对自然光线的引入,也有对人工照明环境的塑造(如图1所示)。在自然光线的利用方面,极简主义建筑偏爱通透明亮的空间,以最大限度地引入自然光,为了达到空间通透明亮的视觉效果,极简主义建筑所采用的材料多具有良好的透光性;在对采光较差的空间进行场景塑造时,人工照明的价值体现得尤为重要,建筑师们往往从光线的表现方式、方向以及位置等方面对光影重新塑造,通过强烈的折射、反射和明暗对比的方式,围绕设计主题,突出重点,营造高品质的光环境。这样既增添空间灵动性,也给人强烈的精神和视觉的冲击。

美学知识点总结67875

美学知识点总结67875 一、美学的创立与发展美学之父鲍姆嘉通,1750年,他写了一本名为《Aesthetics》的专著。我国理论界把它翻译为“美学”。他的美学观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美学即研究感觉与情感规律的学科,是研究感性认识的科学。 2、“美”的本质是“感性认识的完善”。 二、美学研究的对象我国有关美学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美的问题(美的本质、美的规律)。第二,审美经验或审美意识问题。第三,艺术问题。第四,审美关系。第五,审美活动 三、美学的研究方法与意义哲学思辨法(自上而下)、自古希腊到德国古典美学这种方法一直占主导地位。从既定的哲学体系出发,按照某种哲学原理对审美现象作哲学分析,通过理论思辩和逻辑推演的形式,在客观上把握美学研究的对象,通过对象的表层结构把握对象的深层本质。九世纪德国的费希纳(1801-1887)提出“自下而上的美学”来代替传统的“自上而下的美学”。所谓“上”,是指哲学体系与基本命题而言,所谓“下”是指具体的审美经验。自此以后,西方美学发生了许多重要变化。

1、侧重于对审美经验作各种心理学、生理学的解释。美学对心理学的依赖加重了。著名的格式塔(完型)心理学、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与美学的结合。 2、强调美学的具体运用、特别是对艺术批评与鉴赏的具体运用,反感传统美学的诸如“美的本质的抽象思变。 3、派别纷呈,符号美学、现象学美学、精神分析美学、完型心理美学、自然主义美学等。把美的现象作为一种经验事实,或侧重于外在现象的描述,或层中与主体内眦经验的分析,注重事物外在的表面的就事论事的研究,强调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对审美对象进行实证的考察。所以也可称之为科学美学。 现代西方美学分析日益细密深入,但同时又远离美学基础理论而是综合的力量削弱。早期英国经验派开始的从审美对象研究向审美意识的转移,至此已以审美经验为中心。美学技术化、实证化了,相当多的现代西方美学研究实质上已降格为艺术学,甚至成为艺术鉴赏学。第二章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一、西方传统美学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1、毕达哥拉斯学派:美在和谐毕达哥拉斯对整体进行了区分,即把整体分为和谐的和不和谐的。和谐在于比例和平衡。和谐的比例的审美本质在于,它说明了部分和整体以及统一的整体中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只有比例适度,才能构成恰当的数量关系,组成整体的和谐之美,如黄金分割定律在人身体上的应

美学观点集

鲍姆嘉登(A.G.Baumgarten 1714-1762)是德国普鲁士哈利大学的哲学教授。美学之父。他关于美学的主要观点集中在两个方面: 一是他把美学规定为研究人感性认识的学科。 鲍姆嘉登认为人的心理活动分知、情、意三方面。研究知或人的理性认识有逻辑学,研究人的意志有伦理学,而研究人的情感即相当于人感性认识则应有"Aesthetic"。"Aesthetic"一词来自希腊文,意思是"感性学",后来翻译成汉语就成了"美学"。1750年鲍姆嘉登正式用"Aesthetic"来称呼他研究人的感性认识的一部专著。他的这部著作就被当作历史上的第一部美学专著。 二是鲍姆嘉登认为:"美学对象就是感性认识的完善"。 鲍姆嘉登之后,美学的发展经历了德国古典美学、马克思主义美学、西方近现代美学三个重要阶段 在德国古典美学阶段, 康德和黑格尔对美学卓有贡献,形成了美学学科产生以来第一个,也是西方美学史上的第三个高峰。康德以他的三大批判著称于世,在《判断力批判》中,康德提出并论证了一系列美学根本问题,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美学理论体系。 康德之后,黑格尔把德国古典美学推到了顶峰,成为德国古典美学以及马克思主义美学以前的西方各美学思潮的集大成者。 康德:古典美学的奠基者,游戏说,其核心在于想象力和知性之间的(协调一致)。 最早提出“天才论”,强调:艺术是天才的创造和表现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一书中,提到过的概念是(自由游戏) 认为美不含功利性,至于审美主体的自由创造的“心意能力” 康德说优美“直接在自身携带着一种促进生命的感觉”,说明其论述着手的角度是(审美效应) 康德分析崇高,认为其特征是“无形式”的著作是(《判断力批判》,真正把崇高作为审美形态来看待,认为,崇高的事物往往是巨大的,巨大表现在(数学的崇高和力学的崇高) 在康德的哲学体系中,判断力是非常重要的概念,它分为(决定判断力,反思判断力) 反思判断力是康德的美学概念,指的是从特殊的事物和感受出发去寻找普遍的概念、规律,它能够达到普遍性是因为它只涉及对象的形式而不是质料 黑格尔:认为美学是研究(艺术)的。 从绝对理念出发,认为审美具有“令人解放的性质”的,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黑格尔对悲剧的最大贡献是(将辩证思维运用到悲剧分析),认为“喜剧是压倒观念 完善了游戏说认为美学是研究(艺术)的。把美看作“绝对理念的感性显现”,《美学讲演录》中所划分的艺术分为三类,三种艺术类型是(象征型,古典型,浪漫型)。而这一分类的出发点是(美的理念的形式与内容的辩证关系) 曾说,“美只能在形象中见出”,这说明(美是诉诸感性的) 近现代西方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和美学思潮有 德国费希纳的"实验美学":德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心理学物理学的创始人。 主张美学应研究人自身的审美心理 代表作:《实验美学论》(1871)和《美学导论》(1876),美学初探:1876 观点:在哲学上费希纳是一个唯心主义泛灵论者,他认为凡物都有灵魂,心和物是不可分的,心是主要的,物只是心的外观。 他提出,美分为广义的与狭义的两种,广义的美指能唤起愉悦性的一切东西,狭义的美指在审美和艺术中能使人感受到高尚快感的东西。这两种美都受制于条审美心理学原则,他称为“审美阈”、“审美加强”、

马克思主义与美学的_血缘_探究

2010年6月第28卷第2期 扬州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 fY angzhou Co llege of Educa ti on J un.2010 V o.l28,N o.2马克思主义与美学的 血缘 探究 吴 玉 萍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 200240) 摘 要:马克思主义与美学的关系源远流长,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闪现于马克思的多篇经典著作中。马克思坚持实践的观点,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中探寻美的本质和根源。要清楚认识马克思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的观点,必须从人的本质的内涵和对象化的内涵两方面探究马克思主义与美学的 血缘 关系。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实践;马克思主义美学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536(2010)02-0030-04 文学与哲学历来是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西方先哲的思想对于我国的文学美学影响从柏拉图、康德、黑格尔和克罗齐这些唯心主义的美学大师开始,一度统治美学思想界。然而真正对我国美学思想具有指导意义的并非是他们的唯心主义,而是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提出 劳动创造美 ,将实践观引入美学研究,使马克思主义与美学的 直系 关系明朗化,后来更有了 马克思主义美学 的命名。李泽厚先生也将其视为中国现代美学的主流。但很多时候学界关于马克思主义与美学的关系问题仍旧莫衷一是,有人认为马克思主义说不上有一个完整的美学体系;也有人认为我们国内的美学理论有柏拉图、黑格尔、康德等人的已经足够了。其实,如若从实际出发,多加思考,便会发现马克思主义与美学有 血缘 之亲这点是毋庸置疑的。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美学观的相关论著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没有写过一部美学或文艺理论专著,但这并不能说明它就没有一个完整的美学体系。要说体系,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比起过往任何美学大师(从柏拉图、亚里斯多德到康德、黑格尔和克罗齐)所构成的任何体系都更宏大,更完整,而且有更结实的物质基础和历史发展线索。只不过他的这个完整体系是经过长期发展而且散见于一系列著作中的,例如从 经济学 哲学手稿 、 德意志意识形态 、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 政治经济学批判手稿 直到 剩余价值论 、 资本论 和一系列通信。举例如下: (一)里夫希兹的 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 这是一本完整、系统地收录马克思和恩格斯有关美学和文艺理论观点的权威性资料专著。论著一开始便是关于 艺术创作的一般问题 ,用大量篇幅选了关于 革命悲剧 、 现实历史中的悲剧和喜剧 、 黑格尔的美学 等方面论著,这些都是艺术理论中的首要问题。 这本书由前苏联当代美学家里夫希兹主编,从1933年初版,到1976年多次再版,被译成多种文字广为流传。中译本根据苏联国家艺术出版社1957年版两卷集俄文版翻译,分为四册,由人民文学出版社自1960年起开始出版。第一册的主要内容是:艺术创作的一般问题、唯物主义的文化史观、阶级社会中的艺术和艺术与共产主义;第二册的主要内容是:关于艺术史和文学史、从古代到十九世纪上半期的艺术和文学;第三册的主要内容是:对欧仁 苏的长篇小说 巴黎的秘密 的批判分析、诗歌和散文中的 收稿日期:2010-02-12 作者简介:吴玉萍(1985 ),女,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硕士研究生。

浅析极简主义的设计风格

2018年2月西部皮革服饰与设计 浅析极简主义的设计风格 丁晨 (中国地质大学,湖北武汉430074) 摘要:极简主义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它是产生于美国的重要艺术流派。极简主义的设计遵循“少即是多”的设计理念, 它的理念对建筑设计、装饰设计、时尚和绘画等诸多艺术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谈到当代极简风格的平面设计,最著名的要 属德国、北欧以及日本。 关键词:极简主义;简约;少即是多 中图分类号:TU 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 - 1602 (2018) 02 -0023 -01 1极简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漫长的历史谈到极简主义,首先想到的是德国包豪斯,包豪斯是世界上第 一所设计学院,它成立于1919年,它的成立确立了现代设计的基本 观念和思想;从1953年开始到1968年是乌尔姆造型学院时期,这 个时期提倡“理性及社会性优先”的办学理念,美学上崇尚简洁, 形成了具有新功能主义、新理性主义、减少主义特征的设计哲学; 20世纪50年代末,极简主义作为一种艺术流派产生了; 1965年, “极简主义”这个词汇第一次在美学理论家查理德?乌海姆的文章 《Minimal Art 》中出现,其本意是一个贬义词,作者为了批判达到某 种美学效果而刻意减少内容的艺术实验,但是后来却成为极简主义 者的口号标签;到了 60年代,极简主义活跃在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 国家,它在绘画和雕塑领域取得了蓬勃的发展,逐步在产品设计、 家居设计、包装设计、园林设计以及建筑设计等设计领域出现了极 简主义的作品,与此同时,极简主义也拓展到了时尚、文学、音 乐、舞蹈、戏剧等众多领域。极简主义设计风格与其他的设计风格不同,它最显著的特点就 是简洁,它的特别之处在于它的返璞归真的整个风格。这种风格与 当今社会提倡的绿色环保理念相吻合。2极简主义设计风格的形成和背景20世纪的50-60年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恢复时期,这一 时期社会经历和很多变革,经济发展较快,在经济和文化等领域出现 了繁荣的景象,极简主义产生于美国,是西方的主要艺术流派,那个时 期的西方艺术受现代工业发展的影响较深,所以极简主义也深受西方工 业的影响。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产生了许多个性化的艺术思维,现代艺 术产生了裂变,因此引发了众多领域的革命性变化,极大地加快了站前 初露端愧的许多艺术思想发展的脚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建筑景 观等遭遇到了毁灭性的破坏,都需要重建。这样的历史背景给艺术家提 供了很多发挥才华的机会,这个时期许多风格和艺术流派被被大家所看 到,极简主义就是在这一时期得到飞速发展的,它成为了现代主义艺术 的最后的重要艺术流派,被我们大家所喜欢。在思想文化方面,20世纪60年代西方社会经济复苏后呈现出 普遍的繁荣景象,西方的工业化的发展达到了登峰。人们对工业的 追求使得当时的西方社会的环境污染问题很严重,思想文化的危机 等都直接引发了此时西方人对资本主义现代文明的忧虑和反思。这 一时期的西方艺术界便成为了这种思想背景下宣泄的途径之一。极 简主义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3当代平面设计中极简风格的解读 极简主义的平面设计最著名的三个国家是德国、北欧、以及日 本。谈到当代极简风格的平面设计,最著名的要属德国、北欧、以 及日本。这三个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都与极简风格设计有着非常密 切的关系。 3. 1德国的极简主义设计风格。谈到德国的平面设计,首先 想到的就是包豪斯。包豪斯是1919年在德国成立的一所设计学院, 也是世界上第一所完全为发展设计教育而建立的学院。包豪斯的存 在时间虽然短暂,但对现代设计产生的影响却非常深远。从具体的 影响来说,它奠定了现代设计教育的结构基础,目前世界上各个设 计教育单位,乃至艺术教育院校通行的基础课,就是包豪斯首创 的。包豪斯主张“少即是多”,讲究以人为本,讲究材料与设计的 巧妙结合,设计中多采用简单的几何图形进行排列组合,它反对复 古的设计风格。受德国包豪斯风格的影响,许多德国的平面设计大 师的作品在造型上都非常严谨,这些作品在色彩的使用上都很简 单,有独特的风格,但却能达到非常美好的视觉效果。3. 2北欧的极简主义设计风格。北欧主要是包括芬兰、丹麦、 瑞典、冰岛和挪威的五个国家。随着二战结束后经济的高速发展,北欧 人的 化 有 。 北 的极 风格 设计 着 的 化内涵,北欧人生活节奏慢,喜欢过简单的生活,他们非常热爱生活和 自己生存的环境,他们对生活有着独特的生活态度。 北欧的人们不喜欢复杂的造型,是因为他们设的计表达出对简 单生活的热爱,北欧的设计大多简单不复杂,但是通过颜色和人性 化的设计就能够看出他们对生活是非常热爱的。 3. 3日本的极简主义设计风格。日本是一个拥有着比较深厚 的历史文化渊源的民族。日本的设计在世界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 位。日本的设计强调日本独特的文化底蕴,日本的禅学思想已经融 入到当代极简设计理念中,并成为当今世界上的一种既时尚又流行 的设计方法。日本的设计大多是采用最纯粹简单的图形,舍弃不必 要的装饰,以表现东方禅学中国的空寂的意境。4结论本论文从多方面介绍和分析了极简主义的设计风格,其中包括 极简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历史,对当代平面设计中极简主义风格的解 读,对极简主义产品设计的解读,对密斯?凡?德?罗的少即是多 的建筑哲学的分析。分析了不同角度的极简主义的内涵,并且指出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极简主义设计将会是未来 设计的发展趋势,它能满足我们的审美需求,还能为社会的低碳环 保和可持续发展做贡献。提醒这既是在做设计的同时要考虑到设计 与自然和环境相结合,这个问题值得每一名设计师深思,提醒我们 要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路线。参考文献:[1] 《包装设计》.沈卓娅.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2] 《包装形象的视觉设计》.王安霞.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3] 《小平面》.王绍强.中信出版社,2011.[4] 《极简主义产品设计研究及内涵探索》.黄奕佳.南京航空 航天大学硕士论文,2010.[5] 《现代设计艺术史》.董占军.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6] 《中外设计简史》,李剑祖,张夫也.中国青年出版 , 2012.[7] 浅谈极简主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朱长征.《中国报 业》,2011.作者简介:丁晨(1992.09 -),女,硕士,中国地质大学,视觉传达设计。23

_少既是多_极简主义美学内涵初探

极简主义设计的美学特征 “极简主义”设计开始盛行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是受到“少既是多”设计思想的影响,“少”不是空白而是精简,“多”不是拥挤而是完美。特别是现代主义思想深刻影响而发展起来的,其特征就是一种美学上追求极致简约的设计风格,一种简约到无以复加的设计方式。极简主义的影响最早在绘画领域,主张把绘画的语言减少到色与形的关系,用极少的色彩与极简的形状去描绘画面,将一切不必要的物体抛弃。其后扩展至音乐、文学、建筑、产品、时装以及平面设计等领域,成为现代设计的一种重要思潮。极简主义设计风格往往都是以抽象的几何形体和简单的构成原则为基础,通过对事物的概括性提取,使事物在形式上、颜色、材质等方面都达到一种高度概括的抽象风格,使得事物具有一种神秘含蓄凝练之美。极简主义可以直接追溯到抽象主义艺术家蒙德里安和俄国构成主义等一些前辈艺术家,甚至还可以联想到包豪斯的美学观。极简主义的代表无论是产品设计大师菲利普·斯塔克,建筑大师彼得·沃克,还是苹果科技的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他们追求的表现形式视觉的简约、明晰,不做任何多余的表现装饰强调整体统一,作品表达朴质抽象让人去思考去探索,力求呈现出一种宁静的美感。 从中国哲学中看极简主义 老子思想“少则得,多则惑”,少取会有收获,多取反而会让人迷惑。少不是说数量上的小,或是内容上的浅,老子说过,道无大小、深浅之辩,他说的少,是不执著于事物的大小,不执著于事物的深浅,是一种适量,是在一种量的基础上的选择整理。老子强调“空”,是相对于“实”,但不是完全的没有。“此时无声胜有声”是在有声映衬下建立在有声下的无声,并不是一声都没有,否则声音、音乐、交谈、是没有依托的。“无画处皆成妙境”,并不是虚无空白的不留一丝痕迹,不然白纸一张,谈何艺术。老子虽没有将艺术的美直观的呈现给世人,但他却给世人指明一条通往美的道路“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下万物产生于看得见的有形,而有形又产生于不可见的无形,就像道的运行通过有形的事物去体现无形的事物,从无形中去摸索有形的事物本生,循环往复的对比,所体现的是虚实相生的意境。美不在于内容形式的复杂变化,在于观者能否感悟到无穷的意境,虚实之间所蕴含的优雅,这也是中国美学中一个独具特色的理论。 道是不可言说的,是无为,而在佛法,提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指事物的存在,“空”指人思想中什么都不存在。经管“色”与“空”有千差万别,但因性空无住,当体即空,因而事物也虚幻不定,了不可得。禅宗的境界并不是空无所有,更多的 是让人身心达到一种放空、静虑。禅宗的美学体现是对审美自由的一种表达,比极简主义思潮更为深入,它无视事物外在的形象表达,以去除执着为根本,主张“舍去表象,中得心源”,提倡对“本真至简”的追求。 在中国哲学史上,空代表着一种重要的思想,“少则得,多则惑”,“有无相生”,“当体即空”,道与释构成了中国传统至高无上的审美理想。 从“无印良品”的设计看东方禅宗美学 创立于1980年的日本生活杂物品牌无印良品(MUJI),源于大道至简,大象无形之气,从产品到海报设计师原研哉赋予无印良品最大特点就是“空”。当我们进入西南地区最大的旗舰店,置身于店中给人的第一感受有种设计日常化、虚空、万物有灵,天然去雕饰的单纯朴素之美。无印良品的设计产品大多采用天然材质的棉、麻、纸、藤等环保制品,强调材料的内在之美,注重与大自然的和谐,这些温和特性的材质能够与人拉近距离,使人有回归自然的感觉。店内的日用品和衣物永远都是朴素的灰色白色米色,款式也简单到了极点,在包装与产品设计上皆无品牌标志。雅致的色彩、自然的材质、简洁的造型,这些具有日本气质的设计理念正是受到禅宗思想的深刻影响。作为一代大师原研哉带着一股禅意美,将日常产品升华至文化层面,这种设计文化精神被全球设计界认为无印良品是最有代表性的禅宗美学。如果说无印良品是一个品牌,不如说它是一种生活哲学。无印良品在现实设计实践中融入西方简约主义与东方禅宗美学,体现了朴实自然,谦逊安静返璞归真的审美意识。 极简主义设计未来发展 设计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我们当今提倡绿色环保设计,以对人性的关怀为设计理念,以节约能源为目的,从本质上看,极简主义是现代主义设计中派生出来的设计风格,但它与现代主义设计又有明显的区别。它具有现代人所喜欢的简洁、精细的风格特征,也迎合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极简主义设计给人带来的是一种头脑风暴似的思维延伸,这种简约风并不是常人认为的简单,是让人去寻求内在的一份宁静,返璞归真。当事物变得只剩下线条、图形、色彩、大面积的留白时,给观众留下的只有主题与关键词,人们必须深入的去思考、扩展,从而通过思维的发散延伸,真正的领悟事物所要表达的情感与思想,从此达到一种设计的趣味。 (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 作者简介:李 加(1978-),女,汉,籍贯:成都,硕士,现任职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视觉传达。 “少既是多”极简主义美学内涵初探 文/李 加 极简主义并非简单主义从简约到极致为追求目标,元素组织的简洁而有力以少胜多,是一种推荐最简单的结构,最俭省的材料设计风格,感官上简约整洁,品位和思想上更为优雅,极简主义广泛应用于后现代艺术中的各个领域。如今服装设计、工业造型、空间设计等现代设计中不难发现简约风的影子,而且还渗透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本文尝试通过对极简主义美学特征以及中国哲学历史思想的探寻,为当代设计如何继承发扬 传统文化展现人们的精神生活指明方向。 理论/16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