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全册

第一章中国的主要产业

第一节农业

学情分析:

农业是和我们每个人衣、食、住、行密切相关的产业,农业的分布及发展是由气候、地形、水源、交通等地理条件决定的。学生在前面已学习完气候、地形、海陆位置及部分国家的地理特征等地理知识,学生已有一定知识基础,建议在“农业”一节教学中引导学生多联系生活实际,结合所学地理知识进行学习和归纳,使学生更真切地认识我国农业发展及分布特征。

教学目标:

1、了解农业的概念、农业的五部门及其主要产品。

2、了解建国以来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成就,我国农业在世界上的地位及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3、掌握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及分布。

4、了解我国畜牧业的种类,初步掌握主要牧区的名称,了解其优良畜牧品种。

教学重、难点:

重点:我国农业的发展及分布特征;

难点:农业的定义及分类。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板书设计:

第一章中国的主要产业

第一节农业

一、让土地奉献的产业

1、农业是一种直接利用土地资源所从事的生产活动,一种让“土地奉献”的产业。

2、农业的五部门:狭义农业(种养植业)、林业、畜牧业、副业、渔业。

二、我国农业的发展

1、农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的:粮食、肉类、棉花、花生、油菜籽、水果等。

2、我国农业发展的优缺点:

优点:生产条件日益改善,地区分布趋于合理;

缺点:生态环境条件还比较差,基础设施仍较薄弱。

三、主要粮食分布

1、南北方分布差异

新课导人:

同学们,如果让你一个星期处于饥饿、半饥饿状态,你会怎样?(学生会有各种回答,只要基本相符,都要肯定。)但是你们是否知道,在非洲,还有不少的居民长期处在饥饿之中,甚至死于饥饿。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农业生产落后,粮食产量低。)读课本p.2.活动图片,引导学生思考:

(1)狭义的农业是指什么?

(2)广义的农业包括哪些生产部门?

(3)农业的五个部门各生产哪些主要产品?

设问:以下活动,哪些属于农业生产活动:A上山打野兔B野外采蘑菇C水塘养鱼(答案为C)

一、让土地“奉献的产业”

学生默读“历史悠久的中国农业”,了解我国的农业,导入“我国农业的发展”。

二、我国农业的发展

问:我国农业是在什么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近20多年来,我国主要粮食的产量变化情况如何?(让学生阅读课本p.3.“中国稻谷、小麦产量的变化”图)(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我国农业的发展有法可依)

小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我国农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农产品的产量大幅度增长,主要农产品的人均占有量已达到或接近世界平均水平。我国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1%的人口,这是举世公认的奇迹。广大农民不仅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正在向小康水平迈进,一些较发达的农村已达到富裕水平。

归纳:1、农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的:粮食、肉类、棉花、花生、油菜籽、水果等。

承转:我们都知道,建国以来,我国的耕地面积没有增加,甚至还有所减少,为什么农产品的产量能大幅度增长呢?(单位面积产量大大提高。)

提问:为什么单位面积产量能大大提高呢?(学生可能有多种回答,只要基本符合,就多加肯定。)

展示:“中国农业基础设施的发展”图。然后小结:建国以来我国对农业的投人逐步增加,农业生产条件日益改善。此外,生物技术的发展,管理水平的提高,都使我国农业的单位面积产量大大提高。

在讲述“我国农业生产的地区分布趋于合理”时,可从有关媒体上查找一些具体资料和图片,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形成真实而具体的感受。

承转:建国以来,我国农业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还存在一些问题。

播放录像或展示图片: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土地盐碱化等,让学生自己总结我国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我国农业发展的优缺点:

优点:生产条件日益改善,地区分布趋于合理;

缺点:生态环境条件还比较差,基础设施仍较薄弱。

三、主要粮食作物的分布

1、学生读教材中北方居民和南方居民就餐情景图。先判断哪一幅反映的是北方人的饮食习惯,哪一幅反映的是南方人的饮食习惯。接着提问:(1)北方居民和南方居民的主食各是什么?(2)造成他们主食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当地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不同)(3)是什么原因使北方和南方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不同呢?(气候的差异是主要原因:北方年降水量较少,以旱地为主,适宜种小麦;南方年降水量较多,以水田为主,且热量充足,适宜种水稻。)

2、学生读“水稻收割”、‘小麦收割”图。判断:哪一幅反映的是北方粮食作物的收割情况?哪一幅反映的是南方粮食作物的收割情况?并说出判断的理由。

3、设问:城市居民所食用的粮食是在城市生产的吗?(学生回答:不是。)那么你们认为是什么地方生产的呢?(学生的回答可能多样,教师略作解释,让学生初步了解商品粮基地的概念。)

4、课堂练习:在“中国小麦、水稻分布”空白图上,分别填注三江平原、松嫩平原、洞庭湖平原、邵阳湖平原、成都平原,并说出它们所产主要粮食作物的类型。

第二课时

板书设计:

一、主要经济作物分布

1、我国经济作物的主要种类及分类

二、农产品出口基地

1、我国重要农产品出口基地

2、新型农业

三、畜牧业分布

1、发展畜牧业的有利条件

2、四大牧区

教学过程设计:

一、主要经济作物的分布

1.提问:同学们,我们穿戴的衣帽,喝粥时用的糖,喝茶时用的茶叶,治病时用的中草药,等等,它们与农业生产有关系吗?(学生回答:有。)有什么关系呢?(由农作物制成或加工而成的。)它们是由哪一类农作物加工而成的呢?(经济作物。)教师小结经济作物按其用途不同而进行的分类。

2.读“中国部分经济作物分布”图,提问:(1)图中哪些作物属于热带经济作物?我国热带经济作物主要分布在什么地区?(2)我国棉花生产主要集中在哪些地区?(3)我国甘蔗生产主要集中在哪些省区?

二、出口农产品基地

1、什么是出口农产品基地?

2、建立出口农产品基地有什么意义?(举几个实例。)

3、一个地区要想成为出口农产品基地应具备哪些条件?(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贸法》)

4、出口农产品基地主要生产什么?列举我国的一些农业区域(如:珠江三角洲、江汉平原、太湖平原、山东半岛等)。

三、畜牧业分布

1、读课本p.8.“天山牧场”图、p.9.“大型养鸡场”图,提问:(1)这两幅图片所表示的是农业的哪一部门?(2)它们在分布上有什么不同?(前一个分布在我国西北部的高原、山地;后两个分布在我国东部、南部的农耕区。)(3)它们在生产上各有什么特点?

2、让学生根据前面学过的中国地理知识,分析我国西部、北部发展畜牧业的有利条件。

3、提问:我国东部、南部农耕区发展畜牧业的有利条件是什么?在全国畜牧业发展中占有什么样的地位?

4、读“中国主要畜牧业分布”图,熟悉我国四大牧区的大致范围,了解我国一些主要畜

种的分布。

四、课后活动

讨论:结合你所学的知识,谈谈本地农业发展的方向。

教学后记:

第二节工业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的思想还未完全成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不强,注意力容易分散,建议在“工业”一节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联系生活、联系实际要贯穿始终。只有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才会趣味盎然,不至于枯燥乏味。如在讲述工业“较高的增长速度”时,既要有详实的数据统计,又要让学生以现实生活中的真切感受来印证。

教学目标:

1、理解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

2、了解建国以来中国工业增长速度较快,门类较齐全,布局日趋合理。认识新中国工业发展的巨大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信心。

3、学会运用示意图、统计图以及其他图表资料来分析和总结我国工业的发展状况及其分布情况。

4、了解基础工业的概念,并掌握重要基础工业――能源工业、钢铁工业、机械工业、纺织工业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教学重、难点:

重点:我国工业发展状况及分布情况;

难点:工业分布的影响因素,读图。

课时安排:1课时

新课导人:

同学们,通过“农业”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农业给人们提供了基本生存保障。但大家试想:如果只有农业,人们的生活将会怎样?(学生的答案会有多样,教师要从多方面引导学生思考。)对,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光靠农业是远远不够的,其他产业部门,如工业、交通、商业等都必须大力发展,尤其是工业,它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下面让我们开始学习“工业”。

设问:由于工业生产如此重要,所以各个地区都想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工业。那么,一个地区发展工业生产时,应考虑哪些因素的影响?(启发学生联系当地实际,进行简单分析,教师进行适当补充和解释。)

学生活动:简述你所了解的一种工业生产的流程过程。结合实际,谈一谈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有什么不同。

一、我国工业的发展

1.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本P.11“我国主要工业产品产量的变化”图。提问:(1)从1978年到2000年,我国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增长速度怎样?(较快。)其中增长倍数最大的是什么?(彩电。)(2)从这组数据的变化中,你可得到什么结论?(近几十年来我国工业迅速发展,尤其是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工业发展迅速,如彩电、化纤。)

2.让学生阅读教材P.11的正文。教师提出如下几个问题,让学生从课文中或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找到答案:(1)旧中国我国工业布局有什么特点?重工业主要集中分布在什么地区?轻纺工业主要分布在哪些城市?(2)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工业分布有什么变化?为什么?

3.教师小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工业迅速发展,工业产值突飞猛进,工业部门由少到多,并最终形成了独立的、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现在我国已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的全部工业门类,我国的工业产品不仅能满足国内生产和消费的基本需要,而且许多工业产品大量出口。工业中心大量增加,遍布全国各省区;工业发展由沿海指向内地;在一

基础上,促进了全国工业的发展,由沿海到内地,由城市到农村,使我国的工业布局日趋

合理。

承转:在工业各部门中,哪些部门与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国防安全以及人民生活最为密切?(能源、钢铁。机械。纺织等。)

二、能源工业分布

1.提问:(1)大家知道什么是能源吗?(2)在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需不需要能源呢?请举实例说明。(3)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对能源的需求如何?将来趋势怎样?为此应怎么办?(开发与节约并举。)(4)你知道哪些能源类型呢?

2.讨论:根据你的所见所闻,谈谈你对开发则煤窑”的看法?(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

4.了解我国主要的油田及分布,思考:我国大陆上的油气资源在分布上有什么特点?

提问:我国南方的煤炭资源和油、气资源丰富吗?(不丰富。)那么,南方的能源开发应以什么能源为主呢?(水能。)我国的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分布在哪些河流?为什么这些河流的上游多水能?(这些河流的上游多流经地势阶梯交界处,落差大,水流急。)

三、钢铁工业分布

1.思考:为什么说钢铁工业是一个国家非常重要的基础工业?(要点:为机械工业。建筑业等提供原材料。)

2.让学生读教材P.14“中国主要钢铁工业基地分布”图,逐一了解我国主要钢铁工业基地的名称及位置。分析它们在分布上有什么特点?(分布较为广泛,华北地区和长江流域较为集中。)

3.学生活动:完成教材P.14活动题。引发思考:上海钢铁工业基地和鞍山钢铁工业基地形成的条件相同吗?如若不同,它们的有利条件各是什么?(不同。鞍山的有利条件是附近有丰富的资源;而上海的有利条件是水陆交通便利和广阔的消费市场。)

四、机械工业分布

1.让学生阅读教材P.15~P.16的正文。提问:大家知道什么是机械工业吗?你知道哪些产品是由机械工业制造的?机械工业在工业中的地位如何?从过去到现在,我国的机械工业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

2.学生读“中国机械工业分布”图。了解我国一些主要的机械工业中心。

3.完成p.16.阅读。

五、纺织工业分布

1.设问:(1)大家知道自己所穿的衣服是由什么原料通过再加工制成的吗?(棉、毛、麻、丝、化纤等。)据此,你能将纺织工业进行简单的分类吗?(2)人们在商场选购衣物时,总是对棉织产品情有独钟,这是为什么?(穿着舒适、物美价廉。)棉纺工业在整个纺织工业中的地位如何?(最重要。)

2.读“中国纺织工业分布”图,找出我国主要的纺织工业基地或纺织工业中心,熟悉它们的名称和位置。对照“中国部分经济作物分布”图,思考:(1)我国主要棉纺织工业基地与棉花产地之间存在什么关系?(接近棉花产地。)(2)这种关系又是如何形成的呢?(棉花体积膨胀,不便运输。)

教学后记:

第三节高技术产业

学情分析:

高技术产业是最具活力的产业。由于我校位于西部贫困地区,学生的学习设施、条件等较差,他们对高技术产业的了解和认识较少。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多联系学生所熟知的典型事例,因材施教。

教学目标:

1、理解高技术产业的主要特点。

2、通过举例让学生掌握高技术产业在工农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3、了解高技术产业的发展现状。

4、掌握高技术产业在地域上分布特点及未来变化趋势。

教学重难点:

高技术产业的分布特点。

新课导人:

同学们,大约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电话在我们国家还是稀罕之物,连城市里也只有机关单位才有,乡村几乎不见其踪影。人们大多通过书信联系。现在,电话已进人我国寻常百姓家,城乡都已基本普及,移动电话也已成为普通消费品。你们知道这一变化是由于什么带来的吗?(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对,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高技术产业”。

一、高技术产业的发展

1.设问:同学们,高技术产业是如此神奇,如此独具魅力。你们知道哪些高科技产业部门呢?(学生会答出多种,教师略作总结,使学生对主要高技术产业部门有个大致的了解。)(有部分为伪劣产品,渗透《工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

2.讨论:(1)高技术产业在工农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举实例说明。(2)说说我们身边有哪些高技术产品,它们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产生了什么影响?

二、高技术产业的分布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P.18~P.19正文部分。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当前我国的高技术产业带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其形成原因是什么?(2)将来我国的高技术产业区将呈现什么样的发展趋势?在地域上将有什么样的分布特点?(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可参考本节的“教材分析”部分)

2.学生读“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分布”图,了解我国一些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了解居住地是否有高新技术开发区,如果有,分析其形成和发展的条件有哪些?

3.出示材料:20世纪 80年代末至 90年代初,我国举国上下掀起了一股建设高新技术开发区的热潮,不仅大中城市规划建设一个个规模大小不等的高新技术开发区,不少乡镇也圈起了一片片土地,作好了建设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前期工作。若干年过去了,有些高新技术开发区生产红红火火,一片繁荣景象,而有些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土地上却杂草丛生,一片荒凉景象。就这一现象,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看法

教学后记:

第四节交通运输业

学情分析:

交通运输业与工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的关系极为密切,是贴近学生生活的行业,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本地实情,通过对比的方法,加深学生的印象,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了解交通运输业的作用,掌握几种主要运输方式的特点,学会按客运、货运的性质和需要选择适宜的运输方式。

2、通过了解我国交通运输业发展的巨大成就,使学生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通过了解交通运输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理解我国大力加强交通运输业发展的必要性。

3、了解中国铁路建设的成就,记住主要的南北铁路干线和东西铁路干线,以及主要铁路枢纽。

4、了解我国内河航运及主要航道、近海航线、远洋航线、重要的海港。

5、了解我国航空运输的成就,记住我国主要的国际航空港。

6、培养学生阅读交通图和统计图表的能力,并运用地图说出我国交通运输网络的大致分布格局。

新课导人:

每年寒、暑假或节庆日,不少同学外出旅游,观赏祖国的名山大J门,了解各地的民俗风情,既增长了知识,锻炼了身体,又陶冶了情操。实在是一件十分有益的事情。同学们,你们外出旅游时乘坐过哪些交通工具呢?(汽车、火车、飞机、轮船等。)好,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学习我国的“交通运输业”。

一、交通运输业的作用

1.简单介绍什么是交通运输业。课文中的概念比较专业和抽象,教师要联系实际作通俗易懂的说明。需指出交通运输包括客运和货运两部分。

2.分析交通运输业的作用时,应从实例人手。

3.学生讨论:“要致富,先修路”,“火车一响,黄金万两”。这两句话说明了什么道理?

4.教师小结:便利的交通运输能使一个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让学生从本身所经历的事情人手。如学生在不同时期上学路线的改变。(如原来上学走远路,费时多,现在走新修的近路,大大节省时间。)进而分析当地交通条件的改变及给当地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的影响。

教师补充:(1)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公路、铁路、航空线在不同时期长度的对比;不同时期各种运输工具数量的对比,说明它们增长相当迅速。(2)从地区分布上看,交通干线不断向内地和边疆延伸。(3)目前还存在的问题:作为国民经济基础设施的运输业,尽管50多年来有了很大发展,但仍然满足不了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成为制约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瓶颈”。为此,国家仍把交通运输业作为经济建设的重点。(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法》)

三、公路运输

1.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1)公路运输有哪些特点?(2)在什么情形下,公路运输具有明显的优势?

2.讲述公路的发展和分布时,可指导学生读‘中国公路通车里程的增长”图,让学生自己得出我国2000年的公路通车里程是1952年的11倍;指导学生读“中国主要公路干线分布”图时,教师应说明图上的公路线只是干线,现在除西藏雅鲁藏布江下游河谷上的墨脱县,

部的公路干线长度大,而且工程艰巨。要让学生熟悉青藏公路、川藏公路、新藏公路、滇藏公路的路线及起讫地点。关于高速公路,教学时着重指出高速公路是专行汽车的高等级公路,具有时速快,经济效益高的特点。

3.指导学生学习“公路分级与国道编号”。

4.指导学生完成教材P.22活动题1~3。

5、学生填图:在“中国主要公路干线分布”填充图上,填出青藏公路、川藏公路、新藏公路、滇藏公路的位置和起止地点。

四、铁路运输

1.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1)铁路运输具有什么特点?(2)在什么情形下适合采用铁路运输?

2.指导学生读“中国铁路营运里程的增长”图,对比1952年和2000年的铁路营运里程。

3.讲全国铁路干线分布时,也主要指导学生读图和画图,从“中国铁路线分布”图上,找出南北铁路干线和东西铁路干线的起止点,以及重要铁路枢纽。在指导学生查找铁路线时,可采取以下步骤:(1)查找南北铁路干线。①先找出北京的位置,然后查找从北京向北和向南各有哪几条铁路干线。由北京经天津向北到哈尔滨为京哈线。由北京向南有三条干线,西边的一条是由北京向南直达广州的京广线;东边的一条是由北京经天津直达上海的京沪线;介于京广线、京沪线之间的一条是京九线,从北京经津、冀、鲁、豫、皖。鄂、赣、粤直至九龙。②焦柳线由河南焦作向南直达柳州。这条线向北可经太原到大同,基本上与京广线平行。③宝成一成昆线,由宝鸡向南到成都为宝成线;成都再向南到昆明为成昆线。

(2)查找东西铁路干线。①我国北方一条东西铁路于线,由北京向西,经大同、包头,转向南到兰州,为京包一包兰线。②我国中部的一条东西铁路干线,由连云港向西经徐州、郑州、宝鸡到兰州,再向西达新疆乌鲁木齐,为陇海一兰新线,是我国东西铁路最长的于线。③我国南部一条东西铁路干线,由沪杭(上海一杭州)、浙赣(杭州一株洲)。湘黔(株洲一贵阳)。贵昆(贵阳一昆明)四条铁路组成。(3)查找重要的铁路枢纽北京、郑州、徐州、株洲、兰州。成都,查找它们各位于哪些铁路干线的交汇处。

4.讲铁路线的分布时,每讲一条,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条,学生在纸上跟着画,从而熟悉铁路线的名称、分布。起止点及主要铁路线的交汇点(枢纽)。

5.指导学生完成教材P.24~P.25活动题1~7。

五、海洋运输

1.学生自学课文,提问:(1)海洋运输有哪些特点?(2)我国发展海洋运输的条件如何?(3)我国海洋运输的航线分为哪两部分?(4)沿海航线的主要作用是什么?(5)我国远洋航线以哪些港口为据点?这些港口有什么特点?

2,指导学生读图、填图。(1)一在“中国主要海港分布”图上,找出主要海港的位置,在的省区,濒临的海域,连接的铁路线名称。(2)在“中国主要海港分布”填充图上,填注主要海港。

3.指导学生完成课本P.26活动题。

指导学生学习“内河运输”和“管道运输”这两段阅读材料。使学生初步了解它们的特点,适宜运输的货物种类,以及主要内河航线和主要管道的分布。

六、航空运输

1.学生自学课文,提问:(1)航空运输有哪些特点?(2)在什么情形下,宜采用航空运输?

2.指导学生读“中国民用航空航线里程的增长”图。对比1952年和2000年的航空航线里程。计算2000年的航空航线里程是1952年的多少倍?

3.指导学生读‘中国主要航空港和航线分布”图,熟悉我国主要的航空港并提问:我国

4.指导学生完成课本P.28活动题1~3。

教学后记:

第二章沿海万里行

第一节“祖国心脏”——北京

学情分析:

北京是我国的首都,学生比较熟悉,特别是对北京的一些景观、大学等都有一定的了解,教学时引导学生从地形、气候、风景、名胜古迹、教育等方面进行学习。

教学目标:

1、了解北京市的自然环境特征、历史文化和城市职能。

2、了解北京市目前存在的环境问题及采取的保护措施。

3、熟悉北京的旅游景点。

4、通过本节的教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新课:

一、北京的自然环境

1、地理环境:首让同学们完成教材P.30活动题,找到北京主要的地形类型以及地形区名称,确定北京市的位置是华北平原的西北部边缘,位于燕山以南,太行山以东地区。自然环境雄伟壮丽,依山带海,龙幡虎踞,地势险要,被称为“天府”或“神京”。

2、气候环境:北京是中国著名的旅游城市,我们每位同学都想亲眼目睹京城的风采,你认为什么季节是去北京旅游的最佳时期,为什么?(3)北京的年平均降水量为600多毫米,雨热同期是其气候特点,由此推断北京气候类型是哪种?

3、交通:俗话说“条条道路通北京”,从你的家乡到北京,可选择哪些交通工具,具体路线如何?从学生身边熟悉的环境开始,更容易了解北京的交通地位。老师可利用北京市地图,让学生找到连接北京的南北向和东西向铁路干线,从而了解北京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

二、历史文化、城市职能、历史文化:

1、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祖国的心脏。我国许多的政治集会和大型节日庆典都放在天安门广场,天安门城楼成了亿万人民心目中最神圣、最庄严的建筑,是首都北京的象征,是新中国的象征。

2、思考:你知道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有哪些重大事件发生在天安门广场吗?(“五四运动”、“一二·九运动”、开国大典等)。

3、北京是“全国的文化、教育、科学中心”,远在六七十万年前,华夏先祖——“北京人”就生活在今房山县周口店一带。3 000年前的周朝,北京一带已建立了早期的城市。现北京保留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介绍:中国历史上,城市大量出现的时期应始于春秋时代,它以宫廷为中心,而且这种布局一直贯穿了整个封建时代。在北京城中轴线的前部(即南部)为宫廷——故宫;中轴线的后方(即北部)为集市贸易区;在宫廷的左侧(东侧)建祖庙(北京太庙,劳动人民文化宫的前身);在宫廷的西侧建社稷坛(今北京中山公园的前身),以祭扫社(土地)神和稷(五谷)神。这种中轴线地称的棋盘式的格局,充分满足了封建统治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也便利了城市居民的生活。

4、北京是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作为首都城市,作为国家的“窗口”,对外展示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成果。北京经过大规模的建设,有着浓郁的现代化都市气息,北京是发达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注:轻轨铁路是一种介于公共汽车与传统重轨运输系统之间的运输体系。“轻”代表轻便与轻巧之意,轨道交通中采用中等载客量车厢,能适应远期单向最大高峰小时客流量1.5万~3.0万人次的称为轻轨铁路。中等载客量的轻轨铁路车厢,一般的额定载客量是202人/辆(超员为224人/辆),编组采用每列2—4辆。

1、北京在发展中存在的自然环境问题和人文环境问题各有哪些?针对这些问题,展开讨论,探究出解决北京交通堵塞问题的措施和方法以及从根本上治理沙尘暴的措施和保护北京的历史文化遗产的适当方法。(渗透《环境保护法》)

2、对于北京日趋严重的水资源匮乏问题,你有哪些好的建议和措施?

3、你的家乡是否也存在某些环境问题?哪些环保工作有特色,见成效?

四、总结:

1、北京的地形、气候;

2、北京的名胜古迹、历史文化;

3、北京的政治地位、城市职能;

4、北京的环境问题。

教学后记:

第二节“华北门户”——天津市

学情分析:

我校是农村学校,学生对于各大城市只知其名,为了让学生更容易学习,结合学生认知情况,采用类比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

教学目标:

1、了解天津市的地理位置、地形特征;

2、了解天津市的环境及资源,掌握其交通分布及发展。

教学重难点:

天津市的交通、资源与经济发展。

新课导人:

很多同学喜欢吃包子,你们吃过“狗不理包子”吗?没吃过也很可能听说过,“天津包子狗不理”乃中国食品一绝,今天我们去“狗不理包子”的故乡,开始沿海万里行的第二站——天津。

一、天津市的地理位置

1、用多媒体展示“天津地形”图,得出:天津地处华北平原东北部,海河流域下游,东临渤海,北依燕山,西北倚首都北京,距北京约130千米,是北京的海上门户。

2、天津港:学生学习“天津港”的阅读材料,并补充以下材料:

天津港拥有全国最大的集装箱码头,与世界上1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个港口保持着贸易往来。天津滨海国际机场有多条国际国内航线,是华北地区最大货运中心。天津铁路枢纽是京哈、京沪两大铁路干线交汇处。天津公路四通八达,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有了长足发展。目前,天津已形成以港口为中心的海陆相结合、立体式、综合性、现代化运输网络。天津地跨海河两岸,而海河是华北最大的河流,干流全长72千米,平均河宽100米,水深3~5米,历史上可通航3 000吨(1吨=1000千克)海轮。

天津港是我国综合性、多功能的国际贸易大港。结合地形图提问:天津港是通过哪几条铁路干线和河流发展海陆联运、河海联运的?

二、海河水系

1、读p.35.“海河水系”图,请学生指出海河位置、海河的各支流及渤海的位置。

2、提问:海河由哪几条支流汇集而成?这些支流在哪个城市汇集?其分布形状如何?流人什么海?(海河由北运河、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南运河组成;五大支流在天津市呈扇形汇集;流人渤海。)

3、对海河的水患和治理可通过活动题让学生思考来完成。提问:(1)解放前海河为什么会经常闹水患?(2)解放后国家在治理海河水患上采取了什么措施?这些措施对治理水患有何作用?(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

补充:海河各支流上游大多流经黄土高原,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少,雨季急流下泻,水土流失严重。海河位居华北平原,地势平缓,水流不畅,易形成水患。解放前,海河流域有首民谣:“海河水呀长又长,十年九载闹水荒。官府治人不治水,千家万户去逃荒。”解放后,国家对海河进行了大规模的治理工作:在永定河上修建大型的官厅水库,从此锁住了永定河洪流;在燕山脚下和太行山区修建了密云水库、十三陵水库等许多大中型水库;在中下游开挖、疏通了潮白新河、永定新河等骨干河道,修建防洪大堤,增加人海口,使海河排洪人海能力大大提高;在上游山区,大力植树造林,保持水土,并兴建了一大批大、中、小型水库调节地表径流。这一系列措施对治理海河起到了至关重要作用。

教学后记:

第三节“燕赵沃野”——河北省

学情分析:

河北省是我国的农业大省,学生在历史课的学习中已对河北有所了解,在本节的教学中通过对河北省的自然环境、地理位置、气候等的分析,同时介绍部分历史知识(唐山大地震等),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与掌握。

教学目标:

(1)了解河北省作为我国农业大省在发展农业过程中的优势和问题。

(2)了解河北省利用其区位优势,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发展新型农业的意义。

(3)了解唐山大地震的历史,认识美丽壮观的新唐山。对学生进行“艰苦奋斗,爱我家园,建设家园”的情感教育。

重、难点:

河北省作为我国农业大省在发展农业过程中的优势和问题。

新课导人:

大家都学过历史上的“战国七侯”,即齐、楚、燕、韩、赵、魏、秦。你们知道当时赵国和燕国所在的地理位置吗?今天,我们就来进行我们沿海万里行的第三站:“燕赵大地”——河北省。

一、自然环境

1.出示“中国政区”挂图,请学生说出河北省地理位置:环抱北京、天津,东临渤海,四周与辽宁、内蒙古、山西、河南、山东为邻。

2.出示“河北地形”挂图,请学生回答河北省的主要地形特点:西北多山地,东南以平原为主。并让学生在图中找出黄河、海河、燕山、华北平原、太行山和长城。

3.出示课前搜集的资料:“元明清时期的国都位置”。说明河北省长期邻近国都,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4、在河北省城市与交通图上,找出穿越河北省的铁路干线及海港。

5.小结河北的区位优势:环渤海、环京津、水陆交通便利。

二、唐山大地震

1. 学生学习“唐山大地震”的阅读材料。(渗透《地震法》,宣传防震知识)

2.读p.37.新唐山市容图:对学生进行“奋发图强,爱国爱家”的思想品德教育。三、以农业为主的省份

1.设问:河北省的自然条件如何?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有什么影响?(河北省属温带季风气候,其中南部为华北平原一部分,地势平坦,耕地面积多,土地肥沃,光照条件好,是我国的小麦和棉花的重要产区;但华北平原也存在着不利于农业生产的劣势:地表排水不畅,土壤盐碱化,由于是季风气候,春旱夏涝,农业生产不稳定。)

2 讨论:作为农业大省的河北省,除了自然条件外,有哪些良好的社会经济条件促进了河北农业的发展?要指导学生列举一些社会经济因素如:区位优势、市场需求、农业结构调整等。这部分内容有一定难度,教师可作如下讲解:(1)环京津一一农产品市场需求量大;(2)交通发达——农产品外运销售便利;(3)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反季节蔬菜、花卉、草皮、中高档水果。物以稀为贵,经济效益高。

3.让学生完成教材P.37活动题,教师可补充说明反季节蔬菜的含义:

所谓反季节蔬菜,就是通过一定技术,使炎热或寒冷季节能成功种植怕热或怕冷的蔬菜种类供应市场。反季节蔬菜由于是在市场缺乏某种类型菜时上市这种类型蔬菜,由于物以稀为贵,所以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农药管理条例》)

教学后记:

第四节“辽海重地”——辽宁省

学情分析:

本节主要通过对辽宁省工业的着重渲染来介绍辽宁省的。在知识点的介绍上采取抓住工业这个重点来辐射其他的知识点。在介绍辽宁省工业时,又着重抓住辽中南地区工业基地形成的有利条件来进行阐述,力求突出重点,突出特色,不求面面俱到,给学生留下广阔的思考空间和课后猎取其他知识的兴趣。这样,大大减少了教材的篇幅,削减了繁杂的识记内容。同时,增加了一些阅读和活动题,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读图、析图及分析问题、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结合地图,了解辽宁省的自然地理位置。

2、了解辽宁省是一个以工业为主的省级行政区,辽中南是我国的主要工业基地之一,并能在地图上找出其主要的工业中心。

3、了解辽中南工业发展的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读图、析图和运用地图的能力。

新课导人:

提问:我国 18 000千米的海岸线(自北部的鸭绿江口到南部的北仑河口)上,最北的临海省级行政区是什么?

一、辽宁省的地理位置

辽宁省地理位置:位于我国东北南部,南临渤海、黄海,西南与河北交界,西北与内蒙古毗邻,东北与吉林接壤,东南隔鸭绿江与朝鲜相望。(辽宁省的大致经纬位置:东经118°50’一125°47,北纬38°43’~43°29’。)(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保护法》)

二、以工业为主的省区

1.辽宁省是东北经济重心,在东北各项经济指标中,辽宁的国民生产总值占全东北的61%,工业总产值占全东北的59%,其中重工业产值占全东北的 60%,是典型的工业大省。 2.让学生阅读教材P38正文。

3.总结:辽宁省是典型的工业大省,辽中南工业基地是全国四大工业基地之一。

三、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1.让学生读“辽宁省城市和交通、矿产资源分布”图,找出辽宁省有哪些主要矿产,找出铁矿、煤矿和石油等重要能源或矿产地名称。

2.小结:辽宁省有丰富的矿产和能源资源,其为辽宁工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

3.请学生完成课本P.38活动题2,对照“辽宁省城市和交通、矿产资源分布”图,了解辽宁四通八达的交通,并找出沈大线、京哈线、沈吉线、沈丹线的起讫点,找出辽宁省的交通中心,说出辽宁省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是什么?

4.要求学生阅读“大连:东北海上门户”,教师可设计以下二个问题供学生思考:(1)大连港为什么终年不冻?(2)大连与内蒙古东部地区通过哪些铁路干线连通?

5.小结:辽宁省有发达的交通,优良的海港,四通八达的海运航线,它们为辽宁工业发展提供了又一有利条件。

6.辽中南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有:(1)工业基础好,开发早;(2)丰富的矿产资源;(3)丰富的能源资源(4)发达的水陆交通;(5)优良的海港。

教学后记:

第五节“齐鲁大地”——山东省

教学目标:

(一)了解山东简称及“齐鲁”的由来。

(二)通过读图,了解山东所处的地理位置。

(三)了解山东发达的交通。

(四)了解山东丰富的旅游资源,熟悉本区主要旅游景点分布,并分析其旅游业发达的原因,进一步培养学生读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了解山东丰富的海洋资源,并列举其具有典型特色的海产品。

(六)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观的教育。

新课导人:

在阳光灿烂,微风拂面的春日,很多同学喜欢放风筝,你们可知道“世界风筝之都”在什么地方吗?(山东潍坊)对,让我们放飞心情,走人山东,开始我们沿海万里行的第五站“齐鲁大地”——山东省。

一、地理位置

1.讲解:山东省简称鲁,又称齐鲁。这是因为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和鲁国都位于现在的山东省境内。

2.展示“山东省政区”图,请同学上台指出与山东省周边相邻省区及所濒临的海洋。(山东地处黄河下游,北抱渤海;东濒黄海;西与河北省。河南省为界;南与安徽。江苏为邻。)二、发达的交通

1.让学生读教材P.40的“山东省旅游与交通”图,指出京沪线、京九线、胶济线及其在山东境内所经过的主要城市。指出海港城市:烟台、青岛、日照等。

3.让学生学习“‘黄海明珠’青岛”的阅读材料。

三、丰富的旅游资源

1.游泰山、孔府、水泊梁山、大明湖、豹突泉。以济南为起点,设计一条最佳旅游路线,将上述景点串起来。

2.游海滨城市:蓬莱阁、烟台、青岛、威海、峻山、日照,请设计一条最佳旅游路线,将上述景点串起来。

四、丰富的海洋资源

由于山东北抱渤海,东濒黄海,海岸线漫长,滩涂面积约占全国的1/6,因此海洋资源得天独厚。(渗透《海洋法》)

1.让一个学生朗读教材P.40.正文第三段。

2.提问:山东沿海水域盛产哪些海产品?其中哪些海产品的产量和出口量居世界第一? 3.请学生在“山东省旅游与交通”图上指出山东青岛、烟台两个重要的海洋渔业基地。

五、“泉城”济南

让学生学习《“泉城”济南启示录》的阅读材料,设计以下问题让学生回答或讨论:

l.读图说明济南泉水的成因。

2.购突泉曾经一度断流,其原因是什么?

3.讨论:从的突泉曾经“一度断流”到如今的“复涌而出”这一现象,给我们以什么启示?(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六、黄海明珠——青岛

可让学生自学阅读材料,并展示相关的图片资料来反映青岛别具特色的城市建筑和美丽如画的风景。人们常说:“泰山看山,曲阜看古,杭州看景。”青岛则山、古、景兼而有之。教学后记:

第六节“富饶水乡”——江苏省

教学目标

(一)运用地图说出江苏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

(二)了解江苏省极具水乡风韵特色的自然和人文景观。

(三)了解其以乡镇企业为特色的经济特征。

导入新课:

我们学习了有“齐鲁大地”之称的山东省,山东有孔子的故居,有五岳之尊的泰山,有水泊梁山,有蓬莱仙境,还有发达的交通和丰富的海洋资源。沿着山东南行,就进人了我们沿海之旅的第六站——江苏。

一、自然环境

1.出示“中国政区”挂图,学生结合地图得出其地理位置:江苏位于我国大陆东部沿海中心,居长江。淮河下游,东濒黄河,西连安徽,北接山东,南与浙江和上海毗邻。省会南京。

2.提问:(l)江苏省海拔高低如何?(低。)(2)江苏省的主要地形是什么?(平原。)小结:江苏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一部分,地势低平,土地肥沃,人口较密。

3.展示以下数据:

江苏省河道——2 900多条

全省湖泊——300多个

全省水库——1100多座

全省水域面积——1.73万平方千米

提问:有人称江苏为“水乡泽国”,你们认为如何?

小结:江苏是水域面积最大的省区,水网稠密,平原地带,河渠交叉,河湖相通,有浓郁的水乡风韵。

二、江苏经济

1.先要求学生看教材P.42“江苏省综合经济(2000年)”图。让学生对经济地图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

2.讲述城市国内生产总值及其构成图例。

(1)圆圈大小表示总产值大小,圈越大,总产值越大,反之越小。如:苏州的圆圈比常州的圆圈大,即表示苏州城市的国内生产总值大于常州城市国内生产总值。

(2)圆圈附近的数值即表示城市国内生产总值的具体值,如:苏州国内生产总值为1540.6亿元,常州为 600.6亿元。

(3)各圆圈中不同颜色的扇形即表示三次产业的构成,扇形大小即表示各产业占总产值比重的大小。

(4)举例说明:教材P.42“江苏省综合经济(2000年)”图中国内生产总值最多的城市是苏州,为 1540.6亿元,最少的是宿迁,为 200.6亿元。就产值构成来说,苏州第二产业产值最大超过 50%,其次为第三产业,最少是第一产业,说明苏州主要以第二、三产业为主,城市发展水平较高。而宿迁,第一产业占的比重较大,城市发展水平较低。

3.按照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不同,江苏可分为三个地区:苏北地区、苏中地区和苏南地区。 4.根据上述讲述,布置学生完成课本P.43活动题1、2、3,并补充苏中地区的城市。

三、乡镇企业为特色的苏南经济

1、苏南国内生产总值在1981~1990年年平均增长11.4%,比全省高1.9%,比全国高5.l%;在1991~2001年年平均增长15.7%,比全省高2%,比全国高 5.8%。苏南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 2001年达 24 969元,比全省高 93.2%。按人民币汇率折算,约为 3

小结:苏南地区是我国乡镇企业的摇篮。在20世纪70年代,苏南人就开始发展乡镇企业,由于其起步早,规模大,吸收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极大地促进了当地城镇的发展,这种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发展模式,被称为“苏南模式”。“苏南模式”是工业化的新模式,是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化的典范,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但每一种经济发展的方式都有其存在的条件,随着时间的推移,苏南以乡镇企业发展的“模式”也面临改造和调整。目前苏南乡企改制已达 97%,种种迹象表明,苏南经济发展的又一春天即将来临。

四、太湖

1.太湖是我国的第几大淡水湖?对照教材,结合实际想一想它有哪些功能?(太湖是我国第三大淡水湖,具有蓄洪。灌溉、航运、水产养殖等功能。其对太湖流域的社会经济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展示以下数据:

太湖流域面积占全国面积0.4%

太湖流域人口占全国人口 3%

太湖流域总产值占全国总产值14%

归纳:太湖流域人口密集,经济发达。

3.近年来,太湖蓝藻频繁爆发,导致沿湖城镇供水困难,工厂不能正常生产,因此,治理太湖水污染已成为保护该地区经济持续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讨论:(1)你认为太湖污染严重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对治理太湖污染,你有什么好的建议?(渗透《水利法》、《环境保护法》)

教学后记:

第七节“东方明珠”——上海市

学情分析:

本节通过介绍上海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国际化大都市的职能,及新旧浦东的对比等,折射出改革开放以来上海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很多知识点是通过地图来传播的,教材一如既往地贯彻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培养其探究意识。

教学目标:

1、了解上海优越的地理位置、地形和发达的交通条件。

2、搜集资料,运用地图分析上海成为功能齐全的国际化大都市的原因。

3、了解上海的城市职能。

4、认识改革开放以来上海浦东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对学生进行改革开放政策的宣传和思想政治教育。

5、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观教育,使其树立初步的环境观和朴素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新课导人:

中国有一座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留下了无数革命者的足迹和不少革命遗址:有中国共产党的“中共一大会址”,有革命先驱孙中山和夫人宋庆龄的故居,有一代伟人周恩来的寓所,有文坛巨匠鲁迅先生的故居。它是我国的哪座城市?

一、地理环境

1.读课本44页“上海市”图,归纳上海的地理位置:上海地处长江三角洲前沿,倚东海之滨,向东是浩瀚无垠的太平洋,南临杭州湾,西与富庶的江苏、浙江两省毗邻,北界黄金水道长江人海口,正处于我国南北海岸线中部。

2.上海市地形特点:上海位于长江下游的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上,地势平坦,海拔较低,腹地广阔。

3.上海市交通发达的原因:由于其处于长江三角洲前沿,长江黄金水道人海口,又位于平坦的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上,因而使上海水陆交通十分发达,上海港也成为中国最大的进出口贸易港。

承转:由于有优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地形特点、发达的水陆交通,上海发展成为我国最大的工业城市,进而具备了功能齐全的城市职能。

二、功能齐全的城市职能

1.请学生朗读教材P.44正文第二段。

上海是我国最大的工业城市,也是科技、教育、商业和金融贸易中心之一。上海港是世界著名大港之一,城市职能齐全,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请学生对照教材,说出上海有哪些工业部门,其中,哪些是传统工业部门?哪些是新兴工业部门?(传统的工业部门有机械、纺织、化工、冶金等;新兴工业部门有汽车、电航天、航空等。)

三、经济飞速发展的浦东

1.阅读课本45页《阅读:“浦西与浦东”》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浦东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对学生加强政策和思想教育。

2.补充资料:

南浦大桥于 1991年底通车,是一座大跨径双塔双索面迭合梁斜拉桥,全长 8 346 m,桥面有6个车道,两端有“H”形主塔。人夜,大桥被556盏新型桥面路灯和刀盏泛面投光照明灯所点缀,大桥周围地区成为一个集绿化、商业、服务和旅游为一体的新型观光区。杨浦大桥于1993年9月建成,全长7 658 m,主跨径602 m,是世界上跨径最大的斜拉索桥,主

同志亲笔题写的桥名,每个字的面积均大于 10 平方千米。

四、上海的环境保护

1.讲解:

上海以“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为目标,不断加大对环境的保护治理力度,环境质量日益改善。2001年,全市用于环保的资金投人 153亿元,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 3%以上。苏州河及其支流河水水质明显改善,水体生态系统逐渐得到恢复。大气治理成效显著,年内关停并转污染企业 92家,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下降,二氧化碳浓度比上年下降 8.9%,氮氧化物浓度下降 11.l%。上海空气质量指数达二级或好于二级天数占全年的 85%,至2001年末,全市烟尘控制区面积达733平方千米。城市绿化,人们称之为“城市绿肺”。近年来,上海市的绿化建设从点、带、面各个层次全面推进,绿化的生态效益充分体现。至2001年末,上海城市园林绿地面积互.47万公顷(100公顷一l平方千米),其中,公共绿地面积 5 784公顷,市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 5.5平方米,市区绿化覆盖率达 23.5%。这些城市景观绿地不仅成了市民工作之余休闲的好去处,而且使上海的“城市绿肺”呼吸更为通畅,极大地改善了上海的城市环境。(渗透《环境保护法》)

2、2002年12月3日,在摩纳哥蒙特卡洛国际展览局第132次成员国代表大会上,中国上海以绝对高票如愿以偿地获得了2010年世界博览会举办权,这是世界博览会举办151年来,第一次光临发展中国家。想一想,上海成功取得世博会举办权,对上海乃至全国经济发展有何意义?

教学后记:

第八节“钱塘江畔”——浙江省

教学目标:

(一)运用地图,了解浙江省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及曲折的海岸线和星罗棋布的岛屿。

(二)运用地图,了解浙江省的工业、沿海开放城市。

(三)认识浙江省丰富的旅游资源,熟悉各主要旅游景点分布。

(四)了解浙江省作为一个朝气蓬勃的沿海省份,在改革开放中取得的经济成就。

(五)通过对钱塘江观潮最佳地点的选择,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独立思考、分析、判断的能力。

新课导人:

朗读白居易的诗《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兰,能不忆江南。你想领略一下诗人笔下的江南水乡吗?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浙江吧!

一、自然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

1.请学生说出浙江省大致的地理位置。(浙江位于我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南翼,东濒东海,南接福建,西与江西、安徽相连,北与上海、江苏为邻。)

2.浙江地形特点。(浙江北部为水网密布的平原,西部、南部为山地,东临东海。)

3.提问:(1)浙江省海岸线有何突出特点?(2)浙江省岛屿数量多吗?(浙江省海岸线曲折,岛屿数量众多,有2100多个,是全国岛屿最多的省区。)

二、丰富的旅游资源

1.请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关于浙江省各著名旅游景点的风景名胜图片,并要求多名学生分别对其中的不同名胜图片进行简单的介绍(包括位置。人文景观等的描述)。如介绍西湖、钱塘江潮、普陀山、雁荡山、宋城旅游景区等。

2.思考:结合教材P.47图2—23和图2—24,运用所学的知识,说说观赏钱塘江潮的最佳地点是在哪里?为什么?(浙江海宁盐官是钱塘江北岸一处著名水乡,由于这里可看到钱塘江的“碰头潮”、“一线潮”、“回头潮”三种奇特景观,气势非常雄伟,被誉为“观潮胜地”。自1994年以来,海宁每年举办盛大的“国际钱江观潮节”。原因是在这里江面迅速缩小,使潮水来不及均匀上升,就只好后浪推前浪,前浪跑不快,后浪追上来,层层相叠,因而景象壮观。)

三、发达的沿海经济

1.讨论:你认为浙江经济发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浙江有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旅游资源。发达的水陆交通加上改革开放政策对沿海经济的促进作用,使其经济飞速发展,全省综合经济实力位于全国前列。)

2.掌握浙江省的主要经济部门及区域发展格局。

在讲述阅读材料“舟山渔场的‘困惑”’时,可先让学生阅读,老师提出以下问题讨论:你认为舟山渔场附近海洋环境恶化,捕鱼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海洋污染;不合理的海洋开发破坏海洋生物栖息环境;滥杀滥捕等原因。)(渗透《海洋环境保护法》)。

对这部分阅读内容的讲解,其目的是增强学生海洋环保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观念,逐步培养学生关心和爱护海洋环境的行为和意识。

教学后记:

第九节“冻南侨乡”——福建省

教学目标:

(一)运用地图,了解福建省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和气候特征。

(二)了解其丰富的森林资源、水产资源和丰富的旅游资源。

(三)了解福建省作为侨乡的优势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

(四)了解福建省各主要沿海城市的分布,并总结出城市分布的一般规律,培养学生对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进行分析、归纳和综合的能力。

(五)培养学生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自己学习的体会、看法或成果,并与别人进行交流、合作的能力。

新课导人: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浙江,继续沿海岸线南行,就进人了福建省。让我们一同走进福建,了解福建。

一、自然环境

1.福建省位于我国大陆的什么方向?

2.与福建省相邻的省有哪些?福建省与我国哪个省隔海相望?

3.福建省的地形特征是什么?

4.福建省的主要气候类型是什么?

(福建省位于我国东南沿海,与台湾省隔海相望,陆地上分别与我国的浙江、江西、广东为邻。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二、森林资源

指出福建省是我国第四大林区,森林覆盖率高,竹林面积广。其次,结合学生所熟悉的瓜果、茶叶、名贵药材来展开教学,进一步强调其丰富的物产资源。

三、海洋资源

教师可略讲,因为学生在前面已学习了其地理位置,知道福建是位于我国东南沿海的一个省份,因而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

四、著名侨乡

1.请学生朗读教材P.48正文第二段。

2.提问:福建省的旅外侨胞和华裔大约有多少?(1000多万。)

3.讨论:广大侨胞和华裔是如何促进本省社会经济发展的?

(1)直接投资,缓解福建发展的资金矛盾;(2)智力支持,加快福建科技兴省进程;(3)贸易合作,扩大福建产品的贸易市场;(4)牵线搭桥,推动福建对外合作交流;(5)捐款捐物,促进福建公益事业的发展;(6)私人汇款,改善侨眷的生活生产条件。

补充:华人华侨通过直接投资,缓解了福建发展资金的矛盾。改革开放20多年,福建的经济发展速度之所以跃居全国前列,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利用大量外资。在这些外资中,海外华人华侨投资占近 l/3。华人华侨通过贸易合作,扩大了福建产品的国际市场。如 1999年全省进出口总额高达176.45亿美元,福建省的外贸出口额和国际市场份额有1/4强是海外华人华侨帮助实现的。华人华侨通过捐款捐物,促进了福建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海外侨

胞素有关心家乡事业建设的传统。如:到1998年,海外华人在福建的捐款物达60多亿元。华人华侨通过智力支持,加快了福建科教兴省的进程。福建籍的华人华侨中有大量各方面人才,特别是科技人才,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福建省就十分重视引进海外科技人才,成立了引进海外华人科技的专门机构,先后引进海外留学人员和访问学者约 3 000人次,极大地加快了福建的科技兴省进程。华人华侨通过牵线搭桥,推动了福建对外交流和合作,充分发挥海外关系广泛的优势,积极搭桥引进外资和国外先进技术,在投资贸易会上、在文化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