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教案

《绿》教案
《绿》教案

《绿》教案

[教学目的]

1、通过对作品优美形象语言的品味,感受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强烈情感。

2、学习融情于景,多角度细致描绘景物特点的方法。

3、教授圈点批注的方法,培养学生读书动笔的习惯。

[重点、难点]

1、重点:体会作者的情感,教授圈点批注的方法。

2、难点:学习多角度细致描绘景物特点的方法。

[教学时数]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梅雨潭风景区简介。

风光旖旎的仙岩,是浙江省省级风景名胜区。仙岩方圆数十里,青山绵绵,冈峦起伏,其状既如绿海,又若万马奔腾。梅雨潭是仙岩的一颗明珠。潭周为悬崖峭壁,飞瀑从30米高处喷泻潭中,如同珍珠撒入玉盘,晶莹剔透,粒粒有声。潭水清澈碧绿,令人陶醉。潭前有喷玉玑,可坐而观瀑。西侧还有梅雨亭。亭联云:“飞瀑半空晴亦雨,梅潭终古夏如秋”。仙岩拔地而起,奇崛神秀,岩旁梅雨瀑水光摇曳,阵阵凉风送来了飞花溅玉般的“梅雨”;瀑布下是一泓碧波荡漾、神光离合的梅雨潭。仙岩景区以瀑潭景观享誉神州,梅雨潭几乎植根于所有游人心中。

2、作者、时代背景介绍。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1916年考进北京大学预科学习,参加五四运动。1925年起任清华大学教授,致力古典文学研究,从事散文创作。1931年至于932年留学英国。抗战前对前途充满胜利信心。抗战胜利后,反对国民党打内战。1948年6月,在拒绝“美援加面粉”的宣言上签字。临终前嘱夫人:“有件事要记住,……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配给的美国面粉!”8月12日,在贫病交加中逝世于北平。毛泽东高度评价他说:“我们中国人民是有骨气的。……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慨。”

《绿》,写于1924年。当时,南方成为革命的策源地,北伐战争已在酝酿之中。尽管朱自清并没有投身到革命的激流里去,但他对中国社会的前途,时刻都在关心着;对于以统一为大业的北伐,无疑也是抱支持态度的。他这一时期的思想,基本上还保持着“五四”运动时期青年人勇于进取的势头。这反映在他的散文作品里,则表现为格调的明朗,节奏的明快,满蓄着“为人生”、“写实”

和昂扬向上的生命活力。《绿》虽然不过是一篇写景文,但只要仔细品味,还是很容易触摸到作者思想的跳动着的脉搏,看到一颗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热爱祖国的赤子之心。

二、整体感知(教师范读或播放录音)

边听边思考:1、作者写景的立足点有几个?每个立足点写了什么景物?

2、这篇散文的“文眼”是什么?

三、请同学思考并交流对问题的思考

1、作者写景有三个立足点。

第一个立足点是山边,写梅雨潭的远景。

第二个立足点是梅雨亭边,写梅雨潭的环境:山、岩、亭、天、草、瀑布、水花。

第三个立足点是梅雨潭边,写梅雨潭的绿:潭面、水波、水光、水色,并联想。把三个立足点所绘之景合在一起,就是一幅悬瀑、飞亭、流云等作背景的“梅雨潭图”。

2、这篇散文的文眼是: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3、作者是怎样抓住“文眼”来写“绿”的?

文章开头点题:惊诧于梅雨潭的绿。

随后按游踪先后,远写飞瀑及梅雨潭周围的环境,实际上仍抓住“惊诧”来写:“飞瀑之下必有深潭”,暗示出梅雨潭并非死水之潭,则是有不尽的活水深潭,是充满生机之绿,这也是梅雨潭可爱之由。其瀑流飞泻而下的气势、威力令人“惊诧”,水花飞泻情景更可“惊诧”。然而写到梅雨潭的绿招引我们去“追捉”时,“我心中已没有瀑布了”,这显示作者先写瀑布,不过是用作陪衬,强调了“梅雨潭的绿”尤其令人“惊诧”,惊诧于她的潭面、水波、水光、水色。

最后,文章结尾照应开头:“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显示“惊诧”这“文眼”贯穿始终,而在“惊诧”之前加上“不禁”,更突出了“绿”的强烈印象。

四、使用圈点符号对课文进行批注

教师讲解:读书动笔就是在书本的字里行间进行圈点,在文旁、文后写下自己的感想、体会或评论。圈点是用不同的符号作出标记,或为了加深印象,或为了深入思考,或表示自己的感情态度;评论是把自己在圈点过程中感悟到的,用简洁的话语表达出来。圈点和评论是在读书的过程中完成的,是思考和感悟的结果。

学生对课文进行批注:首先请同学熟悉圈点符号。其次仔细研读课文中已有的圈点符号、旁批及总评。然后请同学尝试使用圈点符号对课文做个性化的解读

和精细批注。批注时,可写下感悟,也可提出疑问,可以对原有的批注进行完善,也可以与原有批注展开对话。

五、小结并布置作业

本课主要是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个总的印象。同时请学生尝试使用圈点符号对课文进行批注,课后的作业就是进一步完善批注,准备第二课时的交流。希望同学能多采用批注法来读书,养成不动笔墨不翻书的良好习惯。

第二课时

一、请同学们交流批注的心得体会

交流中注意倾听学生对课文的原生感受,对有见地的批注要给予充分地肯定,对学生的创造性劳动给予相应地鼓励。

二、精读研讨

1、第二段中作者为什么觉得梅雨潭飞花碎玉般的水花“更是杨花”,而不是一般人认为的“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是前人在命名“梅雨瀑”时搞错了,还是作者说得牵强?

参考:

杨花与梅花相比,当然更轻盈些。为什么倏然入怀的水花如此的飘逸,没有梅花的略微滞重的质感呢?“据说”一词中又包含着作者怎样的含义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只需搜索一张当地的实景(见PPT首页),在图中你会发现,作者所在的梅雨亭离梅雨瀑是有一段距离的。也就是如梅花般的水花是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的。真正能飘逸入怀的“杨花”也需要清风的吹送,因而只是“偶然有几点”罢了。而就是这么偶然的几点被作者捕捉到了,这种善于把握“瞬间之美”的细腻洞察力是令人叹为观止的。所以,“据说”一词里当包含的意思也就是在于暗示自己有着独到的发现;“据说”虽比“听说”更准确些,但还是不牢靠的。由此得到启发。欣赏风景也好,做学问也罢,最需要的就是要有独到感受,不人云亦云。惟有这样也才会获得常人所难以获得的审美快感。所以前人和作者都没有错,只是立足点“错”了(不同)。

2、作者是如何多角度的描写梅雨潭的绿并借此抒发对生机勃勃的绿的倾慕和向往,表达作者对新生活的希望和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的?

交流并明确:在第三段中,作者用一连串生动、形象的比喻,从不同角度对梅雨潭的涟漪以及绿的深度、状态、亮度、质地、色彩等加以表现,又综合使用拟人、对比的手法写出了梅雨潭醉人的绿和奇异的美,寄寓着作者的爱。

三、总结

这篇散文热情地描写了梅雨潭之绿,抒发了作者对生机勃勃、气象万千的绿的倾慕和向往,表现了作者对自然、对生活、对生命的强烈热爱之情。

板书:

绿朱自清

立足点:由远而近“文眼”:

亭边——环境

潭边——绿

角度:深度、状态、亮度、质地、色彩

心情:“追捉”——急切;

“醉人、奇异”——陶醉;

“女儿绿”——热爱:自然、生活、生命

附:

第三段语言品味。

1、“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我”的心中为何没有了梅雨瀑?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点拨:梅雨瀑也很美,作者采用烘云托月的手法,集中突出梅雨潭的美。

2、你认为“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杭州虎跑寺旁的‘绿壁’”、“西湖的波”、“秦淮河的”美吗?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地方的绿?点拨:写这些地方的绿,是以美衬美,正面衬托,并无贬低这些地方的意思,目的是为了说明梅雨潭的绿是明暗适度、浓淡相宜,绿得实在是恰到好处。

3、作者将“绿”比作“少妇拖着的裙幅”,“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涂了‘明油’”,“鸡蛋清”,“温润的碧玉”,为什么要连用几个比喻,用一个不够吗?点拨:这几个比喻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写出了“绿”的形象、神韵、亮度、质地、色彩等角度,充分调动人的各种感官,让读者感受“绿”的美。

4、这么美妙的“绿”,作者想赠于“舞女”和“盲妹”,如果你会赠给谁呢?你能展开一下联想吗?点拨:在明确联想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仿句。

5、“女儿绿”是什么?作者为什么把梅雨潭的绿叫“女儿绿”?点拨:两种理解都可以:仿“祖母绿”的构词方式而给绿的一个饱含深情的命名;作者顺着前文“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如同一个十一二岁的小姑娘”的比喻写来,便把眼前的“绿”称为“女儿绿”。

互相帮助教案教学设计

互相帮助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初步培养观察画面的能力,并能用一二句话把事情说清楚,说明白。 2、初步学会使用常用的礼貌用语:请、谢谢、不用谢、没关系等。 3、懂得小朋友之间应互相关心,互相帮助。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简介题意。 1、揭题:互相帮助 2、谁知道“互相帮助”是什么意思?(我帮你,你帮我,就叫互相帮助。) 二、提出要求。 这节课要看图想想说说,说话声音要响亮,一句一句说完整,说清楚。 三、指导看第一幅图,学习说话。 1、图上画着谁和谁? 2、什么时候,丁丁要干什么?(写字的时候,丁丁向冬冬借橡皮。) 3、想想丁丁会怎么说?

丁丁说的话里面,哪些词表示有礼貌?(请、好吗)出示这些词。 丁丁说这句话的语气怎样?(请求、商量) 4、冬冬也是个懂道理的孩子,他会怎么说,怎么做?(冬冬很乐意地把自己的橡皮借给丁丁,会说:“你拿去用吧!”) 5、他们之间还会说些什么?会用哪些礼貌用语?(谢谢、不用谢) 四、指导看第2幅图,学习说话。(教师可半扶半放进行指导) 1、看图,图上画着谁与谁?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 2、看拼音,读图下的提示问题,帮助学生搞清题意,即:丁丁看见冬冬没有带伞,会怎么说,怎么做?冬冬回怎么说? 3、自由练说,可同桌讨论,互说。 五、综合练习。 1、选择一幅图进行表演说 2、调换说话事物,如借球、还铅笔等进行迁移训练。 六、总结谈话。 1、你觉得丁丁和冬冬是怎样的孩子? 2、我们班像丁丁和冬冬那样的孩子多着哩!说说都有谁?他们怎么做?表扬这些好人好事。 3、学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想法? 4、我们的学校和班级就像一个大家庭,大家团结友爱,互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10课《绿》优秀教案

10 绿 ?教学目标 1.认识“挤、叉”2个生字,会写“瓶、挤”等4个字,正确读写“墨绿、嫩绿”等8个词语。 2.通过反复朗读课文,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歌意境,熟读成诵。 3.了解现代诗极富想象等特点,体会诗歌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识记生字新词,感受诗歌意境,熟读成诵。 2.了解现代诗极富想象等特点,体会诗歌的情感。 ?教学策略 1.字词教学 本课要求会认2个生字,会写4个字和8个词语,学生根据以前学过的方法,可以进行自主学习。“叉”读“chā”,要读准,重点指导书写“瓶”右边的“瓦”。 2.阅读理解 通过不同形式的反复朗读,以及情境创设、补白想象、补充资料等教学策略,去感受现代诗朗朗上口、富有节奏的特点。 3.表达运用 在反复诵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体会诗歌的韵味,感受诗人的情感,通过想象画面、对比阅读感受诗意、诗情。 ?教学准备 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挤、叉”2个生字,会写“瓶、挤”等4个字,正确读写“墨绿、嫩绿”等8个词语。 2.通过反复朗读课文,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歌意境,熟读成诵。 ?教学过程

板块一诗文引路,入《绿》之境 1.图画导入。 (1)师导入一组由各种绿色绘制而成的图画。(课件出示青山绿水、禾苗、竹林、绿树等图) ①师:看到这样一组图画,你想说些什么? ②示例:看到这一片绿色的景象,很自然地想起奶奶家的那片竹林,一场春雨过后,一个个手指大小的嫩绿嫩绿的“小脑袋”就从土里探出来,可有意思了。 (2)师小结:这生机勃勃的绿景实在让人赏心悦目。绿是春天的象征,是希望的象征。绿给人以无穷的美感,历来就为文人墨客所歌咏。 (3)你知道哪些带有“绿”的诗词? 示例: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2.引入课题。 (1)师引导:诗人艾青也喜欢“绿”,他笔下的“绿”,更是千娇百媚、风情万种。这节课,我们就和艾青一起走进春天“绿意盎然”的画卷中! (2)板书课题,(板书:绿)生齐读课题。 (3)师述: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诗歌,继续用美丽的眼睛看世界。(出示课件) 诗歌,让我们用美丽的眼睛看世界。 (4)全班齐读。 【设计意图】本板块以吟诵含有“绿”的诗词为引,带领学生进入绿的意境,在旧知与新知、古诗与新诗中架起一座桥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板块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作者简介。 (1)课件出示作者简介。 (2)师指名读。 (3)师:读了简介,你对作者有哪些了解?根据自己查找的资料,谁想补充说明一下? 2.生听课文朗读音频,注意节奏和停顿。 3.生自由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 4.检查预习。 (1)课件出示生字词语。 (2)师指名认读,相机正音:“瓶”读“pínɡ”,不要读成了“pín”,“叉”

最人教版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绿精品(教案)教学设计

绿 【教学目标】 1.会认2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了解诗歌内容,感悟诗歌中表现出的主旨:绿是生命的象征,生机勃勃。 【教学难点】 学习诗歌中修辞手法的运用,并能运用到实际学习中。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主题 1.同学们,想象一下,绿色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如果让你生活在这样一个绿意盎然的世界中,你会有什么感受呢?(学生自由讨论,指名回答) 2.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诗人艾青的诗歌《绿》,感受一下他眼中、心中的绿色世界。 二、范读诗歌,基础学习 1.教师范读诗歌,学生圈画生字词。 2.同桌互读,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3.教师检查反馈。 4.学生自主练习生字书写。 三、再读诗歌,理清顺序 1.学生齐读,边读边思考:诗歌共有几节,分别写了哪方面的内容? 2.诗歌共有五节。 (1)第一节:绿色的世界,像是墨水瓶翻了。 (2)第二节:列举绿的颜色。 (3)第三节:自然界的风、雨、水、阳光都是绿的。 (4)第四节:写绿的静态美。 (5)第五节:写绿的动态美。 四、课堂小结,作业布置

1.同学们,这首诗歌围绕“绿”字来写,从各个方面描绘了“绿”,下节课我们继续深入探究,看看作者是怎样一首诗写尽一个“绿”字的。 2.完成课后练习提升。 第2课时 一、诗词展示,学习新知 (出示诗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同学们,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一下古人诗歌中的“绿”,想一想,这两句诗中的“绿”有什么不同。(学生讨论,指名回答) 二、学习诗歌,了解内容 1.学习第一节。 (1)指名朗读诗歌。 (2)想象画面,感受墨水瓶打翻的情景。 2.学习第二节。 (1)齐读诗歌。 (2)这节诗歌写出了哪些绿的颜色?有什么作用? (墨绿、浅绿、嫩绿、翠绿、淡绿、粉绿……说明绿的颜色多,眼睛看不过来,这就是一个完完整整的绿的世界。) 3.学习第三节。 (1)教师范读诗歌。 (2)诗人从哪几方面写了这是一个绿的世界?(风、雨、流水、阳光都是绿的。)4.学习第四节。 (1)齐读诗歌。 (2)这一节说了绿的静态,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静静地”可以看出来,同时也通过“挤”“重叠”等词说明绿很多。) 5.学习第五节。 (1)齐读诗歌。 (2)这节诗中的“绿”指的是什么?(小草、树木等一切绿色的植物。) (3)这节诗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风”比作“舞蹈教练”,语言活泼,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绿的生机勃勃、昂扬向上。) 三、深入探究,体会感情

高中语文公开课囚绿记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公开课《囚绿记》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把握文章抒情线索,学习象征手法,理解文章内涵。 2.过程和方法目标:启发引导学生把握文脉,深入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思想和情感目标: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情感,理解不屈的民族精神,树立积极的生命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由“爱绿”到“囚绿”再到“释绿”的情感的变化。了解借物抒情,托物寄意散文的鉴赏方法。 2.教学难点:理解‘绿’的象征意义,升华思想。 三、教学设想: 从形式到内容逐渐深化,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领会“绿”的象征意义,提高感悟能力。

四、教学时数: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要求学生用成语说出看后的感受。如心旷神怡、赏心悦目、生机勃勃、朝气蓬勃等。绿色是希望之色,是生命之色,它不仅是芸芸众生喜欢的颜色,也是文人墨客歌咏的颜色。这样充满生命力的绿色,我们“求”之不得,可有人却偏偏要“囚”住它。要想理清其中缘由,请让我们一起走进陆蠡的《囚绿记》 2.研读课文 第一块:与陆蠡相识 学生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谈作家作品。 巴金回忆一位作家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 陆蠡是一位真诚勇敢的作家,也是一位文如其人的作家。现在让我们一起研读陆蠡的散文代表作《囚绿记》,去接触他那崇高的灵魂。 第二块:走近那抹绿

1.绿是什么?“我”为什么如此热爱这抹绿? (圆窗外面长着常春藤。当太阳照过它繁密的枝叶,透到我房里来的时候,便有一片绿影。)(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我忘记了困倦的旅程和已往的许多不快的记忆。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 2.为什么要“囚”绿? (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3.我“囚”住了那抹绿吗? (可是每天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得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象病了的孩子。)第三块:评论那抹绿

教学设计与教案的区别(简案与详案的区别)

教学设计与教案的区别 教学设计——教师运用系统方法,对学习行为目标、学生学习特征分析,学生学情分析、学习环境分析,、选择策略手段、制定教学流程、评价教学效果、以达到课堂最优化的编制教学预案的过程。 教案——堂教学的实施方案,即教师根据所授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法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教案一般有表格式、描述式、画图式和画图加表格式课堂实录式,普通文本式等,主要体现怎么设计。 一、教案和教学设计的相同之处 1、两者的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的确定,都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而制定。 2、计划性:它们都是根据一堂课涉及的所有因素而设计的教学内容。为了保证教学目的的完成,一般老师都对教材进行过研究和钻研。 3、程序相同:对教材的钻研,确定教学目的,明确教学内容、教学的重点、难点,选定教学过程的方式、课型、方法、教具、时间等。 二、区别 1、教案和教学设计上存在不同:教案是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学生根据老师安排的教学内容进行学习、思考、模仿等过程。而教学设计是根据学生的学情、智力等水平出发,学生学什么,老师教什么。所以两者的设计上刚好相反。教案一般多半以教材、教参为主,而教学设计把教学本身作为一个整体系统来考虑,运用系统方法来设计、开发、运行、管理,即把课堂教学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设计实施和评价,使之成为具有最优,不但使学生学会所要求的知识,而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得到锻炼、情感目标和价值观得到丰富。课堂教学设计与教案的层次关系是不完全对等的 2、指导思想不同教案是以课堂教师、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思想的体现,它的核心目的就是教师怎样讲好教学内容,使学生要掌握的所学知识,很重视对学生进行封闭式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却常常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导致的后果是便于学生的知识增长,但是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不足,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缺乏,很多学生缺乏创造力、思维不活跃、模仿能力强,不能体现现在社会的人才培养目标;课堂教学设计不仅重视教师的教,更重视学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绿》教学设计(公开课)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挤、叉”2个生字,会写“瓶、挤”等4个字,会写“墨水瓶、墨绿”等11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体会诗人的情感,体会为何所有的“绿”会按着节拍飘动。 4.结合“阅读链接”,比较艾青笔下的“绿”与宗璞笔下的“绿”的不同。 教学重点 1.认识“挤、叉”2个生字,会写“瓶、挤”等4个字,会写“墨水瓶、墨绿”等11个词语。 2、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体会诗人的情感,体会为何所有的“绿”会按着节拍飘动。 教学难点 结合“阅读链接”,比较艾青笔下的“绿”与宗璞笔下的“绿”的不同。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出示春天绿色的图片)你知道图片中的景色属于哪个季节吗?你有什么感受? 2.绿不仅是春天的象征,更是希望的象征。现代诗人艾青也非常喜欢“绿”,他笔下的“绿”是什么样子的呢?这节课,我们就跟随他去欣赏那绿意盎然的美丽画卷吧。(板书课题)

3.齐读课题。 二、初读诗歌,检查预习。 1.作者简介。 艾青(1910—1996),浙江金华人,著名诗人。他的诗作努力反映民族和人民的苦难和命运,反映现实的生活和斗争,突出表现为对光明的热 烈向往和讴歌,风格朴素雄浑。他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推动一代诗风的重要诗人。代表作有《大堰河——我的保姆》《我爱这土地》《向太阳》等。 2.指名分小节读课文,随时正音。 3.指导书写“瓶”字:左右结构,注意右边“瓦”字的写法,共四笔, 第二笔是竖提。 三、再读诗歌,理解内容。 1.配乐范读,学生思考:诗人看到了哪些绿? 2.学生交流。 出示:墨绿浅绿嫩绿翠绿淡绿粉绿 3.第二小节中省略号的作用是什么?(说明还有很多绿,启发读者思考,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你还知道哪些绿?(草绿、苹果绿、橄榄绿……) 4.难怪作者说:“好像绿色的墨水瓶倒翻了,到处是绿的……” (出示第一小节)指名读,齐读。 5.这各种各样的绿,绿得发黑,绿得出奇。你知道“出奇”是什么意思吗?(特别) (出示第二小节)指名读,齐读。 6.在作者眼中,什么是绿的?(风、雨、水、阳光) 在你的眼中什么是绿的?(山是绿的,田野是绿的,树是绿的……)

《囚绿记》优质课教案

《囚绿记》教学教案 偃师职教中心马晓燕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通过教学,让学生深刻认识本文表现出来的抗战初期苦难中的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对光明自由的渴望之情。 2、学习本文写景抒情的技巧和结构安排,把握咏物抒情散文的写法。 二、教法说明、学法指导: 巧妙灵活地运用“找、问、赏、写”四步教学法。学生自主学习,多活动,多参与,多思考,在积极、主动、快乐的状态下达成教学目标,享受教学生活的情趣与美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分析绿的特点及象征意义。 难点:准确理解和把握作者对绿的态度、做法,认识人和物、情和景的关系。 四、教学具体内容和步骤: 1、导入新课: 我们常说“文如其人”。也许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和它的作者是最配用“文如其人”来评价的。听听几位评论家的话语,你就知道为什么了。 刘长春说“陆蠡之文,一如陆蠡之人;陆蠡之人,亦如陆蠡之文。” 李健吾说:“陆蠡的成就得力于他璞玉般的心灵。” 巴金说:“他有优美的性格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曲,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 今天就让我们用一双慧眼,去发现陆蠡心中的那一抹绿色。 2、教学程序: 第一步:找。找什么?找出文中不懂的字、词、句,或语法、修辞、技巧方面的问题。找的前提是先读,课前预习读过更好,没有读过就当堂快速阅读,默读或跳读都行。重点读课文,也可读课下注释、课后题。同时把不懂的地方找出来用笔画住。如果是生字生词,可以让学生走上讲台板书到黑板上,如果是问题,可以留作下面提问或写到纸条上交给老师。 《囚绿记》这一课我已经让学生课前预习过,早读读过一遍,导入新课后,我就让学生找出生字生词并叫他们大胆地走上讲台板书,会注音的生字连同注音写上,会解释的词语连同词义写上。 生字注音:涸(hé)揠(yà)猗( yī)蕈(xùn)嫩(nèn)瞥(piē) 生词解释:揠苗助长: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视如至宝:把自己喜欢的东西当作最宝贵的东西看待。 急不暇择:情况紧急,来不及选择。 了截爽直:指办事干脆利落,豪爽直率。 魔念:奇异的想法。文中指自私、偏狭的心理。 固执:指性情或态度古板执著,不肯变通。 以上板书内容经学生自查字典、词典核实弄准后,让学生标记在书本上。 第二步:问。问是质疑提问,是问答。学生自由发言,也可老师点名发言,让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也可以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谈谈初步的理解,提出自己的疑难点。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只是老师作答,大多是让学生回答,或在老师的引导下,师生经过研讨找出答案。尽量让学生多参与、多活动,以生答生,生生对话,让学生多交流,多讨论,多争论。 比如以下问题: 1、“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极写“我”对绿色的怀念与渴望之情) 2、“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一句中“魔念”是什么意思?(“魔”的本义是奇异的意思,“魔念”是奇异的念头,句中指自私、偏狭、较为阴暗的心理状态,或对绿的过分的出乎常人理解的爱)

教案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P80--83 课型新授课前准备课件小棒计数器课时1 教材前后联系前置基础:10以内的加减法以及数的组成后续知识:10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核心知识点“几加几(不进位)和几减几(不退位)”的计算方法教学目标 1、掌握“几加几(不进位)和几减几(不退位)”的计算方法。 2、认识加法和减法各部分的名称。 3、能较快、准确地计算几加几(不进位)的加法和几减几(不退位)的减法。 4、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合作交流的习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师提出的核心问题 1、“解决天空中有一共有多少只海鸥?”你认为该用什么方法来计算?为什么? 2、12+3=,哪种方法最容易计算? 3、“解决还剩下多少桶食物?”用什么方法?为什么? 4、计算17-4=,哪种方法最简便? 渗透的思想方法学生主要的训练点计算方法,书写习惯教学环节 一、复习旧知。

1、口算。 2、填一填。 (1)1个和5个一是()。 (2)19里面有()个和()个一。 (3)17=10+()13=()+312=10+() 二、创设情景: 师:海鸥回来了,小朋友可高兴了。星期天,小明和妈妈带着海鸥喜欢吃的食物到海边去喂海鸥,我们也去看看。 三、探究新知: 1、出示情景图。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 2、你能看图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说,教师写有价值的用加减法计算的问题。 3、解决天空中有一共有多少只海鸥? (1)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知道哪些信息? (2)你认为该用什么方法来计算?为什么? “12+3= ” (3)怎样计算?你能想出哪些算法? 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学具摆一摆、算一算。 小组交流讨论,教师指导。 小组汇报 XXXXX:①接数的方法: 13、

艾青的绿教学设计

艾青的绿教学设计 导语:《绿》是一首描写“绿”的诗。作者是艾青。他用朴素的语句写下了绿的美。以下是为大家的艾青的绿教学设计,欢迎大家阅读与借鉴! 教学目标 1. 能借助拼音读准11个生字:倒、到、处、找、浅、淡、刮、挤、指、挥”,认识“立刀旁”;在老师的指导下正确描写“到、刮、浅、淡”。 2. 朗读课文,不加字、不漏字、不改字,按标点停顿。背诵课文。了解作者所描绘的“绿”。 3. 感受作者对“绿”色的赞美,对春天的讴歌。 重点和难点 1. 识记本课11个生字。 2. 能联系学生已有经验,说说“所有的绿集中起来”的情景,做到声音响亮,态度大方,表达清楚。 3. 感受作者对“绿”色的赞美,对春天的讴歌。 教学准备 图片、各种绿色的卡片、生字卡片、田字格黑板、录音机、课文录音磁带、配乐磁带。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手持春天图)这是一幅由各种绿色绘制而成的图画,知道画中画的是什么季节吗?它给你们带来什么感觉? 2、师小结:我们刚从冰雪中走来,看到这生机勃勃的绿实在赏欣悦目。绿是春天的象征,还是希望的象征。诗人艾青就写了一首诗《绿》,就让我们跟着他一起走进春天绿意盎然的画卷中吧! 3、板书课题:7、绿 4、全班齐读课题。 说明: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而本文内容抽象,较难理解。通过让学生欣赏绿意盎然的春之图,帮助他们理解绿就是春天的象征,从而迅速拉近他们与课文的距离。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由轻声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读通句子。 2、指名分小节读课文。 教学生字“倒”、“到”、“按”,注意读音。 3、学习其余生字:“刮、找、挤、指、挥、淡、浅、处” (1)在小组中自学生字:在组长的带领下先读准这些生字的字音,再说说你能用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 (2)抽读生字字音。 (3)出示生字“刮、找、挤、指、挥”。 这些生字都是表示动作的词,我们一起来做“我说你做”游戏。 (4)出示“淡、浅”

《囚绿记》优秀教案

囚绿记 一、导入: 绿色代表生命的活力绿色给人带来舒畅的心情 哪里有绿色哪里就有生活的情趣哪里有绿色哪里就显示出勃勃生机 桃红柳绿那是春的象征青山绿水那是景的美丽莺歌燕舞奏响绿色的旋律 绿色是希望之色,绿色是生命之色,它不仅是芸芸众生的喜爱之色,也是文人墨客的歌咏之色。古诗中有不少写绿的名句,你能背几句吗? 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白居易: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贺之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孟浩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蒋捷: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位喜爱绿色的现代散文家陆蠡的一篇散文《囚绿记》。 绿色:春天、生机、希望 二、字音字词: 陆蠡(lǐ) 涸(hé)辙婆娑(pósuō) 猗(yī)郁囚系(xì) 瞥(piē)见 ⑴了截:直截。⑵涸辙:干涸的车辙。⑶急不暇择:因着急而没时间选择。 ⑷婆娑:①盘旋舞动的样子、②枝叶扶疏的样子③眼泪下滴的样子。 ⑸猗郁:茂盛的样子。(6)揠苗助长: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三、题目解释: 本文题目“囚绿记”作何解释?“囚绿”是怎么回事?“绿”又是指什么? 作者为什么“囚绿”? 明确:“囚绿记”是指记述“囚绿”的过程。 “囚绿”就是把绿色囚禁起来。 “绿”指的是绿色的常春藤。

作者为什么“囚绿”?请自由朗读课文,标出段落。 写作思路:寻绿(1-4)——赏绿(5-7)——囚绿(8-12)——放绿(13)——思绿(14) 写作思路情感变化 寻绿(1~4)喜悦满足 赏绿(5~7)快活留恋欢喜 囚绿(8~12)喜悦可怜恼怒 放绿(13)尊敬祝福 思绿(14)怀念期盼 四、我为什么要囚绿呢? “我”喜欢绿色。 为了与绿枝条更接近,更亲密,以装饰简陋的房间,抚平“我”抑郁之心,燃起“我”对生活的希望。 出于一种“魔念”(私心)。 五、作者为何对绿情有独钟?请找出表原因的句子。 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纵情歌唱) 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 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我急不暇择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怀念至极) 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心灵对话) 我开始了解渡越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飘来花草的茎叶的欢喜。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深情感悟) 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下雨的时候,我爱它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痴爱行动) 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我要囚住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喜爱至极) 六、这株常春藤在被囚前与被囚后各有着怎样的外形与特征?“囚绿”后,绿表现出怎样的特点? 被囚前:柔软的卷须,茂密的嫩叶,纤细的脉络、嫩芽;

小学美术课教案教学设计

小学美术课教学设计——《美丽的染纸》 一、教学目标: 1、学习和尝试染纸的技术和方法; 2、在完成染纸的过程中体会形式美,以感性的形式进一步了解色彩的原色知识; 3、喜欢染纸的过程,并能用染纸作品装饰美化生活。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学生学习和尝试染纸的技术和方法。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初步体会染出的画面效果与纸的折叠方法及用色之间的关联。 三、教具学具: 扎染背心、扎染方巾、染纸作品装饰的贺卡、染纸作品、电脑课件、染纸的工具材料。 四、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的基本脉络:激发兴趣、导入新课——欣赏感受、开阔视野——观察探究、了解技法——制作实践、感受色彩魅力——美化装饰、培养设计应用意识——展示评价、拓展延伸。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欣赏感受 1、教师展示扎染背心和方巾,引导欣赏。 (1)教师简单介绍扎染的特点和方法。 (2)学生交流发表自己的欣赏感受。 (3)板书课题——美丽的染纸 2、欣赏扎染、蜡染、染纸作品,开阔视野、激发探究欲望。 (1)教师演示课件,简单介绍,引导欣赏。 (2)学生讨论交流欣赏感受。 (3)激发学习欲望。 二、观察探究,了解技法 1、观看制作方法视频。 (1)教师播放制作方法视频课件。 (2)提问:制作美丽的染纸需要哪些工具和材料?运用了哪些方法?特别提示了哪些需要注意的问题? (3)学生观看视频。 (4)讨论、发言。 (5)教师小结。

2、探究发现折叠方法。 (1)教师出示染纸作品展板,提示纸张的基本折叠方法和形状变化。 (2)分组探究折叠方法。 (3)学生代表到前面演示发现的多种折叠方法。 3、尝试染纸过程。 4、欣赏撕染、剪染作品,启发创新。 (1)欣赏课本里的撕染作品,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2)学生谈自己的设计打算。 三、制作实践、感受色彩魅力 1、学生染纸实践,教师提醒注意事项。 (播放音乐《春江花月夜》《高山流水》) 2、教师指导学生设计制作。 四、美化装饰,设计应用 1、教师展示染纸画装饰的贺卡作品,引导欣赏,启发思维。 2、学生讨论发言。 五、展示评价,拓展延伸 1、学生展示自己的染纸作品。 2、相互交流评价。 3.启发学生制作出独具特色的作品,并装饰美化自己的生活。 4、合唱《幸福拍手歌》,尽情享受创作成功后的乐趣。 六、作业要求: 1.每人四幅不同折法,不同色彩的染法。 2.点染时胆子要大,心要细,每染完一张,要总结经验,取长补短,不断改进。 3.折纸、剪纸可以自己设计花样。 七、板书设计: 美术的染纸 制作过程:折、夹、挤、染、展开。 种染法:浸染、点染、冲染、浓破淡。

《绿》教学设计

《绿》教学设计 一、教材依据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精读课文 二、设计意图 这套教科书创造性地设计了“自由读写单元”,八上(浏览)、八下(演讲)、九上(点评)的第六单元都是。这是教材改革的重要成果。“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是课程总目标提出的要求。自由读写单元,或有阅读指导文字,或有阅读方法示例。《绿》就是示例举一,后几篇则让学生“自由”反三。我选教的文章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作《绿》,内容是本文的第二课时,我计划把传统的散文分析课变为文学鉴赏课,更是圈点评论的自由阅读课,这种改变的关键是由教师分析变为学生的赏析实践活动。 三、教材分析 1. 本单元的定位是学会读书,要教会学生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来进行阅读,使学生逐渐养成读书动笔的好习惯。 2 散文教学的特点:散文和其它文章不同,用分析法教学散文,会破坏文章的整体韵味和优美意境。而鉴赏散文就避免了上述缺点,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体会美感,有助于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3.本文特点这篇散文精巧缜密的构思、优美明快的语言极具典型性,很值得欣赏;同时它又篇幅短小、内容浅易,适合鉴赏。 四、学生分析 1.传统散文教学重分析、轻鉴赏,忽视了学生对美的需求和感悟,久而久之,僵化了学生的理性思考,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延伸,更限制了文学鉴赏能力的提高。因此散文教学需要鉴赏。

2.其次,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对生活的认识也不断加深,并且在初中的前段时间,他们已经学习了一定数量的散文,对散文的基本特点具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因此也具备了鉴赏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鉴于以上关于教材和学生两方面原因,我才把本文处理为文学鉴赏课) 五、教学目标: 新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三维整合的目标,以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基本特点。三维即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过程方法目标和知识、技能目标。就这篇课文来说,过程方法目标(学会点评)放在第一位;感悟绿色给人希望,催人向上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欣赏散文的具体要求可列为为知识能力目标。 1.德育目标:《绿》写于1924年,当时朱先生还保持着"五四"时期青年人勇于进取的势头,文中洋溢着积极向上的情感,因此应当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激情,促使学生保持健康、乐观和进取的心态。 2.知识目标:结合散文教学特点和本文的特点,本节课要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美感感悟语感,在赏析中体会写景的生动含情。 3.能力目标:能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来进行阅读鉴赏,逐渐养成读书动笔的好习惯。语文教学,既要培养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也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而朗读与鉴赏正是本节课的能力目标。 六、教学重点: 传统语文教学把课文仅当作学习的对象是不当的,正确的认识应是把课文当作借鉴的范例,因此不必追求面面俱到,而应抓住最突出的特色,精研细思,从而积累知识,培养能力,所以我把语言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七、教学难点:

教学设计模板

教学设计模板 模板(一) 此模板适合当前班级集体授课形式。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不但要考虑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更要注重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体现,使他们能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发挥积极性、主动性。 基于“教”的课堂教学设计表由4张基本表格组成(见5~8页),在填写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章节名称 按照教科书上的章、节(或课)的顺序和名称填写。 在一般情况下,是以教科书上的一节(或一课)为单位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如果教科书上的一节(或一课)在实际教学时需要两堂以上的课(我们把它称为学时)才能完成,那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既可以统一设计、分段教学;也可以按学时分别设计、各成体系。 如《初中化学》第二章第二节:原子,统一设计时章节名称可填写为:§2.2 原子;分别设计时则为:§2.2 原子(第一学时)和§2.2 原子(第二学时)两个设计表。 2.计划学时 按照设计的授课实际需要填写。如上述统一设计,需要两堂课来完成“原子”这一节的教学内容,因此在“计划学时”栏中应填写“2”;若按照第二种分学时的设计方案,则在对应的“计划学时”栏中填写“1”。 3.教学目标 应根据本课程的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要求,认真研究教学内容和分析教学对象的特点,提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一般教学目标的编写包括了认知、动作技能和情感3方面的内容。尤其是情感目标,应在深入研究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挖掘、提炼对学生思想、品德发展有积极意义的方面,因势利导、自然贴切。若本节课(尤其是理科的一些章节)和思想、情感没有直接的、必然的联系,则不必挖空心思搞形式主义。 教学目标的叙述应简洁、准确、精炼,概括性强,包括对象、行为、条件和标准四个要素。它和表下方的各知识点学习目标有着直接的关系,但又不是所有学习目标的简单相加。 另外要注意的是,教学目标涉及的范围要和上面“章节名称”栏中所确定的范围相符合。如果是一节(课)的统一设计,教学目标也应是整节(课)的;若是按学时分别设计的,则教学目标应是对应该学时教学内容的那一部分,而不是该节(课)的全部。 4.学习目标描述 学习目标描述的内容分3个部分: (1)知识点编号指该知识点的代号,它在本课程中具有惟一性。知识点编号由两部分组成:前边为章、节(或课)的代号,后边为该知识点在本节(课)中的顺序号,中间用短横线相连。如: 2.6—1 代表第二章第六节的第一个知识点; 3.2—3 代表第三章第二节的第三个知识点; 2 8—4 代表第28课的第四个知识点; 1.3.4—2 代表第一编第三章第四节的第二个知识点。 (2)学习目标指每个知识点所具有的学习目标层次。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绿》教学设计

10绿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绿》一文运用文字的魅力用文学的形式描述了春天到处都是绿色,树木大地中的小草在春风的吹拂下来回摆动,风是绿的,水是绿的,世界充满了绿。绿是生命的颜色,是生命的象征。教学中,关注学生的阅读感受,抓住“读”这一学习手段,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结合自己对绿、对生命的认识,进行美读诗歌的训练,在读中加深感悟,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1.制作多媒体课件以及字卡、词卡。 2.查阅与作者相关的资料。 学生准备:预习生字词。 教学重难点1.识记生字新词,感受诗歌意境,熟读成诵。 2.了解现代诗极富想象等特点,体会诗歌的情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1.春姑娘悄悄地来到我们身边,大自然到处是一片绿色。你见过春天里什么样的景象? 2.学生交流看到的春色。 3.小草探出了头,树木发芽,田野变绿,放眼看去,到处都是绿,就好像…… 出示句子:好像绿色的墨水瓶倒翻了,到处是绿的…… 4.今天我们走进诗人艾青的《绿》,一起去感受绿。

5.板书课题。了解作者。 艾青,原名蒋海澄,现代诗人。1933年第一次用笔名“艾青”发表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奠定了他诗歌上的基本艺术特征和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朴素、凝练、想象力丰富是艾青诗歌的一贯特点。《绿》是诗人写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的一首抒情小诗。 设计意图:谈话引入,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阅读兴趣。 二、初读课文,集中识字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1)借助拼音读正确、流利,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错字。 (2)选择自己读得不够正确、流利的小节,再仔细读一读。 2.交流自学效果: (1)春风姑娘要考考大家认识了哪些字。 瓶、挤、叉、挥。 ①学生自由认读,遇到读不准的字音,可以向同学请教。 ②指名认读生字,师生共同纠正字音,着重读准多音字“叉”的读音。 指导学生借助工具书,准确掌握多音字。 [chā] a.(—子)一头有两个以上长齿便于扎取东西的器具:鱼~|三齿~|粪~子。 b.用叉子扎取:~鱼。 c.交错:~着手站着。 d.形状为“×”的符号,表示错误或不同意等:反对的打~。 [chà][劈叉]两腿分开成一字形,臀部着地。是体操或武术动作。 [chǎ]分开,张开:~腿。

《囚绿记》教学设计

《囚绿记》教学设计 《囚绿记》教学设计1 一、导入新课 1、导语设计:同学们,我们刚刚学习了《故都的秋》,在饱尝了故都的秋味以后,相信大家一定对北平的秋色还恋恋不舍,那么我们今天就再来学习一篇同样描绘北平景色的文章——《囚绿记》,来共同体会作者那深深的“爱绿”之情。 2、介绍作者:陆蠡(li) (1)解释读音:蠡字是多音字,读二声时,是瓢,贝壳的意思;用于人名时读作三声。如范蠡。 (2)作者简介: 陆蠡,字圣泉,原籍浙江天台。现代散文家、翻译家。生于1908年,1932年开始在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任编辑。1942年死于日寇酷刑之下。代表作品:散文集《海星》、《竹刀》、《囚绿记》等陆蠡可以说是我国近代文学史上一位出色的散文家,他不仅文章写的优美,而他的人品更是受到很多作家的高度评价。 (3)其他作家的评价: ①巴金老人在回忆陆蠡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般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

魂接触了”。 ②作家李健吾评价他的散文时说:”陆蠡的成就得力于他的璞石一般的心灵。” 陆蠡之文,亦如陆蠡之人;而他又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出这篇淡雅的散文呢?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写作背景! 3、写作背景: 《囚绿记》这篇散文写于1938年,当时正是“祖国蒙受极大耻辱的时候”,他困居已成“孤岛”的上海,借怀念一年以前在北平暂住的公寓窗外的常春藤,来抒发了自己热爱自由,追求光明和仇恨日寇的感情! 二、整体感知 1、释题 《囚绿记》中的标题能给我们带来哪些信息? “囚绿”说明把绿色囚禁起来。“记”说明这是一篇叙事性散文。 因此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就应该注意叙事性散文借物抒情,托物寄意的写作手法。下面就请同学们带着感情来朗读全文。 2、整体地感知课文 (1)学生朗读全文 (2)完成以下两个任务。 ①将全文划分段落,并用最简练的语言来概括段落大意,能象“囚绿”那样用两个字概括更好。 多种分法: ②让学生复述作者“囚绿”的经过。(可以使学生加深印象)

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

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 一般说来,教学设计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时间设计;教学措施设计;教学评价设计。 一、教学目标设计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因此,确定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中最先要考虑的问题。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发挥着指向、评价和激励等多方面作用。在教学设计中科学、合理地确定好具体的教学目标,对于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设计 教学内容设计是教学设计的一项重要内容。教学内容的设计过程也就是教师认真分析教材、合理选择、组织教学内容以及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的表达或呈现的过程。教学内容集中体现在教科书中,由于教科书的编排和编写要受到书面形式等因素的限制,它所呈现的知识内容和知识结构必须经过教师的再选择、再组织、再加工,才能切合教学的实际需要,才能由死材料变为活知识,并最终有效地内化为学生掌握的知识。因此,教师必须重视教学内容的设计,有没有对教学内容进行认真的设计,实际的教学效果是大不一样的。 三、教学时间设计 教学时间是影响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因素,控制和改变教学时间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意味着控制和改变教学活动。因此,在教学实践中,了解、研究教学时间,并根据教学需要对教学时间进行合理分配和控制,是教学设计的一项重要内容。 四、教学措施设计 教学措施设计是教学设计的中心环节,课堂教学组织得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措施是否设计得科学、合理、有效。教学措施的设计范围较广,它一般包括教学方法、教学媒体的选用,等方面内容。 (一)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设计 实践表明,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中小学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参观法、练习法和讨论法等。就这些方法本身来看,它们都有各自的特点、优越性和适用范围,同时也都有各自的局限性。在实际教学中,不存在万能的或唯一好的教学方法,因为在某种教学情景下十分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其他教学情景下则可能效果不好。因此,用好教学方法的关键是根据需要合理选择、扬长避短、优化组合,而这一点也正是设计教学方法的根本目的所在。那么,怎样才能达到这一目的呢?这就要求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遵循以下一些步骤和要求: 首先,要明确选择教学方法的标准。一般的选择标准主要有:(1)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进度和教学时间选择教学方法,比如考虑所选的方法是否适宜于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材内容,是否有时间应用等。(2)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选择教学方法。(3)根据教师的特点选择教学方法,比如教师的某些特长(如善于绘画、讲故事),教师的某些缺点(如不善于口头表达或书写)。(4)根据现有的教学条件选择教学方法,如考虑到教学设施、教学媒体的现状等。 其次,尽可能广泛地了解和提出有关的教学方法,以便自己考虑和选择。教师收集了解到的教学方法越多,就愈有利于进行优化选择。 第三,对各种供选择的教学方法进行比较,主要比较各种教学方法的特点、适用范围、优越性和局限性等。 (二)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设计 教学媒体是教学的基本要素之一,教学活动离不开一定的媒体的支待。教学媒体内涵广泛,它既包括传统意义上的语言、文字、粉笔、黑板等传播媒体,也包括幻灯、录音、录像、电影、电视和电脑等各种现代教学媒体。教学媒体特别是现代教学媒体的运用,为教学信息的便捷、高效传递提

艾青《绿》教学设计

艾青《绿》教学设计 艾青的诗歌《绿》运用文字的魅力用文学的形式描述了春天到处都是绿色,树木大地中的小草在春风的春拂下来回摆动,风是绿的,水是绿的,世界充满了绿。下面给大家分享艾青《绿》教学设计范文,欢迎借鉴!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感受梅雨潭的绿的特点,体会作者情感。 2、品味、积累文中运用精妙的词语、句子。 教学重点:在反复朗读中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老师朗诵《春》里的语段,引导学生回顾有关朱自清常识,从“导游”这一角色切入,引出课题《绿》。 二、出示目标。 学习这一课,我们要完成达哪些任务呢?(屏幕显示目标)请同学读,加深印象。 三、初读课文,梳理思路。 生默读课文。要求: 1、标识生字难词,结合注释理解、掌握,注释中没有的随时询问; 2、注意开头结尾的句子、表明作者行踪的词句、过渡句。

学生完成后,老师结合学生询问补充生字难词。师生共同梳理 课文思路,引导学生理解描写瀑布、亭子等景色的作用。 四、再读课文,赏景悟情。 重点朗读第三段,欣赏令作者惊诧的绿、体会作者对绿的深情。 1、老师对朗读提出要求,指导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 2、深情朗读后,你感觉哪些句子最能体现绿的美好,哪些句子最能表达作者对绿的热爱?生思考后指名回答。结合学生的回答,老师适时引导学生理解作者运用了哪些方法写绿,写出了绿的什么特点。然后请该生朗读,师生对朗读情况点评,对于朗读不到位的要有示范。 3、梅雨潭的景观很多,也都很美,作者为什么最爱梅雨潭的绿呢?学生回答后,老师小结:这篇短小的游记散文,通过对梅雨潭生机勃勃、绿意盎然的自然景观的描绘,表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 五、品读课文,含英咀华 《绿》是一篇贮满诗意的美文。尤其在语言的运用方面特别值 得我们去欣赏、品味。。 1、老师对赏析方法作指导并示范。 2、同桌合作,挑出你们喜欢的句子,写出喜欢的理由,然后反复朗读直到会背。 3、课堂展示,师生点评。 六、回顾全文,反思总结 1、回顾这节课,反思收获,提出疑惑。

《囚绿记》优秀教案设计11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以感情为线索组织材料的写法,领悟意境美。 2、学习本文从各种不同的角度进行描写的特点,掌握景物描写抓住特征的能力。 3、领悟课文的社会意义、政治意义。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对绿枝条进行绘形绘色的描写的特点。 教学难点: 学会体味散文隐含意的方法,领悟意境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巴金回忆一位作家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多好的人!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囚绿记》的作者,一位很有才华的青年散文家和翻译家陆蠡。陆蠡是一位真诚的作家,是一位文如其人的作家。1942年,他才34岁,坚贞不屈死于日寇酷刑之下。 现在,让我们一起研读陆蠡的散文代表作《囚绿记》,去接触他那崇高的灵魂。 二、作者简介、课文背景 解释读音:蠡字是多音字,读二声时,是瓢,贝壳的意思;用于人名时读作三声。如范蠡。 陆蠡(1908—1942),字圣泉,原籍浙江天台。1919年进浙江基督教蕙兰中学,1921年转入浙江之江大学附中,开始阅读文学作品并尝试写作。1926年考入之江大学,1928年转学到上海劳动大学机械系。1930年任教于杭州中学。 1932年开始在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任编辑,一度曾到福建泉州一私立中学任教。写有大量散文作品,出版过3本散文集。 《海星》中几乎全部是散文诗似的篇章,表现了一个青年知识分子的回忆、幻想与沉思,文字清新纯朴。笼罩着孤独和空虚的情绪。《竹刀》中的一些篇章,增加了现实主义的色彩,并写了走向反抗的农民。笔调忧伤愤懑。《囚绿记》写于抗战爆发之后,除了上述题材和情调之外,又加入了对祖国山河沦亡的感叹与对民族气节的礼赞。 1942年4月,日本宪兵查抄文化生活出版社,搜去一些有关抗日的书籍。他虽然当时并未在场,但知道消息后,前去交涉,被宪兵扣留,最后因遭酷刑逝世。 《囚绿记》这篇散文写于1938年,当时正是“祖国蒙受极大耻辱的时候”,他困居已成“孤岛”的上海,借怀念一年以前在北平暂住的公寓窗外的常春藤,来抒发了自己热爱自由,追求光明和仇恨日寇的感情! 三、整体感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