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理小说作家与读者的关系

推理小说作家与读者的关系
推理小说作家与读者的关系

推理小说作家与读者的关系

推理小说中,侦探始终唱着主角,读者就是为了与侦探较劲,体验其从蛛丝马迹中抽丝剥茧、层层推进最后指认凶手这一过程所带来的阅读快感。当然,倘使读者比侦探角色先一步查知凶手身份,在欣喜自身能力的同时,一定会对作家的创作水平多有腹诽吧。因此,大部分推理小说都存在着“读者——侦探”这个二元对立关系,且往往会升级为“读者——作家”的二元对立,如何把握和处理这两个关系,使其矛盾趋于协调,是推理小说的创作学问。

然而,因为推理小说先天必然具备的逻辑性,使得作家在将自己的灵感经由文本体现出来的过程中,必然会优先考虑诡计设置、细节处理、氛围营造等因素,最后才会考虑到如何塑造好侦探这一角色以及其他人物形象是否丰满的课题,所以在推理小说这个大环境之下,只有作者是如同上帝一般地先知先觉,而读者和侦探必然且仅仅只能作为一个谜案的“解读者”而存在(侦探有时候会充当作品的叙述者,但这样的情况并不呈压倒性),这时读者和侦探的地位是等同的,他们若想有什么大的动作,对于整个作品的影响将是巨大的:读者的优秀和先觉,会让作家和作者黯然无光,作为作家来说,必然要尽一切手段来避免这种情况,这个手段就是推理小说中大量的诡计运用;侦探的优秀和先觉,同样会让作家和作品黯然无光,凶手和侦探的对立是早就存在的,两者之间没有势均力敌的角力,作品理论上的可读性势必大大降低,而作家的推理创作(至少是本格推理创作)则将被质

疑的声音所吞没。

既然读者和侦探的地位不可动摇,作品的整体框架便很难突破传统范式,这样如何在既有的关系和固定的模式中寻找新的亮点,是作家亟待解决的难题。我们知道,在读者、侦探、作家这三者组成的关系网中,读者与作家的对立是推理小说这一通俗文学体裁先天决定的,因此上,“作家向读者下挑战书”的形式是最能体现推理魅力的古典手段,这层关系的一个反常变数则是“读者向作家下挑战书”,即作家按照读者的要求进行写作,也就是说作品完全是读者意愿的产物,作家有时会说出自己的某某作品是“读者最想看的”,但毕竟这样的作品实在太少,因为此要求对于作家来说,难度过高了!

在发现“读者——作家”关系模式走入死胡同之后,作家只有将思变的触角伸向另外两层关系上了,即“读者——侦探”模式和“侦探——作家”模式。前者中的二元关系比我们所能看到的,复杂和暧昧许多。早期文本中,其关系是完全对立的,但随着推理作家创作水平的提高,作家们不再只视诡计设置、细节处理、氛围营造等因素为创作的第一要务了,他们试图通过一组作品来凸显侦探角色的魅力,我们在侦探身上看到越来越多的“超人”成分,角色越是怪奇非凡,越能吸引读者眼球,作家也经由自己一手打造的“名探效应”,体现其自身的存在价值。因此,当一个作家的推理小说成为“名侦探系列作”,读者与侦探之间的对立关系被彻底解构,两者开始逐渐趋向同一,读者不再与侦探争宠,倒反而为侦探在作品其他角色的包围中显得无比强大而兴奋不已,岛田笔下的御手洗即属此类。

新“读者——侦探”模式的成功,为很多作家获得新生命新地位带来了可能。一时间,标榜为“某某名侦探系列”的作品泛滥成灾,但过多的名探造型,一来势必弱化侦探个体的典型性,二来势必造成读者的“视觉疲劳”,而对于入门级读者来说,必将变得难以选择,困惑的无所适从。因此,一些聪明的作家纷纷改弦更张,开始转向“侦探——作家”模式的创新。其实,原本侦探、作家之间没有太多的对立关系,侦探只是作家行使创作意图的工具,侦探的表现抢眼只是在彰显作家的谋篇设局之高妙,也就是说侦探徒具解谜者的身份,却始终是作家的影子。两者外延和内涵上的趋同性,使得“侦探——作家”模式也就自然无法体现所谓的“二元对立”,为普通的推理作家所摒弃。这时候,一些有心的作家开始剑走偏锋,将个一潭死水变活水。其实现方法比较多,常见的有两种:其一,是将侦探的身份复杂化,即模糊其身份特征或者制造多重身份,比如所谓的侦探其实是帮凶甚至是真凶等等(叙述性诡计之一法,但因为侦探的一丝不苟、寻根究底而造成的凶手继续杀人之类情节,不在此论述及范围);其二,是消解作家与侦探此前存在的趋同关系,刻意制造两者的对立和区别,比如侦探的名字直接取自作家的本名或笔名,埃勒里·奎因笔下的奎因探案、法月纶太郎笔下的法月纶太郎探案、杜撰笔下的杜撰探案都属于此类(有栖川有栖的两大系列可视为该法之变种或过渡),这样的好处是我们可以尽情地讨论这个侦探角色而无须顾及作家的意图,同时也自然无法回避创造这个角色的作家(因为名字相同的缘故),另外这样的侦探角色必然是独一无二的典型了。

深夜荐书 日本推理小说有多牛东野圭吾只是冰山一角

深夜荐书日本推理小说有多牛?东野圭吾只是冰山一角 推理,一个小众的文学类型。 除了欧美,很少有哪个国家像日本这样,推理文学能够成为主流文化之一。 日本推理文学,自开山鼻祖江户川乱步始,经横沟正史、高木彬光兴,再由一代宗师松本清张发扬光大,森村诚一、岛田庄司、绫辻行人轮番登场,再到东野圭吾之集大成,以及当下炙手可热的东川笃哉、湊佳苗……百余年光阴,天才作家层出不穷,优秀作品生生不息,改编而成的影视作品备受追捧。 推理小说为什么能在日本如此盛行是有原因的,日本丰沃的经济土壤,良好的图书市场运作,严谨认真善于自我剖析又充满想象力的民族特性,再加上作家们持续旺盛的创作,前辈对新人的鼎力提携和数以百计的大小奖项加持,让推理小说在小小的东瀛一方长盛不衰,并且影响遍及全亚洲甚至全世界。 这是一份近年日本最受欢迎的畅销作家榜单:东野圭吾雄踞榜首,上榜的推理小说家还有伊坂幸太郎、宫部美雪、湊佳苗,占据十强里的四席。 另外,阅读群体的喜好和水平也是对市场的反向选择,推理小说作为类型文学的一种,是属于中产阶级的小说,他要求

读者需要具备较高的阅读趣味和教育水平,这也就是为什么推理在我大天朝火不起来,而言情穿越仙侠玄幻等网络小说大行其道。 纵然从世界格局来看,推理文学仍然以英美为主流,但日系推理无论从作品的数量质量、风格的多样性、作家的明星效应等方面,都自成一派,牢牢占据着世界推理文坛的一席之地。 其实,无论从阅读习惯、翻译水平,还是作品的社会环境、生活习惯、人物关系等方面,日系推理无疑是最适合中国读者的。欧美小说长串难辨的名字、译制腔的翻译体、啰里啰嗦的陈述常常会让人失去耐心,我家里至今躺着三本分别烂尾、烂腰、烂脖子的欧美推理,但日系推理几乎都是一口气读完的。 作为一名资深日系推理粉,很想和大家分享一些我心目中个性鲜明的优秀作家。如果你只知道《神探伽利略》和《名侦探柯南》,是时候认识一些大牛了。如果你只读过东野圭吾,也是时候开拓一下新世界了。 一代宗师:松本清张社会派推理开创者与江户川乱步、横沟正史并称为“日本推理文坛三大高峰”在二战战后的一段时期里,强调逻辑、解谜的本格派与侧重妖异气氛、注重变态心理、充斥鬼怪幻想的变格派二分天下,推理文坛一时空前繁荣,但是过于追求离奇诡谲、刻意营造恐怖气氛、故弄

原版侦探小说推荐

一. 80部推理小说 1.以赫尔克里·波洛为主角 37部 (1) 长篇 34部 1920 《斯泰尔斯庄园奇案》/《》 The Mysterious Affair at Styles 1923/《》/《》 Murder on the Links 1926《罗杰疑案》/《罗杰·艾克罗伊德谋杀案》//《迷雾》/ The Murder of Roger 1927/《四巨头》/《》The Big Four 1928/The Mystery of the Blue Train 1932《悬崖山庄奇案》///《》 Peril at End House 1933/《》/《不祥的宴会》 Lord Edgware Dies / Thirteen at Dinner 1934《东方快车谋杀案》/《东方快车上的谋杀案》Murder on the Orient Express / M urder in the Calais Coach 1935 《》 Three-Act Tragedy / Murder in Three Acts 1935《》/《》 Death in the Clouds / Death in the Air 1936《》 The ABC Murders 1936《》 Murder in Mesopotamia 1936 《底牌》/Cards on the Table 1937《沉默的证人》/《》/ Dumb Witness / Poirot Loses a Client 1937《》 Murder in the / Dead Man's Mirro 中篇小说集 1937《尼罗河上的惨案》 Death on the Nile 1938《死亡约会》 Appointment with Death 1938《》/Hercule Poirot's Christmas / Murder for Christmas-A Holliday for Murder 1940《》 Sad Cypress 1940 《》 One,Two,Buckle My Shoe / The Patriotic Murders-An Overdose of death 1941 《阳光下的罪恶》Evil Under the Sun 1943《》 Five Little Pigs / Murder in Retrospect 1946/《》 The Hollow / Murder After Hours 1948《遗产风波》/《涨潮时节》Taken at the Flood / There is a Tide 1952《》 Mrs. McGinty's Dead 1953《葬礼之后》 After the Funeral / Funerals Are Fatal 1955《》/《》 Hickory Dickory Dock / Hickory Dickory Death 1956/《》 Dead Man's Folly 1959《》/《》 Cat Among the Pigeons 1963《》 The Clocks 1966《》 Third Girl 1969《》 Hallowe'en Party 1972 《》 Elephants Can Remember 1975《帷幕》 Curtain - Poirot's Last Case

《读者》读书心得体会

读读者,的读书笔记是我们需要不断和别人沟通,才能给自己的思想注入新鲜感。那么读者的读书笔记又是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是精心为你整理《读者》读书心得,希望你喜欢。 《读者》读书心得一 “沐浴书香,其乐融融”每个星期的阅读课都让我们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如痴如醉地看着,多么快乐啊!然而,今天,我看了20 ~8四月下总第469期的《读者》,看了里面的一篇值得人们深思的——《月熊,请宽恕人类》。 《月熊,请宽恕人类》主要写了人类因为熊胆的功效:清热解毒,主治肝火导致的目赤,咽喉肿痛轻轻两行字,无关痛痒的疗效,却让熊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人类为了熊胆,为了规避在野外捕猎野生熊直接取胆所冒的法律风险,催生了养熊业。从活熊身上抽取胆汁,工人通过管子抽取胆汁,牢不可破的笼子、永远不变的姿势,每天抽取胆汁的剧痛……无穷无尽的折磨令他们疯狂,为了防止它抓伤取胆汁的人,它四个爪子的第一个关节全部被剁掉,无法爬树、无法抓握,使他们经受了非常沉重的磨难。 《月熊,请宽恕人类》真的非常值得人类深思。人与动物应该是和平相处,可是有的人却为了一己之私大量地伤害动物,使动物濒临死亡、疾病的苦楚。所以,我们人类应该好好保护动物,让动物成为人类的朋友。 《读者》读书心得二 近几天,我无意中在《读者》这杩本书上发现一篇令我感兴趣的,而我越读越有劲,衡深深地被吸引住,才发现这〗篇的魅力如此大,使拿瘭起放不下,放下又拿起,十隔分喜欢读。这篇主终要讲的是一个贼和夫妻俩在莆停电时所发生的事,在皇后桀区位于美国纽约市东部,那蒗里环境恶劣,居民生活贫困铼,犯罪率高,堪称城市中的辟地狱。 但是,那里的人们在二一场惊心动魄的停电事故中磁演绎了一曲催人泪下的爱的佣颂歌,因为丈夫的自私心不耙听妻子劝告,导致商店来了慷一个贼,而那个贼中了丈夫迭的陷阱,在这过程中他们夫娠妻中的问题也在一夜间解决晷了,这都是家庭婚姻所引起二的原因,最后得知那个贼就纫是好人汤姆。 17对于她的丈夫我感到人不应该自私自茂利,应该胸怀宽广,在别人逑有困难时献己的爱心诚矬心帮助别人,他的妻子我感夫到很佩服,她面对仇恨是另榱有方式,她用宽容和忍耐的铄心对待一个背叛她的男人,梳用慈悲的心来对待这样一个藻盗贼,就像这半根蜡烛,燃保烧了自己,却照亮了别人黑注暗的世界。这个盗贼我也感叨到很佩服,他自己冒着危险筘,不怕自己的名誉背上盗贼的罪名去帮他们夫妻解决之∑间所存在的问题。 读完锼这篇催人泪下的我懂得云了许多道理和启示,无论别占人存在于什么问题,我们都姣有一个宽容,忍耐和慈悲的坻心。这是一本好书,大家有鸸时间也看看吧。 读书心得三

100部最佳英语小说推荐

偶尔也做一回善事。。。 嗯。。我都下过的。这边的情况是教育网加迅雷。所以一般大学里都能下吧。。。 评选人是《时代》评论家Lev Grossman和Richard Lacayo,评选时限为1923年(《时代杂志》创刊的年份)至今,范围是全世界,语种是英语。100部小说名单如下(依篇名字母排序): The Adventures of Augie Marchby Saul Bellow 下载pdf All the King’s Menby Robert Penn Warren American Pastoral[美国牧歌]by Philip Roth 下载doc An American Tragedy[美国悲剧]by Theodore Dreiser 下载pdf Animal Farm[动物农庄]by George Orwell 下载pdf Appointment in Samarraby John O’Hara Are You There God? It’s Me, Margaretby Judy Blume The Assistantby Bernard Malamud At Swim-Two-Birdsby Flann O’Brien Atonementby Ian McEwan Beloved[宠儿]by Toni Morrison 下载doc,pdf The Berlin Storiesby Christopher Isherwood The Big Sleep[夜长梦多]by Raymond Chandler 下载pdf The Blind Assassin[盲人杀手]by Margaret Atwood 下载pdf Blood Meridian[血色子午线]by Cormac McCarthy 下载pdf Brideshead Revisitedby Evelyn Waugh TheBridgeofSan LuisReybyThorntonWilder Call It Sleepby Henry Roth Catch-22[第二十二条军规]by Joseph Heller 下载doc The Catcher in the Rye[麦田里的守望者]by J.D. Salinger 下载Ebook

作者、读者与文本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9f14068236.html, 作者、读者与文本 作者:董映雪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36期 摘; 要:诠释学在文学理论中占重要地位,是解读读者、作品、作家关系的重要钥匙。本篇通过对诠释的三个主体——作者、读者与文本进行方向探究与角色归属,辨析其在诠释中的交互作用,认为作者为文本创作阶段与文本交互关系中的主体,而文本诠释阶段则为读者与文本联系,于詮释理论主体作基础探究。 关键词:诠释;诠释主体;作者意图;读者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36-0-01 诠释(interpretation)也被部分地称作解释,基本定义是读者对文本作出的解读。作者写作文本,文本具有延展性内涵,读者解读文本,此三者是研究诠释理论的三主体,任何关于诠释的理论探讨、研究都必然围绕至少一者展开。 作者在文本诠释中的角色存在诸多探讨。艾柯将之分为三类:“经验作者”、“标准作者”、“阈限作者”[1],而综而言之,作者是对文本进行创造的人,其生活经历、写作方式、情感目的等多种因素都显然或潜在地现于文本。“作者已死”在文本解读中并不合理,尽管解构主义与新批评一直试图在文本诠释中彻底摆脱作者存在,然而这无法实现。以例证,如果直接让一位读者解读《长恨歌》却不告知作者,其是否对作者所处时代、感情目的与写作经验产生需要?这时告知他:不必知道作者是谁,随便一人,也许是泰戈尔。必将对读者诠释造成阻碍。对诠释应摆脱作者条框、拥有读者思想的要求不应以彻底抹掉作者既定存在实现,而可认为作者与文本分具独立性。在进行文本诠释时毋须对作者作靡细理解,也不须站在作者独特位置以观文本,但其参考必存。 文本创作阶段作者是文本交互关系中的主体,在文本诠释阶段,其退居后方,读者成为与文本关系中的绝对主角。此时读者又该作何理解,还需分析几个著名读者理论以观。 米歇尔·立法德尔“超级读者”理论认为其代表检验概念,“超级读者允许对隐含文本信息中的语义潜能和实际潜能作出积极的经验性的和可以证实的说明,它能够对文学作品的语言做出反应,并经验到文学作品的意义”[2]。即读者与其是文本意义建构者,不若是文学作品既有意义的发现者、检验者。打个比方,文本意义是珍宝的话,读者不再是塑形匠人,而是提灯于矿藏中寻觅并检验成色的人。这显然忽视了其主动创造性与能动作用,虽谓“超级”却难免边缘化了。伊泽尔“隐含读者”是文本自身设置的能对文本进行圆满解读的存在,读者不再是个体,不再具时间性、历史性、个人独特思维等特征化。“他是一个思维的产物,决不与任何实际读者

日本悬疑恐怖小说推荐

日本悬疑恐怖小说推荐 日本的悬疑小说是非常有名的,逻辑性极强,可阅读性也很强。我整理了日本悬疑恐怖小说,欢迎欣赏与借鉴。 《ZOO》乙一 这本属于黑乙一风格,一共收录了11个短篇故事,每篇故事都或多或少地带有黑暗风格。其中《七个房间》还曾被改编为电影,虐哭了无数人。 《金色梦乡》伊坂幸太郎 日本新任首相在仙台街头被暗杀,凶器是搭载炸弹的遥控飞机。警方立刻认定一个叫青柳雅春的人是凶手。青柳被迫逃亡,渐渐发现有人早已处心积虑地布下陷阱:两年前,他做快递员时因救了女明星而红极一时,这成了被栽赃陷害的原因;半年前,恐吓电话持续骚扰快递公司,他被迫辞职;两个月前,他在乘车时被诬陷成色狼;案发当天,电视台播出监控录像显示,酷似他的人买走了一架遥控飞机;第二天,警方宣布他打来电话承认自己就是凶手。青柳百口莫辩,陷入重围。 《点与线》松本清张 在九州的香椎海滩,惊现一对男女尸体。警方判定两人死于殉情,但刑警鸟饲重太郎和三原纪一却从这起貌似寻常的殉情案件中嗅出重重疑点。从九州到北海道,嫌疑人究竟利用怎样的手法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移动?在铁路网的庞大迷宫中,无数秘密正在暗中流动…… 《白夜行》东野圭吾 这本,嗯,库管希望大家推荐除了东叔之外的作品,就是不想看到这种情况……后台清一色的《白夜行》。感谢同学们的支持。但不得不说,《白夜行》是入推理坑的必读之一。 《占星术杀人魔法》岛田庄司 四十年前,一桩占星术连续杀人案件轰动全日本!先是画家梅泽平吉在密室被人重击致死,接着是他早已出嫁的长女在家中被奸且杀,最后甚至连与他同住的六个女儿也全部失踪。尸体陆续被发现埋在日本各地,而每个人身上都被切掉了一部分!

好看经典的悬疑推理小说有哪些

好看经典的悬疑推理小说有哪些 导读:本文是关于好看经典的悬疑推理小说有哪些,希望能帮助到您! 好看的悬疑推理小说 《必须犯规的游戏》 宁航一著 【这本书在讲】 14个悬疑小说作家被离奇地“邀请”到一个神秘的场所,诡异莫名、恐怖骇人的事件接二连三地发生在他们身上,死亡的威胁无时无刻不在笼罩着他们。当人数日趋减少的时候,人们终于发现了一个惊人的“规律”和秘密…… “死亡游戏”已经开始,隐藏在他们身边的“主办者”是谁?他究竟有何目的?14天之后,剩下的人能够活着出去吗?谜底将在最后一刻揭开……更加诡异的事件,欲罢不能的游戏!请记住,从翻开本书的第一页起,你,就是游戏的参与者! 【为什么推荐】 作为国内优秀的推理悬疑小说作者,宁航一无疑是成功的。他能够营造出让人胆战心惊的气氛,故事精彩度在深夜关灯时间绝对加分。人性的闪光也会在穿插的小故事中得以体现。 《心理罪》 雷米著 【这本书在讲】 一个喜欢把牛奶和人血搅拌在一起喝下去的杀手,他是有特殊的疾病

还是传说中千年不死的吸血鬼? C市连续发生4起xx杀人案,被害人都是25至30岁之间的白领,这到底是报复杀人还是简单的劫色? 一个品学兼优的研究生,却忽然之间发疯似的攻击自己的同窗好友,他是被人催眠还是蓄谋已久的杀人灭口 …… 在一系列让警方感到扑朔迷离的案件中,沉默寡言的大学生方木突然被警方扯入其中,而他又凭什么随口就说出了逍遥法外的凶手的真正面目? 当凶手被执行枪决之后,为什么又发生了更加残忍变态的连环血案? 是凶手邪恶的幽灵继续作祟还是另有更加可怕的人魔?当这个看不见的魔鬼肆无忌惮地夺去方木身边一个又一个朋友的生命,方木又将如何面对这公然的挑衅?他能否在最后关头“画”出魔鬼的样子…… 【为什么推荐】 日式的无处不在的心理惊悚、欧美式的血肉横飞的感官刺激很容易造就我们的感官疲劳,此书以犯罪心理为主,极强的代入感会让人身临其境,战栗触手可及。将人性的曲折极致描写,残酷的真实盛放眼前,无可奈何的挣扎,更改不了过去的悲凉让我们不得不思考:人,是探不透人心的。 《我这样的人》 任翔编著 【这本书在讲】 《我这样的人》选入20xx-20xx年中国新世纪以来的优秀短篇侦探小说作品16篇。这些作品以新世纪中国社会现实为背景,突破了传统侦探小说的叙事方式,将网络时代的高科技犯罪元素融入其中,并对新的犯罪手段与侦破技巧进行了完美的书写。其中《我这样的人》、《罪恶天使之黑客》、

100部最佳推理小说排行榜

100部最佳推理小说排行榜 1 ―The Complete Sherlock Holmes‖, Arthur Conan Doyle. 《福尔摩斯探案全集》【英】阿瑟?柯南?道尔群众出版社 推理小说中的《圣经》,也是每一个推理迷必备的案头书籍。从《血字的研究》诞生到现在的一百多年间,福尔摩斯影响力早已越过推理一隅,成为人们心中神探的代名词,无数人凭它跨入推理之海,排名第一,名至实归。 2 ―The Maltese Falcon‖, Dashiell Hammett. 《马耳他之鹰》【美】达希尔?哈米特上海译文出版社 推理小说流派众多,旁支横斜,但解谜本格始终占据着正统主流的地位,唯一有能力和它分庭抗礼的大概也只有汉密特和钱德勒撑起的硬汉派了。哈米特不是第一个写硬汉小说的作家,但他是第一个给硬汉小说注入文学素质和心理深度的作家,为推理小说开辟了另一块战场。哈米特一生创作五部长篇小说,竟有四部作品入选百大榜(《戴恩家的祸崇》除外)。《马耳他之鹰》是号称‖胜过海明威任何一部小说‖的冷硬派经典,有人说即便你不喜欢也应该读一下,体会一下另一种风格的侦探小说。在兰登书屋20世纪百大英文小说上也排名第56位;另三部进入百大推理的为《瘦子》(31)、《血腥的收获》(39)和《玻璃钥匙》(88)。本书电影版由亨弗莱?鲍嘉主演,名列美国二十世纪百部最佳影片第23位。 3 ―Tales of Mystery and Imagination‖, Edgar Allan Poe. 《爱伦坡短篇小说选集》【美】爱伦?坡人民文学出版社 侦探小说鼻祖的作品,推理小说的开山之作,几部短篇就算在今天看来也颇有特色,五篇短篇侦探小说开创了后世侦探小说的五种常见形式。文学大家爱伦?坡利用短小的篇幅制造出缕缕不绝的悬疑之感,在严谨的逻辑推理之中融入奇幻情节,并用诡谲的文笔锦上添花,迄今也没几个短篇作家办得到,从这个意义上说,爱伦?坡永不过时。 4 ―The Daughter of Time‖, Josephine Tey. 《时间的女儿》【英】约瑟芬?铁伊华夏出版社 铁伊是1930年代以后,推理史上第二黄金期三大女杰之一(另二位为阿加莎?克里斯蒂、多萝西?塞耶斯)。她一生只写有八部推理小说,部部精彩,是推理史上极少数一生没有任何失败作品的大师。这其中有三部入选百大榜:《时间的女儿》、《法兰柴思事件》(81)和《博拉?法拉先生》(90)。本书即是铁伊最著名的作品,属历史侦探小说范畴,曾在英国侦探小说作家协会票选中荣膺史上第一名。名侦探格兰特探长因为脚伤住院,偶然看到一张英王理查三世的画像,激起了他的兴趣,他要探究四百年前的案件,寻求塔中王子的被杀真相……

推理小说十大流派名作排行榜

推理小说十大流派名作排行榜古典时期: 1、The Complete Sherlock Holmes (1887-1927)《福尔摩斯探案全集》 2、Tales of Mystery and Imagination (1845)《爱伦坡短篇小说选集》 3、The Moonstone (1868)月亮宝石 4、The Woman in White (1860)白衣女人 5、Crime and Punishment (1866)罪与罚 6、Trent’s Last Case (1913)特仑特的最后一案 7、The Circular Staircase (1908)螺旋楼梯 8、The Mystery of Edwin Drood (1870)《德鲁德疑案》 9、The Innocence of Father Brown (1911)《布朗神父探案集》 10、Dracula (1897)德库拉德古拉 惊悚小说: 1、Rebecca (1938)蝴蝶梦 2、The Silence of the Lambs (1988)沉默的羔羊 3、Red Dragon (1981)红龙 4、Where Are the Children? (1975) 5、Laura (1943)罗兰秘记、罗娜秘记、绝代佳人 6、Beast in View (1955)眼中的猎物 7、A Judgment in Stone (1977) 8、Rosemary’s Baby (1967)罗斯。玛丽的婴儿 9、The Big Clock (1946) 10、Brighton Rock (1938)《布莱顿硬糖》 硬汉派: 1、The Maltese Falcon (1930)马耳它之鹰 2、The Big Sleep (1939)《长眠不醒》 3、The Long Good-Bye (1953)《漫长的告别》 4、Farewell, My Lovely (1940) 《再见吾爱》《恋人无情》 5、The Thin Man (1934)《瘦子》 6、Red Harvest (1929)《红色收获》 7、I, the Jury (1947)《审判者》

2013年度最值得收藏的推理小说排行榜

最值得收藏的推理小说排行榜(2009) 《X的悲剧》《恶意》《剪刀男》《魍魉之匣》《向日葵不开的夏天》《异邦骑士》《荒野猎人》《北方夕鹤2/3杀人事件》《火车》《铁鼠 之槛》《Y的悲剧》《放学后》

分享:@每日好书推荐 (微博| 博客) 关注微博 @每日好书推荐 好书微盘其他文件: 香港大学推荐的十本好书书目 木心先生简介,作品,书摘 《都市快报—独立书评》2009年20本好书2011凤凰网年度十大好书及入选理由 到台北,逛诚品书店 纪念三毛逝世21周年 一百部最佳推理小说排行榜 豆瓣2010最受关注图书20本 连岳:推荐给70年代人的70本书 《泰晤士报》六十年六十书 100本最棒的幼儿绘本推荐 亚洲周刊20世纪100部中文小说 125位英美名作家评出200年来最伟大的书

来源:豆瓣 藤堂非的日记 【榜单公布致词】 可以说2009年的Top10结果,是最难以预测的一次。 如果还有人记得2008年的投票结果,那么说实话,其实最后的冠军之争会在哪几本书中间得出已经是非常明显的事。(去年的第一名《占星术杀人魔法》和第二名《嫌疑人X的献身》相差8票,这也是去年关注度最高的两本书) 但是09年大不相同。 虽然从参与人数上说,08年的434人,增加到09年的482人,也就增加了五十来个人而已。而被纳入投票的图书,从88到91,增幅也并不明显。 然而对于推理小说本身而言,09年却是一个重要的拐点。 这一年里,推理小说从单纯的推理圈渐渐扩宽到更为广大的读者群,而“推理小说年”的概念则成为了媒体关注的焦点。翻开09年的报纸和杂志,从推理这个关键词的出镜率就可以对今年推理小说的出版量略见一斑。从百度的“推理”新闻搜索来看,2009年间,关于推理小说的搜索结果,是1480篇。尽管部分媒体对于推理小说“大年”的说法颇为质疑,提出这或许是推理小说出版的一个“伪高潮”,然而岛田庄司到访京沪,东野圭吾的版权越炒越高,国内的原创推理的争议的声音愈演愈烈——当关于推理的舆论渐渐拥有了更多的话语空间,我们不能不看到推理小说的潜流已经朝着主流化的方向渐渐伸展。 推理小说的水有多深?推理小说的未来会变得更为光彩照人还是悄无声息的走向落幕? 或许,我们可以从09年这份充满悬念的榜单开始一一窥探……

编辑与读者、作者

编辑与读者、作者 编辑的定位 编辑工作的主要内容,是组稿、编稿、发稿。那么,稿子来自何处?来自作者;发稿出书后给谁看?读者。这是一般的常识。从这个常识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编辑在作者和读者之间充当着中介的角色——将作者的创作,通过出版的手段,以最恰当的方式,传播给读者。这就是编辑的定位。 可是,这样一种简单的常识,并非每个编辑都明白的。比如,近年来,出版界盛行“策划”,策划大师满天飞。有一位出版社的资深编辑,策划了一套“感悟生活丛书”,约请了10个名作家,一个写饮食,一个写居住,一个写旅游,一个写交朋友,一个写教育孩子……同样的字数,同样的风格。凭他在出版界的经历和人缘儿,这套书组织成功了,作家们加班加点地完成了任务,出版社如期出版。书上市后,经过策划者的宣传炒作,还真造成了很大影响,销售见好,一版5000本一个月就发完了,于是又加印8000本。没想到三个月不到,这套书滞销了,加印的8000本只发出去2000本。一年下来,库存6000本,加上退货,有7000多本。算细账,如果不加印第二次,销5000本,起码不会赔本,还不算失败。问题是,编者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作者又是名家,这套书为什么这样短命? 很显然,在这套书中,真正的原创者,不是那些名作家,而是编辑,即所谓的“策划人”。名作家在这里不过是编辑的“雇工”,他们的作品往往是一种拼凑物,人工痕迹太浓,所以,很难有真正意义的好作品。 我并不反对编辑有这样的策划能力,有许多书只能这样操作,如大型辞书;还有一些好书就是这样策划出来的。问题是,这些年来,过于强调“策划”,实际已混淆了编辑、作者、读者之间的定位。并且,由于策划风的盛行,影响得作者队伍也十分浮躁,而编者、作者的浮躁,又必然影响读者,造成整个文化的浮躁。 我认为,编辑最重要的素质,是其“发现”的能力,发现好的作者,发现好的选题,而非“策划”的能力。社会上好作者、好书稿很多,就看你能否发现。在这里,编辑不是指挥原创者,而是通过自己开掘、掌握的作者资源、作者信息,发现原创者发自内心情感和思想自然而然创作出或正在创作的作品,在此基础上,再进入“策划”的领域,如怎样使这些作品的表达方式更适合市场,怎样设计装帧,用哪种开本、哪种纸,怎样定价,以及怎样宣传营销等等。很显然,这些策划既是为作者的作品着想,更是为读者着想。 举几个例子: 《风雨中的雕像》利用杂志信息 李辉著。本书以凝重的笔触,记述了11位富有代表性的文化名人在“文革”中的遭遇,如邓拓、吴晗、田

推理小说的发展及流派

推理小说的发展及流派 小说的种类繁多,其中推理小说的读者是很多的。因为情节曲折,故事精彩,描写引人入胜,阅读中还要费尽脑筋想像,前后照应,倘若思维不活跃,推理小说是读不下去的。 推理小说,定义为是以推理方式解开故事谜题,大多数是找出凶手的一种小说, 通常故事都含有凶杀案与侦探,亦有部分并非以凶杀为主要剧情走向,诸如找寻失物或解开奇异事件的谜底等。 大众认知上推理小说一词,是最早出现在日本并流行开来。 究其本源,日本的推理小说实际上是对欧美侦探小说的继承和发扬。 古典推理小说的核心围绕诡计、解密来进行创作,黄金时代的众多大师极尽所能,几乎覆盖了能想到的所有诡计、谜题与手法,让后黄金时代的推理作家头痛不已。 当然,对于黄金时代的终结,这绝对不是最关键的原因。诡计和谜题有穷尽的时候,“推理”本身却不会有穷尽。 我们知道,时代的变化必将会引发文学艺术形式的变化。 在推理黄金时代的美国,先是遭遇了1929-1933年的经济大萧条,作为大萧条 发源地的美国首当其冲,股市暴跌、银行倒闭,公司破产、员工失业,国内局势糟糕、国外局势混乱,一时间危机四起、民不聊生。 接踵而来的,是战争的洗礼。1941年美国参加二战,虽然美国通过参战把主要 矛盾从国内转移到国外,但二战的影响同样巨大,这种影响在美国参战之后得到了进一步升级。 文学反应现实。美国的作家,对人生的意义、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等信念都纷纷产生了动摇,美国迎来了众所周知的“垮掉的一代”。 经过了萧条的冲击、战争的洗礼,当人们的生活得不到保障,心灵得不到寄托的时候,读者再也没有心思与能力,参与到推理黄金时代的解密行动了。 推理小说的“黑色革命”就此拉开序幕。

浅谈图书管理员与读者的关系

浅谈图书管理员与读者的关系 摘要:作为县级图书馆员,怎样与读者之间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为读者提供 优质高效的服务,提高馆员的综合素质,是馆读关系和谐的关键所在;加强与读 者之间的信息沟通、对其进行引导教育,是馆读关系和谐的重要途径;馆领导适 时介入,更是馆读关系和谐的必要手段。 关键词:图书馆员;读者;关系;和谐 一、图书馆的重要性 图书馆是社会公益性科学文化教育机构,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不可或 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学子汲取科学文化知识的殿堂。县图书馆更是广大市民获取知识、成长成才的重要场所。 二、馆员与读者之间存在的问题 图书馆作为文化教育机构和社会文献信息中心,是以服务社会、服务读者为 根本宗旨的。立足服务,尽量满足读者需求,历来是图书馆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尽管如此,图书管理员与读者之间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1.图书管理员被误认为“服务员” 服务是图书馆的宗旨,是文化体制改革和图书馆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充分 发挥图书馆服务职能的根本要求。然而,作为地方馆员,由于广大读者的文化程 度参差不齐,思想素质相对落伍,时不时会有人将图书管理员混为“服务员”,对 其呼来唤去。 2.不能“换位”沟通 长期以来,由于馆员与读者之间的知识积累、个人经历、文化水平等存在着 较大差异,从而导致价值判断不同。在解释同样的信息时,都会自觉不自觉地用 自己的价值观来评价信息,并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沟通障碍。例如:管理员为了避免引起不必要的的误会,提醒读者不要把办完借阅手续 的图书,再带入借阅区阅览。当然,这也是管理上的规定。可有些读者偏偏认为 这项规定过于繁琐,给自己带来了不便,要么不理会,要么顶撞,从而引起矛盾。 有时候,馆员由于每天要接待许多读者,整理书刊,工作比较辛苦,有时对 读者服务态度不好,语气较为急躁。也有些读者由于不了解馆员的辛苦,看不起 馆员的平凡工作,无视图书馆的规则,从而争执不断。 3.缺乏耐心 从某种程度上讲,图书馆是一个不受任何限制的公共场所。有时候同样的问题,馆员得回答无数遍。在这个过程中,也不乏读者的絮絮叨叨、责罚、质问等等。久而久之,馆员难免会有态度上过于冷漠、厌烦等情绪。例如:少儿借阅区 有位读者一进门,也不看管理员在干什么,拿个小纸条:“给我找一下这本 书!”“门口有自助查找书的机子,你先去查一下。”正在整理书车的管理员回答。 那位读者毫无求助的意思说:“我找不到,你直接给我找出来得了。”那天是周末,本来就连借还都忙不过来的馆员说,“我也找不到。”就这样,一场不可避免的争 执上演了。再比如图书馆盖有蓝色“仅供阅览”印章的库本图书是不外借的,但有 的读者因为某些原因非常想借,馆员遇到这种情况时,如果马上拒绝就可能发生 争执,反过来如果能耐心解释原因,并提出供其解决问题的参考方法,可能适得 其反。 三、如何避免图书管理员与读者之间的问题 建立和谐的馆读关系,为读者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是馆员的职责所在。在

一生必读的100部世界名著

一生必读的100部世界名著 阅读:73782011-09-09 11:14 标签:育儿 1、《伊利亚特》——人类历史开篇的第一首歌2 2.《奥德赛》——人类征服大自然无数奇险的交响诗3 3.《伊索寓言》——西方寓言文学的范本5 4.《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希腊悲剧的典范之作7 5.《俄狄浦斯王》——“十全十美”的悲剧8 6.《罗摩衍那》——世界文学史中最长的史诗 7.《一千零一夜》民间口头创作中“最壮丽的一座纪念碑” 8.《源氏物语》——日本宫廷版的《红楼梦》 9.《神曲》——中世纪的史诗 10.《十日谈》——100篇“醒世小说” 11.《坎特伯雷故事》——英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现实主义典范 12.《堂吉诃德》——一部讽刺骑士小说的小说 13.《巨人传》——人的力量.智慧和品德的赞歌 14.《罗密欧与朱丽叶》——一部充满诗意的爱情悲剧 15.《哈姆雷特》——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最高成就 16.《蒙田随笔》——常识与哲学的完美统一 17.《伪君子》——一部思想深刻的“政治喜剧” 18.《失乐园》——英国诗歌中一座令人仰视的高峰 19.《鲁滨逊漂流记》——一曲原始积暴时期资产者的颂歌 20.《格列佛游记》——开创了英国文学中的讽刺传统 21.《老实人》——一部宣传启蒙思想的最重要的哲理小说 22.《忏悔录》——文学史上的一部奇书 23.《阴谋与爱情》——德国第一部有政治倾向的戏剧 24.《少年维特的烦恼》——一件玲珑剔透、美不胜收的艺术品 25.《浮士德》——一部“名著”中的名著 26.《傲慢与偏见》——一部社会风俗喜剧佳作 27.《格林童话集》——流传甚广的浪漫主义童话集 28.《唐璜》——一部彻底的天才的作品 29.《巴黎圣母院》——运用浪漫主义对照原则的艺术范本 30.《红与黑》——一部政治爱情小说 31.《叶甫盖尼.奥涅金》——俄国生活的百科全书 32.《高老头》——《人间喜剧》的序幕 33.《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一篇诗体的旅行记 34.《名利场》——一部逗趣而又启人深思的小说 35.《筒.爱》——一位灰姑娘式人物的奋斗史 36.《呼啸山庄》——英国文学史上一部“最奇特的小说” 37.《汤姆叔叔的小屋》——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胜利 38.《神秘岛》——一部启迪人们想象力的科幻小说 39.《大卫。科波菲尔》——19世纪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社会生活的巨幅风情画卷 40.《双城记》——法国大革命时代的悲剧杰作

图书管理员与读者关系研究

图书管理员与读者关系研究 摘要: 图书管理人员怎样与读者之间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为读者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本文对管理学中冲突和冲突管理进行阐述,分析在读者服务工作中图书馆员与读者产生冲突的原因,提出了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中馆员与读者冲突管理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图书馆;管理人员;读者;关系 人际关系与沟通对任何人来说,都是生活中十分重要的容。对于从事图书馆工作的人来讲更是如此。图书馆工作实质上就是为读者服务。了解人际交往规律,熟悉人与人相处的原则和方法,提高图书馆员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对图书馆开展服务工作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1.图书馆员与读者人际关系的概念人际关系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在相互认知、情感互动和交往行为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联系。图书馆员与读者的人际关系是以图书馆为中心,围绕资源建设、读者服务等实践活动展开的,主要是馆员与读者因服务而建立起来的相互联系。馆读关系与一般亲友间的社会性人际关系不同,它是一种专业性的人际关系,是为了满足一定的读者需求,完成一定的工作任务而建立和发展的。 2.建立馆员与读者良好人际关系的必要性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相互尊重、团结友爱、平等合作的环境氛围不仅有利于增强群体的凝聚力,也是提高工作效率,完成群体目标,实现自我价值的基础。 3.读者服务工作是图书馆直接满足读者需求的服务活动,是图书馆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联系读者和图书馆的桥梁,也是检验

图书馆社会价值的标尺。在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中的两个构成要素,图书馆员和读者,两者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对立,既可能形成合作,也可能导致冲突。因此,探讨产生冲突的原因,运用冲突管理理论找到解决冲突的有效实施方法,对于协调图书馆员与读者之间的关系,减少和避免发生冲突,提高图书馆读者服务的效能和效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冲突和冲突管理的涵 冲突是指人们由于某种抵触或对立状况而感知到的不一致的差异。冲突管理即指在一定的组织中对各种冲突的管理。冲突研究涵盖了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多个学科,形成了众多的理论流派。在管理学领域认为: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只要有人群的地方就有可能存在冲突。冲突是“两个或是两个以上的行为主体,由于在管理问题上对目标、看法、处理方法或意见的不一致,存在分歧和差异,从而产生相互矛盾、排斥、对抗的一种态势”。许多冲突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待冲突的态度和处理的不当。因此,管理主体和客体的状况如何,直接决定着管理的效能和效率。而管理的高效能和高效率,来源于其主体状况适应于客体状况,来源于客体状况易于被主体教化。 通过对冲突和冲突管理的涵进行分析可以看到,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面对的是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读者,由于图书馆员与读者之间存在诸多差异而导致在读者服务工作中发生冲突是不可避免的,而一旦发生冲突,图书馆服务工作的效能和效率将会降低,图书馆的公众形象将会受到影响。因此,有必要分析研究图书馆员与读者发生冲突的原因,探索其对图书馆管理活动的影响,针对出现的问题,运用冲突管理的策略探索出解决图书馆员与读者冲突的有效方

经典推理小说

最佳推理小说排行榜TOP100 2007-01-06 00:18:26来自: 无机客 最佳推理小说排行榜TOP100 一百部最佳推理小说排行榜(MWA版) 初次整理:bcbulang 补充:bruceyew不惜(nico) 8/13/2003 前言:这份书单是美国推理作家协会(The Mystery Writers of America,简称MWA)票选出来的史上最经典的一百部推理小说排行榜。评选过程颇为复杂,首先由推理协会选出本格派、硬汉派、惊悚派、间谍小说等推理小说十个主要流派的十个代表作家,再由这十个作家选出各流派的十部代表作品,然后由协会会员投票排出名次。所以这份书单不仅仅有总的一百强排行榜,还有各个不同流派的十大杰作排名,其中本格和硬汉两派由于名作数量远远超出其他各派,所以都各排了二十部作品。后来美国出了一本书《The Crown Crime Companion: The Top 100 Mystery Novels of All Time》,收入了这几份排行榜,每一部入选作品还由编者Otto Penzler写一段短短的书评,介绍该书。除了名作排行外,这本书中还收入了一些比较另类的排行榜,包括票选历史上“最适合谋杀的城市”、“最佳凶器排行”、“最佳侦探电影排行”以及与名作排行相关的“史上最佳男性推理作家”、“史上最佳女性推理作家”、“史上最佳男侦探“、“史上最佳女侦探”排行等等,颇为有趣。 在此次评选之前,英国犯罪作家协会(The Crime Writers? Association,简称CWA)已经举行过一次类似的票选活动,具体的排行顺位和美国的这份有些出入。CWA版的票选活动也结集成书,编书体例和美国版大致相同。之所以选择介绍美国版的,是因为MWA选出的推理小说翻译到大陆来的更多,更为读者所熟悉。相对而言,CWA版本更注重“推理”本身,而MWA版本则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把许多和推理小说不是很搭界的作品也选进去了,如《罪与罚》。 我个人手头并没有英美的这两本书,这些排行榜都是我在网上找到的。可惜英文版的排行榜我只找到了百强书单,另外几个排行榜如各派名作排行等是我在日本一个网站看到的。我对日文一窍不通,所以有一些推理流派的名称可能会翻译不当。在每一部曾翻译到大陆来的作品后面,我给出作家作品的译名和作品的出版社,再加上一小段简单的解说,这样有利于同好们按图索骥,找找自己还没看到的小说。另外有一些作品虽然没有中译本,但那个作家的其它作品若曾在我国出版过,我也会加上一段话补充说明。限于眼界所及,可能有一些作品有了译本,但我没见着,这要靠同好们的补充了。说实话,这种排行榜本身并没有多大价值,每个读者也都可以有自己心中的排行榜,只不过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也算是一种参考吧。 1 …The Complete Sherlock Holmes…, Arthur Conan Doyle. 《福尔摩斯探案全集》【英】阿瑟·柯南·道尔群众出版社 推理小说中的《圣经》,也是每一个推理迷必备的案头书籍。从《血字的研究》诞生到现在的一百多

读者与作者的对话

摘要:互文理论认为,文学作品的价值在于其异质性,研究互文性的重点在于研究文本之间产生的异质性。互文性中提到,异质性产生于读者与剧作家的对话之中。汤姆?斯托帕德的《罗森克兰兹和吉尔登斯敦已死》与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的互文性研究是本篇文章的重点。本文的主要运用克里斯蒂娃的互文性理论观念来进行分析。 关键词:汤姆?斯托帕德;互文性;异质性;《罗森克兰兹和吉尔登斯敦已死》 1 研究背景 汤姆斯托帕德是英国当代著名剧作家,他一共获得了一个奥斯卡奖和4个托尼奖,并于1997年被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授予爵位。他的名作包括:《跳跃者》(1972)、《怪诞的效仿》(1975)、《每个好男孩都该得恩宠》(1977)、《乌托邦海岸》(2002)、以及他的成名作《罗森克兰兹和吉尔登斯敦已死》(1967)等。《罗森克兰兹和吉尔登斯敦已死》(此后简称《罗》)故事取材于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此后简称《哈》)。它的标题“罗森克兰兹和吉尔登斯敦已死”在《哈姆雷特》中是一句台词。罗森克兰兹和吉尔登斯敦在莎剧中只是两个小人物,他们是哈姆雷特的老同学,老朋友。他们在别人看来同时还是国王克劳迪亚斯的爪牙。他们的悲剧不同于《哈》剧所表达给观众的那种悲剧感,因此他们的悲剧更值得当代人去品读与赏析《罗》的故事大部分发生在“舞台之下”。 2 读者与作者的对话 首先,这种对话性并非一次性的。这里说的并非一次性有两个层面:一方面是指同一部作品之中,读者与作者的不断磨合;另一方面是指作者与读者的身份互换。以斯托帕德为例,他即使作者(《罗》的作者),更是读者(《哈》的读者)。米哈伊尔?巴赫金曾在他的著作《小说的美学与理论》中提到了对话理论。其中曾提到过一个概念,巴赫金认为,所有的文本都是由表达片段的粘结而成的,文本重新排列并交换了这些语言碎片。这种表述有一定的极端性,但是不可否认,没有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就不会有汤姆斯托帕德的《罗》。 《罗》对于它的观众来说,既熟悉又陌生:观众们知道整个故事的开始与结尾。他们知道罗斯和吉尔出现之前的故事;知道他们接下来的命运;甚至知道他们在剧末注定死亡。观众眼睁睁看着罗斯和吉尔一步步走向自己的死亡。但是观众们不知道的是“舞台之下的故事”:那些没有在《哈》剧中讲述的细节。对于《哈》剧的观众来说,他们仅在国王的召唤和命令中出现。但是在《罗》剧中,罗斯和吉尔被召唤到丹麦这一情节就被斯托帕德扩展成了一整幕。整个《罗》剧共有三幕,而其中有十一个《哈》剧的片段在其中穿梭。观众就跟着斯托帕德的思维不断地在《哈》剧中进入和抽离。斯托帕德首先和《哈》剧进行了对话,在情节的进入与抽离中,加入了自己的话语。例如罗斯在剧中曾抱怨过他所需要的只是连续性(《罗》p39),这既是斯托帕德自己对生活的诉求,更是他对《罗》创作的要求。他要求自己的改编要对观众来说有连续性,这样看似荒诞的改写才能不至使人像剧中的罗斯与吉尔一样感到莫名其妙、一无所知。罗斯对连续性的渴望,正反映出了《哈》剧中连续性的缺失。他们总是在别的角色需要时出现在观众面前,之后又会立刻消失到不知哪里去了。 克里斯蒂娃认为互文性可以分为三种,强制性、选择性和偶然性。而斯托帕德也从不避讳谈及自己作品与《哈》剧的关系,甚至这种关系能够直接从《罗》的标题中看出。因此,这种强制性互文性促使学者不断将两部戏剧进行分析对比。相信最让观众感受深刻的是罗斯和吉尔对自己的命运和故事的发展所知甚少。他们唯一知道的一点点信息还有可能是假的,比如他们被召唤到丹麦的原因,以及哈姆雷特发疯的原因。《罗》的第三幕场景一中,罗斯和吉尔偷听了哈姆雷特和奥菲利亚的对话,他们以为他们知道了哈姆雷特是为何发疯(为了女人),但其实这也是谎言。罗斯和吉尔偷听的这一情节并非在《哈》剧中提及,这幕戏就是一个对话的出现:观众可以在罗斯和吉尔的对话中听到斯托帕德的声音,这让我们想到了复调理论。斯托帕德通过罗斯和吉尔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例如不符合客观规律性的抛硬币游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