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探讨

妇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探讨

妇科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病因分析与预防措施

妇科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病因分析与预防措施目的分析妇科术后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探讨科学有效的预 防措施,以便减少妇科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1月~2011年12月进行妇科开腹或腹腔镜手术的患者880例,其中440例接受护理干预的患者作为观察组,440例应用传统护理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0.45%,对照组患者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2.73%,观察组患者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手术时间、体位、凝血功能、术后护理以及患者年龄、合并症等都对妇科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有较大的影响,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科学的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预防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值得应用。 标签:妇科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病因;预防 下肢静脉血栓(DVT)是一种常见周围血管疾病,是妇科手术后常见并发症[1],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较少,下肢浅静脉血栓患者较多。下肢静脉血栓可导致静脉瓣膜功能不全以及并发肺栓塞,对患者的劳动能力和生命安全造成极大威胁,因而预防DVT的发生至关重要。本研究选取本院2010年1月~2011年12月进行妇科开腹或腹腔镜手术的患者880例,其中440例接受护理干预的患者作为观察组,440例应用传统护理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的DVT发生率,着重探讨妇科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0年1月~2011年12月进行妇科开腹或腹腔镜手术的患者880例,其中440例接受护理干预的患者作为观察组,440例应用传统护理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观察组患者年龄22~74岁,平均48.5岁;对照组患者年龄23~75岁,平均年龄49.6岁。观察组患者术前合并高血压128例,高脂血症116例,糖尿病248例,轻度贫血86例,中度贫血109例;观察组患者术前合并高血压131例,高脂血症122例,糖尿病253例,轻度贫血81例,中度贫血113例。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合并症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两组患者均进行妇科手术。其中对照组440例患者给予常规的传统护理,术前进行基本的健康宣教,术中采用传统手术方法,术后告知并指导家属对患者进行下肢按摩以及早期进行活动的重要性等。观察组440例患者给予科学的护理干预,术前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根据患者自身情况量身定制护理措施[2],针对DVT的致病因素和高危因素,对患者进行连续的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术后

如何预防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如何预防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目的为了探讨骨科患者手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措施与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3年5月在我院骨科使用手术治疗的患者68例,使用抽签方式将这些患者平均分成两组,预防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共有患者34例,为对照组中的患者提供深静脉血栓检测,为预防治疗组中的患者提供预防措施,回顾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预防措施和治疗效果。结果预防治疗组有2例患者在骨科手术后产生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5.9%,对照组有8例患者在骨科手术后产生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3.5%,对比两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对照组明显比预防治疗组高,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意义。结论使用手术治疗的骨科患者,术后极易产生深静脉血栓,提高预防措施能有效减少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效果显著,可以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标签:深静脉血栓;骨科;手术;预防措施;治疗方法 深静脉血栓指的是在深层静脉中血液凝结异常产生的,通常发生在骨科手术后,致病原因主要包括:静脉壁受损、血液流动过缓、血液凝结度较高,形成血栓后难以消融,同时向四肢扩散,在深层静脉主干沉积,这将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1]。有数据显示,手术后加强对患者预防治疗,可以有效减少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文章回顾分析在我院骨科使用手术治疗的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经预防治疗后,对比两组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5月~2013年5月在我院骨科使用手术治疗的患者68例,使用抽签方式将这些患者平均分成两组,预防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共有患者34例。预防治疗组中男性21例,女性13;年龄37~78岁,中位年龄为(59.3±3.1)岁;按照骨折原因进行分类,11例高空坠落、14例车祸、9例压伤;手术类型:13例髋关节置换术、11例脊柱手术、10例钢板内固定术。对照组中男性24例,女性10;年龄41~77岁,中位年龄为(55.7± 2.8)岁;按照骨折原因进行分类,10例高空坠落、17例车祸、7例压伤;手术类型:15例髋关节置换术、6例脊柱手术、13例钢板内固定术。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对比分析。 1.2预防与治疗为对照组中的患者提供深静脉血栓检测。为预防治疗组中的患者提供预防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点:①基础预防措施。手术前做好准备工作,手术流程应规范、认真,使用止血带时注意静脉内膜的保护,帮助患者提高患肢,以便促进血液回流,患者应遵医嘱多翻身,并按照自身情况多进行户外活动,术后注意观察患者的各项生命指征,适当补充体液;②机械预防治疗。手术后为患者进行积极护理,每隔3h对患者的患肢进行一次按摩,按摩时对患肢呈环状挤捏,每次按摩时间不能低于20min,手术后12h内为患者提供5000U低分子肝素,使用皮下注射方法;倘若效果不理想,可以使用足底静脉泵治疗,对于使用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可以为其提供下肢康复器;③药物预防治疗。术后使用的药物主

重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的预防

重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的预防 静脉血栓栓塞是骨科、妇产科、脑系科等大手术后的主要并发症,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thrombosis,DVT) 和肺栓塞(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临床上轻者无症状,严重者可导致死亡。尤其对于肺栓塞来说,肺栓塞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在美国是继高血压、心肌梗死排序第3位的循环系统疾病。长期以来,我国医学界一直将PTE视为少见病,以致造成大量的漏诊、误诊,许多病人因此而致残、致死。急性PTE起病急,病死率高,在近期创伤、脊柱、下肢骨折后卧床,骨科手术后的病人中时有发生,而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临床误诊率仍高达80%左右。PTE 是住院期间较常见的肺部疾病和致死原因之一。 1、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形成的原因分析 1.1血流缓慢、静脉内膜损伤及血液高凝状态是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手术中脊髓或全身麻醉,导致周围静脉扩张,静脉血流减慢; 麻醉时静脉壁平滑肌松弛,使内皮细胞受牵拉而胶质暴露;术中由于麻醉作用致使下肢肌肉完全麻痹,失去收缩功能;以及术中出血、输血等。大手术后,凝血因子和血浆纤维蛋白原增加,因而处于高凝和抗凝功能削弱状态。大手术后,因切口疼痛或其它问题须卧床休息,下肢肌肉处于松弛状态, 有时膝下垫枕呈屈曲状态,均可使血流缓慢,从而诱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大手术后的感染可致血管周围组织化脓性炎症,亦可损伤静脉管壁的内膜,使血小板黏附在病变的内膜上,进而发展成血栓。下肢深静脉是最常见的静脉血栓形成部位。

由于解剖因素,左下肢DVT的发生率高。大于35岁,肥胖以及术前长期住院,术后长期卧床的患者,常伴有静脉血流缓慢,故DVT的发生风险也升高。此外,合并糖尿病、充血性心力衰竭、严重静脉曲张、有静脉血栓形成史及血凝异常疾病,均可增加围手术期发生DVT的风险。 1.2肺栓塞(pulmonnary embolism,PE)是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堵塞肺动脉引起肺循环障碍的临床和病理生理综合征,其发病率在心血管疾病中仅次于肿瘤和心肌梗死,占致死原因的第三位。手术是引起肺栓塞的高危因素。肺栓塞发生的危险程度与手术大小、手术时间和患者年龄密切相关。最常见的是静脉系统的血栓随血流堵塞肺动脉而发生的疾病,血栓多来自机体的深静脉,肺栓塞患者中约80%存在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在致死性肺栓塞的病例中,下腔静脉、髂总静脉、股静脉血栓出现的几率是腘静脉、足部静脉血栓发生率的3倍。 2、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的临床表现 2.1深静脉血栓的临床表现:约50%~80%的DVT 可无临床表现。临床有症状和体征的DVT均由于血栓所致静脉壁炎变及静脉回流 障碍所引起的,因而其症状完全取决于受累血管的大小和部位以及血栓形成的范围和性质。DVT临床上常分为两类:小腿肌肉静脉丛血栓形成和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前者由于范围较小,临床症状可不明显,仅有小腿部疼痛和压痛以及小腿轻度肿胀(不超过健侧3 cm),Homa ns征(直腿伸踝试验) 阳性,Neuhof征(腓肠肌压迫试验)阳性。

(整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因病理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因病理 【病因学】 十九世纪中期,Virchow提出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静脉血流滞缓、静脉壁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至今仍为各国学者所公认。兹分述如下: (一)静脉血流滞缓手术中脊髓麻醉或全身麻醉导致周围静脉扩张,静脉流速减慢;手术中由于麻醉作用致使下肢肌内完全麻痹,失去收缩功能,术后又因切口疼痛和其它原因卧床休息,下肢肌肉处于松弛状态,致使血流滞缓,诱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据Borow报道手术持续时间与深静血栓的发生有关,手术持续时间1~2小时20%发病,2~3小时46.7%,3 小时以上62.5%(国外报道的发病率远较国内高),并发现50%在术后第1天发生,30%在术后第2天发生。Sevitt从临床上观察证明血栓常起自静脉瓣膜袋,静脉连续处以及比目鱼肌等处的静脉窦。比目鱼肌静脉窦内的血流,是依靠肌肉舒缩作用向心回流,因此它是血栓形成的易发部位。血栓也可发生于无瓣膜,但易发生血栓,可能因被前方的右髂总动脉压迫所致。约24%髂外静脉是有瓣膜的,在此瓣膜的近端也有相当高的血栓发生率。 (二)静脉壁的损伤 1.化学性损伤静脉内注射各种刺激性溶液和高渗溶液,如各种抗生素、有机碘溶液、高渗葡萄糖溶液等均能在不同程度上刺激静脉内膜,导致静脉炎和静脉血栓形成。 2.机械性损伤静脉局部挫伤、撕裂伤或骨折碎片创伤均可产生静脉血栓形成。股骨颈骨折损伤股总静脉,骨盆骨折常能损伤髂总静脉或其分支,均可并发髂股静脉血栓形成。 3.感染性损伤化脓性血栓性静脉炎由静脉周围感染灶引起,较为少见,如感染性子宫内膜炎,可引起子宫静脉的脓毒性血栓性静脉炎。 (三)血液高凝状态这是引起静脉血栓形成的基本因素之一。各种大型手术是引起高凝状血小板粘聚能力增强;术后血清前纤维蛋白溶酶活化剂和纤维蛋白溶酶两者的抑制剂水平均有升高,从而使纤维蛋白溶解减少。脾切除术后由于血小板骤然增加,可增加血液凝固性,烧伤或严重脱水使血液浓缩,也可增加血液凝固性。晚期癌肿如肺癌、胰腺癌,其它如卵巢、前列腺、胃或结肠癌,当癌细胞破坏组织同时,常释放许多物质,如粘蛋白凝血活素等,某些酶的活性增高,也可使血凝固孕药,可降低抗凝血酶Ⅲ的水平,从而增加血液的凝固度。大剂量应用止血药物,也可使血液呈高凝状态。 上海中山医院近年10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有60例可追踪病因,其中手术后9例,恶性肿瘤患者9例,产后8例,慢性病长期卧床6例,动脉供血不良2例,盆腔肿块压迫4例,静脉或静脉内膜损伤4例,骨折卧床7例,外伤、受冻后卧床9例,长时间的站立或下蹲2例。

术后深静脉血栓的护理

、概述:静脉血栓栓塞(VTE)为住院患者头号潜在、可预防的死亡原因,为手术后患者严重、可预防的并发症。有文献表明大于60岁的老年患者手术后VTE发病率明显高于60岁以下患者。VTE包括:深静脉血栓(DVT)和肺栓塞(PE)。当深静脉中形成血块时,即发生深静脉血栓,最常见于胳膊和腿、当深静脉血栓脱落到肺部时,即是肺栓塞。每年因静脉血栓栓塞夺去患者生命大概10万名。 二、手术后患者VTE高危风险因素: 1.做手术本身增加VTE风险 2.手术后很多患者卧床时间长,血流缓慢。 3.之前有过VTE者,再发风险增高。 4.其它VTE危险因素:肥胖、肿瘤、家族史、抽烟或慢性疾病。 三、术后预防VTE3要素(在医师指导下,需手术当晚住院的手术患者,应采取VTE预防措施): 1.下地活动(Walking):下床,行走,每天至少3次、尽量多的努力下床、行走(即使一步或两步),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至关重要。 2.连续压缩装置(SCD):躺或坐时佩戴SCD——包裹小腿的袖套,启动时挤压腿部以保持血液流动。 3.术后超声检查,双下肢无血栓形成的患者建议穿弹力袜。 四、DVT症状 1.DVT症状包括肿胀,压痛,疼痛,和/或皮温高。 2.PE症状为呼吸困难和胸痛,呼吸时更明显。 3.VTE亦可无症状 五、DVT治疗

1.如果患者行骨盆或腹部肿瘤手术,或髋、膝关节置换,医师或建议出院后短期服用血液稀释药物。 2.脊柱手术VTE:脊柱手术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的风险尤其高,由于术后急性疼痛活动受限,术前存在的神经肌力减退或残障,以及其它血栓栓塞的高危因素等。如创伤或肿瘤手术后采用弹力袜和连续压缩装置、机械预防措施等安全有效,而脊柱手术后抗凝药物预防却未广为接受。鉴于抗VTE药物对凝血功能之影响,凝血功能受影响后局部血肿压迫脊髓、神经根可能造成严重之神将损害,目前包括NASS和美国胸科医师学会,对脊柱手术后VTE预防用药,尚无统一的指南。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并发症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并发症 本病的并发症主要有以下几种: 1、肺栓塞 肺栓塞是指肺动脉或其分支被栓子阻塞所引起的一个病理过程,其诊断率低,误诊率和病死率高,据文献报道美国每年发生肺栓塞65万人,死于肺栓塞者达24万人,英国统计每年发生非致命肺栓塞4万人,因肺栓塞致死的住院患者2万人左右,有学者认为80%~90%的肺栓塞栓子来源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尤其是在溶栓治疗过程中栓子脱落的几率更高,大的栓子可导致患者在几分钟内死亡,有报道称髂股静脉血栓引起肺栓塞的死亡率高达20%~30%,肺栓塞典型症状为呼吸困难,胸痛,咳嗽,咯血,三大体征为肺啰音,肺动脉瓣区第二音亢进,奔马律,因此,临床上肺栓塞的预防比治疗更重要,目前临床上预防肺栓塞多采用腔静脉滤器置入,下腔静脉滤器是一种金属丝制成的器械,通过特殊的输送装置放入下腔静脉,以拦截血流中较大血栓,避免随血流进入肺动脉,造成致死性肺栓塞,但安置滤器可发生滤器移位,阻塞,出血等并发症,且费用较高,故临床上要严格掌握其适应症,以下情况可考虑安置滤器:①DVT禁忌抗凝治疗或抗凝治疗有严重出血并发症,②抗凝治疗仍有肺栓塞者,③动脉血栓摘除术或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④首次肺栓塞后残留DVT,⑤广泛大面积髂股静脉血栓形成,下腔静脉滤器置入途径应选择健侧,若双侧髂股静脉血栓,则应选择经右侧颈内静脉置入。 2、出血 溶栓治疗中最主要的并发症是出血,特别应警惕胃肠道,颅内出血,因此溶栓治疗前应检查血型,血红蛋白,血小板及凝血功能;药量的调整通常以凝血酶原时间(PT)和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维持在正常值的2~2.5倍为宜,溶栓过程及溶栓后应密切观察病人有无出血倾向,如血管穿刺点,皮肤,牙龈等部位,观察有无肉眼血尿及镜下血尿,有无腹痛,黑便等情况;如有穿刺部位出血,可压迫止血,严重的大出血应终止溶栓,并输血或血浆对症治疗,对于出血性并发症应指导病人自我观察及预防,如牙龈出血,鼻腔出血,皮肤粘膜出血,出现黑便等嘱病人不用硬,尖物剔牙,挖鼻孔,耳道,勿用力咳嗽以免引起咯血;选用软毛牙刷刷牙,动作轻柔,以免引起不必要的创伤;饮食宜清淡宜消化,以免食物损伤消化道,多次富含纤维素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 3、血栓形成后综合征 是最常见最重要的并发症,在血栓的机化过程中静脉瓣膜遭受破坏,甚至消失或者黏附于管壁,导致继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即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血栓形成后综合征是发生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数月至数年,主要表现为下肢慢性水肿,疼痛,肌肉疲劳(静脉性跛行),静脉曲张,色素沉着,皮下组织纤维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及病理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及病理 静脉血栓形成多发生于下肢深静脉,临床比较常见,治疗效果不够理想,常遗留下肢深静脉阻塞或静脉瓣膜功能不全。 一、病因 19世纪中期(1946~XXXX),Virchow提出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即静脉血流滞缓、静脉壁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近年来,通过大量临床与实验观察,不仅使各因素有了具体内容,而且可用检测方法予以证实。但在上述三种因素中,任何一个单一因素往往都不足以致病,必须是各种因素的组合,尤其是血流缓慢和高凝状态,才可能引起血栓形成。 二、病理 静脉血栓形成的病理变化,主要是由于血液高凝状态和血流滞缓而发生血栓,血栓与管壁一般仅有轻度粘连,容易脱落,可引起肺栓塞。激发炎症反应后,血栓与血管壁粘连也可较紧密。按照血栓的组成,静脉血栓有三种类型:①红血栓最为常见,组成比较均匀,血小板和白细胞散在性分布在红细胞考,试大网站收集和纤维素的胶状块内;②白血栓基本由纤维素、白细胞和成层的血小板组成,只有极少量红细胞;③混合血栓由白血栓组成头部,板层状的红血栓和白血栓构成体部、红血栓或板层状的血栓构成尾部。静脉血栓形成引起静脉回流障碍,其程度取决于受累血管的大小和部位,以及血栓的范围和性质。阻塞远端静脉压升高,毛细血管瘀血,内皮细胞缺氧,使毛细血管渗透性增加,阻塞远端肢体出现肿胀。深静脉压升高及静脉回流障碍,使交通支静脉扩张开放,阻塞远端血流经交通支而入浅静脉,出现浅静脉扩张。血栓可沿静脉血流方向向近心端蔓近,小腿血栓可继续伸延到下腔静脉,甚至对侧。当血栓完全阻塞静脉主干后,血栓还可逆行向远端伸延。血栓可脱落,随血流经右心,栓塞于肺动脉,而并发肺栓塞。另一方面血栓可以机化、再管化和再内膜化,使静脉管腔能恢复一定程度的通畅。因管腔受纤维组织收缩作用影响,以及瓣膜本身的破坏,可致静脉瓣膜功能不全。

临床收治93例深静脉血栓病因分析及预防建议

临床收治93例深静脉血栓病因分析及预防建议 目的探讨深静脉血栓形成有效预防,早期发现,合理治疗的途径以及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2013年5月在青岛市商业职工医院外科收治的93例住院患者资料,通过分析病因及预后来寻找合理预防和治疗的途径。结果通过分析可以发现一些因素可以诱发深静脉血栓形成,此病是可以早期预防及早期发现的。结论健康的生活习惯及合理的药物应用可以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应该引起人们及医生的重视。 标签:静脉血栓;病因分析;预防;治疗 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指下肢筋膜内静脉血栓形成,致血液运行障碍而出现的患肢肿胀及疼痛等症状和体征[1],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发病率高达50%[2],在周围血管疾病中占40% 左右,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与肺栓塞(pulmonaryembo lism,PE)直接关联。深静脉血栓形成隐匿,常常在血栓脱落后随血流堵塞肺动脉。大多始发于腓肠肌静脉丛或髂静脉至股静脉段。大部分扩展至整个肢体深静脉主干,若不及时诊断和处理,多演变成血栓形成后综合症,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引起严重后果。本组统计通过对本院近5年来收治的93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发病原因的分析,从而寻求一种有效预防,早期发现,合理治疗的途径以及方法。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2013年5月在青岛市商业职工医院外科收治的93例住院患者资料,其中男性为56例,女性为37例;年龄为22~86岁,平均为49岁。均为单侧肢体,左下肢67例,右下肢26例。病程多数在1~30d,个别长达1年。临床表现为患肢肿胀、疼痛、明显增粗、水肿,部分患肢皮温及体温升高,下肢溃疡。常规测量双侧膝关节上下15cm大腿、小腿周径。患肢大腿较健侧粗2~10cm,小腿较健侧粗2~8cm。诊断均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及D-II聚体测定数值升高明确。 1.2方法收集93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本次研究的内容,认为年龄、某些不良生活习惯、静脉血流滞缓、静脉壁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等,可能为影响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 2结果 通過本组发病前病史追述,发病前2w~2个月内四肢、颅脑外伤史7例,脑血管意外史3例,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慢支病史或者长期吸烟者26例,乳腺、胆囊、斜疝、子宫肌瘤等手术史29例,合并恶性肿瘤者17例,另11例排除了以上因素及免疫性疾病可能,归为无明显诱因发病。其中40岁以上的患者为64例(占69%)。

护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

护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 护理 孙延文山东省千佛山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护师 王霞山东省千佛山医院神经内科 长期卧床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可使原有病情加重,致残率增加。护理人员在临床工作中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减少DVT的发生,可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和病死率,减少住院时间、医疗费用。 一、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 (一)做好宣传教育工作给患者和家属讲解发生DVT的病因、危险因素及后果。避免高胆固醇饮食,给予低脂、富含维生素的饮食,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给予缓泻剂。 (二)活动卧床患者至少每2h翻身一次,鼓励并督促其在床上主动伸屈健侧下肢,做屈趾、屈背、内外翻以及足踝的翻转运动,由护士或家属被动按摩患侧下肢比目鱼肌和腓肠肌。 (三)穿刺部位的选择静脉输液或采血时,应避免在下肢静脉或股动脉穿刺,特别是下肢反复穿刺。静脉输液和采血宜选用上肢浅静脉,动脉采血可选用桡动脉穿刺。 (四)药物预防用肝素、阿司匹林等抗凝药降低血液黏滞性、预防血栓形成。(速避凝)由于抗凝作用强,很少引起出血,不需要监测凝血酶时间等优点,在预防DVT上取得较好效果。常用速避凝2ml皮下注射,2次/d,连用5~7d。在应用速避凝时应注射腹壁前外侧,左右交替,注意监测肝肾功能及有无过敏反应。 (五)严密观察DVT的症状对长期卧床患者护士应经常观察双下肢肤 色、温度、肿胀程度及感觉,必要时测量双下肢同一平面的周径。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

(一)一般护理抬高患肢20°~30°,膝关节屈曲15°。注意保暖,床上活动时应避免动作过大,禁止患肢按摩,避免用力排便,以防血栓脱落。 严密观察患肢肿胀程度、末梢循环、色泽变化;每日测量并记录患肢不同平面周径,并与以前记录和健侧周径相比较。由于患肢血液循环差,受压后易引起褥疮,可用厚约10cm软枕垫于患肢下。 (二)溶栓护理溶栓治疗主要用尿激酶。尿激酶全身用药时通过周围静脉滴注方式给予溶栓药物,用药剂量大,2个月以内活动性出血的脑卒中、未能控制的高血压等禁用此疗法。溶栓时应严密监测凝血功能,患肢不能过冷过热,以免部分溶解血栓脱落,造成肺栓塞。用药后2h观察患肢色泽、温度和脉搏强度,注意有无消肿起皱。每日定时用皮尺精确测量并与健侧肢体对照,对病情加剧者立即向医生汇报。溶栓后患者在翻身、床上活动时不宜太剧烈,防止坠床和跌伤,注意在饮食中添加蔬菜,防止便秘。 (三)预防肺栓塞的护理护理人员在采取DVT预防措施的同时,应密切观察患者有无肺栓塞三联征的表现。如有上述症状,应立即给予紧急支持性护理,鼻导管和面罩吸氧。 试题: 1.如何预防长期卧床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 2.简述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溶栓护理。 (学习的目的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努力就一定可以获得应有的回报)

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

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危害与防治 一、形成的原因 静脉血流滞缓 手术中脊髓麻醉或全身麻醉导致周围静脉扩张,静脉流速减慢;手术中由于麻醉作用致使下肢肌内完全麻痹,失去收缩功能,术后又因切口疼痛和其它原因卧床休息,下肢肌肉处于松弛状态,致使血流滞缓,诱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静脉壁的损伤 1.化学性损伤静脉内注射各种刺激性溶液和高渗溶液,如各种抗生素、有机碘溶液、高渗葡萄糖溶液等均能在不同程度上刺激静脉内膜,导致静脉炎和静脉血栓形成。 2.机械性损伤静脉局部挫伤、撕裂伤或骨折碎片创伤均可产生静脉血栓形成。如股骨颈骨折损伤股总静脉,骨盆骨折常能损伤髂总静脉或其分支,均可并发髂股静脉血栓形成。 3.感染性损伤化脓性血栓性静脉炎由静脉周围感染灶引起,较为少见,如感染性子宫内膜炎,可引起子宫静脉的脓毒性血栓性静脉炎。 血液高凝状态 这是引起静脉血栓形成的基本因素之一。各种大型手术是引起高凝状血小板粘聚能力增强;术后血清前纤维蛋白溶酶活化剂和纤维蛋白溶酶两者的抑制剂水平均有升高,从而使纤维蛋白溶解减少。 二、危害 静脉内血栓会脱落栓子阻塞血管腔,栓子随血流运行可到达全身组织器官引起相应组织器官的栓塞。 不同大小的栓子对机体影响程度不同。 少量的中、小栓子多栓塞肺动脉的小分支,一般无严重后果,若栓塞前肺有严重的淤血可导致出血性梗死。 大的血栓栓子栓塞肺动脉主干或者大分支,可引起急性呼吸循环衰竭猝死。栓子小但数目多广泛栓塞肺动脉多数小分支,也可引起右心衰竭猝死。

正常情况下栓子的运行情况有以下三种: 1、静脉系统和右心栓子: 下肢静脉内血栓脱落的栓子随血液运行→静脉系统股静脉→下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左右肺动脉,引起静脉系统的栓塞或者是右心栓塞。 2、主动脉系统及左心栓子: 下肢静脉内血栓脱落的栓子随血液运行→静脉系统股静脉→下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左右肺动脉→肺动脉各级分支→肺泡周围毛细血管网→肺静脉→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全身各器官小动脉,引起脑、脾、肾、肺等栓塞以及左心栓塞。 3、门静脉系统栓子: 下肢静脉内血栓脱落的栓子随血液运行→静脉系统股静脉→下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左右肺动脉→肺动脉各级分支→肺泡周围毛细血管网→肺静脉→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全身各器官小动脉→经过毛细血管网血液交换→肝门静脉,引起肝内门静脉的栓塞。 异常情况下栓子的运行情况有两种: 1、交叉性栓塞:又称反常性栓塞。右心或者腔静脉系统的栓子通过先天性房(室)间隔缺损到达左心,或者静脉脱落的小血栓经未闭的动脉导管进入体循环引起栓塞。 2、逆行性栓塞:在胸、腹压突然升高(如咳嗽、深呼吸)时,下腔静脉内的血栓一时逆行流至肝、肾、髂静脉分支引起栓塞。 三、防治 预防方法 (一)机械预防方法国外采取跳板装置或充气长统靴,或电刺激化使静脉血流加速,降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全发病率。 (二)药物预防法主要是对抗血液高凝状态。目前应用的方法有两种: 1.右旋糖酐①削弱血小板活动,降低粘稠性;②改变纤维凝块结构;③增加血栓易溶性;④有扩容作用,能改善血循环。 2.抗血小板粘聚药物近年来,国外采用潘生丁、肠溶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粘聚药物,来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取得一定效果。

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 三大主要原因

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三大主要原因 *导读:引起静脉血栓形成的三个主要因素是静脉血流滞缓、静脉壁损伤、血液高凝状态。…… 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静脉血流滞缓 诱发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中最常见的是血流滞缓,例如长时间卧床不起,缺乏下肢肌对静脉的挤压作用使血流滞缓。 血栓形成发生的起始部位是比目鱼肌静脉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多发生在左侧,大约有2/3的人群左镕静脉被右骸总动脉跨越压迫,后方又受第3腰椎椎体挤压而血流不畅,容易发生血栓;大约有1/4的人群韶外静脉有瓣膜,甚至先天性膜状闭塞,更容易导致血栓形成。 *二、静脉壁损伤 1.化学性损伤:静脉内注射各种高渗溶液和刺激性溶液,如有机碘溶液、各种抗生素、高渗葡萄糖溶液等均能在不同程度上刺激静脉内膜,导致静脉炎和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2.感染性损伤:化脓性血栓性静脉炎由静脉周围感染灶引起,如感染性子宫内膜炎可引起子宫静脉的脓毒性血栓性静脉炎,此类病因较为少见。 3.机械性损伤:静脉撕裂伤、局部挫伤或骨折碎片创伤均可导致下肢静脉血栓形成。股骨、颈骨骨折损伤股总静脉,骨盆骨

折常能损伤髂总静脉或其分支,均可并发髂股下肢静脉血栓。 *三、血液高凝状态 1.引起血液高凝状态的最常见原因是各种大型手术,术中和术后因组织损伤引起血小板教聚能力增强,术后纤维蛋白镕酶和血清前纤维蛋白镕酶的抑制剂水平均有所增高,从而使纤维蛋白溶解减少。 2.切除脾的手术后由于血小板骤然增加,可增强血液凝固性。 3.严重脱水或烧伤使血液浓缩,可增强血液凝固性。 4.癌细胞破坏组织的同时,常释放许多物质,如鼓蛋白和凝血活家等。 5.某些酶的活性增高,可使血凝固度提高。 6.应用止血药物和脱水剂的剂量过大,可使血液呈高凝状态。 7.药物的临床应用可降低抗凝血酶皿的水平,从而提高血液的凝固度,如长期口服避孕药。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中医诊疗方案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全国第四界中西医结合周围血管疾病学术研讨会(1995年,福建三明)讨论修订的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标准 (一)急性期: (1)发病急骤,患肢胀痛或剧痛,股三角区或小腿有明显压痛。 (2)患肢广泛性肿胀。 (3)患肢皮肤呈暗红色,温度升高。 (4)患肢广泛性浅静脉怒张。 (5)Homans征阳性。 (二)慢性期(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 慢性期具有下肢静脉回流障碍和后期静脉血液逆流,浅静脉怒张或曲张,活动后肢体凹陷性肿胀、胀痛,出现营养障碍改变;皮肤色素沉着,瘀血性皮炎,瘀血性溃疡等。 结合血浆D-二聚体检测、超声多普勒、静脉血流图和静脉造影等,可以确诊。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汤剂 1、血瘀湿热型

病变在髂股静脉时,下肢肿胀疼痛发热,皮色苍白或紫绀,扪之灼热;舌暗或有瘀斑,苔腻,脉涩数。病变在小腿深静脉时,腓肠肌胀痛,触痛,胫踝肿胀,行走困难,可伴低热。 辨证分析:久坐卧制动,或手术、外伤损伤,气血瘀滞,湿热乘虚入侵,则肢体肿胀疼痛,固定不移;瘀久化热,则发热:舌暗或有瘀斑、脉涩而数为气血瘀滞之象。 治法:理气活血清热利湿。 方药:通络活血方合三妙散加减。 2、血瘀气虚型 患肢肿胀,日久不消,按之木硬而无明显凹陷,沉重麻木,皮肤发紫或苍白,青筋显露;倦怠乏力;舌淡有齿痕或瘀斑,苔薄白,脉沉涩。 辨证分析:病程日久,耗伤气血,气血瘀滞,故患肢肿胀日久不消,青筋显露;气血瘀滞,肌肤失养,则患肢麻木,按之木硬;气血亏虚则倦怠乏力;舌淡有齿痕或瘀斑、苔薄白、脉沉涩皆为气虚血瘀之象。 治法:活血益气通阳。 方药:通络活血方合补阳还五汤加减。 (二)静脉滴注中成药注射剂 根据病情选择活血化瘀作用的药物(丹参注射液、血栓通注射液、血塞通注射液)

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进展

护理: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进展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外科及妇产科手术后可能发生的严重并发症。若不及时处理,可导致病人患肢完全或部分功能丧失而致残,还可以发生致命性的肺栓塞(DVT)。 一、发病诱因 在患者中,发病前有近期手术史,发病一般在术后3~15d。主要包括骨科术后,剖宫产术后,妇科手术后,肺癌术后,甲状腺腺瘤摘除术后,以上均无血栓病家族史。 二、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分级 (一)危险度分级①低危:年龄<40岁,较小的外科手术(30min以内),无其他危险因素,长期卧床;②中危:年龄40~60岁,有危险因素的较小手术;无危险因素的非大手术;<40岁,无危险因素的大手术;③高危:>60岁,或有危险因素的非大手术;40~60岁,有危险因素,既往有静脉血栓栓塞征(VTE)、肿瘤、血液高凝状态的大手术;④极高危:年龄>40岁,既往有静脉血栓栓塞征病史的大手术;髋、膝关节置换术;髋部骨折手术、重度创伤、骨髓损伤。 (二)治疗患者均采用溶栓、抗凝、祛聚、中药等药物治疗,溶栓同时给予抗凝治疗,有效的预防血管再度闭塞的发生。同时,肿胀的肢体给予外敷消散,可迅速减轻肢体的肿胀。 二、预防及护理措施 (一)预防 1.促进静脉血液回流正常的静脉血流对活化的凝血因子起稀释和清除作用,手术后患者卧床休息,活动明显减少,血流缓慢,易使静脉血液瘀滞在髂股静脉瓣袋及小腿肌肉的静脉丛内,局部凝血酶聚集,纤维蛋白活性下降,易导致局部血栓形成。对此我们采取以下措施:①手术后如病情允许,建议抬高下肢20°~30°,鼓励患者早期功能锻炼,指导督促病人定时做下肢的主动或被动运动,如足背屈、膝踝关节的伸屈、举腿等活动。昏迷或意识不清的患者,由护士或家属给予由足跟起自下而上做下肢腿部比目鱼肌、腓肠肌挤压运动,使其沿静脉血流方向形成压力梯度,不少于3次/d,可加速下肢静脉血液回流;在病情允许时建议早期下床活动;②利用肢体被动装置改善术后肢体血流淤滞,如循序减压弹力袜(GEC)、患肢间断气囊压迫(IPC),以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回流,使其静脉泵早日恢复;③保持大便通畅,因80%DVT发生在左下肢,与乙状结肠宿便有关;④保持心情舒畅,手术后心情不佳,可引起交感、迷走神经功能紊乱,血管舒缩功能失调。 2.防止静脉内膜损伤正常血管内膜是血小板聚集的生理屏障,当血管内膜损伤后,内膜下胶原纤维显露,使血小板附着释放出组织活酶,激活内外凝血系统,而发生静脉血栓形成。静脉内膜损伤因素有化学性、机械性及感染性,临床常见原因:静脉注射刺激性药物,如高渗液体、某些抗生素及抗癌药物。临床操作中注意事项:①提高静脉穿刺技能,静脉穿刺时尽量缩短扎止血带的时间,减轻对局部和远段血管的损害;②减少和避免下肢静脉的穿刺,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是上肢的3倍,一般情况下,没有上肢损伤,一般不在下肢穿刺; ③长期静脉输液或经静脉给药者,可采用留置针,以减少静脉多次穿刺;④尽量避免静脉注射对血管有刺激性的药物,必须注射时,避免在同一静脉进行反复输注;⑤持续静脉滴注不宜超过48h,如局部出现炎症反应立即重建静脉通道;⑥使用造影剂的患者,为避免高浓度碘液滞留激惹静脉内膜引起血栓性静脉炎,甚至皮肤坏死,造影成功后注意先松止血带再注入20ml肝素盐水,抬高患肢按摩1~2min后方可拔出静脉穿刺针;造影结束后将患肢抬高,注意穿刺部位有无渗血及血肿,患肢温度、色泽、动脉搏动情况,鼓励病人多饮水加速造影剂排泄。 3.防止血液高凝状态①术后进行静脉穿刺发现回血差或采血后出现血液过快凝集现象时,提示有高凝状态的倾向,建议进行必要的化验检查;②静脉补液:由于术前及术后禁食水、呕吐、大量出汗、补液量不足而处于脱水状态致血液黏稠,需遵医嘱保证给予病人补充

妇科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临床分析1600字

妇科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临床分析1600字 目的:探讨妇科术后并发下肢静脉血栓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5例妇科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5例患者中经彩超及D-二聚体联合检查确诊,1例手术取栓,14例药物治疗,均痊愈出院。结论:妇科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需要引起重视,经手术或保守治疗效果显著。 毕业 妇科术后;下肢静脉血栓;临床研究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是妇科手术后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我院2009年9月~2011年9月收治的妇科手术患者中,15例术后形成下肢静脉血栓,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点、诊断、治疗等,以期增加对该病的认识及了解。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2009年9月~2011年9月收治的15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年龄45~73岁,平均57.3岁,体重48~78kg,平均63.5kg。其中卵巢癌2例,子宫内膜癌4例,宫颈癌4例,子宫肌瘤5例。手术时间120~400分钟。8例手术前后曾输血。患者术前均无血常规、凝血时间、血黏度等异常,无下肢静脉曲张、下肢疼痛和肿胀症状,无下肢静脉穿刺史,无心脏病史。 1.2 临床表现 术后3~17天,患者出现患肢均匀性弥漫性肿胀,站立或行走后肿胀加重,小腿部疼痛、压痛,胫后与足背动脉搏动下降。10例患者胫前、踝、足背部明显凹陷性水肿,5例稍轻,胫前轻度水肿。患者下肢肢围测量均较健侧增加。皮肤颜色改变者3例,皮温增高者3例,伴发热者6例。 1.3 诊断 所有患者均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显示被阻塞血管静脉管腔增宽,管腔里面血液充盈消失以及不完全,加压以后管腔没有塌陷现象,提示患肢静脉血栓形成。左髂股静脉血栓4例,右髂股静脉血栓6例,左股?N静脉血栓2例,右股?N静脉血栓1例,左、右腓肠静脉丛血栓各1例。所有患者血D-二聚体定量检查,均较术前有所升高。 1.4 治疗 1例患者发病48小时内行股静脉切开取栓术,术后抗凝溶栓治疗。14例进行非手术治疗。嘱患者卧床休息,抬高患者,禁止按摩、挤压患肢。无抗凝禁忌症的情况下,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0.4~0.8ml,12小时1次皮下注射,疗程14天。之后改用华法林5mg口服,每天1次,治疗3~6个月。两者重叠用药约3~5天。监测国际标准化比率(INR)使其保持在2~3。应用尿激酶20-60万u/天,静脉注射溶栓治疗,每天2次,疗程14天。应用复方丹参、灯盏花素等活血化瘀。所有患者于治疗前、治疗低1、3、7、14天复查血常规、凝血四项、D-二聚体。并根据结果调整药物。 1.5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结果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检验水平α=0.05。 2 结果 15例患者均全部治愈出院。患者治疗前后血常规各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凝血四项结果见表1。D-二聚体检查结果见表2。

下肢深静脉血栓

空气波压力治疗仪对脑出血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干预湖北省十堰市太和医院神经外科三病区李娜王辉崔雨 【摘要】目的探讨空气压力波治疗仪对脑出血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将360例脑出血术后的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180例和对照组180例,研究组患者在脑出血术后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应用空气压力波治疗仪对下肢进行物理治疗,而对照组患者在脑出血术后只按常规护理方法,分别统计两组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患者脑出血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67%,而对照组脑出血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78%,两组比较,X2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空气压力波治疗仪操作简单易掌握,为有效的降低脑出血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减少术后并发症,降低围手术期风险,促进患者康复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值得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空气压力波治疗仪;脑出血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 下肢深静脉血栓(LEDVT)是周围血管疾病之一,因静脉血流滞缓、静脉壁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等因素导致静脉回流障碍使患者下肢活动受限,常出现患者肢体功能部分或完全丧失,处于废并状态,甚至可因血栓脱落导致肺栓塞,危及患者生命。神经外科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9%-50%,肺栓塞发生率为1.50%-5.00%【1】。因此,如何预防脑出血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尤显重要。及早使用空气压力波治疗仪可有效地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且使用简捷、经济、有效。我们应用空气压力波治疗仪对脑出血术后患者进行早期干预治疗,收到满意效果,现报导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共360例,均是2011年至2015年3月在我科住院的脑出血术后的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180例和对照组18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手术方式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 方法 1.21 具体实施方法研究组:在患者术后日常护理常规的基础上,使用空气压力波治疗仪进行早期干预,使用前排除患者已有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仪性能完好,并告知患者使用目的、方法、用时感受及注意事项。患者平卧,将患者下肢置于压力带中拉锁固定,松紧度以腿套和患者皮肤之间能放如两手指为宜,充气末腿套压力设为45mmHg,从脚踝部开始充气至大腿再逐渐放气,循环进行,每日2次,每次30分钟。使用期间,加强巡视,观察患者双下肢血运情况。对照组:患者未使用空气压力波治疗仪,而采用术后常规护理。 1.22 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断标准【2】①下肢周径测量:用软尺分别测量健侧肢体及患侧肢体,并比较两侧肢体膝下15cm处的周径。②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可显示下肢静脉血栓形成(LEDVT)病变主干静脉管径增宽、关闭增厚、内膜粗糙、管腔狭窄或闭塞、管腔内无血流信号等。 1.23 临床观察患者患肢肿胀、疼痛,浅表静脉曲张,皮肤颜色改变,色素沉着,皮温增高,软组织张力增高,出现Homans征和Neuhof征。 2 结果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常规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疾病护理常规 一、定义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阻塞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致病因素有血流缓慢、静脉壁损伤和高凝状态三大因素。 二、临床表现 1、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周围型) (1)小腿肌肉静脉丛血栓是原发于小腿肌肉静脉丛的血栓形成,常见于手术后、长期卧床和外伤所引起。因病变范围小,未累及下肢主干静脉,症状表现往往不明显,病人仅有轻微小腿胀痛、肿胀。 (2)腘静脉血栓形成是指腘静脉及其以下主干静脉的血栓形成,临床上并不少见。无任何发病诱因,病人突然出现小腿剧烈胀痛,难以忍受不能行走;小腿广泛肿胀,紧硬饱满,呈弥漫光亮,压痛明显,拒按,手不可触及。全身反应不明显,可有低热。 2、髂股静脉血栓形成(中央型)发病急剧,突然发生髂凹部、大腿内侧(股三角区)明显胀痛,或下肢广泛性胀痛,随后迅速出现整个下肢广泛性明显肿胀、粗肿,同时伴有下肢浅静脉怒张、曲张;由于皮肤毛细血管(细小静脉)扩张,皮肤上出现广泛蓝色微细的网络(网络瘀血)。因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在股三角区常可扪及股静脉呈硬索条状,有压痛。整个下肢饱满紧韧感,尤其是小腿更明显,压痛,Homans征阳性。血栓向远侧逆行扩展而累及全下肢,发生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人有轻度全身反应,发热不超过38.5℃。 3、股青肿的症状股青肿是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混合型)的严重类型,整个下肢深静脉系统广泛血栓形成而完全阻塞,下肢静脉血液回流严重障碍,同时引起肢体动脉痉挛,出现下肢血液循环障碍(肢体瘀血和缺血同时并存)。但临床上很罕见。股青肿发病急骤,患肢剧烈胀痛,整个下肢广泛性严重肿胀,呈青紫色,伴有瘀斑、水泡、肢体发凉,股动脉搏动减弱,足背动脉和胫后动脉消失。而且全身反应严重,发热39℃以上。由于大量的血浆、组织液贮留在患肢,引起。同时,可以发生静脉性肢体坏疽,并发全身多脏器功能衰竭,病情危重,导致死亡。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分析与对策(一)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分析与对策(一) 【摘要】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与预防、治疗。方法对1996年6月~2006年9月我院诊治的56例(69条下肢)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年龄、季节、妇科手术、外伤、烧伤、肿瘤、TPN、感染、糖尿病、局部病变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原因。结论早期发现、及时恰当地处理下肢深静脉血栓是治疗的关键。【关键词】深静脉血栓;病因;预防;治疗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回顾性分析1996年6月~2006年9月我院诊治的56例(69条下肢)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常见病因及治疗进行探讨,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我院于1996年6月~2006年9月收治且有完整临床及随访资料的深静脉血栓患者56例(69条下肢),男37例,女19例,年龄34~78岁,男女比例为1.9:1,左下肢34例,右下肢9例,双下肢13例,左右比例为 2.1:1。6~8月份发病者有27例,23例有高血压,7例为胃肠道手术后行TPN,6例有糖尿病,5例为妇科手术术后,4例为下肢骨折,4例合并大隐静脉曲张,3例为合并烧伤,3例为合并淋巴瘤,2例合并足部真菌感染,1例合并腘窝囊肿,1例合并痛风、关节炎。本组56例(69条下肢)均有下肢肿胀、淤血、活动障碍等表现。 1.2检查本组47例(52条下肢)行彩超检查,17例(25条下肢)行大

隐静脉逆行静脉造影,其中中央型21例;周围型25例;混合型10例。凝血时间延长者4例,凝血功能缩短者9例,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高者13例。 1.3治疗方法本组49例(60条下肢)采用溶栓、抗凝、扩管、解痉、抬高患肢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等方法,同时根据病因及诱因采取相应措施进行预防及治疗,2003年6月我院引进介入治疗仪器后对7例(9条下肢)进行介入治疗,给予溶栓并放置下腔静脉滤器治疗。所有患者出院后均长期口服抗凝药物治疗。 1.4结果全组56例患者治愈9例,好转45例,死亡2例,2例均为原发病恶化所致,1例为大面积烧伤,1例为胰腺手术。1例并发出血,经治疗后出血停止。54例患者中32例得到随访,随访率59.30%,随访时间1个月~4年,平均1年。5例在1年内病情加重,其余患者均恢复正常生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