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诗歌教学的有效策略

浅谈诗歌教学的有效策略
浅谈诗歌教学的有效策略

浅谈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有效策略

江苏省盐城市伍佑中学潘彤彤

诗歌以精美的语言、巧妙的构思、真挚的情愫成为文学作品中璀璨的明珠。可是长久以来,以能背诵默写和会做诗歌鉴赏题为最终目标导向的高中诗歌教学曾陷入一个虽尽可能多背多做,却让学生兴味索然、教师徒劳无功的怪圈中。新课程下的高中语文诗歌教学如何开展,是我们每个语文老师必须重视和探讨的问题。寻找到切合学生实际、切实可行的教学方式、有效策略是语文教师的主要任务。教师要有效引导现代的高中生跨入灿烂辉煌的诗词圣境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在教学实践中,我在诗歌教学的有效策略上进行了几点初步探索。

一、给足学生朗读的时间,尊重学生的初读体验,创设诵读情境,激发鉴赏兴趣。

在以往的诗歌教学中,往往在学生还未自己诵读感知诗歌时,就将有关诗人生平、诗作风格、写作背景等相关资料一股脑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了解一切的基础上去鉴赏诗歌。这种方式就大大降低了学生读诗的好奇心、品诗的成就感与探究诗意的内在动力。走出这一教学误区,在给足朗读时间、尊重学生初读体验的基础上,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进一步品读探究诗文的兴趣,让学生自己一步步去揭开诗歌的神秘面纱,才是遵循学生学习规律的有效途径。

在《兵车行》的教学中,首先通过自由诵读,让学生产生对这首诗的初步认识和体会,继而在引导学生谈对这首诗的初读感受时,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让你给《兵车行》的朗诵配乐,你会配什么样的音乐?这一问题就打破了“有何感受”式的单一设问,从另一种感官体验角度入手,巧妙地让学生道出对这首诗情感基调、风格的感知。根据学生的回答,配以深沉凄迷的音乐,让学生在音乐中进一步诵读,结合诗文意象想象、描述画面,体味意境,将学生自然带入到进一步鉴赏的情境当中。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诵读、感知、聆听、想象、描述,充分调动了多重感官,一幕幕再现诗人笔下的分别场面与古战场:听,兵车隆隆,战马嘶鸣,呼喊亲人,捶胸顿足,阴风惨惨,鬼哭凄凄……看,人烟萧条,田园荒废,荆棘横生,满目凋残,白骨露野……学生与诗人一起为唐王朝穷兵黩武给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而共流泪,真正地入乎其内、沉乎其中,为深入探究诗文内涵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把握不同诗歌的脉搏,找准最佳鉴赏写作切入点,实现学生思维、情感的有效提升。

于读中赏,于写中悟。除反复诵读品味外,将鉴赏思考与写作表达有机融合也是诗歌教学较为有效的教学思路。“选取你喜欢的诗句加以鉴赏”是诗歌教学中尊重学生自主权所惯常采用的鉴赏、写作方式。但如果对每首诗的鉴赏皆是如此,千篇一律,毫无变化,就会使学生丧失鉴赏的动力与写作的热情。根据不同诗歌的特点与学生的学习情况,找准富有新意的最佳鉴赏写作切入点,为学生和诗歌、诗人之间设计、搭建一个深入沟通的有效桥梁至关重要。

在诗歌教学中,根据诗歌蕴含情感较为丰富这一特点,在学生诵读体验充分的前提下,我设计了“不要离开原诗的主旋律,选择你最喜爱的诗句,改写成一首现代诗或一段散文”这一学习活动,通过改写,让学生在对诗歌情感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发挥联想想象,渲染原文中的意象,意境,并融入自己的情感体验与人生思考,通过诗文再创作实现深入鉴赏的学习目标,激发学生更丰富的情感、思想表达。如学生选取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两句,改写现代诗为:我在曦光中梳妆,情意绵,情丝长,梳不尽满腔愁肠。我在夜幕下吟唱,意缱绻,月光寒,化不开满眼雾霭……将《咏怀古迹〃群山万壑赴荆门》中的“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改写散文为:前方是连天大漠,霞色比以往都要悲壮。你猛地勒马回头,不顾随侍频频催促。却只见飞沙蒙蒙,离歌在回不了的关内低唱。月光沉默依旧温柔依旧,洒落中原,也洒落胡邦。异地的夜里你不只一次,梦回河梁,尘世如昙,夜开夜落……学生在运用诗中意象和多种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率性创作的同时,不但加深了对作者思想情感的理解,也产生了对文本语言美和情感美的认同与赞赏,从而迸发出更为强烈的诗文品读与创作愿望。

三、由点及面,由表及里,在定向积累的基础上,推动学生的广泛阅读与深入思考,进行拓展性写作提升。

由学习一首诗,到积累一类诗;由品读一位诗人的代表作,到研读他书写同类意象或表达类似情感的其他诗作;由领悟诗人的作品内涵,到走进诗人的精神世界;由学习不同诗人的诗到比较他们的不同艺术风格与思想情感、人格精神。通过这样的拓展性研究学习,培养学生定向自学、积累表达、比较提炼、思考归

纳等多方面的能力,从而更为有效地实现其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提升。

如在学生学习了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之后,我设计作业为:借助梦境来认识诗人——《梦游天姥吟留别》拓展之“梦境与李白”,查阅李白的有关梦境的诗,分析诗中李白抒发的思想感情,以“李白的梦境人生”为题写一篇短文。学生在充分搜集、品读李白梦境诗,提炼思考的基础上写下了:“现实中真的无路可走了,理想压抑得太深了!情到深处梦境生——只有梦境,才能给你喘息的空隙,微笑的理由。天姥山的这个梦境,瑰丽神奇,可是在神奇瑰丽之下,我却曲折的看出了你渴望自由的痛苦。梦中的“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完全是一幅看破红尘的心态,“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则完全是一个洒脱者的姿态。可我明白:这看破与洒脱之下,隐藏着你太多的无奈、痛苦。“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是你的仰天大笑,也是你的掩面哭泣。你在梦境中“手接飞猱搏雕虎,侧足焦原未言苦”(《梁甫吟》),梦中的你真的成为了一名勇士,可我明白:这明明是你受挫后的愤懑和对理想的期待啊!……梦境与现实,如同白与黑的对比,你的遗恨人生,让人揪心,让人扼腕!”

再如,在学习了选修《唐诗宋词》第一专题“诗国余辉中的晚唐诗”后,我让学生就李商隐的诗作风格或杜牧的咏史怀古诗作专题探究,写成专题小论文。学生在定下自己的写作对象后,积极性很高,利用校园里的各种资源,广泛搜集,深入研讨和探究,完成的论文水平也是比较高的。无论是选材还是立意上,都有佳作涌现。如:《情感真挚心像凄迷——李商隐诗歌风格浅析》《李商隐无题诗的艺术风格探究》《李商隐诗歌神话题材研究的价值》《李商隐与佛教关系探微》《论李商隐爱情诗的意象》《立意高绝,史论结合——例谈杜牧咏史诗中的历史辩证法》《气俊思活意足锋锐-杜牧咏史怀古诗中的议论》《浅析杜牧咏史诗的情感内容》等等。一些优秀的论文,还在学校的文学刊物《香樟园》上发表,这让同学们学习诗歌的激情日渐高涨,诗歌的教学也更有效了。

有效的拓展性写作活动,使学生在广泛阅读与深入思考的基础上,实现了知识量的积累与思维质的提升,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动情的过程中,加深了内心情感体验,实现了思考的丰富性、严谨性、深刻性。

总之,诗歌是一种灵动丰富的文学艺术,诗歌教学也应以全方位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标导向,采用灵活多样的有效教学方法,不断探索,推陈出新,帮助学生睁开发现诗美的眼睛,张开感悟诗意的翅膀,在诗歌的天空中自由飞翔,俯瞰现实,展望人生。

诗歌教学方法浅谈

诗歌教学方法浅谈 古诗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识,增强文化素养;有助于发展学生健全的人格。高考对古代诗歌鉴赏考查的加强,代表了语文教学文学性特征加强的趋势。 那么,在教学中,怎么引导学生体会古诗的思想感情,将古诗教化难为易呢? 一、结合背景,挖掘主旨。 诗必有感而发,优秀的诗作都是诗人感情被现实生活激发点燃后抒写的。因此,要了解一些诗歌作者生活的朝代、生平,以及与诗有关的文学背景和历史背景;要知晓不同作家由于社会地位不同,经历不同,对生活的态度不同,作品风格也会不同;另外,同一作家因人生道路的曲折变化,作品前后期风格也会变化。我们如果了解了这些情况,读诗时与之联系起来,真正做到“知人论世”,那么把握作者情感主调,深挖主旨也就不是难事了。 例:阅读下列一首诗歌,回答下列问题。 古从军行七首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酒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1)“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是否矛盾,为什么? 该诗的作者王昌龄,作为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大家都不陌生。他的边塞诗,或是塑造边塞健儿的英雄形象,歌颂从军报国、建功立业;或是反对开边,反映战争对广大人民和平生活的干扰和破坏。往往交织着英雄气概与儿女心肠,风格或悲凉慷慨,或缠绵婉转。联系该诗的第二、三句,可以看出:本诗主要表现戍边将士的浓郁而缠绵的乡愁,扣住这一点,答案即可组织为:不矛盾,这样的对照写法更能显示出听者深重的别情边愁,这是任何欢乐的新曲都无法排遣的。 另外,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社会生活及个人际遇、经历、创作意图、个性气质不同,对同一个人、同一件事也会表现出不同的态度。 例::阅读下列诗歌,回答下列问题。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 《新课程标准》要求1-6年级的学生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60篇,并在附录中列出70首《古诗词背诵推荐篇目》,也新增了许多优秀诗词,这让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充分认识到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性。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急于求成,教学肓目性和随意性较大,步入以下几个误区:一是倾盆大雨式的背诵。教师为了赶进度,不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天天要求背诵一首。二是信口开河式的问答。教师没有精心备课,指导时随意提几个问题,草草了事。三是填鸭注入式的串讲。为了节省时间,教师一讲到底,学生没有自主学习思考的时间。四是囫囵吞枣式的翻译。教师仅把诗歌大意告诉学生就算完成任务。这些方法仅仅满足于语义的疏通和诗句的积累,学生难以根本的体会诗歌最美的情感。诗词是生命的歌,是美的化身,是值得后人咀嚼、消化、回味的精神食粮。诗词的阅读与欣赏应当超越单纯的训诂文字、诠释词语的范围,跨入语义学与美学的领域,用心灵去捕捉诗的意象和境界。然而,现今不少语文课堂教学过分强调了教学的定量化、技术化和精确化;教师仍将备课着力点放在梳理知识点、研究标准答案上;依然要求学生采用”死抠字词——理解句意——总结思想“的老三套做法,条分缕析、肢解原本文脉贯通、浑然一体的千古佳句。这种教学形式抑制了学生的创造需要,扼杀了学生思维的灵性和生命的活力,古诗词所蕴藏着的美感被扫荡殆尽,学生学习语文的情趣也深受影响。所以我认为在进行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时候应该遵循以下几个策略: 策略一:资源整合,在把握基点中生情。 1、整合同主题的作品:在小学阶段学习的古诗词中,有不少的古诗词虽然作者不同,背景不同,但表达的情感主题却是相同或相近的。就拿“送别”主题来说,有李白的《赠汪伦》,写汪伦以歌声送友,李白借潭水抒友人对已感情之深;有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写李白以目光送友,以长江之水喻友人之间感情绵绵不绝;有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王维以酒送友,借朝雨,青柳,美酒表达对友人离去的伤感之情。如果教师在教学时能改变传统“逐首教学”“逐环教学”的模式,资源整合,主题凝聚,学生就能在把握基点中生情。笔者在教学《赠汪伦》时,先播放名曲《送别》,然后引导学生回忆读过或学过的几首送别诗,让学生大致了解异同,“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送别”的主旋律如同一汪清泉流淌在孩子的心间,激荡着他们的情感。 2、把握同题材的作品:以题材为桥梁,可以带动同题材不同主题的诗歌的学习,比如,教师在引领学生学习柳宗元的《江雪》后,出示王士祯的《题秋江独钓图》,提出自学要求:这首诗又给我们勾画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呢?希望你运用上一首诗学到的办法,自己来学懂这首诗。学生在比较中很容易就发现这两首诗的地点相同、人物相同、事件也相同,但心情不一样,一个是苦闷的,一个是怡然自得的。前一首诗有一种“傲气”,后一首诗有一种“霸气”。此时,穿插一些背景材料,《江雪》是在柳宗元流放永州官场失意时写的,而王士祯仕途得意,当时任刑部尚书,这样,让学生比较阅读,学生“调动了原有的知识经验,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在比较阅读中不仅拓展了学生的视野,而且让学生学会了比较,更加深入地感悟作品的人文内涵,起到了一举多得的作用。 3、延伸同诗人的作品:这样做的目的一可增加学生对不同语言风格的感受力;二可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该作者写作风格的把握。比如,学习课内经

浅谈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策略分析

浅谈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策略 中国传统诗歌艺术的主要特征。确实,融情入景,托物言志,情志景物浑融是中国诗歌尤其唐诗宋词最显著的特点,诗歌教学如果能引导孩子们抓住“诗?乐?画?情”四个字做文章,在吟诵和品味上下足功夫,让孩子们伴随美妙的韵律入境、动情、会意。 一、吟诵中体会古诗词的韵味 小学语文新课标中对每个学段的小学生古诗词教学都 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第一学段的要: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第二学段的要: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第三学段的要: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新课标在“读”和“背”中均强调了一个“诵”字,这既符合传统诗词的文体特征,也符合诗词的审美及教学特征。因此,如何在“诵”字上下功夫是小学古诗词教学的不可或缺的环节。何为诵?对其一直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认为同“吟”、同“咏”,“就是拉长了声音像唱歌似的读”;一种认为同“吟”、同“咏”有区别,“就是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读”,侧重强调语言本身的节奏,

而非音乐的节奏。其实,“吟”、“咏”、“诵”的涵早就混同合一,之间难以区分明确的界限,当前,丰富多彩的诵读方式的探索恰恰就说明了这一点。因此在这里用“吟诵”一词代替“诵”的称名。用吟诵的方式学习诗歌是先以来就建立起来的最基本的方式,其优越性、实效性早被证明,现在强调这种方式不过是对传统的回归。 其实,很多作品可以配乐吟唱,可以拉长声调吟诵,这些不仅仅本身是切入诗词情境的方式,也由于其形式活泼更能激发儿童的兴趣。 二、品悟中进入古诗词的意境 宋舜民有诗云:“诗是有声画,画是有形诗。”自古至今,便有诗画同源之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能诗者多识画,能画者多知诗,二者同体也。人们也常说“如诗如画”,由此可见,诗与画这两种艺术形式经常是“画中有诗,诗中有画”。诗歌里的画,即诗中的景物及其所诱发的想象空间、场景;诗歌里的诗,即诗中的景物及其所诱发的想象空间、场景里蕴含的情思韵致。诗画相融的境界即是所谓的意境。中国的优秀诗歌都是有意境的。而阅读、欣赏诗歌一个必要的也是一个很难的环节就是入画入境。诗有可解、有不可解、有不必解,小学阶段学生所接触的诗词多属于不必解作品,教师除了帮助学生作必要的字词疏通外,不必把过多的精力放在旨意的挖掘上,而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入画入境。辛弃

小学古诗词教学的核心价值及教学方法

小学古诗词教学的核心价值及教学方法 一、古诗词教学的核心价值 1.传承中华民族文化 2.促进人的持续发展 ——审美 ——育德 ——启智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总目标)小学阶段学生要求背诵古诗文160篇(首),其中课标推荐了70首古诗词。 二、古诗词教学的原则方法 1.走出“两个误区” 误区一:把理解诗意当成教学的全部 误区二:以为有深度才有内涵 2.明确“三项重点” ——诵读 ——积累 ——感受 诵读和想象是古诗词学习的主要方法和途径。 3.突出“三种意识” 人文素养意识:奠定传统文化的基石 学生主体意识:珍视学习古诗的兴趣 语文本体意识: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 4.处理“四个关系” (1)讲解与感悟的关系 学习古诗词要淡化“讲”,强调“悟”。“讲”易枯燥乏味,“悟”则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学习诗词,要把握“悟”的基本的阅读要领——

一是读中“直觉” 二是“熟读成诵” 三是“模糊解读” 四是“想象画面” 古诗词“讲”在何时何处? (2)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整体入手 局部深入 局部的深入始终离不开整体,始终与想象等活动紧密结合(3)语法、修辞与语感的关系 对于古诗词的押韵、平仄——诸如此类的文学常识和技巧在小学阶段没有必要涉及。 对于古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借代、对偶、设问、反问、双关、互文等点到为止,主要是通过诵读体会其表达之效。 (4)本体与客体的关系 ——把握好“背景知识”的度 ——把握好“精读一首”与“略读一组”的度 5.落实“四个环节” 古诗词教学应摆脱“解诗意,明诗情”的桎梏,在读正确、读通顺的情况下,力求读懂,追求“情”字,在情意浓浓的氛围中入神吟咏,领略情韵;在感知文本的基础上大胆想象,感受情境;在拓展延伸、对比感悟中,体会意境。 (1)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 ——用同类诗导入,激情—— ——讲解轶事导入,激趣—— (2)通读:字字句句皆入心 读正确——扫除阅读障碍 ——生字、生僻字、多音字及通假字等的音或义 ——诗词表达形式上的特殊意义 ——诗词语言内涵上的特殊意义

诗歌阅读教学设计的策略

诗歌阅读教学设计的策略 首先,这是人类情感本能的需要。为什么所有民族最古老的文学都是诗歌?因为诗歌原本是内心的歌唱,是生命节奏、内心节律的相呼应,具有强烈的内在节奏与旋律。“诗”与“歌”原本一体,最初甚至是诗歌、音乐、舞蹈的三位一体。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能够理解为什么自南北朝到唐代人们始终热衷于从音韵、格律的角度展开对诗歌的研究,为什么宋代的词牌、元曲的曲牌,均从节奏与旋律音乐性入手变革诗歌。 例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即便不从思想内容上看,单看其韵脚、节奏、气势乃至虚词,均有酣畅痛快之感! 其次,诗歌还是人性的需要。人性向最细腻、最深厚、最高尚、最美丽处发展需要借助诗歌。诗歌确保人性与世界的联通。海德格尔醉心于荷尔德林诗歌研究:人类理性觉醒以来,过分的理性制造了逻辑严密的世界,并以语言显示这一世界。人们用语言认知并思考表达这一世界时,给万物命名并且使万物只以名称显示。语言使人类丧失了对世界的直接感受力,使得人类只能够以概念代替事物,以逻辑代替感情。诗歌,是对现代理性社会这一弊端的拯救。[1] 最后,诗歌是语文教育的需要。《语文课程标准》如此规定中学诗歌教学的基本目标: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中学语文教育有两大基本目标:实用与文学教育的协调发育。文学艺术的极致是诗歌,被誉为文字与灵魂之舞的诗歌,必然成为情感教育、审美教育的重要文体。 一、诗歌的体式特征 诗歌是一种以凝练的语言抒发情感的文学文类。其主要特点是:①语词凝练;②结构跳跃;③富于节奏和韵律。 诗歌以抒情为主,但有些诗歌也包含叙事成分。根据抒情和叙事元素在诗歌中比重的不同,人们将诗歌分为抒情诗和叙事诗。 根据是否遵守格律规范这一标准,诗歌可分为格律诗和自由诗(白话诗)。[2] 1.古体诗体式特征 古体诗古朴、凝重,形式自由。这类诗歌具有较强的散文化特征:语序平直,意脉连贯清晰,只要在诗句间加上少许虚词即成散文。例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关雎》)、“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曹操《观沧海》)、“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古体诗意脉连贯自有其缘由。因为古体诗一般篇幅较长,如果没有一以贯之的意义脉络,将为读者阅读带来困难。而意脉连贯这一特点,就成为古体诗教学设计的重要依据。例如,有教师教学《将进酒》,就用几个问题梳理了全诗脉络[3]:李白劝谁喝酒?李白劝朋友怎样喝酒的呢?李白自己怎样饮?李白为何如此豪饮狂饮?这些问题逐层深入,很好地展示了诗歌的内在层次,符合古体诗意脉连贯的特征。 2.格律诗体式特征 格律诗自南朝齐梁肇始而成熟于唐代,形成了一整套精致周密的结构。[4] (1)在语音序列上,格律诗根据汉语言文字的特性,对中国诗歌的音声序列进行了整体设计,通过字与字、语与句(包括声调与韵脚)之间的变化,设计出一套声律样式,具体规定诗歌中每一个字的声韵调,使诗歌显现出铿锵抑扬、变化和谐的节奏之美,从而实现了“诗”与“歌”的合体。 事实上,汉语中的四声平仄通常都暗含情感指向或意义内涵。例如,近代人谢云飞曾在其《文学与声律》一书中论及平声清扬平和,仄声急促凄切。开口呼有欢快妖娆意义,微灰韵有气馁抑郁之感。而王力《汉语史稿》亦称音韵与意义相关。赵元任解说《白雪歌送武判

中国现代诗歌的鉴赏方法

中国现代诗歌的鉴赏方法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现代诗歌的特点。 2、掌握中国现代诗歌的鉴赏方法。 教学重点 1、了解中国现代诗歌的特点。 2、掌握中国现代诗歌的鉴赏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中国现代诗歌的鉴赏方法。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具准备 教学资料 教学时间 安排两个课时 一、导语设计 现代诗歌又称新诗,一般指“五四”以后在继承发扬民歌和中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借鉴吸收西方诗歌的表现形式、表现手法而逐渐发展形成的诗歌。具有形式自由、韵律灵活、自然清新的特点。新诗采用了自己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诗家语”),它高度凝练,大幅跳跃,富有暗示性。“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刘勰《文心雕龙·知音》)刘勰的这段话告诉我们,作家诗人创作时,是先有了情思抒发的冲动,再发而为文辞形成作品,读者必先通过文辞才能了解作品传达的情思。这样,由文辞入手,去解读作品,发幽探微,即使是隐微的内容,也会使它显露出来。因此,在阅读鉴赏现代诗歌时,就必须把握其语言特点,从解读诗歌语言入手,进而探究诗歌的意蕴和思想内涵。 现代诗歌冲破了旧体诗的格律束缚,语言趋于口语化、散文化,其语言与散

文的距离缩短,但仍具有自己的特点。 二、现代诗歌鉴赏 (一)现代诗歌的特点 1、分行排列 押韵,读起来顺口,而且应富有感情地去读,不能像读新闻那样客观冷静、语气平缓。 2、饱含真情 比如流沙河的《哄小儿》中有这样的诗句: 莫要跑到外面去, 去到外面有人骂, 只怪爸爸连累你, 乖乖儿, 快用鞭子打。 虽然是普通的场景,却表达出极为复杂、悲痛、深切的思想感情,感人泪下。 3、立意新颖 王夫之说过:“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苏轼也说:“诗者,不可以言语求而得,必将深观其意焉。”这是强调意的重要性,实际上意不光重要,还应该新颖,应该写出“人人心中有,人人笔下无”的新意来,应该有独特新奇的发现和感受。 再如:辛笛的《寄心》: 经过一夜的不平静, 决定把这颗心, 贴上八分邮票, 寄出去就是了。 简朴自然,平中见奇。 4、联想自然 联想自然即从眼前的事物触发灵感,联想到彼事物,把彼此自然联结起来,没有牵强附会之感。如杨树林的《雄鸡》: 高高的黑板前,

浅谈小学语文的古诗词教学的内容

浅谈小学语文的古诗词教学的内容 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在XX年颁发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简称新大纲中明指出小学阶段古诗词的教学目标是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低年级背诵古诗词是每学年30篇以上,中年级30篇左右,而高年级则为20篇以上。XX年试行的《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第一学段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第二学段为50篇(段),第三学段为60篇(段)。而且在其附录的“古诗词背诵推 荐篇目”就有70首。由此可见,新课程标准肯定和提高了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地位。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妇孺皆知、脍炙人口,都是古诗中的精品。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诵读这些古诗词呢? 一、初读诗文,了解作者 诗读百遍,其义自明,其情自见。诵读古诗方法很多,分自读、对读、群读,又可分为默读、声读等。多读,可以让学生把握诗词的内在节奏。节奏是古词的生命,读诗的过程也是欣赏诗歌的一种过程。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多了,自然成诵,化为心中之本。 整体朗诵诗歌的过程中,由于现代文和古文之间的不同,首先要引导学生读准每个字,每个词的读音,例:《回乡偶

书》中“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现在“衰’’读“shuai,但古读音应该是“cui”,古读音更能押韵,更能体现古诗的韵律美;例如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古时应该读xia.,而现在用汉语拼音读xi4,就不和谐,不押韵了。在处理这个问题时,我就先让同学们自己读,多读几次,体会到古诗的押韵美,学生自然选择读古音了。 二、精读课文,了解诗意 读通古诗后,就要了解这首诗的意思,在语文课本中,古诗词都会有注释,将不太容易理解的字词翻译出来。这时,我多半希望学生采用小组合作或个人言的方法,一句一句让让学生慢慢去自己探究,老师在旁适当点拨即可。还可以鼓励学生借助古汉语词典,去自己翻找。这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学习能力,有很大帮助。 三、研读诗文,体会情感 (1)了解背景:在小学阶段学习的古诗词中,有不少的古诗词,它们作者不同,背景不同,表达的情感也不同。就拿“送别主题来说,有李白的《赠汪伦》,写汪伦以歌声送友,李白借潭水抒友人对已感情之深;有李白的《送盂浩然之广陵》,写李白以目光送友,以长江之水喻友人之间感情绵绵不绝;有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王维以酒送友,借朝雨,青柳,美酒表达对友人离去的伤感之情。这些都淋漓

浅谈诗歌教学

走进诗人的心灵世界 —浅谈诗歌教学 摘要: 诗人写诗,将瞬间多彩的心灵之光倾刻灌注于凝练的文字。对于读者,若能透过文字层面真正探测到诗人的情感核心不能算是一件易事。单从教学的角度来讲,若将诗人的情感生活化的呈现于学生面前进而让学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深处的世界那就更不是一件易事了。针对于此,本人在教学中一直探索诗歌解读的途径。随着日子的更迭,略有所体会,现简要阐述如下:一、从诗歌的特点出发,还诗歌以生活本貌,从而走进诗人的心灵世界。二、从诗歌本身的字词出发,研究其用此字非彼字的理由,进而走进诗人的心灵世界。三、从整体上把握诗歌,有助于走进诗人的心灵世界。四、学会并运用想象把握诗歌的内涵,以完成与诗人心灵的对接。 关键词:诗歌教学心灵世界 诗人写诗,将瞬间多彩的心灵之光倾刻灌注于凝练的文字。对于读者,若能透过文字层面真正探测到诗人的情感核心不能算是一件易事。单从教学的角度来讲,若将诗人的情感生活化的呈现于学生面前进而让学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深处的世界那就更不是一件易事了。针对于此,本人在教学中一直探索诗歌解读的途径。随着日子的更迭,略有所体会,现简要阐述如下: 一、从诗歌的特点出发,还诗歌以生活本貌,从而走进诗人的心灵世界。 古今诗歌,尤其是经典作品,无不是对生活的高度浓缩,对生活的认识的高度概括。我们在教学中应从诗歌的特点出发,还诗歌浓缩的生活以本来面貌。例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中“那河畔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和“那榆阴下的一潭”的象征意义。当我们从诗歌意象的特点入手,去寻求这些意象与诗人之间的联系的时候,我们发现了这几个意象所具有的柔美、飘忽、自由、湿润的特点。比如河畔的柳树,饰之以金色,描绘它在夕照中呈现的形象;软泥上的青荇,赋之以柔美,活画其在水底招摇的姿态;还有那拜伦潭倒影着彩虹的景象,不正活脱脱地表现出诗人重返康桥后的喜悦心情?问题在于,为何异国的康河令徐志摩如此神魂颠倒、 1

古诗文教学策略

诗歌教学策略,古诗文教学的策略 一、经典诗文,诵读感悟 古诗文的教学常用的就是诵读教学法,诵读渗透全过程,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初读,读对读准,字正腔圆。再读,读出节奏,有板有眼。深读,读出意境,有滋有味。古诗文的读,有讲究平仄规律的诵读,有半读半唱的吟读,有和着古曲的唱读,有且歌且舞的美读。在引导下读,边想象边读,范读,带读,伴读,在读中感悟语言,读中想象意境,领会诗人情感。古诗吟唱教学法是指在教学生平长仄短的规律后,借助老师的手势,体态引导学生吟读古诗,这有些像合唱时的指挥。如:“春风不度玉门关”,加了手势,学生果然就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了。所谓唱读,即借古音乐配合,将诗唱出。如:配《阳关三叠》学唱《送元二使安西》,还可用《明月几时有》的旋律唱《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手舞足蹈的读,如老师用手拍节奏,带领学生读出诗的韵味。 另外,就是以诗作答,反复诵读,层层推进。 课例4:《泊船瓜洲》诗中,老师说:桃花又开了,小草又绿了,燕子又回来了,然而诗人却离开了,有道是故土难离,诗人不禁想——生答:“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人怎能不问——生答:“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人是不得不问——生答:“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人怎能不想,怎能不问——生答:“明月何时照我还” 回忆了家乡,回忆了亲人之后,老师又对比问:团团圆圆一家亲,还能吗?眼前只见——生答:“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和朋友一块饮酒,还能吗?眼前只见——生答:“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也许他一去不能回呀,再看一眼——生答:“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这种乡思啊,惟有问明月——生答:“明月何时照我还”;这种乡思啊,只能问明月——生答:“明月何时照我还”。 在反复多次的吟诵之后,学生不仅熟读了诗文,也更深沉的理解了诗人的情感。 二、自读自悟,领会诗意 除了借助注释,工具书,自己初步理解诗意,可以采用以下一些技巧。 (二)抓诗眼、词眼 有些诗,有表达诗意或诗人情感的词,这就是诗眼、词眼。教师敏锐的抓住诗眼、词眼,往往能牵一发而动全身,显得大气智慧,避免了单调的逐词逐句的讲解,而使古诗的教学支离破碎。 《清平乐?村居》中,窦老师抓住了“醉”“卧”“最”几个词眼。尤其是“卧”字的处理,甚妙。一开始,学生以为小儿偷懒,顽皮,窦老师先让学生说说换成“趴”“躺”好不好?启发学生体会“卧”可侧卧、仰卧、趴卧,是最舒服的姿势,又唤起学生在草地上卧着,打滚的记忆,感受卧的随心所欲,自由自在;又想到静卧时的安静,安详,心无旁骛,他也许在想,莲蓬带回家要给两个哥哥吃,还要给年迈的父母吃。到此,学生也就从这一卧字,感受到了小儿的可爱,明白了最喜小儿的缘由。 《如梦令》中,老师抓住一个“醉”字,从词中想象画面:让人陶醉的景——“溪亭”“日暮”“惊起一滩鸥鹭”,感受李清照的幸福生活,品出她这醉的是“乐酒”,又通过《声声慢》对比,感悟醉的是苦酒。以诗引诗,学生对李清照的人,词风就有了全面的了解。 (三)板画助学 课例9:《泊船瓜洲》一诗的教学,可采用板画助学。“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三个地名之间的位置,让学生根据注释,在画上填上地名,直观形象的理解了诗意:京口和瓜洲隔江相对,京口和钟山只隔着几座山。 三、深入悟读,想象意境 古诗词难教,很大一个原因在于诗的意境难以带领学生进入,因为古诗的写作年代久远情景

现代诗歌的教学策略

现代诗歌的教学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而诗歌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深广的,诗歌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和审美情趣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时能促进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诗歌教学应当充分体现新课标“语文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理念。 本册教材共十个单元,编入古诗四首,现代诗歌五首。现代诗歌是相对古诗词来说的,现代诗歌语言含蓄、委婉,常常运用意象表达作者内心的感受。语句中多用比喻、排比、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它是对生活现象的再现,是诗人内心情感的独白,是学生感受生活的媒介,是读者走进作者心灵的桥梁。 现代诗歌有什么特点呢? 1.现代诗一般以句子,词组为诗行。 2.现代诗篇无定句、句无定字, 诗行长短不一,参差错落。 3.现代诗的段落可以整首诗为一段(节),也可以一首诗分为若干段(节)。 4.现代诗大多押韵,押韵让句子更优美,但不一定要句句都押。 5.现代诗精炼不拖泥带水,用最简洁的文字容纳最丰富的内容。 现代诗歌以其凝炼性、抒情性、音乐性等特点决定了它有别于其他文体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在阅读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这就要求我们,在现代诗歌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培

养学生的读诗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古今诗歌都具有抒情性、形象性、音乐美、含蓄美等特点,抓住诗歌的特点进行教学,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十册教材中编入的现代诗歌有《大人们这样说》、《神奇的书》、《用目光倾听》、《种子的梦》、《囚歌》。那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怎样进行现代诗歌的有效教学,怎样让学生体会到诗歌的意境,怎样提高学生学习诗歌的积极性呢?下面谈谈我对现代诗歌教学的一些粗浅的认识。 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诗歌教学的基础环节 (一)诵读。 瓦雷里说:诗歌不是思想;它是将声音神圣化。 文学的骄子是诗歌,诗是文学的最高形式之一。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诗经》到《楚辞》到唐诗宋词到现代诗,源远流长。我国古代就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说法,可见诵读是开启理解一首诗歌大门的金钥匙。 所谓诵读,就是大声的读,熟读成诵。南宋朱熹对诵读的看法是,“要读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清代古文家曾国藩谈到自己的诵读体会时说:“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展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可见,诵读不仅要声音洪亮,疾徐有致,还要眼到口到耳到心到,全身心地投入,从诵读中体会节奏感,品味作品的情趣和神韵。 而我们平时的诗歌教学,往往满足于对诗句意思的理解,教师常常急于将字词的解释告诉学生,结果诗歌学习变成了被动的接受和机械的记忆,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停留在诗歌的浅表。 首先,诗歌的语言凝炼,具有很强的音乐性和抒情性,读起来节奏鲜明,琅琅上口,惟有反复诵读,才能充分感受其韵律之魅力,增强语感。 其次,诗无达诂,有很多诗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同样一个意思如果用大白话说出来就索然无味了。诗歌教学重要的不是老师的讲解如何精辟,教学技巧如何高超,而是要把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引领学生反复吟咏,使学生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 如:《神奇的书》,这首诗语言简明,生动形象,适于朗读.教学时,教师注重指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从而体会书的神奇、美丽以及给人的兴奋和震撼.如初读诗歌时,让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诗歌,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在学生初步了解诗的大体意思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默读、自由读来体会诗的意境;精读升华感情时,让学生通过齐读、同桌合作读、接读、比赛读等多种形式,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二)诵读的方法。 对于诗歌的教学,教师要教有所得,学生要学有所获。反复诵读是一种心理感应的过程,

浅谈小学语文诗歌教学

在整个小学阶段语文教学中,诗歌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头戏。提高诗歌教学水平、打造高效的诗歌教学课堂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作为一个教学板块,诗歌在整个教材体系中占据比较重要的地位,必须重视这一内容的教学。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诗歌的教学,引导学生在学习诗歌的过程中不仅激发学生学习故事的热情、学习诗人的写作方法,同时要引导学生剖析其语言,品味诗歌,探索其真谛,汲取其营养,使学生在精神上充实和提升。 一、诗歌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小学语文诗歌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只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对于诗歌的讲解也停留在知识点上,单一地要求学生背诵,而忽略了学生对于古诗词的理解。因此往往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并不能体会到诗歌的真正意义,导致学生对于诗歌的学习出现恐惧心理,不能静下心来认真学习。低年级的诗歌讲解中,教师过分注重背诵和生字教学,将理解诗歌的优美意境抛到一边,学生往往学会了生字,但是对诗歌的含义理解表现为蜻蜓点水。像《雨点》这首儿童诗,字面意思浅显易懂,学生很容易理解,而其中蕴含的意境老师却没有解读出来。这里的“睡觉、散步、奔跑、跳跃”其实是表明着“雨点”在不同的环境中,有着不同的情境,这种变化着的过程,教师是应该解读到的,也是应该引导学生读到的。但是在真实教学中我就在想,一年级的孩子有必要让他们知道吗?不是说只要他们能读通、读正确就行了吗?这样的讲读是不是拔高了呢?接着就循环出现了上述在浅教和深教之间的问题。 二、诗歌教学的改进方法 诗歌教学在小学阶段占有较大的比重,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应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改正不足,完善教学体制。 1.欣赏朗诵,理解背诵

浅谈小学六年级古诗词教学方法

浅谈小学六年级古诗词教学方法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到六年级,小学阶段的古诗词教学自然就到了它的巅峰,学生学习的古诗词不下数百首。而且,每次素质测试中,变化万千的古诗词题之失误,真是一次次“麻醉术”后的剧痛。使我们彻底醒悟:自认为学生熟知的友情“诗”,原来是那么不近人情的疏远。加之,学生习作时语言的网络化与匮乏化,如环境沙漠化那样让我们感到可怕。那么,如何疏通古诗词之源,使学生才能有可取之活水呢?下来,我就本册语文教学谈谈古诗词的复习方法。 一:因势利导锲而不舍 本学期第一天,我用古诗给予学生深深的期望“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学生信心大增,我又说:“可是,要想取得好的成绩,我们该怎么做呢?请你们也有诗词回答我。”这下,就像点燃了导火索,什么声音都有了。“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学生会用古诗词,是建立在理解记忆的基础之上的,学生在校时间的节奏是紧张的,几乎没有空闲之处,如何来利用时间对其进行巩固。我们虽不可能利用“马上”“厕上”“榻上”,但我们可以利用“课前”“课

中”“课后”,早晨来校后,学生就可以利用早读前的十几分钟将你布置的古诗文进行记忆,(当然,我们六年级是以《语文知识精粹》这本课外工具书为主的。)每天只理解记忆几句诗句足已。你想,一学期下来,我们大概就复习了数千句了,数百首了。加上,古诗词的学习本来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事,想要好,就得慢慢的做。得保证诵读的时间。 二:学法灵活,加强考核 对于托管学生来说,复习古诗词方法会更多一些,因为,晚上给家长背诵,并说出诗意。或根据古诗词改写成记叙文、散文等。这样,既复习了古诗词,又加强了习作练习,岂不一举两得吗?第二天,老师只需检查那些学困生就可以了。同时,我们每天更换课表,就在课表旁写上一两句哲理诗、惜时诗、给孩子鼓舞了士气,有学习了诗句,渲染了学习的氛围。其实,在这期间还有一个难题,那就是孩子会背诵,理解,不会写字,或写错字的现象。这点,我们就在写字课上画上田字格,很规范的将难字、易错字板书出来,孩子临写,这样,达到了“一箭双雕”的效果。平时,我们在听写生字生词的时候,不妨出几句诗词,让孩子填空。考察了孩子对古诗词的理解与应用。再进行查漏补缺。逐步提高学生整体的古诗词水平。

小学语文诗歌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诗歌教学策略 1、反复诵读,体会情感 中国古典诗歌的特点是意境深远,感情丰富,语言简练,节奏感强,这些特点使得诗歌易于朗诵,朗诵可以提高学生感受诗歌的语言,韵律,形式,并逐渐把诗歌的语言转变为自己的语言,创作出优美的诗篇。俗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再者经过反复诵读,便能理解诗歌的含义,“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进而体会出诗的意境以及所蕴含的感情,使学生感受诗歌的魅力。 2、利用插图,自我想象 课文中的插图能准确的呈现出诗歌中所描述的景象,利用课文中的插图,让学生直观的去感受诗中的美景,在有限的画面里去引发学生的想象。如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尽,一枝红杏出墙来。”课文中的插图发挥出了他的作用,主人家满园春天的景色,显得是那样的生机盎然,大家都认为可能是主人怕客人破坏了这满园的美景,才久久不开门,但这美丽的景色怎么能阻止客人去欣赏呢,看!一枝红杏就伸出了墙外。利用文中的插图把可以把学生的想象发挥到极致,这时教师再加以引导使学生领会出诗歌的魅力。 3、介绍作者、背景及题材,深入理解诗歌 对于一首诗歌,诗人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心情什么情况下写出来的,都会在诗中多多少少的展现出来,而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感情与诗人显然完全不同,如果不去加以了解作者所在的时代以及写作背景,显然是不能深入的理解诗歌的,更谈不上理解诗歌所呈现出来的思想感情了。而了解诗歌的题材,更能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如陆游的《示儿》,这是诗人的绝笔同时又是一份遗嘱。“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是诗人在生命即将终结之际,觉得今生唯一遗憾的是看不到国家统一,并叮嘱儿子在“家祭”时别忘了把“王师北定中原日”告诉于他,作者这种深厚的爱国之情,不得不让人感慨万千。教师通过对诗歌作者、背景、及题材的介绍,对诗歌教学是有很大的帮助的。

初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策略 (精选)

现代诗歌教学随想 燕子砭初级中学何永福 下面是我班学生周志伟写的诗《深情的目光》: 家乡,生我养我的地方/今天,我们就要离开你的怀抱/我站在门前的小山上/用深情的目光/把你凝望 这目光,饱含热泪/泪里有鸟儿欢畅,/有瓜果飘香/泪里有麦浪滚滚 /有泥土芬芳/还有黄牛背上笛声悠扬 深情的目光,太多感想/那残破的院落长满荒草/那肥沃的田园,失去金黄/夜里没有犬吠,黎明没有雄鸡高唱/你是孤独的老者/总把儿女念想。 感谢您,辛勤的哺育/即使有一天,我懒惰地不去看你/即使有一天,历史抹去你的名字/我深情的目光/将成为永恒的记忆。 再见了,我的故乡/今天,我离开你的怀抱/明天,将为你献上玉液琼浆/让你沉醉,为你歌唱! 今年开学初,我开始了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教学。由于现代诗歌中考遭冷落,加之我历来对唐诗宋词崇尚有加,对现代诗歌多有不屑,所以本打算走马观花,完了以后倾力备战中考。但在教学中,我和学生一道通过诵读课文,理解艺术形象,欣

赏凝练的诗歌语言,领悟了诗人深沉而炽烈的情感,反倒觉得每一节课都上得挺投入,连我自己也受感动。单元教学结束以后,我布置的作文是以土地为话题,写一篇抒情性的散文,照例不提倡写诗,因为在我看来,他们距诗人那是很遥远的。岂料作文本交上来后,令我大吃一惊,全班五十余人仅有近二十人写诗,尽管我很不屑,但既然写了,那就不得不“拜读”。我又吃了一惊,其间有人写的还真像模像样,推荐给办公室同事,他们读得有声有色,甚至怀疑是抄袭。以上这首诗的作者周志伟所在的村5.12地震受灾严重,全村整体搬迁到了天津援建的东丽村,在诗中他真实地写下了离开故居的情景。另两名东丽村的学生分别以《爱在东丽》和《祖国,我爱你》为题抒发了他们对生活和对祖国的爱。我将这三首诗作了修改,编为《东丽组诗》,配上音乐,让三人代表本班参加了学校举行的美文吟诵比赛,此节目竟然一举夺魁。他们在台上领奖,我在台下开始深思: 一、不能以自己的好恶来左右语文教学 各人都有兴趣爱好,教师也不例外。抛开琴棋书画等不说,就拿语文教材所选内容,小说,散文,古诗词,现代新诗等各种文体,教师喜好各不相同,这本也无可厚非,但让其左右教学那就大错特错了。我也常听同事们说喜欢这讨厌那, 试想,如果语文教师都如我一般,自己喜好的课文就精心组织教学,反之则随心所欲,那样就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达不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的基础。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的教学必须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初中阶段,学生的生理渐趋成熟,思维逐渐活跃,视野逐渐开阔,有利于接受新知识。只要我们积极引导,他们将来在各方面都会学有所成,我们要尽一切可能为他们的发展创造条件,对于那些不对胃口的教学内容更要尝试、探讨,力争使每一节课都激情飞扬。 二、要更加重视现代诗歌教学

探索小学语文中诗歌的教学方法

探索小学语文中诗歌的教学方法 发表时间:2018-03-14T16:52:13.760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18年2期作者:吴爽 [导读] 本文将对小学语文儿童诗歌教学的重要性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提出提高小学语文儿童诗歌教学质量的有效对策,从而推动小学语文进一步发展。 吴爽(四川省资阳市安岳县岳阳镇东方红小学四川资阳 641300)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发展,教育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准也受到了更多的关注与重视。在国际发展新形势的影响下,教育只有不断改革和创新才能够推动我国的全面发展。小学语文是组成小学教学的基础学科,其中儿童诗歌作为语文教学内容的重点,对于培养儿童的综合能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加强对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中儿童诗歌的教学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将对小学语文儿童诗歌教学的重要性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提出提高小学语文儿童诗歌教学质量的有效对策,从而推动小学语文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儿童诗歌;教学;对策 中图分类号:G65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2826(2018)02-0074-01 中国诗歌深深地影响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和渗透,其对中国人民的影响十分深远。因此,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需要给予诗歌教学一定的重视。如何在当今社会中将诗歌引入课堂,使其发挥真正的教育作用,是每个语文教育者需要思考和实践的问题。 1.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小学语文课堂仍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应试教育最大的弊端在于过于注重分数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忽视教学内容真正存在的教育意义。诗歌十分优美,能够陶冶情操,如果只是简单机械地将学习诗歌等同于会做习题,就会完全失去学习诗歌的本质意义。因此,老师不应该在教学中急功近利,过于强调目的,这样很容易使得学生失去对诗歌学习的兴趣,将本应充满感性的课堂变得生硬呆板,教师会在这样的过程中失去应有的语文素养,而是一味地向习题和考试看齐,这样的教学内容也会偏离原有的轨道,从而无法达到应有的效果,甚至会使学生对诗歌学习心生厌烦。 例如教师非常注重诗歌的机械记忆能力,只是极力要求学生将诗歌背诵默写,将这些作为课堂的最终目标。这样学生的兴趣无法得到激发,简单的死记硬背根本无法体现诗歌的美感,无法使学生在这样的机械式学习中得到情操的陶冶,更不要说培养其对诗歌的语感等。这样呆板的教学方式使得课堂毫无生趣,最后只会使得学生失去对诗歌学习的兴趣。此外,教师由于缺乏对学生感性的激发,诗歌本身所具有的意境无法很好地被展示和表达出来,学生很难自行体会,不同的诗歌都有不同的意境,表达作者或喜或悲、或哀或伤的思想感情,如果只是机械地要求学生以作答习题为学习手段,就不能令其对作者所要抒发的情感产生共鸣。 1.2教师主观性过强 教师常常会在教学之前,对课堂上将要提出的问题进行准备,而后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引导学生答出自己制定好的“标准答案”,尽管不同的学生可能会有不一样的想法和答案,教师也没有很好地吸收和谈论来自学生的不同的观点,而是倾向性很强,这一点非常容易消磨学生的主观能动的思考能力,而是变相鼓励学生猜测教师希望听到的答案类型,这是一种变相的应试教育。 教师应该意识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相互平等的关系,学生众多,其所要表达的观点各异是很正常的现象,教师更多的职责是引导学生积极学习文化知识,端正学习态度等,起到辅助和帮扶的作用,而绝不是强制学生的思想。学生的想象力十分丰富,教师应该善于利用学生的优点,将其发扬光大,适当地用在学习中而不是硬生生地给出单一的标准答案,否定一切其他不同于答案的想法。文学本应是感性为主,诗歌的教育意义更多的是要传承一种精神,而不是做对更多的习题。 2.小学语文诗歌教学方法的探索 2.1以学生为主体 在小学教育中,语文是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教师应该在教学方法的学习和探索上多加思考和改进,其中正确端正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小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应该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尽可能地挖掘学生的需求,将自己的教学内容调整到适合小学生学习的方式上,即在教学中应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充分明确教师和学生的相互关系。 因此,对小学生的特点和优势应该有充分的了解和掌握,一般来说小学生的好奇心很强,对很多事情的兴趣浓厚,如果对这种特点加以合理的运用和引导,将会对小学语文教学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也能帮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2.2以读为重点 在小学语文诗歌教学中,阅读是非常有效果的一种教学手段。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尽管读的方式听上去简单机械,但是大量阅读能够帮助学生感悟出诗歌本身蕴含的意境和美感,逐渐摸索到理解诗歌的方式方法。 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采取多种方式,鼓励学生读诗歌,包括整体读、个别读、分组读、接龙读等,形式多变,学生也能感受到趣味性。不同的读的方式,能够使学生有不同的收获,或者对诗歌印象加深,或者对其理解更透彻,或者帮助学生在诗歌中产生共鸣等。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诗歌教学需要教师在吸收传统教学方法的精髓时,根据具体情况,从学生的需求和兴趣点出发,不断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最终使得课堂丰富多彩,学生才能从中获益良多。 参考文献: [1]陈君玲.小学语文儿童诗歌教学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11(7):196. [2]邵文丽.小学语文创新教学探析[J].学周刊,2015,(7):65. [3]苏国春.小学语文儿童诗歌教学研究与探索[J].读与写(上,下旬),2015,(9):167.

浅谈古诗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古诗文答题出错的原因及解决策略 文诗文识记能力、阅读能力是中学生多种能力中极其重要的方面之一,它不仅是学生了解古代文化遗产必备的条件,也是近年来中考必要考到的一项重要能力。古诗文的考核主要是默写、加点词的解释、句子翻译及内容理解。古诗文默写、阅读容易拿分,也容易丢分。课外文言文丢分更是严重。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总结了学生常见的一些错误及原因,而这些情况在考后我与学生的交流中也得到了证实。实际上这些错误有很多是可以解决的: 一、学习古诗文时死记硬背,不求理解,考试默写错别字百出,或张冠李戴。 二、加点字解释审题不仔细,题目要求解释此词却答另一词的意思,还有学生不认真阅读解释词所在的句子及其这一句所在的课文,因而想当然地把被解释词在其他句子、其他课文中的另一些含义随意地写上,有一部分学生答题时不认真,结果受要求解释词的书写影响而写错字,做课外文言实词的解释更不会联系已知去推敲。 三、文言文重要句子解释时,往往不仔细读句子,解释时比较多因漏译或重要词解释不当,还有语序不规范而扣分。 四、课外文言文理解题往往不能在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基础上,从一个比较高的角度审视全文,因而答题偏离。 针对学生的这些情况,我有目的、有针对地进行了改变这些情况的指导和训练: 一、诵读、精译,用“字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办法去解决。 每种语言都有它自己的结构规律。学习语言的最好办法是生活到那种语言环境中,每天说,每天听,就能很容易地学会,而后世学文言的人已经找不到那种语言环境了。但我们可以通过诵读古人的文章在一个小的天地里创造出一个学习文言的语言环境。诵读时,口耳眼心都用上,以培养文言的语感。同时我指导学生诵读必须做到在理解词义、了解句式的前提下进行。如果读一篇文言作品,对其中词语的意义,句式的特点没有逐字逐句地弄懂,学生对文章的内容也就一知半解,往往在默写的时候写上别字或张冠李戴,当这些词语和句式在另一篇作品中出现时还是不懂。这也就导致了学生课外文言文严重失分。学生的迁移能力的低下,关键还是在于课内学习不扎实。因此我在指导学生诵读、懂得词义,了解句式特点时,严格要求学生“一字一句,分晓真切”,结合注释,自读提示,阅读并抄下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句,让学生对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句,借助注释、工具书进行自我解答、质疑,并做记录,同时还通过小组讨论来解答各自在阅读过程中的问题。 二、通过归纳,指导学生用“对、换、留、去、补、调”的方法来解决 翻译句子的方法,我归结出了“对译”、“变更”、“保留”、“去除”、“补充”、“调整”六种方法。 1、对译,就是逐字逐句落实,特别是句子中的重要实词的意思决不遗漏。 2、变更,就是用现代词语替换古代词语,单音节变双音节。 3、保留,就是保留文言文中一些基本词汇、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等,均不必翻译,原样保留。 4、删除,就是翻译时删去文言文中某些虚词的解释。文言文中有些虚词的用法,在现代汉语里没有相应的词代替,如果硬译反而别扭,因而指导学生在翻译句子时可以不译,只要不影响句子意思。这些词包括:发语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结构倒装的标志、句中停顿的词,以及词中虚设成分等。 5、补充,就是补出文言文中的省略成分。有时词类发生活用时,指导学生必须根据词的活用增补有关活用后的新增内容。 6、调整,就是调整语序。有些文言句子的句式、语序已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在翻译时就要把这些句子调整过来,即把文言句中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要求调整过来,使句子的解释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