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优秀教案

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优秀教案
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优秀教案

课题:3.1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问题情境的分析,使学生掌握分析实际问题的一般方法,感受方程作为刻画现实世界有效模型的意义;

2.通过观察、分析、归纳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了解方程的解(根)及解方程等概念;

3.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并会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初步能解决简单一元一次方程并规范学生的解题格式;

4.积极鼓励学生进行观察思考,利用已掌握的知识辨析相关问题,培养合作交流的意识 和能力。

教学重点:

1.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2.等式的基本性质及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难点:

1.实际问题中数量关系的寻找;

2.等式的基本性质由“数”推广到“式”。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鸡兔同笼”问题 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

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问题引入,激发学生求知欲,渗透中国传统文化;

问题1:在参加2016年里约奥运会的中国代表队中,游泳运动员46人,比女排运动员的4倍少2人,参加奥运会的女排运动员有多少人?

思考:(1)题目中有哪些量?

(2)这些量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

(3)如何表示这个等式呢?

解:设参加奥运会的女排运动员有x 人,由题意得:2446-=x

设计意图:通过奥运会运动员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通过三个问题,教会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一般方法;

问题2:某同学今年13岁,老师今年37岁,问:再过几年后,老师的年龄是该同学年龄

的2倍?

思考: (1)题目中有哪些量?

(2)这些量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

(3)如何表示这个等式呢?

设计意图:通过最贴近学生身边的问题,让学生能够用数学知识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也能体现方程相比小学算法的优越性;

解:设再过x 年后,由题意得:()x x +=+13237

二:探究新知:

思考:观察这两个式子,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呢?

2446-=x ; ()x x +=+12236;

1.小组讨论:这几个方程有什么特征?(从未知数的个数与未知数的次数两方面去考虑)

2.总结得出一元一次方程定义:只含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次数都是1,等式两边都是整式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得到一元一次方程的特点,让学生发现,教师最后规范给出概念,学生对概念理解更深刻;

3.出示课题: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

4.反馈练习

①下列各式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

(1)x+1=3;(2)5x+9;(3)x2-4=3x ;(4)x+2y=7;

设计意图:通过辨析概念,加深对一元一次方程概念的印象,并通过(1)介绍方程的解(根),解方程等概念,并自然过渡到等式的基本性质的讲解;

三、回顾性质

1.在小学里已经学过等式的基本性质,能告诉老师等式基本性质的内容吗?

性质1: 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即如果a=b ,那么a+c=b+c ,a-c=b-c

性质2: 等式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除数不能为0),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即如果a=b ,那么ac=bc ,a/c=b/c(c ≠0)

性质3:对称性:如果a=b ,那么b=a

性质4:传递性:如果a=b ,b=c,那么a=c

教师演示,小学阶段利用天平得到等式的基本性质1,推广到,在天平两边都加上相同重量C 千克,天平能否保持平衡?由此可以把性质1,由数推广到式;

设计意图:在学生回忆的基础上,推广抽象,通过天平直观演示,便于学生理解;教好性质1,并用字母表示性质1,性质2的理解就水到渠成了。

2.反馈练习:下列变形是根据等式的哪一条基本性质得到的?

(1)如果5x+3=7,那么5x=4. (2)如果-8x=4,那么x=-1/2.

(3)如果-5a=-5b,那么a=b. (4)如果3x=2x+1,那么x=1.

(5)如果-0.25=x,那么x=-0.25 . (6)如果x=y,y=z,那么x=z.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加深学生对等式的基本性质的理解,并能熟练掌握;

四、简单运用

1.例1 解方程:46=4x-2

解:两边交换,得:

4x-2=46(性质3)

两边都加上2,得

4x=46+2

即4x=48

两边都除以4,得

x=12(性质2)

检验:将x=12代入原方程的两边,得

左边=46

右边=4×12-2=46即:

左边=右边

所以,x=12是原方程的解.

设计意图:解方程其实就是利用等式基本性质对等式进行变形,我们必须清楚每一步变形的依据,所解得的结果是否是原方程的根,可以通过检验来验证。通过例题示范学生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解题格式。

2.反馈练习:利用等式基本性质来解下列方程5x-7=8 27=7+4x

请2名学生板书,其余学生在作业本上练习

五、课堂小结

和你的同座位交流一下本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

提出问题为下堂课做预习。

六、作业布置课本P91第2题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基础)知识讲解及巩固练习

1.(2015?广州)解方程:5x=3(x ﹣4) 【答案与解析】 解:方程去括号得:5x=3x ﹣12, 移项合并得:2x=﹣12, 解得:x=﹣6. 【总结升华】方法规律:解较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 (1)移项:即通过移项把含有未知数的项放在等式的左边,把不含未知数的项(常数项)放在等式的右边. (2)合并:即通过合并将方程化为ax =b (a ≠0)的形式. (3)系数化为1:即根据等式性质2:方程两边都除以未知数系数a ,即得方程的解b x a =. 举一反三: 【变式】下列方程变形正确的是( ). A .由2x -3=-x -4,得2x+x =-4-3 B .由x+3=2-4x ,得5x =5 C .由2332 x -=,得x =-1 D .由3=x -2,得-x =-2-3 【答案】D 类型二、去括号解一元一次方程 2.解方程: 【思路点拨】方程中含有括号,应先去括号再移项、合并、系数化为1,从而解出方程. 【答案与解析】(1)去括号得:42107x x +=+ 移项合并得:65x -= 解得:56 x =- (2)去括号得:32226x x --=- 移项合并得:47x -=- 解得:74 x = 【总结升华】去括号时,要注意括号前面的符号,括号前面是“+”号,不变号;括号前面是“-”,各项均变号. 举一反三: 【变式】解方程: 5(x -5)+2x =-4. 【答案】解: 去括号得:5x -25+2x =-4. 移项合并得: 7x =21. 解得: x =3. 类型三、解含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 ()()1221107x x +=+()()() 232123x x -+=-

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练习(经典)

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练习 1.若ax +b=0为一元一次方程,则__________. 2.当=m 时,关于字母x 的方程0112=--m x 是一元一次方程. 3.若9a x b 7 与 – 7a 3x –4 b 7是同类项,则x= . 4.如果()01122=+++-y x x ,则2 1x y -的值是 . 5.当=x ___时,代数式24+x 与93-x 的值互为相反数. 6.已知08)1()1(2 2=++--x m x m 是关于x 的一元一次方程,则m= . 7.已知2-=x 是方程042=-+m x 的根,则m 的值是( ) A. 8 B. -8 C. 0 D. 2 8.如果a 、b 互为相反数,(a ≠0),则ax +b =0的根为( ) A .1 B .-1 C .-1或1 D .任意数 9.下列方程变形中,正确的是( ) (A )方程1223+=-x x ,移项,得;2123+-=-x x (B )方程()1523--=-x x ,去括号,得;1523--=-x x (C )方程2 332=t ,未知数系数化为1,得;1=x (D )方程 15.02.01=--x x 化成.63=x 10.方程6 2123x x +=-去分母后可得( ) A 3x -3 =1+2x , B 3x -9 =1+2x , C 3x -3 =2+2x , D 3x -12=2+4x ; 11.如果关于x 的方程01231=+m x 是一元一次方程,则m 的值为( ) A .3 1 B 、 3 C 、 -3 D 、不存在 12.若32,24,A x B x =-=+使A -B=8,x 的值是( ) A .6 B .2 C .14 D .18

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接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础上,讲述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让学生通过审题,根据应用题的实际意义,找出相等关系,列出有关一元一次方程,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同时也是本章节的重难点。本课讲述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题,为学生初中阶段学好必备的代数,几何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起到启蒙作用,以及对其他学科的学习的应用。在提高学生的能力,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方面有独特的意义,同时,对后续教学内容起到奠基作用。 学情分析: 1.学生初学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往往弄不清解题步骤,不设未知数就直接进行列方程或在设未知数时,有单位却忘记写单位等。 2.学生在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可能存在三个方面的困难:(1)抓不准相等关系;(2)找出相等关系后不会列方程;(3)习惯于用小学算术解法,得用代数方法分析应用题不适应,不知道要抓怎样的相等关系。 3.学生在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可能还会存在分析问题时思路不同,列出方程也可能不同,这样一来部分学生可能认为存在错误,实际不是,作为教师应鼓励学生开拓思路,只要思路正确,所列方程合理,都是正确的,让学生选择合理的思路,使得方程尽可能简单明了。 4.学生在学习中可能习惯于用算术方法分析已知数与未知数,未知数与已知数之间的关系,对于较为复杂的应用题无法找出等量关系,随便行事,乱列式子。 5.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不重视分析等量关系,而习惯于套题型,找解题模式。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A)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应用题的一个重要步骤是根据题意找出相等关系,然后列出方程,关键在于分析已知未知量之间关系及寻找相等关系。(B)通过和;差;倍;分的量与量之间的分析以及公式中有一个字母表示未知数,其余字母表示已知数的情况下,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 (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综合归纳整理的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思想目标:通过对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的教学,让学生初步认识体会到代数方法的优越性,同时渗透把未知转化为已知的辩证思想,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对一元一次方程的研究成果,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决心为实现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而学好数学的思想;同时,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通过知识的应用,培养学生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根据题意寻找和;差;倍;分问题的相等关系 2.教学难点:根据题意列出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过程: 一、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师生问好. 在小学算术中,我们学习了用算术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有关知识,那么,一个实际问题能否应用一元一次方程来解决呢?若能解决,怎样解?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与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相比较,它有什么优越性呢?为了回答上述这几个问题,我们来看下面这个例题.例1 某数的3倍减2等于某数与4的和,求某数. (首先,用算术方法解,由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解法1:(4+2)÷(3-1)=3.答:某数为3. (其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及应用.学生版

定 义 示例剖析 等式的概念:用等号来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 123+=,15x +=, s ab =,a b c mxy n ++=+ 等式的类型 恒等式:无论用什么数值代替等式中的字母,等式总能成立. 条件等式:只能用某些数值代替等式中的字母,等式才能成立. 矛盾等式:无论用什么数值代替等式中的字母,等式都不能成立. 33x x ==, 方程56x +=需要1x =才成立. 如32=,125+=,11x x +=-. 等式性质1: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式子..),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等式性质2: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除数不能是.....0. ),结果仍是等式. 若a b =,则a c b c ±=±. 若a b =,则ac bc =, 若a b =且0c ≠,则a b c c =. 在等式变形中,以下两个性质也经常用到: ①等式具有对称性,即:如果a b =,那么b a =; ②等式具有传递性,即:如果a b =,b c =,那么a c =. 【例1】 下列各式中,哪些是等式?是等式的请指出类型. 43x -、15713++=、1 722 y -=、231x x =+、64y -、5x y +=、π 3.14≈,20a b +>, 22 x x =,7171x x +=-. 夯实基础 模块一 等式的概念及性质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及应用

【例2】 ⑴ 根据等式的性质填空: ① 4a b =-,则a b +=______; ② 359x +=,则39x =- ; ③ 683x y =+,则x =________; ④ 1 22 x y =+,则x = . ⑵ 已知等式325a b =+,则下列等式中不一定成立的是( ) A .352a b -= B .3126a b +=+ C .325ac bc =+ D .25 33 a b =+ (北京二中期中) ⑶ 下列变形中,根据等式的性质变形正确的是( ) A .由12 33 x -=,得2x = B .由3222x x -=+,得4x = C .由233x x -=,得3x = D .由357x -=,得375x =- (海淀区期末) 定 义 示例剖析 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即: ①方程中必须含有未知数; ②方程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例如123+=是等式不是方程. 方程的解: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解方程:求方程的解的过程... 例如3x =是方程36x +=的解 方程中的已知数:一般是具体的数值. 方程中的未知数:是指要求的数,未知数通常用x 、y 、z 等字母表示. 例如50x +=中, 5和0是已知数, 例如关于x 、y 的方程2ax by c -=中,a 、2b -、c 是已知数,x 、y 是未知数. 一元一次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1,系数不等于...0.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这里的“元”是指未知数,“次”是指含未知数的项的最高次数. 235x +=,10y -=,3x = 最简形式:方程ax b =(0a ≠,a ,b 为已知数)的形式叫一元一次方程的最简形式. 例如35x =,27x =等. 标准形式:方程0ax b +=(0a ≠,a ,b 是已知数)的形式叫一元一次方程的标准形式. 例如21040x x +=+=, 易错点1:解方程与方程的解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后者是求得的结果,前者是求出这个结果的过程. 易错点2:任何一元一次方程都可以转化为最简形式或标准形式,所以判断一个方程是不是一元一 能力提升 模块二 方程的相关概念

初一数学一元一次方程优秀教案

一元一次方程 一、 知识结构导入 2 3(或几个数值), 而解方程的含义是指求出方程的解或判断方程无解的过程。 ⑵ 方程的解的检验方法,首先把未知数的值分别代入方程的左、右两边计算它们的值,其次比较两边的值是否相等从而得出结论。 (二)等式的性质 等式的性质(1):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个数(或式子),结果仍相等。 等式的性质(1)用式子形式表示为:如果a=b ,那么a±c=b±c。 等式的性质(2):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结果仍相等。 等式的性质(2)用式子形式表示为:如果a=b ,那么ac=bc;如果a=b(c≠0),那么a c = b c 。 (三)移项法则:把等式一边的某项变号后移到另一边,叫做移项。 (四)去括号法则 1. 括号外的因数是正数,去括号后各项的符号与原括号内相应各项的符号相同。 2. 括号外的因数是负数,去括号后各项的符号与原括号内相应各项的符号改变。 (五)解方程的一般步骤 1. 去分母(方程两边同乘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2. 去括号(按去括号法则和分配律) 3. 移项(把含有未知数的项移到方程一边,其他项都移到方程的另一边,移项要变号) 4. 合并(把方程化成ax = b (a≠0)形式) 5. 系数化为1(在方程两边都除以未知数的系数a ,得到方程的解x = b a ) 二、 知识点回顾+典型例题讲解+变式练习 知识点1:方程的有关概念 ⑴ 方程:含有未知数的 叫做方程;使方程左右两边值相等的 ,叫做方程的解;求方程

解的 叫做解方程. 方程的解与解方程不同. ⑵ 一元一次方程:在整式方程中,只含有 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 ,系数不等于0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它的一般形式为 . 典型例题 例1、 下列方程中不是一元一次方程的是( ). A .x=1 =3x-5 =y-2 2 x =5x 例2、 如果(m-1)x |m| +5=0是一元一次方程,那么m =___. 例3、 一个一元一次方程的解为2,请写出这个一元一次方程 . 例4、根据实际问题列方程。 (1)世界上最大的动物是蓝鲸,一只鲸重124吨。比一头大象体重的25倍少一吨,这头大象重几吨若已知大象的重量(如X 吨)如何求蓝鲸的重量 (2)俄罗斯小说家契诃夫的小说《家庭教师》中,写了一位教师为一道算术题大伤脑筋。我们来看看这道题。 问题(买布问题):顾客用540卢布买了两种布料共138尺,其中蓝布料每俄尺3卢布,黑布料每俄尺3卢布,黑布料每俄尺5卢布。两种布料各买了多少(设蓝布料买了X 尺) 例5、 若关于x 的一元一次方程2313 2 x k x k ---=的解是1x =-,则k 的值是( ) A . 27 B .1 C .1311- D .0 变式练习 1、下列各式:①3x+2y=1 ②m-3=6 ③x/2+2/3= ④x2+1=2 ⑤z/3-6=5z ⑥(3x-3)/3=4 ⑦5/x+2=1 ⑧x+5中,一元一次方程的个数是( ) A、1 B、2 C、3 D、4 2、若方程3(x-1)+8=2x+3与方程3 25x k x -=+的解相同,求k 的值. 3、已知2x 1 -m +4=0是一元一次方程,则m= . 4、若关于x 的方程2(x-1)-a=0的解是x=3,则a 的值是( ) A 、4 B 、-4 C 、 5 D 、 -5 5、根据实际问题列方程。 (1)x 的2倍与3的差是5. (2)长方形的长比宽大5,周长为36,求长方形的宽.(设长方形的宽为x ) (3)甲种铅笔每只元,乙种铅笔每支元,用9元钱买了两种共20支,两种铅笔各买了多少支(设甲种铅笔买了x 支)

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

学科:数学凤阳县十校合作师生共用教学案 课题:3.1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课型:新授课教学时间:第二课时 年级:七年级主备:黄湾中学程方林审核:武善礼、黄海雷授课人: 教学目标: 1、巩固一元一次方程概念;理解“移相”概念。 2、能够综合应用等式性质及“移相”法解一元一次方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及综合能力,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经历方程求解的过程中,使学生自己认识到学习方程知识的重要性,感受学习数学的价值,使学生初步养成正确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教学难点:“移相”法解一元一次方程时,被移的相变号的依据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等式的性质有(1), (2)。 2、下列各变形分别用了等式的那一条基本性质 (1)由x + 4 = 6,得x = 6 – 4;() (2)由3 x= 2x + 5,得3 x – 2 x = 5;() 二、导入新课: 创设问题情境 活动:观察下图,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表示x) x + 2 = 5 x = 5 – 2

3 x = 2 x + 2 3 x – 2 x = 2 2 x = 6 x = 6 ÷ 2 交流: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时,常将物体放在天平的左盘,在右盘内放上砝码,使天平处于平衡状态,这时两边的质量相等,就可以测得该物体的质量。 如果我只拿走天平一边的一部分物体会有什么现象呢? 如果要使天平重新达到平衡,我们可以如何操作? 讨论:请认真思考并把你的想法写出来。 三、探究导学: (—)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首先各小组集体研讨上面提出的问题,汇总结果,之后展示各小组成果。教师总结 。 (二)师生探究、合作交流 综述:通过上面的试验得出的方法可以用来解决数学问题。本节课内容:用移相法解一元一次方程。 观察:仔细观察下面的解答过程2 x – 4 = 18 2 x = 18 + 4 你发现了什么? 讨论:各小组认真讨论,体会前后变化在关键项的位置及符号上的变化的特点。你的结论是 。 归纳: 叫做移相。移相的根据是。 应用:解方程: 3 x + 5 = 5 x –7 示范:解移相,得3 x – 5 x = – 7 –5 合并同类项,得–2 x = – 12 两边都除以-2,得x = 6 思考:本题有无其它的变形方法?如果你认为有请你把你的想法或解法写在下面 。 互动:下面的移相对不对?如果不对,错在哪里?应当怎样改正? (1)从9 + x = 7,得x = 7 + 9 (2)从5 x = 7 – 4 x,得5 x – 4 x = 7 (3)从2 y – 1 = 3 y + 6,得2 y – 3 y = 6 – 1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知识回顾】 1.下列等式的变形是否正确?正确的打“ √ ”,错误的打“ⅹ ” (1)由2=x+3得x=3+2 ( ) (2)由3 2x=-8得x=-12 ( ) (3)由 5y+2=7y+8得7y-5y=8-2 ( ) 2.回答下列问题: (1)由等式a=b ,能不能得到等式a+2=b+2?为什么? (2)由等式2 2b a ,能不能得到等式a=b ?为什么? 【学习目标】 1.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在解方程中的作用. 2.会解一元一次方程,并经历和体会解方程中的“转化”的过程和思想. 3.了解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一般步骤,并能正确灵活应用. 【学习重点与难点】 重点:会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难点:正确灵活解方程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等式的性质”,这一节课我们来学习如何利用等式的性质来解一元一次方程. 二、新知学习: (一)移项 1.自学要求:请认真看课本本节的内容,并明确两个问题: ①什么是方程的移项? ②方程的移项与等式的基本性质有什么关系? 2.自学检测: (1)把方程中的某一项_________后,从方程的一边________另一边,这种变形叫做 移项.

(2)对比下列的变形,并体会其不同之处 对方程3x-4=1求解 运用等式的基本性质: 3x –4+4=1+4 ( ) 3x = 5 ( ) x =35 ( ) 运用移项: 3x=1+4 ( ) 3x=5 ( ) x=3 5 ( ) 3.练习 把下列的方程中的含有未知数的项移到方程的一边,常数项移到另一边: (1)2=x+3 (2)5y+2=3y+8 (3)4x –3=0 你得到了什么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1.自学要求:请认真阅读课本每道解答过程,注意每一种方程的解题步骤和方法. 2.对应训练 (1)解方程的最根本目的是____________,也就是把未知数的___________化为1. (2)请说出下列方程的第一步的解题步骤和依据 ① x –3=12 ② -3y=-15 ③ 11x+3=5(2x+1) ④ 13223-=-- x x (3)纵观所有的例题可以看出,本节主要体现了___________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4)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步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练反馈】 基础部分 1. 解方程中,移项的依据是( )

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及解法

《第4章 一元一次方程》4.1—4.2期末复习学案(1) 一、基础训练 1、 y 比它的4 3小7,列出方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代数式6x 2-的值与0.5互为倒数,则列出方程为________ . 2、判断下列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 (1) 4365=x ( ) (2)7x -5 ( ) (3)x x 367 1=-( ) (4)3x 2-7x+1=0( )(5)2x -y=1( ) (6)312=-x ( ) 3、 已知4x ax 2=-是关于x 的一元一次方程,则a=________. 其中2、3两题用到的知识点是: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含有 未知数,未知数的次数是 的方程叫一元一次方程。(其中表示未知数的式子还必须是整式。) 4、 写出一个满足下列条件的一元一次方程:①某个未知数的系数是1;②方程的解是3;这样的方程是 。 5、 若x=3是方程x 68a 4x 2+=-的解,则=a ________ 。 知识点:什么叫方程的解? 。 6. 若-9+x =63则x =______;若-2(x+1)=13,则x =______ ; 2 1323 x 的解为 ;若30%x =5则x =__ ;。 解方程的基本步骤是 、 、 、 、 : 去分母时应该注意 ;去括号时应注意 ;移项时应该注意 ;将系数化为1时应注意 。 7. 若1x 2y 1 x y 21+=-=,,且0y 3y 21=-,则x=________,=+21y y ________. 8.若41m 2y x 3-与3n 23y x 2--是同类项,且0)n b 5.0(|m 2a |2=-+-,则b a n m +++的值为________。 二、例题推荐

初一数学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与解法教案

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与解法 【知识要点】 1.一元一次方程的有关概念 (1)一元一次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系数不等于0,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2)一元一次方程的标准形式是: 2.等式的基本性质 (1)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或,所得的结果仍是等式. (2)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都除以,所得的结果仍是等式. 3.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步骤:

【典型例题】 例1.下列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的有哪些? x+2y=9 x 2 -3x=1 11=x x x 312 1 =- 2x=1 3x –5 3+7=10 x 2 +x=1 例2. 用适当的数或整式填空,使得结果仍是等式,并说明是根据等式的哪条性质,通过怎样变形得到的. (1)如果________;-8x 3,853==+那么x (2)如果-1_x _________3,123=--=那么x x ; (3)如果;__________x ,52 1 ==那么x (4)如果________.3x ,3 2==那么y x 例3.解下列简易方程 1.5223-=+x x 2.4.7-3x=11 3.x x +-=-32.0 4.)3(4)12(3-=+x x

1. 32243332=+--x x 2.142 3(1)(64)5(3)25 x x x --++=+ 3.21101211364x x x -++-=- 4.223 14615+=+---x x x x 5.003.002.003.0255.09.03.0=+---+x x x 6.8316 1.20.20.55 x x x +-+-=-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提高)知识讲解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提高)知识讲解 【学习目标】 1. 熟悉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理解每步变形的依据; 2. 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体会解法中蕴涵的化归思想; 3. 进一步熟练掌握在列方程时确定等量关系的方法. 【要点梳理】 要点诠释: (1)解方程时,表中有些变形步骤可能用不到,而且也不一定要按照自上而下的顺序,有些步骤可以合并简化. (2) 去括号一般按由内向外的顺序进行,也可以根据方程的特点按由外向内的顺序进行. (3)当方程中含有小数或分数形式的分母时,一般先利用分数的性质将分母变为整数后再去分母,注意去分母的依据是等式的性质,而分母化整的依据是分数的性质,两者不要混淆. 要点二、解特殊的一元一次方程 1.含绝对值的一元一次方程 解此类方程关键要把绝对值化去,使之成为一般的一元一次方程,化去绝对值的依据是绝对值的意义. 要点诠释:此类问题一般先把方程化为ax b c +=的形式,再分类讨论: (1)当0c <时,无解;(2)当0c =时,原方程化为:0ax b +=;(3)当0c >时,原方程可化为:ax b c +=或ax b c +=-. 2.含字母的一元一次方程 此类方程一般先化为最简形式ax =b ,再分三种情况分类讨论: (1)当a ≠0时,b x a = ;(2)当a =0,b =0时,x 为任意有理数;(3)当a =0,b ≠0时,方程无解. 【典型例题】 类型一、解较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

1.关于x的方程2x﹣4=3m和x+2=m有相同的解,则m的值是()A.10 B.-8 C.-10 D.8 【答案】B. 【解析】 解:由2x﹣4=3m得:x=;由x+2=m得:x=m﹣2 由题意知=m﹣2 解之得:m=﹣8. 【总结升华】根据题目给出的条件,列出方程组,便可求出未知数. 举一反三: 【变式】下列方程的解法对不对?如果不对,错在哪里?应当怎样改正? 3x+2=7x+5 解:移项得3x+7x=2+5,合并得10x=7., 系数化为1得 7 10 x=. 【答案】以上的解法是错误的,其错误的原因是在移项时没有变号,也就是说将方程中右边的7x移到方程左边应变为-7x,方程左边的2移到方程右边应变为-2. 正确解法: 解:移项得3x-7x=5-2,合并得-4x=3,系数化为1得 3 4 x=-. 类型二、去括号解一元一次方程 2. 解方程:112 [(1)](1) 223 x x x --=-. 【答案与解析】 解法1:先去小括号得:11122 [] 22233 x x x -+=-. 再去中括号得: 11122 24433 x x x -+=-.移项,合并得: 511 1212 x -=-. 系数化为1,得: 11 5 x=. 解法2:两边均乘以2,去中括号得: 14 (1)(1) 23 x x x --=-. 去小括号,并移项合并得: 511 66 x -=-,解得: 11 5 x=. 解法3:原方程可化为:112 [(1)1(1)](1) 223 x x x -+--=-. 去中括号,得1112 (1)(1)(1) 2243 x x x -+--=-.

七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析《一元一次方程》

初一数学《一元一次方程》教学案例分析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册第101页例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进一步掌握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分析工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建模”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合作交流,发展数学才能。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工程中的工作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的关系,以及找出相等关系。 2.难点:把全部工作看作1。 3.关键:建立等量关系。 评析:目标的制定上从形式上体现了三维目标,但每一项目标都

是空洞的,没有可操作性和可检验性,目标显得假、空、大。本课时的目标应为: 1.掌握与工程问题有关的工作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效率=工作量÷工作时间;工作时间=工作量÷工作效率); 2.能根据它们之间的等量关系形成等式进而列出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3.能够根据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结果是否合理; 4.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 本课的难点应该是:从具体问题中找出等量关系。这是因为:在小五年级和六年级的教学中,题目中没明确问题的工作量时,都是将工作量视为单位1处理的,只要小学基础在中等水平的学生,都能自觉地将工作量看作单位1,这就体现该知识点不可能成为难点。而题目中所蕴藏的等量关是隐蔽的,学生不易发现,特别是七年级的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有待提高,要发现并用文字表述等量关系是有困难的,为此找出问题中等量关系并用文字表述才是该课时的难点也是关键所在。如果要说难点是:把全部工作量看作1,我认为也应该是:为什么将全部工作量看作单位1。 教学过程及评析: 一、复习提问

一元一次方程及解法专题讲义(供参考)

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及解法 一、知识梳理: 知识点1、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1)、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能够使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方程的解,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解方程。 (2)、一元一次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系数不等于0的一类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一元一次方程的标准形式0ax b +=(其中x 是未知数,a b 、是已知数,并且0a ≠) 知识点2、等式及其基本性质 (1)定义:用等号“=”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等式。 (2)等式的基本性质: ①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代数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②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三、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 (1)去分母:在方程两边都乘以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2)去括号:先去小括号,再去中括号,最后去大括号; (3)移项:把含有未知数的项都移到方程的一边,其他项都移到方程的另一边(记住:移项要变号); (4)合并同类项:把方程化为()0ax b a =≠的形式; (5)系数化为1:在方程两边都除以未知数的系数a ,得到方程的解b x a =。 解一元一次方程时,可以根据方程的形式灵活地安排解题步骤,不必机械地生搬硬套。 二、典例精讲: 考点一、概念的考查 例1、(2011、鄂州训练题)下列各式是方程的是 ,其中是一元一次方程的是 。 (1)327x -=;(2)4812+=;(3)3x -;(4)230m n -=;(5)23210x x --=; (6)23x +≠;(7)251 x =+ 变式训练: 1、判断下列各式中哪些是等式?哪些是代数式?哪些是方程?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 (1)253-+=;(2)317x -=;(3)0m =;(4)3x >;(5)8x y +=; (6)22510x x ++=;(7)2a b + 2、方程()110m m x ++=是关于x 的一元一次方程,则m = 考点二、方程的解 例2、(2011、宜昌模拟)若关于x 的方程332x a x -= +的解是4x =,求2a a - 的值。 变式训练: 1、已知关于x 的方程432x m -=的解是x m =,求m 的值。 考点三、等式的性质 例3、下列等式变形正确的是( ) A 、如果,ay ax =那么y x = B 、如果y x =,那么y x -=-55 C 、如果,0=+b ax 那么a b x = D 、如果,2635-=-x x 那么1-=x ★变式赏析:由110.20.3x -=变形为1010123x -=的依据是( )

解一元一次方程教学案例

解一元一次方程教学案例 一、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教学点 1.了解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和它的解的概念. 2.会将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写成用含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 3.会检验一对数值是不是某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计算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培养学生严格认真的学习态度.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本节的学习,渗透方程组的解必须满足方程组中的每一个方程恒等的数学美,激发学生探究数学奥秘的兴趣和激情.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讨论法、练习法、尝试指导法. 2.学生学法:理解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的概念,并对比方程及其解的概念,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数学基础.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重点、难点了解一元一次方程概念及解 1、创设情境 上两堂课讨论了一些方程的解法,那么那些方程究竟是什么类型的方程呢?先看下面几个方程:每一行的方程各有什么特征?(主要从方程中所含未知数的个数和次数两方面分析). 4 + x = 7; 3x + 5 = 7-2x; ; x + y = 10; x + y + z = 6; x2 - 2x – 3 = 0; x3-1 = 0. 2、探究归纳 比较一下,第一行的方程(即前2个方程)与其余方程有什么区别?(学生答) 可以看出,前一行方程的特点是:(1)只含有一个未知数;(2)未知数的次数都是一次的.“元”是指未知数的个数,“次”是指方程中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最高次数,根据这一命名方法,上面各方程是什么方程呢?(学生答)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含有未知数的式子都是整式,未知数的次数是1,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linear equation with one unknown). 第二行的方程的特点是:每一个方程中的未知数都超过一个;第三行的方程的特点是:每一个方程中的未知数的次数都超过一次,根据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可知后四个方程都不是一元一次方程. 注意:谈到次数的方程都是指整式方程,即方程的两边都是整式.像这样就不是一元一次方程. 上两堂课我们探讨的方程都是一元一次方程,并且得出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些步骤.下面我们继续通过解一元一次方程来探究方程中含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及解法

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及 解法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及解法 方程定义: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含有未知数的式子都是整式,未知数的次数是1,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通常形式是ax+b=0(a,b为常数,且a≠0)。 方程简介 一元一次方程(linearequationinone)通过化简,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含有未知数的最高次项的次数是一的等式,叫一元一次方程。通常形式是ax+b=0(a,b为常数,且a≠0)。一元一次方程属于整式方程,即方程两边都是整式。一元指方程仅含有一个未知数,一次指未知数的次数为1,且未知数的系数不为0。我们将ax+b=0(其中x是未知数,a、b是已知数,并且a≠0)叫一元一次方程的标准形式。这里a是未知数的系数,b是常数,x的次数必须是1。即一元一次方程必须同时满足4个条件:(1)它是等式;(2)分母中不含有未知数;(3)未知数最高次项为1;(4)含未知数的项的系数不为0。 “方程”一词来源于我国古算术书《九章算术》。在这本着作中,已经会列一元一次方程。法国数学家笛卡尔把未知数和常数通过代数运算所组成的方程称为代数方程。在19世纪以前,方程一直是代数的核心内容。 详细内容 合并同类项 1.依据:乘法分配律 2.把未知数相同且其次数也相同的相合并成一项;常数计算后合并成一项 3.合并时次数不变,只是系数相加减。 移项 1.含有未知数的项变号后都移到方程左边,把不含未知数的项移到右边。 2.依据:等式的性质 3.把方程一边某项移到另一边时,一定要变号。性质 性质 等式的性质一:等式两边同时加一个数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等式仍然成立。等式的性质二:等式两边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0除外),等式仍然成立。等式的性质三:等式两边同时乘方(或开方),等式仍然成立。解方程都是依据等式的这三个性质等式的性质一:等式两边同时加一个数或减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解法步骤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基础知识讲解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基础)知识讲解 撰稿:孙景艳审稿:赵炜 【学习目标】 1.熟悉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理解每步变形的依据; 2.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体会解法中蕴涵的化归思想; 3.进一步熟练掌握在列方程时确定等量关系的方法. 【要点梳理】 要点一、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 变形名称具体做法注意事项 去分母 在方程两边都乘以各分母的最小公倍 数(1)不要漏乘不含分母的项 (2)分子是一个整体的,去分母后应加上括号 去括号 先去小括号,再去中括号,最后去大 括号(1)不要漏乘括号里的项 (2)不要弄错符号

移项把含有未知数的项都移到方程的一 边,其他项都移到方程的另一边(记住 移项要变号) (1)移项要变号 (2)不要丢项 合并同类 项 把方程化成ax=b(a≠0)的形式字母及其指数不变 系数化成 1在方程两边都除以未知数的系数a,得 到方程的解 b x a . 不要把分子、分母写颠倒 要点诠释: (1)解方程时,表中有些变形步骤可能用不到,而且也不一定要按照自上而下的顺序,有些步骤可以合并简化. (2) 去括号一般按由内向外的顺序进行,也可以根据方程的特点按由外向内的顺序进行. (3)当方程中含有小数或分数形式的分母时,一般先利用分数的性质将分母变为整数后再去分母,注意去分母的依据是等式的性质,而分母化整的依据是分数的性质,两者不要混淆. 要点二、解特殊的一元一次方程 1.含绝对值的一元一次方程

解此类方程关键要把绝对值化去,使之成为一般的一元一次方程,化去绝对值的依据是绝对值的意义. 要点诠释:此类问题一般先把方程化为ax b c +=的形式,再分类讨论: (1)当0 c<时,无解;(2)当0 c=时,原方程化为:0 ax b +=;(3)当0 c>时,原方程可化为:ax b c +=或ax b c +=-. 2.含字母的一元一次方程 此类方程一般先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最简形式ax=b,再分三种情况分类讨论: (1)当a≠0时, b x a =;(2)当a=0,b=0时,x为任意有理数;(3)当a=0,b≠0 时,方程无解. 【典型例题】 类型一、解较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1.解下列方程 (1) 3 4 5 m m -=- (2)-5x+6+7x=1+2x-3+8x 【答案与解析】 解:(1)移项,得 3 4 5 m m -+=-.合并,得 2 4 5 m=-.系数化为1,得m=-10. (2)移项,得-5x+7x-2x-8x=1-3-6.合并,得-8x=-8.系数化为1,得x=1.【总结升华】方法规律:解较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专题训练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专题训练 类型一: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例1:若关于x 的方程02)1(2=+-m x m 是一元一次方程,求m 的值,并求出方程的解。 分析:回到定义,关于x 的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的条件是未知数x 的指数是1,而其系数不为0. 练:1、当=m 时,方程03)3(2=-+--m x m m 是一元一次方程,方程的解是。 类型二:一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 例2:若2=x 是方程0132=-+m x 的解,则m 的值为。 练: 2、已知关于x 的方程423=-m x 的解是m x =,则m 的值是。 3、请写出一个解为2=x 的一元一次方程:。 4、已知p ,q 都是质数,且1=x 满足方程113=+q x p ,则q p =。 类型三:等式性质 例3:下列变形正确的是( ) A 、如果bx ax =,那么 b a = B 、如果1)1(+=+a x a ,那么1=x C 、如果y x =,则y x -=-55 D 、如果1)1(2=+x a ,则1 12+=a x 分析:正确理解等式的两个性质,利用等式性质2作等式变形时,应注意字母的取值范围。 练:5、若b a =,则下列等式中,正确的个数有( )个 ①33+=+b a ;②b a 43=;③b a 4343-=- ;④1313-=-b a ;⑤1122+=+c b c a 类型四: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例4:依据下列解方程 3122.05.03.0-=+x x 的过程,请在前面的括号内填写变形步骤,在后面的括号内填写变形依据。 解:原方程可变形为3 12253-=+x x ………… ( ) 去分母,得 )12(2)53(3-=+x x ………………( ) 去括号,得 24159-=+x x ……………… ( ) ( ),得21549--=-x x ……………… ( ) 合并, 得 175-=x ……………… ( ) ( ),得 5 17-=x ………………… ( ) 分析:当分母中含有小数时,可以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它们化为整数,再按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 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的步骤进行解答。

一元一次方程教学案例

“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学片段: 师:如何解方程3x-3=-6(x-1)? 生1:老师,我还没有开始计算,就看出来了,x =1. 师:光看不行,要按要求算出来才算对。 生2:先两边同时除以3,再……(被老师打断了) 师:你的想法是对的,但以后要注意,刚学新知识时,记住一定要按课本的格式和要求来解,这样才能打好基础。 老师们感觉怎样?这位教师提问时,把学生新颖的回答中途打断,只满足单一的标准答案,一味强调机械套用解题的一把步骤和“通法”。殊不知,这两名学生的回答的确富有创造性,可惜,这种偶尔闪现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不仅没有被呵护,反而被教师“标准的格式”轻易否定而窒息扼杀了。其实,学生的回答即使是错的,教师也要耐心倾听,并给与激励性评析,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纠正错误认识,又可以激励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从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有的老师提问后留给学生思考时间过短,学生没有时间深入思考,结果问而不答或者答非所问;有的老师提问面过窄,多数学生成了陪衬,被冷落一旁,长期下去,被冷落的学生逐渐对提问失去兴趣,上课也不再听老师的,对学习失去动力。 关于课堂提问,我感觉要注意以下问题: (1)提问要关注全体学生。提问内容设计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要富有层次性,不同的问题要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 (2)提问要有思考的价值,课堂提问要选择一个“最佳的智能高度”

进行设问,是大多数学生“跳一跳,够得着”; (3)提问的形式和方法要灵活多样。注意提问的角度转换,引导学生经历尝试、概括的过程,充分披露灵性,展示个性,让学生得到的是自己探究的成果,体验的是成功的快乐,使“冰冷的,无言的”数学知识通过“过程”变成“火热的思考”。

一元一次方程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 “一元一次方程”教学案例 崔家桥镇一中贾艳青 这学期在复习一元一次方程和解决实际问题时,曾遇到这样一道开放性的题目:小明和小李在笔直的公路上行走,小明步行速度为 4 千米/时,小李步行的速度为6千米/时。小明出发1 小时后,小李才出发,同时小李带了一条小狗在他们之间不间断地来回进行奔跑,小狗奔跑的速度为12 千米/ 时。根据上面的事实提出问题并尝试去解答。 这是一道开放性问题,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们大胆提出问题并尝试利用方程去解决,并与同伴交流自己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实际教学中学生们非常活跃,提出了很多有意义的问题: (1)小李追上小明需要多少时间? (2)小狗第一次追上小明需要多少时间? (3)当小李追上小明时,小狗一共跑了多少千米? (4)小狗第一个来回需要多长时间? (5)小我狗第二个来回需要多长时间?当各教学小组回报了自己的活动情况,我作了总结之后,胡志波同学,站了起来,问了这样一个问题:当小李追上小明时,小狗一共跑了多少个来回? 我们知道,这是一个无穷级数问题,问题提出来了,怎么办?是简单的一句话带过,还是给学生说明白及如何才能说明白?而此时,已到了下课时间,

我只能把此问题留在课后,我表扬了胡志波同学用心思考了这个问题,并提出了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我们下一节课再来共同探讨这个问题,请同学们课后先思考。 课是结束了,而留下了新的问题,此问题如何解决?我陷入了深思。新的课标要求: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由此,我认为: 1.应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不能打击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的积极性。 2.使提出问题的学生有一种自豪感,通过此问题要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的积极性。 3.通过此问题要让学生发现数学之美,并深深的喜欢它。于是,我这样 安排了下一节课的内容: 1.首先提问学生们,你们自主探索的结果是什么? 2.和学生们讲了《阿里斯追不上乌龟》的悖论: 阿里斯与乌龟赛跑,阿里斯的速度是乌龟速度的10 倍,乌龟先行100 米,阿里斯开始追赶;等到阿里斯走过100米时,乌龟又走了10 米,等到阿里斯再走过10米时,乌龟又走了1米;................. 阿里斯永远也 追不上乌龟。这个悖论所反映的问题是:无穷多个时间段,是否就是无限长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