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与成语

饮食文化与成语
饮食文化与成语

饮食文化与成语(读书笔记)

从生食到熟食:

饮食男女饥不择食腥臊恶臭茹毛饮血生吞活剥食肉寝皮食生不化

火的使用:

薪尽火传人言辐辏渺无人烟不火食者喝西北风寒食禁烟曲突徙薪焦头烂额另起炉灶增兵减灶因势利导柴米油盐不食人间烟火

炊具:

破罐破摔破釜沉舟以一当十釜底抽薪举鼎绝髌人声鼎沸鼎足而立鼎铛有耳尝鼎一脔鼎中一脔牛鼎烹鸡列鼎而食釜中生鱼釜中之鱼

热锅上蚂蚁

餐具:

和盘托出杯盘狼藉打破砂锅箪食壶浆酒囊饭袋一口两匙闻雷失箸当食投箸箸长碗短象箸玉杯雨过天晴头沒杯案

厨用器

具:

杵臼之交磨杵成针卸磨杀驴南山可移指山卖磨指山说磨磨刀霍霍砍瓜切菜

食物原料

粮食):

五谷杂粮五谷不分五谷丰登黄粱一梦膏梁锦绣膏粱子弟推陈出新米烂陈仓等米下锅数米而炊无米之炊沧海一粟糟糠之妻民以食为天生米煮成熟饭为五斗米折腰

食物原料

肉类):

肉食者谋肉食者鄙中原逐鹿蕉叶覆鹿守株待兔见兔顾犬见兔放鹰

兔死狗烹杀彘教子口腹之累庖丁解牛目无全牛游刃有余踌躇满志善刀而藏牛刀小试牛刀割鸡羊踏菜园如蚁慕膻挑肥拣瘦得其所哉骨鲠在喉鱼与熊掌前庭悬鱼鲍鱼之肆贪饵吞钩太公钓鱼漏网之鱼竭泽而渔鱼米之乡瓮中之鳖瓮中捉鳖食指大动染指羹鼎无偿公子落汤螃蟹手忙脚乱斗酒只鸡无理取闹垂涎欲滴垂涎三尺焚琴煮鹤惊弓之鸟门可罗雀自投罗网一网打尽网开三面卧薪尝胆甘之如饴三日打鱼,两日晒网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放长线钓大鱼

食物原料(蔬菜):

藕断丝连拔葵去织顺藤摸瓜令人喷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食物原料(果品):

哀梨蒸食哀梨并剪断袖余桃投桃报李门墙桃李青梅竹马望梅止渴渐入佳境东家枣完囫囵吞枣火中取栗掷果潘安掷果盈车推梨让枣浮瓜沉李瓜熟蒂落滚瓜烂熟甘瓜苦蒂青门种瓜瓜田李下瓜李之嫌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桃李满天下

食物原料(蛋类):

危如累卵鸡飞蛋打杀鸡取卵鸡蛋里挑骨头

食物原料(调味品):

油盐酱醋火上浇油熟能生巧撮盐入火撮盐入水酸甜苦辣含饴弄孙口蜜腹剑蜜里调油酸文假醋拈酸吃醋争风吃醋姜桂之性鸡毛蒜皮含辛茹苦同甘共苦不知甘苦添油加醋拿糖做醋

食物原料(面食):

画饼充饥一浆十饼有去无回心中有数心中无数热鏊翻饼

汉字与饮食文化

汉字与饮食文化 语言文字的历史与文化大抵是相辅而行的。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汉字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十分密切,二者之间相互依存。汉字积淀着中国文化的结晶,中国文化也靠着汉字的记录流传得更为久远。 人类是与饮食共存的,但饮食进入文化范畴,应从熟食开始。《礼记·曲礼》说:“古者未有火化,食草木之食、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后圣有作,然后修火之利,以炮,以播,以烹,以炙,以为醛酪。”这一记载,反映了中原由野蛮到文化的过程。以汉字与烹食文化的关系为例,可以看出,汉字在以下五个方面携带着烹食文化的信息: 分析汉字的形体,并结合古代文献,可以很好的阐述中国古代饮食制作文化。“民以食为天”,悠悠万事,唯食为大。所以饮食文化当是一切文化的基础。尽管古代的百姓生活困苦,难以维持生计,但饮食制作文化已经萌芽、形成,我们可以从一些汉字的形体及有关说解来了解这一点。 从汉字看古代的饮食制作文化。 (一)臼、杵、舂、碓 臼:古代人们为谷物脱皮去壳的一种工具。形状类似于今天人们捣蒜泥的蒜 罐。从《说文》:“臼,舂臼也,古者掘地为臼,其后穿木石,象形,中像米也。”可以得出“臼”确是为谷物去壳的工具。 杵:为谷物去壳的与“臼”相配的一种工具,形状类似棒槌。木杵、地臼的 出现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对饮食制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舂:是指用“杵、臼”捣谷物时的动作,会意字。 把东西放在石臼或乳钵里捣掉皮壳或捣碎:~米。~药。 通过“杵、臼、舂”这三个字,我们可以看到我们的祖先早就有了为谷物去壳脱皮的意识,而且还发明了实用的工具,这是文明的表现。 后来又把这种工具改进成“碓”,是由臼、杵改进而成的一种半机械性的工 具,碓的发明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劳动的强度,提高了生产力,为饮食制作文化的发展又注入了新的活力。以上的几个字都属于饮食制作中的加工工具类。这些工具的使用,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智慧。 (二)釜、鼎、甑

最具中华文化意义的100个汉字

最具中华文化意义的100个汉字 一最小的数字,在正整数中找不到比它更小的数;又是最大的数字,意味着“一切”。始终如一的字形,象征着中华民族统一、稳 定与持久。 天时而表示具体的人的头顶,时而表示抽象的“上天”。一身二任根源于古代中国人天人合一的观念。在有着深厚农耕文明的中国人心中,“天”“地”“人”三者的关系构成了社会的基本关系。 人肢体站立,反映了人类祖先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精神站立,人的精神要上可达于天,下可立于地,要成为具有独立人格的生命。人生在世,我们要始终保持一个姿势“挺身站立为人,顶天立地做人。” 阴本义为山北水南,可指月、地、夜、寒、女、死,与阳相生 相克。 阳本义为山南水北,可指日、天、昼、热、男、生,与阴相生相克。中国古代哲学认为,宇宙中贯通物质和人事的两大对立面是阴 阳。 日中国历来有日神和火神崇拜。光明、文明,一直为人们所向往。作为自然神,日的地位低于天。作为时间单位,天和日有相似的意义。日在天上运行,因此天日常用在同一词汇中。

月自然界的月亮一圆一缺相隔30天,与日相对应,是人们常见的自然现象。关于月有不少美丽的神话传说,并通过对月变化的观察,产生了月蚀的知识和记载,以及对月的祭祀及礼仪等。 易易为变易,宇宙的本性就是差异、变化,没有两个时刻完全相同,人类的历史也是如此。这是中国儒家世界观的第一信念,古往 今来无人能将其颠覆。 化变是外在的,化是内在的。文化、教化,都是内在的,现代的信息化,更是一种科技的大变革。 山地上所突兀者,人间所仰望者,为山。山被中国人赞美成有脊梁的阳刚的代表,所以山就是男子的象征。 水五行之一,构成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要素。水是一种标准,也是一种境界。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体现出 道家“无为而求治”的哲学思想。 禅是中国化的佛,是神圣巅峰的封号,是超越言语的世俗智慧, 是吾国吾民独有的精神风景。 茶人在草木之间,茶是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圣物,令人身心柔软、宁静和从容。在中国,茶被称为百病之药,陆羽《茶经》将茶文化推向极致;在日本,茶被称为神草,喝茶祛病延年,茶道成为日 本人独特的民族文化。

简述汉字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简述汉字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学号:40812208 班级:汽车服务工程12102 姓名:陈露露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是汉语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汉字作为表意文字,记载和蕴涵着古人的造字方法、造字心理,今人通过这些可进而推知古代的社会文化。从中我们能了解历史,认识历史,评价历史。 一、汉字与文化的渊源 汉字是历史的记录器、文化的活化石,它把人类的历史、社会和各种文化活动都记录下来,并且世代相传下去,使中国文化永存不朽,通过汉字可以追溯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踪迹。汉字产生于原始社会晚期,形成于奴隶社会前期,已经有三千年的历史了。 文化和文字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共同发展,民族文化的发展是决定汉字发生和发展的因素。文字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文字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在发展过程中与社会文化、民族文化产生了密切的联系。在原始社会,人们在集体劳动中因相互交际的要求而产生语言,但语言储存的时间有限,时间长了容易忘记,于是原始人类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学会了运用各种物件做成符号,来帮助记忆。随着社会的发展,从氏族到部落,到后来国家的出现,交际的地域范围越来越大,也就促使了文字的发展。中国文字纵的是从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一脉相承下来的,它是社会文化、民族文化发展的结晶,代表着民族的自尊、自强,使整个民族成为一个文化的集合体,并且从多个方面表现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风俗习惯等,使中华民族的古代文明世代相传,发扬光大。过去汉字与龟甲结合,开创了一个辉煌灿烂的东方古代文明。今天,汉字与硅片结

合,势必使古老的汉字焕发青春的活力。汉字的信息化,使汉字从苍老变得年轻,从苦难走向辉煌。从而使汉字具有无比光明的未来。二、从形声字看历史文化痕迹 (一)从形声字的形旁看古代文化 形旁即意符,意符是形声字中指明意义类别的符号,如“格”字左边的“木”,“铜”字左边的“金”之类,形符保留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等方面1/3的信息。从形声字的形符看古代的物质文化。如“纸”,用“丝”旁,就揭示了我国古代用丝麻纤维造纸。其中表示颜色的词也以“丝”为形旁,如“红、绿、紫”等,说明古代中国丝织业、染织业十分发达的历史事实。在制度文化方面,如以“车”、“女”为形符的字,揭示了古代的社会制度。“女”字旁的字与上古的母系社会制度有关,立姓和造字方面都从女,如西周时期的“委、姬、姚、妃”等姓。以“车”为形符的字如“辆”“轨”等字,一方面用来说明君子出门不步行的制度,另一方面也揭示了古代残酷的刑罚制度。 (二)从形声字的声旁看古代文化 形声字的声旁就是音符,是用来表音的。例如“花”的声旁“化”,“财”的声旁“才”。但也有少数形声字的音符兼表示意义,如“珥”从王从耳(玉用在左边形旁写作王),声符“耳”与珥在意义上有联系,揭示了当时社会“玉”作耳饰的文化。形声字在日常用字中比例相当大,它蕴涵着古代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 三、从会意字看汉民族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研究

重庆交通大学 结课论文 课程名称: 科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论文题目:中国饮食文化研究 授课老师: 学院: 专业: 姓名: 学号: 日期

目录摘要 Abstract 关键字 一、前言 二、饮食文化 1、特点 1.1中国饮食文化的继承性和发展性 1.2 中国饮食文化的地域性 1.3 中国饮食文化的民族宗教性 1.4 中国饮食文化的开放性 2、现状 3、快餐文化 4、发展趋势 5、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三.小结 四、参考文献

中国饮食文化研究 摘要:人生在世,吃穿二事。回顾中华上下五千年,所有的发展离不开饮食。所以,零零总总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类美食也孕育而生,从古至今,长盛不衰。从商周开始,钟鸣鼎食,到满、清的满汉全席,每一样经典菜式,都是从生活中不断的研究而来。饮食行业也成为三百六十行长久发展的行当,而饮食业也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文化,说的更直接些就是一种“吃”的文化。而如今步入二十一世纪,由于世界饮食文化的冲击,尤其是西方的快餐文化,使得我国的饮食文化需要紧跟时代潮流,不断地融合创新,形成有中国特色的饮食文化。 Abstract :Living in the world,just food and clothing the two things . Review of the 5000 years, allthe developmentcannot do without food. So in total all kinds of dazzling delicacy is bornsince ancient times and last a long time . From the Shang Dynasty to the Qing Dynasty, it’s luxurious, and every classic dishes are from life in the continuous research.The catering industry has also become one of the 360 industry for long-term development of the business, while the catering industry has formed its own unique culture, in other word,it is a kind of "eat" culture.And now into twenty-first Century, due to the impact of the world's food culture, especially the western fast food culture, so that our country's food culture needs to keep pace with the times, constantly integration and innovation, and formfood culture.ofChinese characteristics. 关键字:饮食文化特点现状及发展趋势快餐文化融合与创新 一、前言 饮食文化是人类在饮食方面的创造行为及其成果,是关于饮食生产与消费的科学、技术、习俗和艺术的文化综合体。而饮食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的需要,它自人类产生以来就不只是一种简单的维持生命物质存在的行为,它经由对维持生命物质的存在的意义而衍生出丰富复杂的精神意义,并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而发展。

“宀”部字与古代居住文化

“宀”部字与古代居住文化 摘要:本文由记录中国古代人民建筑形式与居住方式的宀部字入手,主要通过《说文解字》 等文献研究宀部字的意义与总体特征,继而结合古代社会生活习俗以及建筑特征,梳理中国 古代居住文化的发展脉络,分别从古代建筑和人与居所的关系两个方面,揭开中国古代居住 文化的奥秘。 关键词:宀部字、居住文化、古建筑 “宀”,俗称“宝盖头”,甲骨文写作。原是房屋的形象,上象屋盖,旁像墙壁。许慎《说文解字》:“宀,交覆深屋也。象形。凡宀之属皆从宀”。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古者屋四注,东西与南北皆交覆也。有堂有室是为深屋”。由此我们可知,从“宀”的字,一般都与房屋、居住有关。汉字作为中国文化的最基本载体,“它所传达的概念及其体系并不是对客观世界摄影式的纯客观描绘,而是反映了使用这种语言文字的民族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认识和感受。而这种主观认识和感受又是受该民族的物质生存条件及社会文化背景制约的。”[1]因此,以宀部字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能够探索中国古代人民的建筑形式与居住方式的发展与变迁。 一、《说文解字》与宀部字 《说文解字》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科学地、系统系分析字形、解释字义、考究字源的字典。它是我国第一部形成体系按照部首形体而编排的字书,它侧重于字义之间的关联性,它的核心旨要对字义的分类解说。那么在这里,我们以《说文解字》之中的宀部字为研究对象,简析宀部字的意义。 《说文解字·宀部》总共收录了71个字。 宀部:家:居也。从宀,豭省声。 宀部:宅:所托也。从宀乇声。 宀部:室:实也。从宀从至。至,所止也。 宀部:宣:天子宣室也。从宀 宀部:向:北出牖也。从宀从口。《诗》曰:“塞向墐户。” 宀部:宧:养也。室之东北隅,食所居。从宀 宀部:奥:宛也。室之西南隅。从宀

汉字与文化

汉字与中国文化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汉语是汉文化信息的载体,因此汉字既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中国文化信息的载体。对于汉字的研究,离不开文化的阐释,因为文字本身就是文化的一部分。人们一方面可以从文化的角度来看汉字对汉文化的影响,如对汉语发展的促进与限制,对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历史作用,对汉民族思维方法、认识模式的深刻影响等;另一方面可以用文化的眼光来考察汉文化对汉字发展和使用的影响和规约,探讨汉字系统中隐含的汉民族的心理状态、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思维特点、道德标准、风俗习惯、审美情趣等各个方面的特殊文化因素,从个体字符的构形上获取其所携带的物质文化信息、精神文化信息和方式文化信息。 1.汉字与古代物质文化 甲骨文中有“力”字,像由原始农业中挖掘植物或下种籽所用的尖头木棒发展而成的一种用来掘土的工具。字形中的短画,像踏脚的横木。甲骨文、金文的“男”字从田从力,像人用“力”这种农具耕田。甲骨文“渔”字异体字很多,或从鱼从水,或像垂钓形,或像以手捕鱼形,或像张网捕鱼之状,或像人叉鱼之形,反映先民已用钩、网、叉等工具捕鱼。 2.汉字与古代制度文化 从汉字的构形系统看,中国社会早期的货币是以贝壳充当的。许慎《说文解字》:“古者货贝而宝龟,周而有泉,至秦废贝行钱。”“货贝

而宝龟”意即以贝为货币以龟为宝物。《诗经〃小雅》:“既见君子,锡我百朋。”郑玄笺:“古者货贝,五贝为朋。”“百朋”即五百枚贝。这种古代的货币制度在汉字的形体上还保存着它的蜕形,贝在中国古代的货币身份还清楚地固化在汉字形体之中,以至于汉语中与财物有关的词,其书写符号大多以贝为形符,构成一个以贝为形符的字形系统。拿《说文解字〃贝部》所收的59字来看,完整地体现了汉语中有关财物、货币等概念的各个方面。例如:贿,财也;财,人所宝也;货,财也;资,货也;赈,富也;贺,以礼物相奉庆也;贡,献功也;贷,施也;赂,遗也;赠,玩好相送也;赉,赐也;赏,赐有功也;赐,予也;赢,贾有余利也;贮,积也;贸,易财也;赎,贸也;费,散财用也;败,买贱卖贵也;贵,物不贱也;贱,价少也;贪,欲物也;贫,财分少也;购,以财有所求也。上述字都从贝,都有财富义或与财富义相关。甲骨文从贝之字有贮、宝、买、得等等,可见商代已用贝为货币,作为贮存和交换流通的手段了。 3.汉字与古代精神文化 甲骨文“舞”字,像人手操舞具跳舞形,本义即跳舞。甲骨文“乐”字,从丝从木,以丝附木上来像琴瑟之类弦乐器,表示“五音八声总名”。甲骨文“龠”,像口吹原始的排萧形,排萧为竹制口吹的乐器,古书上说其小者只有三孔,大者有六孔。上述甲骨文表明,商代已有舞蹈,人们是伴着音乐跳舞的,当时音乐很发达,已有了打击乐、弹奏乐和吹奏乐等形式的音乐。 4.汉字与古代民俗文化

从汉字看中国古代饮食文化

从汉字看中国古代饮食文化 摘要:记录古代饮食器具的汉字,在几千年的发展演进中,记载和传承这中国的饮食理念和饮食文化,研究这些汉字,可以看到古代饮食制作的方法和食器的形与意,体味饮食文化的深远隽永。 关键字:汉字;饮食;食器;文化 饮食是人类生存的第一需要,不吃不喝人类将无法生存下去。《汉书·郦食其传》:“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然而饮食又是人与禽兽所共有的习性。人类的饮食不同于禽兽,在于它有社会属性,具有文化内涵。这个社会属性和文化内涵性唯一标志就是人类主动对饮物进行加工烹饪。所以,对食物是否进行烹饪加工是人类与禽兽在饮食上区别点,所以烹饪的出现,标示了饮食文化的产生。恩格斯曾说,用火对食物加工是“第一次使人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最终把人与动物分开”。远在2000多年前,《周礼·含文嘉》中就记载了人类烹饪方法:“燧人氏钻木取火,炮生为熟,令人无腹疾,有异于禽兽。”《古史考》曰:“燧人氏钻火,始裹肉而燔之,曰炮”。燔即是烤。燔是我国烹饪的起源的先导。记录下了饮食文化最早的对食物加工的方法。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的丰富,人类对物质饮食的要求越来越多,越来越高,烹饪的技术逐渐多样化了。《礼记·礼运》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后圣有作,然后脩火之利……以炮、以燔、以烹、以炙、以为醴酪。”这里说的炮、燔、烹、炙等都是烹饪的技艺。 而随着烹饪方式的变化,也相继产生了各种形态各异功能不同的有关饮食的器具。下面,通过对古代饮食器具的简要分析来了解古代的饮食文化。 一、炊具。《说文》中对炊字的解释是这样的:炊,爨也。从火,吹省聲。昌垂切。欠,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吹”的省略,表示吐气。它的本义是撮口吹气,鼓风烧火,烹煮饭菜。 早在新时期时代,古代先民就已会用土垒砌形成最简易的灶。灶,在金文里的字形是由上面的洞穴加上下面像多足的蟋蟀组成的,造字本义是有开口、有烟洞、可以架锅烧煮的台子。因为一日三餐烧火煮饭,台子内部保持一定的温度,秋冬季节的蟋蟀等昆虫喜欢寄居其中。篆文将秋虫形象写成“黾”。俗体楷书另造会义字,灶=火(火,烧煮)+土(土,有洞窟的土台),明确了“烧火煮饭的土台”含义。 鼎,在《说文》中被称为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相传古昔朝代的夏禹,收集中华九州之长贡献的金属,在荆山山下铸鼎。进入山林、江河、湖泽,其间的螭魅蝄蜽,没有什么能遇见他,他凭借铸鼎和谐地接受苍天的恩赐。《易经》的卦象,用“木”进入火下,是鼎卦。像剖开木头用以烧火煮饭。籀文中的“鼎”字借用的是“贞”字。所有与鼎相关的字,都采用“鼎”作边旁。鼎也是一种煮具,盛行于商周时期,最早用于皇宫祭祀时熬制美食。 釜,形声。从金省,父声。它的本义是指古代的一种锅,敛口圜底,或有二耳。其用于鬲,置于灶,上置甑以蒸煮。曹植《七步诗》中说:“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又如:釜中生鱼(釜鱼甑尘,釜中已生出鱼来。谓生活清贫,断炊已久);釜鱼假息(比喻不能久存);釜底游魂(比喻行将灭亡、苟延残喘的人)。 二、进食具。说的便是在饮食活动中,将烹饪好的食物从炊具中取出放入盛食器,再从盛食器中取出放入口腔,其间的中介工具就是进食器。

简述汉字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复习过程

简述汉字与传统文化 的关系

简述汉字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汉字是中国人的第五大发明,没有汉字就不会有辉煌灿烂的中国古代文明。可以说汉字是中华文明之母,就这个意义上讲,令国人自豪的四大文明都是汉字这个大发明的衍生物。汉字是时代的见证,它跨越时空记录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传承了宝贵的中华文明。让我们看到了中华五干年来的历史和真实,知道了民族的历史进程和灿烂辉煌的文明。汉字不只是一个载体,也不仅是一种工具,在笔画的组合中,见证了社会的变迁和文化思想的演变,汉字当中蕴藏着无尽的宝藏,蕴含着中华文化中的精髓。汉字是铸就中华文化大厦的基石,与中国传统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一、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字从属于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是中华民族为了交流思想、传递和保存信息,在漫长的时间里不断创造出来的书写汉语的符号系统。它的发生、发展和演变都要受到其它文化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这种制约就是隐含在汉字系统中,反映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生存方式、思维特点、风俗习惯等。同时,汉字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殊部分,它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而且还是承载和传播文化的工具,负载了大量的文化信息。 “文化”的含义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文化泛指各种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即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和物质财富的总和。“而狭义的文化则是指精神文化而言,主要包括科学、教育、政治、文学艺术等等。”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为主体的文化体系,是文化的一部分。古老的汉字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世界上其他几种古文字早已消失,而作为表意文字的汉字,至今犹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汉字是记录

论汉字与中国文化

论汉字与中国文化 【摘要】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是汉语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汉字作为表意文字,记载和蕴涵着古人的造字方法、造字心理,今人通过这些可进而推知古代的社会文化。从中我们能了解历史,认识历史,评价历史。 【关键词】汉字;中国文化;形声字;会意字 一、汉字与文化的渊源 汉字是历史的记录器、文化的活化石,它把人类的历史、社会和各种文化活动都记录下来,并且世代相传下去,使中国文化永存不朽,通过汉字可以追溯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踪迹。汉字产生于原始社会晚期,形成于奴隶社会前期,已经有三千年的历史了。 文化和文字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共同发展,民族文化的发展是决定汉字发生和发展的因素。文字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文字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在发展过程中与社会文化、民族文化产生了密切的联系。在原始社会,人们在集体劳动中因相互交际的要求而产生语言,但语言储存的时间有限,时间长了容易忘记,于是原始人类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学会了运用各种物件做成符号,来帮助记忆。随着社会的发展,从氏族到部落,到后来国家的出现,交际的地域范围越来越大,也就促使了文字的发展。中国文字纵的是从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一脉相承下来的,它是社会文化、民族文化发展的结晶,代表着民族的自尊、自强,使整个民族成为一个文化的集合体,并且从多个方面表现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风俗习惯等,使中华民族的古代文明世代相传,发扬光大。过去汉字与龟甲结合,开创了一个辉煌灿烂的东方古代文明。今天,汉字与硅片结合,势必使古老的汉字焕发青春的活力。汉字的信息化,使汉字从苍老变得年轻,从苦难走向辉煌。从而使汉字具有无比光明的未来。 二、从形声字看历史文化痕迹 (一)从形声字的形旁看古代文化 形旁即意符,意符是形声字中指明意义类别的符号,如“格”字左边的“木”,“铜”字左边的“金”之类,形符保留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等方面

中国饮食文化研究复习过程

中国饮食文化研究

重庆交通大学 结课论文 课程名称: 科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 论文题 中国饮食文化研究 目: 授课老 师: 学院: 专业: 姓名: 学号:

日期 目录摘要 Abstract 关键字 一、前言 二、饮食文化 1、特点 1.1中国饮食文化的继承性和发展性 1.2 中国饮食文化的地域性 1.3中国饮食文化的民族宗教性 1.4 中国饮食文化的开放性 2、现状 3、快餐文化 4、发展趋势 5、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三.小结 四、参考文献

中国饮食文化研究 摘要:人生在世,吃穿二事。回顾中华上下五千年,所有的发展离不开饮 食。所以,零零总总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类美食也孕育而生,从古至今,长盛不衰。从商周开始,钟鸣鼎食,到满、清的满汉全席,每一样经典菜式,都是从生活中不断的研究而来。饮食行业也成为三百六十行长久发展的行当,而饮食业也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文化,说的更直接些就是一种“吃”的文化。而如今步入二十一世纪,由于世界饮食文化的冲击,尤其是西方的快餐文化,使得我国的饮食文化需要紧跟时代潮流,不断地融合创新,形成有中国特色的饮食文化。 Abstract : Living in the world,just food and clothing the two things . Review of the 5000 years, all the development can not do without food. So in total all kinds of dazzling delicacy is born since ancient times and last a long time . From the Shang Dynasty to the Qing Dynasty, it’s luxurious, and every classic dishes are from life in the continuous research.The catering industry has also become one of the 360 industry for long-term development of the business, while the catering industry has formed its own unique culture, in other word,it is a kind of "eat" culture.And now into twenty-first Century, due to the impact of the world's food culture, especially the western fast food culture, so that our country's food culture needs to keep pace with the times, constantly integration and innovation, and form food culture.of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关键字:饮食文化特点现状及发展趋势快餐文化融合与创新

浅谈汉字与中国饮食文化

浅谈汉字与中国饮食文化 专业:2012级汉语言文学 学生姓名:xxxx 学号:xxxxxxxxxxx 完成时间:2015年1月

浅谈汉字与中国饮食文化 摘要:汉字文化学是近年来新兴的一门以汉字为核心的多边缘交叉性学科。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而汉字所具有的强大的表意性也折射出了丰富的汉民族文化,衣食住行,婚丧嫁娶都被反映进了汉字中。本文即从汉字文化的角度解读与饮食有关的汉字,分析其字源字形,从而发掘出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 关键词:汉字文化饮食文化甲骨文食物器皿 中国有一句俗话叫做“民以食为天”,天在古代人民心里是至高无上的,是神圣的,将“食”与天相提并论,其重要性可见一般。人与食共存,人在满足了吃这一生活第一需要时,才会衍发出新的需求,并且进而产生并确定了礼仪习俗等。 食在甲骨文中写作,像一个人张着嘴对着一个器皿吃饭的样子。《说文》中说“凡食之属皆从食”,“食”字是从古代餐具“豆”演进过来的一个字根,许多与饮食有关的汉字都是以它做偏旁的。最为典型的就是“饔” 和“飱”。我们现在通常是说“一日三餐”,但实际上古人都是一日两餐。 “饔”指的是大食,指早上八九点钟吃的早饭。饔的小篆写作,左上角类似于一个跪着的人形,右上角是从“隹”,指禽类,意思是丰富的食物。 而“飱”从“夕”,很明显就是下午四五点吃的饭,也叫小食,从字形上看就知道是很简单的饭食。有一个成语叫做“饔飧不继”,就是现在俗话说的“吃了上顿没下顿”。 以“食”做字根的还有一个代表性的字,那就是“餐”。《说文》解释说“餐,吞也”,而在诗经《伐檀》中也有“彼君子兮,不素餐兮”。餐的小篆字形是,右上角是“手”形,左上角指“骨板”这一类的餐具,所以“餐”有手拿骨板文明进食的意思。这也就是为什么现在人们把吃饭的地方,通俗点的叫“饭馆”,而优雅点的则叫“餐厅”。 人类的食物主要由三部分构成,主食、果蔬和肉类,中国人也不例外。 餐桌上的副食,中国人统称为“菜肴”。“菜”从字形上看是用手从植株上采取草本植物,而“肴”从字形上看则是用手拿着一定数量的肉食。在早期

从汉字看中国古代建筑居住文化

从汉字看中国古代建筑居住文化 摘要:远古的先民经历了穴居之后逐渐走上了高土,建起了遮风避雨的房屋,过起了稳定的生活,从此“安土重迁”的观念深入到了历代中国人的心里。随着居住地的变化,各种建筑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从现存的古迹和考古发现可以看出我国的建筑居住文化的兴盛和发达。我国古代建筑居住文化不仅可以在历史记载和现存古迹以及考古发现中得出,同时也可以在汉字的形体结构中得到丰富的信息。通过这类似符号的汉字,我们窥测到远古先民的居住方式和建筑的发展历程,同时也可以从汉字中探秘远古先民的精神归宿这些深层次的信息。 关键字:建筑发展历程精神归宿 建筑的“筑”的繁体字为“築”,由“竹”、“巩”、“木”三部分组成,“竹”为竹子;“木”为木头;“巩”的篆文像工人手执工具有所作为,后来表示使物坚固、牢固、结实。《说文·竹部》:“築,捣也。”築的本义为捣土使坚实。捣土是建筑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築”又引申为建造、修盖之意。所以说建筑是在土地上建造房屋以居住,但是这种居住方式并不是先祖最早的居住方式,所以说建筑是经过历史发展随着居住方式的发展逐步演变而来的。 穴居是我们祖先最原始的居住方式,这种穴居的居住方式在古书中有很多的记载《诗·大雅·绵》:“古公亶父,陶复陶穴,未有家室。”《毛传》:“陶其土而复之,陶其壤而穴之。”《礼记礼运》曰:“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橧巢。”《太平御览》中引用项峻的《始学篇》曰:“上古皆穴处,有圣人教之巢居,号大巢氏。今南方人巢居,北方人穴居,古之遗俗也。”总结起来黄河流域的先民跨越了利用天然陵穴山洞,人工挖掘山洞和升到地面筑室居三个阶段。这种居住形式的变迁过程在汉字的字形中得到了充分的印证。如《说文》:“厂,山石之崖岩,人可居,象形。”“厂”似人居住的岩穴。《说文》:“仄,侧倾也,从人在厂下。”“仄”似人侧身居于岩洞之形。后“广”《说文》:“因厂为尾,象对刺高尾之形”,段注“谓对面高尾森耸上刺也,首画象岩上有尾。”其本义为“因岩为尾”之意。之后又有“宕”,甲骨文的上部象窟的外形,下部为石会石洞之意。《说文》:“过也。一曰洞屋。从宀,碭省声。”这种居住方式都是因势而居,是穴居的最原始的方式,后来就发展成了人工挖掘洞穴而居,即穴居的真正的含义为掘穴而居,如“穴”《说文》:“地室也,从宀八声。”朱俊声《说文通训定声》训正曰:“像嵌空之形,非八声。”据考古发现这种穴居主要出现在新石器初期的黄河中上游。在古文字中体现这一形式的如“容”甲骨文似一口小肚大的可容物的地窖。祖先的这以居住形式延续了很久,如现在陕西河南一带的窑洞就是古代穴居的形式的遗留。 在掘穴而居之后的第三个阶段就是走上土地筑室而居,这就出现了所谓的建筑,这一阶段的建筑的发展过程体现在汉字的结构上就是以“宀”为部首的汉字,但是居住的建筑形式也有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这一发展过程也沉淀在汉字的结构中。“宋”字便是此类建筑的体现。从字形上分析甲骨文、金文和小篆的“宋”形体相似,乃一脉相承。《说文》:“宋,居也,从宀从木。”段注“此字,本义未见经传。”上部为房屋的外部结构,下为木,木者,梁柱木桩之属,人所以依以居也,故其本意为房屋。其实这是先民的以木为梁柱的建筑类型。到后来木制的梁柱变成了墙体,如“宫”《说文》:“宫,室也。从宀躬省声。”甲骨文,其中外部的框为房屋的屋顶和墙体。宫的建筑类型有墙体,与原来的穴居和半穴

汉字与历史文化

《汉字与历史文化》读书报告 本书简介 作者:王贵元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年1月第一版 这本书是结合传统文化来分析汉字的构造,在汉字形音义的分析中阐发文化现象。因此我选择其中一些字作为读书笔记的内容。 第一章汉字与宗法制度 “王”字在甲骨文中像一把锋刃向下的斧子,而斧子是上古最重要的工具和武器之一,也象征着力量的权威,故而成为了最高统治者的称号。 “侯”字来源于古代的射礼,古代射礼有三种:分为大射、宾射、燕射。而其所用的箭靶被称作“侯”,侯是一块挂在绳子上的方布。“侯”字后来表示人,因此在上部加了“人”旁。“礼”字的繁体是“禮”,来自于祭祀等鬼神活动。“禮”的右侧在甲骨文中上面意为玉,下面是豆,意为祭祀时放祭品的器具。由此看来古代有以玉祭祀的习俗。 “示”字意为祭祀对象,在甲骨文中“示”是天神、先公、先王的统称,而且形同用木牌或石柱充当的神主。 “宗”字源于祖庙,上面的宝盖头意为房子,“示”则是祭祀对象,神主。 “申”、“电”都是源于闪电,在甲骨文中“申”字是闪电的形状,而“电”的繁体是“電”,是雨中出现的“申”,因此也是闪电。在上古时代,古人不理解闪电的由来,意为是神的所为,因此在“申”的左边加上了表示神主的“示”,就组成了“神”字。 “巫”和“觋”都是古代在人与鬼神间传递信息的使者,但是巫是女性,而觋则是男性,从“巫”字的甲骨文构造可以看出与神沟通的方式是舞蹈。 “卜”字的来源是商代笃信鬼神,因而具体表现就是占卜。古人占卜时将龟甲放在灼烧甲骨小坑的东侧,因此龟甲和小坑的形状就形成了“卜”字。而灼烧后甲骨表面出现的裂纹就形成了“兆”字。而“占”正好是“卜”字和“口”组成,边有了表示询问吉凶的意思。“盟”字来源于古代诸侯宣誓缔约,“盟”下面是“皿”,皿是缔约时最要的用具,而“明”指的是明察事理之神,因此组成了“盟”字。 “臣”和“妾”在上古时都是指奴隶,臣是男性奴隶,而妾则是女性奴隶。“宰”由宝盖头和“辛”组成,宝盖头意为房子,而“辛”则是对罪犯用刑的刑刀,因此也表示罪犯或奴隶。但是颇为有意思的是,这三个字在封建社会时期的社会地位都有所上升。 “丧”在甲骨文中是由“桑”和众口组成的,古人将“桑榆”喻为落日,并且古代丧葬时用桑为死者束发,而众口是表示人死后亲朋好友的哭喊声。 第二章汉字与军事刑律 “军”起源于我国古代军队征伐、田野在野外驻扎时,为防不测,用兵车围成圆圈,起到城墙的作用,在小篆体重,“军”字正像用兵车围成圆圈的形状。 “兵”起源于武器。“兵”上面是“斤”,斤是有柄的砍伐工具,也是战斗武器。而“兵”下面则意为左右两手,正像双手举着斤,表示武器。 “戈”是商周时期流行的一种兵器;“戟”是戈的柄顶有矛形刺刃的武器;“戉”字也起源于兵器,在甲骨文中,“戉”字好似一把锋刃超左侧的斧子,戉非常大且重,更多的作为地位和权力的象征。 “戍”产生于守卫边疆,“戍”在金文中很像人的肩上扛着戈的形象。 “戎”字产生于兵器。“戎”的字形中有“十”,指铠甲,古代也算作是兵器;而右边则是兵器“戈”。 “殳”字来源于兵器。“殳”是古代的一种兵器,主要用于撞击。“殳”下面是“又”像人手,有手持兵器之意。

中华饮食文化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华儿女凭借勤劳的双手和聪明才智,创造出了无数的文化瑰宝。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人对世界的历史贡献,展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因此,中华传统文化的研究范围是一个非常宽泛的话题,是960万平方公里范围内的56个民族自有史以来创造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以及行为文化的总和。在这其中,历史发展到今日,有些文化始终贯穿在中国人的衣食住行、思维方式之中,有些文化只有少数文化继承人在传播,还有些文化已经随着时代变迁逐渐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有到博物馆里也许才见得到。虽然中国人现在不是受过教育的人都会写毛笔字,不再崇尚诗词歌赋,琴棋书画,中医也不再兴盛,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仍然有一种文化依然亘古不变地传承着,那就是中华饮食文化。“民以食为天”,无论在哪个时代,吃饭都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中华饮食文化因其自身的魅力和生命力成为了世界上最受欢迎的一种中华传统文化。具有独特风味的中华饮食文化,也成为世界饮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最容易感受到的中华传统文化就是中华饮食文化。可以说,中华饮食文化不仅易于中国人的传承和发展,而且也是最易于在世界其他国家得到传播的文化。邀请外国人品尝中国美食,是吸引外国人对中华文化产生兴趣的有效方式。因此,作为对外汉语老师,我们应该多多了解中华饮食文化。本文从中华饮食文化的历史、制作方法及用具、中华饮食文化的特点、中国人餐桌上的礼仪、继承和发展中华饮食文化五个方面,来介绍中华饮食文化。 (一)中华饮食文化的历史 早在旧石器时代,人们不懂人工取火和熟食。饮食状况是茹毛饮血,不属于饮食文化。最早的中华饮食文化,起源于燧人氏时期,通过钻木取火,熟食诞生,进入石烹时代。主要烹调方法有四种:炮,就是钻火使果肉炸开;煲,把食物用泥巴包裹起来,然后烧;用石臼盛水、食,用烧红的石子烫熟食物;焙炒,把石片烧热,再把植物种子放在上面炒。到了神农氏时期,陶具使人们第一次拥有了炊具和容器,为制作发酵性食品提供了可能。黄帝时期,中华民族的饮食状况又有了改善,黄帝作灶,始为灶神,集中火力节省燃料,使食物迅速变熟。周秦时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成形时期,以谷物蔬菜为主食。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自产的谷物菜疏基本都有了,但结构与现代不同,周秦时期农作物主要是稷,也就是小米,又称谷子,长时期占主导地位,为五谷之长,好的稷叫梁之精品又叫黄梁。到了汉代,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丰富时期,归功于汉代中西饮食文化的交流,从西域引进石榴、芝麻、葡萄、胡桃、西瓜、甜瓜、黄瓜、菠菜、胡萝卜、茴香、芹菜、胡豆、扁豆、莴笋、大葱、大蒜,还传入一些烹调方法,如炸油饼,胡饼即芝麻烧饼。淮南王刘安发明豆腐,使豆类的营养得到消化,物美价廉,可做出许多种菜肴。东汉还发明了植物油。在此以前都用动物油,叫脂膏,带角的动物油叫脂,无角的如犬,叫膏。脂较硬,膏较稀软,植物油有杏仁油,奈实油,麻油,但很稀少,南北朝以后植物油的品种增加,价格也便宜。 唐宋时期是中华饮食文化的高峰,过分讲究,最具代表性的是烧尾宴。所谓烧尾宴,专指士子登科或官位升迁而举行的宴会,盛行于唐代,是中国欢庆宴的典型代表,足与“满汉全席”相媲美。?烧尾宴上美味陈列,佳肴重叠。其中有58款佳肴留存于世,成为唐代负有盛名的“食单”之一。这58种菜点有主食,有羹汤,有山珍海味,也有家畜飞禽,其用料之考究、制作之精细,叹为观止。明清时期的饮食文化是又一高峰,继承和发展了唐宋食俗,同时又混入满蒙的特点,饮食结构有了很大变化,麻子退出主食行列改用榨油,豆料也不再作主食,成为菜肴,北方黄河流域小麦的比例大辐度增加,面成为宋以后北方的主食,明代又一次大规模引进,马铃薯,甘薯,蔬菜的种植达到较高水准,成为主要菜肴。人工畜养的畜禽成为肉食主要来源。满汉全席代表了清代饮食文化的最高水平。 (二)制作方法及用具 中国传统菜肴对于烹调方法极为讲究,常见的方法有:煮、蒸、烧、炖、烤、烹、煎、炒、炸、烩、爆、溜、卤、扒、酥、焖、拌等。长期以来,由于物产和风俗的差异,各地的饮食习惯和品味爱好迥然不同,源远流长的烹调技术经过历代人民的创造,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地方菜系,典型代表就是八大菜系——川菜、粤菜、

汉字与建筑的关系

论汉字与中国建筑的关系 ——“院”字与院落建筑 摘要:院落文化作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里独特的一部分,很值得人们去深入地思考与探索。而我们将从汉字的角度去认识它在传统建筑中的产生与发展,以及对于空间处理上有哪些围合形式。 关键字:院落建筑汉字关系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博大精深,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索他们的奥秘与精华。而这篇文章主要从汉字的角度去认识中国传统建筑的形态外貌与发展历程,下面就以“院”字为具体研究对象。 “院”在汉字中是一个形声字。部首字是“阜”,是土山的意思。而凡是从阜取义的字都与山陵、楼台、壁障等有关。所以“院”字它所代表的意思是围墙或包括围墙房屋在内的院子。 但是作为一名建筑学的学生仅仅知道它的字面意思是远远不够的,还应从这个汉字的原始形态和文字构成来探索建筑本身的远古风貌以及它的发展脉络。 “院”的古字为“奂”,异体字是“寏”,在《说文》、《玉篇》等文献里都有相应的解释记载。可以看出它的字形其实就是一个院落的构形:立在穴居之上的人和毗邻穴居的草木,被围合在房舍中间,所以在中国传统建筑中代表的是围墙或包括围墙房屋在内的院子。 而院落这样一个特殊的建筑形态它的发展脉络也是如“院”字的演变一样由抽象变为具体,由概括变为精炼的。 最初院落的存在是依附于地上的居住建筑,它们二者还没有明显的区别,所以那时的院落还没有完整清晰的形态以及人们还未对它有明确完整的认识与定义。 例如陕西西安东南半坡村发掘的一处原始氏族聚集的住宅遗址,其平面布局就是一个以“中”为方位的向心式院落。还有陕西扶风凤雏村发掘的一处西周院落遗址,其房屋布局是相当严谨的四合院形式。所以此时的院子还是被当作是群居和自我保卫的建筑而产生的。 而到了汉代,通过在四川出土的一块汉代贵族住宅画像砖上,可以看出它的宅院图是有左右前后三个院子的布局形式,有主院、附院和跨院之分。这时的院落建筑则反映了其形态的发展以及由群居和自我保卫功能向伦理空间和作为相对独立的生态环境空间的演变。到了唐宋代后,我们可以通过敦煌莫高窟中的壁画来研究当时的院落发展,那时的院落作用已经进一步的演变为休息、娱乐等精神上的追求。 当然除了民宅以外的其他建筑类型,诸如宫殿、宗庙、陵寝、寺观等,实质上是民居院落的扩大和延伸,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的传统建筑文化就是院落文化。 这一点香港学者赵广超在《不只中国木建筑》中有一部分具体的讲解了院落文化,他认为“院子其实就是将天地划了一块放在家里,一个可以让树木从家里向天空生长的‘房间’。”而梁思成也发表过见解,他认为“最初的院落,显然是基于群居和自我保卫。城邑出现之后,庭院的外墙就主要是用来划分内外公私。古代的宫,本身就是个城,唐宋之后,城内的宫就缩小变成小组的庭院……扬弃城邑的防御性,保留庑内里的鉴谧宁静,予居住者在庭院内的‘户外生活’。”还有其他的许多学者也都对于院落文化有着自己的见解,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院落文化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的重要地位。 以上我们从“院”字在汉字的发展中由象形变为现在的简体字的历程中引申出了其在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的建筑形态的发展历程,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院落作为一种建筑,最初也是抽象地依附于居住建筑中,到后来具有了颇具特色的独特文化与布局形式。所以再让我们在布局形式上更加具体地去认识和研究它。

简述汉字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简述汉字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汉字是中国人的第五大发明,没有汉字就不会有辉煌灿烂的中国 古代文明。可以说汉字是中华文明之母,就这个意义上讲,令国人自 豪的四大文明都是汉字这个大发明的衍生物。汉字是时代的见证,它 跨越时空记录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传承了宝贵的中华文明。让我 们看到了中华五干年来的历史和真实,知道了民族的历史进程和灿烂 辉煌的文明。汉字不只是一个载体,也不仅是一种工具,在笔画的组 合中,见证了社会的变迁和文化思想的演变,汉字当中蕴藏着无尽的 宝藏,蕴含着中华文化中的精髓。汉字是铸就中华文化大厦的基石, 与中国传统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一、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字从属于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是中华 民族为了交流思想、传递和保存信息,在漫长的时间里不断创造出来 的书写汉语的符号系统。它的发生、发展和演变都要受到其它文化因 素的影响和制约。这种制约就是隐含在汉字系统中,反映中华民族的 价值观念、生存方式、思维特点、风俗习惯等。同时,汉字又是中国 传统文化的特殊部分,它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而且还是承载和传播 文化的工具,负载了大量的文化信息。 “文化”的含义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文化泛指各种 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即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和物 质财富的总和。“而狭义的文化则是指精神文化而言,主要包括科学、 教育、政治、文学艺术等等。”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中华民族的精神文 化和物质文化为主体的文化体系,是文化的一部分。古老的汉字已有 四五千年的历史。世界上其他几种古文字早已消失,而作为表意文字 的汉字,至今犹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汉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

中国古代建筑与汉字--轩

燕山大学建筑工程与力学学院 课程结课论文 2013 至2014 学年第 2 学期考核科目:中国传统哲学与建筑 提交日期:2014 年 6 月20 日 报告题目:汉字中的古代建筑 考核成绩 考核人 姓名姚小虹 学号110107040012 年级2011级 专业建筑学11-1

汉字中的古代建筑----“轩” 一、汉字溯源 “轩”字起源过程 “轩”是“軒”的简化,本义是指前面高敞而有帷幕的车子,如:轩驾(帝王的车驾)。后来把类似轩车的屋室称为轩。 轩式类车,取轩轩欲举之意,宜置高敞,以助胜则称。可见,轩是一种“类车”而又“宜置高敞”,“以助胜”的建筑物。中国古典园林中称轩的有两种,一是某种单体小建筑,另一种是建筑构造上的专有名词,即江南园林建筑中厅堂前部的顶棚。其含义来自轩字的两种解释,前者为飞举之貌,后者为车前高曰轩。这里清晰的解说了轩这种园林建筑的显著特征:形体不大,空间宽敞,前檐突出,气息流通,其典型性格是轩轩欲举,令建筑如鸿雁般振翅欲飞,有一种不言而喻的气势。自古有成语“气宇轩昂”的磅礴大气,也有“小轩窗、正梳妆”的温婉可人。轩在建筑中的含义还有如下解说: 1楼板,建筑物的上层结构部分 于是左右平,重轩三阶。——《后汉书》 2屋檐 轩,檐宇之末曰轩,取车象。——《集韵》 又如:轩宁(殿前檐下的平台和殿上屏门之间);轩檐(屋檐) 3殿堂前檐处

酒半酣,辽主临轩,命诸部长次弟起舞。——《续资治通鉴》 又如:轩砌(殿堂前的台阶);轩陛(殿堂的台阶) 4房屋。也用作书斋、茶馆的字号 如:轩子(屋室);轩宇(轩敞的屋宇);轩序(指住宅);轩房(住室) 读书轩中。——明·归有光《项脊轩志》 轩东故尝为厨。 从轩前过。 轩凡四遭火。 5以敞廊为特点的建筑物。 新构一轩跨路,貌灵官于中。——《徐霞客游记》 又如:轩榭(指以轩敞为特点的亭阁台榭一类建筑物);轩厂(棚舍) 6厕所的别称。 厕或曰轩,前有版似殿轩也。——《释名》 7指窗户或门 开轩纳微凉。——杜甫《夏夜叹》 开轩面场圃。——唐·孟浩然《过故人庄》 8有窗槛的小室或长廊 啸傲东轩下。——陶潜《饮酒》 二、“轩”的建筑观 可轩之筑,有无可无不可、模棱两可的哲理意蕴。轩一般都的临水而建,大都居高临下,且多邻近厅堂之旁,带有一定的陪衬性质。轩的空间形式灵活多样,常见有船篷轩、鹤胫轩、菱角轩、海棠轩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