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历史文化

无锡历史文化
无锡历史文化

无锡历史文化

历史沿革

商末(前十二世纪)周太王长子泰伯为让王位偕弟仲雍,三让天下,东奔江南,定居梅里(今梅村镇),筑城立国,自号“勾吴”,开创了吴国历史。

秦始皇统一六国,派王翦驻守无锡县。西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始置无锡县,县城位于今崇安区(原无锡县城西门内侧),属会稽郡,自此至今2000多年之间无锡城扩建多次,但未有迁动。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为无锡侯国;征和四年(前89年)复为县,属吴郡。王莽9年改名为有锡县,东汉光武25年复无锡县。三国时,孙吴分无锡县以西为屯田,置毗陵典农校尉。西晋太康二年(281年)复置无锡县,属毗陵郡。

宋代属于常州,隶属于两浙路,南宋时两浙路分为东西,无锡隶属于常州、两浙西路。

元元贞元年(1295年)升无锡为州,属江浙行中书省常州路。明洪武二年(1369 年)复为无锡县,属中书省常州府。清雍正二年(1724年),分无锡县为无锡、金匮两县,同城而治,均属常州府。

宣统三年(1911年11月6日),秦毓鎏在无锡起义,成立锡金军政分府于原金匮县府,辖原无锡、金匮两县;秦毓鎏被推为总理,继称总司令。

1912年1月20日,锡金军政分府实行军民分治,成立无锡县民政署。5月,锡金军政分府奉命撤销,无锡县民政署成为无锡县最高行政机关,直属苏常道。11月,无锡县民政署改为无锡县知事公署。

1927年,废苏常道,无锡县直属江苏省。

1934年12月-1937年11月为无锡行政督察区(一度改为第二区)区政府、专员公署驻地,下辖无锡县、吴县(苏州)、武进县(常州)、江阴县、常熟县、昆山县、宝山县、吴江县、太仓县、嘉定县共10个县。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同年11月25日无锡沦陷。

1940年9月,成立无锡县人民抗日自卫会,下辖吴县(苏州)渭黄等多个自卫会。

1941年2月,县、区自卫会撤销正式成立无锡县政府,下辖无锡全境以及江阴、常州、苏州的部分地区,无锡县政府隶属于江南第二行政区;无锡四乡先后建立中共领导的锡北、锡东、太湖、武南、澄西等多个抗日民主政权。

1949年4月23日22时左右,人民解放军29军第87师先头部队经梨花庄占领无锡火车站。23时,87师260团在未遇到任何抵抗的情况下,从光复门入城,无锡宣告解放。无锡解放后析出无锡县城和附近郊地置无锡市(后武进县马迹山地区划入),其余乡村地区仍属无锡县,市、县同城分治(后成立锡山市后治所迁往东亭镇)。

1949年4月26日,奉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命令,苏南人民行政公署(简称“苏南行署”)在无锡宣告成立,并确定无锡市为行署驻地、行署直属市。

1951年10月27日,经苏南行署批准,无锡市建立8个区,各区成立人民政府,区名按一至八顺序排列。其中第一至第五区为城区,第六至第八区为郊区,原郊区办事处撤销。

1952年7月,第六、七、八3个区合并为第六区。

1953年1月1日建江苏省,无锡市为省辖市,下设第一至第八共8个区。

1955年7月12日,第一至第五区分别改名为崇安、工运、南长、西新、北塘区,原第六区设立郊区。

1958年6月16日,5个城区合并为3个城区。由此无锡市基本形成了四区格局,即崇安、南长、北塘3个城区和1个郊区(滨湖区);工运区所辖地区分别并人崇安区和南长区。西新区所辖地区分别并人北塘区和南长区。1960年设立太湖区。1963年太湖区更名为郊区。

1968年崇安区更名为崇武区,1978年复名崇安区。

无锡县属先后多次变化,曾经属常州专区、无锡市、苏州专区管辖。1958年8月25日,苏州专区的无锡县划归无锡市领导。1962年,无锡县划归苏州专区。

1983年3月1日实行市管县体制,苏州地区的江阴县、无锡县和镇江地区的宜兴县划归无锡市代管。市区辖崇安、南长、北塘、郊区4个市辖区。无锡市共辖3县4区。

1987年起,经国务院批准,先后撤销江阴、宜兴县,改设江阴(1987年4月)、宜兴市(1988年3月);1988年在马山镇包括马圩地区设立马山区。无锡市共辖2市1县和5区。

1994年调整市区行政区划:将无锡县坊前镇所辖的金桥、群星、同心、春丰、春潮五个村,新安镇所辖的西宅、过家桥、宅基、金华、旭明、高浪度、东裕七个村,梅村镇所辖的荆协、荆同、香一、齐心、高田、北张、联心7个村划出合并设立金梅乡,金梅乡和无锡县的硕放镇、胡埭镇划归无锡市郊区管辖。

1995年6月,撤销无锡县(华夏第一县),以其原辖区域设立锡山市。

2000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县级锡山市,设立无锡市锡山区和惠山区。锡山区辖原县级锡山市的东亭、东北塘、八士、张泾、东湖塘、港下、羊尖、安镇、查桥、厚桥、荡口、甘露、鸿声、后宅14个

镇。区人民政府驻东亭镇;惠山区辖原县级锡山市的洛社、玉祁、前洲、西漳、堰桥、长安、石塘湾、钱桥、藕塘、杨市、阳山、陆区12个镇。区人民政府驻洛社镇。撤销马山区,将原马山区的行政区划和原县级锡山市的坊前、梅村、新安、华庄、东绛、雪浪、南泉、硕放、胡埭9个镇并入无锡市郊区;将无锡市郊区更名为滨湖区。区人民政府驻河埒镇。无锡市共辖2县(市)6区。

历史文化

无锡作为历史古城整整已有3500多年了。纪念泰伯名胜古迹有城里大娄巷内的的泰伯祠堂(解放后被毁)、锡山泰伯殿、梅村泰伯庙及鸿山泰伯墓道。在泰伯殿堂上高悬“至德无上”

四个大字,他的功绩真可谓:“志异征诛,三让两家天下;功同开辟,一杯万古江南”。孔子曾称赞说:“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周文王在位五十年卒后传子周武王,于殷趄第31代国君纣辛32年(B.C.1123年),武王灭纣,并分封泰伯的后裔周章少子为安阳侯,现今锡山市阳山,又名安阳山。

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秦灭楚,置会稽郡,无锡属之。西汉高祖五年(前202年)正式由国家立案复建,定名为无锡县;据考古发现,西汉时期,无锡已有冶铁、铸铜、制陶、髹漆等手工业门类,农业生产已使用铁器农具和牛耕技术。六朝时期,北方战乱频繁,人口大量南迁,无锡治湖筑圩,水利设施大量兴建,农业耕作技术也有了提高。商业贸易开始形成。唐、宋时期,无锡农业生产从“火耕水耨”的轮荒耕作发展为耕、耙、耖配套的耕作技术,形成稻麦两熟制,太湖周围卑湿之地改造成河渠纵横、湖塘棋布、排灌结合的水网系统。

春秋时期,吴国生产力有了很大的发展,政治上、军事上也十分强大。周元王三年(前473年),越灭吴,无锡属越国。周显王三十五年(前334年),楚灭越,无锡属楚国。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秦灭楚,置会稽郡,无锡属之。据考古发现,西汉时期,无锡已有冶铁、铸铜、制陶、髹漆等手工业门类,农业生产已使用铁器农具和牛耕技术。六朝时期,北方战乱频繁,人口大量南迁,无锡治湖筑圩,水利设施大量兴建,农业耕作技术也有了提高。商业贸易开始形成。唐、宋时期,无锡农业生产从“火耕水耨”的轮荒耕作发展为耕、耙、耖配套的耕作技术,形成稻麦两熟制,太湖周围卑湿之地改造成河渠纵横、湖塘棋布、排灌结合的水网系统。养蚕业发达,“桑柘含疏烟处处倚蚕箔”。京杭大运河开通后,无锡河道中“商旅往返,船乘不绝”。城中金银、彩帛、烟酒、油酱、食米等作坊错杂开设,市场繁荣。无锡成为富庶江南的一块宝地。

明清时期,无锡依凭优越的自然条件、便利的水陆交通和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社会生产力得到较快的发展。锡西北的芙蓉湖经过几次大规模的整治,形成大批良田。农业上由于精耕细作,粮食产量逐年增加。“春豆夏麦,秋收禾稻,中年之岁,亩得三石”,成为全国“米仓一区”。随着手工业的兴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无锡逐步形成了江南有名的米市、布码头。米市:早在元代,无锡已是邻近县上交漕粮的集中地。明代,由于兴修水利和水稻育秧移栽技术的推广,无锡粮食产量稳定,无锡之米与苏杭之帛、淮扬之盐、浮梁之瓷、温州之漆相提并称。至清代前期,无锡稻米集散不仅经营规模、交易数量居江苏各县之冠,而且成为漕粮的主要采办地和“产者输之,购者集之”的粮食余缺调剂市场。至雍正、乾隆年间,无锡米市已初具规模,“米豆之业甲于省会”,“皖豫米商纷纷麇来,浙东籴贩,麇不联樯”。布码头:随着无锡米市的形成与发展,北方地区,特别是苏北淮扬、高宝湖等产棉区的棉花由购米船

队运至无锡,无锡乡间棉纺织业十分兴盛。所以,无锡尽管不种棉花,但四乡农村几乎家家有纺机,户户织棉布。明弘治年间,无锡北门外莲蓉桥南,已形成布列成行的布市。“坐贾收之,拥载而贸于淮扬高宝等处,一岁所交易不下数十百万”。明末清初,布码头一度衰落。至清代中叶,无锡家庭棉织业再度兴起,全县织布木机有4~5万台,年产土布300万匹,占全国棉布产量的6.7%。各地布商云集无锡,从北栅口至北塘,形成绵延数里的布市。乾隆年间,无锡每年经销的土布达700~1000万匹。无锡有“布码头”之称,与汉口的“船码头”、镇江的“钱码头”,并称为长江“三码头”。

民国时期,无锡的产业工人数量仅次于上海,列全国第二,上海的工业基本由无锡人把持,上海滩有无锡人掌工商业,宁波人掌金融业之说法。

文化

无锡市位于江苏省的南部,坐落于长江三角洲的平原腹地,著名的京杭大运河从中穿过。无锡一直就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同时又是一座现代化的工业城市,被称为“小上海”。无锡的风景秀丽,历史悠久,是一座著名的旅游城市。其地处太湖的北端,由江南蒙蒙的烟雨孕育出了这颗璀璨的“太湖明珠”,并以其独特而优越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位列全国十大旅游观光城市之中。无锡市的总面积为4787.61平方公里,拥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这里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是当时的经济、文化中心,孕育出了非常多的文人墨客,至今仍留存着众多的历史文化遗迹。

【无锡传统文化】

无锡是一座具有三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是中国吴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吴文化的发展开创了江南古文明,当时由吴泰伯所开创的基业为中国古代历史上最长的一个诸侯国家,吴国历经了740年,是历史上任何一个诸侯国都比不了的。吴地区域文化简称为吴文化,通常来说为吴地从古至今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所有成果。随着考古的发展、历史遗迹的发掘以及古文物的研究,无锡的古文化甚至还可以推到更远古的年代,而不只是现在所说的吴国。

【无锡传统戏剧】

锡剧又叫做“无锡滩簧”,一直广泛流行于苏南地区,解放以后,从原有的太湖地区渐渐流传到长江三角洲等地。锡剧的黄金时代为二十世纪的五、六十年代,一举成为华东三大剧种之一,是江苏主要的地方戏曲剧种。在民国时期,锡剧被称“新戏”,抗战时期又叫“文戏”,

建国前后称“常锡剧”,直到1954年“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后统称为“锡剧”。锡剧发展为古装戏为主后,主要吸取京剧的表演程式和艺术手段。其以簧调为主要曲调,后又创造了一些新腔以及增加了板式变化,尤其是大陆调从单一曲调成为变化丰富的腔类,除此之外,锡剧还吸收了江南的大量传统的民间音乐。

【无锡传统工艺】

江苏无锡宜兴手工紫砂陶技艺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且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紫砂陶以其特殊的材质原料,精湛的手工技艺,古朴的自然色泽以及千姿百态的艺术造型,而享誉海内外。在无锡宜兴特有一种澄泥陶,其颜色绛紫,由其所制成的产品都叫做“紫砂器”,或简称为“紫砂”,紫砂历经生产与发展的过程,到明代末期的时候已经非常成熟,此后一直经久不衰。这里所出产的紫砂在明、清时代开始就已经具有了很高的知名度。宜兴紫砂壶的造型多种多样,完全采用全手工的拍打镶接技法制作而成,这种成型的工艺在世界上可谓独树一帜。

【无锡传统艺术】

惠山泥人是江苏无锡地区特有的传统手工艺,具有非常久远的历史,以其突出的艺术特点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惠山泥人采用惠山地区一米以下的土为制作材料,经多道工序而成,可分为“粗货”和“细货”两类。“粗货”的表现内容大多为喜庆吉祥的主题,如大阿福、老寿星等,表达了祈求祥瑞、辟邪纳福、丰衣足食等美好愿望,其造型一般色彩明快,粗犷简单;“细货”为手捏泥人,其取材主要以传统的戏曲人物、神话传说为主,人物塑造得生动传神,色彩突出。无锡手捏泥人对选材的要求十分严格,必须以当地水稻田一米以下的乌土为材料。惠山泥人的代表作品为“大阿福”,其是以民间传说所创作的,这个表现为民间中健壮孩子的可爱形象已经被神化,表达了镇邪,降福的意思。

传说

一、无锡最著名的神话无疑就是“阿福阿喜”。在惠山泥人中,人们最熟悉,也最受欢迎的便是惠山大阿福。它福得得、胖墩墩,手捧温顺驯服的猛兽,朝着人们甜甜地微笑,一副孩子气,一脸福相,确实惹人可爱。

提起大阿福,这里还有一个古老的神话故事。据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惠山一带荒草丛生,古木参天,经常有野兽出没,危害人类。人们谈兽色变。但是,事情总是一物降一物的。在

深山里,不知何时开始,住来了两个人形巨兽,名叫"沙孩儿",它们力大无比,山中各种猛兽长虫,只要见到它们微微一笑,就会俯首贴耳地投入它们的怀抱,任其吞食。自从出现了"沙孩儿"之后,附近的百姓从此都安居乐业了。有一年冬天来临,上山伐木的农民纷纷下山。雄的"沙孩儿"出于好奇,就在未伐下的大树下玩耍。这时,这棵大树突然倒下,把它压死了。雌"沙孩儿"寻踪到此,见此惨状,伤心不已。为了殉情,也就一头撞死在这棵树下,后来,人们为了怀念它们,便根据它们的形象捏制了一男一女两个泥人,取名为"大阿福"。从此,这一对大阿福就作为镇山驱兽、避灾辟邪的吉祥物流传于民间。

在此之外,在传说中,赶走从锡山中跑出的危害四方的大锡人,运天河水洒为太湖,丁山蜀山紫砂泥的由来等也和阿福阿喜有关。

二、无锡地名的由来:

1、“无锡”这一地名的由来,现存在两种说法。一种说法即现在流行的说法,认为周、秦间锡山产锡,至汉朝锡尽,故名“无锡”。新莽时锡复出,改县名为“有锡”,东汉初为无锡。这一说法见于唐朝陆羽《惠山寺记》,谓:“山东峰(按:指惠山东峰,即锡山),当周秦间大产铅锡,至汉方殚,故创无锡县,属会稽。自光武至孝顺之世,锡果竭,顺帝更为无锡县,属吴郡。”这一说法,历代无锡地方志都相沿记载。但清光绪《无锡县金匮县志》认为:“王莽时大改郡县之名往往与旧名相反”,所谓“锡出而更名,孝顺时锡竭而复旧,殆不足据。”

2、另一种说法认为“无锡”是古越语地名之一。“无”是发语词,无实义,“锡”的原义因古越语佚亡已久,无从考证。这一说法是当今一些地名学者、语言学者、历史地理学者在总结前人学术成果的基础上,经过对江浙地区大量地名的调查研究而得出的结论。他们认为,“无锡”和江浙地区其它许多地名,如夫椒、余杭、句容、姑苏等一样,都是属于齐头式地名,冠首字虽然写法不同,但古音相合或相近,都是古越语的发语词,无实义。这些地名随着古代吴越地区的氏族迁徙、流散和与华夏族的融合,原义渐至湮没,但一部分却因用汉字记录同样的音而保存下来,后人不知道所由来,往往望文生义,妄加解释。又有学者认为,“无锡”是因为生活在无锡的一个古越人部落以一种“治鸟”为图腾而得名,其本义应上“神鸟”恩。

无锡的文化旅游现状和待开发方向

无锡的文化旅游现状和待开发方向-旅游管理 无锡的文化旅游现状和待开发方向 陈枫叶 无锡市坐落于太湖畔,风景优美,有“太湖明珠”之称。无锡也是一个旅游城市,在当前“文化旅游”理念兴起的风潮下,我认为无锡在这方面有很大的潜力可挖掘,并成为其特色,促进其旅游业的发展。 一、什么是文化旅游 我们把文化旅游定义为:通过旅游实现感知、了解、体察人类文化具体内容之目的的行为过程。文化旅游以“文化”为旅游对象,强调“感知”、“体验”的旅游过程。相比普通的观光旅游,它提升了旅游效率,以获得文化知识或文化体验为主,是比较高级的旅游类型。 二、无锡的现有的文化旅游景点 无锡本身就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文化”之于无锡,并不陌生,吴文化、佛教文化等。 另一方面,灵山景区的开发已经较有文化旅游理念,比如九孔灌浴景点和梵宫景点等。下面我分别详细分析: (一)九龙灌浴 九龙灌浴的主体是全身鎏金的小太子坐于巨型莲花之中的造型,造像宏伟壮观,但其音乐表演的设计更符合文化旅游的理念:随着音乐奏响、莲花开合,太子佛从中徐徐升起,在九龙喷水形成的水幕中自转一周,当乐声飞扬、泉水灵动,给观赏者全新的视觉和心灵感受,动态地再现了佛祖释迎牟尼诞生时的场景。(二)灵山梵宫

位于灵山胜境景区的东侧的灵山梵宫,绿树掩映,碧水环抱,庄严神圣,气势磅礴。梵宫的建造,从细节到打造的活动,都很注重游客的体验:走在高大的梵宫廊厅,如同漫步在艺术的长廊,廊厅两侧“世界佛教传法图”的巨幅油画,以时间为序,以佛教的传播、交流和发展为主题,生动地展示着佛教传播交流的历史图景;廊厅中央的塔厅,华美、辉煌,气宇轩昂的穹顶、超大体量的渗透佛教元素的东阳木雕,都给人们以神圣神奇之感;梵宫的镇宫之宝——巨制琉璃浮雕“华藏世界”,展示了佛教“华藏世界”的光明、圆融和智慧;集佛教论坛、梵音演艺于一体的多功能超大型圣坛,把当代光影声控、室内场景制作等高科技手段运用到极致的极品之作,不定期举行中外佛教论坛,并每天定时上演传奇剧目《觉悟之路》的圣地。 (三)佛教文化博览馆: 佛教文化博览馆,也是一个具有文化旅游理念的景点。它展示了中国丰富的佛教文化内容。整个展馆面积宏大,展馆众多,格调高雅,利用详尽的文字介绍、图片、实物、多媒体等形式,向游客全面展示着佛教的历史起源、传播、流变。(四)灵山佛教活动 灵山的文化旅游理念还表现在其举办的各类型活动中,比如、佛诞法会、无锡灵山盛会等,这些活动让游客参与到佛教的文化当中去;甚至佛教协会第七届第三次理事会议、世界佛教论坛也曾在灵山举行,使得灵山景区的档次不与一般宗教景区相同。当地人的佛教意识逐渐增强,参与佛教活动的兴趣随之越来越浓厚,甚至越来越多人成为信徒,都是灵山体验性文化旅游的发展成果。 三、无锡尚可开发的文化旅游方向 (一)灵山佛教文化旅游

江苏省无锡市七年级历史《中国历史》练习题 新人教版

江苏省无锡市七年级历史《中国历史》练习题新人教版 第1课: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元谋人。 2、北京人已经会使用天然火,还会保存火种。 3、懂得爱美、人工取火,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的远古人类是山顶洞人。 第2课: 1、证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是距今约七千年前的河姆渡原始居民。 2、证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是距今约五六千年的发现于陕西西安的半坡原始居民。 3、建造干栏式房屋的原始居民是河姆渡人;半坡原始居民建造的是半地穴式的房子。 第3课: 1、后人尊称黄帝为人文初祖_。他的功劳是建宫室,制衣裳,教挖井、造舟车。海外华人常自豪地自称为炎黄子孙。 2、传说黄帝之后,我国黄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先后还有尧、舜、禹。历史上把当时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或制度,叫做禅让制。 3、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夏。其建立者是禹,它的建立标志着原始社会的结束。 第4课: 1、禹死后,启继承父位,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2、商朝时,盘庚将都城迁到殷。 3、牧野大战中商朝被周武王灭亡。西周实行分封制,即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 5、西周的建立者是周武王,建立时间是公元前1046年,都城在镐京。 第5课: 1、我国青铜文明的灿烂时期是在商代。著名的青铜器有巨大的司母戊鼎和造型奇特的四羊方尊。 2、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是中国。 第6课: 1、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2、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是齐桓公。奠定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的决定性战役是城濮之战。 3、战国七雄指的是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国家。 4、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发生空前激烈的长平之战,赵军大败。从此,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了。 5、“纸上谈兵”故事来自于长平之战。“围魏救赵”指的战役桂陵之战。 第7课: 1、出现铁农具是在春秋时期,到战国时,铁农具得到推广。 2、战国时,秦国蜀守李冰修筑的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它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3、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变法,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 4、我国封建社会形成是在战国时期。 第8课: 1、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商朝,被称为甲骨文。 2、扁鹊是春秋战国之际的名医,他总结出来的望、闻、问、切四种诊断疾病的方法,一直被中医沿用。 3、战国末期楚国伟大诗人屈原被世界和平理事会定为世界文化名人,他的代表作是抒情长诗《离骚》。 第9课: 1、提出“仁”的学说,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政以德”的春秋时期思想家是孔子,他是儒家学派的创 始人。记载他的言论的著作是《论语》。 2、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庄子是道家在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他主张“无为而治”。 3、战国末期的商鞅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他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深受秦国国君的赏识。 4、军事格言“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出于《孙子兵法》一书,作者是春秋晚期的军事家孙武,他是兵家的鼻祖。 5、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各学派著书立说,互相辩论,形成的这种学术繁荣局面被称为百家争鸣。 第10课: 1、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定都咸阳。 2、秦始皇统一后,统一文字为小篆,统一货币为圆形方孔铜钱,还统一了度量衡。(文化、经济上的巩固措施) 3、秦始皇接受了李斯的建议,地方上采取郡县制。思想上“焚书坑儒”,以加强思想控制。

无锡名人

薛福成(1838.4.12-1894.7.21)字叔耘, 号庸庵。江苏无锡宾雁里人。出生于书香门第、 官宦之家。近代散文家﹑外交家。自幼即受时代 影响﹐广览博学﹐致力经世实学﹐不做诗赋﹐不 习小楷﹐对八股尤为轻视。薛福成一生撰述甚丰, 著有《庸庵文编》四卷、《续编》二卷、《外编》四卷、《庸庵海外文编》、《筹洋刍议》十四卷、《出使四国日记》六卷、《续刻》、《庸庵笔记》、《出使奏疏》二卷、《出使公牍》十卷等书。薛福成的著作基本上均已编入《庸庵全集》。其《出使日记》及续刻﹐近年又被编入《走向世界丛书》。 钱钟书,原名仰先,字哲良,字 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中国 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曾为《毛 泽东选集》英文版翻译小组成员。晚年 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任副院长。书 评家夏志清先生认为小说《围城》是“中 国近代文学中最有趣、最用心经营的小说,可能是最伟大的一部”。钱钟书在文学,国故,比较文学,文化批评等领域的成就,推崇者甚至冠以“钱学”。其夫人杨绛也是著名作家。

秦邦宪(1907年~1946年),中国共 产党早期领导人。又名博古。江苏无锡人。 早年就读于苏州工业专门学校,积极参加学 生爱国运动。1925年入上海大学学习,参加 五卅运动。同年底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 年4月任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书记。之后又 任中共临时中央局成员、临时中央政治局书记和负责人。1934年10月参加长征。1935年在遵义会议上被解除中共最高领导职务。后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红军野战部队政治部主任。1946年4月8日由重庆返延安汇报工作,因飞机失事在山西兴县遇难 张闻天(1900-1976),江苏省南汇县 (今属上海市)人,原名应皋(也作荫皋),曾 化名洛甫,字闻天;张闻天是杰出的无产阶级 革命家和理论家、忠诚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 共产党早期的重要领导人;张闻天同志1925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进入中央革命根据 地,1934年10月参加长征并出席遵义会议,对确立毛泽东的领导地位起了重要作用;1959年被错定为反党集团成员;文化大革命中受尽迫害,于1976年7月1日含冤病逝,1979年8月,中共中央对

江苏无锡历史

无锡市2014年初中毕业考查历史试题 第Ⅰ卷客观题(共54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如今,越来越多的人使用键盘书写,手写汉字的能力慢慢下降了。针对汉字手写危机,央视科教频道推出了全新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在全国引发了书写汉字的热潮。请问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哪个朝代开始()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春秋 2.2014年3月1日晚,8名暴徒蒙面持刀在云南昆明火车站广场、售票厅等处砍杀无辜群众。有证据表明,这是一起由新疆分裂势力一手策划组织的严重暴力恐怖事件。新疆自古以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开始隶属于中央政府管辖的历史可追溯到我国古代()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元朝 3.右图人物是我国杰出的发明家毕升,他的重大发明是() A.指南针 B.雕版印刷术 C.活字印刷术 D.火药武器 4.修建于公元7世纪的布达拉宫矗立在拉萨红山之巅,作为西藏地标之 一,它阅尽了千年沧桑,见证了西藏的历史进程。下列史实中属于清朝 管理西藏的措施是() ①文成公主入藏②顺治帝和康熙帝册封了达赖、班禅 ③设置驻藏大臣④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 A.②③ B.①② C.③④ D.①④ 5.“北京王麻子剪刀”是享誉海内外几百年的中华老字号,其生产技术曾在“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中被详细介绍。请问该书是() A.《齐民要术》 B.《农政全书》 C.《本草纲目》 D.《天工开物》 6.2014年4月23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的65岁生日。中国海军不断强大,那么你知道我国开始近代化并建立近代海军实在哪一时期() A.鸦片战争时期 B.甲午战争时期 C.洋务运动时期 D.辛亥革命时期 7.一位历史知名人士曾说过:“从前皇帝自称为天子,如果有人说皇帝是强盗,可以打倒,别人一定把他看作疯子。孙中山就曾经是一个被人家看作是疯子的人。相反在以后,如果有人想做皇帝或者拥护别人做皇帝,一定也被看作疯子,”横线处所说的应该是() A.维新变法 B.洋务运动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8.如果你要去寻访人民解放军的诞生地,去“军旗升起的地方”,你应选择() A.武昌 B.井冈山 C.上海 D.南昌 9.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设立了如下两个纪念日,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①铭记胜利和光荣,勿忘牺牲和耻辱。以史为鉴,自立自强。 ②我们要以希特勒为榜样,走民族复仇之路。 ②告诉世界:必须维护和平、正义、良知,促进共同发展和时代进步。 ④要通过国家立法的形式,把抗战的正义性、对死难英烈的纪念和缅怀永久性地固定下来。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0.为了纪念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张老师向同学们推荐观看有关解放战争题材的电影如 ①七七事变②《挺进大别山》③《西安事变》④《辽沈战役》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国内外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发展案例分析研究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保护城市文化就是在为城市保留特色与发展的根基。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历史建筑、历史街区的保护越来越受到城市规划管理者的重视,各级历史文物、历史风貌建筑逐步得到维护与修缮。在以土地换取经济发展、城市更新如火如荼的当下,对历史街区、历史文化环境的保护越来越成为历史文化保护的重点。 一、国外经验总结 从国外的实践经验来看,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主要经历了3个阶段:一是单体建筑的保护,用整修的方式应对建筑的现有功能;二是环境与街区的完整保护;三是历史街区的振兴、功能复兴与经济复兴。 对于传统街区的价值保护与更新,伦敦的保护规划可以成为很好的借鉴。伦敦是一个逐渐扩张的众多城市碎片以艺术方式相结合的拼凑物,城市中许多美丽的部分各自孤立,不能与周围相融合。伦敦建设保护区的目的主要是改善和提高保护区的价值,但可以改变保护区内的建筑,以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主要规划内容包括:消除影响保护区特色的因素;积极控制新建筑的使用性质和 为地“美化”避免使用模仿材料过多、小品等。形态、建筑类型、行控制。 二、

包括居住、产业等近代建筑的保护。笔者将以北京、上海和天津的历史风貌区保护为例进行重点分析。 (一)北京经验 《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的主要特点是明确了3个层次的保护体系,即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和历史文化名城的整体保护,研究比较深入,因此城市的整体保护具有比较清晰的概念。1990年初步确定了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其中14个分布在旧皇城区内,7个分布在旧皇城外的内城,4个分布在外城。随后在此基础上确定了第二批15个历史文化保护区。 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规划是系统性很强的规划,从旧城格局保护的角度提出了整体保护的要求,包括历史河湖水系、传统中轴线、皇城、旧城“凸”字形城郭、道路及街巷胡同、建筑高度、城市景观线、街道对景、建筑色彩和古树名木10个方面的内容。北京历史文化保护区规划和城市整体保护框架的衔接较好。注重北京的历史风貌特色,确定了以四合院为细胞、以微循环为方法的保护策略,结合人口规划、市政基础设施规划等整体改善保护区的环境品质,通过历史文化的再现来体现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价值。这种清晰的保护系统框架为其他地区的保护规划编制提供了系统、完整的借鉴经验。 (二)上海经验 上海的保护规划从实际操作层面出发,是更具操作性和可行性的保护规划。上海加强对保护要素的调查研究与价值认定工作,将其纳入风貌区确定和保护规划编制内容中,对区域内构成风貌特征的各要素真正做到切实保护。上海历史文化风貌区的保护规划编制更多地考虑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控制保护区的各种变化和引导保护区的特征凸显及价值重现的角度进行研究编制。上海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是极具针对性且更为完善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的保护规划,强调整体保护,凸显城市历史遗产保护的真实意义,细化控制指标,制定适合于保护要求的城市规划管理的技术规定。通过规划控制,保证最大限度地保护整体风貌,确定分街坊图则,确保规划落地,建立特别论证制度,杜绝擅自 改变规划。与北京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相比,上海的规划更多地考虑了城市更新对历史风貌区提出的新的功能要求以及合理的改造管理方式。 巴黎马莱保护区的保护规划与之相类似,但它并不是一个建设性的规划,而是在操作层面上进行研究来确定形式。新的建设可以是现代的,但必须在尺度和体量上与街区的其他部分相协调,是一种控制性规划。这种控制主要体现在建筑遗产的保护、价值重现和修复以及新建设的规定两个方面。 (三)天津历史风貌区保护的分析评价 1.规划历程。 天津是国家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素有“万国建筑博览会”的美称,对历史街区的保护历来非常严格。为了保留城市的历史脉络,抓住城市生长的根,曾多次编制建设管理保护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来保护街区风貌。 以五大道历史街区为例,1994年7月天津编制《五大道地区建设管理保护规划》,侧重于对五大道地区的建设、管理与保护。具体特点包括:第一,保护对象不仅是个体或群体的结构与外表,而且扩大到其周围的庭院、绿化、围墙、道路和小品,即城市的环境景观,保护的是风貌区的整体环境;第二,重视保护该地区的城市轮廓线,保护建筑与规划可改造地块(建筑)连接成的城市轮廓线,反映在对可改造地块提出的高度、层数、外檐形式、挑台宽度、塔楼高度与基底面积比等,都作出明确的要求与建议;第三,重视新、旧建筑协调并存的研究和设计,新、旧建筑并存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划充分考虑到改造地块的建筑形式、风格及使用对象与周围保护建筑各方面的相互关系;第四,允许三级保护建筑对其内部进行现代化改造,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第五,将部分住宅用房改为办公用房,有利于风貌建筑的养护和修缮;第六,将风貌建筑保护区与经济效益(主要是旅游收入)相联系,配合旅游增添社会、文化和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内容,使风貌建筑不再是原始的自然状态,而是经过一定的设计变成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教育和观察活动。 随着五大道历史街区的逐步开发改造,结合具体项目又编制了以街道为基本规划对象的修建性规划,如1998年的《睦南道整修规划》、1999年的

福建莆田古代名人录

福建莆田古代名人录 家贫子读书,地瘦栽松柏 一、文献名邦的奇迹 莆田(兴化)为“文献名邦”,绍兴八年、1138年,黄公度中状元、林邓中探花、陈俊卿中榜眼、龚茂良中传胪、前四甲都为莆田人,故有魁亚同榜”(莆田人黄公度、陈俊卿同时中状元和榜眼),“析榆未三里,魁亚占双标(黄公度、陈俊卿)古今往来、绝无仅有!还出现“一家九刺史”(唐代林披的后裔,有九个官至刺史)、“一门五学士(唐黄璞进士,其四子也都同列馆职)、”一科两状元“(1076年文武状元分别为莆田人徐铎和仙游人薛奕所得)、和“龙虎榜头孙嗣祖”(指宋徐铎与其祖唐徐寅均为状元)、凤凰池上北联兄”之类美谈。另外“六桂翁”:指的是北宋初莆田人翁乾度的六个儿子分别双双蟾宫折桂的佳话。(按:莆田翁姓,自唐至宋,原居莆田北高竹啸(今竹庄),后迁莆属的蒜岭漆林乡。其族内仕履略。更奇的是:北宋建隆元年(960)录取的莆田进士仅二人,这二人恰好是翁处厚和翁处易。开宝六年(973)录取的莆田进士只二人,这二人恰好是翁处朴、翁处廉。雍熙二年(985)录取的莆田进士只二人,这二人又恰是翁处恭、翁处休。同胞兄弟六人,三榜双折桂,成为科甲佳话。正由于莆田有如此壮观的科举成就,加上学术昌明,著作如林,所以早在宋朝,莆田就以“文献名邦”(宋度宋赞语)、“闽越之地,邹鲁之邦”(宋真字皇帝敕字)、“兴化多进士”(宋王安石赞语)、“莆田人物之盛”(宋朱熹赞语)、“比屋业儒,号衣冠盛处”(宋游酢赞语)、“家习诗书,多出魁人韵士,为中州冠”(宋张友赞语),“莆田,文物之邦”(宋黄公度赞语)、“莆邦文学号邹鲁”(宋黄灏赞语)等美誉著称于世了。重教兴学不仅是莆仙文化名垂天下的根源所在,而且是莆田“文献名邦”最具特色的传家宝。有了这个传家宝,莆田的“文献名邦”,必将迎来更加光辉灿烂的明天。 二、进士人数情况 莆田(兴化)历代共有2308名进士(另一说约2400名),其中宋代1666人(含特奏名进士),明代兴化533名(以县而论全国第一,兴化(闽)533,宁波509,泉州452,余姚376,福州391,苏州386,南昌326,绍兴325,杭州321,吉安304,松江273,广州243,安福232,常州229,徽州226,无锡212,丰城211,抚州211,昆山199,秦和186,常熟186,嘉兴182,台州174,湖州172),清代只有50多名。 三、文武状元情况 自隋朝开创科举制度,到清末科举的废止(1905年),兴化共出了二十三位状元。加上具争议的五代状元徐寅(在历代状元中、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因为诗赋被罢免的状元)。福建莆田历代文状元为十一人、武状元为十二人: 五代(大梁)徐寅梁开平元年(公元907年) 北宋徐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 南宋黄公度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 南宋郑侨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年) 南宋吴叔告宋理宗端平二年(1235年) 南宋陈文龙宋度宗咸淳四年(1268年) 元朝林济孙元惠宗至元六年(1340年) 元朝林亨元惠宗至正三年(1343年) 明朝林环明成祖永乐四年(1406年) 明朝柯潜明代宗景泰二年(1451年) 蔡必胜南宋乾道二年(1166年)丙戌科武举第一名 薛奕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武举第一名 陈从龙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年武举第一名

无锡古运河清明桥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

2012年第11期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大规模的旧城改造和再开发活动,使城市再生成为我国城市化的趋势,各大城市都将不可避免地踏上城市再生之路。 走城市再生之路,辩证地看待城市历史街区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并通过对街区功能的再生和环境品质的提升等方式,积极推进街区振兴,是历史街区内涵型、质量型建设的必然选择。 无锡“南长古运河片区”概念规划,探索了清名桥沿河历史街区与周边地段的整体发展策略和更新改造思路,是基于城市再生理念的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 清明桥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的必要性 1.古运河清明桥现状 古运河清明桥是无锡著名的水弄堂,曾经是无锡商业经济的重心,街区保留了大量传统的建筑形态、空间分布和人文习俗。 街区周边的“南长古运河片区”是无锡人口较为密集的老城区之一,其间有解放后兴建的一大批质量欠佳的工人新村和亟待改造的工厂区,与毗邻的中心区、 新区相比,呈现出建筑杂乱、整体环境破旧的景象。 一些单位长期占用文保建筑,大量临时建筑、违章建筑“见缝插针”,形成了棚房包围古建的现象,造成了该地区衰退。 因此,使历史街区功能再生,并以此带动整个古运河片区的更新改造及整体的发展,已成为增强城市活力、营造城市魅力的需要。 2.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的动因 南禅寺街区文化缺失、转型滞后,某些地段在交通高峰期经常不通畅、环境脏乱、户外广告设置混乱、消防安全隐患多等问题,已严重制约了提升该地区文化品位和商业品位;公共建筑档次较低,缺乏社区基础服务设施,公共绿地和体育健身场所缺乏,街道环境卫生状况较差,随着城市布局调整和发展转型,现有的业态和发展环境已显露 “窘况”。清明桥历史文化街区更新与保护的基本原则 1.保持传统街巷与水弄堂式建筑的空间肌理历史街区不仅仅是若干古建筑的聚合,而且是若干要素组成的人文环境。在不同的历史街区, 这些要素所占的权值不尽相同,但总体上差别不大。清明桥历史文化街区,首先要保护的是水弄堂式的街区肌理,主要包括街巷格局、空间形态、历史名称、重要标志物和景观画面等;其次,要保护梧桐林荫道、青水砖瓦的风貌基调,主要包括建筑尺度、色调、各时期的建筑风格、装饰、绿化、道路铺装等。 建筑设计应采用众多院落组合的形式,根据江南传统建筑 “四水归堂”的特点,对墙、院、廊、桥等传统建筑元素进行重构演绎。在细节处理上,应体现出大小院落、廊架、挑檐、花格窗、高墙、留孔等手法,运用长短高低、虚实不一的墙体组合、骑楼等形式,使建筑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充分体现水乡特色。在形态方面,应体现出简洁朴素的外立面效果,以现代材料和手法,演绎传统的粉墙黛瓦、竹丝台门,以石板铺路、筑基、架桥、驳岸来展现无锡的水乡风格。在游线方面, 应采用“曲径通幽”的手法,表达水乡建筑的意境。水乡的街巷、重叠的屋面和聚落的肌理关系,应在设计中得到再创造和再利用。 2.构建开放共生的功能网络 长期以来,“南长古运河片区”社区更新建设迟缓,清名桥沿河街区更是长期处于衰败状态。片区内历史形成的以工业为主要功能的尺度用地异质界面,包围并严重侵袭了历史街区,特别是外围街区道路异质化、出入口景观不佳,造成了历史街区内向性、封闭性的特点。因此,历史街区的更新改造不应孤立地进行,而应与片区的更新形成互动、共生的关系。规划应采取建立开放通道、 开放节点等策略,实现功能开放、形态开放、景观开放。还应加强历史街区与周边地段的有机联系,增强历 无锡古运河清明桥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 ■江苏盐城/商硕 摘要:保护与更新历史街区,不仅仅是环境的改造和物质的更新,还涉及文化、社会、经济、民众情感等因素。无锡古运河清明桥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应以城市再生理念为指导,建立多元保护机制,通过对街区功能的再生和环境品质的提升,实现整体保护、 振兴片区、功能再生、开放共生,推进街区的振兴。关键词:历史街区;保护;更新 经管研究J INGGUANY ANJ IU 140

无锡运河历史文化景观现状调查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9e7060666.html, 无锡运河历史文化景观现状调查研究 作者:杨山 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20年第01期 摘要:文章通过实地考察与调研,对无锡运河沿岸历史文化景观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并对其主要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层次分析,进而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优越的区位条件、良好的发展态势、日益改善的基础条件四个方面对运河历史文化景观的再发展潜力进行分析,从而为最终提出的景观规划构想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无锡;运河;历史文化;景观规划;调查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无锡市哲学社会科学精品课题(WXSK19-C-22)研究成果。 一、运河概况及调研路线 (一)运河概况 无锡古运河南至太湖,北达长江,贯穿整个无锡市区,它是京杭大运河的一部分,总长度约40千米。无锡古运河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3000年前,出于排涝与农业用水的目的,泰伯带领了百姓在梅里挖凿了伯渎河[1]。除此之外,夫差北上讨伐齐国、阖闾攻打楚国,均经过 无锡古运河。这条河不但汇集了无锡3000年的悠久历史,而且折射出江南水乡的风土人情,作为无锡最早的一条人工河道,它也是人类史上最早的运河[2]。 (二)调研路线 本次调查研究选择的调研路线是从运河梁溪大桥南岸处沿运河南岸向北出发,途径锡山大桥、蓉湖大桥、吴桥、凤翔大桥、山北大桥、高桥、惠运大桥;然后从运河惠运大桥北岸处沿运河北岸返回梁溪大桥;接着从运河梁溪大桥北岸处沿运河北岸出发,途径开源大桥、红星桥、盛新大桥、金匮大桥、清宁大桥、金城大桥、新扬大桥、华清大桥、永旺大桥;最后从运河永旺大桥南岸处沿运河南岸返回梁溪大桥。 二、运河历史文化景观现状剖析 (一)运河历史文化景观开发现状 1.近代工业历史文化景观 拥有大量近代工业文化遗产是无锡段运河最突出的特色之一,对无锡工业遗产的价值要有一个科学的评估。无锡工业沿运河发展,充分利用了水运的便利条件,与运河直接相关[3]。

无锡五大历史文化街区

无锡五大历史文化街区、十大古村落 (2012-10-23 16:21:11)转载▼ 标签:杂谈分类:无锡蓉湖 无锡五大历史文化街区、十大古村落 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以古运河为纽带,依托运河两岸人文古迹,连接南禅寺、清名桥、水弄堂、古窑址等特色景观,恢复枕河人家的民间建筑特色,成为“古运河之旅”线路。街区内文物遗址品类丰富,集寺、塔、河、街、窑、宅、坊、弄、馆等众多人文景观于一体。 惠山历史文化街区:以文化遗产保护、复兴和再现为主线,突出古祠堂建筑群等历史遗存,使之成为无锡历史文化的集中展演平台、文化休闲的城市客厅。惠山古镇历史悠久,古迹众多,文化底蕴丰厚,号称露天博物馆。上自新石器时代,下至近现代,文化遗存及历史性建筑比比皆是。尤其是118处历代祠堂建筑和重要遗迹,其数量之多、密度之高、类别之全、风貌之古朴,举世罕见。 荣巷历史文化街区:以保护180多幢清末民初建筑为重点,以民族工商业为特色,使其成为居住、旅游休闲等功能为一体的历史街区。无锡荣巷已有将近600年的历史。清末到民国年间,由于荣氏家族以荣宗敬、荣德生为代表的民族工商业家群体迅速崛起,使荣巷演变为街镇,给荣巷带来前所未有的繁荣,建起了一大批具有时代烙印和乡土特色的建筑群。至今,荣巷还保存着一条长约380米具有近代风貌的老街和具有时代烙印及地方特色的近代建筑群。 小娄巷历史文化街区:以展现无锡传统学仕阶层成长生活空间,挖掘明清两朝望族世家治家经营文化,体现江南城市传统居家生活方式为特色。小娄巷的显赫,与谈、秦两大江南名门望族的世居有关系。两大世家皆因书香门第,遵循读书、出仕、立言、功业的成功模式,有着显著的儒家出世思想光芒和"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礼乐情怀及人文气质。小娄巷的文化价值在无锡众多的文化领地里,独树一帜,有着自己卓越的文化血统和文化表象。作为这种文化表象的物质载体,梁溪厥、鸣珂里、谈氏宗祠、玄文馆、万备堂、延恩楼、绣衣坊、少宰第、修俭堂、福寿堂、佚园等等均曾在历史上享有盛誉。 荡口古镇:以“水、义、孝、名”四大文化为重点,文化遗产丰富、望族名人众多、河湖水系瑰丽的江南文化名镇。荡口,古称丁舍和丁村,因位于无锡东南的鹅湖和南青荡而得名。是目前无锡市唯一的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如今义盛河两岸,保留着成片的古建筑群,有北仓河老街,华氏始始迁祖祠、老义庄、楠木厅,华蘅芳、华世芳故居、三公祠、珍贵历史遗迹有思泉亭、步弓刻石、果育鸿模小学旧址、学海中学旧址、绎之楼,另有蔡鸿生洋房、北仓河石驳岸及码头、华君武故居、王莘故居、华察墓前神道石马等。 无锡十大古村落 祥瑞恬静的江南小镇——甘露镇 甘露镇位于锡山区东部边缘,苏锡常三地交界处。南临鹅湖、北依嘉菱荡,著名的望虞河贯通全镇。甘露古名“月溪”,据记载:“甘露市,泰伯未至此时,一夕有甘露降其地,乃置市。”至唐大顺二年,设镇使,元明时设税务巡检司,元末莫天佑设城、张士诚设水关,成为扼守太湖、运河要冲的战略要地和经济重

无锡介绍

[无锡介绍] “太湖明珠”无锡是一座具有三千年历史的江南名城。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是当时的经济、文化中心,孕育了许多文人墨客,至今仍保留着众多的历史遗迹。 无锡由江苏省省辖,地处中国东南沿海的长江三角洲,东邻上海市128公里,西接省会南京市183公里。滔滔长江在境内流过。 无锡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常年主导风为东南风,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年平均气温15.4 ,年平均日照数2020小时,年平均降水量1048MM,全年无霜期平均230天。 无锡总面积4650km2,其中市区面积518km2。无锡市下辖江阴、宜兴两市及崇安、南长、北塘、惠山、滨湖、马山、新区七个行政区。 无锡市总人口432.21万,人口密度930人/km2。无锡市市区人口109.56万,人口密度2116人/km2。 [太湖] 太湖,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介于江浙两省之间,有“包孕吴越”之称。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三万六千顷湖水弥漫,七十二峰岛屿散立,自然风光秀丽雄浑。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太湖,古称震泽、县区、五湖,面积2250平方公里,古称三万六千顷。太湖湖岸线长393公里,东西宽55.9公里,南北宽68.5公里。湖中有大小岛屿48个,连同沿湖山峰、半岛,号称“七十二峰”。湖中盛产银鱼、白鱼、梅鲚鱼和虾、蟹等水产,周围土地肥沃,被称为“鱼米之乡”。 无锡濒临太湖北半圜,占有太湖山水组合最美丽的一角。南屏马迹、北枕龙山,湖中多岛、沿湖多山,山长水阔,以“太湖佳绝处”的美名而 [蠡园] 坐落在蠡湖北岸的青祁村,它因紧傍蠡湖而得名。而湖一名,则来自二千四百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范蠡与西施泛舟湖上的故事。 现在的蠡园,有四个游览小区。东部,沿湖有千步长廊(碑刻)、晴红烟绿水榭、凝春塔,以及老蠡园的水池、荷叶亭等,还有新建德柳影亭、绿漪亭、水榭、春秋阁、映月桥;西部有百花山房、濯锦楼、月波平眺亭、南堤春晓、四季亭、渔庄亭;中部有假山群、荷池、莲舫、洗耳泉、桂林天香等。 千步长廊289米的长廊,曲岸枕水,移步换景,足可使你领悟到山水照槛水绕廊的意境。廊壁64块刻石,80个图案各异的青瓦花窗,又向你展示了古今书法家的作品和蠡园建园史。 渔庄绿水环绕的小岛,涵虚亭翼然其上,亭畔由清末进士谢霈手书的渔庄刻石,是这里建园历史的佐证.

无锡概况

无锡概况 各位游客大家好,我想在座的各位,有的可能是第一次来无锡,但是也许有的是因为工作的关系,匆匆而来,匆匆而过,并没有好好的欣赏无锡的美丽风光。不管怎么样,今天大家就定下心来好好的参观。 不知道大家选择无锡这个城市游览的原因为何呢?让我来猜猜。也许大家早有耳闻“范蠡和西施”泛舟湖上,过着神仙眷侣般生活的传说故事而来吧。大家想看看那所谓的湖究竟有多美,连这位足智多谋的谋臣甘愿放弃权势而携美女西施隐居在此。而这太湖的确实就具有这样的魅力,它是我国四大淡水湖之一,所以资源丰富,水域辽阔,号称“三万六千顷之大”。当然无锡并不是唯一一个濒临太湖的城市,然而却拥有太湖最美的一角,所以无锡就素有“太湖明珠”的美称。而那首传唱《太湖美》的歌曲唱遍了全国,让更多的人了解了太湖的美景和无锡的特色,也许在座的有个别是闻歌至此吧! 先给大家介绍一下无锡。无锡地处江苏省南部,长江三角洲的中心节点,东距上海128公里,西距南京183公里,倚太湖,揽运河,临长江,地理位置绝佳,被誉为“小上海”之称。著名的贯通中国南北的京杭大运河在此交汇。其地形为平原地带,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渠流纵横,河网密布,水域面积占全市的31.4%,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境内最高峰黄塔顶611.3米,也是我省的第二高峰,虽不能与泰山比高,华山比险,确是以秀丽端庄闻名遐迩。 无锡市下辖崇安区、南长区、北塘区、惠山区、锡山区、滨湖区、新区7个区,江阴和宜兴2个县级市。全市总面积4788平方公里,人口约646万多万。

无锡除了动人的故事传说和好听的歌曲,相信也有人是冲着这座所谓的江南历史名城而来。的确,无锡是一座历史名城;也是吴文化的发源地;是百年工商城市;也是一座湖滨休闲文化旅游城市,经济和交通非常发达。 无锡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历史文化名城。其实很多人一直很困惑为什么这个城市要叫无锡这个名呢?无锡不是一向很富有,难道会缺少“锡”吗?其实啊,早在冯梦龙撰写的《东周列国志》中就有这样的记载:相传周平王东迁的时候,走到无锡惠山,发现惠山的东峰上有锡矿,所以将那座山称为“锡山”。到了春秋战国时候,锡矿作为冶炼青铜器的重要原材料之一就引来乐各路诸侯纷纷抢夺开采,而外地人和本地人的战争也就愈演愈烈了,于是经过400年的开采,无锡的锡矿就被开采完了。到了公元前224年,秦始皇派大将王翦驻扎在锡山,将士们在埋锅造饭的时候在无锡西郊的锡山脚下挖出一块石碑上刻有文字:“有锡兵,天下争,无锡兵,天下宁。”王翦说:此碑露出,天下看来从此太平了。无锡的名字就由此而来。 无锡是吴文化的发源地,有着3000多年的历史。说到无锡的历史这还要追述到3000余年前“泰伯奔吴”说起。据说:周太王有个小儿子季历,季历的儿子姬昌从小就表现出一幅很圣明的样子。周太王想把王位传给季历的儿子,泰伯和弟弟仲雍都是周太王的儿子,季历的长兄,他俩为成全父亲想传位给季历的意愿,就离开陕西岐山下的周原经过千山万水来到为称为荆蛮之地的江南梅里,就是现在无锡的梅村,但是他们到这儿时,当时的江南是一片狼藉,到处是森林覆盖,一片原始荒古的景象。泰伯尊重当地风俗,断发纹身,与土著居民融为一体。带领着当地的居民一起共同劳作,在梅里筑城建国,自号“勾吴”,即后来的吴国。泰伯带来的先进技术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传播了黄河流域的文化和生产技术,

江苏历史名人

南京(2人) A曹雪芹(清):文学家,著《红楼梦》 林散之(近代):书法家,近代草圣 苏州(25)A孙武(春秋):军事家,著《孙子兵法》 A伍子胥(战国):军事家 陆绩(汉):天文学家,著《混天图》 张旭(唐):书法家,草圣 韦应物(唐):诗人,并称王孟韦柳,著《韦苏州集》 张籍(唐):诗人,著《张文昌集》 陆龟蒙(唐):文学家 范仲淹(宋):学者,诗人,政治家,著《范文正公集》 范成大(宋):诗人,南宋四大家之一 沈括(宋):文学家,科学家 黄公望(元):画家,元四家之一 陆机(晋):文赋家 顾恺之(晋):画家,著《画论》 祖冲之(南北朝):数学家,著《九章算术》 柳如是(明):文化名人,文学家,著《柳如是诗》 沈周(明):画家,明四大家之一 祝枝山(明):画家,吴中四才子之一 唐寅(明):画家,吴中四才子之一 文征明(明):画家,吴中四才子之一 仇英(明):画家,与文征名齐名 冯梦龙(明):文学家,著《春秋衡库》 归有光(明):散文家,著《归震川先生集》 A顾炎武(明):思想家,明末清初伟大的思想启蒙者 曾朴(清):文学家,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孽海花》作者叶圣陶(近代):文学家 柳亚子(近代):文学家 无锡(6人)刘半农(近代):文学家,五四文学先驱之一 A徐悲鸿(近代):画家, 荣毅仁(近代):政治家,近代民族工业开拓者之一 刘天华(近代):音乐家,近代民族音乐开拓者之一 钱钟书(近代):文学家,国学大师 薛福成(近代):思想家,外交家 常州(4人)瞿秋白(近代):革命先驱 刘海栗(近代):画家 华罗庚(近代):数学家 李公仆(近代):革命烈士 镇江(4人)刘义庆(晋):文学家,著《世说新语》 刘勰(南朝):文学家,著《文心雕龙》 萧统(南朝):文学家著《文论》 刘鹗(清):文学家,著《老残游记》6fQ超级大本营军事

无锡古运河景区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开发方案样本

无锡古运河景区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开 发方案

无锡古运河历史文化街区最具特色的文化,以清名桥为龙头,弄堂为体,运河为脉,古运河无锡段将建设成集遗产旅游、休闲度假、文博艺术欣赏体验于一体的国际旅游目的地。为了加大无锡旅游资源开发力度,特制定《无锡古运河景区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开发方案》,以下本方案详细内容: 第一部分:核心理念定位阐述 景区经营应该有一个核心理念,一级理念我们将重点放在向旅游者传递一种旅游地能够带来的氛围和感觉,即旅游者能够得到的核心价值。二级理念则根据旅游地不同方面的特征(历史、地理、文化、风景、景点等)分别作为主题,与目标市场所可接受的特点相结合,进行有针对性的、具体的阐述,将旅游地系统、完整地展现在旅游者面前,对一级理念进行全方位支撑。 回眸历史,古运河南长街清名桥(后简称景区)原是无锡繁华、商业菁华所在,其历史大抵如下: 南长街,本是一条古驿道,北端的马昌弄,就是因为附近驿馆的马匹往来频繁而得名。无锡在元代时有九个驿站邮亭。到明代在九个驿亭内确立一个驿馆,由中央垂直领导,名“锡山驿馆”,驿馆就在马厂弄两侧。马厂弄后被文人改作“马昌弄”,并一直延用至今。当时,在无锡城南有水陆三条古驿道,性质象如今的国道。一条水驿道,即南门古运河水弄堂;两条陆驿道;即今

南长街和南下塘,上塘街与下塘街跑驿马,分往南往北单向跑快马之用。“锡山驿馆”的设立,为无锡城南伯渎港米码头、制锅业、烧窑业和羊腰湾造船业以及南长街直至清名桥的商业、餐饮业、搬运业带来无穷生机。 站在保护历史,还原历史的角度上看,依据数千年来景区所在地的发展历史,景区的经营理念如下, 一级理念:盛世古运河 二级理念:江南水弄堂、运河绝版地,江南繁华,古吴文化“盛世古运河”五个字从字面上看简洁易懂,易于识别和记忆,能够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而就“盛世”一词本身而言,它能够让人联想到运河两岸繁华的街景,繁荣的工商业,川流不息的来往车马。从宋朝开始江南富庶,鱼米丰足,举世闻名。在隋唐开凿的京杭运河更是古代江南“南粮北调”的最重要通道,随着历史的沿革,往日的盛世粮道,如今保存完好,风貌犹存的仅在跨塘桥至清名桥这900米的一段。这里荟萃了古街、古弄、古寺、古塔、古桥、古港、古庙、古窑、古驿馆等众多历史人文景观。故让游客体验古代运河两岸盛世繁华的风貌是景区的首要核心理念。 在二级理念中,我们主要从景区的历史,文化,商业,建筑来划分,兼顾无锡地方特色,并以盛世贯穿始终。

钱钟书与无锡乡土文化

钱钟书与无锡乡土文化 南京大学徐雁 (无锡市图书馆整理) 关于无锡乡土文化,这个话题到底从哪里讲起,我想我们任何一个人,比如说作为我本人,我是出生在苏州的吴县,大家都知道钱先生作为土生土长的无锡人,对苏州人的印象是很不好的。大家看过电视连续剧的或是看过小说原著的都知道,钱先生说到了苏州的一个徐娘半老的典型,她跟她家里的仆人具有现在说法是私通的关系,在小说中间,在电视连续剧中都是没有放过这一段,就是讽刺我们苏州人的。所以看了这一段了以后,我们觉得钱先生的家乡观念很强,他是很爱无锡的,看不惯苏州的,尤其是苏州的徐娘半老的许多的做派。当然我第一次看《围城》的时候,我作为苏州人我很反感,里面唯一出现的一个苏州人的典型是一个很反派,很反面的。但另外一个方面呢,在这个中间,钱先生还讽刺了我们苏北人,我已经记不得那个口音是淮阴、淮安的还是盐城地区的了,大家一定记得他们搞票搞不到,有一个五大三粗的人吆吆喝喝的,就是那个地方的口音。所以说明在钱先生的心目中,他是带有一 种很重的地域批判意识。 一、“崇文重智”:丹桂堂里钱家风 让我们先来看看钱钟书先生本人是怎么来理解的。在《围城》这个小说中,大家都记得第一个出场的是很漂亮的、法国文学博士苏文婉小姐,第二个出场的才是我们无锡的方鸿渐。方鸿渐出现的时候,小说对他有一个描写,因为他那候已经在欧洲买了一个假文凭,已经回国了,他说,方鸿渐虽然现在27岁,早就订过婚,但没有恋爱经历,父亲是前清举人,在本乡江南一个小县城做大生意。这个本乡江南一个小县就是指当时民国时期的无锡县。那个小县里的人侨居在大都市的干三种行业的十居其九,《围城》中的大都市就是指上海,三个行业是指打铁,磨豆腐,抬轿子。他就说无锡人在上海能够做的十有其九是这三行。钱先生

无锡概况

无锡概况 地理位置: 无锡地处江苏省南部、中国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洲中部,北靠长江,南濒中国第三大淡水湖——太湖;西离南京183公里,东距上海128公里,是江苏省省辖的一个沿海城市。自然条件: 无锡属亚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5.5C,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为1000毫米,全年无霜期为230天左右,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000 小时左右,水美土肥,物产丰富,是全国著名的鱼米之乡。 历史变迁: 无锡历史悠久,是一座具有三千多年历史的古城,公元前十一世纪末,周太王的长子泰伯从陕西来到江南,定居梅里(现锡山市梅村镇),号称勾吴。他带领当地居民兴修水利,农耕蚕桑,促进了中原文化与江南文化的融合,开创了吴文化。公元前202年正式建县,因境内锡山锡、铅源枯竭而取名“无锡”。历史上,由于帝王君侯之变迁,时称无锡县,时称有锡县,自公元497年,无锡县名称沿袭不变。1949年设无锡市。 全市人口: 至2001年上半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无锡市总人口518万。 行政区划: 无锡总面积为4650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为1632.70平方公里,下辖江阴、宜兴二个市和锡山、惠山、崇安、北塘、南长、滨湖和新区七个区。 经济概况: 无锡市经济发达,风景秀丽,是中国十五个经济中心城市和十个重点旅游城市之一,又是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凭借改革开放的活力,无锡人民创造了历史上从来未有过的辉煌,跨入了全国综合实力50强和投资硬环境40优的行列。所辖锡山市多年评为全国百强县之首,号称“华夏第一县”。江阴市和宜兴市综合经济实力也在全国位居前列。无锡在全面实现小康的基础上,正向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奋进。 无锡景点: 1、鼋头渚: 太湖风光,融淡雅清秀与雄奇壮阔于一体,碧水辽阔,烟波浩淼,峰峦隐现,气象万千。鼋头渚,独占太湖风景最美一角,山清水秀,天然胜景。郭沫若吟道:“太湖佳绝处,毕竟在鼋头”;赵朴初称赞:“鼋头渚景色胜天堂”。一代大师的瑰丽诗句,更使鼋渚风韵名扬境内海外。 鼋头渚的美丽景致,很早以前就被人们所向往。萧梁时,此地建有“广福庵”,为“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明初,“太湖春涨”被列为“无锡八景”之一。明末,东林党首领高攀龙常来此踏浪吟哦,留有“鼋头渚边濯足”遗迹。文人雅士咏唱之作颇多。清末无锡知县廖伦在临湖峭壁上题书“包孕吴越”和“横云”两处摩崖石刻,既赞美了太湖的雄伟气势和孕育吴越两地(现为江苏、浙江两省)的宽阔胸怀,也蕴涵了对此地风光尽纳吴越山水之美的中肯评价。 1918年,鼋头渚始建园林,社会名流、达官贵人纷纷在鼋头渚附近营造私家花园和别墅。50年代后,经统一规划布局,精心缀连,后又不断扩建新景点,使这一太湖风景名胜游览之区日趋完美,面积达300公倾,成为江南最大的山水园林之一。 鼋头渚现有充山隐秀,鹿顶迎晖、鼋渚春涛、万浪卷雪、湖山真意、十里芳径、太湖仙岛、江南兰苑及犊山晨雾、广福古寺等10多处景点。其中有山长水阔、帆影点点的自然山水画卷;有小桥流水、绿树人家的山乡田园风光;有典雅精致、古朴纯净的江南园林景致;还有吃、住、购、行等配套齐全的服务和娱乐设施,加上历代名人雅士游踪、石刻、书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