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药剂学复习题 (1)

生物药剂学复习题 (1)
生物药剂学复习题 (1)

第一章

1.名词解释

生物药剂学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转运处置消除

2.剂型因素与生物因素各包括哪些方面?

3.简述生物药剂学的研究目的。请举例说明。

4.“药物化学结构唯一决定药物疗效”的观点正确吗?请分析其原因。

第二章

1.名词解释

胃空速率多晶型溶出速率 pH-分配学说吸收被动转运主动转运

促进扩散

2.简述被动转运、主动转运的特征及速度过程。

3.简述促进扩散与主动转运、被动扩散的相同点及不同点。

4.大剂量顿服维生素B2、B6能否相应提高疗效?简述其原因及正确的服用方法。

5.为什么小肠是药物吸收的主要部位?

6.胃肠液PH值变化对口服药物吸收有何影响?

7.药物的哪些理化性质会影响其溶出?

8.引起药物晶型转变的外界条件有哪些?

9.不同剂型的制剂口服后,其吸收速度有何差异?为什么?

10.简述口服药物吸收的影响因素和促进口服药物吸收的方法。

11.口服药物吸收的研究方法有哪几种?

第三章

1.名词解释

分布蓄积表观分布容积

2.如何根据表观分布容积的大小判断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情况?

3.为什么说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是药物贮存的一种形式?

4.简述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

5.简述淋巴系统转运的特点。

6.简述提高药物脑内分布的措施。

7.为什么孕妇对某些药物要慎用?

第四章

1.名词解释:

代谢、首过效应、第一相反应、第二相反应、肝提取率、酶诱导作用、酶抑制作用、酶诱导剂、酶抑制剂

2.药物代谢的临床意义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3.药物代谢酶分为哪几类?主要存在于哪些组织中?药物在哪些部位会发生代谢?

4.第一相代谢反应、第二相代谢反应各包括哪些具体反应?

5.简述影响药物代谢的因素。

第五章

1.名词解释:

药物排泄、肾清除率、肠肝循环

2.简述药物肾排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3.如何根据肾清除率的大小判断药物的肾排泄机制?

4.为什么肝肾功能不全者使用某些药物时要适当调整给药方案?

5.简述药物胆汁排泄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6.为什么婴幼儿和老人对某些药物的用药剂量要较成人少?

7.为什么哺乳期妇女对某些药物要慎用?

8.肠肝循环有何意义?

第六章

1.简述设计口服控释给药系统的目的及思路。

2.简述设计靶向给药系统的目的及基本原理。

3.如何根据药物的代谢特性进行制剂设计?

4.前体药物是怎样产生药效的?

第七章

1.名词解释:

药物动力学隔室模型生物半衰期清除率

2.简述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的研究目的。

生物药剂学练习地地题目与答案详解

习题一 二、单项选择题(将正确选项填在括号里,每空2 分,共20 分) 1.下列叙述不正确的: (d )。 A.通常水溶性大的药物较难溶性药物易吸收 B.分子型药物比离子型药物易于透过细胞膜 C.非解离型药物的比例由吸收部位pH 决定 D.通常酸性药物在pH 低的胃中,碱性药物在pH 高的小肠中的未解离型药物量减少,吸收也减少,反之都增加 2. 反映难溶性固体药物吸收的体外指标主要是(a )。 A.溶出度B.崩解时限C.片重差异D.含量 3. 药物(和其代谢物)最主要的排泄途径为:(d )。 A、汗腺 B、呼吸系统 C、消化道 D、肾 4.在体内,药物的代谢反应均是在药物代谢酶的催化作用下完成的,其代谢反应速度符合非线性动力学过程,即符合:(b) A、Fick 扩散方程 B、Michaelis-menten 方程 C、Handerson-Hasselbalch 方程 D、Noyes-whitney 方程 5. 在新生儿期,许多药物的半衰期都延长,是因为(d )。 A. 较高的蛋白结合率 B. 微粒体酶的诱发 C. 药物吸收完全 D. 酶系统发育不全

6. 口腔粘膜中渗透能力最强的是:(c )。 A、牙龈粘膜 B、腭粘膜 C、舌下粘膜 D、内衬粘膜 E、颊粘膜 7. 给药过程中存在肝首过效应的给药途径是:(a )。 A. 口服给药 B. 静脉注射 C. 肌肉注射 D. 舌下给药 8.下列叙述错误的( b ) A.植入剂一般植入皮下 B.皮内注射,只用于诊断与过敏实验,注射量在1m l 左右 C.鞘内注射可用于克服血脑屏障 D.肌肉注射的容量一般为2--5ml.其溶媒为水,复合溶媒或油9.若罗红霉素的剂型拟以片剂改成注射剂,其剂量应( c ) A.增加,因为生物有效性降低 B.增加,因为肝肠循环减低 C.减少,因为生物有效性更大 D.减少,因为组织分布更多 10. 如两个受试制剂与一个标准制剂比较时(b ) A、必须进行交叉实验 B、3*3 拉丁方实验设计 C、必须多选择受试对象 D、分别进行交叉实验比较 三、判断对错(共10 分) 1 硝酸甘油舌下片较普通片吸收好。(√) 2 皮肤的通透性低,是由于角质层的高屏障作用。(√)

生物药剂学与药代动力学复习资料

1.生物药剂学(Biopamaceutics)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和人体生物因素与药效的关系的一门科学。 吸收(Absorption):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体循环的过程。 分布(Distribution):药物进入体循环后向各组织、器官或者体液转运的过程。 代谢(Motabolism):药物在吸收过程或进入体循环后,受肠道菌丛或体内酶系统的作用,结构发生转变的过程。 排泄(Excretion):药物或其代谢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 影响药物疗效的因素 一剂型因素 狭义普通剂型:片剂、胶囊剂、注射剂等 广义: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剂型及用药方法、辅料性质与用量、配伍及相互作用,工艺过程、操作条件及贮存 二生物因素种族性别年龄、生理和病理、遗传 2.生物膜 结构:主要是脂质、蛋白质和少量糖类组成。细胞膜经典模型,疏水在内亲水在外的脂质双分子层;生物膜液态镶嵌模型,镶嵌有蛋白质的流体脂双层;晶格镶嵌模型,流动性脂质的可逆性变化 性质:①.不对称性②.流动性③.半透性 3. 药物的跨膜转运途径与机制(细胞通道转运和细胞旁路通道转运) 转运机制: ⑴被动转运passive transport从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扩散,都不需载体,不耗能,无膜变形。 单纯扩散浓度差一级速率过程,服从Fick’s扩散定律:dC/dt=DAk(C GI-C)/h。 膜孔转运大分子药物或与蛋白质结合药物不通过,孔内为正电荷,利于阴离子通过。 被动转运特点①顺浓度梯度②不需要载体③膜对药物无选择性④不消耗能量⑤扩散过程与细胞代谢无关⑥不受细胞代谢抑制剂影响⑦不存在转运饱和现象和同类物竞争抑制现象 ⑵载体媒介转运carrier-mediated transport借助生物膜上的载体蛋白作用,使药物透过生物膜而被吸收的过程 ①促动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特点a特殊蛋白帮助b高浓度到低浓度c饱和d 竞争 ②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特点a逆浓度梯度b消耗能量c有载体参与d有竞争现象e结构特异,受代谢抑制剂影响 ⑶膜动转运入胞作用(胞饮和吞噬)出胞作用 4.小肠是药物吸收的主要部位,也是药物主动转运吸收的特异部位。小肠的PH是5~7.5是弱碱性药物吸收的最佳环境。原因:环状褶皱、绒毛和微绒毛的存在,和小肠绒毛内的很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试卷及答案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期末考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15题,每题1分,共15分) 1.大多数药物吸收的机理是() A.逆浓度关进行的消耗能量过程 B.消耗能量,不需要载体的高浓度向低浓度侧的移动过程 C.需要载体,不消耗能量的高浓度向低浓度侧的移动过程 D.不消耗能量,不需要载体的高浓度向低浓度侧的移动过程 E.有竞争转运现象的被动扩散过程 2.不影响药物胃肠道吸收的因素是() A.药物的解离常数与脂溶性 B.药物从制剂中的溶出速度 C.药物的粒度 D.药物旋光度 E.药物的晶型 3.不是药物胃肠道吸收机理的是() A.主动转运 B.促进扩散 C.渗透作用 D.胞饮作用 E.被动扩散 4.下列哪项符合剂量静脉注射的药物动力学规律()

A.平均稳态血药浓度是(Css)max与(css)min的算术平均值 B.达稳态时每个剂量间隔内的AUC等于单剂量给药的AUC C.达稳态时每个剂量间隔内的AUC大于单剂量给药的AUC D.达稳态时的累积因子与剂量有关 E.平均稳态血药浓度是(css)max与(Css)min的几何平均值 5.测得利多卡因的消除速度常数为0.3465h,则它的生物半衰期() A.4h B.1.5h C.2.0h D.O.693h E.1h 6.下列有关药物表观分布溶积的叙述中,叙述正确的是() A.表观分布容积大,表明药物在血浆中浓度小 B.表观分布容积表明药物在体内分布的实际容积 C.表观分布容积不可能超过体液量 D.表观分布容积的单位是“升/小时” E.表现分布容积具有生理学意义 7.静脉注射某药,X0=60rag,若初始血药浓度为15ug/ml,其表观分布容积V为() A.20L B.4ml C.30L D.4L E.15L 8.地高辛的半衰期为40.8h,在体内每天消除剩余量百分之几() A.35.88 B.40.76 C.66.52 D.29.41 E.87.67

药代动力学与生物药剂学考试试题库

一.选择题 1.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体循环的过程称为( A )。 A.吸收 B.分布 C.排泄 D.生物利用度 E.代谢 2.小肠包括(B)。 A.盲肠 B.空肠 C.直肠 D.结肠 E.胃 3.弱碱性药物奎宁的pKa=8.4,在小肠中(pH=7.0)解离型和未解离型的比为( A )。 A.25/1 B.1/25 C.1 D.100 E.无法计算 4.下列( ABC )属于剂型因素。 A.药物理化性质 B.药物的剂型及给药方法 C.制剂处方与工艺 D.均是 E.均不是 5.消化道分泌液的pH一般不影响药物的(B )吸收。 A.单纯扩散 B.主动转运 C.促进扩散 D.胞饮作用 E.膜孔转运 6.根据Henderson-Hasselbalch方程式求出,碱性药物的pKa-pH=( A )。 A.lg (Ci/Cu) B.lg (Ci×Cu) C.lg (Ci-Cu) D.lg (Ci+Cu) E.lg(Cu/Ci) 7.大多数药物吸收的机制是( D )。 A.逆浓度差进行的消耗能量过程 B.逆浓度差进行的不消耗能量过程 C.顺浓度差进行的消耗能量过程 D.顺浓度差进行的不消耗能量过程 E.有竞争转运现象的被动扩散过程 8.假设双室模型药物血管外给药后,药物的吸收、分布、消除均为一级动力学过程,则下列哪 项不符合各房室间药物的转运方程(D )。 A.dX a/dt=-k a x a B.dX c/dt= k a x a-(k12+k10)X c+k21x p C.dX p/dt= k12X c-k21x p D.dX p/dt= k12X c+k21x p E.均符合 A.糖 B.蛋白质 C.脂肪 D.均是 E.B和C一样 9.下列()可影响药物的溶出速率。 A.粒子大小 B.多晶型 C.溶媒化物 D.溶解度 E.均是 10.肾清除率的单位是( C )。 A.mg/kg B.mg/min C.ml/min D. ml/kg E.时间的倒数 11.对线性药物动力学特征的药物,生物半衰期的说法正确的是(E )。 A.与药物剂型有关 B.与给药剂量有关 C.与给药途径有关 D.同一药物的半衰期不因生理、病理情况的不同而改变 E.生物半衰期是药物的特征参数 12.下列有关药物在胃肠道的吸收描述中哪个是正确的(E )。 A.胃肠道分为三个主要部分:胃、小肠和大肠,而大肠是药物吸收的最主要部位 B.胃肠道内的pH值从胃到大肠逐渐下降 C.弱酸性药物如水杨酸,在胃中吸收较差

(完整版)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名词解释大全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名词解释大全 ①生物药剂学:是研究药物极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生物因素和药效之间相互的科学。 ②治疗药物监测(TDM)又称临床药动学监测,是在药动学原理的指导下,应用灵敏快速分析技术,测定血液中或其他体液中药物的浓度,分析药物浓度与疗效及毒性间的关系,进而设计或调整给药方案。临床意义:1.使给药方案个体化,2.诊断和处理药物过量中毒3.进行临床药动学和药效学的研究 4.探讨新药给药方案 5.节省患者治疗时间,提高治疗成功率 6.降低治疗费用 7.避免法律纠纷。 ③分布(distribution):药物进入循环后向各组织、器官或者体液转运的过程。 ④代谢(metabolism):药物在吸收过程或进入人体循环后,受肠道菌丛或体内酶系统的作用,结构发生转变的过程。又叫生物转化。 ⑤吸收:是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人体循环的过程。 ⑥排泄(excretion):药物或其代谢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 ⑦转运(transport):药物的吸收、分布和排泄过程统称转运。 ⑧处置(disposition):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过程。 ⑨清除(elimination):代谢与排泄过程药物被清除,合称为清除。 ⑩BCS: 是依据药物的渗透性和溶解度,将药物分成四大类,并可根据这两个特征参数预测药物在体内-体外的相关性。 11 表观分布容积(appare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是体内药量与血药浓度相互关系的一个比例常数,它可以设想为体内的药物按血浆浓度分布时,所需要体液的理论容积。Dn::溶出数。Do:计量数。An:吸收数 12 清除率:是单位时间内从体内消除的含血浆体积或单位时间丛体内消除的药物表观分布容积。 13 体内总清除率:是指机体在单位时间内能清除掉多少体积的相当于流经血液的药物。 14 生物利用度(Bioacailability,BA):是指剂型中的药物被吸收进入体循环的速度和程度。是评价药物有效性的指标。通常用药时曲线下浓度、达峰时间、峰值血药浓度来表示。(它的吸收程度用AUC表示,而且吸收速度是以用药后到达最高血药浓度的时间即达峰时间来表示。)评价指标AUC,Tmax,Cmax。 15 绝对生物利用度(absolute bioavailability, Fabs):是药物吸收进入体循环的量与给药剂量的比值,是以静脉给药制剂为参比制剂获得的药物吸收进入体循环的相对量。 16 相对生物利用度(relative bioavailability,Frel):又称比较生物利用度,是以其他非静脉途径给药的制剂为参比制剂获得的药物吸收进入体循环的相对量,是同一种药物不同制剂之间比较吸收程度与速度而得到的生物利用度。 17 生物等效性(Bioequivalence,BE):是指一种药物的不同制剂在相同试验条件下,给以相同剂量,反映其吸收程度和速度的主要药物动力学参数无统计学差异。 18 药学等效性(Pharmaceutical equivalence):如果两制剂含等量的相同活性成分,具有相同的剂型,符合同样的或可比较的质量标准,则可以认为它们是药学等效性。 19 首关效应:药物在消化道和肝脏中发生的生物转化作用,使部分药物被代谢,最终进入体循环的原型药物量减少的现象。 20 药代动力学:应用动力学原理和数学模型,定量的描述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随时间变化的动态规律,研究体内药物的存在位置、数量与时间之间的关系的一门科学。。 21 速率常数:是描述速度过程重要的动力学参数。速率常数越大,该过程进行也越快。单位为min-1或h-1。 22 生物半衰期:是指药物在体内的药物量或血药浓度通过各种途径消除一半所需要的时间,用t1/2表示。特点:一级速率过程的消除半衰期与剂量无关,而消除速率常数成反比因而半衰期为常数。 23 滞后时间:有些口服制剂,服用后往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吸收,滞后时间是指给药开始只血

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重点总结

1.生物药剂学(biopharmaceutics,biopharmacy)——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 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生物因素和药物疗效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生物药剂学的剂型因素和生物因素. 1剂型因素: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剂型及服法、辅料、药物配伍、工艺条件等。 2生物因素 3.口服药物消化道吸收的因素、解离度、脂溶性和分子量2、溶出速率3、药物 4.影响体内药物分布的主要因素:体内循环与血管透过性的影响、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能力、药物的的理化性质与透过生物膜的能力、药物与组织的亲和力、药物相互作用对分制的影响。 5.影响药物代谢的因素给药途径对药物代谢的影响、给药剂量和剂型对药物代谢的影响、药物光学异构性对药物代谢的影响、、酶抑制和诱导对药物代谢的影响、生理因素对药物 入体循环的过程。分布(Distribution):药物进入体循环后向各组织、器官或者体液转运的过程。代谢(Motabolism):药物在吸收过程或进入体循环后,受肠道菌丛或体内酶系统的作用,结构发生转变的过程。排泄(Excretion):药物或其代谢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转运(transport):分布和排泄过程统称为转运。处置(disposition):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称为处置。消除(elimination):代谢与排泄过程药物被清除,合称为消除。 5片剂口服后的体内过程有:片剂崩解、药物的溶出、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7生物膜的结构:细胞膜的组成:①膜脂:磷脂、胆固醇、糖脂②少量糖③蛋白质。 生物膜性质:膜的流动性;膜结构的不对称性;膜结构的半透性。 8膜转运途径。细胞通道转运:药物借助其脂溶性或膜内蛋白的载体作用,透过细胞而被是小分子水溶性的药物转运吸收的通道。细胞旁路通道转运:是指一些小分子物质通过细胞间连接处的微孔进入体循环的过程。是脂溶性药物及一些经主动机制吸收药物的通道。 9药物通过生物膜的几种转运机制及特点: (一)、被动转运(passive transport)是指药物的膜转运服从浓度梯度扩散原理,即从高①.单纯扩散(passive diffusion) 又称脂溶扩散,脂溶性药物可溶于脂质而通过生物膜. 绝大多数有机弱酸或有机弱碱药物在消化道内吸收.1)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愈大,在

生物药剂学复习题

2009级药学专业《生物药剂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分布:药物进入体循环后,向各组织器官或者液体转运的过程。 2.药物动力学:是应用动力学原理与数学处理方法,定量地描述药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的“量时”变化或“血药浓度经时”变化动态规律的一门学科。3.生物利用度:是指某种剂型中药物的吸收速度与程度。 4.平均稳态血药浓度:当血药浓度达到稳态后,在一个计量间隔时间内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 面积处以间隔时间t所得的商。 5. 生物半衰期是指药物在体内的药物量或血药浓度通过各种途径消除一半所需要的时间t1/2表示。 6. 药物治疗指数:是指药物的最低中毒浓度与最低有效浓度之比值,越高药物越安全。 7. 绝对生物利用度:指待测药物或制剂血药浓度对时间曲线下面积同同剂量静脉注射给药血药 浓度对时间曲线下面积之比,以百分数表示。 8.清除率:是单位时间内从体内消除的含血浆体积或单位时间从体内消除的药物表现分布容积。9.肠肝循环:有些药物可有小肠上皮细胞吸收,有些在肝代谢为与葡萄糖醛酸结合的代谢产物,在肠道被菌丛水解成固体药物而被重吸收,这些直接或间接在小肠肝脏血循环。10.生物等效性:是指一种药物的不同制剂在相同试验条件下,给以相同剂量,反映其吸收过程程度和速度的主要药物动力学参数无统计学差异 二、填空题 1.药物的__分布_、_ 代谢_、__排泄_过程称为处置。 2.肌肉注射时,分子量小可通过毛细血管直接扩散,而分子量很大的药物以_淋巴_为主要吸收途径。3.药物代谢的第一相反应包括__氧化____、__还原____、水解。 4.非口服给药中,生物利用度最高的三种给药途径是_静脉注射_ 、______ 、______ 。5.药物动力学的一级速度过程的特点:______;______;一次给药情况下,尿排泄量与剂量成正比。6.______ 是药物制剂生产、流通与使用时的最低质量要求,______ 已成为国内外仿制或移植品种的重要评价内容。 7.血液循环较快的脏器如脑、肾和__________ 等,中等的组织有皮肤和__________ 等,较慢的组织有结缔组织和__________ 等。 8.药物从血液向组织器官分布的速度取决于组织器官的__________ 和药物与组织器官的__________ ,药物在作用部位的浓度主要与透入作用部位和离开作用部位的__________ 有关。

生物药剂学重点

生物药剂学 一、生物药剂学概述: 1.生物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的生物因素与药物效应三者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药物的体内过程(ADME): (1)吸收是指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体循环的过程; (2)药物从体循环向各组织、器官或体液转运的过程称为分布; (3)药物在吸收过程或进入体循环后,受肠道菌丛或体内酶系统的作用,结构发生转变的过程称为代谢或生物转化; (4)药物及其代谢物排出体外的过程称为排泄。 ?药物的吸收、分布和排泄过程统称为转运,而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称为处置,代谢与排泄过程称为消除。 3.生物药剂学研究影响剂型体内过程的因素主要是剂型因素和生物因素: (1)剂型因素: ①药物的某些化学性质 ②药物的某些物理性质 ③药物的剂型及用药方法 ④制剂处方中所用辅料的种类、性质和用量 ⑤处方中药物的配伍及相互作用 ⑥制剂的工艺过程、操作条件和贮存条件等; (2)生物因素:①种族差异②性别差异③年龄差异④生理和病理条件的差异⑥遗传因素。 4.生物药剂学的研究内容: (1)研究药物的理化性质对药物体内转运行为的影响; (2)研究剂型、制剂处方和制剂工艺对药物体内过程的影响; (3)根据机体的生理功能设计缓控释制剂; (4)研究微粒给药系统在血液循环中的命运,为靶向给药系统设计提供依据 (5)研究新的给药途经与给药方法; (6)研究中药制剂的溶出度和生物利用度; (7)研究生物药剂学的试验方法。 5.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BCS):根据药物的体外溶解性和肠壁通透性特征将药物分成4种类型:Ι类为高溶解性/高渗透性药物;ΙΙ类为低溶解性/高渗透性药物;ΙΙΙ类为高溶解性/低渗透性药物;ΙV类为低溶解性/低渗透性药物。 6.微透析(MD)技术:P10 二、口服药物的吸收: 1.药物的吸收:是指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体循环的过程。 2.生物膜性质: (1)膜的流动性; (2)膜结构的不对称性; (3)膜结构的半透性。 3.膜转运途径: (1)细胞通道转运:药物借助其脂溶性或膜内蛋白的载体作用,穿过细胞而被吸收的过程;

生物药剂学试题

一、名词解释 1.抑制剂:某些药物可抑制肝微粒体中酶的作用而抑制另一些药物的代谢,导致后者的药理活性及毒副作用增强。 2.排泄(excretion):指药物或其代谢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 3.肠肝循环(enterohepatic cycle):是指在胆汁中排泄的药物或其代谢物在小肠中移动期间重新被吸收返回肝门静脉的现象。 4.药物相互作用:是指某一种药物与其他药物或物质同时或先后使用时,它们之间相互影响,使药物的药效或药动学情况发生变化,导致药物疗效及药物毒副作用发生改变(增加或减少)。 5.生物半衰期:系指血浆中药物浓度下降至原来浓度一半所需的时间值。 6.生物利用度:制剂中药物被机体吸收进入血液的程度和速度。 7.药物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研究体内动态行为与量变的规律性,即研究体内药物的存在位置、数量与时间之间的关系。 8.油/水分配系数:是指药物在有机溶媒中的溶解度与在水中溶解度的比值。 9.肾清除率:在单位时间内从肾中排泄掉的药物相当于占表观分布容积的体积数。(通常指肾脏在单位时间内能将多少容量(通常以ml为单位)血浆中所含的某物质完全清除出去,这个被完全清除了某物质的血浆容积(ml)就称为该物质的肾清除率。) 10.代谢:药物在体内各种酶以及体液环境作用下,可发生一系列化学反应,导致药物化学结构上的转变,又称为生物转化。 二、填空 1.药物在体内的转运方式主要有被动转运、载体媒介转运及膜孔转运。 2.生物利用度根据定义有两项参数,包括生物利用度的速度和生物利用度的 程度。 3.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体循环的过程为吸收。 4.某种药物究竟以何种机制吸收,这与被吸收药物的性质、各部位细胞膜的特征及各种环境条件有关。 5.眼部药物吸收的主要屏障是角膜,由上皮层、基质层和内皮层组成。 6.当华法林与血浆蛋白结合率降低时,可能出现的结果是药物中毒。 7.药物的分子量大小影响淋巴管的转运。 8.氯丙嗪在体内代谢为去甲基氯丙嗪,和母核化合物相比,其药理活性降低。

药剂学复习重点归纳人卫版

第一章绪论 1.药剂学:研究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处方设计、制备工艺、质量控制及合理使用的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 2.剂型:为适应治疗或预防的需要而制备的不同给药形式,称为药物剂型,简称剂型(Dosage form) 3.制剂:为适应治疗或预防的需要而制备的不同给药形式的具体品种,称为药物制剂,简称 药剂学任务:是研究将药物制成适于临床应用的剂型,并能批量生产安全、有效、稳定的制剂,以满足医疗卫生的需要。 药物剂型的重要性: 改变药物作用性质,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调节药物作用速度,靶向作用,影响药效 药剂学的分支学科工业药剂学物理药剂学药用高分子材料学生物药剂学药物动力学临床药剂学 药典作为药品生产、检验、供应和使用的依据 第二章:药物制剂的稳定性 药物制剂稳定性的概念 药物制剂的稳定性系指药物在体外的稳定性,是指药物制剂在生产、运输、贮藏、周转,直至临床应用前的一系列过程中发生质量变化的速度和程度。 药用溶剂的种类(一)水溶剂是最常用的极性溶剂。其理化性质稳定,能与身体组织在生理上相适应,吸收快,因此水溶性药物多制备成水溶液 (二)非水溶剂在水中难溶,选择适量的非水溶剂,可以增大药物的溶解度。 1.醇类如乙醇、2.二氧戊环类 3.醚类甘油。4.酰胺类二甲基乙酰胺、能与水混合,易溶于乙醇中。5.酯类油酸乙酯。6.植物油类如豆油、玉米油、芝麻油、作为油性制剂与乳剂的油相。7.亚砜类如二甲基亚砜,能与水、乙醇混溶。 介电常数(dielectric constant) 溶剂的介电常数表示在溶液中将相反电荷分开的能力,它反映溶剂分子的极性大小。 溶解度参数溶解度参数表示同种分子间的内聚能,也是表示分子极性大小的一种量度。溶解度参数越大,极 性越大。 溶解度(solubility)是指在一定温度下药物溶解在溶剂中达饱和时的浓度,是反映药物溶解性的重要指标。溶解度常用一定温度下100g溶剂中(或100g溶液,或100ml溶液)溶解溶质的最大克数来表示,亦可用质量摩尔浓度mol/kg或物质的量浓度mol/L来表示。 溶解度的测定方法1.药物的特性溶解度测定法 药物的特性溶解度是指药物不含任何杂质,在溶剂中不发生解离或缔合,也不发生相互作用时所形成饱和溶液的浓度,是药物的重要物理参数之一。 2.药物的平衡溶解度测定法具体方法:取数份药物,配制从不饱和溶液到饱和溶液的系列溶液,置恒温条件下振荡至平衡,经滤膜过滤,取滤液分析,测定药物在溶液中的浓度 影响药物溶解度的因素 1.药物溶解度与分子结构 2.药物分子的溶剂化作用与水合作用 3.药物的多晶型与粒子的大小 4.温度的影响 5.pH与同离子效应 6.混合溶剂的影响 7.填加物的影响 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有: 增溶,某些难溶性药物在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下,使其在溶剂中的溶解度增大,并形成澄清溶液的过程。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考试复习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第一章 生物药剂学概述 1、 生物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生物因素和药物疗效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 研究生物药剂学的目的:为了正确评价药物制剂质量,设计合理剂型、处方及制备工艺,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使药物发挥最佳的治疗作用并确保用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3、 影响剂型体内过程的剂型因素 药物的某些化学性质、药物的某些物理因素、药物的剂型及用药方法、制剂处方中所用的辅料的性质及用量、处方中药物的配伍及相互作用 4、 影响剂型体内过程的生物因素:种族差异、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生理和病理条件的差异、遗传因素 第二章 口服药物的吸收 1、被动转运的特点: (1)从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的顺浓度梯度转运; (2)不需要载体,膜对药物无特殊选择性; (3)不消耗能量,扩散过程与细胞代谢无关,不受细胞代谢抑制剂的影响; (4)不存在转运饱和现象和同类物竞争抑制现象; 2、膜孔转运中分子小于微孔的药物吸收快,如水,乙醇,尿素,糖类等。大分子药物或与蛋白质结合的药物不能通过含水小孔吸收。 3、主动转运的转运速率可用米氏(Michaelis-Menten )方程描述: 4、主动转运的特点 ①逆浓度梯度转运;②需要消耗机体能量;③需要载体参与;④速率及转运量与载体量及其活性有关;⑤存在竞争性抑制作用;⑥受代谢抑制剂影响;⑦有结构特异性和部位特异性 5、被动转运与载体媒介转运速率示意图,如右图 6、胃排空:胃内容物从胃幽门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 7、胃空速率:胃排空的快慢用胃空速率来描述。 8、影响胃空速率的因素:①食物理化性质的影响;②胃内容物黏度、渗透压; ③食物的组成;④药物的影响。 9、肝首过效应:透过胃肠道生物膜吸收的药物经肝门静脉入肝后,在肝药酶作用下药物可产生生物转化。药物进入体循环前的降解或失活称为“肝首过代谢”或“肝首过效应”。 答:①静脉、肌肉注射;②口腔黏膜吸收;③经皮吸收;④经鼻给药;⑤经肺吸收;⑥直肠给药。 11、避免首过效应的剂型:①贴剂皮肤给药;②气雾剂和粉雾剂经呼吸道或经鼻黏膜吸收;③口腔粘附片黏膜吸收。 12、肠肝循环:指经胆汁排入肠道的药物,在肠道中又重新被吸收,经门静脉又返回肝脏的现象。肠肝循环现象在药动学上表现为药时曲线出现双峰现象。 13、引起肠肝循环的因素:现象主要发生在经胆汁排泄的药物中,有些由胆汁排入肠道的原型药物如毒毛旋花子苷G ,极性高,很少能再从肠道吸收,而大部分从粪便排出。有些药物如氯霉素、酚酞等在肝内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后,水溶性增高,分泌人胆汁,排入肠道,在肠道细菌酶作用下水解释放出原型药物,又被肠道吸收进入肝脏。 14、pH-分配假说:药物的吸收取决于药物在胃肠道中的解离状态和油/水分配系数。 胃肠液中未解离型与解离型药物浓度之比是药物解离常数pKa 与消化道pH 的函数,可用Henderson-Hasselbalch 方程表达: 弱酸性药物: 弱碱性药物: 式中,分别为未解离型和解离型药物的浓度。 转运速率 浓度 载体媒介被动转运

初级药师考试辅导之生物药剂学与药动学:第六节药物排泄

生物药剂学与药动学第六节药物排泄 一、A1 1、关于肾脏排泄叙述错误的是 A、细胞和蛋白质不能肾小球滤过 B、肾小球滤过以被动转运为主 C、肾小管重吸收存在主动和被动重吸收两种形式 D、水、钠、氯、钾等有用物质可被重吸收 E、肾排泄率=肾小球滤过率+肾小管分泌率+肾小管重吸收率 2、以下选项是指单位时间内从体内清除的含有药物的血浆体积的是 A、消除速率常数 B、清除率 C、半衰期 D、一级动力学消除 E、零级动力学消除 3、下列过程中哪一种过程一般不存在竞争性抑制 A、肾小球过滤 B、胆汁排泄 C、肾小管分泌 D、肾小管重吸收 E、血浆蛋白结合 4、药物排泄最主要的器官是 A、肝 B、皮肤 C、消化道 D、肾 E、肺 5、关于肠肝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A、肠肝循环是药物及其代谢物通过门静脉重新吸收入血的过程 B、肠肝循环发生在由胆汁排泄的药物中 C、肠肝循环的药物在体内停留时间缩短 D、肠肝循环的药物应适当减低剂量 E、地高辛、苯妥英钠等存在肠肝循环现象 6、胆汁排泄的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胆汁排泄的机制包括被动转运和主动分泌 B、肝脏中存在5个转运系统 C、药物胆汁排泄主要通过被动转运进行 D、主动分泌有饱和现象 E、主动分泌存在竞争效应 7、吸收进入体内的药物以原型或经代谢后的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是 A、吸收 B、分布 C、排泄 D、代谢 E、消除

二、B 1、A.首关效应 B.生物等效性 C.相对生物利用度 D.绝对生物利用度 E.肝肠循环 <1> 、一种药物的不同制剂在相同实验条件下,给以同剂量,其吸收速度和程度无明显差异 A、 B、 C、 D、 E、 <2> 、药物在进入体循环前部分被肝代谢,称为 A、 B、 C、 D、 E、 <3> 、药物随胆汁进入小肠后被小肠重吸收的现象为 A、 B、 C、 D、 E、 答案部分 一、A1 1、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肾排泄率=肾小球滤过率+肾小管分泌率-肾小管重吸收率。 【该题针对“药物的排泄”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400099】 2、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清除率的定义为:单位时间内从体内清除的含有药物的血浆体积(表观分布容积数)。【该题针对“药物的排泄”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400098】 3、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药物经肾小球滤过的方式称为被动转运,不需要载体和能量,因此不存在竞争性抑制。而肾小管分泌为主动转运,肾小管重吸收存在主动重吸收和被动重吸收两种形式,都可存在竞争性抑制。胆汁

生物药剂学复习题与答案

生物药剂学试题库 一、单项选择题 1.以下关于生物药剂学的描述,正确的是 A.剂型因素是指片剂、胶囊剂、丸剂和溶液剂等药物的不同剂型 B.药物产品所产生的疗效主要与药物本身的化学结构有关 C.药物效应包括药物的疗效、副作用和毒性 D.改善难溶性药物的溶出速率主要是药剂学的研究内容 2.以下关于生物药剂学的描述,错误的是 A.生物药剂学与药理学和生物化学有密切关系,但研究重点不同 B.药物动力学为生物药剂学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研究手段 C.由于生物体液中药物浓度通常为微量或痕量,需要选择灵敏度高,专属重 现性好的分析手段和方法 D.从药物生物利用度的高低就可判断药物制剂在体内是否有效 3.对生物膜结构的性质描述错误的是 A.流动性 B.不对称性 C.饱和性 D.半透性 E.不稳定性 4.K+、单糖、氨基酸等生命必需物质通过生物膜的转运方式是 A.被动扩散 B.膜孔转运 C.主动转运 D.促进扩散 E.膜动转运5.红霉素的生物有效性可因下述哪种因素而明显增加 A.缓释片 B.肠溶衣 C.薄膜包衣片 D.使用红霉素硬脂酸盐 E.增加颗粒大小 6.下列哪项不属于药物外排转运器 A. P-糖蛋白 B.多药耐药相关蛋白 C.乳腺癌耐药蛋白 D.有机离子转运器 E.ABC转运蛋白 7.以下哪条不是主动转运的特点 A.逆浓度梯度转运 B.无结构特异性和部住特异性 C.消耗能量 D.需要载体参与 E.饱和现象 8.胞饮作用的特点是 A.有部位特异性 B.需要载体 C.不需要消耗机体能量 D.逆浓度梯度转运

E.以上都是 9.下列哪种药物不是P-gp的底物 A.环孢素A B.甲氨蝶呤 C.地高辛 D.诺氟沙星 E.维拉帕米10.药物的主要吸收部位是 A.胃 B.小肠 C.大肠 D.直肠 E.均是 11.关于影响胃空速率的生理因素不正确的是 A.胃内容物的黏度和渗透压 B.精神因素 C.食物的组成 D.药物的理化性质 E.身体姿势 12.在溶出为限速过程吸收中,溶解了的药物立即被吸收,即为( )状态 A.漏槽 B.动态平衡 C.饱和 D.均是 E.均不是 13.淋巴系统对( )的吸收起着重要作用 A.脂溶性药物 B.解离型药物 C.水溶性药物 D.小分子药物 E.未解离型药物 14.有关派伊尔结(PP)描述错误的是 A.回肠含量最多 B.≤10Vm的微粒可被PP内的巨噬细胞吞噬 C.由绒毛上皮和M细胞(微褶细胞)构成 D.与微粒吸收相关 E.与药物的淋巴转运有关 15.药物理化性质对于药物在胃肠道的吸收影响显著,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药物的溶出快一般有利于吸收 B.具有均质多晶型的药物,一般其亚稳定型有利于吸收 C.药物具有一定脂溶性,但不可过大,有利于吸收 D.酸性药物在胃酸条件下一定有利于吸收;碱性药物在小肠碱性的条件下一 定有利于药物的吸收 E.胆汁分泌常会影响难溶性药物的口服吸收 16.影响片剂中药物吸收的剂型和制剂工艺因素不包括 A.片重差异 B.片剂的崩解度 C.药物颗粒的大小 D.药物的溶出与释放 E.压片的压力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考试复习资料

第一章生物药剂学概述 1、生物药剂学(biopharmaceutics):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 剂型因素,机体生物因素和药物疗效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剂型因素(出小题,判断之类的) 药物的某些化学性质 药物的某些物理因素 药物的剂型及用药方法 制剂处方中所用的辅料的性质及用量 处方中药物的配伍及相互作用 3、生物因素(小题、填空):种族差异、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生理和病理条件的差异、 遗传因素 4、药物的体内过程: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吸收(Absorption):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体循环的过程。 分布(Distribution):药物进入体循环后向各组织、器官或者体液转运的过程。 代谢(Motabolism):药物在吸收过程或进入体循环后,受肠道菌丛或体内酶系统的作用,结构发生转变的过程。排泄(Excretion):药物或其代谢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 转运(transport):药物的吸收、分布和排泄过程统称为转运。 处置(disposition):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称为处置。 消除(elimination):代谢与排泄过程药物被清除,合称为消除。 5、如何应用药物的理化性质和体内转运关系指导处方设计? 不好 筛选合适的盐 筛选不同的晶型 改善化合物结构 微粉化包含物固体分散物 无影响 增加脂溶性 改善化合物结构 胃中稳定性 稳定 代谢稳定性不稳定 研究代谢药物 6、片剂口服后的体内过程有哪些? 答:片剂口服后的体内过程有:片剂崩解、药物的溶出、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第二章口服药物的吸收 1、生物膜的结构:三个模型

生物药剂学及药物动力学按章节辅导题2第二章试题

第二章药物吸收 一、选择题 1.细胞膜最新的结构模式是:() A. 类脂模式 B. 流动镶嵌模式 C. 双分子层模式 D. 三层蛋白质模式 2.为避免药物的首过效应常不采用的给药途径:() A. 舌下 B. 直肠 C. 经皮 D. 口服 3.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药物吸收的主要部位在小肠,欲使溶解度很小的碱性药物能从小肠很好地吸收,必须 首先暴露于酸性胃液中使之分散 B. 在服药的同时饮大量的水,可促进胃排空而有利于药物的吸收 C. 一般来说,在空腹时服药的胃空速率要比饱腹时慢 D. 对于主动转运的药物,一般在饭后服用比空腹时吸收率高 4.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不同的厂家生产的同一剂型或者同一厂家生产的不同批号的产品之间,不可能产生不 同的治疗效果 B. 对难溶性药物进行微粉化或制成固体分散物,可以增加其溶解度或体内吸收 C. 药物的晶型对药物的溶解度有影响,但是对生物利用度没有影响 D. 只要是同一药物,给药途径和剂型不同时,其产生的血药浓度一定相同 5.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药物的生物活性在很大程度上受药物的理化性质和给药剂型的影响 B. 同一药物相同的给药途径而剂型不同,有时会产生截然不同的作用或不同的血药浓度 C. 生物药剂学实验测得的指标是判断某药在临床上有效或无效的最终指标,是唯一的指 标 D. 生物药剂学的研究必须要以药理实验为基础,其研究范畴不能代替其它医药学科 6.以下不属于药物通过细胞膜被吸收的机理的是:() A. 被动扩散 B. 微绒毛吸收 C. 载体转运 D. 离子对转运 7.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较高的pH可以使弱碱性药物呈离子状态,增加其脂溶性 B. 中性和极弱的碱性药物的吸收受pH的影响比酸碱性药物更明显 C. 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越大,其脂溶性越大,吸收越好 D. 某些药物由于溶解速度慢,因此药物的溶出过程就成了吸收的限速过程 8.直接关系到药物的脂溶性,影响药物穿透生物膜的药物的理化性质是:() A. pK a B. pH C. 油/水分布系数 D. 晶型 9.以下不属于细胞膜的主要组成成分的是:() A. 脂肪 B. 多糖 C. 氨基酸 D.蛋白质 10.被动扩散吸收具有以下特征中的:() A. 需要存在浓度差 B. 存在竞争性抑制现象 C. 需要载体 D. 需要消耗能量 11.已知阿司匹林的pK a为3.5,计算其在pH2.5的胃液中的离子化率为:() A. 0.1 B. 0.01 C. 1000 D.100 12.主动转运吸收具有以下特征中的:() A. 需要存在浓度差 B. 脂溶性大的药物吸收快 C. 不需要载体 D. 存在饱和现象

最新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试卷及答案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期末考试试题一.单项选择题(共15题,每题1分,共15分) 1.大多数药物吸收的机理是(D ) A.逆浓度关进行的消耗能量过程 B.消耗能量,不需要载体的高浓度向低浓度侧的移动过程 C.需要载体,不消耗能量的高浓度向低浓度侧的移动过程 D.不消耗能量,不需要载体的高浓度向低浓度侧的移动过程 E.有竞争转运现象的被动扩散过程 2.不影响药物胃肠道吸收的因素是(D ) A.药物的解离常数与脂溶性 B.药物从制剂中的溶出速度 C.药物的粒度 D.药物旋光度 E.药物的晶型 3.不是药物胃肠道吸收机理的是(C ) A.主动转运 B.促进扩散 C.渗透作用 D.胞饮作用 E.被动扩散 4.下列哪项符合剂量静脉注射的药物动力学规律(B ) A.平均稳态血药浓度是(Css)max与(css)min的算术平均值 B.达稳态时每个剂量间隔内的AUC等于单剂量给药的AUC C.达稳态时每个剂量间隔内的AUC大于单剂量给药的AUC

D.达稳态时的累积因子与剂量有关 E.平均稳态血药浓度是(css)max与(Css)min的几何平均值 5.测得利多卡因的消除速度常数为0.3465h,则它的生物半衰期(C ) A.4h B.1.5h C.2.0h D.O.693h E.1h 6.下列有关药物表观分布溶积的叙述中,叙述正确的是(A ) A.表观分布容积大,表明药物在血浆中浓度小 B.表观分布容积表明药物在体内分布的实际容积 C.表观分布容积不可能超过体液量 D.表观分布容积的单位是“升/小时” E. 7.静脉注射某药,X0=60mg,若初始血药浓度为15ug/ml,其表观分布容积V为(D ) A.20L B.4ml C.30L D.4L E.15L 8.地高辛的半衰期为40.8h,在体内每天消除剩余量百分之几(A ) A.35.88 B.40.76 C.66.52 D.29.41 E.87.67 9.假设药物消除符合一级动力学过程,问多少个tl/2药物消除99.9%?(D ) A.4h/2 B.6tl/2 C.8tl/2 D.10h/2 E.12h/2 10.关于胃肠道吸收下列哪些叙述是错误的(C) A.当食物中含有较多脂肪,有时对溶解度特别小的药物能增加

生物药剂学及药物动力学计算题

第八章 单室模型 例1 给某患者静脉注射一单室模型药物,剂量 1050 mg ,测得不同时刻血药浓度数据如下: 试求该药的 k ,t1/2,V ,CL ,AUC 以及 12 h 的血药浓度。 解:(1)作图法 根据 ,以 lg C 对 t 作图,得一条直线 lg 303 .2lg C t k C +- =

(2)线性回归法 采用最小二乘法将有关数据列表计算如下: 计算得回归方程: 其他参数求算与作图法相同 例2 某单室模型药物静注 20 mg ,其消除半衰期为 3.5 h ,表观分布容积为 50 L ,问消除该药物注射剂量的 95% 需要多少时间?10 h 时的血药浓度为多少? []176 .2341355.06223.107111355.034712306223.1034718057.42111121 212111=?--=??? ??-=-=?-??-=??? ??-??? ????? ??-=∑∑∑∑∑∑∑=======)(n i i n i i n i n i i i n i n i i n i i i i t b Y n a t n t Y t n Y t b 176.21355.0lg +-=t C

例3 静注某单室模型药物200 mg,测得血药初浓度为20 mg/ml,6 h 后再次测定血药浓度为12 mg/ml,试求该药的消除半衰期? 解: 例4 某单室模型药物100mg给患者静脉注射后,定时收集尿液,测得累积尿药排泄量X u如下,试求该药的k,t1/2及k e值。 例6 某一单室模型药物,生物半衰期为5 h,静脉滴注达稳态血药浓度的95%,需要多少时间?

药剂学期末重点知识点汇总整理

小 夏 学姐整理 严禁二改商用药剂学重点 名词: 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制剂的处方设计、基本理论、制备工艺、质量控制和合理用药的综合性技术科学。 制剂学:制剂学是根据制剂理论和制剂技术,设计和制备安全、有效、稳定的药物制剂的学科,属于工业药剂学的范畴 调剂学:调剂学是研究方剂(按医师处方专为某一患者调制的,并明确规定用法用量的药剂)的调制技术、理论和应用的科学,属于医院药剂学的范畴。 处方:处方是指由注册的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在诊疗活动中为患者开具的、由取得药学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药学专业技术人员审核、调配、核对,并作为患者用药凭证的医疗文书。 偏方:大多指未经有关部门同意上市出售,或不是正统的药方,其来源不为人知,也不见历代的药学典籍记载,只是在民间流传。 处方药:是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处方才可调配、购买和使用的药品 非处方药:不需要凭医师处方即可自行判断、购买和使用的药品。 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是对药品质量管理全过程、全方位、全员进行工作或操作管理的法定工作技术标准,是保证药品质量乃至用药安全的可靠措施。 GLP: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是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实验从方案设计、实施、质量保证、记录、报告到归档的指南和准则。 GCP: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是为保证临床实验数据的质量、保护受试者的安全和权益而制定的进行临床试验的准则。是保证药物临床试验安全性的法律依据。 药典:是一个国家记载药品标准、规格的法典,作为药品生产、检验、供应、使用的依据,具有法律约束力。 药物的配伍变化:指多种药物或其制剂配合在一起使用时,常引起药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和生理效应等方面产生变化,这些变化统称为药物的配伍变化。 DDS :药物递送系统。是指将必要量的药物,在必要时间内递送到必要部位的技术,将原料药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副作用降低到最小。 生物利用度:是指剂型中的药物吸收进入人体血液循环的速度和程度。 HLB:亲水亲油平衡值。表面活性剂分子中亲水和亲油基团对油或水的综合亲和力。 增容:某些难溶性药物在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下,在溶剂中增加溶液度形成溶液的过程。 增溶剂:能使难溶性药物在溶剂中溶解度增加形成溶液的表面活性剂物质。 潜溶:在混合溶剂中各溶剂达到某一比例时,药物的溶解度出现极大值的现象。 助溶剂:能使难溶性药物在溶剂中溶液度增加的物质。 表面活性剂:能使液体表面张力发生明显降低的物质成为该液体的表面活性剂。是具有亲水基团和疏水基团的两亲化合物 乳剂:是指互不相容的两相液体混合,其中一相液体以液滴状态分散于另一相液体中形成的非均匀分散的液体制剂。 乳化剂:是一类能使互不相容的液体形成稳定乳化液的化合物。 混悬剂:是指难溶性固体药物以微粒状态分散于分散介质中形成的非均匀分散的液体制剂。 助悬剂:是指能增加分散介质的粘度,以降低微粒的沉降速度或增加微粒亲水性的附加剂。 D 值:在一定温度下,能杀灭90%微生物(或残存率为10%)所需的灭菌时间 Z 值:降低一个lgD 值所需升高的温度,即灭菌时间减少到原来的1/10所需升高的温度或在相同灭菌时间内,杀灭99%的微生物所需提高的温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