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60—70年代巴西“经济奇迹”的反思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20世纪60—70年代巴西“经济奇迹”的反思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20世纪60—70年代巴西“经济奇迹”的反思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20世纪60—70年代巴西“经济奇迹”的反思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摘要】巴西作为发展中大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一直面临着诸多问题。1964--1985年的巴西,军人掌权,它创造了经济增长的“奇迹”,但同时也带来严峻的债务危机。高通货膨胀率、低经济增长率和国际收支赤字一直反复出现在巴西军人政府统治时期。而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可以从中借鉴到许多经验。

【关键词】巴西;经济历程;问题;启示

一、20世纪60-70年代巴西“经济奇迹”历程概述

巴西经济在威权体制下增长并创造“奇迹”,但也隐藏着许多的问题。根据不同时间段呈现出的不同问题,可主要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1964-1967年:经济紧缩

这段宪制制度中断的时期,以强化国家对经济干预为特点。为整顿经济秩序,政府首先建立中央银行,1947年成立的负责协调货币政策的货币和信贷委员会(SUMOC)经政府改建为巴西中央银行。紧接着政府又开始着手整顿国有企业。政府决定提高铁路、航运等部门的服务价格,希望通过创收来扩大投资。政府还加强税收征管的强制性并使所有未缴纳的收税根据通货膨胀率进行重新计算。“政府开支的减少和税收的增加使财政赤字从1963年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2%降低到1964年的3.2%、1965年的1.6%”。[1]

(二)1967-1974年:经济“奇迹”

1967年3月,席尔瓦就任军政府第二任总统后,德尔芬·内托被任命为财政部长。德尔芬主张通过放宽信贷刺激需求。“1967年,银行对私人部门的信贷扩大了57%,经济增长4.8%,通货膨胀率只有24%”。[2]而在汇率政策上,新政府抛弃旧有的固定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度。1970年,巴西的出口值达到前所未有的27亿美元,是60年代初的两倍,比1964--1967年间的任何一年都高出60%。巴西这一时期创造的经济“奇迹”,领先的是工业部门,增长率为12.6%,通货膨胀率仅为17%,外汇储备从1969年的6.56亿美元上升到1973年的64.17亿美元。

(三)1974-1978年:“负债增长”

巴西经济在1973年达到顶点后,1974年后开始下降。资本主义经济的周期性发展规律也同样发生在了巴西身上。“1967--1973年,国内生产总值以年平均11.3%的速度增长,但是,1974--1981年,增长率下降为5.4%”。[3]而1973年中东战争后世界市场上石油价格的上涨对巴西经济的打击也不可忽视。进口石油支出的大量增加使巴西不得不动用外汇储备和从国外借款,以维持经济继续增长。

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保守自由主义

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保守自由主义 保守自由主义(Conservative liberalism)是自由主义的变体之一,结合自由价值、政策与保守主义立场,或更简单地说,代表自由运动中的右派。 保守自由主义政党结合了自由主义政策与在社会、道德议题上较为传统的立场。[2] 他们普遍是经济自由主义的支持者,且常定义自身为法治政党。 两次世界大战以前,从德国到意大利,多数欧洲国家的政治阶级由保守自由主义者所主导。像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等1917年以后发生的事件将较激进的古典自由主义带到较保守(温和)的自由主义。 在欧洲,不要将保守自由主义与自由保守主义混淆,自由保守主义是结合了保守主义观点与经济、社会和种族议题上的自由主义政策。 一、基本主张 主张维护17世纪以来的古典自由主义传统,反对以福利国家为目标、以加强政府干预为手段的现代自由主义改革。 分为两类:一类是以保守自由市场为重点的经济学家,如:哈耶克、布坎南、弗里德曼等;一类是以保守一般意义的个人自由和个人权利为特色的哲学家、政治学家,如:伯林、诺齐克、萨托利等。 在经济上,强调私有制和市场经济的有效性,批评国家干预所造成的经济恶果,认为政府职能的增加是对个人自由的威胁;在政治上,批评政府的低效率和官僚主义,以及对自由、民主、法治的破坏;在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的问题上,强调消极自由,认为积极自由会导致强制,破坏自由,而消极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在自由和平等的问题上,强调自由的优先性;在民主问题上,反对“平等的民主”,主张回到”自由的民主”中去,强调间接民主,把政治交给那些选举出来的精英人物,主张“精英政治”。 二、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1、 2.

中国经济增长三十年:经济奇迹的解释与展望(宏观专题)

中国经济增长三十年:经济奇迹的解释与展望 郭金兴 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天津,300071 内容摘要:本文将中国经济增长的奇迹至于更长远的历史背景下,试图说明改革开放以来快速的经济增长是对二百年前欧洲奇迹的回应。中国经济奇迹可以从经济发展战略引发的制度变迁、要素投入数量和质量的增加以及充分利用后发优势所形成的技术进步来解释。决定中国奇迹发生的主要因素仍将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发挥重要作用,而且,由于行政管理体制带来的国家治理能力的增强与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中国经济在未来仍将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 关键词:经济增长、历史大分流、中国奇迹、可持续增长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作为世界上增长最快的经济体,中国经济取得的巨大成就令全球瞩目,因为它不仅改变了全球五分之一人口的生活方式,使之生活水平得到显著的提高,并且随着日益深入的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中,中国经济问题更多的成为世界经济问题,中国的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格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时,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和主要的经济转轨国家,中国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模式可以为其它国家和地区提供广泛的借鉴,并为经济理论的发展提供丰富的经验事实,因此中国的经济增长吸引了国内外学者广泛的研究兴趣。由于研究视角与理论方法的不同,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些基本问题,常常存在着很多争论,并在争论中取得了一些共识,从而增进了我们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认识,推动了相关理论的发展。 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仅论述了中国经济增长奇迹中一些基本问题,包括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更长远的历史视角下考察中国的经济增长,试图说明当前中国经济奇迹般的增长实际上应当视为19世纪中西方历史大分流中出现的“欧洲奇迹”的回应;第二部分是对中国奇迹的解释,从经济发展战略、要素投入与技术进步等方面说明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原因;第三部分围绕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与未来发展趋势,分析中国奇迹是否能够继续。经济增长的持续性与经济增长方式有关,但是本文的研究表明,经济增长模式是由要素禀赋的比例决定。由于我国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要素禀赋比例,因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具有不同的含义。

巴西宏观经济分析

巴西宏观经济分析 经济概况 巴西拥有拉美最为完善的产业体系,经济实力居拉美首位。历史上巴曾经一度是单一农业经济国家,蔗糖、咖啡等为其主要经济作物。20世纪初,巴西开始工业化进程。从五十年代起,巴西推行“进口替代”经济模式,并依靠大量举借外债获得了经济腾飞,其中1967-1974年经济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0.1%,创造了“巴西奇迹”,并初步建立起了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其后近30年的时间里,巴一直为外债和通货膨胀所困扰,经济发展陷于停顿。1994年7月巴西推出“雷亚尔计划”,以联系汇率制为核心,成功地控制了长期困扰巴经济发展的恶性通膨问题,使巴经济在1994年至1997年出现了一个稳定增长的时期。但巴政府依赖举债来维持雷亚尔汇率稳定,财政和经常性项目双赤字问题日益严重,对外资依赖急剧加深。1999年,在经历了多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国内经济萧条后,巴被迫于1999年初宣布采取浮动汇率制,转而执行以控制通膨为核心的经济政策。造成当年雷亚尔兑美元大幅贬值。国内通膨率短期内急剧上升。由于巴政府执行了正确的经济政策,和严厉的财政调整措施,增收节支,巴经济迅速走上恢复之路,2000年经济增长达4.46%,通膨也基本得到了控制。2001年受全球经济不景气、阿根廷经济危机和国内电力危机影响,巴经济增幅仅为1.51%。 巴西主要经济指标年度表 年份GDP GDP增 长率 通货膨胀指 数 失业 率 消费投资政府 净出 口 2001 510.38 1.3 106.835 3.32 461566378976.00 55.76 109822743273.42 2644 2002 460.61 1.9 115.836 2.44 416421517670.00 61.7 104111714246.30 13130 2003 505.54 0.5 132.961 2.19 449,184,785,183 62.24 107099484905.99 24824 2004 603.78 4.9 141.738 2.09 524,387,132,380 62.59 127613250139.85 33693 2005 795.67 2.3 151.49 1.9 707274912555.00 43.23 175630442795.35 44757

从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

从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与美国的经济与贸易关系取得长足的进展。据中国商务部网站提供的数据,1979年中美贸易额为24.5亿美元,2005年中美贸易总额达2116.3亿美元。2005年,中国对美国的出口1629亿美元,从美国进口487.3亿美元,顺差为1147.7亿美元。根据美方统计,2005年美对华贸易逆差激增24.5%,达2016亿美元。在中美贸易中,1979-1982年美国为顺差,1983年开始出现逆差,1996年贸易逆差达395亿美元。中国方面的统计则表明,在1979-1992年的14年里,中方一直为逆差,自1993年转为顺差,1996年顺差为105亿美元。显然,中美两国关于双边贸易平衡状况的统计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一、中美贸易逆差的实际规模究竟有多大? 美方统计方法高估中美贸易逆差的原因在于:一方面,美国把中国香港转口贸易额笼统地计算在中美贸易之中,但它实际上有很大比例应归于中国之外其他国家或地区通过香港的贸易转口;另一方面,它在计算美国对中国的进出口时,出口金额按离岸价格计算,进口金额按到岸价格计算,从而将装卸、运输和保险等费用的双倍数额计入中美贸易逆差。中美双方在最近5年的官方统计数字如表1所示,它表明双方计算的贸易逆差的偏差虽有逐年减少之势,但仍然很大,美国现有的统计方法严重高估了中美贸易逆差的实际数额。 即使考虑到统计方法的差异而对中美贸易逆差进行修正(介于二者之间,但更接近于中国官方数字),经过调整的贸易逆差数额仍然远远高于其真实值,其主要原因在于国际产业转移和中国贸易模式。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中国由于生产成本相对较低而存在明显的比较优势,许多国家或地区的制造业逐渐向中国转移,它一方面将这些国家或地区的对美贸易顺差转移到中国;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加工贸易在中国的发展。目前,中国的加工贸易占总贸易额的50%以上,其中大部分是由外商投资企业进行的。加工贸易模式属于两头在外的生产与贸易方式,即原材料依赖进口、最终产品主要用于出口;并且,由于劳动成本低、对外资企业的税收等优惠措施大,大部分附加值进入了外商的口袋,中国政府和中国员工的所得非常有限。 从美国贸易逆差的地区结构看,欧盟和中东等地区所占比重呈明显上升趋势,而作为整体的东南亚地区对美逆差则呈下降趋势;美国对于中国的贸易逆差,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是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其他国家或地区,通过将制造业转移到中国而把它们对美贸易顺差转移到了中国。由于中国劳动工资较低、对外资存在税收优惠,这种产业转移和贸易顺差的转移的大部分利益由外商及其母国获得,但在国际收支中则表现为中国顺差的上升。 从中美经济发展水平和中美产业结构的角度看,中美之间存在很强的经济互补性:中国在劳动密集型产品方面具有比较优势,美国在技术密集型产品方面具有比较优势。按照国际贸易的正常模式,中美双方各自集中于具有比较优势产品的生产,并通过贸易互通有无,可以极大地促进两国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然而,美国政府通过限制高新技术产品向中国的出口,造成了中美合理国际分工的人为扭曲;同时,由于国际产业转移和中国的加工贸易模式,使得中国尚不具有比较优势的高新技术产品的生产和出口快速上升,事实上超过80%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是由两头在外的外资企业进行的。 因此,中美巨额贸易逆差的形成,主要由于三方面的原因:美国政府对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限制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中美贸易不平衡,国际产业转移和中国加工贸易模式实质上扩大了中美贸易逆差的数额,而美方的统计方法则进一步严重高估了中美贸易逆差的规模。 二、美国得自中美贸易的巨大利益 由于经济发展的阶段性、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等经济规律的作用,美国产业结构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业和制造业在GDP和就业方面的比重日趋下降,美国经济正进入信息化和服务化的后工业时代。在以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为主导的国际经济体系中,美国通过进口廉价的日常消费用品、出口附加值较高的高新技术产品,享受到了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带来的巨大利益。同时,美国经济和美元的霸权地位,不仅使美国能够充分享受这种利益,而且可以获取巨额的“铸币税”收益。 根据国际贸易利得理论,中美两国之间的贸易,美国不仅享受到了国际分工的好处,还获得了参加国际贸易后的利得分配。首先分析中美贸易中美国所获得的交换利得。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劳动成本低,但资金短缺,科技相对落后。美国是经济发达国家,资本充足,科技发达,但劳动成本高。中国主要向美国出口纺织品、服装、鞋、玩具、家用电器和旅行箱包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美国主要向中国出口飞机、动力设备、机械设备、电子器件、通信设备和化工等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以及粮食、棉花等农产品。贸易产品结构的互补性和互利性,有力地推动了两国贸易的发展。 中国向美国市场提供的价廉物美的商品,不仅可以满足美国广大消费者的需要,而且可以为美国经济带来两大利益:其一,美国可以将大量的资源转向高新技术产业,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并维持其国际领先地位;其二,这些价廉

1浅识中国经济的两个奇迹

浅识中国经济的两大奇迹 中国的两大奇迹 拥有高度古代文明的中国在近代落伍,甚至在结束了战乱,完成了革命以后的几十年,尚未摆脱贫困与封闭,是另外一个“奇迹”;而在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是一个“奇迹“。 □中国的近代落伍的原因 长期领先于世界的中国, 为什么在19世纪会走向衰败和落伍? 长期战乱分裂的欧洲,为什么会在19世纪后超越中国、领先世界? 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课题,在世界学术界,它被称为“李约瑟之谜”。 许多杰出的学者已在破解这个谜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如麦迪逊(Angus Madison) 的《世界经济千年史》(The World Economy: A Millennial Perspective),以及伊懋可(Mark Elvin) 关于“高度平衡陷阱”的重要论断(The Pattern of the Chinese Past)。按照麦迪逊的统计, 中国经济一千年里一直在持续增长,并在1820年左右达到了世界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一; 但是, 尽管如此, 中国经济的增长却一直是依靠不断增加劳动力投入而维持的, 而1500年之后,西方的增长则主要是依靠技术和生产方式的创新来实现的。如果说西方1500年之后的增长, 体现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的话,那么观察同时期的中国, 却会发现:经济增长伴随的乃是劳动生产率的下降, 这可以解释为什么人口很少的西方却创造了越来越多的财富, 并最后超越了中国。 麦迪逊和伊懋可的论断, 就“李约瑟之谜”给出了一个典范性的解释模式。但是, 他们的解释也遭到了两个方面的有力挑战。一个挑战就来自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认为: 西方的增长方式受资本积累这个基本目标的制约, 这使得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排斥人类劳动的弊端。同时, 西方在1500年之后的飞跃增长不仅是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 也是近乎无偿占有当时还很廉价的世界资源的结果, 这包括无偿占有美洲、印度的农产品,以及世界绝大部分矿产品, 西方的增长带有掠夺自然的特性。因此, 从排斥人类劳动和掠夺自然这两个方面来看, 西方19世纪的增长方式也是不能持续的。 而第二个挑战是伴随着20世纪70年代以来东亚经济的持续起飞而产生的, 这个学派把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东亚经济“奇迹”, 解释为东亚具有大量高素质劳动力的结果, 是这些优质劳动力通过建立合作型社会、创新西方单一竞争型模式的结果, 与排斥劳动和就业、依靠自然资源的大规模耗散谋增长的方式不同,前者被称为“勤劳革命”, 后者被称为“工业革命”。

中国的发展是怎样创造奇迹的

中国的发展是怎样创造奇迹的? 2016-06-03来源:光明网 作者: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助理研究员鄢一龙 中国正在从世界性现代化的落伍者、后来者、追赶者,转变为创新者、引领者。我们所碰到的基本问题始终是:中国要不要发展?发展的目的是什么?如何实现发展目标?实质上就是发展理念、发展观、发展路径、发展方式的问题。 我们置身于一个伟大的国家,也正处于一个伟大的时代。我们需要了解中国奇迹背后的特殊经济社会背景和独创性的中国发展道路。这包括:它是怎样创造奇迹的?奇迹的根本动因是什么?为什么中国会不断地创造奇迹?如果能够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就可以称得上了解了“中国特色”的“中国之路”。 中国之路的成功之道在于其把握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的基础上,更加强调独特论。国家的发展道路既有普遍性,也有特殊性,除把握普遍性外,特殊性对于一个国家的成功更为重要。还在于其在把握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和合论”。事物的发展既具有阴阳对立、相互冲突的一面,我们可以不断促进统一和结合,使两者相互结合、相互依存,强调矛盾双方的同一与融合。

和合思想始终从一个统一的整体出发,这一整体常常用“一”、“道”、“理”、“性”、“太极”、“太和”等概念来表征,和合哲学是以矛盾双方的融合解决矛盾的哲学,是“一生二”的整体性哲学。 “一阴一阳谓之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我们把这一东方巨人的特点和内在机制简要的概括为:两个大脑(党中央国务院与科学界及智库)、两只手(政府与市场)、两条腿(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两个积极性(中央与地方)。 第一,这个巨人既有自己的“大脑”,又有“外脑”。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决策机制发生了重大转变,重大决策不断民主化、科学化和制度化,避免了重大决策失误,更及时纠正小的失误。无论是我国科学技术界,还是哲学社会科学界,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研究人才队伍和学科体系,还涌现了一大批智库,这样就形成了“东方巨人”的“两个大脑”。显然,一个拥有两个大脑的巨人比只拥有一个大脑的巨人就更加聪明、更加智慧。 第二,这个巨人既有“看不见之手”,又有“看得见之手”。坚持政府之手与市场之手“两手都要抓”,两手并用形成合力,“两手都要硬”,硬而不僵,“两手都要活”,活而不乱,使中国经济始终保持着活力和创造力,保持着宏观经济基本稳定,无论出现什么样的内外部

大历史中的中国经济奇迹

大历史中的中国经济奇迹 距今700多年前,蒙古大军在崖山海战中全歼宋朝的残余军队。宰相陆秀夫背负幼帝投海殉国,其余军民也纷纷自杀,海上浮尸十余万。被囚的宋大臣文天祥目睹战败,写下“昨朝南船满崖海,今朝只有北船在”的沉痛诗句。 此前50年,军事天才成吉思汗自大漠崛起,打造出一只天下无敌的军事力量。半个世纪之内,蒙古铁骑横征欧亚大陆。蒙古人的盖世武功凸显出农业文明的军事劣势,被草原骑兵征服的国家几乎无一例外地拥有比他们的对手更发达的文明,南宋是其中最突出者。“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的临安王朝经过半个世纪顽强而屡遭挫败的抵抗之后,仍旧难逃崖山覆亡命运,这同时也宣告了中国在古代世界中领先地位的结束。 多年以后,人们几乎已经忘记了宋文明的辉煌,实际上,那是中国唯一一次如此接近现代政治经济原则,并将自己物质与精神的创造力建在这样的原则之上。丧失了这次机会之后,随后的数百年我们只能目睹中国坠入越来越深的深渊,其死水微澜恰与欧洲的突飙猛进形成鲜明对照。

要到700多年后的今天,中国才重新找回一点点当年“天下之国”的感觉,这还必须感谢最近30年来中国经济毫无征兆的突然崛起。中国经济崛起速度之快,不仅贡献了全球经济增长的很大份额,而且已经激起人们关于何时中国可以代替美国、登顶全球的激烈讨论,而仅仅在40多年前,中国还遭遇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饥荒事件。历史如同电影快进镜头般穿进,面对倏然而至的中国奇迹,思想界艰难地寻找着迷失的坐标。什么力量造成了中国经济的奇迹?这一仍在行进的奇迹面临什么样的考验?……这些问题都是我在新书《巨债》中试图回答的问题。 能否理解中国经济奇迹不仅仅是一个智力挑战,而有可能决定着未来几十年,我们能否生活在一个更好的世界中。现在,中国已经走到十字路口,任何一种力量,甚至是在别的时候可能只是微不足道的力量,都有可能在命运的天平上增加一点点分量,却可能起到改变未来轨迹的作用。这其中包含着思想的力量。大多数情况下,思想的力量微不足道,尤其对短期局势几乎没有影响,但在历史的奇点时刻,思想,甚至是一些小人物的思想,也可能从此扭转历史的方向盘。现在,回头看中国经济奇迹,很多人视之为一种必然,似乎历史必然如此行进,却忽略了在此之前有多少次,中国都让大好机会从手边滑过。我们现在享受的经济腾飞包含着运气成分,

20世纪70年代以来

自动包装流水线压盒模具设计绿色化改进 摘要:包装机械是现代包装工业生产包装产品的最主要的技术设备,随着高新技术向包装机械行业的日益渗透,一方面人们不断开发新产品,刺激消费并淘汰旧产品,另一方面在消耗资源进行大量生产的同时,废弃物不断增加,对环境造成极大的危害。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包装机械设计及开发模式,在设计阶段就要考虑到使包装机械在其全生命周期中(设计、加工制造、装配、使用、维修直至废弃后处理处置过程)对环境无影响或使影响最小化、资源低耗、易于回收等绿色特性,即进行绿色设计。 关键词:包装机械绿色设计改进 上世纪50年代开始,伴随着日益加快的现代化进程速度,作为附属产业的包装行业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并且在现代的生产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世界范围内,包装行业迅速发展为涉及到各行各业,并且对生活的方方面面、国际经济贸易乃至国防建设都具有深刻影响的特殊行业。基于包装行业迅速的崛起,包装机械作为该行业的重要机械设备也迅速的发展,无论从设计过程还是具体应用,较之以往的机械都有了很大提高。时至今日,在一些技术发达的西方国家,包装机械已被广泛的应用于电子生产、食品加工、化纺轻工、医药卫生等行业,各类包装机械构成了自动包装流水线,从而实现了生产包装的机械自动化,在提高了生产效率的同时降低了包装成本,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很好的满足了现代化生产的需求。 20世纪70年代以来,工业污染所导致的全球性环境恶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要求世界各国加强环境保护,以拯救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确保人类的生活质量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进入90年代以来,尤其是1992年6月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21世纪议程》以后,各国的环保战略经历了一场新的转变,全球的产业结构调整呈现出新的绿色战略趋势,这就是向资源利用合理化、废弃物生产少量化、对环境无污染、少污染的方向发展。在这种“绿色浪潮”的推动下,绿色设计应运而生,相应地绿色产品设计技术也成为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热点。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包装机械设计及开发模式,在设计阶段就要考虑到使包装机械在其全生命周期中(设计、加工制造、装配、使用、维修直至废弃后处理处置过程)对环境无影响或使影响最小化、资源低耗、易于

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经济学解释(上)

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经济学解释——兼论“县际政府间竞争发展模式”(上)试卷 时限]:60分钟 分数]:60分 说明]: 京平教授指出,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将中国带入了一个大发展的时代,至今已有30多年,由此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和成功令世人瞩目。 正确 错误 京平教授指出,经济学的理论告诉我们,在现有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条件下,市场经济体制,特别是开放型的市场经济体制是相对比较有效率的一种体制 正确 错误 京平教授指出,随着经济主体知识产权意识的觉醒,随着国家有关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中国已经初步形成了技术市场。 正确 错误 京平教授指出,目前中国市场已成为全球跨国公司和世界各国商品的角逐地,中国企业和投资的市场疆域也已经拓展到了全球。 正确 错误 京平教授指出,从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所形成的中国经济增长奇迹,使数亿人摆脱了贫困,实现了温饱,浩浩荡荡地进入小康。 正确 错误 京平教授指出,国外有些国家也曾经历高速发展期,韩国曾保持了30多年的快速增长。 正确 错误 京平教授指出,像中国这样经济连续30多年年均增长9.8%,在国际上是不多见的。 正确 错误

京平教授指出,经济学的理论告诉我们,在现有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条件下,市场经济体制,特别是开放型的市场经济体制是相对比较有效率的一种体制 正确 错误 京平教授指出,人类发展进步的历史说明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威力? 正确 错误 郑京平教授指出,目前我国65%以上的生产资料产品价格已经完全由市场供求决定。 正确 错误 郑京平教授指出,伴随着城镇居民就业“铁饭碗”被砸碎,伴随着2亿左右的农民以“离土不离乡”或者“离土又离乡”的方式投入到城镇劳动力市场,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等生产经营单位自主化用工制度的改革,劳动力市场在中国已经建立起来,并逐步走向成熟。 正确 错误 郑京平教授指出,从改革之初,银行对国有企业拨款改为贷款(“拨改贷”),到上世纪90年代初,股票市场的建立,再到国有金融机构的股份制改造有制(包括外资)金融机构的准入,银行、证券、保险等政府监管机构的设立,均说明资本市场在中国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 正确 错误 郑京平教授指出,由于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更由于拥有土地使用权的农民在土地交易过程中缺乏应有的谈判地位,各级政府仍对土地一级市场的交易的控制权。 正确 错误 郑京平教授指出,除了商业用地二级市场外,我国土地交易还远没有形成真正意义的市场,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率仍需进一步提高。 正确 错误 郑京平教授指出,随着经济主体知识产权意识的觉醒,随着国家有关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中国已经初步形成了技术市场。 正确 错误 郑京平教授指出,中国仍处在知识产权保护的初级阶段,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还需要加强。

10年后中国这些变化将远超你的想象(深度好文)

10年后,中国这些变化将远超你的想象!(深度好文) 导读 本文作者从十个方面解析10年后我国的经济增长趋势和产业格局变化,深入剖析大众消费能力的发展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后的生态系统情况,非常值得一读!在过去30多年里,中国经济以人类经济史上前所未有的速度保持高速增长,从1978年到2013年,中国实现了年均9.8%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人均GDP实际增长17倍多。 发达国家历史上经济增长最快的时期,一个人终其一生实现的生活水平改善程度,英国只有56%,美国大约为1倍,日本也仅为10倍,而中国这一指标超过历史上任何国家。 人们曾经见证过东亚经济奇迹,而中国经济奇迹是世界经济史上前所未有的,中国以这么快的速度持续这么长时间地发展,这一事实举世公认。可以讲,再过十年,中国的变化将远超你的想象!1消费 十一国庆长假期间,平日精打细算的人们吹响了“买买买”的号角,朋友圈开始被旅行、血拼、聚会等各种照片不断刷

屏。这清晰刻画了中国消费的崛起。 2015年上半年,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为49.5%,比去年同期提高2.1个百分点;从需求结构来看,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继续提升,上半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比去年同期提高了5.7个百分点。 来自投资人士和经济学家的预言正在被逐渐证实:中国消费大潮正在迅猛来袭。 “中国现在正处在从世界工厂往世界市场转化的过程中。”弘毅投资董事长赵令欢直言不讳,他列举了一组令人咋舌的数据进一步证实了这一观点,仅在2014年中国各种消费占全球的比重是惊人的:智能手机全球34%的消费在中国,钻石首饰全球12%的消费在中国,在线游戏是18%,连巧克力也占全球消费的2%。 “经济低迷,我们担心消费下滑,但我们看到的是,中国的旅游团都变成了全球采购团,大家还在呼唤更多卫生、安全、健康的食品,呼唤着更多、更好的服务。这些旺盛的需求在今天还得不到满足。这就是投资的机遇。”赵令欢透露,最近三五年弘毅80%以上的投资在服务、消费领域。

15 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重大成就doc

江苏省阜宁中学2010届历史一轮复习教学案 必修一·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考点二、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重大成就 【内容标准】 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 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 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教学要求】 1.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 2.概括中国20世纪70年代的重大外交成就。 3.感受新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 4.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 5.探讨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6.认识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有利于世界和平,也有利于各自的社会经济的发展。 【考试说明】 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重大成就 1、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2、中美关系正常化; 3、中日建交; 4、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考点解读】 1、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1年,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的最主要标志。) (1)背景 ①20世纪70年代,广大发展中国家取得独立并在国际事务中成为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 ②美国坚持了20多年的孤立新中国的政策逐渐破产; ③中国综合国力上升、国际地位日益提高,越来越多的国家,特别是第三世界的国家,要求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根本原因) ④是中国长期坚持和平外交的结果。 (2)重返联合国的经过 ①美国“双重代表权”方案的破产。 ②联合国2758号决议: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3)意义

①这是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是中国外交事业的重大胜利. ②它使中国在国际事务中能发挥更大的作用,中国的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 ③它大大地增强了第三世界在联合国的力量. 2、中美关系正常化(70年代外交突破的关键) (1)原因:70年代中美关系的改善是中美两国的共同要求 美国方面:①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根本)②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③与苏联争霸中处于守势(直接)④陷入侵越战争的泥潭。 中国方面:①有利于改善中国的国际地位②有利于牵制和对付来自苏联的威胁③有助于实现和平解决台湾问题 (2)、经过(最敏感问题:台湾问题) ①“乒乓外交”,以民促官。(1971第31届世乒赛,日本)②基辛格秘密访华:1971年7月 ③尼克松访华: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在上海签订《中美联合公报》,标志着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美国声明“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 ④1978年,《中美建交公报》: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惟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⑤中美建交:1979年1月1日,两国关系实现了正常化。 3、中日建交(最敏感问题:历史问题) (1)原因 ①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对日本国内产生影响(根本)②中美关系的改善直接促进了中日关系的改善(直接)③日本许多对华友好政党和团体的推动 (2)过程 ①田中角荣访华:1972年9月②中日建交:1972年9月,田中角荣访华期间,双方签署了两国建立外交关系的《中日联合声明》,“日本方面痛感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重大损失的责任,表示深刻反省。日本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惟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样,日本早于美国与中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③1973年,中日两国互设大使馆,互派大使。 (3)阻碍中日关系的问题 ①日本政要参拜靖国神社②日本不承认侵略历史,篡改历史教科书③日本不承认南京大屠杀④慰安妇问题 4、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1)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意义 ①结束了长期敌对的历史,揭开了两国友好交往的新篇章。有利于促进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缓和世界紧张局势。②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打破了中国50年代以来的外交困境,许多资本主义国家与我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2)中日关系的改善的意义 ①、结束了长期敌对的历史,揭开了两国友好交往的新篇章。②、有利于促进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缓和世界紧张局势。

浅谈中国经济增长的原因

研究生课程论文 (2014 - 2015 学年第1学期)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浅谈中国经济增长的原因 摘要:本文从经济和人文角度分析中国经济增长的原因。本文认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原因有:第一,政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第二,城镇化进程加快,成为经济增长的支撑点;第三,中国地大物博,经济建设以极大消耗资源和破环环境为代价;第四,改革开放,廉价的劳动力和巨大的市场吸引大量外资;第五,中国人有这传统的勤劳优秀品质,也有封建社会的那种忍性,没有西方人那么强烈的反抗和冒险精神。本文最后提出了解决中国经济发展问题的根本方法在教育。关键词:中国经济;经济政策;人文原因;能源消耗;教育 1 中国经济概述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率一直保持在7%以上,甚至有几年超过了10%。很多国内外人士都对此感到吃惊。从1979 至2010 年[1],中国GDP 年平均增长率接近10% ,人均GDP 由改革开放前不到300 美元增加到当前的3500 美元左右,一跃成为当今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作为13 亿人口的大国,中国不但摆脱贫困,实现了经济腾飞,而且在持续30 年的高速增长之后,中国经济仍然保持近百分之十的年均增长速率,这一巨大变化被国内外一些学者称为“中国奇迹”或“中国经济增长之谜”。2014年[2],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发展改革稳定任务,党中央、国务院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牢把握发展大势,全力深化改革开放,着力创新宏观调控,奋力激发市场活力,努力培育创新动力,国民经济在新常态下保持平稳运行,呈现出增长平稳、结构优化、质量提升、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63646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4%。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7.4%,二季度增长7.5%,三季度增长7.3%,四季度增长7.3%。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58332亿元,比上年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271392亿元,增长7.3%;第三产业增加值306739亿元,增长8.1%。从环比看,四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

19331939年德国经济奇迹

19331939年德国经济奇迹 1931年,德国已经有了500多万失业者,相当于全国成年人口的四分之一。他们的生活几乎全无着落,雇人的单位少得可怜。无论是保守党、社民党,还是共产党,都只知道在议会和刊物上互相批评,“主义”提了一大堆,但什么解决现实问题的具体方案都拿不出来。纳粹党则反其道而行之:基本上不和别人争辩理论的它,此时几乎被建成了一个大公司,党员们无不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德意志人民生产自救的活动中去:有搞市场情报的,有搞推销的,有搞组织的,有搞运输的,有搞培训的,有搞财会的,对穷人们有求必应,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照顾、体贴他们,简直和宗教组织或红十字会一样。不管什么人,只要一加入他们的行列,便能保证天天吃饱肚皮,从此不再失业。工人们不领工资-反正此时马克的价值同废纸一样-而是领大锅饭和一些实物补贴,比如衣服、工具之类,还负责介绍福利住宅。对劳苦大众来说,这是多么大的一个刺激啊!负责发放大锅饭的纳粹党员一边往穷人们的碗里倒土豆、面包和副食,一边淳淳善诱地对他们说:“您瞅,咱们这国家披山带河,沃野千里,要物资有物资,要科技有科技,年年得诺贝尔奖,物理、化学、医学,照单全收过。可说起这经济,咱就能搞成现在这样子呢?还不是因为当权的都被帝国主义收买了,什么正经事都

不干,整天就知道贪污腐败,祸国殃民?您再瞅,街上的那些pol.ice,就知道在咱老百姓面前神气活现的,其实个个不都是卖国贼的小走狗吗?这些混帐王八蛋全都是德国人民的公敌!啥时候咱们希特勒主席上台了,啥时候咱们这苦日子才能有盼头哇!”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在成千上万工农群众对他们的再生父母-纳粹党感激不尽的泪水中,1932年德国总理大选的胜负就已经很清楚了。1933 年,希特勒成为德国总理。此时,德国政府的赤字仍然高得吓人,失业人数超过600万,莱茵河西岸地区虽然已被盟军在1930年6月归还,但却百废待兴;而且法国还占领着萨尔州,并企图用培植当地分裂势力和亲法分子的做法,通过全民公决,把这个州正式吞并掉。只要德国的经济形势不好转,法国人的这个阴谋就随时可能得逞。而且,纳粹党的执政还有些先天不足,因为它并不拥有议会中的绝对多数席位,这些都困扰着魏玛共和国的新任总理希特勒。在执政的第一年里,希特勒政府在内政和外交方面做得相当成功。反对党被不违反民主的程序和手段取缔了,莱茵河西岸重工业区的工厂相继恢复了正常运转,德国摆脱了战败国的地位,收回了大量主权。除了被取缔的那些政党的忠实追随者外,大部分德国人民对反对党和工会的消失都并不反对,甚至很赞成。魏玛共和国的14 年统治对于他们来说完全是一场丧权辱国的灾难,人民生活水准比一战

中国经济奇迹的国外视点(92分)

各题型提交答案说明: 1.单选题及判断题点击圆形按钮进行单项选择,多选题点击勾选框进行多项选择。 2.选择题和判断题:直接点击选项,系统将自动提交答案。 3.未完成考试误操作推出系统后,在考试时间段内可重新进入系统考试。 4.完成考试后点击提交答案按钮,考试结束,不可再次进入系统考试。 5.答题完成后,点击考试页面左侧“未答题”按钮,确认无未答题后再提交答案。 6.未提交答案的试卷在考试时间结束后将强制提交答案。 一、单选 ( 共 10 小题,总分: 40 分) 1. 中国有利于发展的条件不包括? A.高投资 B.廉价劳动 C.增长方式转变 D.出口的持续增长 2. “我很高兴看到一个繁荣的中国,看到一个繁荣稳定的中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这句话是谁说的? A.马修·善

B.Gill C.赖斯 D.费尔德斯 3. 中国经济实质性飞跃的条件不包括? A.增长方式的实质性转变 B.和谐社会建设 C.体制改革深入 D.改善劳动环境 4. 我国GDP总量世界排名由第六位跃居第四位是哪一年? A.2004年 B.2005年 C.2006年 D.2007年 5. 我国近20年的制度创新和体制变革,不包括? A.不断私有化,鼓励私营经济 B.调整分配方式 C.不断市场化、民主化 D.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6. 我国占有的淡水占全球的比例为? A.0.07

B.0.08 C.0.09 D.0.1 7. 根据国际环境组织检测,在20个全球最污染的城市里面,属于中国的城市有? A.13个 B.15个 C.16个 D.14个 8. 拉动经济增长的直接力量是? A.高储蓄 B.高投资 C.高消费 D.高产出 9. 经济的主要拉动力量是? A.生产 B.分配 C.交换 D.消费 10.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经济发展始终保持高速增长,增长速度是?

巴西经济特征

巴西是拉丁美洲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总人口2.01亿、国土面积851.49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五,2010年,巴西的经济总量超越意大利,位列世界第七,2011年巴西再超英国,成为世界第六大经济体。 一、经济发展阶段 巴西的经济增长之路并非一帆风顺。20世纪的前八十年,巴西是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而在20世纪的最后二十年,巴西的平均经济增长率几乎为零。举步维艰的巴西在1994年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下,逐渐走出经济泥沼。进入21世纪后,巴西经济开始稳步增长。 从发展模式上来分,上世纪以来,巴西的经济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00—1929)为初级产品出口驱动下的巴西经济增长; 第二阶段(1929-1994)为进口替代工业化驱动下的巴西经济增长。在这一阶段又可以1975年为节点,细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1929—1975)是巴西经济的高速发展期。在此期间,巴西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并顺利地从低收入国家进入到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第二时期(1975—1994),巴西在两次石油危机的外部冲击下,前阶段经济高速增长带来的种种弊端显露无疑。在内忧外患中,巴西经济陷入了实际长达二十年的“丢失的十年”。 第三阶段(1994年一至今)为新自由主义改革驱动下的巴西经济增长。在新自由主义改革的推动下,巴西逐渐转变经济增长模式,经济开始复苏。 巴西经济增长在2004年后进入了稳定期,世界排名保持着稳中有升的态势。2010年,巴西的经济增长率达到了7.5%,不仅远远超过了加速发展战略中的既定目标,还实现了近八十年以来巴西最高的经济增速。在2010年的世界经济再次排位中,.巴西的经济总量突破了两万亿,并首次跃居世界第六位。 二、巴西经济增长特征 从巴西近100年的长期经济发展历程来看,巴西经济呈现出三个明显的特征: 第一,巴西经济增长具有极大的波动性。 巴西的经济增长在过去的100年中经历了高速增长、滞涨以及缓慢复苏的一个过程。在巴西的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1964—1980),巴西经济年均增长7.8%;在巴西经济奇迹期间(1964—1967),其经济平均增长率甚至达到10%;而在巴西经济滞胀时期(1975—1993),经济波动的特性就更明显了。在短短十八年中,巴西经济增长有三年出现了负增长,五年出现了超过5%的经济增长。根据巴西经济年均增长值计算出的标准差可知,巴西在其债务危机和经济滞胀期间的经济增长波动是最大的,标准差达到4.08。1994年巴西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后,经济增长速度仍有小幅波动,但基本呈稳定及复苏趋势。1994年至2010年的平均增长率为2.9%。

2019届历史冲刺试题新中国成立初期至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外交 含解析

一、选择题 1.[2018·云南月考]中苏建交一个月后,周恩来在外交部成立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就兄弟国家来说,我们是联合的,战略是一致的,大家都是走社会主义道路。但国与国之间在政治上不能没有差别。”该材料反映了当时中国实行的外交政策是( ) A.“一边倒” B.“一大片” C.独立自主D.“另起炉灶” 答案 C 解析“一边倒”是指新中国在两极格局下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但体现不出“国与国之间在政治上不能没有差别”,A项错误。“一大片”是20世纪70年代外交方针,是指不以意识形态划线的办法处理国际事务,与“大家都是走社会主义道路”不符,B项错误。由材料可知,中国在建国后虽然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但坚持独立自主,不是毫无原则地倒向苏联,故C项正确。“另起炉灶”是指不承认原来旧的外交关系,要在新的基础上建立外交关系的外交方针,与材料不符,D项错误。 2.[2018·江苏宿迁模拟]六十多年前,周恩来访问印度时举行记者招待会。一个印度记者很感兴趣地提问:“国家有大有小,怎么才能够和平共处呢?”周恩来说:“各国人民都应该有选择其国家制度和生活方式的权利。”这则材料主要表明新中国奉行的外交原则是( ) A.“另起炉灶” B.互相尊重主权 C.“求同存异” D.互不干涉内政 答案 D 解析根据题干中周恩来的回答可知,要想两国和平共处,就应该尊重其选择国家制度和生活方式的权利,即实行不干涉内政的原则,故D项正确。“另起炉灶”是指新中国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

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要另行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是我国的外交方针,不符合题干主旨,故A项错误;题干主旨不涉及国家主权,故B项错误;“求同存异”是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的,故C项错误。 3.“这是新中国外交政策从突出强调意识形态的‘一边倒’,转向较多地考虑国家现实利益而开始走向务实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标志。”做出这一评价的依据是( ) A.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B.亚非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D.中美关系正常化 答案 C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日益成为国与国之间解决利益纠纷的国际准则,与题干信息“考虑国家现实利益而开始走向务实”相符,故C项正确。A、B、D三项与题意不符,排除。 4.[2018·河南周口期末]1955年,万隆会议后,有外电评论说“周恩来是万隆会议的灵魂人物和真正主角”。这主要表现在周恩来( ) A.提出了“求同存异”主张 B.消除了与会各国疑虑和分歧 C.重申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避免了会议偏离正确的轨道 答案 D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的功绩,结合所学可知,美国对万隆会议产生了很大的干扰,使会议杂音时起,出现波折和争吵。就在会议可能偏离正确轨道时,周恩来发表极具针对性和说服力的重要演讲,并广泛与各国交流意见,使会议朝着正确轨道前行,故D项正确。A项虽然是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的贡献,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居民收入差距的演变趋势、现状评价与调节政策选择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居民收入差距的演变趋势、现状评价与调节政策选择 1970年代末中国开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中国经济开始进入快速增长的时期。从1980年代开始,中国经济始终保持高速增长的势头,1980-1990年间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平均增长率达10.1%,1990 -1999年年均增长率达到10.7%,位居世界各国首位,远远超过同期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率(1980-1990年世界各国GDP年均增长率为3.2%,其中低收入国家平均为4.4%,中等收入国家为3.2%,中、低收入国家平均为3.4%,高收入国家为3.1%,1990-1999年世界各国GDP年均增长率为2.5%,其中低收入国家平均为2.4%,中等收入国家为3.5%,中、低收入国家平均为3.3%,高收入国家为2.4%)(注:世界银行:《2000/2001年世界发展报告:与贫困作斗争》,中文版,298~299页,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居民收入水平也不断提高,1979-2000年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率达到6.3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率达到7.43%(均按可比收入计算)。(注: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1)》,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中国统计信息网(https://www.360docs.net/doc/9e6711410.html,),2001-07-01。)但在居民收入快速增长的同时,整体上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也扩大了。人们对此看法各异,有的认为已经出现了两极分化,有的认为目前的收入差距尚属正常。不同的判断会导致不同的政策建议,或者不同的舆论倾向,更

重要的是会导致不同的政策选择,从而对经济会造成不同的影响。对居民收入差距当采取何种政策,既需要对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进行实证分析和判断,也需要对居民收入差距的形成原因及影响进行深入分析。本文旨在对1980年代以来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进行实证性的经验分析,对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进行评判,并阐述对解决居民收入差距问题所应采取的政策的看法。一、1970年代末以来中国居民收入差距的演变趋势(一)1970年代末以来中国居民收入差距演变的总体态势以反映居民收入差距(或收入不平等程度)的综合性指标基尼系数(Gini Coefficient)来衡量居民收入差距的总体状态和变化是最便利、最实用的。1980年代以来,中国的基尼系数呈现出上升的趋势,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基尼系数处在0.3以下,80年代中期以后,基尼系数超过0.3,1990年代初在0.37左右,1990年代中期以后上升至0.40以上,虽然1990年代末,基尼系数同1990年代中期相比,没有显现进一步上升的势头,但从长期看,1980年代以来,基尼系数的上升却是十分明显的。从收入百分比份额的演变来看,在1990年代,人均收入最低的20%的人口在总收入中的比重呈下降之势,而人均收入最高的20%的人口在总收入中的比重则呈上升之势(10年间约上升了5个百分点),人均收入最高的10%的人口在总收入中的比重上升幅度更大(10年间约上升了6个百分点)。以上数据是按人均收入计算的,如果按家庭收入计算,差别还会要大一些。这些数据表明,1980年代以来,中国居民收入差距从总体上来看呈现出长期扩大的趋势(参见表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