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医十条养生法

道医十条养生法
道医十条养生法

道医十条养生法

道医的最高境界是“养生”,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心”。虽然人类的身体状况会变化,生存环境也在不断改变,但有些养生的方法却是不变的真理。

1、记住:睡觉是养生第一要素。

2、多嗔伤肝,多淫伤肾,多食又伤脾胃。忧思伤脾,愤怒伤肝,劳虑伤神。

3、气以行血血以补气凡人久视则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七情六欲之过则伤元气、伤心肾。相火旺,真阳耗。人体中的气血也是一对阴阳,血为阴为体,气为阳为用。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气不足,易得淤积之病,如肿瘤、血栓等;气太过,易得脑出血之类的病。所以,只有气血平衡,人才能健康。

4、心过劳的人,心疲肝旺,心过劳就是心太满,不虚。心满,则不纳肝(木)生之火,心不纳肝生之火,则肝气必积而盛。肝木克土,脾胃受病,消化不良,营养不足,夜眠不安。土又克水,于是肾水大亏,水不足则火更旺,心肾相联,心气更弱,肺病即成。内部相互关联,一动全动,一病全病。而扰之者,乃在妄心,所以治病在安其心,安心在息妄,息妄在明心,明心即自觉,而健康的功效在乎静坐。

5、动生阳静生阴不要天天想着吃什么补阴,吃什么壮阳。记住了,运动就可以生阳;静坐就可以生阴。阴为阳之母,阳为阴之用。

6、不能盲目补气人在气不足的时候,不能盲目补气,否则会影响身

体健康。如果是因为血不足,就需要先补血,因为血为气之母,否则就成了干烧器皿,把内脏烧坏;如果是因为淤滞不通,就可以增加气血,血气同补。这样才能达到补气的作用。

7、环境对人养生的重要性这就是为什么人在空气清新的深山老林里,会把痼疾养好的道理。因为深山老林中的精微物质(负离子)会通过人在放松情况下的深呼吸把它吸收到人体内部,从而滋润孕养五脏六腑,使人重新焕发活力。还有重要的一点常人并不所知,就是人不仅仅是通过口鼻来呼吸,人身体的每个汗毛孔都是可以呼吸的,而且正是它们吸取著天地的精华。

8、顺应自然是养生的境界一个人生下来,他的命运就基本上是有一定定数的。他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该吃什么不该吃什么,如果能顺着他的运数去做,就会平安无事。有悟性的人会发现、知道自己的运数,知道他应该干什么,不应该干什么。所以养生绝对不是简单模仿,人云亦云。不要去羡慕别人,要从自己的心里找到自己的悟性。那么人如何才能发现自己是否顺其自然了呢?其实这太简单不过了,你有病了,你不舒服了,你不自在了,那你就是违背自然了。要做到顺外面大自然的自然,还要顺自己内在命运的自然,这二者是不可或缺的。

9、情志跟疾病是相关的情志跟疾病的相关性是很密切的,有些疾病就是因情志而起,你用药物治疗,治来治去都不好,对于这类疾病,解铃还需系铃人。五志能够致病,五志亦能解病。

10、五行相生相克凡是因五脏太过引起的疾病,都可以用五行相克

的方法对治。同样,凡是因为五行不足引起的疾病都可以用五行相生的方法解决。这是运用五行的根本原则。

道医治病原理

“上工治未病”,道医的养生之道,讲究道法自然,吃喝拉撒睡,事事皆学问,攸关健康所在,不可不慎,本文通过讲述能量与“升降”的规律,揭露疾病的真相,治病的最高境界就是不得病,此文有助于人们了悟道医健康的精髓,望同修共勉。 道医的养生之道,讲究一个天人合一。怎么合?人要顺天行道。“天”就是大自然,“道”就是规律。人要顺从大自然的规律行事养生。 那么,天道是什么?道医文化,讲究取象比类,用有形的现象来体现无形的规律。每天,太阳升起降落,万事万物随之变化,这就是天道,就是“升降”。 1天人合一,“升降”就是天道 当太阳升起,人体内有一股气从两腿中间沿着腹部向上升起,我们就醒过来。“气”是什么?是一种“能量”。一杯冷水,一杯热水,冷水是没有能量的,热水是有能量的。蒸腾向上的那个气,就是能量——热能。无形,有热量。通常所说的气功的气,道医说的阳气,本质就是这种无形的热能。太阳上升,本质就是温度升高,热能释放,人感应到了,体内热能也跟着释放。能量释放,就导致功能的发挥运作,在人表现为“苏醒”。日上中天,就是能量释放上升到最高点,阳气走到头顶。太阳下降,能量收藏,阳气从头顶向下,沿着脊背下降,人就渐渐进入睡眠状态。所以,睡眠其实就是一种能量释放、收藏、升降的现象。 这个升降的过程,必须经过一个通道,就是人体中间:在前为神阙穴肚脐眼,在后为命门,对应到里面,就是脾胃这个通道,气的通道。通道有个特性,热胀冷缩。当你胃寒的时候,通道收缩闭塞。早上,气要上升的时候,出来不通畅,就会表现为:想睡懒觉,即使勉强起来,整个早上都是昏昏欲睡,无精打采。晚上,气要下降的时候,降不下去,就会表现为:失眠多梦烦躁焦虑。所以,失眠的机理很简单,就是胃寒,通道收缩,阳气降不下来而已。只要解决这个通道问题,失眠就解决了——所以,无论大人小孩睡觉,即使天气再热,也一定要用被巾盖住肚脐眼,就是避免寒气直接从这个气门进去,否则就很容易睡不着。 2胃寒升降受阻,百病由生 正常我们吃东西,热气就会往下面走,比如说吃了上火的东西,小便就会变黄,大便变臭变硬。但是,当你胃寒了,通道闭塞,热气降不下来,就会往上逆,走到咽喉,就变成急慢性咽喉炎,扁桃体炎;走到口腔,就形成口腔溃疡,口臭,牙疼;走到脸部皮肤,就形成痤疮痘痘色斑黑眼袋;走到鼻子,就会形成急慢性鼻炎鼻窦炎;通过肺顺着皮肤发散,就会形成各种各样的皮肤病,包括腋臭,皮屑增加;走到走到颈椎,就形成颈椎增生;走到大脑里,就形成肿瘤——也就是说,不管病在哪个部位,西医把它叫做什么名字,本质,它就是“垃圾”!因为堆

道禅养生发展规划方案

道禅养生发展规划方案 一、市场分析 二、文化背景 三、市场定位 四、品牌创立 五、品牌推广 六、专业项目 七、专业技术 八、招生培训

九、加盟连锁 十、投资意向 一、市场分析: 繁忙的都市中,呼吸的是汽车尾气,整日面对的是电脑辐射,就连饮食也很难保证足够健康,甚至有的人,别说健康,就连基本的吃饱吃好都很难保证。繁重的工作压力下,健康严重透支,身心俱疲的人占有80%以上。许多人抱着“我还年轻”的侥幸心理,夜以继日的投入在工作当中,忽视了自身的健康,为疾病埋下了隐患。在舆论的倡导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自身的健康问题,为了健康越来越多的人不惜花费重金。更多人认识到健康的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于是健康成了投资者们挤破头的投资热点,健康领域的市场成了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大金矿。养生成为年轻人的流行:说起养生,许多人联想到的就是老年人,与老年人相比,其实更多的年轻人才是“养生”的热情追随者。论金钱,他们比老年人舍得为自己的身体投资;论观念,他们更容易尝试

新鲜的事物。整个养生行业也逐渐从中老年养生保健,向青年养生所转变。 二、文化背景: 在物质条件丰富,人们生活日益提高的今天,人们对于健康与长寿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养生因而也成为当今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电视上各种各样的养生保健类节目,以及市面上让人眼花缭乱的养生类畅销书籍,说明了一个广阔的养生市场正在形成。人们对于养生的关注,有它的文化背景以及历史的必然。 从文化角度上来说,回归养生,就是回归中国文化的根本。铅华洗去,还原本质,养生是中国文化的大根本,之所以会在21世纪初形成一个养生热潮,也是顺应自然的规律。养生市场繁荣的现象的背后,是人们对身体健康渴望与对生命的关爱;也代表人们开始从对外在的追求,返回对内在自我的关注。目前的养生市场尚未成熟,并且缺乏规范,因而造成行业内驳乱繁杂,琳琅满目的局面,从低端的美容、泡脚、桑拿、按摩等到高端的食疗、导引、辟谷、道家修炼等,

养生有道道家的养生观

养生有道道家的养生观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养生有“道”——道家的养生观 道以治身,佛以治心,儒以治世。中国古代养生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养生文献典籍,不啻汗牛充栋,浩如烟海,其中道家养生文化最为丰富。道家养生文化博大精深,通过“道法自然”、“重人贵生”、“少私寡欲”、炼丹术等一系列养生方法,去追求现世的和超越的人生价值,把延年益寿、长生不死作为探求的终极目标,表现了道家先哲渴望掌握生命规律、延长寿命的人生价值取向,同时也为中国养生学作出了让世人瞩目的独特贡献,随着现代养生科学的发展,以道家养生文化为代表的东方传统养生理论和实践模式逐渐为世人所瞩目,其文化内容和价值逐渐被揭示和肯定。它以其系统而博广的义理,为人们阐释了一种科学的保健养生观。 道家的养生观是一种自然之道的养生观,是顺应自然、适性重生的生命观,重视精神养生,追求生命的自由、平等,追求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老子的自然观, 如道生一, 冲气以为和, 道法自然, 神形合一, 守静笃,不妄费, 保精气等见解,都对医学的阴阳学说和人与自然一体的整体观念有一定的影响, 特别是对道家的养生观的形成起到了抛砖引玉、积极推动的作用, 是道家养生思想的先河和开创者, 也是道家养生思想的集中体现。道家的养生思想自成体系, 独树一帜,古名摄生,道生,即以老庄道家思想为宗旨,太极八卦阴阳五行学说为指导,以调阴阳,和气血、保精神的方法达到性命双修身心和谐健康的目的一种养生观。

1 . “道法自然”“天人相应”的养生观 老子认为,“道”及由它而派生的天地万物按其本性来说都是自然而然的,并非人为如此的。人与自然应当保持和谐,力求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只有如此,才能保证人的身体健康。如果人与自然失去平衡,就可能发生疾病,导致衰老。所以,老子在养生上极力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发道,道法自然。”的观点,即在物质世界里发生着不断的变化过程, 这种变化过程生生不息。这一切就是现实本身所具有的自然规律--道。可见, 任何人和事物都离不开道,这里的道既指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 又是指的客观世界本身。在老子看来, 自然界是人类生命的源泉, 人在自然界产生, 按照其客观规律发展变化。这主要包含两个方面: 〔1〕是从“人天同律”的思想出发,主张养身必须自觉地保持与自然规律的一致性。《钟吕传道集》说:“气液升降为天地之阴阳,肝肺传导若日月之往复”,这揭示了“人天同律”的客观法则。既然人天同律,那么人体作为一个小宇宙应当与天地这个“大宇宙”相互勾通,保持平衡。 〔2〕是从“人天同构”的理论出发,主张人体养生必须自觉地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在道家学者看来,人和物一样,都是由气构成的,因此人完全可以同外界进行物质(气)交换。《抱朴子·至理》也说:“人在气中,气在人中,自天地至于万物,无不需气以生者也。”这都从一个角度告诉人们,气构成了人体,人们要实现养生,必须自觉地与外界进行物质(气)交换,使人体小宇宙同自然大宇宙息息相通,不断地从自

【道医珍藏】张至顺真人传授的《道家按摩手法》,非常实用珍贵

【道医珍藏】张至顺真人传授的《道家按摩手法》,非常实 用珍贵 视频示范:張至順真人传道家按摩手法为了更好的让大家体会张真人讲解的真意,以下对话内容为视频原声同步字幕,括号内是对张真人讲解的解释与补充,以供大家参详。张真人:按到哪儿了让病人的呼吸自然,不要憋气。未曾按的话,你让他手掐住这个地方(掌内无名指根部,见图二),看见了吗?这不是,攥住(见图三),那个(那只手)也是这个样子,这样子放也可以,把手攥过来,哦对。(病人的大拇指按住子位,其余四指握住大拇指,然后把手放在头两边,见图一、图二、图三、图四)。 张真人:按摩的时候先调整这一道任脉,这一道任脉,这胸前是七个脉络(任脉和六条阴经都通过胸部),一边三个六个,按住一个穴(穴位)最少三个呼吸,多者等五个呼吸你在挪手(病人的呼吸你要观察,每人不一样,到五个呼吸再挪手),看这个手(右手)按这(左手已按天突穴,右手紧挨左手位置按住)块,这个手(左手)都可以丢了,这个可以,刚才按这块(云门穴),这个地方(云门穴)可得按(左手)住了(云门穴),慢慢的是审查他的呼吸,有二三个呼吸以后,这个手(左手)指头挨着(右手位置)按,这个手(右手)指头不要让,这个手(左手)指头按不住。这个手(右

手)指头不要抬开,其它的都可以抬。 张真人:你看,这一起下去五个(任脉,任脉二侧各二条脉络)脉络,这是按,大概你们看着,学会以后,根据你个人采取(选穴),它也跟药方(医生用药)子一样要你自己会用,你们按摩非要把针炙穴的经络知道(十四经脉的走向和穴位),按到这个刚刚这个肋骨的那几个(华盖),华盖那块在这个地方走慢一点。(用大拇指按任脉的穴位,从天突穴开始,其他手指可按住两边的穴位上,任脉上大拇指换手时,要等下一个位置按住后再松开前一个大拇指。其他手指可以动。双手可以一起下去五个脉落。) 许道长:心口不舒服,师父按摩是最舒服的,一点都不会痛。张真人:底下的气不得上来,上面的气不得下去,它在这中间抵制住(手指按住穴位),就在这个地方(肋骨鸠尾穴处)走慢一点(按到肚子时,双手手指在肚子上面,一上一下按,一只手从肚子下面向上按,一只手掌从胸口向下面按,然后再双手屈指用手掌从胸口一起向下按,按到中脘处软的地方,手向里挖按揉几下,然后再一只手按在胸口,一只手握拳在腹部向下推,再双手掌从胸口处向下按推,再向胸两边按推,胸骨两侧按揉几下,再在胸上用手掌按压推)。 张真人:一个病人按好以后,后来他学会了,他给人治病,治一个好一个。,这一遍是推拿,按开头一遍是按,第二遍 是推拿摩,那你会看病也跟用药一样,按摩跟用药一样,你

小度写范文“易医”刘俊的养生法-道医刘三涛模板

“易医”刘俊的养生法|道医刘三涛 运用祖国传统医学帮人康复,遵循古圣先贤“天人合一、阴阳平衡、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传统养生理论,注重人体经络气血的畅通,与生物磁场的调整,通过不打针不吃药无任何痛苦与副作用的自然疗法手段,让客人恢复生理机,从而达到保健康复的目的,这就是易医。在通城,有一位名叫刘俊的行医人,也就是运用易经阴阳五行的原理,指导人体养生祛病。走进这家工作室,扑鼻而来的是阵阵檀香,耳边回荡的是轻轻古乐,整个屋子洋溢着悠然和芬芳。说是医生,但刘俊更注重的是养生。在一番长聊之后,才知道刘俊之所以为医,正是因为自己在十年前曾身患重疾,久医难见神效,后在一位老中医的指点下自行修炼气功,外加中医指压,才逐渐恢复了健康。久病缠身的他深知病痛之苦,决心帮助更多疾病患者。于是,他潜心研读,掌握了丰富的中医知识,加以配合自身多年来适用的气功疗法,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自然疗法。作为一个传统医学的受益者,到从事研究传统养生康复技术的从业人员,刘俊在理论与方法上有着自己独到的心得体会,面对采访,他愿意与大家一起分享。刘俊说,人们所处的环境无不发生着变化,如今疾病的形成,早已不能单从细菌、病毒等因素来认识判断,他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与综合观察,对当今常见病的形成原因作了归纳总结,并提出不少好的养生建议。一是病从口入。如今人们的卫生意识普遍增强,基本都知道饭前便后要洗手,不会用脏手拿东西吃,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外界细菌、病毒由食物带进体内的可能。这里所讲的病从口入主要是指从食品安全角度和合理饮食角度与疾病的关系而言,现代人烟酒重,应酬多饮食无节制,摄入大量的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导致痛风、糖尿病、高血压等诸多疾病的产生,上述均为病从口入的范畴。二是病因境起。这一点主要指环境对人身体健康的影响,现代都市人基本都生活在钢筋水泥的结构里,汽车噪音、尾气、装修材料甲醛超标、各种电磁波的辐射,导致了诸如失眠、头痛、脑神经衰弱、哮喘类疾病的增多,总之科学合理改善利用环境,注重好环境对健康影响的细节对人们追求健康祛除疾病是有着非常重要意义的。三是病由心生。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加快,好胜心强竞争激烈,又时常面对着复杂的人际关系,往往容易心理失衡,而祖国传统医学早就有着七情内伤之说。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正常的情志活动,是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的不同反应,七情内伤是指由于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了人体的生理调节范围引起七情的异常变化,使气机紊乱,脏腑损伤,阴阳失调而导致的疾病发生。如功能性心脏病,肠胃功能紊乱往往都是由于心绪波动引起的,现代心理科学也称其为心因性疾病。四是养生不当致病:追求健康长寿是人们的天性,然而不少人往往存在盲目与冲动,搞得健康不成反损身心,如过度依赖和夸张使用保健品,盲目食补反而导致营养的不均衡,过度美容、整容造成的负面作用等等。以上是刘俊对现代常见疾病产生的原因所作的部分认识概括,他提醒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做到防微杜渐,健康养生,按时体检,千万不要等到病发再急于投医。为此,刘医师向《三角洲》读者推荐古代先贤们共同推崇的养生术打坐法。打坐又称静坐,可以促进人体血液循环,消除生活中生起的烦恼,是防治疾病、增进健康、修养身心的最佳方法。因为打坐,致心一处,使大脑入于静定状态,把散乱的心安定下来,心境达到清净安详,气脉自然畅通。《内经》中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淡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由此观之,我们的祖先早已认识到精神意识所起的积极作用。因为通过打坐,可以使精神高度放松,达到恬淡虚无,心无罣碍;也可以使精神高度集中,用意念力运化身心,达到愉悦内外。美国伊利诺斯大学的科学家们对40名学生进行静坐生理实验,观察表明:只要静坐5~10分钟,人的大脑耗氧量就会降低17%,而这个数值相当于深睡7个小时后的变化,同时发现受试者血液中被称为“疲劳素”的乳酸浓度,也在不同程度上有所下降。而当身体和精神完全处于放松

养生健康常识 健康养生理念

养生健康常识健康养生理念 养生健康常识健康养生理念,我为大家汇聚了一些健康知识和日常养生的文章,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养生健康常识健康养生理念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养生健康常识 顺 养生跟着季节走。古人认为:人身体的变化与四季轮回是一致的,因此饮食起居、衣食住行必须与季节相适宜。《黄帝内经》说:“顺天时地利。”这里的“时”,指的是四时阴阳,具体说就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四季的养生要符合生、长、收、藏的特点。 春天万物生发,要养肝、养阳;夏天是生长时节,主养心,晚睡早起、少发怒,该出汗就得出汗;仲夏季节又热又湿,要注意养脾、化湿;秋天是收获的季节,要养肺、养阴,早卧早起,情绪须安宁,否则会伤肺;冬天讲究养藏、养肾、养阴,要多晒太阳,早睡晚起。 静 让心安静下来。现代人喜欢生活热热闹闹,每天时间都安排得满

满的,生怕孤独和寂寞。 其实,这种浮躁的生活对健康极为不利。《黄帝内经》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人安静下来,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消耗,特别是“气”的消耗,做到身体“节能”,这样才能预防疾病、益寿延年。大家不妨把生活节奏放慢,采取静坐、闭目养神的方式来静养身、慢养心。 健康养生理念 修 修身行善烦恼少。《易经》里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其实就是平时积德行善、豁达大度的人,往往能和这个世界和谐相处,能减少很多烦恼,心情愉悦。可见,修身养性,宽以待人,淡泊名利,对别人好,自己收获的将是健康、快乐和长寿。 调 多做深呼吸。人难免会遭遇营养失衡、过度劳累、病邪袭来等诸多不良因素,这时候就要用到“调”字了。《黄帝内经》说,应该根据四季的变化调养精神意志,调养七情六欲。其中还强调了呼吸的调节,

阴阳五行学说与养生之道

阴阳五行学说与养生之道 任何学说都是由哲学指导下建立的。在养生之道里,阴阳五行学说就是中医养生之道的基础。阴阳五行是中国哲学方法的核心,是中国古代先贤对宇宙现象及其运动抽象而形象表述的结果。阴阳五行涵盖时间、空间、方位、运动方向、动物、植物、情感、颜色、气味、声音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等等情况。 这两年,我家那边有一个叫“养生阁”的饭馆生意格外红火,它的特色就在于以养生为理念,合理配置每餐的饮食,吸引了很多人前去体验。一大桌味美色鲜的精致佳肴满载着店家对食客身体的关怀,饮酒前后配置相应的饮品,五谷杂粮搭配的刚刚合适,还很注意对进餐量的控制。我特别看了下他家的宣传册,上面就是在讲阴阳五行学说中的“五味”:“春季多食酸,夏季多食苦,秋季多食辛,冬季多食咸,甘以调之即甘味四季均可用。”多食某一种味,并不是只食这一种味,只是加重点而已。根据五脏归属,肝属木,木在春季,酸入肝,故春季食酸对肝有益;心属火,火在夏季,苦入心,故夏季食苦对心有益;肺属金,金在秋季,辛入肺,故秋季食辛对肺有益;肾属水,水在冬季,咸入肾,故冬季食咸对肾有益;脾属土,土旺四季,甘入脾,所以四季也可食甘以利脾脏。 当今社会环境污染严重,人食五谷杂粮难免吸收一些有害物质,而使身体受到侵害,作为一个饭店,它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注意到了这一点并且从中医养生之道中汲取饮食理念。同理,作为一个大学生,我用五行学说思考自己的日常作息也有所感悟。 按照阴阳五行学说,起居应为春季早睡早起,夏季晚睡早起,秋季晚睡早起,冬季早睡随太阳起。每日凌晨是大地阳气回升的时间,5~7点,正是阳气最盛的时候,此时起床就自然而然地补充了阳气;睡觉时间一般在晚上11点以前为好,因为11~1点是子时,这个时辰是养肾的时辰,此时睡觉正好补肾。很多时候我们学生的生活方式都是早上睡懒觉,晚上不睡觉,按这一学说来看,这样会使得早上该补阳气时补不上,晚上该养肾气时养不了,造成肾虚症。以后真的要注意了。 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万事万物都离不开阴阳,正所谓“孤阴不长,独阳不生”,世界是物质的整体,世界本身是阴阳对立统一的结果。人与自然都与阴阳五行相生相克而孳生、衰亡。在了解阴阳五行与自然界的关系后,我们能对身体未卜先知,防患未然,并有意识的清除体内毒素、调节体内机能、补充均衡营养。这大概就是传统养生文化的独到之处吧。

养生香的作用

香的养生作用是针对身心同时进行的,华彩妙香首先通过香的药性清除体内的浊气,使心灵的光芒由此得以释放,心灵得到滋养,心态平和、不急不燥,又能反过来调理身体。并且香品中某些药性具有扶正祛邪、助长正气的作用,使心灵的力量不断增强,这样通过身心的相互作用来达到养生的目的。 香飘逸而灵动,清幽而古老。它不仅芬芳,使人心生欢喜,华彩妙香那青烟翠雾能助人达到沉静的境界,在无形之中调和身心,于心旷神怡之中达于镇定。 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用到香,而且根据地点场合的不同用香也不同。 在卧室里焚香一根,可以静心清脑,远离梦魔,快速睡眠; 在书斋中点上一炷香可以消除疲劳,活跃思维,同时在香烟缭绕中能不断的催发灵感,启迪智慧; 在宴客会友时香可以醉筵醒客,怡情助兴,使宾客们更加畅叙抒怀; 修禅静坐时,香可以悦神修身,净心契道; 品茶论道时,香可以增加一种飘渺之境,那袅袅青烟与浮沉茶叶相融合,顿觉茶香萦胸,宠辱皆忘; 三五好友雅聚时香与琴棋书画为伴,可以陶冶性情,颐养心灵。 皓月当空时可以焚香一炷,对月抒怀,感慨今古,思量过往,同时进行自我反省,亦不为一件乐事; 春雨绵绵之季,可以坐雨闭窗,点一炉香,闻香听雨,忙里偷闲一番; 夏日骄阳当空之时,可以点一款清幽的香,临窗摹帖,平心静气,降息怒火,体会心静自然凉的真谛; 秋风萧萧,硕果飘香之时,焚一炷醇厚的香,在浓郁的香气间体会丰收的喜悦;冬天点一支温暖的华彩妙香,让那阵阵馨香陪着度过整个冬季。 此外在自己的生活范围中点上自己喜欢的香,不仅可以祛除环境中的异味,还可以修身养性,何乐而不为? 皓月当空时可以焚香一炷,对月抒怀,感慨今古,思量过往,同时进行自我反省,亦不为一件乐事;

京剧艺术与养生之道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9e5336698.html, 京剧艺术与养生之道 作者:琪东 来源:《保健与生活》2011年第02期 京剧是我国的国粹,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演唱京剧能带来青春活力,具有养生之妙用。 我们知道,气乃人之根本,气足则血盛,无气则无力。演唱京剧最讲究换气和用力,这本身就是对人体内精、气、神的培植,以增强真气运行,使之调整阴阳,方达气力充足。演唱京剧需一呼一吸,在气功中称之为虚实阴阳,吸为纳(阴),呼为吐(阳),唱腔中所需的长呼短吸的气口,正是气功所说的“功”力。 演唱京剧,讲的是气沉丹田(腹式呼吸法),借鼻音而串脑后音引起共鸣,这就必然牵动丹田之气,由会阴穴升经肾俞穴,穿玉枕直冲百会穴回上齿龈。这一升一降正是气功所说的“周天”运行,能使任、督两脉自然贯通,有助于脉搏频率和人体内部功能的调整,有益于人体健康。 现代科学研究证明:悦耳的音乐,通过感官传到大脑,能使人分泌出一种有益于健康的激素酶和乙酰胆碱等物质,可以对人的大脑和躯体产生重要的调节作用。 京剧艺术中不同的唱腔板式和曲调,刚柔相济和阴阳虚实的变幻能使人飘然欲仙,得到一种美妙的享受,比如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中杨子荣“打虎上山”选段,由武场打击乐引出管弦乐队前奏曲,把听众引入茫茫的林海雪原。京胡进入管弦乐曲后奏出“二黄·导板”:“穿林海,跨雪原,气冲霄汉。”这句高昂的“汉”字托腔,气势磅礴,展示了未出场的杨子荣形象。紧接着马舞引出杨子荣唱“二黄·回龙”及“原板”唱腔,倾诉对祖国大好河山和民族的热爱。最后一句“捣匪巢定叫他地覆天翻”,又以“翻”字托腔结束,使观众无不受剧情和音乐的感染。此时观众已完全融入剧情,排除了杂念与烦恼,获得精神上的美的享受。 京剧艺术是在文人荟萃的京都发展起来的,其唱词简练,词汇丰富,要求合辙押韵,讲究四声(平上去入)、五音(唇齿牙舌喉),上口(中州湖广)字声,念分韵白、京白、方言等几种语言法,韵味近乎吟诵。四功(唱念做打)、五法(手眼步身法)、服装、脸谱无不完备,吐字要求字音准确、疾徐有致、抑扬顿挫、感情层次分明,行腔要求“行如滚珠,托入云中”,使闻者清心悦耳。 此外,京剧的表演方式体现着传统太极的演变模式,无论舞台上的圆场、台步、云手和身段,都是大圆圈套小圆圈无处不圆的变化,每一招式都包含着太极八卦阴阳变幻的内涵。京剧声韵的五声,即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喉音,与宫、商、角、微、羽及阴阳五行的生克相互联系。《医宗金鉴》所载的五声理论及五行“周而复始,如环无端,产生万物”等理法,对进一步探讨京剧艺术的养生奥秘有着更深的意义。

道禅养生发展规划方案.

道禅养生发展规划方案 道禅养生发展规划方案 16小时前 一、 市场分析 二、 文化背景 三、 市场定位 四、 品牌创立 五、 品牌推广 六、 专业项目 七、 专业技术 八、 招生培训 九、 加盟连锁 十、 投资意向 一、市场分析: 繁忙的都市中,呼吸的是汽车尾气,整日面对的是电脑辐射,就连饮食也很

难保证足够健康,甚至有的人,别说健康,就连基本的吃饱吃好都很难保证。繁重的工作压力下,健康严重透支,身心俱疲的人占有80%以上。许多人抱着“我还年轻”的侥幸心理,夜以继日的投入在工作当中,忽视了自身的健康,为疾病埋下了隐患。在舆论的倡导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自身的健康问题,为了健康越来越多的人不惜花费重金。更多人认识到健康的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于是健康成了投资者们挤破头的投资热点,健康领域的市场成了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大金矿。养生成为年轻人的流行:说起养生,许多人联想到的就是老年人,与老年人相比,其实更多的年轻人才是“养生”的热情追随者。论金钱,他们比老年人舍得为自己的身体投资;论观念,他们更容易尝试新鲜的事物。整个养生行业也逐渐从中老年养生保健,向青年养生所转变。 二、文化背景: 在物质条件丰富,人们生活日益提高的今天,人们对于健康与长寿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养生因而也成为当今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电视上各种各样的养生保健类节目,以及市面上让人眼花缭乱的养生类畅销书籍,说明了一个广阔的养生市场正在形成。人们对于养生的关注,有它的文化背景以及历史的必然。 从文化角度上来说,回归养生,就是回归中国文化的根本。铅华洗去,还原本质,养生是中国文化的大根本,之所以会在21世纪初形成一个养生热潮,也是顺应自然的规律。养生市场繁荣的现象的背后,是人们对身体健康渴望与对生命的关爱;也代表人们开始从对外在的追求,返回对内在自我的关注。目前的养生市场尚未成熟,并且缺乏规范,因而造成行业内驳乱繁杂,琳琅满目的局面,从低端的美容、泡脚、桑拿、按摩等到高端的食疗、导引、辟谷、道家修炼等,层次不一,无所不有。养生市场的混乱,主要是因为养生的概念范围太过广泛,不过这反过来也证明养生市场本身潜力无限。 文化是一个产业的基石,道禅养生以中国传统的儒释道文化为出发点,从中国道家文化与禅宗文化中找到中国人的修身养性、安身立命之道,立志于将传统与古老的中国道禅养生文化变成现代人们主导的生活方式。确立一种先进与时代同步的养生文化是疏导与整合现代养生市场的唯一途径。道禅养生有深厚的道家、佛家养生背景,与文、武、医、命、卜、风水、内功、修心、丹、茶、酒等综合的养生之道,提供完整的养生。适合高端私人养生,修习养生之道,培养家族文化,保持基业长青。

中医养生丨五脏养生,美由内生,从根养起

五脏养生,美由内生 如果说美丽是我们女人一生的事业,那么皮肤和“面子”问题无疑是“事业”的核心。是否拥有 动人的容颜、完美的肌肤以及优雅的气质,很多时候关系着我们能否自信地面对自己的爱人,朋友,以及每天的工作和生活。 为此,很多女人每年把大把的钱扔到商场里,买很多昂贵的护肤品,甚至为世界顶级名牌而 不惜血本,结果用了以后,皮肤还是很糟糕。这是为什么呢?她们第一是不懂中医里说的肺 主皮毛的道理,第二,更不知道要从源头上,也就是从保养脾胃入手来解决皮肤容易发干、 皱纹滋生的问题。 肺属金,脾胃属土,在五行中,土生金,也就是说脾胃就像肺的母亲一样,保养好脾胃就能 从根本上补益肺金。也就是说,如果让母亲把营养补足了,那婴儿吃到的自然就是营养丰富 的乳汁。 把脾胃保养好了,脾胃化生气血的能力会很强,就能给肺提供充足的气,肺气足了,你的皮 肤才会水感、红润。 如果你既懂得肺主皮毛的道理,又知道从保养脾胃开始为自己的皮肤投资,那么你就根本用 不着每天为要用哪个牌子的护肤品而苦恼,因为五脏本身就能给你最好的护养,就看你是否 懂得它们之间的生克规律了。 五行的相生和相克是密切关联又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掌握五脏六腑的生克规律将为你打开 通往健康的大门。 五脏之间的相生关系 在我们的身体里,肾属水,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按五行里面五行生克的规律,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 换句话说,肝好——心就好,心好——脾就好,脾好——肺好,肺好——肾好,肾好——肝 更好。 用道医的语言来说呢,就是肝(木)藏血以济心(火),心(火)之热以温脾土,脾(土) 化生水谷精微以充肺(金),肺(金)清肃下降以助肾(水),肾水之精以养肝(木)。 五脏之间的相生关系,简单来说,其实就是一种互帮互补的良性循环关系。 有一次我有一个朋友全身发烧,呼吸不畅,还老是咳嗽,一检查,肺有点问题,后来病虽然 治好了,但是没过多久,他晚上开始频繁地起夜,道医认为,这是肾有问题了。 用道医的五行生克之理来分析:肺与肾的关系本来是金生水,肺是肾的母亲,也就是说肺本 来是一直给肾提供帮助的,但是现在肺有病了,母病及子,连自己都顾不过来了,自然就不 能再给肾帮助,肾自然就出现问题。 这时候,如果不懂得肺与肾之间这种相生的关系,一味地去补肾,效果不一定好。想要治好 夜间尿频,就必须想办法先补肺。 五脏之间的相克关系 有相生就有相克,也就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五脏六腑其实是“五权分立”的关系,它们既相互帮助,又相互约束,这样才能达到体内五行 的和谐。如果说相生是一种你好我好,相互帮助的关系,那么相克首先是一种相制约的关系。肺气清肃下降,可以抑制肝阳上亢,即金克木;肝气条达,可以疏泄脾土的郁滞,即木克土;脾的运化,可以避免肾水的泛滥,即土克水;肾水的滋润,能够防止心火的亢烈,即水克火;而心火的阳热,可以制约肺金清肃的太过,即火克金。

曹文锡气功养生法口诀心法(全)

曹文錫, 道號無爲居士 人生光陰短景, 數十年轉瞬間耳。於愛河苦海中, 消耗許多精神;身非金石, 苟養生無術, 衰朽立見。無需多讀丹書, 只要奉行養生法十四種, 即能身健神怡。 子將「任」「督」二脈, 詳為解釋。「任督」者一陰一陽也。「督脈」屬陽, 在背脊後;「任脈」屬陰, 在胸前。「督脈」主升, 「任脈」主降;動而升陽為天, 靜而生陰為地。人與天地同禮, 身由陰陽運行, 與天地同。丹者, 是以身中真火, 鍛煉坎中真水, 凝結而成, 借喻為丹, 即心中無任何境界。 六祖一倡曰:「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夢,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這是說:世界一切的事物都是空, 我們都是把一切的事物所迷, 放不下這個境界, 所以不能消除煩惱。經曰:「神即性, 炁即命。」(炁即異體氣字, 萬事物無空氣即無生命。)神即定力, 性即空境, 吾人在世, 要放開一切, 還要力行善事, 人間的西方, 即在吾人之家矣。敬請 大德同參悟修到人間的西方! 最簡單之養生法十四種。這十四種養生法在明代已有流傳。並載於我國養生經典中。如能以恆行之, 定能收到健身強體、延年益壽的效果。特誌之於後。 養生法十四種 一、「擳髮」:髮宜常梳, 以指代梳, 從額前到枕後, 動作要輕鬆, 古人稱爲「擳髮」。其功用能醒目、止痛、降血壓。 二、「浴面」:面宜多擦, 先搓熱兩手, 分兩側在面上輕柔撩之, 並用兩中指在鼻旁擦數次, 全部擦二十至三十次。最好在睡前及起床時行之。古人稱爲「浴面」, 其功用可醒腦, 降血壓, 減少顔面皺紋。 三、「運睛」:目宜常運, 雙目從左至右轉十四次, 再從右至左轉十四次。轉目時要慢, 然後緊閉一次, 睜開。古人稱爲「運睛」, 其功用能去眼内障及眼之外障。 四、「打天鼓」:目宜常彈, 用兩手掌心, 緊按於兩耳孔, 再用雙手之第二指在後腦部左右同時彈十二次, 共二十四次, 聽到咚咚聲響。古人稱爲「打天鼓」。其功用能防治頭暈、耳鳴、醒腦、增強記憶力、預防耳疾。最好在早起或疲勞後彈之, 效果顯著。(彈畢輕輕鬆手) 五、「叩齒」:齒宜輕叩。將口輕閉, 將上下牙齒互相輕叩二十四次。古人稱爲「叩齒」。其功用能增強牙齒防脫之效。 六、「接甘霖」:舌宜甜顎。將舌輕抵上顎, 古人稱爲「舌抵天庭」。此乃溝通陰陽二海交流, 如有口水, 就要吞下, 古人稱爲「接甘露水洗肺熱」大益人體。(陰陽二海—督脈乃陽海—任脈乃陰海, 詳釋於十四條。)

风水与养生

黄帝宅经:夫宅者,乃阴阳之枢纽、人伦之轨模。非夫博物明贤,无能悟斯道也。 为什么要把风水和养生混为一谈?——养生和风水!都是为生命服务!是以人为本,都是道家“为人民服务”的方法和途径。如果硬是要分割开来看,就是把生命分割开了,把道分割开了!世界的道是相通的,一通百通! 一、风的涵义 狭义的风,指四季风及各种形态的风,即吹拂而来能感知的流动气体。如春夏秋冬风、东南西北风、霜雪飓风。 古字风这个字中为什么有一个虫字呢?这是智慧的符号。古代医书中用的最多就是风字,如:中风、惊风、肠风、风湿……。用风字命名的疾病达百余种,因为这类病发病快、病情急,有风多动的特性。古代没有显微镜和化验,但知道一定有很厉害的小东西归属于虫,有毒能害人,而且随风传染流行,又称瘟疫。如现代的流感、伤寒、结核、非典等,其实都在古典医书里纳入与风有关的论述。 东西南北是风向,东南为木火之气,西北为金水之气。春夏属阳,秋冬属阴,山势有向阳偏阴之分,这些在风水中比较讲究,人的根本保养离不开这些因素。 好的风水就是好的风貌格局,古人用取类比象的方法形容山势地形的状态如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等,比喻不神秘而美妙,气象万千,归纳为一个风字。风是灵动的,描述自然景观、集中浓缩,代表山水总体意识的一个总纲。 二、水的涵义 天一生水,水生万物,是生命之本源。水属阴,主润下而滋上,水无常形,它因地势而改变。上善若水,因为水柔和滋润养育生物的品德。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如泛滥之水、汹涌之水、湍急之水、恶臭之水,对人类生存便是威胁。有益之水是和缓、平静、洁浄、清澈、甘甜之水,这是水的质量。 水的形态走势与山脉地貌密切相关,因此,风水便连在一起了。一动一静形成相对变化的生态环境,人居其风水之间,须臾不离,风水无处不在,直接影响人的一生,人与自然的利弊便成为风水学长期认识再认识的课题。只要自然科学没有停止思考,风水与养生便不可忽视。 饮食的性质属于水的范围,人居应该选择江河少污染、溪渠清洁、甘泉深井之水。凡过于低洼阴湿之下的水、盐碱之水、腐物浸渍之水皆有毒害。水是饮食的基本元素和媒介。饮食有五味之别,五味太过必伤人五脏,酸、苦、甘、辛、咸相应归属人体内肝、心、脾、胃、肺、肾。西方人偏甜点多肥胖,沿海人多腥咸,人黑肤燥多心脑血管病,天天吃辛辣燥烈的人,筋脉松驰,神气耗散,不耐疲劳。味过于酸,会伤及脾胃的消化功能。味过于苦也会伤胃,微苦有益,如茶、苦瓜、黄瓜等,好在人们一般不喜欢吃苦,导致缺乏苦味,生病后吃几副中草药,大多是苦味以补救其偏,苦口良药利于病。 三、风水宝地典范、最佳宜居环境—阆中 鸟筑巢,兽居穴,动物皆能选择安全少风险、水食丰富、利于繁衍后代的地方。人乃万物之灵,更能选择秀水沃土,山势秀丽、座北朝南、背风向阳、负阴抱阳、开合藏皆备,安全舒适、水质好而物产丰的居住环境,如此便能避灾害而增福添寿。 四、四季风水养生概要 人们谈起养生,多说体育运动、营养保健品,但深究人与自然界的和谐互动,天人相参相应、阴平阳秘,往往轻忽缺失。曾国藩才智超人,近乎圣人,养尊处优,但只活了六十一岁。他讲如何做人做学问、齐家治国平天下,只研究人,不重视风水自然、阴阳关系平衡,甚至有违天道(残酷杀伐),故半百而衰亡,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为什么有的地方患病的人多,死亡率高?而有的地方叫长寿村、长寿县?风水无处不在,人生处处皆风水。违自然风水则灾害生,顺应则苛疾不起,人与自然维持相对动态平衡,你挖坑,水就蓄;你栽树,

道家养生气功六字诀

道家养生气功六字诀-----详解 一、六字诀功法的起源 六字诀功法历史久远,流传广泛,从文献考证的依据看,六字诀最早见于南北朝时期梁代陶弘景所著的《养性延命录》。陶弘景是当时著名的道家修炼人士,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中医学家。陶氏夙好养生,收集和整理了南朝以前历代有关养生的论述,辑成《养性延命录》。在《养性延命录》中的“服气疗病”部分记载:“纳气一者,谓吸也;吐气六者,谓吹、呼、唏、呵、嘘、呬,皆出气也……委曲治病,吹以去热,呼以去风,唏以去烦,呵以下气,嘘以散寒,咽以解极。”书中还指出:“心脏病者,体有冷热,吹呼二气出之;肺脏病者,胸膈胀满,嘘气出之;脾脏病者,体上游风习习,身痒痛闷,唏气出之;肝脏病者,眼疼愁忧不乐,呵气出之。”这些记载即后世六字诀或六字气诀的起源。 二、六字诀功法的历史演化 自陶弘景之后,历代都有关于六字诀的记述,在六字的发音及与脏腑的配合上,也有不少发展变化。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如隋代高僧智顗的《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宋代邹朴庵的《太上玉轴六字气诀》、元代邱处机的《摄生消息论》、明代龚廷贤的《寿世保元》、清代尤先洲的《寿世青编》、

近代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等。其中尤以宋代邹朴庵论述最详,他不但对呼吸和读音方法提出具体要求,“念时耳不得闻声”,“念闭低头闭口,以鼻徐徐吸天地之清气”,“吸时耳亦不得闻声”,还加了叩齿、搅海、咽津等预备功。此外,明代以前的六字诀不配合肢体动作,只是单纯的吐纳功夫。自明代以后,六字诀开始有了肢体动作,将吐纳与导引结合起来。例如明代冷谦的《修龄要旨》,胡文焕的《类修要诀》。 此次健身气功?六字诀的编创工作,除吸收众多的古代六字诀经验外,还参考了现代流传的各种六字诀功法,例如养生功六字诀、马家气功六字诀、大雁六字诀、六字真言、八卦气功呼吸八法、五行掌等。在创编过程中,请有关的专家学者对历代嘘、呵、呼、呬、吹、嘻六个字发音的历史演变,以及它们与脏腑的对应关系进行了较为详尽的研究,并对六字诀气功的健身效果做了临床观察。 由于六字诀起源于道家和医家,因此其功法带有道家和医家的学术特点。但其运用又不局限于道家和医家,例如隋代倡导六字诀的天台高僧智顗就属于佛家。 从六字诀练功的特点看,它是以调息为主的气功功法。气功是调身、调息、调心合为—体的身心锻炼技能。明代以后的六字

养生有“道”——道家的养生观

养生有“道”——道家的养生观 道以治身,佛以治心,儒以治世。中国古代养生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养生文献典籍,不啻汗牛充栋,浩如烟海,其中道家养生文化最为丰富。道家养生文化博大精深,通过“道法自然”、“重人贵生”、“少私寡欲”、炼丹术等一系列养生方法,去追求现世的和超越的人生价值,把延年益寿、长生不死作为探求的终极目标,表现了道家先哲渴望掌握生命规律、延长寿命的人生价值取向,同时也为中国养生学作出了让世人瞩目的独特贡献,随着现代养生科学的发展,以道家养生文化为代表的东方传统养生理论和实践模式逐渐为世人所瞩目,其文化内容和价值逐渐被揭示和肯定。它以其系统而博广的义理,为人们阐释了一种科学的保健养生观。 道家的养生观是一种自然之道的养生观,是顺应自然、适性重生的生命观,重视精神养生,追求生命的自由、平等,追求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老子的自然观, 如道生一, 冲气以为和, 道法自然, 神形合一, 守静笃,不妄费, 保精气等见解,都对医学的阴阳学说和人与自然一体的整体观念有一定的影响, 特别是对道家的养生观的形成起到了抛砖引玉、积极推动的作用, 是道家养生思想的先河和开创者, 也是道家养生思想的集中体现。道家的养生思想自成体系, 独树一帜,古名摄生,道生,即以老庄道家思想为宗旨,太极八卦阴阳五行学说为指导,以调阴阳,和气血、保精神的方法达到性命双修身心和谐健康的目的一种养生观。 1 . “道法自然”“天人相应”的养生观 老子认为,“道”及由它而派生的天地万物按其本性来说都是自然而然的,并非人为如此的。人与自然应当保持和谐,力求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只有如此,才能保证人的身体健康。如果人与自然失去平衡,就可能发生疾病,导致衰老。所以,老子在养生上极力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发道,道法自然。”的观点,即在物质世界里发生着不断的变化过程, 这种变化过程生生不息。这一切就是现实本身所具有的自然规律--道。可见, 任何人和事物都离不开道,这里的道既指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 又是指的客观世界本身。在老子看来, 自然界是人类生命的源泉, 人在自然界产生, 按照其客观规律发展变化。这主要包含两个方面: 〔1〕是从“人天同律”的思想出发,主张养身必须自觉地保持与自然规律的一致性。《钟吕传道集》说:“气液升降为天地之阴阳,肝肺传导若日月之往复”,这揭示了“人天同律”的客观法则。既然人天同律,那么人体作为一个小宇宙应当与天地这个“大宇宙”相互勾通,保持平衡。 〔2〕是从“人天同构”的理论出发,主张人体养生必须自觉地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在道家学者看来,人和物一样,都是由气构成的,因此人完全可以同外界进行物质(气)交换。《抱朴子·至理》也说:“人在气中,气在人中,自天地至于万物,无不需气以生者也。”这都从一个角度告诉人们,气构成了人体,人们要实现养生,必须自觉地与外界进行物质(气)交换,使人体小宇宙同自然大宇宙息息相通,不断地从自然界获得有益于生命的精气。 2 . “重人贵生”“形神相依”的心身整体养生观。 “重人贵生”是道家养生理论的又一重要原则。《老子》称:“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将人和天地看作同等重要的物,“重人”这一点是先秦诸子的共同思想,如儒家讲“爱人”;墨家虽讲鬼神,但也主张“利人”、“爱人”。但儒墨既重人又信“命”,主张“立命”,消极对待人生;而道家则主张“重人贵生”,认为人应该重视躯体和热爱生命,因此炼养身躯以求健康,就成了道家养生和宗教行为的目标。 “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在心身这个矛盾统一体中,心又居于主导地位。所以,修身

吐纳心法

吐故纳新是中国古代养生术之一,它可以祛病延年,健身养生,也是道家初级修炼的基础功夫。为了提高全民族的身心素质,特别是中老年离退休人员的身心健康,今将传统六字吐纳养生的方法,分功理、功法、功效三部分推介于世,供广大养生者参鉴。 一、功理 吐纳功夫理论可谓博大精深,有些汇集于《道藏》典籍中,有些散见于医学著作中。 被道家尊为南华真人的庄周,在其著《庄子〃刻意》篇中曰:“吹佝呼吸,吐故纳新”。后世修炼者依据先哲圣人创立的理论与方法,一直延续至今。愚查阅古人典籍,证实最早提出“吐故纳新”修炼方法的应该是庄子。 《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生气通天论篇》中载:“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生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藏,十二节,皆通于天气。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由此不难看出,“气”乃天地万物之本,得之者生,失之者死,天地万物依靠“气”而生生不息,依靠“气”而繁衍生化。 《黄帝内经》中又云:“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故圣人传经,神服天气,而通神明。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散解,气之削也。”此段引语中提到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苍天之气究

竟是什么气呢?乃是大自然中不污染的先天纯洁之气。得之则志意治,虽有贼邪(指病气)而不能为害致病。吐纳得到的先天真气可开关窍,通神明。失先天真气,关窍肌肤壅塞,得病损寿。丹经中多处指出:“先天气,后天气,得之者常似醉。”可见,古人把吐纳列为上乘养生之术。 清代御批的医学集大成巨典《医宗金鉴》“运气要诀”中载:“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又曰:“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又是观止,不知运气而为医,欲其无决者鲜矣。”《医宗金鉴》是我国中医防病疗病的最高宝典。它把五运阴阳提升到天地之道,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可见,运气吐纳对于人的生存是何等重要啊! 古人把人体的外形以八卦来比喻。即乾首,坤腹,震足,巽股,离目,坎耳,艮手,兑口。人的内脏肝心脾肺肾,分别对应为大自然中的木火土金水。天有日月星,地有水火风,人有精气神。大地上的人运行靠阡陌纵横,水的运行调节靠江河湖泽,人体的循环靠经络畅通。吐纳之术就是疏通人体经络穴位,打通人体微循环,促进人体细胞新陈代谢,以葆人之青春永驻,生命长存。 《医宗金鉴》有“运气合脏腹”,“十二经络歌”。其歌云:“医家阴阳五行理,始晓天时把病情。五运五行五气化,六气天地阴阳生。火分君相气热暑,为合人之藏腑经。天干地运地支气,

道医十条养生法

道医十条养生法 道医的最高境界是“养生”,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心”。虽然人类的身体状况会变化,生存环境也在不断改变,但有些养生的方法却是不变的真理。 1、记住:睡觉是养生第一要素。 2、多嗔伤肝,多淫伤肾,多食又伤脾胃。忧思伤脾,愤怒伤肝,劳虑伤神。 3、气以行血血以补气凡人久视则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七情六欲之过则伤元气、伤心肾。相火旺,真阳耗。人体中的气血也是一对阴阳,血为阴为体,气为阳为用。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气不足,易得淤积之病,如肿瘤、血栓等;气太过,易得脑出血之类的病。所以,只有气血平衡,人才能健康。 4、心过劳的人,心疲肝旺,心过劳就是心太满,不虚。心满,则不纳肝(木)生之火,心不纳肝生之火,则肝气必积而盛。肝木克土,脾胃受病,消化不良,营养不足,夜眠不安。土又克水,于是肾水大亏,水不足则火更旺,心肾相联,心气更弱,肺病即成。内部相互关联,一动全动,一病全病。而扰之者,乃在妄心,所以治病在安其心,安心在息妄,息妄在明心,明心即自觉,而健康的功效在乎静坐。 5、动生阳静生阴不要天天想着吃什么补阴,吃什么壮阳。记住了,运动就可以生阳;静坐就可以生阴。阴为阳之母,阳为阴之用。 6、不能盲目补气人在气不足的时候,不能盲目补气,否则会影响身

体健康。如果是因为血不足,就需要先补血,因为血为气之母,否则就成了干烧器皿,把内脏烧坏;如果是因为淤滞不通,就可以增加气血,血气同补。这样才能达到补气的作用。 7、环境对人养生的重要性这就是为什么人在空气清新的深山老林里,会把痼疾养好的道理。因为深山老林中的精微物质(负离子)会通过人在放松情况下的深呼吸把它吸收到人体内部,从而滋润孕养五脏六腑,使人重新焕发活力。还有重要的一点常人并不所知,就是人不仅仅是通过口鼻来呼吸,人身体的每个汗毛孔都是可以呼吸的,而且正是它们吸取著天地的精华。 8、顺应自然是养生的境界一个人生下来,他的命运就基本上是有一定定数的。他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该吃什么不该吃什么,如果能顺着他的运数去做,就会平安无事。有悟性的人会发现、知道自己的运数,知道他应该干什么,不应该干什么。所以养生绝对不是简单模仿,人云亦云。不要去羡慕别人,要从自己的心里找到自己的悟性。那么人如何才能发现自己是否顺其自然了呢?其实这太简单不过了,你有病了,你不舒服了,你不自在了,那你就是违背自然了。要做到顺外面大自然的自然,还要顺自己内在命运的自然,这二者是不可或缺的。 9、情志跟疾病是相关的情志跟疾病的相关性是很密切的,有些疾病就是因情志而起,你用药物治疗,治来治去都不好,对于这类疾病,解铃还需系铃人。五志能够致病,五志亦能解病。 10、五行相生相克凡是因五脏太过引起的疾病,都可以用五行相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