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横向协调机制的国际经验与优化策略_张成福

政府横向协调机制的国际经验与优化策略_张成福
政府横向协调机制的国际经验与优化策略_张成福

第二,部门间的协调不力体现在文化和理念上的欠缺。表现为:(1)过分注重产出绩效而忽视过程绩效。过程绩效与制度设计和运行模式密切相关。在现有的绩效考评模式下,注重对产出的绩效考评而忽视了过程,而公平、公正等重要价值则主要在过程绩效中得以体现,需要多部门、多方的协作与协商达成。(2)过分注重部门利益而忽视整体利益。由于过分注重部门利益而忽视整体利益,部门间协调机制往往演变为谋取部门利益、加强部门自身权威的途径,丧失了部门间协调机制原本的目的。(3)过分注重机构调整而忽视制度建设。历次改革都注重机构的拆分与合并,对理顺部门间关系,特别是新部门与旧部门之间、改革涉及的相关部门与其他部门的协调问题,都需要以推进制度建设的方式加以解决。这也是机构改革能否取得实质性效果的关键。(4)过分重视行政协调而忽视依法协调。部门在协调时往往采用行政或政治手段,忽视法律手段,使得部门之间法定的权责关系无法形成,更无法对部门之间的不合作行为进行有效监管。

二、强化部门间协调的

国际经验

以整体性政府建设为主要

政府横向协调机制的

●?张成福?分工与协作是现代组织设计中最核心的要素。我国已启动大部门制改革,进一步深化改革的重点在于理顺部门间的关系,建立有效的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本文专门探讨中央政府中同一层级部门的横向协调问题。

一、我国政府部门间协调存在的突出问题

我国政府对全局性问题和多部门、各地区协作事项的掌控能力比较强,但在食品安全、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等涉及多部门管理的常态监管方面,协调机制缺失问题非常突出。

第一,部门间协调不力突出体现于整个行政过程。希克斯把跨界合作划分为四个层次:(1)政策制定中的协同或政策协同;(2)项目管理中的协同或项目协同;(3)服务供给(包括管制)中的协同;(4)面向个体的服务协同,即几个部门围绕特定客户的需求与偏好,协同提供综合而又个性化的服务。参考这个框架,审视我国政府部门的协调,可以看出存在诸多问题。在政策制定层面,部门间缺乏沟通与协商,政策目标间相互冲突,相同的政策目标使用重复的资源而造成浪费;在政策执行层面,部门间缺乏有效的协同与合作,导致政策中断及缺乏延续性;在项目管理层面,部门间缺乏专项业务的分工配合,在一些具体领域,部门间各自为政;在公共服务提供层面,部门间缺乏专门领域的整合与合作,因各部门坚持自己的事权范围,在面

理论研讨

式推动“协同政府”改革,也可以从横向与纵向两个维度强化中央政府的权力。通常的做法是总理(首相)办公室在政治和行政方面取得强势地位,并统一财政管理、强化责任机制。英国迈向“协同政府”的第一步就是在1997年成立了“社会排斥小组”,1998年又成立了“战略沟通”小组。澳大利亚成立了“联合中心”。这些措施强化了总理(首相)办公室的职权,把一些专门机构重新置于中央政府的控制之下。

第二,建立专门的部际合作机构,构建高层次协调机制。打破传统组织界限,由总理(首相)或内阁建立新的组织机构以加强政府部门的合作。如成立局际合作机构、府际委员会、联合小组、高层网络组织、特别工作小组、跨部门计划或项目等。在澳大利亚,部门秘书长会议、部门秘书长与职能局负责人年度会议、部门秘书长委员会、重要部门联席会等都承担着协调职能,在不同的层级间互通信息、探讨协作计划、为决策提供建议,为部门之间的及时沟通和协作创造了良好条件。为执行某一特定行动,可以采用的组织结构有:部际委员会、任务小组、联合团队、职能局协议以及特定目标组织。可根据行动的紧急程度、优先性、争议程度、可利用的资源等合理选择组织形式。

第三,通过部门整合,实现更有效的横向协调。合作是协商而非等级命令的结果。将几个机构及其职能合并到一个新机构,可以加强横向部门合作协调。

2.?建立适用于不同任务的部际协商机构。

第一,在日常工作的协调上,强化专门的部际委员会的作用。部际委员会是一种最传统的部门间协调的方式。其特点是:参加者代表本部门领导的立场发表意见、寻求合作,其处理问题的权限和范围在建立该委员会时由各部门协商确定,采用全体一致的方式决策。部际委员会作为常设委员会,执行已经确立的政策,作为正式的咨询机构,促进改革执行。其主要缺点是部际委员会容易演变为官僚机构,不适合处理争议性较大的问题。第二,以特定任务和项目为导向,建立专门的“任务小组”。任务小组弹性大,适合处理高度紧急、复杂、具有政治优先性的任务。其不仅适用于制定政策,也适用于项目管理和政策执行。专门的任务小组由内阁委员会或其他委员会为完成特定的任务而设立,具有时间限制;成员来源广泛,通常与原部门的职责脱离。决策不采用全体一致的方式,通常由小组负责人为决策承担责任。因此相对于部际委员会,任务小组成本较高,且无法全面反映各方面的意见。第三,以职能为导向,建立“职能群”的部门联合团队。联合团队是一种跨部门的参与机制,并非一个单独设立的机构或组织。来自几个部门的成员在某一平台上共同工作,但仍由原来的部门管辖。联合团队内没有单独的领导角色,决策由团队各方协商做出,适用于部门之间有高度信任、部门文化差异不大的双方或多方合作完成单个部门无法完成的任务。

3.?建立适用于跨部门合作的预算和责任机制。

第一,针对跨部门的行动设立专门的拨款途径。比如,澳大利亚设计了四种拨款的途径,分别是:(1)根据某一行动的共同成果拨款。拨款只能用于某一特定的共同行动;各部门原来自有的资金可以跨部门使用;各机构可以提供单独的服务,但在年度报告或者预算案中必须说明这些单独的服务

与共同成果之间的联系;必须提供共同成果的绩效报告。(2)通过购买-提供协议拨款。行动的主导部门获得所有的拨款,并从其他机构购买所需要的服务,主导机构承担全部责任。(3)参与行动的所有部门按照其主要成果获得拨款,但要求指定一个部门承担协调和报告的责任。(4)所有参加行动的部门都会获得拨款。这种方式更接近于传统的部门分工合作方式。

第二,加强财务管理,明晰部门财务责任。通过财政等手段开展部门内外协调是一个理想途径。西方主要国家一般是通过财政控制手段实现协调。比如, 美国的行政管理和预算局对联邦各内阁部与独立机构都有规划、协调、控制和分配资源的职能。澳大利亚为加强绩效管理,组建财务官咨询团体,使财务官能够共享信息,改进财务信息管理系统。

4.?持续培养合作的组织文化,构建部门间伙伴关系。

加拿大政府认为,所有参与方要尊重地聆听和做出反应,共同承担成功和失败,出现问题和冲突,不能互相指责,任何与外方的沟通都要得到共同的同意;各级政府工业和公民社会的关键部门都必须持续地培养一种合作的文化;要宣传合作的好处,持续的认可和奖励合作的成果。违背合作精神的行为要遏制,不利于合作的结构障碍要消除。

5.?培养公务员合作精神和伦理精神。

西方国家政府引入竞争机制和企业经营理念,通过建立绩效管理的激励方式,为公务员队伍建设巩固了基础。为此,政府注重对公务员伦理精神和传统核心价值的培养,主要进行了如下变革:第一,促使组织向学习型组织发展,加大培训和发展的投入;第二,在鼓励竞争的同时,坚持公正、客观和平等的理念,制定培养公务员队伍中女性、伤残人士和少数民族高级公务员计划;第三,注重公务员德性培育,加强伦理道德教育。

三、强化我国政府部门间协调的优化策略

1.?优化部门结构与明确部门职责。

签订协议、备忘录等方式明确边界。

能部门的积极性,增大了协调难度。建议在现有的协调机构进行审慎梳理,通过撤销、合并等方式,大力精简协调机构。规范现有协调机构的职能和权限,使其切实发挥作用。

2.?培育协作与合作文化。

第一,强化领导人的示范作用。建议部门领导树立整合协作的观念,奖励部门间协作的行为,主动支持整体性政府行动。

第二,主动消除文化差异。建议某一特定整体性行为的负责人,通过咨询和事先的培训,主动加强团队建设,尽力消除部门间的文化差异。

第三,加强对文化和价值观的培训。建议加大对整体性文化和公务员能力的宣传和培训。

3.?提升公务员的协作能力。

第一,提高公务员面对复杂问题的快速反应能力和协作能力。建议强化公务员对整体性政府行动的认同。同时,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各部门公务员之间的理解和沟通,比如使公务员拥有多部门的工作经验,从而使其形成良好的大局观和对其他部门的文化的了解。

第二,实施旨在加强公务员协同合作的长期职业培训。建议通过终生职业规划和培训,使公务员能够持续地获得参与部门间协作行动的能力和经验。

第三,改进信息收集、共享和传递的方式。由共同行动的部门或者具有相关职能的部门组成专门的信息处理机构,负责信息收集和共享。建立专门发布信息的网站,作为整体性政府行动中唯一的信息来源,有利于防止信息共享中出现失误。

第四,信息分类管理。由对某一方面负有主要责任的机构按照标准化的方式收集信息,并且保存好信息以利于其他部门使用,防止多次收集相同信息造成的资源浪费。做好信息的分类管理,提高信息使用的效率。

5.?形成统一协调的政策规划。

第一,形成清晰一致的总体政策目标。不同部门与专业部门间应具有一致、明确、清晰的总体政策目标,且政策目标互补,政策工具相互支持,执行方法相互支持与响应。

第二,强化政策制定的会商制度。在决策中增加程序性商议协调机制,从制定到实施的每个环节都让相关部门参与并充分表达意见,这样,政策制定和执行的过程同时也成为了协调相关职能部门行为的过程,保证各部门行为的协调一致。

6.?强化常态的部际协商机制。

第一,强化综合性机构的协调职能。比较可行的办法是建议明确办公厅的综合性协调职能,确立其综合协调中心的地位。重点在于强化对各部门抽象行政行为的协调。比如,在行政法规的检查监控层面、在对国务院决策的检查落实层面等都可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同时,在制度层面,对需多部门常态合作的特定事项以制度形式明确。

第二,强化亚职能司局的协调作用。已组建的大部门中有相当数量的专业局,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下设的公务员局、外国专家局,卫生部下设的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等,这些专业局承担着重要的亚职能,拥有独立的业务体系。专业局的独立性和重要性决定了它能够担当独立的协调职能,有助于发挥其专业、高效的优势。

7.?制定规范协调行为的法律法规。

建议在条件成熟时对部门间的协调以立法形式加以规范。通过立法,对行政协调主体、协调层级、协调方式手段、议事协调规则、适用范围、权力授予、责任落实、检查追究、配套机制等方面做出规范,为协调机制的运作提供法律保障,以更好地促进跨部门的合作。

对政府部门间的协调行为立法,建议包括如下内容:(1)规定行政协调的原则与纪律、责任。(2)规定职能部门在自己职权范围内可进行何种行政协调,以及如何实施协调意见等。(3)规定非职能部门,包括专设的协调机构、上司行政协调的范围、权限,协调意见的监督实施等。(4)规定不同协调方式使用的条件、范围、协调意见的效力等。(5)规定各部门具有配合其他相关部门的义务与责任,尤其是制定对有意阻碍协调、不履行协调意见的部门的处理办法。

(作者分别系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

北京邮电大学公共管理考研张成福《公共管理学》(修订版)笔记

北京邮电大学公共管理专业考研备考资料-育明考研 一、北京邮电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公共管理专业考研招生情况(育明斯太朗考研) (2) 二、北京邮电大学管理学近五年复试分数线(育明斯太朗考研) (2) 三、北京邮电大学公共管理专业近五年硕士研究生招录情况统计表(育明斯太朗考研) (3) 四、北京邮电大学公共管理专业考研参考书(育明斯太朗考研) (4) 五、北京邮电大学公共管理专业考研资料一本通(目录) (4) 六、615公共管理理论考试大纲 (6) 七、819公共管理专业综合考试大纲 (10) 八、参考书笔记(获取更多参考书笔记欢迎咨询杜老师) (12) 七.公共管理与私人部门的管理之间的联系:(育明教育注:重点) (12)

一、北京邮电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公共管理专业考研招生情况(育明斯太朗考研) 北邮作为特色工科类院校,信息科技一直是其强项,与清北交科等一线名校相比都毫不逊色,相对来讲其他学科排名一般,起步较晚。但是近年来北邮学科发展政策进行了调整,对人文社科类专业越来越重视,从这几年的财政投入就可以看出。而且北邮在电信、网络、通讯等领域多年积累了丰富,毕业生认可度高,经育明教育统计,北邮公管的就业以国企、事业单位居多,尤其三大运营商每年都有大批岗位。综合以上因素,北邮公管的竞争难度属中等,但性价比高,对于外地希望进京读研或者以国企为就业意向的同学来说,是理想的选择。 二、北京邮电大学管理学近五年复试分数线(育明斯太朗考研) 复试内容和计分标准 1、复试内容

复试内容包括综合素质考核、思想政治素质考核、心理测试、笔试、面试、外语综合能力测试等内容。 2、计分标准 复试成绩满分为100分,含外语综合能力(10%)、专业笔试(40%)、专业面试(50%) 总成绩=初试总成绩÷5×70%+复试成绩×30% 复试形式 1、专业笔试科目:公共管理学 参考书:徐双敏,《公共事业管理概论》第一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冯静,《公共政策学》第一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2、专业面试 组织形式:硕士点负责人组织本专业所有硕士生导师参加。 面试地点:公共管理专业面试 思想政治考核、资格审核 面试内容: (1)专业面试:外语综合能力、专业基础知识及前沿知识、科研能力、应变反应能力。 (2)思想政治考核、资格审核。 三、北京邮电大学公共管理专业近五年硕士研究生招录情况统计表(育明斯太朗考研) (北京邮电大学考研咨询育明·斯泰朗考研杜老师扣扣:八九三二四一二二六) 育明教育解析:从表中可以看出,北邮近几年的招考人数虽有些调整,但目前已经趋于稳定,14人左右。每年的报录比基本在1:10左右浮动,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招考模式。同学们在复习过程中一定要克服浮躁,稳扎稳打的走完五轮,坚持到底,考取北邮公管是稳定可预期的。

张成福《公共管理学》课后习题(公共人力资源管理)【圣才出品】

张成福《公共管理学》课后习题 第8章公共人力资源管理 一、概念题 1.人力资源 答:人力资源是指人所具有的对价值创造起贡献作用并且能够被组织所利用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这一概念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理解。从广义上来看,一国的人力资源泛指现在和未来一切可能成为生产性要素的人口,包括现实的人力资源(即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间内拥有的实际从事社会劳动的人口)、潜在的人力资源(一个国家和地区中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和未来的人力资源(那些未达到劳动年龄的人口)。从狭义上来看,人力资源指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乃至一个组织能够作为生产性要素投入社会经济活动的劳动力人口的数量和质量。人力资源的特点在于:人力资源为能动资源;人力资源是高增值性资源;人力资源无法储存;必须不断地投资、维持与提升,才能保持其价值和增值。人力资源既有量的属性,也有质的属性。人力资源的数量为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数量,其质量指经济活动人口具有的体质、文化知识和劳动技能水平。人力资源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地区和组织的实力;人力资源质量是比人力资源数量更为重要的一个指标,一个国家和组织真正拥有了高质量的人力资源,才真正地拥有了竞争的实力。 2.人力资源管理 答:人力资源管理是指组织内所有人力资源的获取、使用和维护等一切管理的过程和活动,或者是组织管理中涉及到人力资源的政策和实践。一般说来,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大系统:①人力资源的战略规划、决策系统;②人力资源的成本核算与管理系统;

③人力资源的招聘、选拔与录用系统;④人力资源的教育培训系统;⑤人力资源的工作绩效考评系统;⑥人力资源的薪酬福利管理与激励系统;⑦人力资源的保障系统;⑧人力资源的职业发展设计系统;⑨人力资源管理的政策、法规系统;⑩人力资源管理的诊断系统。 3.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 答: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是指人力资源管理的功能或应起的作用和用途,分为管理职能和作业职能两个方面。人力资源管理的管理职能是指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高层领导的授权下,要处理对他人有权力关系的工作,包括计划、组织、指挥、控制等几项内容,其程度与范围随授权的程度而定,也就是代表高层领导行使管理工作的权限,是管理权力的一种延伸。人力资源管理的作业职能包括员工的招聘、选用、派用、培训、工作分析与工作设计、员工绩效的评价、制定与执行报酬和福利计划、建立有效激励员工改善或提高工作绩效的系统、建立人力资源信息系统,以及处理劳资关系等一系列内容。 4.工作生活质量 答:工作生活质量是指通过有计划地组织干预方法,以改善组织效能与组织成员福利的过程。包含工作环境和工作安排、员工参与、人际关系、经济报酬和福利、个人自我实现与潜能发挥。人力资源管理中,工作生活质量的内容大体包括:①劳动报酬的充分性和公平性; ②安全和有利于健康的工作条件;③工作组织中的人际关系;④对工作本身的满意度;⑤员工生涯发展;⑥参与决策,民主管理;⑦工作具有社会意义;⑧保障员工在组织内的权利; ⑨工作以外的家庭生活和其他业余活动。工作生活质量活动对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主要表现在:①为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工作拓宽了视野,增加了新的手段;②使人们认识到,组织中的员工除了要求较高的收入和稳定的工作之外,还有许多更重要的追求目标;③促使民主

行政执法责任制的完善路径

?法学研究? 行政执法责任制的完善路径 王应强 (南阳市法学会,河南南阳473056) 摘 要:行政执法责任制是对行政执法行为进行监督和制约的一项制度创新,对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具有积极推动作用。责任政府论和行政职权本位论为行政执法责任制提供了重要的法理基础。纵观我国行政执法的实践,制度的缺失、程序的紊乱、权责的模糊、监督的缺位等是行政执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要使行政执法责任制切实贯彻执行,必须从思想认识、行政立法以及相应的制度建设等方面予以完善。 关键词:行政执法;行政执法责任制;行政管理;依法行政 中图分类号:DF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0964(2008)0420060204 行政执法责任制是规范和监督行政执法活动的一项重要制度,是继续深化依法行政的一条重要路径。长期以来,我国行政执法中存在的有权无责的现象,不仅削减了行政执法的效率和质量,使民众与执法人员产生了极大的对立情绪,也严重影响了政府的形象和政府施政的公信力。因此,建立健全规范行政执法行为的行政执法责任制,“形成权责统一、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 [1]31 ,对于完善我国现有的行政执法体制,实现行政管 理的民主化、法治化,不仅具有普遍的实践意义,而且具有引领未来的理论导向作用。 一、行政执法责任制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行政法律规范与行政执法的需要不适应 我国的行政立法长期坚持“先试行后立法”、“成熟一个出台一个”的原则,其优点和弊端都是显而易见的。行政立法与其他立法活动一样,都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在实践的基础上,先制定一些单行的法律规范,适用一段时期后再根据客观需要予以不断补充和完善,使之与社会的发展相一致。然而,这种相对稳健的立法模式对我国行政执法责任制的推行来说,却未必是最佳的选择。就实施行政执法责任制而言,其首要任务是对法律规范进行分解和细化,即将所执行的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职责分解到相应的执法主体,拟出执法目录,制定出具体的执法目标,使其责任到人,各司其职。但就目前的情况看,我国行政执法中急需的一些法律规范如行政程序法、行政征收法、行政收费法、行政强制法、行政合同法等仍处于“千呼万唤难出来”的状态。如此,在没有法律规范本体存在的情况下,分解、细化执法责任就成了“无米之炊”。 (二)行政程序规则混乱导致行政执法无序 行政法上的程序是一种法定化了的程序,当某种行政行为的程序一旦被法律规范认可之后,就具有了一定的确定性和拘束力。这种确定性和拘束力不仅为双方权利(权力)义 务的行使和履行提供了基本的法律规范,而且为判定合法与否树立了标尺。而事实上,我国的宪法和基本法律中都普遍缺乏现代行政程序基本原则的一般规定,致使行政程序立法未能在明确的法律原则指导下进行,《行政程序法》难以在短期内面世,直接影响了单行法律法规中行政程序的制定和实施。即便是已经存在的行政程序法规范,也大多是内容散乱,不成体系,加上其程序规范比较原则和抽象,操作性不强,严重削弱了行政程序的控制和约束作用,造成行政执法活动的混乱和无序。 同时,行政执法主体对已有的行政程序法律规范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还十分普遍地存在着。突出表现为:不按规定向当事人公开办事程序,不履行法定送审、报批程序,对法定程序随意解释或自行制定补充规定,对违反程序的行为难以追究其法律责任。由于行政执法所采用的程序大多是由各部门自己制定的,主观性大于客观性,难免会在部门利益驱动下造成一系列的程序壁垒,最终阻碍行政执法责任制的统一实施。 (三)行政责任制度没有严格界定 对行政执法的责任予以明确而严格的界定,其间接目的是增加执法人员心理的“痛苦指数”,加大违法行政的经济成本,其直接目的是为了减少或避免行政违法行为。然而,在制度的设计和执行过程中,却出现了下列问题:其一,职责范围无明确界定。迄今为止,有关行政责任的原则、构成要件、表现形式等问题都还处于探索、争论时期,尚无统一标准,这就给实际操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其二,权力责任关系不对等。按照“权责对等”理论,授权者委授的权力与责任应当一致、均衡,即根据授予权力的大小,确定其相应的责任。我国在行政管理上实行的是行政首长负责制,而直接面对社会事务并对社会事务产生作用的是管理层和执行者,行政首长只负有名义上的“责任”,却无法对具体实施的过程进行直接和有效的跟踪与监控,即使出现违法后果需要承担责任,也很 收稿日期:2008206224 作者简介:王应强(19622),男,河南南阳人,南阳市法学会副会长、副教授,河南省宪法研究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行政法研究。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Xinyang Nor mal University 第28卷 第4期 2008年8月 (Phil os .&Soc .Sci .Edit .)Vol .28No .4Aug .2008

张成福《公共管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公共管理的新策略【圣才出品】

第13章公共管理的新策略 13.1复习笔记 一、公共服务的民营化 1.民营化的意涵 (1)民营化的含义 公共服务的民营化是指由市场或民间部门参与公共服务的生产及输送的过程,即政府部门通过契约外包、业务分担、共同生产或解除管制等方式,将部分职能转由民间部门经营,政府只须承担财政筹措、业务监督,以及绩效成败的责任。公共服务民营化的类型主要有:撤资、委托、替代。 (2)民营化的主要目的 ①利用市场经济的“经济原则”与“效率原则”,改善并提高政府公共服务的水平和质量; ②针对某些政府职能和政府业务,给予删减或终止,以缩小政府活动和政府职能的范围。 (3)关于民营化的争论 ①支持民营化者以公共选择理论为依据,认为政府失灵经常出现,而民营化意涵某种程度的“再市场化”。通过民营化方式,可以减少官僚体系的繁文缛节、政府的过度膨胀,可以提高政府公共服务的品质与效能。 ②民营化的反对者认为,民营化不但会侵害主权的完整性,而且还会腐蚀民主政治的根基。因为,民主政治的基础乃是政治社群意识,民营化会动摇这种整体意识。另外,市场组织的盈利取向,亦容易使公共服务在效率的观念下,忽略公共责任和公共利益。 2.民营化的类型

(1)民营化基本类型 ①撤资 公营事业或资产移转至民间。此种移转型之民营化可经由出售、无偿移转及清理结算等策略进行。而出售及无偿移转的对象可以是事业机构现有的员工、产品的使用者或服务对象、社会大众,以及市场上现有的其他私人企业,或事业机构原有之所有人。而对于经营绩效不佳的公营事业,则可通过削减预算、关闭工厂以及出售资产等方式使之退出市场。 ②委托 政府部门委托私营部门承担部分或全部财货与服务的生产活动,但政府继续承担监督的责任。政府委托外包的形式有: a.签约外包。即政府将部分货品或服务委托民间提供办理。 b.特许权。指由政府提供给私营部门经营权,但政府保留“价格率之核准权”,而费用由使用者支付。如申请者超过一家,则可在竞标的情形下,由民众、政府共同决定核准权。 c.补助。即由政府通过免税、低利贷款、直接补助等形式,以形成“诱因操作”。 d.抵用券。由政府核发给有资格使用的民众,以指定消费某类货品(如食物、房租)。通常社会福利救济就是通过此种方式来实施。 e.强制。由政府以命令的方式要求私营部门支付强制性的服务,如失业保险金即是由私营部门支付分担或共同承担若干社会安全责任。 ③替代 当大众认为政府所提供的生产或服务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而民间私营部门则意识到此种需求时,私营部门就可替代政府提供某种生产或服务,以满足社会大众的需求。替代的形式有: a.功能不足之替代。如当社会治安日趋恶化,而警力又明显不足时,就可由民间保安

2016北京邮电大学行政管理考研张成福《公共管理学》内部资料

【名师指导】2-8月份是专业课复习黄金时间,因为在复习过程遇到不懂的难题可以尽早地寻求帮助得到解决。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只有早准备才能在最后时刻不会因为时间不够而手忙脚乱。对于跨专业来说,时间安排上更是应当尽早。复习的尺度上,主要是将参考书精读2-3遍,速度不宜太快,否则会有遗漏,一般每天弄懂2-3个问题为宜。由于这段时间很关键,大家完全可以而且应当把专业问题都吃透。事实上,并非所有的知识点都能够作为考试内容,但是重点则会不厌其烦地在不同年份的真题中变换着面孔出现。所以,大家在精读的时候就需要把这些能够成为考察点的东西挖掘出来,整理成问答的形式。限于篇幅,不再赘述,以上仅供大家参考,不当之处,敬请指正,更多备考方法、策略、规划请到我们的官网查询,必能满足你的期待。 公共管理学张成福 第六章公共组织管理 【考点1】组织的性质 1、静态组织观:以组织结构为研究的主要取向。认为组织是人们为了达到一定目的和需要,按照一定形式联合起来的,是有特定结构和活动方式的人的群体。如马克斯·韦伯的科层论。 2、动态组织观:从组织成员的相互交往行为的角度。 3、生态组织观:以组织与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平衡角度为研究的基本价值取向。 4、精神的(心态的)组织观:以心理或精神为研究的价值取向。 【考点2】公共组织的特性 政府部门和私人部门在科层组织和管理方法的采用上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但是,二者在本质是存在着不同。通过与私人组织的对比,公共组织的特性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公共组织以追求公共利益为其价值取向

公共组织行政的推行,在于谋求社会的“公共利益”,以最好的服务来争取民众的拥护和支持。相比之下,工商组织的目的与动机,则在于追求“个人利益”,其一切活动与决策以产品价格为决定因素,以赚钱为目的。 2、公共组织的活动受法律法规的限制并具有法律的权威 公共组织的活动:预算的编制、人员的晋升、资源的使用等,都必须在法律的规范下行动,这与私营组织有所不同,私营组织虽然也要依法行事,但法律的角色是边缘性的,只要是法律未明文禁止的皆可行动。 再者,公共组织所制定与执行的法律带有权威性和强制性,而私营组织所制定的规则,人员的服从是自愿的。 3、公共组织权威的割裂 公共组织除了向上级行政单位负责外,同时也要考虑其服务对象、立法机关、司法机关和人民团体的要求,接受他们的监督。 4、公共组织受到高度的公共监督 5、公共组织间的相互依存性 6、公共组织政治因素的考虑 公共组织的行动发生于政治环境中,其制定的政策和行动的后果都具有政治意义。 7、公共组织的目标大多模糊不清且不易测量 8、公共组织的独占性 公共组织的目标是公共利益,但公共利益大多抽象模糊。相对而言,私营组织的目标技术创造利润,企业的一切活动均以此标准来衡量。 9、公共组织的强制性 公共组织的活动本身具有强制性,凡是在其职权范围内的事务,皆有管辖权,并有权依法对公民违法行为进行处分。 【考点3】公共组织设计与管理的一般原则 1、统一指挥,统一目标 统一指挥的前提条件是统一目标。要实现目标统一,就必须对总目标进行分解,并分配给每一部门和个人,使每个部门、每个人的目标成为实现组织总目标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以目标为基础,建立各种形式的责任制,讲求合理分工与协调。统一领导是统一指挥的关键。机构设置统一是统一指挥的保证。 2、分层管理,分权治事 要实现分层管理,分权治事,就必须处理好两种基本关系。一是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之间的关系,在被管理单位和人员不变的情况下,两者呈反比例关系。二是集权和分权的关系首先只设立必要的管理层次,其次,实行逐级指挥,逐级负责制。最后,实行分权管理。

《新政府论》读书笔记

《新政府论》读书笔记 黎萍 2014210345 读了洛克的《政府论》之后,再读辛向阳的《新政府论》,会发现两本著作的逻辑结构有些相似性,但是在我看来前者是一种政府哲学,但是其中一些观点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而后者则是一种对实践与现实的总结,更具有现实意义,是对《政府论》的发展。这种发展源于实践,对实践有着指导作用,尤其对我国目前建设服务型政府、促进政府转型、推进依法治国具有指导意义。 ——题记对政府定义与理解是多样的,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 对政府的认识也在不断发展。例如,卢梭认为政府就是为 了保护人民财产、自由等权利,在国家与人民之间进行沟 通的中介体。这是社会契约与人民主权思想的体现。总的 来说,政府的含义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指制定规则、 为居民提供服务的机构,是最广义的政府,即“超弱意义 的政府”;指治理国家或社区的政治机构,即“次弱意义 的政府”;泛指一切国家机关,这是广义的政府;指一个 国家的中央或地方的行政机关,即狭义的政府;指中央机 关的核心部分,即最狭义的政府。这就需要我们在不同情 境中分析“政府”时要认清指向。 一、西方人在政府哲学上的价值取向:

1、英美自由主义情结下——政府是必要的邪恶。 在自由主义兴盛的经济之下,市场对经济的调节具有局限性,政府对市场的干预有了必要性与必然性。一方面,政府的出现,会对自由主义产生阻碍作用,甚至有相关理论认为政府与自由是对立的;另一方面,政府对市场的适当干预缓解了经济、阶级、社会的矛盾,因此政府又是必要的。但在自由主义与政府干预之间的力量是不易均衡的,于是用法律等途径来限制政府的权力,将资产阶级的利益损失降到最小。 2、德国国家主义情结下——政府是神圣的万能。 德国历史上专制主义色彩浓厚,对国家服从、对政府崇拜、对权威尊崇,以及长期的战争和分裂,于是在这样的历史传统下,形成了德国国家主义情结下的对政府的崇拜。国家的权力集中于政府,在一定时期政府对经济的大力干预使经济发展,满足了大众的需求,于是大众更加肯定政府的作用,并且政府作用的外在边界是不侵犯公民的意志与自由。但于东方的专制主义的全能性政府有区别,万能政府也有不能的地方。 3、法国半国家主义,半自由主义情结下——政府是半神半兽。法国人在政府邪恶论与政府万能论之间寻找了另一条道路,认为政府权力制约得好,就可以成为好政府;政府权力制约得不好,就会成为邪恶的政府。所以法国人十分倾心于政府的权力的分立与制衡。托克维尔提出了政府的双重分权理论:一是联邦水平上的分权,权力分为立法、司法、行政三权;二是联邦政府与地方

公共危机管理:全面整合的模式与中国的战路选择(张成福)

公共危机管理:全面整合的模式与中国的战路选择(张成福) 一.公共危机管理:政府管理面临的严峻挑战 自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以来,人类社会始终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危机,可以这样讲,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便是回应各种危机的挑战的过程。所谓危机,它是这样一种紧急事件或者紧急状态,它的出现和爆发严重影响社会的正常运作,对生命、财产、环境等造成威胁、损害,超出了政府和社会常态的管理能力,要求政府和社会采取特殊的措施加以应对。 一般而言,危机有几个比较明显的特征:(1)威胁性。危机的出现会威胁到一个社会或者组织的基本价值或者目标,当然其威胁程度视决策者的认知程度而定。(2)不确定性。由于环境的不确定性、人类的有限理性以及信息的不对称,危机往往产生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主要表现为状态的不确定性、影响的不确定性和危机回应的不确定性。(3)时间的有限性。决策者对于危机情形的处理,在决策上只有有限的反应时间,决策者面临者巨大的压力和不确定性。(4)危机的双重效果性。危机会带来各种损失,但危机也是机会和转机,如果决策者直面危机,危机可以促进制度的革新和环境的变革。 在当代社会,危机给社会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根据全球灾害统计(Global disaster statistic)所提供的数据,1996-2000年,各种灾害危机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350亿美元,并且使425,000人死亡。在过去10年中,仅自然灾害所引起的各种危机,每年所影响的人数达211百万。在发展中国家,因各种灾难和危机死亡的人数占死亡人口的95%O 在过去30年中,世界上近乎一半以上的灾难和危机发生在亚洲。结果亚洲是世界上各种灾害多发的地区,占世界灾难受影响人口的80%,占死亡人数的40%,占经济损失的46%。 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危机给整个社会发展所造成的影响是巨大的。概括起来,危机给社会发展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在于:(1)造成资源的损失。危机会直接造成人们的生命和财产的损失;破坏基础设施;由于破坏正常的生产和服务以及增加产品和服务的成本而导致生产和服务提供的损失;间接的损失包括增加债务的负担、增加财政的支出、减少储蓄。由此导致的结果是经济增长的速度降低和发展计划的延缓。(2)发展计划的打断。危机打断了政府和社会正常的发展计划,使发展的资源从所计划的领域转移到危机的回应和重建方面,从而使发展从长期的考虑转到满足近期的需要。(3)影响投资的气候和环境。危机,特别是在短时间不断出现的危机,以及时间持续较长的危机都会对投资产生负面对影响。投资者需要一个相对稳定和确定性程度较高的投资气候和环境以降低投资的风险,而危机‘会引起失业、抑制消费的需求、导致经济的滞胀等,这些都增加了投资环境的不确定性。(4)政治的不稳定。危机的出现元疑是对国家政治和政府治理的挑战,不适当的政府政策、政府管理的失误、政府对危机缺乏有效的回应、政府和民众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政府责任的丧失等等皆会造成政府与社会大众之间的紧张关系,引发政府的信任危机,从而对政治的稳定产生负面的影响。 当然,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危机的发生也隐喻着新的发展机会。无论从历史上还是从现实的情况来看,如果政府和社会理性的话,危机出现所产生的社会经济影响和政治压力往往会转化为变革的推动力和催化剂;导致危机出现的因素和发展的薄弱环节往往会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关注,从而成为新的发展领域。从公共管理的意义上而言,危机的出现具有发现公共问题、推动公共问题进入政府议程、促使政府制定有效的公共政策,解决公共问题的功能;危机的出现会促使政府重新评估其制度、政策和行为,改进政府管理之缺失的作用。一言以蔽之,危机既是灾难和痛苦,但也是发展和创新的机会。问题的关键在于,一个社会、一个政府是否具有学习的意愿、学习的文化、学习的能力以及改正错误的勇气。 从当代的现实情况来看,几个方面因素的存在以及相互的作用使得各种灾害和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大大增加:(1)人口的增长和人口密度的增加;(2)全球气候的变化;(3)环境的破坏和恶化;(4)科技发展所带来的负面作用和影响;(5)恐怖主义;(6)社会压力和冲突的增加。 从实际情况看,一方面发生各种危机和灾变的可能性增加,但另一方面,社会和政府的回应机制似乎并不那么有效。更重要的是,由于以下因素,危机和灾变所造成的损失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加。这些因素包括:(1)国际化的发展;(2)城市化的发展;(3)交通的发展和广泛的人口流动;(4)各种社会的冲突和压力的增加;(5)社会有效治理能力的缺乏;(6)社会缺乏有效的危机预防和权变管理的能力;(7)不发达地区整个社会服务的基础设施的薄弱;(8)贫穷与社会发展的不公正。

张成福、党秀云-公共管理学考研笔记

育明教育 中国考研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 八年专注于北京邮电大学行政管理考研专业课辅导。 2014年,育明教育共有4名学员成功考上北京邮电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包括初试第二名侯liyuan(1对1学员,374分,二本)。 更有8名学员成功考上北大行管,12名学员成功考上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5年北京师范大学行管考研全程班(基础+强化+冲刺)优惠价2500元!赠送阅卷 人指导一对一指导!

2015年北邮行管考研参考书(官方版) 615 公共管理理论 《公共管理学》(修订版),张成福、党秀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版(为主); 《公共管理导论》,欧文·休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三版)。 819公共管理专业综合 《行政管理学》(第四版),夏书章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版),郑航生,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为主); 北邮参考书复习特点解析: 夏书章的《行政管理学》框架非常明晰第一遍背诵的时候列出整体框架笔记 《社会学》关注重点概念的定义重点理论的内容 张成福的《公共管理》条目较多我认为公共政策是重点一定要熟练背诵可能有些问题会混淆注重重点概念的区分 休斯的《公共管理导论》在近两年的比重越来越大可能因为翻译的问题或者外国人思路的不同

以下由育明教育考研考博辅导中心提供 张成福、党秀云-公共管理学考研笔记 第一章公共管理导论 一.公共管理的含义: 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的各种力量,广泛运用政治的、经济的、管理的、法律的方法,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升政府绩效和公共服务品质,从而实现公共的福祉与公共利益。公共管理作为公共行政和公共事务广大领域的一个组成部分,其重点在于将公共行政视为一门职业,将公共管理者视为这一职业的实践者。 二.公共管理的性质:(育明教育注:了解) (1)承认政府部门治理的正当性; (2)强调政府对社会治理的主要责任; (3)强调政府、企业、公民社会的互动以及在处理社会及经济问题中的责任共负;(4)强调多元价值; (5)强调政府绩效的重要性; (6)既重视法律、制度,更关注管理战略、管理方法; (7)以公共的福祉和公共利益为目标; (8)将公共行政视为一种职业,而把公共管理者视为职业的实践者。 三. 公共管理的研究途径:(育明教育注:重点) 依管理学家波兹曼(Bozeman)的观点,尽管研究公共管理的途径及理念有差异,但就概念的演进而言,大致可分为两种研究途径,即公共政策途径(Public Policy Approach,简称P途径)以及企业管理途径(Business Approach,简称B途径)。 (一)P途径下的公共管理: 1.背景:P途径下的公共管理研究源于20世纪70年代,在70年代,由于对传统公共 行政学发展不满,产生了许多公共政策学院或课程。 2.含义:即以公共政策为研究途径的公共管理理论研究。认为,公共管理必须与公共政 策的形成与制定密切相关。 3.性质: 1)P途径研究的公共管理一般将公共管理者界定为高层次的政策管理职位,而非日常行政事务的管理者,同时他们特别强调具有政策制订权的高级行政主管的管理策略,因此相当重视公共管理的政治面向。 2)以研究取向而言,P途径十分重视非理论性、非量化的,以实务为基础的规范取向; 3)研究方法上,大多采用个案研究法。 4.公共管理学家波兹曼(Bozeman)认为,公共政策取向的公共管理有三个基本共识: 1) 视公共管理为政策分析互补之物; 2)在教学研究上十分重视个案研究,以从事实务工作者的经验为素材; 3)以高层管理者为教学研究对象,致力于促进此类人员与学界之间的沟通对话。

张成福《公共管理学》(修订版)课后习题详解(第1~4章)【圣才出品】

张成福《公共管理学》(修订版)课后习题详解 第一章公共管理导论 一、概念题 1.公共管理 答:公共管理是指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的各种力量,广泛运用政治的、经济的、管理的、法律的方法,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升政府绩效和公共服务品质,从而实现公共的福祉与公共利益的过程。公共管理的特征包括:①承认政府部门治理的正当性;②强调政府对社会治理的主要责任;③强调政府、企业、公民社会的互动以及在处理社会及经济问题中的责任共负;④强调多元价值;⑤强调政府绩效的重要性;⑥既重视法律、制度,更关注管理战略、管理方法;⑦以公共的福祉和公共利益为目标;⑧公共管理作为公共行政和公共事务广大领域的一个组成部分,重点在于将公共行政视为一门职业,公共管理者则是这一职业的实践者。公共管理作为公共行政的一个新的领域,其产生和发展较为模糊,公共管理这一名词首次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 2.公共管理学 答:公共管理学是指运用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研究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组织的管理活动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体系。它是一个科际整合的交叉学科群,是以解决公共问题为导向的应用科学。这一学科的目的在于帮助公共管理者获取解决公共问题,处理公共事务所需的知识、技能与策略。 公共管理作为一门学科或研究途径,其特征包括:

(1)公共管理学是整合性概念,是介于公共行政和企业管理的之间的研究领域。 (2)强调将私部门的管理手段运用于公共部门,但并未改变公共部门的主体性。 (3)重视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强调以最高管理者的战略设计、政策设计为焦点。 (4)公共管理不完全等于“政府管理”,而意味着一种新治理,即由众多行动者组成的一个关系网络,和众多行动者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 (5)公共管理强调价值调和与责任。 (6)公共管理关注和重视政府改革与再造。 (7)公共管理是一个科际整合的研究领域,从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借用了许多理论与方法。 3.新公共管理 答:新公共管理是指以自利人为假设,基于公共选择代理人理论及其交易成本理论,以传统的管理主义和新泰罗主义为基点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公共管理范式。新公共管理的前提假设是:通过引入自由市场的竞争运行机制,政府能像私人组织一样合理利用资源,注重投入产出,提高效率。 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政府改革和发展的方向是通过行政改革进行自我解构,全面引进私营部门的管理模式,塑造企业型政府。这一理论的核心在于,强调经济价值的优先性、强调市场机能、强调大规模使用企业管理的哲学与技术、强调顾客导向的行政风格。 新公共管理的特点主要有:①即时的专业管理;②标准明确与绩效衡量;③强调产出控制;④转向部门分权;⑤转向竞争机制;⑥强调运用私营部门的管理风格、方法和实践;⑦强调资源的有效利用。

中国农业大学_727管理学综合理学原理_《公共管理学》张成福 期末试题及答案2(2套)

公共管理学试题(A )卷(闭卷) 2008--2009学年第一学期 学号:姓名: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多选、错选、不选均不得分。本题共7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14分) 1. 广义的公共组织是指以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协调社会公共利益为目的的组织,它包括(B)及第三部门。 A. 企业 B. 政府 C. 单位 D.营利组织 2. 税收是当今各国最主要的公共收入形式,公共收入中(D)以上来自税收收入。 A. 60% B. 70% C. 80% D. 90% 3. 虽然早在古罗马时期就存在过庞大的文官队伍与相应的管理制度,但西方各国的职业文官队伍则是出现于(B )世纪民族国家形成与中央权扩张的时期。 A. 13 B. 14 C. 15 D. 16 4. 在由传统的人事管理向当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过程中,(A)以及从行为科学中产生的观点和见识起到重要的作用。 A. 人际关系运动 B. 新管理思潮 C. 人力资源管理思潮 D. 新公共管理运动 5.政府对经济生活干预的基本手段是制定和实施(.A ),以纠正市场失灵。 A. 公共政策 B. 法律 C. 法规 D. 计划 6. 西方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理论和实践在20世纪(.D )年代得到较全面的发展。 A. 60 B. 70 C. 80 D. 90 7. 在西方,严格区分政务官与事务官。政务官通过(A )产生,有任期。 A. 选举 B.考试 C. 任命 D. 推荐 二、判断题(正确的填“√”;错误的填“×”。本题共7小题,每小题2分,共14分) 8. 税收转嫁的前转形式是纳税人以压低价格、降低工资(延长工时)的方式把税收转嫁到生产要素提供者身上。(×)

《政府论》简介及读后的一些思考

《政府论》简介及读后的一些思考 《政府论》是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政治哲学的重要著作,出版于1690年。本书可视为政治学的研究范畴,但对法学研究而言,此书亦属必读之列。 作者简介 约翰〃洛克(John Locke,1632-1704),英国人,在多方面拥有重要成就。他的政治学是西方近代立宪的基础,他是近代劳动价值论的创始人之一,他的《论教育》对后世思想家影响巨大。洛克是医生、哲学家,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的倡导者和理论家。但洛克的声誉主要来自哲学。他是经验主义的奠基者,也是哲学上自由主义的始祖。 洛克出身于律师之家,父亲是清教徒,曾在内战期间为议会军队作战。洛克于1652年到牛津大学学习,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1667年,洛克结识了艾希利勋爵亦即后来的沙夫茨伯爵,做了他的医生、家庭教师和秘书。1683年沙夫茨伯爵倒败后,洛克随他逃亡荷兰,1688年?光荣革命?之后回国。 洛克的主要著作有:《人类理解论》、《政府论》、《论宽容》和《论教育》。这些著作集中写作和出版于1687-1693年这短短几年间,那正是?光荣革命?后他备受鼓舞的岁月。 著作简介

1689年,洛克开始撰写《政府论》,1690年出版,旨在为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的正当性辩护。该书一经出版立即引起了轰动。 《政府论》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主要是驳斥、批判拥护封建王权的菲尔麦爵士的君权神授理论,带有很强的针砭时弊之意味,可归之为?破?,洛克在下篇的重点是?立?,阐释了他主要的政治思想。历来人们在探讨洛克政治思想时,主要是针对《政府论》的下篇。 洛克在《政府论》下篇提出统治者的权力应来自于被统治者的同意,建立国家的唯一目的,乃是为了保障社会的安全以及人民的自然权利。当政府的所作所为与这一目的相违背的时候,人民就有权利采取行动甚至以暴力的方式将权力收回。 《政府论》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国家起源问题上,它解释了一种世俗的国家起源说,反对君权神授的主张,提出分权说和议会权力至上;主张国王在议会之下的立宪君主制,反对君主制。直率提出政府的目的就是为了保护私有财产,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障碍。洛克的个人权利不可转让,私有制的神圣不可侵犯,分权和议会政体,以及法制这些原则,不仅成了英国政体的基础,而且也成了其他资产阶级国家体制的基础。 《政府论》的思想对北美殖民地革命有直接影响。美国革命的先驱杰斐逊、麦迪逊、富兰克林等人,都曾求助于这本著作。合众国宪法中的许多原则,体现了这本书中的原则

张成福-公共管理学考研重点笔记-考点分析

育明教育行管专业资深专家徐老师解析:整体看来,2013年的中央民族大学行管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专业课的难度并不大,基本上还是延续着往年的难度,所以,2014年的民大考研的复习还是要以基础为关键点,打好基础。因为民大并不对外公布参考书目,育明教育根据内部信息和7年的辅导经验,为2014年准备考取民大研究生的学生提供最权威的参考书目以及内部信息,希望能给14年准备考研的学生带来最大的帮助。 2014年中央民族大学考研状元笔记及历年真题解析 中央民族大学行政管理视频课程+内部资料+最后押题三套卷+公共课 阅卷人一对一点评=2500元 7月1日前购买8折优惠 第十四章企业型政府与政府再造 第一节政府再造的内涵与背景 (一)再造的内涵 1.再造的定义 美国管理大师汉默(Hanmmer)和钱培(Champy)认为,“再造”是对组织流程的基本问题进行反思,并对它进行彻底的重新设计,以便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衡量组织绩效的重要尺度上取得激烈的改善。在此定义中,主要观点为:(1)剧烈性。再造带来的并非是微不足道的改善或进步,而是要使组织绩效实现大幅度的突破。 (2)彻底的。再造并非改进现有状况,而是重新创造,深入到事物的根基。 (3)流程。指一组结合一起的能为顾客创造价值的机关工作。

(4)重新设计。重新设计组织过程。 2.错误观点的纠正 汉默认为,再造的一些错误观点要予以纠正: (1)再造不是缩小规模。再造是从头开始重新设计工作,再造要裁减的是工作,而不是岗位或人员。 (2)再造不是组织重组。再造的中心工作是工作如何做,而不是机构如何设置。 (3)再造不是赶时髦和万能的灵丹妙药。再造是一项彻底的新原则,推翻以层级节制和专业分工来设计工作的理念。 (4)再造是一场革命。这场革命基于从头到尾的整个过程和为顾客创造价值上。 (二)政府再造 传统上的行政改革,大多将改革的注意力集中于人员精简、组织结构调整以及组织的自我更新。然而由于行政组织的惰性,行政改革往往很难取得成效。另一方面,传统的行政改革由于关注行政组织内部管理的简化,而忽视了政府与环境的关联,也往往使改革处于不推不动、推亦不动的境地。 “政府再造”一词,在很大程度上标明了如今人们在行政改革问题上的观念更新。政府再造不只是注意政府在量上面的成长,而更重要的是质的方面的改变。它更能表明我们这个时代政府改革的本质,即政府改革将涉及改变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市民、政府与企业诸多关系的调整,涉及政府治理的观念、结构、方式和方法的变革;既涉及政府内部组织、运作程序的调整,更涉及外部关系的调整。

《政府论》

《政府论》 孔庆伟2013年8月 Richard·Kong 湖北工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6.政府要以保障和尊重公民的生命、自由、财产权为责任,因此政府的权力不是绝对的,是有限制 的(政府的权力本质上是属于人民的),限制的条件是政府必须以保护公民的上述权利为目标。因此,政府实际上是保护人们权利的工具而非目的,如政府不能实现上述目标,人们有权更换政府! ——有限政府学说 二、洛克依据立法权(国家最高权力)的归属为标准来划分政体,将国家分为以下4种形式: 1.民主制:立法权属于全体人民; 2.寡头制:立法权属于少数人; 3.君主制:立法权属于君主; 4.混合制:在某一任期立法权属于某个人,任期到后将其收回至全体公民,再选出下一任的“某个 人”,将立法权再交给新选出的这个人,依次循环。 洛克认为民主制中的君主立宪制是最理想的的政体。 三、洛克将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联盟权(立法权为最高权力——法治思想),他认为立法机 关的权力也是相对的,有限制的其原则是: 1.对人民的生命和财产不能专断; 2.立法机关必须立法,且由称职的法官行使司法权; 3.立法机关不可侵犯公民的私有财产; 4.立法机关不可将立法权转让给他人; 若各权力机关不能实现保障公民生命、自由、财产权利的目标,人们有权更换各权力机关(甚至可以采取革命的方式)。以实现人们对各权力机关的有效监督。使各权力机关在其限定的条件下运用其权力。 四、洛克提出三权分立的政治理论,主张将国家权力分为立法、联盟和行政权,是为了防止专制和 权力的滥用。各权力间相互制约,行政机关有权召集、解散立法机关,有权主持立法机关的选举;行政机关的权力是立法机关授予的,立法机关则有权限制、解散政府(宪政思想)。 五、洛克大致认为人们的自由权利有言论自由、信仰自由、结社自由、思想自由等。洛克认为国家(集

张成福版公共管理学章节重点

第一章公共管理导论 一、公共管理的意义 1、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的各种力量,广泛运用政治、经济、管理、法律等方法,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升政府绩效和公共服务品质,从而实现公共的福祉与公共利益的过程。 2、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的不同(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的区别) ⑴对经济和效率标准认同的工具取向,以替代公平、回应或政治特色。公共管理追求的是效率,强调是管理,公共行政追求的是公平,强调的是行政。⑵公共管理包括一般管理的计划、组织、控制职能,以替代讨论社会价值以及官僚与民主的冲突。⑶对中层管理者的使用关注,以取代政治或政策精英的观点。 二、公共管理的研究途径 1、公共政策的途径(P途径下的公共管理) P途径下的公共管理导源于20世纪70年代,一般将公共管理者界定为高层次的政策管理职位,强调具有政策制定权的高级行政主管的管理策略;P途径十分重视非理论性的、非量化的,以实物为基础的规范取向;在研究方法上,大多采用个案研究法 三、公共管理与私部门管理的区别 ⑴政治权威与经济权威。 公共管理在本质上是国家的行动,不可避免包括政治权威的作用;私部门管理,在很大程度上是非政治权威,但这种权威是是市场的权威或经济权威。 ⑵多元制衡与自主性。 公共管理是在国家民主宪政的框架下进行的,在民主宪政国家,公共管理的权威是割裂的,而私人部门管理有相对充分的管理自主权。

⑶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 就公共利益而言,政府具有促进和实现公共利益的义务和责任,这是公共管理区别于私人管理的一个重要特征。 ⑷法的支配与意思自治。 政府部门可以依据不同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行政行为,但受到法的支配,而私人管理更多遵循的是契约自由和意思自治。 ⑸政府与市场 公共管理与私人部门管理的一个重要区别之处就在于政府与市场的区别与差异。 ⑹多元理性与经济理性。 公共部门政府治理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利益和价值的平衡,私人部门的管理大多为工具的经济理性考虑,通常不顾及或少顾及其他理性的考虑。 四、新公共管理 胡德归纳新公共管理的七个要点 ⑴公共管理者管理并承担责任⑵管理目标必须明确,绩效目标能被确立并加以衡量⑶强调产出控制,重视实际成果甚于重视程序⑷转向部门分权⑸引进市场竞争机制,降低成本及提高服务品质 第二章公共管理者的角色与知能 一、公共管理者的技能 ⑴技术性技能 ⑵人际关系技能 ⑶概念化技能 ⑷诊断技能 ⑸沟通技能 二、有效的公共管理者

张成福-.公共管理学笔记doc

第1章公共管理导论 1.1 公共管理的意义 皮瑞和克莱姆的观点 公共管理一种新的途径,它是传统公共行政的规范性取向以及一般管理制工具取向的结合体。公共管理的重点是将公共行政作为一种职业,并将公共管理这是为职业的实践者,而非政客或政治家。 卡尔森和欧尔曼的观点 公共管理是对行政的一般方面科际整合的研究……它将人力、财力、物资、信息和政治资源的管理与管理学的计划、组织、控制职能相融合。卡尔森和欧尔姆还对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的不同进行了说明。 奥托、海蒂和沙夫里茨的观点 公共管理是公共行政或公共事务的一部分,是综合了公共行政的方案设计与组织重建、政策与管理规划、经由预算将公共管理进行资源分配、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的各种方法与艺术。 波茨曼与史陶斯曼的观点 公共管理就是对政治权威的管理。如果不考虑组织的性质,大部分管理工作和任务是具有共通性的。但公共管理的主要领域在政治系统下,一旦政治权威进入管理戏局,管理的游戏规则就会改变。在他们看来,公共管理含有战略意义,并且更有弹性。 休斯的观点 与管理相比,行政的范围更狭小、功能更有限,因此,从公共行政到公共管理的变化意味着理论和功能的变化。公共行政的焦点在于过程、程序以及顺序,而公共管理包括得更多。公共管理者不仅仅遵循指示,而且关注达成结果以及为达成结果而承担的责任。 本书对公共管理的理解 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的各种力量,广泛运用政治的、经济的、管理的、法律的方法,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升政府绩效和公共服务品质,从而实现公共的福祉与公共利益。

1.2公共管理学的发展与研究途径 公共管理学的发展 公共管理学这一名词首次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当时行政学者古利克主张将管理主义与公共性目标相结合。在英国,1968年的富尔顿报告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具体来说,导致公共管理学产生的主要原因,既有学科发展方面的因素,也有现实的背景。 公共管理的研究途径 依公共管理学者波兹曼的观点,尽管研究途径及理念有各种差异,但就概念的演进而言,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研究途径,即公共政策的途径(public policy approach,简称P途径)以及企业管理途径(business approach,简称B途径)。 公共管理学的特质 1. 公共管理是以整合性的概念。 2. 公共管理是将私部门的管理手段运用于公部门。 3. 公共管理重视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强调以最高管理者的战略设计、政策设计为焦点。 4. 公共管理不完全等于“政府管理”,而意味着一种新治理。 5. 公共管理强调价值调和与责任。 6. 公共管理关注政府改革和政府再造。 7. 公共管理是以科际整合的研究领域。 1.3 公共管理的特质以及与私部门管理的区别 政治权威与经济权威 公共管理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具有公权力,私组织则没有。公部门的权威来自制度与法律的授予,而私部门则是来自经济性的市场力量。 多元制衡与自主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