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活》测试题(含答案)

《文化生活》测试题

一、单选题(48分)

1.文化和旅游部指出,目前,红色旅游已经成为我们国家整个旅游业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我们要力戒红色旅游中的低俗、庸俗、恶俗现象,寓教于游,让游客通过参加红色旅游真正感受革命历史文化,领略革命历史精神,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②只有优秀文化才能满足人的精神需要

③弘扬传统文化要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④精神产品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之中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2.近年来,文创产品成为景区盈利点。文化创意产业在全球范围蓬勃发展,由此延伸出的文化创意产品以文化内涵为设计灵感,突破对文化表层的简单复制,启发人们发现产品背后的历史、人文、风俗等基因,把景区特色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游客面前。文创产品

①作为文化载体是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的产物②让传统文化以创新的形式融入了人们的生活

③为景区发展提供不竭精神动力和强大智力支持④把商业开发作为传承和传播传统文化的关键抓手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电影《红海行动》中的“勇者无畏,强者无敌”、“别怕,我们是中国海军,我们带你们回家”等台词,既让观众感受到了中国军人的铮铮铁骨,又充分彰显了中华民族的自信。这体现了

①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②人们的文化素养不断提升

③文化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④人们创造文化又享用文化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4.经济学家冯·丹认为经济与文化的发展紧密相连。依据经济与文化的关系,下列传导顺序合理的是①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文化产品的需求增加②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③大量资本涌入文化产业,推动了文化产品的研发与生产

④文化产品生产发展壮大,文化领域出现新兴产业或部门

A.①→③→④→② B.④→①→③→② C.①→②→④→③ D.③→④→①→②

5.有人说:“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容却是一种模糊的惆怅,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别离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远不老去。”从《文化生活》角度看,下列诗句与之蕴含的道理相一致的是

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②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③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④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A.①④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6.国家图书馆的“中国记忆”项目以传统文化遗产、现当代重大事件、各领域重要人物为专题,以传统文献体系为依托,系统性、抢救性地进行口述史料、影音资料等新型文献建设,并最终形成记忆资源体系,并通过多种形式而向公众进行资源推广。这一项目

①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②通过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文化事业

③发挥新媒体传递、沟通、共享的功能④说明传统思想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7.作为中华民族的“国粹”,中国当代水墨画深植于当下的社会形态、文化思潮、视觉经验与心理诉求,成为反映中国当代艺术精神的重要类型。新时代,随着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创作媒介的不断拓展,当代水墨展现新的活力,走向更广阔的探索空间。这说明,推动当代水墨画健康发展需要

①反映社会变化体现时代精神②吸收外国文化、植根国际土壤

③反对封闭守旧、不断革故鼎新④面向人民群众、满足人民需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中国结是一种中国特有的手工编织工艺品,它身上所显示的情致与智慧正是中华古老文明中的一个侧面。它原本是由旧石器时代的缝衣打结,后推展至汉朝的礼仪记事,再演变成今日的装饰手艺。因为其外观对称精致,可以代表中国悠久的历史,符合中国传统装饰的习俗和审美观念,故命名为中国结。中国结蕴含的文化

①影响了人们的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②有鲜明的民族性和相对稳定性

③反映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④集中展示了民族文化、表达了民族情感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9.《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让中国精神成为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这是因为

①文艺只有顺应人民意愿、反映人民关切,才能充满活力②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是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的源泉③群众的喜好决定社会主义文艺工作者的创作思路

④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就是社会主义大众文化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10.1960年起,中国向非洲派驻援非医疗队,他们带去了中医针灸服务,使不少非洲人了解了中医针灸,为中医药在非洲的发展打下了基础,伴随着非洲人民对中医针灸的认知,中医针灸诊所也在非洲各国发展起来为增进非洲人民健康做出了贡献。中医针灸在非洲的传播发展说明

①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②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③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传播的最重要途径④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

A.②④ B.②③ C.①④ D.①②

11.2018年4月27日,有媒体撰文称诗歌文化正在中国复苏,或将迎来新“诗”纪。传统诗词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张名片,正以其穿越时空的强大生命力和艺术感召力,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民大众的喜爱,在全国形成了以古诗词为代表的古典文化新潮流。这种潮流的出现表明

①古诗词成为展现中华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②文化复古能够激发中华儿女的强烈认同感

③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和鲜明的民族性④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2.中英文化体验中心于2018年2月23日在英国伦敦成立,揭牌仪式后,来自英国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孔子学院的师生以及中英两国的艺术家与小朋友们表演了中国传统舞蹈、武术、二胡独奏和钢琴独奏等文艺节目。中英文化体验中心的成立

①推动了文化传播,利于增进中英两国的友谊②有利于扩大中华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③有利于加强文化交流,实现中英文化的融合④说明中华文化得到英国民众的广泛认同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3.《经典咏流传》将中华经典诗词与电视媒介、网络平台有机结合,通过鉴赏团的专业点评,挖掘诗词背后的时代故事,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由此可见

①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②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能够因时而变

③科技的进步决定了传统文化的发展④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4.2017年10月29日,“第三届全球华人国学大典”颁奖盛典在湖南大学举行。长期从事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的张岂之获得“国学终身成就奖”。张岂之先生表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我们要坚守它,做好传承工作。我如果生命还能延续下去,还要在这六个字上下功夫:传承,创新,发展。”由此可见

①继承是发展的前提,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②发展是继承的结果,文化只有发展才会繁荣

③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不断创新的根本动力与源泉④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5.徽型党课《给90后讲讲马克思》从马克思一生中精选出19个小故事,推动年轻人认识并探讨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的意义,在学习经典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这表明

①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发展②创新传播形式有利于文化的传承

③优秀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④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6.在平昌冬奥会闭幕式上,“北京八分钟”现场演出精彩夺目,惊艳全球。演出颠覆了传统的表演方式,让人工智能与演员相互配合表演,通过互联网与国人互动,展示了14年来中国取得的辉煌成就,表达了中国人民欢迎全世界朋友相聚北京的主题。“北京八分钟”演出惊艳全球充分说明了

①科技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②现代传媒丰富和扩展了中华文化的内涵

③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保证④与现代流行文化融合是优秀传统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7.热播电影《我不是药神》以出色的题材,探讨了种种现实中的矛盾与困境:病人的生存困境,药贩子的道德困境,警察的法律困境等等。影片中蕴藏的温暖与希望,细腻的现实主义笔触,让人感受到人性的力量。这表明

①艺术创作都来自艺术家的亲身经历②题材创新是实现艺术创新的根本途径

③源于现实生活的艺术更具生命力感染力④优秀艺术作品体现着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8.《易经》把“六”定位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故而叫重阳。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义。每逢重阳佳节,有很多单位开展敬老活动。这表明

①透过传统节日可以领略民族文化的韵味②古建筑是珍贵的文化遗产,应积极保护

③传统美德生生不息、历久弥新④传统习俗有助于培育文明风尚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9.2018年央视春晚继续沿用“北京主会场+各地分会场”的直播模式。播出期间,通过电视、网络、社交媒体等多终端多渠道,海内外收看春晚的观众总规模达11.31亿,共同打造“东西南北中共度多彩中国年”的电视盛宴。这样的设计能够让我们感受到

①一方水土滋养一方文化,中华文化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②百花齐放才有春色满园,多姿多彩的地域文化相映生辉

③大众传媒服务春晚舞台,现代科技助力文化传承与发展

④一城一故事一曲一传奇,深谙传统文化就会有文化自信

A.②③ B.①④ C.①② D.③④

20.诗歌,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奇葩。“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写尽了难舍难分之情;“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抒发了忧国忧民之心…同时,还有各种藏头诗、回文诗、顶针诗、嵌字诗等。这表明①古典诗词意境高远,难以逾越②文学典籍浩如烟海,兼收并蓄

③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独树一帜④汉字文化内涵丰富,风格独特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1.希腊左联党国际书记布尔诺斯认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建设美好世界主张,是超越民族国家和意识形态的“全球观”,彻底摒弃了冷战思维,表达了中国愿与世界各国和平发展的积极愿望,蕴含着中国厚重的历史文化和哲学思想。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文化基因在于

①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②中国人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

③中国当代波澜壮阔的外交实践④中华民族求同存异的宽广胸怀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2.砖雕是古建筑雕刻中很重要的一种艺术形式。我国的砖雕有多个流派,苏派砖雕精细典雅,天津砖雕题材丰富、刻工精良,临夏砖雕技艺繁复多样、风格独特。由此可以看出

①中华文化能求同存异、兼收并蓄②各民族文化都具有中华文化的共性

③中华文化具有博大精深的特征④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3.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我国基于人类共同发展提出的理念,这源于中华文明“天下”情怀:从“以和为贵”的和平思想,到“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处世之道,再到“计利当计天下利”的价值判断,中华文化薪火相传,绵延不绝。这表明

①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②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③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④优秀中华传统文化植根于绵延千年的中华民族精神之中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4.发展既是经济的发展,也是社会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发展必须是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十三五”规划将是一个遵循社会规律、践行包容性发展的规划。之所以包容性发展,从文化生活的角度看,是因为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

②包容是发展本民族文化和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需要

③包容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和根本途径

④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包容是文化创新的要求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二、非选择题(52分)

25.材料一历史上,我们对城市建设、对空间秩序有着极为丰富、智慧而又深刻的认识。一个城市需要有城市精神,城市的精神与城市的特色风貌往往互为映衬。苏州的粉墙黛瓦、小桥流水,让人直观地感受到“典雅、务实、内向、低调、简奢”;杭州的钱江潮涌、平湖秋月让人体会到弄潮精神与开放情怀。今天,不少城市纷纷提出了自己的“城市精神”,注入了文化内涵的城市精神,才会是丰满而坚实的,对外才能树立形象,对内方能凝聚人心。

当代中国,正经历着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最快速度的城镇化进程。时代的加速度,也催促着人们去更好地坚守“文化的城市”“精神的城市”,守护城市里的文化乡愁。

(1)结合材料,从文化的作用的角度,谈谈对“一个城市需要有城市精神”的认识。(8分)

材料二自由港是设在一国(地区)境内关外、货物资金人员进出自由、绝大多数商品免征关税的特定区域,是目前全球开放水平最高的特殊经济功能区。自由港在政策制定方面享有比现有的自贸区更大的自由度,在市场准入方面更加开放。我国自贸港建设还存在对外贸易发展不平衡,管理过严、行政干涉较多、监管模式创新力度和效率不足等诸多问题,需要各方打破旧观念、旧思路,在贸易服务、金融服务、人员流动等方面与国际接轨,对接更多国际框架和贸易规则,提升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

自由港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也要加快建设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推进对外文化贸易创新发展,积极响应我国“一带一路”发展倡议,增强我国文化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文化“走出去”的重要举措。

(2)运用《文化生活》相关知识,说明在自由港的建设中应该如何发展传播文化。(9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8年3月26日,某公司廉政宣传展板正式展出,吸引了职工的驻足观看,成为该公司党风廉政宣传月活动期间的一道风景线。展板上,公司今年党风廉政教育活动重点任务、党风廉政宣传月活动重点内容、廉洁从业倡议书等扑面而来的宣传模式,让墙壁会“说话”,使展板成“课堂”,图文精美的“廉政文化墙”进一步推进党风廉政教育软环境,通过润物无声的潜移默化作用,使广大干部职工受到廉政文化的熏陶,从而自觉筑起了拒腐防变的“防火墙”。大家纷纷认识到,一定要加强自身修养,严格要求自己,严守职业道德,自觉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时刻保持真正做到洁身自好,努力提升学廉、倡廉、践廉的意识。

据了解,在今年的反腐倡廉宣传教育月期间,该公司着力推进企业廉政文化建设,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廉政文化宣传教育,以此进一步提高党员干部的廉洁意识、责任意识,提高党员领导干部的拒腐防变能力,营造出“思廉、倡廉、崇廉”的浓厚廉政文化氛围。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该公司是如何营造廉政环境。(12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华文明五千年生生不息,积淀了丰富的生态智慧。“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理思想,“劝君莫打三春鸟,儿在巢中望母归”的经典诗句,“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治家格言,这些质朴睿智的自然观,至今仍给我们以深刻警示和启迪。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智慧,成为现代的天人合一观,即源于自然,顺其自然,益于自然,反哺自然,人类与自然共生、共处、共存。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已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实现绿色经济的华丽转身是大势所趋。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把“绿色”上升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理念,在“天人合一”智慧的基础上,强调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绿色发展的理念必将“领航”全面小康。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的知识,说明绿色发展理念与古代生态智慧的关系。(9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