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列与解析几何综合—点列问题

数列与解析几何综合—点列问题
数列与解析几何综合—点列问题

专题:数列与解析几何综合——点列问

1.如图,直线)21,0(1:1±≠≠-+=k k k kx y l 与:2l 2

1

21+=

x y 相交于点P.直线l 1与x 轴交于点P 1,过点P 1作x 轴的垂线交直线l 2于点Q 1,过点Q 1作y 轴的垂线交直线l 1于点P 2,过点P 2作x 轴的垂线交直线l 2于点Q 2,…,这样一直作下去,可得到一系列点P 1、Q 1、P 2、Q 2,…,点P n (n=1,2,…)的横坐标构成数列{}.n x

(Ⅰ)证明*),1(21

11N n x k

x n n ∈-=

-+; (Ⅱ)求数列{}n x 的通项公式; (Ⅲ)比较5||4||22

122+PP k PP n 与的大小.

【解析】(Ⅰ)证明:设点P n 的坐标是),(n n y x , 由已知条件得点Q n 、P n+1的坐标分别是:).2

1

21,(),2121,(1+++n n n n x x x x 由P n+1在直线l 1上,得

.12

1

211k kx x n n -+=++ 所以 ),1()1(211-=-+n n x k x 即 .*),1(2111N n x k

x n n ∈-=-+

(Ⅱ)解:由题设知 ,011,1111≠-=--=k x k x 又由(Ⅰ)知 )1(21

11-=-+n n x k

x ,

所以数列 }1{-n x 是首项为,11-x 公比为k

21

的等比数列.

从而 .*,)21(21,)21(111N n k x k k x n

n n n ∈?-=?-=--即

(Ⅲ)解:由??

?

??+=-+=,2121,1x y k kx y 得点P 的坐标为(1,1).

所以,)21(2)21(8)11(2)1(2||22222

22-+?=--++-=n n n

n n k

k k kx x PP .945])10()111[(45||42222

21

2+=+-+--=+k k

k PP k (i )当2121,21||>-<>k k k 或即时,5||42

12+PP k >1+9=10.

而此时 .5||4||2.10218||2,1|21|02

1222+<=+?<<

k k <<∈-即时,5||42

12+PP k <1+9=10.

而此时 .

5||4||2.10218||2,1|21|2

1222+>=+?>>PP k PP PP k

n n 故所以

EX :已知点()n n n b a P ,都在直线22:+=x y l 上,1P 为直线l 与x 轴的交点,数列{}n a 成等差数列,公差

为1. (+∈N n )

(1)求数列{}n a ,{}n b 的通项公式; (2)求数列{}

n b -12的前n 项和n T . (3)求证:

+2

2

11P P

+2

3

11P P …… +

5

2

12

1<

n

P P (n ≥2, +∈N n ) 【解析】

(1)

()2

2,2,0,11-=-=-n b n a P n n 4分

(2)令

n c =

n

b -12=14n 2-则它的前n 项的和

n

s =132

n n -,

7=c

n T =()?????≥+-≤-78413)

7(1322

n n n n n n 4分

(3) ())0,1(,22,21---P n n P n )1(51-=∴n P P n )2(≥n 2分

()??

?

???-++++=+

++

2222

12

3

12

2

1113121151111n P P P P P P n

()()???

???--+=??????--++?+?+<

)1(11151121321211151n n n 5

2

)1(1251

n 4分

2、如图,曲线2(0)y x y =≥上的点i P 与x 轴的正半轴上的点i Q 及原点O 构成一系列正三角形

111221,,,,

.n n n OPQ Q P Q Q P Q -设正三角形1n n n Q P Q -的边长为n a ,n ∈N ﹡(记0Q 为O ),(),0n n Q S .

(1) 求1a 的值;

(2) 求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n a ;

(3) 求证:当2≥n 时,

2

2

2

2

1

2

2111132

n

n n

n

a a a a +++

+

++

<

. 【解析】

(1)由条件可得1111,22P a a ?? ? ???

,代入曲线2

(0)y x y =≥得21111

312,0,423a a a a =>∴=; (2)

12n n S a a a =++

+ ∴点1111(,

)22

n n n n P S a a ++++代入曲线2(0)y x y =≥并整理得 P

P 2

P

Q 1 Q 2

O

2113142n n n S a a ++=

-,于是当*2,n n N ≥∈时,221113131()()4242

n n n n n n n a S S a a a a -++=-=--- 即

11113

()()()24n n n n n n a a a a a a ++++=+?- *112

0,(2,)3

n n n n a a a a n n N ++>>∴-=≥∈

又当2122231421,,(4233n S a a a ==

-∴=-时舍去)2123a a ∴-=,故*12()3

n n a a n N +-=∈ 所以数列{n a }是首项为

23、公差为23的等差数列, 2

3

n a n =; (3) 由(2)得2

3

n a n =,当2n ≥时,2

22212

21

111n n n n

a a a a +++

+++

22

299

944(1)44n n n =

+++?22

2911

14(1)4n n n ??

=++??+??

9111

4(1)(1)2(21)n n n n n n ??<++??-+-??9111111()()(

)411212n n

n n n n ??

=-+-++-??-+-??

9119(1)()4128(1)

n n n n n +=

-=--, 欲证

9(1)3

8(1)2

n n n +<-,只需证23344n n n +<-,即证24730n n -->,

设2

()473f n n n =--, 当7

8

n ≥

时,f (n )递增.而当3n ≥时,有()0f n >成立.所以只需验证n=2时不等式成立.------ 13分 事实上,

919529613164646464642

++=+=<. 综上,原不等式成立. ------------------------------------------14分

3、已知曲线C :x y 1=

, n C :n x y -+=2

1 (*

∈N n )。从C 上的点),(n n n y x Q 作x 轴的垂线,交n C 于点n P ,再从点n P 作y 轴的垂线,交C 于点

),(111+++n n n y x Q ,设111,,1++-=-==n n n n n n y y b x x a x 。

(I )求21,Q Q 的坐标; (II )求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

(III )记数列{}n n b a ?的前n 项和为n S ,求证:3

1

(1)由题意得知)1,1(1Q ,)32,1(1P ,)3

2,23(2Q

(2)),(n n n y x Q ,),(111+++n n n y x Q ,点n P 的坐标为),(1+n n y x

1,+n n Q Q 在曲线C 上,n n x y 1=

∴,1

11++=n n x y 又n P 在曲线n C 上,n

n n x y -++=

211 n

n

n x x -++=∴21 n n a -=∴2

(III )+-+-=---)()(211n n n n n x x x x x ……+112)(x x x +- ……7分

=1222

1)

2()

1(++++----- n n =n n

--=--?

1222

11)21(11 )11(

2)()(111+-++-=-?-=?∴n n n

n n n n n n x x y y x x b a )2

21221(21n n n ------= )

122()222(1

-??-?=

n

n ……………………………………11分 n n 2222≥-?,3122≥-?n

n

n n b a 2

31

?≤

?∴ n

n n n b a b a b a S 23123123122211?++?+?≤

+++= 31)211(312

11)21

(161<-=--?

=n n

6.(本小题满分15分,其中第一小问4分,第二小问6分,第三小问5分)

过曲线3

:x y C =上的点),(111y x P 作曲线C 的切线l 1与曲线C 交于),(222y x P ,过点P 2作曲线C 的切

线l 2与曲线C

交于点),(333y x P ,依此类推,可得到点列:),(111y x P ,

2223331(,),(,),,(,),,1n n n P x y P x y P x y x =已知

(1)求点P 2、P 3的坐标. (2)求数列}{n x 的通项公式.

(3)记点n P 到直线)(211+++n n n P P l 即直线的距离为n d , 求证:9411121>+++n d d d .

【解析】

(1))64,4(),8,2(32P P -- …………………………………………4分 (2)曲线C 上点),(n n n y x P 处的切线n l 的斜率为2

3n x x n x y k n ='==,

故得到的方程为)(32

n n n x x x y y -?=- ……………………………………6分

联立方程32

33()n n n n

n y x y y x x x y x ?=?-=?-??=?消去y 得:023323=+?-n n x x x x

化简得:0)2()(2

=+?-n n x x x x 所以:n n x x x x 2-==或………………8分

由n x x =得到点P n 的坐标),,(n n y x 由n x x 2-=就得到点1+n P 的坐标))2(,2(3

n n x x --所以:

n n x x 21-=+ 故数列}{n x 为首项为1,公比为-2的等比数 列所以:1)2(--=n n x …………………………………………10分

(3)由(2)知:),)8(,)2((),)8(,)2((1

121++++----n n n n n n P P

所以直线n l 的方程为:))2(()

2()2()8()8()8(1

1n

n n n n n

x y --------=--++ 化简得:0)8(243=-?--?n

n

y x …………………………………………12分

3

211

22112.9238271

49827)1()43(|

)8(2)8()2(43|-----=??<+??=-+?-?----??=

n n n n n n n n n n n d

所以

3

)2

1(911-?>n n d ∴

)211(9811121n n d d d ->+++ ≥814(1)929

-= …………………15分

7. 已知曲线C:y=x 2(x >0),过C 上的点A 1(1,1)作曲线C 的切线l 1交x 轴于点B 1,再过点B 1作y

轴的平行线交曲线C 于点A 2,再过点A 2作曲线C 的切线l 2交x 轴于点B 2,再过点B 2作y 轴的平行线交曲线C 于交A 3,…,依次作下去,记点A n 的横坐标为a n (n∈N *).

(1)求数列{a n }的通项公式;

(2)设数列{an}的前n 项和为Sn ,求证:anSn≤1; (3)求证:1

n

i =∑

1

i i a S ≤

41.3

n - 【解析】

(1)∵曲线C 在点A n (a n ,a 2

)n n n 处的切线l 的斜率是2a , ∴切线l n 的方程是y-a 2

2().n n n a x a =-

由于点B n 的横坐标等于点A n+1的横坐标a n+1,所以,令y=0,得a n+1=

1

2

a n 。 ∴数列{a n }是首项为1,公比为

12的等比数列.∴a n =1.21

n - (2)∵S n =1

12112

n -

-=2(1-12n ),∴a n S n =4×12n (1-12n ). 令t=

12n ,则0<t≤12,∴a n S n =4t(1-t)=-4(t-12)2

+1. ∴当t=

12,即n=1时,-4(t-1

2

)2+1有最大值1,即a n S n ≤1. (3)∵S k ≥a k ,k∈N *,∴a k S k ≥a 2

1,k k k a S 即

≤21

.k

a ∵数列{

21

k

a }是首项为1,公比为4的等比数列.

1

n

i =∑

1i i a S ≤1

n

i =∑2

1a i =1441

.143n n --=-

8、(06卷)已知a 1=2,点(a n ,a n+1)在函数f(x)=x 2+2x 的图象上,其中=1,2,3,…

(1)证明数列{lg(1+an)}是等比数列;

(2)设Tn=(1+a 1) (1+a 2) …(1+a n ),求Tn 及数列{a n }的通项; (3)记bn=

112n n a a ++,求{bn }数列的前项和Sn ,并证明Sn+231

n T -=1. 【解析】

(Ⅰ)由已知

2

12n n n

a a a +=+,

2

11(1)n n a a +∴+=+

12

a =

11

n a ∴+>,两边取对数得

1lg(1)2lg(1)n n a a ++=+,即

1lg(1)

2lg(1)

n n a a ++=+

{lg(1)}

n a ∴+是公比为2的等比数列.

(Ⅱ)由(Ⅰ)知11lg(1)2lg(1)n n a a -+=?+ 1

122lg3lg3n n --=?= 1

2

13n n a -∴+=(*)

12(1)(1)n T a a ∴=++n …(1+a ) 012222333=????n-12…3 21223+++=n-1…+2=n 2-1

3

由(*)式得

1

23

1n n a -=-

(Ⅲ)

2

102n n a a a +=+1(2)

n n n a a a +∴=+ 11111

()22

n n n a a a +∴

=-+

1112

2n n n a a a +∴

=-

+ 又

112n n n b a a =

++1112()n n n b a a +∴=-

12n S b b ∴=++n …+b 122311111112(

)n n a a a a a a +=-+-+-…+11

11

2()n a a +=- 1

221131,2,31n n

n n a a a -+=-==-22131

n

n S ∴=-

-

又2

1

3n

n T -=2

131

n n S T ∴+

=-.

9.(本题满分16分)由原点O 向曲线32

()3(0)f x x ax x a =-+≠引切线,切于不同于O 的

点P 1(x 1,y 1),再由点P 1引此曲线的切线,切于不同于P 1的点P 2(x 2,y 2),如此继续下去,得到点列 {P n (x n ,y n )} . (I )求1x ;

(Ⅱ)求证:数列{}n x a -为等比数列;

(Ⅲ)令||n n b n x a =-,n T 为数列{n b }的前n 项的和,若2n T >对*

n N ∈恒成立,求a 的取值围.

【解析】

(Ⅰ)'2

()361f x x ax =-+ --------------------------------------1分

过切点P 1(x 1,y 1)的切线方程为2

1111(361)()y y x ax x x -=-+- 由于切线过原点O ,因此322

1111110(3)(361)(0)x ax x x ax x --+=-+-

解得13

2

x a =

-------------------------------------4分 (Ⅱ) 过切点P n+1(x n+1,y n+1)的切线方程为2

1111(361)()n n n n y y x ax x x ++++-=-+-

由于切线过点P n (x n ,y n ),因此2

1111(361)()n n n n n n y y x ax x x ++++-=-+--- ---6分

化简得123n n x x a ++=,∴12()n n x a x a +-=-- -------------------------------8分 即

11

2

n n x a x a +-=--,

∴数列{}n x a -是以12a x a -=

为首项,公比为1

2

-的等比数列。 ---------------9分 (Ⅲ)由(Ⅱ)得n x a -=

11()22

n a -- 2

n n n

b a

= ------------------------------------11分 23123

()222

2n n

n T a =+++

+

向量与解析几何相结合专题复习

向量与解析几何相结合专题复习 平面向量与解析几何的结合通常涉及到夹角、平行、垂直、共线、轨迹等问题的处理,目标是将几何问题坐标化、符号化、数量化,从而将推理转化为运算。或者考虑向量运算的几何意义,利用其几何意义解决有关问题。 一:将向量及其运算的几何意义转化为平面图形的位置关系或数量关系 【例1.】已知△ABC 中,A 、B 两点的坐标分别为(-4,2)、(3,1),O 为坐标原点。已知||=λ·||,||=λ·||,∥ = (1,2)求顶点C 的坐标。 【解】如图:∵||=λ·||,∴λ=0 | |>CB ∵||=λ·||,∴A 、D 、B 三点共线,D 且λ=0 | |>DB ∴||CB =||DB ∴CD 是△ABC 中∠C 的角平分线。 ∴A 、D 、B 三点共线∥∴O 、C 、D 三点共线,即直线CD 过原点。 ~ 又∵直线CD 的方向向量为=(1,2),∴直线CD 的斜率为2 ∴直线CD 的方程为:y =2x (注意:至此,以将题中的向量条件全部转化为平面解析几何条件,下面用解析几何的方法解决该题) 易得:点A (-4,2)关于直线y =2x 的对称点是A ’ (4,-2), (怎样求对称点) ∵A ’ (4,-2)在直线BC 上 ∴直线BC 的方程为:3x +y -10=0 由?? ?=-+=01032y x x y 得C (2,4) 【解题回顾】本题根据向量共线的条件将题设中的||=λ·||和∥转化

为三点共线,实现了向量条件向平面位置关系的转化;而由λ=||CB =||DB ,实现了向量条件向平面图形的数量关系的转化,从而从整体上实现了由向量条件向平几及解条件的转化。 \ 【例2】.已知1OF =(-3,0),2OF =(3,0),(O 为坐标原点),动点M 满足:||1MF +||2MF =10。 (1)求动点M 的轨迹C ; (2)若点P 、O 是曲线C 上任意两点,且OP ·=0,求2 2 2 OQ OP ?的值 【解】(1)由||1MF +||2MF =10知: 动点M 到两定点F 1和F 2的距离之和为10 根据椭圆的第一定义:动点M 的轨迹为椭圆:116252 2=+y x \ (2)∵点P 、O 是1 16252 2=+y x 上任意两点 设P(ααsin 4,cos 5),Q(ββsin 4,cos 5) (注意 ∵OP ·=0 得:βαβαsin sin 16cos cos 25+=0 ① 而2 、2 2 ?都可以用α、β的三角函数表示,利用①可以解得: 2 2 2 PQ ?=40041 【例3.】在△ABC 中,A(2,3),B(4,6),C(3,-1),点D 满足:CA ·CD =CD ·CB (1)求点D 的轨迹方程; ~

高等数学空间解析几何与向量代数.docx

第七章空间解析几何与向量代数 第一节空间直角坐标系 教学目的:将学生的思维由平面引导到空间,使学生明确学习空 间解析几何的意义和目的。 教学重点: 1.空间直角坐标系的概念 2.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教学难点:空间思想的建立 教学内容: 一、空间直角坐标系 1.将数轴(一维)、平面直角坐标系(二维)进一步推广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三维)如图7- 1,其符合右手规则。即以右手握住z 轴,当右手的四个手指 从正向x 轴以角度转向正向y 轴时,大拇指的指向就是z 轴的正向。 2 间直角坐标系共有八个卦限,各轴名称分别为:轴、y 轴、轴,坐标面分别为xoy 面、yoz面、zox 面。坐标面以及卦限的划分如图7-2 所示。图7-1 右手规则演示图 7-2 空间直角坐标系图图 7-3空间两点M1M 2的距离图3.空间点M ( x, y, z) 的坐标表示方法。通过坐标把空间的点与一个有序数组 一一对应起来。 注意:特殊点的表示 a)在原点、坐标轴、坐标面上的点; b) 关于坐标轴、坐标面、原点对称点的表示法。4.空间两点间的距离。若M 1 ( x1 , y1 , z1 ) 、 M 2 (x2 , y2 , z2 ) 为空间任意两点,则 M 1M 2的距离(见图7- 3),利用直角三角形勾股定理为: d 2 222 M1M 2M1NNM 2 222 M 1 p pNNM 2

而 M 1 P x 2 x 1 PN y 2 y 1 NM 2 z 2 z 1 所以 d M 1M 2 (x 2 x 1 ) 2 ( y 2 y 1 )2 (z 2 z 1 )2 特殊地:若两点分别为 M ( x, y, z) , o(0,0,0) d oM x 2 y 2 z 2 例 1:求证以 M 1(4,3,1) 、 M 2 (7,1,2) 、 M 3 (5,2,3) 三点为顶点的三角形是一个 等腰三角形。 2 ( 4 7) 2 (3 1) 2 (1 2) 2 14 证明 : M 1M 2 M 2M 3 2 7) 2 (2 1)2 (3 2)2 6 (5 2 4) 2 (2 3) 2 (3 1) 2 6 M 3M 1(5 由于 M 2M 3 M 3 M 1 ,原结论成立。 例 2:设 P 在 x 轴上,它到 P (0, 2 ,3) 的距离为到点 P 2 (0,1, 1) 的距离的两倍, 1 求点 P 的坐标。 解:因为 P 在 x 轴上,设 P 点坐标为 ( x,0,0) PP 1 x 2 2 PP 2 x 2 1 2 x 2 11 32 2 x 2 2 12 PP 1 2 PP 2 x 2 11 2 x 2 2 x 1

解析几何问题的题型与方法

解析几何问题的题型与方法 一、知识整合 高考中解析几何试题一般共有4题(2个选择题, 1个填空题, 1个解答题),共计30分左右,考查的知识点约为20个左右。 其命题一般紧扣课本,突出重点,全面考查。选择题和填空题考查直线、圆、圆锥曲线、参数方程和极坐标系中的基础知识。解答题重点考查圆锥曲线中的重要知识点,通过知识的重组与链接,使知识形成网络,着重考查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求解有时还要用到平几的基本知识和向量的基本方法...............,这一点值得强化。 1. 能正确导出由一点和斜率确定的直线的点斜式方程;从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出发推导出直线方程的其他形式,斜截式、两点式、截距式;能根据已知条件,熟练地选择恰当的方程形式写出直线的方程,熟练地进行直线方程的不同形式之间的转化,能利用直线的方程来研究与直线有关的问题了. 2.能正确画出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知道线性规划的意义,知道线性约束条件、线性目标函数、可行解、可行域、最优解等基本概念,能正确地利用图解法解决线性规划问题,并用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了解线性规划方法在数学方面的应用;会用线性规划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 理解“曲线的方程”、“方程的曲线”的意义,了解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掌握求曲线的方程的方法. 4.掌握圆的标准方程:2 2 2 )()(r b y a x =-+-(r >0),明确方程中各字母的几何意义,能根据圆心坐标、半径熟练地写出圆的标准方程,能从圆的标准方程中熟练地求出圆心坐标和半径,掌握圆的一般方程:022=++++F Ey Dx y x ,知道该方程表示圆的充要条件并正确地进行一般方程和标准方程的互化,能根据条件,用待定系数法求出圆的方程,理解圆的参数方程cos sin x r y r θ θ =?? =?(θ为参数),明确各字母的意义,掌握直线与圆的位置关 系的判定方法. 5.正确理解椭圆、双曲线和抛物线的定义,明确焦点、焦距的概念;能根据椭圆、双曲线和抛物线的定义推导它们的标准方程;记住椭圆、双曲线和抛物线的各种标准方程;能根据条件,求出椭圆、双曲线和抛物线的标准方程;掌握椭圆、双曲线和抛物线的几何性质:范围、对称性、顶点、离心率、准线(双曲线的渐近线)等,从而能迅速、正确地画出椭圆、双曲线和抛物线;掌握a 、b 、c 、p 、e 之间的关系及相应的几何意义;利用椭圆、双曲线和抛物线的几何性质,确定椭圆、双曲线和抛物线的标准方程,并解决简单问题;理解椭圆、双曲线和抛物线的参数方程,并掌握它的应用;掌握直线与椭圆、双曲线和抛物线位置关系的判定方法. 二、近几年高考试题知识点分析 2004年高考,各地试题中解析几何内容在全卷的平均分值为27.1分,占18.1%;2001年以来,解析几何内容在全卷的平均分值为29.3分,占19.5%.因此,占全卷近1/5的分值的解析几何内容,值得我们在二轮复习中引起足够的重视.高考试题中对解析几何内容的考查几乎囊括了该部分的所有内容,对直线、线性规划、圆、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等内容都有涉及. 1.选择、填空题 1.1 大多数选择、填空题以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查为主,难度以容易题和中档题为主 (1)对直线、圆的基本概念及性质的考查 例 1 (04江苏)以点(1,2)为圆心,与直线4x +3y -35=0相切的圆的方程是_________. (2)对圆锥曲线的定义、性质的考查

空间解析几何与向量代数习题与答案

第七章 空间解析几何与向量代数 A 一、 1、平行于向量)6,7,6(-=a 的单位向量为______________. 2、设已知两点)2,0,3()1,2,4(21M M 和,计算向量21M M 的模,方向余弦和方向角. 3、设k j i p k j i n k j i m 45,742,853-+=--=++=,求向量p n m a -+=34在x 轴 上的投影,及在y 轴上的分向量. 二、 1、设k j i b k j i a -+=--=2,23,求(1)b a b a b a b a 23)2)(2(??-??及;及(3)a 、b 的夹角的余弦. 2、知)3,1,3(),1,3,3(),2,1,1(321M M M -,求与3221,M M M M 同时垂直的单位向量. 3、设)4,1,2(),2,5,3(=-=b a ,问μλ与满足_________时,轴z b a ⊥+μλ. 三、 1、以点(1,3,-2)为球心,且通过坐标原点的球面方程为__________________. 2、方程0242222=++-++z y x z y x 表示______________曲面. 3、1)将xOy 坐标面上的x y 22=绕x 轴旋转一周,生成的曲面方程为__ _____________,曲面名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 2)将xOy 坐标面上的x y x 222=+绕x 轴旋转一周,生成的曲面方程 _____________,曲面名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 3)将xOy 坐标面上的369422=-y x 绕x 轴及y 轴旋转一周,生成的曲面方 程为_____________,曲面名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平面解析几何中2x y =表示____________图形。在空间解析几何中 2x y =表示______________图形. 5)画出下列方程所表示的曲面 (1))(4222y x z += (2))(422y x z += 四、

解析几何和数列综合练习

解析几何和数列综合练习 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点()(),0P a b a b >>为动点,1F 、2F 分别为椭圆 22 2 21x y a b +=的左、右焦点.已知11PF F ?为等腰三角形. (1)求椭圆的离心率e ; (2)设直线2PF 与椭圆相交于A 、B 两点,M 是直线2PF 上的点,满足 2AM BM ?=- ,求点M 的轨迹 方程. 【答案】(1)1 2 e =;(2)218150x --=. 【解析】 试题分析:(1)先利用平面向量的数量积确定12F PF ∠为钝角,从而得到当12PF F ?时, 必有212F F F P =,根据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列有关a 、b 、c 的方程,求出a 与c 之间 的等量关系,从而求出离心率的值;(2)先求出直线2PF 的方程,与椭圆方程联立求出 交点A 、B 的坐标,利用2AM BM ?=- 以及P 、M 、2F 三点共线列方程组消去c , 从而得出点M 的轨迹方程. 试题解析:(1)设椭圆22 221x y a b +=的焦距为2c ,则c =()1,0F c -,()2,0F c , ()()()21,0,02,0F F c c c =--=- ,()()()2,,0,F P a b c a c b =-=- , ()21220F F F P c a c ∴?=-?-< ,所以12F F P ∠为钝角, 由于12PF F ?为等腰三角形,212F F F P ∴=,2c ∴= ,即 () 2 224a c b c -+=, 即()() 2 222 4a c a c c -+-=,整理得22 20c ac a +-=,即()()20c a c a -+=,

第八章向量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教案(同济大学版高数)

第八章 向量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 第一节 向量及其线性运算 教学目的:将学生的思维由平面引导到空间,使学生明确学习空间解析几何的意义和目的。使学生对(自由)向量有初步了解,为后继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1.空间直角坐标系的概念 2.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3.向量的概念 4.向量的运算 教学难点:1.空间思想的建立 2.向量平行与垂直的关系 教学内容: 一、向量的概念 1.向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在数学上用有向线段来表示向量,其长度表示向量的大小,其方向表示向量的方向。在数学上只研究与起点无关的自由向量(以后简称向量)。 2. 量的表示方法有: a 、i 、F 、OM 等等。 3. 向量相等b a =:如果两个向量大小相等,方向相同,则说(即经过平移后能完全重合的向量)。 4. 量的模:向量的大小,记为a 。 模为1的向量叫单位向量、模为零的向量叫零向量。零向量的方向是任意的。 5. 量平行b a //:两个非零向量如果它们的方向相同或相反。零向量与如何向量都平行。 6. 负向量:大小相等但方向相反的向量,记为a - 二、向量的线性运算 1.加减法c b a =+: 加法运算规律:平行四边形法则(有时也称三角形法则),其满足的运算规律有交换率和结合率见图7-4

2.c b a =- 即c b a =-+)( 3.向量与数的乘法a λ:设λ是一个数,向量a 与λ的乘积a λ规定为 0)1(>λ时,a λ与a 同向,||||a a λλ= 0)2(=λ时,0a =λ 0)3(<λ时,a λ与a 反向,||||||a a λλ= 其满足的运算规律有:结合率、分配率。设0 a 表示与非零向量a 同方向的单位向量,那么 a a a 0= 定理1:设向量a ≠0,那么,向量b 平行于a 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存在唯一的实数λ, 使b =a λ 例1: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设a =AB ,b =AD ,试用 a 和 b 表示向量MA 、MB 、MC 和MD ,这里M 是平行 四边形对角线的交点。(见图7-5) 图7-4 解:→→==+AM AC 2b a ,于是)(2 1 b a +- =→ MA 由于→ → -=MA MC , 于是)(21 b a += → MC 又由于→→==+-MD BD 2b a ,于是)(2 1 a b -=→MD 由于→→-=MD MB , 于是)(2 1 a b --=→MB 三、空间直角坐标系 1.将数轴(一维)、平面直角坐标系(二维)进一步推广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三维)如图7-1,其符合右手规则。即以右手握住z 轴,当右手的四个手指从正向x 轴以2 π 角度转向正向y 轴时,大拇指的指向就是z 轴的正向。

一次函数解析几何

一次函数解析几何 1. 如图,直线AB 分别交y 轴、x 轴于A 、B ,点C (2,3)在直线上,且 ,求AB 的解析式 2. 如图,直线AB 的解析式为y = ,与y 轴、x 轴分别交于点A 、B ,直线CD 的解析式为y = ,与y 轴、x 轴分别交于点C 、D 。 (1)平移AC ,使A 的对应点P 在CD 上,C 的对应点Q 在AB 上,求P 、Q 坐标; (2)平移AB ,使A 的对应点P 在x 轴上,B 的对应点Q 在CD 上,求P 、Q 坐标; (3)平移线段BC ,使C 的对应点P 在AB 上,B 的对应点Q 在CD 上,求P 、Q 坐标; 3. 如图,直线AB 的解析式为y =1 3 x+1,C 点坐标为(0,-2)。 若直线y=kx-1交y 轴于点M ,交AB 于G 点, 交AC 于N 点,且MN =MG ,求k. 4. 如图,直线AB 的解析式为y =1 3 x+1,C 点坐标为(0,-2)。 若直线y=kx+k 交x 轴于点P ,交AB 于E 点, 交AC 于F 点,且PE =PF ,求k.

5. 直线 与y 轴交于点A ,与x 轴交于点B ,直线AD 解析式为 交x 轴于D. (1)如图1,直线AD 上的两点F 、G ,△BFG 是以FG 为斜边的等腰直角三角形,求点G 的坐标 (2)如图2,点P 是直线AB 上一点,点Q 是直线AD 上一点,且P 、Q 均在第四象限,点E 是x 轴上一点,若四边形PQDE 为菱形,求点E 的坐标 6. 已知: 如图,直线y=-x +b 交x 轴于A (6,0),交y 轴于B ,点D 在线段OA 上,且直线BD 的解析式为 。)若过原点O 的直线EF 交BD 于E ,交AB 于F ,若DAFE 1 5?= ODE 四边形S S ,求E 、F 两点坐标。 7. 一次函数y =kx +3交x 轴于点B ,y 轴于点A .如图,点M 、N 是直线y =kx +3(k >0)上的两点,设点M 、 N 的横坐标分别为b a 、,且a <0,b >0,a +b ≠0,过M 作直线l 1:y =ax 和过N 作直线l 2:y =bx . (1)求ab 的值; (2)在y 轴的负半轴上存在一点P ,使得∠MP A =∠APN ,求出P 点坐标。

空间解析几何与向量代数习题

第七章 空间解析几何与向量代数习题 (一)选择题 1. 已知A (1,0,2), B (1,2,1)是空间两点,向量 AB 的模是:( ) A )5 B ) 3 C ) 6 D )9 2. 设a ={1,-1,3}, b ={2,-1,2},求c =3a -2b 是:( ) A ){-1,1,5}. B ) {-1,-1,5}. C ) {1,-1,5}. D ){-1,-1,6}. 3. 设a ={1,-1,3}, b ={2,-1,2},求用标准基i , j , k 表示向量c ; A )-i -2j +5k B )-i -j +3k C )-i -j +5k D )-2i -j +5k 4. 求两平面032=--+z y x 和052=+++z y x 的夹角是:( ) A )2 π B )4 π C )3 π D )π 5. 一质点在力F =3i +4j +5k 的作用下,从点A (1,2,0)移动到点B (3, 2,-1),求力F 所作的功是:( ) A )5焦耳 B )10焦耳 C )3焦耳 D )9焦耳 6. 已知空间三点M (1,1,1)、A (2,2,1)和B (2,1,2),求∠AMB 是:( ) A )2 π B )4 π C )3 π D )π 7. 求点)10,1,2(-M 到直线L :12 21 3+=-=z y x 的距离是:( ) A )138 B 118 C )158 D )1 8. 设,23,a i k b i j k =-=++ 求a b ? 是:( ) A )-i -2j +5k B )-i -j +3k C )-i -j +5k D )3i -3j +3k 9. 设⊿ABC 的顶点为(3,0,2),(5,3,1),(0,1,3)A B C -,求三角形的面积是:( ) A ) 3 62 B ) 3 64 C )3 2 D )3 10. 求平行于z 轴,且过点)1,0,1(1M 和)1,1,2(2-M 的平面方程.是:( ) A )2x+3y=5=0 B )x-y+1=0

解析几何讲义详解

解决解析几何的基本思路和流程讲义稿 解析几何的本质: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即由图形到代数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解决解析几何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流程就应该是(1)画出图形(2)找出几何关系(3)把几何关系转化为代数关系(4)代数运算。 图形:形状、位置、大小三个要素。 函数解析式(方程)????点的坐标(描点) 图像(图形)点代数式 因此,解析几何问题要从图形中的“点”找出几何关系和代数关系。 看见“点”想位置: (1)“点”的自身位置:直角坐标系的意义就在于把一个点的位置分解为一个水平位置和一个竖直位置。如点(2,3)的水平位置是相对于原点方向向右、距离为2,竖直位置是相对于原点方向向上、距离为3. (2)“点”相对于其他点或线的位置关系。 点? ? ???????????? 表达位置(水平位置、竖直位置)代数关系:函数关系、方程关系知道位置找关系表达关系几何关系:与其他点或线的关系知道关系找位置 一、 关于直线 直线需要确定其形状和位置。其中形状即直线的倾斜程度,由直线的倾斜角α(或斜率k ,k=tg α)确定,位置由直线上的一个点000(,)P x y 确定。因此,直线的代数表达式(称之为直线的方程)是00()y y k x x -=-(k 存在的前提下)。 (1)因为直线的确定需要形状和位置两个要素,所以求直线的方程

就需要两个相互独立的条件。比如已知两个点的坐标或已知一个点的坐标和直线的斜率等等。 (2)如果直线的形状(即直线的倾斜程度)不能确定(x或y前面有字母系数),那么直线方程表达的就是过定点的直线集合。(如kx+y-2k+1=0,过定点(2,-1)的直线集合; X+ky+1=0,过定点(-1,0)的直线集合等等。 (3)如果直线的位置(即直线过的点)不能确定(x或y前面没有字母系数、形状确定),那么直线方程表达的就是平行线集合。 如x-2y+k=0,斜率为1 k 的平行线集合 2 2x+y+b=0,斜率为k=-2的平行线集合等等。 从解决函数问题的角度说就是:看到字母想分类(这里主要分成两类)。 二、关于圆 圆的本质是均匀变化,需要确定其位置和大小。其中位置由圆心确定,大小由半径确定,因此确定圆的方程需要三个相互独立的条件。 解决圆的相关问题主要是用圆的性质,比如弦的性质(垂径定理:弦的中垂线过圆心。从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上讲就是有两个公共点、代数关系:方程组有两组解)、切线的性质(切线垂直过切点的半径。从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上讲就是有一个公共点、代数关系:方程组有一组解)。从图形的角度讲可以产生直角三角形等。也可以用方程或方程组解决。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之平面向量与空间解析几何(经典必看)

56. 你对向量的有关概念清楚吗? (1)向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 ()向量的模——有向线段的长度,2||a → ()单位向量,3100|||| a a a a →→ → → == ()零向量,4000→ → =|| ()相等的向量长度相等方向相同5???? =→→ a b 在此规定下向量可以在平面(或空间)平行移动而不改变。 (6)并线向量(平行向量)——方向相同或相反的向量。 规定零向量与任意向量平行。 b a b b a → → → → → → ≠?=∥存在唯一实数,使()0λλ (7)向量的加、减法如图: OA OB OC →+→=→ OA OB BA →-→=→ (8)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向量的分解定理) e e a → → → 12,是平面内的两个不共线向量,为该平面任一向量,则存在唯一

实数对、,使得,、叫做表示这一平面内所有向量λλλλ12112212a e e e e →→→→→ =+ 的一组基底。 (9)向量的坐标表示 i j x y →→ ,是一对互相垂直的单位向量,则有且只有一对实数,,使得 ()a x i y j x y a a x y → →→→→ =+=,称,为向量的坐标,记作:,,即为向量的坐标() 表示。 ()()设,,,a x y b x y → → ==1122 ()()()则,,,a b x y y y x y x y → →±=±=±±11121122 ()()λλλλa x y x y →==1111,, ()()若,,,A x y B x y 1122 ()则,AB x x y y → =--2121 ()()||AB x x y y A B →= -+-212212,、两点间距离公式 57. 平面向量的数量积 ()··叫做向量与的数量积(或内积)。1a b a b a b →→→→→→ =||||cos θ []θθπ为向量与的夹角,,a b → → ∈0

高考数学解析几何和向量的结合专题

解析几何与向量的结合问题专题 1.教学目标 1.1熟练掌握平面向量的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法则、数量积的相关概念以及它与解析几何的结合应用 2.2通过对解析几何中,与向量的结合问题,渗透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推理论证能力以及运算求解能力; 3.3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数学的核心素养。 2.教学重点、难点 2.1重点:利用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探究解析几何问题,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2难点:如何找到解决解析几何问题的知识与能力的平衡点,并探寻合理的解决方法,进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教学过程 喜欢学习解析几何问题的学生很多,喜欢动脑,非常好的事。但遇到解析几何问题,得分率又不高,细化汇总来看,在一些问题上还有待提高,其中错误率较高的问题都反映在什么地方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 试卷上刚做过得一题: 例1:已知双曲线C :),0,0(12 2 >>=-n m n y m x 21,F F 是双曲线C 的左、右焦点,直线l 与 双曲线C 交于A,B 两点,E 是A 关于y 轴的对称点。若1,1m n ==,(1,0)A -,直线l 与坐 标轴不垂直,点M 为直线BE 与y 轴的交点,且满足3ME EB =u u u r u u u r ,求直线l 的斜率; 3.1学生分析题目 站在学生角度分析: (1)学生看到32 ME EB =u u u r u u u r ,两个动M B 和, 无法下手。 (2)学生看到32 ME EB =u u u r u u u r ,第一步表示出E 标,由(1,0)A -关于y 轴对称写出(1,0)E , B 第二步:再求出点坐标,如何求B 点坐标呢? 设AB: (1)y k x =+,(,)B B B x y 然后我把直线AB: (1)y k x =+和双曲线方程2 2 1x y -=联立,用韦达定理

(完整版)数列与解析几何综合—点列问题

专题:数列与解析几何综合——点列问 1.如图,直线)21,0(1:1±≠≠-+=k k k kx y l 与:2l 2 1 21+= x y 相交于点P.直线l 1与x 轴交于点P 1,过点P 1作x 轴的垂线交直线l 2于点Q 1,过点Q 1作y 轴的垂线交直线l 1于点P 2,过点P 2作x 轴的 垂线交直线l 2于点Q 2,…,这样一直作下去,可得到一系列点P 1、Q 1、P 2、Q 2,…,点P n (n=1,2,…)的横坐标构成数列{}.n x (Ⅰ)证明*),1(21 11N n x k x n n ∈-= -+; (Ⅱ)求数列{}n x 的通项公式; (Ⅲ)比较5||4||22 122+PP k PP n 与的大小. 【解析】(Ⅰ)证明:设点P n 的坐标是),(n n y x , 由已知条件得点Q n 、P n+1的坐标分别是:).2 1 21,(),2121,(1+++n n n n x x x x 由P n+1在直线l 1上,得 .12 1 211k kx x n n -+=++ 所以 ),1()1(211-=-+n n x k x 即 .*),1(2111N n x k x n n ∈-=-+ (Ⅱ)解:由题设知 ,011,1111≠-=--=k x k x 又由(Ⅰ)知 )1(21 11-=-+n n x k x , 所以数列 }1{-n x 是首项为,11-x 公比为k 21 的等比数列. 从而 .*,)21(21,)21(111N n k x k k x n n n n ∈?-=?-=--即 (Ⅲ)解:由?? ? ??+=-+=,2121,1x y k kx y 得点P 的坐标为(1,1). 所以,)21(2)21(8)11(2)1(2||22222 22-+?=--++-=n n n n n k k k kx x PP .945])10()111[(45||42222 21 2+=+-+--=+k k k PP k (i )当2121,21||>-<>k k k 或即时,5||42 12+PP k >1+9=10. 而此时 .5||4||2.10218||2,1|21|02 1222+<=+?<<=+?>>PP k PP PP k n n 故所以 EX :已知点()n n n b a P ,都在直线22:+=x y l 上,1P 为直线l 与x 轴的交点,数列{}n a 成等差数列,公差为1. (+∈N n )

向量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相关概念和例题

空间解析几何与向量代数 向量及其运算 目的:理解向量的概念及其表示;掌握向量的运算,了解两个向量垂直、平行的条件;掌握空间直角坐标系的概念,能利用坐标作向量的线性运算; 重点与难点 重点:向量的概念及向量的运算。难点:运算法则的掌握 过程: 一、向量 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称作向量 通常用一条有向线段来表示向量.有向线段的长度表示向量的大小,有向线段的方向表示向量的方向. 向量的表示方法有两种:→a、 →AB 向量的模:向量的大小叫做向量的模.向量→a、→AB的模分别记为| |→a、| |→AB. 单位向量:模等于1的向量叫做单位向量. 零向量:模等于0的向量叫做零向量,记作→0.规定:→0方向可以看作是任意的. 相等向量:方向相同大小相等的向量称为相等向量 平行向量(亦称共线向量):两个非零向量如果它们的方向相同或相反,就称这两个向量平行.记作a // b.规定:零向量与任何向量都平行. 二、向量运算 向量的加法 向量的加法:设有两个向量a与b,平移向量使b的起点与a的终点重合,此时从a 的起点到b的终点的向量c称为向量a与b的和,记作a+b,即c=a+b . 当向量a与b不平行时,平移向量使a与b的起点重合,以a、b为邻边作一平行四边形,从公共起点到对角的向量等于向量a与b的和a+b. 向量的减法: 设有两个向量a与b,平移向量使b的起点与a的起点重合,此时连接两向量终点且指向被减数的向量就是差向量。 →→→→→ A O OB OB O A AB- = + =, 2、向量与数的乘法 向量与数的乘法的定义: 向量a与实数λ的乘积记作λa,规定λa是一个向量,它的模|λa|=|λ||a|,它的方向当λ>0时与a相同,当λ<0时与a相反. (1)结合律λ(μa)=μ(λa)=(λμ)a; (2)分配律(λ+μ)a=λa+μa; λ(a+b)=λa+λb. 例1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设 ?→ ? AB=a, ?→ ? AD=b.

空间解析几何与向量代数

第八章 空间解析几何与向量代数 一、 选择题 1.设}.4,,1{},2,3,{y b x a -==??若b a ??//,则B (A )、x=0.5y=6(B)、x=-0.5y=6 (C)、x=1y=-7(D)、x=-1y=-3 2.平面x-2z=0的位置是 D 。 (A)、平行XOZ坐标面。 (B)、平行OY轴 (C)、垂直于OY轴 (D)、通过OY轴 3.下列平面中通过坐标原点的平面是 C 。 (A)、x=1(B)、x+2z+3y+4=0(C)、3(x-1)-y+(y+3)=0(D)、x+y+z=1 4.已知二平面π1:mx+y-3z+1=0与π2:7x-2y-z=0当m = B π1⊥π2。 (A)、1/7 (B)、-1/7 (C)、7 (D)、-7 5.二平面π1:x+y-11=0,π2:3x+8=0的夹角θ= C 。 (A)、2 π (B)、π/3 (C)、π/4 (D)、π/6 6.下列直线中平行与XOY 坐标面的是D 。 (A )233211+=+=-z y x (C )1 0101z y x =-=+ (B ){ 4404=--=--y x z x (D )?????==+=4321z t y t x 7.直线L 1:{7272=-+=++-z y x z y x 与L 2:{836302=-+=--z y x z y x 的关系是B 。 (A )、L 1⊥L 2(B )、L 1//L 2(C )、L 1与L 2相交但不垂直。(D )、L 1与L 2为异面直线。 二、填空题

1.点P(1,2,1)到平面x+2y+2z-10=0的距离是 1 。 2.当l =-4,及m=3时,二平面2x+my+3z-5=0与l x-6y-6z+2=0互相平行。 3.过点P(4,-1,3)且平行于直线 51232-==-z y x 的直线方程 为 5 32/1134-=+=-z y x 。 三、计算题 1·求过点(301)且与平面3x 7y 5z 120平行的平面方程 解所求平面的法线向量为n (375)所求平面的方程为 3(x 3)7(y 0)5(z 1)0即3x 7y 5z 40 2.求过点(230)且以n (123)为法线向量的平面的方程 解根据平面的点法式方程得所求平面的方程为 (x 2)2(y 3)3z 0 即x 2y 3z 80 3·求过三点M 1(214)、M 2(132)和M 3(023)的平面的方程 解我们可以用→→3121M M M M ?作为平面的法线向量n 因为→)6 ,4 ,3(21--=M M →)1 ,3 ,2(31--=M M 所以 根据平面的点法式方程得所求平面的方程为 14(x 2)9(y 1)(z 4)0 即14x 9yz 150 4·求过点(413)且平行于直线51123-==-z y x 的直线方程 解所求直线的方向向量为s (215)所求的直线方程为 5·求过两点M 1(321)和M 2(102)的直线方程 解所求直线的方向向量为s (102)(321)(421)所求的直线方程为

高三数学理科二轮复习 2-3-23函数、导数与不等式、解析几何、数列型解答题

高考专题训练二十三 函数、导数与不等式、解析几何、数列型解答题 班级_______ 姓名_______ 时间:45分钟 分值:72分 总得分________ 1.(12分)(2011·成都市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诊断性检测)设△ABC 的三内角A 、B 、C 所对应的边长分别为a 、b 、c ,平面向量m =(cos A ,cos C ),n =(c ,a ),p =(2b,0),且m ·(n -p )=0. (1)求角A 的大小; (2)当|x |≤A 时,求函数f (x )=sin x cos x +sin x sin ? ?? ?? x -π6的值域. 解:(1)m ·(n -p )=(cos A ,cos C )·(c -2b ,a ) =(c -2b )cos A +a cos C =0 ?(sin C -2sin B )cos A +sin A cos C =0?-2sin B cos A +sin B =0. ∵sin B ≠0,∴cos A =12?A =π3 . (2)f (x )=sin x cos x +sin x sin ? ????x -π6=1 2 sin x cos x +32sin 2x =14sin2x +32·1-cos2x 2=34+1 4sin2x - 34cos2x =34+12sin ? ? ? ??2x -π3. ∵|x |≤A ,A =π3,∴-π3≤x ≤π3?-π≤2x -π3≤π3. ∴-1≤sin ? ????2x -π3≤32?3-24≤34+12sin ? ????2x -π3≤3 2. ∴函数f (x )的值域为[3-24,3 2 ].

平面向量及解析几何

六、平面向量 考试要求:1、理解向量的概念,掌握向量的几何表示,了解共线向量的概念。2、掌握向量的加法和减法。3、掌握实数与向量的积,理解两个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4、了解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理解平面向量的坐标的概念,掌握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5、掌握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及其几何意义,了解用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可以处理有关长度、角度和垂直问题,掌握向量垂直的条件。6、掌握平面两点间的距离公式,以及线段的定比分点和中点坐标公式,并且能熟练运用,掌握平移公式。 1、已知向量与不共线,且0||||≠=,则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A .向量-+与垂直 B .向量-与垂直 C .向量b a +与a 垂直 D .向量b a b a -+与共线 2.已知在△ABC 中,?=?=?,则O 为△ABC 的 A .内心 B .外心 C .重心 D .垂心 3.在△ABC 中设a AB =,b AC =,点D 在线段BC 上,且3BD DC = ,则AD 用b a ,表 示为 。 4、已知21,e e 是两个不共线的向量,而→→→ →→ → +=-+=2121232)2 51(e e b e k e k a 与是两个共线 向量,则实数k = . 5、设→ i 、→ j 是平面直角坐标系内分别与x 轴、y 轴方向相同的两个单位向量,且 →→+=j i 24,→ →+=j i 43,则△OAB 的面积等于 : A .15 B .10 C .7.5 D .5 6、已知向量OB OA OC OB OA +==--=),3,2(),1,3(,则向量OC 的坐标是 , 将向量按逆时针方向旋转90°得到向量,则向量的坐标是 . 7、已知)3,2(),1,(==k ,则下列k 值中能使△ABC 是直角三角形的值是 A . 2 3 B .21- C .-5 D .31- 8、在锐角三角形ABC 中,已知ABC ?==,1||,4||的面积为3,则=∠BAC ,?的值为 . 9、已知四点A ( – 2,1)、B (1,2)、C ( – 1,0)、D (2,1),则向量与的位置关系是 A. 平行 B. 垂直 C. 相交但不垂直 D. 无法判断 10、已知向量OB OA CA OC OB 与则),sin 2,cos 2(),2,2(),0,2(αα===夹角的范围

高等代数与解析几何教材特色与比较

1、《高等代数与解析几何(上下册)(第2版)》简介:数学分析、高等代数与解析几何是大学数学系的 三大基础课程,南开大学数学系孟道骥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第2版 (2011年1月5日) 丛书名: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平装: 480页https://www.360docs.net/doc/9e2935691.html,/jpkc/gdds/ 第二版在以下几个方面作了修改。 为了降低学习难度,根据第一版使用的经验和反馈,我们把第一章里有关线性流形和子空间的内容删去,让这些概念到第三章才出现。第二章的行列式定义还是使用通常的乘积交叉和的形式,把第一版使用的有向体积(即多重线性函数)定义作为几何意义放在评注里。还把几何空间的直线与平面的内容集中放到新设的第四章。考虑到以后计算多重积分的需要,在第六章第8节补充了有关求空间区域到坐标平面投影的求法,给出一个例题和一些习题。此外对习题的顺序和配备做了整理,增加了一些入门级的基本题,较难的题排在后面,还打上星号,这样虽然每一节后面有不少习题,但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要求选取习题,从最易到很难,有很大选择余地。根据华东师范大学几年来的经验,第一学年每周6学时(其中2学时习题课)可以把不打星号的内容教完。第3学期开设每周2学时的选修课,讲授第十四章以及其他一些打星号的内容,这样可以使兴趣不同的学生各得其所。 在帮助学生熟悉数学软件方面,第二版增加了与Mapie平行的:Mathematica的内容,使用者可以从中选择一种。由肖刚教授开发的网上互动式多功能服务站(WIMS)有了汉化的光盘版KNOWIMS,这是一个开放软件,可以免费使用。即使在上网不易的偏远地区,只要有一台电脑,就能拥有一个w:IMS系统,而且教师还可以在这个系统里自行开发各种练习。我们在附录中介绍了WIMS的用法,许多章节后面会介绍相应的练习。希望广大师生能喜欢它,发展它。当然这些有关计算机的内容都是选学的,有兴趣的读者可向高等教育出版社数学分社索取相关软件光盘。 第一章向量代数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向量及其代数运算。我们在力学和物理中已经遇到过既有大小义有方向的量,如力、速度等。现在我们面临的问题是从数学的观点研究向量的特性以及它的各种运算。利用向量往往能使某些几何问题更简捷地得到解决。向量方法也是力学、物理学和工程技术中常用的有力工具。向量无疑是一个几何概念,但是在空间中建立了坐标系后,向量与它的坐标问有了一个一一对应的关系。这样就使得许多涉及向量的几何问题转换成了它的坐标(数组)间的代数问题,为应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提供了桥梁。本章的有些例题与习题就是展示向量代数方法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反之,取定了原点和坐标系后,一个二元或三元的数组又能被看成以原点为始点的向量。例如复数就可被看成平面向量。这样又使得许多抽象的代数概念获得了具体的几何背景。数(或公式)与图形的结合及转化始终是数学发展的有力手段。于是几个数的数组被看成了虚构的高维空间中的向量。现实空间中向量的各种运算被推广到了高维数组构成的“空间”,抽象的数组被赋予了直观的形象。我们这门课程把高等代数与解析几何揉合在一起,既是为了给几何问题提供代数工具,也是为了给抽象的代数概念提供几何的背景。希望同学们在学习时对于形数结合给予更多的重视。并把本章学习的重点放在对各种向量运算以及向量的线性相关性的直观理解上,为以后的代数化作准备。 《高等代数与解析几何(上下册)(第2版)》分上、下册,第1章讨论多项式理论;第2章介绍行列式,包括用行列式解线性方程组的Craner法则;第3章矩阵,主要介绍矩阵的计算、初等变换及矩阵与线性方程组的关系;第4章介绍线性空间;第5章介绍线性变换;第6章多项式矩阵是为了讨论复线性变换而设的;第7章介绍Euclid空间;第8章介绍双线性函数与二次型;第9章讨论二次曲面;第10章介绍仿射几何与影射几何。 《高等代数与解析几何(上下册)(第2版)》附有相当丰富的习题。 个人认为这套教材总体还算不错(虽然系里大多数人都认为很烂),内容、观点还是比较新颖的,不同于一般的教材。不足之处(应该也是同学们“讨厌”的地方)在于有些比较重要的定理写的过于简略,进展太过

函数与解析几何

函数的应用 1. 设函数54)(2--=x x x f . (1)在区间]6,2[-上画出函数)(x f 的图像; (2)设集合{}),6[]4,0[]2,(,5)(∞+-∞-=≥= B x f x A . 试判断集合A 和B 之间的关系,并给出证明; (3)当2>k 时,求证:在区间]5,1[-上,3y kx k =+的图像位于函数)(x f 图像的上方、 2、设f(x)=3ax 0.2=++++c b a c bx b 若,f (0)>0,f (1)>0,求证: (Ⅰ)a >0且-2< b a <-1; (Ⅱ)方程f (x )=0在(0,1)内有两个实根. 3. 已知定义域为R 的函数12()2x x b f x a +-+=+是奇函数。 (Ⅰ)求,a b 的值; (Ⅱ)若对任意的t R ∈,不等式22(2)(2)0f t t f t k -+-<恒成立,求k 的取值范围; 4.设函数f (x )=,2 2 a ax x c ++其中a 为实数. (Ⅰ)若f (x )的定义域为R ,求a 的取值范围; (Ⅱ)当f (x )的定义域为R 时,求f (x )的单减区间. 5. 已知定义在正实数集上的函数21 ()22 f x x ax =+,2()3ln g x a x b =+,其中 0a >.设两曲线()y f x =,()y g x =有公共点,且在该点处的切线相同. (I )用a 表示b ,并求b 的最大值; (II )求证:()()f x g x ≥(0x >).

三、解答题 1解:(1) (2)方程5)(=x f 的解分别是4,0,142-和142+,由于)(x f 在 ]1,(-∞-和]5,2[上单调递减,在]2,1[-和),5[∞+上单调递增,因此 (][) ∞++-∞-=,142]4,0[142, A . 由于A B ?∴->-<+,2142,6142. (3)[解法一] 当]5,1[-∈x 时,54)(2++-=x x x f . )54()3()(2++--+=x x x k x g )53()4(2-+-+=k x k x 436202422 +-- ??? ? ? --=k k k x , ∴ >,2k 124<-k . 又51≤≤-x , ① 当1241<-≤-k ,即62≤x g . ② 当 12 4-<-k ,即6>k 时,取1-=x , min )(x g =02>k . 由 ①、②可知,当2>k 时,0)(>x g ,]5,1[-∈x . 因此,在区间]5,1[-上,)3(+=x k y 的图像位于函数)(x f 图像的上方. [解法二] 当]5,1[-∈x 时,54)(2++-=x x x f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