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山八友瓷友作品鉴定

珠山八友瓷友作品鉴定
珠山八友瓷友作品鉴定

珠山八友瓷友作品鉴定

半个多世纪以来,作为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瓷画艺术群体,“珠山八友”以及他们的瓷画作品,日益受到研究者关注。尤其是近10年,鉴藏之风日盛,“珠山八友”瓷画作品已成为收藏热点。就目前市场流传之器物来看,精粗并存,新旧杂陈,特别是在高额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仿品甚多,有些堪与真者竞胜,行内行外,鲜有不为所惑者。欲去伪存真,“珠山八友”作品的鉴定,不能仅以古陶瓷鉴别的一般方法,从胎质、釉色、造型、装饰、工艺技法、款识特征等方面来进行。因为“珠山八友”作品距今时间短,鉴定者能获得的相关资料及背景信息较多,这对于深入研究和谨慎鉴定来说是极有利的。再者,“珠山八友”瓷画作品具有突出的绘画性等特点,在鉴定“珠山八友”瓷画作品时,要紧紧地把握瓷画风格、笔墨(料)特征、题识印款以及辨伪识真要点等一些关键因素。

因此,全面了解“珠山八友”瓷画的面貌,似不可少。

一、“珠山八友”瓷画的面貌

从“珠山八友”瓷画艺术的总体风格来看,他们的作品突破了传统官窑粉彩严谨细腻的特色画风。他们的创新精神,首先表现在继承了浅绛彩文人瓷画家的审美旨趣。虽然八友诸人对传统绘画的选择各不相同,但艺术基调是相同的,即以浅绛彩发展以来涵盖的中国画艺术形式,通过粉彩加以弘扬和发展,着力在瓷绘艺术上革新。从瓷画艺术的发展轨迹来看,“珠山八友”的作品没有浅绛彩瓷画那种纯粹的书卷气和超凡脱俗的风骨,尤其是20世纪30—40年代以后的作品,在“写”的意趣中还有传统瓷画“描”和“彩”的工艺性。但他们绝不是当时景德镇以描彩为生的“红店”艺

人,他们并不因袭守旧,较之传统工艺瓷依样描图、照图画彩、僵硬呆板、难以突出个人艺术面貌和风格这点来说,“珠山八友”的瓷画作品却能凸现个人主体意识,形成各自的艺术面貌。

“珠山八友”作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内容通俗,雅俗共赏,大众喜闻乐见。“珠山八友”及其同时代的瓷画艺人都以绘瓷为生,他们或结社相助,或自设画室,勤于笔耕,以求闻达。他们的作品既是艺术品又是商品,一方面具有文人绘画怡情闲适、恬淡超脱的情趣;另一方面为适应社会和市场需要,又有趋和一般受众的世俗之气。其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人物画类有羲之爱鹅、太白醉酒、东坡赏砚、踏雪寻梅、富贵寿考、麻姑献寿、桃园结义、风尘三侠、竹林七贤、岳母刺字、木兰从军、秉烛达旦、采药济世、伏虎罗汉等;山水画类有云壑飞泉、翠峰渔影、溪山烟雨、松窗读书、游江觅句、携琴访友等;花鸟画类有松鹤延年、喜鹊瑞果、翠鸟荷花、白头海棠、绶带红梅、暗香浮影等。这些题材内容多含有故事情节及吉祥之寓意,着眼传统文化,表现中国人的思想和情操,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和可读性,比浅绛彩瓷画更人世,更有民俗特征。

二是以形写神,形神并重,作品充溢着内在的精神和情感。“珠山八友”瓷画艺术的特色,突破了传统工艺瓷炫耀

技艺精湛、突出功夫细致入微的藩篱,他们的瓷画创作没有传统粉彩工艺的过于注重勾描和雕饰,在创造意识的支配下工笔与写意结合,以画工笔的心灵作写意,以画写意的放情作工笔,勾勒与涂抹交错运用。人物画主次分明,相互呼应,性格突出,气韵生动;山水画或遥岭远渚或奇峰云海,都配上楼宇茅舍,杖藜芒屦,“有可行、可望、可游、可居”之境;花鸟画枝叶俯仰掩映,鱼鸟游弋飞鸣,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画面工致而不纤弱,无雕饰之气,奔放而不粗野,无怪诞之弊。无论人物、山水、花鸟作品,都出自作者的肺腑,牵动着观赏者的情丝,充分传递出艺术创作的感染力。

三是诗画合璧,相互映衬,体现文以载道的思想。“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珠山八友”瓷画艺术的典型形式。一类是通过丰富的画面、生动的形象、绮丽的色彩,表现感人的情致和幽远的意境。画面上虽没有题诗,而处处荡漾着诗意。如采菊东篱的渊明闲适自得,一树梅花一放翁的陆游旷达高迈,以及山水花鸟画中的云山烟树、汀洲归棹、翠鸟红莲、紫燕桃花等。另一类是诗画结合。如徐仲南的粉彩瓷板画《天风飒飒》题诗:“照鸾青影不自持,天风飒飒弄飕飓。月寒波冷箫声歇,续得黄陵庙里诗。”涤尘荡俗,意境深远。邓碧珊的粉彩瓷板画《翻身一跃动春雷》题诗:“生趣都从笔底开,翻身一跃动春雷。天公有意施霖雨,为济西

江涸辙来。”构思新颖,想象丰富,含蓄深邃。何许人的雪景瓷板画《寒江独钓图》题诗:“六出霏霏舞,孤舟倚石矶。浑然冷不觉,把钓独忘归。”写景写情,孤绝飘逸。王琦的粉彩瓷板画《钟馗对镜图》题诗:“平生貌丑心无愧,何惧狰狞对镜看。”表达了作者肯定外丑内美的美学思想。汪野亭的粉彩瓷板画《朝阳峰顶散明霞》尺幅千里,烟云满纸,题诗:“东风先已到农家,携杖闲行玩物华。桃李满林云满谷,朝阳峰顶散明霞。”别具怀抱,余味无穷。田鹤仙的粉彩瓷板画《写梅恰好在春朝》题诗“晓起临池冻已消,写梅恰好在春朝。疏花正合逋仙格,想到孤山路未遥。”高情逸思,题以发之。毕伯涛的粉彩瓷板画《古梅双雀图》题诗:“古梅愈老愈精神,霜自为餐雪白珍。寒到十分清到骨,始知明月是前身。”诗意新雅,耐人寻味。王大凡粉彩瓷板画《鸡声唤起中兴业》题诗:“不负昂藏七尺躯,岂甘窗下久踟蹰。鸡声唤起中兴业,谁说今吾即故吾。”表露心志,由题而妙。程意亭的瓷板画《芳菲春风》题诗:“芳菲过眼已成空,寂寞篱边见几丛。颜色只从霜降好,不知人间有春风。”描景叙情,平朴深邃。刘雨岑的粉彩瓷板画《白头翁》题诗:“寂寂霜山万木枯,月明如水浸平芜。吾头更比卿头白,一样荒凉吊影孤。”借喻比兴,余音悠远。总之,“珠山八友”都善吟咏,时有佳篇,常常用诗句描写画中之景,画外之意,抒写自己的情愫,做到诗、书、画、印相辅相成,

把瓷画艺术提高到笔墨形式展现之外的高度。

四是形式独特,赏藏并蓄,作品的商品意识很强。“珠山八友”瓷艺作品以瓷板画、琮式瓶、文房用具等陈设瓷为主。当时他们画了不少单幅瓷板画,以及用作台屏、挂屏、多扇围屏的组合瓷板画,最突出的是合作画了不少成堂(四块或八块)的瓷板画,这种作品形式完全是在商业意识驱使下产生的。另外“珠山八友”也好在四面平整的琮式瓶上作画,这类方瓶有的是两面作画,两面题字,有的四面都作画,从局部来看,海面也是一幅单独的瓷板画,作品的文人画韵味十足,很有书卷气,它能集各类题材、各家风格于一器,使受画者利于收藏。“珠山八友”喜欢在平面或接近平面的器物上表现自我,这体现了他们以“画”为主的文人画追求取向,也迎合了一批官绅贤达和工商业主喜好陈设、附庸风雅的收藏趣味。

二、“珠山八友”瓷艺的胎釉特征

鉴定“珠山八友”瓷艺作品,首先要对瓷器的胎质釉色有所了解。“珠山八友”成员的瓷画作品从时间跨度来看,约在20世纪初至20世纪60年代之间,多数作品都创作于20世纪20—50年代。他们的瓷画作品有瓷板、瓷瓶、瓷罐、文具

等,除邓碧珊、王琦有少量早期墨彩瓷像画外,绝大多数作品都是以粉彩工艺表现的粉彩瓷。粉彩瓷是民国时期景德镇瓷器的主要品种,其胎釉有以下一些主要特点。

民国时期用来制坯胎的原料,有瓷石和瓷土两大类。瓷石经粉碎加水后,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干燥后具有一定强度,烧结之后,其性变软,可单独成瓷,但产品变形率较大;瓷土则不能单独成瓷,可塑性和黏结性较差,烧成后其性变硬。所以,在制坯时,多根据器物的不同档次及尺寸大小,分别选用产地不同的瓷石、瓷土,按一定比例配制。大致来说,民国时期坯土的等级由高到低分四等,根据瓷业户主的不同需要而选择使用。不同坯土生产出来的瓷胎质量也不一样,如生产陈设瓷等精细类瓷器就要用上等坯土,而生产一般日用瓷,可选择中等坯土,而生产售价低廉的渣胎碗等,采用最下等坯土配料便可。

民国时期用来画瓷的瓷胎大体有两种风格:一是胎质细腻洁白,硬度相对较高,釉面洁白润滑,胎釉结合尚好,但也伴有杂质,在放大镜下见有薄薄的气泡层。此类胎釉多为彩绘具有一定艺术价值的陈设瓷所用,“珠山八友”作品的瓷胎多属此类。二是胎质粗松,釉面厚浊泛青或泛灰,釉面气泡明显,并有橘皮斑,俗称米汤釉,此类胎釉器则为日常生活用瓷,一般“红店”画瓷多属此类。有些低劣的仿品是

此种胎釉,造假者只抓住了民国瓷器胎釉的一方面特点,殊不知“珠山八友”的作品,在当时主要为权戚贵门、商贾贤土而画,他们在选用瓷坯的胎质釉色时比较讲究,不曾以此类胎釉瓷作画。

一般来讲,“珠山八友”作品中陈设瓷的胎釉质量,好于瓷板画胎釉的质量,特别是一些薄胎器物,胎体之薄尤过于清雍正时期。当时的瓷板因成型工艺所致,多不十分平整,有凹凸在釉下,釉面亦不平滑,与晚清时期的波浪釉相似。而现代仿品则是瓷板质量好于陈设瓷的质量,瓷板的制作技术比民国时期大有改进,板面平整,釉面也平滑,没有民国时期瓷板釉面出现凹凸的现象。此点是从胎釉方面鉴定真品或赝品、老仿“珠山八友”瓷和新仿“珠山八友”瓷的一个关键因素。

另外一点是,民国时期景德镇瓷胎多是手工制作,器壁厚薄不匀,器型不规范,胎体的原始痕迹和生动感较足。而现代仿“珠山八友”瓷的胎体较厚,质量较好,即使是以手工制作方法仿民国时期的瓷胎,也往往因故作姿态,在修坯工艺上缺少民国时期手工瓷胎的生动感。现代仿民国时期瓷胎,还存在两种倾向:一是上等瓷胎有洁白如玉的感觉,胎中基本不见有杂质,胎釉结合紧密,在放大镜下不见有气泡层,釉面较民国时更白;二是民国时期的胎釉为柴窑所烧,

而现代瓷胎为电窑、气窑烧成。故民国瓷器白中微灰,现代仿品则白中有光。现代生产的一般胎釉,虽洁白如玉,但胎色也微微泛青,胎釉之间虽不见气泡层,但釉面有气泡。

在具体的鉴定过程中,从胎釉着眼时,还要注意到一个共性的问题。凡名家之作,尤其是年代相同或相近的作品,其胎釉之间少有差异,因“珠山八友”是当时的绘瓷名家,他们画瓷所选择的瓷胎,也都出于制瓷名家之手。如民国时的制瓷名家吴霭生,自1909年到景德镇创办合兴瓷庄,他生产的坯胎质地坚致细腻,釉面肥厚、柔润,色泽洁白,似玉如绫,人称“玉绫窑”,亦称“新白釉”。民国早期彩绘名家潘勾宇、汪晓棠、邓碧珊、王琦、王步及张志汤等,都曾用他的白胎彩绘。王步曾在《白釉能手吴霭生》一文中说:“我也爱采用吴霭生的坯胎绘青花。在故宫博物院,有一件青花白釉大笔筒,底款‘愿闻吾过之斋’六字,‘之’字上有‘竹溪’图章一枚,这正是吴霭生的青花白釉。”当时“珠山八友”成员画瓷所用胎质都很讲究,即使是谐俗应酬之作,能请到八友成员画瓷者,多是费尽心机地选上等瓷胎,供于八友案前。当时八友作品的胎釉,即使偶有非出自制瓷名家之手,其质量也不会有太大的差异。因为他们谋求生计,长期画瓷,如同书画家存有大量宣纸一样,绝非现用现购,所以不会在质量上有较大的差异。如程意亭逝世后,其居室中存有大量的白瓷板,这说明名家彩绘坯胎多有储备。假如

有两件同一作者、同一年代或年代相近的作品在胎釉上存在明显差别的话,这就值得质疑,鉴别者要着力从绘画技巧等方面找出不同之处。

20世纪80年代以后,仿“珠山八友”作品的胎釉差异较为明显,乃造假者各自为政,自行选胎,故瓷质各不相同。再者,20世纪末景德镇生产胎釉的作坊很多,工艺特点各呈面貌,故仿品之胎釉千差万别。当然,目前造假者也越来越专业化,他们既绘瓷,又制瓷,实行的是从造型到胎釉,从彩绘到烧造的一条龙生产方式。但他们之间又有“分工”,根据各人的画技特长,有的仿汪野亭,有的仿王琦,有的仿邓碧珊,似乎在造假的势力范围上达成了默契。所以同为现代仿品,又因被仿者不一样,出处不一样,其胎釉还是有差异的。瓷器的胎釉就如同中国传统绘画的纸绢一样,是鉴定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珠山八友”的瓷艺作品有的距今不过一个世纪,有的距今半个多世纪,虽然说20世纪初景德镇瓷器的胎釉与20世纪未有所区别,但这差异并非天壤之别,倘若鉴定者能较深入地了解胎釉的生产工艺和发展过程,并在有了一些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多观看,多比较,多分析,多在实践中加以总结,就能练就一双“慧眼”。

三、个人作品的鉴定要点

“珠山八友”成员从事瓷画创作的年代,大约在20世纪初至20世纪60年代。从时间纵向来看,年纪最长者徐仲南、邓碧珊有20世纪初的作品传世,自然数量很少。年纪最小者刘雨岑逝世于20世纪60年代末,因此,60年代末也就是“珠山八友”成员作品的时间底线。由于年纪的长幼以及他们从艺时段的长短,“珠山八友”成员存世作品多少不一,其中徐仲南、王琦、汪野亭、王大凡、田鹤仙、程意亭、刘雨岑作品较多,邓碧珊、何许人、毕伯涛作品较少。从绘画领域来看,他们的取向各有不同,然而山水、花鸟、人物一应俱全。鉴定“珠山八友”瓷画作品时,除前面谈到的要把握瓷画风格、胎质釉色外,还要掌握八友成员从艺过程中的各种背景信息,着力分析每个人各时段作品的面貌。在具体鉴定某个人的某件作品时,笔墨(料)特征、题识印款,是鉴别真伪的关键因素。

徐仲南瓷画鉴定

徐仲南在“珠山八友”中年纪最长,生于1872年,卒于1953年,享年81岁。画瓷时间长,成名稍晚,青年时期以画人物为主,中年则改习山水,晚年画松竹、花鸟,一生以画竹子著称。

笔墨(料)特征

徐仲南成熟时期的作品,主要是竹石,也有花鸟,赝品以此两类为多。徐氏所画竹子,多为溪边崖下水竹,构图横竖式兼有,从石后斜出的凤竹,一高.一低,群居不倚,独立不惧,枝干细劲,摇曳临风,奇异空灵。从徐氏画竹的笔墨来看,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徐氏画竹叶删去了不少烦琐的细节,但又成组成丛,聚散得体,疏密浓淡颇有章法。竹叶多为仰叶,叶梢风翻转折,无板滞之弊,爽快生动,萧疏纵逸。模仿者往往得其疏散的形式,布局平均,缺少组合的韵律,前后层次不甚清晰,零乱无章。

二是徐氏撇叶时胸有成竹,意在笔先,凝缩处不局促,力全而不苦涩。模仿者往住形在笔先,看一笔画一步,故而笔道呆滞,料不均匀,筋脉中缺少力量。

三是徐氏画竹干、竹枝,笔道墨韵利落有力,苍劲挺拔,气脉连贯,节节有韵,表现出秀竹劲节凌云之气。而模仿者笔道脱略,局促无神,料色涩滞。如以模仿品(图1)与书中徐氏作品真迹对比(参见书中47页作品),以上三点一看便知。

另外,细察徐氏画竹时所配的青石,也能看出作品的真赝。徐氏画石以配竹,多是在画面的左右下角以三七之法起笔,有的一石独居,有的两石相依,用笔波折顿挫,似折带皴,勾画有法,灵透生动,轮廓转折之处虽不见圭角,但有雄浑之气。石块肌理以尖笔斜点皴拓,似雨点皴法,疏密有致,转折处点大色深,笔法中透出轻松的弹力,偶尔在石头边沿或相叠处以皴点苔,清新秀丽。而模仿品轮廓勾描生硬,点皴的布局平均刻板,笔法貌似神离,程式化、概念化太重,稍作比较一目了然。

把握徐氏填色之特点,也是区别作品真赝的关键。徐氏以墨色撇画竹叶后,并不在每片叶子上填彩,而是着眼一丛一组,注重整体,以取象传韵的手法傅彩。而模仿者没有胸中之竹,按叶填彩,呆板僵硬,往往画虎不成反类犬。另外,徐氏以墨色画青石后,填色多用翠青,青石的尖部色浓笔重,青石的根部色淡笔轻,苍润浑厚,极富质感。

徐仲南晚年专攻竹石以后,形成了不尚华丽、追求平淡古雅的创作风貌,粉彩着色光亮淡雅,层次清晰。清冷的色调,概括的笔法,配以诗书印章,具有浓郁的中国文人画的意味。

题识印款

徐仲南的书法洒脱秀逸,苍润俊朗,作品题款或行书或行楷,但以行书为多,与同时期其他名家不同的是少见长篇题款,一般都是题写一两句诗文后再落干支姓名款。

常见落款为:“仲南徐陔写”、“徐南写”、“竹里老人徐仲南”、“南州竹里老人徐仲南写于珠山栖碧山馆之西窗”等(图2)。

常见印款为:“仲南”“徐陔之印”、“徐印”。

邓碧珊瓷画鉴定

邓碧珊生于1874年,卒于1930年,享年56岁。其成名较早,为景德镇瓷上肖像画创始人,他不仅开瓷板肖像画之先,而且最早使用九宫格放大绘制肖像。20世纪20—30年代以画鱼藻为主,并大胆借鉴吸收东洋画技法,形成独特风格,在景德镇享有“鱼王”美称。“珠山八友”中他去世最早,留下作品不多。

笔墨(料)特征

邓碧珊早期以炭精擦笔画法绘瓷像,留下作品不多。近些年也有少量仿邓碧珊早期瓷像画的赝品出现,从笔墨技巧来看,邓氏之瓷像画借鉴了东洋画精于描摹的技法,层次细腻,笔画精微,有较高的工艺技巧。而模仿品多是黑白层次差别较大,人相五官刻意画得“深入”,反而使形貌神态呆滞,

常出现死板僵化之弊。由于瓷像画工艺性很强,笔墨特征相对缺乏个性化,因此在鉴定邓氏早期瓷画像作品时,要多从胎釉方面去分析,因为邓氏画瓷像是在民国初期,当时的胎釉特征是造假者难以模仿的。

邓碧珊在20世纪初,以瓷上肖像画的技法,画过一批墨彩风景瓷板画,如《福建金山塔》、《四川三苏故宅》等。此类作品存世虽少,但也鱼龙混杂。邓氏墨彩风景瓷板画的笔墨特点是:屋舍以艳黑单色描绘,细致部分用笃笔笃匀,可细腻地画出复杂的形象和细节丰富的浓淡层次,严谨精致。而模仿品擦拓的层次单薄,在表现物体的形象和细节丰富的浓淡层次方面多有欠缺。另外邓氏作此类风景画时,屋顶瓦楞以扒笔扒出,手法严谨精致,笔路稳健,深浅适度,而模仿品笔路飘浮,轻重不齐。

仿邓氏之赝品,大多是他的“鱼藻图”。邓氏20世纪20—30年代以画鱼藻为主,他的鱼藻画将中国画笔墨意趣与日本绘画技法相结合获得成功之后,又融入肖像画的细腻风格,堪称匠心独运。从笔墨特征来看,邓氏的鱼藻瓷画,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邓氏画水藻以艳黑勾描,色料有深有浅,有浓有淡,一丛一丛相互交叠,层次丰富又不杂乱,而模仿品的勾描平均,少复笔,水藻穿插概念刻板,勾描之笔韵不具邓氏个性,尤其是起落笔法与邓氏之差别一看

便知。

二是邓氏画水藻好用水绿在施有玻璃白的粉底上进行浓淡积染,讲究深浅变化,而模仿品水藻染色时玻璃白打底淡薄,故染色层次少,颜色单薄,没有重叠层次,少厚重感。

三是邓氏画水藻染色时注重冷暖变化,水藻的中心部位和密集处染色以大绿之类的冷色调为主,从水藻中心部位到边缘处,渐次由大绿过渡到草绿或赭绿的暖色调,而模仿品往往在色调方面,难以做到如此微妙之变化。

四是邓氏的“鱼藻图”上总是两三尾游鱼,鱼背色调黑重,渐次向鱼腹处淡去,层次微妙。然后在料色未干之时,以点画之笔穿插画鱼鳞,细腻之致,夺造化之工,得其形也得其趣。曾有人问其画鱼秘诀,他一言以蔽之:“游而不散。”而模仿品所画之鱼少精微层次,并用扒笔剐画鱼鳞,以后人画鱼之法硬套在仿邓氏的作品上,张冠李戴。

五是邓氏的鱼藻图上总是数点浮萍,不事波涛,也无潋影,厚不因多,薄不因少,笔精墨妙。而模仿品不甚经意,少而无韵,疏而无神。如以模仿品(图3)与书中邓氏作品真迹对比(参见书中97页一117页作品),以上几点一目了然。

题识印款

邓氏工书法,以篆隶为佳,行书规整遒劲,章草涵韵很足。王琦也曾执弟子礼向其学习书法。作品题款以隶书、行书为多,格式规范,书体个性突出。

常见落款为:“铁肩子邓碧珊画于珠山客邸”、“铁肩子邓碧珊画意”、“邓碧珊画于珠山”、“铁肩子碧珊”、“碧珊写于珠山之南轩”等(图4)。

常见印款为:“邓氏”、“碧珊”及别号“烟波钓徒”、“小溪钓徒”等。

何许人瓷画鉴定

何许人生于1882年,卒于1940年,享年64岁。少时学绘青花,后改学粉彩。初时常以清初“四王”之作为范本,循古人规范,摹前人画迹。书法从“二王”人手,后学汉隶,善微书,能在径寸印泥盒上书写《出师表》、《赤壁赋》,以画雪景山水见长。作品法度整饬,笔迹磊落,晶莹剔透,深远荒寒。

笔墨(料)特征

何许人在1916年以后,以雪景山水瓷画为主。在瓷画工艺上,已逐渐摸索出一套革故鼎新的技法。目前模仿何氏之赝品,均为其雪景山水画。从笔墨特征来看何氏画雪景山水,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在构图上远承宋人造景取势之长,讲究章法布局,注重近、中、远三重构图,山势相叠,坡岸交错,层次有序。

二是以艳黑为主勾画山岭,以赭石皴染阴阳层次,墨色秀润磊落,次第有序,再以敷粉留白表现雪色。何氏在傅彩用料时,克服雪景色阶少的特点,巧妙地把粉彩玻璃白运用于雪景山水之中,使画面彩料浓淡自如,雪色逼真,层次有度,既有传统填色的粉润效果,又具有画意生动的意味。注重单薄中追求晶莹的效果,尤其是渲染雪雾天色,层次之微妙,表现出不凡的功力。而模仿品往往得其表象,多数在傅彩时为追求层次感而将玻璃白堆填较厚,用手触摸有起棱之感。

三是在一些细节的描绘上,何氏同样以细腻的画笔刻画,如蹇驴踏雪,路上留下连串痕迹;若层宇楼台,总以一两处暖色调点醒。何氏画雪景剔除了凄凉苍白的冷酷之境,渗入了瑞雪盈人的温柔情愫。

浅绛山水画简介与画法

山水画在我国发展的历史悠久,至今如今,也是我国主要的绘画形式之一,而对于山水画的种类也是有不少的,其中浅绛山水,山水画的一种。而它的画法特点是素雅青淡,明快透澈。 浅绛山水画 一、浅绛山水画定义 1、浅绛(jiàng)山水 山水画的一种。在水墨勾勒皴染的基础上,敷设以赭石为主色的淡彩

山水画。《芥子园画传》说:“黄公望皴,仿虞山石面,色善用赭石,浅浅施之,有时再以赭笔钩出大概。王蒙复以赭石和藤黄着山水,其山头喜蓬蓬松松画草,再以赭色钧出,时而竟不着色,只以赭石着山水中人面及松皮而已。”这种设色特点,始于五代董源,盛于元代黄公望,亦称“吴装”山水。工艺绘画中亦见。 2、浅绛山水画特点 浅绛山水画法特点是素雅青淡,明快透澈。清代沈宗骞在《芥舟学画编》中说:“浅绛山水,则全以墨为主,而其色轻重之足关矣。”他强调了,笔墨仍为画面状物构形的基础,墨色足后,略施淡彩,画面色调单纯统一,减少浓淡和轻重的变化,而其色多施于山石之上。 二、浅绛山水画笔墨技法 1、浅绛山水画简介 中国画的笔墨技巧,不能完全依靠对实物的写生来获得。继承和学习前人经验对于山水画家是不可缺少的一课。师古人与师造化必须统一起来,才能丰富中国画创作。因为中国山水画是靠笔墨为构架的画种,所以初学者必需打好传统的基础,从一石一树的用笔开始,慢慢积累,日久天长了解了山川的来龙去脉、树木的穿插以及江

绘河水口的处理方法,这是一个阶段。在掌握了一些传统技法之后,要走到生活中去搜集素材,更要认真、仔细地观察自然,否则得来的画稿一旦入下来头脑顿有空茫之感。然而创作并非都是临摹自然景观,也不是放大和重复写生稿,所见之物只能作为依据,是创作的基础。应思虑将生活中观察得到的感受及特征如何表现出来,从而创作出现实的艺术作品。学习山水画要融汇百家冶炉自炼,在学习了传统技法又回到自然中体悟之后,还要善于吸收现代或当代著名画家的技法,要学习他如何观察自然、表现自然以及如何运用适当的语言,同时更需要了解画家的社会背景、个人历史及修养状况等等(因为我们了解古人很困难),这样我们也容易根据自己的情况,应该补充什么,发展什么,然后找到自己的切入点,也就是扬长避短吧。最后再谈一点看法,就是作为一个国画家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致力于弘扬民族文化是我们每位中国画家的责任。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不可避免的中西文化的摩擦和冲突,已波及到中国画的创作,同时也向我们提出了新的问题,这就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任务。其一,我们不要担心西化,中国画是中华民族自己的文化,土生土长几千年。历史为证,不会被任何一种文化所代替,她必将保持自己的特征而成长壮大;其二,要“洋为中用”,中国画发展到今天,也确有前人吸收了很多西方文化及绘画的有益之处,并且很成功,其三,中国的山水画最能发扬民族文化精神。因此,山水画的创作,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法问题,任何一种艺术都是和诸多因素(包括社会科学)相关联的,所以,做为一个画家应注意不断地提高自身修养是非常重要的。创作浅绛

元青花鉴定从胎土入手

元青花鉴定从胎土入手 骨董时光讲堂2017-10-25 在当今收藏火爆的情景下,谁都想一剑封喉似地找出识别元青花真伪的密匙,从已经枯竭的原料入手似乎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麻仓土作为典型元青花瓷胎的主要原料,有无留下非她莫属的特征?本文试图从挖掘含麻仓土瓷胎的感官特征入手,通过分析原料的化学组成和矿物组成在淘洗和烧造过程中的变化,去科学解释这些特征形成的原因,从而寻找出因麻仓土而带来的独一无二的感官特征。然而,在扑朔迷离的探索过程中,作者没有找到可“封喉”的“一剑”,却发现了一整套综合成因的“剑法”。1-含有麻仓土的瓷胎的感官特征2-认识麻仓土3-了解瓷石 4-麻仓土和瓷石的混合烧造,带来了什么?5-原料的配比对瓷胎外观表现的影响6-淘洗工艺对瓷胎外观表现的影响7- 瓷胎的感官评价与理化指标的关系8-结论关键词麻仓土元 青花高岭土瓷石淘洗瓷土化学组成矿物组成陶瓷前 言在元青花真与伪的纷扰之争中,麻仓土与苏麻离青的代表特征,成了人们寻找元青花鉴别之秘方的宝贵线索。众所周知,典型元青花的胎土是由瓷石与麻仓土混合而成,这是元代景德镇陶工的发明创造。硕大的器型,是西亚地区使用习俗的要求,二元配方的工艺创新,使得这一需求得以满足。【图一土耳其拓扑卡比宫元青花大盘】因原料的枯竭,人

们自然而然地想到,只要抓住麻仓土在瓷器烧成后所表现出来的外观特征,便掌握了识别元青花真伪的密匙。思路似乎不错,于是我很自然地顺应着这样的想法儿,不厌其烦地收集、比较了众多元、明、清及现代不同时期的瓷胎,试图寻找与总结出元青花瓷胎的代表特征,并从科学上去解释某些独一无二的特征。含有麻仓土的瓷胎的感官特征典型元青花的瓷胎有一些共同的特征:1-滑腻感元青花的底足露胎部分,用手去触摸,有一种滑腻感,如婴儿的臀部,极为舒服。这种滑腻的舒适感,往往伴随着戳破视觉印象后的惊喜。因为不少元代器物的底足,给人一种粗糙和松软的视觉印象,然而一旦伸手与之亲密接触,那种完全不同于视觉印象的滑腻感,带给你的是一种随之而来的惊喜。【图二伊朗国家博物馆元青花壶底】2-糯软感与滑腻感不同的是,元青花胎土的糯软感,很好地协同了视觉与触觉的感受,那种比粘土块要致密、比石头要糯软、比软木塞要坚硬,不致密又不太疏松、似粉状的又不干涩,似粗糙的又滑腻的感官印象,像极了中国文化的中庸之道。【图三】3-内部有细长缝隙如果用放大镜把你的视觉延伸到元青花瓷胎的内 部微观结构中,会发现那些瓷胎的断面,常有细小的缝隙,有点像用手将软木塞挤扁后、随之把木塞材料的空隙也挤扁了的感觉。【图五】经过大量的图片比对和器物的观摩,在捕捉因麻仓土的加入而带来的典型元青花的瓷胎特征

明成化青花瓷学习与鉴定规范企业标准2020版

Q/LB TG321.24—2019 明成化青花瓷学习与鉴定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明成化青花瓷胎釉、青料、造型、纹饰和款识。 本标准适用于山西丽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2胎釉 2.1成化青花瓷器胎质洁白、细密、胎体秀美而轻薄,有的近似于脱胎。 2.2施釉洁白肥腴,釉质独特,润如凝脂,呈半透明状,若迎光透视,隐约可见胎体泛出淡淡的肉红色,这种釉色是成化青花瓷器的一个重要特征。 2.3成化瓷器修胎规整,瓶、罐、壶等立器接口痕迹不明显,盘子多有塌底现象,碗、盘类等足较直而且较高。 2.4官窑青花瓷器分底施釉和砂底两种。以带釉居多。砂底有些呈褐黄色,俗称“米糊底”,上手摸之,温润细滑,无粗糙感,为成化官窑器所特有风格。 2.5民窑瓷胎体单薄,质地洁白细腻,瓷化程度好,胎体较明初民窑明显减薄。釉面光润肥厚。罐等琢器讲究修胎,接口不明显,多砂底,釉底较少。 2.6碗的足跟细圆,足径变小,足跟有一圈淡淡的枇杷黄窑红,多釉底。 3青料 3.1成化青花除了前期官窑瓷有的继续使用苏麻离青料,笔法也如宣德青花用小笔触,其青花发色浓重,有浓淡层次和黑褐色结晶斑,与宣德晚期青花非常接近,并和多数浅淡色调同时并存。 3.2中晚期主要使用江西乐平县产的陂塘青,也称平等青。 3.2.1色料淘炼精细,含杂质较少,发色柔和淡雅,蓝中闪灰,呈色非常稳定、平静,颇有水黑画风格,与洁白温润的胎釉和纤细的纹饰相衬,分外脱俗。 3.2.2但往往因釉质肥厚,青花色淡,而有云遮雾障若隐若现的现象。 3.2.3尤以底足的青花款色调表现得最为突出。 3.2.4成化青花线条纤细,多用双勾线条勾勒图案,然后在图案内进行渲染,双勾线用浓笔,渲染用淡笔,因而其烧成作品呈色大多浅淡雅致。 3.3成化民窑青花瓷采用平等青料,青花颜色同样浅淡发灰。用分水方法渲染,轮廓线大多较粗,渲染之分浓淡两色,多为勾勒点染和单线平涂两种方法混合使用。 4造型 4.1成化青花器形规整,庄重圆润,玲珑俊秀,制作精巧,表里如一,一改永宣以来雄健豪放的风格。胎体厚重的大件器物较少,多轻巧圆润的小件,故历来有“成化无大器”的说法。 4.2器物品种主要有瓶类、罐类、杯类、炉类、碗碟类、盘类、壶类和一些文房用具。 1

元青花特征与鉴定方法、认识苏麻离青料;玩转元青花。

元青花特征与鉴定方法、认识苏麻离青料;玩转元青 花。 展开全文 元青花苏麻离青进口料高清拍摄、揭开苏麻离青的迷雾、苏麻离青元青花的不可复制的标志 苏麻离青~到底是啥玩意。元代时期一克苏麻离青等于三克黄金。~它就是元青花的标志和身份证。~准确识别苏麻离青灰常重要……

真正到代元青花苏麻离青料特征:流淌状铁斑、晕散铁斑自然无规律可寻;苏麻离青研磨不精细的地方出现炸花、胎釉下陷胎骨内陷!青花的深沉感、下沉感~可以感受的到。 苏麻离青属低锰高铁类钴料,青花呈色浓重青翠,色性安定,因为苏麻离青含铁高而含锰量低,在适当的火候烧造下呈现出蓝宝石般的鲜艳色泽,还会出现银黑色四氧化三铁结晶斑,即“铁锈斑痕”,俗称“锡光”。元代景德镇与明初的青花瓷,大多用它绘制花卉枝叶,明成化以后,渐被回青等代替。 真正到代元青花苏麻离青料特征:流淌状铁斑、晕散铁斑自然无规律可寻;苏麻离青研磨不精细的地方出现炸花、胎釉下陷胎骨内陷!青花的深沉感、下沉感~可以感受的到。 凡是用苏麻离青料绘画的图案都有下沉并渗入胎骨的特点,侧光看器物釉面青料凹陷下沉并渗入胎骨,用手抚摸有凹凸不平的感觉。凡是早期青花瓷用苏麻离青料绘画的图案,或深或浅都有凹陷下沉并渗入胎骨的特点。这一自然特点仿品在技术上是做不到的。用国产青料绘画的图案没有凹陷下沉,用手抚摸或侧光看没有凹凸不平的感觉,而且具有往釉

上飘浮的特点。 真正到代元青花苏麻离青料特征:流淌状铁斑、晕散铁斑自然无规律可寻;苏麻离青研磨不精细的地方出现炸花、胎釉下陷胎骨内陷!青花的深沉感、下沉感~可以感受的到。 “苏麻离青”来自伊拉克 中国早期青花瓷器使用的釉下青料通称“苏麻离青”或“苏勃泥青”,其主要呈色剂——钴蓝料是从哪里来的?百年来,中国陶瓷专家一直在孜孜不懈地寻找答案。 元代早期缠枝牡丹纹兽耳大罐 苏麻离青流淌状铁斑、晕散毛刺状;青花发色深沉、沉入胎骨;局部出现大面积铁斑。 苏麻离青微观观察:铁斑100倍放大 微观老化拍摄:色釉开始结晶、出现豆花状、云朵状老化… 胎骨老化拍摄:胎骨经历了近700年的老化、开始出现烂坑、

2019-《瓷板上的中国书画》阅读附答案-推荐word版 (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瓷板上的中国书画》阅读附答案 瓷板上的中国书画李慧占 ①古陶瓷上出现文字,早在三国时期就开始了。但直到六朝时期,陶瓷上的文字,仍以刻印或模印等表现形式存在,不能称之为陶瓷书法,直到唐代,随着长沙窑以书写的文字来装饰瓷器,陶瓷书法才算真正诞生。陶瓷书法有平面的“瓷板书法”与立体的“瓷器书法”之分。除书法外,用国画技法装饰陶瓷则 推动了“瓷板画”的出现,从清中期开始,瓷板画的发展走向了兴盛。 ②由土与火淬炼而成的中国陶瓷,经由笔与墨的浸染,从文化维度上脱胎换骨,从技艺晋身成为艺术。而一贯被誉为“中国美学之灵魂”的中国书画,脱离纸 面融入到“冰肌玉骨”的瓷器、瓷板上,亦碰撞生发出新奇别致的情趣。 ③瓷与纸有诸多类似,又大不相同。同样清白素净的基调,因为材质、料性、 技法、成型的不同,书写者与欣赏者都得到不同的体验。陶瓷书画创作之前, 书家对胚料的调制和瓷坯的性状需有成竹在胸的了解,书写绘画时才能恰到好 处地控制运笔的力度、速度和技巧,否则很容易流露粗糙、呆板之相。 ④以瓷板作书画,纸可以吸墨,瓷板却不能;纸柔软而轻薄,瓷板光洁而厚重。纸上运笔,讲求力度、波势和意韵,故常有“力透纸背”之说;瓷板行书,由 于温差导致的窑变,能够让料性发生变化,所有的力度,轻重缓急,提按使转,所有的色相,浓淡枯涩,墨色变幻,赖火之功,会完全“现形”,因而更胜 “力透纸背”,而是笔触如刀刻。酣畅淋漓处,纸不可及也,但若没有足够的 好料和书写功力,也很容易“现丑”,釉中与釉下的书写,会让你笔行不畅,或浮或木,更遑论韵味,趣味。 ⑤好的瓷板书画作品,非手功精湛、经验丰富、悟性超凡又学养丰厚的书画家 不能为。民国时期最负盛名的“珠山八友”瓷板画为藏家竟相追逐,绘出的各 种山水人物花卉走兽无不光彩传神,栩栩如生,其笔法、墨韵、色彩和同时代 的海上画派的作品有异曲同工之妙,又带有浓重的传达个性面貌的文人画色彩。八人的题款,也都是书法精品,色釉交映,凝练浑厚,浸透金石,尽现风流。 有藏家细赏之下赞叹,徐仲南手书洒脱秀逸,苍润俊朗;何许人行笔稳健,顿 挫变化明显,转折圆浑,字与字之间少连笔,却有绵延直下,一气呵成之势; 毕伯涛笔法俊逸秀挺,丰润灵活,有唐寅之气韵……晚清“浅绛彩瓷四大家” 之一的王凤池,有传世瓷板画作品《昌江日对黄山图》,画得精致而文气十足,颇得文人山水画之神韵的。瓷板上的题诗写得灵动而呈才情,书法自然俊逸,

真假元青花对比鉴定技巧(有图有真相)

真假元青花对比鉴定技巧(有图有真相)如今世人对元青花的钟爱,导致景德镇元青花仿品销量大升。 景德镇对仿制元青花的热情也与日俱增,各种元青花的仿制品不断问世,并由当初的低档产品逐步向高档仿品发展。 对于鉴别高仿品确有一定难度,必要时,还要采用现代高科技手段进行辅助鉴定, 但就一般仿品而言,只要熟练掌握古陶瓷工艺知识,就能作出明确判断。 下文介绍几种实际的元青花新老特征对比供大家参考。 1元代青花瓷的胎质重而坚,器壁较厚,大器较多。 由于含杂质多,胎里大多有铁褐色小点。 胎是用高岭麻苍土做的。 高岭麻苍土的特点是白而不细,因为当时粉碎的条件有限,工艺有限,所以可以见到很多气孔。 现在的胎是非常细的没有气孔。 过去老的胎泥,是有经过陈腐的过程,有机物经过陈腐会发生变化。 所以它的胎有细腻的感觉,现在做的胎没有陈腐显得很干。 现代机械加工出来的制瓷原料的可塑性,一般不如元代手工制备的原料。

元青花龙牡丹卷草纹双耳罐 现代景德镇流行的陶瓷成型工艺说法是:三分拉坯,七分修坯。 也就是说,器物的成形主要是用刀修出的。 元代工艺恰恰相反,是七分拉坯,三分修坯, 主要是由于元代泥料可塑性较强,可以拉得很薄, 所以器物的上半部和内部根本不需要修整,只是需要对下半部和圈足做简 单修整。

现代仿元青花 因此元代器物的口沿和脖颈都线条流畅,外型圆润,不落刀痕。 现代仿品的拉坯拉得很厚,不但要修上半部,甚至还要修内壁, 因此,线条生硬,规整有余,刀痕累累。

2老的元青花,都是用柴木窑烧的,而现在大多仿品都是用气窑烧的,这两种工艺不同,釉质的化学变化物理变化也有所不同。 特别是釉中气泡的形成过程上,它是不一样的, 古代柴木窑烧的气泡要显得大小不一疏朗,气泡明亮。 而现代气窑烧的气泡较细小大小相间,不透亮。 这只是相对而言,也不能排除现代造假者用柴木窑仿造的器物,还得在器 形、纹饰等各方面深入研究,以致判断

明代各个时期民窑青花瓷器的鉴定

明代各个时期民窑青花瓷器的鉴定 1·xx(1368—1402年) (1)青花云气纹碗,青花福字纹碗。此期民窑器质量很差,极粗,但有此写意瓷画的画笔简洁潇洒,如高士图,水莲纹,草书“福”、“寿”字等。 (2)青料。全部为国产料,发色灰暗,少数呈褐色。 (3)纹饰。碗外壁仅上部绘画,多见云气纹,笔法以一笔点划为多;碗内壁一般为口沿一周边饰,底心绘画,纹饰有兰草、牡丹、菊、莲、水草、蝶、螺、熊、鱼、松竹梅石、山水、高士、花托“福”字、草书福、寿字等。 (4)胎釉。胎色米灰,个别米黄色,粗糙,瓷化程度不强,常有未烧透的孔隙,为窑温掌抽不好所致。釉有很浓的影青味,有卵白釉、青白釉、灰青釉、地釉有白、发青,这是造成青花发色灰暗的原因之一。釉厚浑浊,出现开片,釉面松散。 (5)造型及制作工艺。多见墩式碗与折腰盘。圈足平切,底心有乳点,有粘沙现象,多见跳刀痕,旋坯痕,制作粗糙。有的碗带涩圈,发现有涩圈上有黑字的情况,钴料若不罩釉,烧成后即成黑色。由涩圈可看出当时有一种碗摞碗的叠烧工艺。见有花瓣形款,太极图款。 2·xx、xx(1403—1435年) (1)典型器为青花寿字纹碗,南京博物院藏群仙献寿纹大罐。 (2)青料、纹饰。均用国产料,发色较灰暗,也有小铁锈斑,但不及官窑的大、深。 纹饰布局同官窑。绘画多实笔。纹样中不见官窑的龙纹与藏文,除官窑中常见的各式折枝、缠枝花卉外,常见各种高士图,绘于碗心,几笔勾出人物形象,非常简炼,画面中常配有大片云,日本称为“云堂手”。犀牛望月纹一周常绘杂宝中相辅。月映梅纹的梅花,为空心梅。

绘于碗外壁的云气纹,永乐碗中亦常见,但不象洪武时仅绘上半部分,而是外壁满绘。常用楷书“福”、“寿”字,乳虎吹喇叭亦常见。梵文开始启用,永乐时多在圆器内心作主题纹饰。 而xx时多用于边饰纹样。 (3)胎釉、造型及工艺。胎质粗,见气孔,色灰白。釉发青,肥润。碗不撇口,墩式。 圈足根为两面斜削、平切。多砂底,少釉底,见跳刀痕现象。盘有圆口、花口瓜棱腹两种。 大罐有胎接痕,常因烧结不好而掉底。露胎处见窑红,盘、碗常见芝麻酱釉,俗称檀香口。 3·正统、景泰、天顺(1436—1464年) (1)典型器。由于民族矛盾和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时局不安定,民窑生产受到影响而减势,但没有象官窑那样大起大落。这段时间民窑生产可以分为两期,前期继承宣德风格,后期开成化先河,是承上启下的一期。典型器有江西省新建县正统二年朱盘烒墓出土的青花缠枝莲纹盖罐,高 20、口径 8.9厘米。南京博物院藏南京牛首山弘觉寺正统七年塔基出土青花缠枝花卉纹瓜棱盖罐,青花开光杂宝纹瓜棱盖罐。景德镇市郊景泰四年严处土墓和景泰七年袁氏墓出土的一批青花瓷器。山西省博物馆藏“天顺三年大同马氏造”款青花回纹炉。这是民窑中第一件写帝王年号款的器物。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青花阿拉伯纹三足炉,底有“天顺年”楷款。香港艺术馆藏天顺五年许愿文铭青花缠枝牡丹纹盘螭龙纹瓶。另外,南京玉带河出土的瓷片、景德镇窑里、湖田等窑址中发现的这一期瓷片,都证明了此期生产的持续。景德镇昌江沿岸的十八渡为烧制此期青花的主要窑址。 (2)青料。多数为国产料。前期青料呈色兰中偏黑,后期发色淡雅的较多,铁锈斑晕散较少。青花品种有白地青花,外豆青里青花,外祭蓝内青花等。

珠山八友 民国瓷板拍卖调查 (组图)

珠山八友民国瓷板拍卖调查(组图) 珠山八友民国瓷板拍卖调查(组图)早在2009年,一件来自于王锡良的粉彩瓷板画《黄山四千仞》拍出了782万元的高价。这是迄今为止当代陶瓷在公开拍卖中的取得的最好成绩。王锡良作为“珠山八友”之一王大凡的弟子,拍得如此高的价格,也使得“珠山八友”又引起了人们的注意。2011年3月22日,纽约苏富比亚洲艺术品拍卖周的“揭幕战”—中国瓷器及艺术珍品专场,一件类属民国时期的瓷器又称为了夺人眼球的明星。这件被称为“描金印花粉彩壶”的类属民国的瓷器估价仅在800美元,却以1800.25万美元的高价落槌,引起了收藏界的高度关注。尽管对这件拍卖品的时代存在着争议,但是这件被归为民国时期的瓷器也足以让我们眼前一亮。2011年,恰逢辛亥革命一百周年,民国瓷器这一板块能否借着这股东风受到市场应有的重视? “珠山八友”拍场显得“廉价” 鱼纹图瓷板邓碧珊

“珠山八友”作为一个瓷绘流派,汇集了王琦、王大凡、汪野亭、程意亭、邓碧珊、刘雨岑、徐仲南、田鹤仙、毕伯涛、何许人等人。在“珠山八友”众多的创作中,瓷板画无疑是最能代表这个瓷绘画派艺术水平的一类作品。“珠山八友”的每一位都是绘制瓷板画的高手,各自都有自己的看家本领。他们的作品在拍卖中时常出现。其中以王琦、王大凡、汪野亭、刘雨岑的艺术成就最高,拍卖市场的认可度也较高。 2000—2010年“珠山八友”个人成交总额对比表 从近十年来的拍卖数据来看,王琦、王大凡、汪野亭的成交总额处于前三甲的位置,均在400万元以上。这与“珠山八友”的另外一些成员相比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但即使是这样,王琦的成交总额也仅在645万元左右。这样的成交总额是几十件成交作品累计的结果。折合成每件作品的均值,即使是王琦这样的领军人物的作品会显得非常“廉价”。这样的总成交额,或许还不及乾隆时期一件粉彩瓷器的价格。如此巨大的差别,一方面说明民国时期精品瓷板数量的稀少,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最具代表性的瓷板画的艺术价值和市场价值并没有得到藏家的足够认识。 从近十年的“珠山八友”个人成交数量来看,汪野亭的

再谈关于元青花的认识与研究

再谈关于元青花的认识与研究 再谈关于元青花的认识与研究 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 雷从云 元代青花瓷的成功烧制已经有七百多年的历史。元青花用料、配料,技术、工艺、绘画和审美等方面的重要成就,使它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并且为尔后青花瓷以至整个彩瓷的工艺技术与美学观念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现代人对元青花瓷的认识时间很短。这些年来,它引发出的种种问题,还把学术界、科技界的部分专家、学者,以至一部分收藏家和主管部门,搞到了一筹莫展的地步,一些问题也弄得难分难解,并且至今进展不大。自2005年以来.,本人曾多次谈及并著文《给元青花瓷以更多关注》、《希望对元青花的鉴定与研究有一个新突破》、《元青花瓷鉴定与研究的路数》和《元青花瓷的特点与鉴定》等,从诸多方面谈过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本文拟再就元青花瓷的认识与研究问题,谈一点看法,与同好切磋。

一 近些年来,对元青花瓷的研究成为陶瓷研究的热点之一。在中国先后举行了六七次全国性和国际性学术研讨会,一些地方还举办过元青花瓷的专题研讨会,元青花瓷特别展览,各地先后成立了多个以元青花为主题的研究机构等,即是证明。不过,迄今在国内外仍不乏专家、学者,认为全世界现存元青花瓷不超过二三百件的。这无疑是一个误区。原因何在?因为“二三百件元青花”概念是“专指”,不是“泛指”,更不可能是元青花的“全部”。之所以长时间停留在“二三百件”的争论上,我以为有认识和观念上的问题,有识别、鉴定和研究上的难度,也还有体制方面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专家、科技检测、藏家、媒体和文物主管部门的共同努力。 在对待元青花的认识与观念上的问题,首先是不要过早地把元青花瓷的数量局限在多少多少件上。原因很简单。从年头说,元朝历史从公元1271到1368年,长达近百年,况且直接有纪年的元青花瓷考古资料,即有前至正十三年(1276年)、延佑元年(1314年)、延佑四年(1317年)、延佑六年(1319年)、延佑七年(1320年)、至正十一年(1351年)等年款的元青花瓷,几乎含盖了元朝的各个时期。已经发现了这么多纪年款元青花,还有没有未发现的纪年款元青花呢?从地点上说,元青

“闻”瓷

专家三招鉴别真假宋朝“黑釉”瓷器“珠山八友”瓷画鉴定(六)“珠山八友”瓷画鉴定(五)“珠山八友”瓷画鉴定(四)“珠山八友”瓷画鉴定(三)“珠山八友”瓷画鉴定(一)探寻两块“元青花”瓷券的真伪“闻”瓷元“至正型”瓷器纹饰特征现代瓷器成新宠“文革”瓷升值空间大 “闻”瓷 鉴定陶瓷一般来说还是凭经验,用目测、靠手摸。对陶瓷的真假及其质地属性的测定方法带有主观性,随意性,以此来判断,走眼不可避免。 鉴定确实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面对从未见过,文献上也未记载的奇异品种。但这不意味着陶瓷不可知。无论什么样高精尖、难以识别的陶瓷,最终将会被人们破解、认识,从而辨其真伪。众所周知,医生诊病离不了“望、闻、问、切”。我觉得鉴定陶瓷除了运用“望”和“问”这两种手段以外,还应当运用“闻”这种手段。我这里所说的“闻”有别于医生诊病之“闻”,是用鼻子直接在陶瓷上闻,站它上面有无气味,如果能闻到一种气味,那就要特别注意。 有的气味可以显示鉴定对象之真假。比如具有土腥味的陶瓷一般都真,像唐三彩之类;相反不具土腥味,只具土香味的陶器一般都假,像仿唐三彩之类的假出土陶器。又比如具有硫酸、高锰酸钾等酸味或胶水、烟熏、化学药水等等气味的陶瓷一般都假。我见过不少用高锰酸钾染红的假钧窑器,只要拿在手上,用鼻一闻,真假便知。 发出古香味的陶瓷一般都较真,但真闻出这种古香味非一般人亦非一日之功可以闻出来,要相当功夫道行、相当的嗅觉方能实现。这种方法看似荒诞神秘,实则客观存在,不可忽视。必须区分的是这种古香不是人为造作的土香,而是悠悠岁月散发出来的自然香。 总之,鉴定陶瓷除了“望”、“问”以外,还要“闻”方可“切”,还要通过其他方法综合判断,方可得出结论。当然,鉴定陶瓷

元明清瓷器鉴定知识要点说明

阿元: 在宋元以生产青白瓷著称 1278(忽必烈)在设浮梁瓷局,生产诸如“枢府”字眼的卵白瓷。 元代除生产青白瓷、白瓷、黑釉瓷以外,新品种有卵白釉(枢府)瓷、青花瓷、釉里红瓷和红瓷、蓝釉等高温颜色釉瓷以及孔雀绿等低温颜色釉瓷。 卵白釉(枢府)瓷: 一、枢府瓷特征: 1、枢府瓷和青白瓷同样为白胎,但相对来说,比青白瓷厚 2、枢府瓷釉,变青白色为卵白色(更偏白,近似鹅蛋色),不如典型青白瓷—影青瓷那样呈玻璃光。 3、枢府瓷器形以盘、碗、执壶和高足杯为多见,极少大件器,最典型的枢府瓷,其碗为小底足。 4、枢府瓷中的折腰器,是突出造型,为人们所称道。(折腰是宋代定窑沿袭唐代金银器的式样而在瓷器制作中运用,著名的有元代的霍窑和的青白瓷、枢府瓷和青花瓷都有此式) 5、枢府瓷盘、碗的底足均为露胎,足壁厚,削足规整,有的底心有乳丁突起,且有明显旋纹。 二、枢府瓷装饰和文字: 枢府瓷分粗细两大类 1、精细的制品大多有印花装饰,图案花纹主要为缠枝莲、菊瓣、花蝶、云龙、云凤等,但印花多数显得浑圆而不太清晰,这类精细器物

的釉,基本上都是白乳浊色。 2、较粗制品,主要是日常用的盘、碗,一般均素面无纹,胎较厚重,釉色白中略偏灰青,偶然在器身有几道划纹。有戗金装饰。 3、枢府瓷铭文以“枢府”最为典型,一般印在盘碗器物壁口沿下,除枢府字样,还有“太禧”“福禄”“福寿”和“寿”“福”“良”等单个吉祥字样铭。美国博物馆有“昌江”字铭。 三、枢府瓷的鉴定要点 见特征,釉呈乳浊状而釉色偏青,无大器,底足较小 青花瓷: 一、定义 青花瓷是指一种在瓷胎上用钴料着色,然后施透明釉,以1300 左右高温一次烧成的釉下彩瓷器。 釉下钴料在高温烧成后呈现出蓝色,习惯上称为“青花” (中国瓷器的发展: 唐代以前,青瓷占主导地位 唐代以后,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 宋代,品种众多,百花争艳 元代,白地蓝花的青花瓷占据主流 二、成熟元青花瓷主要要素有三点 1、洁白的瓷胎和纯净的透明釉 2、运用钴料产生蓝色的图案花纹 3、熟练掌握釉下彩绘的工艺技术

青花古瓷陶瓷气泡鉴别方法

2.青花古瓷陶瓷气泡鉴别方法 关键词:青花瓷古瓷陶瓷鉴别 图:元青花实物图 瓷库中国讯:元青花的上釉工艺不尽一致,一种是施以干粉的喷釉法,这种釉下很少有气泡,一些大气泡多出现在青花色泽边缘。在干粉白点间隙,时有小气泡。第二种是白釉或青白釉面上加施透明釉的,该种不施干粉;釉下无白色雾蒙层,气泡大小均清晰可见,此种釉保护气泡能力特强。第三种是青花上面仅施以青白釉;釉面下边气泡多有死亡,变褐变黑,如所藏龙纹梅瓷的气泡即是很好的说明。 宋瓷距今已有九百至一千年,给予了气泡很长的老化时间,即是施透明釉带玻璃光的汝窑瓷器也出现了黑色死亡气泡,甚至有的能占到10%,如笔者藏宋汝瓷天青釉三足鬲式炉,鹰首壶和龙凤纹三足洗,宋定窑早期六辨瓜棱盖罐等都有相当的死亡黑气泡。如何利用气泡鉴定明清青花瓷器,除准确介定朝代气泡特点外,还要斟酌釉面对气泡的保护能力,重点看瓷器自身生活史对气泡寿命的影响程度,气泡颜色的老化程度,是初趋变色刚要死亡,还是已死变黄进而老化成黑,以作为断代的一项依据,结合其他条件进行综合分析。 不论古代瓷还是现代瓷,都在瓷的釉下隐藏着许多极小的气泡。圆圆的、密密的布满釉下,非常好看。但是,不是所有的釉下都有一样多的气泡,有的气泡多,有的气泡少,有的甚至没有气泡。这是为什么呢?可否利用气泡的形态与分布来区别古瓷与现代瓷的不同,为古瓷断代辨真伪呢?笔者抱着这个目的研究了许多各朝各代的真假器物,进行了仔细的比

较,从中找出差别,为鉴定古瓷探索出一条新路——“气泡鉴定法”。 一、气泡的成因气泡是釉中的水分子(H2O)变来的。在烧制瓷器时,高温会使釉层中的结晶水或液态水变成气体,当釉层厚时,气态水分子被釉膜包住释放不出来,故而形成釉下的气泡。当釉层薄时,气泡冲破了釉层膜,在釉表面形成了不少坑凹—麻点。釉中水分子多,气泡亦多,釉中水分子少,气泡亦少。如果釉中不含水分,釉下可能就没有气泡。每个朝代各窑口釉的配方和工艺不同,器物釉下气泡的情况也不相同。这正好为鉴定古瓷提供了一种有利条件。 二、釉的分类和工艺特点陶瓷生产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釉的制作技术。中国古陶瓷技术十分成熟,具有很长的历史,施釉有很多配方和不同的工艺方法。依照釉的熔融性和烧成温度,可分为易熔釉(又叫软釉)、中熔釉(又叫珐琅釉)和难熔釉(又叫硬釉)。按制造方法可分为生釉、熔块釉和挥发釉。 按上釉方法可分为浸釉法(将坯浸入釉液中)、浇釉法(将釉往坯上浇)、喷釉法、振滴法(用毛刷浸满釉再滴在坯上)、涂刷法、挥发法和撒布法等。这些工艺特点在不同时期使用不同方法。同时也与釉料的配方和粘度有关。在古代常用釉粉撒布法,这是一种干法施釉,其中不含或很少含水分子。还有一种盐法施釉,是利用食盐加热后产生氯化钠蒸汽,挥发在制品上而成一种盐釉。到明朝开始,这些干法施釉不采用了,取而代之的是用釉浆施于器物上,再置于窑中烧成。这一工艺的改变过程可以证明釉下气泡的形成是因为在不同朝代有不同表现。尤其在现代仿制技术上,基本是沿用清朝的工艺——湿式调釉法,必然会出现釉下气泡过多的现象。这一特点为鉴定古瓷开辟了一条新的思路。 三、对宋元两朝古瓷的鉴定宋金时期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兴盛时期。在河南、河北、山西、陕西、山东等省的官窑瓷特别多,品种以秘色瓷和青白瓷为主。诸多的瓷窑中以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为首,相继有龙泉、耀州、磁州、登封诸窑。大多为朝廷服务,烧制官器,进贡朝廷。釉色极美,玉质感强,瓷品很高,为世人所珍。后仿制者大有人在,费尽全力,欲求逼真,但至今无人仿造成功。宋朝的五大名窑中尤以官、哥、汝三种瓷仿者众多,难度最大。即便明成化、清雍正时期,帝王命“官窑”以官仿官,不惜工本也难仿成。仿制出的哥瓷貌似神离,距离甚远。何况现代仿品以民间的个人实力去仿制,虽技术条件改进许多,但配方没有掌握,故制造不出成功之作。五大名窑中有名望的高级精品,最突出的特点是“玛瑙为釉”、“玉质光泽”、“金丝铁线”、“紫口铁足”和“雨过天晴”等,但这些美的品质都是很难仿得出的。尽管现代技术高超,学会了以假乱真的能耐,但若用“气泡鉴定法”去辨别仿品,很容易识破庐山真面目。因为仿品尽管把外表做得与真品一样,但绝做不出釉下无一气泡的水平。撒布法釉料的配方今人更是没法挖掘出来。笔者对汝、官、哥、钧、定几大窑的瓷品进行了全面测试(在50倍放大镜下观察),发现这些宋代名瓷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釉下没有气泡,即便有也只是极小的一两个气泡,堪称“寥若晨星”。这一点对宋瓷最有说服力。总的来讲,鉴定古瓷(指宋代瓷)应全面比较。有釉色的“柔和美丽”、“玉质感强”、“光泽不刺眼”,有湿润“冒汗”的现象和看不到气泡等原则。有的宋瓷釉面有斑点或小麻坑均须放大50倍方可看到。凡仿品或元代以后任何朝代制品均不可能没有气泡,只要发现釉下气泡便可证明非真正宋瓷。例如雍正的炉钧釉、明代的“广钧”和现代的“仿钧”都充满了气泡,达不到“宋钧”的特点。对于元青花也有如此特征。元青花一般人很少见到,什么是真品,什么是仿品也难区别。正因为元青花真品不多,世人所见又少,给制仿人提供了一个好机会。从造型、工艺、绘画、釉色、修胎、火石红诸方面都难以辨别

简析珠山八友之一刘雨岑先生花鸟瓷板画

清新雅丽 ——简析珠山八友之一刘雨岑先生花鸟瓷板画

目录 摘要 (2) 第一章“珠山八友”瓷板画产生背景 (4) 第一节:“珠山八友”的时代背景 (4) 第二节:中国画对瓷板画的影响 (6) 第二章刘雨岑先生花鸟瓷板画概述 (8) 第一节:刘雨岑先生生平 (8) 第二节:刘雨岑先生瓷板画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9) 第三节:刘雨岑先生花鸟瓷板画解析 (10) 第三章对当代陶瓷绘画艺术的影响 (11) 第一节:刘雨岑先生花鸟瓷板画对陶瓷工艺技法的创新 (11) 第二节:刘雨岑先生花鸟瓷板画对当代陶瓷绘画的影响 (12) 结语 (13) 参考文献 致谢

【摘要】 “珠山八友”的时代背景是在粉彩瓷和瓷上浅绛彩日趋衰落之时,一些文人画家对陶瓷艺术领域进行了改良和改革,深深影响到了“珠山八友”,于是掀起了一场陶瓷绘画艺术的改良运动,实现了中国陶瓷艺术发展史中的又一次超越。通过介绍刘雨岑先生的生平以及对刘雨岑先生的花鸟瓷板画进行解析。使人们了解刘雨岑先生的花鸟瓷板画对当代陶瓷绘画艺术所产生的影响,包括对陶瓷工艺技法的创新和对当代陶瓷绘画的影响。 之所以选取这个课题是因为刘雨岑先生的瓷板画在取材、构图、设色上别具特色,把文人画的很多艺术特点吸收进陶瓷绘画艺术领域。对刘雨岑先生瓷板画进行研究将会对我国陶瓷艺术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通过对刘雨岑先生花鸟瓷板画的研究可以发现,瓷板画的发展与当时时代的发展密切相关。 【关键词】 珠山八友文人画花鸟瓷板画技法

Abstract The time background of "eight friends of bead mountain is light purple color on the famille rose porcelain and porcelain decline, some literati painter the improvement and reform of the ceramic art, deeply affected the" eight friends of bead mountain, and a ceramic art reform movement, realize China again in the history of ceramic art. Through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life of Mr LiuYu cen and porcelain plate painting birds and flowers for Mr LiuYu cen parsing. Make people understand LiuYu Mr Cen porcelain plate painting birds and flowers of the impact of the contemporary ceramic art, including ceramic technique innovation and the impact on the modern ceramic painting. Choose this subject because LiuYu Mr Cen porcelain plate paintings on materials, composition, color diversity, many ar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iterati paintings absorbed into ceramic painting art. Study of Mr LiuYu cen porcelain plate paintings will be on our country play a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ceramic art. Through the study of Mr LiuYu cen porcelain plate painting birds and flowers can be found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orcelain plate painting and wa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Keywords: Bead mountain eight friends Literati paintings Porcelain plate painting birds and flowers The technique

罕见文物大图细节教你收藏元青花|元青花瓷器鉴定真知堂

罕见文物大图细节教你收藏元青花|元青花瓷器鉴定真知堂 瓷器鉴定真知堂: 瓷器收藏必懂鉴定,特别是普通收藏爱好者!因为你如果不懂鉴定,真的到你面前你不敢拿,假的贪便宜拿到手里,等你回过神找行家看了已经晚了!古玩行没有退货的规矩!

瓷器鉴定,有个最简单的秘诀-见真才能识假!只有见真的见得多了,才能识别真伪,才能看出赝品。有的行家是学院派,馆藏接触得多,有的行家是实战派,没别的地摊上练出来的眼力!但前提也还是需要见过真货。

这道理其实很简单,可惜懂的人太少。就好像你一个乡下人,没见过刘德华什么样,我随便找个人冒充他,你就会相信。但你如果是70后80后,我估计除非偏远山区的,找个人冒充刘德华,骗得过去还是比较难。没别的,刘德华曝光率太高,大家耳熟能详,熟了就不好模仿了。

本文这些图片,也不是冒死偷拍的,这是业内学者考察句容县博物馆,进入库房后真实拍照的东西,没有修图,没有p图。都是最真实的一手资料,你要再说这是假货,我也无语,只能说请你打住,不要往下看了,省得浪费你宝贵的流量。

行家看瓷器,其实不用解说,认真读图,就能看懂元青花鉴定,起码是一个类型的元青花瓷器鉴定。其他我也不多说,说几个要点:第一,你可以看到罐子内底的坼裂,可见元青花大罐的底是后加上去的。 第二,你可以看到元青花瓷积釉的地方那种虾青色,这是由于釉里含铁量比较高,淘洗不精,在窑里气氛不好

形成的,一般新仿瓷没有这种特点。 第三,你可以看到元青花用的苏勃泥青也是发色蓝灰的,过于鲜艳蓝中带紫的反而不是真正的苏麻离青。苏麻离青也不是都有晕散,铁锈斑也不是都很明显。苏勃泥青发色从黑灰直到明蓝,也可以调得很稀来画辅助纹饰,参看本罐的莲瓣纹,就是调稀了的苏青,比较清淡发蓝灰色,和典型苏勃泥青发色不一样,并不就是仿品。

瓷板画 鉴定须看画彩釉(图)

瓷板画鉴定须看画彩釉 读者来信图片 中国嘉德拍品:何许人雪景山水瓷板

瓷板画价格近5——6年开始上涨有商家披露珠山八友“十有八九不对” 鉴宝 在日本奈良刚刚结束的中国艺术品拍卖会上,珠山八友之一王琦早年的“春夏秋冬”四条屏瓷板画以1780万元落槌。近年欧美或日本举行的拍卖会上,珠山八友的作品频频露面并拍出高价。“珠山八友就是陶瓷上的齐白石、张大千。”一个瓷器发烧友这样形容自己的“偶像”。但是,市面上不少珠山八友的瓷板画釉面过新,整个画面无一个气泡,藏友须注意仔细分辨真伪。 文/图记者林琳、郭晓昊 鉴定 读者:请帮我鉴定三件珠山八友款瓷板画的真假,分别为:张志汤款《山水》、刘雨岑款《花鸟春暖图》、何许人款《雪山访友》。 本期鉴定专家:北京盛世瑰宝总经理、瓷器专家陈连勇 鉴定:从图片上看,这三件瓷板画的画工太匠气,尤其是书法完全是钢笔书法而不是毛笔书法,因此可判断这三件都不是真品。毛笔书法和钢笔书法的笔触完全不一样,从读者这三件藏品的书法可判断,作者并非自小写毛笔字的人,反倒像是那些从小写硬笔字的人所写的毛笔字,效果生硬、不圆润。 尽管行内也曾有“珠山八友名过其实”的声音,但绝大多数人认为珠山八友的艺术造诣和历史地位毋庸置疑。陈连勇评价珠山八友

在陶瓷艺术史上的意义是把诗书画印结合起来,并用特殊手法表现山水花鸟等传统题材:“珠山八友的真品价格高者不过100~200万元,相对动辄数十万元的晚清官窑赏瓶,价格并不高。” 然而,市场上流传的珠山八友真品并不多。有的行家以“十有八九不对”称之,更有甚者表示“流通的瓷板画中99%不是真品”。一个经营景德镇瓷器三四年的广州商家告诉记者:“我看过的…珠山八友?倒很多,但真品一件也没见过。”这个商家透露,不少真品已经被藏到景德镇当地人的手里,而市面流通的很多都是新仿的,“釉面很新,完全不是柴窑烧出来的东西。整个画面就没有一个气泡(注:瓷器表面出现气泡是柴窑烧制的特点之一)。” 随着价格水涨船高,国外拍卖市场上也开始出现珠山八友的作品。不过,陈连勇发现,真品流传也并不多:“过去国内不太重视珠山八友,上世纪80年代初,一些海外买家开始有意识低价购买,现在它们又流入欧美和日本市场。”瓷器行家曾波强也在欧美市场上时而见到珠山八友的作品。而在国外的拍卖会上,买家多为来自中国景德镇、长三角的中国人。 瓷板画的价格从近5~6年开始上涨,不单只局限在珠山八友、王步的作品,连现代大师的瓷板画价格也不断刷新历史纪录。曾波强透露,江浙一带有专门搜罗王步作品的大买家,不惜成本“接收”市场上出现的王步作品。而景德镇的大师也很有眼光,卖出自己的作品后,“换”成珠山八友的瓷板画。这些资金实力雄厚的买家参与

清代嘉庆青花瓷的特征及鉴定方法

清代嘉庆青花瓷的特征及鉴定方法 展开全文 清代自嘉庆朝起,大清王朝的综合国力明显下降。为了节省开支,朝廷已不再向御窑厂派专司其事的督陶官,而改由地方官兼管。此时御窑厂的规模、瓷器品种和数量上大为缩减,瓷器生产只能沿袭旧制,没有力量进行创新,许多成本高的瓷器也不再烧造。嘉庆早期青花瓷器大多仍延续乾隆朝的风格,制瓷工艺还保持较高的水平。到嘉庆后期,青花瓷以日用瓷、粗瓷为主,陈设瓷逐渐减少。无论从瓷器的质量还是艺术水准来看,都远不如乾隆时期。 嘉庆早期青花瓷器大多仍延续乾隆朝的风格,造型、尺寸、

纹饰与乾隆青花基本一致,若不看底款有的器物很难区分,说明当时制瓷工艺还是有较高的水平。到嘉庆后期,随着国内购买力的降低,青花瓷以日用瓷、粗瓷为主,陈设瓷逐渐减少。无论从瓷器的质量还是艺术水准来看,都远不如乾隆时期。《陶雅》一书记载:“嘉道而降,画工、彩料,直愈趋愈下。”但一些官窑器作为宫中生活、陈设用瓷,其制作也是非常严格的,其中不乏一些精美之作。 清嘉庆青花特征一、胎釉 嘉庆初期胎骨还比较精细,胎体洁白,但欠坚密,后期逐渐变得粗松。民窑器物胎中未粉碎的瓷石颗粒较多,也比较大。乾隆后期景德镇的高岭土严重缺乏,嘉庆时开始从星子县开采高岭土。由于星子高岭土与浮梁高岭土氧化铝含量不同,工匠一时不能很好地掌握星子高岭土与瓷石泥的二元配方比例,所以经常出现盘塌底的现象。为了解决塌底问题,景德镇工匠放大器物底径,加厚器物下部胎体,无论琢器还是圆器,比乾隆朝同类器物的胎底和圈足都要厚得多。提在手上,乾隆朝器物质量上下匀称,嘉庆器物则有上轻下重的感觉;嘉庆器物与康熙同类大小相当的器物比较,质量明显要轻得多,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下部胎体加厚,胎土陈腐、揉炼时间不够造成的。 嘉庆时修胎远不如乾隆时期精细,器物底足粗壮,胎壁厚薄

浅析珠山八友之首王琦的粉彩瓷绘艺术特征

浅析珠山八友之首王琦的粉彩瓷绘艺术特征 本文介绍了王琦的粉彩瓷绘艺术发展历程,归纳了王琦粉彩人物画作品的主题,分析了王琦粉彩瓷绘的艺术特征。认为,其艺术特征体现为:善于使用明暗光的变化;构图科学合理;文人气息浓厚。 标签:珠山八友;王琦;粉彩瓷绘艺术;艺术特征 王琦的粉彩瓷绘艺术最为突出的成就就是在人物绘画方面,王琦非常善于使用西洋绘画来画人物头像,同时使用写意的方式来画人物的衣纹,对景德镇的陶瓷艺术带来了极大的影响。王琦一生对于陶瓷绘画艺术极其热爱,在1928年的时候,他组织成立了月圆会,被称为是珠山八友之首。王琦的一生创作了大量的陶瓷绘画艺术,其创作的粉彩瓷绘艺术具有极大的价值,受到人们和市场的高度认可。[1] 一、王琦的粉彩瓷绘艺术发展历程 王琦粉彩瓷绘艺术的形成是其一生努力和创作的结果,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所谓历经天华成此景,人家万事出艰辛,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了解王琦粉彩瓷绘艺术发展历程。 1、民国初期 在民国初期的时候,景德镇的瓷器的销量增长非常快,在这种情况下,景德镇的陶瓷产业吸引了大批的人才聚集,从事于陶瓷生产、绘画等工作。当时王琦来到景德镇以后,主要是以捏面人维持生计。王琦非常刻苦努力而且具有一定的艺术天赋,其创作的面人广受欢迎。另外,王琦在捏面人的具体过程中,对我国传统题材的相关故事进行了深入的了解和掌握,这个时期他所作的工作和努力,为以后的粉彩瓷绘艺术的突破和创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二十世纪二十年代 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时候,王琦开始进行粉彩人物画的创作,此时他一方面对西洋的绘画理念和方法进行了良好的吸收,同时师承钱惠安,受其影响也颇深。钱惠安是当时非常著名的画家,他特别善于对仕女人物画进行创作。王琦在向钱惠安学习粉彩人物画创作的时候,不囿于成规,勇敢进行突破。钱惠安人物画虽然非常逼真,但是在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和精神风貌方面有一定的缺点,王琦在意识到这一点以后,其粉彩人物画的创作过程在形似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神似,尝试去表现画中人物的心理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3、二十世纪三十年代 该时期,王琦在传承黄慎画风的基础上作出了新的突破,使得王琦逐渐形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