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史(周维权)笔记

中国古典园林史(周维权)笔记
中国古典园林史(周维权)笔记

(上编)中国园林文化寻踪

一自然崇拜与中国皇家宫苑的胎生

1天和日月的崇拜

2山岳灵石和昆仑神话

3灵水和蓬莱仙岛

4动物植物的崇拜

二中国园林的雏形

1中国园林之根—囿台

2文王之囿---中国最古之公园

三”天下裂”时的文化重组

1崇台峻基,开苑囿之间

春秋战国时期的园囿出现了新的时代特色:

1重视利用水景

2游乐方式的变化,开后世”舟游式园林”之法门重视精神上的享受和文化上的陶冶,显示社会文化的进步

3主体景致以人工池塘,馆阁楼台为主,园林完成了从由从自然生态到人工模拟的转变

4园林摆脱了生息的物欲需求,注意人工景点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如春秋时期的楼台都建于风景优美的地方)

2多元一体的中国古代建筑,

主体木构架建筑体系萌芽很早,商代已经出现颇具规模的崇楼伟阁,周代出现庞大的建筑群3原创性文化的崛起和隐士的价值取向

春秋战国时中华原创性文化崛起的时代,隐士呈现了两种主要的价值取向:

1因看不惯春秋战国时期剧烈的社会变革以隐居为目的不问政事,

其中也有三类人:

1认为避人不如避世,明哲保身缺乏社会责任感

2如伯夷,叔齐,都是信守正统反对变革

3以周庄为代表,抨击社会创造文化代表文化道义和社会良心属于抱志守道者。

2另一种人是以隐为手段达到出仕的目的。姜上为代表为了择贤君而达其志。春秋战国时期隐士具有比较高的社会地位和较为独立的人格。

秦汉宫苑

一秦汉宫苑——营造的思想原则是体象乎天地,经纬乎阴阳1天宫与人间天堂

秦汉园林以山水宫苑的形式出现,离宫别馆与自然山水环境相结合,范围大到方圆数百里2人造的蓬莱仙境

秦始皇将神话中的蓬莱仙境建进了园林,引渭水入池筑为蓬,瀛。中国园林以人工堆山的造园手法开始于此时。

汉武帝大规模派人寻找蓬莱仙岛,始终没有找到,便将成为仙人的梦想在地上的园林中实现,自然主义地力求其体积的庞大与形式的逼真。汉武帝集其成的“一池三岛”布局纳入了园林的整体布局之中,从而成为中国人造景观的滥觞,和皇家园囿中创作宫苑池山的一种传统模式,称为秦汉典范。

3崇楼伟阁以象仙居

大凡高阁崇楼都与仙人有染,

二模山范水和中国建筑体系的基本形成

1模山范水

袁广汉的私家范围很大,竭力模仿自然界的山形、水势、草木和动物,东汉孙寿所造的私园,直接取法自然界的真山二肴,将假山造的有若自然,首开“模山范水“的先河,成为魏晋自认山水的先声。

2木构架体系的基本形成

两汉是形成中华民族独特的木构架建筑风格的时期。西汉模仿的事先秦的积土四方而高的仙居高台。东汉时期大量使用组斗式栱木构的楼阁越来越多,砖石建筑也发展起来了,表现梁、柱、枋、斗栱等木框架构件间结构关系的梁架式楼逐渐取代了井干楼,并成为后代楼房建造

的基本样式,代表中国木构建筑的风格。中国古代建筑作为一个独特的体系至此基本形成。汉代的木构框架已经完善,门窗门上都刻着辅首,做饕餮衔环图案,门扉双开,扇各有辅首门环。明清时期常有的门制,汉代已经形成。

多元文化走向与私家园林的诞生

一玄学与山水文化气候

魏晋南北朝时期,理得转移和情的升华,有老庄无为学说与佛学糅合而成的玄学成为社会思潮。主张毁弃礼法追求自然。东汉以来的自给自足的独立庄园经济日益巩固和发达,出现一批门阀世族和世俗地主,他们也式文化拥有者,为从事私家园林提供雄厚的经济和文化基础。

1丘壑情和林下风

2谢公志和曲水韵

谢安东山之志,以隐居东山以自娱。东晋名士的曲水之宴,皇家贵族园林中常建流杯亭,北京南海的流水音,恭王府的流杯亭

二有若自然的六朝私园

1庄园经济和郊外别墅园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士族宗族势力发展最为强盛的时期。士大夫们都普遍追求高品味的精神生活,私家园林与位于郊外,宅内者,都以有若自然为宗旨。这类在郊野依托天然山水的庄园,兼有农业自然经济与游息的双重功能。

2聚石引水的宅内私园

六朝时期已经出现了与住宅结合的城市私园,刘绵质朴的士人园,融合了山水诗文和山水画的意境,园林从写实向写意过渡,代表园林的文人化走向。文人园林迈出了模仿自然写意山水的重要一步。

3坞堡与桃花源梦幻

人迹罕见的深山成为神秘而富有魅力的去出,而桃花源成为了后世造园的不倦主题

三玄佛合流与寺园一体

南北朝后,佛教已经成为中国朝野上下普遍的社会思潮,深深影响着道教。寺观园林作为一种宗教园林形态在这个时期同时出现。

1舍宅佞佛语寺园一体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以园为寺,舍宅为寺的习俗也随之传入。如苏州最古老的佛寺报恩寺,式三国吴主孙权之母舍宅而建。寺庙建筑往往带有贵族豪华的色彩,但寺观要营造出庄严肃穆的氛围,必须要竹木森森,以花木取胜,布局也比较自由,与士大夫园林一样,寺僧们可以享受到自然真趣。中国寺观一开始就奠定了寺园一体的基本特色,中国寺观本身和周围环境都有园林化的特色。

宏大兼融的唐型文化及其蜕变与士人园林走向成熟

吴门画家张璪在《绘境》中提出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著名艺术创作观点。

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辉煌灿烂的时期,唐代最高统治者“华夷如一”的文化心态,对外交通和商业的发展远远超越前代。园林成为文人名士风雅的体现和地位的象征。诗人画家直接参与营构园林,讲究意境创造。力求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大体上借助真山实景的自然环境,加上人工的巧妙点缀,已经呈现出园林艺术从自然山水园向写意山水园过渡的趋势,为中国传统园林艺术体系的成熟奠定了基础。抒情写意的“主题园”从此开始。

一隋与盛唐宫苑

趋于华丽精致,山水构架巧妙建筑结构精美,动植物种类繁多,呈现新的时代特色。

1渠柳条条水面齐

隋开凿了贯通南北的大运河,渠水便利,不少官僚贵族商贾之家引渠人第,建造私家山水池院。

2西苑巧丽冠古今

隋炀帝的西苑规模宏大建筑众多,以水景为主,园中有园,为皇家园林的开创之举。

3绣出骊山岭上宫

隋唐宫苑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宫殿与园景紧密结合,寓变化与严整之中。本身仍袭仙海神山的传统格局,但吸收了私家园林追求的诗情画意的构园经验,以山水为骨架,尤其以缅缈的水景为主,讲求山池、建筑、花木之间的合理配置,注意建筑美、自然美之间的和谐,将人工美融于自然美之中。

二佛寺道观和公共游豫园林

1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

随着佛教佛经哲理的大量传入,唐代出现了众多的佛教宗派,至后期,唯有禅宗和净土宗一直流传下来。禅宗起于北魏末,奉达摩为始祖,至唐代前期分为南北两派,神秀为北派之祖主张“时时勤拂拭”的“渐悟”,慧能为南派之祖,主张“本来无一物”的“顿悟”。

禅宗主张向内心、本性寻觅人生真谛的意向,受到士大夫一致青睐,也是一种在生活上表现一种高雅闲逸的方式,也给唐代文化带来一种新德文化品质。

2人间丹丘仙游桃

唐代道观很多,建筑都极其华丽

3林华翠带曲江雨

隋宇文恺设计大兴城时,为人工挖掘的屈曲之湖泊。曲江池风景优美,成为了一座公共游览性质的大型园林。

三隋和盛唐士人园

盛唐人士具有宏大壮阔的文化精神和乐观开朗的胸怀。王维的輞川别业,将诗画禅理互渗互融,輞川的空山、深林、云彩、鸟语、溪流、青苔,乃至新雨、山路、桂花、斑驳的色泽等,统统都浮动着空灵与恬静。王维对自然中的声音和色彩特别敏感,并进行审美的选择过滤,再经过主观情思的熔铸,融化进輞川的山水之中,使其神形兼备。輞川别业式天然山地园,具有湖山之胜,开了后世写意式山水园的先河。

四、中晚唐文化之蜕变和士人主题园之萌芽

安史之乱,使中唐士人失去了盛唐士人那种昂扬的精神风貌,代之以寂寞孤独、惆怅萧飒的冷落心境,追求清雅高逸的情调

1古槐疏冷夕阳多

王公贵族在动乱中家破人亡宗族零落,大批庶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文人墨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优越地位。文人的山水园已经大量出现,位于城外的山庄别业占了很大比重,士大夫们大都采用“结庐在人境”、可以供人日涉成趣的宅园这一园林样式,并醉心于造园手法的发挥和着意于形式美的追求,开始以小中见大的造园理论与手法,创造变化丰富的艺术空间。

2数峰太白雪,一卷陶潜诗

在中国的文化史上,士大夫诗代表整个社会心理的阶层。中唐诗人白居易,他的中隐理论是士大夫们最安全理想的处事理论,私家园林作为了中隐理论最现实的载体。

白居易选择庐山构筑了草堂:

1草堂充分利用自然环境,一切都保持自然的原生态

2建筑十分简易,仅三间两柱,二室四墉,木不加丹,墙不粉白,一切都是就地取材,竹制帘纸幕窗,以麻布制帐,山石为础。

3陈设简朴书卷气

白居易任苏州刺史组织修路山塘成为苏州名胜

中唐名相李德裕建山居别业平泉庄,以泉石奇木取胜。

唐丞相牛僧孺宅园收集太湖石,游息之时与石为伍

石已经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罗列庭院。

封闭、内倾、淡雅的宋型文化

从中唐到两宋,是中国古典园林走向成熟的时期宋代时中国原始工业化进程的启动时期也是早期市民文化发展时期

一宋型文化与士大夫的心理法式

1”佑文”政策和”崇文”风习

宋代文人有优厚的政治经济待遇,学术空气空前活跃

2崇雅黜俗的文化心理

宋代士大夫的生活情趣和审美情趣普遍高雅化,士大夫们既享受红袖飘香的风流有追求夜读书的清雅.热衷于园林雅赏,书斋雅玩。宋代的士大夫文人构筑起宇宙间最美好最精雅的境界,虽丈室容膝,却可在六合神游。

3少陵雅健,彭泽清闲

宋人在知性反省,造微雨心性的理学影响下,认为“惟其与万物同流,便能与万物同流。”清净、空寂、摒去俗务、回归静室远离凡尘,从心理上无欲无念、清净恬淡,到生理上的主静去躁、守气养神,在到生活情趣上的清高脱俗、高雅闲逸及行动上的雍容泰然、不急不躁,构成了宋代士大夫最中意的一套人生哲理和行为模式。

士大夫丰厚的俸禄优渥的待遇,使他们失去了进取的精神,追求生活享受,剧烈的党争和宦海的沉浮,又使他们的心灵充满痛苦,获得心灵抚慰的就是“中隐”模式。例如欧阳修、苏轼、周敦颐等。

4酒被诗情缀送

宋代大兴教育,全民文化素质有所提高,也提升了整体的审美水平。物质生活享受的时候,同时追求精神生活的满足,园林的普及也就有了条件,酒楼庭院的大量出现,有力的说明了这一文化走势。带有简、疏、雅、野特征的住家式宅园的酒楼。是宋代城市私家园林风格的一种变体,它以私家园林作为艺术范本来营构的。

二宋代士人园和“归来”主题

宋代士人园大多为“主题园”,他们往往通过园林题咏,将自己的审美理想、政治愤懑寄寓其中,园林成为重要的抒情载体。

1一官归去来

归来,即回归江湖和田园,是宋代文人园林不倦的主题。苏州是宋元文学的中心,文人以诗画入园,私家文人园有50多处,其中大多属于“归来”主题。苏舜钦的沧浪亭、蒋堂的隐圃、叶清臣的小隐堂、程致道的蜗庐、胡元质的招隐堂、范大成的石湖别墅···

2沧浪之歌因屈平

《楚辞·渔父》载:屈原忠而被谤流放泽畔,隐归江湖的高人沧浪渔父见此情景便唱了《沧浪之歌》,于是沧浪水遂具有了江湖隐逸的特定内涵。

苏州沧浪亭为诗人苏舜钦所筑,宋人的情绪比较内敛善于对生活进行反思,善于思考人生,注重主体的思考,寻求自我的点滴发现,带有思辨的抽象和演绎色彩,力求借内在的心理调节,处理人世间的纠纷和争端,求之与自我精神的满足陶醉。

3清风明月无尽藏

宋代园林注重野趣,视野开阔。园林中名木异卉很多。花木专题园也很多。崇石赏石之风至两宋达到鼎盛。

两宋士人园建筑一般体量较大,精雅而简朴,园林多自然野逸之趣,植物多群植成林,形成蓊郁森然气氛,假山多呈丘壑冈阜、峰峦涧谷之势,接近自然,有的混假山于真山之中,浑然一体。池岸叠石凹凸自然、石矶错落。

三绮丽纤巧的皇家宫苑

1艮岳及北宋宫苑

艮岳是宋代写意山水园的代表作,是在平地上以大型假山来仿制中华大地山川的优美范例。艮岳,一名万岁山或称阳华宫,是宋徽宗亲自设计的杰作。艮岳这座典型的山水宫苑,构园设计以情立意,以山水画为蓝本、诗词品题为景观主题。

艮岳突破了秦汉以来的“一池三山”的传统规范,进行了以山水为主题的创作。建筑物具有了使用与观赏的双重功能,园中的禽兽已经不再是供帝皇们狩猎所用,而是起增加自然情趣的作用,作为园林景观的组成部分。

2南宋宫苑独创之雅致

南宋园林风格一度表现为活泼清新,自然风景与名胜得到进一步的开发利用。江南出现了文人园林群,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的西湖及近郊一带,散置着560多处的皇家宫苑和贵族富豪的园林,“西湖十景”也在此时定出,即平湖秋月、苏堤春晓、断桥残雪、曲院风荷、雷峰夕照、南屏晚钟、花港观鱼、柳浪闻莺、三潭映月、双峰插云。由于南宋与金人长期斗争,偏居一隅,国力十分衰竭,所以建筑物规模都不大,且比较简朴。南宋宫苑都是利用湖山胜景构筑,特别是水景。

民族文化冲突中德辽金元园林

元代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的统治者入主中原的政权,也是传统的中原农耕文化和特色鲜明的蒙古游牧文化发生激烈碰撞的时代。中国皇家宫苑文化打破一元格局,体现了汉族和蒙古族文化的融汇,出现了鲜明的游牧文化成分。

一元文化特色及园林

1文化冲突与融合及文人写意画的成熟

蒙古铁骑式带着奴隶制时代的野蛮习性入主中原的,野蛮的征服者自己总是被他们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文人地位的急速下降,使大量文人将聪明才智转向艺术,特别是寄情绘画以自娱,以“元四家”即倪云林、黄公望、吴镇和王蒙为代表

2满城绣幕风帘

元朝统治者“以功诱天下”大大提高了商人地位。允许泛海经商,江南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南北各地水陆贸易繁忙。

3大隐在关市

儒学影响力的淡化,士人求官不易,厌恶世事、避身远祸者有之,隐逸山林。士大夫文人和商人、市民的接触,使浸染在传儒学中德文人思想发生了某些混乱,也催其创新,唤起自我情性,甚至出现完全改变传统的隐逸理念者,不再像陶渊明那样隐居山林,而是依附于城市流连于市井。

二宫苑中的琼岛瑶屿

1元之上苑太液池

元代的皇家宫苑主要有禁苑、御苑和后苑。

三士人园及禅院

元代北方私家园林较少,比较有名的元汝南王张柔在河北保定市中心开凿的古莲花池,名为雪香园,留存至今的最著名的是苏州的狮子林,但已非原貌。

1瘦竹茅亭

江南经济在元末得到了蓬勃发展,景象繁华,据统计,元代苏州私家园林约有40处,在府城的不足10处,其余皆在苏州乡镇。

2云林画本旧无双

狮子林园址原为宋代贵家别墅,狮子林象征佛经中的狮子座,“林”即寺院。

狮子林素以峰石假山著称,约占全园面积的七分之一的假山,姿势各异的狮子围绕着雄踞其首的狮子峰顶礼膜拜,具有浓厚的佛教幻想意境。山有九径十一洞,分上中下三层,山洞内外景观各具风致,有“桃源十八景”之称。

元代的狮子林以土丘竹林石峰林立为主要特色,并无山洞。狮子林建园之初,淡静幽旷,体现禅门清规,今之狮子林因时代变迁,庭园华丽雕琢,以失园初之貌。

传统文化鼎盛时期的明代园林

明朝,居中国历史上一个即将转型的关键时代。明代园林经过了明初一段时间的沉寂,随着经济的发展,到明中叶以后逐渐发展起来,士人园林再度掀起高潮,一般府邸都有园林,以苏州园林为代表的江南私家园林,在宋元基础上继续写意化,园林创作中主题意识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其造园意境达到自然美、建筑美、绘画美和文学艺术的有机统一。成为融文学、哲学、美学、建筑、雕刻、山水、花木、绘画、书法等艺术于一炉的综合艺术宫殿。它以清雅、高逸的文化格调,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的正宗代表,也是明清时期皇家园林及王侯贵戚园林效法的艺术模板。

一资本主义萌芽和文化生态

资本主义萌芽和政治环境

明初式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恶性发展时期,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激烈,做官常受到株连而获罪,一般官吏做官时间很少超过八年,官场没有安全感,那些官员一旦获得政治地位和金钱,便萌生辞官归隐的念头,造园便成为归隐下野的官吏们一项高雅的文化建设活动。

1闲来画幅丹青卖

晚明时期中国的商业繁荣已经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王学左派“心学”的兴起和禅宗思想的广泛渗透,追求适意自在的人生、注重内心的自我平衡,处世超然,精神恬静成为士大夫们闲暇时表示高雅淡泊的一种手段,更多文人将目光引向“穿衣吃饭百姓日用”上来,他们出入市井,乐意与商人名工巧匠出色艺人交游,越来越具有一种世俗平民化的特征,文学创作不止停留在自娱,实际上也成了商品。

二私家园林的勃兴

1苏州好,城里半园庭

苏州园林先后有园林271处,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私家园林中,就有拙政园、留园、艺圃。

2江南其他名园

江南还有顾大典的谐赏园、上海潘允端的豫园和顾名世的露香园、无锡的寄畅园和西林、南林等名园,皆建于明代中叶。

明代江南私家园林,继承发展了宋元写意山水园的艺术经验。园林风格更趋向小型化和象征化,园林仍以天然景观的趣味为主,往往以水池为中心,周旁山石和花木,有的以假山为中心,周旁浚池和种植花木。假山普遍采用土石相间,山体线型平缓,仿佛天然便于种植花木,

重视就地取材。

苏州多用产自太湖西山的具有瘦、漏、透、皱的太湖石堆叠。各园林都有自己独具个性的花木,园中建筑玲珑精致类型丰富,厅堂馆轩楼阁榭坊亭廊等很少雷同,往往虚实相生,在有限的空间里有较大的变化,多诗词题咏,利用文学手段丰富园林的内涵,这种妙在小、贵在变、长在情的园林,被赞为“无声的诗,立体的画”。`

3国能巧艺夺天工

在江南造园活动日益繁荣的艺术环境和艺术实践中,造就了一批造园名家,他们大都善画,并能以画意叠山造园。如计成、张涟(南垣)、朱舜水、朱三松、周秉忠、陆叠山等。

张南垣是明末清初首屈一指的叠山大师,上海的豫园就是他的手笔,他所构园林山水,以接近自然为极致,以少胜多,寓大山于园中局部水石之中,创写意式山林造园法。

为明代苏州东园(今留园)和苏州惠荫园叠假山的周秉忠,是个制瓷家、雕塑家和画家,惠荫园的“小林屋”水假山颇享誉。

三士人园文化体系静雅化理论化

1艺苑理论之花

宋代李格非得《洛阳名园传》、明末的王象晋的《群芳谱》、高濂的《遵生八笺》、计成的《园冶》林有麟的《素园石谱》

2奇葩共赏

文震亨的《长物志》论述的是我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特色和风格,是将文学意境、山水画的原理运用于造园艺术设计的典范之作,该书特别重视园林各厅堂斋馆的陈设以及如何营造优雅的艺术氛围。

3雅静精美的家具

明代家具造型做工渊源于汉唐,古朴典雅,精微凝重的紫檀木、温润似玉的黄花梨木、鸡翅木等。

明代家具的格调“简洁、合度”在简洁的形态中,具有雅的韵味,表现在:

1、外形轮廓的舒畅与忠实,

2、各部线条的雄劲而流利

清代园林的盛极而衰和传统园林文化的异化

1清初皇家园林的鼎盛

清代皇家园林的高潮奠定于康熙完成于乾隆,是中国最后一个繁荣的时期。

皇家园林运用北方刚健之笔抒绘江南丝竹之情,形成了迥异于私家园林的艺术风格。

2清私家文人园林

清代私家园林数量最多,江南式中国古典园林的集萃之地,清代苏州园林共130处,直到20世纪,尚存大大小小169处,著名的有网师园、怡园、退思园、环秀山庄等。

江南园林多宅式的“城市山林”,小巧淡雅,多以粉墙黛瓦不事雕饰

3欧风美雨与传统园林文化的异化

鸦片战争以后,欧风美雨席卷而来,于是中国大地上出现了被称为“花园洋房”的园林建筑,有英、法、德、西班牙、俄罗斯、日等式样。花园住宅注重人和自然、房屋与四周环境的和谐及融合,具有风格迥异、建筑华丽、设备精良、环境幽静的特点。花园住宅造型颇多,有的强调平面对称,追求立面气派,讲究装饰细致;有的采用木屋架,斜面房,周围衬以草坪林荫;有的层次较低,室内装饰简单;有的注重功能和外形,布局趋向于自由;有的强调平面的自由和空间的灵活,注意园林的绿化和室内环境的协调。

(中编)园林物质建构要素与中国文化

园林选址的文化内涵

一“五行、四象”的宇宙论与风水环境意识

1风水说与园林选址

中国风水观以天地人“三才”为核心,以阴阳五行思想及八卦说为哲学支撑,以“理、数、

气、形”等为理论框架,以占天卜地为主要手段,演绎出关于建筑选址中方位、色彩、数字等全面理论。

古人认为,天不足西北,地不满东南。西北方地势高为“天门”,东南低为“地户”,所以风水家观水则认为水自西北流向东南为佳,“抱水”即宅前池塘或河流呈半月状或环抱状,作用是可使基址之地生气凝聚而不散泄,这些理论影响传统园林理水在水形、走向、聚散等方面的处理。

天上的“四象”成为风水术中的“四灵”,其构成模式完全套用五行四灵方位图式,只是将四灵具体化为山(玄武)、河(青龙)、路(白虎)、池(朱雀)等环境要素。但用得是相对方位,称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

“觅龙”风水学以山脉为龙,觅龙就是依地理山形之脉,确定其中最佳段脉,山的自然形态被附会成金、木、水、火、土“五星”,贪狼,禄存,文曲,武曲等“九星”或“华盖”“宝盖”等具象的象征,以审查其气脉和寓意的吉凶。

“察砂”察考龙脉四周小山屏障,即山的群体格局。要求砂山达到“护卫区穴,不使风吹,环抱有情,不逼不压,不折不窜”。觅龙、察砂的理想环境就是“四象”。

“观水”水为山的血脉,福之所依,财之所倚,水也称“财水”首先寻觅萦回环抱的水势,来处谓之天门,去处谓之地户。

“点穴”确定宅基的范围,中国风水将最吉祥的地点称为穴。

2风水说和环境生态意识

环境心理学所追求的本质就是心理上的满足,一个完整、安全、均衡的世界。

风水理论所追求的是环境的回合封闭和完整均衡、背阴向阳、坐北朝南、背山面水,这种山环水抱、重峦叠嶂、山清水秀、郁郁葱葱的自然环境的和谐风貌,形成良好的心理空间和景观画面。

风水中符合医学的很多,前屋低后屋高、大门前不可种大树、不宜选择草木不生之处。

二风水与园林选址的环境心理

1福禄绵长,家道昌盛

“八卦”是平面上八个方位之象,为四方位细分的派生物,因此住宅大门是房子的嘴,主收纳灵气,所以大门朝向最为重要,一般坐北朝南,以八卦中的离(南)、东南、震(东)为三吉方,其中东南为最佳,风水中为青龙门。四合院大门为气口,除居吉方外,还须朝向山峰、山口、水流,以迎自然之气。南方的住宅部分有天井,四周四面屋顶皆坡向天井,将雨水集中于住宅之内,被称为“四水归一”,肥水不外流。

2不事王侯,高尚其事

以隐逸为旨趣的明清文人,大多将宅园建在城市里,营造的是“居尘而出尘”的“城市山林”。苏州园林的选址,也注意风水要求的“美、吉、变、情”等特点。

二园林山水的文化因子

山水的精神大多存在于意念之中,山水成为中国园林最基本的抒情性物质建构,园林山水写意色彩越来越浓烈,体量越来越小,但其所蕴含的思想越来越丰富。园林山水蕴含多元化的文化基因,大都通过比拟、象征等手法表现出来。

1一丘一壑自风流

山水诗中国园林的主要标志,几乎无园不山,无园不水。中华民族将自然山水亲和、统一、感应、交融视之为真善美的统一体。山水审美是人类的高级审美活动,是文明社会的产物。

2寄意丘壑

“日涉成趣”的园林中的假山,成为士人寄意丘壑的物质载体。园林中的山,有真山或真假参杂之山,或纯系假山,大致为土石相同堆砌而成,以“一峰则太华千寻”的写意手法为之。根据假山所处位置,又可以分为园山、厅山、楼山、阁山、池山、内室山、峭壁山等,加上峰石、林木,都旨在营造正始林下雅趣,作为归隐山林的可视标志。只是大多采用象征和比喻、联想等诗画艺术手段,将寓意融进美的形式之中。

假山是大自然真山的缩影。也将自然界中可能并不存在的险峰佳境千仞万壑浓缩于方丈、尺寸之间,以满足文人士大夫寄意丘壑的隐逸思想。

体态玲珑通透、婀娜多姿的湖石自唐以来被用来建造贵族庭院假山,苏州环秀山庄的湖石假山被称为犹如诗歌中的李杜,不可不看。此山属于意境造型,一山二峰。

黄石假山,厚重粗犷,有棱角凌增之势,挺拔突兀之姿,苏州耦园黄石假山堪称杰构。

土石相间的假山,朴实无华,蕴蓄内秀,越发接近自然,游人可获得更为真切的山林野趣。苏州沧浪亭土石假山甚为典型。

爱石、品石、咏石、赋石以人格,以石为友是文人风雅之所在,中国文人对石的崇拜,实际上是反映了文人们对史前文化的一种恋旧心理。

中国古代园林艺术论文

浅析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组织规律 ——以拙政园为例 摘要:中国古典造园艺术是中国文化艺术长期积累的结晶,它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对于自然美的深刻的理解力和鉴赏力。造园者通过借物言志的手法将风、雨、月等自然景物收入园中,为园所用。将各个景语串联表达出个人的思想,按照一定的组织规律形成的游园线路,使得游览者在游园过程中达到身心上的愉悦以及精神上的升华。 关键词:拙政园、意境、组织规律、古典园林 中国古典园林以其高度的艺术成就和独特的风格闻名于世,是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之一。18世纪英国宫廷建筑师威廉姆·钱伯斯说:“中国花园的实际设计原则,在于创造各种各样的景,以适应理智的或感情的享受的各种各样的目的。”这句话指明了中国古典园林就是以抒情言志为其艺术内容,用山水石头花木、亭台楼阁的艺术形式来加以表现的,此之为追求意境。而意境的组织则能使游览者感受到造园者的思想,更好的理解造园者的主观情思。 一、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思想——追求意境 (一)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实质 意境是中国艺术创作和鉴赏方面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美学范畴。简单来说,意即主观的理念、感情,境即客观的生活、景物。意境产生于艺术创作中。两者的结合,即创作者把自己的感情、理念熔铸于客观生活、景物之中,从而引发鉴赏者类似的情感激动和理念联想。所谓的园林意境,则是通过园景形象所反映出来的情意,使游览者触景生情并产生情景交融的一种艺术境界。叶朗认为:明清园林美学的中心内容,是园林意境的创作和欣赏[1]。中国古典美学的“意境”一说在园林艺术、园林美学中得到了独特的体现。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意境”的内涵在园林艺术中的显现比在其他艺术门类更为清晰突出,也更容易把握。 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实质同意境的实质一样,是园主内省和外观的统一,是园主的主观情思和客观的景物融为一体。拙政园就是反映了王献臣的思想感情,他为人处世的准则、他的爱好、趣味等。 总之,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实质,就是园林艺术体现出的思想感情与园景内在本质的统一的联系。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本质就是意和境的契合。 (二)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创造 不论是描写山水还是乡村田园,都要符合一定的自然规律,符合自然界各种景物的构成

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配套题库-章节题库-判断题【圣才出品】

第三章判断题 一、判断题(错误的划“×”,正确的划“√”。) 1.借用园外的风景收入园内,以丰富开拓园林的观赏内容和意境空间,化有限为无限,指的是园林当中的透景手段。() 【答案】× 【解析】透景是指景物被高于游人视线的障碍物所遮挡,须开辟透景线,有意识地借用园外的风景收入园内,以丰富开拓园林的观赏内容和意境空间的构景手法。 2.以“藏而不露”、“缩龙成寸”的手法建筑而成的个园,是广东四大名园中最小巧玲珑的私家园林。() 【答案】× 【解析】余荫山房是以“藏而不露”、“缩龙成寸”手法建筑而成的,是广东四大名园中最小巧玲珑的私家园林。 3.园林中的桥不但有增添景色的作用,而且用以隔景,在视觉上产生扩大空间的作用。() 【答案】√ 4.北宋时期的离宫别馆中,含芳园是以植物为主。() 【答案】× 【解析】含芳园在封丘门外干道之东侧,此园以竹林繁茂而出名,宋人曾巩有诗为证:

“北上郊园一据鞍,华林清集缀儒冠;方塘渰渰春光渌、密竹娟娟午更寒。”描写此园方塘密竹的景色。 5.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囿、台、苗圃。() 【答案】√ 【解析】早在传说时代,帝王筑台之风大盛,帝尧、帝舜均曾修筑高台以通神。夏代的启“享神于大陵之上,即钧台也”。这些台都十分高大,驱使大量奴隶经年累月才能修造完成,如殷纣王建鹿台七年而成,“其大三里,高千尺,临望云雨”,所以说,中国古典园林起源于帝王狩猎的“囿”和通神的“台”。 6.圆明园遗址中被毁坏的“卐”字形建筑群的作者是雷金玉。() 【答案】√ 【解析】雷金玉是圆明园的主要设计者,字良生,祖籍江西南康府建昌县(今永修县),乃清代建筑世家样式雷的第二代传人。他继承父业在营造所供职,并投充内务府包衣旗(相当于皇室的家奴)。康熙帝在“沃野平畴、澄波远岫”的海淀修建皇家园囿—畅春园,内务府营造司从包衣上三旗抽调众多工匠营建皇苑,雷金玉被召进建园工匠队伍,承领楠木作工程。 7.中国园林的成熟时期是元明清。() 【答案】√ 【解析】元明清诸王朝,园林的发展,一方面继承唐宋写意山水园林优秀传统而趋于精致,一卷代山、一勺代水,表现了中国写意园林的最成熟风格,可以称为成熟型写意园林;

中国古典园林史总结

中国古典园林史 一、绪论 二、生成期 三、转折期 四、全盛期 五、成熟期一 六、成熟期二 七、终结期 八、基础知识

绪论:园林的定义 园林的四要素 园林的造景风格 园林的功能 世界古典园林四个阶段的特征 世界园林的三大体系 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分类(园林基址、园林隶属)中国古典园林的分期 中国园林特点 答案绪论 生成期转折期全盛期成熟期一成熟期二终结期基础知识

中国古典园林生成期:先秦两汉(公元前11世纪——公元220年) 思想:天人合一、君子比德、神仙思想 造园著作:无 造园种类:皇家园林(主流) 特征小结: 重点园林介绍: 商周:沙丘苑台、灵池,灵囿,灵台 春秋战国:章华台、姑苏台 秦:上林苑、阿房宫、兰池宫、宜春宫、梁山宫、骊山宫、林光宫西汉:上林苑、未央宫、建章宫、甘泉宫、兔园绪论 生成期转折期全盛期成熟期一成熟期二终结期基础知识

中国古典园林转折期:魏晋南北朝(公元220——589年)思想: 造园著作:杨衒《洛阳伽蓝记》【成书于公元547年】、郦道元《水经注》造园种类: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庙园林 特征小结: 重点园林介绍: 皇家园林: 邺城:铜雀台、金虎台、冰井台、华林园、仙都苑 洛阳:芳林园 建康:华林园、芳乐苑(南齐)、乐游园 私家园林: 北方城市:寿里丘、张伦宅园、金谷园(庄园别墅)、潘岳庄园、陶潜的庄园南方私园:玄圃、谢家庄园绪论 生成期转折期全盛期成熟期一成熟期二终结期基础知识

中国古典原理全盛期:隋唐(公元589——960年) 思想:科举制>隐士回归,地主小农,儒学回归正统,艺术层面上升造园著作: 造园种类: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 特征小结: 重点园林介绍: 皇家园林: 大内御园:大兴城(隋未完成)、西内太极宫、东内大明宫、南内兴庆宫、北则大内三苑(禁苑)行宫离宫: 长安:玉华宫、仙游宫、翠微宫、华清宫、九成宫、曲江池 洛阳:西苑、上阳宫 私家园林: 洛阳:归仁里宅园,裴度宅园、履道坊宅园 郊野别墅:平泉庄、安乐公主的庄园、浣花溪草堂、衡山别业、庐山草堂、辋川别业、嵩山别业寺观园林:长安(大兴善寺)【京城内最大】、唐昌观、慈恩寺、元都观、灵隐寺绪论 生成期转折期全盛期成熟期一成熟期二终结期基础知识

中国古典园林史读书笔记—第四章 园林的全盛时期隋唐

中外园林史 题目:中国古典园林史读书笔记—第四章园林的全盛时期——隋唐 姓名:马涛 学号:201257049 学院:建筑与艺术学院 专业:环境设计 指导教师:林墨飞

第四章园林的全盛期 ——隋唐 第一节总说 一、时代背景 隋、唐推行均田制,限制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把部曲和庄客解放为自耕农,佃农制代替了佃奴制。在经济结构中消除庄园领主经济的主导地位,逐渐恢复小农经济,并奠定其在宋以后长足发展的基础。促进了国势的进步和发展。二、经济文化持续繁荣与成就 贞观之至和开元之治把中国封建社会推向发达兴旺的高峰。 1、文学艺术方面 诗歌、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在弘扬汉民族优秀传统的基础上汲取其他民族甚至外国文化,呈现出群星灿烂,胜极一时的局面。 ⑴绘画领域:除宗教画之外还有直接描写现实生活和风景、花鸟的世俗画;按题材区分画科已具体化,花鸟、人物、神佛、鞍马、山水等均成独立的画科。 ⑵唐代已出现诗、画互渗的自觉追求。例如,大诗人王维描写山野、田园的如画自然风光;同时,山水画也影响园林,诗人、画家直接参与造园活动,园林艺术开始有意识的融糅诗情、画意,在私家园林中更为明显。 2、传统的木构建筑,在技术或艺术方面均已趋于成熟,具有完善的梁架制度、斗拱制度以及规范化的装修、装饰。 3、观赏植物方面 观赏植物的栽培园艺技术有了很大进步,培育出许多珍稀品种如牡丹、琼花等,也能引种驯化、移栽异地花木。还有嫁接法、灌浇法、催花法等技术利用。 三、建筑技术和艺术方面的特点: 1、规模宏大、规划严整 2、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 3、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已定型化 4、设计与施工水平的提高 5、砖石建筑有进一步发展。主要是佛塔采用砖石者增多。目前我国保留下来的唐塔均为砖石塔。 6、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和成熟 第二节皇家园林 一、隋唐长安城的布局 唐长安(隋大兴)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规划布局最严谨的一座繁荣都城。布局:宫城位于皇城之北的城市中轴线的北端,面积约4.2平方公里,中部太极宫,西部掖庭宫,东部为太子居住的东宫。太极宫又称“西内”,是皇帝听政和居住的宫室。另外有“东内”大明宫和“南内”兴庆宫,相当于另外两处“大内”。 二、隋唐洛阳城的布局 洛阳平面近于方形,和长安城相同,皇城在宫城之南,城内集中建中央官署。宫城核心部分“大内”为正方形,东、西、北三面,有东宫、西隔城和陶光园、耀仪城、圆壁城等重城环拥。洛阳城北为邙山,禁苑只能建在皇城、宫城之西,而不能如大兴那样建在城北。

中国古典园林史重点

中国古典园林史 1. 山、水、植物、建筑是构成园林的四个基本要素 2. 天人合一的命题由宋儒提出(君子比德、神仙思想) 3. 中国古典园林史的分期:一、生成期(商、周、秦、汉) 政治:奴隶制国家到中央集权的郡县制,确立以皇权为首的官僚机构的统治 经济:以地主小农经济为基础文化:儒学获得正统地位 皇家的宫廷园林规模宏大,气魄浑伟,成为这个时期造园活动的主流。 二、转折期(魏晋南北朝)政治:皇权为首的官僚机构被削弱。经济:小农经济受到豪族庄园经济的冲击文化:突破了儒学的正统地位,诸家争鸣,思想活跃。佛教和道教的流行。 私家园林异军突起,寺观园林的兴盛。形成造园活动从生成期到全盛期的转折,初步确立了园林美学思想,奠定了中国风景式园林大发展的基础。 三、全盛期(隋唐) 政治:中央集权的官僚机构更为健全,完善经济:庄园经济受到抑制 文化:儒、道、释互补共尊,儒家仍居正统 园林的发展相应的进入盛年期,作为一个园林体系,它所具有的风格特征已经基本上形成了 四、成熟时期(两宋到清初) 五、政治:封建社会发育定型经济:地主小农经济稳步成长 文化:封建文化日愈缩小的精致境界中实现从总体到细节的自我完善。 园林的发展亦由盛年期升华为富于创造进去精神的完全成熟的境地。 五、成熟后期(清中叶到清末) 政治:西方帝国主义势力入侵,封建社会盛极而衰,逐渐解体经济: 文化:封建文化呈现衰颓迹象。 园林的发展一方面继承前一时期的成熟传统而更趋于精致,表现中国古典园林的辉煌成就,另一方面则暴露出某些衰颓的倾向,已多少丧失前一时期的积极,创新精神。 清末民初,封建社会完全解体。西方文化大量涌入,中国古典园林结束了古典时期,开始进入现代园林的阶段。 4、中国古典园林的四个特点:一、本与自然,高于自然。二、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三、诗画的情趣。四、意境的含蕴。P26 5、园圃也应该是中国古典园林除囿、台之外的第三个源头。 6、除了社会因素之外,影响园林向着风景式方向上发展的则不能不提到三个重要意识形态方面的因素——天人合一思想,君子比德思想,神仙思想。 7、大咸阳规划的范围为渭水北面和南面两部分的广大地域。渭北包括咸阳城、咸阳宫以及 秦始皇增建的六国宫,渭南部分即扩建的上林苑以及其他宫殿园林。(具体时间,人)p63 8、上林苑(秦):p66 原为秦国旧苑,秦始皇加以扩大,皇家园林,范围:南面包括终南山北坡,北界渭河,东到宜春苑,西面直抵周至。苑内主要宫殿为阿房宫,是政治中心。也是上林苑核心。内有兽圈,做皇室游猎之所。 9上林苑(西汉):汉武帝公元前138年就秦之上林苑加以扩大。扩建。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皇家园林。上林苑的内容:1山水:8条大河。天然湖泊10处,昆明池:训练水军,水上游览,渔业生产基地,模拟天象,蓄水库。影峨池,琳池,太液池。2、植物动物:天然植被及其丰富,苑内豢养百兽放逐各处,皇家狩猎区。3、苑:36处园中之园。4、宫:宜春宫、鼎湖宫、扶荔宫、宣曲宫、犬台宫、长门宫、葡萄宫、长扬宫、五柞宫。5、台:沿袭先秦筑高台的传统。6、观:白鹿观、细柳观,上兰观,白杨观,豫章观。7、生产基地。 特点:1、范围及其辽阔的天然山水环境2建筑间距大,集锦式布局。3、多功能皇家园林—

中国古典园林史课程论文

隐逸精神的发展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 ——中国古典园林史课程论文 摘要:隐逸精神是中国园林艺术文化的精髓之一,对中国古典园林的格局形式及思想意境等均产生过深远影响。魏晋南北朝,通过“归田园居”的实践行为,促进了别墅园林的大发展。唐宋,“中隐”倡导将实践转为精神享受,文人园林兴起并促进私家园林大发展。明清,“隐逸”淡化,融于造园技巧中,成为单纯的情调、意境。 关键词:隐逸精神;古典园林;私家园林;文人园林 隐逸精神指人们由于自身或者时代的原因,本体在精神层面相对脱离现实社会,试图更为独立地去观察、分析,并努力解决所面临的社会问题,从而形成的一种文化复合体。[1]中国古典园林为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之一,其造园艺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情趣。隐逸精神在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古典园林的发展也促进隐逸精神完成了自身的演变。 一:魏晋南北朝 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君求贤若渴,文人士大夫则择主而事,彼此都有双向选择的可能,因而出现大量“游士”,隐士的数量并不多。到了西汉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一统的皇帝集权政治空前巩固,“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文人士大夫若欲建功立业,必须依附于皇权这唯一的最高统治者并接受行为规范和思想意识的控制,否则就只能选择做隐士一途,方可保持一些自己的独立的社会理想和人格价值。但因为当时的地主小农经济依然强盛,山林野外荒无人烟,隐士的生活并非常人能够忍受,所以隐士的人数虽然较之春秋战国有所增加,但毕竟还是不多的。到东汉时,庄园经济的发展形成了许多相对独立的政治、经济实体,它们在一定程度上能避开皇帝的中央集权,得以成为比较理想的隐蔽之所。这时的隐士,绝大多数不必遁迹山林,取而代之是“归田园居”,即到各自的庄园中去做那悠哉游哉的安逸的庄园主——隐士庄园主。自此,隐士人数逐渐增多,他们的言行影响及于意识形态,“隐逸思想”便逐渐滋长起来。 在这样的环境下,出现了许多思想深刻的士人隐士。张衡是东汉的大文学家与科学家,他这样描述自己理想的隐逸环境:于是仲春令月,时和气清。原隰郁茂,百草滋荣。王雎鼓翼,鸧鹒哀鸣;交颈颉颃,关关嘤嘤。于焉逍遥,聊以娱情。尔乃龙吟方泽,虎啸山丘仰飞纤缴,俯钓长流。不难看出,张衡对自己隐居环境已经有了园林的影子,而且基本涵盖了后来古典园林的主要景观元素。到了东汉末年,仲长统对隐居环境中的各种景观要素有了更为明确的要求:欲卜居清旷,以乐其志。使居有良田广宅,背山临流,沟池环匝,竹木周布,场圃筑前,果园树后。这样的园林化庄园既是生产、生活的组织形式,也可以视为私家园林的一个新兴类别“别墅园”的雏形。这种极富于自然清纯格调的美的环境,正是文人士大夫所向往的隐逸生活的载体,隐逸思想正是在这种载体下丰富其内涵,更深刻的渗透于后世的私家园林创作的活动之中。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最混乱的时代,社会上呈现“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的悲惨景象。经济上,作为维护封建大帝国的地主小农经济仍未恢复,庄园经济的继续发展导致豪门大族日益强大而转化为门阀士族。门阀之间相互争斗,大一统的局面被破坏,带来意识形态上的分裂。人们敢于突破儒家思想的桎梏,藐视正统儒学制定

中国古典园林史-清华大学建筑教材系列

中国古典园林史 第一章绪论 园林:在一定地段范围内,利用并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的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的栽植和建筑的布置,从而构成一个供人们观赏、游息、居住的环境。 园林:为了补偿人们与大自然环境相对隔离而人为创设的“第二自然”。 园林史:记录和论述园林的渊源替嬗、发展演变、形式体系、风格类型等一般规律及其特征,为现代园林建设提供历史借鉴的园林理论。 第一节园林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原始文明阶段 原始文明对园林具有孕育作用。 人类社会的原始文明大约持续了二百多万年。原始文明后期,出现了原始的农业公社和人类聚居的部落。人们把采集到的植物种子选择园圃种植,把猎获的鸟兽圈围起来养殖。于是在部落附近及房前屋后有了果园、菜圃、兽场等在逐渐满足了人们祭祀温饱需要之后,其中某些动、植物的观赏价值日益突出,园林由此得到孕育,进入萌芽状态。 原始文明后期的园林萌芽状态的特点:1、种植、养殖、观赏不分;2、为全体部落成员共同管理,共同享受;3、主观为了祭祀崇拜和解决温饱问题,而客观有观赏功能,所以不可能产生园林规划。 第二阶段农业文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此阶段内,园林经历了萌芽、成长而臻于兴旺的漫长过程,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时代风格、民族风格、地方风格,最后终于三分天下,形成具有一定的国家地域范围、一定的造园思想与规划方式、一定的园林类型和形式,风格特征彼此各异的世界三大园林体系:欧洲园林体系、伊斯兰园林体系和中国园林体系。 ⑴欧洲园林体系基督教的《圣经》里记载的“伊甸园”;《旧约·创世纪》中亚当和夏娃。 ⑵伊斯兰园林体系《古兰经》中的“天园”的旖旎风光:长久不浊的“水河”、滋味不变的“乳河”、味道纯美的“酒河”、清澈见底的“蜜河”。 ⑶中国园林体系中国古代广为流传的“瑶池”和“悬圃”;文字记载的“囿”、“圃”。 第二阶段园林的特点: ⑴绝大多数是直接为统治阶级服务,或者归他们所私有; ⑵主流是封闭型、内向型的; ⑶追求美的观赏和精神的愉悦,没有体现所谓社会、环境效益。 ⑷造园工作由工匠、文人和艺术家来完成。 第三阶段工业文明阶段 工业文明促进了城市园林化和自然保护区园林的形成。 18世纪中叶,英国产业革命的胜利,促进了欧洲的工业文明,使人类经济呈现跨越式发展。结果,环境受到严重影响。 此时期的代表人物:奥姆斯特德,开创自然保护和现代城市公共园林的先驱者之一。代表作:纽约“中央公园”。同时创办景观规划设计专业。 此时期园林特点: ⑴除了私人所有的园林之外,还出现由政府出资经营、属于政府所有的、向公众开放的公共园林; ⑵园林规划设计已摆脱私有的局限性,从封闭的内向型转变为开放的外向型;

中国园林的风格阅读答案

篇一:中国园林的风格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小题。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风格冯烨中国人在园林艺术上不断追求自然美和人工美高度统一的境界,逐渐形成了我国古典园林建筑的独特风格。含蓄是中国古典园林重要的建筑风格之一。追求含蓄乃与我国诗画艺术有关,在绘画中强调“意贵乎远,境贵乎深”的艺术境界,在园林建筑中强调曲折多变,含蓄莫测。这可以从两方面去理解:其一,其意境是含蓄的;其二,从园林布局来讲,中国园林往往不是开门见山,而是曲折多姿,往往通过风景形象的虚实、藏露、曲直的对比来取得含蓄的效果。北京颐和园就是如此,颐和园入口处利用大殿,起掩园主景(万寿山、昆明湖)之作用,通过大殿,才豁然开朗,见到万寿山和昆明湖,那山光水色倍觉美不胜收。又如苏州留园,其东南角环以走廊,临池面置有各种式样的漏窗、敞窗,使园景隐露于窗洞中,使游人左顾右盼,目不暇接,妙趣横生。中国古典园林追求“意境“二字。一般来说,园中山水虽是人造,但是要有自然天成之美,有自然天成之理,有自然天成之趣。园林中必须建有各种相应的建筑,但是建筑应突出山水这个主体,与山水自然融合在一起,力求达到自然与建筑有机的融合,并升华成一件艺术作品。如承德避暑山庄的烟雨楼,乃仿浙江嘉兴烟雨楼之意境而筑,这座古朴秀雅的高楼,每当风雨来临时,即可形成一幅淡雅素净的“山色空蒙雨亦奇”的诗情画意图,见之令人身心陶醉。中国古典建筑与神仙崇拜和封建礼教有密切关系,在园林建筑上也多有体现。汉代的园林中多有“楼观”,就是因为当时人们都认为神仙喜爱住在高处。中国古代每一处住宅、宫殿、官衙、寺庙等建筑,都是由若干单座建筑和一些围廊、围墙之类环绕成一个个庭院而组成的。一般地说,多数庭院都是前后串连起来,通过前院到达后院,这是中国封建社会“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的思想意识的产物。同时,这种庭院式的组群与布局,一般都是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纵轴线(也称前后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比较重要的建筑都安置在纵轴线上,次要房屋安置在它左右两侧的横轴线上,北京故宫和北方的四合院是最能体现这一组群布局原则的典型实例。它最便于根据封建的宗法和等级观念,使尊卑、长幼、男女、主仆之间在住房上也体现出明显的差别。地域文化不同,园林建筑也风格有异。洛阳自古以牡丹闻名,园林中多种植花卉竹木,尤以牡丹、芍药为盛,对比之下,亭台楼阁等建筑的设计疏散,甚至有些园林只在花期时搭建临时的建筑,花期一过皆被拆除。而扬州园林,建筑装饰精美,表现细腻。这是因为扬州园林多在清朝乾隆年间建造,建造者许多都是当时的巨商和官员。为了炫耀自己的财富、粉饰太平,因此带有鲜明的功利性,也与一般的江南私家园林淡泊、深邃含蓄的造园风格不同。纵观中国古典园林发展,我们可以看到,表现在古典园林中的这种具有古代中国人审美特征的园林观,绝不仅仅限于造型和色彩上的视觉感受以及一般意义上的对人类征服大自然的心理描述,而更重要的还是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即通过园林艺术对人的生活环境的调节,来把握人本身的存在特征和意义。 13-14题为选择题,(13题选对两项给5分,选对一项给2分,多选不给分)对中国古典园林所追求的“意境”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a.中国古典园林追求委婉曲折,变幻莫测,奇形怪状,出神入化。 b.中国古典园林强调自然天成,景观应当回归自然,才有自然的理趣。c.中国古典园林要求突出山水这个主体,建筑隐于山水之中,不能喧宾夺主。 d.中国古典园林的廊、亭、堂、榭应当与山、水、花、木融为一体,自然和谐。 e.中国古典园林追求整体形象完美雅致,巧夺天工,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f.中国古典园林都应当充满“山色空蒙雨亦奇”诗情画意,令人身心陶醉。下面的中国古典建筑形式与封建礼教有密切关系的一项是() a.中国古典园林多有可以登高观景高耸矗立的楼观亭阁。 b.中国古代建筑,都是由若干单座建筑和一些围廊、围墙之类环绕成一个个庭院。 c.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往往不是开门见山,而是曲折多姿。 d.中国古典建筑多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进行设计,比较重要的建筑都安置在纵轴线上。很多中国园林门外设有荷花池、桥等美丽的景物,但是围墙高筑,仅露出园内一些屋顶、树木,游人看不到里面全景。结合文本内容,说说为什么

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第3版)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结 语)【圣才出品】

第8章 结 语 8.1 复习笔记 一、中国古典园林概述 1.影响因素 (1)农业经济和集权政治成为决定园林性质的根本基因,推动园林演进的主要力量。 (2)中国古典园林作为封建文化的组成部分,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其他众多封建文化形态的影响和浸润。 2.园林艺术的分水岭 园林及其造园艺术逐渐发展到成熟状态,宋代是中国古典园林历史进程的分水岭。 (1)宋代以前(生成期、转折期、全盛期) 造园思想与造园技术十分活跃,两者同步发展、相辅相成,其演进充满生机和活力。 (2)宋代以后(成熟期、成熟后期) 园林演进平和、稳重,缓慢地暴露衰减势头,造园技术取得发展,造园思想日益萎缩。 二、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 1.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

(1)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是园林的精华荟萃,是中国古典园林中最为成熟、最具个性的两个类型,代表中国古典园林的辉煌成就。 (2)到了后期,北方的皇家园林和江南的私家园林分别发展成为南、北并峙的两个高峰。 (3)北方的离宫御苑和江南的宅园尤为出类拔萃。如今,皇家园林中的颐和园,私家园林中的苏州园林,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行列。 2.寺观园林 (1)总体特征 寺观园林,宗教色彩并不显著,一般接近世俗私家园林。与同属汉文化圈内的日本古典园林中的寺院园林不同, (2)与日本寺院园林比较 日本的禅僧造园犹如中国的文人造园;日本的寺院园林突出宗教色彩,而中国的寺观园林彰显文人风格和世俗情调;日本世俗园林的宗教化犹如中国寺观园林的世俗化。 3.公共园林 公共园林虽然已显示其开放性的特点,但大多数是自发而形成,谈不上多少规划设计,尚处在比较原始的状态。 4.其他非主流园林 衙署园林、祠堂园林、书院园林、会馆园林等非主流园林,规划设计简单,状态比较原始,自发形成,具有开发性。

中国古典园林史_重点笔记

中国古典园林史题集 一、绪论部分 园林概念:在一定的地段范围内,利用、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地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栽培、建筑布置,辅以禽鸟养殖,从而构成一个追求视觉景观之美为主的赏心悦目、畅情舒怀的游憩、居住的环境。(P3) 造园的四项主要工作(或四个主要手段):筑山、理水、植物配置、建筑营造;相对应园林的四要素:山、水、植被、建筑。(P4) 据此可将园林分为两种基本形式:规整式园林和风景式园林。 《古兰经》天园中的四条河:水河、乳河、酒河、蜜河。形成了伊斯兰园林的基本形式。(P4) F.L奥姆斯特德开创自然保护和现代城市公共园林的先驱。其设计的纽约“中央公园”面积348ha.E.霍华德的《明日之田园城市》提出了“田园城市”的设想。(P6) 现代园林之不同于前一阶段的古典园林表现于四个方面: 1、除了私人所有的园林之外,还出现由政府山资经营、属于政府所有的、向公众开放的公共园林 2、园林的规划设计已经摆脱私有的局限性,从封闭的内向型转变为开放的外向型 3、兴造园林不仅为了获致视觉景观之美和精神的陶冶,同时也着重在发挥其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的生态作用——环境效益,以及为市民提供公共游憩和交往活动的场所——社会效益 4、由现代型的职业造园师主持园林的规划设计工作。(P6) 中国古典园林分类: 按基址的选择和开发方式的不同:人工山水园、天然山水园 按隶属关系分类: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P7) 人工山水园:在平地上开凿水体、堆筑假山,人为的创设山水地貌,配以花木栽植和建筑营构,把天然山水风景缩移模拟在一个小范围之内。人工山水园是最能代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成就的—个类型。(P7)这类园林均修建在平坦地段上,尤以城镇居多,在城镇的建筑环境里面创造模拟天然野趣的小环境,犹如点点绿洲,故也称为“城市山林”宋后作为城市私家园林的代称。(P238) 天然山水园一般建在城镇近郊或远郊的山野风景地带,包括山水园、山地园和水景园等。规模较小的利川天然山水的局部或片段作为建园基址,规模人的则把完整的大自然山水植被环境范围起来作为建园的基址,然后再配以花木栽植和建筑营构。(P8) 兴造天然山水园的关键在于选择基址,《园冶》论造园相地,以“山林地”为第一。 皇家园林按其不同的使用情况分为:大内御苑、行宫御苑、离宫御苑。(魏晋南北朝开始)

中国古典园林史复习15-1

中国古典园林史 绪论 一.园林的发展经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一一原始社会一一果木蔬园 ◆第二阶段一一奴隶封建社会一一古典园林 ◆第三阶段一一工业革命后一一现代园林 ◆第四阶段一一二战之后一一园林城市 二.分类 1.按照园林基地的选择和开发方式的不同,中国古典园林可以分为人工山水园和天然山水园两大类型。 人工山水园:在平地上开凿水体,堆筑假山,人为地创设山水地貌。配以花木栽植和建筑营构,把天然山水风景缩移摩拟在一个小范围内。人工山水园最能代表中国古典艺术成就。 天然山水园:包括山水园、山地园和水景园。 2.按照园林隶属关系,中国古典园林可分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 a 皇家园林属于皇帝个人和皇室所私有,古称苑、苑圃、宫苑、御苑、御园等。魏晋之后,皇家园林其不同的使用情况,又有大内御苑、行宫御苑、离宫御苑。 b 私家园林属于民间贵族、官僚、缙绅所私有。古称园、园墅、池馆、山庄、别业、草堂等 c 宅园:私家园林的一类建置在城镇里,依附于住宅作为园主人日常游憩、赏乐、会友、读书的场所,规模不大。 d 跨院:宅园的一种,园林是位于邸宅的一侧而成的。 e 游憩园:私家园林的一种,单独建置,不依附于邸宅。 f 别墅园:建在郊外山林风景地带的私家园林。供主人遐思,休养或短期居住之用。 g 寺观园林:即佛寺和道观的附属园林,也包括寺观内部庭院和外围地段的园林化环境。 3.非传统园林还有书院园林、会馆园林、茶楼酒肆的附属园林、衙署园林、祠堂园林。 风景名胜区的构景四要素:山、水、植被、建筑,类似于园林的四个选园要素。 中国古典园林得以持续发展的契机是经济、政治、意识形态三者之间平衡和再平衡,它的逐渐完善的动力亦得之于此三者自我调整而促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 三、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五个阶段: ?生成期(殷、周、秦、汉) ?转折期(魏晋南北朝) ?全盛期(隋、唐) ?成熟时期(两宋到清初 ?成熟后期(清中叶到清宋)

中国古典园林史

中国古典园林史复习大纲 2012-12-20 第一章绪论 一、园林发展的四个阶段 园林的概念 园林发展的四个阶段:时代背景,园林特点 二、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 中国古典园林指世界园林发展第二阶段上的中国园林体系。 中国古典园林的分类 造园四要素 三、中国古典园林史的分期 发展分期,历史朝代,主要特点 四、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 第二章园林的生成期——殷、周、秦、汉 一、城市与建筑 周代城制及其影响 二、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 古典园林的原始雏型的三个源头 促成生成期的中国古典园林向着风景式的方向上发展的社会因素和意识形态因素,举例 三、典型代表 1.殷周时期: 楚国的章华台——“高台榭”的典型 吴国的姑苏台——山地园林 2.西汉时期 上林苑主要特点 一池三山 第三章园林的转折期——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时期对中国园林体系的完成产生的影响

第四章园林的全盛期——隋、唐 一、长安城与洛阳城 隋唐长安城在城市建设史中的历史地位 二、皇家园林 西苑 皇家园林大体上形成了大内御苑、行宫御苑、离宫御苑的类别三、私家园林 城市私园、郊野别墅园举例 文人园林的概念 第五章园林的成熟期(一)——宋代 一、城市与建筑 北宋东京城的规划特点,及其在城市建设史中的历史地位 《营造法式》 二、皇家园林 宋代皇家园林的特点 艮岳的历史地位和造园特点 三、私家园林 宋代文人园林的风格特点 第六章园林的成熟期(二)——元、明、清一、元大都规划的特点 元大都的规划特点,及其在城市规划史中的地位 《工程做法则例》 二、皇家园林 1.“三山五园” 三山五园的概念、历史地位,五园的类型 2.大内御苑 1)西苑 乾隆时期改建后,北海的总体布局 琼华岛的的总体布局、造景特色 其他大内御苑,主要特点 3.行宫御苑 主要行宫御苑及类型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读书笔记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读书笔记 我国造园艺术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的,这之中虽然有起伏和曲折,但总的来讲还是有粗陋而发展到精巧,由不成熟而趋向于成熟的。 彭一刚老先生《中国古典园林分析》区别于其他人的文章,在研究方法上突出地强调用分析的方法来研究传统造园的手法,将研究与设计创作结合的更加紧密;并且提出理应借助于科学的认识论—辩证唯物论—对遗产做一番新的整理和研究工作;在配图的选择上彭一刚老先生没有使用照片而是选择了手绘的方式;整本书分成了两大部分,两部分相互参照、前后对应,前半分主要采用文字叙述的方 法对中国古典园林进行了系统 的分析,后半部分则是采用图 文并茂的方式将园林发展、分 布、形式、特点等进行了全面 细致的分析。 通过对《中国古典园林分析》一书的阅读我学习到了以下的内容: 中国造园艺术的历史、园林建筑的分布。 两种园林风格:法国古典主义园林受米开朗琪罗、达芬奇和杜勒等人的影响,注重比例、和几何图形的美;中国古典园林受绘画、诗词和文学等艺术的影响,使中国园林从一开始便带有诗情画意般的浓厚的感情色彩。 对于意境的需求:中国传统园林与中国传统建筑的布局区别于西方古典园林与古典建筑之间的关系,是强烈对比的关系,不是以协调一致以求的整体的统一,而是以相反相成,也就是通过对比的方法以求得整体的统一。传统建筑如寺院、宫殿、陵墓乃至一般的民居建筑,多采用中轴线对称和四合院的布局形式,是相当程序化的;园林建筑则变化无穷不受任何形式的约束。园林建筑的特点有以下几点:情景交融;小中见大;迂回曲折;幽邃深远,与其它类型建筑相比,它所抒发的的则是另外一种情趣。 两类活动、两种要求:形象的将人类活动的空间分为两大类,内部空间及外部空间,并且分析了处理内外空间关系的三个形式:西方的以建筑为中心,以外庭院包围建筑;内外空间交错穿插;我国传统的四合院形式,以庭院为中心,以建筑包围庭院。 从庭到苑囿:私家园林的庭、院、园,其中园与庭、院的区别并不是从尺寸的大小来判断,而是在于是否赋予了其景观价值;对于皇家园林来说单纯利用人工方法虽然可以局部地形成一

中国古典园林史复习提纲

五、园林的成熟期——宋代 1、总说 了解宋代园林发展的历史背景 1)地址小农经济发达,城市商业和手工业繁荣,资本主义 主义因素已在封建经济内部发育。 2)城乡经济高度发展,带动了科学技术的长足进步。(四 大文明均完成于宋代;李明仲《营造法式》和喻皓的《木经》) 3)树木和花卉栽培技术提高 4)叠山置石技术提高 5)宋代文人的社会地位提高,刺激文人士大夫的造园兴 趣,园林规划设计趋于清新、精致、细密。 2、东京、临安 东京原为唐代的汴州。 两京制:东京共有三重城垣:宫城、内城、外城(新城)每重城垣之外围都有护城河环绕。 东京城市规划:里坊制解体,街坊体系形成,总体布局依然保持着北魏、隋唐以来的以宫城宫城为中心的分城规划结构形式。 临安城市规划:在吴越的基础和北宋杭州的基础上,增筑内城和外城的东南部,加以扩大而成的。

3、宋代的皇家园林 东京四苑:琼林苑、金明池、玉津园、宜春苑,以及宋徽宗时建成的延福宫和艮岳 宋代皇家园林规模较小,接近私家园林 1)东京——只有大内御苑(后苑、延福宫、艮岳)、行宫御苑(城外) 后苑——后周的旧苑,在宫城西北处 延福宫——植物造景比重大,在宫城北部,构成中轴线上前宫后苑的格局艮岳 兴筑于北宋晚期政和七年,宣和四年建成。京城的东北部。先经过构图立意,然后根据画意施工建造。 1、园林性质:人工山水园。 2、造园艺术成就 1.筑山.万岁山为主位.万松岭–侧岭,芙蓉城为余脉.寿山-宾位.形成宾主分明,有远有近呼应.有余脉延展的完整山系.既把天然山岳作典型化的概括.又体现了山水画论的构图规律.假山的用石方面也有许多独到之处.山上道路是斩石开径.万岁山上多设奇特石景. 2 置石. 大量运用石的单块特置.重要峰石均有命名 .3 理水,园内形成完整水系.河.湖.沼.溪.涧.瀑.潭.水系与山系配合形成山嵌水抱的态势.是大自然山水成景最理想的地貌的概括。 4 植物配置。品种多,配置方式孤植。丛植。混交.成片栽植.按景分区,许多景区,景点均以植物为主题.林间放养珍禽奇兽。 5。建筑。几乎包罗同当时全部形成.建筑布局充分发挥点景.观景作用.艮岳称得上一座叠山理水,花木建筑完美结合的具有浓郁诗情画意而较少皇家气派的人工山水园,代表着宋代自家园林的风格征和宫廷造园艺术的最高水平. ⑥假托道教风格,创设多样意境。 琼林苑——植物为主体的园林 金明池——大水池为主体的园林 玉津园——“青城”,东北处有动物园 宜春苑——栽培花卉,皇家的“花圃” 芳林园——朴素淡雅

中国古典园林史读书笔记讲课稿

中国古典园林史读书笔记 书名:《中国古典园林史》 作者:周维权 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古典文化中的绚丽瑰宝。从商、周、秦、汉的生成期,到宋、元、明、清的成熟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在不同的时期展现出不同的面貌,演化出了多种形式,也从最初的生活需求逐渐演变为审美需求,获得了精神的升华。周维权先生所著《中国古典园林史》,参考众多书籍文献,并结合周先生自己多年的积累,将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道路犹如一幅巨大画卷一般展现在读者面前,尽管此次只是浅尝辄止,但仍旧获益匪浅。 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们的主要活动是狩猎和采集,以获取生活资料。以生存为目的,依旧完全依赖大自然而生活,到后期进入原始农业社会,才有了房屋和农田,也就有了园林的萌芽状态。进入农业社会之后,逐渐出现了人类文明,此时的人类已经能够解决温饱问题,继而开始关注生活的环境和条件,正是在这个时期,园林有了迅速的发展。由于封建社会的建立以及皇权制的出现,期初的园林是为皇家的生产生活所需而产生,后来逐渐发展出观赏游憩的功能,也不再仅限于只有皇帝所有,私家园林和具有公共游赏功能园林也发展起来。 自公元前3世纪的秦代到公园19世纪末的清代的封建社会时段,正值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历史上的最辉煌的时期,同时也是其人文背景的影响比较凸显、典型的时期。“田园风光”广泛渗透于园林景观的创造,甚至衍生为造园风格中的主要意象和审美情趣。皇帝经营的园林表现为弘大的规模以及风景式园林造景所透露出来的特殊、浓郁的“皇家气派”。而私家园林中大多为文人士族所建,“士”是社会上雅文化的领军者,把高雅的气质赋予园林,士人们经营的“文人园林”乃成为民间造园活动的主流,也是涵盖面最广泛的园林风格。而在园林发展的后期,随着市民阶层的勃兴,市井的俗文化逐渐渗入民间造园活动,从而形成园林艺术的雅俗并列、互斥,进而合流融汇的情况。 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分为人工山水园和天然山水园。人工山水园指在平地上开凿水体、堆筑假山,人为地创设山水地貌,配以花木栽植和建筑营构,把天然山水风景缩移模拟在一个小范围之内,规模相对较小。天然山水园指建在城镇近郊或远郊的山野风景地带的园林,包括山水园、山地园和水景园等。 园林的生成期 商、周是园林生成期的初始阶段,此时的“贵族园林”相当于皇家园林的前身,但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皇家园林。到了秦和西汉,中央集权制度创立,才出现了皇家园林这个类型。整个生成期的园林还不具备中国古典园林的全部类型,造园活动的主流是皇家园林。而园林的功能由最开始的狩猎、通神、求仙、生产逐渐转化为后期的游憩和观赏,且园林的总体规划比较粗放,依托于自然环境,且受到天人合一、君子比德和神仙思想的影响,虽有向风景式方向的发展,但仅仅停留在对大自然的摹拟,并未做太大的改造。 秦代时用天上星宿的布列来安排地上皇家宫苑的布局,是“天人合一”思想在帝都规划上的具体表现。皇帝以天子自居,表现出作为最高权力的掌控者的野心和巩固政权的期望,在日后的皇家园林的建设中也依旧有体现。所以皇家园林在生成期即带有了一些昭示权威,专为服务皇家的色彩。汉武帝时期皇家造园活动达到空前兴盛的局面。汉代上林苑不仅是当时最大的一座皇家园林,在整个古典园林的发展历史中也是屈指可数的。堆筑蓬莱山以模拟神仙境界,表现了皇家园林的求仙功能,而一池三山的创作手法在日后的园林中也应用颇广。

中国古典园林史笔记

第一章绪论 园林:在一定地段围,利用并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的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的栽植和建筑的布置,从而构成一个供人们观赏、游息、居住的环境。 园林:为了补偿人们与大自然环境相对隔离而人为创设的“第二自然”。 园林史:记录和论述园林的渊源替嬗、发展演变、形式体系、风格类型等一般规律及其特征,为现代园林建设提供历史借鉴的园林理论。 第一节园林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原始文明阶段 原始文明对园林具有孕育作用。 人类社会的原始文明大约持续了二百多万年。原始文明后期,出现了原始的农业公社和人类聚居的部落。人们把采集到的植物种子选择园圃种植,把猎获的鸟兽圈围起来养殖。于是在部落附近及房前屋后有了果园、菜圃、兽场等在逐渐满足了人们祭祀温饱需要之后,其中某些动、植物的观赏价值日益突出,园林由此得到孕育,进入萌芽状态。 原始文明后期的园林萌芽状态的特点:1、种植、养殖、观赏不分;2、为全体部落成员共同管理,共同享受;3、主观为了祭祀崇拜和解决温饱问题,而客观有观赏功能,所以不可能产生园林规划。 第二阶段农业文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此阶段,园林经历了萌芽、成长而臻于兴旺的漫长过程,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时代风格、民族风格、地方风格,最后终于三分天下,形成具有一定的国家地域围、一定的造园思想与规划方式、一定的园林类型和形式,风格特征彼此各异的世界三大园林体系:欧洲园林体系、伊斯兰园林体系和中国园林体系。 ⑴欧洲园林体系基督教的《圣经》里记载的“伊甸园”;《旧约·创世纪》中亚当和夏娃。 ⑵伊斯兰园林体系《古兰经》中的“天园”的旖旎风光:长久不浊的“水河”、滋味不变的“乳河”、味道纯美的“酒河”、清澈见底的“蜜河”。 ⑶中国园林体系中国古代广为流传的“瑶池”和“悬圃”;文字记载的“囿”、“圃”。 第二阶段园林的特点: ⑴绝大多数是直接为统治阶级服务,或者归他们所私有; ⑵主流是封闭型、向型的; ⑶追求美的观赏和精神的愉悦,没有体现所谓社会、环境效益。 ⑷造园工作由工匠、文人和艺术家来完成。 第三阶段工业文明阶段 工业文明促进了城市园林化和自然保护区园林的形成。 18世纪中叶,英国产业革命的胜利,促进了欧洲的工业文明,使人类经济呈现跨越式发展。结果,环境受到严重影响。 此时期的代表人物:奥姆斯特德,开创自然保护和现代城市公共园林的先驱者之一。代表作:纽约“中央公园”。同时创办景观规划设计专业。 此时期园林特点: ⑴除了私人所有的园林之外,还出现由政府出资经营、属于政府所有的、向公众开放的公共园林; ⑵园林规划设计已摆脱私有的局限性,从封闭的向型转变为开放的外向型; ⑶不仅追求观赏美和视觉效果,同时也注重发挥其园林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 ⑷由现代型的职业造园师主持园林的规划设计工作。 第四阶段信息文明阶段 信息文明确立了生态园林目标。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二十世纪60年代以来。 此阶段园林的特点:⑴城市公共园林、公共绿地系统进一步扩大;

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分析

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分析 ——颐和园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它被举世公认为世界园林之母,世界艺术之奇观。其造园手法已被西方国家所推崇和摹仿,在西方国家掀起了一股“中国园林热”。中国的造园艺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旨趣。它深浸着中国文化的内蕴,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艺术珍品,是一个民族内在精神品格的生动写照,是我们今天需要继承与发展的瑰丽事业。 意境是中国艺术创作和鉴赏方面一个极重要的美学范畴。意即主观的理念、感情,境即是客观的生活、景物。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身也是一种艺术,中国自然山水园林从一开始就与山水园、山水诗文不可分离,所以意境也成了传统园林所追求的一种最高境界,其中所蕴含的意境更是耐人寻味,让人流连忘返。 颐和园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中国四大名园(另三座为承德避暑山庄、苏州拙政园、苏州留园)之一。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距北京城区十五公里,占地约二百九十公顷。利用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风景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某些设计手法和意境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园,也是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 意境是中国古典园林最重要的内容,颐和园又是通过什么来表达它的意境? 一以山水为主题。颐和园借助于人工的叠山理水把广阔的大自然山水风景缩移模拟于咫尺之间。运用大量的山石和水体,化物象为意象,把物镜幻为意境。自然风景以山、水为地貌基础,以植被作装点。山、水、植物乃是构成自然风景的基本要素,当然也是风景式园林的构成要素。颐和园对这些东西有意识地加以改造、调整、加工、剪裁从而表现出一个精炼概括的自然,典型化的自然。园林的创作是通过对大自然及其构景要素的典型化、抽象化而传达给自然生态的信息,它不受地段的限制,能于小中见大,也可大中见小。惟其如此,颐和园这样的大型山水园才能够把具有典型性格的江南湖山景观在北方的大地上表现出来“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浪漫”这就是中国传统园林的一个最主要的特点—本于自然而高于自然。这个特点在颐和园的筑山、理水、植物配置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总之,借助自然山水,本于自然而高于自然是中国传统园林创作的主旨,牧笛在于求得一个概括、精炼而又不失于自然生态的天成之趣。 二应用诗画情趣。文学是时间的艺术,绘画是空间的艺术。中国造园与诗、画之间关系之密切,历史悠久。“以画入园、因画成景”的传统早已形成。甚至不少园林作品直接以某个花架的币种、某种流派的画风引以为造园的粉本。园林的景物既需“静观”,也要“游动”,即在游动、进行中领略观赏,故园林是时空综合的艺术。中国传统园林的创作,能充分地把我这一特性,运动各个艺术门类之间的触类旁通,融铸诗画艺术于园林艺术,表达意境。使得园林从总体到局部都包含浓郁的诗、画情趣,这就是通常所谓的“诗情画意”。这种诗情画意除了用景观空间来表达以外。还常常依靠悬挂在建筑商的匾额或者是物镜破那个的刻石等文字来“点题”,用附在建筑上的诗词、书画来渲染,从而使园林意境更加富有情趣和发人遐思。匾额和对联是文人参与园林创作、表述园林意境的主要手段。它们使得园林内的大多数景象无往而非“寓情于景,随处即可”触景生情”.因此,园林的重要建筑上一般都悬挂匾和联,它们的文字点出了景物的精粹所在。如颐和园内临湖坐东朝西的“夕佳楼”和南湖岛上的三座牌楼题额,东牌楼为“凌霄”、“映日”,南牌楼为“彩虹”、“澄霁”,西牌楼为“镜月”、“绮霞”。它们分别描绘了在祠前广场上所能见到的四时风景:晨间高耸的云雾与红日的映照;雨后彩色的霓虹和空澄的云霁;黄昏时满天的彩霞和夜晚时水静如镜的湖水中映出的明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